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保健专业

1 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实现特定的培育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课程体系设置形式、课程体系实施形式、学生素质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平台与教学载体建设形式等构成其内涵。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必然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我院体育保健专业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需求,在“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所(学院医务所)一体”运行机制下,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切入点。

通过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区域和社会经济提供紧缺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之中。尽管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双证”融通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色较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欠成熟。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体育高职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的时间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办学目标,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与行业合作,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 “系、所”深度融合,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合作,整合优化保健与康复系、学院医务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系所一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以“育人为重,医疗保健并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领导职责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合作。做到学历教育、医疗保健一体化,使学生在随队康复保健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成长。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教学场所与医疗场所、教学设备与医疗设备、学历教育与对外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完善“系所一体”的相关制度及规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与体育保健、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机构的合作,完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相关制度,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2.2.2 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结合专业调研,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保健按摩与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专业技能及健身指导能力,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育人为重点、能力为核心”原则,整合“系、所”优势资源,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及综合技能实训室(即场馆保健治疗室)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1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2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和/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就业要求。(见图1)

3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教学与实训一体,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与行业合作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属于普通高校的“传统专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设置过“泛”而不够“专”,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情况,我们探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面对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系列问题,加强与行业合作,力争编写相关教材。

体育保健专业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紧密合作,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运动解剖生理》、《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专业5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课程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力争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统一。一是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以运动队康复治疗师和休闲会所推拿按摩师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确立以培养学生具有中级按摩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高级按摩师、物理治疗师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为依据,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岗位技能学习的需要。以技能学习项目带学习任务,实行小班现场教学,小组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统一,实施实践教学法,把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统一起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和训练的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3.2 学工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融学习与就业一体,将学习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目标要求相结合。要实现上述目标,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要求进行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以休闲会所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士(师)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以运动康复推拿、理疗技术、运动疗法等核心课程的具体操过程为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3 系所一体,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体育保健专业依托“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等问题。

体育保健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建有“2+1”(两个中心、一个医院)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1个解剖生理实训室和1个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体育康复医院(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借助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提升教师能力,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实训、培训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保健康复服务需要。

3.4 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基于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完善落实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在学院教学督导室和系领导的督查下,将教学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学习风气得到提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开放考核评价体系,依托行业、社会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教学过程考核,对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就业等进行评价,完善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实训室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基于“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实施,引导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控制等专业内涵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发展。基于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完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拓宽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冬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56-59.

[2]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90-92.

[3]张义先,李一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91-92.

项目基金: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体育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培训;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61-02

澳大利亚体育活动组织(Physical Activity Australia,简称PAA)自1982年开始一直在给予体育与健康专业支持、建议和引导,为体育与健康专业注册已经超过30年,工作目标致力于宣传、支持人们更为积极地投身于体育与健康专业。…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是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澳大利亚国家体育教育、健身、娱乐培训以培养从业者在体育教育、健身、娱乐职业领域中不断更新实际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重视对其在实践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对象是起步者或已工作多年的从业者,通过国家培训成为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培训的内容面向体育与健康专业实践,尤其是聚焦学员专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最新的体育教育、健身、娱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培训是一种职业型的教育,它注重应用性而非纯理论性。培训机构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课程、项目和研讨会,以帮助相关人员在专业领域内保持竞争力,提高其在体育专业领域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成为澳大利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

澳大利亚国家体育教育、健身、娱乐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体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第一,培训准确定位,以培养体育教育、健身、娱乐领域体育教师、健身教练和康复专家为中心,以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培训的体育教师将可以完成一对一的或是团体教学的工作任务。他们不仅可以在学校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在健身房或社会娱乐活动组织等不同的环境下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等与健康活动有关的评估、指导和监督。他们可以提供康复锻炼指导,并成为一个与医学领域相关的健身专家;培训的健身教练将完成主要在健身行业的工作任务,健身教练开始阶段是持有一本三级资格证书。他们可以根据训练计划在健身房组织和指导一个小团体进行锻炼;培训的运动康复专家将可以专注于一对一、老年人、儿童的康复指导工作,他们也可以为精英运动员和患有慢性疾病、损伤的人进行康复指导;还可以提供高水平的体能训练、运动训练和其他相关的健身活动;还可以担当综合医疗保健员以及包括在医院、私人住宅等不同环境下的有需要的人进行指导,也有权利从事相关管理工作。

澳大利亚国家体育教育、健身、娱乐培训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康复和健身娱乐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学校、社区、医院等培养具有现代体育专业理论和素养,掌握先进体育教育和训练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领域,善于解决复杂体育与运动相关问题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对象不管是在行业内刚刚起步还是已工作多年的学员,关键是确保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得到不断地更新。选择正确的课程以帮助学员继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高专业技能,成为最好的健身专家。在经过初步的训练之后,体育专业能力发展是学员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澳大利亚国家体育教育、健身、娱乐培训机构将提供一系列的课程、项目和研讨会,以帮助学员在健身领域保持竞争力。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面向体育教育、健身、娱乐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或通过体育教育、健身和娱乐实践中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以培养体育教师、运动教练和运动康复专家的实际专业能力。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3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实现特定的培育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课程体系设置形式、课程体系实施形式、学生素质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平台与教学载体建设形式等构成其内涵。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必然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我院体育保健专业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需求,在“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所(学院医务所)一体”运行机制下,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切入点。

通过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区域和社会经济提供紧缺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之中。尽管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双证”融通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色较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欠成熟。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体育高职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的时间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办学目标,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与行业合作,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 “系、所”深度融合,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合作,整合优化保健与康复系、学院医务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系所一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以“育人为重,医疗保健并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领导职责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合作。做到学历教育、医疗保健一体化,使学生在随队康复保健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成长。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教学场所与医疗场所、教学设备与医疗设备、学历教育与对外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完善“系所一体”的相关制度及规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与体育保健、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机构的合作,完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相关制度,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2.2.2 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结合专业调研,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保健按摩与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专业技能及健身指导能力,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育人为重点、能力为核心”原则,整合“系、所”优势资源,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及综合技能实训室(即场馆保健治疗室)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1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2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和/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就业要求。(见图1)

3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教学与实训一体,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与行业合作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属于普通高校的“传统专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设置过“泛”而不够“专”,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情况,我们探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面对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系列问题,加强与行业合作,力争编写相关教材。

体育保健专业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紧密合作,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运动解剖生理》、《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专业5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课程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力争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统一。一是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以运动队康复治疗师和休闲会所推拿按摩师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确立以培养学生具有中级按摩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高级按摩师、物理治疗师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为依据,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岗位技能学习的需要。以技能学习项目带学习任务,实行小班现场教学,小组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统一,实施实践教学法,把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统一起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和训练的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3.2 学工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融学习与就业一体,将学习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目标要求相结合。要实现上述目标,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要求进行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以休闲会所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士(师)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以运动康复推拿、理疗技术、运动疗法等核心课程的具体操过程为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3 系所一体,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体育保健专业依托“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等问题。

