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人文素养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人文素养教学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以专业课为主以公共学科为辅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对未来的就业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文学科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在潜意识中也就自然觉得语文的学习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再加上教材内容缺乏吸引人的人文内容,看上去浅显刻板而缺乏新意,就更不喜欢学习这一门学科,这样的状况使学生在语文课教学中积极性也自然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不尽人意。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愿意学,发自内心的重视语文课的学习,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才能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成效。

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不适应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对于专业化训练相对突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更是应该继续加强的教育,高职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智慧精华不断地通过高职语文教学的平台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1]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具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要让人文精神的精华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展现,让同学们在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将不得不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语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促进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大有必要。

(二)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又是充满动态性的。[2]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以不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肯定与激励下,对于人文精神的体验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因此,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是非常有利的。

(三)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高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知识观是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对语文知识的机械灌输。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与具体的情感体验,教学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传授方面,对于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人文因素则很少关注,这种僵化的知识观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而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的开展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把人文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高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语文课教学的教育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都要对语文教学重视起来,尤其更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历年来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语言能力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让同学们以良好的人文素质去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二)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要针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相对课时较少的特点,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要效益,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具体实施中要改变原有的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语文教师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案,促进高职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更好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二者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学校缺乏师资的现状,多从师资人员的配备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短缺的现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四、结论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顺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还要拥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是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今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有较高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样的人才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我国各方面发展的瓶颈,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

(二)对照学生表现情况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有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有违反校纪校规的;有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也有不愿学习来学校混日子的;还有行为习惯差,对人没有礼貌的,针对这些情况,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如:对于行为习惯差,对人没有礼貌的学生,在讲《说“习以为常”》一文时可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给他们明确指出每个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不相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年幼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要想改变却不容易。有些学生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不理不睬,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及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必将处处与人引起摩擦不受欢迎,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导他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讲究礼貌。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3篇

艺术欣赏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至关重要,我们教师要在欣赏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特的艺术感悟能力。

1.在素材选择中渗透多元意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该国家,该时期的人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和社会,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结果。美术中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或者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去感知多元文化带来的视角和心灵的冲击。如中美两个国家,历经多年的发展探索,得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两个国家的人民在认识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表现在美术作品上必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再如我国唐代,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而现在则不然,这即是审美观不同带来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呈现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时代特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

2.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因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从而用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享受美的熏陶。如五年级上册《彩陶船形壶》,课本上的器皿呈一艘船的形状,在腹部绘渔网,使人自然联想到当时的渔猎生活。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陶器烧制工艺还十分原始,我们伟大的祖先不仅运用自己掌握的实践知识从事物质生产,还凭借他们对美的理解,在陶器上展示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使当时的彩陶装饰艺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彩陶,借助上面千姿百态的图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美的世界,将我们祖先丰富的艺术才能成分展示在我们眼前。

二、借助美术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兴趣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兴趣活动,能给学生更多的亲历美术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的感悟,体会美术本身的内在之美,升华自己的人文素养。

1.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教师在教学之余,给学生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人文主题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学习了艺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可了解艺术的历史和内涵,形成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如开办国画兴趣班,让学生在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积淀中,接受人文熏陶。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4篇

在作品中,作家结合自身的经历,用自己特有的洞察力和语言,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美,展示美,再创美。这种创造活动,又往往借助于文学语言来展开。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意境和微妙的情感,通过文学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成为一种审美实践。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美,认识美,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受美,使心灵得到净化美化。

文学作品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认同感。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态度、信仰、思维方式,了解其人生和创作特点,和作者的对话,这样能使个人得到成长。更能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多样性。英语学习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容易被文字描绘的意境所陶醉、被有张有弛的情节吸引、被丰富的情感所感染,不知不觉便沉浸到自觉体验的状态,这种自觉体验便是文学体验阅读所追求的状态。因为,在这种自觉体验状态下,读者身心放松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学习将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近乎习得的理想的语言学习状态。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文学作品,每部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精粹,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阅读和学习西方各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们会学习如何尊重各国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文学的特点和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各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并促进多样性文明之间的交流。

