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劳动精神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1篇

企业要壮大,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提升企业职工不断学习、开拓进取的精神。具体而言,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应教育职工勤于学习。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教育、宣传学习的重要性,鼓励职工自觉做一个学习型、知识型职工。其次,要引导职工勇于创新精神。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与发展要求职工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勇于运用创新工作方法,为企业争效率、争效益。第三,应鼓励职工积极创效。学习、创新是新时期必须养成的工作方法,积极创效则是企业发展的经营目标,通过创效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企业职工敬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1.加强职工的业务素质。职工的业务素质,决定了职工能否胜任所在岗位,从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胜任市场的选择。在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当中,应牢固树立职工“爱岗、敬业、风险”的思想,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引导职工将聪明才干风险于企业的发展浪潮中。例如,可在党员、干部和工人中分别开展以“争先创优模范”、“最佳岗位公仆”、“最佳岗位先锋”、“最佳先进个人与集体”等为主题的活动,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评比、表彰,增强职工为企业、企业为职工的主人翁思想,激活职工为了企业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意识。

2.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往往是一家国有企业成功的法宝,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良传统,值得企业继承与发扬。在当前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国有企业这一传统仍须不断坚持、强化而不能丢弃。通过各种学习、讲座等活动,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应持续增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学习,培养职工学习政治、关系政治的良好习惯。可以通过各种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位主题的活动,深化职工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将自己的青春才干积极投身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

3.突出敬业精神教育的时代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职工劳动和就业有了新变化。首先,“铁饭碗”制度被打破,工作的竞争性不断加强。其次,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不断凸显,职工敬业精神教育的特点是通过教育,能够正确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利害关系摆正,妥善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而对于企业来说,职工的个人合法权益也应被受到充分尊重,企业应根据时代特点持续、有效的对职工敬业精神教育进行培训。

4.加强基层政工干部队伍的培训。主要从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会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入手进行业务培训,将职工政治思想教育的原则、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培训内容,不断拓宽、启发干部的工作思路,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此外,还应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些文化层面高、知识面宽、业务素质高的学生深入基层政工干部队伍中,不断充实政工干部队伍。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2篇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必须从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成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采取措施、精心组织,使“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落到实处

1、明确内容,突出重点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

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了解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就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2、采取措施,加大力度

一是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以及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二是全县各中小学要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会、班会、团队、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是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教育。各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

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全面准确地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拟定活动方案,制定制定县、乡镇和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3篇

一、队伍建设:上下一心致力学习悉心研究。

年内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班子成员不断磨合,精诚团结,共谋学校发展大计,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做到:民主平等看待教师,公正公平对待教师,率先垂范带动教师,业务过硬引领教师;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校长室会同学校工会组织教师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相关材料,在全体教职工中深入开展“爱我学校,爱我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1、我们的理念:教师的头等大事是学习。

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年,我们将认真组织学习《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再致年轻教师九条真诚建议》,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倡导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我们将通过精读原著、做好笔记、专题讨论、心得交流等形式,确保专题培训落到实处。

在今后的工作安排中我们将不断渗透新的观点、新的做法,有机安排各种学习专著、教育理论等,如《于丹论语心得》、《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做最好的老师》、《给新教师的忠告》等,从而加速建设学习型团队,因为只有这样的团队才是创造型的团队:学习使团队进步,进步就能做过去所不能,创造过去所没有;团队就是协作,协作的实质是分享和共享,分享或共享资源、知识、经验、技能,当然还有挫折和成功的果实;我们就是要积极地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协作学习的文化机制和环境氛围,构造团体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共享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

2、我们的宗旨: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学管理,我们将更多地渗透浓浓的人文关怀,“润物细无声”,要用“服务”的意识来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广阔平台,以有效的宏观调控、实在的微观举措来引领、带动、促进学校管理的主角──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比如,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要集中与分组有机结合,在时间上要进一步保障,主题上要重点突出:语文要突出阅读教学,要从怎样利用现有的阅读资源,开设阅读课,大力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上多思考多落实具体方法;数学要在加强计算能力教学,渗透思维训练上多考虑;英语要在创设英语氛围,夯实发展基础,规范英语朗读、听力和英语书法教学,积累单词和会话教学等方面深入思考,落实具体的策略。每次既要有中心发言人,又要有大家的“七嘴八舌”、“百家争鸣”,使各个专题的研究能深入到位,形成符合实际的操作样式。

