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理论范文

经济理论范文

经济理论

经济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AlanGreenspan.New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beforeasymposiumsponsoredbyth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inJacksonHole[R].Wyoming,August27,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经济理论范文第2篇

网络经济在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

但就网络经济这一概念而言,则早已有之,而且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的不同理解,它有着不尽一致的内涵。例如,早在80年代,有些日本学者鉴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均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就把服务经济称为网络经济,提出要研究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1992年我率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访问贝尔实验室时,有两位美国学者送给我几篇研究网络经济问题的论文,其内容是讨论电子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人们也把这类研究称为网络经济学(EconomicsofNetworks)。

现在成为时尚而流行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Economy)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rnetEconomics)。当然,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对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美国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美国互联网经济1998年总收入为3014亿美元,(注:1995年还只有50亿美元,3年就增加到600倍,在1998年网络经济的3014亿美元收入中,电子商务就占了1020亿美元。)超过了能源(2230亿美元)和邮电(2700亿美元)的收入,仅次于汽车工业的收入(3500亿美元),但其按人平均的生产率(25万美元)已高于汽车工业(16万美元),此外还创造了就业岗位120多万个;从1995—1998年美国互联网经济增长了174.5%;1998年美国电子商务比过去所有的估计都高,达1000亿美元。(注:以上资料见该公司副总裁林正刚在’99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的报告:《Internet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飚升。例如,美国的德尔公司自1990年上市以来其股票增值了3万倍。又如美国的雅虎以400万美元创业,经过4年半时间,其股票市值达到400亿美元,增长1万倍,拿其网络股收益与其财务收益相比,超过40多倍。这说明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其收益更多地来源于信息资产即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增殖。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市场扩大了,网络产业发展了,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了。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

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3.网络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因“产销见面”而使中间层次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当然,这并不排除因网络市场交易的复杂性而需要有各种专业经纪人与信息服务中介企业。

4.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转移到网上去经营的经济都是虚拟经济,它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并存、相促进的。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入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在竞争合作或合作竞争中,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否则就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不再依靠天赋的自然资源或可供利用的资金,而更多地仰仗于信息与知识。

6.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反映技术变化的“网络年”概念流行起来,而网络年只相当于正常的日历年的1/4。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需按快速流动的信息来进行。经济节奏大大加快,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产品老化在加快,创新周期在缩短,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间的竞争。21世纪头10年的经济将是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速度的经济。

7.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此为基础的网络经济需强调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若非不断创新,其新经济的“新”也就难以为继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配合。创新来自创造性,创造性的存在,要有从无序中寻求有序的环境,而创造性的发挥,则要求从有序中冲刺出来,产生适度的无序。

三、网络经济起作用的因素

传统经济是物质、能量型经济,其交易通行“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商品价格对供求变化的刚性较大,甚至具有缺乏效率的僵硬凝固性,因资源匮乏使供应受阻往往成为经济的通病。网络经济是信息、知识型经济,其交易则通行应用越广价值越大的原则,商品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严格反映供求变化的市场价格,对买卖双方具有互动协商、互利双赢的优越性,因收入与财富的悬殊加剧使需求不旺很可能影响经济发展。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不仅劳动生产率高,(注:例如,美国90年代的生产率年增速度是60年代的2倍,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4倍。)而且创造财富快。(注:网络经济的财富创造主要不看短期利润,而着眼于信息资产或知识资产在长期的增值。据香港《大周刊》1999年3月6日的报道,美国比尔·盖茨的财富在1998年每小时增加210万美元。)近3年(1995—1998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有35%依赖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注:见人民日报1999年6月24日《美国经济三年增长三成有赖网络经济》。)网络经济会促进经济的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平缓。美国90年代经济近五六年来的实绩提供了一个例证。网络经济的这种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从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或主要工具信息网络的作用看,信息网络有强大的支撑效应、渗透效应、带动效应。特别要指出的是信息网络发展过程中有些规律对网络经济起着支配作用,这就是以下的三大规律:

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莫尔定律(Moore’sLaw)。按此定律,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以减半数下降。该定律的作用从60年代以来已持续30多年,预计还会持续20年。它揭示了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和持续变革的根源。

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按此法则,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这说明网络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互联网的用户大概每半年翻一番,互联网的通信量大概每百天翻一番,这种爆炸性增长必然会带来网络效益的飞快高涨。互联网企业概念股市值连续上扬的原因就与人们的这类预期有关。

3.信息活动中优劣势强烈反差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注:源出《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话:“因为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律。在信息活动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者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因此,某个时期内往往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而且由于名牌效应,还可能发生强者统赢、胜者统吃的现象。(注:令人担忧的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差距。据联合国技经贸信息网新闻的报道,至1998年,在国际互联网1.3亿用户中,发展中国家只有1000多万,占7.8%,而发达国家有1.2亿,占92.2%;在发展中国家每440人有一个国际互联网用户,而在发达国家每6.8人中就有一个国际互联网用户。信息社会中“信息富裕”与“信息贫困”的差异,在信息经济中将表现为“信息经济发达”与“信息经济落后”的差异。)

