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 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部级精品课程3 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 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 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 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 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 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综述 现状分析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高校广泛重视,但是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更少。为了认识目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和便于以后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挖掘新的研究内容,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目前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研究;对财务管路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与路径的研究。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的研究

周群华(2008)认为案例教学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他分别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案例选择,《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

李咏梅等(2011)借鉴周群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校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他认为案例教学研究对该精品课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例,研究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教学组织及案例教学实现需要改善的条件等。

(二)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周群华(2007)指出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基础。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提出设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孔德兰(2010)认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课程必须遵循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有机结合,以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

薛荣贵等(2012)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开展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增加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课时,建立和完善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实践能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张卫东等(2013)提出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应从职业岗位群研究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典型岗位能力入手。提出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案例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课程教案、背景资料、重点难点解析、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重点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呈现递进关系层次的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三)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基本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几大方面。

周群华(2007)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既能适应市场需要、又具有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目标(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为主线,重点讲述企业价值的财务创造过程。(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财务软件模拟或实习基地实践进行实践教学。(4)教材建设。要加强课程教材、学习资源、模拟软件等配套教材的建设。(5)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吸纳名师、配备辅导教师及实验教师、实行精品课程负责制。(6)激励评价机制。要制定相关教师激励政策并,对精品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建设。

盛锦春等(2008)探讨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师资要由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2)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摆脱传统教学中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部分。(3)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4)课程资源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学习提供纸质、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资源。(5)科学考评课程效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仅考核知识,同时考核学习态度、掌握技能、实践能力等。

杨淑娥等(2010)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要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研究能力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启发式教育的教学理念;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导向法、启发式提问法、案例讨论法等十种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析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根据企业资金流转的规律和笔者对财务管理的理及教学的经验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了逻辑安排。

(四)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唐梦(2010)分析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途径。财务管理精品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定位不明确、趣味性和感染性不够、学时安排不能体现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从精品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实训内容结构、方式手段及教学参与性方面探索了相关的建设途径。

姚晓民等(2010)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分析了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探讨了重构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确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胡秀群(2014)基于财务管理是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实际,分针对海南省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师对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及辐射作用,提出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优化路径,应从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等几个方面优化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梳理及总结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部分学者关注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实践教学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研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建设、课程效果评价等等,部分学者分析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

可以看出,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更多是理论研究,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也停留于理论层面,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如何进行有效性评价、评价机制建立、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没有进一步研究,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少数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的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工程,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定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整合实践,网上资源的完善及上网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路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群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高教研究),2008(1、2):18.

[2]李咏梅,陶春涛.《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现代化,2011:83-85.

[3]孔德兰.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以“财务管理实务”国家精品课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8-89.

[4]薛荣贵,罗淑平.关于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8:103.

[5]张卫东,于文.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1-153.

[6]周群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105-106.

[7]周群华,彭亦芬,薛荣贵.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391-393.

[8]盛锦春,袁善祥.关于高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09).

[9]唐梦,何少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46.

[10]姚晓民,翟志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2):33-35.

[11]杨淑娥,张强,李晓周.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一―关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8-10.

[12]杨淑娥,张强.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二――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103-104.

[13]张强,杨淑娥.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三―关于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安排逻辑及重点难点讲解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13-114.

[14]胡秀群.海南大学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探[J].价值工程,2012:117-118.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近年来,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反思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下高职精品课程开拓创新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教育部在全国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其主要参与对象是本科院校。直至2007年,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设立高职高专处作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主管机构。在政策和组织管理机构的推动下,其获得实质性发展。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本科类课程127门,高职高专类课程24门(占总数的15.9%)。“截止2008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2467门,其中,高职高专院校614门”[1]。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新增200门,2010年又新增223门。可见,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呈现高速发展之后仍能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国家政策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性。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获得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积极性高的高职院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⑴出台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和任务。早在2006年,深职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并明确了建设目标。⑵突出高职课程的特色。⑶加强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及课程主讲教师团队。⑷运用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标杆。⑸初步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体系。有学者设计出七个步骤[2]:⑴成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⑵制定课程建设目标。⑶师资队伍建设。⑷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⑸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建设。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注重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建设实践教学基地。⑺网上资源的完善。

(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⑴政策依赖性太强,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习惯让行政指令被动性地推动,自觉性不强,没有自觉性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⑵精品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质量、内容编排、内容丰富程度,授课方法满意度很低。学生希望课程资源能不断更新,拥有更多的音频、视频课件,运用BB或WIKI等社会性媒体软件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开设能提升个人能力的精品课程。⑶精品课程设置不科学。“基本没有脱离普通工科和经管类专科的教育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工科和经管类专业院校的压缩或翻版”,“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3]。⑷精品课程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期间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要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不可能仅靠几个文件几个会议所能实现的。我们只有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反思,甚至批判怀疑的审视,才能把握到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正确发展方向。根据实际调研,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对高职精品课程重点方面即:规划、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与实践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进行理性思考。

