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乡村体育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乡村体育教育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教师通过对课堂常规教学的贯彻落实。例如:严格考勤、考核及请假申请制度,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好习惯,所以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掘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拔河、篮球比赛的项目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中长跑练习中“极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操和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和游戏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进行思想教育,而在山区农村初中,教师往往是“一专多能”,再加上场地、器材的限制,体育教学的内容少之又少,形式单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少,教师更应该根据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后,养成健身的好习惯。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离校的远近给学生布置不能同的练习内容,离校较远的同学可以安排耐久跑,离校较近的同学可以安排负重练习,手拿石块或砖块,脚上拴沙袋等,并且督促学生长期坚持,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育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每节课准备部分的队列、队形练习,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双人绑腿行径,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小组竞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场地、器材保护,培养学生爱护财产的优良品质,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结合偶发事件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时有偶发事件,教师应及时利用该事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或长跑竞赛中,有同学摔倒后爬起来继续比赛的事件,教师应及时地给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既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又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感,当然对于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例如:在练习掷铅球中,有的同学忽然从投掷区跑过,教师必须严厉批评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南昌;乡村体育;教师;生存状态

1.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满足学生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等不同的体育需求,并且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有着体育特有综合教育功能。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成长直接关系着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等核心要素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发展对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势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得如何直接制约着基础教育水平,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南昌市是江西的省会城市,其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全省乡村教育的状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南昌市乡村小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分析其影响因素,针对现状、困境以及小学的环境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为落实教育工作的“精准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就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量和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等职业生存与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以参加南昌市中小学体育紧缺学科教师培训、中西部送教下乡等“国培计划”系列项目的72名乡村体育教师为调研对象,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成长困境进行系统的调研与分析,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调查、访谈、记录和收集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见表1):男体育教师是主要力量,比例占70.8%,这是由体育学科的特点和特殊性造成的。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尤以40岁以下体育教师为多,共占86.1%。学历结构中,主要由本科和大专学历构成,其中55.5%的老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教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15年以下三个阶段。在职称结构上,初级及以下人数最多占比例34.7%,中级职称占58.3%,而高级职称只占6.0%,特级教师为零。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与乡村体育教师大多数为年轻教师有关,因为职称评定与教龄密切相关。此外,通过调研发现,乡村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背景不太理想,40.3%的老师是兼课老师,并不是体育主课教师,这与我省体育教师紧缺的现象一致。

3.2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分析

乡村体育教师成长的物质环境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条件,它包括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经济压力、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基本条件。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体育教师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体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保障乡村体育教师成长的物质环境是保障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改善和提升南昌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物质成长环境,对促进南昌市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1乡村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教师的工作待遇是能否留住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是教学质量能否稳定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乡村学校教学硬环境相对落后的现状下,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能够安心教学。尽管我国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传统的“升学第一”思想依然存在,体育教师作为副科教师,一直以来存在着受歧视、不受关注的一些社会偏见,甚至这种偏见就直接的体现在教师的不公平待遇现象上,如教师职称评聘中的不公平现象,教学评价制度公平性的缺失等等,使得体育教师难以获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评优评先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中发现,乡村体育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比较低,月收入在2000-3000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2.8%,这可能与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工龄较低有关。在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中,我们将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对实际工资收入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几个方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对实际收入的满意度较低。因此,就目前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工资满意度情况,这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体育教师的经济压力将逐渐增加,随之带来的连带效应可能也会更加严重。

3.2.2乡村体育教师工作条件乡村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决定了乡村的教育中的软硬件环境各方面都要落后于城镇,同时在教育理念上,乡村重文轻武的思想任然较严重,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理念相对较浅,这也是影响乡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这一点在调研中也得到验证。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乡村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对各乡村学校校长的访谈中得知,都认为体育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只能允许添置部分小器材,大型的场地设施难以保证。在与体育教师访谈中得知,体育场地器材的经费投入比其它的学科要少很多,在优先考虑主学科教学设备的基础上才分配体育学科经费,消减体育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体育基本的场地器材应得到保障,如田径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跳绳、垫子等常用体育器材。根据2008年《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及2016年教育部的《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和《初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均对场地器材的规格、安装等有了明确规定,如学校小于18个班就应该设置200米以上的环形田径场,至少200平方米的器械体操、游戏区,以及至少具备篮球场两块和排球场一块。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建设与安装场地器材设备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然而在实际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乡村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导致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相对缺乏。调查得出,有田径场的学校占65.3%,篮球场的学校占94.4%,有足球场的学校占33.3%,有乒乓球场的学校占83.3%,排球场地相对比较少,仅有6.9%。总体研究表明,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的推进,南昌市乡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慢慢得以改善,但学校普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真正的田径场,只是简单的操场;体育器材设施也较简陋和缺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对乡村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能的满意度调查得出,认为完全能满足和能满足的教师仅占16.7%。

