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

会计与财务论文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1篇

在企业会计活动中,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财务会计沿用了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核算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最终形成财务报告,故俗称为“传统会计”。主要侧重对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及政府部门等利益主体,提供相关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等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走向起着监督和管理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管理会计是以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为主,通过信息的确认、计量、分析等过程,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进行严格把控,最终为企业决策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供出重要的参考数据,达到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文化的形成。因此,有着“内部报告会计”之称,具有指导企业决策者、部门负责人等规划经济活动,实现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价值的高效创造及价值的合理维护的功能。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决策管理层,提供企业者所需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对外部信息需求者,向外提供报告信息。但是,两者都是以提高企业经济为目的,正确记录、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企业中的价值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第二,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已发生的、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状况,是一种“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反映的状况进行再加工,反映出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的预期状况,具有前瞻性,属于“经营型会计”;但两者都是以物资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进行信息的采集,体现企业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第三,财务会计在核算过程中,有着固定的原则和标准,企业必须遵守特定主体的规定,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如《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等,向有关部门提交财务报告;管理会计则作为企业内部的活动反映,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法律法规的限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企业的改进管理,提高企业效率为宗旨的方式,灵活地应用预测学、控制论等管理理论,进行随时调整,提交适应的报告格式和标准。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现代企业会计服务,共同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满足外部及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必然性

在会计体系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组成了一个耦合的开放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辅相成,密切相连,财务会计是基础,会计质量是管理会计分析的重要保证。财务会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管理会计进行提升,只有准确和广泛的财务会计数据,才能使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加工的数据信息得以全面、高质地反馈企业的经营过程。因此,将企业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整合为体系,两者相互渗透,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等管理会计手段,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组织中的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都有着积极的帮助。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内外配合、互相反馈,共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实现会计最原始和终极的目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大融合,是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活动向外延展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融措施分析

为了使财务会计制度更加完善和管理会计的发展,建立一种全能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的真实完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步伐已经加快,无法割裂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一)构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模型,保证信息输入的融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并把这些数据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合并、加工、整理,有效地、及时地满足各方的需求,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原始信息目录清单、设置共用的会计凭证模板,将财务会计方面的各类报表,诸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计算公式及相应提示设计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会计数据库中自由取数,建立各自对应的处理报表。目前,我国在软件设计中,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会计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操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得到了加强。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企业供、产、销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体现生产控制过程的融合

1.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企业运用的各类会计工具的沟通作用来实现融合。从供应链开始,到产品的销售资金回笼,直到出示财务报表,体现财务会计的过程,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明确、具体的依据,便于管理会计为企业未来的经济预算、经营绩效进行规划和考核。形成两种会计活动回路循环的路线:计划-控制-反馈-考核。

2.值得强调的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在成本控制核算方面,两者的成本考虑因素不尽相同。财务会计是据实反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材料、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等在产品中的分配,以此确认产品的成本价值。管理会计的成本计算则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1)建立产品品种编码表和成本动因编码表。这种编码制,可以有效地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对应起来。在数据库中,对各类产品品种进行规律性的编码,根据成本动因态势,勾勒出产品与作业的对应关系。(2)分部门、分项目地与成本库的成本核算数据产生对应关系,形成一个成本库编码表。财务会计成本类科目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在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下设的明细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间必须建立相应的联系,可以通过作业成本下设一级、二级科目、或者过渡科目的设置,形成对应关系。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生成了一系列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交叉构成了企业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显示出的企业经营成果效益,不仅供内部人员使用,而且向外部人员传递的会计信息,包含交叉了许多的内部资料,比如:现在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以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等信息,本质上应属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性的信息,现在也被外部人员所获取。内部的两张报表也扩大了内容,利润表也向综合收益表方向转化,原有的单纯财务报表,增加了非财务信息的项目,丰富了财务报表的内容,使财务会计的标准上了一个台阶。

4.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实施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数据,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地防范,这些都与财务数据相关。管理层、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评估及估值的参考资料,企业员工也需要从会计信息中了解其薪酬受影响的情况。因此,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被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的关注度都是有增无减的。这促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交叉,两者的界限不会那么绝对明显,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

(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抓好预算编制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扩大两者的融合度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相互结合在一起,混合使用的,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性,管理会计也贯穿了企业整个价值链的环节,为企业的目标战略执行情况起着监督、调整业务活动的作用。全面地预算管理,渗透了企业的销售、生产、成本等各个预算模块,与收入、费用、资产与财务需要合为一体,是一种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推动现代企业贯彻落实经营战略的一种管理工具,将各种关键问题在一个体系中进行评价、控制和解决的有力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持横向、纵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更加的准确及时。

1.预算编制中的融合。在财务预算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制订生产产量、各项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方面的预算,归集数据的逻辑与编制实际的财务报表的流程相一致,按统一的计量标准,经济事项的确认,由财务人员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归纳,并综合考虑企业利润目标及销售预计方案的编制,形成预期的企业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最终编制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使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并对经营过程中的目标控制加以有效管理。

2.预算控制环节的融合。要达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的效果,不仅要编制合理的财务预测,而且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完整的预算控制制度,形成一个多环节的联合体系,实施“计划—控制—反馈—考核”的持续改进循环,建立各项指标的勾稽关系,对各项预算考评指标进行量化,倘若计划数与实际数据偏差较大,要及时关注并调整。必须保证预算与战略、预算与奖惩制度、预算与预算动因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真正实现预算对企业前进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2篇

1.重复工作造成效率低下在如今这个网络已经普及了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在工作中,财务会计所享有的信息,管理会计也会同时拥有,两个部门都把这些信息纳入自己的计算中会造成信息的交叉重复,降低了企业工作的效率,也损耗了公司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2.不利于企业的相互协调运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管理部门是分开的,这就导致了这两者之间的信息也是相互分离的,这样就减少了信息的流通。两个部门都要对内部以及外部的信息进行合理地整理与分析,筛选出适合自己部门的信息,这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协调。

3.增加了开销经费原有的财务会计部门与管理会计部门是分离的两个部门,所以开销和经费是两个部门单独结算,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开销与多余的花费。所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开销过多和资源的浪费。

二、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措施

1.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谚语就是告诉我们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所以企业要着手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特别是在现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之下,企业若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会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所以企业需一套科学的正确的会计准则来为公司的正常运行做理论指导。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并且要逐步完善会计制度、明确财务会计人员的分工与职能。通过这种方式便可以让企业中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来协调公司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上的需要。

2.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然只能使事情向相反地方向发展。所以在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受传统模式的影响,职员们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时企业要加强宣传,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起,让职员慢慢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给他们的传统思想注入一股全新的理念。如果在一开始就将所有原有的东西全部舍弃,这只会让各部门感到不适应,导致公司的效率变的低下。

3.融合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如果改革不彻底,就会很容易让企业中的各部门感到灰心沮丧,所以既然要改革,就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融合。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工作的处理和各项业务的流程等方面进行融合。在规章制度方面,企业可以提出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样就能让各部门明确分工,有章可循;在组织机构方面,企业可以精简部门,一些浪费公司信息资源,并且开销过大的部门就可以加以撤销;在企业的流程方面,企业一定要做好相关交接手续,以便让融合之后的部门明确任务,熟悉业务。

4.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应该利用一种强大的资源来进行改革,那就是互联网。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所有的数据就可以进行共享。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再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一个信息记录表,这个记录表中就包括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部门的信息。将它进行总结分类,并不断地完善有关数据的准确性,这样罗列出的信息就一目了然,清晰明了,便于在今后的使用中能够轻松地找出来并使用。

三、结语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3篇

1. 试论现代企业的会计目标

2. 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3.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

4. 试论资产的计量属性

5.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6. 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7. 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价值计量与摊销研究

8. 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9. 试论会计环境

10. 论环境会计的概念结构

11. 绿色会计初探

12. 绿色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13.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14.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

15. 对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再认识

16. 政府会计基础的比较研究

17. 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活动

18. 上市公司的会计问题研究

19.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20. 关于成本考核指标的探讨

21.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

22. 作业成本法核算初探

2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

24. 对作业成本管理的认识

25. 试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6.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的探讨

27. 通货膨胀会计研究

28. 理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29. 试论会计规范

30. 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关系的研究

31. 重组会计研究

32. 破产会计理论研究

33.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评价

34. 对新型责任会计初探

35. 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研究

36. 建立和健全会计市场的探讨

37. 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38.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39. 浅谈会计文化及其构成要素

40. 借款利息资本化有关问题的研究

41. 浅议可转换债券及其会计处理

42. 论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

43. 存货准则中有关问题探讨

44. 成本报表体系问题研究

45. 浅议收入的含义及其层次结构

46. 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47. 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48.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49. 试论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

50. 成本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51. 物价变动条件下会计核算的现实选择研究

52. 债务重组及其会计问题的探讨

53.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剖析

5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探讨

55.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56. 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模式的探索

57. 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58.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59. 如何构建会计监督支持系统

60. 关于企业商誉评估的思考

61. 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研究

62. 试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63. 行为会计探讨

64. 资本市场与会计准则

65. 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理论体系

66. 资产计价目标和计价方法之间关系研究

67. 企业激励制度与会计政策选择之间关系的探讨

68. 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69. 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方法的探讨

70. 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7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探讨

72. 关于企业实行责任会计的调查报告及其分析研究

73.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情况的调查研究

74.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 对所得税会计的理论研究

76.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77. 实质重于形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

78.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

79. 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会计收益质量

80.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差异研究

81. 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82. 论资产减值会计

83. 会计舞弊的形成原理及治理

84. 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85. 完善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86. 对理解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思考

87. 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会计研究

88. 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研究

89.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研究

90. 存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1. 固定资产盘盈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2. 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3.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4. 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5. 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6.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7.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8.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9.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0. 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2. 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4. 财产清查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5. 职工薪酬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6. 亏损合同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7. 债务担保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8. 产品质量保证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9. 债务重组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0. 视同销售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1. 其他收入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2. 售后回购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

113. 售后租回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4. 产品分成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5. 补贴收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6. 销售退回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日后调整事项)

117. 分期收款销售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8. 委托代销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9. 受托代销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0. 重大会计差错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1. 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2. 接受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3. 借款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4. 以地换房和以房换地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5. 我国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探讨

126. 我国预算会计主体探讨

127.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28.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29. 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预算会计

130. 论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

131.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会计要素比较研究

132. 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核算改革研究

133. 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结合模式研究

134.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探讨

135.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问题研究

136. 西方政府会计与我国预算会计差异问题研究

137.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138. 会计信息失真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

139.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140. 会计诚信建设问题

141. 养老金会计的探讨

14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3.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研究

144.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45.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146.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47. 从企业的安全性谈偿债能力分析

148. 浅谈应收账款管理

149.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

150.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151. 讨论企业负债经营

152. 会计准则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153.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154.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途径探析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类

1.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2. 论企业筹资决策

3. 建立企业内部责任会计体系的探讨

4. 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5.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 试论企业投资决策中的若干问题

7. 资金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和应用

8.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论租赁筹资

10. 企业各种筹资方式比较研究

11. 金融市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12. 企业预算的性质、体系及编制分析

13.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的分析研究

14. 建立责任会计在会计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15. 试论财务管理的职能

16. 试论风险投资决策

17. 对资金成本问题的探讨

18. 宏观成本管理的探讨

19.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

20. 关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探讨

21. 产权资本保护研究

22. 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23. 现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的探讨

24. 论现代企业的分权分层管理

25.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水平的探讨

26. 稳健性原则对企业财务风险决策的影响

27. 对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

28. 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主体

29. 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

30. 风险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31. 银行借款的案例与分析

32. 论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工作

33. 现代企业制度下权益财务管理的特点

34. 中西方理财观念的比较

35. 破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6. 企业改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7. 企业偿债能力研究

38.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改革

39.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40. 试论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41. 对财务比率分析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42. 试论企业负债经营

43. 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44. 融资租赁的案例与分析

45. 论管理会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46. 论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47. 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的估量问题

48. 成本性态分析的意义及局限性

49.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与对策

50. 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51. 论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

5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5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4. 上市公司的筹资策略及效果分析

55.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分析

56. 盈余管理的探讨

57. 收益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58. 作业成本计量的探讨

59. 质量成本的研究

60. 经济增加值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和做法的研究

61. 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

62. 成本中心业绩评价的分析

63. 投资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4. 负债筹资的案例与分析

65. 股票筹资的案例与分析

66. 股利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7. 成本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8.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9. 本量利分析的案例与分析

70.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71. “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

72. 企业反并购对策研究

73.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财务管理创新

74. 高校贷款融资风险防范的举措

75. 中西部企业在大开发中财务问题与对策

76.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策略

77. 成本控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78.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79. 加强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

80.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81.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82.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83. 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84.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85.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6.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87. 债转股问题研究

88. 本量利分析应用问题研究

89. 财务比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90. 财务比率分析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91. 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92.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93. 浅析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

 

三、审计类

1. 论经济责任审计

2.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新要求

3. 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4. 经济效益审计中的效益评价方法

5. 论优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

6. 建立审计信息制度

7. 试论审计信息与审计决策

8. 试论投资效益审计

9. 审计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研究

10. 试论投资效益审计

11. 审计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研究

12. 小规模企业审计

1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4. 重建我国审计信用的思考

15. 论审计环境

16. 审计技术与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17. 论优化政府审计环境

18. CPA业务拓展与独立性的冲突和协调

19. 现代企业如何搞好企业内部审计

20. 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21. 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比较

22.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

23.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审计方法创新研究

24. 论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25. 论审计的独立性

26. 会计师事务所的作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27. 论审计质量控制

28. 浅谈环境审计

29. 论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方法

30. 论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化

31. 浅议廉政建设在规避审计风险中的作用

32. 浅议政府采购审计

33. 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4. 财务欺诈审计风险防范

35.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6. 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37.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及防范技术研究

38. 风险防范技术及应用

39. 会计数字游戏的识别

40. 农村经济组织的审计监督研究

41. 资产证券化审计研究

42. 内部控制报告规范研究

43. 现金流创造的审计研究

44. 资产魔方的审计问题

45. 资产减值审计程序研究

46. IPO审计规范研究

47. 民间非赢利组织审计问题研究

48. 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

49. 会计地雷防范研究

50.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5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52. 于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53.电算化系统审计

 

四、会计电算化类

1. 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作用

2. 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

3.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4.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 中外会计信息化现状比较研究

6.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

7. 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8.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问题的探讨

9. 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探讨

10. 会计信息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11. 我国会计信息化市场存在的问题与调查

12. 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13. 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

14. 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

15.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

16. 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

17. 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

18. 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

19. 我省会计信息化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20.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

21. 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

22. 网络财务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23.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和影响

24. 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25. 企业ERP实施与业务流程重组问题研究

26.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实践研究

27.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28. 财务软件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29. 会计软件通用化问题研究

30. 信息技术发展对财务报告模式的影响

31. 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32. 会计软件的质量及其保证

33.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34. Excel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35. 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与会计业务重组研究

36. 网络财务的安全风险及防范

37. 对我国当前财务软件的探讨与分析(以用友为例)

38. 关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电算化业务能力的探讨

39.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40. 新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41.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42.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分析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会计网络财务区别联系

[Abstract]Theaccountingisproduced,developingandperfectingconstantly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productionandrequestingoftheeconomicalmanagement.Theappearancesofinformation-basedsocietyande-workaccountinggoesonconfirmingandmeasuringtheaccountingactivitiesthatrevealstovariouskindsoftradeanditemundertheenvironmentofInternet.Itisthe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basedonnetworkandtheimportantcomponentofe-commerce.Appearanceofnetworkaccountingwaversaccountingentity,continuousoperation,accountantperiod,paringwithtradi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thenetworkfinancehaveexpandedthespaceofthefinancialmanagement,haveacceleratedthereal-timecharacteroffinancialdataprocessing,canreducethecostsofthefinancialmanagement,andcanraisetheefficiencyofthefinancialmanagement.Inrecentyears,theaccountingtheoryfieldhavebeenalldiscussedonthenetworkaccountingandnetworkfinancerespectively,itwasrarethatbeingdiscussedonthetwocomparativeanalysistogether.Thistextdiscussesoncomparativeanalysistothenetworkaccountingandnetworkfinance,probesintotheexistingdifferenceandconnectionbetweenthetwo.

