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逻辑思维培训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逻辑思维培训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逻辑思维培训

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王保国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

大学通识教育(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并在20世纪在世界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中得到普遍重视,是目前中外高校针对现实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教育所暴露出的弊端而实施的旨在提升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大学生思维方式方法的教育理念。

21世纪的教育重要的应该是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即培养自由完整的人的教育,使被教育者成为懂得生活、学会学习、锐意进取和具有批判精神的人;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为此,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但是使大学生获得专业的科学知识、成为专才,而且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创新人才。因此,思维能力的培育、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关键。大学通识教育通过包括逻辑学在内的一系列课程的教育教学,不仅能够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学培养自由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

对大学通识教育本质的认识可谓是见仁见智,笔者认同大学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外延上包括人文素质(精神)培育和学习能力培养,类似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旨在克服应试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而实施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为了弥补目前高校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教育所导致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才,而成为优秀技术专才的前提必须是一个合格的“人”,是人格健全、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思想独立的人;具有批判精神、超越意识、创新能力的人;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人。这些素质和能力的获得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其他课程的教育才能实现。大学通识教育正是为了解决专业教育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和学习能力方面的缺失而实施的。“应该说人文精神的教育从摇篮就开始了,各个阶段有适龄的教育内容,最重要的应该是在大学。因为只有知识和思维达到一定程度和深度,才能深刻感知和理解人文精神。”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除了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具有平等人格、独立个性和积极向上、公正、公平的观念,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另外,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习的真正本质在于自学”;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编著的《学会生存》中指出:“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不在于学问有多深,而在于掌握做学问的方法。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技能,才能面对新知识、遇到新情况而心不发虚,从容应对”。

高等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知识中获取探索、思考、生存和做人的方式方法。当然在大学期间,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最重要的知识正如笛卡尔所说,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任何专业知识都是暂时的,而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相对是恒久的。高等教育只有使大学生掌握了人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独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能够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达到“不教”、“自学”和“生存”的目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维纳说:“只要科学家在研究一个他知道应该有答案的问题,他的整个态度就会不同,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道路上几乎已经前进了一半。”“只要我们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永远也不会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答案。”

为此,培育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大学通识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大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克服现在高等教育中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互不沟通甚至互相敌视的局面。

继续阅读

批创思维下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一些高校开始关注逻辑学教学改革,美国和加拿大纷纷实施以培养批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计划。在批创思维视域下,推动我国逻辑学通识课程改革,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具有较强思维能力人才为目标,在逻辑学通识课程中增加批创思维相关内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组建专门从事批创逻辑思维通识课程的教师队伍;打通教育壁垒,统筹规划,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批创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逻辑学;通识课程;逻辑学教学;批创思维

近年来,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而事实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

一、批创思维

“批创思维”一词源于英文术语“criticalandcreativethinking”,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指: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中山大学熊明辉教授指出,如果仅仅把这一英文术语翻译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或者仅仅翻译为“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似乎都不能准确表达其英文含义。因此,他主张将该术语翻译为“批创思维”,这种译法是最符合其英文术语的本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已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1998年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此宣言中明确表明,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立态度,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仁川宣言》提出了教育2030年行动纲领,其目标之一就是要确保所有人能够开发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2015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也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思维方式的创新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没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创业。批创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能引发新的或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它们的有效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引发新观点的产生,而批判性思维则检测这些观点的缺失。这两种思维方式对有效解决问题而言都是必要的。”[1]二者相辅相成。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现代逻辑的符号化和形式演绎思想是逻辑学研究及授课的主流方向,一些西方学者对此表示不满,使得批创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这种思潮的理论先导首先要数比尔兹利1950年出版的《实践逻辑》。当时演绎逻辑的占主导地位,几年后,此书再版时不得不放弃“逻辑”之名,更名为《有条理思维》。不可否认,这是当代批创思维运动的理论先导。还有另外两本理论著作对推动批创思维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佩雷尔曼与奥布莱希特提泰卡于1958年用法文出版的《论证论:一种修辞学》。1969年,英译本出版,命名为《新修辞学:一种论证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被批创思维学界称之为佩雷尔曼新修辞学。1958年,另一本有影响的著作图尔敏《论证的使用》出版。在这本书中,图尔敏提出法学是一种概括化的逻辑,实践推理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他借鉴法律论证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前提——结论式”的论证模式,即“图尔敏模型”。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一些高校开始关注逻辑学教学改革,美国和加拿大纷纷实施以培养批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计划,并推出一系列相关课程,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非形式逻辑和论证写作训练,等等。虽然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培养目标却近乎一致,都强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

