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知识结构合理,注意高职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优化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为:一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将原“包装设计概述”“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重组成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对涉及到包装容器、结构、原理、材料和印刷工艺等较为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使该课程包含了包装设计的工艺制作全过程的知识。二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商品包装开发实际相联系,与企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整合包装容器结构的内容,把较难的容器计算等方面知识适当放到实训中,增加了市场常用的纸质包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瞄准地方特色商品包装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课程的授课。让同学们进行实际包装设计与制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体验。三是加大纸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纸盒造型训练课程,感受体验纸质包装设计结构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到超市货架上去分析对比,反复修改调整。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定后,让学生到制作公司按实际尺寸制作出来。要坚持有目标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包装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如,2005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黎镜昭、石建峰等同学设计的《古韵——普洱茶系列包装》作品,获得200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铜奖,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银奖。在课程设计上,应及时把包装设计最新理念和设计制作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现两个“学”,五个“用”的方法。两个“学”指的是学习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五个“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够用、管用、能用、好用”,逐步完善学习和实训一体化。除此,还应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制作机、打样机、装裱机、压型机和包装实物作品为一体的教学设施,还建有包装设计陈列室。根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外包装设计实训基地,以创意设计、制作出片、制版打样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设备,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了包装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使精品课程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学习指导、试卷、视频录像、网上答题等教育资源网络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己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平台。同时,也为包装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四、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构造双师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主讲教师队伍的结构,按照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中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依托,采用了“三个坚持”的具体措施。

1.坚持引进和学院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建设方针,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安排到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中来。《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由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高级平面艺术设计师、高级商业美术设计师和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组成,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配备了公司设计总监、辅导教师、技师等,构建成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教师团队成员思想活跃,在全国级、省级立项获得教改课题3项,发表高质量教改教研论文十多篇。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全国、省市级获得金、银、铜奖和优秀奖160项。

2.坚持实施教师团队继续教育的优惠政策

学院制定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并设精品课程专门建设经费,其中一项是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及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国内外专业高级培训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生产一线或专业实训基地参加设计创意项目的实践、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合理安排中青教师培养计划,不断适应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坚持实行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度

学院相继出台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导师管理法》和《导师任职条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由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文件或相互听课、评课的办法,并组织青年参加课程改革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青年老师申报科研课题,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带领青年教师下企业一起开发品牌设计项目,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培养了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形,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高水平的定位,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示范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的标准。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明确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一系列地改革,有效地实现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设计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五、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训环节

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训与实习,搞好生产性实习,并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广东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设计中心、广州沸点设计公司、番禺日报印务中心、广州番禺新龙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正常实训教学运转,提高了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一是重视实训,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后,就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术工人交流,主讲教师到现场配合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到包装印刷各个生产环节学习,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包装。创意设计地方特色包装,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比如,2007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到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茶叶包装的开发设计。在实习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土特产品包装进行创意设计,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中,感受到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认真抓好每一项实训课程的环节,及时对校内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设计的《番禺三宝》《普洱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作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三是加强生产性实训考核,安排学生到香港艺宝制品公司实习,直接参加公司的包装设计开发、制作、打样等工艺流程。

六、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指导教材

为了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组织教师、设计师共同编写了《包装设计》新世纪高职高专教学成果教材,以及教育部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反响很好,至今已经是第11次印刷。根据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包装设计公司设计总监也参与编写,加上近几年的专业调研与教改成果进行修订,增加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知识,2008年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式修订(第二版)出版,这就丰富了包装设计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提升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能力。

配合《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包装设计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把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内容增多,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包装造型案例。并与包装设计专家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指导书,按照企业管理工艺程序与步骤来编写,方便学生自学。编制包装设计电子课件,其中除了编写包装艺术设计外,还编写了包装设计欣赏、最新包装设计和中国之星获奖作品、世界之星国外作品选等参考资料。除此之外,还按类别编辑,如商品包装、食品包装、酒类包装、工艺品包装、化妆品包装、玩具包装等多种包装设计作品,为同学们提供生动的包装设计参考图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还将图书馆、艺术设计资料室1000多种的包装设计出版物目录挂在网上,整理全国30多个包装设计及相关的网站链接,既为教师提供授课参考资料又为学生自学包装设计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包装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提供了一条自学途径。

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立成为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完善了包装设计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对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国家精品课程——2004[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侯治富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5]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6]胡宝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钟启泉.论“教学的创造”[J].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1)设计创新式实践教学。结合当前服装行业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改革就是利用211院校的平台优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服装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紧密结合。申报立项的创新课题与课堂上学生的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获得的项目基金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实践环节的设计。在实践环节中,以3~5人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1个设计主题,每人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设计,面料采购,工艺制作,展示陈列,平面拍照,设计总结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题成果包括创新系列作品,学术论文,专利,竞赛获奖等。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吉林大学服装专业学生已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39项,其中部级课题5项,校一类11项,校二类19项,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校一、校二类共4项,其中5项创新创业课题获优秀结题,并创新保送硕士研究生。这些课题应用于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2)企业合作式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联系,除毕业实习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不同实习单位可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在服装企业的专卖店实习,可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在设计部门实习,可以提供设计能力,在生产车间实习,可以了解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同时打造精品暑期实习项目,每年暑期选一个集团或企业,根据实习岗位选拔优秀的学生,由企业负责培训,学生上岗实习,为期一个月,由企业支付酬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入人才库进行跟踪,在其毕业时优先考虑就业。如本专业与绫致集团合作,从三个年级中选拔30多名学生在其旗下的四大品牌专营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产品销售,卖场陈列,销售数据整理分析等实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锻炼,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成熟。

