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

精品课程教学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导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推进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其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个难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既属于教学范畴,也属于科研范畴,通过对其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分析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是课程建设中连接教学和科研的纽带。精品课程对教师队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个“一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门精品课程应该首先具有一个一流的课程负责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能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具有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学实践最重要方面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团体的课程教学团队,都必须充分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强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恰当而又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值得教师永远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建设,有赖于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积累,更有赖于教师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课程教学上的突破,是独创性的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特色和创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与特色必须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它们在精品课程评审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特色来源于教师团队对课程教学理念的精心凝练,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手段的深入探索,来源于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

3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机制

作为一项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定是教学和科研完美结合的结晶。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理念上的更新。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工作统一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都会落到课程这个基本载体上,如果在课程建设中没有教学科研结合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推进和加强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在传统教学中,学前教师的培养通常采用以主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它的特点是主讲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辅助手段,把教材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泯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前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要求学前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学前儿童的特点,制订教育教学计划、选择最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配备能吸引学前儿童的玩教具,还要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这就要求在学前教师的培养中,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方式,要打破讲授法独统天下的趋势,要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讨论法、读书法、示范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并且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联想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多多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省精品课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二次试教的机会。学生试教后,全体学生要针对试教课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是本节课的亮点和缺点。亮点是大家都要学习的,针对缺点,师生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样,让学生在备课、上课、评课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他们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评价方式往往可以决定学习的方式,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具有导向作用。学前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学前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在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中,需要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学前教师培养中的评价,要侧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研究能力、科学推理能力、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测评。要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既定的目标努力。为此,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省精品课中,我们更多地采用观察、教案设计、项目调查、书面报告等方法。从评价内容上看,开始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我们更关注学生智力参与程度、实际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程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评价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尤为重要的是将评价的目的定位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有什么漏洞,以便查漏补缺,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除了对学生的考试卷进行评价,还对学生的论文、调查报告、教育活动方案设计、各种作品等进行评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增加了口头考试和实际操作性考试(即学生试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独立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从评价者来看,除老师外,学生本人、班集体成员和实习单位的老师及业务主任都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自评、互评、组评和成人评价相结合的局面。

考试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评价体系,改变了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多次考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突出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和从教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培养出适合学前教育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学前教师。

三、加强实操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前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学前教师需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使学前儿童的体、智、德、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前教师的这种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例如: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计划;如何将抽象的知识用浅显、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如何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这些能力仅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学前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尤其要通过教育实习环节,使他们将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学科内容进行见习。在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时,结合学习内容,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后,学生要进行讨论,任课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种见习的优点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以后,在本校的实训基地中挑选业务比较好、责任心比较强的幼儿园教师担当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到专业指导教师所在班级见习。为保证见习质量,要求学生填写见习报告,并定期检查。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见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见习的情况提出一些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延长教育见、实习时间。教育见、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十分重要,因而,我们增加了教育见、实习的次数并延长时间。具体做法是:一年级,组织学生在上、下学期到幼儿园各见周,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性质,同时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为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二年级,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试教二周,目的在于通过幼儿园教学找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三年级,组织学生实周或一个月,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次实习中要上一节公开课。学生上公开课时,幼儿园的业务主任、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实习队的带队教师及全体实习生都要参加。公开课的重点工作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备课环节。学生要准备详细的课程计划并交给实习指导教师阅读,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之后,重新设计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思路确定后,学生要写出反思报告,报告主要是采取比较的方法,找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个方面是评课环节。公开课结束后,业务主任及带队教师会对这节课进行详细的讲评,讲评的重点是这节课的问题和修改意见。讲评后,学生要写出课程反思报告并重新设计这节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新晨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给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挑战,也给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院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思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就会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学前教师,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佳宏:《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师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2、朱益明:《论中小学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及其形成》,《师资培训研究》,2000.1

3、邓彤:《终身教育—21世纪中国教育走向的主要趋势》,《北京教育》,2000.3

4、陈钧:《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及其职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0.2