[Keywords]internet;networkaccounting;networkfinance;difference;connection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信息处理方面的变革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我们把计算机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运用理解为现代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中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在这全新通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中基于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又产生了,这就是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处理。

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而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使得企业的内部信息的实时对外开放成为现实,这必将使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网络时代的来临必将使传统会计演变为网络会计。信息流成为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善其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加快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构建一条能迅速感知其所处的环境,察觉竞争者的挑战和客户的需求,并做出及时反应的“数字神经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核心应是财务系统。网络财务为此提供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概念和特点

(一)网络会计的概念: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实现远程报表、报账、查帐、审计等远程处理,以及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从而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1.实时性。网络在信息传输与信息获取方面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实时性。网络会计实现了实时跟踪的功能,可以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给予必要的揭露。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的方式实时地获取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资料。

2.全面性。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获得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不论对企业有利的会计财务状况,还是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均应予以披露。网络会计的在线数据库则包括了企业所有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并采用网上报告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容量。

3.针对性。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下,在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方面,企业处于主动地位,会计信息需求者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标准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会计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因此,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信息需要有选择性地获取决策信息,以便提高其决策质量。

4.远程性。在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下,对于设有异地机构的企业来说,由于其空间距离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时间滞后成为必然。网络的出现使这种空间距离消失,远程报表、远程报帐、远程查帐及远程审计都成为现实。

5.分布式处理。在单机工作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往往选定某台计算机完成某项工作的全部,使这些计算机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而在网络会计中,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由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如凭证录入工作量很大的企业可以按统一格式在若干台网络工作站上同时录入凭证,网络版财务管理系统则自动将其存入网络文件服务器。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录入,在同一服务器上存贮,这既可以保证凭证的及时录入,又可以保证数据存贮的统一,还能大大减少单机版造成的数据冗余。

6.资源共享性。硬件共享——当网络配有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后,其他工作站配置要求可大幅降低,若干台普通工作站可在网上共享CPU的高速度,文件服务器大容量的内存、硬盘、光盘、网上高速优质的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软件共享——网络会计将打破单一的财务软件的购买和使用方式。企业可以通过网上商店或企业官方网站购买并下载到财务软件,省去了购买、安装过程及软件运行维护的支出,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网络财务的概念: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网络财务的特点:

1.网络财务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企业利用网络对所有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和财务监控,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将会计数据集中处理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网络时代,财务信息的整合从企业内部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的信息采集,其方式由过去依靠单机或局域网少量的参与财务决策变成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员通过网络互动功能同时决策。这种空间的拓展使得财务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

1.实时性。网络在信息传输与信息获取方面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实时性。网络会计实现了实时跟踪的功能,可以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给予必要的揭露。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的方式实时地获取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资料。

2.全面性。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获得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不论对企业有利的会计财务状况,还是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均应予以披露。网络会计的在线数据库则包括了企业所有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并采用网上报告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容量。

3.针对性。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下,在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方面,企业处于主动地位,会计信息需求者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标准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会计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因此,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信息需要有选择性地获取决策信息,以便提高其决策质量。

4.远程性。在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下,对于设有异地机构的企业来说,由于其空间距离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时间滞后成为必然。网络的出现使这种空间距离消失,远程报表、远程报帐、远程查帐及远程审计都成为现实。

5.分布式处理。在单机工作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往往选定某台计算机完成某项工作的全部,使这些计算机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而在网络会计中,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由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如凭证录入工作量很大的企业可以按统一格式在若干台网络工作站上同时录入凭证,网络版财务管理系统则自动将其存入网络文件服务器。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录入,在同一服务器上存贮,这既可以保证凭证的及时录入,又可以保证数据存贮的统一,还能大大减少单机版造成的数据冗余。

6.资源共享性。硬件共享——当网络配有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后,其他工作站配置要求可大幅降低,若干台普通工作站可在网上共享CPU的高速度,文件服务器大容量的内存、硬盘、光盘、网上高速优质的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软件共享——网络会计将打破单一的财务软件的购买和使用方式。企业可以通过网上商店或企业官方网站购买并下载到财务软件,省去了购买、安装过程及软件运行维护的支出,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网络财务的概念: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网络财务的特点:

1.网络财务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企业利用网络对所有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和财务监控,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将会计数据集中处理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网络时代,财务信息的整合从企业内部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的信息采集,其方式由过去依靠单机或局域网少量的参与财务决策变成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员通过网络互动功能同时决策。这种空间的拓展使得财务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

2.网络财务加快了财务管理的实时性。网络财务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彼此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协调同步,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财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这是网络财务的一大特点。业务信息实时转化且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实现了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3.全新的运作方式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能。网络财务中,财务信息无纸化或以网页方式显示,可供随时提取。财务管理软件权限的严格控制和对会计数据流通过程的封闭处理,减少了日常会计工作的漏洞和差错,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电子货币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结算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二、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系统的内容

(一)网络会计系统内容: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发展,除总账和财务报表子系统外,其他业务核算模块都是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中独立出来的,并且数据流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和业务的协同化,除总账和财务报表子系统相对保持独立性外,原来会计信息系统中各业务模块都将被完全融入企业内联网的各业务信息系统中处理自身业务,最终向会计财务报表系统提供电子业务数据。这样,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包含了会计财务报表系统还包含了整个企业内联网系统,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数据采集的范围和对象。如:财务子系统能够通过内联网直接从计划、生产、采购、销售、人事以及总务等各业务子系统采集数据,同时实施生产管理、零存货管理以及管理者的其它决策都可以通过内联网从财务子系统获得实时信息。会计信息将与其它经济信息构成企业信息整体,共同为信息使用者服务。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能实现多元化报告、采用联机实时操作、主动获取与主动提供相结合的一种人机交互式的信息使用综合体。

(二)网络财务系统内容:网络财务系统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实现各项财务管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是:对外安全、高效、便捷地实现电子货币支付、电子转账结算和与之相关的财务业务电子化;对内有效地实施网络财务监控、网络财务管理、网络财务分析的系统;是一个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管理的大型财务应用软件系统。网络财务的兴起以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采用了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网络财务系统,抛弃了传统财务系统所采用的小型数据库。采用了如SYBASE、INFORMIX、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这些大型的数据库有高达TB(ITB=1000GB)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业务量完全不受限制。不仅可以实现跨年度查询,还可以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整合采购、库存、销售、计划、工资等数据。另外,这些大型数据库大大改进了海量数据下读取的性能和安全性能,加强了网络安全控制。

三、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与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网络会计的产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它不仅改变了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途径,而且给传统会计中理论和实务带来了很大影响。传统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四个假设适应传统社会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检验,证明了其合理性。在网络时代,传统会计假设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四个会计假设都面临挑战。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变得模糊。由于经济全球化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经济业务往来已经突破地域界限,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战略联盟和虚拟公司的出现,导致会计主体假设这一重要的理论显得变幻莫测。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变得可有可无。网络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在瞬间即能完成。“网上公司”、“网上银行”、“网上资本市场”等虚拟公司的存续不是以时间为条件的,而是以经济业务活动的发生为条件的,经济业务活动一旦结束就告解体。这样,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不容置疑的挑战。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的。由于持续经营假设已受到动摇,在有些情况下,暂时性的虚拟企业存续期间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短,可能还达不到我国的一个法定会计年度,这就给人为划分的会计期间带来困难。因此,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再进行会计期间划分也无必要了。

4.对多元计量假设的影响。多元计量包括: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他们共同构成了网络会计的计量单位。网络经济时代,快捷的信息传递使商品的价格、汇率、利率的变动更加剧烈,由于电子货币的出现又弱化了纸币的地位。

非货币计量是指除货币外的其他计量单位,如:绝对值的实物量单位、时间单位,相对值的比率、指数等等。网络会计具有多元化特征——采集和披露多元化的信息要求建立非货币价值计量假设。

(二)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

网络经济下的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面是广泛而深远的,表现在:1.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影响。传统会计由于采用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基本假设,使企业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收到或支付往往不在一个时期,所以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但在虚拟公司的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不存在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权责发生制也就失去了基础,应采用收付实现制更合适。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历史成本计价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但在网络环境下,这一原则将受到更多冲击。首先,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极弱;其次、网络虚拟公司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的时间,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点相距不远,但此时已属非持续经营阶段,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再次、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虚拟公司经营业绩的反映是滞后的,公司管理当局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正常发挥。

3.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组成,包括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提供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营信息。在传统会计实务中,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是会计报表,附表、附注等提供报表以外的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它们是会计报表的重要补充。网络财务信息处理系统使得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都可以适时进行双向交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以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再加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信息重要性迅速提高,以报表附注形式披露的信息不再只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前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现在都必须进行充分的披露。

4.对财务会计手段的影响。传统会计是通过纸质的凭证、账簿、报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得获取会计信息已无时间、空间限制,在网络财务软件中,有更多的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无纸化,会出现各种电子单据,财务会计手段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会计信息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这种替代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对信息分类、加工和利用等技术的限制。

四、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比较分析

(一)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区别。

1.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造成了由他们发展而成的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也具有本质的区别。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网络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会计在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关于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从“网络财务”的概念中看出我们看到,它所指的“网络”既非企业传统的自成体系的局域网或广域网,也非单纯的因特网Internet,而是Internet/Intranet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网络财务”并非单纯的财务系统,而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的综合系统;“网络财务”的各项功能基于管理,而非核算。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在概念上存在着区别。

2.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具有不同的目标。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区别导致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职能有所不同。传统的会计目标是:真实、科学、准确、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传统会计目标往往仅注重现有的投资者,是其一大缺陷。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潜在股东从企业获得信息已成为比较简单的事,因此潜在投资者必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学派,这个目标决定了网络会计的职能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加工处理各种会计数据,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等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来进行最优决策。

传统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的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网络财务除了实现传统财务管理的目标外,还以节约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利用网络财务软件充分实现对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我们将网络财务的目标界定为:“高效地提供决策满意度更高的财务信息”。

3.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系统内容不同。网络会计绝不是会计电算化,也不是会计网络化。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网络化是指集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环节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中,进行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网络会计系统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而且是一种为适应市场快速变化而设计的、能自我学习、不断进化和快速应变的创新会计系统,这与前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络财务系统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应用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而来的。网络财务使原来单一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会计信息变成一个开放的大陆。网络财务的实现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第二阶段,企业财务与业务实现一体化,包括财务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各部门业务的协同、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协同。第三阶段,利用电子商务实现网上交易。第四阶段,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网络财务。

4.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职能分工不同。在规范的企业中,会计和财务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会计侧重于数据处理和提供信息,财务侧重于资金管理。网络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如地区、行业、企业集团)或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将有关原始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会计信息处理中心,进行核对、核算、报告,最后形成会计报表并提供给使用者。网络财务的职能则是:整合企业财务信息流和管理电子货币化的资金流为主要内容,基于高度成熟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决策分析及事中的控制。

(二)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联系。

1.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产生的背景相同。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更好的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就应运而生。

两者都是基于网络环境和企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由传统会计和财务管理发展过来的。

2.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都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框架,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传统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发展呼唤着网络会计和网络财务的出现。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基本业务是电子商务,其共同的基础是企业的每一种从开始到结束的业务活动。两者既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以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为主要目标。

3.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相同。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特别是Intranet,它利用了Internet的一系列技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络的衔接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其结果是给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赋予了新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有着明显的区别:(1)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本机资料,还可以任意使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内的资料。(2)设备共享。网络化以后,网络上的计算机可共享服务器的各种硬件、软件,特别是一些贵重设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3)通信快捷、方便。连入网络后,可以利用网络上各部门计算机快捷通讯。(4)分布式处理。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为多个部分,由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4.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在业务上存在紧密的联系。企业实务中,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融合在一起,网络会计是网络财务实现的基础,网络财务利用网络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制定财务计划和实施财务控制以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诸如:(1)网络会计随时可提供财务决策不可缺少的信息及其决策依据;(2)网络会计数据库延伸至企业战略管理的每一个业务系统,网络财务运营则与每一个业务系统密切联系,实现基础数据共享;(3)企业网络化协同管理,都涉及到网络财务和网络会计,均需要网络会计系统为这些协同管理提供有关的数据和信息;(4)网络财务实时监控和快速调整反映的基础是连续实时的会计核算;(5)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实现是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的最终目的;(6)创新的网络会计系统使企业业务管理能实时反映,同时网络财务软件将企业内外部发生的每一业务和事件按业务分类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形成企业环境变化的信息。

五、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发展的相关问题

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发展的瓶颈。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发展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在企业外部的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但是,在传输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扰、破坏、截取、篡改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使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可能得不到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财务管理的失败。

(二)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由于目前经常发生的网络病毒传播和黑客恶意攻击的行为,储存在各计算机上的会计信息实际上被暴露在上述的行为之上。如果防止网络病毒和防黑客恶意攻击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网络会计和网络财务的发展和完善几乎是没可能的。

