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心理基础培训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心理基础培训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1篇

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在多个领域中均可以得到充分有效地应用,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能够对个体的各种不同心理活动特点以及所对应的行为反应模式等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更加有效地管理策略,使相关组织管理活动能够得到高效实行。就目前来看,医患矛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医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人才规范化培训不足等,要减少医患纠纷,就需要增加对相关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专业操作技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临床任务。关于管理心理学应用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内容均需要综合临床实践展开分析[1]。

1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介绍

管理心理学综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知识,重点研究和团队相关的个体行为反应模式、心理活动模式以及群体结构、群体特征和团队行为规律等[2]。对这些管理个体与团体规律进行分析、预测、控制,能够有效规避和减少一些不利于团队发展的行为,使团队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不断达到预期目标,并将团队发展实践中的一些可控成本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调动起个体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团队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潜能。由此可以得出,管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应用,能够使各项组织管理工作的实施更加具有创造力和积极性,使整个管理系统内的个体与团体联系更加紧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团队结构,通过预测个体行为及其对团体绩效的影响,规避不良的风险性因素。

2管理心理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

2.1目标与职责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能够调动个体工作动力,改善个体与团体关系,并在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增强团体工作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最终实现共同目标[3]。在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同时,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对培训的目标以及住院医师的基本工作职责予以明确。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就是对住院医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心态水平以及自我预期情况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培训中,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岗位价值和社会作用,调动起个人的信心,更好地为住院医师团体目标实现做出努力。

2.2解决管理培训问题

通过应用管理心理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最终完成团队目标。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能够不断提高其临床水平,但是在管理培训实践中也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则可以辅助解决这些问题[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不强,影响培训效果,住院医师的缺乏较强的参与意识,也会导致整个管理培训工作一直流于形式。对此,从管理层面上对住院医师进行必要分析,提出培训的使命以及特定目的,使住院医师具备自我使命感,使住院医师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学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从个人层面上认可住院医师管理培训工作,也是为了让住院医师具备工作成效感。

2.3从国家和医院层面上分析

在对住院医师实施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培训时,可以充分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内容,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在各种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机制以及行为规律,通过人的行为反应模式以及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可以研究出积极有效地心理干预机制和管理策略。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对于推动我国临床医疗事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层面上对住院医师管理培训工作进行落实,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此项工作予以积极的肯定[5]。例如可以由国家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以及技术,完善培训条件,指导培训方法等,此外还要完善住院医师社会保障、职称评审、执业注册、岗位聘用等制度,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以及工作方面的后顾之忧。

3结语

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能够使其增长工作见识,掌握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方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与操作水平,对住院医师加强规范化培训,也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各项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但是受到工作环境以及一些医疗纠纷事件的影响,住院医师也会存在一些心理性的问题,对此可以应用管理心理学,改进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全面有效地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实施对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并不是单一的针对个体管理问题而开展的培训管理,而是涉及激发个体工作动力的问题,只有将个体培训目标和团体目标充分整合,才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姚延峰,周晓刚,谢雨君,等.基于PACS的PBL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腹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148-149.

[2]叶童,赵伟光,张书玮,等.徐州地区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满意度对比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51-153.

[3]时建铨,蒋腾.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以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6):59-61.

[4]帖利军,杨永华,廉国利,等.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12):1577-1580.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2篇

一、学习体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逐步加大,很多人不仅在身体方面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里方面也是如此,通过学级心理咨询课程后,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变化:

(一)提升了自我的生活品质,增强了自我内涵

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咨询课程后,我自己逐步认识到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去与人交往,去与人沟通,同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阳光、向上的心态,提升了自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自我的内涵。

(二)提高自我的职业素养,提升了职业技能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如何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使自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通过科学的途径排泄自我的压力,缓解自我内心深处的疑惑,保持昂扬的斗志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系统的学级心理咨询,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自我在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更提升了自我的职业素养,增加了自己职业竞争的软实力,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感触到了心理咨询巨大的魅力,它是一种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它更使人们脱离阴霾,脱离阴影,走向健康、阳光、幸福,因此,学习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咨询的技能,不仅能够反映提高自我,更能够帮助身边的人,助人、助己、完善自我、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二、对心理咨询发展的一点认识

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前景也十分广阔,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在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很多职场中人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抑郁、心理障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等问题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希望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注重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这一市场需求,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因此,加强心理咨询教育的普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三、个人未来打算

