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会计核算理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会计核算理论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核算;监督理念;发展;健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现代会计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关性,那就更不用说作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了。其表现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当属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在进行经济事项时或在完成经济事项的后期,仍要为抑制这种循环的继续恶化而操劳。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西方蕴育而生了“绿色会计”,这是一门强调现代会计人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科学。

1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

《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

①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

②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

③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

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新晨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外部化;理论基础;会计信息

一、会计核算外部化理论释义

会计核算外部化指适应现代会计活动的实践而顺应性建立的,传统核算会计基于所有者外化的“外部化”,是将会计的基础核算、监督功能脱离矛盾主体双方而由独立第三方行使的一种机制设计。外部化并非地理位置上的外化,而强调的是在两权分离成为现代各类经济组织普遍现象的前提下一种脱离矛盾体的独立视角。“会计核算外部化是以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理论为出发点,建立会计运行机制的一种新思路,是指所有者或产权主体将其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契约形式委托给外部专业机构执行的方式。外部化会计人员则是指基于会计核算外部化思想形成的,自身受雇于外部专业机构,最终间接受托于产权主体的专业会计人员”(王晓天、高炜201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是对“外部化”必要性的完美诠释。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本文所指外部化的客体仅是会计核算部分。由于会计工作广义上讲包括了基础核算部分和运用核算资料的财务管理两部分,其中基础核算部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系统,起到信息的收集、输入、加工、输出等功能。正是该部分功能的发挥既对“会计主体”内部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信息资料的作用,同时更深远地影响着广泛的社会公众(即所谓外部信息使用者)。故此,会计核算此项功能的发挥是否公允长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也实实在在牵动着社会各级、各界信息需求者的神经。另一部分即内部财务管理功能(管理会计),不但不能外部化,而且基于财务运作的隐秘性更应强调其专业化和高度内部化,这也恰恰迎合了近阶段强调管理会计的环境氛围。

二、会计核算外部化基础理论性的理性思考

(一)会计发展史从未否定会计的所有者角度定位

纵观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在涉及会计的活动中,可以很清楚的感知到这样一条脉络——远古时期人类用于计量狩猎成果的“刻木计数”、“结绳计数”等体现会计萌芽的主动行为,显然是由成果取得即拥有者为之(是一种人类主要活动的附带活动);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步集体化以及剩余产品的出现,用来反应人类集体活动成果的会计活动逐步分离和由专人负责,如我国古代在西周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在西方,公元初期,巴比伦人民组织管理中就设置“专门记录官”。随后的会计发展则是自身理论的探索完善以及诸多技术手段的引入、应用。可以看出,在会计发展的古代、近代阶段,其反应出发点或者视角均是以自身抑或身处其中的利益集体,通俗的说,是以所有者立场来反应自身或集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会计的初始功能是基于所有者立场的客观反应。

(二)现代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核算应予外部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其活动的规模化,尤其是代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出现之后,会计活动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聚变期。首先表现为会计活动的反应内容无限放大,由传统的对财富(财务状况)的记录反应以及引起财富变动的经营成果的反应,放大到对成本等内因的关注。此时会计理论界敏锐的提出会计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现代会计阶段,象征则是管理会计的出现。这一切的变化本身孕育了会计活动的一场变革——基于传统会计反应的职能应当与基于考核内部经营水平的内部管理职能相分离。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当中理应建立服务于经营者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代表经营管理者团队成员的财务管理者(即管理会计);与此相应的,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发挥也应审慎关注到自身职能在新经济环境中的特殊性和更高的严肃性(此时会计信息的受众具有社会化特点,其影响已经具有社会性,权且将其称为传统核算会计,以区别于管理会计)。正是这种所有者的外化即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尤其是会计基础理论中对会计人应有身份定位及立场视角的缺乏,导致传统核算会计立场分裂,出现了由一套人马(至少其立场都是一致的)同时发挥内部财务管理职能与基础核算职能的乱象。承认这一乱象的存在就意味着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在现代会计阶段产生了断档,并未适应现代会计活动的实践而顺应性建立传统核算会计基于所有者外化的“外部化”,以及现代管理会计服务于经营者内部化相关基础理论,而是惯性地延续了同一会计人的“同一”会计活动(将传统核算会计与内部管理会计作为大会计范畴下的立场混同结果)。这既可以是对客观变革的漠视,也可以说成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其实,当我们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差别,尤其是弄清楚所有者在两权分离中外化到相关经济组织外部之后,更应强调传统核算会计基于传统所有者立场的外部化。由此,会计职业就有了内部管理会计和外部核算会计之别。

