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与税收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收法规;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关系;共同发展
一、现阶段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关系
一些实施市场经济的欧洲国家,比如法国、德国,其会计准则由国家主导制定,特别注重国家和集体利益以及会计核算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其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模式逐渐趋于高度统一。财务会计制度服从于税收法律制度的要求,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严格遵循税收法律制度的要求,以此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企业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很接近,资产负债表里存在比较少的递延所得税项目和金额。国际上,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民间的会计组织的发展程度很高,投资者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以此为依据做出更好的决策。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与财务会计制度呈现出既高度分离,又相向统一融合的双模式倾向的态势。
二、优化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关系的必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职能不断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放权,由实施管理慢慢向提供服务转向。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就越来越要重视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此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与决策相关的财会信息。近年来,证监会越来越重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企业应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加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明确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所得税的计量方面的规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税务部门要用更多的资源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核查,增加了成本。而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更可靠的企业会计信息,导致其不能及时做出投资决策,而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优化企业财务制度与税收法律法规的关系,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降低信息需求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正呈现出既高度分离又相向统一融合的双层倾向态势。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在改革中遇到了一定阻力,改革的成本相对较高。协调税会关系可以明确现阶段两者之间的问题,降低改革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财务处理工作以及税务部门的税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之间在目标和原则方面有差异,因此企业和税务部门都要进行纳税调整。举个例子,对营业外支出的确认和计量,企业要仔细比对当年的相关事项使其符合税法规定,对报表进行第二次修改,而税务部门要审查企业上交的材料,这就加重了双方的工作量。协调二者关系可以防止税收的流失,弥补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相互之间存在的矛盾和盲区。协调二者关系,明确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防止企业人为制造税收盲区和延迟纳税,以及相关特殊业务税务处理,防止企业钻空子,进行偷税、逃税、漏税及迟延纳税,预防税务流失。
三、改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关系的措施
(一)重视协调两者的关系
分析和明确两者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以弥补空缺和盲点,对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优化。修改不明确的法律法规时,把重点放在两者的差异处理上,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结合国际惯例,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尽量减少差异和分歧,明确差异的处置及税会信息的衔接和转换。政府部门在制定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让多方参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会计制度的起草阶段,要设置专门的评审来进行监督,评审应该由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比如企业界代表、教育界专家学者、审计人员、税务官员等,使其提出更广泛地建议和意见。
(二)以成本效益为原则
协调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应以成本效益为原则,要以节约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为原则。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分歧与差异,以降低由于差异带来的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的难度,减少企业进行纳税的成本。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使需求者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并做出决策。推动改革的高效平稳进行,降低改革成本,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三)完善我国的财会信息系统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有待完善。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与税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财会与税务信息的共享。建立健全社会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畅通,加速信息传递,使市场主体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适时把握最佳的投资时机。实现会计信息与税务信息的对接,使税务部门和企业更顺利地开展工作。
四、结语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这成为了当前会计工作与税收征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分歧的缩小需要做很多工作,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也必将随之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强,王丽琪.浅析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关系[J].财会研究,2014.
[2]谢凌艳.浅析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矛盾[J].财税研究,2015.
Abstract: Research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between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tax regulations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a market economy. Through elaborating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unting system and tax regulations, tax model as well as the reason difference and goals difference between accounting system and tax regulations, according to accounting system and tax regul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ppropriate collaboration idea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llab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accounting systems and tax regulations.
关键词: 会计制度;税收法规;协作发展
Key words: accounting system;tax regulations;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10.42;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73-02
0 引言
关于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统一到协作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两者之间的关系曾经有过统一,但是这种统一是短暂的。随着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各自的目标和方向,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进而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向分离。共享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是两者存在差异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1 税会关系及模式选择
1.1 会计与税收的关系 会计和税收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分支,二者之间一方面存在着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又各自独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与税收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和作用范围,并且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会计侧重微观但是影响宏观领域,主要面向企业又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产生联系,税收侧重宏观层次并且作用于微观领域,对具体的企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上实施税收管理。
1.2 税会关系模式与协作思路 分离和统一是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表现模式。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税会模式,注重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统一,税会职能服务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税会模式,侧重于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分离。在我国分离模式往往是税会关系选择的主要倾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者等提供服务。
2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原因差异
2.1 税收和会计政策差异的原因 ①我国分别在1993年、2001年实行了“两则两制”和《企业会计制度》,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分离,也就是统一性和独立性逐渐在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中出现。根据相应的会计事项,对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规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需要。所以,导致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税收和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或目的不同。②为投资人或潜在的投资人提供服务,这是实施会计政策的根本目的,进而便于对所投资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性进行了解,通过实施会计政策一方面对资产和利益不进行相应的高估,另一方面对负债或费用也不进行相应的低估,是盈利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干净性与稳健性,所有者权益不明晰这是会计政策的缺点所在。会计法、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准则,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是会计政策的依据。③在公平的基础上保证国家税收收入这是实施税收政策的根本目的所在,在法定条件和程序下,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这是其制约的出发点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利润的真实、合法、有效,防止利益方人为调节税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
2.2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收入类业务差异 对于会计制度来说,通常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为出发点,会计制度的侧重点通常情况下是实现实质性收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在近年来,通过研究分析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看出,其成为会计处理的重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确定性、选择性和主观判断的运用在收入确认方面,税法出现了减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现国家税收收入。税法在实际业务中需要尊重业务的实质,但完成交易的法律要件是重点,而不完全以会计制度为标准,通常情况下,只要发生应税行为就进行相对的征税处理。
2.3 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流转税方面的差异分析 ①增值税方面的差异分析。例如,在确定销售额差异的分析过程中,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通常情况下需要按照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者协议金额,或者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金额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销售商品的收入进行相应的确定。②消费税方面的差异分析。在确定销售额方面,在应税消费品销售额的认定方面,税法与会计制度两者之间通常情况下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关于销售额的定义,会计方式是指商品的售价,在售价当中没有包含价外费用;在税法中的定义是指纳税人销售应税消费品的过程中,需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以及相应的价外费用。③营业税方面的差异分析。例如,确定营业总额方面,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需要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的相关收入,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对金额进行相应的确定。对于税法来说,按照税法的规定,关于营业额纳税人需要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时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等。
3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方式
3.1 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协作是相互协调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相比,会计制度往往要先行,虽然不同的业务之间其协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在制度层面,按照税收法规的规定,需要与会计制度协调。
3.2 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之间管理层面的合作和配合 在制订会计与税收法规的过程中,以及实施日常管理时,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分别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者之间容易在制订和执行法规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立法取向。
3.3 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协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差异类别采取不同的标准导向 会计在处理比较规范的业务的过程中,税收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与会计制度进行协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原则进行适当的协作。
3.4 会计要加强必要性信息披露对税收的支持 我国在建立健全会计制度时,需要制订具体的业务规范,同时针对宏观管理目标的信息披露。
4 结论
对于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协作,通常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是不断博弈的过程。所以,需要对现阶段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进行完善和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进行协作,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协作发展的研究中走出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戴德明,张妍,何玉润.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研究[J].会计研究,2005(1).