(三)法制建设的滞后性问题。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离不开有效的规则。在当前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相关法制建设则基本上没什么太大动作。在这种环境下,各企业在推行网络会计和网络财务方面的工作将有所顾虑,从而制约了网络会计和网络财务的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网络会计和网络财务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能进行计算机操作,还要求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应积极培养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知识及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如Internet/Intranet技术,它为企业推行会计信息化,全面建立管理决策型的信息系统提供了优越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另外还有大型的数据库技术,不仅可实现跨年度查询,还能通过数据库技术,整合采购、库存、销售等数据供决策分析。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时代,无论网络本身还是网络上的应用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对会计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现在,网络(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和会计人员职能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促进财务实现网络化即网络财务的实现,传统财务走向网络财务势在必然。网络时代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网络技术使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这使得企业各部门的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会计必将由传统的形式发展成为网络会计。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既存在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先从两者的概念和特点上进行比较,然后就分别对两者系统内容和对传统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冲击进行论述,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在概念、目标、职能分工、系统内容等方面存在区别。但同时它们又具有相同的形成和发展背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也相同,在业务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都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的发展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但我们都不难看到,网络会计与网络财务的发展与完善是不可阻挡的,它们必将成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未来形式。

参考书目:

1.JamesAHall.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SecondEdition).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HollanderA.S.Accoun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andBusinessSolutions.经济出版社,1999

3.崔越.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金融会计,2001年4月

4.顾艳林.浅谈网络财务.内蒙古会计研究,2003年5月

5.干红芳.会计发展的新趋势——网络会计.电子财务,2003年10月

6.刘军.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财务.商业研究,2002年7月

7.吕博.电子商务会计.电子商务,2002年3月

8.许永斌.电子商务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11月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5篇

一、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是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和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制来说,国家作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一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账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账,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账职工福利欠账,环境治理欠账,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应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哪个主体进行分配,在哪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五,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面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僧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投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部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值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的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值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量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合认训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因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级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在内的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络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来为经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这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在);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倾向于多确认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税基;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

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取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随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于对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大股东,对小股东潜在的损害,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账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现实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推,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并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久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账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不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任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税跨期分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系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

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序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standards或accounting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义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的研究会主达成一致意见,今天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需要理顺,从而形成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为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薄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处,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就现行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6篇

市场与财务密切关联。两者正在经历许多重大变革、本文综述了其中的五个方面,即全球化、市价法、“持续性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风险管理与报告。同时,本文还讨论了相互关联的每一种变革及其所带来的机遇,并了它们对那些在高等体系中负责拨款和其他重要事项的人士的启不。关键词:金融市场、财务会计、会计

一、引言

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这一发展对会计业、会计教育及会计研究的含义是什么P今天,我愿意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广义的财务会计是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股权市场的核心。但是对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本文拟探讨将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五个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虽然多年来会计一直存在着跨国界的影g向,如德国对日本、英国对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美国对加拿大,但是现在却有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促使各国制定一套为各国管理者所接受的会计准则,用于管理在主多人也会感受到这些变革的力量,其中包括税收当局、证券交易所、以及公司立法者与管理者,但是对他们,我们只是一提而过。我们主要是对会计感兴趣,我们对这些需求的变化作何反应,也将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功效产生,事实上还将影响到某些地区性市场是否能充分发掘其潜力。最终,未来的会计将与今天的大多数做法不同。因此对会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来说,其前景是光明的。这一前景实现的程度如何,则直接取决于那些需要我们提供服务的人,取决于那些决定对高等教育与研究的资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项的人,取决于这些人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它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二、金融市场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金融市场为方便起见,我们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是股权市场。此处,我主要指有组织的、公开挂牌的一级和二级股票市场·而非更专业的风险资本市场。

第二是从事诸如期权和期货合同这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开挂牌的市场,这些市场自70年代期权定价模型成型以后就问世了。

第三类市场由其他“市场”组成,如债务和场外交易市场(OTC)。虽然财务会计中许多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都集中于二级股票市场,我们还是应该承认,所有这些市场的参与者都会对会计准则的形成产生影响。

2.财务会计

正如其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那样,会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例如,它包括专门用于内部管理的报告与:一般用途的对外财务报告、审计、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税务等.此外?几家主要的专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寻求发展机会而不断扩大其经营范围。从而也扩大了“会计”的疆界。有些变革是内部的,如上述事务所对其国内业务进行重组:以便更好地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另一些变革则涉及拓展其鉴证服务。或管理咨询、公司理财以及其他一些咨询业务。最近,这些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收购或者建立附属的事务所。所以,“会计师”的业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有许多不同的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他们可能是“内部人员”、将财务会计信息用于管理;或是“外部使用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组织、金融与产品市场的管理者,以及税务当局。今天,我着重讨论资本供应方(投资者和金融家们)对信息的需要。以及资本需求方(企业)是如何满足这些需要的。因此,我对财务会计的界定是狭义的,即为在外部金融市场使用而准备的会计信息,而且我要强调的是会计的控制过程。财务会计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将被排除在外,理由是业务经理们对信息的需求因环境而异,而且随意性较大。同样,非市场使用也将被排除在外,理由是,它们源自不同的激励结构,而且不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就是可能处于不同制度的控制之下。’这样做的一个后果便是我的说明和预计会不充分:因为在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时会产生共同的成本与共享的利益。

3.市场与财务的未来为什么是相关联的

这两者并非是一直相关联的。被许多人视为财务会计精要的借贷记帐法,早在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就为商界所接受和使用了。‘但是:就本文的目的而言,认为早期的财务会计一直是受业主对信息的需要所驱使的,这似乎更恰当些,这些业主并未以此身份从事所有权的交易。在如英国和美国那样拥有发达的股权市场的习惯法系国家,这两者之间现在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些关联非常重要,因为会计准则以及这一准则的制定与控制过程,就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样,主要是20世纪发达的二级股权市场的产物。股权市场的发展一直基于的一种期望,即产权将受到保护,合同将得到执行。作为这种关联的一种持续表现,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正推动着各种会计准则朝着一个同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阶段,以英美会计准则为基础的那么一套东西像是在成为全世界的“会计货币”。由于国与国,譬如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有着重要的差异,还需要更多的妥协。9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设在伦敦,美国的准则制定者和管理者却仍然对此发展进程具有高度力,因为他们监管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强的股权市场;而且流动性会变得越来越强。”最终的并非是否会出现一套为各国所接受的会计准则。而是何时出现、如何出现的问题?R卮鸬钠渌恍┪侍馐牵耗切荚蚧岵捎檬裁葱问剑伤贫ǎ伤馐停侨绾卧诟鞲龉一竦煤戏ㄐ浴び伤凳?这些都是难题,例如它们提出了的问题。所以,不会在一夜之间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会计人员中,自6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学会计和财务学术界出现实证研究传统后,金融市场和财务会计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自那以后,这一传统一直在发展,在金融工具会计方面尤为突出。这种联系往往通过以外部金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而得以建立。而且,在拥有发达的公开股权市场的国家里。这些做法往往会以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的形式,而不是一套适用于每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惯例的形式出现的。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应该探讨一下会计准则本身的作用。

三、会计准则的作用”

在一个发达的股权市场,会计准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严重的问题。什么是问题?泛泛而论,对的投资机会、管理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与薪酬、企业的业务状况等,内部人员——他们被称为企业的经理一企业家,或简称“经理”——比外部人员都要知情得多。但是,为了维持公司的业务,经理们需要掌握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而资本是由他人——外部人员控制的。通常,外部人员对公司的投资机会的了解不及经理们,他们不知道经理们工作有多努力,也不知道经理拿多少薪水。但他们肯定知道经理们也有人的弱点,他们会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有时会是机会主义的。掌握了这些情况,外部人员仍然会提供资本,但要求得到十L偿,这个补偿要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资金前景如何不如经理们知情而承担的成本。问题就在这里:经理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他们的财富7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金融家们在信息上的劣势。有一件事是经理们可以做的,那就是同意提供信息,同意让其业绩受到监督,让其对外部人员的报告由专业审计人员独立地审核。从上说,同意这样一种监督和报告的,经理们就可以与他们的金融家们签订一对一的合同,确保为每一个人提供有特别针对性的?⒕蠹频谋ǜ妗5窃诜⒋锏囊患队攵蹲时臼谐。源蠊纠此担庋欢砸坏暮贤氖渴率瞪鲜俏耷钗蘧〉摹K裕芏砸桓鼍砝此狄患队攵蹲时臼谐∈侵匾模腔故悄苷业酵骋坏幕峒朴肷蠹票曜迹蛭馐墙饩鱿嗟毖现氐拇砦侍獾某杀窘系偷姆椒ā1绕鹪诿恳桓鲎时竟φ?每个投资者、每个贷款人)和每个资本需求者(每家公司)之间签订单独的合同来,成本低得多。我们在什么地方看到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7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公司给股东的年度报告是按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的。第二个例子是报酬合同,在这样的合同中,经理的报酬是按某些与会计相关的业绩标准发放的,如销售额不低于1亿美元,资产报酬率不低于20%。或下两年每股收益增长率高于15%。业绩标准可能不同,但它们通常是按适用的会计准则(并审计)的财务数据。”第三,债务合同可能事先规定一个最高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超过了,会违背借款协议。“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说是这样的:在一个复杂的金融市场,会计准则如果不是关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决定如何分配资本及如何监督业绩的基础。15这就是目前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在辩论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时的一个难点。各国的会计准则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在不同国家中有许多相互作用的与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决定了这些国家今天的会计准则。正如Brown和clinch(1998,第2l页)所观察到的、“(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国家在制度、企业与其资金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所税体系、通货膨胀率、(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区水平等方面深层次的差异。”1()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差异中有许多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不会仅仅因为我们想要编制可进行国际比较的财务报表而迅速消失。论据推断的必然结果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国际会计准则受到英美会计准则的极大影响。它们源自以习惯法保护产权的国家,那里特别注重保护少数股权股东的权利不受大股东侵犯,股东的权利不受管理人员的侵犯。具有其他传统的国家不加区另31地照搬冈际会计准则。这样的做法本身不会自动来相同的市场结果,因为公司治理的其他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通向会计共同语言的道路可能是漫长曲折的。如果我们是明智的,.那么,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行进既会受到观念、也会受到实证的引导。至少,有一些实证可能是由以资本市场为基础所作的财务会计研究来提供的。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在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时其作用是什么呢?)本文下一部分将对此进行讨论。然而,在进入正式讨论前,应该提一下由前面的提出的两个问题。

3.市场与财务的未来为什么是相关联的

这两者并非是一直相关联的。被许多人视为财务会计精要的借贷记帐法,早在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就为商界所接受和使用了。‘但是:就本文的目的而言,认为早期的财务会计一直是受业主对信息的需要所驱使的,这似乎更恰当些,这些业主并未以此身份从事所有权的交易。在如英国和美国那样拥有发达的股权市场的习惯法系国家,这两者之间现在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些关联非常重要,因为会计准则以及这一准则的制定与控制过程,就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样,主要是20世纪发达的二级股权市场的产物。股权市场的发展一直基于的一种期望,即产权将受到保护,合同将得到执行。作为这种关联的一种持续表现,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正推动着各种会计准则朝着一个同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阶段,以英美会计准则为基础的那么一套东西像是在成为全世界的“会计货币”。由于国与国,譬如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有着重要的差异,还需要更多的妥协。9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设在伦敦,美国的准则制定者和管理者却仍然对此发展进程具有高度力,因为他们监管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强的股权市场;而且流动性会变得越来越强。”最终的并非是否会出现一套为各国所接受的会计准则。而是何时出现、如何出现的问题?R卮鸬钠渌恍┪侍馐牵耗切荚蚧岵捎檬裁葱问剑伤贫ǎ伤馐停侨绾卧诟鞲龉一竦煤戏ㄐ浴び伤凳?这些都是难题,例如它们提出了的问题。所以,不会在一夜之间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会计人员中,自6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学会计和财务学术界出现实证研究传统后,金融市场和财务会计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自那以后,这一传统一直在发展,在金融工具会计方面尤为突出。这种联系往往通过以外部金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而得以建立。而且,在拥有发达的公开股权市场的国家里。这些做法往往会以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的形式,而不是一套适用于每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惯例的形式出现的。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应该探讨一下会计准则本身的作用。

三、会计准则的作用”

在一个发达的股权市场,会计准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严重的问题。什么是问题?泛泛而论,对的投资机会、管理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与薪酬、企业的业务状况等,内部人员——他们被称为企业的经理一企业家,或简称“经理”——比外部人员都要知情得多。但是,为了维持公司的业务,经理们需要掌握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而资本是由他人——外部人员控制的。通常,外部人员对公司的投资机会的了解不及经理们,他们不知道经理们工作有多努力,也不知道经理拿多少薪水。但他们肯定知道经理们也有人的弱点,他们会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有时会是机会主义的。掌握了这些情况,外部人员仍然会提供资本,但要求得到十L偿,这个补偿要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资金前景如何不如经理们知情而承担的成本。问题就在这里:经理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他们的财富7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金融家们在信息上的劣势。有一件事是经理们可以做的,那就是同意提供信息,同意让其业绩受到监督,让其对外部人员的报告由专业审计人员独立地审核。从上说,同意这样一种监督和报告的,经理们就可以与他们的金融家们签订一对一的合同,确保为每一个人提供有特别针对性的?⒕蠹频谋ǜ妗5窃诜⒋锏囊患队攵蹲时臼谐。源蠊纠此担庋欢砸坏暮贤氖渴率瞪鲜俏耷钗蘧〉摹K裕芏砸桓鼍砝此狄患队攵蹲时臼谐∈侵匾模腔故悄苷业酵骋坏幕峒朴肷蠹票曜迹蛭馐墙饩鱿嗟毖现氐拇砦侍獾某杀窘系偷姆椒ā1绕鹪诿恳桓鲎时竟φ?每个投资者、每个贷款人)和每个资本需求者(每家公司)之间签订单独的合同来,成本低得多。我们在什么地方看到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7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公司给股东的年度报告是按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的。第二个例子是报酬合同,在这样的合同中,经理的报酬是按某些与会计相关的业绩标准发放的,如销售额不低于1亿美元,资产报酬率不低于20%。或下两年每股收益增长率高于15%。业绩标准可能不同,但它们通常是按适用的会计准则(并审计)的财务数据。”第三,债务合同可能事先规定一个最高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超过了,会违背借款协议。“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说是这样的:在一个复杂的金融市场,会计准则如果不是关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决定如何分配资本及如何监督业绩的基础。15这就是目前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在辩论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时的一个难点。各国的会计准则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在不同国家中有许多相互作用的与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决定了这些国家今天的会计准则。正如Brown和clinch(1998,第2l页)所观察到的、“(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国家在制度、企业与其资金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所税体系、通货膨胀率、(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区水平等方面深层次的差异。”1()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差异中有许多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不会仅仅因为我们想要编制可进行国际比较的财务报表而迅速消失。论据推断的必然结果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国际会计准则受到英美会计准则的极大影响。它们源自以习惯法保护产权的国家,那里特别注重保护少数股权股东的权利不受大股东侵犯,股东的权利不受管理人员的侵犯。具有其他传统的国家不加区另31地照搬冈际会计准则。这样的做法本身不会自动来相同的市场结果,因为公司治理的其他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通向会计共同语言的道路可能是漫长曲折的。如果我们是明智的,.那么,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行进既会受到观念、也会受到实证的引导。至少,有一些实证可能是由以资本市场为基础所作的财务会计研究来提供的。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在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时其作用是什么呢?)本文下一部分将对此进行讨论。然而,在进入正式讨论前,应该提一下由前面的提出的两个问题。