5、彭贤智:《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高师教育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0.7

6、刘加勇:《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8.7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学科,而我们向社会输送的中高级金融人才,有些在校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却很差,这说明单纯依靠课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有些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1.教学形式上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方式。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如课容量大,形象直观、图文并茂,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还可支持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保证教学资料永续性等,但是其劣势也是难以避免的。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涵盖的信息量大,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言,强调在单位时间里传达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信息,如此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繁杂的知识点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的特征也框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通过我校财经类专业07级学生调查问卷来看,对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认可比例分别为43%和57%,可见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

2.考核方式缺乏创新。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教学中,卷面考试仍是不二选择;而且在具体的题型设计上拘泥于对基本概念及教材具体内容的识记上,把知识的拥有量及对相关知识点的低层次掌握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相对不足。这种考试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和教学团队建设相对落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的课堂讲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依靠课堂进行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但难以培养出来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使学生踏入社会后难以融入担当的角色。教学方法的改进离不开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而长期以来教师间横向教学合作与交流较少,不利于授课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握。

二、金融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金融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高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中高级人才仅仅有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工程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可借鉴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的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全面提高。除经济学和财务会计外,其考核内容还包括:伦理和职业标准、金融数量技术、固定收益和权益证券分析以及组合管理等。作为全球公认的金融分析师及投资组合经理能力与诚信衡量标准的CFA资格认证,除需要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外,更注重金融专业技能和很强的实践分析能力。CFA的金融人才培养及金融行业执业标准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金融学界的关注。课程体系调整的同时还需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建设和投入,如搭建金融实验室平台,借助金融实验设备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模拟股票市场交易、网上银行业务、电子货币支付结算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股票期货交易所、国际大银行等网站,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增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伦理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微观定量的分析和教学,以适应金融学未来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强化宏观部分研究的课程体系已落后于实践发展和客观需要,加强微观金融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更能接近于现实,服务于社会。金融学的本质是数理,国际上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微观化和数理化,重点是用数理模型来解决价格、风险、收益等问题,因此,应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传统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以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与国际金融学教学接轨。此外,还要保证各门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独立地位,避免知识构建中的重复,如将公司财务学与投资学有效融合,既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避免了与后续课程的重复学习。

(三)教学形式上要不断创新

1.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方式。知识传授密度要适度,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包括语言交流和目光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并且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还要保证重点与难点突出,对于教材内容要善于取舍;辅之以传统教学三大基本功之一“板书”,实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合理的板书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会加强“吸收听讲”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主体———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演示过程中,可通过插入问题、适时提问、设定悬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参与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对教学信息做出积极反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细心揣摩,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深入研究多媒体教学规律,合理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教学的积极性和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考核方式上体现多样化与灵活性。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真正体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考核方法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涵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比如除期末考试外,可通过布置作业、测验、讨论、专题分析报告、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科研考评。当然,有些考核方式在操作上还有一定局限性,如囿于课时有限与学生人数过多,每个学生无法获得均等机会或出现“搭便车”现象,无法真正体现公平性,这需要教师在大胆创新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选取最合适的考核方式。

3.促进教学方法改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讲授形式要多样化,吸引学生同时提高自己驾驭课程和课堂的能力。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状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定量、定性地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拓展思路,找出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而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主讲、课堂讨论、学生主讲、课堂练习,大力开展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及案例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板书、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模拟业务交易,对于这几种方法要综合、灵活应用。比如安排小组讨论和学习。小组讨论和学习一般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每班分小组的基础上,教师出好讨论的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设定固定思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念、想法进行必要的点评。这样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不同意见的争论,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但是小组讨论和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走过场,主要的原因是有学生准备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准备;教师出的讨论主题,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有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最主要的是不少学员尚未接受这种教学的形式,缺乏参与讨论的意愿,而更愿意做“听众”,这都需要教师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实现以课程组为单位实现“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有效组合。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教研有保障,还可以使老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沟通,做到规范教学和有效协调,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团队。课程组制度的具体实施可采用:公开课制度,主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相关教师听课、进行经验交流;开展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讨论;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由有经验的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效果。通过以上三种方法,使得经验丰富教师的宝贵授课经验得以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另外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及教师自身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不容忽视。