3.3乡村体育教师工作负荷及压力

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工作负荷是由工作量和承担的工作任务组成。调研结果表明,有55.6%的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在16-20课时,而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体育教师紧缺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此外,为了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每位体育教师还要负责管理整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或是课间操,这些都要由体育教师管理,这些基本上是义务劳动,没有算作工作量。还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以及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导致乡村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工作压力是工作过程中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比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薪资待遇、工作负荷、学生安全、专业发展和社会评价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压力比较明显。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因为体育不在主科范围内,体育课程属于副科,受重视的程度较低,相应的体育教师也就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心里会有落差感,负面的情绪影响会更多。这种负面情绪的长时间作用下,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懈怠、自我效能感下降,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降低。这方面的压力对于中学体育老师来说,相对不明显,因为中学体育课肩负着体育中考的教学重任,体育课程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相应的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但是乡村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专业知识传授的困惑,也就是教学上的压力,专业上急需成长才能满足教学上的需求。

3.4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

在与体育教师的交谈中发现,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从心底喜欢这一职业,认为体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与其他科目完全不同的魅力,但也有少部分教师不喜欢,原因是体育教师不受重视、待遇低,付出与收获失衡,风吹日晒,十分辛苦。也有部分教师无所谓,原因是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纠结,即放不下自己的专业,又觉得体育教师没前途。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在这种不良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的原因很多。在对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调查中,43.1%的体育教师把职业当作一个谋生岗位,47.2%的乡村体育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而只有2.8%认为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见,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龄主要集中在15年以下;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体育教育专业背景不太理想。

4.1.2收入较低,压力较大。乡村体育教师经济收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收入水平远相对较低,生活压力较大;乡村体育教师对实际收入的满意度较低。乡村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4.1.3工作条件贫瘠。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的推进,南昌市乡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慢慢得以改善,但学校普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体育器材设施也较简陋和缺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1.4工作负荷及压力大。乡村体育教师的课时量较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负责管理整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这一系列的工作导致乡村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非常大。调查表明,薪资待遇、工作负荷、学生安全、专业发展和社会评价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压力比较明显。

4.1.5职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在对教师的职业认同调研表明,大部分教师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是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然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4.2建议

4.2.1思想上帮扶,提升社会体育意识乡村体育教师的成长与教育系统中各层人员对体育的认知息息相关。思想上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促进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他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他们对于体育教学的消极态度,会造成学校体育教育被忽视。目前,只有改变社会对体育教育不公平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乡村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思想上的精准帮扶,提升社会群众的体育意识是促进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4.2.2精准制定与落实体育相关政策、条例体育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领导需高度重视和规范化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首先,政府应保证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条件,遵照相关法规维护体育教师的基本利益,在政策的制定上要真正涉及到一线体育教师的切实利益,如提出“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科任教师同等对待”。此外,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体育测试加入升学和群众健康理念的提升等措施来提高社会对体育行业及体育教师的认可度。

4.2.3形成自主成长意识,提升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针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主观发展意识弱的现状,乡村学校要充分带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为体育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培训的机会,激发他们自主提高专业知识,并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教研相长,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从而有效的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各级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结合地方特征,优化内容,创新途径,整合师资队伍,提升内涵。

4.2.4加大投入,改善乡村体育教育环境财政资源分配政策应加大对乡村学校的体育财政专项资金拨款,逐步的需优化投资结构,完善乡村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配置。在当前乡村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监督较难,城乡差距较大的状况下,应建立一套乡村学校体育最低保障制度。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教师待遇与发展(编制、工资、进修与培训等)、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方面的最低保障,而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并加以监督。

参考文献:

[1]佟亮亮.对河北省保定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现状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赵高伟.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2:62-64.

[3]尹志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4):117-119.

[4]章翔.谈卓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J].体育教学,2015,10:55.

[5]邱烈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09:31-33.

[6]孙卫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困境及其原因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12:36-38.

[7]于素梅.精准扶持: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均衡发展[J].现场,2016,17:43-44.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一、黄质夫的乡村师范体育思想体系

(一)“堪做乡民表率”的教育理想与身体意象黄质夫认为学校“存在之价值在促进社会之进步”,乡村师范学校不应只是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更应经由教育培养的优良师资“去做灌输农民知识,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为达到此教育最终目的,他理想中的乡村师范生应“堪做乡民的表率”,并且是全方位的表率。应具备“农夫的身手,强健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勤俭的习惯,热心服务的精神”。而培养途径则是经由“由做而学,由学而教之原则,施以最适当之科学教育,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并注重生活作业,农事操作,社会服务,教育实习”。黄质夫乡村师范生“理想人”的形象刻画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为推进乡村建设,打开乡村教育被动的局面,他与一批教育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乡村教育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践行“教育乡村化,乡村教育化”的教育理念,黄质夫创办了友农社,使乡民习得健身方法,了解自己与他人、自然、国家的关系。为“适应乡村社会,改良乡村环境”,同时使乡村师范生“养成服务乡村社会之能力”设立推广部,分为教育,如民众补习学校、民众读书处、科学常识实验等;村政,如风俗改良会、劝戒烟赌、民众娱乐会等;农业,如改良农事,农忙托儿所等,解决乡民需要,教育民众,改良乡村。筹办“栖霞新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实验,“以乡师为龙头,向四面八方辐射,带动、影响、指导周围的乡村,对其加以改良,使之成为新农村。”在“乡村表率”教育理想统领下,身体的多重角色要求身体必须学会遵守特定的身体规则,以呈现教育理想所规定的合适的角色表现。健全的体格,优美正确的姿势,合适的衣着、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热爱劳动,拥有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等是黄质夫的身体意象,并且可以也应该藉由身体教育养成乡村师范生服从、耐劳、自治、勇敢、团结、互助、守纪律的美德。

