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精品课程建设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探究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已取得丰硕成果,这为后续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但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依然面临不少难题,应不断摸索具有特色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难题。通过凸显人文性、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建构课程群探索特色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途径,积极建设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高职语文;教学实践

“精品课程”这一概念是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它的理念是追求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已有11年的历程,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据统计,三个层次的建设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大量经验,为后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也为高职语文精品的建设提供范式。以精品课程范式为蓝本,积极建设高职语文精品课程,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在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因此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梳理这些难题,还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途径,有利于高职语文精品课程的顺利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难题

高职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面临不少亟需解决的建设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语文课程人文性缺失。高职语文课程不仅强调工具性,更强调人文性。当下职业教育,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语文等文化课的认识存在偏见,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可上可不上,课时量越少越好,把语文的课时节省下来,供专业课用。这种现象背后,就是对语文人文性认识的缺失。同时,高职学生存在人生理想信念淡漠、人文知识严重缺失等令人担忧的人文素质现状。这些都制约着建设高职语文精品课程。

(二)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开展。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容量大、难开展,有的流于形式。高职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低,没有兴趣,教师操作起来也难。语文课堂教学时数非常有限,课时不足,并且准备周期长。情境创设难,很难做到与专业结合,所设计的活动项目很难达成,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比如,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走上舞台等实践活动表面上看很容易组织,但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资料的搜集、学生的配合、活动开展的具体流程等等问题。同时,高职语文教师一方面没有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另方面也没有认识到语文等文化课程对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高职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还不完善、不合理、不科学。这些都是制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高职语文精品课程的重要因素。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2003~2010年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的72门体育精品课程和38所高校进行了研究,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民办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所占比例偏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偏低等问题。建议:推进申报建设一体化,规范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有序构建教学团队,细化课程建设内容;从过去关注精品课程申报转向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精品课程;高校;浙江

1引言

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到2010年,八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在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占比例仅为2.6%,这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严重滞后。从目前研究的综述来看,对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2011年教育部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因此,在这关键时期我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调查分析结果,对于体育精品课程问题本身是一种深刻的剖析,对于加快我省体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浙江省高等院校2003~2010年72门国家级、省级、校级体育精品课程。涉及浙江省13所普通本科院校、11所体育专业院系和14所高职高专院校。

2.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江省教育厅课程建设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料库以及浙江省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对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继续阅读

西方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一、西方哲学课程团队的历史沿革

1.初期建设阶段在1958年建系之初,哲学系就成立了外国哲学教研室,开始了西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专题和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等各类课程。从哲学专业课程设置来说,西方哲学方面的课程一直是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最早承担这项教学任务的是刘宏章教授和汪和梅教授等老一辈研究者,从而为西方哲学方面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前期基础。

2.稳步发展阶段在“”结束之后,西方哲学课程团队逐渐成为一支富有生命力的团队,由郭立田教授、高崖教授、韩景超教授和丁立群教授等新老教师组成。在当时,采用了国内权威性的教材《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等编)和《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主编)。同时,在课程大纲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把当时处于前沿各种问题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成熟提高阶段在世纪之交,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西方哲学课程团队继续充实力量,现已发展为由中青年博士群体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在教材的选取上,选择国内权威的西方哲学教材以及国际著名的原版哲学教材。西方哲学课程在坚持良好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的需要,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强化西方哲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学科实力,积极促进向教学的转化,从而使西方哲学课程达到质的飞跃:在007年成为黑龙江大学校级精品课,在2009年成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二、西方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路径

1.西方哲学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1)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具体做法是,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将西方哲学传统部分和现代部分合为一门课程,强调整体性和贯通性的理解,同时适当引入学术前沿的内容,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与学生多维和多向互动。一方面,采取课堂讨论和专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3)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并计划实施网络教学,把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上传到网上,以便于学生使用。上述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得本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4)在教材方面,选择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刘放桐教授主编的权威性西方哲学教材,并且选用了WalterKaufmann与ForrestBaird主编的PhilosophicClassics作为外文原版教材。同时,将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编写的西方哲学教材作为辅助性参照。此外,认真积累基本素材,积极参编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一书。