三、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法;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务学习

当前的本科生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性教育”为辅助。为了提高本科生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强调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力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商法精品课程教学概述

(一)课程教学目标商法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对法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商法课程的高效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商法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关键一步。因此加强本科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正确树立建设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务性学习,对于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指导思想建设商法精品课程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等,这就要求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在年龄和专业方向的合理配置;对于教材的使用注重配套、采取立体化的使用模式,避免单一枯燥的书本阅读式。商法课程的内容更偏向于实务性和操作性,因此建设商法精品课程需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商法领域的专业性实战人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解决商法问题的能力。以延边大学商法精品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为:第一,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结合实践中的商法案例,掌握当下学科前沿的热点知识;第三,利用独特的语言优势,培养掌握相关国际商法领域法律制度与前沿问题的专业型实战人才。商法精品课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令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最优化的教育,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二、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打破原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灌输教育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教育方式。①在理论方面,商法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以教师面对面授课为主,有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情况,同时在课堂中也会穿插学生的讨论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②延边大学经过这几年对商法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制作出一系列配合讲课的精品课件,将知识点凝练,令其具有学科特点。第一,在课程学习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将学习内容的课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形成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第二,注重案例教学,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讨论交流。③第三,以专题的形式对商法课程进行专题化讲解,将课程上传到微课,方便学生自主分配学习时间,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夯实学到的知识。第四,采用研讨课或者沙龙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遴选主要研讨专题,学生根据情况选择搭配,先由学生进行简短报告,老师、学生再共同参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在实践方面:第一,通过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举办交流会,学生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校也可以了解到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第二,使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将理论充分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把握理论内在的规律。但此种模式仍然存在弊端,由于商法课程自身的特殊属性,学生在没有进入实践基地之前很难掌握实践点,在学习理论期间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进入实践基地后会有很长时间的熟悉和适应期。

(二)教材的组合运用教材的使用对于本科生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尤为重要,会对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精品课程教材的使用应当突出课程的新颖性,应当与时俱进,要站在学科前沿,但也要与高校自身的商法课程实际情况相符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教材进行组合使用,使教材可以代表商法课程的学术标准,并且符合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延边大学使用由王保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商法》作为商法精品课程的教材,该教材内容全面,基础性较强,重点详略适当,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商法的相关知识,④比较符合商法精品课程教学要求。但仅适用这一教材并不能满足商法精品课程教学的需要,需要设置配套的辅助教材,延边大学选取由张家镇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商事习惯与商事立法理由书》,以及由罗培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作为辅助教学,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辅相成,内容互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全面的知识脉络和体系。但是,比较符合商法精品课程教学要求。现阶段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包括辅助教材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夯实,对于当前学科关注的热点和学科的前沿问题极少涉及,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

(三)考核方式的转变考核是检验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吸收的程度,考核方式的设定是检验阶段性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单一性的纸质书面考核并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作为全面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目前延边大学已经转变考核方式,打破原有的单一制纸质书面考核,转变为结合课堂、课堂小组讨论、研讨会表现等其他考试方式的全方位考核系统,考核的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参考性,多样化灵活性的模式令学生更加注意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学生期末临时突击的侥幸心理,鼓励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枯燥背诵转变为创新思考,综合灵活运用知识。但是考核方式虽有转变,但全面性仍有所缺乏,尤其缺乏一定的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意识的论述题,在日后考试中需要加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整合知识的习题。

(四)教学团队的改进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内容的设计以及实践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目前高校本科生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一般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每位老师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使得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案不断充实和丰盈。目前延边大学商法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均是拥有高学历、较强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全员精通韩语,并且掌握英语或者日语,能够实时了解国外有关商法领域的前沿知识,同时全员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教学团队的配置更为精干。但是目前商法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并没有形成传帮带的模式,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梯队建设,但没有合理化的培养机制以及吸收新的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优秀教师加入的计划,同时缺乏教师进修培养交流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较为缓慢。