2.市价法

股权市场是这样一个地方,对股票的“基本”价值持有不同信念的人们(我们称这些人为知情的交易者或是糟糕的交易者)和流动易者(那些希望买卖股权米使自己的收入与消费需求相当的人)聚在这里,根据自己的“期望报酬”买卖股票。在学的语言中,投资者的保留价格,即他们愿意进行交易的价格,是他们按自己的主观概率分布的股票未来报酬的现值。信息有助于发现证券的价格。这一说法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财务报告宗旨的陈述中最重要的,26也是有关会计信息与证券价格和报酬之间关系的大量资料中最关键的。但是,由于采用成本架构,财务报告的预洲性质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尤其是在美国。美国一直明文禁止高于成本的重新估价。”财务会计准则第2条要求也间接表明了上述约束,它规定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时就立即注销。巧合的是,该项要求引起了公司购并会计中的创新,即自此以后就禁止确认并立即注销“正在发生的研究与升发费用”,据称是为了避免当时将此项费用资本化,而在以后像购入商誉那样再记入费用帐。”历史成本在其他国家约束力较弱,在那些国家,对某些资产的重新估价是允许的,甚至还受到鼓励;较高的通胀率是可接受的现实。”除了历史成本法,另一种?褪鞘屑鄯ā8梅椒ㄒ蔡岢隽诵矶嘌芯课侍狻T诠?5年时间里,对美国之外国家的会计惯例所作的研究发现,尽管有可能产生管理上的机会主义,长期资产的重新估价能使财务报表为股东提供更多的信息。”按照美国管理者对资产价值重估的态度,这方面的文献要增加。有关历史成本与现时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异,有两个相关的研究,它们是:如何对它作最恰当的计量,如何对它作最恰当的报告。例如,是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这种差异还是在脚注中进行披露P如果确认它,是应该通过收益确认,还是绕过‘收益,直接对业益作调整7“如同人们对金融工具是否应该按市场价值计量的争论一样、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将热火朝天。32;年以前的财务会计准则第l33条是有关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业务的,它反映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所有的衍生工具的决定是个困难的决策。同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表达了它的信念:“在解决所有的概念问题和计量问题时,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该按其公允价值计入财务报表。”(财务会计准则(FA5〕第133条第334段)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把金融工具会计视力潜在的会计转折点。除了按市场价值计值,用其他任何方法对用于风险管理的衍生工具进行估价很可能是毫?抟庖宓摹6摇⑷绻环矫婊谑屑鄯ǘ匝苌ぞ呓泄兰郏硪环矫嬉灿闷渌椒ā⑷缋烦杀痉āざ酝ü苌ぞ呓蟹缦展芾淼幕咀什敫赫楹献鞴兰邸⒄庖蛔龇ㄊ窍嗷ッ艿摹?/P>

3。持续性披露

由于今天的股价反映厂明天的现金流,来自投资者的、要求早一些而不是晚一些了解未来境况的历力就会越来越大。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证券人员正在给管理者不断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在自己偏离目标时修正其利润预测。分析人员自己已成为大量研究的课题,如:准确的预测取决于什么因素,什么因素导致预测偏于乐观;他们的激励结构;在处理公升信息时的反应不充分、过分反应以及效益;他们公开哪些预测;以及他们选择和注意哪些股票。在拥有不同文化的不同国家、所有这些是否也会各不相同,如果是的话,又是如何不同的,关于这个问题。还知之甚少。但是再回到持续披露。我会澳大利亚立法的来说明这个问题。1994年9月,澳大利亚的公司法作了修正、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只要一发生价格敏感事件,须立即通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委员会。这项旨在改进澳大利亚金融市场效率的法规,只规定了极少几个例外可以不遵循“持续性披露”要求。Brown,TaYlor和Walter所作的一项有关法规效力的研究(CA5AC,l996)从各种市场指标中寻找市场效率得到改进的证据,包括:有关价格敏感事件的宣布更频繁;分析人员对利润的预测变得更准确: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较少;股价反映新闻更为迅速:股票市场?拇蟆耙馔狻苯仙伲汗杉鄄ǘ冉闲U业降闹ぞ菸寤ò嗣拧⒖赡芩亲餮芯康氖奔浠固蹋净估床患岸孕碌呐吨贫茸鞒龀浞值牡髡5撬堑淖楹戏椒?六个不同的、但不是相互独立的标准)值得一提,因为在研究其他金融市场法规的经济后果,如会计准则变化的后果时,也可能完全适用。当然,公司还有另一种互补的方法可使股票市场得到信息。按照它们的信息系统,只要它们愿意,原则上大多数公司都可以向外部各方提供金融市场主要指标的最新数字,尽管不会按照年未财务报表常用的全球合并形式来报告这些指标。将来也许会有实时报告,但是为什么现在没有呢?是因为管理人员的诉讼风险吗7是因为证券法太过僵硬吗?是因为市场管理人员不顾实际情况,坚持所有投资者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信息吗7还是因为公司考虑到信息的所有权成本而没看到净效益?几乎没有必要向会计从业者和审计人员指出开发出外部财务报告系统的含义,以及它们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研究问题。

4.前瞻性披露

与刚刚讨论过的(持续性披露制度)相关的,而且是为了相同的原因,我期望财务报表更重视管理的前瞻性披露。期待更重视前瞻性披露的另一个原因是发达的基础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服务业与高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比制造业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资产”在表外,因为只要费用一发生马上就注销了。33这一变化可能加速前文已提到的另两个变化,即财务报表更依赖市价法,以及更重视持续性披露。澳大利亚的购并文件中已要求以收益预测的形式进行前瞻性披露,“而且澳大利亚大多数首次公开招股书中也包含了前赡性披露。”自1997年以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已允许以收益罚市场主要比率和价格的敏感性这一形式进行信息披露RajgoPal和Venkatachalam,1998);一些澳大利亚公司的年度报告中也含有类似的披露。但是在他们可以更广泛地用未来现金流贴现后的现值证实财务报表中的数额以前,前瞻性披露可能还需要的大力支持,因为作这样披露的经理们面临着诉讼风险。“可以给予法律援助,对以善意所作而且有合理依据的披露,给予安全港规则,由原告承担举证的责任。在未来几年中,前瞻性披露会提供很多机会。举三个例子:从这样的披露中出现的管理偏见的程度和性质;资本市场变量是否反映用贴现未来现金流估价的资产和负债在可靠性上的差异;补充的前瞻性披露是否会由于在年度报告的其他地方提供了更及时的信息,而使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对投资者的相关性减弱。

5.风险管理与报告

这样说可能太过简单化:股权市场是投资者从事预期收益的交易场所,而衍生工具市场则是他们为收益的变化无常作交易的地方。也就是说,之所以存在衍生工具市场是因为在投资者对风险的评估和他们对风险的态度之间常常会不相称。它们现在是风景中一个永恒的亮点、尽管人们在经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和其他一些“对冲”基金的活动后开始关注系统风险。3’衍生工具市场将继续存在,因为衍生工具为管理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管理股权和商品价格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对有些来说,还是一种高效的工具。而且,尽管期权市场不必为期望报酬率的各种想法去交易:它们仍然会有发展前途、因为某些交易商认为它们比起基本市场来,更有成本效益(Manaster和Rendleman,1982)。人们对衍生工具一直是有争议的。l993年,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把职工认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收益性支出时,热锅终于炸开了(Zeff,l997)。随后,它又被迫放弃这一提议oALoody(1996)找到的证据表明,授予职工认股权对股东来说是值得的,而且股价确实反映出认股权的公允价值。对银行使用衍生工具来管理其资产和负债暴露,还有其他研究(Barth,Beaver和Land5man,l 996;Eccher,Rame5h和Thi;garajan,1996),证据表明,公允市价比传统会计数字与银行的股价与风险关系更密切。研究人员特别感兴趣的是,把某些衍生工具划入“对冲”:然后采用与其他衍生工具不同的会计,对投资界来说,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否有用。

总之,衍生工具市场将进一步鼓励引入市价法会计,为风险管理披露更多的信息。,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来说,衍生工具方面的研究机会看来是方兴未艾。

六、对会计高等系统的启示

有关今后几十年时间内财务会计的研究机会,我已作了一些评论。在结束本文之前,我应该为那些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负责拨款和其他重要事项的人士归纳几点启示。

一个经济体的力量以及它向公民提供经济利益的能力,除了许多其他事物外,取决于它的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质量,取决于他们和资本提供者对自己所作的决策以及所取得的进展等信息掌握的多少。而这些,又取决于会计界的力量,取决于教育体系如何为会计界提供服务。教育体系的毕业生终将塑造会计业的未来。就在身边的组织纷纷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至少部分解决其资本需求时,人们不禁为本地区对会计教育服务出现的需求之巨感到惊异。如果那些公司的会计与报告业务不能跟上国际投资界的需求,资本还是能提供的,但价格就要高许多,而为公民提供的净利益就要相应地减少。因此,在“谷种”上,也就是说,在教育者身上多一点、早一点投资,就可以培养足够多的专业人士,以满足蓄势已久的需求。对会计教育体系进行巨额投资,用于对教师和研究人员这样的教育者的培训,用于对教育者来说是最重要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切是会得到真正的回报的。作正确的教育投资,需要会计教育者们的远见卓识,但它同样需要资深教育管理者们在考虑全局时做到深谋远虑。恕我冒昧,我认为研究基础设施中有两个领域需要作早期的投资,这样的投资会有极高的效益。第一是建立与金融市场相关会计问题研究相适应的集中的财务数据库。研究这些问题的人员必须能够得到大量有关金融市场交易的高质量的数据,以及那些有证券在市场上交易的机构的财务报告和其他报告。研究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可供各地的研究人员随时使用,可能是在机上使用。第二是促进研究成果的发表。与此次会议有关的《会计与财务研究》杂志的创刊,是一个极好的开端。地区性工作论文的出版物也许会是一种有用的补充。

我的最后一项建议是给我的学术同仁的。让我们适当地假设,在这个上,你们国家的目标,和我的国家的目标是在国际准则制定和推行方面,保护一整套特别的、或文化的利益。那么,如果我们学术界渴望辅助各自国家的准则制定者去实现那个目标,我们的意见必须是令人信服的。那意味着我们将需要得到其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的界其他学者的尊敬;而这又意味着将需要在国际层面上进行研究并发表论著。如果我们能够确认使我们在我们孜孜以求研究的问题中具有国际相对优势的本地背景,我们就更可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7篇

受新经济的影响,一场涉及财务与会计的变革不可避免,以创新意识沉着对待是理论界、实务界、监管部门的应有姿态和反应。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新经济”一词是由美国人首先提出来的,其含义是区别于过去经常出现的经济周期之传统经济,认为在新的科技条件下,今后的人类社会将免受经济周期之苦。之后,随着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又基于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感知,认为新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或与网络等新产业革命,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密切相关。尽管迄今为止人们对新经济的提法和特征尚有不同认知,笔者理解,全球化、网络化、高新科技化、知识化,应该是新经济的本质内涵。

种种迹象表明,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财务与会计,都可以找到信息技术革命等高新科技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巨大震荡。

从“有效破坏”到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

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提升了“有效破坏”的速度,即加快了资本、知识、人才从落后的技术领域向亟待开发的新科技领域转移的进程。这种资源再配置过程的加快,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又有效地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为发展中的企业如何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供了多种途径,为降低经营成本和提升公司价值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信息技术革命到来之时,企业的任何一项经营决策都面临巨大的风险,其原因是在整个复杂的生产经营体系中,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决策者难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需求的瞬息变化和原材料的分布与供应情况。因此,企业经营需要加倍投入物资和人力等资源以应付信息匮乏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为了防范风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得不一再提升,刚性很强,亦即边际成本剧增,而边际效益锐减。例如,在信息不明的情形下,企业只能通过超量储备资金和货物方能防范不测,此种理念在公司理财和财务报告中处处体现。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测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其决策将更多地依赖最新最快的适时信息,进而提高资金和存货储备的准确性,节约资源和降低经营成本。

对企业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预测和决策的方式,改变了其销体系和模式,缩短了研发(R&D)周期,这一变化,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预示着成本管理的一场变革在所难免。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以销定产”的经营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戴尔(Dell)模式证明:1)存货减少了,降低了库存成本;2)与客户直接有效的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多余的产品功能,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制造成本;3)研发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几乎同步进行,效率大增,在降低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研发本身的机会成本;4)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营销方式的改变与改善,如B2B、B2C等电子商务,不仅大大减少了营销成本,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将导致边际成本呈指数级下降,为企业带来递增的边际收益。

经济规模与交易成本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与交易成本呈同向变动关系,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其内部组织和管理成本等也将随之增加,导致交易成本的总体上升。因此,企业规模之边界由交易成本来决定。该理论表明,企业规模之扩张与交易成本之降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现行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有不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然而,在新经济中,这种理论遇到了挑战。新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更新了原有的交易和基础设施概念。网络经济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运用,催生出一种新的亚经济形态,即人们所说的网络经济。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各种交易突破了由于技术瓶颈所引起的时空限制,交易成本大大下降,交易、生产甚至研发效率迅速提高。网络为经济交易提供了虚拟空间,直接交易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中介周折;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之迅猛发展,使产易的时间大大缩短,交易的空间不受地理或区域的限制,零库存不再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空想或虚设的理念,交易各方乃至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也就成为事实。更有意义的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影响,MRP、ERP技术的运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垂直状向扁平状转变,在这种情形下,不论企业规模有多大,其内部组织与管理成本在总量上都不会有多少变化,这就又节约了内部交易成本。

可见,经济规模之扩张与交易成本之降低并非互斥。在新经济环境下,受网络技术的影响,企业的存货控制、现金流量管理、财务组织结构、责任中心的界定和责任成本的构成与确认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边际效益与订价策略

传统经济学的供求均衡经济理论一直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建立自身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如财务管理中的“投资边际效益曲线”,管理会计中的市场基础订价模型和薄利多销订价策略等。

但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令经济学家和财会人员大跌眼镜的是,那种当供求两曲线相交而形成的市场均衡原理,对一些信息技术产业或企业来说,几乎难以适用。因为在网络经济里,往往是既不存在传统的供给曲线,也不存在传统的需求曲线。

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产品以知识为本,而知识具有可共享、可重复消费、可低代价复制、可提高个人或团队持续发展能力,消费这些信息技术产品就等于消费知识,消费了知识也就掌握了知识;消费者再将这些知识作为资本要素投入,并通过与其他要素的有机配比和使用,提高了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新经济中,在边际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一方面是传统的订价规律被破坏了,另一方面却是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产业的边际效益的递增。因此,研究新经济环境中新兴产业的供求关系、订价策略、边际效益变化动态,将成为管理会计领域的新课题。