2.西方哲学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向学生介绍西方哲学发展中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四次重大理论转折,阐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给予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指明西方哲学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学术创新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理论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揭示西方哲学各流派和人物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及其之间的承继批判关系。由于课程的时数所限,不可能把整个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命题都给予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究,因而很难厘清各个时代之间哲学思想与命题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克服难点,力图打破学生跨越文化模式的阻碍和思维方式障碍,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确立整体的视野,要求在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中领会思想的内涵,加强对学生学习西方哲学经典文献的指导力度,尽可能在中西比较的框架内深化学生对于教材及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西方哲学课程的基本学时与相关模块西方哲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共计204学时,由4个部分组成:(1)古希腊哲学,包括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智者运动、古典时期的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四个部分,共32学时;(2)中世纪哲学,由前期教父哲学和后期经院哲学两部分构成,共28学时;(3)近代哲学,包括经验论哲学、唯理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四个部分,共72学时;(4)现当代哲学,由黑格尔之后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流派构成,共72学时。相关的支撑模块由7门课程组成,共计252学时。其基本的授课顺序为:(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6学时;(2)古希腊哲学专题,36学时;(3)中世纪哲学专题,36学时;(4)德国古典哲学专题,36学时;(5)现代西方哲学专题,36学时;(6)心灵哲学,36学时;(7)语言哲学,36学时。这些支撑性课程重点是以专题的形式来解读和探讨各个时期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而不能简单重复西方哲学各个阶段哲学流派与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此外,还包括一些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课程,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阿奎那的《论存在与本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对于这些重要原著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深入领会西方哲学的思想特点,而且还可以领略西方哲学家们彼此之间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思想个性。

继续阅读

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杂志》2014年第二期

1精研的教学内容

为突出石化特色和工科特点,从整体上考虑化学教学的系统性,我们打破课程壁垒,对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优化,重新建立了石化特色突出、工科特点鲜明的教学新体系,做到少而精、博而通。整个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成果、前沿学科、国内外先进技术等相结合,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和臃肿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较好地处理了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体系与特色的关系,重视和加强了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我们创建了三种个性化的理论教学新模块,即化工类模块、非化工类模块以及专科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选用不同的教材,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专业,也要根据专业需要,选择不同的重点内容,并将各专业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嵌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常教常新。在实验方面,我们构建了“物理化学实验立体式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与学生实验相配套的物理化学实验电子教材、实验多媒体课件、仪器使用课件、实验教学片(实验操作)、实验预习思考题、实验动画、模拟实验等内容。另外,建立了“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新体系”,提出了“强化综合性,淡化验证性,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设计和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体系主要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这2个层次,并设5个模块,对于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个性化的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型实验的内容,形成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了“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基础实验教学以预习→讲解重点→独立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为主要形式,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综合设计实验教学以老师给题目→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为主要形式,此类实验模拟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可以接受科研工作的全过程训练;研究型实验教学以确定题目→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实验操作→完成小论文→答辩为主要形式,通过全班交流,能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种做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为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大赛、校级的各种实验竞赛以及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一系列课外竞赛。课外竞赛将设计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跨越。通过参加大赛的形式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2精彩的课程资源

1)建立网络平台,共享优质资源。网站建设的宗旨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实现网络化教学为目标,将多种课程资源集成在网站的教学资源中。我们采用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建立了物理化学(含物理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形成了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录像、试题库、考研辅导等内容的立体化教材,还将每学期教师的授课计划、授课信息、实验安排、研究型实验的题目,学生评价,最新资讯,其它院校制作精良的物理化学教学及辅助教学课件,全国物理化学教学名师的授课视频等教学资源挂到网上,实现多种教学资源优化组合与共享,通过动画和影像等多种手段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方便学生和老师及时了解有关方面的信息。以往没有建设课程网站,学生和老师们能获得的课程资源有限,自从建立了课程网站,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很好地利用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随时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学习。2)重视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可以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内涵,同时也是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组十分重视教材的选用及其它教学资源的建设,在2012年根据石化特色和工科的特点,公开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实验》,该实验教材除了25个基础实验,还增加了23个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与专业对口的提高型即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型实验。书中涉及到化工、化学类各专业的内容,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使用,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前瞻性、创新性的特点。另外,在2003年本课程组教师主编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已多年作为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课程组开发设计了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软件,从而能够令教学资源更为丰富。

3精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任课老师为主,老师课上照本宣科,学生课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因而我们摒弃了以上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引旧导新、设疑启发、释疑解惑、知识联想、师生互动、课后交流、精选习题,以及“三个结合”即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和专题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各种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做到主动参与学习、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模式。这具体表现在学生的上课人数平均每班超过95%,考试及格率平均每班大于90%,学生主动找老师做科研项目等方面。

4精细的考核方式

继续阅读

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在多个高职专业内开展的主要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文献综述能力的一门课程,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里都有广泛的需求,应用文写作以其内容的实用性、教法的生动性和学习的有效性深受各高职学校学生的喜爱。打造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是学校提升综合教学水平的基础,更是保持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严格,而应用文写作是一个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关于应用文写作指导的书籍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今天,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需要写作,一个人的写作能力直接关系着其升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成为代表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表征。因此,出众的写作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进行学习交流时更加需要写作,而且学习也需要写作。因此写作的过程也是巩固学习的过程。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而且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把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提升到与英语教学同等的高度,学生具备了较高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为以后进入社会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应用文精品课堂建设,将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新式的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但是,经过我们的实际调研发现课堂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应用文写作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高职院校对这种课程提起了高度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远远不能与其他主修的专业课相比,从学生甚至到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观念,学生们往往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不能提起对写作能力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其二,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虽然应用文课程早就存在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堂上,但是新形势下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授,使课堂丧失了灵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课堂效果难以理想。