心理咨询是一项系统、严谨、科学的学科,不仅需要系统的学习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沟通技巧,同时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个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要努力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学习力度。

一是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通过参加关于心理咨询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讲座,努力提高自我的理论知识,夯实自我的理论基础,同时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掌握新信息、树立新理念、开拓新思路,以建设省文明乡镇,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在市局职社办、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继续整合全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类教育资源,完善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社区教育工作有载体、有内容、有师资、有管理、有保障;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以人力资源开发和提升镇文明程度为核心,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率,初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二、工作目标

1、加强与农企站等部门的合作,开办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等培训班,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3、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镇宣传部门、镇综合文化站加强联系,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闲暇教育,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4、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居民学校、镇校外辅导站阵地以及社区教育志愿者,做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

5、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为居民做好心理咨询、分析、跟踪、干预等服务。

6、协助相关部门对社会办学机构进行依法管理。

三、主要措施

1、夯实基础,整合资源,为居民提供社区教育优质服务。充分利用我中心资源,整合镇党校、人口学校、文化站资源,优化各类教育资源,提高和完善社区教育中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加强居民学校建设,使各居民学校成为居民健身中心、图书阅览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传授中心。加强和巩固社区教育基础建设,使社区教育为满足村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发挥社区教育中心主阵地功能,切实抓好各类培训班,为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1)、积极协调党校、计生、土管、司法、建管、文化等部门办好各类培训班。居民学校企业办学面100%,居民学校办学全年不少于12次,企业职工培训率85%以上。下村(居)播放科普录像不少于25场次,灵活多样地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一校多能作用,积极营造“社会化学习,学习社会化”的良好环境,引导职工走“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一专多能的道路,努力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成才”的目标,争取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400人的任务。

(2)、办实办好计算机培训。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私企办公自动化势在必行。我们计划举行电脑培训,并根据行业特点分散培训,将电脑培训班办好办实。

(3)、进一步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继续精心打造徐柴千亩猕猴桃基地、黄建千亩有机蔬菜基地,以及增扩陈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480亩,以此来带动面上村(居)连片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生猪家禽农产品加工业是的主导产品,在巩固扩大八大猪场的基础上,增加六团村新办以广东温氏集团投资兴办100亩土鸡养殖基地,以基地加农户养殖的方式,以点推面,带民致富,预计年出栏肉鸡达50万羽。对这些农企进行指导,争取创建农科教示范基地。

3、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文化教育。我中心将积极配合文化站、党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等,积极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党员干部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老年教育。继续巩固和发展宁通社区老年健身舞蹈队骨干引领作用,使老年健身舞蹈在全镇各社区不断发展,队伍进一步壮大。

4、重视心理咨询进社区,构建和谐。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他对一系列生活事件的认知模式和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心理咨询进社区对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一是有利于普及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经常性的集体讲座和个别指导等活动,可以使居民近距离或面对面地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二是有利于增强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居民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承受方方面面的生活压力却是相同的,这些压力可能造成居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主动开展心理疏导,提前预防和干预,可以帮助居民提高心理素质,缓解生活压力或负性心理情绪。三是有利于及时帮助居民从容应对生活事件。

5、积极创建南通市级社区教育中心。以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中心内部设施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变老龄化为年轻化、专业化,不断发展壮大从事终身教育的社区专兼职队伍。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4篇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5篇

分管工作情况

一,强化基础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临床心理科是我院的特色科室,许多工作都具有特殊性,临床心理学科面临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掌握,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操作常规,各规章制度及规范以及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及医学进展要求建设心理科。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医务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应急能力综合素质是保证基础质量的关键之一,因此,今年则重抓了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制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抓医务人员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学习,规范各项诊疗行为。今年我院承办山东省临床心理学年会,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精神疾病神经科学研究进展》。邀请南京市著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张纯主任对社区危机干预工作者进行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

二,门诊医疗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落实医疗工作制度:对关键性医疗制度强化了环节管理,细化,完善门诊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年基础上,做好门诊工作,方便病人就诊,设立了病人康复知识宣传栏;调整门诊室的设置,增设特色门诊;在节假日,我们与媒体合作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咨询:修订门诊各岗位工作人员职责。方便病人夜间就诊,制定门诊抢救流程及门诊应急处理程序,在门诊设立服务处,对盖章,医保政策咨询,评残实行"一站式"服务,方便了病人及家属。力求门诊工作无缝隙,零缺陷。门诊各项制度的落实正在向规范化方面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门诊质量控制:修订门诊质量控制标准;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及要求;门,急诊的工作流程;修订门诊各岗位的人员职责;制定门诊纠纷处理预案及流程;并实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门诊工作质量的提高。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6篇