无形或虚拟经济与价值评估

1999年6月30日在美国芝加哥安达信全球培训中心举行的“安达信经理研讨会”上,面对来自全球各地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625位高级经理们,安达信伦敦事务所的管理合伙人理查德·博尔顿在其演讲中指出:无形经济的发展正在对全球经济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

新经济的另一耐人寻味的特征是,由于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一些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会计的账面价值大相径庭,当我们将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对比,便会发现这些差异在这些企业之间的表现是完全相反的。1998年,微软公司的账面价值是5亿美元,而其市场价值则有1020亿美元。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或无形之手)正在拉开各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并使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朝不同的方向变化(或是正向差距,或是反向差距)。可以说,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够肯定这种差距究竟还会有多大。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新经济导致了无形资产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虚拟化。当人们发现传统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所产生的账面价值,不能代表或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全部经济资源,尤其是那些高新科技含量高的知识产权,被随意费用化了的与高新科技有关的巨额研发支出,以及掌握了先进知识的人力资源,或者是无法代表或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资源的真正价值或全部价值,人们对会计的极度失望是可想而知的。1999年8月末,在央行行长会议上,格林斯潘在分析“股票价格在过去5年里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之原因时指出,由于应被视为资本投资的信息技术领域的?蹲手С觯涣腥肓朔延每钅浚佣构纠笤诓莆癖ū砩系氖值陀谑导手怠C娑韵质担嗣遣坏貌涣肀脔杈叮罢夷芄磺∪缙浞趾饬科笠导壑档谋秆》椒ǎ识髦质视π戮没肪骋蟮钠笠导壑灯拦览砟詈头椒ㄒ簿屯延倍觥?nbsp;

企业的市场价值远离或背离于其账面价值,表明了市场参与者并没有视账面价值为企业的真正价值或内在价值。那么,什么是企业的价值呢?企业价值如何度量方显恰当呢?有迹象表明,一些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和国际会计公司正在积极地探索这些问题,并通过实践,摸索出了判断企业价值的一系列方法,如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通过实体现金流量贴现模式和经济利润模式确定现金流量来度量企业价值的方法,普华会计公司提出的以度量公司价值来确定股东价值的方法,斯图尔特提出的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导向的价值评估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并没有把价值评估单纯地基于会计利润之上,而是其于现金流量之上,这多少顺应了“现金流量至尊”的新财务理念的要求。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完全满足新经济中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要求,特别是那些与信息技术产业有关的资源,如网页域名、IT人才资源和不可估量的客户资源,还有那些影视(如好莱乌)、传媒、艺术、体育(如俱乐部和球星)、娱乐(如迪斯尼乐园)等人类文化知识产业及其所派生或衍生出来的大量的资源,其价值究竟如何评估呢?

此外,更令评估师、分析师束手无策的是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定位问题。如果说麦肯锡、普华、斯图尔特的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尚能适用于传统产业,但对于网络产业而言,它们就很难走运。事实证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在创建初期、甚至连续几年并无盈利,但是,投资者为何还是对其抱有一定的信心呢?因为人们看好其未来巨大的、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盈利空间,这样的盈利空间也就成了在证券市场上人们斟酌其公司价值的基础。那么这样的盈利空间又是被如何估计出来的呢?事实是,互联网公司上市之目的首先是利用证券市场印证其市场价值,然后再利用这种价值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扩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吸收大量的客户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实现巨额盈利。这正如哈格尔指出的,互联网不仅以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技术手段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是力图发掘出其蕴涵的丰硕的创造价值的机会。简言之,互联网公司价值定位之关键是其预期价值的大小,而这将由网站访问次数、注册用户量和现金流量等众多的无形综合因素所决定。

无形经济中的价值评估确实是一个大难题。人们至少有理由对传统的财务与会计提出这样的问题:企业的价值何在?企业的价值动因有哪些?

无形经济中所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也值得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认真对待与思考。笔者认为,我们的CPA回避不了这些问题:CPA为其客户(企业)提供的服务哪些是物有所值,对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经济提出的挑战,CPA是固守传统审计业务阵地,还是抓住机遇开拓与无形经济密切相关的咨询业务?随着新经济的发展,CPA行业是否也会出现相应的变革?我们能否接受这样的事实:在CPA业务中,传统的审计等鉴证业务正在成为“夕阳产业”,而新近涌现出来的大量的咨询业务正在成为“朝阳产业”?

信息经济学的假设前提还存在吗?

信息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是: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又有获取信息时间不对称和信息内容不对称两种;人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这种假设在传统经济环境下是成立的,故受经济理论的影响,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中,有不少成果和政策源自于此。一般认为,能否全面、准确地得到信息,是人们进行正确决策之关键,同时也决定了博弈双方在对阵中所处的地位和优势。在新经济中,这种假定和现实性受到了挑战。因为信息的专有性和独占性受到了冲击,新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与信息有关的产业和从业机会,形成了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交易、咨询等新型市场;信息被作为商品开发、采集、筛选和处理,并借助于网络技术,以几乎实时之速度,快捷而又全面地传达给其消费者。人们获悉信息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性大大减少了,诸如信号传递模型、隐蔽行为的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等理论模型的解释不再那么充分或有说服力了,以往这些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学现象正在逐渐被新现象所替代。总之,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产业,弱化了信息经济学的原有假定。

例如,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与企业有关的税收、海关、银行、工商、统计、社会保障等信息,均受到了实时监控,并可在网络中及时获悉与共享,企业的行为不再向过去那样神秘,人们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不用非得基于帐面价值,而可以通过大量的信息来源,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更合理更科学地加以完成。因此,有关信息(特别是针对帐面价值的信息)的鉴证意义也不如以往显得那么重要了。

知识财富与激励机制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在讨论经理人认股权计划(股票期权)的财务与会计问题时,往往忽略了产生股票期权的深刻的历史背景。股票期权源于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对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在硅谷的新经济。以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的新经济,必然要求对企业制度加以创新。事实表明,一方面,知识需要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另一方面知识又具有外溢性。为了稳定那些掌握了知识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防止知识的外溢,仅仅付给工资报酬是不够的,因此,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普遍采用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给予的对象主要是公司CEO或掌握核心技术与知识的员工,使其收入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工资,二是股票期权和红利。由于企业员工既有工资收入,又有股权与红利收入,新兴产业就可以在这种激励计划的制度安排下,采取降低工资成本、增加股权及利润分红的办法来达到以下一些目的:第一,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其二,只要股权与红利收入的增加足以补偿工资的下降,并能导致总收入的增加,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股权与红利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力;其三,采用以上方法,企业不仅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而且可以达到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知?锻庖缰康摹H肥担?0年代始自美国的这一激励制度,“栓住”了一大批科技与管理精英。另外,实践表明,推行股票期权计划,对于降低成本,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发展至今,以股票期权为核心的认股权计划已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

1999年以来,京、津、沪、武汉、穗等地的一些高新科技上市公司也相继进行了股票期权之试点。

可见,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的处理等需要,引发了股票期权的创新,也带来了新的财务与会计问题。所以,有关股票期权的设计、规划、管理和核算等,已经成为公司理财与会计核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对财务与会计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以为,主要的影响是有别于传统产业融投资方式的风险资本的融投资运作机制与方式,以及所引起的价值评估问题。对财务管理而言,人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风险资本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究竟何在?如何度量和防范之?在该市场中进行融投资的特殊性有那些?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风险资本市场不同阶段的资本供求关系与结构有何不同?融投资过程中,相应的资金成本和投资效益如何加以确认和计量?风险公司的问题怎样处理?相应的财务监控和激励机制如何建立?

对会计处理而言,投资支出资本化,风险公司的边际效益,风险公司及风险资本市场的财务报告披露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e-商务环境下的管理变革

尽管何谓e-商务环境迄今尚未定论,但实务中一般以为,在互联网中从事商业、管理和组织运作活动,则是其实质。前面在讨论信息技术发展对经济规模与交易成本的影响时已经指出,由于网络技术的影响,MRP、ERP技术的运作,企业与外界的交易方式、内部的组织结构与管理过程均已发生了巨变。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甚至更大,从而导致了这些产业里的企业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对此,杰克·韦尔奇(通用电器的CEO)、约翰·钱伯斯(思科的CEO)、卡利·菲尔林纳(惠普的CEO)、杰夫瑞·斯基林(沃尔玛网络公司的CEO)等传统企业的巨头都有切身的体会。这些变革包括:

电子商务改变了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的管理职能。

用全球互联网技术手段将传统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系统改造为一流的财务支持系统,同时也降低了大量的成本,如美国一家著名的从事互联网硬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的制造商“太阳微电子系统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之后,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节约了:50%的采购费用,30%的账务处理成本,75%的差旅和费用处理成本,38%的全球性的单证处理成本,30%的工薪成本。

更重要的是,各管理部门利用互联网提高了工作效率,变得更加精干了,从而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业务分析,将财务工作之重心由数字加工转向协助CEO制定战略目标。

财务走向集中式管理,会计信息实时动态化;财务、会计与业务协同处理,管理信息全面集成。

由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建立与全球经营一体化目标相吻合的财务支持系统不再是一个难题。

受电子商务环境之影响,企业在依赖互联网与其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交易,改变了其传统的交易方式的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组织结构和功能划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交易的实时监控及其信息的实时记录和传递,价值和物资的高度同步流转,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组织结构和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从决策制定和预算规划,到业务审批和授权执行,再至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网络化管理理念和技术环境下,使财务与会计的适应性和控制性达到了最大化和最优化。业务记录和会计信息在相关的管理层面充分地得到了共享,即时监控和及时决策不再有时间的隔阂,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不再是“孤独的旅行者。,在MRP、ERP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支持下,它们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大家庭中,天地一新,效率更高,乃至改变了CFO的命运和地位。

会计规范将何去何从?

历史表明,会计演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之后,当会计人员将算盘、会计计算器等计算工具送进历史博物馆时,呈现在其工作平台上的是取代传统信息处理工具的一台台性能正在得到不断更新的电脑。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不仅仅导致了会计记录和数据处理上的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会计工作本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互联网的强大技术支持,以财务报告为核心内容的会计信息披露,其及时性或时效性大大提高了,但是信息传递、转换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网上作业之缘故受到了新的挑战。首先,会计信息载体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而变得形式多样。其次,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使传统信息中介机构的业务内容和作业方式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如CPA的审计和税务签证,财务分析师的财务分析,证券分析师的证券基本面分析等,网上鉴证和网上分析的业务量将大增。再次,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再加工产业的涌现。一些企业,将第一手(初始或原始)的信息作为资源投入,经再加工或再处理,转换成为信息消费者更加能够接受或更受欢迎的信息。经这样消化了的会计信息其本来面目将变得更加模糊,指导、劝导、诱导、误导将在网络世界同时出现,会计?畔⑴都喙懿棵沤跹Χ阅?我国从2000年开始在互联网上为上市公司开辟了定期报告披露的通道,使信息披露环境大为改观,但同时也存在网络化披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8篇

(一)民办学校会计制度必须全国统一

会计信息是商业语言,为了使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比较不同机构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作出理性决策,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比性。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内同类机构适用的会计准则必须保持一致,这也是各个国家会计法规和准则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不仅一个国家之内会计准则必须一致,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__1]。我国企业会计、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相同,也是全国统一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是,由于民办学校性质模糊等各种原因,我国中央政府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没有对民办学校会计制度的使用作出统一的规定。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制定民办学校会计制度,已经制定会计制度的地区,依据也不尽相同。有的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依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还有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同类民办学校使用的会计制度都不一致,使得民办学校会计信息混乱、质量低下_2]。为了保证民办学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后,对适用会计制度的决定不能再由地方政府作出,而应该由财政部和教育部统一规定。各地民办学校必须执行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

(二)非营利民办学校会计制度的适用

非营利民办学校,性质上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应该规定其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由于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劳动人事制度存在双轨制,公办学校多数教职工属于事业编制,民办学校的教职工都不属于事业编制。在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待遇上,事业编制的教职工比非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好得多,因此民办学校的教职工要求取得事业编制的呼声很高。这种民办学校教职工身份向公办学校看齐的呼声,引致了改变民办学校属性的要求,认为民办学校特别是非营利民办学校应该看成是事业单位,导致一些地方将民办学校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民办学校教职工的诉求和民办学校登记为事业单位,对地方政府制定民办学校会计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实行业务活动成本计算,财务报告包含现金流量表,比较接近企业和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是比较先进的会计制度。尽管在运用时需要根据学校的组织和业务特点作出一些调整,《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比较适用的。2013年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缺少活动成本核算,没有现金流量表,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比《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低,不适合非营利民办学校使用。从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看,公办学校教职工的事业编制身份以及与企业职工在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待遇方面的差距是需要逐渐缩小甚至消除的。将民办学校教职工纳入事业编制,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是不符合改革方向的。因此,不能根据一些需要改革的不合理现象来改变非营利民办学校教职工的身份和学校的性质,也不能因为对非营利民办学校的不适当登记影响其会计制度的选择。基于上述理由,应该由财政部和教育部明确规定,非营利民办学校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统一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了使非营利民办学校更好地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政部和教育部应该根据非营利民办学校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处理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通过类似《非营利民办学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之类的文件,来统一规范非营利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

(三)营利性民办学校会计制度的适用

营利性民办学校,实际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营利性企业,必须适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有两套,大中型企业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小型企业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应该根据学校规模的不同,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如果是在交易所上市的民办学校,则还需要遵循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要求的一些会计规范,如定期公开财务报告等。营利性民办学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是国际经验。美国是营利性学校较多的国家,各级教育都存在营利性学校,在交易所上市的高等教育机构就有10多家。美国的营利性学校遵循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美国著名的营利性教育企业阿波罗集团(ApolloGroup),旗下有凤凰城大学在内的多所学校,是一家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英文全称是”NationalAssociationofSecuritiesDealersAutomatedQUO—tation”)上市的教育公司。从其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它遵循的是FASB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遵从证券交易所的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并按税法规定缴纳联邦和州的企业所得税。我国部分地方在实践中也规定营利性质的民办学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广州市2005年的《广州市民办学校财务会计管理规定》提出:“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对外不筹集资金且规模较小的民办学校可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其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2005年广州还没有对民办学校进行营利与非营利的分类,只有要求回报与不要求回报的分类,所以有上述规定。但从本质上看,要求回报实质上具有营利性,广州实际上是作出了营利性民办学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为保持全国营利性民办学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财政部和教育部应该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必须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使营利性民办学校更好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和教育部应该根据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对会计科目、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通过《营利性民办学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营利性民办学校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之类的文件,来统一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

