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

乡村体育教育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教师通过对课堂常规教学的贯彻落实。例如:严格考勤、考核及请假申请制度,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好习惯,所以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掘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拔河、篮球比赛的项目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中长跑练习中“极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操和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和游戏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进行思想教育,而在山区农村初中,教师往往是“一专多能”,再加上场地、器材的限制,体育教学的内容少之又少,形式单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少,教师更应该根据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后,养成健身的好习惯。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离校的远近给学生布置不能同的练习内容,离校较远的同学可以安排耐久跑,离校较近的同学可以安排负重练习,手拿石块或砖块,脚上拴沙袋等,并且督促学生长期坚持,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育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每节课准备部分的队列、队形练习,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双人绑腿行径,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小组竞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场地、器材保护,培养学生爱护财产的优良品质,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结合偶发事件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时有偶发事件,教师应及时利用该事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或长跑竞赛中,有同学摔倒后爬起来继续比赛的事件,教师应及时地给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既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又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感,当然对于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例如:在练习掷铅球中,有的同学忽然从投掷区跑过,教师必须严厉批评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南昌;乡村体育;教师;生存状态

1.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满足学生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等不同的体育需求,并且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有着体育特有综合教育功能。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成长直接关系着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等核心要素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发展对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势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得如何直接制约着基础教育水平,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南昌市是江西的省会城市,其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全省乡村教育的状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南昌市乡村小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分析其影响因素,针对现状、困境以及小学的环境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为落实教育工作的“精准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就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量和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等职业生存与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以参加南昌市中小学体育紧缺学科教师培训、中西部送教下乡等“国培计划”系列项目的72名乡村体育教师为调研对象,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成长困境进行系统的调研与分析,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调查、访谈、记录和收集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见表1):男体育教师是主要力量,比例占70.8%,这是由体育学科的特点和特殊性造成的。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尤以40岁以下体育教师为多,共占86.1%。学历结构中,主要由本科和大专学历构成,其中55.5%的老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教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15年以下三个阶段。在职称结构上,初级及以下人数最多占比例34.7%,中级职称占58.3%,而高级职称只占6.0%,特级教师为零。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与乡村体育教师大多数为年轻教师有关,因为职称评定与教龄密切相关。此外,通过调研发现,乡村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背景不太理想,40.3%的老师是兼课老师,并不是体育主课教师,这与我省体育教师紧缺的现象一致。

3.2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分析

乡村体育教师成长的物质环境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条件,它包括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经济压力、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基本条件。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体育教师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体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保障乡村体育教师成长的物质环境是保障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改善和提升南昌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物质成长环境,对促进南昌市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1乡村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教师的工作待遇是能否留住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是教学质量能否稳定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乡村学校教学硬环境相对落后的现状下,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能够安心教学。尽管我国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传统的“升学第一”思想依然存在,体育教师作为副科教师,一直以来存在着受歧视、不受关注的一些社会偏见,甚至这种偏见就直接的体现在教师的不公平待遇现象上,如教师职称评聘中的不公平现象,教学评价制度公平性的缺失等等,使得体育教师难以获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评优评先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中发现,乡村体育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比较低,月收入在2000-3000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2.8%,这可能与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工龄较低有关。在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中,我们将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对实际工资收入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几个方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对实际收入的满意度较低。因此,就目前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工资满意度情况,这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体育教师的经济压力将逐渐增加,随之带来的连带效应可能也会更加严重。

3.2.2乡村体育教师工作条件乡村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决定了乡村的教育中的软硬件环境各方面都要落后于城镇,同时在教育理念上,乡村重文轻武的思想任然较严重,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理念相对较浅,这也是影响乡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这一点在调研中也得到验证。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乡村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对各乡村学校校长的访谈中得知,都认为体育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只能允许添置部分小器材,大型的场地设施难以保证。在与体育教师访谈中得知,体育场地器材的经费投入比其它的学科要少很多,在优先考虑主学科教学设备的基础上才分配体育学科经费,消减体育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体育基本的场地器材应得到保障,如田径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跳绳、垫子等常用体育器材。根据2008年《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及2016年教育部的《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和《初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均对场地器材的规格、安装等有了明确规定,如学校小于18个班就应该设置200米以上的环形田径场,至少200平方米的器械体操、游戏区,以及至少具备篮球场两块和排球场一块。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建设与安装场地器材设备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然而在实际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乡村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导致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相对缺乏。调查得出,有田径场的学校占65.3%,篮球场的学校占94.4%,有足球场的学校占33.3%,有乒乓球场的学校占83.3%,排球场地相对比较少,仅有6.9%。总体研究表明,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的推进,南昌市乡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慢慢得以改善,但学校普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真正的田径场,只是简单的操场;体育器材设施也较简陋和缺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对乡村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能的满意度调查得出,认为完全能满足和能满足的教师仅占16.7%。