因灾害有其地域性,而且对灾害的培训还没统一实施,因此各院校及医院有所不同,现对灾害教育培训内容总结如下。

1.1灾害救护理论知识①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及救治技巧,灾害流行病学等。②现场救护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任务、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等。③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挤压综合征等。④灾害护理系统评估及制订灾害应对计划。⑤心理护理知识:包括对灾后伤员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等。⑥自我防护知识: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

1.2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心肺脑复苏、气管切开和插管及常见毒物的解毒等。其课程至少涉及急救护理学、危重监护学、健康评估等科目[8]。

1.3灾害救援人员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灾害发生时,环境危险,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较差,工作负荷过重,对护理人员的身体是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应平时注意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9]。

1.4人力物力的准备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面对灾害需要准备充分[10]。平时应注意培养救灾意识,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做好物质和人员的准备,随时准备抢救。如常用药品准备,包括外伤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皮肤病用药、感冒药等[9]。

1.5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对于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各院校及医院基本相同,现总结如下。①灾害理论知识学习:主要是讲授灾害护理救援的理论知识,灾害医疗护理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灾害救护设施的特点、准备及保障,灾害护理伦理学、心理学的知识[11]。②情景模拟灾害救护演练:模拟演练可以训练护士帮助灾民尽快尽快脱离危险区域,并能迅速对伤员进行分类,使其具备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处置安全迅速的能力[12]。③观看视频:组织观看相关灾害救援视频,再针对视频中出现的错误组织讨论,并重点提出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13]。

2国外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现况

2.1灾害护理教育培训对象

2.1.1在校护理专业学生日本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部分护理大学认识到灾害护理教育的必要性,于课程设置中加入灾害护理学。以库兵县立大学的山本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致力于灾害护理的基础教育及继续教育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0]。美国灾害护理课程多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及方法仍没有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14]。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提供了为期2年的灾害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15]。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和灾害救援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16]。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17]。Vanderbilt大学还提供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博士项目[18]。WHO于2008年提出要将应急准备能力整合到本科护理课程教育中,建议要以灾害护理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16]。

2.1.2在岗专业人员除了在高等护理基础教育中开设灾害护理学外,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护理分会还为培养急救护理专家开设了总计810时学时的急救教育课程,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急救护理专家[19]。在美国,一些护理学院也开发和提供了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20]。欧洲一些国家及澳大利亚也相继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函授护理教育课程培训,但是基础教育中尚未将灾害护理学纳入课程设置[16]。

2.2灾害护理培训内容日本学者指出灾害继续教育的内容有:①优先治疗的方法、急救医疗和急救护理;②物品和床位管理;③受灾者和救护者的心理保健;④医疗队伍的编制;⑤康复等[4]。美国护士协会(ANA)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ACN)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害护理相关内容,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常见的课程名称包括突发事件或灾难管理及计划、突发事件或灾难应急反应、恐怖袭击和国际救援管理、灾难应急准备和灾难救援保健、灾难护理中的领导力等等。有研究提出,灾难护理教育应包括监测和报告异常表现、伤病员护理、护理实施的控制、资源和应急准备计划、公众管理5方面基本内容[21]。另一项在威斯康辛州开展的重要研究[22]则认为应把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救援、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8个基本内容纳入灾害护理教育。

2.3灾害护理教育培训方式日本宫城大学和库兵县立大学护理学科联合进行了21世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的方法包括:①使用CD自学;②召开研讨会,讨论从CD学到的知识,并评价自己单位灾害准备的状况;③在工作场所实际准备;④比赛[4]。灾害继续教育方式通常为在职人员进修、岗前培训、参加院外会议、管理人员进修等[4]。在美国,较多的认证课程和部分学位课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线学习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线的虚拟教室、电子邮件、电话等辅助教学方法。

3小结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7篇

美国、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国研究、效仿的对象,也被公认为较为先进的模式。而其先进性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其企业培训系统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训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独特的生产管理技术、推销制度、建议制度和职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创造了几十年辉煌的业绩。其中,“丰田式的教育体系”在丰田深入人心,为丰田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丰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业的实践都已证明,企业教育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亚洲商业》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样本包括中国在内的八个亚洲国家中随机抽取的715位大型企业的高级经理。调查内容涉及对将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与核心的MBA在品质和技能方面的期望与要求等内容。一项主要的结果列举了MBA应具备的10项品质与技能是:创造与革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业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对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质、技术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这实际上是对未来亚洲企业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国内目前情况,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几年内,会有一批批已被培养好的、具备上述品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业管理,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实际上,依靠企业现行的条件以及国内教育体系的能力,建立和强化管理再教育系统,可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国内的学术界与企业界对建立、健全中国管理再教育体系应有所作为。