从网络经济的本身看,首先它使经济活动的扩展具有全球性,可达互联网连结的所有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市场,扩大营销范围,并充分利用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其次,它使经济活动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具有十分广泛的普遍性,上网的企业、家庭和其他单位,都会因交易费用降低、商机选择增多而获益。再次,它还使经济活动的主体行为有多项选择性,促进生产与消费的个性化。

尽管有这么多的因素使网络经济崭露头角,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应当看到,传统经济始终是哺育网络经济的母体。迄今为止,网络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其中有技术因素,更有制度因素,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把网络技术用于各种目的,推动了软硬件的生产,因把万维网推广到全世界掀起了一阵阵热潮,结果使投资激增,新企业不断涌现,整个经济迅猛扩张,但在发展进程中同样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一定的风险。前景诱人的网络经济,其真正的优越性在于持续的变革:以变应变。

四、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由于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特称或别称,它对经济理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个途径是以新的视野或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原有的理论,使其有新发展。例如,引入信息的不完全性、有成本性、非对称性,使经济学中传统的市场理论、均衡理论、企业理论等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另一个途径是从新的经济现象出发,研究和确立新的经济理论。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学在研究边际效益递增理论、无形资产及其评估理论的作用等等。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里选择几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因受网络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剖析。

1.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究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例如,“两要素说”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生产能力,它“由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注:《斯大林文选》(1934—1952年),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95页。)共同组成。“三要素说”认为生产力指的是生产总量,决定该量的生产过程的要素即生产要素也就是生产力要素。因此,它除劳动工具和劳动力之外,还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发掘与变革对生产力的增长起着越来越大的明显作用。“多要素说”视生产力为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而它的高低除受上述三要素的影响外,还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自然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页。)以及其他要素。“多要素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上,如从生产工具主导论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进步主导论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在不断增加中,除科技、管理外,又有教育、信息与知识(注:世界银行1998/1999年报告《知识与发展》认为,“信息是每一个经济的生命线”,“知识是发展的关键”,“知识就是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72、130页。)等。

1991年我曾提出,“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软要素”,并对此观点作过全面的论述。(注:乌家培:《信息与经济》,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0页。)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要素理论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表现在:(1)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其信息能力即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2)使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跃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份量急剧增大,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3)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其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4)使生产力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由于科技情报交流的加强和科技合作研究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科技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5)使对生产力发展有长期的潜在的重要作用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日趋重要,本来就是与信息相互交融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全球化了。(6)使组合、协调生产力有关要素以提高它们综合效益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导致管理科技甚至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内联网、外联网、互联的网际网新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信息化相融合。信息不仅是管理的基础,而且与知识一道也成了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日益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的增长点。(7)使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2.对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作用范围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由于物质、能量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技术进步的相对稳定性、市场容量的饱和性,当需求依靠供给来满足时,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即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这一规律性现象广泛存在,有普遍性。

到了信息经济尤其是其网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该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这种现象还会因网络效应的作用而强化。

边际效益递减是与负反馈相联系的,而边际效益递增是与正反馈相联系的。负反馈反映原有的差异逐渐缩小以至消失的倾向,正反馈则反映初始的微小差异不断扩大导致全然不同结果的趋势。当然,这种变化都是有条件的。

认为在传统的工农业经济中只有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性而在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中只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的那种观点,是与现实相背的。人们会发现,在物质产品生产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之前也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而在信息产品生产中当技术方向有问题时也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甚至为零或负的现象。网络经济所改变的仅仅是缩小了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范围,使它在经济活动中不再成为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3.对规模经济理论相对重要性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发展,由于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流水线的发展,当钢铁、汽车、石化等固定成本占总成本很大比例的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规模经济即产品单位成本随着产品数量增加而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性,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

在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中,尽管规模经济仍然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化、柔性化发展,数字化神经网络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由于外部市场内部化同外包业务模式的并行发展,还由于相关业务甚至不同业务的融合,当软件、多媒体、信息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网络设备与产品等变动成本占总成本较高比例的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知识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增加经济性效应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范围经济(通过产品品种或种类的增加来降低单位成本)变得更加重要了,差异经济(通过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增加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成长经济(通过拓展企业内外部的成长空间来获取利润)、时效经济(通过抢先利用机遇扩大市场份额来赢得竞争优势)等各种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出现了,这些途径不仅大企业在利用,而且更有利于大量中小企业加以利用。

无可否认,规模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提高效益的基本途径,这个事实没有变,但它的相对重要性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确实变化了,它不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经济性效应。

