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1篇

(一)、让学生明确要求

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让学生明确要求。正所谓,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教师相信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有内在、进步的愿望和能力,经常向学生提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道德目标、道德准则,提出时力求合理、明确、具体、适度。如我针对五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生命,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公德,,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勇敢坚毅。而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学习,文明礼貌,孝亲敬母,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勤劳节俭。学生有了明确的道德目标,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自觉性。

(二)、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尤其是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我经常利用劳动课、活动课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我觉得大多数后进生都热爱劳动、喜爱活动,我理所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发扬其优点,再辅以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一节劳动课中,我先教给学生擦桌子的要领,便要求同学们拿出自带的抹布来擦课桌。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拿出干抹布,但真正动起手来很多优等生却都成了傻小子,傻小妹,拿着抹布胡乱地擦,笨手笨脚的。只见平时不爱学习的后进生小张同学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条浸过水,拧干了的抹布平摊在课桌上,然后对折两次,使抹布差不多有手掌那么大,他像模像样地擦起来,一会儿来回擦,一会儿沿着桌角擦,擦完了桌面又擦桌屉、桌腿儿。不一会儿,整张课桌光洁明亮,焕然一新。同学们发现了,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叫声。小张反而不好意思了,这时,我赶紧肯定他:“小张同学,你平时一定很爱劳动,经常劳动吧,看,你今天干得多出色!”我又对全班同学说:“小张在劳动方面可是你们的榜样,你们要向他学习。”看着小张的积极性被我激发了,我不失时机地对小张进行正面教育:“小张,你也有优秀的一面,你能不能把在劳动上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上来,老师相信你的学习一定会跟劳动一样棒的。”从那以后,小张对待学习一改以前吊儿郎当的样子,变得爱动脑筋,爱思考,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又如在二年级“庆祝教师节”的活动课上,我让同学们每人说一句尊敬老师的话或做一件尊敬老师的小事。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有的说:“我见到老师要向老师问好。”这时,我注意到小东同学的双手正在课桌底下做着什么,我便轻轻地走到他的身旁,问:“小东,你在做什么?”小东先是一愣,然后站起来讷讷的说:“老师,我折了一颗星星送给你,它像你的眼睛。上课时,我一不留神,你就用眼睛提醒我,我谢谢你。我以后要专心,不走神了。”果然,以后上课时,他总特别认真,我仍用眼睛鼓励他,表扬他。

教师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际创造条件,使他们得以充分表现,发挥其主体自觉性,从而实现了自主、自动的自我教育。

(三)、创设道德情景

教师善于创设道德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始终处在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内部道德环境,从而自觉地、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交往,积极地相互作用,接受教育、自我磨砺。创设道德情景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教《爱护公物》一课中,我先向同学们展示这样一个场面:拖把、扫帚、垃圾斗放得杂乱无章,凳子东倒西歪,一个身背书包的同学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一看到这场面,他就动手整理了起来。由于学生主动参与表演,有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被激发,便有了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以后的日子里,班里的课桌椅,黑板,墙壁,专栏等一切公物不但没有损坏,而且常常有人主动修理。又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我先朗诵《烛光里的妈妈》的歌词,再配上这首歌的优美旋律,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浓浓的亲情之中。学生们纷纷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是如何爱自己,在自己生病或有什么意外时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并表示以后自己也要像爸爸、妈妈爱自己那样去爱他们,去孝敬他们。由于学生的情感与教者产生了共鸣,其主体意识被激发,自觉实现由道德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促使了思想品德的升华。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形式,要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小学生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而对自己的优缺点则认识不清。教师应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要求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如我在班级中开展“找优点” 的活动,要求学生先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再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点;而在开展“找缺点”活动时,则要求学生先谈谈同学身上的缺点,然后再在自己身上找出缺点。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大家都应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素质;量化考核

高职高专院校[1]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更为注重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横向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评价。本文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为例,探索构建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纵向综合素质考核体系,旨在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注重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成绩实行百分制。

综合素质测评分=德育测评分×20%+智育测评分×40%+体育测评分×10%+美育测评分×10%+劳育测评分×10%+能力测评分×10%

各单项测评满分100分,综合测评分超过满分100分时,各项项目评分采用线性函数归一将系数控制在0.4-1之间。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为本人该项得分,Mmax为该项得分最大值,Mmin为该项得分最小值。

1、德育测评

1.1 德育分=基础分(80分)+奖励分-惩罚分

1.2 奖励分

(1)德育课程成绩奖励:课程成绩≥90分(8分)、80分≤课程成绩

(2)在各种政治学习活动中,取得结业证书或表彰者4分;在各种政治学习后提交不低于1500字的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经审核合格后每次加2分;

(3)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或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按部级、省厅级、市校级、系级,班长或团支书分别加10分、8分、6分、4分,班委或团支委加8分、6分、4分、3分,班级同学或团员加6分、5分、3分、2分;

(4)本学期德育分高于德育榜样者,奖励3分。

1.3 惩罚分

(1)德育课程成绩

(2)学校和系组织的政治学习、大型集体活动、会议等,以及班级组织的主题班会、晚自习、晚点名等各类活动,迟到、早退者每次扣1分,无故缺席者每学时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3)受系通报批评者每次扣10分,受学校通报批评者每次扣20分,受学校警告以上纪律处分者德育测评分为0分。

2、智育测评

2.1 智育分=学习成绩+奖励分-惩罚分

2.2 学习成绩

按照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用绩点对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即课程成绩≥90分(绩点=4)、80分≤课程成绩

注:德育课程、体育课程以及公益劳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训和社会实践等项目成绩不包括在内。

2.3 奖励分

(1)署学校和个人学籍用名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部级加5分,省级加4分,市校级加3分,系级加1分;

(2)技术能力

普通话水平:一甲、一乙、二甲、二乙分别加4、3、2、1分;

计算机运用能力:获部级、省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资格证书分别加3、2分;

外语能力:CET-6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加6分、CET-4级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加5分;PETS-4级考试合格及以上加4分,PETS-3级考试合格及以上加3分;参加云南省A、B级考试成绩达合格及以上的分别加2、1.5分;

(3)参加各种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下同),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

(4)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每证加3分;

(5)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与上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相比,每增加0.1个绩点智育分奖励1分,依次类推(下同);