3、我们的重点:分层锤炼让教师获得成功。

扎实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两周写一篇教育教学周记,每学期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三个一”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刚性规定,帮助和规范教师将新的教育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师从“对行动进行反思”和“在行动中进行反思”这两个角度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进一步科学规划,设定目标,创造条件,丰富活动,全力扶持和培育各学科的“身边的典型”,扎实抓好“拜名师”、“搞研修”、“做导师”、“作示范”等系列活动,让他们经受磨炼,反思修炼,突破极限,形成风格,真正成为所教学科的行家里手。每人上好一节教学展示课,促进他们勇于超越,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致力实现教学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德育为首:拓展渠道创新思路建设文化。

进一步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努力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启动“德育校本课程”的编写,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1、追求实效加强基础文明。

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是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保证,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守则》、新《规范》,要继续开展“六无”、“六不”校园创建活动。

行为养成需要持之以恒。依托《铜峰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学生检查打分、行政随机抽查相结合,坚持公平和鼓励的原则,每天公布成绩,每月评比文明优胜中队是一个符合校情的举措,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调控的艺术性和绩效意识,改善学生的规范意识,提高学校整体的文明程度。从礼仪教育、规范言行、诚信教育、文明交通、感恩教育等方面入手,强化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本年度抓好三件事:一是配合交通法规的宣传学习,要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不闯红灯为荣,以闯红灯为耻”的“文明交通行”主题教育活动;二是抓住身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光荣的升旗手”的推荐选拔工作;三是广大学生对规范和守则的认识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来,平时就要保持“六无”、“六不”,少先队要以创作、传唱“新童谣”等举措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让学生不断增强“这样做好,那样做不好”的思辨能力,养成“自觉这样做,坚决不那样做”的良好行为习惯。

多项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一要继续开设好法制教育课程,确保师资、课时、考核到位;二是配合交巡警部门开展好交通法规的宣传学习,开展“以不闯红灯为荣,以闯红灯为耻”的“文明交通行”主题教育活动;三是重点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从深层次上研究对策、合理施教、精心疏导;四是加强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五是美德教育,时代呼唤关怀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彰显人性的内容,让关怀围绕在每个人周围,让诚信植根于每个人心坎。

2、紧扣时代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要继续以节假日、市统一组织的大型活动为抓手,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

开展鲜明校本特色的真情教育。少先队的活动,处处洋溢着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至纯的真情,我们应该精心构思、巧加利用:如三月份,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四月份,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五月份,劳动者最光荣;六月份,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九月份,老师,您辛苦了;十月份,中国中国我爱你;十一月份,祝爷爷奶奶健康快乐。

继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切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今年要继续开展好“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要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抗日战争“芦沟桥事变”爆发70周年、宜兴秋收暴动80周年、“全民国防教育日”以及第四个“中小学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等契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继续开展好敬老爱老,文明礼仪,诚实守信教育活动。

继续加强爱国、爱家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要继续组织学生开展爱宜兴、爱祖国教育活动,适时组织学生参加善卷江苏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二期工程实践教育活动和参观宜兴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宜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类伟大成就,丰富学生的校外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合校情不断完善机制。

一是要注意“点面结合,层层推进”,不断健全“纵横交错,互成网络”的工作体系,切实保证德育工作有序展开;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宜兴市网上家长学校等形式增强家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让家长、社会了解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要求,听取方方面面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合力,共育新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区教育作用,促使德育工作齐抓共管,高效运行。