3.3乡村体育教师工作负荷及压力

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工作负荷是由工作量和承担的工作任务组成。调研结果表明,有55.6%的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在16-20课时,而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体育教师紧缺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此外,为了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每位体育教师还要负责管理整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或是课间操,这些都要由体育教师管理,这些基本上是义务劳动,没有算作工作量。还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以及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导致乡村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工作压力是工作过程中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比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薪资待遇、工作负荷、学生安全、专业发展和社会评价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压力比较明显。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因为体育不在主科范围内,体育课程属于副科,受重视的程度较低,相应的体育教师也就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心里会有落差感,负面的情绪影响会更多。这种负面情绪的长时间作用下,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懈怠、自我效能感下降,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降低。这方面的压力对于中学体育老师来说,相对不明显,因为中学体育课肩负着体育中考的教学重任,体育课程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相应的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但是乡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专业知识传授的困惑,也就是教学上的压力,专业上急需成长才能满足教学上的需求。

3.4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

在与体育教师的交谈中发现,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从心底喜欢这一职业,认为体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与其他科目完全不同的魅力,但也有少部分教师不喜欢,原因是体育教师不受重视、待遇低,付出与收获失衡,风吹日晒,十分辛苦。也有部分教师无所谓,原因是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纠结,即放不下自己的专业,又觉得体育教师没前途。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在这种不良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的原因很多。在对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调查中,43.1%的体育教师把职业当作一个谋生岗位,47.2%的乡村体育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而只有2.8%认为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见,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龄主要集中在15年以下;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体育教育专业背景不太理想。

4.1.2收入较低,压力较大。乡村体育教师经济收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收入水平远相对较低,生活压力较大;乡村体育教师对实际收入的满意度较低。乡村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4.1.3工作条件贫瘠。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的推进,南昌市乡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慢慢得以改善,但学校普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体育器材设施也较简陋和缺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1.4工作负荷及压力大。乡村体育教师的课时量较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负责管理整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这一系列的工作导致乡村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非常大。调查表明,薪资待遇、工作负荷、学生安全、专业发展和社会评价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压力比较明显。

4.1.5职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在对教师的职业认同调研表明,大部分教师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是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然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4.2建议

4.2.1思想上帮扶,提升社会体育意识乡村体育教师的成长与教育系统中各层人员对体育的认知息息相关。思想上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促进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他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他们对于体育教学的消极态度,会造成学校体育教育被忽视。目前,只有改变社会对体育教育不公平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乡村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思想上的精准帮扶,提升社会群众的体育意识是促进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4.2.2精准制定与落实体育相关政策、条例体育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领导需高度重视和规范化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首先,政府应保证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条件,遵照相关法规维护体育教师的基本利益,在政策的制定上要真正涉及到一线体育教师的切实利益,如提出“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科任教师同等对待”。此外,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体育测试加入升学和群众健康理念的提升等措施来提高社会对体育行业及体育教师的认可度。

4.2.3形成自主成长意识,提升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针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主观发展意识弱的现状,乡村学校要充分带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为体育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培训的机会,激发他们自主提高专业知识,并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教研相长,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从而有效的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各级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地方特征,优化内容,创新途径,整合师资队伍,提升内涵。

4.2.4加大投入,改善乡村体育教育环境财政资源分配政策应加大对乡村学校的体育财政专项资金拨款,逐步的需优化投资结构,完善乡村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配置。在当前乡村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监督较难,城乡差距较大的状况下,应建立一套乡村学校体育最低保障制度。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教师待遇与发展(编制、工资、进修与培训等)、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方面的最低保障,而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并加以监督。

参考文献:

[1]佟亮亮.对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现状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赵高伟.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2:62-64.

[3]尹志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4):117-119.

[4]章翔.谈卓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J].体育教学,2015,10:55.

[5]邱烈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09:31-33.

