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

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1篇

为深入学习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劳动教育,简明清晰地明确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殷切希望,校领导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活动,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全校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结合本校实际,加大宣传力度,围绕劳动的丰富内涵,国旗下的讲话共5次,主题班会共6次,小喇叭广播共7次,进行各种大力的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

三、把劳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等课程中,深入挖掘教育资源进行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劳动践行劳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农村劳动力;流动;收入

Abstract: Based on micro data from Jilin in 2005, we build micro econometrical models to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migration and earnings by comparing their charact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migration is remarkable and positive. The higher inpidual’s education level is,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his migration is on condition that others are same; moreover,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earnings is positive, but the schooling returns of migration and rural resident are different, the former is higher than the latter.

Key words: education; rural labor; earnings; mobility

一、引 言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培训、迁移以及寻找新的工作是劳动者所承担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类型。经典人力资本理论已经证实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而且通常认为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平均收入。而迁移行为和寻找新的工作则是通过提高既定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是从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在劳动力市场上所能够获得的价格来增加某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活动。但迁移是具有选择性的,并非是所有人都愿意从事的活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年轻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具有的流动性要高一些。国外一些学者在这一方面给出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例如L. Long [1]曾指出在美国的同一年龄群体中,一个人是否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是推测迁移可能性的主要因素;A. Speare and J. Harris [2]对印度尼西亚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研究表明,具有小学以上教育的年轻人具有较高的流动倾向;L. Lanzona[3]对菲律宾的数据分析表明,个体所受的教育越多其流动的可能性越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不仅仅是影响个体收入的直接因素,而且也是影响另外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迁移的直接因素。因此,Sahota [4]把教育称作是人力资本理论“内核”中的“内核”。

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大量存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开始向城市转移。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个行为确实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相应的回报。李实[5]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确实提高了外出打工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但这并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胡士华[6]利用2000-2002年数据检验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的影响,但并没有指明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关系。另外虽然侯风云[7]和赵力涛[8]等国内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但却没有分析其流动的成因。与现有的文献不同,本文既研究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又分析了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的影响。

本文第二部分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统计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各教育-年龄组劳动力流动倾向。第三部分利用二元逻辑模型分析了教育以及其它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作用效果。第四部分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前后教育对其收入的影响效果。另外,我们在构建人力资本模型时,特别地将劳动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因素也考虑进来,以尽量减少教育收益的估计偏差。

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倾向及其收入的影响,提供一个更为直观地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实证依据。

二、农村劳动力统计特征描述与分析

本文使用的微观数据集来自于2005年吉林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其调查对象覆盖了吉林省各个城市和农村的现有人口和外出人口,因此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吉林省的人口特征。该数据集提供了户主、配偶、子女、父母等每一位家庭成员人口和经济信息,包括出生年月、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类型等。在选择样本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实——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 ,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将农村15岁以上的男性作为基本样本集。由于农民的收入并不是按月获得,因此我们将其年收入换算为月收入。最终样本总量为15305,进城务工样本数为1118,占总样本的7.3%。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3.06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31岁),可见我们研究的是农村中年轻一代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和教育收益。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类流动人口:一类是在城市中定居的农村劳动力,另一类是暂时到城市打工的人。我们通常称后者为“候鸟式”流动,当他们赚到一些钱或者家里需要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返回农村。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3篇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培训、迁移以及寻找新的工作是劳动者所承担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类型。经典人力资本理论已经证实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而且通常认为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平均收入。而迁移行为和寻找新的工作则是通过提高既定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是从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在劳动力市场上所能够获得的价格来增加某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活动。但迁移是具有选择性的,并非是所有人都愿意从事的活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年轻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具有的流动性要高一些。国外一些学者在这一方面给出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例如L. Long 曾指出在美国的同一年龄群体中,一个人是否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是推测迁移可能性的主要因素;A. Speare and J. Harris 对印度尼西亚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研究表明,具有小学以上教育的年轻人具有较高的流动倾向;L. Lanzona[3]对菲律宾的数据分析表明,个体所受的教育越多其流动的可能性越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不仅仅是影响个体收入的直接因素,而且也是影响另外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迁移的直接因素。因此,Sahota把教育称作是人力资本理论“内核”中的“内核”。

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大量存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开始向城市转移。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个行为确实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相应的回报。李实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确实提高了外出打工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但这并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胡士华利用2000-2002年数据检验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的影响,但并没有指明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关系。另外虽然侯风云和赵力涛等国内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但却没有分析其流动的成因。与现有的文献不同,本文既研究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又分析了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的影响。

本文第二部分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统计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各教育-年龄组劳动力流动倾向。第三部分利用二元逻辑模型分析了教育以及其它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作用效果。第四部分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前后教育对其收入的影响效果。另外,我们在构建人力资本模型时,特别地将劳动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因素也考虑进来,以尽量减少教育收益的估计偏差。

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倾向及其收入的影响,提供一个更为直观地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实证依据。

二、农村劳动力统计特征描述与分析

本文使用的微观数据集来自于2005年吉林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其调查对象覆盖了吉林省各个城市和农村的现有人口和外出人口,因此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吉林省的人口特征。该数据集提供了户主、配偶、子女、父母等每一位家庭成员人口和经济信息,包括出生年月、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类型等。在选择样本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实——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 ,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将农村15岁以上的男性作为基本样本集。由于农民的收入并不是按月获得,因此我们将其年收入换算为月收入。最终样本总量为15305,进城务工样本数为1118,占总样本的7.3%。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3.06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31岁),可见我们研究的是农村中年轻一代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和教育收益。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类流动人口:一类是在城市中定居的农村劳动力,另一类是暂时到城市打工的人。我们通常称后者为“候鸟式”流动,当他们赚到一些钱或者家里需要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返回农村。