2基于文学的英语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拓展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文化修养,包括了一个人精神和道德的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人文素养越高,就越能够辩证地看待社会、物质、他人和自我的关系,才能够凭借思辨能力正确地认识世界,看待社会,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本质和精髓。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人文素养提高了,人的理想和人生哲学必将越来越深刻和高尚。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指其对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及美学知识的了解外,还包括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的工作能力;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能力;对外国文化的批评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平台,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同时,人文素养要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目的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英语阅读课程应通过广泛的、多元化的阅读,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是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所必需的能力,而且也为未来从事多种文化交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利用文学进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将文学作品引入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语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体会英语的魅力,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文化与思想,感受西方国家的生活和认知方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文化多元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英语文学知识。

英语每一学科的教授不是片面、孤立的。各科之间需要融会贯通的。如在教授英语时,教师不能只是讲授单词、词组、句子,要重视文化背景、相关文学知识的传送,从而使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国家在总体上有所了解,要适当导入英语文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了解与运用。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5篇

高职语文传递给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要的工具。当前高职教育主要定位为提供高端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更多地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对于语文教育投入不够充分,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目前较为普遍地出现了实用阅读、写作能力教学方向模糊、教学过于单一等问题。

1.1人文教育不够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为社会经济第一线培育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有序推进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高职教育过多地倾向于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相应地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都太少,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职教育当前的这种大环境下,部分学生会更多地参与具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人文基础学科却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这种偏重技术性和工具性倾向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情感和心灵方面的应有教育,决定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理想和情操方面的水平低下,以及文化素质的不足,都使得学生在参与社会竞争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创造力不足。

1.2学生人文素质不足人文教育集中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完成,包括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借助于优秀文化元素的感染以及相关的人生历练的等锻炼。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职业发展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地位要比业务素质更高,因此,作为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之一的人文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效率、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基础。高职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不足集中反映为:首先是日常读书不够,写作能力受到明显的制约,难以符合企业提出的就业要求;其次在文学欣赏方面存在明显的低俗化问题,主要是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再者学生进入社会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偏弱,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时难以适应和融入。

2.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为高职院校以往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思路是导致人文教育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就一定要从过去旧有的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当前的实际状况,科学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合理路径。

2.1语文教学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处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不过语文包含的人文底蕴非常深厚,这种基本属性赋予了语文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人文教育基本功能。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和发挥语文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凸显自身的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内在的人文性,为学生增加阅历、实现文化积淀提供重要助力,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推动学生能够利用优秀的文明气质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以及通过文化传统的传承实现自身品格的优化,最终帮助学生拥有争取更多幸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幸福)的人文素质。利用能够落实人文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首先能够引导学生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不断提升,帮助他们形成爱国思想,从而能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成才;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民族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认识拥有牢固的基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内在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拥有和更加坚守民族立场,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合格主体,并且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接受和传承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优秀的建设者。

2.2深化语文人文精神传递功能,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中的内容都是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魅力,能够提供特色审美感召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修养、健全心智,能够实现综合性的教育成效,是保证大学生增进人文素质和全面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学活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对高尚人格的推崇、诚信、和谐等宝贵思想,尤其是对民本理念、爱国思想以及创新精神的弘扬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人文塑造作用。语文教学中包含的中华文明中标志性的名家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优秀文学的基本属性,能够对阅读者和学习者产生非常重要的心灵影响力,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语文教育实际上可以看做是阐释人文思想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能够完成非常明显的人文精神教育成效。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讲解,督促学生利用阅读、欣赏和批评等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强化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的人文基础,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系统性概念和意义。在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效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传递功能,立足于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用合适的教学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从而将文学作品内在的强大感染力转化为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营养元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进程里获得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的可贵品质。

2.3发掘“文学作品”价值,培育学生的先进精神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语,是社会成员和他人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智、德、美等各方面教育的综合性基础,对于民族精神来说有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精神,也能够有效反映时代特征。所以语文教育应当能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延续和丰富民族精神,承担起不断积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历史重任,进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基点和支撑。从文化传统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所要传授的人文基础理论,是民族精神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描述和反映民族信仰、理性、情感,并且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完成形象的描述和传递。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积淀,在高职语文教学领域,一定要立足于“文学作品”,将人文基础理论更加准确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们,使得他们对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得到正面熏陶,从而在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上达到更高水平。此外,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阅读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在全面完成选修以及深入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人文科学各分支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目标,有效推进高职学生在知识结构性缺陷方面的弥补和改善。