2国内外企业中人员培训研究的发展

国外对企业中人员培训的研究发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2]。实际上,评价中心是采用模拟情景对人员进行评价的方法。以模拟情景的不同可分为若干具体的测评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测量、无领导小组、管理游戏等,还有其他一些相当有影响的训练方法,如美国的敏感性训练、方格训练。日本的魔鬼训练、PM训练等。哈佛大学则着重推行案例教学法。这些训练法都有内在的理论根据,同时又十分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可直接为企业实践服务。国外专家始终致力于培训方法的探讨,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工作是关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认定以及关于若干训练方法效度指标的探讨。比如,从40年代开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学者就致力于领导行为要素的研究,他们收集了1800多关于领导工作行为的条目,并最后用两个维度即工作管理和关心员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质。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者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关键事件”的方法,对将近3000名各级军官的事件样本、20个实验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样本进行了领导者行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当丰富和有意义的结果。例如,从对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职位分析,Flanagan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雇员监督、人力协调、与雇员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60~80年代期间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出现,可以说多得不胜枚举。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考虑领导者的素质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项研究对管理者的13项品质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中监督能力、职位要求、智力、自我实现、自信心和决断力6项品质对管理行为影响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员工和首创精神对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项,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气对管理工作不产生影响[3]。这些研究结果本身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实践并不具备指导性的意义,但该领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鉴性。当然,国外更有意义的工作是针对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进行的训练方法的研讨,如评价中心对管理者交际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设计的训练方法等。而且,这类研究持续至今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4,5]。下图是根据评价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训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低级管理者所需的技术技能最多,而高层管理者对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层次也是影响管理者工作要素的变量之一。

附图

图1不同层次管理者三种技能差异的示意图

90年代以后,国内出现了一些针对具体企业的,涉及具体方法的相关研究[6,7]。相对而言,国内企业管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培训方法。在一项企业培训情况调查中发现,企业已普遍认识到管理教育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培训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培训的有效性。目前有关管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大都局限在经验和描述性的层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理论的层面解决企业管理再教育的问题。企业教育包括道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其中又以管理人员的心理品质、工作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和困难,其主要的难点在于培训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便是国外已证明为先进和有效的方法,运用于我国也有一个艰巨的移植过程。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独特的训练体系和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3培训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现代心理学将学习解释为因经验而使行为或潜在行为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培训则是受训者通过学习而习得某种新的或修正某种旧有的认知和行为的过程[8]。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培训中各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中各重要阶段所固有的问题必然有其相似性。因此,心理学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所形成的学科,如联想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对培训应该具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培训从理论上应该有三个主要的过程:角色的鉴定、角色的比较以及角色的改进。

3.1角色鉴定

角色鉴定是指对所培训的心理特质的理论界定(心理特质指在管理活动中所需的特定心理品质,有时它指的是行为模式,而有时它指的是技能形成中相应形成的心理特性)。这一过程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心理特质的界定是否正确、合理,是方法研究有效性的关键。通过研究可界定出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素系列。

3.2角色比较

心理特质的模式形成之后,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比较的参照系统,也就是说为培训的心理特质提供了一个标准或样板。这是对实际的心理特质进行评价的基础。因此,角色比较就是实际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心理特质与在该项管理活动中所要求的特质之间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在技术方法上要求设计、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测验工具,同时,它又是工具操作化的过程。

3.3角色改进

角色比较完成之后,角色改进便成为可能,这也正是训练的基本任务。在研究中,角色改进所涉及的问题是确定训练的基本形式,如一般形式或心理形式(一般形式是指常规训练中使用的方法,心理形式是指利用心理的方法,如心理测量、小组互动等),以及确定训练的基本程式,包括确定具体的测量工具,规定训练的步骤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培训方法研究的完整过程。

