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区域经济报告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区域经济报告

区域经济环境制约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继续阅读

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经济路径及标志探析

[摘要]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通过项目建设以及项目建成后发挥作用的过程实现的,实现的过程主要依赖产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区域经济的标志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城市化水平。

[关键词]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

1前言

自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首次正式提出需要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建设项目进行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以来,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投资力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涉及利益群体较为复杂的建设项目进行区域经济影响分析,能够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质量和投资效果做出预判,为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1]

2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践经验来看,我国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2]目前我国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不同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特点不同、影响的重点不同,因此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分析指标的选取各不相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在实践中面对诸多评价指标而难以取舍,给分析人员带来困扰。譬如:在进行地区经济总量评价时,可供选择的指标就包括地区增加值、地区总产值等,其统计口径不同、在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选择不同的指标对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②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特指区域经济方面的影响分析,但是将“建设项目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对区域的环境经济影响分析”等同于“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的情况时有发生。譬如在实践中,有时会将地区扶贫、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等问题放入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中来。但事实上,地区扶贫、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等问题不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经济影响,同时还会产生较为显著的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对于有些项目而言,其社会影响、环境影响甚至远大于经济影响),因此单纯地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会导致对建设项目整体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深刻。我国在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评价时,已经认识到了上述问题的存在,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评价范式。譬如在由中国工程院组织实施的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中,将三峡工程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不同领域的影响单独成为一个专题进行分析评价,移民问题除了在财务经济评价专题进行财务经济评价外,还单列出移民专题,详细评价移民工程在财务、经济之外的其他影响。[3]虽然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为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但考虑到三峡工程作为跨世纪重大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其评价模式并非对所有建设项目都适用。实践中,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框架有待统一、分析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的现实问题依旧存在。鉴于上述问题,对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理论上明确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的路径和标志,则是完善其分析框架的重要环节。

3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的路径

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通过项目建设以及项目建成后发挥作用的过程实现的,实现的过程主要依赖于产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从区域空间组织结构的角度,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路径如下:第一,以主体工程所在地为核心。主体工程所在地,也就是项目的主体工程建设区(或终端设备所在地)。从区域的空间组织结构上看项目所在地属于受影响区域的核心,不但是项目区域经济影响的源头,还是因项目建设而最先且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区域。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影响主要是:因项目建设需要而征用土地的机会成本、占用(或影响)建设区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可能用于项目建设,也可能因项目用地而直接覆盖、淹没,或提前开采、采伐等)等。第二,以工程路线为网络。除了建设区之外,需要进行区域经济影响分析的项目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工程路线,如水利、电力、交通等较大型的建设项目。由工程路线及因工程路线而修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成了受影响区域的经济网络。这一网络联结着项目所在地与项目产出的接收区,是有形的经济影响传导途径,也是影响区域的构成要素之一。第三,以产出接受区为腹地。项目所在地及工程路线构成了研究区域的经济核心及网络,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就是由这一核心出发,通过网络扩散开来,影响到产出接受区域,进而波及接受区域的周边地区,从而实现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广泛影响。当项目经济影响的辐射效果较弱时可能到产出接受区,经济影响就基本停止了;当项目经济影响的辐射效果较强时,可能会对产出接受区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以产出接受区为研究区域内的次级中心,进一步辐射其周边地区。在实践中,不同种类的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的核心、网络及腹地可能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视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而对影响区域进行具体界定。

继续阅读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我国经济战略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政策下,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贯彻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主导思想,但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过缓也要进行相应的调节,以此来保持协调发展,并实现共同富裕。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表现形式出发,阐述了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并着重的分析了协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区域出现了经济增长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并且差异范围和经济指数逐年扩大,如: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增长差异、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差异等,这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化发展,为此我国利用多种经济手段和宏观调控政策,对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扶持和创新,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但还没有消除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源,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各产业想要有所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为此“”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从实施新制度、拓展新空间、培育新支撑入手,推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也为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我们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推动和协调我国各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表现形式出发,阐述了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并着重的分析了协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对策。

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差距逐年扩大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完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已由密集型劳动产业向科学技术产业过渡,这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经济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区域性质来看,沿海地区的地缘优势较为明显,并且国家为沿海地区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政策,贸易出口、技术创新、物流交易等行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区域性经济增长过于缓慢,造成经济增长的差距逐步扩大。