(三)会计核算外部化是对契约意识淡薄的一种必要、合理矫正

显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没分离的经济组织中,核算会计与内部管理会计并无需分离。如现实中广大的私营企业以及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所以,强调会计核算的外部化是有前提的——即实现两权分离为基础和特征。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经营者作为委托关系中的受托方,在复杂的契约关系中行使经营管理权。而按照古典管理经济人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我们姑且不论其理论本身是否完美,只将存在于现实经济生活领域的此类现象笼统成为缺乏契约意识,而这一现象在我们这种特定人文环境下尤甚。表现为即便在完全契约状态下,也会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而相应进行利己粉饰或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理论则认为,由于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经营者为了在报酬合同、借款合同以及政治成本中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从有效契约观的角度来看,盈余管理可为经营者提供一定的空间,以保护自身利益。盈余管理的方式有多种,经营管理者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来选择——注销资产、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以及利润平滑。由于有盈余管理的存在,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教授认为对投资者最有利的财务报告体系并不是对订立契约最有利的报告体系,财务报告系统也必须考虑管理当局的合法利益,所以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协调会计信息的财务呈报与有效契约这双重角色之间的矛盾,即如何从社会角度来确定信息的“适当数量”。①准则制定者被视为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存在的这种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当然,这种协调不一定就必然导致对准则管制的需求,许多协调可由市场力量抑或制度设计来完成——分离核算会计与经营管理者,归位核算会计的所有者立场。即就是说,会计核算外部化是对契约意识淡薄的一种必要、合理的矫正。

(四)会计核算外部化更是充实会计基础理论,顺应会计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简称AAA)于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中有关会计信息外部用途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对不同的外部使用者即有着不同的用途。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1)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这是几乎所有外部使用者都力图获得的信息,对现在的和可能的股票投资者尤为重要。(2)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这对债权人特别是短期债权人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必须对近期债务清偿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估计。(3)预测企业管理效率,它是最为困难的一种预测,但对所有外部信息使用者都是重要的。(4)考核受托方财产管理责任。在对外报告中,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的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这四项准则可能会产生冲突,所以AAA认为应该合理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有用性,满足其外部用途。②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会计发展相对发达的国家理论界也在极力关注会计信息的“公正不偏性”,以最大程度保持信息有用性,满足对外需求;另一方面,很显然,就连AAA也没有例外地身陷将传统核算会计内部化的前提之下,试图基于此前提通过准则的制定达到“对外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可验证性、公允性等。那么经过半个多世纪世界各地连续不断涉及会计的舞弊案足以充分说明,仅仅对会计具体技术及手段的完善和约束,并不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假乱问题。