(6)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高于智育榜样者,奖励3分。

2.4 惩罚分

(1)违反教学纪律,无故迟到、早退者每次扣2分,无故缺席者每学时扣4分,事假者每学时扣0.5分,病假者每学时扣0.2分;无故缺交作业者每次扣4分;

(2)有考试科目经补考或重修后仍不合格者每门次扣5分。

(3)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与上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相比,每减少0.1个绩点智育分扣除1分。

3、体育测评

3.1体育分=基础分(体育课成绩或体质检测成绩、或两者平均)+奖励分-惩罚分

3.2 基础分

开设体育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基础分为体育课成绩与体质检测成绩的平均值,未开设体育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为体质检测成绩,伤残、免上体育课的学生基础分按60分计。

3.2 奖励分

(1)一学期课间操全勤者加4分;

(2)由体育委员组织课余体育锻炼,每参加一次(不低于0.5小时)加1分;

(3)为校、系、班各类体育比赛做后勤服务的学生每次加1分;

(4)以个人或团体参加体育比赛等活动,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破记录者以及被评为优秀运动员者双倍加分;

(5)本学期体育基础分与上学期体育基础分相比,每增加1分体育分奖励1分;

(6)本学期体育分高于体育榜样者,奖励3分。

3.3 惩罚分

(1)凡校、系、班要求统一参加的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操、各类运动会等),无故缺席者每次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2)体质检测未达标者扣3分,不参加体质检测者每项扣5分(经批准免修体育课者除外)。

(3)本学期体育基础分与上学期体育基础分相比,在低于5分的基础上每减少1分体育分扣除1分;体育基础分低于60分者体育分记为0分。

4、美育测评

4.1 美育分由学生的基础分(80分)、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美育分=基础分+奖励分-惩罚分

4.2 奖励分

(1)为校、系、班各类文艺活动做后勤服务的学生每次加1分;

(2)以个人或团体参加文艺性质(包括书法、舞蹈、音乐、美术、语言等)活动,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被评为优秀艺术者等荣誉称号双倍加分;文学作品公开发表部级、省级、市校级刊物分别加8分、6分、4分;

(3)提供书法练习、唱歌、背诗等相关记录,经审核合格者奖励3分;

(4)每学期按要求完成5本名著并提交每本不低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经审核合格奖励5分;在此基础上每多完成一本并经审核合格奖励2分,依次类推;

(5)本学期美育分高于美育榜样者,奖励3分。

4.3 惩罚分

(1)凡校、系、班要求统一参加的文艺活动(包括文艺晚会等),无故缺席者每次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2)未能提供书法练习、唱歌、背诗等相关记录,或经审核不合格者扣3分;

(3)每学期未按要求完成阅读5本名著,或未提交学习笔记,或审核不合格者扣除5分;在此基础上每少完成一本扣除2分,依次类推。

5、劳育测评

5.1 劳育分由学生的公益劳动课成绩、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劳育分=公益劳动课成绩+奖励分-惩罚分

公益劳动课程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分别按95、85、75、65、50分计,未开设公益劳动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公益劳动课成绩按基础分80分计。

5.2 奖励分

(1)参加校、系组织的义务劳动以及志愿者活动,每小时加2分;参加校、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认定合格后,每次(按两周计算)加20分;

(2)在学校或系文明(标兵)宿舍、文明(标兵)教室创建评比中,获得文明(标兵)宿舍、文明(标兵)教室,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加10分,其余成员每次加8分;

(3)本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与上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相比,每增加1分劳育分奖励1分;

(4)本学期劳育分高于劳育榜样者,奖励3分。

5.3 惩罚分

(1)在宿舍或教室例行检查工作中受到系级及以上通报批评,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扣10分,值日人员每次扣8分,其余成员每次扣6分;不服从宿管员管理或不按要求做好宿舍及公共区域卫生者,给系造成负面影响者,每次扣10分。

(2)在学校或系文明宿舍、文明教室创建评比中,被评为不合格宿舍或教室,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扣10分,其余成员每次扣8分;

(3)本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与上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相比,在低于5分的基础上每减少1分劳育分扣除1分;公益劳动课不合格者劳育分记为0分。

6、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分由基础分(80分)、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能力测评分=基础分+奖励分-惩罚分

6.1 奖励分

(1)本学期内凡担任团学干部满一学期,并经考核合格及以上者,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包括各类社团协会,下同)主席、副主席、副书记等加10分,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部长以及各班班长、团支部书记等加8分,担任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委员、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干事以及各班其他班委等加6分;担任教学安全等各类信息员、宿舍长等加4分(注:担任学生干部不满一学期者,不加分;兼职干部按最高职务予以加分、不累加;该项分值学期末一次性加入);

(2)本学期内荣获各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各类关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比赛获奖不在此处计算),按部级、省厅级、市校级、系级分别加10、8、6、4分;

6.2 惩罚分

(1)本学期受学校和系通报批评以上处分的学生干部,每次分别扣10、8分;经民主测评,满意率低于60%的学生干部,每次扣6分。

综合素质测评成绩≥60分并且无单项0分可获得操行学分,此外,综合素质测评分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先进班集体等评选的主要依据,即按照综合素质测评最高分者优秀推荐。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3篇

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注重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成绩实行百分制。

综合素质测评分=德育测评分×20%+智育测评分×40%+体育测评分×10%+美育测评分×10%+劳育测评分×10%+能力测评分×10%

各单项测评满分100分,综合测评分超过满分100分时,各项项目评分采用线性函数归一将系数控制在0.4-1之间。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为本人该项得分,Mmax为该项得分最大值,Mmin为该项得分最小值。

1、德育测评

1.1 德育分=基础分(80分)+奖励分-惩罚分

1.2 奖励分

(1)德育课程成绩奖励:课程成绩≥90分(8分)、80分≤课程成绩

(2)在各种政治学习活动中,取得结业证书或表彰者4分;在各种政治学习后提交不低于1500字的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经审核合格后每次加2分;

(3)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或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按部级、省厅级、市校级、系级,班长或团支书分别加10分、8分、6分、4分,班委或团支委加8分、6分、4分、3分,班级同学或团员加6分、5分、3分、2分;