可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66年,而农村务农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59年,即具有较高平均教育水平的年轻人在流动过程中似乎占有优势。这与少数发达国家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中使用的收入数据是个体的可支配收入,不包括个体的实物收入,因此可能会低估农村收入。同时,本文也没有考虑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成本差距问题。在农村,很多人的劳动可能不被支付现金,他们收到实物或以换工的形式得到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活成本,而相应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收到现金。如果对其进行调整,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可能会变小。由表2可以发现,当我们控制年龄变量时,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农村务农人员,其收入都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尽管增加的幅度不同。当同时控制年龄和教育变量,我们发现除了单样本组和零样本组之外,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要高于相应的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这符合人们通常的预期,即教育对那些在城市中找工作的人来说比在农村更有帮助。

给出了不同教育-年龄组的劳动力流动倾向。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流动比率随年龄的增加具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随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迁移率对于那些教育程度低(初中及以下)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具有“高—低—高—低”的趋势,表明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倾向于在年轻时流向城市,在20-24岁时返回家乡,并在25-29岁时重新返回城市,30-39岁又回到农村。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20-24岁是适婚年龄,农村青年返乡结婚几年后又重新回到城市中工作。对于那些具有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来说,迁移倾向高于同年龄组的其他人,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三、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劳动者的流动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依靠劳动者在雇主之间、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来进行劳动力配置。根据Harris和Todaro假说,发展中国家的个体迁移决策是基于期望的收入差距[10]。如果劳动力流动仅仅是由收入差距所引起的,我们希望发现对于那些从流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组的流动率是最大的。关于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之间标准假设的直接检验就是对表2中“平均对数收入差距”和表3中“流动倾向”进行相关性分析。鉴于收入差距缺乏系统地变化,因此两者之间不存在较强的联系并不奇怪。实际上,流动倾向和收入差距之间简单相关系数为0.279,虽然符号是正的,但是相关性并不是统计显著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以及它们的作用效果。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除了预期的收入差异外,个人的教育、年龄、婚姻状况也是决定流动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教育对流动者预期收益的影响尤为显著。已有的国外相关文献也表明年轻人和具有良好教育的人所具有的流动性要更高一些 。为了检验这一结论是否也适用于我国,本文运用二元逻辑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一方面教育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水平对外出务工的影响差异较大,并且这种差异具有随着受教育程度增加而递增的趋势。其中高等教育对外出影响最大,而小学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Spence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即教育程度为雇主提供了劳动者能力的信号,因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者更容易被雇佣;另外教育提高了劳动者适应城市环境的能力。具有较高教育的流动者相应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因而可以提高其在城市工作的工资水平。而且如果个体的教育水平太低,则其流动后的预期收入并没有想象的高。已有文献资料指出在我国具有初中以上教育的年轻人有着较高的流动倾向 。

另外,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家庭背景对劳动力流动都存在显著的影响。年龄对劳动力外出的影响虽然小但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且符号是正的。即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外出务工的概率是递增的。这似乎与其他文献的研究结果不相符,但实际上这与我们选择的样本有关,样本中个体的年龄在15岁至31岁之间,因此该估计结果反映的是影响青年外出务工的概率 。并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身的年轻人趋向于外出务工,这与其没有妻子儿女的约束有关。此外,作为家庭背景的变量——父母的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有正的影响,其中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作用效果不显著。家庭背景变量对个体外出务工存在正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个体的父母收入高代表其家庭条件较好,则该个体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在流动后得到更高的预期收入;另一方面与流动成本有关,即家庭条件好的个体可能不会安心的留在农村获得一份不高的收入,而更可能向城市流动。

四、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影响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常假设收入会随着个体的教育、经验和特殊技能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如果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个体的收入可能由于其所在部门不同而不同。同时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家庭背景对其收入也存在显著的影响。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建立收入模型。

回归结果表明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影响高于其对农村务农人员收入的影响。其中,初中毕业的进城务工者的教育收益(0.150)大约是相应农村务农者教育收益(0.038)的4倍,大专毕业的进城务工者的教育收益大约是相应农村务农者教育收益的2倍,而对于高中毕业的人群,无论是进城打工还是在农村务农其教育收益大致相同。因此,对于具有初中和大专教育程度的个体来说,进城务工会较大地提高其收入水平;而对于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个体,其是否进城对其收入影响不大。这可能与正规部门为高中学历的个体提供的工作数量较少有关。很多正规部门的组织机构在招聘时往往要求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个体则很难进入这些部门;而非正规部门的工作通常初中毕业的人就可以胜任,所以体现不出高中教育的比较优势。

此外,在同一个群体中,个体收入随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增,但是这种增加并不是线性的。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222)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150)高出7.2%,而大专毕业的教育收益(0.7)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高55%;农村务工人员中,高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203)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0.038)高16.5%,大专毕业的教育收益(0.365)比初中毕业的教育收益高32.7%。

同时结果也表明小学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都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教育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确实存在“阈值”效应,即个体所受的教育必须累计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收入产生影响。而本文中的教育“阈值”就是初中教育。

关于回归结果,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收入有一个显著的、负的影响,虽然这与一些文献中的结果并不一致 ,但是J. Behaman and M. Rosenzweig[13]在研究增加妇女的教育是否会增加孩子教育的问题时,发现增加母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并不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其在家时间相对要少,使其抚育孩子的时间减少,从而使孩子的教育并没有显著的增加。类似地,我们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会使父母双方疏于对子女的照顾,从而降低了影响孩子收入的禀赋。

除了教育是影响其收入的主要因素之外,经验、父母收入以及工作类型都对个体收入存在显著的影响。

经验对收入有一个小的影响。通过对两个组的回归结果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经验变量对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影响比对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高,但是优势非常微小(大约1.4%)。这可能与我们所选的样本有关。样本中个体的平均年龄为23.06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31岁),因此经验值较小,导致由经验差异引起的收入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估计结果也大致说明了相对于农村务农人员,经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更重要一些。