(一)弄清楚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是什么

如上述,以往的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指令进行推动的。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对高职精品课程这个概念还把握不准,笼统的认为就是所谓的“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并以此为准则来考核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条主义泛滥。如依照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下达工作任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变成了演戏,假造数据和编材料来迎合上级要求牟取通过率,高职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难以实现新跨越;另一方面, 学生不喜欢,效果很差,浪费很多教育资源。“为满足教育服务的课程资源已经不是按自然状态,而是运用各种制度加以规范和运作,使它按照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流动。”[4]“重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科研和资金投入”,“其目的是希望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得越多越好、建设的速度越快越好、建设的水平越高越好、投入的师资力量越少越好。其结果实际上是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旨,教师和学生受益不大,是一种为了政绩的趋利表现。”[5]开发高职精品课程,前期调研很重要。调研主要包括这些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的市场前景、学工结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情况,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团队积极性等。因为高职的实践基础比理论基础要重要,所以应当以调研结果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摈弃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也要求:“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6]“课程组教师多次到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以岭药业、石家庄炼油厂、神威药业等企业调研,确定有机化学在生产中应用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制定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培养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从事化工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7]

(二)高职精品课程要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

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片面。有的说以“能力导向”,有的说以“就业导向”,后者占多数。其实,这些说法均过于片面,“能力导向”以至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忽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调节的学习目标。“就业导向”培养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忽视育人的根本目的。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特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既然高职教育是处于育人的阶段,就要遵循育人的规律。理论和实践证明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能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高职精品课程唯有确立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有利于提升课程品质。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如笼统地强调培养某种能力,为某个行业提供合格人才等等。高职精品课程目标抽象让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正确把握,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认为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要具体,明确,具体到学习哪种行业哪种工艺或生产哪种产品。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实践证明,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观察直观事物或直接参与可以达成的教学模式很有效。

(三)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要统一

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要处理好内容选择和内容排序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有代表性,要有教育意义,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一味寻求深度,以“够用”为度,定期更换或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实验操作、实践实习内容要占课程内容50%以上的比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多在l:l,其中德国比重最高,为1:3[8]。内容排序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螺旋上升式的编排规律。课程内容编排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结构,而是按照职业教育特点来编制。“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理想的方式是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工作逻辑,才可能真正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9]。“知识结构”被认为是有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扎实基础。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学术研究。其实形象和直观的事物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接受,而且“工作结构”、“工作逻辑”具有职业性质,它们才是高职课程内容结构的特点。用教学效果来测试,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学者在借鉴德国四步教学法和NIIT的MCLA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立“SDSPR教学法”,即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按照“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角色扮演法” 如项目组长、程序员和测试人员角色等。此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仿真教学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采取仿真法;还有工学交替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特色教学法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高职精品课程中。

(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第一,领导者要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课程开发团队,更需要有效的管理。领导者是有效管理的核心,领导者的缺位、错位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影响重大。首先,领导者要有威望和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决心和魄力,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克服困难。一般来说,学校校长或副校长担任比较合适。其次,领导者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一个团队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最后,领导者要熟悉精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工作情况以便能分配好工作任务。

第二,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机制。成立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工作,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师资队伍、人力资源、图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支持、政策倾斜、财力物力投入等方面”[2]给予支持,优化各方面的教学管理资源。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监控系统,在立项、建设、评审、推荐过程中建立时时监控的管理系统。

第三,培养“精品型教师”。以往我们比较注意团队的主体即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包括他们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实际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原因是培养周期长,培养难度也大。其实,“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只能作为高职教师奋斗目标。一个普通人能力是有限的,懂技术未必懂教学,懂教学未必精通技术。因此双师型教师不应当成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阻力。这一点逐渐得到认同,近年来“精品课程的评审更加看重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加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其权重也逐渐降低;并通过逐渐降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指标的分值,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10]。很多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就可以完成,其实,细化一些工作任务有利于做到“精品”。没有“双师型教师”可以,但不能没有“精品型教师” 精品型教师即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游刃有余。采用“说课”的方式是培养“精品型教师”重要方法,因为“以‘说课’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的肯定,必将对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1]。