4.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消彼长“理论”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或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变动关系,低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陪伴,而高失业率则与低通胀率同时并存,若用纵坐标表示通胀率、横坐标表示失业率,那么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就表现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所谓菲利普斯曲线。

上述“理论”已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所否定。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据美国商务部分析,1996年和1997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价格下降使国民经济的价格指数下降了1个百分点,导致通胀率成为30年来最低点,同时信息技术产业还在以往5年内提供了1500万个工作岗位,使失业率降到24年来最低点。

有些文章为了强调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把新经济实践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否定说成是“第一次”,是不准确的。

5.对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影响

经济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特征发展阶段影响对策

虚拟经济是一种突破实体经济固化模式的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目前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良性的虚拟经济运转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反之则可能发生过度膨胀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充分发挥它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衍生而来的。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已经指出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实物资本的所有权证明,是“实物资本的纸质复本”。国外对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一般有三种:一是叫虚拟经济,指的是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二是可以称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始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主要是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沿着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分析来讨论虚拟经济。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大都还是界定在虚拟资本的范畴上,其中研究内容最全面、影响最大的是成思危和刘骏民。成思危认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经济学或是金融学,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研究相互促进,互相<优麦电子商务论文>补充。他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的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即虚拟经济是利用股票和债券及金融衍生物等虚拟资本直接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是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金融市场。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行为基础,具有内在波动性的一套特定的价值系统。整个经济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价值系统,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它由两个系统组成:一部分是价格系统,是成本支撑的系统,即实体经济系统;另一部分是资产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系统,即虚拟经济系统。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一般包括金融、地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呈现出资本化定价方式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则是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

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虚拟经济的概念,但是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运行方式,它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制度环境。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虽然虚拟经济不是现代经济的产物,但是虚拟经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运动形态还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货币虚拟化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诞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1.虚拟性。所谓虚拟性是指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资本没有实际资本的生产内容,它们的交易是在虚拟的运动中完成的。只是以价值符号作为交易对象,而不是实物交易。此外交易信息的传播也是以虚拟的信息在虚拟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虚拟性是虚拟经济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

2.高流动性。实体经济是以具体的事物为交易对象,交易活动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条件。在虚拟经济中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虚拟经济交易的最好的平台,更极大的提高了虚拟经济的流动性。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不像实体经济的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影响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因素很多,而且变化无常。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其交易的产品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各类风险资金大量注入,甚至“全民炒股”盛行,虚拟资本交易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大大提高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

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这是由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特点所决定的。虚拟资本的交易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和供求关系。这些更多的取决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行业前景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又大大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5.高投机性。风险与投机作为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性而客观存在。正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得以利用“贱买贵卖”获取利差。另外随着信息产业和网络市场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交易都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为投机又创造了技术条件和可能。

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分析

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虚拟资本在经济环境变化中不断发展和运动的结果。虚拟经济的各个发展阶段必然对应虚拟资本不同的特点。纵观虚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与这一阶段对应的是闲置资本的货币化和借贷行为的中介化过程。在人们把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直接让渡给急需资金的使用者的借贷过程中,贷方获得利息收益的行为便是虚拟经济活动的雏形。由于个人之间借贷规模小、风险大等局限性的存在,银行这一中介机构便应运而生。银行以吸收闲散资金再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的方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转化。同时由于借贷成本的存在,企业等金融机构又会选择债券、股票等其他方式进行融资。所有这些融资方式的出现都意味着虚拟经济的社会化。

2.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有价证券逐步流动形成自己的交易市场,突破了原本的虚拟资本因为缺乏流动性而难以向生息资本转化的障碍。有价证券可以按照预期的收益自由买卖,而且在证券、外汇等交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等,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此外在股票、债券大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证券资产化,即是以一些有价证券为抵押发行新证券或是将稳定的收入流,如住房、汽车等抵押贷款证券化。这类证券化资产的出现,更加强了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特征,提高了原有证券的信用等级或者避免了资金的长期积压,达到提高资产流动性的目的。

3.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经济<优麦电子商务论文>间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的金融市场逐步集成,国际间的金融联系也更加密切。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虚拟经济更加发达和无形化。此外,国际金融领域兴起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的发展日渐规模和成熟,已经脱离实体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领域存在。

三、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双刃剑”一词是对虚拟经济作用的最好形容。因为虚拟经济既是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能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毁灭性的破坏。

(一)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能够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上的大量闲置资本增值创造了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为实体经济通过抵押贷款或者直接融资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证券市场的频繁交易,一方面降低了证券投资者对利息和红利的要求,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锻炼和增强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

2.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经济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虚拟资本总是从低效益的企业、行业或地区向效益高的方向流动,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分配和组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经济中的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实现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再次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本利用效率。