3.结语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6篇

联想生活去感悟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对生活的联想和感悟中去理解古诗词。联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能够起到重要的升华作用,联想来源于生活,也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这样的古诗词阅读能够还原生活、再现生活、联系生活,不仅可以打通阻隔在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壁垒,还可以使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理想。同时,通过联想能够做好情感激发,让小学生稍做思考,争着描述,甚是精彩,从而激发了热爱生活。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教学案例片断: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一起来,预备起。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故乡。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二、合作探究促思维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加强文学修养并陶冶其情操。如在《寻隐者不遇》的教学时,老师设置让学生思考作者童子会有怎样的一问一答,让学生上台表演作者跟童子松下对话的情景。在角色表演中,学生深刻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又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想象诗的意境,在理解“辞、猿声”两个词语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词语的意思,归纳诗句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在探究过程中,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同学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三、改进方法优化课堂

为了凸显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让古诗词教学灵活富有实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新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的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创新精神,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师: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再加上有声有色的朗读就更好了!古诗就要读出来,如果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诗你想怎么读?(和同学一起读、小组读、和老师读、赛读、摇头晃脑地读、男女生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3.师: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师生合作读)

4.读出感触,读出诗人的感情。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7篇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势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承载着思想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本中,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微生物大到宇宙,包含了一切。不仅反映人生,还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呢?首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其次,就是把语文教学放到生活中,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知识源于生活,教育同样源于生话。如果能将课堂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家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个示范者,教师的言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不应该拿出“唯我独尊”的强者形象面对学生,应该怀有一颗爱心,以宽容的再度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好伙伴。此外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爱好。爱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着感召作用,教师的良好爱好可以感染学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说,一个好读书的老师,他的学识要比不爱读书的老师丰富,在与学生侃侃而谈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崇拜感,他们会默默的向老师靠近。这就是教师的力量。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感染和熏陶学生。学校应该在校园内增加拥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比如说在教室的走廊上悬挂更多的名人字画,并在一旁对作者进行介绍。或者举办诗歌朗诵或者诗歌写作竞赛等活动。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布置自己的班级,比如说布置出一个“读书角”,让同学们贡献出自己有趣的书,给大家分享。这种文化氛围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

(四)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教学材料中挖掘出生活元素,与生活日常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打通课内外的联系,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生的学习面向生活和社会,在新的途径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比如说,为社区写创意性的文明标语,鼓励大家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环境。开展这类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小结

人文素养教学范文第8篇

摘要: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文精神即它的基本特征。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人文性。阅读教学承载着人类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本文立足于阅读教学实践,分析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现状,并整理归纳人文素养内涵,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意义,论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施策略,最后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反思。

关键词:

人文性现状;人文素养;内涵意义;对策反思

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不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而是让学生记住教师课上总结的答案,这样常常会忽略学生的个人感受,阻碍学生的整体发展。长期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语文教学模式向理科转化,最后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目前的阅读教学追求形式多于内容,追求客体多于主体,追求统一多于个性。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的含义,一是经常修习涵养,二是平素所蒙养。简单地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本人认为,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外显出来的气质和涵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培养人文素养,即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情感内涵,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非凡,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道德。教师在阅读课上,引领学生感悟文章中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关怀,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中国语言的人文价值,感悟文本蕴含的文化。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趣味。教师在把握本文主旨的前提下,饱含情感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内涵,尽最大可能使学生与文本思想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阅读和审美经验,调动学生的审美动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阅读对象和审美内容,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最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精讲、追问、点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关于怎样在阅读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通过研究整理,提出以下三点实施策略。

第一,深层挖掘教材中文章的人文内蕴。中学语文课本蕴含“爱”和“人与自然”两大主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这两大主题,才能向学生高效地渗透人文素养。语文课本中,到处浸润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教师在深层发掘课本的根基上,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用文本中蕴含的“爱”滋润每一颗心灵,尽力为学生构建一种和谐,轻松,民主的讲堂气氛,那么,学生所学的人文常识就会内化为人文素养,外显为行为习惯,构成相对不变的品质结构。