父母的收入对于个体收入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父母收入对农村务农人员收入的影响大概是对进城务农人员收入影响的2.2倍。这可能是因为对于留在农村务农的人来说,他们的土地基本上是和父母的土地在一起的,一起耕种、一起收割,然后得到自己相应的收入;而对于在城市中打工的人来说,这种依赖性会大大降低。父母收入对进城务农的人收入有正的影响是因为父母的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家庭背景,父母收入高表明其家庭条件较好,这对于在城市中搜索工作的个体是有利的,他可以不必忙于找工作;而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来说,他会急于接受第一份工作,尽管工资比较低。

工作单位类型不同,个体收入也有显著的差别。对于农村务农人员来说,由于大部分个体都是土地承包者(占样本的92.4%),所以只有这个因素对个体收入有影响,而其他工作单位类型对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在集体企业工作的人收入最高,以下依次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土地承包者的收入最低。大多数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文献表明正规部门的收入会较高,正规部门主要包括政府和大规模企。可是本文并没有得到这样的估计结果,这是因为在国有企业上班的个体,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做一些体力劳动,因此收入并不高(44.5%的人在制造业,20%的人在建筑业,31.2%的人在运输业)。

回归中使用6个因素解释了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变化的39.8%。这意味着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中教育、经验、家庭背景和雇用部门等因素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解释收入的变化。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稍微弱一些,收入变化的36%可由表5中的回归系数解释。

五、结论

本文运用吉林省2005年的微观数据,针对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收入以及流动可能性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具有相似年龄和教育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相比,当我们控制年龄变量时,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农村务农人员,其收入都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我们同时控制年龄和教育变量时,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均高于相应的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

(二)收入差距与各个教育——年龄组之间的流动倾向存在着正的、弱相关关系。因此影响我国劳动力流动因素中,除了收入差距之外,教育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即具有大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可能性最大,高中次之,初中最低。小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没有显著影响。

(三)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影响高于其对农村务农人员收入的影响;而且在同一个群体中,个体收入随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增,但是这种增加并不是线性的;此外,教育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即个体所受的教育必须累计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收入产生影响。对吉林省而言,“阈值”是初中教育。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35-02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升学问题,尤其是农村学生升学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非常突出。我党因势利导,巧妙地将其转化成为一个劳动教育的问题,通过“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方式加以妥善解决。

一、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

为了解决升学矛盾,1954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在报告的批语中指出,所有工人、农民和群众,在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其中一小部分优秀毕业生可以升学深造,其他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劳动。那种认为现在一切中、小学毕业生都应当升学的看法是错误的。中小学毕业生之所以升学紧张,不是因为教育投入不足或教育不够公平,而是因为社会上有忽视劳动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因此,今后中小学教育的方针应该是:彻底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残余,对全体师生透彻说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密切关系,重申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要向教师、学生、家长解释说:能升学固然是光荣的、正当的;如不能升学,而从事劳动生产也是光荣的、值得肯定的。

二、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

1956年底到1957年初,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有些地方甚至演变为大规模的罢课事件。为此,1957年3月22日,刘少奇同志特地参加了湖南长沙中学生代表座谈会,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当时的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初中的普及义务教育。但在这些国家中,年青的工人和农民,年青的厨师、理发工人、缝衣工人等,都是由中学毕业生来担当的。不能设想,在我国普及初中、高中教育以后,人人都去做脑力劳动者,不愿做体力劳动者,不愿当农民,不愿当工人和学徒,不愿当理发师、厨师、工人、缝衣工。刘少奇劝告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在农村基层也可以实现理想大显身手。

三、坚持“两条腿走路”

我党“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苏区的实际情况,曾提出一方面要办好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红军大学等学校,另一方面也要办好群众夜校、识字组、补习学校等,发动群众自我教育,以民教民。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多次重申坚持多种形式办学、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57年3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说,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学是不成的,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贫下中农学习。1958年1月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写道:一切有土地的大中小学,应当设立附属农场;没有土地而邻近郊区的学校,可以到农业合作社参加劳动。为了贯彻同志的教育思想,推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和,1958年9月,中共中央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两条腿走路”。指出今后我国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可以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也可以办学校。学校可以自己办工厂和农场,也可以协助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办的工厂和农场中参加劳动,也可以到校外的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去参加劳动。

四、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难题,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热烈需求,1958年至1964年,刘少奇、陆定一等领导同志陆续发表了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及指示。

1958年5月30日,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做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报告,在此报告中强调指出,当时在学生中有两个思想特别突出,其中一个是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另一个是强烈地要求升学,要求多读书。刘少奇说,这个要求是正当的,但办学有个经费问题,办那么多学校,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怎么办?我们可以搞勤工俭学,就是说要青年学生不依靠国家和家庭,而依靠自己的劳动,设法读书和升学。还可以办民办学校,组织群众力量集体办学,包括民办小学,甚至民办中学。刘少奇还明确指出要集中精力搞“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行的工厂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还有一种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现在也可以办几所这样的学校,可以盖几个作坊,配一些工具和几件机器,使那些家庭无力供给上学的青年搞半工半读。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办学校,比较充分地满足青年人的升学要求。

五、教育为工人阶级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

1958年8月16日,部长陆定一又对和刘少奇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的完善。陆定一指出,我党的教育方针向来是要求教育为工人阶级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此相反,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则表现为:教育由专家领导,为了教育而教育,劳心者与劳力者分离。陆定一指出,教育应该使学生得到广博的知识,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的需要,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能够成为生产的多面手。这就必须实行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按照马克思对于他所理想的未来教育原则来办。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已达一定年龄的儿童,都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

六、酝酿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下乡

1964年国民经济初步好转,群众的受教育热情进一步提升之时,刘少奇再次阐述了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并酝酿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他说,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学校制度应该是结合的。一方面与学校制度结合的这种劳动制度,就是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耕田,农闲的时候读书。另一方面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可以一半时间做工,一半时间读书。实行这种劳动制度和学校制度的结合,使我们有可能普及义务教育,并且国家能负担得起,家庭也能负担得起。如果我们不实行这种制度,只办全日制的小学、中学、大学,我们这个国家就不能普及教育,国家负担不起,家庭也负担不起。刘少奇分析说,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要求升学,这个要求是正当的。我们的党和政府,应该设法满足他们这种要求。但是要自己搞到饭吃,否则家庭和国家都没有办法,拿不出钱来。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办法,小孩子可以种半年地或做半年工,就能够有半年书读,要升学可以升学,小孩子是高兴的,是能够接受这个条件。同时,要动员城市的青年下乡,这就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如果城市青年下乡可以读书,返城还可以升学,那他们就高兴了,就愿意下乡了。只要下乡有地种又有书读,大多数城市青年是愿意去乡下的。因此,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是消灭“三大差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必须大力贯彻执行之。