(二)严格的身体管理体系在黄质夫的教育实践中,身体被置于严格的监督和规范之中,“凡校中所有教职员,无不训育化,凡校中一切设施,无不以训育为中心,俾学生能于直接间接方面,俱收潜移默化之功”,体育管理机构为“校长→主任→导师→学生干部”四级管理体系。身体强壮是其乡村师范报考资格之一,远足是乡村师范的必设项目,距离在五十里至一百里;每学期始末,均要举行一次身体检查,内容包括体力、体格、疾病三个部分,每个月要检查一次体重,并且身体检查结果作为竞赛成绩“公表之”“,使学生明了本人身体之强弱,知所惕励”,不及格者还要接受停学或退学处分。同时为了根除乡村“居民缺乏卫生常识,致使身体常罹患疾病”的社会现状,对个人卫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制定了“卫生十禁”,禁止随意涕唾,禁止寝具不洁,禁止排便失时等,通过编订标语,编印浅说,调查习惯,考核成绩等方式试图使健康的卫生行为习惯化,庆典或集会之时,设置“风纪生”,纠正不合规范的行为。严密的教育措施及体育管理体系所构成的“有组织的集体生活”让身体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纳入既定规范之中,内化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并最终能够成为乡民的表率,引导他们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

(三)全面的身体照看措施为生活做准备是黄质夫的体育主张,因此学校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生活指导部”,以此为出发点其体育内容范畴极广,与身体有关的“积极之培养、锻炼,消极之防护、治疗、乃至作息之调节,知识之研求等”均囊括在体育之中。在黄质夫的教育主张中,体育的实施规定直接指向日常生活行为,饮食、卫生、大小便、零食等都有规定,主要内容有:第一,营养。包括新鲜空气,三餐的荤素搭配,豆浆的供应。第二,锻炼。包括劳作,锯木、摇绳、筛谷等矫正劳作,远足,早操,主要是柔软操,以早晨起床之后练习,时间十五分钟,全年不间断;第三,卫生。制定了“卫生十禁”,对衣、食、住、清洁、沐浴均进行了规定,在国立贵州师范期间,考虑到“边地贫瘠,易生疾病,卫生教育极应注意,所以在各班级都增授卫生课一小时”,目的在于革除乡村卫生陋习,解决乡村面临的疟疾等健康问题。第四,医药。设立校医院和调养室,实行健康保险制度,由校医、工役、学生共同看护。第五,休息。规定每日睡眠八小时,休息约二小时,每日自由活动二小时。同时,休闲生活,如游山、玩乐器、下棋、踢毽子等积极的娱乐方式均属于休息之列。学校内设有娱乐室以供室内娱乐。第六,体育理论课程。包括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医药常识、小学体育教学法。乡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师的生力军,他们担负着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管理职责,乡村师范教育应造就合适的学校体育教师。

(四)体育选材上民族特性、身体经验与乡村实际的融合针对民国年间教育界对中国旧式教育的完全舍弃和对欧美教育不加选择的引入,他痛斥“以为除欧美所倡行者外,即觉无教育可言.....以社会求合于教育之标准,倒果为因,舍本求末,是将弃其数千年之历史,忘其数万万人之习俗,毁其社会原有之组织”。因此,身体教育的民族特性是黄质夫一直致力于践行的教育理念,他提倡国技、竞走、游泳、竞舟、登山、象棋、钓鱼,一方面考虑民族固有之文化,希望“竭力提倡,借以保存,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考虑乡村身体已获得的身体经验、设施器材的天然便利性、项目的趣味性和生活有用性。国立贵州师范期间,考虑到“边地环境特殊,内地都市所编的教科书,不尽适用”,体育、军训、劳作全部采用自编教材。

二、黄质夫乡村师范体育思想评析

(一)契合乡村实际的体育师范培养体系乡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师的生力军,他们担负着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管理职责,而中国农村史堪称一部身体的“在场缺席”史,乡村社会不曾关注过对于身体的照顾,健康知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席使身体处于被动受害的地位。黄质夫教育主张中对身体全面的照看、管理和监控旨在实现健康的体魄,并使学生习得自我照看的方法和照看他人的方法,造就小学校合适体育教师”和乡村生活的表率。在黄质夫的体育思想中,体育因其定位为生活,所以属于生活指导,把体育做为健康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这缘于黄质夫亲眼目睹的“乡村风俗的颓废”,他认为农村公共娱乐精神和方式的匮乏使人们“沾染了许多恶习”。这与当下中国部分农村的娱乐生活现状有相似之处,因此,建立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从而替代不健康的娱乐生活的思想不失为一种可实践的对策。

(二)注重民族体育方式的推广基于民族主体的立场,可以说是黄质夫体育实践中的闪光点,他通过各个民族的学生挖掘散落民间的身体活动形式,他希望通过民族体育的开展使学生实现对生养自己的土地、乡村和乡民的认同。他反对彼时的学校体育不加甄别的引进西方体育形式,认为即浪费了大量经费,又使学生沦为体育的附属。现在,在我们提倡文化多元化、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黄质夫的乡村师范生的体育思想依然不失借鉴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体育教材可以源于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根据地区文化特性而编写。