(3)专业赛事式实践教学。参加大赛是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的好机会。本专业团队教师十分重视服装设计大赛,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每年的赛事特点和主题融入服装设计的课堂训练中。本专业学生参与的服装专业赛事,覆盖了时装设计,时尚买手,皮草设计,面料设计,时装画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共获得110项专业奖项,其中部级15项,省级95项。如2012年8月进行的中国泳装时尚买手大赛,同学们经过专业培训后,通过店面陈列、实战销售、知识问答等环节的比赛,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在27所全国院校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亚军。

(4)毕业秀场式实践教学。通过举办毕业作品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服装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举办会宣传、模特选用培训,彩排至正式演出的所有环节均亲力亲为,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服装设计学网络课程,完整地呈现了服装设计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特色,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增强交流与互动,还建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网站和吉大纺织服装微信公众平台,在公众平台中开通了专业快讯、课堂实录、教师有约、秀场直击、市场解析、服装技术与纺织科学等栏目,通过每天及时最新的专业资讯让学生掌握时尚前沿与专业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在线课堂讨论,让学生与教师及时互动,这些平台与课程网站共同支撑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3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本课程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3人赴加拿大,韩国,美国留学1年,2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访问,经常性参加国内各项专业交流与学术交流。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范围。

4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高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光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鲍炜煜,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美国“MIT Open Course ”、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部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良性循环,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信息量大量涌入,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教育资源,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部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部级、省级、校级),共14234门,教育学类只有600门,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发展十分缓慢,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的好坏,课程实施顺利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两门课程,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尚处在初始阶段。首先体现在已建成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所学校;另外,目前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网站建设过于简单,部分重要的模块没有发挥作用,关于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极为有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实质内容。基于目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强其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发挥网络精品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全球化和远距离开放学习――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学术报告评述(Ⅲ)[J].中国电大教育,1998,(7):26-29.

[2] 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4,(7):9.

[3] 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

[4]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4-8.

[5]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benke[EB/OL].2013―4―18.

[7] 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65.

[8]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5.

[9] 肖阳,冯玲.高校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326-327.

[10] 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1,34(2):41-43.

[11]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6.

[12]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13] 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8.

[14]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免费资源取代教辅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 优化 建设

中图分类: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6—03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0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部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08年就评选部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07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是,海量课程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复性、低效率、低品质。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优势,必须着力解决其课程资源的“老化”、“同质化”、“低质量”、“共享难”等现实问题。因此,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问题是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低质量和优质资源的匮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量大任务重与人手时间紧的矛盾,使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单兵作战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精品课程之所谓“精品”,首先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这种“高质量”不仅仅是网站设计的技术水平高和网页的外观布局档次高,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高,即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反映前沿和实践性强。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开发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的评估和检查,只保证课程建设外观形式上基本过关、没有明显技术设计失误即可,在资源教学设计与建设方面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电子教案里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更新,更谈不上创新,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只能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和重复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欠优,教育实效性较差,师生从精品课程开发中获益甚少,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佳成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但从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来看,课程网站的优质资源较少,教学资源共享性差。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很多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极为简单,就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思考创新,教辅资料也是相对“鄙陋”,无法跟上教学形势的发展。精品课程资源优化更新机制的不健全使精品课程“低质量”,无人“愿享”。二是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而自主开发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灵活安排的,而不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其他教师协作教学所用,这种“各自为政”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导致教学资源很难共享。三是有些高校出于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独享的考虑,不愿将其“品牌”课程与其他高校共享。这些精品课程网站往往会对外校的网上探访者设置各种障碍,使探访者难以访问到该校精彩的网络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流”示范性课程,必须确保课程建设的“精品性”,而前提是必须确立严格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但事实是,当前的精品课程评审“内容指标单一,要求的标准较低”[1],检查的内容仅包括“网站是否连通、是否全程录像上网、教学资料是否更新”三项基本指标。只要能达到“确保课程支撑网站正常运行并做好网上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审就算通过,精品课程就能立项。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精品课程都只是“形式精品”,至于其品质质量却是完全“名不副实”。当前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另一弊病是评价主体本身的局限性,精品课程的评判往往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和少数相关学科的专家来评定,而很少有亲自开发精品课程并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的参与评价,更没有实际利用精品课程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的参与评价和评审。这种欠缺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必然导致课程评价的某种“失当”和“无效”。更严重的是,由于实际工作操作上的困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情况和师生实际应用效果情况根本无法考核。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确保精品课程的“优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要求