(二)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基础数据来看,各省的人均GDP存在交大差异,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各省的人均GDP,其中江苏常住人口为8029万人,人均GDP为11.53万元,位居全国第1位,浙江常住人口为5657万人,人均GDP为9.93万元,位居全国第2位,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有较大差别,其中四川常住人口为8300万人,人均GDP为4.9万元,居全国第20位,贵州常住人口为3580万人,人均GDP为4.1万元,居全国第29位,这客观地反映出省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一)资本要素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的资本要素主要是指物质的资本投入,从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资本投入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为主。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借助资本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各区域存在资本投入的差异,引发了产业发展缓慢、创新力度不足、技术研发困难等问题,这也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继续阅读

审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政府审计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政府审计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审计理念与时代脱节、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与审计工作不匹配等问题,需要从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审计工作关系、搭建立体性审计体系以及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期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经济;审计区域

经济通常指的是某个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以一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经济研究理念,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审计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工具,要本着为本级政府寻求最佳经济增长模式的理念,全面发挥审计对于经济发展的监管效能,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本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速度放缓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经济风险,这就更需要审计在实现经济监管的过程中,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产品配置和投资,更好地发挥审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一、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中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绩效审计

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作用,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安排时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对浪费和破坏资源配置环境的行为要进行重点监督。绩效审计作为区域经济审计的重点内容,无论在各级财政审计还是金融、环境等审计工作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绩效审计具体而言,是指以被审计区域的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值为对标,计算该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查找偏离平均值的具体问题和原因,并总结审计中查明的原因和相关改进对策,形成具备权威性和鉴定性的经济通用指标,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对预算期间内该区域内部各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是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以更好地发挥预算管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一般以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为审计对象,以资金使用中的各项指标作为评估标准,系统并客观地评判一定预算期间内区域内的预算执行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对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贡献价值,以此推动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和优化,需要从源头上对预算执行审计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包括对资金分配审批权限的优化配置,对资金安排的顺序的评定和优化,对资金来源和分配使用情况的全程跟踪,以及披露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违规案例,并附加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此形成完整的审计报告进行公开披露,规范区域经济中的预算执行,提升区域经济中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继续阅读

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论文

一、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判断标准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是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用来描述系统或要素之间彼此作用的影响程度[6]。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建立多个系统的耦合度模型。耦合度对判别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的强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此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能说明两个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无法反映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例如当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较低时,同样也可以得到两个系统协调度较高的结果。而协调度可以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协调状况好坏程度,也就是说可以真实地反映其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为此有学者引入了协调度的概念,将模型加以改进,构造出了一个可以反映两个系统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价系统相互耦合的协调程度。

(二)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模型根据公式(3)和(4),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因此需要建立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二者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同时采用极值变换法进行标准化,为了满足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对数据非负的要求,借鉴杨慧的处理方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加0.01做非负化处理[11]。对于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计算,采用线性加权法。

(三)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判断标准,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形成定论。在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重点,综合参考陈基纯、陈忠暖[12]以及杨慧[11]的分类方法将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划分为6个等级。

二、成都市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成都作为中西部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由于受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成为许多知名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西部地区的首选城市和投资热点区域,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成都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显重要。为此,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各个要素,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动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研究区域特点,构建了衡量二者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本文数据来源如下:土地价格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其余土地市场指标数据来源于2005-2012年《成都市土地市场分析报告》和《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研究年报》,2005-2011年区域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2012年《成都统计年鉴》,2012年区域经济数据来源于201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运用熵值法确定两个系统的各指标的权重一并在表2中列出。

(二)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首先根据式(5)和(6),计算出成都市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然后根据式(2)和(4),计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根据计算出的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到α,β分别为0.386和0.614),结果见表3。同时根据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及表1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划分标准,将成都市2005-2012年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的评价结果一同列于表3。

继续阅读

区域职教区域经济关系

在中国经济社会跨入健康发展的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区域,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经济。众所周知,在当代新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也在一定意义上需以区域的教育为基础,尤其是区域的职业教育。然而区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总是与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还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直接性,因而可以认为区域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较之区域的普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区域块状经济明显的地区,与这块状经济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出现了公办、社会办、个私办并存的局面,区域职业教育的联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因之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讲要显得弱一些。为此建立区域职教共同体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意义也就更为直接和实际。本文试图从职教与经济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之关系,从而为正确处理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也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样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担负起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其关键就在于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是何关系,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命运。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开拓新局面。在谈到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时则指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大局着眼,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这个整体中考虑,确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意识。无论是从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是从培养、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们应该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度,与之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二、区域职教共同体是新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创新