(4)本学期德育分高于德育榜样者,奖励3分。

1.3 惩罚分

(1)德育课程成绩

(2)学校和系组织的政治学习、大型集体活动、会议等,以及班级组织的主题班会、晚自习、晚点名等各类活动,迟到、早退者每次扣1分,无故缺席者每学时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3)受系通报批评者每次扣10分,受学校通报批评者每次扣20分,受学校警告以上纪律处分者德育测评分为0分。

2、智育测评

2.1 智育分=学习成绩+奖励分-惩罚分

2.2 学习成绩

按照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用绩点对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即课程成绩≥90分(绩点=4)、80分≤课程成绩

注:德育课程、体育课程以及公益劳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训和社会实践等项目成绩不包括在内。

2.3 奖励分

(1)署学校和个人学籍用名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部级加5分,省级加4分,市校级加3分,系级加1分;

(2)技术能力

普通话水平:一甲、一乙、二甲、二乙分别加4、3、2、1分;

计算机运用能力:获部级、省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资格证书分别加3、2分;

外语能力:CET-6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加6分、CET-4级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加5分;PETS-4级考试合格及以上加4分,PETS-3级考试合格及以上加3分;参加云南省A、B级考试成绩达合格及以上的分别加2、1.5分;

(3)参加各种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下同),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

(4)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每证加3分;

(5)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与上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相比,每增加0.1个绩点智育分奖励1分,依次类推(下同);

(6)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高于智育榜样者,奖励3分。

2.4 惩罚分

(1)违反教学纪律,无故迟到、早退者每次扣2分,无故缺席者每学时扣4分,事假者每学时扣0.5分,病假者每学时扣0.2分;无故缺交作业者每次扣4分;

(2)有考试科目经补考或重修后仍不合格者每门次扣5分。

(3)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与上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相比,每减少0.1个绩点智育分扣除1分。

3、体育测评

3.1体育分=基础分(体育课成绩或体质检测成绩、或两者平均)+奖励分-惩罚分

3.2 基础分

开设体育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基础分为体育课成绩与体质检测成绩的平均值,未开设体育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为体质检测成绩,伤残、免上体育课的学生基础分按60分计。

3.2 奖励分

(1)一学期课间操全勤者加4分;

(2)由体育委员组织课余体育锻炼,每参加一次(不低于0.5小时)加1分;

(3)为校、系、班各类体育比赛做后勤服务的学生每次加1分;

(4)以个人或团体参加体育比赛等活动,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破记录者以及被评为优秀运动员者双倍加分;

(5)本学期体育基础分与上学期体育基础分相比,每增加1分体育分奖励1分;

(6)本学期体育分高于体育榜样者,奖励3分。

3.3 惩罚分

(1)凡校、系、班要求统一参加的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操、各类运动会等),无故缺席者每次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2)体质检测未达标者扣3分,不参加体质检测者每项扣5分(经批准免修体育课者除外)。

(3)本学期体育基础分与上学期体育基础分相比,在低于5分的基础上每减少1分体育分扣除1分;体育基础分低于60分者体育分记为0分。

4、美育测评

4.1 美育分由学生的基础分(80分)、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美育分=基础分+奖励分-惩罚分

4.2 奖励分

(1)为校、系、班各类文艺活动做后勤服务的学生每次加1分;

(2)以个人或团体参加文艺性质(包括书法、舞蹈、音乐、美术、语言等)活动,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被评为优秀艺术者等荣誉称号双倍加分;文学作品公开发表部级、省级、市校级刊物分别加8分、6分、4分;

(3)提供书法练习、唱歌、背诗等相关记录,经审核合格者奖励3分;

(4)每学期按要求完成5本名著并提交每本不低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经审核合格奖励5分;在此基础上每多完成一本并经审核合格奖励2分,依次类推;

(5)本学期美育分高于美育榜样者,奖励3分。

4.3 惩罚分

(1)凡校、系、班要求统一参加的文艺活动(包括文艺晚会等),无故缺席者每次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2)未能提供书法练习、唱歌、背诗等相关记录,或经审核不合格者扣3分;

(3)每学期未按要求完成阅读5本名著,或未提交学习笔记,或审核不合格者扣除5分;在此基础上每少完成一本扣除2分,依次类推。

5、劳育测评

5.1 劳育分由学生的公益劳动课成绩、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劳育分=公益劳动课成绩+奖励分-惩罚分

公益劳动课程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分别按95、85、75、65、50分计,未开设公益劳动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公益劳动课成绩按基础分80分计。

5.2 奖励分

(1)参加校、系组织的义务劳动以及志愿者活动,每小时加2分;参加校、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认定合格后,每次(按两周计算)加20分;

(2)在学校或系文明(标兵)宿舍、文明(标兵)教室创建评比中,获得文明(标兵)宿舍、文明(标兵)教室,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加10分,其余成员每次加8分;

(3)本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与上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相比,每增加1分劳育分奖励1分;

(4)本学期劳育分高于劳育榜样者,奖励3分。

5.3 惩罚分

(1)在宿舍或教室例行检查工作中受到系级及以上通报批评,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扣10分,值日人员每次扣8分,其余成员每次扣6分;不服从宿管员管理或不按要求做好宿舍及公共区域卫生者,给系造成负面影响者,每次扣10分。

(2)在学校或系文明宿舍、文明教室创建评比中,被评为不合格宿舍或教室,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扣10分,其余成员每次扣8分;

(3)本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与上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相比,在低于5分的基础上每减少1分劳育分扣除1分;公益劳动课不合格者劳育分记为0分。

6、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分由基础分(80分)、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能力测评分=基础分+奖励分-惩罚分

6.1 奖励分

(1)本学期内凡担任团学干部满一学期,并经考核合格及以上者,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包括各类社团协会,下同)主席、副主席、副书记等加10分,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部长以及各班班长、团支部书记等加8分,担任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委员、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干事以及各班其他班委等加6分;担任教学安全等各类信息员、宿舍长等加4分(注:担任学生干部不满一学期者,不加分;兼职干部按最高职务予以加分、不累加;该项分值学期末一次性加入);

(2)本学期内荣获各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各类关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比赛获奖不在此处计算),按部级、省厅级、市校级、系级分别加10、8、6、4分;

6.2 惩罚分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4篇

劳技课是一门集生活美、形象美、自然美、心灵美和精湛的技术为一体的学科。劳技教育应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施审美情趣的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修养,引导他们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上健康成长。“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美学家的观点。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劳技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技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

由于学生的审美兴趣、个性心理有所不同,对美的感受能力也有区别。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在劳技课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成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劳技教师应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开展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包括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趣,增设审美评价,增强审美能力呢?