体育保健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建有“2+1”(两个中心、一个医院)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1个解剖生理实训室和1个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体育康复医院(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借助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提升教师能力,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实训、培训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保健康复服务需要。

3.4 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前景;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80-02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发展前景

(一)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颈腰椎疾患等慢性病和亚健康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促进和保健养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较以往得到高度重视,体育保健也成为人们一种必然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

尽管卫生部曾就各级医院康复科的设立下达过一系列文件,并把康复科室设立与否作为医院定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实际上并没有能主持康复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使康复科室徒有虚名。有些单位因为定编、定岗的原因,安排一些年老体弱的医务人员进康复科室工作,而拒绝接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渠道不够通畅,致使许多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学非所用,被迫改行,造成人才浪费。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并服务于社会。而由于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认识不足和就业体制的限制等原因,造成此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无疑都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3]。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2、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

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课程,要特别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反射疗法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芳香保健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

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现在体育人口逐年上升,但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就会使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伤害人们的健康,产生的后果将是我们失去这些热爱健康的人们对体育健身的信赖;同时,学生也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动健康服务业;高校;消费需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69-02

国民健康是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健康服务业是关系着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务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2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预计将达8万亿以上。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专业运动都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健康需求的暴涨,大数据等对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在从信息时代经由知识时代快速向智能时展,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和环境等传统行业向智能化发展,竞技体育、专业运动、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与环境构成了大体育健康服务产业。

一、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的相关服务,运动健康服务是健康服务业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包括体质测试、运动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健康指导、体育运动培训、运动康复指导、运动器械、运动设施改造、运动健康网站、运动保健食品等。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3 700万,全世界第一,“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是构建大学生体育服务网络的理论依据。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它强调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不管是运动队、普通学生甚至弱势群体学生等,学校体育必须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各部门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并建立起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

我国政府即将出台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各项政策来看,意味着体育健康产业正处在一个政策利好阶段,体育健康行业变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大众的四轮驱动,这也意味着政策环境会越来越灵活。

二、运动健康服务业在高校的消费需求

1.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3 700万大学生健康服务水平为目标,高等院校协作企业、医疗机构进行平台建设、系统运维、市场推广、健康服务、临床测试与应用,最终提高高校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学生需要慢性病健康监测、健康服务的良好体验、健康服务大数据分析,构建“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开放共享平台,依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

2.运动健康保险需求。数据显示,美国的运动健康保险市场高达千亿美元。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3.大学生健身服务需求。随着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体育健身观念的建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校男女对健身需求有较大差异,男生主要是健身鞋、体育赛事、羽毛球、篮球、跆拳道、台球、器械运动等,女生主要参与健身操、瑜伽、拉丁操等有氧运动,高校付费健身活动需求也不一样,花钱买健康在高校也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

4.运动心理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健康需求,大学生的运动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从治疗模式转向预防模式、发展模式,服务的人群应该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转向更多的普通学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和拓展心理素质。要让心理健康服务有良好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以学生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育。

5.运动科研服务需求。《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科技兴体”的战略目标,“科训结合”是运动训练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运动训练是人体的训练,应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和运动生理实验室可以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科技服务。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科技在体育健康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重。

三、高校运动健康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健康服务定位不清。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得到国务院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但缺少相关文件对高校健康服务业做出具体指导,高校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定位很模糊。从传统来看,高校的健康服务主要以公益为主、盈利为辅,面对几千万的大学生群体和健康服务庞大市场,大学生既是需求者也是传播者,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高校具有服务社会功能,因此,急需政府部门对高校的健康服务业重新定位。

2.健康服务盈利能力差。高校健康服务更多的是强调其公益性,比如公共运动健康服务,这类服务的供给者是不会获得理想利润的,比如公共体育教育、运动会、体育心理健康咨询,因为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这是运动健康服务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领域,高校运动健康教育等这类公共健康服务,想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困难的。同时,在这个庞大需求运动健康服务的人群面前,消费者愿意购买运动健康服务,如学生运动损伤需要医治、药物、康复理疗,需要收费才有可能盈利。运动健康服务行业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我国高校很少应用运动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经营方式和盈利途径单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3.弱势群体健康服务不到位。高校的健康服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大学生个体差异大,健康服务的内容、手段、组织保障等都难以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需求。弱势群体需要的健康服务不到位,学校为弱势群体学生组织的专门的竞赛或活动几乎没有。体育部(教研室)、校医院在为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保健咨询、运动心理健康、康复理疗方面也很欠缺。

4.健康服务人才缺乏。人才素质影响服务质量,健康服务需要懂专业同时具有一定管理创新,要懂运动、医学健康知识、实际的操作经验、管理营销能力等复合型人才;健康服务业市场化运作,校园健身房、体育培训、各种体育协会等需要管理与专业人才;提供场馆、器材、教练等服务需要市场管理的人才;在网络与信息时代需要熟知相关知识与运营的人才,等等。

四、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1.加强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现代训练的科学化是提高运动竞技成绩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保障,做好场地器材、科学化训练、生理心理、疲劳与运动营养、身体恢复等健康服务,做好运动训练“科训结合”,努力提高教练员和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学、训练与竞赛的科研攻关,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2.政府学校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健康对经济发展来说,就是生产力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履行责任,学校重视并且能够健全组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企业等第三方支付是运动健康服务的最大买单者。尽力拓宽健康服务业的盈利途径,深入研究市场,在大量市场调研基础上,研究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

3.培养健康服务业相关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健康服务必须要有一批管理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高等院校体育保健、健康服务、社会体育指导相关学科专业,加快培养营养师、养老护理员、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健康服务业是新兴的产业,客户的定位、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拓、媒体的运作、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员、专业的管理与营销团队。

4.互联网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动健康服务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更互联的平台,并渗透到服务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比如在客户管理环节,所有客户都要建立网络电子健康档案、回访记录及提醒系统、电话咨询虚拟网转接、客户短信及e-mail 交流系统等。在当下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以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深度融合为动力,逐步完善独特的健康体质解决平台,体育健康大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必将助力体育健康大产业的顺利转型。充分利用广播、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5.融入学校创新创业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随着国家对高校体育与健康的重视,大学生对运动健康消费需求,运动健康服务业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管理体制、产品设计、团队建设创新开发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把医保工作的重点转向健身防未病上来,把高校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廖小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科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3).

[2] 陈永昌.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4,(6).