三、完善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改善商法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令其更加贴合商法学的独特属性。首先,可以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法官、检察官等实践从业人员,增添实用性以贴合实际;其次,定期举办模拟法庭,利用模拟实践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同时邀请办理过商法案件的律师进行实践指导,以此将法律知识植根于生活,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法庭旁听、法律援助,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笔记,在休庭期间可以与法官和检察官交流自己的想法或是疑问,旁听结束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⑤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会扩大学生的眼界以及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二)教材的自主编写现阶段高校使用的教材前沿性不强,学科领域的热点很难从教材中体现出来。因此,自主编写适合当代商法课程的学习教材刻不容缓。首先将不符合现阶段学习的知识淘汰掉,将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科前沿的知识、教辅材料课件凝练的知识点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加入理论讨论与实务研究,⑥提高学习的效率,编写一本符合商法特殊属性、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教材,真正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发挥延边大学独特的优势,融合教师对于朝鲜和韩国商事法律制度的研究和了解,形成特色教育,开阔学生在商法学科的眼界,了解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融合能力。

(三)教学团队的完善在一个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团队的水平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商法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注重教师的定期培训,促使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学科前沿的热点,同时进行消化吸收传递给学生。支持教师与校外老师进行交换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掌握热点学科资讯。在已经建立的教师梯队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具备丰富实践经历的优秀教师加入教学梯队,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⑦逐步形成商法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传帮带的模式,促进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精品课程;高校;浙江

1引言

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到2010年,八年来共获得部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在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占比例仅为2.6%,这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严重滞后。从目前研究的综述来看,对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2011年教育部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因此,在这关键时期我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调查分析结果,对于体育精品课程问题本身是一种深刻的剖析,对于加快我省体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浙江省高等院校2003~2010年72门部级、省级、校级体育精品课程。涉及浙江省13所普通本科院校、11所体育专业院系和14所高职高专院校。

2.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江省教育厅课程建设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料库以及浙江省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对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3.1.1体育精品课程的学校分布情况根据《2010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现有本科院校33所,高职高专院校47所,其中普通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职院校44所;公办院校68所,民办高校12所。全省72门各级精品课程来自38所高校,占47.5%,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3所,体育专业院系11所,高职高专院校14所,占31.9%;民办高校4所,占33.3%,公办高校34所,占50%。

3.1.2体育精品课程的项目分布情况从获得体育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大学体育9门,健美操7门,篮球和体育与健康各4门,运动生理学、乒乓球各3门,足球、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游泳、形体训练、武术、体操各项2门,查缉战术、传统保健体育、定向运动、高职职业实用体育、海岛野外生存、民族传统体育、排球、社会体育、体育经济学、体育史、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与健美操、田径、网球、无线电测向、武术教学、形体舞蹈、野外生活生存、艺术体操、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基础、职业性时尚体育等各1门。

3.1.3体育精品课程的等级分布情况部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为4门,其中体育专业院系2门,全部来自宁波大学,分别是运动生物力学和体育经济学,高职高专院校2门,分别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体育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地掷球;省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为25门,其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大学体育、健美操和运动训练学;市级精品课程有2门,分别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体育史和绍兴文理学院的健美操;校级精品课程41门,其中三所及以上学校都有的体育精品课程为大学体育、健美操、篮球、乒乓球、体育与健康、运动生理学。

3.1.4体育精品课程的时间分布从时间趋势上看,浙江省高等院校获得精品课程立项的时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时间处于高位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小,从2004年后,每年立项的精品课程至少在5门以上,除2004年外,其他每个年份都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精品课程获得立项,且从2004年开始,每年立项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而省级精品课程立项的时间处于低位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从2003年至2005年每年仅有一项获得立项,2007年至2010年,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攀升的态势。