(五)高职精品课程的发展性评价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是高职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重要参考依据,但其作为终结性评价标准并不适合评价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应有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12]“‘精品’地位,就必须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即要加强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建设。”[13]因此,发展性评价才是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所需。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就是要实行“评估一建设一再评估一完善”的多次循还。“将立顼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要做到课程建设现状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课程建设成效评价与管理水平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14]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实现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可以借鉴淘宝网购的商品交易评价模式,把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实践实习情况,作业布置,学习成绩,实习心得经验交流论坛等都应该在网上的公示,每一项内容都设计评价反馈专栏为师生提供评价空间。及时发现问题,广泛探讨,做出合理有效的调整,不断完善高职精品课程质量。

总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背景和现状出发,反思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具有积极意义。把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前期调研结果作为开发起点,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统一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运用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等,将有利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何国清.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3]云连英,汪荣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芳.高职教育职业指导课程考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陈志刚,周兰菊,李璐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明确的几个定位[J].职业时空,2009(4).

[6]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高职高专)[EB/OL].jpkcnet.corn/new/zhengcd 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lD=93,2007-04-28.

[7]王丽君,韩,尚平,崔海波.突出高职特色建设有机化学精品课[J].职业时空,2008(8).

[8]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J].教育研究,2007(1).

[10]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1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2]黄新斌.我国高职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0(9).

[13]虞璐.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部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活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51-0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动向,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更好地为国家、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为纺织类地方院校,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与建设中,通过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课程建设内涵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构成体,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课程实现的。教师主要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2.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及其重要性[2]。精品课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火车头。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通过建设与提升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最重任务是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成效突出,具备一定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3]。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来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表达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技能和手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形式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通过它,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编写有效教材及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纺织学科史湖北省的优势学科,因此它既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材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水准。另一个角度,《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研发展,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与水平的提高。因此,武汉纺织大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表达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包含社会学习者;课程性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既服务于高校学生,也服务于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完整、系统,以国家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依托,适合网络传播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需经过学校、省、国家逐级建设,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口径管理和申报,逐步达到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于学习者。其课程体现在:真正参与教学的课程负责人,真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内容,真正完整的全程教学,真正先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真正的学习与互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国家开放课程的背景。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若干年分批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0年,国家共建设了3910个精品课程。此外,各省市和学校还建成了更多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共享程度不够;各校课程网站结构繁杂;网上资源许多不能共享;教学各类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站互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评审轻维护。因此,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势在必行[5]。教高[2011]6号文提出[1],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按照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含两类课程,一是项目名称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名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二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即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这两类课程侧重点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对象: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大众;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供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使用。课程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给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目的。课程性质:精品视频公开课限制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特色在于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文化性及思想性。课程基础:一是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二是新特色课程建设。即以名师名课为基础,通过校、省向国家推荐,遴选依据在于课程的完整性。通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实践,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课程资源:精品视频公开课类似百家讲坛,选题源于课程又异于课程,内容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讲授要求深入浅出,课程一般只有数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规划: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进展情况是,2011年开始,已有7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2012年申报534项,第一批218项,第二批(限期整改)150项,不符合要求166项,预计“十二五”期间建1000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部级课程。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步骤是: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结合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如下:教学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教学资源,服务教与学,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技术要求,达到《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4.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特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要求关注课程的历史积淀、课程基础性质、带头人、团队结构、现代教育思想、特色的展现、教学效果水准、课程地位与示范性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资源丰富、课程的完整,要便于网上学习。

三、《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背景。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武汉纺织大学始终把纺织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纺织专业基础课程的《纺织材料学》,是一门基础性、纲领性课程,成为了纺织类的教学重点,它既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带动纺织专业的其他平台课程,共同完成专业的建设,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纺织材料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开展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2.人才培养背景。结合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适应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纺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体系是以数理学科为基础,以纺织学科为核心,以材料学科为前沿,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基于纺织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求以纺织材料学为纺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打造成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纺纱学、针织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打造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纺织类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节点。《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改革开放后,纺织工程专业就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作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部属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纺织材料学》同时进入了教学环节,开始了课程建设。随着纺织工程专业改造的不断进行,纺织材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发展。

1987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为6门重要建设课程之一。

1993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12门重要课程之一(首批);

1996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优质课程;

2000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2004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5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09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部级精品课程;

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措施

1.总则。教育部制订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遴选、评价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并按照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6]。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各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从特色优势学科中精选课程,组建团队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通过单一渠道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3.武汉纺织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措施。2012年10月1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教育部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武汉举行,与会者通过培训深化了认识,认清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启迪了思维。武汉纺织大学为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如基于学校办学特点现实,首批确定《纺织材料学》等四门课程转型升级。二是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建立了校、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务处、学校督导组、重点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口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资深教育专家组成,我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建设。如《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院级领导小组由纺织学院院长负责,由课程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阶段成果与节点、建设保障措施、评判与推广机、激励措施等。三是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度。如《纺织材料学》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徐卫林担任,“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为部级教学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教学服务型高校,必须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切实做到“重点学科重点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到重点学科建设上去。一般来说,重点投资的对象,一应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二应是已有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实力,并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应是能代表和反映学科主流方向,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四应是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因此,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申报的“纺织材料学”课程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本科,2009.