不断改进形式办好周五晨会的红领巾广播站,为培养队员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坚持“自编、自排、自播”的办站方针,贯彻“小眼看社会、小孩管校园”的原则,要重点培养好一批小记者,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来组稿,旗帜鲜明地褒或贬,少用甚至不用现成稿件,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二是从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以荣辱观教育和关爱学生为重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写好心得体会,努力在市以上各级德育论文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坚持德育月例会和年级组一周一次班主任例会制度,全校班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4篇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制度层面,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并未列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即是自愿贡献自己的精力和假期休息时间,不求回报地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文化、科技和卫生事业进步活动,可以说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过程。但是,这仅仅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在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中被明确的提出来,故教育效果不明显。据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消极应付学校任务,随大流的心态,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意义不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他们或是为了获取先进荣誉称号,或者是为了赚取就业资本,甚至有些人抱着去农村游玩、度假的目的。所以,有些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到农村后敷衍了事,走过场、做样子,不是真心想着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而是先去有关部门盖章、开证明,邀请当地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他们的活动,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作秀”、“演戏”。

二是实践层面,高校尚未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志愿精神的培育体系。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一种全面的培育长效机制。然而,一些高校往往利用行政命令要求大学生参与活动,这种被迫参加的志愿者,不能保证自愿性,原则上偏离了志愿精神。此外,一些高校不重视志愿精神的推广教育,致使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受众面也仅限于部分参与该项活动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对广大学生而言,影响较小,甚至一所高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都不被广大师生所了解,更谈不上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据任江林的调查显示,进大学后,仅有1/3的大学生参加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高校统一组织的集中活动和自发组织的分散活动,而由于受名额、经费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约有2/3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说,目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面,也忽视了对广大普通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

可以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实践理论知识、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和高校重视不够是不可回避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位。在历年、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下发的通知文件中,虽提出“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理念,但并未明确提出相关要求,所以未能引起一些高校的足够重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内容,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其二,部分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多以“专业实训”或“专业实习”的形式设计服务项目,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忽视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还有一些高校虽把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但在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却没有从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角度来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

志愿精神,就是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和良知,培育一种奉献精神。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就是培育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过程。大学生往往是先接受了有关志愿精神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会选择参与这项志愿活动,并为抵制外来的困难和内心的困扰,产生坚持下去的意志。

(一)志愿者招募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招募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广大学生传播和普及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1.借助舆论宣传,营造志愿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舆论宣传是传播知识最为便捷的方式,受众广,速度快。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园各种媒介来引导校园舆论,营造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广大学生中普及相关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认知的有效途径。一是课堂。尤其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对志愿精神的解读和答疑解惑,是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来源。二是校园媒介。校园电视、报纸、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是学校宣传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全面、系列宣传报道的传播平台。此外,互联网、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介作为当前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大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借助这些宣传媒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网络,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纳的方式来传播志愿精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校园网和BBS论坛等发起相关话题讨论,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就相关问题解答疑问,引导校园舆论,大力营造传播志愿精神的浓郁氛围。2.突出面试选拔内容,增强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面试选拔是对应征者专业技能和志愿精神认知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考查。这些应征者是志愿者招募的潜在对象。他们前来应征,愿意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明他们对志愿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所以一定要突出面试选拔内容,把面试选拔环节打造成志愿精神教育的平台。一是要提前向应征者公布面试范围,引导他们通过应试准备来开展自我教育;二是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和深度的面试选拔内容,进一步强化应征者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可以说,这种全面深入的认知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的基础和前提。

(二)志愿者培训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志愿者培训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全面系统认知,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的重要途径。其中,培训的对象是从众多应征者中间选拔出的佼佼者,也是随后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所以培训应以专业培训和通用培训为主。专业培训主要根据志愿者服务具体的岗位进行培训,介绍岗位的基本情况、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工作场地的相关情况、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志愿者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通用培训主要是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培训,介绍暑期“三下乡”有关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价值意义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客观来说,志愿者们能否正确对待并顺利完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仅仅依靠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还不够,还需内化为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是大学生就参与志愿活动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实现”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要培养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一项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就是志愿者培训。一是专家讲授。专家有关志愿精神主题讲座,对志愿精神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即是强化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二是实地考察、观看影像和专题讨论。志愿者前期对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实地考察、观看有关目的地的一些影像资料和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都能让志愿者们了解到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一些真实情况,唤起志愿者的亲切依恋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需要”。此外,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和当地人生活的窘状,也必定会燃起志愿者的同情心,从而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始动机,有学者称之为“移情训练”。所谓移情就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移情训练,即是唤起志愿者内心深处的同情之心,让志愿者站在他人的角度,通过“想象”来感受别人情感的能力。在志愿者培训中,也就是要志愿者看到当地人困难、苦楚的现状,遂产生同情之心,继而产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愿望。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表达的是一种对他人困难的体谅之情。培养同情心是志愿精神培养中的基础工作。三是经验分享。邀请参加过该项活动的志愿者讲述他们之前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历的感人故事、人生感悟,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收获,让参加培训的志愿者真切感悟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自我需要实现”的强烈冲动。