3.1.5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对全省72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教师占94.3%,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占94.2%,体育专业院系占98.8%,高职高专院校占90.5%;从学历结构上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2.4%,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占21.0%,体育专业院系占32.6%,高职高专院校占19.4%;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的教师占34.5%,40至49岁的教师占46.6%,30至39岁的教师占16.4%,30岁以下的教师占2.5%。

3.2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普通本科院校在部级精品课程层面尚未取得突破我省在部级体育精品课程数量上处于全国前列,截止2010年,全国有45个部级体育精品课程,我省占有4门,总数位于北京、上海之后,列全国第三位。但是在我省众多的普通本科院校中却没有一门部级体育精品课程,表明我省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2.2民办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所占比例偏低浙江是民办高校大省,但是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仅有4所民办高校有精品课程,占全省高校的不足5%;从精品课程的等级上看,仅有宁波大红鹰学院2010年获得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占全省省级体育精品课程的4%,其他三所都处于校级层面,占全省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的9.7%。

3.2.3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偏低由于受“重理论、轻技术,重专业、轻公共课”的传统观念影响,从总体上看,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团队,在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方面,与体育专业院系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建设,使之均衡发展。

4我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4.1推进申报建设一体化,规范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一方面,高校要对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和建设的相关指标和要求,做好申报项目的培育工作,要积极推进“院系级—校级—省级—部级”逐级推进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对已经申报成功的精品课程,认真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时,也要及时找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时建议改进和纠正。还要建立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问责制和淘汰制[1]。

4.2有序构建教学团队,细化课程建设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拓宽课程建设的类型,进行多样化、多维化的探索,使课程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从而更具推广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4.3从过去关注精品课程申报转向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2011年教育部停止了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已经给我们发放了这样一个信号:从过去重视申报形式,而忽视了内涵建设,从以往强调申报材料的包装,而缺失了对精品课程的后期监管,逐步转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从体育学科的角度上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切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7(1):126-128.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75-78.

[3]董传国.部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7(2):89-92.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6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开放与共享已经成为教育共识。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普及与共享成为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1];2011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决定“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并明确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内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管理等[2];2012年,教育部正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组织与实施、建设要求和保障措施等[3];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意见》(教高〔2015〕3号),再次提出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自2013年以来,教育部共分四批批准了2911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建设课程陆续在“爱课程”网免费向社会开放。经过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立项建设课程进行审核,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2686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名单”(教高厅函〔2016〕54号)[5]。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强化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共享,深化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按照国家的部署,我省积极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各高校建立了精品在线课程专门网站,面向广大师生、社会全面开放,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2016年,全省高校共建设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含网络教育课程)122门,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0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568门[6]。根据我们调查,目前我省已立项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计852门,其中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22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1门。我省建设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用累计覆盖学生逾382万余人,已注册在校生145万人,已注册非在校生237万人,获得学分人数78万人,课程网址点击次数逾5797万次。其中:(1)部级在线开放课程覆盖学生人数逾168万余人,已注册在校生近7万人,已注册非在校生161万人,获得学分人数逾3万人,课程网址点击次数逾957万次;(2)建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含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469门,覆盖学生人数逾175万余人,已注册在校生105万人,已注册非在校生65万人,获得学分人数61万人,课程网址点击次数逾3294万次;(3)建设校级精品在线课程341门,使用累计覆盖学生人数逾39万人,已注册在校生33万人,已注册非在校生11万人,获得学分人数14万人,课程网址点击次数逾1546万次。由此看出,我省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国家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资源课程。虽然我省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英语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明显不适应实际需要。根据我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统计,2012—2015年我省建设的英语类精品课程只有19门,参与建设学校只有11所,其中4所部属高校6门、6所省属公办本科12门、民办本科1门;课程类型则主要集中在公共外语课程方面,其中《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13门、文学课程3门、翻译课程1门、英语学科教学课程2门。2016年,我省有167门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均在“爱课程”网上线,但其中英语精品资源课程只有2门[6]。英语不仅是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语言,学好英语有利于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特别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很多高校不得不采用大班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英语课程教学。这种大班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省内高校积极加强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但是英语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却不容乐观,英语类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仅开设了3门(四川大学英汉口译、乐山师范学院英语词汇学、成都学院英语视听说)。因此,加快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脱离社会实际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教学内容的建设。从省内高校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英语的教学内容许多是照本宣科,局限在“死板”的课本上,而不能反映“活”的最新学科动态。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要有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于是,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授课录像上传到课程网站,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共享开放的视频课程差距很大。有的英语精品共享课程内容陈旧,甚至一些过时的内容还继续出现在共享的网络平台上;有的英语精品共享课程忽视语言教学的社会属性,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脱离了社会实际;英语精品共享课程普遍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些显然早已不符合新时代对英语学习者的需要。