[4]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5]于洪涛,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06-408.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部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1 将网络因素渗透到精品课程制度的建设中

为了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注重加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国家和省课程建设相关文件的学习领会并建立健全了精品课程管理制度,详细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申请程序、评估验收、奖励复评等。结合计算机学科课程需要学生较高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的特点,学校强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明确规定课程的课堂讲授与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同等重要。并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体例、内容、结构等制定了指导性意见,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共享和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自主获取提供制度依据。

2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严格精品课程质量

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中,学校积极鼓励名师、教授申报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进行严格规定,并且要求以团队的形式申报精品课程群,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能与团体智慧相结合的原则。精品课程评选力求程序严格,将立项程序和验收程序相结合,严把质量关,保证课程资源的层次和质量。精品课程确定后,学校集中对各课程的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将地址链接到学校统一的精品课程栏目中,并通过网络技术部门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平稳运行,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校将定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精品课程资源的充实与更新。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对已获评的各级精品课程,以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方式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支撑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3 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化资源的共享性、精品性和互动性

学校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调精品课程的共享性,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同时作为高一级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依据,诸如此类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教师将本学科课程研究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并结合课程和不同专业特色,及时补充相关的人文社会文化知识,丰富课程的跨文化资源,强化了课程资源的精品性。网络课程资源注重发挥网络的互动性,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打破了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并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和资源共享性,真正发挥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7,(3):78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我军军事战略转型的深入,对士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士官教育的教学质量,打造一批一流的优秀课程,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培养出优秀的士官人才,以适应部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士官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 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和特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互动的、科学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士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士官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它能有效地提高士官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一步深化士官教学改革,促进现代军事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士官院校要想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的特点:一是一流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员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二是发展性。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适应部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要求,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反映学科的动态前沿。三是示范性。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性,希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四是先进性。精品课程建设反映的是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五是开放性。精品课程是通过军网向使用者开放、打破传统的闭关自守的局面,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2 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申报课程过于形式化。目前,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精品课程重心偏离,只注重申报形式,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为了申报成功,有些士官院校只按照全军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强化,把申报精品课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其结果是精品课程建设看似完整,实则毫无内涵。

二是教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建设高水平的教员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而当前,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员中,各种职称层次、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比例不当。有些专家教授虽然经验丰富,但缺乏创新意识;有些青年教员虽然经验不足,但能够跟上时代的前沿,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观点。许多院校在精品课的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将老教员和新教员搭配起来,从而阻碍了精品课程建设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三是课程内容不更新。目前,许多士官院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不给予更新,更不使用,或者内容更新较慢,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较少,绝大多数精品课程负责人不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与交流反馈对课程资源及时更新。

四是教材建设不全面。教材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最关键的要素。近年来,士官院校为打造精品课程,虽然不断编写新教材,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许多教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各专业学科的需求,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的教材缺乏。其次,教材的编写没有跟上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步伐,缺乏新颖性。再者,教材编写不完善,实验指导书缺少以及辅教材建设不够。

五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合理。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目前,许多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即使做了网络课件、电子书、视频等,也只是书本知识的搬家。而且,课程更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不配套,致使学员不能真正体会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目的,使精品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六是管理机制不科学。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许多士官院校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不足,在政策导向、课程评价、技术保证等方面没有有效地保障机制。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来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七是资源共享性差。大多数士官院校都很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但往往忽视了它的推广和应用。精品课程本应放到军网上让大家分享与学习的,可是使用时发现很多课程要么打不开,要么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也达不到为教员、学员服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3 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士官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深刻理解精品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精品课程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时,不应只注重形式、看重荣誉、追求数量,更多的应考虑课程的内涵,使精品课程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任何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并持续发挥成效,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所有教员群策群力,既要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又要有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员。学院对于高水平的专家教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调动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对于青年教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他们严格要求,给他们压担子。总之,每个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员都要足够重视这一任务,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课程最新的教学情况,相互之间加强意见交流,并根据士官发展的现实状况,修订大纲、制定方案、编写教材,形成课程的完整体系,将课程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

三是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课程的独特作用,又要加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精品课程内容必须常建常新,跟上时展的脚步,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