(三)体育实践中个体身体的“在场缺席”囿于时代背景,黄质夫农村师范生的体育思想中个人身体是“在场缺席”的,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公民,为农村培养师资,为农村培养农师,但教育唯独忽略了自我人的完善,自我心灵的成长,自我个性的养成。他在体育实践中虽然已具有娱乐精神,但大部分体育实践在于培养能战、能劳、能为人师的公民,因此,纪律的身体,禁欲的身体,疲劳的身体是他师范生体育实践中身体的写照。

三、结语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代;西藏;体育教育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是基础工程,体育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在《体育之研究》中撰写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还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之于教育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体育教师队伍获得新突破,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成绩固然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体育课开课率不达标,体质监测不规范严谨,不能反映学生真实体质状况,体育教师改行严重等问题。党的召开为西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研究新时代西藏体育教育发展,对于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健康西藏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教育的角色承担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西藏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古代西藏体育教育产生是与劳动密不可分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西藏史前期,人们为适应劳动需要,制造了多种适合生存和生活的工具,这可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石刀、石球、石矛)等得到印证。而且,为使在劳动和使用工具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得以传承,人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带动身边的人开展学习,教育随之产生。这其中就孕育有体育的因素在内。西藏吐蕃王朝时期,体育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藏王松赞为巩固王朝执政基础,开始兴办学校,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与打仗有关的知识技能。这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以军事技能为主,诸如骑射、技击等。近代以来,西藏体育教育受清朝“洋务运动”影响,体操课程进入正式学校教育内容,在驻藏大臣联豫所撰的《西藏初级小学堂记》中有“辟东偏余地为体操场,以教藏中之子弟”的记载。光绪34年(1908年)建立的拉萨陆军小学堂,特地修建器械体操场,以备训练,还为第一期学生40多人“购置了各种(体操)器械”和“操衣”。宣统二年(1910年)初,联豫在拉萨建立“速成(巡)警学(堂)”。当时,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把体操列为了必修课。[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遵照“十七条协议”原则,西藏逐步建立起现代教育。1952年创办拉萨小学,1956年创办拉萨中学,标志着西藏现代教育起步。但由于受当时西藏地方旧政府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缓慢。西藏现代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是以1959年民主改革为转折点,民主改革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使广大农奴翻身成为主人,广大平民子弟得以享有平等教育,西藏教育迅速发展,现代民族教育体系逐步建成,体育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体育教育迎来大发展时期。

二、西藏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体育教育供给不充分

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西藏现代经济社会在一段时间以来,处于经济运行的二元结构和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为转化这种双二元结构,加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采取总体供给方式,增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作用发挥明显,表现为物资供给与分配,市场活动薄弱,商品经济作用发挥不显著。社会经济仍以维持生计为主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20年的跨越式发展,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西藏总财政自给率提升为6.45%,中央财政的供给力度依然占很大比重。而且,这些中央财政补贴在资源配置中,主要调配到交通、农林牧水、能源、社会发展等方面,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有限,限制了体育教育的发展。加之,西藏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资源配置中难免顾此失彼。虽然近些年西藏政府在教育事业投入上增长明显,但教育事业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出现了一些学校体育器材长期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的矛盾,甚至出现有些偏远地区学校学生对篮球、足球都不能清楚知晓的现象。

2.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客观上制约了体育教育的开展

西藏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高海拔环境具有低压低氧、高辐射、风沙大、早晚温差大等环境特征,极易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已有研究表明,高原低氧对人脑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记忆力下降、反应判断能力降低、运动不能持久,运动能力下降明显,学习运动技术时间显著延长等。在海拔3680米主要为反应时间延长,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降低,海拔4350米记忆功能出现退化。虽然人体会对高原低氧做出代偿性调整,但海拔高度超过5330米,人体就无法通过代偿反应来补偿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会出现机能障碍。[2]而且,高海拔环境也限制了一些激烈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周期,使得一些学生喜欢的诸如篮球、足球项目近展缓慢。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要有身体练习参与其中,通过适宜的运动强度、科学的练习量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但高海拔环境下过量的身体练习量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害,而且还容易诱发高原疾病,甚至危及到生命。因此,高海拔环境下开展体育教育难度非常大,需要体育教师审慎选择教学内容,遵循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和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以及体能发展的适应性规律,科学把握高原低氧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制定适宜的体育教学目标,开展合理的运动练习量,完成高原开设体育课程需要达到的效果。

3.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体育师资队伍缺乏

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体育教师。而西藏紧缺的体育师资制约了各学校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各学校均聘请一些其它学科专业教师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西藏各学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大多来自于西藏民族大学体育系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高校每年毕业生源共计60至90名。且这些体育专业学生在岗位招聘中由于笔试成绩不达标而落选者也大有人在。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西藏各级各类学校有1984所,教学点191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中学129所,小学805所,特殊学校5所,幼儿园1028所。这些学校均需大专学历层次以上的体育院校毕业生支撑学校体育教育。但此两所院校培养的体育师资远不能满足各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