3.有助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通过股权分散、股票交易等虚拟资本运作方式,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减弱了企业的所有权转让和处置可能给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虚拟经济可以使很多具有高风险的实物资产转换为较为保险的金融资产;虚拟资本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积累。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虚拟经济所传达的直观有效的信息,及时处理可能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营问题。

4.繁荣国内金融市场,推进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虚拟经济的融资渠道宽、方式灵活、成本低、周转周期短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发达的实体经济也必然会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当今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游资的存在,便利了国际贸易融资,缩小了各国在参加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差距,推动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发展。5.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自身创造了许多新兴的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外虚拟经济也直接带动了实体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GDP的增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全社会的就业环境,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虚拟经济中的各种虚拟货币的投资本身就带有风险性,但因为这种投机活动具有能够以较少的保证金垫付实现很大倍数交易额的“杠杆效应”,很多人仍会为追求巨额利润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对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经济市场中潜在的利润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投资者进行炒作和投机,导致资金滞留在二级市场或衍生工具市场而不能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使实体经济的可支配资金和资金利用率下降,甚至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

2.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发展极易促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就是虚拟资产的价格,由于过分乐观的预期,脱离其自身的价格基础和社会物价水平畸形上涨,进而导致社会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价值,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给人们以错觉,这种错觉通过对虚拟资产的投入又不断地通过虚拟资产的上涨表现出来,于是经济就像泡沫一样膨胀。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极易加速扩张,引发经济泡沫,当虚拟经济扩张达到一定程度,泡沫在经济中的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偏离或者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产生又会进一步导致资金更多的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金融系统的风险加剧,进而导致货币危机、资产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等,造成宏观经济的持续衰退。

3.虚拟经济会加剧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使国际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加大。虚拟经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不断推行全球化战略,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各国的经济相互渗透,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特征往往导致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严重背离,虚拟资本数量和价格的变动造成人们虚拟财富的剧烈变化,极易引发盲目投资和突发的大额买卖,对一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掀起大的动荡,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四、发展虚拟经济的相关对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但是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营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本着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的原则,研究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建立虚拟经济系统风险的监测机制,科学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1.继续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前提,因此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面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竞争和替代影响,必须完善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转变,增大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同时,要兼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2.完善资本市场,推动金融创新。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虚拟资本的发展状况对虚拟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作为金融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品种匮乏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一方面要放松金融管制,拓宽投融资的渠道和来源,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交易品种,扩大资本市场容量,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此外,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等保障措施也是资本市场建设中应当注重的问题。

3.加强虚拟经济风险性管理,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由于虚拟资本的高风险性、高投机性和高流动性,以及虚拟经济的高度预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对于虚拟经济的调控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建立起系统的虚拟经济预警体系进行监督,防止大规模泡沫经济的发生。系统风险的指标有资本合宜指标、资产质量、还款能力、稳健性管理指标、盈利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市场风险敏感指标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分析,建立有效的预警监控体系。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的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加以限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4.要建立健全稳定、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的出现往往是由经济制度不健全、经济主体行为异化、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所引起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是保证虚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转变宏观经济管理的理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审慎监管原则,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另外,通过强化国内监控和国内外金融组织合作的方式,防止由于国际游资动荡引发的金融泡沫膨胀。新晨

经济理论范文第4篇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之下,代表着中国思想领域先进力量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在经济方面,他们学习西方社会的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以期推翻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和束缚,使得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实现国家富强。这一阶段,在传播西方经济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主力军作用的是海外留学生。他们翻译和编著了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以及新历史学派、奥地利学派等西方经济学流派也是在这一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严复、梁启超和孙中山是这批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作为近代中国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经济范畴的第一人,严复翻译的《原富》一书对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6年,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正式出版,而出版于1902年的《原富》则是这部著作的中译本。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经济思想。作为中国人翻译的首部西方经济学著作,《原富》使得中国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学习到通俗易懂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其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武器,一方面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经济思想,另一方面也大大推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梁启超是严复之后又一个在中国传播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人物,他在1902年到1915年间发表了数篇经济论著。梁启超的代表作品是出版于1903年的《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这本书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国家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斯密派、非斯密派和新学派。梁启超详细介绍了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并认为这二者是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前沿问题,这体现了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区别于严复,梁启超并未绝对否定重商主义,相反地,结合中国当时实际,他认为重商主义有利于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对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梁启超“开创了中国近代的经济思想学说史学科”。孙中山是将西方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关键人物。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孙中山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早年在外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这些著作中对其后来的“民生主义”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一本是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民生主义一方面要求“平均地权”,对中国土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另一方面要求“节制资本”,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合理的规划和要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带有纲领性色彩的经济理论,它不仅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也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福利予以考虑和关怀,同时还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溃疡,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不仅包含内容丰富类别完整的经济理论,也对解决经济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主张。所以说,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集大成者。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其经济政策也由自由放任转变为贸易保护,此时的西方经济学说已经是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在长期封闭的中国盛行了两千多年的“重农抑商”、“崇本抑末”、“重义轻利”等封建传统经济思想面前,即使是庸俗化了的西方经济学说,对于那时候的国人来说仍然是那样的醍醐灌顶。这些理论的传入逐渐瓦解了人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经济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大解放。

