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

健身康复培训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前景

1引言

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养生实践方法,与中华文化传承一脉相承,是现代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组织编创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新功法。[1]又编创了健身气功•明目功青少版,校园五禽戏小学版,校园五禽戏初中版与校园五禽戏高中版等四种功法。[2]随着健身气功的推广发展,练习健身气功人数的增加,练习场地的建设规范,同样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健身气功工作者。截至2017年底,健身气功指导员达到249373名,裁判员达到21240名。[3]随之而产生的社区体育组织、健身俱乐部、体医结合康复中心、学校健身气功课程等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从业前景。

2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因素分析

2.1健身气功社区组织的开展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性分析

2.1.1自发性的健身气功组织开展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性自发性的健身气功组织是社区健身气功爱好者为了健身、养生为目的,自发组织进行的练习,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4]他们以中老年人为主,在公园、广场、湖边和小区楼下为活动阵地,以健身气功视频为主要学习手段。社区健身气功自发组织的发展壮大,急需一批从事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员。2.1.2健身气功协会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性随着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养生法功在群众中非常受欢迎,推动健身气功社团的建立,以及社团相关的健身气功比赛、表演、用品等的发展,这就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开发、管理。作为专职人员,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将有着众多职业发展机会。

2.1.3健身气功活动站点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性国家建设健身气功站点主要用于研究、宣传、推广和普及健身气功,健身气功站点属于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扶持项目。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站点活动和组织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担负着站点的日常活动组织与管理工作。[5]从健身气功站点的建立到成长壮大,都急需一批有组织和管理经验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

2.2健身俱乐部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性

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普及,生活节奏加快、不规律工作和休息导致一系列疾病。尤其是高发病率的当今,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以运动为手段促进健康被提上日程。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传统运动养生手段,其负荷量适中锻炼效果良好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健身气功将通过综合性健身俱乐部或者专业健身气功俱乐部推广为新的体育产业。俱乐部的核心和关键力量就是教练,俱乐部教练员的水平是影响会员参与信心和兴趣的重要因素。[6]这将为健身气功教练提供一个从业机遇。

2.3体医结合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性分析

在中医养生学中注重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现代医学病后康复也需要体育手段辅助康复,健身气功同样是以健康长寿为目标。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术,就是利用运动的方式来打通全身筋脉,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在体医结合下,练习健身气功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预防和康复治疗这一要求。据调查,如今绝大多数中医院成立了传统体育康复中心,进行西医、中医、健身气功等手段结合,这就需要专业的健身气功工作者进行科学指导。

2.4学校健身课程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性分析

2.4.1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性高等院校聚集了大量高素质复合人才。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健身气功课程开设符合文化传承,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7]随着广大大学逐步开设健身气功选修课、方法课,这需要众多的专业教师从事教学。

2.4.2全民健身下中小学课程开展与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性学生在校的任务是学习,参加体育运动时间有限,一个有效的运动手段至关重要。健身气功负荷强度适中且在改善身心,缓解疲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于学习任务重,运动时间有限的中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运动练习方法。2017年,健身气功被列入《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打破了以往校园推广的政策限制。[8]而校园五禽戏小学版,五禽戏初中版的编创,为中小学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提供了针对性教学。

3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趋势分析

3.1社区体育组织完善后的从业前景

3.1.1社区自发体育组织完善后的从业前景社区体育是以区域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9]社区体育繁荣昌盛,对居民影响加深,为健身气功这一运动项目进社区提供了平台。社区健身气功活动有组织、计划进行,这要专业人才进行管理。

3.1.2全国健身气功协会管理机制健全下的从业前景健身气功协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团体,在促进和推广健身气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各级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健身气功的普及,各地区健身气功协会纷纷建立,健身气功协会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1.3全国健身气功站点全面开发下的从业前景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加快了对健身气功站点的建设脚步,对健身气功工作者需求必然增加。目前全国健身气功站点已达到32632个,政府部门培训的辅导员还远远不能满足站点建设需要。健身气功站点教辅人员还有很大空缺。

3.2健身俱乐部全面开发下的从业前景

3.2.1综合性体育俱乐部全面开发下的从业前景健身气功不仅被中老年人认可,部分的年轻白领也加入学习健身气功行列,健身气功人员的增加为健身气功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众多的综合性健身俱乐部也新增了健身气功课程这为健身气功指导员提供了广阔从业前景。

3.2.2专业性健身气功俱乐部开发下的从业前景随着健身事业的发展,健身气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面对市场需要,专业性健身俱乐部纷纷成立。健身气功俱乐部主要开设大班教学、一对一私教、一对多教育等,这需要大量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教练工作。

3.2.3健身气功产业和市场开发下的从业前景随着体育产业和健身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参与健身意识的增强,健身俱乐部正在不断增加。[10]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从事健身气功站点联赛评委、用品、器械、表演和服装等相关行业的工作,健身气功俱乐部无疑有具有广阔的市场。

3.3体医结合背景下的从业前景

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噪音污染和电子辐射等使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庞大的亚健康人群不可能都去医院,他可以通过学习健身气功等体育运动的手段来消除疾病,恢复健康。在《“健康中国”2030冶规划纲要》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运动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1]这为健身气功同医疗结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健身气功的良好健身效果逐渐引起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寻找能治病的健身气功运动处方,健身气功作为一种很好的健身手段,逐渐被众多医院作为康复的重要手段,在体医结合下从业空间巨大。

3.4学校教育下的从业前景

3.4.1高校教育改革下的从业前景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政策下,健身气功逐渐被引进高等院校。目前我国众多本科院校中,部分本科院校校已开设健身气功课做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在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上,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的79所高校,89支代表队,近600人参加比赛。[12]说明健身气功在高等院校开展取得重大成果,将吸引更多的高等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这一学科,那么健身气功教师将有很大空缺。

3.4.2阳光体育课背景下的从业前景在阳光体育号召下学校体育课不仅要起到娱乐、放松身心作用,还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一定的运动技能。健身气功进校园丰富了课程形式,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起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针对学生群体编创的校园五禽戏、明目功,适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有利于在校园推广。中小学健身气功课程的开展既,增加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也为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众多的从业岗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传统养生方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将会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并在我们生活中大放异彩。而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从事健身俱乐部教练、健身气功社区指导、健身气功康复师和学校教师等工作,从业前景是广阔的。然而,我国健身气功的快速发展,练功人群增加,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剧增,从业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健身气功指导员专业素养欠缺,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杂乱,组织体系欠缺,组织无章程;政府在推广、扶持力度不够,对场地器材,科研经费等投入有限。

4.2建议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基本建立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老年医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健康教育

1.加大社会宣传。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宣传老年健康科学知识和相关政策,普及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合理用药等健康知识,提高老年健康素养,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推广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推进“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市卫健局、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教育引领。推进老年大学(学校)等老年教育机构将老年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建市级老年健康科普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发展老年健康“云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老年健康知识。到2022年,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9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60%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中心。(市委老干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预防保健

3.强化早期预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监测、评价和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降低65周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探索推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实施失能预防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为老年人“住、行、医、养”提供便利,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市卫健局、财政局、住建局、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健康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绩效评价。探索健全“防、治、管”相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做细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患者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为签约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等健康管理服务。到2022年,全市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超过72%。(市卫健局负责)

5.推动体育健身。将老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设适合老年人就近健身的体育设施,推广适宜老年人的健身方法,普及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引导老年人科学健身。广泛开展“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创建活动,健全老年人体育健身组织,丰富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指导,支持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赛事,引领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市文体旅游局、卫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疾病诊治