二、以逻辑为核心的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指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范围内所普遍进行的关于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内容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和公民意识的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2]它教给人们运用理性思辨、探索真理、参与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3]24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自十九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4]相比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谷,二十一世纪近二十年来,以逻辑学为核心的通识课程颇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一些高校积极开设了逻辑学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以自然语言为基础,涉及基本的意义理论和推理论证等技能,受众较多,几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需求。其主要的理念是强调通过一定的训练,养成以逻辑理性为基础的良好思维能力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完成他们相应专业的学习和训练。[5]然而,逻辑通识课程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逻辑通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逻辑学作为面向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门通识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很多高校并不具备开设逻辑学及相关通识课程的条件。而能够开设逻辑学通识课程的高校,由于受课时限制(通识选修课通常在32学时左右)在选择内容时为完成教学任务,多以讲授逻辑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课程仅仅局限于传统逻辑部分,即以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为核心的传统命题逻辑。这就使得逻辑学的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兴趣,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其次,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未能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有部分高校在不断推进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加入了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内容,但是却未能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只是某种必要的理性能力训练,未深入到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逻辑通识教育往往作为高校的全校选修课进行开设,选课学生来自各个学院,他们的学科背景复杂,学习需求大相径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逻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难度。[5]另外,还存在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即前半部分课程讲授传统逻辑的内容,后半部分讲授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二者并没有完全的有机结合。这也使得人们对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存在误解,以逻辑论证为主体的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或者推广力度不够,或者成为了抽象、空洞和难懂的课程。再次,缺乏专门从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专任教师队伍。很多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并不是出于对通识课程的热爱和建设,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考核的课时量。这也是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事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也都是从事逻辑学专业研究的专任教师,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脱节。繁重的课时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敷衍的现象,没有过多精力更新教学内容、研究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三、批创思维视域下的逻辑学通识课程改革措施

继续阅读

实验设计教课对科研才干的影响

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意义

目前,由于人数、科研经费、科研场地、老师的科研水平等因素限制,在普通本科院校全面开展科研培训的可行性较低。相对而言,创新实验设计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少,也能较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

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1)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题目,使枯燥、乏味的科研变得有趣。这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了文献查阅能力。文献查阅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为学生提供参考方向,是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巧。在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54.2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存在文献查阅困难。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百度搜索,只有少部分曾接触过科研培训的学生才知道万方、维普、中国期刊等数据库。本次创新性实验设计模式教学后,59.7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文献查阅能力有所提高。

(3)培养了学生撰写实验申报书的能力。设计实验并撰写实验设计书是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教学的关键。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学生学习了实验设计书的撰写,锻炼了科研表述能力和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42.8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实验申报书撰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设计书的撰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中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清楚了解其拟研究课题的研究前景与意义,熟悉实验研究内容和所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奠定了基础。

(4)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61.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通过本次创新实验设计课程提高了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结论,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③本次创新性实验设计模式教学还安排了实验设计答辩环节,该环节模拟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形式开展,锻炼了学生制作PPT、语言组织与表达、科研逻辑思维、现场应变等多项能力。

(5)促进了所学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45.7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其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实验设计是由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而选择实验方法,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题研究需要相结合,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更提高了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继续阅读

司法考试下的行政法教课革新论述

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并不代表着培养职业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就我国而言,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就只是职业教育。就法学教育的目标模式而言,人们通常将其分为两种,一为通识教育,一为职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以培育学生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为主要目标。美国大学法学院的JD¹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目标就是法律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法律职业素养的培育。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就是课程均为法律相关的课程。美国的法学教育最大特点就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此成就了美国的法学院声誉,并将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法学院就读。但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通识教育,“中国高等法律院校的本科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法律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即一种通识教育。它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职业形成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的定位决定了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和通识的结合,这也是由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因为“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单纯的职业教育只能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难以提供法律职业所必需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等。而通识教育则可以弥补职业教育的缺憾,因而,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即“不仅教授法律的知识、理论、制度,而且还要教授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培养深厚的人文精神,还要教授必备的技能、素质,特别是法律职业者独有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法律思维。就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育而言,更偏重于通识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足。