七、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企业需求不振、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出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不少高校毕业生因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不得不流动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为新生代的“北漂族”,这对他们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心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所主张的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在消除三大差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种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书本知识,同时丢掉学习政治和参加生产劳动的观点,实际上是把全面发展庸俗化,等同于资产阶级的所谓培养“通才”的教育方针。我们共产党人的全面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间创新创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Educ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Productive Labor

――The education idea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party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JI Zhigeng

(Marx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建立学习型机关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积极完成局党委下达的教育培训任务,提高劳动保障系统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及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开创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的对象和组织实施

培训对象:一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公务员;二是劳动保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是系统内新录用人员;四是县(市)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人;五是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管理干部;六是企业劳资人员;七是下岗失业人员。培训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3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

局责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干部学校、*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市劳动学会和*中法社会保险培训中心利用就业训练中心场地,根据工作要求和培训内容联合或单独组织实施。

三、培训原则、项目和内容

教育培训原则:明确重点,确定主题,按照不同人员、不同情况,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开展教育培训。局各业务处(室)应积极配合。

(一)系统内各级领导干部培训

培训内容:

1、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市有关部门安排的调训或相关的学习班,注重学习国内外劳动保障工作经验。

2、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领导干部:举办县市区劳动保障局正副局长培训班。

(二)局系统内党员和干部职工培训

培训内容:

1、党务工作人员:党务知识培训、研究党员统计报表等实行电子化管理问题。

2、党员:党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教育。

3、优秀青年干部:基本业务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科学、党的建设。

4、局机关公务员及相关人员:《公务员法》学习及考试。

5、局机关工作人员、局属相关人员及企业劳资人员:劳动保障业务知识、就业再就业延续的新政策、养老保险待遇及退休职工费用新计发方法、工伤保险条例、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

6、局属单位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业务。

(三)全局系统干部

培训内容:1、就业和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和就业管理服务;2、《劳动法》、和谐劳动关系;3、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管理;4、养老保险及福利待遇、工伤保险、劳动能力鉴定;5、基本医疗保险;6、失业保险;7、劳动监察、、仲裁和法制;8、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及职业技能鉴定。

(四)系统内新接收、录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

培训内容:劳动保障工作相关知识、经济理论,专业技术的新理论、新信息,劳动力输出、就地转移、技能培训的知识讲解和经验交流。

(五)下岗失业人员

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群体,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岗前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资格证书考前辅导培训

拟开办一期全市劳动保障干部资格证书考前辅导培训班,培训辅导与实行资格证制度有关的内容,为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做准备。

培训内容:分期分专业培训。20*年着重培训《医疗与生育保险》、《劳动关系》、《失业保险》。

四、培训方式

单位组织学习、集中进行辅导、举办专题报告会,集中学习、学习日与业余自学相结合,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

五、时间安排(具体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一季度: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业务知识讲座及青年干部培训班,并安排相关学习班。

二季度: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业务知识讲座及青年干部培训班,对本局系统推荐的优秀青年干部开展培训和挂职锻炼,举办专题报告会。

三季度:九月份举办企业劳资人员业务培训班。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业务知识讲座及青年干部培训班;举办局系统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业务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举办知识讲座并做经验交流。

四季度:举办县市区劳动保障局局长业务培训班;完成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人员基本业务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的考试考核工作。

适时开展对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统筹安排。

六、要求

1、各单位要严格要求,统一安排,明确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应培训人员参加。

2、参加培训人员要认真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完成

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的,力求全面提高。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配合;实际行动

在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针对学生迟到、早退等类似的错误,往往用罚其打扫卫生或擦黑板等方式来“教育”“纠错”。不言而喻,劳动(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属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成为处罚过错的手段。而在学生家里,许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做家务,或者以钱、物为奖励来换取孩子的劳动。学校和家长的这些做法,虽然只是一些教育手段,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学生怕劳动――看见劳动不是躲开就是“绕行”;不爱劳动――学生宿舍集“脏、乱、差”为一体,可谓“一片狼藉”;不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衍生为“啃老族”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与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教育上,停留于口头和课堂上的说教居多,而真正注重于实际的行动、注重于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说教得太多太多,什么“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等,而在实际行动的落实、习惯养成的培养方面做得远远还不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它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而在中国的学校,劳动课已经被取消,开设的劳动技术课,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而仅存的那么一点校园清洁卫生,一部分还沦为处罚学生错误的工具。试想,一个连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都不打理、都不想打理的人,将来还能指望他去治理“天下”?!

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五爱”之一(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孩子爱劳动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爱”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家庭在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时,应该从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观念的强化教育入手,更加注重实际行动的落实、更加注重习惯的养成,改变那些歧视劳动或者变相贬低劳动意义的不当做法。

孩子生活的一多半时间是在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作用的发挥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培养自理生存能力,养成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劳动机会和环境。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学习教育的基地。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行为都属于接受教育的范畴。让学生自己来打扫、维护自己学习的环境卫生,是学校对其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教育,是心理战术,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重在拿捏好一个度。比如,爱劳动与劳动改造之间、爱劳动与爱干净之间的那个度、那根绳,怎么把握、拉到什么程度是最合适的那个“度”,非常重要,是要讲艺术水准、讲战略战术的。因此,如何把学校这点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到位,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掂量的。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7篇