二、两类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与举办者权益

将民办学校区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后,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必须更加慎重地处理好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与举办者和出资人关系。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第九条、第三十五条以及第三十六条中都得到了明确的确认。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存续期问,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对其财产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必须遵守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的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和出资人的权益,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中也有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作为办学出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举办者和出资人权益的规定主要有第五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和第五十一条。其中,第二十条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举办者和出资人的权益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选理事会成员参与民办学校决策,对民办学校行使实际控制权;二是取得合理回报。举办者和出资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权益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即是否享有民办学校终止后的剩余资产的索取权。另外,对于那些成立初期举办者物质资产投入很少或没有投入,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将历年结余积累下来滚动发展的民办学校,如何界定和评估举办者产权,现有法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权益的模糊会导致举办者利用控制权和合理回报权为自己输送利益,掏空学校净资产,不利于民办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4]。因此,需要修订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将民办学校区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明确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出资人拥有学校终止后的剩余资产索取权,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出资人不拥有学校终止后的剩余资产索取权。还要在修订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主要依靠举办者人力资本投入和结余滚动发展的民办学校,营利性学校举办者享有剩余资产的索取权,非营利性学校举办者享有部分原有积累的索取权。由于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数量将更加准确和清晰,明确剩余索取权后,举办者或出资人在学校运营期间通过关联交易将学校的资产输送给自己的动机会减少。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由于剩余索取权的限制,举办者或出资人在办学期间通过控制权输送利益的动机将更强。但无论是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都需要正确处理好与举办者或出资人的关联交易,防止非法的利益输送。应该借鉴上市公司有关关联交易管理的经验,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在关联交易表决时,关联董事或理事不参与表决的回避制度,在程序上保证关联交易的公正。在举办者和出资人不担任校长、也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的民办学校,如果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不严格,容易产生管理人员通过招生、用人、采购等业务过程获取个人经济利益,以及过高职务消费等方式侵害学校和举办者、出资人利益的问题[c],即经济学中的成本问题。严格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这类问题的必要条件。

三、两类民办学校中政府投入与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民办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民办学校对于政府投入和社会捐赠的会计核算方法,由投入和捐赠的性质、形式决定,需要审慎处理。

(一)政府投入的会计处理

政府对民办学校投入时,应该明确投入的性质,民办学校根据不同的投人性质作出不同的会计处理。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投入,从权属上主要有两类:资本性投入与非资本性投入。资本性投入是投入后政府在民办学校取得出资人地位的投入,非资本性投入是不要求出资人地位的投入。资本性投入的会计处理:政府对民办学校进行资本性投入,应该与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或出资人达成出资协议,根据出资协议和资产评估价值,将政府资本性投入记人民办学校的出资人账户。民办学校相应的会计分录是:借:银行存款(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贷:非限定性净资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收资本(营利性民办学校)如果政府与举办者没有就政府的资本性投入达成出资协议,而资产已经投入到学校,则资产先不办理产权转移手续,也不记人民办学校的资产和净资产账户,待达成协议后再进行上述账务处理。非资本性投入的会计处理:政府对民办学校的非资本性投入,可以看成是政府购买民办学校的服务,或者看成是政府捐赠,民办学校可以作为收入记账。政府的货币投入和效用在一年以内的其他资产投入,如果看成是购买服务,相应的会计分录是:借:银行存款(或存货等)贷:政府补助收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营业外收入(营利性民办学校)如果看成是捐赠,会计分录是:借:银行存款(或存货等)贷:捐赠收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营业外收入(营利性民办学校)政府投入长期资产,应看成是政府捐赠,会计分录是:借: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贷:捐赠收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递延收益(营利性民办学校)必须指出的是,在决定对民办学校进行投入时,政府自己必须明确投入的性质并与民办学校达成协议,民办学校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还必须明确的是,政府的资产投入到民办学校后,就属于民办学校的资产,民办学校拥有这些资产的法人财产权。如果政府事先没有对资产的使用提出限制,民办学校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自主使用。对于资本性投入,政府换取的是出资人的权益,在营利性民办学校表现为一定份额的实收资本。对于非资本性投入,政府换取的是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不再拥有投入资产的财产权,也不能取得出资人地位,但可以对资产的使用提出要求。政府对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的使用限制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对这些资产的处置权。

(二)社会捐赠的会计处理

民办学校接受社会捐赠,性质上相对简单,是捐赠人对民办学校无偿提供资产。有些捐赠人会对捐赠资产的使用提出限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应该遵从捐赠人的限制要求,在当期将捐赠形成的收入记人捐赠收入的限定性收入或非限定性收入明细科目中。收到捐赠为货币性资产时,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贷:捐赠收入——限定性(非限定性)收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营业外收入(营利性民办学校)若接受捐赠的是非货币性资产,且金额较大,当期的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贷:捐赠收入——限定性(非限定性)收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递延收益(营利性民办学校)

四、两类学校与举办者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

民办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具有法人财产权。非营利学校的举办者、出资人对学校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没有结余的收益权和剩余索取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或出资人拥有对民办学校的控制权和利润分配权以及剩余索取权。在民办学校的开办和存续过程中,举办者和出资人与民办学校之间会产生经济往来。根据公认会计准则,双方的经济往来属于关联交易,应该遵循关联交易会计准则。关联交易会计准则的核心,就是双方的交易要按公允价值计价入账。

(一)设立时举办者投入的会计处理

在民办学校设立时,主要的关联交易是举办者将资产投入学校。这时,由于民办学校的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容易出现投入资产价值高估、投入资产不及时办理产权转移手续等问题。有关法规和民办学校会计制度要明确规定,举办者投人民办学校的•58•资产、价值要经过有公信力的会计事务所或资产评估公司评估,民办学校按照投入资产的评估价值,在完成了产权转移手续后,作为举办者或出资人的出资,记人民办学校的净资产账户。具体的会计处理是,非营利民办学校记人相应的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账户,营利性民办学校记人相应的资产和“实收资本”账户,其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贷:非限定性净资产(非营利民办学校)实收资本(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实践中,出现了举办者或出资人资产已投入民办学校使用,但迟迟没有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民办学校不能及时按公允价值将资产入账的问题[6]。为了防止出现这类问题,除了前述的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出资人享有剩余索取权外,主管部门还应该在批准办学的程序中,将举办者或出资人投入资产的产权转移作为核发办学许可证的前置条件,以及认真落实对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存续期间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

在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或出资人投入学校的资产不能抽回。存续期间举办者或出资人与学校产生的交易,比较多的是相互借用资产,如借款、借用固定资产等。发生借款交易前,必须经过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批准,签订规范的借款协议,按市场利率计息,发生交易后应及时记账。一般情况下,民办学校不应该将款项借给举办者或出资人,如果经批准借出,其会计分录是:借:其他应收款(或应收账款)贷:银行存款计算利息时:借:其他应收款(应计利息)贷:其他收入民办学校向举办者或出资人借款,借入和期末计提利息的会计分录分别是: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借:筹资费用(非营利民办学校)财务费用(营利性民办学校)贷:预提费用或其他应付款(非营利民办学校)应计利息(营利性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举办者或出资人之间的实物资产借用,实质上是租赁资产。如果发生了借用资产的交易,应该经批准后签订租赁协议,租金按市场租金标准确定。会计核算时,按协议租金及时记账。民办学校租赁举办人或出资人的实物资产,支付租赁费或期末计提租赁费的会计分录是:借:业务活动成本或管理费用(非营利民办学校)主营业务成本或管理费用(营利性民办学校)贷:银行存款(支付租赁费)预提费用或其他应付款(计提租赁费)举办人或出资人租赁民办学校实物资产,收到或期末计提租赁费的会计分录是:借:银行存款(收到租赁费)其他应收款(计提应收租赁费)贷:其他收入(非营利民办学校)其他业务收入(营利性民办学校)

五、两类学校的财务报告

无论是非营利民办学校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需要编制财务报告,向学校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一)非营利民办学校财务报告的内容

非营利民办学校应遵循《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应包括重要会计政策及变化、董事会成员薪酬及变化、重要报表项目的变化等。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包括组织的宗旨、结构和人员状况,以及业务活动基本情况、年度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等。上述《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报告内容,对非营利民办学校是合适的,无需修改补充,遵照执行即可。但非营利民办学校财务报表里的具体项目以及报表附注说明,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有所修改补充。为了提供非营利民办学校净资产来源的信息,可以考虑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部分增加二级项目,即在非限定性和限定性净资产项下,分别设置举办者(出资者)净资产、政府投入净资产、捐赠净资产和其他净资产四个二级项目。为了提供非营利民办学校从事各项核心业务的成本信息和办学结余,可以考虑根据学校支出(成本)的特点,在业务活动表中按功能设立支出(成本)项目和增加结余项目。按功能设立的项目有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社会服务支出、管理支出、学生活动支出等。结余项目是当期全部收入与费用支出项目之差。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增加学校学生数量、生源结构、教师数量和结构、教育质量等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心的信息。

(二)营利性民办学校财务报告的内容

营利性民办学校根据规模的不同,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教育行业的特点,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门槛。《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以及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还规定会计报表附注包括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和会计估计的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财务报告的规定,但有财务报表的规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附注包括遵循会计准则的声明和重要报表项目的说明。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报表种类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有一些差异,前者有利润表,后者没有利润表但有业务活动表;后者的报表附注需要披露董事会成员的薪酬及变化,还多了财务情况说明书。由于民办学校有不少重要的信息难以在《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报表和附注中反映出来,如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重要的人力资本信息,营利性学校需要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提供这些重要信息。因此,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报告中应该包括财务情况说明书。与非营利民办学校一样,营利性民办学校会计报表的具体项目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作一些修改和补充。如前所述,为了提供营利性民办学校所有者权益形成的信息,可以考虑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的资本公积项目下,设置举办者(出资者)资本公积、政府投入资本公积、捐赠资本公积和其他资本公积四个二级项目。为了提供营利性民办学校从事各项核心业务的成本费用信息,可以考虑根据学校成本费用的特点,在利润表中按功能设立成本费用项目。为了保证民办学校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财政部和教育部应该规定,民办学校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且必须将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一起向社会公开。

六、结论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9篇

(一)学院内环境的改变

内环境发生的改变主要是教育、公共财政在体制上的改革以及筹资方式的改革。政府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完全控制着高校的办学体制,但是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驱使其倾向自主管理。社会化的改革已经在后勤全面开启,学费目前是全国各高校的重要经费,飞行学院由于扩招导致需要新校区的建设,贷款规模正在急剧的扩大着。部门预算近年来要求基本项目的收支以及后勤的预算都应独立的进行核算,零余额的账户信息需要设置相应的科目。政府的制度管理下的款项的采购及其预算要直接付给供应商,业务也有更改。

(二)学院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学院需要准确的核算出相关的收入和费用,过去飞行学院所用的的收付实现制已经无法准确进行,有些尚未支付的债务需要承担,但是报表以及账簿却无法明确的体现,这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是十分不利的;应收的学费以及尚未收到的学费不能被提供信息,能提供的只是收入;有的收支是跨年度的,在实际首付现金时需要加以确认,但是无法分摊于不同的年度,这很容易导致结余不实或者是年中转事项的错误处理。

2.减值和折旧在现行的制度中不适用于固定资产,但这却许多信息失真、相关的教育成本无法如实的被核算,固定资产被补偿十分困难,无法被后勤使用。曾有关于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试行监审办法中提过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作为教育培养成本的一部分的,这与现制度大相径庭。

3.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导致飞行学院内部出现了两个会计主体,即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会计,这十分不利于基建和自建的成本以及资产核算,期末时高校是需要编制两套报表的,每一套都无法反应资产、负债、收支的整体面貌。

4.会计的科目设置过于简单也十分影响工作进行。

5、财务报表的体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信息量始终过于简单也是影响报表质量的,导致报表不能完全纰漏信息。

二、预算会计与高校财务会计结合的具体模式

(一)会计制度和报告的分离

适当的分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能更好地满足教育领域的要求,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就需要分成两套,预算会计仍然是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则是采用全责发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供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报告环节需要分别提供,使用者对这两者的报告的信息要求不同。

(二)核算的融合

在学院日常核算中,需要设计一整套科目体系,其中包括预算科目和财务科目,当遇到两者有相同的业务需要处理时就按照财务会计进行核算,月末的汇总要结转到预算的账簿体系,当两者处理的业务有不同时就按各自的体系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月末编制预算报表。

三、预算会计和高校财会结合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重构

政府管理的现行规定对学院预算会计的设置体系有明文规定。预算会计不需要在其体系下设置完整的账簿,只要按照现金制反应收支即可,因此,预算体系需要设置的总账科目有:收入、支出、结余、累计净结余。

1.预算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下确认的收入,确认口径可以和财务会计的一样,这样一来报表编制轻松了很多。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对于高校的收益影响不大,是非财政性的,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无须再做调整。在学院确认预算收入时借方可记“预算结余”,贷方可记“预算收入”。

2.两者在支出的确认中存在差异,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支出、在建工程的确认支出、无形资产的确认支出等方面。在财务体系中不会将这些确认为费用,在预算中却不是。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前者确认为费用,后者不再确认为支出。如果飞行学院的固定资产是融资租赁的形式取得的,应该在支付时认定为预算支出。

3.无形资产所应用的实际情况不同摊销方式不同,用于事业的价值一次摊销,用于经营活动的价值分期摊销。制度的改革后,统一了现有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上与购置固定资产一致,无形资产的支出在预算支出中确认,确认后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贷记“预算结余”。

4.预算结余在预算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的,反应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是在未来会计期间里可以使用的。

5.累计净结余科目所表示的是累计净结余的数额。在年末学院应该讲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余额转入累计净结余科目,借记收入贷记累计净结余,同时借记累计净结余,贷记支出。结转后收入和支出无余额。

(二)财务会计体系的重构

1.当购置固定资产时并不确认支出,而是需要资本化的相应处理,使用期间必须提折旧,记在当期的费用中。无论是用于什么性质的活动,取得无形资产不需要确认支出,直接进行资本化的处理。自行建造的固定性资产时需要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借方应记在在建工程,在工程结束时,需要转到固定资产,记在建工程在贷方。

2.关于资产类也有相应的调整,原来的各项基金综合的改为长期性、限定性、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分别反映长期资产形态的净资产、有特定用途的净资产、无特定用途的资产。

3.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需要用权益法。

4.费用类的科目需要分类,分别表示不同的支出用途,科目记做某某费用。为了方便反映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总账下要相应的设置二级科目。

四、总结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内涵;实现;范围程度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研究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实践工作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且标的研究仍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必须在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辩证认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愿望,其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结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只能从实力所能及的范围(从其固有的职能)方面来谈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或说其固有的职能来谈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来要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来谈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迫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和受过人。因为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影响金融、影响投资、影响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影响金融、影响投资、影响决策等众多因素的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就目前而言,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所具有的职能一般被认为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5项职能。其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的信息,费用发生的信息,收入取得和利润实现及其分配的信息等。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在我国,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综合运用才能进行、才能发挥,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到的,就是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11篇