司法考试的任务是统一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基本标准,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和保障一支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而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为将职业教育作为其基本任务之一的大学本科法学教育提供了标准和导向。司法考试实际上成为了衡量一所大学的法学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我们也必须摒弃一切以司法考试为中心和导向的做法,而这种情况在部分大学中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均以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标准。如果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完全以司法考试为中心和导向,那么实际上是将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当作了司法考试的培训,只不过是将培训的时间提前而已。“人们关注并呼吁理顺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两者在现实中存在脱节与不和谐,这是中国法学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如何理顺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关系,是大学本科法学教育所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就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而言,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应涵盖司法考试所必需的课程,同时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前所述,大学本科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司法考试在当前实际上起着反映职业能力的标尺作用,通过司法考试,不仅是大多数法律本科生的梦想,更关乎法律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2””8年司法部规定本科三年级后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开始,是否能在本科阶段通过司法考试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是影响巨大。通常而言,在本科教学中,从事司法考试培训的“司考名师”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教师。因此,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理应在一定程度上以司法考试为导向,不应完全脱离司法考试的要求和范围,避免“双学校”º现象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司法考试为导向,是指按照司法考试所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去培养学生,而并非单纯地以学生通过司法考试为目的,这和应试教育是不同的。其次,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应超越司法考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素养以及职业伦理。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并不是仅仅具备了职业技能的人才,“只有了法律知识,断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再备有高尚的法律道德。除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之外,合格的法律人才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伦理。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职业伦理,是完全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所不可能提供的。

一、当前的本科行政法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识教育,即以理论教育为主,偏重于基本概念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较少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业技巧等。但这几项能力均是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本科行政法教学而言,多数存在着以下不足:

1.教学目标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定位下的本科法学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就是偏重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而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行政法学的教学目标上,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不强调对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法律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知识内容与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存在着较大出入我国大部分法学院的本科行政法教学所选用的教材与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均有着较大出入,以使用率较高的姜明安教授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为例,该书体系完整,撰写者知名学者云集,而且更新较快,目前已经为第五版,是同类教材中的翘楚。但该书的内容更偏重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性,较少涉及现行法律规范的内容,与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也存在着较大出入。在我国现行的法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的体系、内容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司法考试的内容存在着较大出入。类似的现象并非行政法科目的个别现象,在其他法学科目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完法学本科课程之后依然要去参加司法考试培训班的重要原因。

继续阅读

计算科学专业生软件开发能力培养

摘要:

本文结合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求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及提升软件开发能力,从而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拓宽就业口径。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实践教学;就业

1研究意义及问题分析

在认真分析就业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数学院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数学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切实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目前,从已毕业的数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看,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的人居多,而其中约有80%左右的学生是去市场上软件开发方向培训班培训过的,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和费用,数学类专业有必要设置具有特色软件开发方向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根据就业市场所需积极进行数学类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数学本科生的综合竞争力切实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出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具有软件开发背景的综合性数学人才;使得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独具风格和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给用人单位明确地显示数学类专业学生在从事软件开发时的优势。数学系的学生到软件企业中大多作软件设计与分析工作,这部分人才在软件开发行业紧缺,而计算机系的学生做程序员的居多,原因就在于数学系的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强,数学思想的建立比计算机系学生强,这是数学专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优势,也是培养数学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意义所在。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与特色课程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尊重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规律,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就业,瞄准社会对数学类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专业定位上,坚持:强化数学基础,兼顾专业类别,突出因材施教,培养综合能力的办学原则。根据就业市场所需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2.1设定该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能进行数学理论研究,同时会运用计算机工具,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进行软件开发、信息管理与处理等。这是既有别于数学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突出数学专业学生的思维优势。