四是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员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士官院校要特别重视教材的选用和教材的编写,要选用高质量、高层次并且适合士官教育特色的教材。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够启发学员的思维,反映课程的特色;教材的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要求,并引入本课程领域中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要及时根据国内外研究发展情况,修订教材和参考资料,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五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士官院校在精品课建设中,要重视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教学过程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而且,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学员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使学员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收获精品课程所带来的知识。

六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士官院校应精心组织、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以调动教员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例如对荣获军队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应按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对待,院级精品课程应按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待;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可申报院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还应与职称评定、授课学时数等考核指标挂钩。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教学评估小组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全程监控,建立评估机制,并将教员自我评估、学员评估和专家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七是实现资源共享。士官院校应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实行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放上军网并免费对其他军队院校开放。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管理,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同学习,一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炳.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伦理问题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3):81-84

[2]唐全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2009,8:47-49.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4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设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这是加强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高校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什么要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怎样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参加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每所高校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十二五”期间,在本科教学工程中将立项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黑龙江省也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建设工作,首批将遴选建设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哈尔滨工程大学积极参与申报和建设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完善校、院系两级保障机制,为教师搭建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引导课程改革、服务课程发展,推动校、省、国家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对如何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内涵

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它的服务主体是高校学生,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可见这类课程的受众发生了变化,传媒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建设体系也在逐年完善,如在2013年要重点建设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专业导论类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重点关注课程特色和建设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服务主体、内容主体、目标定位和建设机制。高等学校在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来确定课程建设的重点,激励优势学科专业领域的高水平教师投入到课程中,引领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观念转变,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

开放课程建设是国内外名校打造自身品牌的有效战略,为国内外名校传播自身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高校展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MIT、剑桥、哈佛等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推动着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目的,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要把好“五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开放性,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质量和水平将接受学生、同行、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评价和监督,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展示教学风采、扩大学术影响力的机遇,视频公开课对确立教师和学校的学术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视频公开课一定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具体到每所学校须以“名师名课”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能够充分展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水平的课程作为建设和培育的重点。提升理念,统一认识,提早准备,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顶层设计,重点把握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的“五关”。

(一)把好选题关

把好选题关是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要贴近受众需求,且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精品视频公开课不是采取系统授课的方式,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不仅面向高校学生,同时还面向社会公众。因此,首先,选题要避免过于专精,强调普及性,具有吸引力,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选题,能够引起学生、社会公众的兴趣;其次,选题要避免过大,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分专题呈现,内容完整,题目过于空泛,会出现具体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不符的情况。

(二)把好主讲教师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主讲教师,要充分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引领课程建设,打造课程建设品牌。目前,在精品视频公开课遴选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课程主讲教师过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质量。借鉴世界知名高校开放课程的建设经验,国外大学优质视频课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教学大师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课程录制, 一批知名教授通过互联网展示精湛的教学艺术,成为“全球教学大师”。因此,各高校应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投入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之中。

(三)把好教学内容关

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学术性、时效性、前瞻性。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经过精心设计,主题明确,主线突出,围绕主线来确定各专题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重突出特色,关注热点,避免内容过专、过深、过敏感,过好学术关、政治关。教学内容首先要过好学术关,学术观点正确,无争议;其次,要过好政治关,不要出现歧视性观点,避免和敏感性话题;第三,要凝聚精华,引人入胜,讲数和时长适宜 ,每讲要独立成篇,展现形式又要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让一般受众乐于学习,比较轻松地接受。

(四)把好教学方法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有利于系统深化教学建设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师生互动,不断提升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在遴选时加大对教学生动性、新颖性等方面的审核权重,要求教师要注重语言和形体艺术的运用,将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的建设、素质的培养融于课程建设中。

(五)把好课程制作关

制作专业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区分日常课程建设的特有建设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适合在网络上传输的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制作必须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把好课程制作关,首先,要制定好课程录制工作方案,组建录制团队,做好工作分工,明确具体要求;其次,要加强培训,在正式拍摄录制之前一定要组织好相关培训,让主讲教师了解相关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观看已经上线的视频公开课,积累经验;第三,要注重细节设计,包括教师、学生着装、录制场地的选择、课堂互动环节的安排等内容;第四,要成立技术实施小组,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公开课拍摄质量。

三、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路径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内容设计、PPT制作、授课、拍摄,后期编辑、修改等多个环节,涉及教务处、院系、录制部门等多个单位,需要管理者、主讲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的通力配合。因此,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把好申报、评审、建设,应用、推广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对于推动教师发展,促进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先行。学校要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做到选高人、抓特色、重建设,挖掘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点和内涵,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类型,选题既要贴近受众需求,又要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学术水平,做好校、院系两级的择优选拔和培育工作,推动校级、省级、部级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增强学校软实力和影响力。