精品课程要想成为“精品”,必要条件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刻、创新和具有实效性,而这个条件只有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学术水平较高、紧跟实践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发挥的关键点。”[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师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因为自身理论造诣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学术上深入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这也就必然使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教学团队中众多的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往往对国内国际热点现实问题最为关注也甚为了解,能紧跟时展潮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他们的电脑使用和多媒体制作的水平也较高,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就好。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精品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反映了现实热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又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研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改革。

(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教师知识成果的独有性和专利权,并建立对精品课程开发教师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合法和正当利益,使教师安心且乐意地让“资源共享”。其次,加速建立各高校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一体化机制。一方面,树立协作共享意识。“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精品课程具体实施建设者均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知识壁垒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将自身的优质课程推出去,积极吸收外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推进各校精品课程共同发展。”[3]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制定和采用统一的精品课程开发设计的技术标准规范,对协作院校主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统一进行标准规范操作的培训,并设定统一的网上资源共享的便捷路径,形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享的标准化平台,进一步提高资源统一开发和共享利用的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课程评审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精品课程资源之品质欠佳与难以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为保证精品课程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共享,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建立严格有效的课程评审机制,确保真正的“精品”才能作为精品课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评审方式,必须由偏重专家评审、硬性指标评审转向注重师生、专家共同评审和课程应用实效性的评审。当前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确实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性、思想性的优劣把握得十分精准,但专家不像师生是课程建设后的直接利用者,不能一线感知课程网站建设的实际“精品效应”的辐射和带动情况到底怎样,很难对精品课程应用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精品课程对于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对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精品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学习和利用有所受益。健全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关键在于更多地纳入、体现师生的客观评价,把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利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所收获,把精品课程“精品效应”的辐射率、影响力作为衡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性的根本指标。第二,高校应对倾其所能奉献才识、能力和精力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的教学团队给予充分支持和奖励,对教师的知识成果进行积极保护。构建完善的面向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优质建设的机制保障。同时,为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共享,各高校可以给予“乐于分享课程资源给他人”的教师奖励补偿,对于想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外来访问者收取适当分享费用等各种办法来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意义

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根本价值所在是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则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可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第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各高校应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应用的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体化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实践探索,2008,(11).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647-03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许多高职院校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各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改革也将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各个行业与计算机的联系日趋密切,计算机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需要,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许多指标考核的内容,如学生基本技能测试、学生专题研讨会等都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都说明了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展迅猛,因而对其加强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并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学院规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

课程建设期限:一年(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课程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4.1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按照规定,成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按照老中青相结合、学位、学历、职称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4.2精品课程的过程控制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在建设过程中,院级精品课程小组负责院内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5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

5.1首先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以双师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获取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成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近期目标是1年内达到院级精品课程要求;中期目标是2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远期目标是3年内达到部级精品课程要求。

5.2确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了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试题库建设和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

5.3课程建设实施

5.3.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讨论确定由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将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作为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配备给主讲教师,要求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坚持每周至少听主讲教师2节课。

5.3.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文字表格处理、多媒体演示稿制作、网页制作、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培养能力,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分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块、WORD2000模块、EXCEL模块、FrontPage模块、Internet模块五大模块,对每一模块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细化。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重点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过去电脑以WIN98、WIN2000为主,目前主要以WIN XP为主,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改为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主,兼顾过去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内容上,主要以磁盘管理、文件管理、计算机设置为主;WORD2000模块培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功能,重点是掌握实际工作中文字处理能力,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如撰写求职信、撰写请示报告、撰写调研报告、撰写自然和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等。

5.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现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针对性很强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给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师讲解应该怎么做,最后安排上机实际做,对有些难度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开放微机实验室做。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所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现场演示的采用现场演示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WORD2000中调研报告,从内容到格式、字体和字的型号大小、字间距、行间距等授课教师都必须相当熟练,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研。

5.3.4实践环节建设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作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从总学时上,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设置为4:6,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在环节上增加课程设计综合性训练,教师从课堂为主转向以技能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指导为主,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和做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

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实践比例的增加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对原有微机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新增两个百台微机实训室,微机实训室完全建成Intranet仿真环境,并将其中两个建设为开放式计算机操作实训室,实施开放式管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再次,加强实训软件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培养,要求不具备双师的教师每周必须到实训室训练4小时或到企业一线调研半天,另一方面完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

5.3.5重视教材建设

针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普遍不太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积极组织人员编写自己的特色教材,正式出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与此同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开发建设了多媒体课件库并到校园网,该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包。

5.3.6教学文件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通过学习,大家已充分认识到教学文件的重要性,教学文件是各专业的核心技术,必须投入相当的智力进行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过对社会的需求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同时依据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践环节的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补充完善理论和技能考核办法。