(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志愿精神,磨炼大学生意志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志愿精神表现,也是对志愿精神认知与情感的结果和归宿。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培育志愿精神情感和磨炼意志最好的途径。在志愿活动中践行志愿精神,养成志愿精神,一定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是靠制度规范成行为习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初期,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一定要告知每一位志愿者的岗位分工和工作内容,明确活动纪律,并提出具体要求,督促志愿者严格遵守活动方案,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用爱心和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服务当地农民。当然,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要全程跟踪,及时疏导志愿者情绪,协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的初始阶段,用这种组织纪律和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培养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自律”是把快乐体验化为自我需求实现。志愿活动要有生命力,一定要加入“快乐”元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是严肃的,但活动形式可以是活泼有趣的、喜闻乐见的,让志愿者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志愿活动,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并把快乐的“种子”种在志愿活动的“土壤”中,种在每个志愿者的心田里,让它生根发芽。因为有了快乐,志愿精神的“幼苗”才会在志愿者心中长大。志愿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还应该由这种感性的快乐逐步升华为理性的快乐,即来自志愿者自我需要的实现。根据志愿者不同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如满足个体价值取向的层次激励法,满足诱因的过程激励法,满足个体成长的需求激励法,可以使个体不断在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磨炼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意志的主要渠道。所谓意志,是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磨炼意志就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坚强和坚持的意志品质。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中会遇到诸如食宿不如意、长时间辛苦工作、水土不服而生病,甚至付出的努力不被群众接受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是选择坚强、坚持,还是选择放弃、回避,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的鼓励和帮助,需要队友的支持和分担,更需要自己对志愿精神那份承诺的坚持,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跨越一切障碍。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很多高校往往忽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草草了事。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活动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坚定大学生意志的关键一步。与以上三个环节不同,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受众对象分为两个群体,一是刚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二是全校师生。很多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形式主要有成果图片展、成果汇报会、校报或学报刊发调研报告和总结表彰大会等。借用图片或演讲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志愿者服务“三农”的劳动成果,召开表彰大会,评优评先并颁发荣誉证书,是对他们暑期志愿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是对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激励,定能激发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加深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坚定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意志,让志愿精神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外化为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同时,一定要借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影响和教育更多的学生。看到身边熟悉的同学、校友参加了志愿活动,会让全校师生感到亲切,并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学校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和情感。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本身对全校学生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要加强传播的力度,扩大宣传,就一定利用好学校的传播媒介,诸如课堂、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QQ、微博、微信、论坛等,把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成果传播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宣传报道的浓郁氛围,积极传播志愿服务崭新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

三、总结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5篇

红旗渠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也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优良传统和宝贵思想财富。如何将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注入到中原文化和我国廉政文化建设,非常值得思考。红旗渠精神与我国的廉政文化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具有四个重要的契合点。

(一)核心理念的契合廉政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优秀积极正面的精神品质和思想理念的集合,但是究竟应该包含哪些精神和品质呢?2006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观应该是近几年最有影响力的廉政理念代表。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原林县党政领导干部和群众忠诚国家服务人民、心怀梦想开拓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公开透明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情怀,这不仅与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契合,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核心层即理念层的内涵,也非常值得我们当下的官员干部和广大公民学习传播与实践。

(二)实践目的的契合文化从概念的角度而言,有两个重要指向,一是历史的丰富沉淀和积累,二是理念思想的内化自觉与实践。廉政文化的培育并非朝夕之事,一方面需要我们凝练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其内化到干部群众的思想中去,进而表现在其劳动生产和工作学习等实践活动中。红旗渠精神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是林州人民历时10年所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它具有历史厚重性和传承性,而且很好地内化到了当时每一个干部群众的思维中,并且表现出一种高度一致的集体行为倾向;尤其是在防腐拒腐上,修建红旗渠的10年间,所有党政领导干部不搞特权,没有出现过任何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问题,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修渠资金,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这就是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就是红旗渠精神内化到党政领导干部思想并表现在实际行动中的成果。2010年红旗渠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先后通过宣传教育等各种形式向河南省甚至全国推广红旗渠精神,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厚重性、传承性和思想的内化性、实践性和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极好地契合,为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资源和给养。