二、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继续扩散与发展(1919年-1949年)

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在此之前,传播西方经济理论的留学生主要以留日学生为主,相应的,传入中国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和理论也主要是经过日本这第一道口的二手资料。但是随着大批在欧美国家学习的留学生回国,这一局面终被打破。从欧美国家回来的留学生带回了他们在欧美学到的第一手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这也使得传入中国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更具有时效性。据文献记载,这一阶段,在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的马歇尔新古典经济理论已在国内开始传播,以及后来的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也被引入中国并被大批学者接受并传播。这说明了当时被引入中国的西方经济理论并不滞后于西方国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年代差距也并非很大。在这一时期,对我国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也传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主要通过海外华人传入中国,包括旅欧华人、旅日华人以及旅俄华人。旅欧华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先驱。在欧洲的华工和勤工俭学的中国先进分子成为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力量。他们身处西欧,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的实际状况,亲眼目睹了在这样的大机器工业背景下备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同时,西欧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发源地,旅欧华人在这里最早接触到了最纯粹最原始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思想中。旅欧华人在西欧组织了多个进步组织,如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公学世界社、劳动学会等,《华工杂志》《旅欧周刊》《华工旬刊》等由他们创办的刊物成为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蔡和森、邓小平、等旅欧留学生直接研读并翻译了马克思和列宁的经典著作,成为较早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到处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行者。

旅日华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使者。日本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这里的留学生和华人通过创办报刊,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除此之外,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最早在日本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们回国后在国内把马克思主义一步步由理论变为实践,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经济理论。旅俄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生力军。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俄国的中国劳工纷纷加入到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去。他们或参加布尔什维克党,或加入苏俄红军和工人赤卫队,总之,旅俄华工是最有觉悟、最具先进性、最先接触到列宁主义的中国无产阶级。“旅俄华工联合会”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并陆续在全国建立了分会,出版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报刊宣传,“旅俄华工联合会”还陆续派会员回国,向中国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面对面宣传十月革命。此外,“旅俄华工联合会”还想方设法和孙中山取得联系,积极主动地向他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孙中山向全中国人民广泛宣扬。旅俄华人在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国内影响深远,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中坚力量。

三、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理论范文第5篇

1.1财政理论自1993年中央提出分税制改革后,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模式.学术界根据对前期试点情况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内经济研究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同时也认为分税制是建国以来规模范围最大的一次制度创新.[6]但其也存在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对称的现象,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政府层级过多,财政支出标准决策过度集中与规则絮乱并存的问题.[7]同时,地方政府也存在的财政困难,如地方债务的问题,地方政府权力争夺等.但不管怎样,中央政府最终都要为地方财政风险,承担最终的责任.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虽然在税收来征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可以进行自主控制.但是对对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最终的承担者还是中央政府.在分税制种种不足之下,有相关学者认为要对财政制度进行全局性的优化设计,[8]并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建设.[9]财政分权与公共财政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财政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分权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福利的目标相统一,利于改革的有效推进,加速中国市场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公共财政对应于市场经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支持制度性公共品的概念的研究,认为稳定经济的内容也是公共财政之一,[10]强调提供公共财政的多目标性协调性和顺序性.

1.2金融理论在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关注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怎样的金融结构,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要求,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其它的专业性银行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而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级体系.[11]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在建立金融结构之前,要对银行的呆账进行处理.[12]在中国金融结构改进上,由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故其一直都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而此将会带来更大风险的积累.[13]且政府的金融调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允许并接受金融市场的某种非均衡,进而有学者提出,金融制度应向市场配置转型,渐进性的将利率市场化.[14]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1.3增长与发展理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2结语

经济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概念;传统经济理论;冲击和挑战;就业机会

前言

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网络科技的力量,它对于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技术和平台的帮助是十分强大的,而且网络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一个体系,这是结合当下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进行的经济方面的创新,其实是给消费者和生产厂家更多的对接渠道,在高效和品质上的提升方面值得很大的称赞。网络经济发展的也要求自身建立更好的规章制度来维持管理工作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开展,保障网络经济的平台安全建设可以继续进行经济支持,这也是网络经济发展速度如此快的原因所在,网络经济是技术和经济的创新结合,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是非常可观的。