6.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加强老年医学诊疗、老年康复能力建设,到2022年市医院、市中医院要开设立老年医学科,市中医院设置康复科。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诊治中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科。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建立老年慢性病长期处方制度。(市卫健局、发改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使老年人享受就诊、转诊、预约专家、保障用药等优先服务。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到2022年,市医院及全市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市卫健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康复护理和医养结合服务

8.加强护理康复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鼓励市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老年病门诊,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加强护理康复、家庭病床服务等个性化服务能力。到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市卫健局、发改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进医养结合。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协调、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利用医疗资源优势,拓宽服务内容,增设养老机构。支持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基本标准的较大规模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较小规模的养老机构可按规范开设医务室,或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协议合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到2022年,全市养老机构和协议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6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医养结合示范乡镇(街道)和机构创建。(市卫健局、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探索长期照护服务

10.探索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探索建立居家、社区、专业机构三位一体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探索开展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工程,做好与社会服务兜底工程的衔接,保障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发展。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按规定开办医务室、护理站等,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和长期照护服务。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护服务,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重点支持发展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培育发展能够提供上门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市民政局、卫健局、发改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加强照护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或课程,以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为重点,加快培养适应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鼓励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市教育局、卫健局、人社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12.推进安宁疗护规范发展。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定位,推动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支持开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效畅通的转诊机制。落实国家安宁疗护进入和用药指南,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确定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属于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按现有项目收费;属于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的,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收费标准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市卫健局、民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强生命教育。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看待生命理念,推动安宁疗护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市卫健局、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14.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协调联动,统筹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任务,融入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3篇

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也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增强体质、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主旋律,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县残疾人体育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残疾人体育活动日益活跃,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日益迫切,残疾人体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残疾人体育发展还不均衡。基层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不够活跃,参与率较低,适合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和健身的场所、设施、器材十分缺乏,为残疾人提供群众体育活动服务的能力与残疾人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残疾人健身康复的需求。

残疾人群众体育是残疾人体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普及以康复、平等参与为目的的残疾人群众体育是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残疾人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残疾人加强体育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残疾人素质的重要举措。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残联、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加快建设文化大县、体育强县的要求,以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残疾人体质、提高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提高我县残疾人体育发展水平,加强政府推动、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组织保障、扩大残疾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体育生活,促进我县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残疾人群众体育为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方针。

(二)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努力提升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夯实基础。

(三)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努力加快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科学发展和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我县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残疾人数量显著增加,残疾人精神文化体育生活较为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一)参加体育锻炼的残疾人数量进一步增加。残疾人对体育运动康复健身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逐年增加,有活动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不低于65%。

(二)各类公共体育健身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类公共体育场馆按有关规定向残疾人开放,无障碍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根据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设施,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三)残疾人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盲人门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开展象棋、飞镖、轮椅舞蹈、太极柔力球等残疾人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四)残疾人健身指导队伍加快发展。残疾人健身指导员队伍加快发展,积极培育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指导员,并经常性对残疾人开展健身指导。

(五)残疾人群众体育组织和机构不断完善。建立1个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继续完善县残疾人体育协会并加强指导、组织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

(六)特奥运动蓬勃发展。经常性组织开展特奥运动,每年开展“特奥日”活动。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宣传教育。积极普及和宣传残疾人体育和运动康复科普知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多种媒体,采取专栏、宣传板报、体质测定、健康咨询、科普讲座等形式,推广和普及适合残疾人广泛参与的科学健身项目和方法。利用全民关注体育、参与健身的契机,不断增强残疾人的科学健身意识,吸引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动员和组织学生关心、支持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学生中培养助残为荣的良好风尚。

(二)广泛开展残疾人全民健身活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益。根据残疾人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广大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比例。

(三)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残疾人体育。将残疾人体育作为城镇社区体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镇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残疾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的功能,提高为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服务的能力。在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时,鼓励残疾居民积极参与。

(四)积极推动农村残疾人体育工作。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农村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器材,引导农村残疾人参加自强健身活动。重视提高农村残疾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确保每个乡镇每年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竞赛)不少于一次,使更多的农村残疾人能参加体育活动。将组织开展农村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纳入各地年度全民健身活动表彰内容。

(五)切实加强残疾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身和康复为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残疾学生体质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特教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参照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参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残疾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

(六)大力开展残疾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残疾人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作用,广泛建立福利企业、单位残疾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福利企业、单位制订针对残疾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残疾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并组织残疾职工参加。

(七)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研究。在县内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有关残疾人体育的课程,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培养更多的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残疾人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研发全民健身器材时,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的身心特点,有关研发和生产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活动的健身设备和器材,便于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

(八)打造我县残疾人体育特色。广泛挖掘和大力推广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并鼓励残疾人积极参与,打造特色团队和项目,逐步形成我县残疾人群众体育“一地一品”的特色。

(九)发挥残疾人体育赛事对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推动作用。改革完善残疾人体育竞赛制度,拓展适合大众化、易普及的残疾人体育项目,定期举办各级、各类残疾人体育比赛,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县残联每四年举办一届综合性残疾人运动会。在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行业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家庭运动会时,设置残疾人组和适合残疾人参加的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残疾人体育机构建设。各镇(街)要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指导机构和残疾人群众体育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

(二)加强对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指导。各镇(街)要将残疾人群众体育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积极支持、指导社区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障残疾人群众体育经费。各镇(街)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每年安排必要的财政经费,保障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为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健身和康复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不断完善残疾人群众体育设施。各镇(街)要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加强残疾人体育设施和器材规划、配备力度;完善残疾人体育健身器材和设施管理办法;在城乡公共健身场所、全民健身苑点、社区体育健身站(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等配置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器材。公共体育设施要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加强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在人员培训、场地设施运转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保证残疾人体育活动需要。要充分利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中小学校和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等现有体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要督促托养中心和有条件的福利企业等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单位和场所,开辟一定面积的场地并配置足够数量的体育健身康复设施,确保残疾人能正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六、组织实施

(一)各镇(街)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建设体育强县等重大决策,加强对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要依托各级政府,以全民健身发展规划为总体目标,将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纳入本地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全民健身总体规划。

(三)各镇(街)残联要利用“全国助残日”、“全民健身日”、“国际盲人节”、“国际聋人节”、“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文化活动周”等重大节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号召、组织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

(四)体育行政部门要鼓励、组织、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体育权益”。要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积极探索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基层残疾人体育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发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残疾人体育工作。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这一载体,举办各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并为其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五)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对学校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予以指导和帮助,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的人数比例。经常性组织残疾学生开展适合其特点的日常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有条件的学校要争取设立残疾人体育培训和训练基地。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社区体育文化;高校体育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国家已将全民健身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宣传和落实,社区体育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繁荣,可见国家对国民健康体质的关注程度。那么如何将全民健身活动迅速地开展起来,如何加快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一节提到:“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现阶段虽然我们的条件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但如何能将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是目前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我国政府对学校体育的不断重视,各高校、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逐渐健全起来,平时除了教学和训练使用以外,早晚时间段和周末节假日利用率相对较低,而这个时间段对大部分体育健身爱好者来讲是理想的锻炼时间。因此各学校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和训练的前提下,如何让这些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附近社区居民能从中受益,这就需要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鼓励学校将早晚时间段、双休日和寒暑假期间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使这些优质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在闲置期间得以充分利用,使得校园体育文化助力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开放时间、开放场地、开放对象、管理制度、安全制度、发放社区人员校内活动卡等方法规范校外人员进校健身,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同社区沟通、交流、信息反馈等方式,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二、发挥高校的优秀人才资源优势