(三)制度保障的契合2005年初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其中对如何促进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2006年,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着重强调,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努力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和提升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为中心工作的反腐倡廉建设,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2007年,预防腐败局在我国监察部下面挂牌子,专司廉政文化建设的职责。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高效廉洁政府提出了更加严厉的要求,而且贯彻力度空前,这表明我国文化反腐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得到更多的认可、支持与实践。红旗渠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最近很多年不断得到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关心和关注,、、、李长春和中纪委领导先后到红旗渠视察,并对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为红旗渠精神的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另外,2010年红旗渠纪念馆正式挂牌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红旗渠精神还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加大力度研究和推广;2013年8月,为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服务共青团发展、提升河南和安阳的软实力,经安阳市委、市政府与团省委初步协商,中国红旗渠青年干部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红旗渠分院)正式挂牌成立。以上表明廉政文化建设和红旗渠精神的推广都取得了宏观上的政治认可和微观上的制度保障,具有很强的契合性。

(四)环境载体的契合廉政文化和红旗渠精神都属于软实力,其发扬光大和传播必须有理想的环境和优良的载体作为依托。2005年初党中央对有关如何促进廉政文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以来,建设廉政文化作为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在全国逐步推广,各地政府的相关单位和部门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对廉政文化进行了大力度地宣传和弘扬,如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成绩斐然。红旗渠精神作为廉政文化最近几年也得到非常好的传播,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就是因为作为一种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不断受到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好评。如主席就曾经说过,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另外,河南省委省政府、安阳市委市政府和林州市委市政府都对红旗渠精神给予巨大的关注和扶持,继2010年红旗渠纪念馆被评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后,2013年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正式挂牌。近年来,林州市依托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和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不断对红旗渠精神廉政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着实为打造靓丽的红旗渠精神廉政文化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红旗渠精神和廉政文化近些年的巨大发展有两个共同的优势,即领导支持群众呼唤和载体多元高效得体,这也是两者有效契合的体现。红旗渠精神与我国廉政文化在核心理念、制度保障、实践目的和环境载体上是高度契合的,也再次说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即红旗渠精神需要廉政文化这个平台,因为只有通过这个平台,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和实践价值才能得以更加饱满地彰显;我国廉政文化建设也需要红旗渠精神,因为红旗渠精神所包含的理念进一步充实了我国廉政文化的内涵,使得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和饱满。

二、进一步发挥红旗渠精神文化反腐作用的建议

历届安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红旗渠精神作为精神之源、动力之源,努力增强安阳市整体软实力,较好地确保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河南省委也高度重视红旗渠精神的挖掘整合,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是,作为地方性较为浓厚的廉政子文化,如何在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呢?这是当下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如下四点建议。