(二)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吸引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教师的教学局限在书本上的内容,“循规蹈矩”地讲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学习和接受“填鸭式”和“灌输式”的书本知识。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现代人也更加习惯和依赖这种借助网络平台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过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需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完善英语教学。如果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节45分钟的视频课还是传统的授课形式,则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不高。再加之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需要利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交流活动,不再是只强调阅读来应对考试,而是要加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除了高校学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服务主体,社会学习者和高校教师也应包含在内。而不同的学习背景直接导致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不相同。现有的英语精品资源课程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吸引学习者学习兴趣。

(三)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缺乏共享性,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教育部明确规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老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的是为英语教师和学生提供学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相互吸收、借鉴教与学的经验。在众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根据爱课程网上获得的2015年的数据,点击量在一万以上的只有15门,仍有大量课程无人问津[7]。这其中就包括大量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英语资源共享课程的共享情况并不理想。我们还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各大高校在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建设上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无任何交流,这就造成许多资源内容重复;有的大学的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需要用户到网站进行注册登录甚至付费才能被下载观看;有的大学的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则出于保护自己特色内容的需要,只允许其本校的师生进入学习。以上的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为大学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是减轻了其网站管理的压力,但是却限制了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发展,未能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四)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率低,使用状况不容乐观建设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目的是使高校的英语课程能够在教学教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带领下推出一系列适合网络教学的先进的教学课程,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在四川省的一百多所高校中,我们随机访问了十几所高校的教务处网站上有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栏目,发现页面依旧存在“资源获取失败”“无法显示或无法找到网页”之类的问题。有些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和精品课程的浏览量少之又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与学校重立项轻管理建设有很大关系。这导致许多网站宣传力度不到位、登录网站方式复杂、观看精品课程收费、登录有权限限制等等问题。许多网站的精品课程浏览量不见增长,网站的日常维护不及时和与用户的互动减少,加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速度缓慢,导致很多网站上传和更新精品课程资源的频率低,网站内容得不到充实,甚至有些网站的资源内容还滞留在几个月前或一年前。

(五)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是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一大难题。不同的大学师资力量存在差异,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新兴媒体教学的师资力量总体不强。有的高校在科研事业上,配备了优秀的英语教师组建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有的高校由于实力相对较弱,则会出现人才资源不足的现象;有些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师资名单上会列出许多教师,但事实上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却并没有那么多;有的学校连最开始的申报工作都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有的学校教师是聘用兼职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大;有的英语教师平常教学任务就非常重,无暇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此外,制作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师除了要求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需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这恰恰是一些年龄较大教师的短板。此外,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而教学质量是课程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加强质量监控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如何加强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质量监控,目前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监控办法。

三、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统性框架和内容基于网络平台的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面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各个领域的用户,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学习服务,满足不同的岗位学习需求。因此,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整体框架,对所有的资源能够进行整体设计、分层处理。这种处理要让不同英语水平、不同领域的用户能够很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提高它们的学习效率。教学内容是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灵魂。因此,做好课程内容就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教学内容不仅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和研究性。因此,精品课程资源的核心应该是注重该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形式的匹配。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更新,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新鲜、新颖、新潮。新时代的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过去的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继承发展,还要对那些在今天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精品课程“取其精华”,而对那些已经过时的内容“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不负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精品”二字。