(一)发挥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二节提到:“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随着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地各种体育健身队伍迅速发展起来,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增长速度,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自学成才,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学习,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离正确指导群众进行科学化健身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而我国体育专业院校拥有较高层次的体育师资人才,无论在人员配置、专业种类、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他们能够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体育培训,技术指导、体质测试、健康咨询、运动损伤康复等活动。如果将这些优质的体育人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可为附近社区体育健身提供优秀的体育师资力量和较高水平的体育专项人才,并能不断地为社区提供最新最专业的运动信息。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工作,可以对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通过实践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督促其不断地去学习,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学习内容,提高自己将来的就业机会,使得学校体育文化和社区体育文化得到融合发展。

(二)发挥医科及体育康复专业人才优势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没有达到完全职业化水平,据文献资料显示,在现有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中85%以上为兼职人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社区体育爱好者,通过培训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专业知识教育,对体育专业知识、体育运动康复、体育保健、体育营养膳食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我们可以借助高校的体育康复专业及医科专业院校的人才优势,对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中短期培训,用对口的专业为社会储备更多的医体结合型复合人才。鼓励体育院校及医学院校的学生到社区去实习和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中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象。在学生到社区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开设短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学生可以深入社区,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加以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指导能力和水平,同时社区体育指导员具有社会体育指导的丰富经验,通过他们的指导,学生会很快了解和掌握社区百姓的健身需求,获得社会体育指导的直接经验,为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高校其他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及,对体育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体育教育功能和优势日益凸显,成为当今最富时代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体育教育手段之一。我们可以利用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资源优势,创建以市或社区为单位的体育健身网络服务平台,里面包含健身知识宣传、体育活动和场馆通知、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身视频学习等。通过网络健身服务平台,可以对某一区域的群体或者个体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并可以针对个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出科学的运动处方,通过对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数据的科学管理和系统分析,最终达到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化的目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强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融合

(一)资源共享通过体育场所资源共享,减轻了学校和社区资源投入的资金压力。体育人才资源共享,既可以丰富在校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学校可通过家长委员会,邀请有体育特长、有服务意识、认真负责的家长参加本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组织实施,对学生喜欢而本校教师难以开设的运动项目,学校可聘请社区中的专业人才为教练或辅导员,利用闲暇时间在学校的社团、选修课或开放日协助体育教师组织并指导教学等。家长委员会和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具有健身性、趣味性、安全性、合作性的亲子比赛项目,孩子和家长共同组队参加,通过参加亲子比赛,家长与孩子一起感受运动的快乐,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紧密地融合起来,可以邀请他们作为某项比赛的裁判员,以此发挥他们的监督、管理和教育作用,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营造校外健身氛围家长在思想上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督促,大部分学生在校外难以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不易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学校也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深入交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其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布置寒、暑假体育作业或双休日任务单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方案,明确锻炼任务。让家长督促、伴随、协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家长为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体育家庭作业,会陪伴孩子一起锻炼,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2016-10-25.

[2]陈莉.美国小学体育对我国小学体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8(11).

[3]王居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2).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5篇

志愿者助残队伍不时扩大,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更加和谐。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人道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乡村道路无障碍建设得到较大改善,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发明了条件。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营造了关爱残疾人的舆论氛围。各级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全社会保证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时增强。

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都建立了残疾人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残联组织建设不时完善。县级残联配备了专职理事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和县残联有独立的办公用房。

262名贫困残疾学生得到资助,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550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水平的康复。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到70%2700名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率稳步上升,扶持2200名特困残疾人脱贫,为9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

不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残疾人素质进一步提高。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残疾人获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奖项23个。

有效改善了广大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为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实现小康生活打下了基础。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和残疾人自身障碍的影响,残疾人总体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相当多的残疾人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稳定保证;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实现残疾人小康生活的任务尤为繁重艰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小市有大作为的宏伟目标,以保证残疾人基本生活为重点,加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工作,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一)总目标

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使760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水平的康复。

保证其基本生活。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进一步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证体系。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居住条件。

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切实保证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体育活动得到普及。残疾人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权益保证状况继续改善。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建设及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

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原则

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兼顾特点、整体推进、加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全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财政要将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列入预算,加大投入,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坚持社会化工作方法。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议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人事业。

围绕提高为残疾人综合服务的能力,依照“求真务实、继续推进”工作方针。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实事。

依法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政策法规。

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工作者队伍。激励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的作用。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素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三、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任务指标和主要措施

(一)康复

任务指标

提高康复服务能力,加强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和康复服务人才培养。乡村和收入较高地区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收入较低地区农村70%以上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使760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水平的康复,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500例,为各类残疾人供应辅助器具1000件。

减少残疾发生。开展残疾预防。

主要措施

1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性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建立康复员队伍,完善康复设施,将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

2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白内障复明手术定点医院,不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组派医疗队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对贫困低视力患者实施救治。

3健全和规范聋儿康复网络。加强市聋儿语训部的管理、指导。逐步规范各类儿语训机构建设。聋指导社区和家庭开展康复训练,办好聋儿家长学校。对贫困聋儿实施康复救助,做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职称评定工作。

4完善精神病防治工作机制。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工作模式。对3000名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遏制精神疾病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大力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努力提高康复效果。

5依托医疗机构开展对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和麻风畸残患者实施矫治手术。

6发挥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开展智力残疾康复综合服务。调动智力残疾人亲友的积极性,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生活自理和认知能力与语言交流等训练,对成年智力残疾人进行简单劳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积极发明条件,建设集教育、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的智力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养护机构,提供系统、终身康复服务。对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开展早期干预,切实做好特殊人群的补碘宣传教育工作,减少智力残疾发生。

7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网络建设。为各类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对贫困残疾人实施普及型假肢、矫形器等辅助器具的救助。

8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公益宣传。提高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结合“爱眼日”爱耳日”精神卫生日”防治碘缺乏病日”防治麻风病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议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减轻和控制残疾水平。

(二)教育

任务指标

大力普及、巩固和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适龄视力、听力、智力等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或接近当地普通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水平。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并巩固在85%以上。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

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努力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各级要积极动员和组织残疾人参与函授、广播电视、自学考试。

重视0至3岁残疾儿童的发现和康复治疗。农村残疾儿童学前1年受教育率有较大提高。努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乡村适龄残疾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3年教育。

大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具备专科学历。

主要措施

1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2搞好残疾儿童少年的摸底调查工作。制定科学的扶残助学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特殊教育体系。

3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市和县开办一个残疾幼儿教育特训班或语训康复班;市要建一所九年义务特殊教育学校。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

5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6继续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列入政府优惠政策范围,同等条件下,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优先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7以基层残疾人协会和社区、村委会为单位。基本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积极推广汉语双拼盲文和中国手语。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教具,对各类残疾人进行各种技能和能力培养,提高残疾人特别是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人文化科学知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三)就业与社会保障

任务指标

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逐步稳定。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400名。

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促进城镇残疾职工参与社会安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证政策。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证体系。依照分类救助的原则,适当提高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社会保证水平。

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严格保证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保证监察和劳动用工年审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依法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

2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在劳动保证部门指导下。为残疾人个体开业、集体从业和按比例就业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服务。加强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职业指导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强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市、县(市、区)街办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组织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将残疾人纳入各级劳动保证部门的失业登记范围。

3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和建立社区盲人按摩站点安排残疾人就业。从劳动保证部门已开发的下岗失业人员守业项目中选择适合残疾人守业的项目。扶持贫困残疾人个体就业。

4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门示范性培训基地与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互补的残疾人培训网络。动员社会力量招募志愿者,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和师资援助。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优惠政策和经费扶持,对贫困残疾人减免培训费和鉴定费。

5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制定盲人按摩行业管理方法。培训盲人保健按摩师。加强对在职盲人按摩人员的继续教育。

6切实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证体系。鼓励并组织个体就业残疾人参与社会安全。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及时给予社会救助,适当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保证水平。