[6]孙卫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困境及其原因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12:36-38.

[7]于素梅.精准扶持: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均衡发展[J].现场,2016,17:43-44.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财政支持的增加,我国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居民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教育设施的先进和完善相比,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过于陈旧;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区的教学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乐器、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还比较缺乏。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教学设施陈旧、体育设施老化、校舍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部分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2.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城乡的教师工资和待遇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面是城市老师的高工资高待遇以及现代的生活,一面是乡村老师低工资低待遇以及贫困的生活。工资待遇的差别使得更多的高水平老师走向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学校的非正式民办老师占据了乡村老师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而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老师因为工资待遇比较低,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农村师资水平可想而知。财政对城乡学校区别性对待,使得乡村学校受到的财政支持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除了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和维护外,很难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教师去进修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即使农村有个别老师能力突出,也会想办法去城市学校教学。特别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虽然提高了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但也使得农村学校的资金更加缺乏,这都会使得农村学校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3.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矛盾明显由于城市中居民区较为集中,生源分布也比较集中。但与城市生源分布不同的是,由于农村地区各个村庄的分布比较分散,居民点也十分分散,因此,生源分布也显得相当分散。但出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考虑,政府会减少学校的数量,使得农村地区平均几个村甚至十个村才能有一所学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学校学生的数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比较分散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分布与学校布局的情况下,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虽然这样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集中使用了教学资源,但是却间接增加了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同时由于学校离一些居民点比较远,也使得学生的安全问题变得比较突出。在财政支持一定的情况下,学校分布的集中化和学生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变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否则这一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的矛盾等诸多农村教育事业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事业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相关政策影响的惯性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了很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严格区分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下,更多的资源和财政被集中到城市。在教育领域,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学校,促进了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对城市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农村地区,由于受财政上的制约和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等诸多原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均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城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得到改正,政府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开始增加,但短期的投入已经无法有效直接的去弥补历史上留下的短板。再加之政策制定的惯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虽有所强化,但还不能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财政和资源支持都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学校质量、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的办法,也就成为了比较可取的方案。

2.经济导向下,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人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要趋利避害和追求理性和最优的生活工作方式的。作为老师也不例外,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里,我们很难要求教师只考虑奉献而不去考虑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资福利待遇。而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很难为教师在工作上提供优越的环境,也很难对教师的生活待遇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再加之城市重点学校花重金挖掘优秀师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在优秀师资流向上向城市集中的同时,由于城乡学校条件的不同,在教师能力培训上,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做的好。“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与制度一直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所谓‘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1]在农村学校,由于学校财政的问题,教师培训的人数、时间和内容都不能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师资自身水平就与城市师资有一定差距,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师资的培训还跟不上。最终就导致了农村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3.农村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制约农村学校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村庄分布不具有规律性,也不集中,较为分散。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的生源分布就呈现出分散和广泛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生源分布下,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政府只能在几个比较集中的村设立一个学校。这样农村教育就出现了“学校数量多,每个学校就读生少”的情况。由于需要照顾到每个学校,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又被分给若干个学校,这样就直接阻碍了教学资源的集中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教育部门为了在财政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只能实施合并学校的策略,把比较分散的农村学校集中合并为主要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读生的安全问题、住宿生的食宿问题都成为学校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学校分布情况与生源分布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策略。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工农协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重要发展格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也必须按照成效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去发展,也只有实现教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1.加大农村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资金较为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是一项社会事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教育事业财政预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城乡共同对待,特别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的错误做法,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因此,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投资尤为重要。

2.以城带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实施以城带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对一帮扶计划,加强城镇重点中学与农村落后学校的联系,学校间进行教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城乡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方案,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对于那些为农村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模范代表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得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能够维持其日常的生活工作需要,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去。政府应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精神和物质奖励来激励广大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去发展。通过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对于有志于去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大学生实施减免学费和其他激励措施。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1.1教学条件较差

首先,在农村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少有专门的音乐教室,音乐课只能在统一的文化课教室里进行,因为教室的面积狭小、授课集中,音乐教学严重影响了其他班级的文化的讲授,也影响了音乐教学应有效果的发挥。其次,在农村的音乐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教学设备,也缺乏应有的音乐资料,这不利于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也使得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乐器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了阻碍。例如,在很多农村学校中,常年见不到钢琴、电子琴等音乐器材,虽然有些学校有多媒体设备,但却没有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很难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此外,因为缺乏教学设备和资料,农村音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能运用一本教材和一副喉咙,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一,不仅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农村音乐教育投入较少