[3] 潘燕.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 闻健.对《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问答[J].老同志之友,2014,(5).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6篇

安徽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

1安徽省体育保健市场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功能渐趋完善。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社区体育等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快速兴起。如合肥市37个街道下辖300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已全部达标,马鞍山市12个街道171个社区也已全部达标。不少街道还成立了社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指导站,建立了由社区管理的指导站、俱乐部,如合肥市柏景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蚌埠市沁雅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已建成为部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但据了解,很多社区的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器材、社区活动经费已全面落实,但能够现场施教,指导人们正确运用科学健身的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几乎为零,不能适应社区体育的发展要求,制约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深入实施。安徽省体育局调查显示,目前全省有366家体育经营场所,主要有健身房、健身娱乐中心、健美中心、舞蹈训练中心、游泳池、武术馆等。随着人们体育意识和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强,健身娱乐市场方兴未艾。通过对安徽省20家体育健身场馆的84名健身指导员的从业背景调查显示,在执教的健身指导员中,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的仅有4.8%,体育专业毕业的人员也只占32.5%。体育爱好者和退役运动员的比例达到了62.6%(见表1)。这部分人员的专业技能可能较高,但在运动方案的制定、运动保健指导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健身意识和需求是不相符的。根据我们对部分健身中心经营者的专访,这些机构招聘具有专业的行为动作训练指导人才不是难事,可以从运动员、体育院系的学生中解决,但急需的具有运动保健、运动营养、运动医学及康复专业知识的训练指导人才却很难找到。课题组还对参加安徽省教练员培训班的86名教练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配有专业队医的运动队仅占53.5%,且多数来源于一般医务人员(见表2)。92%的教练员希望配备体育保健康复类的专业人员,加强运动医务监督工作。科学运动对健康的促进和国民体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乏科学指导的运动,或是缺乏医务监督的剧烈运动都可能给运动者带来运动疾病、创伤、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安徽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体育强省。但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目前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2安徽省运动康复市场现状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现代医学的3大主要组成部分,运动康复则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全国第2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人。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7亿,其中约7000万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需要康复服务。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全社会需要康复护理的人群已过亿人。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医疗技术人员、社区康复员和咨询员等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奇缺。安徽省现有各类残疾人358.6万人,需要康复的占残疾人总数的60%左右,其中很多是需要进行运动康复治疗的肢体残疾和功能障碍者,并且这类人群每年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但安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仅有3782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较系统的康复训练。我国提出在2015年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康复人才的匮乏却是制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所以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康复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当务之急。

安徽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人才的技能需求趋向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主要就业去向是康复机构、运动队及健身场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到康复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康复机构主要从事运动康复治疗工作,专业技能要求较明确。因此,课题组主要选取了安徽省86名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和20家体育健身场馆的84名健身教练、230名会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会员对健身指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的调查显示(见表3),健身指导员的设计运动处方能力是最受认同的,排在第1位,其次为动作指导能力、体能评估能力、运动营养搭配能力、运动医务监督能力。而对健身指导员职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见表4),动作指导能力排在第1位,其次是策划与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对于人们最想的健身指导员应有的设计运动处方能力、体能评估能力分别排在第4、6位。能根据消费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的健身指导员仅32.5%,在健身指导过程中能进行医务监督的仅有27.7%。说明目前健身指导员的能力还较单一,与市场要求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安徽省教练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运动队要求的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技能主要为能对运动员进行疲劳恢复及伤病的康复治疗,推拿、针灸等中医诊疗技术。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保健与康复类的技能型人才应是既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又掌握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7篇

素质教育对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大胆改革等要求,教师应精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时展要求,且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是一种娱乐身心的体育活动,同时具有创意性与探究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开展拓展训练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优良品质,改善学生对身边同伴、周围环境、社会的理解能力、体察能力与适应能力。本文探讨了心理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

拓展训练;健康;体育;心理;小学

引言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进行讲解,还应重视调节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及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如自信心、自尊心、坚强意志、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及挫折承受能力等[1]。为达到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教学目标,可在课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拓展训练属于先行后知型学习方式,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生活性及多样性等特点,可以让学生在团体流及互动中重新认识自我,激发自身潜能。为了全面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应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认识心理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开展要点

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应根据校内的体育运动器材、校园环境等制订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计划,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心理拓展训练,确保其有计划性、有组织性地开展,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拓展训练实现有机结合。其次,在设计心理拓展训练项目时,应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场地设施情况、教学标准,保证设计出的训练方案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另外还可以对传统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创新,保持训练项目的新鲜度。例如,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盲人足球、地雷阵、背夹球、信任背摔等项目开展心理拓展训练[2]。此外,应采用合理的训练流程。教师应提前安排好训练场地,并向学生讲解训练任务、训练规则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例如,采用连环手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先将学生组织到平整场地中,介绍训练任务与规则:每组学生在场地上围成一个圆圈,圆圈对面的人相互抓住彼此的双手,且不能松手;随后想办法解开连环手组成的乱网,并形成相邻组员互相手拉手的大圆圈。训练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倾听与交流,并体会到团队协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感悟后,教师可让学生归纳感悟,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二、开展价值

1.实现课程目标

增强体能、培养运动习惯、提高保健意识及发展健康心理品质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一方面,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锻炼个人品质和意志,协调发展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同时能增强班集体的创新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成长,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协作项目、挑战项目、信任项目及融冰项目等还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可同时实现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例如,协作项目主要包括连环手、小火车、孤岛求助及联体足球等,这些项目不受器材、场地、性别或年龄的限制,在一年级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均可使用。开展协作项目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与同伴合作更容易解决困难,并重新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对抗孤僻及不合群心理[3]。再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开展卧式传递及信任背摔等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挑战身体极限、身处险境时学会与同伴建立信任关系,消除因恶性竞争、定式思维产生的怀疑心理,重新信任教师或同学。此外,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开展我是记者、盲人走路、推手游戏与直呼其名等融冰项目,可以增进沟通与增强认同感。

2.丰富课程内容

一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受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竞技运动如游泳、球类运动、体操及田径运动等通常被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竞技体育虽然包含了部分心理拓展训练内容,但其教学情境多为培养个体运动技能的常规情境,由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与示范,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教学内容具有重复性、单一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存在过分追求完整的体系或系统等问题,这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机械化,难以满足社会、心理、身体三合一的时代健康观。心理拓展训练的引导方式为体能活动,操作方法简单,无需进行复杂演练,具有不确定性与新颖性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交往活动、意志活动、情意活动及体能活动融为一体,且训练形式多样化,教育价值极高,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教育性与趣味性[4]。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丰富社会适应领域、心理健康领域、身体健康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及运动参与领域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让体育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3.构建高效课堂

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为学生营造训练环境与训练条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为主,学生能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发展动手能力与创造思维,教师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作用仅限于诱导或启发。因此,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转换师生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例如,在体操、球类运动及田径运动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判断运动时横杆与空中身体的距离,跨栏与起跨点的距离、自己与终点的距离、对手与自己的距离等。在训练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建立空间知觉,根据空间距离、空间方位及空间大小等调整动作,及时矫正错误的运动姿势,同时在协调听觉、视觉与动觉的过程中调整心理。这样,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掌握运动技巧,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有诸多裨益,能够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减少逞强、自负、逆反、焦虑、孤僻、嫉妒及恐惧等心理障碍,有效塑造积极的人格。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如野外训练、团队比赛、团队熔炼等,确保训练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可以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切身体验训练情境,主动参与训练活动,直接感受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

作者:周守明 单位:睢宁县岚山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88-94.