(二)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

主讲教师的投入是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客观上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建立项目管理机制,跟踪指导课程建设,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立项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形成制度化的激励体系,鼓励和引导教师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调动教师从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积极性。

(三)注重打造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在网络条件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因此,课程团队成员中需要增加技术人员,保证视频课堂的录制效果。对主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讲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特点,以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因此,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关键。

(四)加强对主讲教师的培训

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遴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和技术要求在不断细化和完善,同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日常的课程建设相比,在课程定位、建设理念、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通过培训,让主讲教师更好地把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求和建设标准,学习其他课程的建设经验,有助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搭建精品视频公开课成果交流共享平台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开放,在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推广计划,适时开展课程建设实施情况的调研,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让教师之间充分交流建设经验,分享建设成果,发挥好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建设水平,让精品视频公开课更好地助力本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1号.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1] [2] [3]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所大学共门课程,其中部级课程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后续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精品”,其“精”首先在于其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能正确把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能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其二在于其具有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注意追踪学科的前沿,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有科学先进、安排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案,课堂信息量丰富。其三在于精深的教学艺术,讲解生动通俗,详细得当,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性,言简意明,重点突出,富于逻辑性,教学上注意直观性与生动性。其四在于能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课堂提问、学习讨论、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作业练习等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得当,注重因材施教。其五在于严格的教学管理,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其“品”就在于品牌和特色,具有独创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自己的“亮点”,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克隆或抄袭。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上大胆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有显著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国家“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对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坚持不懈地健康、持续地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建设了数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后续建设不足仍是目前具有普遍性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精品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就某一门课程来讲,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或经历新老教师的交替才能完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成员构成应具有延续性、继承性和接力赛模式,把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到底,善始善终,不得半途而废。

然而,在现实运作过程中,有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是暂时的短期行为。在有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把精品课建设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忽略了精品课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和深远意义。具体体现在精品课申报程序简单、科研无要求或要求很低、梯队不完整或不合理、入选门槛较低。现实中发现,课件制作完毕,加上讲课录像资料,提交之后参加评比,评比之后,万事大吉。所谓的精品课程只是一个空壳,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按照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精神,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化工程,这项工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不断充实。它不是一节课,一个章节,也不仅仅限于一册书或一本教材。它应该是一门学问,或某个学科领域的完整论述与探索。它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技能、教学策略、学习方法等诸多因子的科学融合与凝练。

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重要性在于:第一,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众多课程中优势比较全面、特色比较明显的课程,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分别代表国省校三级层次的水平,某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第二,精品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不同的特色。精品课程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念和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学到前沿的东西。第三,精品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应通过阶段性验收和不断检查来保证课程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龙头课程,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

二、高校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高校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建设”与“使用”脱节的问题。通常“建设”与“使用”很容易分离成“二张皮”,即“建设”是一回事而“使用”又是另外一回事。花了很多资金和费了很大的精力建成,但建成后的使用率很低,建而不用、束之高阁,造成建设资金与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高校精品课程建成后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品课程的一大痼疾是网络课程不容易与时俱进,内容陈旧老化的速度很快,不符合大学生的时新追求,这大概是目前我国所有的精品课程无论是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都存在的通病。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不同,章节分布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并且复习思考题、练习题、案例乃至于期末考试题的范围等内容也不尽相同。现在的学生都是比较现实的,既然网络课程对课堂学习和期末考试的作用不大,那么就不会花费时间去登录精品课程的网页。

第二,通常精品课程缺乏师生动态交流。精品课程的主要平台就是网页,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师生真正能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交流的机会还是极少。

第三,精品课程的建设通常是“重建轻用”、虎头蛇尾。通常是一建了之,缺乏后续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缺乏后续的资金投入,二是缺乏长期动态的网络课程内容更新的机制,三是缺乏对精品课程的长期动态的考核机制。总之,精品课程只有早期的建设机制,而没有后期的动态维护机制。

三、关于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树立动态精品意识。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教师要真正树立起动态精品意识,深刻领会精品课程的精神实质,不仅要吃透精品课程的内容,还要理解精品课程的动态设计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全面运用精品课程的设计方法,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

2、要使精品课程的唯一平台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首先,网络课程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其中关键在于二者要有统一的教材贯穿于一致。其次,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同网络课程动态地结合在一起,将形式做得丰富多彩。第三,要建立一个可供师生可以进行广泛讨论的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BBS平台作为学术问题讨论和交流的硬件平台;另一方面要激励专业任课教师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与问题经常登录网络课程,为学生答疑解惑。

3、要建立一个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长效机制。精品课程需要动态变化、与时俱进,需要及时补充本课程内最新的学术内容,这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事情。第一,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从上到下要有一个长期建设的思想认识,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规划和安排;第二,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后续资金的投入安排;第三,要安排专人来做内容动态更新的工作;第四,要建立精品课程长期建设的激励机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高,时间精力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仅仅靠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和奖励力度,要加大其在教学评优评先、经济效益甚至职称评审上的利益权重,保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4、学校层面也应有一个定期的评估、检查与考核机制来保障精品课程的长期有效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立项评估、中期检查、结项审核和结项后跟踪评估的全过程评估机制,以始终保持精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各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22.