继续阅读

思维科学维度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近日《文汇报》有专题报道引用权威人士对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在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中,上海连续两次位列世界第一,“这意味着,知识传授在上海的基础教育领域已不再成为问题”。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说:“去年上海的基础教育均衡率先在全国通过国家评估,这被外界看作是上海教育‘走出温饱水平’的标志。”正是由于上海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达到国际优秀水平被选为高考改革两个试点之一。“论者以为,虽然一次改革无法解决招生考试中的所有问题,但它至少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推进。”[1]处在中国教育历史转进的关键期,上海将怎样继续引领前进的方向呢?上海的思维科学工作者应当对基础教育的现实变化作出思维科学的考察,尔后建言基础教育界,以利上海市乃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借此契机,研究建议上海教育界、上海基础教育界人士,在升学的压力缓解之后、在学生知识掌握渐趋均衡态之时,平心静气、拓宽视野、放出眼光,给自己的教育理论指导增添一个新的维度———思维科学的维度,认定思维科学理论取向,以之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基础教育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从思维科学的维度,总结我国经验明确“思维与智慧”目标

1.65年来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回顾65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大约30年,其基本特点为加强基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第二阶段(1979—1982),其基本特点概括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第三阶段(1983—1989),其基本特点概括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其基本特点概括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上海曾经抵近发展“思维与智慧”的教育深层次目标20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上海教育界率先提出语文教学的“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指导思想,或称语文教学三层次目标。虽说初衷是针对语文这门具体学科,却准确而及时地反映了新时期对教育教学的要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应当是智能型的人才。精神劳动中一些较为简单的枯燥乏味的部分将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机器代替,人类自身将更多地致力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智力成就的竞争将剧烈地展开。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因而必须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到智力,层层深入。这是“以传授知识与加强记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向“以发展智能为主”的现代教育观的大转变的体现。一般认为,能力联系着思维能力,智力又意味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传授知识到提高能力到开发智力的层层加深的探究,循此以往,“思维与智慧”的深层次目标呼之欲出。

尔后不久,教育实践当中出现稍稍偏重智能的倾向。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指出: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这也无异于对正在潜滋暗长、日后愈演愈烈的所谓“应试教育”作了理论布防。如今,上海基础教育的可喜成绩正是倡导“素质教育”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抗御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取得的。事物都有两重性。如果在发展智力过度的情况下提出来纠正偏向是需要的。事实上,那个时候“发展智力”的探索刚刚起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育教学当中“发展智力”的方向。随后“情商”之说从社会上铺天盖地而来,而“科学性”与“人文化”之争祸起萧墙,似乎“发展智力”的举措有所谓“科学主义”之嫌。曾几何时,应试教育之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抟扶摇直上。最严重的情况可以表现为,不顾一切追求升学率,在教学内容上,只开设考试的规定课程,只教授必考的部分。在教学方法上,不作启发,全力灌输,以练习、测验为主要教学形式。将系统的知识破碎化、一轮轮操练,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不被关注,更不谈适当呈现知识的创造者———科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这样教育与教学离开“发展智力”的目标越来越远,更遑论探究发展“思维———智慧”了。这就是世纪之交而迄今的上海基础教育现状,上海又是全国的缩影。由此可见现实情况错综复杂,正面的作用、积极的因素与负面的作用、消极的因素彼此缠绕。由于理论取向囿于教育学、心理学,与钱学森倡导的正在成长中的“思维科学”失之交臂,加之“应试教育”错误倾向的严重干扰,终于未能形成更清醒的认识。指导“发展智力”的理论取向不明,不够深刻,不能完全排除种种干扰。就这样,上海曾经抵近发展“思维与智慧”的教育深层次目标的态势渐行渐远。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迄今也只能说“知识传授已不再成为问题”,在“提高能力”特别是“发展智力”方面也未能尽如人意。PISA测试中阅读素养一项充分反映出上海基础教育的不足之处。“