一、领导重视,高标准、严要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扎实有序。

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初,铁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一贯的“争先创优”作风就把活动定位在建成一流的领导联系点、努力成为示范点上。把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做为统领全局的中心工作,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精兵强将,指定足够的力量具体抓先进性教育。在思想发动上,做到层层深入。不仅及时制定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定了集中学习具体计划,制定了集中学习制度、补课制度、谈心制度、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按要求时限召开了全系统动员大会,而且,参加动员会的人员扩大到全系统干部职工;按照市先进办的要求,我们把学习教育对象扩大到入党积极分子和中层以上非党干部,并适时进行了三次再动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抓的越来越紧,在思想发动上做到了入脑入心。使参加活动的同志们保持了旺盛的活动积极性,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作得都很认真,规定动作全部完成。在活动安排上,作到周密细致、具体详实。紧密联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并能够带动和指导工作,先后三次调整了学习动员阶段的活动安排,增加了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增加了劳动保障政策和业务知识,保证了活动内容的不断充实。在落实领导意见上,行动迅速。建立了市领导到联系点工作记录,对于领导意见,采取专报的形式,一事一报,并将领导下联系点情况和有关要求制发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上报信息23条,市先进办采用4条,市机关工委采用7条,省再就业简报采用2条。

二、注重实效,求深入、重民意,坚持边学边议边改相结合。

征求意见广泛深入。带着问题学,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是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向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企业劳动干部发出了征求意见函,通过梳理归纳出6个问题2条建议;开展了谏一言献一策活动深入征求意见,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每人提一条以上意见建议,经过梳理,又征集到13条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委方案提出的要解决的十个问题,我们又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提出并确定了劳动保障系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解决的八个问题。转入第二阶段,以深入征求意见为切入点,下发了第二轮征求意见信,组织开展了广泛的谈心活动,重点征求对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了四个层面的的座谈会,分别向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基层劳资干部征求意见;梳理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11条。党性分析严格认真。对党性分析材料,层层把关,普通党员由支部书记和主管局长把关;中层以上干部由支部书记和局长把关;党组书记局长由市指导组和联系点领导把关。整改问题态度坚决。劳动保障局把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落实好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职工群众办实事上,放在切实整改问题上。在活动中,坚持“四个办”,即:对企业、群众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高效快捷“立即办”,主要解决和整改了国有企业集体身份混岗人员的退休问题,通过多次向伊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请示汇报,积极协调,目前,已经引起伊春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待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后能够得到解决;对群众反映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要坚持迎难而上“主动办”,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行政,有效的解决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监察大队为农民工依法追要打工钱追到腊月二十九,共为农民工追回拖欠的打工钱80多万元;对重大或带有普遍性问题,要坚持深入实际“上门办”,开展了社会保险申报征缴专项监督检查月活动,深入企业,依法促征缴,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维护了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对一些涉入面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要坚持不遮不掩“公开办”,职工群众对医疗保险十分关注,有一定意见,为此,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医疗保险透明服务管理办法,组建了医疗保险一站式服务大厅,实行核销医疗保险费一条龙现场透明办公;作到“三同时”: 一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时,切实发挥好本部门职能,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积极地为农民工追讨打工钱,先后快速解决了三个建筑工地拖欠农民打工钱的问题。就业机构积极组织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五送”(即送政策、送资金、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活动。培训机构积极着手谋划组织对劳务输出的专项培训,目前,新建成的就业训练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三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达134人,并全部实行定单式培训,安置就业。仲裁机构快速办结三起劳动争议案件,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好重大工作专项会战。由五名业务能力强的共产党员组成增加退休人员待遇申报、审批小组,连续加班加点,用五天时间完成了3731名退休人员增加待遇审批任务,他们说:“虽然耽误了自家过年,只要退休人员满意,再苦再累也值得”。粮食企业并轨工作任务量大,时间要求紧,劳动保障部门的社保机构就抽调由9名共产党员带队的专项工作组,配合粮食局在星期六、星期日连续加班两天,完成了2304人的有关审核、申报任务。三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帮助找岗位。积极与省报业集团联系,在去年工作基础上,今年,省报业集团将继续在铁力招用500名报刊零售人员。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休息的时机,2月14日(正月初六)在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组织召开了外出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了29名外出务工先进人员,在外出务工先进人员中选出的四名优秀代表在会上做了生动感人的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报告,现身说法,号召更多有外出务工愿望的青年走出去创业。从而拉开了我市2005年劳务输出工作的序幕。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三、发挥作用,两不误、两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活化形式,丰富载体,党员素质明显提高。采取主要领导带头作专题辅导,举办学习心得交流会,开展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利用电教设备组织收听收看学、上网学,开展学习笔记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必读篇目全部完成,集中学习达48学时,测试及格率达100%。对退休党员送资料上门,指派专人上门辅导,保证了学习教育的覆盖面。组织开展了访贫问苦,结对帮扶贫困中小学生活动,参加了党员干部春节环卫周活动,参加了弘扬雷锋精神共产党员奉献日一条街活动,开展了对就业困难群众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举办庆三八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了各科室广泛征求意见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参加科普大集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就业岗位开发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效果,巩固了学习成果,使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位,促使每位党员加深对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起先进性教育是党性修养锻炼的过程,消除顾虑,坦诚地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投入到劳动保障工作中来,主动加班加点的同志多了,迟到早退的同志少了;工作求质求效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主动服务的多了,群众不满意的少了。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8篇

一、领导重视,高标准、严要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扎实有序。

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初,铁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一贯的“争先创优”作风就把活动定位在建成一流的领导联系点、努力成为示范点上。把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做为统领全局的中心工作,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精兵强将,指定足够的力量具体抓先进性教育。在思想发动上,做到层层深入。不仅及时制定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定了集中学习具体计划,制定了集中学习制度、补课制度、谈心制度、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按要求时限召开了全系统动员大会,而且,参加动员会的人员扩大到全系统干部职工;按照市先进办的要求,我们把学习教育对象扩大到入党积极分子和中层以上非党干部,并适时进行了三次再动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抓的越来越紧,在思想发动上做到了入脑入心。使参加活动的同志们保持了旺盛的活动积极性,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作得都很认真,规定动作全部完成。在活动安排上,作到周密细致、具体详实。紧密联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并能够带动和指导工作,先后三次调整了学习动员阶段的活动安排,增加了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增加了劳动保障政策和业务知识,保证了活动内容的不断充实。在落实领导意见上,行动迅速。建立了市领导到联系点工作记录,对于领导意见,采取专报的形式,一事一报,并将领导下联系点情况和有关要求制发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上报信息23条,市先进办采用4条,市机关工委采用7条,省再就业简报采用2条。