[2]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3.

[3]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48―03

一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1 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割的部分

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0年3月,教育部已经公布精品课程2921门。[1]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我国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课程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是寻求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资利用的资源。精品课程资源除了符合一般课程资源的定义外,同时还具有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共享和示范推广这个特点。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精品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

2 精品课程申报和评审均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及评审时都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2]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对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也逐年提高,2010评审时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精品课程资源及时更新,每年的更新率要达到10%。

3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从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享和应用上来。这就要求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追求效率、规模和利润,而要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网络资源包括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时效性,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本学科课程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实现资源的动态发展。二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最大优势,精品课程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打破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并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共享性,精品课程借助于信息技术,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并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二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必须优质,二是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然而,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这个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主要问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网络技术方面

课程网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精品课程资源主要是依托精品课程网站来和共享的。然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仍是单门课程形成独立的课程网站,或者有些高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但是存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差、开放平台技术实现难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成为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

许多精品课程网站为评审而制作,缺乏有效持续的维护与更新,依托网站而实现共享的课程资源自然也就无法有效获取。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2003到2008年所有部级精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3],发现2003年度13.2%、2004年度15.1%、2005年度16.8%、2006年度21.8%、2007年年度17.4%、2008年度13.2%的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失败。即使是能正常运行的课程,其资源的查看和下载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

课程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仍未完全解决。目前,教育部只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形式、格式做出具体的规范,开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并以各种不同的格式,导致不同精品课程平台、不同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在客观上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大范围有效共享和交流。

2 资源建设方面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来说,各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发显性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教学录像等;但对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经验与体会、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隐形课程资源却视而不见。[4]此外,课程网络资源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许多资源就是书本内容或者文字的搬家,忽视情境的创设,没有与内容相关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难以吸引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从资源的交互性上来看,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教学的交互性。精品课程项目仅仅是向社会提供了一批可以免费获取的优质资源,而没有为使用者提供相互交流、讨论和共享共建的支持系统。即便有些精品课程也设立有BBS论坛、在线答疑、QQ互动等,但它们仅仅用来信息如布置作业、习题等,缺乏教师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这不但使教师或课程开发者不易了解使用者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他需求,而且也会打击使用者学习的积极性。

从课程资源更新情况看,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在申报和评审时一次性形成,但在后续建设投入极少,更新率低。在课程的申报和评审阶段,各个高校都极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而一旦评上精品课程,不但极少对资源进行更新,甚至有的课程还将其中某些原创性的课程资源卸载。刘川川等人对2006-2008年度的1571门精品课程的调查显示[5],2006年度56.98%、2007年度63.29%、2008年度70.61%的课程资源从未更新,从申报到调查时,经常更新和使用的课程只占该年度课程的10%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精品课程年度更新不得低于10%的明确要求。时效性不能够保证,优质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3 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立项形式进行的,建设周期短,资金一次性投入,建成之后没有相应的检查与监督机制,导致许多课程缺乏维护,更缺乏继续建设的平台。而课程资源建设仅仅作为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的一部分,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现行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也存在缺陷。现有的指标虽然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丰富”“共享”“有效共享”等要求,但并无相应的检查制度或方案来评价和督促这一目标的实现,缺少约束和考评机制,不利于共享的实现。

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没有得到好的解决。许多精品课程资源都是教师们多年辛苦积累和研究的劳动成果,如果都上网实现共享,就会轻而易举被他人下载、使用,甚至据为己有,成果的产权得不到保护,极大打击了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的积极性。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精品课程被看作是学校的荣誉,各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争取和占有教学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树立学校的形象,对课程资源宁肯重复建设也不愿与其它高校共享。许多课程往往将一些核心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保留起来,而只将部分价值不高的资源共享,导致资源只能实现部分共享,大大影响了共享的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建设还缺乏在不同高校、不同省市等更大范围内推进和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的机制。