财务管理主要是管理来往的票据、预测财务以及其他常规性的监督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能够帮助公路收费单位获取相应的信心,为单位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能够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所有的经济往来事项,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公路收费单位的财务情况。而财务管理主要是监管财务的支出和收入,负责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所以,会计核算的核心工作是财务管理。

2公路收费单位现状分析

公路收费主要的现象是支付方法不规范和控制方式标准不统一。支付方法不规范:我国公路涉及面积大,在不同的地理、地质、气候的环境中,受到了很多招标文件的限制,这就是所谓的专用条款。专用条款自身规定计量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的漏洞,甚至是前后矛盾的情况。这些专用条款在不同的人看来就是不同的实施方法,造成了认识和思想上的矛盾。控制方式标准不统一:在公路收费过程中,使用何种计算方法必须是唯一的,要做出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按照个人自由和喜好决定使用的方法,给大量繁琐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造成了执行标准的差异,亟需改进。

3公路收费单位的特殊要求

3.1特许经营期的限制

公路收费单位是特许经营制度,单位有特许经营期的限制。我国的相关规定要求,只经营一条收费公路的公路经营企业,特许经营权最长为25~30年。而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在这里并不太实用,这也是公路收费单位的经营特点。

3.2实行折旧资本金制度

公路收费单位和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它采用的是折旧资本金制度。主要原因是公路收费单位将经营财务和基本建设并轨,并且不能够少于投资建设收费或者收费权总额的35%,国务院下发的这条规定,也是交通部对于公路收费单位注册基本金的基本要求。

3.3流动资产的特点

公路收费单位的流动资产具有以下特点:①收费主要是现金,所以在流动资产的账务中,一般不会出现应收账款会计科目。②公路收费不属于持有货物或者是直接销售,而是出于养护公路的目的,因此车辆收费在劳务收入范畴中。③公路收费单位没有应收账款,而且其他的应收款基本也不会出现,或者是占据很小的地位,所以加强资金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公路收费单位的效率。

3.4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公路收费单位基本上都是把公路的基本设施当做固定资产管理。公路收费单位的固定资产包括:公路、建筑物、通讯设施、安全设施、收费设施、监控设施、车辆、机械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把安全设施当做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理论基础,也不好操作,因此将公路及构建物还有安全设施合并,统称为“公路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折旧与公路和构建物的折旧年限相关,在相关文件中规定,公路和附属设施不在清算资产的范围中,在特许经营期结束之后,就要交给国家。并且,国家的公路必须有良好的技术状态。公路规定折旧年限与经营特许期相互矛盾,若是折旧年限和收费经营期限不同,那么将会给公路收费单位的会计账目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这种现象的主要解决方法是:①若是在收费经营期限结束之后无偿交给国家的公路及构建物和安全设施,都统称为“公路及附属设施”。②公路及附属设施的折旧要和收费经营期限结束拆除收费站设施的折旧年限相同,不预提残值。③公路及附属设施的相关支出,例如修正路面、标线、标志、护网、护栏等,都算在“固定资产修理支出”中。

3.5无形资产的管理

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是专有技术和商标权等,而公路收费单位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对公路收费经营权的管理。所以,在公路收费单位中,掌握的有偿性的收费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路收费单位不管是企业投资,还是国家投资,都算是无形资产,在入账的时候按照无形资产入账,而不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管理的时候,还要解决公路收费权的摊销工作。《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规定,从开始使用无形资产开始,要平摊管理费用,由于公路无形资产的特点,公路收费单位要对无形资产进行一定的摊销工作。

3.6完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收费单位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①交通部和财政部在1997年规定的评价财务主要指标是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②交通部在2002年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运营状况指标、偿债能力状况指标、发展能力状况指标。这些指标并不是都符合公路收费单位的特殊要求,因此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

3.7会计科目要符合管理需要

公路收费单位只要要采取二级管理机制,是单位负责制定管理机制和定额收费标准。单位的下属收费站对来往的车辆进行收费,定期上缴给单位。如果收费单位有两条或者超过两条的收费公路,就可以在各段公里设立管理单位,可以进行三级核算。

4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思路

4.1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加强公路收费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相关的单位要商讨出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办法》,将收费过程中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进行详细认真的处理,包括每一笔现金、每一张凭证。在会计科目使用过程中,要有详细的规定,确保填制的会计科目都是真实可靠的,让整个财务系统都有章可循,还要健全财产清查和业绩考察制度。

4.2加强收费人员素质培养

公路收费单位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大量的现金工作,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所以要培养一支有素质、有道德、有技能、有专业的专业财务会计队伍。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加强对现有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掌握飞速发展的专业技能。相关单位的人员也要适当进行讨论会,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讨论,还可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掌握。若是相关的法律有调整的时候,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财务和会计掌握先进知识。

4.3建立计量支付合同台账

在公路修建阶段,就要及时建立计量支付合同台账,对工程图纸的数量进行审核,上报业主获得批准。按照批准的清单数量建立台账明细表,及时报送建设办计量室审核。划分工程的承包商、驻地办、监理工程师要达成一致,能够简便操作过程。同时,要提高公路的计量和审核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修建公路的时候,支付和计量的工程量要控制在清单工程数量复核表单位中。有缺陷的工程不能通过审查,必须经过修改达到标准之后,才能够给予计量支付。

4.4提高财务管理主动性

公路收费单位要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主动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由会计一个人当家变成职工主动当家。这种方法能够提升职工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并且掌握单位的预算和经济效益,能够增强员工分析单位财务状况能力,发现会计和财务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②把原来的事后核算改为全过程核算,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预算、控制、分析、决策的能力,能够控制收费的每个环节,提高单位的发展。③将会计核算工作转变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提高管理措施,增强经济效益。会计核算工作既要做好横向开支工作,明确账目,又要做好纵向对比,比较开支所占用的比例,实行横向和纵向结合的方法,提高资金利用率。

4.5强化领导水平

为了提高财务会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细致性,要强化领导管理,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实行费用报销制、内部牵制制度、岗位责任制,不断进行财务经济核算,将财政收支进行对比,生成财务报表,为单位决策者提供正确的数据依据。领导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才能够全面了解收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经常出现的现象能够有效地控制,对于提高公路收费单位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4.6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公路收费单位若是有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够维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对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公路收费单位依照制衡性、有效性、合法性、成本效益原则设计符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会计系统控制、授权批准、职责分工、财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信息技术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形成相互控制、互相监督的内部控制系统。

4.7加强审计监督工作

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公路收费单位建立审计监督制度,能够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及时发生财务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主要人物变动出现的财务问题,要及时了结,避免出现坏账乱账。

5总结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我国新会计制度在颁布实施以后,各个单位的财务和税务管理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但仍然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我国应该不断扩展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应从市价与成本比较、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等方面实行计量属性,提高对于未来预期的准确性。在改革财务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割,从而充分发挥会计制度的审计作用。本文就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性。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公允价值 会计毕业论文

为了保证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三十八项会计行为准则和基本准则,并且在会计准则中有条件、谨慎和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理念中的计量属性。为了保证国家公平纳税和财政收入,我国对于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的实施条例在历史成本核计的基础之上,对于以非货币形式所获得的企业收入也利用公允价值理论进行了计算。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中都充分利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然而在这两者之间,虽然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进行相互借鉴。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比较

现阶段,国际组织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一般情况下将其定义为:在会计计量日,对实体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所进行的交易中资产出售所获得的价值,或是负债转移所必须支付的价值所进行的报告,也就是当事人在市场交易中,自愿进行负债清偿和资产交换所产生的金额。而我国则将其定义为: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交易的双方在全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自愿进行债务清偿和资产交换所产生的金额。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并非是对于非货币财产的主观评价,而是充分参考各项标准之后所拟定的,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公允价值形成于市场的公平交易,且这种交易是自愿进行的,论文双方都对交易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所以,强迫进行的清算和交易过程所产生的金额并不能作为公允价值。第二,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其对象必须是所有交易者,负债和资产都具备一定的公允价值。第三,公允价值中交易的双方及其交易行为,并不一定是现实的?崽赜械慕灰姿?交蚪灰仔形??部墒切槟獾幕蛘呒俣ǖ慕灰姿?交蚪灰仔形??浼壑档闹饕?范ㄊ侄问枪乐导际酢9?始壑导扑愕闹饕?氐阍谟诮灰资谐〉墓?叫裕?蛭??始壑挡??诶硇缘慕灰渍咴谧栽傅那榭鱿滤??械慕灰祝??裕??始壑等【鲇诮灰渍咴谕耆?莆帐谐⌒畔⑹保??蕉杂谑谐∽什?氖导始壑邓??械墓兰疲?约坝纱诵纬傻墓?始鄹瘢??虢灰资欠袷导史⑸?⑽拗苯庸叵怠?br>综上,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十分强调交易的自愿性、对等性和公平性,公允价值是一种双方协定的交易价值,是由估算产生的,其所反映的是市场的模拟价格。税务会计的公允价值的含义基本可以概括为:由市场价格所决定的价值,也就是说,税务会计所涉及的计量属性是市场的现行价格。公允价值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公允价值在企业所得税中的应用是指企业交易中所产生的商品价值的确定依据是公允价值。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对纳税人销售应税劳务或货物以及企业销售行为的价格在无正当理由而明显偏低的情况下,要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企业的应缴税额。如关联方与企业进行交易活动,企业需要视关联方为与企业无关的个人或是企业,并且根据市场价格或是计价标准来处理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税务会计也可以利用重置成本属性进行计量,重置成本是指企业所购置的与原资产相似和相同的资产,此类资产的价值应与市场价值相等。然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中的现值和可变现净值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税务会计中一般没有减值准备这一概念,在税务会计中十分重视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因此,不确定性信息是税务会计所不能接受的。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公允价值的相互借鉴分析

1.在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方面的借鉴。

税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通常局限在实体经济上,而财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仅限于实体经济,也可以使用在资本市场当中,这也是税务会计应该加以借鉴之处。税务会计要关注资本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从而为公平征纳税款提供保证。现阶段,在交易市价较为活跃的资本市场上,财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理论已经基本上为税务会计所接受,但仍未应用于没有上市进行交易的各项金融工具之中,以未上市公司股权的激励政策为例,公允价值理论很难得到应用,而只能以其自身的净资产作为征收税款和确定价值的基础。

2.确定公允价值技术方面的借鉴分析。

在公允价值的层级中,第一层级的计量是以较为活跃的,且能够核实并定期获得的市场报价为基础的,也是绝对可靠的。第二层级的计量是以市场报价以外间接或直接获得的市场参数为基础的,这部分是有可核实依据或能够核实的。在选择模型或进行相关调整的过程中虽然难免参杂一些主观因素,但基本不会对计量结果发生较大影响,所以,这一层级也是基本可靠的。第三层级的计量是以不可观察的参数为基础的,也就是市场参与主体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可靠程度较低。由于将公允价值应用于市场交易活动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第三层次的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为了避免对于模型的过度依赖,提高公允价值计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尽量减少波动和未来现金流折现及估值技术的难度,应该在财务会计中借鉴税务会计常用的计算方法,通过成本利润率来计算,但是,要注意成本的利润率是可变的。

同样,税务会计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也要适当借鉴财务会计的确定方法,不能由于主观认为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判断和假设,就简单地判定公允价值的确定结果是不可靠的,而是要按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具体的市场条件来加以判断。只要公允价值的评价机构掌握正确的评估技术和有效的市场环境,其所做出的评估结果就基本可以认为是独立客观的。

3.在公允价值操作指导的制定上的借鉴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财务会计通常会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所以,要按照计量的特征,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制定出一定的操作指引来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现阶段,在我国的财务会计中,只有一部分的金融工具使用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其他的资产在计价时只是有条件地、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然而,在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中,区分各项资产到底需要采用哪一层级来计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制定具体的公允价值操作指引是十分有必要的。公允价值应用于税务会计之中,在划分层次时具有十分明确的思路,这是因为对于层级的使用,税法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毕业论文即只有在无法取得上一层级公允价值时,下一层级的公允价值才能够获得使用,所以,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刚性,在财务会计制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引时这一点可以得到充分的借鉴,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为获得利润而对公允价值进行操纵。

4.公允

--> 价值使用时的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上的借鉴分析。

财务会计在对通过公允价值计价的上市公司的每一层级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指引以后,为有效避免企业刻意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计量手段,还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各层级计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而且还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外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所接受的社会公众监督和审计监察就是较为典型的外部监督程序。税务会计公允价值对于层级的使用会受到法律的严格控制,且这种控制在程序上是十分谨慎的,这也是财务会计应该充分借鉴的内容。然而,在税务会计中,对于公允价值所进行的内部控制能否得到完全的执行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现阶段仍然由税务机关进行独家的认定,而在这一点上,税务会计应该借鉴财务会计的具体做法,也就是接受来自于外部的监督。

5.在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借鉴分析。

财务会计在确定公允价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相应的信息披露方式。当公允价值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幅度,以及市场投资者缺乏足够的理性的条件下,计量日会产生偶然性较大的信息,所以,要适当地借鉴税务会计中当前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手段,从而保证非市场因素的显性化。财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值得税务会计借鉴的,这种信息披露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纳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我国现阶段对于纳税人基本纳税信息在财务报告上的披露还仅限于基本的纳税数据,而没有计算这些纳税数据的过程和方法,披露信息的透明度较低且信息数量很少,对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的计税过程信息更是完全没)有涉及,但财务报告又是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唯一能够获取企业纳税信息的渠道,所以,在今后的财务报告中必须要加强对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理论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并且在我国的财务会计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税务会计实务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所以,应该对公允价值及其相关的理论做应用价值分析,从而使实践与理论进行相互联系,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应用性的实践指导。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理论,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但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长远发展来看,将公允价值理论应用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将成为日后重要的发展趋势,并且会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渐完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腾春慧.新企业会计制度下改革与完善财务报告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3

[2]董盈厚.计量属性选择与所得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7(9):11

[3]刘永健.论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新财经.2011(5):285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都是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其财务分析也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利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分析,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点,并对症下药,使企业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同大企业相抗衡的关键所在。

2.成本费用控制不力,抗风险能力削弱。不少中小企业重钱不重物,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生产经营过程中也缺乏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等方面的预算控制,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消耗。另外,中国的中小企业对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费用过高等问题尚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生产成本过高不仅使企业在谈判中的议价空间不大,进而导致市场份额小,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的竞争力不强,而且难以在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赢取促销的主动权等,此类连锁反应会将企业置于倒闭的边缘。

3.融资难,担保难,资金紧缺。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瓶颈。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由来已久,即使是在国家放松银根、信贷增长的情形下,这种局面也没有改观。中小企业受资金规模、技术支撑等条件所限,融资渠道本身就少。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授权经营,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这种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和执行严格的不良贷款率考核制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也相当谨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加强现金管理,控制成本费用,变压力为动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