5.3.7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设

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上,严格按照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完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人员的工作规范,并严格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环节分类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包括教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等,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包括实训、课程设计,针对以上各环节均制定了标准和规范,如教师授课要有教案、作业要有批改记录、听课要有听课记录等,学生实训要有实训报告、课程设计要有作品或产品等,使教学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5.3.8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必须按照客观、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要反映社会需求,并考虑到和社会资格考试衔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课题组,经过详细论证,分别建成了理论试题库和技能测试试题库,并开发了网上考试系统,理论和技能考核全部实现无纸考试,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阅卷,即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也可进行课程整体测试。

5.3.9考试考核建设

考试考核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将学院内部考核和外部社会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内外同时监督的目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努力办成让社会满意的学校,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信度。

《计算机文化基础》内部考核主要是采用试题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进行考核,并且统考成绩可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学习成绩。

6 精品课程上网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编辑开发了上网视频录像,主要工作是音频、视频素材采集编辑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环境架设。

6.1音频素材采集制作

音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Cool Edit 2000软件,语音要求使用标准普通话,英语要求使用标准美式英语,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为22.05KHZ、量化位数为16位,存储格式为高压缩比的MP3,音频编辑后最后存储为流式媒体ra格式。

6.2视频素材采集制作

视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Premiere 10.0以上版本软件,彩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为24位,视频采集使用Y、U、V分量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存储格式为AVI压缩格式、分辨率为320X240,输出需要制作成流式媒体rm格式。

6.3视频上网环境建设

系统需符合国际标准,流媒体采用HTTP流媒体协议。视频服务器为学院自己架设的服务器,内存512M,硬盘热插拔10000转,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保证后的正常浏览和使用及专家评审。服务器端视频文件使用rm格式,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视频格式采用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25fps、大小为320*240。客户端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 RealOne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

7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精品课程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7.1和获奖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积极进行实践,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编写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5本,为精品课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认可,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淄博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学院学科带头人,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淄博市师德标兵。

7.2教学效果

从2003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0253名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服务,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其中有7800人取得证书,证书获取率76.9%,最近一次考试的合格率为82.4%,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三年在95%以上,专家评教教学质量优秀率连续在90%以上。

8 精品课程的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学院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9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特色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9.1创新性

新体系、新内容、新手段、新思路。课程无论是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研制的无纸化考试软件还是建立的网络课程等,都有很高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的含量。

9.2先进性

既保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原有体系,又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课程中,顺应并符合21世纪教学发展的规律,符合IT领域的社会需求,代表并引领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9.3完整性

一是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如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二是有完整的立体化教材,既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也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三是完整的评价系统,既有院内评价体系,也有院外社会评价体系。

9.4示范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无论是教学文件建设、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课程评价体系,还是网络化无纸考试系统,都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10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题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0.1必须以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理论以适用、够用为主,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

10.2必须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文件、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若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0.3必须加强教学环节各要素建设

精品课程教学要考虑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环节(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环节及其关系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10.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形成梯队和接力团队,特别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将双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10.5加强教学文件建设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建设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并规范化教师和学生质量记录。

10.6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

通过开展教师听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活动,将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内部评、外部评有机结合,并及时采集信息进行分析,适时反馈,形成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1 结束语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在学科发展起步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诸多内容和因素。其中,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

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学科、专业和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前提。因此,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起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其课程之本、精品之基、魅力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下,“05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具有自己的二级学科依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学科归属的“家园感”,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向精品,要质量”,“向课程,要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其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即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基本的理论原则、核心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教学符合学科要求,呈现出学科特色,凸显独特个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层面上来,整体提供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体系、范畴、原理、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品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更加坚实宽厚。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这“五个一流”中,一流教师队伍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程的关键之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未上升为一级学科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归属感普遍缺乏,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稀少,学术带头人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素质不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凝练二级学科方向,认真做好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迅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2007年7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组织专家又评审出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将不断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具有“优质”和“一流”的特性,课程教学彰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效应”。这一课程定位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于发展困境,更加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使学生“真学”。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一外在表现,其教学能够像磁铁石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较之于一般课程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唯有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才会愿意走进课堂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才可能人脑、人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书斋性。如“物质”、“意识”、“质、量、度”等范畴以及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研究外,更需要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师能够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来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而非大众难以接受的学术的、书本的、抽象的话语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变得可亲、可爱、人脑、人心,真正成为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说服力。使学生“真懂”。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研究“说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二外在表现,其教学阐述的原理原则、思想理论、观点内容要令学生信服,能够澄清学生头脑中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所产生各种问题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时浮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说服力”危机,甚至出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也动摇不定。真理的力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亦即灵魂。没有科学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学习真理,研究真理,运用真理无疑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境况上讲,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这些理论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聚合学科整体力量,以学术攻关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通过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真信”,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感染力”原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或形象所具有的感动人、打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三外在表现,“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舞,从而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更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处理的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即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由于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实践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这些实践问题就不仅是教学疑难问题,更是属于学术研究问题。问题的解决单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而是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而不是按照以往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来加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晌力,使学生“真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的理论叙事方式和强烈的社会本位的特性,在张扬个性与注重自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面临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剧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认为“我要主义,但我更要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看成“贵族学问”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1.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内容的研究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精品效应”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探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一流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以及针对某时某地某事提出的个别结论,弄清这些原理的适用范围。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采取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既可以解决精品课程教学问题,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要加强富于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问题研究。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所在单位、所在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探讨其现状、分析其问题,提出建设对策,其研究成果既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的培养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目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为主体,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内在统一,使得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增强其科研能力,丰富其科研成果,促使其由课程负责人向学科带头人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增强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研究水平,促使其由课程教学骨干向学术骨干转化。三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方向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3.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一是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实际,加强新教材内容的研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致化,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内涵。二是在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三是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发展。四是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42-02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始。到2011年6月,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学生属性,加强课程建设与“人”的结合,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学生观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的目标指向就是培养“一流学生”,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学生观。围绕“学生发展观”研究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的重点。