PISA将学生阅读素养分为7个精熟度等级,最高级为6级,OECD认为达到6级的学生将来在知识社会可胜任领袖级任务,达到5级的学生被看作明日潜在的世界级知识工人。上海总体水平占有优势,17%的学生达到5级,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水平,但是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仅占2.4%,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具有创新和决策水平的阅读素养高段竞争力上并没有很大优势。”[2]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教育教学的理念上面。本来“发展智力”的正向延伸很自然的就是“训练思维”与“涵育智慧”,因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综合是智慧。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尤其是“素质”的概念,只是对“三层次”目标的“横向”拓展与补充。在教育教学科学化的口号下,上海也有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某些学校与教师进行了可以统称为“思维教学”一类的各种大胆尝试,然而迄今未能进入主流,也难免存在内容芜杂良莠不齐的情况。教育教学“科学化”遇到困难后,逡巡不前,甚至被误解成所谓“科学主义”,放弃了努力,转而推崇“人文化”。而实际上对科学化、人文化、“科学主义”都未能作深入的理解。理论思维因为自相纠缠而发生停滞与偏执现象。总体上,上海的教育工作者们错过了思维科学的研习。3.战略性的决策:“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涵育智慧”五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现在,认定思维科学理论取向,沿着“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三层次目标作“正向”深入,将“训练思维”与“涵育智慧”纳入序列,成为“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涵育智慧”五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件具有战略性的大事应当顺理成章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母系统的目标与各个子系统的目标,构成一个不同层级与层次的目标的体系,各项目标有联系又有区别。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总目标代替不同层级层次的所有的目标,或者把具体学科的特殊目标不恰当地提升到整个智育的目标的地位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理想决定了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到主动的全面发展。教育首先分为教育与教学两大子系统。笔者认为,确认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之后,教学这个子系统的目标就可以明确为“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训练思维、涵育智慧”。人类个体思维能力汇合圆融、辩证统一而能生发智慧。一般认为,思维可以训练,智慧不能,必须依靠涵育的过程才能在学生头脑里潜滋暗长,收获“转识成智”的效果。理想的科学的教育教学关注着青少年的核心素养,传授知识是智能的依托更是智慧的载体。此前,之所以不能明确这个目标,除了缺乏辩证的思维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缺乏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崇数学与逻辑作为基础课程,欧美许多国家的中等教育阶段都开设形式逻辑课程,美国把批判性思维当作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法国将哲学思维视为中学毕业学生的重要修养,并规定为高等院校入学的考查标准,凡此种种举措,就显示出教育教学的思维———逻辑科学的理论取向。所谓应试教育的偏差其实也是国际现象。美国《两党专家小组研究报告提出美国教育体制需全面改革》指出:“美国公共教育体制所满足的是100年前那种车间绕着生产线的需求”,“大幅增加教育经费但情况没有明显改观,还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教育计划但效果也不大”,“这说明这个体制已经到了极限”。报告深刻剖析了旧体制的弊端,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改革措施之四:“制定的课程要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知识。”

这种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同样显示出教育的思维———逻辑科学的理论取向。今天,中国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可以较之国外同行获得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而不仅是思维———逻辑科学的理论取向。然而这在基础教育界仍鲜为人所知,故笔者一再倡导。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科学倡导者、战略思维家钱学森就预见到思维科学与教育事业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一方面,他指出:“人才培养”、“启发智力”,“还有待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与成果”;另一方面,他又尊重实际,要我们“把已知的培养人才的方法用起来”。这一辩证的观点正是体现在他对徐章英教授的智力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大力肯定的信件里。教育界的思维科学研习者、爱好者就此揭开了自觉地全面地深入地将思维科学基础知识运用于教育活动的新篇章。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之后,才有了对思维的整体的综合的多侧面的研究,思维科学才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广大思维科学学工作者,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的思维科学专家型教师,翕然从风———从钱学森思维科学、大智慧之风,已经作出重要的成果,据笔者所知,就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陈爱容教授的大学生思维训练选修课、资深教师陈振宣的“尽享发现的快乐”的中学数学教学、南洋模范中学刘永明的思维训练式化学教学、普陀区教育学院肖建民的中学思维科学专家型的语文教师培训、光明中学黄华献以及洋泾中学王以理的语文与思维智慧同步双修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既卓见实效又有理论总结的相当成熟的成果。例如:陈振宣的《数学思维与教学》、肖建民的《语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解读》、黄华献和王以理的《思维训练教程》。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们创建的思维———智慧型教学模式多以各学科内容为载体,紧密结合着教学进程开展。然而,大多在一所学校内,甚至只在该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内实施,推广的范围还是很有限。因此,只有整个上海教育界、上海教育行政领导、各校校长共同确认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实施涵育思维———智慧的教育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素质的事业才能全面开展。在岗的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学习思维科学理论,鉴别、评价、提高、推广先知先行的主动探索“思维教学”的教师的研究成果,乃是当务之急。