同时借鉴著名美籍日裔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井尻雄士(YujiIjiri)教授的理论结构的如下主张:(1)会计的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强调会计人员与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双重关系,将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中介角色,“会计人员的行为不受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3)应予公告的财务事项必须建立在“委托人有权知道”并且必须考虑信息披露对受托者的成本(例如商业秘密、竞争优势等);(4)为了阻止受托者和委托人滥用业绩计量,“计量必须标准化,必须可验证”,这样就不会发生系统生成业绩计量的不一致性;(5)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责任进行界定”,这样业绩“计量可以依赖于可靠的行为来产生”和验证,使会计人员免遭无端的指责;(6)强调“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③从中不难体会核算会计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在“不受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的前提下提供首先应由“委托人有权知道”的“标准化、可验证性计量”,在此前提下的“计量可以依赖于可靠的行为来产生”,确保其客观、公允。那么,在实现了会计核算外部化的基础上方能达此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才能强调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正如前述,当我们厘清会计发展的本源立场以及现代会计理论对此的忽略,就会发现尽管目前的会计理论庞杂、厚重,但恰恰在基础理论中缺乏对会计人(行为主体)应有身份即立场的有效界定,更严重的是将其含糊于“会计主体”(理论主体),由此也就形成了作为行为主体的会计人混同于理论主体而失缺了基本立场,并事实跻身于、服务于经营管理者的怪象,毫不夸张的说,那种理想境界只有在完全满足了会计核算全方位无人化后方能实现,即便如时下热炒的“德勤财务机器人”,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基础的、重复的、简单核算。正如理论会计主体在会计学理论中的基础性,会计核算外部化则因其是界定行为会计主体的立场而存在基础理论性,在会计学科理论体系中必须予以明确核算会计的所有者视角或立场,进而明确在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经济组织中必须实现核算会计的外部化机制。

而通过在会计基础理论中明确核算会计的所有者立场观,实现现代两权分离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外部化,方能从机制上解决对外会计信息的假乱现象。同时,基于相对独立第三方(外部化核算会计)所形成并提供的会计信息,其公允性、客观真实性、相关性等,显然有别于纠缠在经营管理者利益团体之中的会计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这也才是切切实实的会计供给侧改革之需、之内涵。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3篇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核算在经营业务的体现,二是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核算对象是具有社会性质,核算主体为以各开户单位需要的往来收支活动,是担负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属于个人资金往来结算业务,以及大量的各种对外业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核算的内容是指商业银行营业业务和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和费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包括有科目账户设置、记账方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的设置以及编制会计报表。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存在着大量的个人账户和事业单位的账户,这些不正股的账户在自身业务方面已经超出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账户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公客户管理和个人客户管理还要再次进行细分、单设系统进行管理。在会计核算业务中非常重要的是转账和现金业务量非常的大,在当前,我国一般的银行业务已经是每天按照上千万来计算,在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和内部业务的计算,这样的话,运行的稳定性要求就更高。所以,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的非常重要。

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经营活动,为银行自身的资产,银行内部财务核算的变化,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果的反映,个人的资金在这方面也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有各种各样的对海外的大单业务。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对象具有社会性,需要考虑活动的各单位的会计主体之间支付来平衡。这一特征的最明显的应用是有大量的企业,个人账户,这远比商业银行账户占业务的计算数量更大的存在下,在系统设计中普遍企业客户管理,个人帐户管理系统需要一组核心总帐系统的对接,即使在公共或私人的帐户管理以及单组细分系统管理。社会表现也是现金转移和重要的业务量等非常大,目前的业务量在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多达数千万笔,其中不包括企业的内部处理,过大量的业务系统操作的非常高的稳定性的要求,特别是对商业资金,在这种特征中,会计分类账系统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会计单位,除了对企业的零售环节,基本维修完毕后,经济反映和事后监督,而商业银行的日常核算和经营活动几乎同时,双方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需求时效性特别强在这方面,需要系统的处理时效性是特别高的,另外,因为不同的服务到不同的处理系统中,以避免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处理所涉及的其他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功能利用太单一,缺乏事前风险控制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主要集中在会计记账,编制报告,撰写财务分析,商业活动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在商业银行很少的商业业务活动中,财务管理在在这方面没有业务的过程中,某些商业活动不应该起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风险预警等功能。同时,虽然商业银行将准备一份年度预算早,但是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过程控制,但是在比较评估后的预算执行。评估业务方面不能体现出各种方法,对于分行业,分产品,顾客被划分成本核算,利润评估,目前还无法做到。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分析表现出来。当预算目标在预算结果中表现出来的时候。对基层缺乏相应的理解,对预算缺乏相应的理解,不合理的局面将不可避免地存在。预算指标一般是以利润目标,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对基层的的评估。对于这样的分配不均质量查的预算查的分支机构。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预算和决算的方案,也保证了其中整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运转效果和质量,而且在运行的成本上也起到来了很好的结果,提高预算指标都没有,会有隐藏的利润意识,来增加成本、虚报费用在准备账目的利润方差上有结果的体现。在实施中,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由于缺少事前事中的利用,而缺少了风险的控制。这使得监控财务控制的实际情况,从外面分离,使其难以形成商业银行一起,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很难得到发挥。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现代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成立的企业越来越多,涉及各行各业;传统的企业也在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此来适应快速的社会变革。那么传统行业当中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会计核算体系也向着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发展。从传统财务核算发展起来的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结合传统财务管理、财务核算的所有理论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财务核算,能够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意义的预测功能。