二、注重实效,求深入、重民意,坚持边学边议边改相结合。

征求意见广泛深入。带着问题学,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是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向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企业劳动干部发出了征求意见函,通过梳理归纳出6个问题2条建议;开展了谏一言献一策活动深入征求意见,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每人提一条以上意见建议,经过梳理,又征集到13条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委方案提出的要解决的十个问题,我们又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提出并确定了劳动保障系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解决的八个问题。转入第二阶段,以深入征求意见为切入点,下发了第二轮征求意见信,组织开展了广泛的谈心活动,重点征求对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了四个层面的的座谈会,分别向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基层劳资干部征求意见;梳理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11条。党性分析严格认真。对党性分析材料,层层把关,普通党员由支部书记和主管局长把关;中层以上干部由支部书记和局长把关;党组书记局长由市指导组和联系点领导把关。整改问题态度坚决。劳动保障局把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落实好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职工群众办实事上,放在切实整改问题上。在活动中,坚持“四个办”,即:对企业、群众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高效快捷“立即办”,主要解决和整改了国有企业集体身份混岗人员的退休问题,通过多次向伊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请示汇报,积极协调,目前,已经引起伊春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待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后能够得到解决;对群众反映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要坚持迎难而上“主动办”,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行政,有效的解决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监察大队为农民工依法追要打工钱追到腊月二十九,共为农民工追回拖欠的打工钱80多万元;对重大或带有普遍性问题,要坚持深入实际“上门办”,开展了社会保险申报征缴专项监督检查月活动,深入企业,依法促征缴,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维护了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对一些涉入面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要坚持不遮不掩“公开办”,职工群众对医疗保险十分关注,有一定意见,为此,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医疗保险透明服务管理办法,组建了医疗保险一站式服务大厅,实行核销医疗保险费一条龙现场透明办公;作到“三同时”: 一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时,切实发挥好本部门职能,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积极地为农民工追讨打工钱,先后快速解决了三个建筑工地拖欠农民打工钱的问题。就业机构积极组织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五送”(即送政策、送资金、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活动。培训机构积极着手谋划组织对劳务输出的专项培训,目前,新建成的就业训练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三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达134人,并全部实行定单式培训,安置就业。仲裁机构快速办结三起劳动争议案件,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好重大工作专项会战。由五名业务能力强的共产党员组成增加退休人员待遇申报、审批小组,连续加班加点,用五天时间完成了3731名退休人员增加待遇审批任务,他们说:“虽然耽误了自家过年,只要退休人员满意,再苦再累也值得”。粮食企业并轨工作任务量大,时间要求紧,劳动保障部门的社保机构就抽调由9名共产党员带队的专项工作组,配合粮食局在星期六、星期日连续加班两天,完成了2304人的有关审核、申报任务。三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帮助找岗位。积极与省报业集团联系,在去年工作基础上,今年,省报业集团将继续在铁力招用500名报刊零售人员。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休息的时机,2月14日(正月初六)在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组织召开了外出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了29名外出务工先进人员,在外出务工先进人员中选出的四名优秀代表在会上做了生动感人的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报告,现身说法,号召更多有外出务工愿望的青年走出去创业。从而拉开了我市2005年劳务输出工作的序幕。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三、发挥作用,两不误、两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活化形式,丰富载体,党员素质明显提高。采取主要领导带头作专题辅导,举办学习心得交流会,开展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利用电教设备组织收听收看学、上网学,开展学习笔记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必读篇目全部完成,集中学习达48学时,测试及格率达100%。对退休党员送资料上门,指派专人上门辅导,保证了学习教育的覆盖面。组织开展了访贫问苦,结对帮扶贫困中小学生活动,参加了党员干部春节环卫周活动,参加了弘扬雷锋精神共产党员奉献日一条街活动,开展了对就业困难群众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举办庆三八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了各科室广泛征求意见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参加科普大集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就业岗位开发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效果,巩固了学习成果,使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位,促使每位党员加深对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起先进性教育是党性修养锻炼的过程,消除顾虑,坦诚地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投入到劳动保障工作中来,主动加班加点的同志多了,迟到早退的同志少了;工作求质求效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主动服务的多了,群众不满意的少了。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和谐视角 劳动教育 人事管理

1劳动就业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1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率高低和失业率高低存在替代关系,高增长往往能够带来低失业,低增长则常常伴随高失业。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我国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城镇失业问题更显突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偏低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以及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使传统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

1.2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岗位空缺。结果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矛盾却不能得到相应缓解,还形成一批就业弱势群体,如年龄偏大或技能水平偏低的劳动力。首先,表现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级工、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其次,由于培训机制的落后,技术工人的供给呈现短缺。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一现象集中暴露了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2影响和谐的经济因素分析

我国为了促进劳动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三类政策:

2.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安置富余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体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而兴办的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一是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企业的有效资产;二是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三是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四是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合同。

2.2鼓励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为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举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开办当年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劳动部门审核,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一次性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占企业原从业人员30%以上的,再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从事商品零售兼营批发业务的商业零售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凡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认定核准,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新办商贸企业,3年内减征30%的企业所得税。

2.3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并领取税务登记证,免收税务登记证的工本费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自2004年1月1日起,较大幅度地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减轻了他们的税费负担。

3新时期劳动关系冲突的特点

3.1冲突双方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社会层面,各利益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以影响政策法规,以实现利益的协调,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劳动者与企业经营者相比,其利益诉求的影响小,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相对较少。企业经营者因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很容易接近与影响政策、法规制定的决策层,而基层劳动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他们的利益诉求显得比较微弱,往往不被重视。媒体对企业经营者的主张报道较为积极,但对基层劳动者的诉求反映还是心存顾虑。