就高职培养目标而言,“一流学生”就是“高技能人才”。2005年10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什么是“高技能人才”?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应包含四个“社会目标”:(1)具有良好素养的劳动者;(2)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3)平等的价值观;(4)负责任的公民。这就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发展观”:学生素养、能力、心智、心灵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学生观”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是一种共性的认识。“五个一流”主要从课程认识论角度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认知,但“五个一流”缺少对课程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进一步认识。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理解和把握“五个一流”就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观决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学生获得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应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本质的东西。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根本问题。课程是一种载体:体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果,反映育人理念,呈现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要从广义的、动态的视角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自身在发展,而且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和学生也在变化之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会受到各种内因与外因的影响,我们不能只关注精品课程自身维度,更重要的是关注精品课程维度的内涵: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用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的话概括:“数学改革要以提高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为诉求。”

精品课程建设就其过程来说,其实质是课程的校本化,是各种资源整合、整理的过程,这种校本化是建立在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激起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又要培养他们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要把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融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针对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有一种观念需要纠正。高职数学课程不是培养专门数学人才的,这种观念导致现在的课程建设都过分强调数学的应用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固然不错,但这只是数学课程的任务之一,并不是全部。精品课程建设不能忽视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体系,数学课程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核心环节。

“数学与人的结合”——精品

课程建设的“人本主义”指导思想

莫里斯·克莱因在上世纪80年过两本书:《为什么约翰尼不会加法?》和《为什么数学教师不会教?》,是对当时数学教育的一声叹息。这两本书对当今时代的数学教育也不无启示。应该说,数学课程教学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可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觉得数学学不好,没有实际价值;教师到头来感觉不会教,没有成就感。数学离职业院校师生越来越远。这里有很多问号,或许数学自身的特点,如确定性、严密性、累积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但数学课程建设缺乏人本主义思想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对教育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人和人的价值处于首要的位置。人本主义离数学教育并不远,也时刻在影响数学教育。其一,数学教育说到底也是人的教育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直接与人本主义相关联;其二,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人本主义,它影响着一般的教育。

基于人本主义的课程建设思想,首先需要解决教师的课程观。毋庸置疑,课程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观。与此相适应,精品课程建设也要表现出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文化、教育文化及教学态度。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意味着就应该用“知识课程观”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知识课程观”视知识为外在于学生的、静态的客观事实,课程和学生无关,只和学科有关,教学就是把知识强加于学生。高职数学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人才,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应确立课程知识是一种“作为关系和过程”的实践存在的“实践课程观”。“实践课程观”是用人的发展取向替代知识取向,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应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基本切入点。基于“人本主义”的精品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其一,课程设计遵循理解的数学课程原则。现在的数学课程远离了数学文化产生的背景,远离了学生的经验和文化背景,变得让学生难以理解,变成了“可教的”数学,而不是“可学的”的数学。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03年了《学习与理解》一书。书中指出,成功的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理解性学习的原则,理解应当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追求。以下10个方面的课程设计原则值得精品课程建设借鉴:(1)数学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核心数学主题和基本概念,建立起相应合理的知识结构;(2)以学生的“前知识”和实践模式作为设计基础;(3)发现学生的“迷思”和错误,及时为学生的概念转变而设计教学;(4)课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5)根据学生的符号加工能力;(6)用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有影响力的数学实践,发展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技能;(7)学习环境有效地结构化,在合作中学习;(8)把元认知纳入到数学教学中;(9)利用形成性评价,监控学生的知识理解;(10)为课堂创设出期望和社会规范,体验成功的自信。

其二,用“教育数学”思想改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世纪80年代,张景中院士提出“教育数学”的新理念:“为了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式的整理,提供适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往往需要数学上的创新,这属于教育数学的任务。”如何理解“数学教育”和“教育数学”的关系,张景中院士举了个吃核桃的例子:核桃壳很硬,为了吃到核桃,有人想办法找到合适的工具,把核桃砸开,取里面的核桃肉吃(砸不好会破坏里面的肉);而有的人想到改良核桃的品种,使核桃的皮变得又脆又薄,很容易就可吃到里面的核桃肉。前者“找工具”就是数学教育,而后者“改良品种”就是教育数学。