1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是伴随着买卖双方的交易发展起来的。最开始是个人买卖当面的金钱交易,人们会开始记账来记录交易活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原始的个人交易变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随着业务的增多在企业当中增设了会计这个职位,会计来专门记录企业的资金运转,核算企业整个的资金流转。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开始发生变革,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动记账变成了用系统记账,从人工核算到系统核算与人工核算结合。会计核算体系的变革是伴随着企业经济的发展变革,因此经济的发展会导致企业的变革,企业的变革会导致会计核算体系的变革。

1.1财务和会计的区别

会计指的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原始凭证为主要依据,运用专门的计算方法来对企业的资金运转进行核算与监督,并且向相关税务部门提供企业财务报告。企业财务指的在企业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是企业与其他合作方发生的一个财务关系。会计主要是对于企业的资金运转进行会计核算,财务是对于整个企业的经济过程进行全程的参与,是一个完整的企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会计是对于企业进行核算与监督,是对于企业资金的监管,而财务是针对会计核算的结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计划。会计是针对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进行的企业核算,而财务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现状结合会计核算报表进行资金控制和规划。会计是对于企业一定时间的资金运动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是对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的预测和决策分析。

1.2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对于企业的资金运动、整个的经济活动进行全程参与。会计人员对于企业过去一定时间内的资金流转进行核算,对于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管,向国家和企业投资人出具一份详细的财务报告。财务人员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企业现状结合财务报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预测。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根据会计的核算理论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建立的核算体系,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经济发展态势、未来的企业发展目标、财务状况等进行未来一定时间段的企业资金运动的预测和控制。

2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分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在进行着变革,新兴行业不断崛起,因此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也在进行着变革。从企业的形态和社会的发展,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分为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和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变革,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向着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具有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全部功能,是建立在现代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不断完善行业信息的功能,是依托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财务核算、企业预测等多功能的现代互联网计算系统。

2.1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传统会计是伴随着传统经济和传统企业发展起来的,是在传统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传统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积累发展起来的,是主要依靠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手动记账和核算的。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有着强大的会计核算理论支撑,依靠会计核算人员手动进行会计核算,核算速度比较慢,但是更能够全面地对企业资金运转进行核算。

2.2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现代财务是在现代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快速变革中发展起来的,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进行企业的资金核算。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运用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建立的核算系统,它具有传统会计核算的全部功能,又能够高效的处理事务,同时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预测决策分析功能。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又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3现代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现状

3.1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强

由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过快,因此企业的发展变化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对于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变革要求也是非常快速的,那么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财务人员能够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变革速度。但是一般来说,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由于专业技能有限,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变革速度,就会导致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同企业的发展速度是跟不上的,因此很多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财务人员可能不具备,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是会有一些滞后性的。

3.2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理论不明确

由于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快,越来越多的新行业和新企业的产生,需要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才逐渐形成现在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理论体系,因此这个体系是不会根据经济的短期变化和企业的过快发展而产生巨大的变化。那么企业变化速度是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是不同步的、是滞后性的。那么企业变化速度过快,而原有的财务核算相对滞后,因此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变化,也不能给企业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经济预测。

3.3财务会计法律制度不完善

由于现代企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因此现代企业都在快速的变化中发展变革。那么根据原有的传统财务会计制定的法律制度是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多现代的企业是新行业,是结合互联网技术产生的,那么传统的财务会计法律制度是针对传统企业制定的,不涉及到新行业,因此会有很多的局限性。