二、从思维科学的维度,学习国外理论指向“思维与智慧”发展

1.把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参照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主要以美国作为参照系。对于美国的教育理论,有人曾分为3个阶段作精要的评介,亦即“行为主义理论的内涵、发展和影响;认知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崛起、发展和影响”。[3]如果添加了思维科学的维度、采取了思维科学的理论取向,那当代教育已然渐次聚焦“思维与智慧”发展。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一文的作者处于自我遮蔽的状态之中,不能自觉到这种规律性的趋势。发生这种自我遮蔽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仍然采取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取向,不经意间淡化了或模糊了或忽略了甚至埋没了某些理论观点的思维科学的实际属性。

继续阅读

探求建筑师非理性研究对作品的重要性

一、建筑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估

从建筑领域的角度上看,如技术角度、工程难度、城市规划上看,全楼先天性倾覆力大,抗冲击破坏力差。实现这栋大楼的倾斜度、回旋式结构技术难度高,并且体形庞大,某种程度上与城市欠和谐。然而也有一部分声音回应,认为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建筑,它带给公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正是因为这座建筑,使北京CBD具有了标志性。它带给中国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领域范围之内,而是在一种更广泛和隐蔽的政治和文化运作的范畴里。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批判,它代表“不惧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自信”。

事实上,在这栋大楼建成之后,它的确发挥了其独特的影响力,使中国以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姿态面向世界。人们在谈到建筑界把北京称为外国建筑师的“东方淘金地”、“试验田”时,每每都会以它作为典型代表。因此,建筑设计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同一建筑作品,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解读。好的作品在于激发人的思想,使观者看到它后能引起观者自身的思考,这便是其存在的意义。

二、建筑创作的双向思维

建筑师的创作,其出发点分为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种,这两种思维也有可能是并行的。理性思考的结果往往是确定的,它更多的侧重条理性、功能性。建筑师分析基地环境、城市气候、建筑功能等要素后,答案往往是可数的几个,可以预见的;而非理性思考往往根据建筑师的个人阅历不同,面对同一物体、同一条件,具有不同的答案,它往往整合了建筑师自身的成长过程、生活阅历、知识积累,价值取向,甚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筑师的个人气质。非理性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建筑师非理性思维的结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由此可见,非理性思维结果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理性思维,对于表现建筑作品的艺术特点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对于建筑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表达更具有影响力,作用力,非理性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为没有理由。我们时常对于找不到理由的作品的评价词汇往往有“新鲜”、“神秘”、“先锋”、“独特”、“浪漫”等一类的词汇,从这些词汇上看出,没有所谓的褒贬。甚至在这个崇尚时尚的时代,这些词汇还散发着一种美丽的光环,令人欣喜和向往。

三、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从中国建筑教育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的建筑教育与国外的建筑教育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从中国的建筑教育人才的选拔制度是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进行的,文理分科使大学对人才的专业录取也具备了文理取向。我国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更偏向于录取理科人才,中学阶段对文理的区分造成了文理两种人才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理科人才思维清晰、条理分明、注重因果关系,擅长以推理和研究为能力的逻辑思维,文科人才思维多元发散,擅长以论理和表达为能力的形象思维。然而建筑作品一方面包含使用功能上的条理性、结构上的合理性、流线的逻辑性,也包含相当大程度上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明显地,理科学生更加擅长逻辑思维,中学阶段对形象思维的培养上稍有欠缺。对于建筑师的培养,艺术教育与建筑教育原本应是一体的,文理分科对于我国的建筑教育是不利的。这是国内建筑师更倾向于建筑工程师,建筑作品缺少人文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继续阅读

卓越工程师班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围绕这一目标,高等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在改善人才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索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学规律,解决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立体空间思维、辩证思维的重要课程。数学思维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载体,并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高等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是现实事物本质属性和思想方法的“结合体”。只有学好高等数学,在深入掌握工程专业学科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互通,才能做到从本质上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才能在以现代高科技为特点的创新工作中占据有利位置。因而,在新时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打好数学理论基础,学好高等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未来创造性极为重要。

一、数学及数学模型对卓越工程专业的作用

1.数学与逻辑思维。数学思维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载体,并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对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数学无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数学与工程学基础。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不断深化,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各项工程学专业的专业课与高等数学紧密相关,一定程度上,学生如果未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和逻辑空间能力,也将对工程专业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及数学模型是现代工程学基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等数学主要是为专业课奠定数学理论基础,然而由于专业课多、学校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数学课时较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专业课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又要求特别高,这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专业对数学基础的要求,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