一、创设审美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审美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这里所说的教学情境,包括师生的心境和教学环境。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进入角色,以自身的投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努力营造一种“美”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可用空余时间,制作漂亮的作品,来布置优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鲜、好奇、刺激,陶醉在美丽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上《插花制作》一节课时,要顺应课程的内容提前准备。首先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各种巧夺天工的插花作品,在自己的心里引发美的激情,然后再展示优秀作品的图片,供学生观察、欣赏,让师生的心境同时进入一种饱满的心理状态,相互情绪感染。同时还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教室,把各种插花作品的图片,放置在教室的四周,另外还展示一些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图片,把同学们带入一个非常美的情境中,让他们觉得,劳技课不仅仅是做插花、做中国结,而是创造一件件艺术品的地方。学生们在美的情景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审美情趣。

二、激发审美情趣

在美的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里的激发审美情趣,指的是学生能感受到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既使审美过程浸染情感色彩,又能推动其心理因素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主观情感与教育同步,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插花》作品的设计中,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出这盆花美的韵味?靠的主要是设计新颖、颜色鲜艳、造型别致这三方面。学生可以从任何一面去做,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将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积极地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再借助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盆美丽的插花作品,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变为作品。通过审美情趣的激发,使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增强,并使学生在自己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欢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珍惜劳动的成果。

又如在上《插花》制作一节课时,运用美学的知识,直接影响作品的制作效果,从而激发创造美的激情。在教学中,教师把美学知识中的对比、渐变,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原理,讲解给同学们听,要他们运用到制作中去。学生在运用美学知识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审美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创造出更美好的作品。

三、增设审美评价

在传统的劳技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技术方面,如所做的作品牢固程度、光滑程度、比例是否合适等等,对美的评价比较弱。而评价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制作时的心态和目的。增设审美的评价,对劳技作品的高度和深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劳技作品也是工艺美术品,就必须要有审美的评价,才能使劳技作品更趋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时常引导学生作审美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为了便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打分,还设计了一个表格,供学生评价时参考。学生可从造型、色彩、创意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审美评价,注重审美评价和技术评价相结合,即是学生的劳技作品评价的综合。由于评价格局的改变,学生更注重审美方面。这样,劳技作品更趋向于艺术品,从而提高了劳技课的质量和层次。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对学生的尝试进行充分肯定。同时,教师要捕捉学生作品中的亮点,哪怕是细微的亮点。实践证明,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这有利于同学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拓展审美能力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5篇

本人担任校长已到了第七个年头,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始终有一种负重前行的痛楚,主要原因在于诸多教育体制机制壁垒象座座大山一样压在心头,使学校管理束手束脚,有一种浑身是劲使不出来的感觉。比如职称、编制、师资结构性短缺、奖励机制、班主任费(含中层主任津贴)、寄宿生辅导费等。比较突出的有三点:

一、奖励机制粗放,不健全,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教师这两年工资收入提高很快,职业荣誉感有所提升,但是奖金发放粗放,不够精准。绩效工资、一次性奖励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绩效工资虽然是学校制定方案发放,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结果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二、学校师资缺编严重。我校按师生比应需编制82人,实际在职61人。教师、中层干部、校干工作量大,和一些超编学校相比工作量甚至超过一倍。由于区政府推动推动教师流动的实质性配套制度措施缺乏,教师“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工作进展缓慢,导致全区学校间教师工作量差异较大,忙的忙,闲的闲,影响教师干劲。

三、学生难管,教师批评教育权限模糊,导致教师不敢管学生,“严师”已经越来越少了,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以上问题有的需要国家政策层面解决,有的问题在现行制度下通过制度创新可逐步解决。就现行体制下,如何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校际流动?先谈一谈本人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批评。

一、加强劳动纪律。全区各校劳动纪律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有课就来,没课就走,签到流于形式,教师管理松散,影响大泽县教育整体形象。连8小时工作制都不能保证,何谈教师管理?何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议全区统一要求严格落实《大泽县区教体局教职工请销假制度》,加强考勤,一日2签到或4签到(考勤机),确保8小时工作制。局效能办要履行职责,不单单是开会时看着签一下到,维持一下会场纪律,更要像“巡视组”一样不定期对各校进行巡视,掌握各校学校管理情况、教师上课情况、出勤情况、工作状态等,巡视与通报相结合,促进教师遵章守纪,潜心育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规范管理,

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队伍、校中层干部队伍、校长队伍是学校的 “火车头”。他们承担着学校安全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提升素质教育等大部分工作,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责任大,待遇低,现在大部分老师不愿做班主任、中层干部。有的学校每月班主任费、中层津贴仅仅几十元,不足以吸引责任心强的老师承担班主任、中层干部工作。探索实行校长职级制,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三、创新绩效工资,一次性奖励发放办法,真正做到“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 ”。做到奖励精准,杜绝“吃大锅饭现象”。目前,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都是学校自行制定方案,由于各校标准不一,教师的意见大,学校苦水多。教师认为绩效工资是拿自己的钱奖励自己,学校很难做到“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 ”,这部分奖金不如就各人拿各人的!“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从一次性奖励中体现。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建议以区政府或教体局名义,通过局职代会,在大的方面制定统一发放标准,增加各校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比如一次性奖金发放要体现师风师德、出勤、工作量、工作业绩等方面,向“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倾斜。工作量可与所代课时(教辅工作计算课时)挂钩,每上一节课设定系数,发放津贴5-10元(可逐年增加)左右,以此鼓励教师多代课,引导师资富余的学校教师向师资短缺的学校流动(初中教师周课时标准12节左右,有的学校只能达到6节)。班主任费按照每生10元左右制定,班主任津贴每月400-600元,鼓励优秀的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干部设置标准定职数,给予干部职务津贴,让学校干部“在其位 谋其政  担其责  有待遇”,进而严管干部,落实“八项规定”,让学校干部潜心从事管理,引领学校稳定发展。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6篇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部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01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部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 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指导各县(区)示范校开好现场会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开展多种教研活动,以作用争地位,提高农业技术课教师待遇。、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其内涵主要是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职业学校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就业教育思路。许多高职院校结合示范校建设、精品课程改革等项目.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定位。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将高职培养目标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几年来,高职院校、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等教育类型。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种工学结合的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经过有关专家、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并在上海、福建以及全国各地有关院校进行了大量实践,应该是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