3.4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完善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行业与日俱增,但是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涉及这些新的行业。现代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结合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建立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系统,但是由于新行业不断的兴起,财务核算系统不能够全部涉及到这些行业,因此新行业的财务核算没有一个相对合适的财务核算系统,那么就不能很好地为这些新行业服务。

4现代会计核算体系的应对措施

4.1增强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

企业需要对于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针对企业新的发展部分需要对于财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能够让财务人员了解企业新的发展,让财务人员做出的财务核算和企业的发展是同步的。这样能够让财务人员针对企业的新发展做出同步的财务核算和财务报告,能够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性的预测,对企业的后期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2建立明确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理论

财务会计部门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技能,时刻关注行业的新发展和新型的行业,能够针对新的发展不断地完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使得财务核算与企业发展同步,真正做到为企业进行独立核算、预测分析。

4.3完善财务会计法律制度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那么原有的财务会计法律制度没有对于新兴企业的法律约束。那么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针对新兴的行业发展及时制定适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新行业的发展,让新行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4.4完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

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是根据互联网技术建立的会计核算软件系统,它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会计核算功能、预测决策功能。它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基础上的,具有传统会计核算的全部功能,又具有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能力。随着新行业的不断兴起,需要对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完善,在系统上加入新行业的核算。因此在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中应该新添一项功能就是及时捕捉到新行业并且将新行业加入到核算系统中,这样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能够根据目前的行业发展及时的更新和完善系统的功能。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新兴行业不断崛起,那么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的快速变革,因此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向着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现代会计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核算的全部功能,又具有互联网的高效处理速度和强大的存储功能,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又能给企业做一个合理的会计核算并且提供一定的预测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冀鹏.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5).

[2]景艳英.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6).

[3]邢会龙.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

[4]王红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研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

[5]冯月琦.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财务会计工作[J].全国流通经济,2017(3).

[6]尤桂群.实现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8,478(20).

[7]杨雁云,杨艳霞.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分析[J].时代金融,2017(5).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6篇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对策

推进资产会计核算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举措作为支撑,包括管理意识、法规制度、信息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等。

一、夯实资产会计核算的观念

基础观念是指导实践的基础,推进资产会计核算改革,必须在观念上求突破,围绕资产会计核算的理念内涵,立足于战略层面,加快资产会计核算改进,总体上讲要树立三种意识。

(一)树立科学政绩观

资产会计核算从表面上看是对于资产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但是从本质上看却是一种制度的创新,是对单位和部门原有的资产管理权限进行再分配和再创新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一部分单位的利益。资产会计核算就不再是个技术程序,而成了政治程序,每个政策或规定的出台都可能是各个利益集团利益均衡的结果。在资产会计核算中,必须树立“支持政策也是政绩”的观念,即只要能够保证资产管理效益提升就是政绩;“注重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按照试点、推广、拓展、深化的基本流程,依据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律特点,稳扎稳打推进各项政策实施;树立“会计管理职能转型”的观念,摆脱会计人员只是履行记账职能的思想,做到该放权的要放权,该统管的要统观,将管钱与管物真正结合起来,切实将工作统一到资产会计核算管理上来。

(二)树立成本效益观

一方面要将成本效益观念贯穿于制度的设计环节中,从程序、步骤、手续上能够简化会计核算,实现会计核算的集约化操作;另一方面要将“成本效益观念”贯穿于组织实施程序中,按照操作便利、节约高效的原则,归并相关机构。要提高资产会计核算效率就必须对资产运行管理职责进行科学的分工,从内部编制体制和资产运行的特殊性出发,注重各个主体的分工衔接和责权关系,处理好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的关系,避免各个利益主体在资产会计核算过程中互相掣肘,相互推诿,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功能;要优化流程,在了解和充分把握资产会计核算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在借鉴事业单位资产核算经验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核算方法,如分级分类核算方法等,不断提升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三)树立改革创新观