(四)扶贫

任务指标

扶持8000名贫困残疾人基本解决温饱;初步解决温饱的扶助其稳定提高经济收入。

协助1000名适合参与生产劳动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扶持2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

主要措施

1要将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列入扶贫工作规划。同步实施。要针对残疾人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加强科技扶贫。各级科研机构、技术人员要与残疾人农户建立科技承包责任制。

3积极发展“基地加农户”和订单农业。有市场前景,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他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残疾人脱贫。

4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做到扶持资金、扶持项目、干部“帮、包、带”三到户,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5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利用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掌握脱贫致富技能;基层残联和残疾人服务社做好各类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适时组织科技人员或科技能手进村入户现场指导。

6建立定点帮扶制度。要具体协助和指导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扶贫项目,检查资金使用。积极开展结对子,一帮一,众帮一”等活动,协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7继续实施好中央专项公益金项目。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农村无房户和危房户进行住房改造,改善其居住条件。

8完善残疾人服务社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9加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管理。量化绩效考核,最大水平地保证残疾人受益。

(五)文化体育

任务指标

普遍、深入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倡议、动员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

增强残疾人体质。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残疾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不时提高残疾人竞技运动水平和比赛成绩。积极选派运动员参与国内外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

主要措施

1各级残联综合服务设施要有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专门场所。活跃基层残疾人文体生活。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特教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残疾人美术、书画、摄影、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2建立全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库。

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机构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优惠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阅览室为残疾人提供图书借阅服务。

4要加强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领导。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扶持。为国家及省选送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所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应向残疾人免费开放。

5有条件的地区应视情组织残疾人运动会或体育健身活动。

鼓励协助残疾人就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要建立残疾人体育社区示范点。抓好特教学校(特教班)校园体育活动。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指导农村残疾人因地制宜开展康复健身体育活动。

(六)社会环境

任务指标

加大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弘扬人道主义思想。

培养提高社会助残意识。将扶助残疾人工作纳入各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主要措施

1新闻、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动员支持新闻媒体正面报道和反映残疾人情况。营造关爱他人、扶助弱者的良好社会环境。

2建议理解、尊重、关心、协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引导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和“法律助残”等扶残助残活动。发现、培养、宣传新的助残先进典型、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残疾人事业先进工作者。

3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社区、单位和特教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残疾人事业宣传活动。通过演讲会、专题讲座、展览、黑板报等形式。

(七)维权

任务指标

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权益保证状况。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

加大执法和法制宣传力度,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机制。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针对残疾人权益保证的需求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维护残疾人权益。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重大恶性案件的查处力度。

增强社会公众无障碍意识。全面推进乡村无障碍设施建设。

主要措施

1加强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残疾人的法律意识,增强残疾人法律工作者的维权能力。

2加大残疾人保证法执法力度。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开展残疾人保证法及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3建立以各级法院的司法救助、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加强各级残联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疏通援助渠道,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

4对因企业转制、国家征用土地、乡村拆迁等造成残疾人生活困难、权益受损等突出问题。

5建立信访工作机制。加强残疾人信访工作。解残疾人需求,解决残疾人问题,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6严格执行关于无障碍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设计规范。加大对已建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

(八)信息化建设

任务指标

构建覆盖市、县两级残联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

整合残疾人事业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市残联综合业务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互联网网站建设与信息服务。

加强基层统计管理。完善残疾人事业统计指标体系。

主要措施

1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提高残联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市、县(区)残联局域网的连接。建立全市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和数据管理系统。并与省网互通。推动残联系统公众信息网建设,增强网站服务、宣传功能,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

3完善残疾人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基层统计台账。加强全市残联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管理制度,培养一批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专业人员。市、县级残联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逐步实现市、县二级残联统计台账信息化管理。

4提高统计业务水平。开展专项业务统计课题研究,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5积极建议信息无障碍环境。配合相关部门研制信息无障碍技术产品及其它计算机辅助设备,建立信息无障碍交流平台。

(九)组织建设

任务指标

全面履行职能。完善组织机构。

提高干部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密切联系残疾人。健全、完善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

组织志愿者扶残助残。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工作。

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主要措施

1完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抓好县级残联规范化建设。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

2加强残联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干部培训工作。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干部队伍。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指导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3健全专门协会组织。县级以上残联要建立健全专门协会。至少安排一处固定活动场所,配备专(兼)职人员。发挥乡村辐射作用,加强分类指导,依照以基层为重点的原则,探讨专门协会依托社区残疾人协会和乡镇残联开展工作的思路。

4充分发挥志愿者联络站作用。建立志愿者助残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5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任务。做好残疾人证的换发和管理工作。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6篇

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镇新增就业1053人,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39个;组织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351人,其中资格证书培训672人,合格证书培训329人;新增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4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1%以上;加快推进“两网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8%;劳动争议调解体系不断健全,案件自行调解成功率达60%以上,区属规模以上已建工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达80%以上;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4%。

二、社会救助帮扶和养老工作

认真抓好社会救助帮扶工作。截至6月底,街道共有低保144户、1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4.9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分层分类救助,对困难家庭实行重度残疾人保障、困难老人救助、社会扶助证制度、临时性救济、助学、365关爱、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等,上半年发放临时救济金3.46万元,救济对象25户;关爱春苗助学15人,金额0.75万元;困难老人65人,金额4万元;重度残疾人17人,金额5.46万元;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127人,金额23.4万元;低保困难家庭修房2户;申报城区扶助证对象16户,农村扶助证1户。

在行政村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工作上,我街道除联兴村、汉塘村外,其余7个行政村均已创建“星光计划”,创建率为78%。联兴村在今年已申报,力争下半年完成创建工作,汉塘村因为拆迁,村民已经分散于各安置小区,不适宜创建。

三、社区建设、物业管理工作

1、深化品牌社区创建力度,力争品牌社区建设上台阶。

各社区继续按照品牌社区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庄市社区围绕“老乐汇”这个平台,主要是庄熙英宅、后河头8号、街河北42号内及凉亭弄16号成立老年花卉协会,开展墙门文化(小小民俗馆、小小花博会、休闲文化点)。庄一社区今年的“亲和社区”创建工作主要围绕“四亲五和”这一思路开展工作。“四亲”:即亲情老墙门、沁情志愿网、“情之和”为老服务站、就业指导站。“五和”:即“常青藤”文体社、和谐共建网络、新乡青少年俱乐部、市民学校、和悦调解站。兴庄路社区在兴庄会馆之文化活动点,积极发掘培育社会组织,继续扩大“和好屋老娘舅”队伍;开展志愿党员与外出党员进行一对一“党员飞信”情感联络服务;在先锋服务点配备电脑,开辟电子阅览室,定期邀请志愿者老师教授居民电脑知识,在兴庄会馆之健康服务点,社区利用辖区资源优势,发动辖区内的养生会所相关人员为社区居民上保健课程,提供针灸、特色按摩服务,定期组织居民外出参与各类体育比赛或者学做各类健康操,做到动静康复相结合,做到身心康复相结合并致力开展残健相融的助残活动。陈倪路社区今年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社区为载体、培训为载体、现代技术为载体的学习,并重点开设新的小螺号俱乐部等项目深化学习型社区创建力度。高教社区今年社区将继续以五大建设为抓手深化创建工作,形成“人人爱创业人人创成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好创业会所的平台作用,把品牌传播的更远。

2、继续进行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使社工队伍专业化。

今年推出社工培训的四大工程:一针对大学生开展准社工人职匹配培训工程,二针对三年内新社工快速成长工程,三针对老社工的巩固提高工程,四针对副职以上的领头雁成长工程。针对四大工程,安排合理的系列培训和社工上讲台等活动,来逐步达到社工的专业化。上半年社工们参加了区社区协会组织的由张荣昌教授主讲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讲座,19名社工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社会工作中级和初级考试前的培训,目前已经考试完毕。