(一)核心: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对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和践行以“廉政林州”为基础向全社会展示红旗渠精神学习实践效果。比如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红旗渠精神,林州、安阳乃至河南省在全国清廉指数居前,或者达到了零腐败,这是说服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努力学习和践行红旗渠精神的最好方法。以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和红旗渠纪念馆为平台增进与全国类似平台的学习和交流,形成精神教育的合力。以地方院校为依托,加强对红旗渠精神的纵深研究,逐步培养一大批红旗渠精神的专业教师和全国知名教授。之前,红旗渠精神的主要讲解者是曾经走进百家讲坛的李蕾,其对红旗渠精神的讲解曾经折服了无数的观众,其中也包括主席等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但是其讲解的内容一直以来没有任何变化,这对于深入挖掘和宣讲红旗渠精神非常不利。好的精神和文化如果没有良好的传播手段和宣讲队伍,也只能沦为空谈。故此,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和宣讲需要以当地的高等院校为依托,努力将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和宣讲做的更加丰富多彩。当前林州市委市政府已经依托“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和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这两个平台,努力在安阳市、河南省甚至全国开展广泛交流,争取将红旗渠精神作为廉政文化的子文化品牌做强做大,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二)保障:将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和践行纳入公务员的道德立法范围对公务人员进行道德立法早有先例,如美国国会早在1978年就通过的《政府行为道德法》,韩国1981年制定的《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等就是典型,这种道德立法的本质是提高了对公务员的硬约束范围,原本属于道德层次的品质要求现在被制度化了。我国在道德立法领域也有很多相关的进展,如公务员法中首先规定了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另外关于个人重大事项、个人收入申报、收受礼品、兼职等相关规定也很早就已经出台,这对于反腐倡廉而言无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当前,学习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或者还有其它精神都带有运动性的特征,缺少常规的制度约束,这样以来使得很多优秀的精神和品质不能得到实际贯彻落实。红旗渠精神想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深入人心,在我国反腐倡廉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绝对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作为一种试探性的考虑,将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和践行纳入公务员的道德立法范围不一定成熟,但是可以从地方试点做起,逐步纳入到全国立法范围。例如至少林州市甚至安阳市的其它县区就应该率先垂范,做出公务员队伍建设有关定期学习和践行红旗渠精神的相关规定,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的项目之一。

(三)氛围:将红旗渠精神作为对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纯洁社会风气我国经济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国民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的问题逐步严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我国的反腐倡廉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日本、新加坡、芬兰等反腐倡廉先进的国家里,廉政文化往往被落实到道德规范的层面,对社会的崇高追求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内化为国民的精神自觉和行为自觉。在这些国家,由于实施了较好的廉政文化教育,整体国民道德素质较高,都对腐败、不诚信等思想和行为普遍排斥,所以如果一个人一旦实施了腐败等负面行为,不仅会受到制度的惩罚,而且还会因此失去自己一生的人脉和交际圈,这种极高的犯错成本很及时地制止了腐败民俗化倾向的发生。因此,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从国民道德教育抓起,红旗渠精神作为在全国家喻户晓的一种重要精神品质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内容中,让其发挥对提升国民道德素质的更大正能量,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反腐策略的开展和运行。

(四)传播:红旗渠精神教育的早期化、社会化和可持续化红旗渠精神应该主动融入到国家道德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的平台中去,和焦裕禄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同形成对公务员队伍和公民群众思想精神教育的合力。中国大陆一向重视国民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是所有的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课题组建议借助这一教育平台,在其中设置一个重要板块,即优秀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板块,并将红旗渠精神很好地融入其中。这是传播红旗渠精神早期化、社会化和可持续化的最优路径。另外,作为辅助性的措施,以林州为起点,以政府机关为主体,将红旗渠精神教育的“六进”活动不断推向安阳市、河南省甚至全国,将红旗渠精神的正能量传播得更为社会化、更加可持续化。最后,以红旗渠纪念馆和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为依托,将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针对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不同人群的需要,红旗渠精神教育主要设置专家讲座、史料展览、实物展示、故事传记、原始纪录片、警示教育片、组织入党宣誓仪式等形式,使受教育者感悟红旗渠精神,体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怀。现在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已经围绕林州特有的红旗渠精神资源、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精心打造了7大类30多个实践教学课程,效果很好。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论来源与研究综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万钢同志就“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明确指出:“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抓起。”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10月,党的胜利召开。在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弘扬“工匠精神”自2016年首次提出后,连续三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趋于成熟。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是将精益求精的品质作为热爱工作的精神之一延传下去。李小鲁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张娟认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理念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点。尽管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已有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国内已有文献来看,将工匠精神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周兴中认为,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养。陈爱华认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了高职思政工作的与时俱进,增强了高职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谭璐认为,“具备育人、规范及激励功能的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与高职思政工作相契合。”综上,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它属于职业精神的一种,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价值等方面的衡量要素,要求职业者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等品质。而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意识与工匠精神,是符合新时代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的。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工匠精神培养的主导权,将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风向标。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的制造中心。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大国工匠重任的高职院校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匠人”,活跃在祖国生产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现状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具有较大进步空间,体现在以下具体情况,亟待解决。