4.体育人文环境建设滞后,体育教育发展缺乏良好的软环境

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更是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中央政府财政扶持主要集中到农牧民脱贫、住房、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上面,由于资金有限,导致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体育人文环境建设滞后。集中表现为农牧区体育组织薄弱,体育健身场地不足,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人员匮乏,体育宣传不充分,体育活动开展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因素的缺位导致农牧民对体育的定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农牧民健身意识不强,家庭体育教育观念淡薄,体育教育开展步履艰难。

三、新时展西藏体育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对西藏体育教育的投入,充实体育基础设施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标示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部分已进入世界前列。政府有更多的财力可以用于民生事业。西藏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总体供给下,经济自给能力不断加强,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位居全国三甲。第三产业不断增长,产业结构实现转型。体育产业对西藏经济发展促进带动作用明显,体育彩票销售逐年增高。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也必然带动政府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资稳步增长,从而不断改善体育教育办学环境和条件,充实体育教育活动载体,丰富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为提升体育教育对象体质和增进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2.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把好体育师资的出口

关西藏政府部门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关注点在教师继续教育关口。而培养体育师资的师范院校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办学理念符合西藏的大政方针,使办学质量实现新的突破,使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于西藏基础教育战线。现有高校体育师资培养存在着人才供给和需求错位的现象,高校培养的体育师资既不能满足西藏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又不能适应新一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所以,高校要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做出适应性调整,拓宽专业发展路径,要多元和具体设置课程,通过教学内容调整,教育观念的更新,把好体育教师出口关,为农牧区培养适合农牧区学校和乡村体育的专门人才。而且,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还应服务于西藏全民健身事业。要协调好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的关系,毕竟体育强国建设是全体国民的素质提升,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要实现同向发展。

3.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区

体育教育党的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藏人口近80%集中在农牧区。因此,抓好西藏农牧区体育教育,就抓住了西藏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充实农牧区体育师资,改善和配齐农牧区体育教育的设施设备,提高农牧区体育教师工资待遇,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人才。统计显示,2016年底西藏乡村小学、幼儿园共有1449所,在校学生(幼儿)21.3万人。庞大的农牧区教育需要政府部门在人、财、物上给予更多的扶持,而政府部门也切实采取了多种政策扶持力度来提升农牧区教育水平。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实施了乡村教师建设“五大工程”,即“师德建设工程、培养补充工程、全员提升工程、管理改革工程、待遇提升工程”。[3]这一举措为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现状,提高农牧区整体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利支撑。

4.新时代新气象,要构建新型的西藏学校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体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体育价值观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人们对体育总体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为重视还是鄙视体育;另一个层次是对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上。体育价值取向有三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体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工具论)和人本位、社会本位双重奏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决定着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指明了体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引了方向,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体育强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体育价值的取向选择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双重奏的价值取向。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西藏要积极构建新型的学校体育价值观。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期。曾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报告也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人民身体健康。因此,新时代西藏体育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为西藏人民身体健康做出贡献。体育教育作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必须构建新型的体育价值观。而“学校体育价值观与学校的体育目的和学校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4],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而应转化为一种新的认识,对体育功能全新的解读,它应该成为人们长期坚持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培育的新的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丁玲辉.西藏古代的体育教育[J].西藏研究,2001(1):127-130.

[2]韩国玲.高原低氧对人体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9,19(4):62-64.

[3]习淑祎.西藏启动“五大工程”加大对乡村教师支持力度[EB/OL].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6篇

1.1文献资料法以“农村大学生”、“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和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搜索或查询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情况,及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动态反映,同时,查阅当地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体育主管部门等关于农村大学生或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为本论文的顺利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2问卷调查法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对象,编制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并请关专家和学者对这两套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判定,反馈结果为具有很这几年来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在问卷的发放上选取郑州师范学院的体育科学系、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6个学院的农村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率回收率100%。

1.3访谈法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拟定访谈大纲,对农村大学生、基层领导干部及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村民等进行访谈,为本研究的顺利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1.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和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和SPSS17.0软件进行问题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从图1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乡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中有21.32%的大学生非常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36.7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28.95%的大学生对参与此实践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2.96%的大学生表示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这足以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大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的。通过对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大学生的访谈,不难发现,这些大学生多数认为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多为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均要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利用假期实践活动刚好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但这也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对于那些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多为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之人。所以,各高校要多引导学生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从图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有63.77%的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比赛或节庆民俗活动,有24.35%的大学生参与了挂职锻炼。由图3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职责及作用的分析得知,有31.21%的大学生担任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有17.41%的大学生负责了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10.20%的大学生担任的节庆体育活动的主要领导,10.75%的大学生负责着活动的其他工作及任务,还有30.43%的学生处于旁观的地位。结合图2、图3的分析可以获知,农村现代大学生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中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大部分学生愿意在乡村节庆实践活动中,承担职责,发挥大学生的专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乡村体育活动的发展。