3、继续培育社会组织,深化各社区的服务项目。

从社区工作规范、制度和社工岗位职责两大方面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截至2013年6月底,勤勇、联兴、光明、万市徐、曙光、汤家6个村已建成市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覆盖比例已达到66.7%。

街道坚持以提升社区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积极性为宗旨,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试行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截至2013年6月底,全街道共培训管理城乡社区社会组织193个,其中社区服务型42个,文体活动型61个,公益慈善型26个,参与管理型60个,融合型8个。

各个社区在创建品牌社区的同时,以各个子项目来充实内容,上半年,上报了市福彩公益金项目三个,庄一社区《常青藤文体活动中心》,兴庄路社区《先锋行动点》,庄市社区《健康你我他》。

4、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开展物业企业考核检查工作。

上半年参加了区物业办对全区三个争创先进物业小区的物业企业进行考评,我们街道嘉盛银座小区被列入创优名单,检查结果非常满意,并成为全区优秀物业小区之一。

5、对老小区实施物业试点管理的前期规划准备工作。

通过调研,走访,规划,将街道辖区内有条件可以进行物业进驻的小区逐步实施市场化物业管理,目前在西陆小区努力做好物业进驻前的准备工作,长乐小区的物业进驻管理前期调查工作已完成,要求物业管理率达93%。

6、定期沟通交流,形成制度。

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交流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定期深入小区,走访业主,了解业主对物业管理意见及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3月份、6月份分别召开了第一、二季度物业联席会议,参观并学习了大有物业争创区优秀物业的台账资料,会上各物业对上半年工作回顾,就存在的问题当场由几个职能部门予以解答。

7、业主委员会工作。

完成了清泉花园、宁大花园、鑫隆花园二期、西陆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柳岸晨韵业委会筹备工作已召开了第一次业主大会,并进行了公告。

四、医疗卫生工作

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486人,参合率达96.9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清洁美化家园行动”,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健全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万市徐村、光明村和联兴村的“十佳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动态保洁水平,巩固市二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成果。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做好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管理工作,大力打击无证经营和非法行医行为。积极创建卫生应急示范街道,配合开展慢性病示范区、艾滋病示范区创建。

五、体育公共服务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片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如职教中心游泳馆、中心小学、龙赛中学乒乓球活动场地等。2013年上半年街道辖区内新建公共体育设施包括新建健身路径1条、更新2条,更新篮球架1对,更新室外乒乓球台1张。辖区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已达到62.4%;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将于8月底开始,将安排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240人参加测试。2013年上半年组织运动员参加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和第十届老运会的各项比赛,并成功承办了成年部飞镖比赛。

六、计划生育工作

根据区里“阳光计生幸福家庭”创建要求,今年的亮点工作一是围绕“幸福,从家庭开始”的主题,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依托光明村志愿者服务中心,建立以“家庭教育、家庭健康、家庭致富、家庭养老”等方面提供服务的幸福家庭服务示范点,为不同家庭成员提供免费的特色服务,积极倡导建立健康、文明、绿色的家庭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幸福家庭的幸福指数。二是组织开展“阳光计生幸福家庭”系列服务活动。5月28日街道组织“携手关爱女孩共创幸福家庭”的文艺晚会。计生协会会员上门为计生空巢家庭老人服务42人次,生育关怀结对11对(对象为品学兼优的计划生育女孩户)。同时指导各村社区阳光计生大讲堂开展以优生优育、计生政策、健康保健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并制作“阳光计生幸福家”庭系列知识宣传卡发放到每个家庭。

七、老龄和殡葬工作

1、开展为老服务、“送关爱”等活动。

开展“送关爱”活动,在春节,街道发放了“老协正副会长慰问金”、“80岁以上老人慰问金”,受到慰问900人,共3万元。在春节、端午节,由区老龄办慰问了“庄市籍困难老人”,受到慰问32人,共1.6万元;开展“以老助老”工作,目前我们共有“以老助老”志愿者140余名,“助老对子”120个。指导各村(社区)申报《老年优待证》,今年上半年,共有100余名庄市籍老人领到了《老年优待证》。

2、做好老年体育工作。

创建“省老年体育健身气功之乡”,4月初,举办了健身气功“十二法”培训班,共有40余名老人接受了培训;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举办了门球裁判员培训班和门球教练员培训班;举办了门球联赛与老年排球比赛等;街道承办了一项区老运会比赛(象棋比赛),参加了五项区老运会比赛,获“团体金奖”2个、“团体银奖”4个,“团体铜奖”1个。;对陈倪路社区开展“3587”创建工作,指导光明村、万市徐村开展“区小康型老年体育达标村(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八、残联工作

1、全面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进一步完善康复指导站和村、社区康复站建设,上半年街道光明、万市徐等6个村、社区康复站建设达到区规范化康复站。加强康复技能培训,提高康复服务指导。今年重点抓好各村、社区康复站康复服务成功个案的积累,并作为康复工作的亮点推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9名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的业务骨干。

2、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

抓好政策的落实,提高对残疾人扶助力度。上半年共落实残疾人低保户93户,102人,发放低保金31.7万元,基本生活保障123人,发放金额19.5万元,为17名重度残疾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补助金4.57万元。

实施共享小康工程,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上半年街道共有9人纳入集中托养,21人进入庇护中心纳入日间照料,22人纳入居家安养。充分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落实抓好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

下半年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着力做好拆迁工作

按照今年的拆迁工作任务,对剩余的曙光菱漕贝陆朱樊拆迁区块与曙光村干部,拆迁办区块责任人共同攻坚克难,梳理拆迁户社会关系,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强势推进区块的拆迁工作,争取完成12年拆迁任务。

二、突出社区特色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1、做精社区品牌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内涵。

下半年,各社区继续按照品牌社区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力求达到深化年的效果。庄市社区围绕“老乐汇”这个平台,以“四个方向、三个载体、二条途径及一个中心”为宗旨,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庄一社区的“亲和社区”创建工作继续围绕“四亲五和”这一思路开展工作;兴庄路社区继续通过阵地建设与服务活动相结合,深化“融合型”社区建设;陈倪路社区继续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社区为载体、培训为载体、现代技术为载体的学习,并重点开设新的小螺号俱乐部等项目深化学习型社区创建力度。

高教社区今年社区将继续以五大建设为抓手深化创建工作,形成“人人爱创业人人创成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好创业会所的平台作用,争取上级部门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使得创业社区的品牌更精更细。

2、继续深入解忧创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继续按照2013年度解忧创难的考核目标,完善养老服务管理工作,村级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开展“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下半年完成联兴村今年的申报工作(汉塘村因拆迁,村民已分散各安置小区,不适合创建);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宣传发动志愿者积极参与,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同时,建立试行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3、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

从社区工作规范、制度和社工岗位职责两大方面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加快市农村社区示范村建设,下步重点是推进钟包、永旺村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已建成示范村继续健全完善运行规范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服务。

4、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升社工素质水平。

结合街道全域城市化进程,开展社区工作素质培养“三大工程”,重点落实新进社工“成长工程”、成熟社工的“提升工程”、骨干社工的“领燕工程”,,采取本地实际操作型社工与社工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社工队伍,提升社区管理理念。计划11月到相关院校定向招收对口专业学生到街道社区实习,并根据实习情况进行双向选择,充实社工队伍,为社工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完善物业管理,积极建设和谐社区