[2]戴书龙.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差异[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06).
[3]黄爱玲.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流转税方面的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05(4).
[4]谢荣富.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会研究,2005(4).
[5]邓春霞.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J].民营科技,2009(07).
关键词:会计;税收;协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和税收之间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够协调这两者的关系,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的影响。税收是会计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会计人员所代表的执行纳税人所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税收从政策的角度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方法的选择都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引导的作用,而且会计也为税收征管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为税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正是如此要承认税收和会计这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搭建宏观和微观、法和理的通融、征税和纳税的自然融合的桥梁,从而让会计和税法实现有机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税法改革要从会计理论中汲取先进理念
会计准则先行,税收法规在制度的层面上要立足于税法改革,从先进的会计理论中汲取成果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在了解会计和税收差异来源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会计和税收目前最为重要的矛盾之一就是税收法规的通常会涉及到会计方法问题,此时如果缺乏相应的配套规定,就会给会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实践中带来困难。因此,当国家出台某些税法法规,当涉及到会计方法时,就要尽可能的明确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建议税服务和会计主管部门要建立起日常互通和对话的机制,进而联合行动,消除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要想从根本上了解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体现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革新,对会计和税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的了解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双向协调关系,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限制。目前税法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采用了限制措施,其目的就在于纺织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偷漏税或者延迟纳税。但是会计工作人员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往往采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会计准则,这种选择不会是一种造假行为,而且一般来说会计准则的选择并不会对税收产生多达的影响,所以根据这一点为了让会计工作人员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放宽对企业会计准则政策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够实现保障企业利润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增加了国家税收来源,而对于认为的避税动机,则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来进行完善。
(三)汲取先进方法用于指导税制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各个方面也都在不断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会计和税收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方法,因此,我国需要在现有的方法基础上进行革新,以便于推动二者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会计准则是一种面向市场经济且能够逐步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对于税收制度来说,应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制定税收法规的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不良影响,这就需要从会计准则中的先进理念中汲取营养,让税收改革和会计准则呈现相对的稳定的发展。
三、会计准则应用要和税法相协调
(一)落实会计目标要结合国家税收政策。广大投资者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目标非常重视,因为它反映了会计信息,同时还具备了内在的控制功能。由此可见在会计日常核算中要注重明细的核算工作,对于涉及到税收的业务,则要以会计准则执行的同时,还要将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以明细账户等方式进行提现,这样就能够为纳税申报以及税务稽核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可以说,国家宏观调控是对国家经济的一种调节,在进行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国家税收政策为根本性的指导,进而保证国家税收政策与会计行为、会计目标的结合。
(二)尽可能的缩小会计选择范围。会计准则选择过多,但是税法却相对单一,虽然税法在体制上要尽可能的放宽会计准则的选择,但是这并不能够彻底解决会计和税收之间的矛。因此作为企业机关,在本着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当发现税法和会计相关政策所产生的信息存在不一致,同时也不能够增加多少信息含量,也就是说对投资者的决策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时,就不要过分追求会计的精确性而和税法相抵制,而是尽可能的实现税法和会计的一致。
(三)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通过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展现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能够有效的协调税收和会计之间的统一。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明显不足,这让会计不能够为税收提供必要的信息,与此同时税收也不能够将信息需求反应道会计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了信息沟通的不畅,在这个背景下就会加大税务部门的运营成本。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与因素,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带动信息披露与会计行为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说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将有效的保证我国税收和会计之间差异性,并能够在保证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协调。对于解决税收和会计的差异化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不同企业要不同对待。对于上市企业来说,由于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要通过强制的方法来执行新会计准则,这能够有助于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包括企业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是对于中小企业且不属于上市企业,那么纳税就成了唯一的目的,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专业的能力,所以在纳税申报中又回胡乱添加新科目,从而导致会计和税收的巨大差异,对此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让中小企业的会计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执行,从而缩小中小企业会计和税收的差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强化会计监管,缩减会计和税收的人为差异,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和审计,同样也是能够有效的规避会计和税收的差异,促进会计和税收的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唯一从这些方面进行革新,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立新.会计与税收的关系协调研究[J].会计师,2012(24).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