2.3影响农村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与认识对其实际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图4的分析可知,农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怕别人说闲话”、“害怕与人交往”、“自命清高”等思想或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其中“脱离家乡生活太久”的思想占据调查人数的38.16%,其次是“害怕与人交往”的认识,占21.25%,再者就是“怕别人说闲话”占16.11%及“社会经验少”占15.32%。再通过图5阻碍农村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活动能力的调查中发现,“社会交往能力”占据30.11%,位居第一位;“社会实践能力”占29.56%,位居第二位;再者是“组织活动能力”占25.32%,位居第三位;最后是“专业知识能力”占15..01%。所以,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均是阻碍农村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因素。在通过对农村大学生和乡村干部或农民的调查中发现,其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其在学校所担任的学生职务也有很大关系,其中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者节庆体育活动者最多,因为这些大学生在高校所学专业知识在乡村体育活动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担任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或参与篮球比赛等;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比较丰富,所以在乡村体育活动比较活跃;其次是在高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多次担任和组织学生工作的实践,所以在家乡体育活动中也便很自然融洽的加入其中。因此,各高校要多给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实践机会,丰富和提高大学生体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各乡村体育负责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学生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工作,为乡村体育活动的丰富和顺利开展积极努力。

3结论与建议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从学科理论、实践经验和发展策略的视角展开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研究,其研究的创新理论、观点、思路和方法对我国学者的研究有着明显的借鉴作用。

1.1.1理论研究美国的Denman等人的研究认为生态体育旅游对贫困缓解具有直接、间接和动态效应的作用,从理论上对生态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1]。英国的Perers从生态学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体育旅游对贫困缓解的发展理论,认为高质量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是对贫困缓解的重要驱动力。

1.1.2实证研究新西兰的Stopher.p认为新西兰皇后体育旅游小镇在打造生态体育旅游品牌,延伸生态体育旅游经济效应的潜能有助贫困的缓解。泰国的WatanaKujarus认为生态体育旅游对缓解贫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体育旅游者的直接消费效应。美国的MekerherB,LaauG的研究认为,俄勒冈州的尤金、印第安纳州的布鲁明顿和肯塔基州的列克星顿是目前美国比较典型的带有生态体育旅游小镇建设的类型,其功能对促进贫困减缓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

1.1.3策略研究德国的Benman.R提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应通过乡村生态体育旅游建设与当地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推进,使乡村生态体育旅游对贫困群体在经济收益上得到实惠和思想观念上深刻变化的发展策略[6]。瑞士的AndersonW提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应通过特色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与当地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推进,使生态体育旅游对贫困群体在经济收益上得到实惠和思想观念上深刻变化的发展策略[7]。

1.2国内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始于2000年后。王田祖等指出西部贫困地区要以申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契机,创新体育扶贫方式,通过申办赛事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培养西部体育人才,发展西部体育事业,进而实现体育脱贫。张涛等学者通过对近20年的体育扶贫文献研究发现:在研究对象上,尚未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在探讨体育扶贫的作用、实施路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缺乏创新模式的体育扶贫定量研究。朱敏提出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打造有地方人文和自然资源特色的运动休闲小镇,丰富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生态链。苏俊豪指出体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应结合当地有利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使其形成长久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2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不足

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梳理,国外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相关研究在理论、实证和策略方面关注较多,但关于村寨生态体育旅游扶贫组织机构、如何管理和保护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如何评估扶贫和减贫的长期影响效应的竞争力,以及防止开发村寨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加剧相对贫困群体产生的研究等方面明显不足。相比较我国学者尽管在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理论和发展策略研究上都能准确地把握各自研究的观点,但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理论、实证和策略的创新研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实证研究的数据上对指导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发展路径与保障机制构建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需要继续从实证研究中提取可靠的数据,为评价体系构建、发展路径和保障机制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3.1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理论研究

在中国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快速发展亟待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创新上对形成机制进行诠释,深度挖掘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多功能理论价值,以深化对精准扶贫效应全面释放的可持续法的认识,从贫困群体的需求提出建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多维度评价机制、治理机制和问责机制的创新理论,为构建理论创新体系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3.2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实证研究

通过多种因素分析法,深入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优劣条件的调查,分析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因素,挖掘典型案例,查找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多样化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开发模式。从大数据、信息化和全域旅游的研究视野,采用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技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进行评价,通过AHP模型测算指标权重和多维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构建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衡量短期效应和持久效应,使研究成果真正成为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有力佐证。

4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4.1构建多维度评价系统,综合衡量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

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既要关注贫困地区收入水平的提升,又要综合考量精准扶贫效果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才能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发展。应在实现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基础上,加强多维度评价系统的构建,主要从生态体育旅游基础设施设服务、生态体育旅游多功能信息建设服务质量、生态体育旅游安全保障服务质量、生态体育旅游便民惠民服务质量、生态体育旅游行政监管服务质量、生态体育旅游教育宣传服务质量和生态体育旅游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等维度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目标。

4.2树立新发展理念,探索多主体参与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发模式

本研究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理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生活富裕发展理论为研究的基础,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为载体,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为核心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村民多主体参与的开发模式: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从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建设规划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质量上提供制度、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保障,确保扶贫发展目标的实现;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是推动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多主体参与开发模式的另一个动力源,他们提供的服务为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带来新空间,特别是通过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技术和项目的合作,为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蛋糕做大带来动力;村民作为推动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参与推动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全部过程,具有享有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法定权利,在多主体参与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开发模式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建立起由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创新模式,为精准扶贫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动力,激活精准扶贫效应的新动能,对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政策,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升国民健康整体水平,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4.3加强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的精准扶贫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文化、体育和科研等方面合作的加快,为研究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国际比较提供了重要基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群体往往具有不同的历史根源和发展特征,尤其是受多种区域性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村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村寨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潜力巨大,其对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较为薄弱,需要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和典型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村寨生态体育旅游减贫开发的条件、政策、及实现因素的横向对比,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之路。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是当今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一直受到国内外体育和旅游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本研究基于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需求,提出了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但由于受论文篇幅的限制,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新时代村寨生态体育旅游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助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研究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田祖.西部欠发达地区体育扶贫的新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6(7):36-38.