1、优化物业考评制度,推进新老小区物业。

下半年结合市宜居小区创建要求和老小区实施物业试点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做好西陆小区的物业进驻管理工作,新增长乐小区的物业试点管理工作;积累老小区物业管理经验,为今后几年中兴小区、鑫隆一期、浅水湾小区创建宜居小区后物业管理打下基础;做好柳岸晨韵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成立工作,做好物业管理条例宣传,使业主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意识,指导物业公司了解业主的意见及需求,加强沟通交流,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继续完善各项制度,优化物业考评细则,做好物业企业考核检查工作,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2、坚持物业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平台沟通。

继续实行物业工作定期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例会交流这一平台,物业公司交流物业管理情况及遇到的难题,对物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各部门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对急需解决的困难与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解决。

3、加强各级部门对接,着重把关综合验收。

随着新小区的建成交付使用,物业管理小区逐步增加,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考验。下半年,将利用小区交付使用前的街道综合验收程序,加强与区级、街道各部门对接协调,重点抓好新小区验收中的公共体育设施、物业、社区用房的配套,楼道物业管理使用设备的配备。

四、关注弱势关心民生,提升民政各项工作

1、认真开展社会救助,扎实推进助学助困。

继续做好低保、重度残疾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困难老人和扶助证等对象的申报、审核和发放工作,规范操作,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各类困难对象的调查排摸工作,为2013年元旦春节慰问做好准备;对困难家庭人员就医、就学、因灾等方面确实造成生活困难,通过临时救助、助学、365关爱等渠道给予救助;做好军、烈属、伤残军人“三属”人员的光荣之家、年画等发放工作。

2、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完善灾害救援应急。

做好联兴村、兴庄路社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继续做好防台抗灾救灾工作。进一步完善街道灾害救援应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应急预案,规范避灾场所管理,检查救灾物资储备。

3、坚持居家养老服务,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做好开展“迎国庆、过重阳”困难老人和残疾人慰问活动,筹建庄市老年人服务中心工作及居家养老服务年度考核工作;做好现役义务兵优待金的发放工作,召开复退军人、军属代表迎春茶会,做好2013年退伍兵的接收工作;做好廉租房的发放工作。

五、推进教育体育工作,稳固老龄殡葬事业

1、继续抓好校园卫生和安全落实工作;训练、组织好第十二届区运会的剩余参赛项目;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完成2011年全民健身工程的各类补助申报和拨付工作。

2、做好“四创”工作,即:创建“特色之乡”、创建“小康型达标村”、创建“3587工程”、创建“老年俱乐部”;组队参加8项区老运会比赛,即地掷球、健身气功等项目;继续开展“以老助老”工作、《老年优待证》申报等工作,推进老年人社团建设,做好省第二十五个老年节的各项工作。

六、助残扶残创建“爱心”,稳固推进残联工作

1、按区助残扶残创建工作的要求做好“爱心街道”创建工作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区创建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

2、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重点抓好残疾人康复服务成功个案的结果,同时抓好1—2个康复站争创市级示范康复站。

3、抓好下半年区残疾人趣味运动会和区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周工作。

4、做好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人员的统计工作,落实上述人员的个人缴费部分的补贴政策。

5、做好街道残疾人联合会换届工作。

七、建议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7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以及我市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全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大健康产业的先发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2016-2020年“大健康、新医疗”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产业支撑平台,是未来五年健康医疗产业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大健康产业包括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健康保险等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产业。本规划主要依据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选择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医药产业、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健康食品等六大领域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结合我市自身优势,借鉴先进经验,顺应时展的新要求,广聚创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健康产业项目,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拳头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健康产业园区,将健康产业率先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全市人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坚持深化改革。强化改革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消除不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体制因素。

坚持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实现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以医疗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健康产业融合,形成空间互补、产业互促的大项目、大产业格局,形成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行进方队。

坚持绿色发展。把营造健康宜居宜业环境放到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提倡健康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产业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到2020年底,全市大健康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医疗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5%。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争取突破500亿元。体育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力争分别达到100亿元。文化旅游、保健食品等领域蓬勃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健康产业知名品牌。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注册护士数3.1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级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0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张,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90%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新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000人。生物医药、健康旅游、体育健身、保健食品等行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在健康大数据、健康养老养生、中医药旅游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基地。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筛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到2020年,全市健康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发展重点

(一)健康医疗

1、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健全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技术辐射范围。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保障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完整的前提下,鼓励采取迁建、整合、转型等多种途径将部分公立医院改造为康复医院、护理院、老年病医院等机构。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健康、精神疾病防治、护理康复、卫生应急、急诊急救、血液供应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医疗服务,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鼓励民营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完善民办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2、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推广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健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打造县域医疗中心。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突出帮扶重点,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使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扶持力度。到2020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每个行政村建有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积极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协作密切的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到2020年,每个街道或3至10万居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实现城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位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4、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着力建设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推进县级中医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成果;规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到2020年,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的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50个“国医堂”投入使用。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慢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及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人员在药店开展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

5、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和健康扶贫要求,全力做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加快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有效解决贫困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到2020年,贫困县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

6、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7、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全面开展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有效控制肺结核疫情。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8、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妇幼项目,大力开展覆盖婚前、孕前、产前、产时、产后、儿童成长的“婚、孕、产、保、育一条链”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积极推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婚前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质量,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水平。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和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建设,保障产儿科服务需求,加大对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巩固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中心和绿色通道,健全急救网络,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实施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和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公共服务,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9、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10、强化与京津及周边的合作。立足实际,借助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对接京津两地,促进我市卫生计生合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以北京市把我市作为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工作中省的重点合作市及天津市对口帮扶我市贫困县为契机,在以往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错位发展”的合作理念,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和方式,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全面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对接、交流、合作。

(二)健康养老

1、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布局,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改善公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养老机构,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组改制。支持企业发展养老连锁机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30%以上。

2、完善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合作机制。鼓励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就近就便、互利互惠”原则,开展多种形式协议合作,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建立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制度。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3、提高医疗机构养老服务能力。支持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病区);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推动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住院、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窗口明显位置“老年人优先”标志设置率达到100%。充分发挥医院志愿者服务作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门诊导医、出院随访等服务。

4、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全市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康复门诊部等,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内设医疗机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和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营养调理、中医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5、发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推行家庭医生制度,鼓励医生与家庭结对服务。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老年人照料服务。完善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服务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和家庭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居家养老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

6、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积极开发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7、完善养老服务保险保障体系。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个人或家庭成员自愿参加商业性养老保险,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为特殊困难老人购买保险产品。鼓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集体和爱心人士为老年人投保。探索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制度,提高个人和养老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到2020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三)医药产业

坚持“依托优势、对接京津、集群发展、打造品牌”的原则,以创仿结合、特色突出、集约集聚、品牌塑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医药产业集群。

1、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规模种植和良种繁育、生态种植集成技术推广,以建设百万亩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为载体,以热河黄芩、金莲花、桔梗、柴胡、苦参、北苍术、枸杞等为主栽品种,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良种繁育、科技研发和休闲养生四大基地,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滦平县建设集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提纯复壮、种质资源圃、技术研发、良种繁育于一体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方研发基地,使之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权威性的中药材开放式服务平台和中药材国际交流中心。大力发展中药材良种繁育,2016年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万亩,到2020年达到5万亩,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良种繁育区。

2、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实施现代化中药产业链条拓展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品牌战略工程。推动颈复康、天原、希力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扩大优势产品规模,以中药为重点,努力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引进培育高级专业人才,通过与京津等国内外专家教授、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工艺改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到2020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医药企业,2家超亿元的医药企业。

3、引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以需求侧示范应用拉动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加大针对性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医疗装备和器械制造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鼓励支持市数据文化创业园、县德鸣大数据产业园引进医疗装备和器械制造企业,着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积极开展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的研发。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升级、创新发展,注重发展线上云端和线下服务相结合。