[2]周志雄,席玉宝,章柳云,等.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体育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1):90-96.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8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打针、挂水、量体温,而是医疗的后续,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知识以及医学管理学科知识等以外,还应掌握康复体育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使他们能尽快的康复并回归社会。传统的护理专业体育课常以运动项目体系为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单调重复,而且也与未来的职业关联不大。现代医学要求将体育与康复护理合理整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将康复护理技能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了体育以护理的内涵,有利于护理项目教学的实施,强化了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康复结合体育课程的设置符合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康复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康复体育。康复体育是体育与康复医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体育运动作为发挥治疗作用的核心手段,把功能的恢复与改善作为首要任务,在认识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功能上治愈,突出最终目标。康复体育具有其他医学学科难以发挥的作用。另外,康复体育对恢复和改善患者患处和全身机能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作用。它以重视功能的恢复、千方百计维护患者的生存能力为指导思想,较全面地体现康复体育医疗的目的,使许多患者通过各种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手段使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功能恢复和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的目的。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康复体育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康复体育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能够根据患者的健康和功能状况等制订简单的康复体育处方,并指导和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技能目标。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康复体育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治疗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和常见疾病的康复体育治疗原则和手段,使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护理工作。

情感目标。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行为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发展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康复体育健身机理。提高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康复体育通过外周肌肉的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广泛联系,进而调节其功能,加速对优势兴奋灶的抑制,从而使疾病好转,预防和矫治因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提高代谢能力。康复体育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增加搏出量,提高呼吸肌的效能,增加肺活量和改善机体的摄氧能力,增加抵抗力,促进恢复健康。

维护形态和能力。康复体育可加快血流,扩张小血管,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提高肌纤维合成酶的活性,使肌纤维增粗,收缩力加强,对关节可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从而维护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

发展代偿。对无法恢复的功能丧失,通过康复体育可最大限度地发展代偿能力。现代医学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康复体育在综合治疗中的特殊作用,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康复体育对改善人体机能、调节气血、祛病健身等方面具有非凡功效。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进行体育教学的可行性。通过体育课,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体育与康复结合、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项目的学习;同时,运用现代康复知识的观点和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和监控,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两项以上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掌握和运用体质测试、运动处方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地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要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下功夫体育与康复结合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教师。为了加深康复与体育的联系,卫生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教师中有计划的开展康复与体育结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听取医学教师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应加强沟通、协作,由医学专业教师担任康复基础知识的教学,由体育教师担任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例如:腰间盘突出个案,临床教师讲授腰间盘突出疾病后,由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防治腰间盘突出训练方法。又如运动处方的学习,专业教师讲授运动处方的有关知识,体育教师参与学生练习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科学地指导他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锻炼。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9篇

1.1许多高校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视度不足经调查显示,在我国的高校体育类专业当中,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学时太时、设备不足,以及师资配置不合理体现出学校有关方面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要性的意识不到位。在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当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即侧重于学生的体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关注的则较少,这就导致了体育类学生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的不利。例如,某高校对于篮球专业的学生,所设置课程内容大多数都是篮球技能的训练课程,如何进球、扣篮等等,缺乏关于学生在篮球训练过程中遇到紧急意外伤害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暴露了忽视学生基本的自我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之培养体系上的缺陷,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1.2体育保健与康复施教范围小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施教群体的乏味来看,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具有生理残疾的学生人群当中,这样的范围是非常的小的。其实在体育教育当中,不只是那些体弱病残的学生需要学习体育保健和康复的知识,生理健康的学生也需要。体育教育的更大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设置的学科。例如,营养卫生、急救常识以及合理运动科学健身等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的,如果只放眼于狭隘理解而忽略更大群体的需要,势必影响体育与健康教育目的之实现。

1.3体育保健与康复心理课程较少综观当前高校所设置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大多是生理类课程,也就是说对规避身体伤害方面的教育较多,但关于心理方面的保健则做的较少。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为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因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能达到标准而造成,也有可能是因为所使用的方法不得当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排解的话,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容易使学生轻易就放弃自己所追求的梦想。例如,在短跑训练中,很容易就出现韧带拉伤的情况,而且因为亚洲人的体能特点,也很难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奔跑,所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非常容易灰心丧气。而在体育保健与康复的课程中却没有帮助学生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失落和挫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改进措施

2.1加强认识,积极设立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没有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上的短板,所以加强这一课程的认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并着手工作使体育保健与康复知识技能成为学生必学内容,以及体育保健康复学科为体育专业必修课。其次,校方和老师还要意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体育学生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认真考虑将课程列入到教学设计方案当中。最后,校方必须将此付诸行动,如果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么一切都只能是空想,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建立校方领导和老师对于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认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组织研讨会,或者是在学术年会论坛,通过宣讲、实物展示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使之在学校中就会与校方领导和老师探讨这个问题,从而掀起一股重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风气。

2.2扩大范围,使这门课程惠及全体体育类学生时下高校所设立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惠及的学生范围还是十分有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体弱病残的学生固然需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的课程帮助、引导他们自信、顽强、健康的成长,难道身强体健的学生就不需要吗?难道他们在体育训练、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吗?答案当然是否。因为在体育训练当中,即使是身强体健的学生,也会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遭遇到许多的挫折,他们也需要指导和帮助。所以高校必须括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体育类学生当中的施教范围,必须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能够对每一个体育类高校学生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江集所有体育类高校学生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例如,高校在教学设置中,明确规定必须为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或者是直接向国家申报该课程专业,使其更加规范化。

2.3增加内容,心理教育列入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以往的教育实践表明,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当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豁达的态度等,才能够使他们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不仅有必要的体育卫生、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和康复体育等知识,更要有心理知识保持心态平衡面对挫折。所以,必须在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体育教育当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坚强的个性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的帮助非常的大。例如,在羽毛球训练当中,学生必须自己单独的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这些训练通常使他们感觉到很焦躁,而且因为经常进行单独的训练,他们的团队意识就不及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项目的学生强,所以在为学生教授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摆脱焦躁、烦闷的情绪。