3.2冲突双方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与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同时并存

从广义上说,他们在政治地位上与其他劳动者一样,既是国家的“主人翁”——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平等的,现阶段其他所有制的经营者,包括私营企业经营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他们虽然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同,但也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他们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这是由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但从资源占有上看就不一样了,企业经营者往往是资本、资源的拥有者,在劳动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劳动者则只有劳动力资本而没有物质资本,使得劳动者在与资本博弈、在劳务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造成的情况是:劳动者对收入分配的主张权被剥夺。

3.3冲突双方的尖锐性与非对抗性同时并存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的劳动关系矛盾虽然有的比较尖锐,但它仍然是具有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劳动者和劳动者、或者是劳动者和建设者之间的矛盾,具有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相对差异性。双方的矛盾冲突在我国现阶段不具有根本的对抗性,即使出现一些比较激烈的矛盾,也由于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经过各方面的协商和协调,基本都能得到合理和及时的解决。尖锐性与非对抗性对立统一于矛盾冲突的统一体中。

参考文献:

[1]范社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吴俊培.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杜政.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探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作者简介: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电子白板;特殊教育;劳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14-02

1 前言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在许多教学中已得到运用。电子白板是计算机、投影仪以及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人机合一的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进行擦除、书写或修改,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符合当前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推动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从传统的教师单向教学变为现在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双向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了更强的沟通,在课堂上也形成一股积极好学的力量[1]。

2 电子白板对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的影响

让特殊教育劳动技术课堂教学更加活跃 交互式电子白板采用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更加带有目的地让学生进入学习中。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着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巧妙地带进课堂,通过图文、视频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提供一些工具,如书写工具、擦除工具、绘图工具,将计算机与投影仪巧妙地结合起来,共同为特殊教育群体服务。

如聋哑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自卑的心理,所以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而电子白板就能较好地配合教师教学。教师在对聋哑儿童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音频、图文等优点,较好地对知识进行传输,让聋哑儿童忘记自卑的心理,愉悦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在课堂上也能表现得更加活跃、轻松和自在[2]。

让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传输。比如在教学文字方面,教师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写下很多笔画,让学生用电子白板上的“平移”功能进行笔画的迁移、拼接,形成一个字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有趣地进行学习,也能将学习的文字进行深刻记忆,较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另外还可以进行音频、视频的学习,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学习的文字进行播放,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文字,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交互式电子白板让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不再陷入死角,利用各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

让特殊教育劳动技术课堂教学更加简洁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改变,交互式电子白板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必然的,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产生的,被运用在现代教学中也是必须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让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的方式多样化,也让课堂更加简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下只需要将本堂课内容进行汇总,课堂上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投影展示,减少许多动笔书写的时间,也让学生的注意力保留在课堂上。

如在对聋哑儿童进行教学时,他们与生俱来的胆怯和自卑让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降低。而利用电子白板,聋哑儿童可以忘我地投入到课堂中,根据电子白板的指示完成本节课劳动技术内容的学习。我国的特殊教育有很多是针对一些残疾儿童的,在对他们进行教学的时候,难免存在一些困难。但是随着电子白板的广泛运用,许多儿童不再感觉学习劳动技能吃力,在很多特殊教育中,电子白板表现出传统教育不具有的特色,将课堂变得更加简洁、有趣[4]。

3 促进电子白板与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的和谐交互

进行情境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具有强大的学习欲望,才能更加积极地进入学习中。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将要讲述的课程进行问题型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这对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好的开端,进行情境性课堂的创设,增强学生的兴趣。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形式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较好地利用到它的优点,借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课堂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具有传统课堂不具有的特色,能够较好地帮助教师进行学科教学,也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进课堂的学习。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11篇

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系统今年将开展“依法行政教育年”活动

全系统今年将开展“依法行政教育年”活动。2月17日,市局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研究并通过了活动方案。张春荣同志要求各单位要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切实开展好依法行政教育年活动,切实转变职能和观念,努力提高全系统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12篇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日益增加,最终这将会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但与此同时,它还将建立具有中国的特点“双重劳动劳动和就业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在2006年,蔡?P认为使用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当前阶段的中国,由于很多不完整的条件,劳动力流动和收入差距扩大是主要的现状。

一、研究综述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学最早的研究者是刘易斯,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能使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其次,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改善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个先决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技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最后,另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差异,还取决于成本―收益对比。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心理动机是主动转移。这显示出对他们个人的主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品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教育培训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和转移后的工资状况受职员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因此,转移的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成为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受教育水平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水平。

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选择就是向城市转移,这也体现了农村发展的不断进步,虽然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他们进入城市后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劳动者素质低,最主要的方面是知识水平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他们的可选择工作范围也将有所增加,可以和城市劳动力进行公平的竞争,提高其竞争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以增加城乡收入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培训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13篇

春满肥城,生机昂然,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热潮正在我市兴起。这说明这次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得党心、顺民意。只要我们把试点工作放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就一定能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就一定不辜负中央和省委的厚望,拿出新成果,创造好经验,为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提供借鉴。

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典型地代表了政府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地展现了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在这里,优美的办公环境、一流的办公设施、严格的工作管理、规范的服务行为、良好的工作秩序、快速的工作节奏,将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新事物,也将引起上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从这个角度上说,进入“中心”办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随时准备着迎接上级领导和群众的检阅。中心党委把开展活动的主题定位在“创优服务促发展”,以“促发展”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了“创优服务”这一工作的核心和本质,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审批中心的工作也是如此,现在仅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真正进入高潮还需要很长时间,要通过我们同志们的齐心协力的努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相信通过这次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审批中心明天会更好。