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加之乡、镇领导不注重音乐教育,地方政府没有对音乐教育投入较多的财政经费,使得农村的音乐教育投入甚少。此外,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也不太高,农村的音乐发展状况也不尽如意。农村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在农村生活环境中也得不到应有的熏陶。因此,对于农村音乐教育的投入过少,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成了一个难题。

1.3音乐教材的“城市化”现象严重

目前农村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仍然是城市化的教材,其内容严重脱离了农村实际,忽视了学生的音乐能力的个性化发展。教材是课程理念和目标的重要体现,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3]。目前的农村音乐教学教材,已经是改革后的教科书,在版面设计和教材内容方面变得丰富多彩,获得了各个教师和学生的热爱。但是,在农村音乐教学中,教师明显感觉到“城市化”的教科书严重脱离了农村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当地的文化艺术风采内容,让农村的学生感觉到遥远。与此相反的是,农村的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戏曲花灯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能理解音乐艺术的风采。因此,音乐教材的“城市化”现象,已经成为了农村教学的一大难题。

2农村音乐教学建设构想

2.1更新教学观念

在农村音乐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学校要积极注重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将音乐教学看作是一项重大教学任务来抓,提供充足的音乐教学的课堂时间,保证优秀且专业的音乐教师,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音乐教学在农村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音乐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提高音乐教学水平,让学生对音乐教学产生较强的积极性,提高对音乐教学的兴趣,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最后,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教学观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备不断创新、勇于奉献、敢于开拓的精神。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在视频音频中欣赏音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热爱音乐学科。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4]。在农村音乐教育中,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提高音乐教师的全面素质,让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发挥,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提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的积极作用,为学校的音乐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也为创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师资力量的不足,充分运用优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引进专业且优秀的音乐教师,不断提高学校的师资队伍的素质。从长远来看,要想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借助音乐院校、国家和各个组织的力量,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强化师资队伍的力量。首先,要加强各个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扩大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并在各大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积极动员毕业生到广大农村中去服务。其次,国家要出台关于音乐教学的相关政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鼓励学生到农村中去工作,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要提高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组织各个部门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现有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全面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

2.3加大音乐教育设施投入

在农村音乐教学中,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教学设施,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在经济水平不太高的农村环境中,学校也要认识到音乐教学设施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音乐办学条件,应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小提琴等音乐乐器,应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增添音乐教学设备,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现代化水平。但是,在音乐教学设施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学校要设立音乐教学的专项资金,全部纳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农村小学在音乐教学投入方面,要保证专款专用,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同时应加紧开展教学科研力度,保证音乐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社会各阶层的各界人士投资音乐教育事业,支持农村的音乐教学,丰富音乐教学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料,在音乐资料、期刊、教学音响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农村音乐教学的条件。

2.4开发农村音乐教学资源

为了促进农村音乐教学不断发展,农村音乐教育要积极发挥农村资源的重要作用,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音乐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农村中的花灯、采茶、风俗音乐等都可以作为欣赏音乐教学、节奏教学中的辅助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又利用生活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民族音乐,促进了学生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在农村环境中,地方的文化特色为农村音乐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原汁原味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特色为学生搭建良好的音乐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5]。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幽静的农村地理环境中感受优美的音乐氛围,可以让学生通过竹、木、泥等自然环境制造出精美的乐器,让学生感受自然的音乐之美,还可以让学生组建与地方特色相符合的特色乐队,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丰富的发展平台,带动农村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改革农村音乐教材

在农村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并站在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适合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教材,从而提高农村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首先,要编写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农村版教材。站在农村学生的角度来说,编制地方特色的农村版教材,可以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完善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品格。例如,为了编制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音乐教材,应该鼓励国家和有关部门加大对音乐教材编写的投入,积极将地方的戏曲、民歌、语言、曲艺、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音乐教材中去,教育学生学会欣赏本地特色歌曲,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断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其次,农村音乐教育要改革音乐教材中的内容,不仅要增加一些民族特色的歌曲和文化,还要删除一些超出农村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内容,调整一些与农村生活、农村实际较为遥远的歌曲和音乐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提高音乐素养。