三、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精品课的措施

(一)紧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文件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的扩招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面对也能够用温课程覆盖面积广,涉及人数多的问题,如何高效的提升应用文写作课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各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高职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应用文的写作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手册,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教学计划,使课程教学大纲符合各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充分体现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体现高职院校高质量的办学特色。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社会,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保持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设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就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如比较阅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说写综合教学法都是实践证明了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做好及时反馈工作,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当堂总结,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争取弥补。学生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优势,在课堂上或课后积极与教师沟通,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共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效率。

继续阅读

法学专业商法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法学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商法作为法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独特属性要求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商法知识体系脉络。文章通过实践分析,提出可从实践教学改革、自主编写教材、完善教学团队三个方面实现商法精品课程的设置目标。

[关键词]商法;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务学习

当前的本科生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性教育”为辅助。为了提高本科生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强调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力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商法精品课程教学概述

(一)课程教学目标商法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对法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商法课程的高效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商法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关键一步。因此加强本科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正确树立建设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务性学习,对于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指导思想建设商法精品课程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等,这就要求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在年龄和专业方向的合理配置;对于教材的使用注重配套、采取立体化的使用模式,避免单一枯燥的书本阅读式。商法课程的内容更偏向于实务性和操作性,因此建设商法精品课程需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商法领域的专业性实战人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解决商法问题的能力。以延边大学商法精品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为:第一,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结合实践中的商法案例,掌握当下学科前沿的热点知识;第三,利用独特的语言优势,培养掌握相关国际商法领域法律制度与前沿问题的专业型实战人才。商法精品课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令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最优化的教育,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二、商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打破原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灌输教育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教育方式。①在理论方面,商法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以教师面对面授课为主,有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情况,同时在课堂中也会穿插学生的讨论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②延边大学经过这几年对商法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制作出一系列配合讲课的精品课件,将知识点凝练,令其具有学科特点。第一,在课程学习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将学习内容的课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形成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第二,注重案例教学,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讨论交流。③第三,以专题的形式对商法课程进行专题化讲解,将课程上传到微课,方便学生自主分配学习时间,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夯实学到的知识。第四,采用研讨课或者沙龙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遴选主要研讨专题,学生根据情况选择搭配,先由学生进行简短报告,老师、学生再共同参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在实践方面:第一,通过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举办交流会,学生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校也可以了解到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第二,使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将理论充分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把握理论内在的规律。但此种模式仍然存在弊端,由于商法课程自身的特殊属性,学生在没有进入实践基地之前很难掌握实践点,在学习理论期间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进入实践基地后会有很长时间的熟悉和适应期。

继续阅读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体会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继续阅读

兵团精品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论文

摘要:产业经济理论和现实联系紧密,属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文章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围绕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探索产业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精品课程;教学方法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结果,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些年来经济学最活跃、取得成果最丰厚的领域之一。1996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在学科设置上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产业经济学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主要由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政策组成,是介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石河子大学产业经济学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创新,在创新中建设,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新疆(兵团)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

一产业经济学精品课程基本状况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现已建立起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基础选修课、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专业方向课程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目前产业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系、人力资源与商务管理系、组织与运营管理系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的重要课程。产业经济学开课课时分别为:经济学专业本科为必修课(共32课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为选修课(共32课时),硕士研究生为选修课(共24课时),博士生为专业方向课(共24课时)。产业经济学在院系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重视下,本着高起点、重特色、勇创新的精神,对课程加大了建设力度,从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于2005年成功申报为校级本科一类课程、2008年成功申报为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和2010年成功申报为兵团精品课程。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本课程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课程组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横向课题,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奖,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产业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建立特色鲜明多层次课程教学体系产业经济学自2000年在我校经管学院开设以来,已成为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工商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应用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在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后,产业经济学开课课时分别为:经济学、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必修课为32学时,工商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选修课为32学时,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为必修课为24学时,博士研究生为专业方向课为24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学团队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包括本科生专业课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和博士生专业课程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实施,使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学与科研脱节、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的不足,形成了产业经济学课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二)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教师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经济理论用于分析、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热点经济问题,以达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逐渐形成包括基础层、提高层和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课程实习,将经济运行状况、企业经济活动通过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金融模拟实验、统计实习、证券投资模拟、企业创业计划等实验环境与手段再现。提高层课程实习,组织学生进入经贸系的自治区产学研基地兵团经济研究、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新疆)边境贸易研究中心、棉花经济研究中心四大实践教学基地,参与中心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跟随实践基地人员进行社会调研活动。研究与创新层课程实习,在课程组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社会调研获得知识申报大学及国家级SRP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性的科技学术比赛。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