(1)学情分析。一方面,工匠意识薄弱。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往往能更快地接受新事物,大部分学生本着“求一技之长”的心态,能够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谋划蓝图。在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提升,对未来职业需要的工匠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工匠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抵触心理较强。高职学生往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团校培训、班会课等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等正能量的课程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必要,不需要学,对今后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些都为工匠精神的塑造增加了难度。

(2)教情分析。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契合。当前中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日趋成熟,各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各具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匠人”,而“匠人”不一定都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在教师层面,专业课教师更加了解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一类“工匠精神”,而他们又极少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学等专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又极少走进企业去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要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空讲道理”,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自身往往不能对“工匠精神”进行身体力行,无法产生育人示范效应。

(3)社会环境因素分析。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转化,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告别了过去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年代。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在信息良莠不齐的多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广泛存在着享乐、攀比的不正之风,成为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协同创新、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的最大“拦路虎”。“拿来主义”、“差不多就行”极端的“佛系主义”渗透到高职院校之中,使得学生群体也心浮气躁起来,丧失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放弃了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降低了自己的使命担当。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工匠精神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将工匠精神教育融进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1)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坚守思政课育人的主阵地。始终坚守思政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坚持思政课堂对工匠精神“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将工匠精神倡导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融入课堂教学,梳理教材体系,深挖工匠精神教学切入点,例如组织学生线上、线下观看《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感动中国》《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百年巨匠》等优秀的视频资源,设计各类主题演讲、微宣讲征文、情景剧等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发掘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行业要求大学生具备怎样的工匠精神。

(2)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坚持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强调:“高校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与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政一线工作者,更需要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引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具备不可替代的系列优势,例如:在课堂上,更加了解行业情况,可以成为学生在该行业的榜样,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在课堂外,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及参与技能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会动手指”的技工,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技工。

(3)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增强文化熏陶的渗透力。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渗透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团组织要及时组织学习相关的国家政策、国家声音,营造主氛围。通过各行业能工巧匠事迹学习分享会、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弘扬工匠精神的文艺演出,当地企业家宣讲,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海报展示,广播站选稿,校史馆展览等,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牢牢抓住校园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期,在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的同时,离不开的是具备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高职毕业生,才能在推进中国走上世界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软件工程

1背景

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同全国各高校一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每个教师都在研究、探索如何守好自己所授课程这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从而能保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IT项目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技术》等软件工程类课程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中引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

2“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能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对引领学生价值观有重大意义[2-4]。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同向同行,相互协同,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5]。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就能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不惧吃苦、不畏挫折,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3.1课程简介

《IT项目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技术专业必修的软件工程类课程,通过综合运用前导课程所学的软件开发主流技术,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对软件开发过程以及其它IT项目进行管理。培养软件工程能力、软件测试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之在后续课程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中能够有规范的软件开发和管理能力,为毕业后担任软件编码、测试和软件产品支持工程师等软件相关职业角色打下良好的能力和知识基础。此类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3.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在“课程思政”教改过程中,以突出培育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主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融入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要素,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在教学改革中要注意:不扯皮、不标签式说教、不生搬硬套、不碎片化教学、不影响正常教学。

3.3教学方法与举措

3.3.1教学方法课前引导:启发式教学;课中讲解:体验式教学;课后实践:感悟式教学;快乐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喜闻乐见,在引人入胜中实现潜移默化。