3小结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一项重点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客观环境。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大学教师和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不易察觉。面对新的形势。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在大学自身的要求的党建工作。实践是重要思想“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理,组织者,实施者和各种保障要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管理,依照法律规定我们的宣传思想和道德原则,进入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秩序的纪律和法律,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效能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充分体现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其次,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教育。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必须培养高素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因此就必须以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相互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从而才能满足社会用人的需求。现代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通过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培养出我国高素质高人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其课堂的教学水平。因此,大学生必须要求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对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工作,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才能维护整个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创新性的欠缺

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然而,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并不热心,没有真正进入教学中去,因此,教师教学不积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性,从而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比较老化,覆盖面不全,根本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从而直接影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甚至还有一些高校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影响教学质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隐患

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大学新环境,与舍友难以融洽相处。这是由于许多大学生难以独立生活,更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甚至还有的同学存在自闭的倾向,每日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愿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还有的学生根本无心学习,上课睡觉,下课沉迷于游戏。这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面对诱惑难以控制自己,从而沉溺于一时的享乐。这也势必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最后,许多大学生还面临着情感问题。一些大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会有孤独、空虚的感觉,很可能选择恋爱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白。但是大学生因恋爱陷入情感危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也很可能诱发大学生陷入心理困境,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学校本身和教学管理知识的不到位

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学管理缺乏一定的整体。虽然绝大多数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提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根本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学管理的层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能长期发展。总之,高校本身的教学管理不到位,资金以及师生力量的引导不投入,最终直接导致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整体质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三,创新对策

(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是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低底线,从而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制定出严格、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绩效管理。“教育服务”各级学校,各类人才为“网络服务”中的一环,“质量链”,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合作。同时加强所有人员,高校管理团队的每个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所有面向学生的管理活动,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最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水平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首先应当建立起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创造力的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这支队伍中教师无论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还是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的等都应当达到平衡。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领导干部应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提供支持。选拔优秀的教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应当重视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管理,积极吸纳优秀学生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发挥其带头作用,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政治教育活动中来。

(三)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当下大学生受到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加上自身心理并不成熟,所以遇到困难之后容易产生烦恼、失落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以不正当的形式得以宣泄,很容易造成违法行为。因此,学校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提起应有的重视。积极组织各个学院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排解心中不良情绪。其次,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容易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疏导。

参考文献:

[1]焦子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23).

[2]邱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探[J].延边党校学报,2012(3).

[3]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4]吕健.专题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和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转移的主要人群,其职业技能高低不但影响就业水平,而且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制约作用。“十三五”时期,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提出职业教育策略,对于提高其职业技能,满足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产业对多元化、高水平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乡村旅游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户籍人口中的主体力量。近年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45%。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自身的就业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更加明确。发展乡村旅游、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就业是我国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目前,我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十三五”时期,研究基于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对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就业能力和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1弥补“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意被“城镇化”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被市民化,到2016年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37%左右),距离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虽然许多进行城镇化试点的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是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普遍不高。特别是经济较好的乡村,农民在城镇购房居住、满足子女受教育需求的比例上升,但是愿意放弃农村户籍的人数增长缓慢。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有12.9%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乡定居。[1]到2013年,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有12528万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467万人留在农村,占到当年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的19.69%,占本地农民工总人数的23.99%,是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2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乡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养老问题

在一些乡村旅游发达的地区,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乡村面貌得到改观,为留在本地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他们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和创业,提高了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一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一些外出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回农村经营特色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公司,有的从事农产品种植、家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年收入远远超过在外打工收入。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村里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近五年来,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收入,儿女外出打工,养老问题无法解决。乡村旅游能够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3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缺乏

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和培训研究。从2013年到2016年,在中国知网上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为篇名的论文有74篇,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为主题的文章有79篇,这些文章或是基于实证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或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需求、模式、政策以及高职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方面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基于城镇化(市民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从2011年到2016年,在中国知网上以城镇化(市民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22篇。三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研究。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知网上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为主题发表的文章有21篇,其中实证论文3篇,其余则论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创业的机制和意愿等。未能从乡村旅游发展角度,对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缓解当地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所占比例明显减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明显增加,[2]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越强,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越关注。[3]新生代农民工中有87.3%的人没有从事过任何农业生产劳动,他们中许多人期望成为老板或者从事收入较高、比较体面舒适的工作,并且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从事三产类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虽然有超过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真正融入城市比较困难。一部分在城镇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结婚生子之后,由于生活成本大增,就会返回农村就业,特别是女性农民工在婚育之后返乡留守的比例更高。一些在农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年收入数十万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其他新生代农民工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关注农村发展问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受培训比例不高、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不高