三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1 以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推广和应用,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对所有精品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维护。构建专门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专用平台,集中管理和各年度的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并提供各级精品课程资源的链接。如北京市教委专门构建了“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网”,不仅提供了与课程申报和建设有关的丰富资料,还提供了各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的列表及搜索功能,为学习者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课程资源网址如果发生变更要及时上报和更新,确保网站的连通。

网络技术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但是缺乏保证教学资源自由交换的标准,妨碍了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与交流。由于教育部只是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出台针对精品课程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技术规范。因此必须统一精品课程资源信息的技术标准,标准包括课程网络资源的设计流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格式,并要求提供课程资源的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模块。

借鉴美国开放课件运动中引入学习支持系统的经验,建立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互动支持系统,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提供课程论坛或者类似网络学习社区的讨论区,搭建起建设者、使用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写作的桥梁,建立起“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

2 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的交互性,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构筑活力

要加强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源、教学录像等,还应该包括师生通过网络交流的各类心得体会或经验、学生基于网络学习的体会或经验、基于网络协同学习的体会或经验等隐性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学生协同学习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协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探索经历和一些非预期的体验,不断充实到课程资源库中去,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借助Blog或知识可视化工具等信息技术,将优秀教师或优秀团队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等这些非数字化隐性课程资源显性化。

重视和加强课程资源的交互性。要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互动,从多个方面了解使用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从而更好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及时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真正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并随着教学和科研的深入而不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最恰当的呈现方式最大程度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保持课程网络资源的时效性,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构筑活力。

3 以机制创新建设为动力,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是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和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更新。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精神激励等多方面鼓励广大教师投身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目前许多学校也都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精品课程申报层面,而对于获得精品课程称号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激励措施不足。学校可以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基金、专门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等方式,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评价机制的建立,在精品课程评选中,对共享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将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纳入精品课程考评指标体系。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的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等,将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作为课程推荐申报及评审的重要依据,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主要参考,实行动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助于监督课程不断加强资源建设,从政策上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授权机制,允许访问者在非商业条件下使用和传播网上课程资源。加强对课程资源版权的研究和探索,既能保证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保护,又能实现社会公众对资源的便捷获取。

以政府政策为导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高校间共同建设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和共享。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提出: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中心”;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的西南地区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总之,要把共享和应用作为重要指标,并把技术支持、过程建设与和质量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产生内在的持续的动力,并有效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EB/OL].

[2]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共享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119-02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高职院校共有600多门的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称号,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积极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下面就本人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总结几点体会如下:

一、建设内容要紧扣国家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1 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具有先进性,应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了一个教研室、一个系、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在教学实际中,对教材的选择、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主讲人的确定往往不是一个教师完能够独立成的。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开拓,也离不开教师间的互相配合,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要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也要反映出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强调的是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因此,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应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必须、够用”为尺度。突出技能的培养,对于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案的内容要协调一致,要能体现本门课程的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具有清晰可行的改革思路。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自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精品课对教学效果极为重视,要求教学要有自观性和趣味性。为此,在精品课中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期实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上师生的良性互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材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需求,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但目前市而上的教材多而杂,可以由课题组根据精品课程自编教材或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的内容应该实行动态答理,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相配套的教材却不可能做到及时修改,所以采用动态教材或电子教材也是非常可取的。教材选择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要选择侧重能力培养的实例教材。

5 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要大胆创新,制度灵活不僵化。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成熟的东西不多。应在借鉴国内外的优势上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之路。

二、建设过程要依重信息技术

精品课程的内容最终要在其精品课程网站上,所以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突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高职高专类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网站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问题:

首先,要突出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在网站的构建上必须充分考虑教与学的互动性,如设置清晰简洁的导航菜单,提供丰富详尽的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以此来体现课程的精品性。

其次,要体现教学资源。在网站建设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应占有较大的比重。在资源的选取上,各课程都应提供相应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习题库,以此体现课程的系统性。除了静态资源的使用外,生动形象的实例也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课堂录像可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课程章节的精髓,动态的FLASH可帮助学习者理清程序的执行过程,而在线测试系统则为学习者提供了衡量自身水平能力的标准。

最后,要实现师生的交互。网站必须具有较强的交互能力。通过BBS、实时答疑系统、Email等可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和疑难解答。网站开辟“课程互动”窗口,学习者可通过点击该窗口访问课程答疑论坛。老师以管理员身份登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预留不同难度等级的作业和设计题,学生以普通用户身份登陆,将自己的答案上传到论坛上,或就学习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交流。

三、精品课程的共享与应用

建设精品课程在于共享与应用,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在积极推荐本校精品课程的同时,国家、各省,乃至各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借鉴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依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适度调整和重组,让精品课程真正进入学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