第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避免“满堂灌”的模式,提倡“自读—质疑—讨论”,让学生自主修习,自主探究文本,发现疑难,然后借助生生和师生互动,互相讨论,最后解决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教学环节来锻炼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去观察,从而能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涵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天性专长、才能大小和课本的特征,灵动地运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可以按照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搭配分组,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还可以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开展辩论赛,进行团体汇报,或者评比优秀小组和组员等措施。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都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第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培养人文涵养的有效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发掘课文中的品德成分,感同身受地授课,学生便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撼动和陶冶,久之,就能够推动学生品德的提升。关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反思,主要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方面进行说明。现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仿效的榜样,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我们要做一名钻研型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究,实时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其次,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学识要“渊博”,涉猎人类文化的各个范畴。总之,语文教师应尽力成为一名有信仰,有抱负,品德崇高的“人”师。这样才能更容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文素养的培育对阅读教学来说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作,作为基层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模式,情感熏陶学生,让我们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芜存蔷,让我们的下一代满怀信心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作者:刘文文 单位:天津市北辰区实验中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浅析

摘要:

随着时展的不断迈进,我们的国家也越发强盛,在发展各项硬实力的同时,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能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学科,自然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开始至今,语文学科也在深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实现了各项突破,获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目前的我国语文教育框架下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缺失,并不断改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本色;人文素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造就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人们称之为“书呆子”,指的是那些单纯只知道学习书本知识,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现在,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们也逐渐开始实施并适应了先进、科学和开放的现代化语文教学课堂,但是在追求高成绩的大环境下,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还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拥护者,单纯地重视对一些课本上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教育方法的科学运用,又重蹈了“书呆子”的覆辙。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们思考如何在语文本色的回归过程中实现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们各项能力的提升。

1什么是语文本色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流传下来许多的文化,而作为人们交流使用的文字的流传,对于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语文学科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还是一门及其重要的学科。而对于刚刚步入正规学习生活的小学生来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也开启了对其他各种学科的学习,所以具有更加特殊的情感和意义。要想探究语文本色,还要从我国的语文文化入手。翻开各种史书和文献记载,首先映于眼帘的便是一个个文字,这些文字在古代文学家的手中具有了灵性,让语文不再局限于语文的单纯表现,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读来朗朗上口,各种生动活泼的景象仿佛穿越时空跃入眼前,让人文美与艺术美充分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即是语文的本色,而“书呆子”与艺术美的差别也正体现于此。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艺术美和人文美,只有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人才能领会到,而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讲,达到这种基本的人文素养的最重要途径便是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理论得到语文本色的概念,所谓的语文本色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具有灵性的语文思维能力,么语文本色的回归便是使这种灵性的语文思维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体现出来。

2语文本色回归的体现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一点,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化传播和发扬的一个重要方式和类型,不仅仅是在单纯地传播文化,还在传播过程中承载了许多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语文本色的回归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也可以领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培养一个健全公民的基础上,也传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其次,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课程,打开了其他课程学习的大门,也帮助了学生正确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语文本色的回归使得学生具有独立的认识观,对不同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让学生们有自己的学习观点,同时在对其他学科的认识也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最后,语文本色回归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对语文学习逐步产生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3如何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培养人文素养

3.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导者,理应具备较强的各方面素养,以满足新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语文这样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解释和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也能够给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正确的指导,科学引导学生们语文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3.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感受人文之美:除了我们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之外,学生们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包含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且都有着与作者亲身经历和思想情感有关的创作背景,只有充分将这些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深入感受,才能获得自己的理解,并提高文化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讲,实现这种目标的第一步便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应当以课本上的文章为依托,逐步带领和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阅读观点,以此,一步一步地交给学生们阅读的方法,敦促学生进行阅读,最终感受到人文之美。

3.3创造合适的培养环境:教师还需要为阅读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在语文课堂上,首先要让小学生们进行安静的阅读,然后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室环境和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们营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3.4读写结合,培养人文素养:要想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仅仅依靠阅读是不够的,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情感,还能学会文学家的情感表现手法,并通过不断地锻炼,结合日常生活的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和领悟激发出来,使阅读和写作充分结合,有效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

4总结

就上文的各项阐述可以明确语文本色回归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们需要坚持对语文本色的回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最科学和合适的环境,让语文本色与学生的思想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实现充分的融合,不仅实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还满足了国家对于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作者:袁秋霞 单位: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