2.4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社团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信心提高自我发展潜能以及拓宽专业知识培训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效果。例如所在学校阿坝师专(四川民族师范学院<筹>),成立有“同一健道美道协会”、“心理协会”等学生团体,响应校方关于学生社团作出的“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的号召,积极开展“体育保健康复技能竞赛”、“健康知识讲座”和“体育保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保健康复知识方面,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好评,并在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结语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10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科学养生和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人们面对“慢性病”和“现代病”的威胁,要强化自我保健意识,要在可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对来自社会和自然各种各样的挑战。即使是遇到逆境、遭受挫折,都能够依靠自身的潜能,将矛盾一个一个地化解,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强健自己的人格,保证身心愉悦,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用美的生活旋律来丰满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情怀、丰裕我们的生活、丰硕我们的成果并以此来真正实现精神上和现实生活上的年轻与健康长寿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首先从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医学教师做起,进一步加强养生保健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工作,加强养生保健与康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认真思考关于医疗卫生和保健养生两者的定位关系,为社会培养既有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养生保健知识的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倡导健康的科学养生理念,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养生保健知识,尤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中专学生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呼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新的贡献,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目标,造福社会。笔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科学养生与健康”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饮食、运动、用药、情志调整和全身各系统的养生保健知识,编撰了《科学养生与健康》一书,2010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实践运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2011年6月获濮阳市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笔者现就该教材的研究与应用谈几点体会,请同道商榷。

1《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的研究背景

1.1开展科学养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大众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要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广大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以及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不知道如何调理身体、修养身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介绍说:“卫生部2009年公布了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近8万名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中,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等能力,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毛群安指出,健康素养就是个体获得健康的能力,而我国国民亟须提高个人健康素养,这样在面对一些伪大师时,才能辨别其真伪。这就要政府与专业机构层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权威信息平台,加强媒体培训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活动。群众要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选择权威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当今社会,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来看,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但是,在城乡社区、单位和农村不同的人群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在机关,人们的健康观念亟需提高,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在社区,全民健身的氛围仍未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农村,养生保健知识贫乏,防病保健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医生中,重治疗、轻预防,重用药、轻保健的现象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1.2当今社会的养生现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络,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养生大师”或“养生秘诀”,这些社会现象说明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而且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客观上给一些意在“趁浑水摸鱼”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的改善,但有些养生知识却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不少养生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起了公众和医学专家的质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服也具备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条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困扰,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此,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成为人发群众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1.3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社会,人命关天,健康无价。2011年,大批养生类书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收回销毁或禁止出版发行。因此,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绝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养生学的科学价值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达到无病预防,有病防变的目的。它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保健的范围。

2加强养生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当前,各种慢性病、“八高症”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养生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专家指出,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在开展养生保健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缺乏养生保健专业的教育人才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主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但是养生保健专业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培养却极度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养生保健专业教育人才。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养生保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养生保健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养生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发挥重要作用,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具有科学养生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人才;我们的医院、医生不但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还要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

2.2养生保健和康复专业缺乏系统教材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各个专业除了应培养硕士、博士类高级人才,也应有本科、专科类专门人才及中专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广大城市、乡村、社区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3级的梯队,使普及与提高双管齐下。发展养生保健事业也应如此,但目前教材缺乏。自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后,一直没有相应的养生保健专门教材,有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只好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来替代教材,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且,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也没有安排编写该专业方面的教材。

2.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包括养生保健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目前现行的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没有执业中医养生康复医师或执业助理中医康复保健医师资格考试。因此,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开设单独的康复保健科的医院也很少。学生毕业后没有相应的用武平台,只能进入各级各类保健休闲中心工作。而现代医学康复技术近几年发展极快,有许多部级的健康科普专家建议,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应设有单独的“养生保健指导技师”和“康复技师”资格考试,医院要开设“康复科”,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要开设养生保健、康复保健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

3教材研究的基本内容

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养生与健康概论;科学养生的内容;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食品与保健;颈椎的养生及颈椎病的防治;眼睛的养生保健;“亚健康”“、八高症”与“慢性病”的预防;性生活与生殖系统的养生;科学合理用药与健康;科学健康养生要遵循规律;培养科学健康的养生习惯;科学养生须持之以恒;情绪、情志与精神的养生保健;养生与健康的最高境界是跟着感觉走;积极做好健康管理工作等。全书共十五章。

4教材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编写《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收集、借鉴和整理了有关教授、专家、学者关于养生与健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全书以培养培训养生保健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人才为创新点,填补了国内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没有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空白。

4.1教材的指导思想正确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用、贴近教学培训”的基本原则,既体现了科学养生的理念、内容、养生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本书又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读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4.2教材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教材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言而有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出所涉及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体现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尤其和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力求做到内容新颖、系统、实用。

4.3教材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力求坚持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在养生方法的运用方面坚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科学实用、简便易行、没有成本的原则。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旨在培养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养生知识,提高公众的自身健康素质。

4.4教材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明确教材为了使广大医学学生和读者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养生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每个章节还编写了知识目标检测。

4.5可作为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学生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教材。供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妇幼保健、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专业使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

4.6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书本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师)的参考书,为患者提供科学养生与保健服务。

4.7可在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本教材呼吁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以及医学专家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扮演主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5教材供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和学校、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使用,能够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

5.1提供了一种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思路本教材倡导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理念,传播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常识,无成本的养生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精神养生、情志养生和情绪养生,其宗旨就是要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心理平衡的目标。

5.2提出了科学养生的三大原则和现代社会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是自主性养生原则;二是平衡性养生原则;三是特殊性养生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导思想。

5.3提出了“健康是福”的新理念本教材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观即:健康—活着—开拓进取、贡献社会、无私奉献。积极的健康观是健康的灵魂,也是养生的基础。“健康是福”“,福”于国“、福”于民“、福”于己。科学养生的目的是使人们健康、年轻、长寿、幸福。

5.4提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21世纪倡导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节约,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发展。实现健康和谐的20字标准是: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5.5提出健康人生标准快乐的健康人生必须从胎儿时期抓起、从婴幼儿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年轻人养生很重要,中年人养生是重点,老年人养生是关键。实现健康人生的标准是:健康、家庭、事业的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和谐。概括为平衡、富足、和谐三个要点。

5.6提出养生与健康的意义重大对社会而言养生之道,不只是个人行为和家庭活动,还涉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健康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6教材在运用中强调要坚持科学养生,摒弃养生伪科学为有效抵御

某些“神医”、“神仙”的鼓噪,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惩处“造神运动”中的虚假宣传、无证行医、商业欺诈、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另一个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理性、平实稳健的社会认知,在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神医”、“神仙”失去市场。

7教材的实践运用和社会效益

2011年在河南省开展的“文明中原大讲堂”活动和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中,濮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选用了《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为培训教材,笔者积极投入到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对市直各系统、各单位和几十个社区、学校的干部职工、市民、学生开展了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培训,举办讲座数十场,充分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了把深奥的养生保健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讲出来,讲课认真,重点突出,幽默风趣,感染力、艺术性强,社会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2011年5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卫生城市复检、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工作者。典型事迹在2011年5月16日濮阳日报文章《润物细无声———我市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综述》中进行报道。

8教材的推广应用前景

8.1对学生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虽然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都没有开设养生保健专业,但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精神,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弘扬中国悠久的养生文化精髓。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培养培训养生保健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应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将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纳入各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各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这是学习养生保健科学知识的根本前提。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医学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技术指导的能力。