[2]张涛.体育扶贫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7(12):56-67.

[3]朱敏,瞿迪.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特点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126-131.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休闲体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全民健身、休闲娱乐、追求健康成为新时代全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成为社会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研究的问题。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健体魄从高度与远度作出了要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健康智慧[1]。2017年10月,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7个重点战略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战略任务[2]。至此,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休闲体育、旅游等领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融合了诸多要素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也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因此,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从体育与旅游元素的特性出发,探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策略,为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1模式的样态

由于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具有体育与旅游的双重特性,同时资源开始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存在多类多元模式特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的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突显出国家对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视、人们自身对休闲、健身、健康的关心,而国内外诸多学者以此为契机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展开了研究[3],并提出了农业观光+体育、体验旅游+体育、体育+旅游等多种开发模式。本研究从资源生态开发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认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渗透式模式、延伸式模式和拓展式模式三种类型。

1.1.1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渗透式模式

渗透式模式是指将乡村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以产业元素渗透的方式实现各元素与内容互渗与互补,将原本属于本产业内的价值链渗透到边际产业,形成产业共生状态。渗透式模式的特点是横向上的单一渗透或全方位的渗透,优点在于:一是边际产业元素的嵌入未改变原来产业的内核;二是通过产业元素的嵌入反而提升了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渗透方向与融合目标,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的渗透分为休闲体育元素向乡村旅游元素渗透和乡村旅游元素向乡村休闲体育元素渗透[4]。乡村的休闲体育元素渗透旅游业是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中根据产业特性、市场需求、技术进步,通过嵌入休闲体育元素开发参与性强的集休闲、健身、娱乐一体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活动,以此提升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运作主体、功能及面向市场分别是旅游企业、旅游功能和旅游市场。旅游元素向休闲体育产业渗透是指在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中利用旅游市场和资源优势,将旅游元素渗透到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中,以此来提升乡村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其运作主体是休闲体育企业,表现形式往往是借助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户外登山、滑雪、羽翼滑翔等休闲体育活动和体验性强的乡村垂钓、果蔬采摘等乡村农事劳作活动等。

1.1.2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延伸式

模式延伸式模式是指休闲体育元素与旅游元素间将自身产业价值链向对方产业延伸,拉长产业价值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高的附加值[5]。延伸式开发模式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乡村休闲体育与旅游之间存在功能互补、价值诉求,并通过产业自身功能的纵向延伸,产生外延性产业产品与旅游服务和丰富乡村原有旅游产业。同时也为乡村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找到一个可以承载自身内容的载体,如乡村田园综合体、运动体验店、体育创意设计产业等。延伸式开发模式的目标是休闲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运作主体是休闲体育企业,有时也是二者联合运作。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不缺旅游景区、旅游市场、旅游消费主体,并且政府宏观调控有着政策支持的优势,唯独缺乏体育旅游内容,而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好能够丰富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及生态旅游内容的需要。延伸式模式特点是产业功能纵向延伸,以拉长自身产业链、拓展自身产业发展空间、创造高的附加值。

1.1.3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拓展式

模式拓展式模式通过产业拓展的方式实现乡村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态的过程。拓展式模式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并路径是双向的、模式也是高级的,有着共融合、齐发展的发展理念,优点在于取长补短,不会同质化竞争。休闲体育元素向乡村旅游拓展是借助休闲体育健身价值、把握旅游休闲功能及游客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开发新的旅游产品[6],这一过程的运作主体是休闲体育企业,而面向旅游市场,并且发挥旅游主体功能;旅游元素向乡村休闲体育产业拓展是旅游产业通过自身知名度及乡村生态环境优势,开发与自身产品相关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强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并参与到乡村休闲体育产业的竞争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产业依据资源优势发挥了运作主体功能,如湖南省博兵寨的滑翔伞基地就是以旅游景观为依托所开发,其产品功能是休闲体育健身消费功能。

1.2模式形成的驱动机理

1.2.1内生驱动

乡村这一资源载体既是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的基础,又是乡村旅游发展共栖的空间。乡村体育资源、休闲资源、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将资源转化为消费产品或健身服务产品,刺激消费带来经济效益。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更是充实了乡村旅游的内容,让更多的游客缘于休闲体育活动影响力慕名而来旅游体验、参与娱乐,实现二次及多次旅游。休闲体育在充实旅游内容及为乡村旅游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乡村经济收益为乡村休闲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反馈作用,通过产业内部渗透、延伸、拓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资金融合利用、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实现乡村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实现资源转化、经济共享、产业共生[7]。