“教育数学”是根据现代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对数学的成果进行再创造:改进数学的概念、方法、体系及表述的呈现方式,使数学更适合于学习。“教育数学”是数学的教育形态,能较好地处理数学教学的基本矛盾。从认识论角度看,“教育数学”思想对课程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指导课程材料的选择 数学课程的材料选择要服从于“教育数学”的需要,从学生学的视野选择甄别材料。数学问题应引入真正贴近学生的经验感知和生活背景,激起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数学概念并不是那么枯燥,而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数学知识在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发展起来,这一过程使数学知识变得有意义,数学会变得容易起来,学生也会喜欢学。

改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数学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是“教育数学”最核心的理念,采取“形式化”的特征、非“形式化”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恰当的呈现方式。“‘形式化’是数学的特征之一,数学材料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形式地摆在那儿,准确地定义、逻辑地演绎、严密地推理,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在纸上。这种形式地、演绎地呈现出来的数学知识需要根据具体情形恰当地创新改变,数学知识需要形式化的表述,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适度的非形式化方法,需要朴素的、生动活泼的思考。”①

返璞归真展现课程的价值 数学知识作为科学的语言、理性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数学的演绎、归纳思维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良性的思维品质。另外,数学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具有“美”的意识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

“教育数学”因为通过改造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使这种呈现方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以及返璞归真的特点。学生能有效地感受数学各种有益、有用途的价值。实现对数学价值的理解与掌握:学生面对任何陌生的问题情景都能做出适合、适时的反应,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促进思维习惯与方法的发展,养成“数学化”的思维模式和策略,具备数学建模意识,形成一定层次的数学思想,让数学价值成为科学探索的力量源泉,使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由之路。

结语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是对的,但要避免“泛人本化”。“无论是从知识角度,从和社会生活联系的角度,还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都不应该轻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轻视或否定,必然会遭到学校教育规律的惩罚。”②数学知识是数千年人类知识的积累,教学效率是必须要考虑的。课程设置完全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教学方式完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就会陷入教育的个人本位主义,是教育对学生的放纵,无助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注释:

①张奠宙:《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第2期,第1-4页

②王永红:《关于课程选择的争论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8期,第3-10页

参考文献:

[1]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2]杨骞,单墫.数学教育与人本主义——兼论数学课程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1.

[3]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8.

[4]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M].刘意竹,杨刚,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5.

[5]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77-278.

[6]张奠宙.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2):1-4.

[7]王永红.关于课程选择的争论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8):3-10.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2篇

>> 项目管理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 项目化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FlashPaper在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Moodle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网站模板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流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虚拟演播室在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金融学》在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教学改革思考 从系统论视角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中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 浅谈精品课程的应用研究 “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论音乐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与过程管理 多媒体技术在眼科学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的应用枣 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1.2 共享资源系统。除了本学科课程的核心资料之外,还包含相关学科(如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中药化学、中药学)资源、本校数字图书资源、其他学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数字标本馆)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好的完善学科教学基本资料,尤其在专题教学、专题讨论的教学环节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来源复杂、涉及面广,不能全部直接拿来使用,需要进行筛选、甄别、分类之后方可采用,以形成一个条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这部分工作量巨大,不是原始资源的简单链接,我们还只完成了部分资源的筛选,预计本系统在2013年能投入使用。

2.2 管理系统

分为运行机制、教学信息管理两个子系统。

2.2.1 运行机制从上而下划分为:课程负责人制——团队协作机制——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网址:http://222.240.131.47/ec/C10/zcr-1.htm)。课程负责人刘塔斯教授是湖南省教学名师,具有3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统一调配,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整个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主要成员均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综合素质高,有效地实施了协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建设效率。笔者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电子化,还应该能够把教学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再投入的教学中去,与教学过程互动,形成反馈。因此,建立了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以更好地提升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保证精品课程长久的生命力。这个机制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互动系统的应用上(图1箭头1)。

2.2.2 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完成对各类教学信息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教师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信息,包括任课教师管理(如开课、评估、考核、个人基本情况)、学生评教、课程指南、课程信息、答疑、作业提交与。这部分内容从互动系统导入(图1箭头2)。另一方面管理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团队各成员的研究报告、专题文摘、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专业发展,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研究活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部分内容从共享资源系统导入(图1箭头3)。主要围绕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实用性、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