8.2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能够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要依靠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养生保健知识在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预防、早期诊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充分发挥学校师资的作用,将中国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结合现代科学养生方法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学说”,向学生传授中西医养生和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科学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医疗卫生专业技又有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也能够满足医生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和新型职业技术工作需求。

8.3发展养生保健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我国养生保健事业要得到发展,要在整个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教学成果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进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使其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要加强养生康复学科的建设,组织编写养生保健康复专业的中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的教材;建议增设养生保健医师、中医养生康复医师、养生康复助理医师资格的考试。同时,还要研究怎样把中医“治未病”的养生康复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学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体结合;高校;体育康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9-02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具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体育保健康复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融体育、健康、营养、医学知识及体育文化于一体,以促进健康为目标,以运动项目练习为手段,使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健康更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1]。我国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院校大体有体育专业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其他综合类院校,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2]。在针对某些疾病专门性的治疗,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充分挖掘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各自优势,并有效地结合和发挥以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追溯体育保健学的发生、发展要从运动医学开始[3]。运动医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至20世纪20年代初,运动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运动伤病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产生了更精细的不同专业,形成了运动保健学,并逐渐被列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课程。1982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部分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编写了第一本教材《体育保健学》[4]。体育保健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成就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和提高。体育保健学的课程主要在各体育类专业院校,也有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课程。运动处方是治疗和预防、康复的核心部分,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均将会研究得更加深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活动和健康事业的发展推进,体育保健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5]。

二、保健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招生情况。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例如体育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类学校。目前,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我国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较晚,又由于自身的原因,面对我国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需要和培养人才滞后的情况。我国高校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招生,主要还是体育专业和医学类院校,在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上,开设了有关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的课程,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相结合资源共享,培养符合当今与将来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更好地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业服务。

2.用人情况。在对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根据调查可知,有部分用人单位、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学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而是要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主要问题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和工作单位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出现了教、学、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进行按摩时保健康复手法生硬,针对性地实行保健、康复推拿技术较差等等。造成的主要原因为,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在整个学习中,开设学时短,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应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点地因材进行培养,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能力的需要,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也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机会少,也是原因之一。

三、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体结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从我国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看,以及主要职业能力和就业等方面看,需要“医体结合”。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掌握运动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实践,掌握理疗仪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运动疗法的技能和方法,运用各方面的体育、医学、营养等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开具适合的运动处方,并指导人群科学健身。这些目标的培养离不开医学院校的支持。

2.社会发展需要医体结合。到 2020 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在 2020 年,基本建立较合理的完整体系,为人们服务,国家将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6]。这为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带来了生机和广阔的前景,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大量增加,这成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我国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运动疗法是康复医疗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利用\动加医疗康复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为我国的人民健康做出贡献,增强人民的体质,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将成为我国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来源。

3.预防治疗康复需要医体结合。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事业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各种医疗机构、省县级的康复机构、运动队等等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7]。各种疾病的早期预防,疾病的治疗、控制和康复,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等等,运动疗法都是不可替代的手段,医体结合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医学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能够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基地,学生学习了医学知识来做理论支撑,制定运动处方,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医学科学知识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医学院校能很好地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人文与学习环境。医学院校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专家和学者,在实践上也有着现代医学的实践者。医学院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专业所需的实践,能针对性地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性的治疗,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

四、“t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医学和传统体育保健康复各自的优势,将二者有利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8]。医学院校的先进的医疗器械、优秀的医疗人才、适合的人文环境,能为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在医学院校实习和进行实际的操作、手法练习,为将来的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将来在就业的时候,就能很好和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这样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将来就业的要求,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医体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完善和改进,提高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9]。医校结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能服务社会,这就要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使他们能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中和自我的融合中统一发展[10],在“医体结合”下,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保健康复专业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专业开展得较晚,在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实施医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发挥最大的优势,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2] 王晓曦.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98-100.

[3] 钟帮礼.体育保健康复知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14,(35):99-100.

[4] 彭代斌,王健.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

学报,2008,(1):65-68.

[5] 陈芳,袁建伟.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10-12.

[6] 苟梦雍.山西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D].太原:中北大学,2015.

[7] 肖冰,崔明.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系所合一,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9):6-8.

[8] 赵振浩.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47-149.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少年儿童;训练;培养;行为习惯

少年儿童业余训练不能只为提高运动成绩而训练,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际也是知与行相结合的一个过程。由于它受外界环境干扰,受天气、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加上少年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业余训练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特别是我们少儿体校,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基本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优秀运动员的上进心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 而一般运动员明显表现为懒散、任性、不能吃苦的心态。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和业余训练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对运动员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1 加强强文明意识培养,促进运动员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意识教育应是业余训练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应重点抓三个方面;(1)训练前要求运动员主动集合好队伍,等教练布置任务。训练课结束后要有礼貌和教练说再见、谢谢等,强调精神面貌。(2)讲个人、公共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3)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2 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运动员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少年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运动姿势会影响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摆臂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别人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方面教育和训练:(1)对运动员进行美的教育。让运动员知道体育训练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在此教练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2)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特别是田径训练,让运动员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姿态。

3 加强运动员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业余训练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笔者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运动员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业余训练中应对运动员进行“三爱”教育:

(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运动员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的运动创伤的相关知识。训练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做好准备活动,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运动员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运动员器材使用方法。特别是在小力量的训练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训练、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运动员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运动员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4 加强运动员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运动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少儿业余训练中,每个训练队都有一些新来的队员,还有一些成绩差的运动员,由于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这些运动员自己会产生心里障碍,对训练失去信心。作为教练应注意抓住这些运动员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训练方法,就能起到积极效果。比如新来的运动员,有些身体条件比较好,刚到一个新环境,还不太适应,这时教练和老队员要主动帮助他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抓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加强运动员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运动员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在学心跳远技术过程中要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运动员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运动员积极进取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5 在训练课中内容要多样化,兴趣化

枯燥无味的田径训练最容易使少年儿童产生厌烦心理,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最容易在多样化的训练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运动员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性格倔犟等。作为教练员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份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业余训练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运动员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在一堂训练课上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训练。

5.1 严密训练课的组织,做好训练计划。抓住突发事件,及时进行教育

严密训练课的组织对运动员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在训练中,教练一定要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守纪、集体协同动作的习惯。比如在耐力跑时的节奏跑,要求运动员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坚决反对组织松散、不服从指挥、随随便便等现象。在少年儿童业余训练中任性调皮的孩子比较多。教练员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不良倾向必须严肃批评。让运动员分清是非界线,提高明辩是非能力。让运动员在温暖、愉快的集体氛围中,奋发向上,健康成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5.2 严肃训练风气,发挥集体作用,不断提高要求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13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mastering status and needs situation of fitness coach in Shaanxi Provinc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and data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Investigation is carried out to the coaches and fitness members of the fitness club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tness club of Shaanxi Province has paid not enough attention on movement injury first aid; fitness coaches do not master enough movement injury first aid knowledge; related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is insufficien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关键词: 陕西省;健身教练;急救知识;运动损伤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fitness coach;first aid;sports injury