1.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

1.1网络经济紧密了国际贸易

新时代下网络经济各方面发展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在满足国内经济消费需求之外,我国正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际市场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网络经济的发展就要把握住了国际市场交易的规律,寻找真正适合我们发挥优势的交易活动,在交易受众范围和交易种类的拓展上要结合大数据进行认真的调研,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客观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在网络经济的助力下提升竞争力来打开国际市场,不仅仅是为本国创造了收益,同时也是提升了国际上的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使消费者以更具有诱惑力的价格换取更优质的服务,这才是交易的目的,对双方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国际贸易市场的逐步打开也是象征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力量增强,是众望所归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参与市场范围越来越大的原因所在,是这些年来多代人的努力成果。

1.2网络经济提升就业需求

在人才市场上,各种劳动主体才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动力和推动者,但是综合来看现在的人才市场饱满,一出校园就容易找到合适的职业的多是偏向高学历高收入人群,但是存在就业难度的是很大范围的一部分人群。而且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地域上的限制,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体因为交通信息的不便对于经济市场的参与性并不强,可能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网络经济这些群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带来了技术和平台的支持,对一些创业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促成了新兴产业的涌现发展的局面,在就业方面其实也是实现了创业者自身价值实现,同时也给更多的专业领域的人才发挥价值提供了机会,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制造产业的发展,从而给一些基层大众生存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其实产业链的新生和延展都会达到缓解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目的,最终达到经济创造和工作收益的同时满足。

2.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带来的挑战

2.1网络经济对传统生产消费关系理论的挑战

其实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消费者理论的挑战就是创新,在面对发展的态度上开始有所抉择,是一种限定的比较的消费观,其实这个可以用供给侧方面的知识来解释阐述。网络经济方面的供给侧主要是从市场供给方面进行的分析,它的改革实质上就是对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让资源可以有效配置,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让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从而也就促使供给方自身开始优化自我结构自我成长,在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上都再攀新高。而且目前中国的经济领域面对的还有很多难关,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经济模式上提出改革,网络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发展,它是打开了人们思维的一道新的大门,在生产消费之间的协调上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思路,在经济方面也的确创造了很大的价值。

2.2网络经济对传统生产形式理论的挑战

网络经济的发展其实在传统生产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传统的产品的形式上可能存在形式不同,其实这是对消费的深层挖掘和激发,因为网络经济下甚至可以可以贩卖创意贩卖理念,这些和传统的生产产品的形式是不同的。其实这也是面对目前经济现状进行的突破,因为在面对市场经济发展遇到瓶颈障碍的情况下,在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在面对金融排斥下市场主体单一,市场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对于产品产业的发展就必然要跳出传统理念的限制,产品形式进行多方位创新,所以努力的去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网络经济也就成为了必然,

3.结语

其实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并非易事,在真正的经济市场上,网络经济想要在经济市场上不受到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对传统经济理论造成冲击挑战之后其实应当仔细分析,针对过度发挥的部分要进行优化中和,在发展步伐上更加重视稳健度,在造成冲击这件事情上还是要抱着发展创新的心态来看待,毕竟时代在发展进步,经济发展理念不能故步自封止步不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要认识到满足于现在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秦柳.前夕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J].和田示范专科学校校报,2005,11(09):42-45.

[2]刘明涛.浅析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J].才智,2008,7(02):31-34

经济理论范文第7篇

众所周知,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典型代表的机械思维方式之上的;而机械思维是以“还原论”和“决定论”为特征。所谓“还原论”即我们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分解还原为若干相互孤立的最小组成部分或元素,而所有元素的加总又可以还原为原来的整体。所谓“决定论”即相信事物的变化有着唯一不变的客观规律,如同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行星轨道一样可以精确计算。这些观点曾经支撑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信念,造就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辉煌;以至于“还原论”、“决定论”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结合,越过自然科学的边界,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本原则。“还原论”与“决定论”由此也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出发点与理论构造的原点。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借用了力学的概念构造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开创的静态均衡思想与边际分析方法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深刻地影响到了西方经济学日后的进展。以至于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以个体的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相信社会利益是由个体利益加总所构成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自洽性在凯恩斯之前从未得到质疑。同时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实证化和数学化,使得经济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产生了构建如同自然科学一般精密的实证的经济理论的乐观情绪。

凯恩斯革命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思,诞生了现代经济学。尽管凯恩斯经济学从“经济总量”入手,并且对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多少打破了“还原论”与“决定论”的固囿;然而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彻底突破两者的局限性,其基本分析范式也没有根本的转变。例如萨缪尔森就终生致力于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调和,构建了占据主流地位的综合学派。同时,当代经济学不断分工与细化并深入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局部,产生了诸多“部门经济学”,潜意识地把所有“部门经济学”的总和等同于经济领域的总和,这就是“还原论”的延续。当代经济分析越来越注重实证性,继续强化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继续使用随机过程理论对“不确定性”进行模拟与分析,这就是“决定论”的延续。在当代“还原论”与“决定论”目前仍然是主流经济家们的惯性思维方式。