从全国范围来看,参加过职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不能满足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水平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有参加高技能或者管理类的培训的切实需求。返乡或留在家乡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种植、养殖、经营、管理、创业等方面的工作,乐于参加基于当地经济资源条件的有针对性的管理经营和创新创业类培训,特别是费用较低、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受到社会培训资源供给量限制和成本分摊机制制约,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必须自己承担大部分的培训成本。同时,一些企业组织农民工的培训方式不科学,占用农民工正常休息时间,补偿和奖励机制缺失,不能激发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考核、保障机制不完善

从职业培训的工种和内容来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存在地区差异,对于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其参加的培训主要是生产制造类行业从业技能培训,在经济发展较慢的一些地级市和县级地区,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农机管理、农业种植类的,培训内容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同时,大量学者从我国城镇化角度进行研究后发现,信息不对称使得组织、提供培训的政府机构、学校等与农民工的供求选择匹配度不高,培训导向与需求导向存在脱节。再则,组织层面的不科学性和监督考核机制缺失,使得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实际效果和利益诉求不一致,职业培训方式与结构的选择与新生代农民工现实条件未能达到完全吻合。而且,社会宏观环境的不完善和资金、制度的缺失,也制约了培训的开展。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项目不足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2014年,全国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300万人。至2015年底,全国创建2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典型。但是在一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或者管理经营的人员并未得到有效的培训,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乡村旅游职业技能的提高。“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将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应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国家鼓励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和养老养生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将体现多类型、各具特色的模式。[5—6]而且,我国要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促进2.2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村747万贫困人口脱贫。从目前一些由市一级旅游局承办的乡村旅游类培训项目来看,培训内容和层次不是很高,内容主要侧重服务标准、技能、道德,未大量涉及乡村旅游新兴业态经营管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体现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养生、体育等的相对较少,休闲旅游创业、创意、经营、管理类项目培训不多。

4乡村旅游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各地区师资培训状况差异较大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十二五”时期,互联网产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旅游产业链的丰富与调整,国民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许多高职和中职院校旅游管理类教师乡村旅游的知识和技能尚处于积累阶段。许多高职院校没有乡村旅游管理类的课程,针对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饭店经营、乡村旅游营销策划、组织乡村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等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各省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旅游技能培训方面的师资培训工作尚未完全开展,高职院校乡村旅游研究的专门教师不足,全国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培训项目尚未全面深入展开。

四、乡村旅游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1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

旅游管理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要将精准扶贫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有关基层管理部门对切实需要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职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档案,根据农民工实际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培训计划,并且应给予他们可持续的职业技能提升指导。要委托职业院校或者通过向第三方培训机构购买服务、通过引导旅游院校职业技能型教师对口支援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所需培训。同时,在扶贫资金中设立乡村旅游培训计划基金,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降低农民工参与培训的个人成本。相关企业要在管理制度上完善培训机制,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实施订单式培养,对积极参与培训的农民工予以一定经济补贴,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都制定了相应的农民工培训计划,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将联合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将在五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各级地方政府和培训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工了解职业培训的信息和优惠政策,努力调动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扩大培训的受众面。

2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考核与保障机制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要充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掌握水平,立足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特色需求,在对当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的前提下,选择一些乡村旅游新业态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物流配送、养生休闲旅游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培训结合,鼓励农民工创业能手和模范参与“一带一”的师徒制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建立培训档案和长期跟踪评价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考核培训效果;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保障体系,根据当地劳动力实际人数与需求,建立动态的培训资金评估体系,制定培训目标和资金分配计划,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培训资金的利用率。

3有针对性的开发乡村旅游类培训项目

乡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国家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许多拥有资源优势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成,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发展机会,也为在大城市有打工经历和职业技能,并且有了一定资本的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学者对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调查后发现,多选择中小城镇或者在自己家乡进行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占到有创业意愿的总人数的68.9%,而只有31.1%的返乡农民工选择大中型城市或者外地进行创业。[7]一些留在当地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有着在当地创业的强烈意愿,并且倾向于第三产业的创业活动,比如农、林、牧、渔产品养殖、销售、深加工和旅游餐饮、住宿接待等。相关部门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和经营管理、网络营销应用、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休闲民宿、客栈管理类培训,让他们获得在农村创业的技能。