2.3 应用系统

此系统由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互动系统组成。已基本建成(网址:http://)。正在改善其功能,拟突出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学情境,促进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3.1 互动系统的特点是开放式,反映了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包括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学生评教等内容。教师通过这个窗口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辅导学习难点,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知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2.3.2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一个集成的、开放的系统,集合了学科课程教学资料系统、共享资源系统的内容,同时嵌入互动系统,并通过它将管理系统也纳入进来(见上图箭头4~6)。很好地体现了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及广泛的参与性,构建了一个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学资源开放、教与学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精品课程系统。教师通过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维护网站正常运行。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及时反馈不足信息,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学校采取技术支持、激励和评价等措施,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共建,便于更多校外学习者的网上学习,最终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3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系统构建中的子系统关系协调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3]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17]。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资源组成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构成的整体,分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好坏同时受到这几个分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在这些子系统中,资源组成系统的建设是主要任务,管理系统是顺利运行的坚强保障,应用系统是整个建设的枢纽。只有尽力保持各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相对稳定及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 小结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它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精品课程是基于民主、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在先进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开发的。精晶课程建设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高校学科结构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它与一般课程相比较,呈现出更符合社会经济需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内容与社会经济需求更加吻合、师资力量最强、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特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药专业创新型、开放型人才的需求。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以系统化的构架进行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开放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实践教学互动体系;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远程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中药鉴定学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把握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了建设、管理、应用互相促进,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将学校的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中医药高等教育如果不会或不愿创新,将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本研究在中药鉴定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系统化管理,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和促进教育改革,将更加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这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26-28.

[2] 王志蔚.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1-174.

[3]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2.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5] 孙新波,查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6] 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7] 吴海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3):56-57.

[8] 姚恩全.高校精品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9] 李国友,粱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8):73-76.

[10] 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98.

[11] 毕志明,刘惠娟,李萍.生药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4,(4):19-22.

[12] 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85-89.

[13] 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32.

[14]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15] 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16] 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3):37-42.

[17]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5.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65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401107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GBB121 1061)。

[作者简介]郭晗(197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应该有自己学校的特色与风格,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应该是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我国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拥有数千门各门类、各专业规模化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齐齐哈尔大学在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积极探索,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区域体育科技研发,强化区域社会体育服务,强化区域体育文化引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体育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普通高校部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部级本科精品课程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6〕,由表1可知,从2003年始至2010年,教育部每年评审一次,共评出本科院校部级精品课程2582门,除第一年评审通过了127门外,2004年―2006年每年在250门左右,2007年―2010年每年在400多门,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称号的体育类课程共有47门,占总量的1.82%。但是,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大学体育,仅有9门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占总量的0.35%,现阶段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相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数量偏低,并且具有部级体育精品课程的学校都是重点高校,没有其他层次的院校,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普通高校应以具有体育精品课程学校为榜样,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各高校应根据“五个一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体育课作为学校必须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少有的几门贯穿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课程。与大学英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共同属于高校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公共必修课。我们将这三门公共课的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作了统计与对比分析,表2的结果表明,获批的大学英语和“两课”精品课程数量每年均高于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在8次评审中“两课”精品课程占总量的1.51%、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占总量的1.59%,而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只占总量的0.35%,并且在2009年、2010年两次评审中均为零,这说明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急需加强。

2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分析

2.1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齐齐哈尔大学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唯一一所省属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增强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立地”项目、培养“落地”人才、开展“益地”服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学生需要在学校期间能够接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制定,要紧紧围绕齐齐哈尔大学的发展战略。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目标为: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和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培养的示范性精品课程。把大学体育课程定位在省内一流,力争国家精品的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齐齐哈尔大学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2.2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为突破口,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鼓励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现在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了45.83%,并且有4名教师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学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提高教师学历水平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进行短期业务培训和考取高级别裁判,努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学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学校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学校领导对教研、科研立项工作非常重视,拿出部分资金奖励教师完成教研、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体育学院近几年在教研、科研立项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大学体育教学团队承担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教研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在体育类中文核心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教研、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2.3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科学管理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部在教学管理上突出现代化,如建立选课平台,使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三自主”选课,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品课程的教学环节要科学规范,制定具有创新意义、学校特色的教学大纲,编写规范的授课教案,建立题型全面、使用便捷的体育理论试题库,制作丰富形象的电子课件。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完善教研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科研考核制度、课堂教学常规等等,使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规范。

2.4现代一流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

所谓现代一流的教学环境是指良好的物理环境因素:气候,气味,色彩,声音,光线都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现代或者是未来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但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教室等简单的场地设备;还要有优秀的人际关系和语言环境等软件资源。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不但要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而且还要有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融合关系,更加包括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和谐关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教授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审美情趣等,而且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齐齐哈尔大学学校体育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体育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体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已经成为提升学校形象和知名度的一张名片。

2.5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精品课程就必须有精品教材的支撑,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精品教材具体表现为教材的内容编写要更为新颖、丰富、多样化,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文化引领作用,便于学生课外阅读,还应充分反映教学改革新经验新成果。齐齐哈尔大学近年下大力气加强大学体育课程的教材建设,现使用由课程组编写的《大学体育理论与健康教程》、《大学体育实践教程》,教材充分展示了近年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充分体现了齐齐哈尔大学的优势资源,传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此外,为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制作了各个项目的电子教案、体育理论试题库、速度滑冰、排球、健美操、武术(初级长拳、初级棍术)等项目的CAI课件等辅助教材,建立了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学生可在校园网上进行在线体育理论和个别项目的学习、师生互动答疑、学习效果的自我检验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形成了具有齐齐哈尔大学特色的立体化体育教材学习体系。

3 结论

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学校区域体育特色与优势。在大学体育改革中要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打造精品的校园体育文化,努力使高校体育能够引领区域体育文化的大发展。总之,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要有在某一领域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研究成果的精英领军人物,优秀的教师团队要有一致的研究方向并具有领先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在这一领域要有广泛的引领作用。学校要在资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教材建设等等方面给与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使教师们能够轻装上阵,团结协作,凝聚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要充分发挥名师人才优势,大力建设一流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使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教育大师们的风采,接受大师们的传教、授业、解惑,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赵红娟.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3-115,118.