中图分类号:G8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85-03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花钱塑身和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也不断增强。我国健身事业的发展使得健身教练员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健身者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

健身过程中由于运动方式不合理,运动姿势方法的错误,运动过度等原因,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重视运动损伤的急救,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就可能加重损伤的程度,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严重的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健身教练员对于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防措施、运动损伤的急救、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帮助伤者及时的、有效的急救,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救知识的掌握已成为健身教练员基本的要求之一[3]。

美国的健身指导者从初级的健身教练员到最高级的运动计划指导者都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考核机制,有的只需要基础的理论和相关技能,有的不仅要求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而且能有效的制定实施预防疾病、恢复机能的运动计划的能力,还要求具备其他资格所要求的技术和能力,以及与其他指导者或参与者有效合作的能力。许多资格的有效期为2年,并需要取得15个以上的继续教育的学分才能继续拥有这一资格[4]。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练员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和行为的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促进陕西健身培训市场以及健身教练职业的规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大中型经营性健身健美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员为研究对象,抽取陕西省多个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共500人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收集和查阅大量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的相关信息。

1.2.2 访谈法 通过对体育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教授,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健身教练员以及健身俱乐部健身者的访谈,了解收集大量健身教练员和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运动损伤情况和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相关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大量文献和面访有关社会学、管理学、群众体育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了能反映研究问题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1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

87.4%。 )

1.2.4 数据统计法 使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身教练基本情况调查

2.1.1 健身教练员文化程度比例分析 如今,健身市场已经开始不断规范,健身指导员证书已成为大多数健身俱乐部招聘健身教练时必须要求的证件[5]。在我国健身教练员拥有的专业指导证书有CBBA国家健身指导员证书,包括国家三级健身指导员、国家二级健身指导员、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国家高级健身指导员、国家荣誉健身指导员;AFAA美国有氧体适能协会认证的专业健身指导员资格;ISSA国际运动科学协会认证的高级私人健身教练资格;IFA国际健身协会有氧训练师认证;AASFP亚洲体适能专业人员学院认证;国内健身教练由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等[5]。

西安市健身教练员文化程度适中,其中研究生12人,占人数的2.70%;本科239人,占人数的54.7%;专科128人,占人数的29.3%;大专以下58人,占人数的13.3%。在此次调查人员中,其中有73.6%的健身教练有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证书。健身教练在考取健身指导员证书时相关的培训机构都会对报考者进行简单的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

培训[6]。

2.1.2 健身教练员专业比例分析 在437名调查的教练中,体育专业的人数居多,少部分是舞蹈专业,有13名教练是医学专业,其它专业在健身教练人数中也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具体见表1。

2.1.3 健身教练员专职与兼职性质分析 在437位被调查的健身教练员中,兼职教练的比例远大于专职教练,仅有39.1%是专职的,61.9%的都是兼职的,兼职教练员中大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

2.2 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2.2.1 健身教练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 现今,信息十分发达,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类信息都十分便捷,健身教练员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很方便,在此次调研中,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书籍杂志是目前健身教练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依次是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书籍杂志、网络媒体、家庭教育[7](见表2)。

2.2.2 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目前,我国一些认定机构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培训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培训与考查,没有进行运动损伤实践的培训与考查。培训时间太短,一般在7-15天左右,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知识,在现实的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总共有3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3.5%;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共1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6.5%。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实施过现场运动损伤急救的人数占27.1%(表3)。

本次调查问卷对于调查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共有7个,调查内容包括经常出现的几个运动损伤,包括扭伤的处理、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急程度、止血方法、心肺复苏顺序、心肺复苏吹气与按压比例、休克时刻刺激的穴位的7个调查内容,在运动损伤中,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为法伤频率最高的两项损伤,所以扭伤的处理是运动损伤最基本的急救处理之一,此次调查中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212人,所占比例为66.0%;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56人,所占比例为48.3%。

急性出血达全身血量的20%伤员就会出现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等一系列急性贫血的症状,如果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在运动损伤或其他意外引起的急性出血,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急救止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机程度、止血方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下,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分别为175人、127人、15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4.5%、39.6%、47.7%;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47人、39人、4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0.5%、33.6%、37.1%。

某些意外情况下,如触电、溺水、一氧化碳或某些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引起的呼吸、心跳停止后,造成血液循环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4-6分钟后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从而抢救生命。通过对健身教练员心肺复苏顺序及吹起按压比例来了解其对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心肺复苏顺序,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134人,所占比例为41.7%,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35所占比例为30.2%;对于心肺复苏吹气与按压比例则了解的人更少,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120人,所占比例为37.3%,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26人,所占比例仅为22.2%。

2.2.3 健身俱乐部及健身教练员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资料显示,23.7%的健身教练员所在俱乐部有专门的急救中心或专业的急救人员;93.2%的健身教练员认为健身俱乐部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员;91.7%的健身教练员认为运动损伤的急救是健身教练员必备的技能。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健身者的访谈,了解到健身者对于运动损伤十分的在意,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运动损伤的知识也十分的匮乏,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只能听从医生、健身教练员或他人的指导,参与访谈的健身者都认为健身教练员都应具备全面的运动损伤知识及其急救知识,健身俱乐部应该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健身俱乐部急救中心的设立也是其选择健身俱乐部的重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健身教练员急救意识较强,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实践能力较差 调查中,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健身教练员为73.6%,实施过运动损伤急救的教练员为27.1%,健身教练员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情况普遍偏低,大部分教练员对急救技能不了解,很多问题回答也不够完整,只知道些表浅的东西。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这些表明了在健身教练员中开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醒我们应加强对健身教练员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教育和急救技能的培训,零散的知识满足不了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需要。

3.1.2 规范健身教练员认证机构的管理及加强对运动损伤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①调查结果显示健身教练员中拥有健身相关的专业指导证书的占73.6%,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但健身教练员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率还是明显偏低,而且实施过现场运动损伤急救的人数仅占27.1%,认为运动损伤的急救是健身教练员必备的技能的健身教练员占91.7%。

②我国现阶段对健身教练员的要求比较低,并且没有严格、权威的资格认定机构,现有的资格认定机构没有权威的、专业的技能知识较高的老师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认证没有有效期,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要求也比较低,体育运动锻炼者对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太少,对健身教练员的概念比较

模糊。

3.1.3 健身教练员获得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 由 表2可知,健身教练员从学校教育获得急救知识的占44.7%,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单一,不够多元化,而且健身教练员对报刊书籍、网络等方式的急救知识宣传更易接受,因此陕西省健身俱乐部等相关部门可多采用多方法并用的方式,在健身俱乐部广泛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的宣传。