而复杂性思维是近二十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静态均衡思想与边际分析方法论所表现的思维局限性的质疑与挑战。与机械思维方式一样,复杂性思维也是从自然科学中脱胎演化而来。物理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定律、玻尔互补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性法则,交叉学科中的协同论、混沌学、耗散结构论,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极大影响了社会学科。复杂性科学运用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乃至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有着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定涵义。首先,经济个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正反馈效应。与市场供求相互调节适应最后导致均衡价格的负反馈不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存在着大量加速度的正反馈,它们构成了现实中的种种“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导致社会经济中许多事物的运动是非线性过程。其次是“不可还原性”。这是指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某种限度或阈值以后整合成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比如,生产要素由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构成,它们的联合作用产生了报酬递增,这是一种“整体性”现象,就无法归结为像边际生产力理论所表述,像欧拉定理所证明的那样(全微分等于偏微分之和),将总产量还原为由单个要素对产量起作用的边际贡献的总和。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分析中的综合的、整体性的判断,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性。

第三是“不可逆性”。即事物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是以单向的时间为矢量的,无法退化到以前状态。局部的社会经济的动态过程乃至整个的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在历史上往往表现为路径依赖,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所决定的,从而构成了经济理论中的进化观点与时间分析因素。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逆性”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的机械性的均衡点的“不可还原性”;它们两者又都统一在事物发展的正反馈过程中。可见,“三个特点”又是内在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存在于复杂性特征之中。可见,复杂性思维方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机械化特征是格格不入的。首先,它从思维取向上就直接否定了“还原论”。因为“还原论”割裂了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各种经济要素看成了简单的堆积与加总。其次,“不可还原性”与“不可逆性”直接阻塞了“还原论”的“还原路径”。最后,在正反馈的作用下,任何微小涨落导致的随机事件都可以带来决定性的巨大后果,因此经济社会的趋势也就无法精确地描绘与预测,里边充满了“混沌”与“分岔”,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就在方法论上颠覆了“决定论”对经济进行精确预测的可能性。可见,复杂性思维方式否定了“还原论”与“决定论”。但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远远没有构建出以复杂性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分析工具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还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继续探索走出理论困境的可能性。

二、两种理论构造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在“还原论”与“决定论”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与复杂性思维方式是两种异向的理论构造模式,由此带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指向必然也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两种经济理论的构造模式即便不说完全相反,至少也是完全无法兼容的。对于这种根本的差异,我们应该放弃那种构建两者融为一体的理论体系的幻想。因为从理论的构建基础上看,它们在理论构造的原点上就已经分道扬镳,只能渐行渐远。试图用一种模式来“兼并”另一种,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取得成功。事实上,不同的理论构造模式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其术语、概念、思想的不同也加剧了经济理论之间的相互对峙与疏离,这是导致经济理论故步自封的主要原因。正如科尔内在三十年前说:“经济系统理论处于零散分割的状况。如果每一流派都清醒地意识到其他流派的存在将是很好的事情。然而更常见的是它们之间竟完全忽视了对方的存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几乎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发展的。用数学公式表述的经济学和用文字表述的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瓦尔拉学派和行为学派,计量经济学和数理规划之间同样如此。在经济学的多维空间上,各学科之间这种相互分割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从理论之间的相互反思中寻找出路,应该意识到多种思维模式并存的必要性。这两种理论构造模式首先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静态均衡与边际分析是我们一种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经济理论的任何科学的成就,也就失去了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便当前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大行其道,也不能认为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有一个不好的习性,那就是我们往往对经典理论不加批判地无条件的接纳,将之视为真理;了解到它的局限性以后,又容易产生一种“颠覆”意识,认为以前学过的经典理论都是“没用的”和“过时的”。这种态度是不足取的。那么,复杂性思维方式和传统经济理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传统的、经典的经济理论当然也是严密的科学,只不过其前提条件受到了严格的前提条件与外部假设的限制。而复杂性科学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其考虑问题更为全面和综合。两者之间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提供反思意识。这是学习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态度。这两种模式本身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异向的方法论。它们虽不兼容,却也不能相互证伪和完全取代。对于经济理论的意义而言,虽然传统经济理论有着较强的实证性和数理分析的特性,适用于“局部均衡”的分析,却容易丧失整体性的综合判断;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其构造的理论也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非实证性”和“模糊性”,在经济理论中有着诸多困难和不便,尤其是无法进行精确的量化,却适用于复杂局面的整体性抉择。因此,它们之间的孰优孰劣是单从逻辑上无法彻底解决的悖论与难题。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从对与错进行判断,而是取决于分析对象。我们要结合复杂的经济形势,依据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选用适当的经济分析方法。