4、大力发展医药商业和流通行业。构建分工合理、体系完备、设备一流的现代医药物流和零售网络,打造具有实力、竞争力的医药物流产业。打造一批医药健康物流产业基地。推进医药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国际商贸物流、华北物流和丰宁现代物流等3个“园中园”,鼓励支持医药物流企业进园兴业,提高行业集约度。鼓励医药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扩大和完善医保定点药店布局。推动医药流通企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提升药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四)健康旅游

1、不断开拓健康旅游市场。充分利用我市优良的水体、大气环境与多样的林、草生态系统,以及温泉御汤等旅游资源,利用区域环境优势,结合高新技术研发,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温泉保健、康复疗养、避暑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运动休闲基地、老年养生示范基地等创建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林、渔、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

2、依托中医文化等资源,发展养老医疗旅游。结合健康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中医文化、山水观光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发展以提供中医药康复、养生、保健、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3、依托皇家、民俗等资源,优先发展文化旅游。深度挖掘皇家文化、历史典故、诗歌文化等,培育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加快推进大稿()国际艺术区的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综合体,做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文化演艺品牌。做大做强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数字传媒等文化旅游新业态。

4、依托休闲农业观光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积极推动农业多元化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整合现有园区,发展建设新园区为重点,谋划建设环京津休闲农业度假区、成效休闲观光区、民耕民俗文化体验区、农业生态揽胜区四类休闲农业观光区,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科技农园。到2020年,休闲农业企业达到100个,规模以上“农家乐”200家,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区50个,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5、依托冬奥会举办契机,积极发展体育休闲旅游。紧抓京张冬奥会机遇,大力开发温泉、冰雪、狩猎等冬季高端旅游产品,带活带热冬季旅游,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建设“多支撑、复合型、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加强登山、攀岩、悬崖速降、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水下长城潜水、自行车、雪地摩托、飞翔、马术等项目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建设冰雪、射击、电子竞技等体育运动基地,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延展相关产业链条,加快产业互动合作。

(五)体育健身

1、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坚持“以冰为主、冰雪结合”的原则,制定全市冬季运动发展规划和活动方案,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品牌赛事活动,完成省级冰上运动项目基地建设,争创部级冰上运动训练基地。探索省、市、企业联办避暑山庄冰球队模式,多措并举打造我市国际冰球运动品牌。培育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好国际马拉松等系列马拉松赛,发展马拉松产业,拉动马拉松经济。积极培育电子竞技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电子竞技赛事和产业基地,支持有关高校设立电子竞技培训基地(学院)、开办电子竞技专业。扶持金山岭国际射击场项目,争创省级、部级射击运动训练基地。鼓励支持县区开发举办特色赛事,打造“一县一品”、“一区一品”、“一行一品”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提高城市马拉松、冰上马拉松、双桥冰雪嘉年华、双滦滑雪、围场雪地摩托、围场冰上龙舟、宽城门球、平泉木球等品牌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和影响力。

2、加快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保健康复等行业。积极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支持举办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以冰雪、足球、电子竞技、马拉松、登山、轮滑、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体育传媒、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型企业。大力扶持社会资本组建体育赛事公司,主办和承办各类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

3、推动体育与健身、休闲、医疗融合发展。转变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投入方式,将体育健身作为重要增长点。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御、慢性病防治、病后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运动处方”,积极引导公众转变健康消费理念,使传统事后医疗投入转变为事前健身投入和事后医疗投入相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将医疗愈后恢复与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引入定点健身俱乐部。鼓励更多人群参与科学健身,实现减少疾病发生与体育健身产业同步发展。

4、促进体育生活化、体育消费便利化。鼓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体育组织等面向社会提供便民服务。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探索竞技赛事与群众性赛事同时举办、紧密结合的赛事模式。加快围场猎苑小镇、木兰围场冰雪小镇、金山岭滑雪小镇、汤河滑雪场、清河谷漂流景区、怡达自驾车基地、县华夏体育冠军林等项目的建设,加强冰雪、射击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避暑山庄冰上运动系列赛事、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5、完善体育健身配套政策体系。积极完善政策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促进健康产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强社区体育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市场的中介机构与组织,完善产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促进我市体育健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健康食品

1、保健食品生产。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产业、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道地药材精深加工,重点开发和实施一批黄芩茶、柴胡皂苷、酸枣仁多肽、莲花糕、丹参素等高端中药保健食品产业化项目,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中药保健食品生产加工项目。鼓励颈复康药业集团、希力药业兴隆县生物医药、天原药业等制药企业从事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

2、果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高档特色饮品、水果罐头、酒类制造、功能性饮料等产业。依托我市水果、山楂、板栗、杏扁等特色果品大力发展轻糖型、混合型等新型产品,依托露露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杏仁酱、杏仁豆腐、杏仁巧克力、特色饮品等新产品;以怡达食品、宽城板栗等加工企业为重点,开发生产山楂醋、板栗奶等新产品;支持山庄集团、板城酒业、四海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大驰名产品生产规模,研发果酒、保健酒等品种。

3、乳制品加工。依托缘天然集团、畜牧场等骨干企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开发,实施无公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奶源基地,重点发展有机奶、乳酸饮料等液态奶制品和婴幼儿奶粉等高端产品。加快本土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的同时,加快知名乳制品企业引进,提高乳制品区域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4、粮油精深加工。依托隆化隆泉、兴隆国家粮食储备库、富龙农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有机米、淀粉糖及其衍生物产品、淀粉发酵产品、速冻粉条等产品,培育发展杏仁油、胡麻油等食用油加工业。

5、天然山泉水生产。以保护水资源、发展水经济、打响水品牌、做足水文章为主攻方向,依托高锶、低钠、弱碱等水质优势,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升资源科学开发水平,统筹规划产能布局,引培并重,构建大规模、高品质、多系列、高效益、可持续的天然山泉水、矿泉水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部级现代天然山泉水、矿泉水产业基地。加快对全市现有天然山泉水、矿泉水生产企业的改造提升,重点扶持隆化尤泉溪、围场木兰山泉、双滦伊逊山泉等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知名度的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农夫山泉、汇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中国高锶矿泉城”。

五、打造产业支撑平台

(一)构建“智慧医疗”平台。推进“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产业智慧化提供重要支撑。

1.启动“健康云”建设。通过整合全市医疗健康资源,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健康云”,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县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政府监管提供医疗大数据支撑,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积极引导医疗机构面向县(区)、乡(镇)、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2.推进市、县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依托全市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区域医学影像、检验检查报告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机构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和分级诊疗系统。与京津建立合作机制,依托医疗服务信息交换标准,推进我市与京津同级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幅提高我市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水平。引进优秀卫生人才和先进技术,建立全市远程医疗卫生教育系统,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

3.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按照国家、省政策部署,积极开展处方药社会化供应试点工作,推进医疗机构处方社会化供应;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跨界整合医院、医生、患者,设备、药品、数据等资源,形成“大健康、新医疗”互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健康养老信息服务。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产业服务水平。

(二)拓宽投融资平台。

1.完善多元投资机制。积极树立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形象,着力推介健康产业投资方向与政策,吸引海外基金、国际资本等以合资、合作形式投资健康产业。重点加大在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医药产业、健康食品、医疗装备及器械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由政府引导,推动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共同筹资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产业新业态、微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鼓励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健康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2.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三)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利用京津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采取合办、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到我市兴业。加大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鼓励医学院加强相关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打造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加大对旅游学院健康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健康旅游管理、养生旅游、健康信息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充分依托护理职业学院,积极开展健康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行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开创卫生人才管理工作新局面。到2020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六、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采用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理念,构建“一圈、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健康养老产业圈。围绕“一带三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按照“医、护、养、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构建健康养老产业圈,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