4尽快培养一支懂得乡村旅游的师资队伍

乡村旅游类师资培训是当下旅游行业师资培训的热点问题。2015年,国务院提出“十三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8]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对休闲农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而相应师资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因此,要选择一批具有乡村旅游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职业院校教师、旅游行业协会成员、旅游经营户和企业家、乡村旅游管理负责人,通过实地参观考查和理论学习的方式,使他们掌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方法,并且能够切实参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与考核的过程。

5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培训效果

为了避免乡村旅游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组织部门要组织行业专家和高校专家,在进行认真考察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按照其已有职业技能水平对不同培训需求层次进行分类,从服务技能、管理经营、驾驶技能、组织策划、财务管理、网络应用技术、现代高科技农产品种植、养殖、深加工等方面组织培训内容,通过现场教学与远程授课、定期临场指导等多种手段,使参与培训的人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且应用于实践生产。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组织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积极发挥基层村委会和社区的组织作用,切实对参加培训者进行技能考核和后期跟踪,并且逐步引导其实现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能力发展,并且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技能扩大化,专业化,带动或指导周边群众掌握相应技能,形成良性效应。

总之,在乡村旅游向全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方式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优化培训机制,提供优质培训师资,保证培训效果,使他们真正获得职业技能,满足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对于农村劳动力水平提升和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2]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DB/OL].[20150429]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3]杨晶,邵林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4(4):61—65.

[4]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李金早.以农为本、以乡为魂建设中国美丽乡村[DB/OL].[20150818]来源:中国经济网.

[6][7]庄志浩.对教育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6(4):40—44.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

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充分开展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在承担普通高校职能的同时,还承担着维系民族地区稳定的特殊职能。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对办学经费投入相对有限,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定标准,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活习惯、思想差异较大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校就读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少数民族学生达60%以上,民族习惯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需要学校各级工作者不断细化和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定性、自觉性和实效性。

(二)办学条件有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全面铺开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办学经费投入相对有限,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我校2009年升为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时期,学校办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艰苦,还存在许多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帮助他们了解本土情况,使其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支持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自媒体时代受到严重冲击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1]。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平台相对传统,学校网站点击量不高,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运行还处于初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自媒体时代受到严重的冲击,特别是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多,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和信息沟通方式。今后要加大新媒体方式的宣传力度,结合“易班”建设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致力微信功能的开发,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和优势,提高平台关注度,不断增强新媒体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完善学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是依靠教育一线的辅导员来开展,而目前我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受地方政府编制的制约,加之学校辅导员工作机制尚未完善,辅导员个人发展前景不清晰,工作缺乏动力和激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今后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学校内部建立辅导员队伍机制,在职称聘任方面给予支持,让辅导员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自豪感,使其以更加自觉的认知、更加专注的态度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要推动重点课程建设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我校2016年7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并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保障。同时,从课程体系设置到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校自2016年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将“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两门课以专题讲座形式开设,在课程设置中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是的一门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由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践主要有研读马列经典、阅读经典著作、聆听学术讲座、时事新观察、校园采访报道、观看红色影视、制作主题微电影,以及校、院两级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外实践分必选项和任选项两类。必选项为社会调研,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后的假期进行。指导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紧扣党和政府的宏观战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拟定调研课题参考目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调研主题,写出调研报告。任选项目为人物采访、宣讲活动、发现之旅、传承文明等。省情教育必修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家乡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和未来走势,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解国情,充分感受家乡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蓬勃发展的经济,增强大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切实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抓好民族地区高校党团组织建设学校要紧密结合地区实际,围绕促进经济发展等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增强党团组织建设,帮助各民族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宗教的关系[2]。2015年至今,我校党、团校每学期均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每学期系统开设多个理论教学专题,总课时数达到40学时,课程内容丰富。学校党委领导、党务工作者受聘为党课和团课教师。为加强对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校团委每学期除办好业余团校外,还开办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各级党、团组织在学校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使其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