一、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概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在保持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政策支持

1、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决定选择部分职业院校作为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级试点院校(见《关于在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函【2004】191号),提出了三种试点模式:

(1)完善或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1,帮助试点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2)对试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3)对认定试点职业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师、电子商务师等知识技能型人才评价试点,组织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探索开发并推广职业资格认证,推进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

为保证试点顺利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托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1m.gov.cn)和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www.nvq.net.cn),建立试点职业院校信息网络,加强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依托上海进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组织专家论证并系统总结后.在全国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2、2006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

(1)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2)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茸;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3)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狠抓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分析

总结上海、福建试点经验以及其它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的基本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学科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掌握职业、技能、工艺、知识等为目的的就业教育体系。谋生是其最直接、最功利的目的,相当于将企业的徒工培训工作前移到高职院校来规模化开展,为学生到企业应聘工作时提供一种入职时的定级依据(不是入职后的晋级)。这一类型与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不断分层选拔的精英金字塔不同,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的相当于高中层次的职高、技校和中专,相当于大专层次的高职,相当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本科。

(2)技能定位。职高、技校和中专都属于基本操作型技能教育层次,其等级为全部达到国家职业标准五级,成绩优秀者能达到四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一线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使命,属于熟练操作型技能教育层次,综合进行岗位技能、工种技能与职业技能教育.其等级为全部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四级,成绩优秀者能达到三级。应用型本科则属于应用型技能教育层次。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高职院校目前基本是宽专业教学,这才能满足人才素质教育与将来发展需要,但这种安排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太大,中间需要一个桥梁,才能实现宽专业与企业具体要求之间的平稳过渡。

(2)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结构特点是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学特点是有较好的、较全面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等,较掌握行业前沿发展新技术.弱点在于高职知识与技能.和企业、行业的现实需要结合较松散。在把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规范引入高职院校教育时,对职业技能要进行扁平化处理,即。动手能力要求不能太高,要比标准或规范稍做降低,考录到高职学校、学生现实条件不可能完全达到企业工作现场实际产品一线岗位的训练效果.因此不能简单地放入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

(3)要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实现的要求,应由相关行业组织牵头,综合考虑行业、企业、院校需要制定可行方案,以贴近企业要求。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照学校评价一部分(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社会评价一部分(以综合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由劳动部门参与,对国家职业标准加以扁平化处理后融入教学过程,同时配以相应证书)、企业评价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有机结合进行评价。

(4)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异,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需要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国家职业标准的适应性处理、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配套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处理。

3、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实质

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是把企业对新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评测、业绩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和考试环节来实现,促进高职院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并且实现教学成本较低、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其核心实质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履行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4、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目前有三种主要形式:

(1)第一种形式是在高职院校完善或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使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内容后,能够方便地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这种形式在学校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学生参加非本专业教学内容的职业技能鉴定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如秘书专业的学生参加IT类职业技能鉴定或IT类专业的学生参加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时,只有采用这种形式才能确保质量。因此,对于那些本专业没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还想获得其它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来说.他们选择参加的这种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形式和社会化鉴定的形式几乎一致,同样需要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当然,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应院校教学要求略做调整。

(2)第二种形式是对高职院校某些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专业,其毕业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试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是俗称的“单免”。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比对,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符合的,学生毕业时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直接参加操作技能考核。实际上是一种在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进行“物理学”结合的形式,好处是保持了两个体系各自的独立性,只对两个体系重合的部分进行简化处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明了,充分发挥了院校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在操作技能方面的优势,适合于大多数专业使用。

(3)第三种形式是对认定的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是俗称的“双免直通车”。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在高职院校主体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应职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标准,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解成工作能力,分解完以后再组成课程,形成一种课程改革标准。这是一种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进行“生物学”有机结合的形式,好处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基础上,实现两者水乳交融,有助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成为双证书教育模式的主要选择形式,本文所称的双证书教育模式。主要即指这种形式。

5、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

目前实际形成的两种实施方案:

(1)执行完整的教育培训方案

本方案的特点是由权威机构组织技术、教育、职业和管理专家,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编制一套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全部技能要求且满足双证书教育模式需要的教育培训方案,该方案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考试计划、三门核心双证课程和2门辅助双证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其它配套教材等。这种实施方案的最大优点是适应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院校直接就可据此组织教学活动。

(2)高技能人才包方案

高技能人才包是一种有机整合三级(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全部技能点的课程学习体系。用于全面提升学习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工作经验。使学习者达到高技能人才标准的要求。高技能人才包根据用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中核心能力测评、工作成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四大要素,结合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中的课程与实训环节,以5门课程形式覆盖国家职业标准三级(高级)全部基础知识、职业功能和技能要求,以适应职业教育培训需要。本方案的特点是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采集各职业的龙头企业员工内训资料,整合成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分职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包,一个职业一个包,由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职业人教育培养特点,以精品课程形式进行学分当量替换,实现全包内容与课程对应置换,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实施方案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学生技能具备企业特色.因而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但这种方案需要高职院校具备更强的实力,通常适用于示范院校的拳头专业使用。

6、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发展意义

(1)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源于企业生产制度,是企业用工和企业劳动组织的需要,也是指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推动就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国家层面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为克服和改变上述缺陷,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铺平道路。将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职业标准推动学校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新的课程系统中嵌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这既是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初衷,也是贯彻落实双证书制度的关键。

(2)促进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工作。高职课程开发领域本来就缺少成熟的技术方法,许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使用的各种模式和方法缺乏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难以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规范化运作。推广双证书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克服高职学科课程体系的惯性影响。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

(3)提供教学内容质量保障机制。一些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活动,由于投入不足,配套资源条件一般难以满足,存在多种缺陷,难以得到推广,不能提高整个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职业针对性.无法起到引领教学改革方向的作用。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制定双证书教育模式.可以提供一个能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接受的、“标准参照型”的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从而为体现整个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一般课程质量提供基本的质量保障。