教育单位作为社会的一种专司教育职能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过程本身以及教育实现的结果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种需要的满足和人生的享受。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目的性职能和个体目的性职能。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主要是指学校)在上述两个共同职能的前提下无疑有着各自具体的相对独特的职能。从这一概念分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会目的性功能。然而问题是:(1)职业教育不能也无法无视教育的个体性功能。(2)职业教育的社会目的性功能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达到相当的吻合,因而其社会目的性功能也就往往难以现实化、彻底化和终极化。由此,在当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既有的职业教育单位(即各级各类有明显专业取向的职业学校)难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现实的

职业教育领域,一种由数个职业学校联结而成的超学校教育组织形态也因此悄然出现。从国际教育视野范围来看,类似的教育组织形态早已存在。这种由数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单位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组织机构就是所谓的教育共同体。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组织体系内部一些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组合。如学生的组合、教师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还有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组合。我们认为系统内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质系统构成的较大的系统中,这时教育共同体就可以用来指整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门、机构、单位的组合。本文所述的区域职教共同体就是指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某一经济区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

继续阅读

探究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案

【摘要】针对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做了简单的论述。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说,其具有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区域内生产要素结构转变等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大力提倡区域企业自主创新;重视新文化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品牌,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则需要经过长期努力。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来说袁科技创新能够起到不错的驱动作用。现结合具体实践袁进行如下分析院

1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科技创新有着很强的集聚特性袁基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袁积极创新科技能够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从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中袁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因素外袁还包括科学技术水平及其空间聚集特性。就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说袁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根本驱动力袁在经济地理分布以及地区差距等方面袁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袁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曰便捷交通飞速发展袁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等袁将会重新塑造全球经济地理格局袁这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袁科技不断创新袁受到科技创新规律袁加之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等袁将会使得区域经济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为避免区域经济差距过大袁通常情况下政府会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袁干预科技创新。比如袁顺应市场化的发展袁制定支持政策袁促进科技创新高度集聚袁增加区域差距。具体来说袁对发达省份以及中心城市加大公共财政的倾斜度袁使得基础设施和人员等能够在发达地区以及中心城市聚集。总的来说袁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袁有着重要的意义。

2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1科技创新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袁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结构不合理以及不协调的重要难题。从经济占比的角度来说袁第三产业的比重很低袁始终没有超过50%。相反发达国家建设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经济发展道路袁其第三产业占据全国产业结构的75%左右。近年来袁以通信产业和信息产业等为主快速发展袁带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袁助力GDP的快速增长。可以说正是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袁促使其产业结构调整袁并且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层面来说袁是以不改变第一结构为前提袁深度优化工业结构袁推行创新工艺生产模式袁比如加大隐形产品的生产袁进而带动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举例云计算技术袁依托云计算袁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袁具体做法如下院淤渗透方式。将云计算有机融合到相关领域袁比如传统生产等袁使其能够和信息产业有机融合袁形成具有发展价值的产业结构。于转换方式。借助高科技技术袁助力传统产业的优化发展袁进而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比如智慧农业[1]。

继续阅读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探讨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从三大区域GDP增长情况来看,三大区域的所呈现出的“南快北慢”发展差异性被逐渐打破,虽然增长率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但是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总量和基础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但是这一差异性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且具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3.科技创新视角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原因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江苏省各地区在科技创新层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不平衡的问题。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结果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位居前20名,依次为第4、6、11、16名;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市依次为第21、30、33、36、40、45、56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这4个城市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指数排名靠前,这4个城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南京是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拥有的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多,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较强。无锡、常州则是典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苏州被定义为开放协同创新型城市。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科技创新能力均较强,其GDP总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较强,但与苏南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苏南地区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全力实施的创新名城建设战略也转化为强劲动能,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呈爆发性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新增企业8.4万家,其中,科创型企业新增2.4万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净增1282家,增幅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苏北地区以徐州为例,徐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排名第40位,2018年,徐州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徐州区位优势显著,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但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譬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能力弱,部分企业研发机构硬件设施不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较低,科技资源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而苏中各地级市在科技创新层面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科技创新后劲十足,在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增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转化创新能力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以上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情况和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排行及能力来看,科技创新成为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且科技创新所产生的这种作用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要想有效缩小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就必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