(二)创新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上。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发现传统的被动学习和跟着教师走的学习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今时代。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制作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利用视频和音频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枯燥形式,给课堂引入更多的体验式、合作式的创新元素,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另外,课件要具有制作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将其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师借鉴分享或修正改善,更加有利于精品课程的传播和共享。当然,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课件放在精品课程的平台上,以供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以将学习计划和作业放在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检测和反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优质的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和严格的评判机制,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过程进行抽查和评估,以便在教师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相互促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由于精品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此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定期派送现有的英语教学人才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综合素质;从国内外引进更高水平的英语人才和专家参与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培养课程团队作战的意识,发挥集体的力量提升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四)提高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共享资源利用率精品课程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实现对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要使高校的精品课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和利用,首先要加大对各个精品课程共享平台的宣传,定期在校内和校外进行推广活动,吸纳有益的建议,制定政策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学分。其次要简化精品课程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为现有的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快捷的查询和下载渠道,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教师、公众更好地共享英语资源,做到资源的真正共享。此外,各大高校之间要相互开放课程资源查阅和下载,共享精品资源课程。当然,在开放共享的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处罚盗版侵权行为,保护教师的辛苦劳动成果。

(五)注重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后期维护工作精品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不仅需要借助现代多媒体,还需要后期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这样才能使共享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后期的维护工作不能只是技术人员的事,而需要课程小组全体成员都应承担起责任和义务。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更应该遵循教学的目的,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结合最新的实时动态,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因此,课程负责老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实时补充和更新课程的最新动态,还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对自己课程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平台技术人员应该给予技术支持,尽量简化网站的登录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以方便学生使用。

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7篇

1概率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建设举措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精品课程应体现“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虽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目前是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但我们仍以“五个一流”为目标,扎实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

1.1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文献[1]指出,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特别要注意课程教学内容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作用是为专业学习与开展研究服务,是作为一门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开设的。所以它在内容取舍上必须考虑专业需要,所反映的概率统计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是应用性成果,而非理论性成果。为了做到课程教学为专业服务的要求,我们首先设计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需求调查表,对相关院的导师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然后对调查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最需要的内容。进而对本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了调整,大量地引入了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介绍,从原来注重概率论理论教学转向数理统计方法的教学。

1.2探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1],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使用哪种形式,关键在于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和目的因材施教。考虑到研究生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方面比本科生更强,在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时,要更多地采取讨论式和案例式等形式。以往我们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授课内容不能做到理论与专业结合,对如何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专业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一直比较迷茫。为此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结合理论教学分析案例,并开展讨论。在理论部分,既要详细阐述数理统计方法,也要介绍这些方法的背景、思想,还要交待如何用统计结果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比如在方差分析中就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引入F统计量进行分析、如何用F统计值进行合理的试验分析等。为了使案例教学切合专业实际,反映专业研究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在各专业杂志上收集了有关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文献,先期布置研究生阅读各自专业的文献,课堂上要求他们介绍文献是如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处理研究问题的,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能够感性地掌握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过程。

1.3完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材料进入到21世纪后,教材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扩展到了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辅助教学材料,形成所谓的立体化教材。就目前来说,纸质教材还是主体,其它教学材料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建设一流的教材,首先要使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并反映本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成果”[2]。其次要使课程辅助教学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最全面地支持教师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课程教学材料建设方面,我们根据优化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纸质教材。在辅助材料建设上,除了制作PPT教学软件外,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课程内容相关文献和专业应用案例,并对这些文献按学生专业再按知识点分类,对每篇文献都研究了讨论题目,并建立数据库供教师和学生查询。

1.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1]。教学管理制度由学校层面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制度的落实、档案的管理和课程的考核评价。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课程考试要求上,以前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因此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等以考试知识点为目的的题目。对于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来说,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让学生获得本课程的详细理论体系,不需要对这些理论的来源和正确性进行深入学习,目的应该是让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知道对随机性现象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数据处理的常用和现代方法。因此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考试要求上进行了改革,主要考查研究生利用所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第8篇