(4)建立课程开发组织管理推广机制。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高职课程开发组织管理机制的研究.缺乏对外部教学资源引入高职教学中遴选标准的研究,尤其缺乏对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缺乏导致课程改革的组织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性规范,企业、行业和劳动部门的参与程度普遍不高,课程的职业特点无法保证。组织管理机制的缺乏还造成了许多课改研究以学校为单位重复进行,没有充分发挥专门的高职教育研究组织的作用,导致研究经费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双证书教育模式提供了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技术方法,通过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技术层面探索了采用课程改革的方式,推进职业院校“双证书”工作,落实“双对照”(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对照)、“双结合”(学校教学考试与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相结合),便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双证书”(学历证书和有关的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提供更好教学技术支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高职业学生就业率提升。

(5)将业内优秀的技能培训资源、主流技术及其应用引入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通过推广双证书教育模式,将院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相融合,以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强化项目引导、案例操作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和训练紧密结合,与就业岗位相衔接,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操作经验,继续探索改革实训课程的评价方法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四、双证书教育模式实践分析

要落实双证书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规范化操作,确保教学质量,具体的要求有:

1、确定项目范围

在开设专业前做好预备工作,包括:

(1)做相应的社会需求分析。分析判断所在服务范围、区域的专业总需求人数及持续时间,确定专业规模和投入及后续工作,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就业岗位分析,确认就业市场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2)构架培养方案框架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确定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确定后,即能考虑配套知识与技能,以及辅助知识与技能.形成三三个层次,也即专业f职业)技能层、专业基础层和基础层。根据这些分层,即可明确职业面向与所需职业资格证书,选择使用合适的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完成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框图,构架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3)确定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根据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确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设立选修课、学生兴趣小组、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各个应用方向。

(4)生成教学计划。根据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生成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考试计划,编制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

2、申报双证书教育实施计划

根据教育和劳动部门规定,申报双证书教育须接受相关机构审查,经审核后按计划实施双证书教育模式。

3、落实配套措施

(1)编制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

(2)落实师资队伍培养方案。

(3)落实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落实配套措施时应考虑梯队建设与梯次发展。及更新换代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4、工作流程

(1)学生入学后,高职院校根据已审批的实施方案填报实施专业、学生认证计划.由项目服务机构统一审核汇总后,分别报送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

(2)高职院校执行认证计划,并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过项目服务机构报备,地方劳动部门负责对认证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3)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高职院校向项目服务机构上报相关信息,办理课程成绩确认手续。

(4)全部课程考完后,高职院校通过项目服务机构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申请。劳动部门审核后,在指定工作日内为合格者办理并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学生在拿到学历文凭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8篇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德育工作

1、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老师对加里宁说过的话有很深的感悟,他平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他的言行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要求学生做的事,他身体力行。他的二年级班学生年龄较小,在家娇生惯养,很任性,不爱劳动,学期开学初学生轮流值日时,有的学生不扫地,说不会扫,但他不责怪学生,没有批评学生,而是亲自洒水,带着学生去扫,教他们去扫,一周后,也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绝大多数孩子按照值日制度进行规范地值日。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上纸篓时常空的。而班上到处是纸屑,周老师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教育,他亲自捡起纸屑放人纸篓,在他的言行熏陶之下,同学们纷纷将纸放入纸篓,班上有的学生不注意将纸屑扔在地上,或者乱仍纸屑,马上就有人指责,这样久而久之,班级学生都养成了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在冬季,班上的学生时常迟到、缺课,周老师以《小学生守则》教育学生,不要迟到、缺课,有特殊事情不到学校应主动请假。他对学生这样说,自己也是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每天早读时,他率先坐在班上,在他的影响下,学生迟到、缺课的现象渐渐地减少了,养成了按时上学,不迟到,不缺课的良好习惯。周老师正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平凡的小事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用爱感化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周老师在做班级工作时,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用一种真情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他刚任二年级班主任时,班上有一名叫王俊的“留守”学生,父母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在祖父母的监护下生活、学习。这位学生在学习上作业拖拉,甚至不做,有时为了躲避作业不交,就不到校上课。另外,上课也有不守纪律的不良行为。但这位学生性格很直,活泼、爱劳动、爱赞赏。同时,他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周老师了解到这位学生的情况后,不是直接批评他,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正面教育他,引导他,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和他谈心,问他:“为什么作业不交?”这位学生很真诚地吐露出实情:作业有的不会做,爱面子,怕老师批评他,同学们嘲笑他。周老师很尊重这位学生,真诚地告诉他:“学习不懂的问题问我,生活上不方便的地方跟我说,我帮助你,你努力去学习肯定能行。”后来这位学生在周老师的关心教育下,找到了自我,树立了信心,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其他行为方面表现得也比较规范,期中考试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周老师针对他的进步,在班会上特意表扬了他,他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兴奋,经过一段时间,这位学生不仅爱学习,上课还能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够关心集体,帮助小同学,自觉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由于他的表现非常突出,本学期他被推选为班长。班级的卫生、活动、劳动纪律各方面他管理得相当好,成为周老师的“小助手”。这次“六·一”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3、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手段,实施德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周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在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班级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只在奶奶关心照料下生活,家庭经济条件差,在班级主题班会上,周老师倡议学生应该献出一片爱心,有的学生捐钱,有的学生捐学习用品。班级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周老师在班上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子”的活动,让学生们关心身边的同伴,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结成一对,在学习上帮助他,无论作业,还是碰到什么问题,成绩好的学生都要帮助成绩差的同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4月5日清明节,开展“学习烈士精神”的主题会,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千万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学生要珍惜这个大好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品质。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在班上开展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一切”,幸福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来的,劳动最光荣,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产,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劳动、勤俭朴素的良好品德风尚。周老师在平时他就以这些很平常的活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以“知、情、意、行”的方式实施德育工作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风尚。