3.3.2举措(1)在讲授软件测试基础时,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教师讲解大飞机、复兴号等重大工程都需要经历严格的软件测试,才能正常运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展现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软件测试的积极性。(2)在学习项目需求分析时,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千年虫”等重大软件缺陷案例,讨论、分享由于项目需求分析不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坚定对软件测试职业的敬畏,培养敬业精神。(3)组建测试团队,培养友善、仁爱之心。采用项目团队方式协作完成任务,沉浸式体验并学会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团队成员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以仁爱之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宽容、协作、团结、尊重、和气、宽厚、推己及人。(4)在学习使用黑盒测试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时,融入人文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分享诗人贾岛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要不要改成“敲”而反复琢磨和斟酌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古典诗歌之美与一丝不苟、锤炼精品的工匠精神。在设计测试用例时也要一丝不苟、反复推敲。(5)在学习边界值法时,融入法制意识、职业操守教育。边界值法表明:缺陷往往出现在边界值左右,与此相同的案例就是“59岁现象”。59岁现象是指一部分领导干部,临近退休,存再不捞一把就没机会的心理,心存侥幸,认为风头早晚会过去,孰不知违法违纪不会自动清零,有因必有果,违法必究,即使人不其位,法律依然会一追到底的。告诫学生要有法制意识,要有职业操守,比如参加了涉密系统的测试,就一定要保密等。(6)在学习使用白盒测试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时,融入工匠精神、敬业精神教育。介绍班级参加省技能大赛软件测试大赛同学的事迹,放弃寒假休息时间在学校封闭训练,编写测试方案、测试用例、bug提交,总结报告反复修改、字斟句酌。身边榜样的工匠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7)在学习执行测试用例、分析缺陷内容时,融入工匠精神、敬业精神教育。分享本人担任国赛裁判时,优秀选手的突出表现的案例。这种热爱劳动、热爱工作、热爱岗位的敬业,就是最好的激励。(8)在学习验收测试内容时,介绍案例:某人在进行验收测试时收受开发方贿赂,没有严格测试就签字通过验收,结果给使用方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这一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家人、对家庭、对班级、对社会负责,严守职业操守。(9)在第一节课及期末考试前,融入诚信教育。以学校某同学考试作弊被留校察看处分为例,引导学生凡事从诚信做起,比如课堂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不弄虚作假等。

4课程思政效果

4.1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充分挖掘了课程的育人资源、思政元素,让这些课程不仅仅成为专业知识传授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价值引领的课程阵地,学生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意识和工匠精神等大幅提升,学习风气明显好转,爱学、能学、会学蔚然成风。

4.2教师政治素养明显提升

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教师通过培训、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牢固树立了“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育人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也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3]宋伟.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5):104-106

[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第8篇

1.职业本身带来的压力。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从以上文件中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的规定就不难看出,专职辅导员既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建设,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还要抓日常管理、评优评先、各类学生比赛与活动评比、各种行政会议等事务;再加上突发性、临时性事件,繁重琐碎的工作使得一些辅导员手忙脚乱,有限的精力与众多的事务产生矛盾时,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感。此外“,学生事务无小事,事事须高度责任”体现出来的学生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等特点给辅导员带来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尤其是学生中的一些突发性、临时性事件时刻悬在辅导员心头,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从而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2.无法获得自我认同感,职业归属感不强。许多高校都把课堂教学以外的领域一揽子打包交给专职辅导员负责,导致其忙于应付各种行政事务,从而与自己所学专业渐行渐远,缺乏专业化教育、研究的条件。然而在高校中行政事务往往居于次要地位,教学科研活动处于主要地位。因而形成从事专业课的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远高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的客观事实。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专业进修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地位不高,这使得专职辅导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位置,对自身工作逐渐产生挫败感,失去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专职辅导员就是一种高级保姆的印象,许多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望没有专业任课教师高,专职辅导员在日常生活管理中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80后”担大梁,缺乏经验。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80后”群体加入到辅导员工作队伍当中来,成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一份子。然而“80后”辅导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工作经验不足。“80后”辅导员人生阅历浅,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时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例如“80后”辅导员在进行一对一辅导时,往往感觉说服力不够,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排忧解难,不能完全充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自身往往不够冷静,处理能力欠缺;其次,教师角色感不强。“80后”辅导员在与学生关系处理当中尺度把握不当。由于更多的采用非正式沟通“,80后”辅导员容易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打成一片,这是其优势之一。但在此过程中,容易导致角色模糊,不好把握各自的“度”,习惯互相开玩笑,甚至称兄道弟,失去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应保持的距离。在应该严肃的时候“,80后”辅导员往往表现出威信不够,难以迅速有效控制学生,从而产生挫败感,降低工作效率。

二、改善高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与途径

1.高度重视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社会变革、学校改革和辅导员自身等因素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尤其对于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任高校辅导员来说,其心理压力会更大。若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排除,他们的工作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并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无论是高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上级部门,还是各专职辅导员本身都要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到出现心理问题是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