中小企业应摒弃凭经验管理的落后方法,将财务分析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正常轨道中去。首先,用比较分析法对报表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前后期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以便改进工作;其次,用比率分析法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出本企业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企业不同年度财务比率的增长变动趋势,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用趋势分析法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预防资金链断裂,加速现金周转

1.对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预防资金链断裂。编制现金预算表,确定现金收入,计划现金支出,要时刻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企业每天要将收入和支出及时编制收支日报表,月末形成月报表,及时将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与预算数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调整现金预算,提早做好资金的统筹安排。

2.减少预付款项,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首先,在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方面,要对客户信用度以及经营状态进行事前全面调查。不仅要调查客户提供的会计报表,还应调查客户的电费单、税单、海关进出口单。此外,还应调查与客户有往来的企业对其信誉的评价。企业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赊销政策,并尽量要求客户使用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以减少坏账的产生;其次,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在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情况是由财务部门管理,销售部门催讨。部门之间应及时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纷争。财务部门对发生的应收账款应定期与客户对账,要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凭据,并将对账结果适时反馈到销售部门,以便及时追讨以及制定下一步的赊销政策;最后,应收账款一旦逾期拖欠,企业应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强催讨;另一方面应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对于恶意拖欠、品质不良的客户,可以联合其他被拖欠的企业诉诸法律。

3.加强存货管理,努力防止资金沉淀。企业要适时关注分析市场动向,科学制定内部存货数量,坚持以销定产,调整产品结构,以有效平衡与控制存货的风险。比如,原材料的采购周期可以由原来的定期采购改为根据生产的安排进行灵活的不定期采购,并积极降低采购成本,以此降低存货的成本,节约资金。

(三)控制成本费用

1.拓宽进货渠道,降低外购成本。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市场价格波动,业务人员在采购前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了解进货渠道,争取合理价格。对采购价格的审核人员,应该加大询价的密度和力度,通过电话、网络等信息手段货比三家,制定基准价,对采购价格偏离基准价一定限额的进货,要求供货商作出解释或价格折让。对大宗商品要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增加进货的透明度,尽量消除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采购成本。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14篇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摘要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实质上是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应收账款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减少存货,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种种不易控制因素,会使企业面临较高的应收账款的风险。应收账款的风险伴随应收账款的出现相应而生,它是指应收账款款项长期难以收回时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形成呆账、坏账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收账款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且对财务状况影响较大。只有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规避,才能有效发挥应收账款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在分析应收账款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解析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管理对策。

关键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风险;应收账款管理;风险规避;

abstract

account receivable is creditors rights which arise from selling goods and offering service ,essentially it is a commercial credit provided for customers .on one hand ,the form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re favourable to promote sales,reduce stock,and as well as improve market competition .on the other hand,there will be a high receivables risk confronted by enterprise because of kinds of uncontrollable factors . the reveibables risk is defined as uncertainty for the bad bebt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profit in the long term with loan hard to be recalled.the receivables risk objectively eists ,which eerts a great impact on finacial situation.only if the enterprise reasonablely analyses and takes

aversion action it can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benifits. this pape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arising from the main risk, risk analysis-to-business accounts receivable, 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 that eist to eplore the issu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manage.

key words: account receivable ;receivable risk;account receivable manage;risk aversion

前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对其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激烈的白热化,企业为了稳住自己的销售管道、扩大产品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常常需要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这样就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产生。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且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能否按期顺利收回应收账款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现金流量周转速度,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会导致企业难以持续经营。因此,加强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管理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市场一份子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常常采用赊销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尤其是在市场疲软、银根紧缩、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对企业销售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 要的促销作用。在这种销售策略的推动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经营的危险性与日剧增。

(二)企业内部的原因

第一,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清。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经济合同和相关的档案数据保管不完善,是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重大缺陷之一。

第二,指标体系不科学。企业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往往过分强调产值、收入和利润指标,没有对应收账款的回笼和存货占用资金的情况进行考核,导致经营者盲目地追求产值、追求收入、追求利润,而对应收账款却无人问津。

第三,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企业在建立信用关系时,常常忽视对客户资信的调查了解,在进行业务来往时,采用先交货后收款的方法来盲目地追求市场占有率,从而为应收账款的发生和回收带来了风险。

第四,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清欠手段单一,办法不多,力度不够。首先,没有定期对账,造成时效中断;其次,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最后是有关责任人责任心不强,收回收不回不关自己的事,造成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二、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一)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随着销售的增加,应收账款不断膨胀。应收账款的增加直接影响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如有大量的应收账款不仅削弱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而且随着现金流量的减少,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使得一些单位虽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但却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而资金匮乏,进而引发财务危机。

(二)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

如果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其实现的利润就会包括大量的应收账款,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致使企业存在利润风险。

三、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一)实行应收账款的计划管理与动态管理

对应收账款实行计划管理,有助于应收账款能够按着企业希望的目标逐渐回收,达到减少应收账款、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目的。因此企业在下达每年的年度预算时,对应收账款的年末余额和回收期都设定了一个相对积极的计划数,使企业的销售策略和回收策略都围绕这个计划数进行,即在产品走俏时,赊销规模从紧;产品疲软时,从宽;资金紧张时,从严;当赊销规模接近警戒线时,应断然采取措施,暂停赊账业务。

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是企业对应收账款实行随时跟踪,并根据应收账款发生时间长短,定期对欠款客户、欠款金额、逾期时间等进行列表排队、账龄分析和分级管理,及时调整收账策略与方案,达到减少坏账损失目的的一种方法。通过分级管理,有利于清晰地了解每笔应收账款的实时状态,使管理更加有针对性,应收账款的额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按规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业务往来中,有商品赊销就存在坏账风险。为了将坏账风险降到最低且坏账发生时不至于引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的困难,就要预先按规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在坏账实际发生时,再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提取坏账准备金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账龄分析法。账龄分析法是依据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来分段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促使企业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

2.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按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3‰一5‰计提坏账准备。 在此方法下各年度末的坏账准备余额和应收账款余额相配比,保持一定的计提比率,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其净额计入资产总额,避免了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

3.赊销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是指坏账损失的产生与赊销业务直接相关,坏账损失的估计数应在赊销净值的基础上乘以一定比率来计算。赊销百分比法的基础是赊销净额,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数字,以其为基础计算出的坏账损失估计数也是时期数,即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方法,为企业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三)实行应收账款的责任管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将“应收账款回收率”直接与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和单位的经营承包考核挂钩,实行责任管理,树立高度重视意识,将应收账款的管理由财务部门、营销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辅助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形成一种清晰的权利、责任关系。

建立应收款挂账审批制度,实行“谁审批,谁负责”的办法,对每一笔应收账款业务的发生都明确责任人。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情况,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金额特别巨大的,需报请企业最高领导批准。

建立营销责任制,引入激励机制,实施奖惩措施。企业可以将欠款回笼作为考核营销部门及营销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并建立指标考核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与营销人员的经济效益挂钩,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四)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确定赊销规模

引入客户信用管理机制,对拟赊销的客户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同时根据不同用户的信誉等级差别,结合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需求状况及趋势变化等,合理确定每一个客户的销售政策。对于资信差的客户采用现款交易,对资信一般或者较好的客户在现款不被接受的情况下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对于资信好的客户则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但在期限和累计金额上要有明确的规定。

(五)实施积极风险转移机制

对部分不能收回的账款可实行风险转移:首先可以采取资产流动性上的转移,即将应收账款转化为流动性和索取权更强的应收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坏帐损失的发生;其次是对象上的转移,以其应收账款的部分或全部为担保品,在规定期限内向金融机构借款,也可以将应收账款全部出售给金融机构,这样就将应收账款回收中存在的风险部分或全部转嫁给了金融机构;最后还可以实行方向上的转移,当发现应收账款很难收回时,我们可以灵活处理,从客户手中购回自己需要的资产,以抵补这部分应收账款,即企业可以将这部分应收账款看作是事先预付给客户购买资产的款项,实现了应收账款方向上的转移。这样就把不能收回或收回希望很小的应收账款进行了有效地转移,从而避免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

结论:综上所述企业经营者对应收账款通过正确、科学地分析,采取一切积极可行的策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规避应收账款风险,逐步减少企业的应收账款,以期加速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加现金流量,减少坏账损失,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轨。

致谢: 通过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弥补了自身知识的欠缺,在此忠心地感谢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各科老师给予了我细致的学习辅导,以及对我的支持与肯定!

参考文献:

1 黄明川.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及管理. 商业会计,(7):

2 乔秀霞.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的途径.经济师,(6)

会计与财务论文范文第15篇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摘要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实质上是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应收账款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减少存货,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种种不易控制因素,会使企业面临较高的应收账款的风险。应收账款的风险伴随应收账款的出现相应而生,它是指应收账款款项长期难以收回时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形成呆账、坏账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收账款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且对财务状况影响较大。只有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规避,才能有效发挥应收账款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在分析应收账款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解析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管理对策。

关键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风险;应收账款管理;风险规避;

abstract

account receivable is creditors rights which arise from selling goods and offering service ,essentially it is a commercial credit provided for customers .on one hand ,the form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re favourable to promote sales,reduce stock,and as well as improve market competition .on the other hand,there will be a high receivables risk confronted by enterprise because of kinds of uncontrollable factors . the reveibables risk is defined as uncertainty for the bad bebt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profit in the long term with loan hard to be recalled.the receivables risk objectively eists ,which eerts a great impact on finacial situation.only if the enterprise reasonablely analyses and takes

aversion action it can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benifits. this pape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arising from the main risk, risk analysis-to-business accounts receivable, 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 that eist to eplore the issu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manage.

key words: account receivable ;receivable risk;account receivable manage;risk aversion

前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对其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激烈的白热化,企业为了稳住自己的销售管道、扩大产品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常常需要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这样就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产生。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且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能否按期顺利收回应收账款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现金流量周转速度,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会导致企业难以持续经营。因此,加强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管理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市场一份子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常常采用赊销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尤其是在市场疲软、银根紧缩、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对企业销售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 要的促销作用。在这种销售策略的推动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经营的危险性与日剧增。

(二)企业内部的原因

第一,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清。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经济合同和相关的档案数据保管不完善,是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重大缺陷之一。

第二,指标体系不科学。企业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往往过分强调产值、收入和利润指标,没有对应收账款的回笼和存货占用资金的情况进行考核,导致经营者盲目地追求产值、追求收入、追求利润,而对应收账款却无人问津。

第三,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企业在建立信用关系时,常常忽视对客户资信的调查了解,在进行业务来往时,采用先交货后收款的方法来盲目地追求市场占有率,从而为应收账款的发生和回收带来了风险。

第四,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清欠手段单一,办法不多,力度不够。首先,没有定期对账,造成时效中断;其次,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最后是有关责任人责任心不强,收回收不回不关自己的事,造成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二、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一)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随着销售的增加,应收账款不断膨胀。应收账款的增加直接影响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如有大量的应收账款不仅削弱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而且随着现金流量的减少,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使得一些单位虽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但却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而资金匮乏,进而引发财务危机。

(二)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

如果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其实现的利润就会包括大量的应收账款,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致使企业存在利润风险。

三、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一)实行应收账款的计划管理与动态管理

对应收账款实行计划管理,有助于应收账款能够按着企业希望的目标逐渐回收,达到减少应收账款、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目的。因此企业在下达每年的年度预算时,对应收账款的年末余额和回收期都设定了一个相对积极的计划数,使企业的销售策略和回收策略都围绕这个计划数进行,即在产品走俏时,赊销规模从紧;产品疲软时,从宽;资金紧张时,从严;当赊销规模接近警戒线时,应断然采取措施,暂停赊账业务。

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是企业对应收账款实行随时跟踪,并根据应收账款发生时间长短,定期对欠款客户、欠款金额、逾期时间等进行列表排队、账龄分析和分级管理,及时调整收账策略与方案,达到减少坏账损失目的的一种方法。通过分级管理,有利于清晰地了解每笔应收账款的实时状态,使管理更加有针对性,应收账款的额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按规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业务往来中,有商品赊销就存在坏账风险。为了将坏账风险降到最低且坏账发生时不至于引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的困难,就要预先按规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在坏账实际发生时,再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提取坏账准备金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账龄分析法。账龄分析法是依据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来分段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促使企业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

2.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按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3‰一5‰计提坏账准备。 在此方法下各年度末的坏账准备余额和应收账款余额相配比,保持一定的计提比率,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其净额计入资产总额,避免了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

3.赊销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是指坏账损失的产生与赊销业务直接相关,坏账损失的估计数应在赊销净值的基础上乘以一定比率来计算。赊销百分比法的基础是赊销净额,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数字,以其为基础计算出的坏账损失估计数也是时期数,即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方法,为企业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三)实行应收账款的责任管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将“应收账款回收率”直接与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和单位的经营承包考核挂钩,实行责任管理,树立高度重视意识,将应收账款的管理由财务部门、营销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辅助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形成一种清晰的权利、责任关系。

建立应收款挂账审批制度,实行“谁审批,谁负责”的办法,对每一笔应收账款业务的发生都明确责任人。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情况,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金额特别巨大的,需报请企业最高领导批准。

建立营销责任制,引入激励机制,实施奖惩措施。企业可以将欠款回笼作为考核营销部门及营销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并建立指标考核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与营销人员的经济效益挂钩,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四)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确定赊销规模

引入客户信用管理机制,对拟赊销的客户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同时根据不同用户的信誉等级差别,结合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需求状况及趋势变化等,合理确定每一个客户的销售政策。对于资信差的客户采用现款交易,对资信一般或者较好的客户在现款不被接受的情况下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对于资信好的客户则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但在期限和累计金额上要有明确的规定。

(五)实施积极风险转移机制

对部分不能收回的账款可实行风险转移:首先可以采取资产流动性上的转移,即将应收账款转化为流动性和索取权更强的应收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坏帐损失的发生;其次是对象上的转移,以其应收账款的部分或全部为担保品,在规定期限内向金融机构借款,也可以将应收账款全部出售给金融机构,这样就将应收账款回收中存在的风险部分或全部转嫁给了金融机构;最后还可以实行方向上的转移,当发现应收账款很难收回时,我们可以灵活处理,从客户手中购回自己需要的资产,以抵补这部分应收账款,即企业可以将这部分应收账款看作是事先预付给客户购买资产的款项,实现了应收账款方向上的转移。这样就把不能收回或收回希望很小的应收账款进行了有效地转移,从而避免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

结论:综上所述企业经营者对应收账款通过正确、科学地分析,采取一切积极可行的策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规避应收账款风险,逐步减少企业的应收账款,以期加速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加现金流量,减少坏账损失,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轨。

致谢: 通过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弥补了自身知识的欠缺,在此忠心地感谢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各科老师给予了我细致的学习辅导,以及对我的支持与肯定!

参考文献:

1 黄明川.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及管理. 商业会计,(7):

2 乔秀霞.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的途径.经济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