二、结合学科教学,实施德育工作

1、善于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老师除了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德育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恰当地评价,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五年级班上一位学生叫樊云,这位学生学习成绩尚可,但他担心,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问其原因:爱面子,回答错了怕班上的同学讥笑她,针对这一情况,周老师从正面引导她,从她的闪光的思维中激励她,让她认识自我,帮她树立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改掉了她的缺点,养成了敢于回答问题爱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现在成绩相当突出。还有一位叫樊昌盛的同学,这位学生胆大,有“自傲”的情绪,经不起表扬,周老师对他的表扬控制一定的“度”,对他出现的错误毫不隐瞒地指出来,同时也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批评,改变他那“自傲”的情绪,促进他良好地发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学方式渗透德育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劳动技术 教学体会

将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我国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程。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目前,社会对劳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客观实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不容乐观,有些学校迫于形势,简单开课应付上面检查,甚至有些教学设备、实验场地、劳技教育的经费乃至师资严重不足的学校根本没开这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针对培养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系科,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

一、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以及掌握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积累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与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技术的兴趣,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劳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开设园艺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灵巧双手,不难发现一般热爱劳动的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究其原因是劳技实践过程中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兼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手脑结合,学生的心灵手巧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越聪明,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2.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及思想修养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众设施、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能促进美育

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时,独立思考透过细节完成某些科学试验,将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学生动手制作劳技作品时都会要求作品的造型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必须加深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位置上来,使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改变,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家庭、社会、学校是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破除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劳动技术课程提升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进行认识。按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开足课时,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并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学校应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部分具有相应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任劳技课,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缺乏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派,也可从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甚至聘请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或厂矿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促进劳技课程的发展,各级教研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评价、考核及奖惩制度,甚至在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3.继续坚持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初中劳动技术课与所开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联系紧密,我们要积极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例如植物嫁接时为提高成活率,学生可利用生物中茎的结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形成层要对齐的结论;也可运用物理、化学中分子运动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麦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既可验证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须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操作的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进步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心得与创新。初中劳动技术课必须贯彻发展性学习评价,把实践操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坚决抛弃传统的只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师来说,教学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好书上好课,才不会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渐行渐远,切实增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10篇

我19岁高中毕业(68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70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71年年底毕业。72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82年10月调 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85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89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93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79年—83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83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94年—9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97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部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01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部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

1、撰写两篇论文:94年12月份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因地制宜,灵活施教》文章。99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发表《浅谈劳动技术课与并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文章。

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 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职14所,专业课教师350多人,学生数12000多人。

(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11篇

职业教育教研竞聘演讲词

一、个人主要工作经历:

我19岁高中毕业(68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70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71年年底毕业。72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82年10月调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85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89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93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79年—83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83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94年—9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97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部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xx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部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

1、撰写两篇论文:94年12月份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因地制宜,灵活施教》文章。99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发表《浅谈劳动技术课与并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文章。

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xx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xx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职14所,专业课教师350多人,学生数120xx多人。

(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12篇

主持人提示:在未来的社会中,技能的作用会逐渐凸显,尤其是生存技能的掌握,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社会、学校、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必须打破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长钟进友:在未来的社会中,技能的作用会逐渐凸显,尤其是生存技能的掌握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社会、学校、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必须打破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对此,我校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多角度的学生评价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抓住中学生荣誉感、自尊心和羞耻心比较强这一特点,将清洁劳动纳入德育考核之中;通过评选流动红旗、优秀班级评选等手段将劳动成果融入到学生个人评价之中,融入到集体荣誉之中;通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班级凝聚力的逐步形成,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期将学生从为了班级荣誉而劳动转化为热爱劳动而劳动,最后形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我校实行日常早、午、晚三次教室、楼道保洁工作及早晚两次寝室保洁工作,周四下午放学后和周日晚间返校后进行教学区大扫除和寝室大扫除,让学生在劳动中明白看似繁琐简单的保洁工作却可以为全体同学和老师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明白:日复一日的保洁工作,会培养人持之以恒的信念,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受用终生。此外,学校规定全校教师要做好本办公室的保洁工作,做到地面干净,桌面整齐,窗明几净,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成长。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劳动实践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劳技课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因时而动,不要求大求全;要一个课程一个课程做完整,做出成效。特别是劳动实践课要做好分项、分组、分任务的工作。既不能让学生超过劳动强度,也不能做形式走过场。劳动实践周的选择,最好是春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令人赏心悦目;还可选择秋天,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可以充分享受劳动果实丰收的喜悦。此外,还要有安全保障。用电安全、劳动工具使用安全、旅途交通安全、吃穿住行及医疗卫生安全,都要有严格规范的实施细则。有条件的,可以临时聘用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农民师傅现场传授劳动的技能技巧和经验,这样的效果事半功倍。还要注意不能把劳技教育课与平时的学习生活隔离或对立起来,要把平时卫生清洁劳动、家务劳动与劳技课教育有机融合,要把平时学习劳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要把劳技教育与培养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结合起来。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培养21世纪新人提出的总目标。对于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技能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对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系列化,走出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育人之路。学校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先生存再生活”“先自理再回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思路,体现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学校依据不同学段,确立了不同教学内容: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中年级,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高年级,以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

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主持人提示: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通过“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学校在单科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其他学科进行主题整合式综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低年级训练重点是“个人服务”,像学会洗脸、洗手、刷牙、穿衣、叠被等;生活适应课中的教学重点是“叠衣服”,确立近期学科整合的主题“认识衣服”,各学科结合教学任务,确立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生活语文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绘画手工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数数自己叠了几件衣服(生活数学课)等。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13篇

一、深入研究课堂

校长不能做空头理论家,而要做一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引领者。校长要积极主动地深入课堂,经常听课、评课、研课,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技能。因为深入研究课堂是加强教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校长听课不同于一般老师。一般老师带着一种学习与探讨的心理参与听课、评课,而校长则需要更好地指导课堂,因此校长必须带着更多的思考进入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掌握最真实的、最及时的材料,这也是获得教研发言权的最好方法。听课之后,还要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评课活动。分析和评议能够深入剖析一堂课的得失及其原因,有助于改进教法与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是非常欢迎校长帮助自己进行分析和评议的。基于此,校长不能只是初步地、简单地指出几条优点和缺点,而应深入了解、全面思考、恰当运用现代教育科研方法,提高评议的水平。同时,还要和教师全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客观条件,分析师生双方的努力与合作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哪些是教训,哪些是经验,一起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期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二、始终关注学生