1.打造医养结合健康产业园区。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在“十三五”期间规划10个各具特色的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园区,满足10万老年群体需求,打造健康产业的“双十”工程。大力推进京承健康产业园、丰宁县华融九龙生态养老健康城、营子区医养结合示范园、高新区生命医学健康城等一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和国际新型健康养老产业园区。

2.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为重点,培育壮大养老产业和老龄事业。健全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到2020年,市、县均建有示范性老年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老年人服务站。

(二)百万亩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

以古御道、高速公路两侧、国道和省道沿线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为实施区域,以构建集产、加、销、游、玩于一体的古御道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带、坝上高原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中南部特色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城郊型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范区“一带三区”产业格局为中心,以打造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有机中药材种植、产地加工、旅游观光养生“五大板块”为支撑,以构建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现代化流通、龙头培育、招商引资、品牌建设“六大体系”为动力,叫响“京津水源、皇家药庄、道地药材”金字招牌,做大做强特色大健康产业,打造“康乾皇家药庄·生态绿色药都”。

(三)燕山康体健身休闲区。

依托燕山生态资源,充分整合兴隆县、宽城县、平泉县等塞外山水资源,有效串联兴隆山、雾灵山、六里坪、蟠龙湖、辽河源等重点旅游景区,大力推进休闲健身、康体健身产业发展,使燕山地区成为“医疗美容旅游”和周末休闲健身的著名目的地。

(四)健康休闲旅游区。

1、建设健康养生旅游区。以避暑山庄为中心,覆盖县、滦平县、隆化县,依托皇家、温泉等特色资源,整合长城和历史文化等资源,构建面向京津,辐射东北,拓展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健康养生旅游区。

2、建设运动休闲旅游区。依托森林、狩猎、冰雪和草原等特色资源,有效整合精华资源,构建面向京津,辐射内蒙、辽宁,拓展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运动休闲旅游区。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发展组织领导体制,成立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健康产业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信息报送、督查通报等工作制度。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部门间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增强健康产业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全面梳理“大健康、新医疗”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优惠措施,着力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生物医药、医疗、体育、旅游等产业引导基金在投向上向“大健康、新医疗”领域倾斜,对列为部级或省级的重大产业项目进行扶持。探索“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利用医保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引导健康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保护体育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等有关法律、法现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境内体育经营活动和经营场所的管理。

第三条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健康有益的体育市场经营活动;鼓励和支持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经营者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任务和培育优秀体育人才服务。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努力培育和促进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市场的发展,加强对体育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自觉接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体育市场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

第七条体育市场管理范围包括:

(一)经营性的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度假村(区、营)和其他有固定设施的体育经营活动场所;

(二)经营性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

(三)经营性的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

(四)经营性的体育培训活动;

(五)体育集资、赞助、中介服务、广告;

(六)其他体育市场经营活动。

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具体项目,由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体育项目或者国际体育组织认定的体育项目予以确定并公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际工作中因管理权限发生争议的,由省人民政府裁决。

第八条申请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营内容有益身心健康;

(二)有必要的资金和相应的设备;

(三)有符合治安消防、交通、卫生、环境保护和安全救护要求的适当场所;

(四)场地、器材应符合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有关标准;

(五)对从业人员有特殊要求的体育经营项目,需有经过专业岗位培训合格,具备专业知识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体育市场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上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下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体育市场管理工作实施指导和监督。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体育市场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有关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体育市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体育市场经营场所;

(三)建立和健全体育市场管理制度、

(四)按管理权限审批或审核各类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会同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物价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管理;

(五)监督检查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权限独立查处或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六)培训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对经专业岗位培训合格者按有关规定核发专业岗位证书;

(七)其他有关事项。

第十条对专业性强或技术要求高或危险性大的体育经营项目的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由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县(含自治区、县级市、省辖市的区,下同)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权限审批、发放许可证并实行验证制度。

临时性的体育经营活动,实行许可证一次性审批。

《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体育市场管理实行稽查制度。体育市场管理人员对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必须出示执法检查证件。

第十一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向从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经营者收取管理费和《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工本费,费用的收取、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物价、财政部门会同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章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管理

第十二条申请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的经营者,应当持有与参加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合同,租用他人场地、设施的,还应持有与所有权人签订的合同,向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场所所在地的相应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经营者的资格及活动实施方案等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规定的,及时予以批准。

第十四条在本省境内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其名称、徽记、旗帜及吉祥物等标志,举办该项活动的经营者享有经营权,并依法予以保护。

第十五条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的经营者不得擅自变更活动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因故确需变更的,须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的经营者,应对参与活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的安全负责,观众人数不得超过举办该项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场所的容纳限度。

凡不宜于未成年人参与的项目,不得准其参与。

第四章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管理

第十七条申请举办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由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审查批准。

第十八条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和相关服务必须明码标价,严禁非法牟利,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的从业人员,凡需具备特殊从业资格的应经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业。

第二十条经营性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娱乐活动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影响正常社会秩序。

第五章经营性体育培训管理

第二十一条举办经营性体育培训,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其招生范围进行审批;跨市(地、州)招生的,由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跨县招生的,由市(地、州)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其他的由所在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第二十二条经营性体育培训从教的健美师、武术教练、拳师、气功师等,必须经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取得等级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业。

第二十三条举办经营性体育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应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严禁以培训的名义诈骗钱财。

第二十四条从事武术、健身气功、拳击、散打、搏击、路拳道等项目培训且学制在半年以上的,须有完整的培训计划、武德教育教材和规范的场地设施,保证培训质量。

第六章体育集资、赞助、中介服务、广告管理

第二十五条举办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需要有偿转让电视播映权的,由经营者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六条通过体育集资、赞助、广告、销售体育和建立体育基金等方式筹集体育资金的,应按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报经批准,并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建立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报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到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为体育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技术咨询、策划组织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服务的,应经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其从业资格后,方可办理有关从业手续。

第二十八条各项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广告、海报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体育广告必须符合广告管理的规定并报经法定审批部门批准。

第七章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的管理

第二十九条各类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由经营者依照消防、治安等方面的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和治安保卫人员,负责维持秩序,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第三十条凡属对场地条件、器材设施、指导人员等有特殊要求的高山滑雪、攀岩、滑翔、摩托艇等体育市场经营项目,经营者应报请县以上体育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十一条禁止利用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从事渲染恐怖暴力、封建迷信、帮会、、和其他违法或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禁止经营者以色情或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手段招徕顾客。

第三十二条禁止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品和其他危险性物品进入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

禁止酗酒者、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入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

第三十三条非经营性公共场所临时接纳经营性体育活动的,亦应遵守本章各条规定,并按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批准手续。

第八章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凡依法取得经营资格,按照本条例进人市场开展正当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体育市场经营者的经营场所、设施、设备。

体育市场经营者除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纳税和交纳有关费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向经营者索取费用和要求其提供无偿服务。

第三十六条体育市场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法律保护。因经营者方面的原因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者应当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七条体育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诉,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章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八条对在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中,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增进群众身心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各级人民政府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检举、揭发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功人员和秉公执法、为我省体育市场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在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中,有违反《体育法》行为的,按《体育法)的规定处理;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按下述规定处罚:

(一)未经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擅自从事体育经市场经营活动,或未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的,由县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按其非法所得收入的1-3倍处以罚款。

(二)雇佣或聘请未经专业岗位培训并取得专业岗位合格证的从业人员,从事体育项目的教练、技术培训、应急救护等工作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上缴其《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三古一条规定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收缴其《体育市场经营许可证》,协助公安机关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并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一条体育市场管理人员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玩忽职守的,情节较轻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