1.内容多样、表现丰富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借助多媒体等技术,可以改变一直以来以教材为中心、环节独立的学习模式,转而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刺激,实现知识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的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用在教学上,突破了课本知识的狭小空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于课程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成才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与掌握事物本质的氛围,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思想创新、个性教学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搭建桥梁,并为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它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果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使个性教学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界面友好的环境,学生与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协商对话,协作学习,将层次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既保障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身份,使课程教学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问题与思想的发源地。

3.高度交互、实践教学的优势无论是多媒体技术还是网络技术,或是虚拟技术,都突出教学的交互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这种交互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受众转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其主体作用得到保障,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高度交互的教学环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大提升,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于精品课程而言,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技术的真实性,使课堂成为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集中地,学生只要愿意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得到其想要的知识,无疑将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更为容易。虚拟技术可以通过电脑试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现实条件下很难进行的试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虚拟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教室等形式,让多个班级、院校的学生共同进行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身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团队协作以及决策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精品课程建设观念的更新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催生新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却忽视了教育方法特别是跨时代的教育技术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能动作用。在精品建设课程建设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为表现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现代教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质上推动了教育改革。课程建设也不例外,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唯有学会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其中,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在课程建设中突出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才能完善对传统教育观念、课程结构等教育内容的再创造。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等内容,也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教学的实现,而这些课程建设实践,又将为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提供可能,最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支撑。

2.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提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教材及一流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要求,最终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可以说,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落脚点,是检验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的最为本质的环节。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总是会因为经费、师资等因素而受到极大制约。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教材进行操作,操作过程简单且有严格步骤,学生只求一步步做,最终得到事先设定的结果。现代教育技术下,通过建立网络实验教室,可以通过有限资金的投入,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实验环境。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实验教学,且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如驾驶技术培训中,通过驾驶模拟器的运用,不仅给学生类似于真实驾驶的感受,更避免了出现意外事件或决策错误而出现的伤害事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模块化、可重复性,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有了更多的选择,其对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进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开启了课堂的图文声像以及动画等形式,不仅储存量大,而且便于检索。加上网络技术的开放、共享特点,使教学可以轻易通过网络传输享受海量信息。一方面,个性教学得以实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能力水平,决定自己学习的顺序与内容,并对学习的时间、方式、次数进行灵活安排,使学习摆脱机械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实现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师与学生拥有了同一平台,学生学习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的任何教学安排也都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安排,从而使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多样化与开放化。与此同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编辑自己的教学计划、填充教学内容,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单元体系。这无疑将使精品课程建设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旨在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插上了翅膀。要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主线,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

1.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与传统板书教学方式不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要通过培训工作,使教师明晰精品课程建设思路,重点是加强其所教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同样是英语教师,给物流专业上课的英语教师应该懂物流知识,教建筑的英语教师则应该对建筑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如此才能与学生具有共同语言,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在教学中有经验、有教训,也更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教师逐步在教学中形成具有特色、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单元,从而成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一流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教学内容。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看,形成一流教学内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丰富的理论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出现,让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获得极为丰富的素材,要根据教学要求,巧妙安排声、像、图、文以及动画、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突破教材,根据所教专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有关的知识内容,将应用性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到每一堂课中。如,高职会计教学中,加入公司运营模拟课,通过对一家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各个阶段会计报表的处理,提高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虚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了更多选择,学生有了更大自主性。要借助虚拟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在汽车维修、驾驶专业的教学中,通过虚拟技术,设定更多的汽车故障、汽车驾驶环境,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创新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继而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已不再是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图文声像,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高职教育不再是靠着教材串联在一起的孤岛,而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互联网上的知识库都是教学所能使用的信息资源,多媒体设备可以轻松地将一切想要的知识合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虚拟技术则将为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的实践动手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关键在于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组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切实可行、效果突出的教学模式。以高职英语教学为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旗帜下,应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突出实践性,多进行语境模拟练习,如假设英语面试现场,给学生创造可以开口讲英语的场合,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