1.2.2外部驱动

休闲体育与乡村旅游资源融合的作用过程,受到外部环境诸多因素的动力驱动的影响。如乡村资源、乡村经济水平、市场与客源需求、政府调控是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外部驱动的主导因素。除主导因素之外,还有外部驱动的辅助因素,如环境、社会和科技等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有着影响[8]。第一,资源的吸引力。乡村资源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供给站,也是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载体,凭借资源吸引力既要开发乡村本身拥有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并通过资源整合、经济融合,依托相关资源发展休闲产业,带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使乡村获得经济效益。第二,乡村经济推动力。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政府、开发商等投资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推动力则直接影响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并影响到休闲体育活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表现出乡村经济推动力能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物质与财力支撑。第三,市场需求力和客源需求力。乡村公共空间资源是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市场和客源需求是发展的条件,市场需求基于客源需求,客源需求主观上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休闲时间的增多,让人们产生乡村旅游观光基础上对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客观上科技进步、生态景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人们休闲需求的满足奠定基础,所以客源需求力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起到了推动力作用。第四,政府调控力。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管理绩效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撑、规划设计、运行监管等等,并对乡村休闲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市场稳定有着现实意义[9]。除了以上主导动力之外,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受环境吸引力、社会促进力和科技支持力等辅助动力作用,主导动力和辅助动力通过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供给,产业渗透、延伸和拓展,以及为乡村资源整合、产业关联发展提供动力。

2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2.1以乡村生态保护和乡村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开发的基本理念

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贯彻保护乡村生态、乡村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理念,在乡村大生态系统下去探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10]。要将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置于乡村宜居的大框架下,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发展思路,建设乡村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环境健康的美丽乡村,使得乡村的物质循环、能量节俭、资源整合得以实现。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中需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新时展主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乡村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所以在资源开发策略中要求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正视过去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关系,同时用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指导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二是人与人关系—公平性。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是生态环境伦理学研究范畴,在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以调节人与人及乡村自然关系,实现保护乡村生态平衡为目标[11]。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资源开发策略中要实现横向(代内)和纵向(代际)的利益公正,即指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又对后代人生活需要的能力未构成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这是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或要求。

2.2以落实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来创新开发思路

乡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能够带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优先发展农业、休闲业,并积极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乡村休闲体育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以促进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升级。党的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坚持优先发展农业,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要求,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2]。所以,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业资源开发中,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跨产业发展、业态融合等加强乡村有效资源整合利用;二是建立健全资源整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乡村休闲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以及乡村区域文化资源等边际产业资源的融合开发,为推进乡村社会经济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加快培育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品牌,扩大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凝结的品牌溢价空间,发挥好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联结机制,推动乡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3以健全保障机制来打造体育旅游产品品牌和业态差序化

竞争格局保障制度中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指导相比,前者具有强制性的要求,能够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长久的、较为稳定的强制效力保障。因此,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健全产业规范发展的保障制度,规范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原则、治理体制等基本措施[13],并协调政府部门之间及社会组织之间的权限,保证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持久、稳定的发展。要依托乡村休闲体育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各要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保障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有序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各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打造不同特色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品牌,形成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区域差序化竞争格局,在资源开发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诸如构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管理体制、金融投资体制、税收体制等以扶持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2.4以政府的调控监管来促进资源的有序开发

政府宏观调控是乡村区域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治理,是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有序开发的主要力量。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对政府部门的调控功能必须有积极的认识,以构建“发挥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乡村居民参与”的资源开发理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的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是政府引导功能。政府部门要引导当地居民正确认识乡村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价值及通过产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乡村建设发展的意义、引导开发商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及布局工作;第二是政府扶持功能。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扶持的功能是多方位、多角度的,诸如提供信贷、整合资源、经营管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技术的培训和教育,在获得这种能力的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的能力。

2.5以媒体宣传为载体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充分发挥好现代媒体宣传手段,这是媒体特点(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优势所在。通过现代媒体+体育赛事对乡村生态环境、旅游景观、历史文脉、休闲体育产品(如湖南省滑翔伞基地)进行宣传和交流,塑造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新形象、扩大乡村旅游行业社会公共宣传影响力、提升乡村知名度和乡村品牌的印象(历史形象、现实感知、未来信念)。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开发中媒体宣传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稳定客源,确保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地经济持续发展,所以媒体在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赛事进行宣传时要针对不同受众人群的不同需求及结合乡村优势景观和休闲体育项目健身优势进行定向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稳定客源。

参考文献:

[1]冯建中,李颖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7:2.

[2]徐俊忠.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J].经济导刊,2017(12):10-15.

[3]曹庆荣,齐立斌.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模式—基于体育资源嵌入休闲农业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4):39-45.

[4][11]孙赫.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220-225.

[5]卢长宝,于然海,段奕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J].体育科学,2011,31(9):27-33.

[6]马波.旅游场域的扩张:边界与政策含义[J].旅游学刊,2016,31(9):17-20.

[7]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81-486.

[8]王艳飞,刘彦随,李玉恒.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5):135-142.

[9]王春程,孔燕,李广斌.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4):5-9.

[10]宁泽群.农业产业转型与乡村旅游发展—一个乡村案例的剖析[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40.

[12]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