以这次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要让全体广大党员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牢牢抓紧第一要务,围绕实现五大经济重点的新突破,竭力尽智、发奋图强,加快肥城经济发展;要让广大党员成为先是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倡树文明道德风尚,带头维护政治社会稳定,营造积极向上、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要让广大党员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诚心诚意为群众搞好服务、谋利造福。特别是通过党员思想、作风、纪律的改进,密切党群关系,凝聚党心民心。如果我们每名党员都成为高高飘扬的旗帜,就能汇聚起全市百万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肥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能大大加快。

心得体会之二:永保共产党员先进性“创优服务促发展”

目前,一场轰轰烈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全市铺开,这次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各级领导都进行了深刻剖析,这里就如何领悟中心提出的“创优服务,促发展”讲几点。中心提出“创优服务、促发展这个主题,仅七个字,但如何去领悟,如何做,如何做好,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这里创优服务是前提,只有我们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创造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促进我市的发展,我认为审批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应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服务意识问题;首先搞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是捞取政治资本,更不是获取私利,而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平时我们都讲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这里可以降低调子说,每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每月工资卡上的工资,你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工作浮燥问题;工作要扎扎实实我们都会说,但整天心浮气燥,能扎实工作吗?能静下心来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吗?这样长期下去,无形就会损坏大厅形象,损坏党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解决工作浮燥问题。

三、临时观点问题;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哪怕你在此待一年甚至半年也要把钟声撞地更加悦耳。作为大厅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视以中心为家,事事处处为中心着想,想为中心所想,作为中心所做,为中心更加辉煌献出自己聪明才智,全身心地融入到中心的工作生活中来。

四、各窗口及窗口同志之间要增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成为一个主体,紧紧围绕在中心党委的周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力量、真正促进肥城的发展。

五、要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充分借这次学习的机会,多做自我批评,对照“十大突出问题,六十六种表现”对号入座,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大胆查找根源彻底根除。即总结自己的经验,又研究他人的经验,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鉴,以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伟大时代,,是需要而且正在造就众多英雄模范、涌现大批先进人物的时代。以他们为镜子,对照自己的思想言行,找出差距,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加以磨练,自觉的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达到新的境界。

六、解决好学习与工作关系;学习是个功夫活,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就很难学完规定的内容、更谈不上学深,更不能触及自己的思想深处,灵魂深处。要作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是非常难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坚决克服走过场思想,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抽时间挤时间,茶余饭后学习,不要以学习代工作,要以学习促工作。

以上是几点浅显的体会,不当之处请提出指正。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14篇

春满肥城,生机昂然,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热潮正在我市兴起。这说明这次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得党心、顺民意。只要我们把试点工作放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就一定能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就一定不辜负中央和省委的厚望,拿出新成果,创造好经验,为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提供借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典型地代表了政府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地展现了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在这里,优美的办公环境、一流的办公设施、严格的工作管理、规范的服务行为、良好的工作秩序、快速的工作节奏,将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新事物,也将引起上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从这个角度上说,进入“中心”办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随时准备着迎接上级领导和群众的检阅。中心党委把开展活动的主题定位在“创优服务促发展”,以“促发展”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了“创优服务”这一工作的核心和本质,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审批中心的工作也是如此,现在仅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真正进入高潮还需要很长时间,要通过我们同志们的齐心协力的努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相信通过这次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审批中心明天会更好。

以这次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要让全体广大党员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牢牢抓紧第一要务,围绕实现五大经济重点的新突破,竭力尽智、发奋图强,加快肥城经济发展;要让广大党员成为先是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倡树文明道德风尚,带头维护政治社会稳定,营造积极向上、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要让广大党员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诚心诚意为群众搞好服务、谋利造福。特别是通过党员思想、作风、纪律的改进,密切党群关系,凝聚党心民心。如果我们每名党员都成为高高飘扬的旗帜,就能汇聚起全市百万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肥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能大大加快。

永保共产党员先进性“创优服务促发展”

目前,一场轰轰烈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全市铺开,这次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各级领导都进行了深刻剖析,这里就如何领悟中心提出的“创优服务,促发展”讲几点。中心提出“创优服务、促发展这个主题,仅七个字,但如何去领悟,如何做,如何做好,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这里创优服务是前提,只有我们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创造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促进我市的发展,我认为审批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应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服务意识问题;首先搞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是捞取政治资本,更不是获取私利,而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平时我们都讲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这里可以降低调子说,每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每月工资卡上的工资,你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工作浮燥问题;工作要扎扎实实我们都会说,但整天心浮气燥,能扎实工作吗?能静下心来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吗?这样长期下去,无形就会损坏大厅形象,损坏党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解决工作浮燥问题。

三、临时观点问题;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哪怕你在此待一年甚至半年也要把钟声撞地更加悦耳。作为大厅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视以中心为家,事事处处为中心着想,想为中心所想,作为中心所做,为中心更加辉煌献出自己聪明才智,全身心地融入到中心的工作生活中来。

四、各窗口及窗口同志之间要增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成为一个主体,紧紧围绕在中心党委的周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力量、真正促进肥城的发展。

五、要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充分借这次学习的机会,多做自我批评,对照“十大突出问题,六十六种表现”对号入座,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大胆查找根源彻底根除。即总结自己的经验,又研究他人的经验,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鉴,以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伟大时代,,是需要而且正在造就众多英雄模范、涌现大批先进人物的时代。以他们为镜子,对照自己的思想言行,找出差距,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加以磨练,自觉的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达到新的境界。

六、解决好学习与工作关系;学习是个功夫活,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就很难学完规定的内容、更谈不上学深,更不能触及自己的思想深处,灵魂深处。要作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是非常难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坚决克服走过场思想,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抽时间挤时间,茶余饭后学习,不要以学习代工作,要以学习促工作。

以上是几点浅显的体会,不当之处请提出指正。

劳动和劳动教育范文第15篇

>>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技能型人才:解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因的逻辑起点 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 以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转型提升研究 抓好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培养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班级文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浅谈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构建高职高专数学模块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突出特色,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从“中国制造”看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中国制造”浅析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5-11-07.

[6]王礼义.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J].安徽建筑,2004(3).

[7]夏启中.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8]徐元俊.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9]杨稣.关于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