4情景模拟方法

情景模拟方法实际上是设计训练方法的一种思路,理论上讲是最可能具有训练效度的方法,也是国外近几年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性都与它所能反映的实际情景中的品质、技能和行为等特质有关。如果训练方法所强化的特质正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那么这一训练方法就是有效的。情景模拟法的中心含义就是以实际工作情景要求的特质(包括心理品质、技能和行为等)为依据,设计模拟情景,训练人员,以达到强化该特质的目的。情景模拟训练法有三个技术关键:(1)特质界定的准确性;(2)测量工具在情景模拟中的可操作性;(3)情景模拟的效度,即情景模拟反映真实特质的有效程度。情景模拟法的研究应该成为培训方法研究的主要思路。情景模拟训练方法的关键是解决效度问题。

关于一些具体的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的研究在国外已趋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而且,在每一种有影响力的方法面世之前,都会有一系列的相应的研究直接围绕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全面、充分的研讨,这保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Gaugler等人用元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进行了方法学意义上的探讨。元分析是对以往研究的再分析过程,Gaugler等人的研究对有关评价中心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效度指标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指标的获取途径和衡量标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9]。Brannixk(1989)等人则对某一具体的公文包测验进行了研究,但其侧重点仍然是对评价分数有效性的讨论,研究中对公文包测验的效度评价构成体系所作的深入分析,对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很好的参照价值[10]。Goffin将心理学中传统的人格测评方法与评价中心的情景模拟方法在效度指标上加以比较,以增进测量的有效性,从而改进培训方法的使用效率[11]。这些研究对将评价中心中的具体方法(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公文包测验和行为示范等)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招聘、选拔和人事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例子,下表是采用传统方法与评价中心方法选拔英国军队军官候补人员的成功率比较,数据表明心理学的测评方法显著提高了选拔的有效性[3]。活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近期出现的一种变革过程,它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变革行为,并最终干预企业的人事活动。活动研究的过程包括5个阶段: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活动研究有两个主要的优点: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第二,强调人员参与[12]。活动研究非常强调方法的科学性,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以情景模拟方法为核心。

表1传统方法与心理学方法选拔军官候补人员的训练成绩百分比(%)

方法数量优于一般一般低于一般和未及格

面试49122.141.336.6

评价中心72143.540.326.2

上述情况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国际上大量有关培训方法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培训方法的理论研究以及实现培训方法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和实践依据。

5培训中的难点

培训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着重强调的是培训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可以说企业正处在两难境地中,一方面大批的管理人员需要品质、技能的再训练;另一方面训练方法缺乏科学研究与改进,训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该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尽快使我国企业培训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极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企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适应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入世界竞争大格局的要求。然而,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途径是强化培训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倡导进行针对我国企业具体实际的实验研究,而且应遵循培训方法的基本规律,力求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造新的企业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亚洲企业界对未来创业家抱有怎样的期望.管理案例研究,1995,9(1):10~11

[2]WexleyKN.美国对工作人员训练的研究概况.心理学动态,1986,4(1):36~40

[3]鲁龚,高欣,马永生.评价中心——人才测评的组织与方法.北京:百家出版社,1991:10~17

[4]WarrP,Peter,Bunce,etal.Traineecharacteristicsandtheoutcomesofopenlearning.

PersonnelPsychology,1995,48(2):347~375

[5]ManiBG.Progressonthejourneytototalqualitymanagement:Usingthemyers-briggstypeindicatorandtheadjectivechecklistinmanagementdevelopment.Public

PersonalManagement,1995,24(3):365~398

[6]宗月琴.运用评价中心的方式选拔管理人员.应用心理学,1992,7(2):12~17

[7]梁开广,邓婷,许玉林等.评价中心法在评价中心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及其结构效度检验.应用心理学,1992,7(4):50~57

[8]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6~242

[9]GauglerBB,RosenthalDB,ThornthonGC,etal.Meta-analysisofassessmentcentervalidity.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7,72(3):493~511

[10]BrannixkMT,MichaelsCE,BakerDP.Constructvalidityofin-basketscor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9,74(6):957~967

[11]GoffinRD,RothsteinMG,JohnstonNG.Personalitytestingandtheassessment

center:incrementalvalidityformanagerialselec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

心理基础培训范文第8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诸如基础设施较差;创业规模不大,竞争力较弱;创业资金不足,融资较困难;创业技术含量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及自身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以上问题都会阻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而农民工自身缺乏创业所需要的能力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故如何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农民工创业能力的界定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包括创业的心理素质、技术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冒险精神及创新精神等创业所需的品质。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是指在外打工一定时间的农民工回到家乡通过创业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技术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等。