〔2〕徐南强.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谈东南大学体育发展新突破的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8-120.

〔3〕姚小敏.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94-96.

〔4〕翟林,侯代贵.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81-84.

〔5〕卢高峰.高校体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86-87,92.

〔6〕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磁理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0-02

电磁理论类课程是为微波与天线技术、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光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一类较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锻炼学生利用各种理论方法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电磁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单一,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针对电磁理论类课程的“计算方法抽象、公式推导烦琐、电磁场时空分布复杂”等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难题,充分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专业数学软件所具备的强大的科学计算、数据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功能,深入分析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系统地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开发对应的配套辅助教学讲义和程序包,并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有力推进了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客观的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目前出现学生生源数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课程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大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需要我们编写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教材,进一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电磁理论领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电磁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可促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推进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侧面帮助了教师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综合发展,进而造就教学名师的涌现。

3.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现高水平高素质学生培养目标的保证。此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努力创造优秀的电磁理论教学资源,采用更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科学工具,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电磁理论教学现代化和职业化特点。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重点关注自编特色教材的建设。根据电磁理论类课程的建设目标,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整合的改革,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由上而下的能力要素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电磁场计算方法资源系统。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2.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为核心,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数学软件工具,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大力引进专业数学软件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辅助教学研究,加深学生对电磁场的直观形象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复杂科学计算、公式推导和图形可视化仿真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改革学生表现评价制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融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核心思想于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研究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特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建设质量,根据循序渐进、逐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具体步骤建议如下。

1.在考察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面向专业化发展的电磁理论类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完成课程体系整合和顶层设计。

2.根据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搜集课程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自编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课程配套教材,基于专业数学软件平台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教学。完善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多媒体电子课件、习题、上机实践教学、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3.整合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完善和提高课程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探索精品课程的创新型授课模式。

4.建立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

5.在n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讲义、电子课件教学资料,对课程建设的成果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总结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该类课程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该类课程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指出了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建设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提出了建议。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丰富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学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87-91.

[2]李兴洲,王丽.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6,(24):33-36.

[3]张爱锋,苏琳芳.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旬刊,2015,(3):45-46.

[4]王龙,周效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31-37.

[5]林志立,基于Mathematica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辅助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6-87.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7-03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200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旨在拉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启动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导向性,导致课程资源匮乏,资源共享率低,可推广性差;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适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师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具体经验如下: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人员组成兼顾老中青,有利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且科研方向涉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简称组培)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先后引进3名青年博士充实到该课程教学。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方式,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发扬和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融入青年教师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岗前培训制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讲课比赛,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③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具体到《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结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课程组教师也是由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及合作访学等方式,科研和教学两手抓,以科研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因而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需求、生产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重视课程内涵建设,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组培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并为毕业后从事生物医药、果蔬培育、农业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为此,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从32学时理论课调整为8学时理论课与32学时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②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偏重于组培技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组培技术与育种实践和生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并制订了更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教材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形式上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搭建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构成的教材立体化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成了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编写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优秀教材,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所建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都通过教材反映给学生。《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属于生物技术类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课题组广纳多种教学信息,联合全国8大农业院校编写了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一版,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具有学科优势,可以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内容系统全面,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失为一本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各农业院校使用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获得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3年,该教材被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进行系统的二版教材编撰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科的前瞻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及学科的发展观。②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为此,课程组在精品教材建设中,积极创新教材规划理念,突破单一的纸质教材规划模式,遵从立足校内与面向校外相结合,普遍适用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门设立经费用于开发和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立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起到了课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把每个教学点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术结合为一个专题,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于专题教学中,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结合课堂讨论,保证了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加强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新版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验课内容。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根据科研及生产实践应用技术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的基础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授课方式,将文字、插图、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植物离体培养的动态变化,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课程组将各类教学资源用于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二、《植物M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高等学校制度环境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年度考核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都需要论文和课题支撑。频繁的考核要求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从而轻视课程建设。

2.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生更多关注考试核心的授课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料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3.有限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低,一般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现行财务制度一般不允许教改项目的课题经费发放劳务费。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但很难实现其劳动报酬的体现。最终结果是,除非学校有教学改革考核要求,如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教改项目,一般教师都不愿意申请课程建设等项目。

三、结论及建议

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得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有限的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等难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考核,合理制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权衡的制度框架。(2)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标准,大力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议课题经费的30%―50%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支出预算。(3)建立课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型题型的考核,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一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6):17-22.

[3]荣文婷,赵琳,裴然.部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0-162.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5]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7,(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