3.1.4 健身俱乐部对运动损伤急救的重视程度 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的基本要求都不高,大部分的健身教练员只要拥有健身指导员证书就可以上岗,而在上岗前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的知识并没有或很少考察,对于具体的现场急救措施更是没有考察。在健身俱乐部中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或专业的急救人员只是很少一部分,这也说明了健身俱乐部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的不重视。在健身俱乐部中设立专门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员可以为体育锻炼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体育锻炼者的健康,为体育健身者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

3.2 建议

3.2.1 完善相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和健身教练员认定机构的管理机制 ①设立完善的健身俱乐部管理机制,规范健身俱乐部聘用健身教练员的要求,对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人员、配套设施等进行具体要求,在聘用健身教练员之前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进行详细的考查,尤其是实践考查。②相关管理部门对健身教练员的认定机构的资格审查、培训人员的权威性、课程的设置、考核内容的难度级别、一次认证的有效期等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定期对已认定的健身教练员进行有效认证。

3.2.2 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全面的提高 健身教练员认定机构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进行全面详细的培训及严格的考核,尤其是对于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实践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健身教练员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霞.我院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当代医学,2011,12:001.

[2]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陈建化,刘有为,程瑞玲等.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方法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785-2786.

[5]谢美莲,高丽,吴瑛.国外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1A):23.

[6]任真年.心肺脑复苏概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2,19(3):322-234.

[7]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实用急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14篇

一、健美操运动的意义与作用

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通过健美操运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体育课程,加强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仍然感到?w育锻炼是自己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自觉地、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以保持青春的活力和旺盛的精力去工作、学习和生活,这就是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

1.健美操可以增进健康美

拥有健康美是一种积极的健康观念和现代意识。健康美主要是指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状态,它比一般理解的身体健康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健康是人体美最基础、最本质的表现,人人都希望终身健康,健康就是美。

2.健美操可以增进形体美

形体美主要是指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健美。形体美是由身高、体重和人体各部分的长度、围度及比例所决定,并受肤色、姿态、动作、着装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对形体美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追求,想通过锻炼追求理想的体型,或是艺术型,或是自造型。实践证明,长期、系统、科学的健美操锻炼能消减人体多余的脂肪,使体重分布匀称,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也可以弥补身体缺陷,使健身与健美融为一体。

3.健美操可以增进心灵美

健美操运动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可以使人在欢乐的乐曲声中忘掉苦闷和忧伤,恢复已经丧失的心理平衡;还可以使人在一种特定的集体环境中相互交流情感,互相鼓励,增强集体观念,培养意志品质;对养成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陶冶美的情操都有重要作用。

二、健美操的健康功能与机制

1.健美操的生理健康功能与机制

健美操是动态的健美锻炼,动作频率较快,跳跃动作较多,运动负荷量可大可小。经常进行健美操练习,可使心脏和血管的弹性增加,心脏的容量增大,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舒张力,增强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长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提高供血能力,也有利于向脑细胞供氧,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循环系统向全身细胞提供更多的氧和养料,可改善新陈代谢,减少脂肪沉积,延缓血管硬化,并能使心脏的功能和储备能力得到提高,使之承受更大的负担量,提高人体活动能力。

健美操训练中局部力量的练习,有助于发展女生的腰腹肌肉和臀部肌肉,促使腰腹灵活有力,臀部圆满,臀线上提,加上各种胸部动作练习使胸部丰满而有弹性,重新恢复女性的线条美。经常参加健美操的锻炼,可以减掉身体多余脂肪,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使机体的肌肉力量增强,体积增大,提高弹性,使软骨、韧带、肌腱等结缔组织等富有弹性,改善身体各部位肌肉纤维组织和关节组织的耐力、速度、灵活性和协调性。

2.健美操的心理健康功能与机制

实践证明,健美操对体型肥胖者具有分解脂肪的减肥功效,对身体虚弱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能改善姿态、气质欠佳者不良的身体姿态,使之形成优美的体态,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给人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经常参加健美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还可以排除心理压力和障碍,降低焦虑反应,增进心理健康。健美操音乐能够丰富女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她们的情操,提高她们的音乐欣赏能力。研究表明,坚持健美操训练可以改变女生的精神状态,使她们情绪饱满,自信心大大增强,达到心理健康的远期效应。所以,参加健身健美操活动是促进女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个别女生认为自己身材不好,一直比较孤僻,觉得处处不如别人,比较自卑,缺乏竞争意识。参与健美操锻炼后,随着形体体态的完善,性格也变得乐观开朗,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信,生活充满了乐趣,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通过健美操训练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中学女生年龄在15岁~19岁之间,她们处在青春发育时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加之女生天生爱美,她们渴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型和良好的气质。在这个年龄阶段,女生身体的可塑性较大,她们的体型、骨骼、肌肉和内脏机能都在显著变化,但除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等都比较差。而健美操能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多次重复运动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1.重视兴趣的引导、培养与强化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对体育运动感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促进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由于健美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使得健美操对女生有种特殊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这种魅力转变为学生持久的兴趣,使其终身受益。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提高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学生在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声中练习,会感到轻松愉快、乐而不疲,动作也会更加自然洒脱。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配适合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健美操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把健美操运动当成自己的自主活动,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掌握基础知识

对健美操基本素材的学习是健美操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大多忽视基本动作的教学,或者将之简化,这使学生对健美操套路的学习大打折扣。教师应重视健美操基本素材的教学,基本素材的学习包括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上肢动作、基本步法、躯干动作)等。学习这些基础内容,是学习健美操的组合与套路的前提。掌握了基础理论和动作,学生才能自如地跳出优美的健美操。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第15篇

目前,安徽省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偏少,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立足于市场.对此,安徽省应在体育劳动力市场引入市场准入制度,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的优势,对像AASFP(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NSCA-CPT(私人教练证书)等国际知名或社会认可度高的社会资格证书予以审核并公示,逐步取缔其他非法证书,明确规定无证人员不得上岗,进而促进体育服务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2大力宣传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

安徽省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占92.4%,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7.6%,配比严重失调,这无疑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打通就业渠道,进而为体育健身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安徽体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工作积极、在全民健身取得突出贡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予以表彰,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认可、尊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良好氛围.

3推行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服务

安徽省有大批农民体育健身广场、社区体育辅导站、乡镇健身广场和晨晚练点,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很大.政府应在市场职业化的前提下,发挥其强大的协调、统筹能力,通过购买专业化服务的方式,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人力资源调配,积极促进其从公益性向职业性转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市场激励等手段,营造全民体育健身氛围和全民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经费投入,尤其注重城市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多类别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多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专项基金,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应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前提下,向群众开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津贴、表彰资助等可从社会资助及体育专项金中划拨;落后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城镇地区,更要高度重视人才观念,积极促进体育人才市场、技术咨询市场的形成,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待遇;各地区可根据自身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将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条件的纳入事业编制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约束和奖惩机制;加大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再培训,将其纳入社区体育指导体系,对其开展的体育服务予以补偿,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构建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