(一)农民工创业的心理素质分析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创立并管理企业过程中全面、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是对创业者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随着外部环境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心理素质日渐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民工的创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其创业意愿是否强烈、创业目的是否明确及是否具有冒险精神等。一般情况下,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强烈,创业行为越容易发生;越消极被动,创业行为往往需要经过激励才能发生。创业目的是农民工通过创业行为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解决亲子长期分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生个人理想等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目的的最主要体现。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面对创业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创业风险的态度。一般情况下,缺少冒险精神,创业很难快速发展,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克服可能面临的较大的创业障碍。返乡农民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成功创业的前提,若创业者目光短浅,害怕承担创业的风险,怕遭遇失败,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必然导致创业者错失良机。相反,创业者若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创业的魄力,能够洞察到市场中的机会并敢于尝试、冒险,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够乐观接受挑战、不断进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农民工创业的能力素质分析能力素质是农民工创业能力的最关键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及综合管理能力。职业技能指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和创业项目相关的生产知识、业务操作流程及操作方法及相关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综合管理能力主要指农民工的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用人能力、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来说,在收集内外部环境中信息的基础上识别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对创业项目,建立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体制,科学合理的用人,能够对各种常规和突发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立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影响创业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力度近年来,各级政府都一直在强调要强化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但是整体而言,力度还是较小,主要表现在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数量不多及培训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故应加大培训的力度,今后3~5年内,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使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占创业农民工总数的比例不少于70%。针对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应扩大筹措培训经费的渠道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应建立中央-地方政府-基层社会资本-农民自身四层结构的创业培训成本分摊机制。首先,国务院的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资金,并提高其总额;建立长效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经费投入机制,以此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其次,应要求地方政府财政列支农民工创业培训的经费,将创业培训作为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再次,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积极鼓励基层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民工创业培训的相关领域。最后,有能力的农民工应承担部分培训费用。培训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会影响到通过培训的手段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的效果。首先,建立健全的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将拨付流程进行改革以使其更为合理、高效,在对政府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将此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其次,对真正有需求并有强烈学习兴趣的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可以减少培训的浪费。再次,加强资金的理与利用。可将专项经费补贴的数量与培训的效果对接,依据参训人员受训后的效果及创业的成功率等发放培训专项资金,唯如此,才能让培训部门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项目进行培训,以达到提高培训的投入产出比。

(二)发挥政府在创业培训中的作用在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都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第一,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抓大放小。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训的长远规划及政策制定与执行上;应协调市场上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培训效果的监督机制;同时应建立专门的机构解决农民工创业培训问题。第二,加强指导示范。通过相关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工作做的较好的培训机构和创业成功的农民工提供实际支持,以提高农民工参训的积极性,培训机构提升培训效果的积极性。第三,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培训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对其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培训项目,通过合适的培训方法,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进而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

(三)创新培训模式首先,民工的创业培训应重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农民工在接受完培训之后,对培训效果并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培训项目的安排并不能有效解决其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课程安排方面,应根据农民工在创业中的实际需求予以安排。由于不同的创业主体面临的培训问题往往是不同的,如有的是技术问题,有的是管理问题,有的是产品研发问题,有的是财务问题等等,所以,培训人员应在对农民工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内容。实践已充分证明培训的针对性越强,越能激发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农民工的创业能力越能得到提升。其次,应根据培训项目及农民工的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培训方式。在培训时,要少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可通过情景模拟、观摩、视听等方式激发农民工参训的积极性。涉及到技术性的问题,可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方式。涉及到管理方面的问题,可安排农民工参加一些专项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另外,当地工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应请法律专家对其进行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为农民工联系经营情况好的企业让其去参观学习。

(四)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农民工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师的水平,故打造一支具备深厚经验、水平及培训技巧的培训师队伍显得尤为关键。首先,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并选拔人员。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选拔优秀的培训师,培训师可来自于高校、研究所、政府及行业,把握用人入口关,通过合适的筛选途径,真正选拔出有责任感、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又具有培训技巧的人加入到培训队伍中来。其次,培训培训师。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培训师参加培训,以增进其知识、提升其技能,进而保证培训效果。再次,应给培训师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以提升培训师的工作积极性。总之,农民工创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应该在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民工自身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来提升其创业能力,助其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赵迪,李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年创业培植研究[J].农学学报,2017,7(12):127-136.

[2]杨光,谢国萍.基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评价分析的培训机制构建[J].成人教育,2018,38(5):51-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