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目标不清楚、教学模式不适用、教学方法不灵活等等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管理扁平化;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平衡。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为调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笔者了选取Y市S小学的小学语文教师100名,小学生15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利用spass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析。这样可以大概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和教学情况。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楚。德国教育学家第斯惠指出:语文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是提升语文学习效率的核心因素。但是目前大约有42%的小学语文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大约有31%的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顺利通过学校的考试;大约有27%的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答案显然是各人觉得各人有道理,每个认为不同想法的老师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教学。

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适用。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多媒体等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导致教师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视频的制作和挑选上,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有的老师甚至不惜把几乎所有的课程都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授课。全然不顾及学生对此的看法和上课学习的接受情况。以至于一直以来这个误区就是硬生生塞给学生,老师成为了专制的霸权主义者。经过访问,目前大约有37%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大约有42%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大约有21%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可见,老师认为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是一味的适用,也不是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

1.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会大大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切合实际。经过调查发现,大约有58%的小学生感觉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古板。大约有28%的学生对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还满意,大约有14%的学生喜欢现在的教学方式。此外,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利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简单阅读语文课本。很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比较被动的接受。因此,语文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2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策略

2.1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因此,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在学业成败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干预计划,进行归因训练,这样可以直接改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使学生接受成长性的挫折教育。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勤奋程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学生高效学习的信心。

2.2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由于语文学科特性,导致部分感性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文学概念和内涵。语文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外实践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让全体小学生在丰富实践中协同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摸准语文学习教学的起点及预期可能的制高点,在备课时超前准备,实现分层渐进,才能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语文学习教学效率,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

2.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管理扁平化。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增量、盘活了教育资源的存量,实现学习者自由选择的权益。教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一些创意和想法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很便捷地创造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再现语文课本各章节的知识框架,实现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直观化,进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成知识网、流程图和概念图。这样,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微课,就可以实现课堂管理的扁平化。

2.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求建立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素质,帮助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相信自我。而多元评价策略是指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肯定、鼓励和赞扬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所以,小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多维互评,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考试成绩、学习成就,更要培养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才能,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孟祥波.生本教育理念下延吉市北山小学高年段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D].延边大学,2014.

[2]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103-107.

作者:骆惠丽 单位:河源市龙川县新城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运用

摘要:

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素质教育中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在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的同事,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和前提,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

关键词:

情感;情感教学;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作为辐射教育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的教育意识与操作模式,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强调了“情意”与“认知”相统一的重要性,强调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情感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有效利用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情感沟通的策略把情感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得到全面地体现,最终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情感是人类特有而高度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健康的情感对丰富人的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影响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和心智。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情感价值可以内化并转化成行为,也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形成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阵地,需要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不再仅仅是教学手段,更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三维立体螺旋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学生处于最初的情感感知和培养阶段,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容易受外界事物和外界情景的影响、支配,并且,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感,而是会明显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是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普遍存在侧重认识方面,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影响作用。在教学这个双边性的活动中,师生情感得不到沟通或者沟通不足,使得教学效果的实质难以体现。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表情、语言来传递,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沟通情感,有助于帮助学生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对小学生学习语文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情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某些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情感态度,与小学生语文学习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运用情感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或教学的主要环节里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篇篇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的课文,正是语文教师动之以情,授之以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沃土!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

1、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接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小学生接受教育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水平。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与训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理解力和表达力的最直接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素养,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要具备规范的语音语调、流利的语文口语,较强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专业素养才会激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会对教师形成一种崇拜感,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起到教学相长的妙效。

2、用行动感化学生,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

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便是爱”。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只有爱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只有理解和宽容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才能与学生更好的进行思想交流,才能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

3、教师教态,言语传情

教师的教态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面带微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授课,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情感来对待老师,从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并在行动上产生积极的反应。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抵抗情绪和抗拒行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上课前,教师要抛开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愉快,全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课堂上要始终面带微笑,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多给予肯定和指导。语文教师要使用严谨、简练的语言,突出语言的专业性,读课文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用语调的升降将小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使小学生感到入情入理,对课文内容感兴趣,对教师产生依赖,从而加快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三、结束语

总之,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二是人就离不开情感,情感态度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又是促进和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因素的培养,能使小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兴趣,促进下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第十次印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