课堂最直接的受益对象是学生,一堂课成功与否,最有说服力的是学生,因此校长引领课堂要从学生中找突破口。首先要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教师的教学。校长听课时既要善于捕捉与学生相关的信息,从中找出课堂教学中成功的闪光点,也要从中发现教学中不足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其次,可以从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端倪,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状态,进而指导教师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提高教学效益。再次,通过每期进行的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直接了解教师课堂中的常态,了解学生平时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再做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才会更合理地实施教学管理。

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课堂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平台。校长引领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是使教师保持热爱教育的职业热情和不竭的创造精神,促使其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为管理者,校长应该对每一位教师都有一种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期待。期待是一种引而不发,是一种蓄势待发,更是一种导向性的指引,正如“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一样,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专业的人士乃至专家型的人才。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专家型的人才,关键是校长能不能像对待“专家”那样地爱他、期望他、培养他。如果教师被管理者认为是能干的,他就是能干的;如果教师被管理者当做专家型的人才对待,那他就会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校长要以赏识的眼光对待教师的有效劳动,充分肯定教师的劳动成果,以十分的诚意,友善地指出教师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同时,要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才能把课堂作为焕发生命激情的地方。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农村中小学;现状;对策

1、引言

山东省历来被称为应试教育大省,是应试教育重灾区。自2008年起。山东省教育厅以全国应试教育试点省为契机。开始了“以高中为突破口,全省“齐步走”,重点惩治违纪违规行为,切断“时间+汗水”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道路。”大刀阔斧的素质教育改革。目前为止,改革已进行了两年,本文对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现状与问题

山东省实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开展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和好评。农村中小学的改革工作也有一些不错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2.1教育评估体系有所改进,但未有根本转变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省教育厅专门成立了规范办学行为督查组,对全省中小学寒暑假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中小学做到不以任何方式组织上课、补课、自习;学校不得参与、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社会上面向学生的各类复习班和培训班;无论各种考试。都不得进行县与县、学校与学校、班与班之间的排队。”这些做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在教师评估中也引进了新的评估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但是目前在各种荣誉评估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德、体、美、劳所占份额依然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以成绩决定一切正是应试教育评估体系的核心,由此可见,现行的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因素质教育改革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2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但专业教师匮乏

自素质教育改革以来。面向教师的各种培训也在逐渐增加,而且广大一线教师也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他们不仅参加自己所教课程的培训,还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新知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的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讨论式”、“情景参与式”、“引导发现式”、“自学辅导式”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态地进行学习和参与;还运用讨论法、演示法、试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虽然如此。但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缺乏仍然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由于专业教师不够,非专业教师授课则成了理所当然。学生的基本授课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德育、体育、美术、劳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2.3经费投入未见增长,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缺少政府有效的资金投入,农村素质教育改革陷入了经费上的困境。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缺乏,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工作。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仅靠财政的有限拨款,还是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之后,虽然地方政府加大了财政拨款的力度,但仍不足征收教育附加费的一半,办学经费无法保障。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有时财政拨款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教室黑板脱落,窗户玻璃破碎。实验室和图书馆里空空荡荡;实验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新增添的低配置、低价格计算机也因为无法交上网费成了“摆设”;很多学校连个像样的体育运动场地都没有,体育设施也很简陋。这样的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

3、对策和建议

3.1与时俱进。推进评估体系改革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小学教育评估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要短期内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的推进评估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选拔制度,考试的内容也是主要基础课程。高考升学率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奖励学校和学校奖励教师的依据,甚至是整个社会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这样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都围绕升学率而转。在这样的氛围中,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教育评估体系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教育评估体系,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推进评估体系改革。建立多元的、完善的评估方法体系,与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相适应。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比赛等不同的方法。从政策上加强对学生德、体、美、劳的考查,并加大考查在教学评估中所占比重,引导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3.2政策倾斜,吸引紧缺专业人才

针对德、体、美、劳专业教师奇缺的现状,在教师招聘时。可以从政策上进行倾斜,增加紧缺专业教师招聘人数。再就是加大“三支一扶”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现在我国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教育系统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做好大学生后续工作安排,解决大学生在农村看不到明确职业发展前景的后顾之忧。可以吸引一定的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教师。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把新思想、新观念带到农村;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3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第15篇

P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淡化,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视,而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的高校,其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主力军,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德育、智育、体育是社会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能解决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转学生劳动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教育中成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个环节。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一是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劳的思想,甚至是鄙视劳动和技术教育,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别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都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使学校用知识教育替代了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边缘化,与其他学科理论相比较,对于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乏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缺少理论支持而导致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不完整;2.理论研究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劳动技术教育所取代;3.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成果不多,这需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

(二)劳动教育功利化

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从而导致其内在价值(即育人的价值)的弱化,将劳动教育本身视为达到外在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将实现教育的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不是把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是将劳动教育视为政治上的要求来进行。二是劳动教育的经济化倾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缺少平台及场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将打扫卫生、清理校园等极为简单的劳动也由学校出资雇人完成了,学生失去了各种劳动机会。

(三)劳动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对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具体,甚至是有偏差、错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脑力劳动,过分看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思维及逻辑判断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内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体力至上,这种现象是与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对待劳动教育是将肢体上的生产劳动看作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体力劳动便是劳动教育;三是以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很多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研究结论都过分夸大生产劳动的作用及其功能,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造成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一种歪曲。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劳动教育活动规划与目标的最根本认识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思想上摒弃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漠视和淡化,强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一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把劳动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科学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认真落实考评;三是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经济要增长,教育是基础;人才要优秀,劳动不可少。外部环境是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的教育环境,一是需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手构建立体的教育环境,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社会教育处于无力状态,三者缺乏有机联系与配合,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下,大学生能辨别对错是非,提高他们对快乐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理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已初步成型,但还要依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帮助其全面规划劳动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二是充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三是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灌输”与“渗透”并重,方式`活多样。

(四)制订科学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劳动课特点所限,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缺乏规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规范的劳动教育考评制度。开放性的学科特点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劳动课的设置合乎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劳动观纳入学生的德育考察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只有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把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杜绝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三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劳动教育必须有严格的成绩考核。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也可以论文的完成质量给出成绩。偏向实践型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说话的方式,而关于大是大非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等方式,从而能全面把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考评机制,有助于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扭转这种歪曲的认识,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规范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任然等.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读天下,2016(18):330.

[2]杨素云.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