三、走出理论的危机:现实对经济理论的选择

对于逻辑与理论构造方法的优劣,我们无法进行实证的逻辑检验。我们的唯一选择是将理论的难题交给现实来抉择。“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只有认清不同经济思想与分析方法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才能摆脱无谓的理论纷争,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金融危机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我们更应重新审视复杂性思维方式对经济理论构造的作用。运用哪种分析方法取决于分析问题的复杂程度。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就要学会在各种悖论与“两难选择”中求解,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均衡,这就是所谓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它弥补了简单性的静态均衡和边际分析方法所倡导的“极值”式的思维方式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逐渐拉大,特殊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社会公正遇到威胁。改革初期的“拿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不满情绪已经演变成诸多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反映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代有着突出的表现,牵涉到许多阶层和部门的利益调整,使得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化。在这样的时局下,面对社会经济中的复杂性现实,我们必须优先认识到简单化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使得我们不断地在轻重中权衡,在两难中选择,这就标志着一种复杂性的思想特征。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悖论与矛盾的常态性,才能够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够从整体性的视角予以协调和控制。这不但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对静态均衡与边际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反思依据与“支援意识”。

在经济理论争论中,一些长期争论的话题之所以有着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们以“悖论”形式表达自己的运动规律。我们无法找到最终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能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两难选择”式的相权协调。如“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等等难题莫不如此。这是因为它们的背后还隐藏着公平正义与市场效率、短期与长期、就业与物价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就使得社会经济系统的永远都处在“矛盾与困境”当中:“如果你选这个,从某种观点看是好点,但从另一种观点看是坏的。现实充满各种矛盾,一个决策者就必然面对困境。”

经济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假设实证非均衡效应

一、引言

许多经济学提出并论证其经济理论及其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探索经济运行达到均衡或最优的途径。但是,某些理论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或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使得在研究方法上的缺失引致其研究目的出现偏离,即构成某一经济理论基础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严重脱节,而学术界或实践过程对这种在虚拟假设前提下推导出来的理论的实证检验往往滞后,不能在当期得到检证并对其误差及时予以纠正,在某一特定理论主导经济学派和经济决策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出现跨期非均衡效应。

本文主要对古典经济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比较优势理论静态研究方法的某些不足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二、古典经济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假设

以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其研究方法的不尽完善,也对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具体反映在上述理论的两大重要假设及其推论。

假设及推论1:市场完全竞争,价格充分反映供给与需求状况,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支配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全过程,和实现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国家的过多干预不必要。

假设及推论2:只有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完全专业化的生产两种产品,两国物质条件与需求相同,一国(如A国)拥有丰富和价格便宜的劳动力,适宜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国(如B国)拥有丰富的价格便宜的资本,适合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A国和B国各自专门生产和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便都能从中受益获利。

三、对古典经济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条件的历史验证与实证分析

1.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结构,市场机制的假设与现实(包括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现实)不符。首先,由于存在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和垄断,市场结构通常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价格也随之被扭曲。其次,价格扭曲及其信息的不对称,使长期和稳定的供需平衡难以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达到。再次,既然市场不能总是出清,国家适度的干预作为一种次优调节手段是必要的。最后,依靠市场只能实现一部分人的利益最大化,而非所有市场经济参与者都能实现其利益的最大满足。

然而,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调节机制理想化假设及其推论,主导了西方经济学界和政府决策一百多年,使国家对经济的必要调节弱化和滞后,直到凯恩斯主义出现,才对古典学派的某些不足进行了纠正或补充,但这是通过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一严重的经济失衡作为强制性的校正因素来实现的。

2.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对比较优势的假设及其推论,仅仅指出不同国家按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和相互通过国际贸易能够获利,但是没有涉及对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及其贸易利益的分配均衡问题。按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和推导: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应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似乎就能使具有丰裕资本的发达国家,和拥有丰裕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经济均衡发展。但是实际上,比较优势理论曾经已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日益恶化,与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南北国家经济失衡的调整和差距的缩小,很大程度上是后来依赖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次序,80年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结构,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过程来逐步达到。

另外,里昂剔夫(1956)用定量方法对赫克歇尔——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美国这一资本最丰裕的国家大宗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出口商品比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出6%[4]。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世界各国基本上都从事相对专业化生产,而非绝对专业化生产。

四、小结

与现实不符的理论假设及推导一旦主导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其正确性在实践和理论验证滞后情况下,会导致经济运行跨期失衡,背离经济研究的目的——使经济运行达到均衡。经济理论仅仅采用简单抽象法,静态研究法等排除一些重要现实因素以达到模型最优是不够的,尤其是重要经济理论的假设,需要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前瞻性,以便减少由于纠正理论误差的时间滞后而产生的跨期经济非均衡效应,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李天德主编:国际经济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第26页

[2]李天德主编:国际经济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第4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