(三)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我校在2008年建立了自己的中英文门户网站,并逐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还制定了《网络思政教育规划》,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由党委宣传部专人负责维护。为加强对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力度,确保网站建设和网络维护的经费的落实。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注重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及基层党组织队伍。第一,我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制定了思想政治教师建设规划,实行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第二,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制度,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辅导员,同时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担任本校学生工作。第三,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团的事业的青年教师选配到团的领导岗位和工作岗位。

三、结语

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推动课程改革;抓好民族地区高校党团组织建设;重视校园网络建设,设立思政教育专题网页,抓好网络舆情管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从而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建明.强基固本,改革创新: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汇编(三)[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8篇

(一)学历层次偏低、平均年龄较大我国乡村医生学历层次偏低是一个普遍现象,首先是乡村医生产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再者由于农村从业环境差、医疗条件落后、待遇较低,很难留住高端人才,年纪较大的是从“赤脚医生”经培训转变而来,中青年一部分上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卫校西医士、社区医学等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的是继承家族医疗事业的个体诊所转制而来的人员;近几年随着河南省51111工程的推进,引入了一批青年大学专科层次的学生从事乡村医疗工作,但占比还较少。在青年人中大部分都具有医学第二学历(成人业余本科),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比例还达不到要求。

(二)知识老化,专职医生少乡村医生大多接受的是20世纪的医学知识,由于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更新;大多乡村医生是农民身份,农忙时还要打理农活,村卫生室专门配备的专职医生很少,一些诸如检验、影像等辅助卫生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三)角色不清,社保机制缺失大多数乡村医生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又行医又务农。乡村医生这种半医半农的社会地位,导致了乡村医生的角色不清的现状,既不能按国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但按工作性质又区别于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实际问题在乡村医生中还没有妥善解决。相比市区,这14个乡镇办事处的卫生医疗事业仍比较薄弱,除了医疗基础设施落后外,从业的乡村医生队伍现状也是制约乡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梁园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除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给与政策、财政支持外,通过大力推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提高乡村医生业务能力,是目前解决梁园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二、乡村医生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的意义

(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需要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的网底,提供了最便捷、最经济的卫生服务,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根系。

(二)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乡村医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对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健康教育的宣传、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推行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均衡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城市“高、精、尖”人才聚集,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立足于我国国情现状,只有大力推动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为广大农村疾病患者提供医疗保障,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缓解城市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三、提升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效果的思路

笔者这些年一直在我校从事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作一些经验之谈,共同探讨一下提升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效果的思路。

(一)确立适宜的培训形式乡村医生有着半医半农的双重身份,是一种以医疗收入为主,务农为辅的职业,自负盈亏。因此,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时间不宜太长,短期培训最好不超过10天,半脱产函授可以适当延长,但集中学习时间应合理安排,应避开乡村医生农忙和疾病高发时间段。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有关政策安排,以每年轮流培训1-2次为宜。基础医学知识可以采取同普通学生一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而临床常见病、合理用药最好是以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因为乡村医生已经是掌握了一定治疗技能的临床医生,再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将课本上的知识讲一遍,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

(二)培训内容要突出乡村医生一专多能根据目前每个村卫生室只配备1-2个乡村医生的建设现状,乡村医生集医、药、针、护多角色特点于一身,培训内容要涉及多个医学学科,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乡村医生虽然不是专业意义上全科医生,但他们提供的服务却是全科医疗模式,也可以借鉴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组织教学,根据农村医疗卫生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不易太深,但必须精炼、实用,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为主的四新培训。

(三)开发远程教育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方式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由政府出资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统一建立适宜乡村医生的培训课件、视频网站和规划教材供乡村医生免费使用,每位乡村医生以会员的身份注册,在网上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学习时间,并由培训机构定期考核并颁发学分。通过这种方式给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事实上这些手段已在梁园区乡医培训中初步应用,很受乡村医生的欢迎。

(四)建立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虽然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是乡村医生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也证明乡村医生有强烈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但实际情况却是出勤率并不高。有很多因素制约乡村医生培训的开展:乡村医生一般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很多程度上仅凭个人医疗量而定,部分乡村医生生活负担较重,参加培训有时还需要缴纳一定费用,培训花费了时间,直接影响经济收入,一些乡村医生为眼前利益而放弃继续学习机会;再加上培训内容有时不符合受训者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培训质量不达标等,因而就会出现有热情无行动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局面,主管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如对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给与政策和资金倾斜,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对完不成继续教育任务的乡村医生不予注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