持续推进资产会计核算改革,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进行全新的实践探索,树立科学的理论指导,确保各项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纵观资产会计核算改革30多年,之所以改革的成效不大,除了体制和方法手段原因之外,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寻求科学的理论指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借鉴政府资产会计核算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为资产会计核算改革指明方向。理论是先导,技术手段是基础,在革新理论基础上,依托于现有网络环境,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数据链接,逐步实现资产“在线、实时、直观”的系统化核算管理的要求,彻底解决存量资产难以核实、资产信息不能共享的难题,提高资产运行管理透明度,从根本上确保资产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打牢资产会计核算法制基础

正如制度经济学所谈到的“制度是重要的”,作为资产会计核算的依据和准则,资产会计核算法规制度是资产会计核算的行为规范,具有引导性、权威性、稳定性,对于确保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持续运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形成特色鲜明的资产核算法规体系框架

这一框架大致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资产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实体法规,也就是由顶层权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文件。该实体性法规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资产会计核算的意义、立法目的;机构设置、组织体制以及职责分工和业务关系;资产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激励和惩处等。第二层次为专项性的实体法规,主要是分级的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分项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以及分阶段的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分级的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主要是规范各个建制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制度;分项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主要是针对某项资产的专门设置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分阶段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主要是根据资产会计核算各个环节所制定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如资产确认标准制度、资产计价管理制度等等。

(二)理顺现行的资产、会计法规与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制度之间的关系

要重点理顺资产、会计基础法规与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制度之间的关系,当前资产、会计基础法规主要有《军队会计规则》《军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办法》等等,如果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法规制度与其发生冲突,必须出台协调性规章制度予以调节。同时要理顺一些试点单位资产会计核算法规制度与现行法规制度之间的配比关系,针对试点的具体情况,对当前资产会计核算法规体系中不符合改革要求的条文进行修订,并做好修订后条文与其他法规条文之间的衔接和配套。

(三)新增一些具有资产会计核算特色的制度规范

要紧扣资产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按照资产会计核算的现实要求,建立资产会计核算特色性法规制度。一是要增加资产会计核算实体性的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统一规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主体、客体,明确各个主体在资产会计核算中责权利之间关系。二是要建立资产会计核算的执法制度,立法只是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其关键在于执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执法制度,才能保障制度执行到位。三是建立专门的操作规程,必须建立资产确认制度、资产计价管理制度、资产分类核算制度、资产分析报告制度等等。

三、加强资产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

(一)构建资产会计核算的基础

数据信息库资产会计核算基础数据信息库主要是根据资产会计核算的信息要求,构建形成并能够反映资产会计核算各类数据内容、逻辑关系和机构模式,能够实现资产会计数据的动态储存、潜入管理和实施提取的功能。资产会计核算基础数据信息库应该含有的内容:一是单位信息,纳入单位信息包括单位名称、驻地、建制、编制人员以及资产规模情况等;二是资产会计信息,主要包括资产的类别、价值、使用年限、折旧率等等;三是资产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各类资产预算安排信息以及构建、处置等活动信息等;四是相关的资产会计核算政策信息。

(二)开发专业的资产会计核算信息平台

推进资产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必须紧扣资产核算业务的现实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信息优势,按照资产会计核算实施流程,区分各类、各层次单位建设任务差异以及资产会计核算职权范围,着眼于资产核算实施中的信息流,构建以“资产会计核算标准确认模块、资产会计分类计价管理模块、资产运行会计记录管理模块、资产会计核算分析模块、资产会计核算结果汇报模块”为主要内容的资产会计核算信息平台。

(三)构建综合化的资产会计核算管理网络

资产会计核算要实现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充分借助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构建综合化的资产会计核算管理网络,实现资产信息在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之间上下联通、互联互通,保证资产的实时核算,通过借助财务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实时核算、实时控制的功能。财务部门借助信息系统督促各级资产占有部门及时进行资产核算;资产占有部门借助系统及时登记资产增减变动凭证,凭证通过信息系统及时提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以作为入账的凭证。财务部门审核确认入账后,资产占有单位同时入账,从而实现两个部门、两个账簿同时记录,自动保持一致,也彻底改变以往所有资产管理、登记、大量工作都由财务部门一家做的被动局面,实现资产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加快资产会计核算人才队伍建设

会计核算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