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会计范文

国际会计范文

国际会计

国际会计范文第1篇

一、相关组织背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IASC是一个致力于国际会计协调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6月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和美国等9国的16个会计职业团体在英国发起成立。其宗旨是:本着公众的利益,制定和公布编报财务报表所应遵循的会计准则,并促使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自成立以来,IASC已了三十多项有效的会计准则(IAS),涵盖了影响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绝大部分方面,基本上构成了一个整体。目前除美国和加拿大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支持IAS作为跨国上市的基本依据。

(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

IOSCO建立于1987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证券管理机构。这个组织由各国政府代表参加,因此是个官方机构、这些代表在自己的国家里既是证券市场的管理者,又是证券市场法规的制定者。目前这个组织有15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组成、涉及全世界85%的资本市场,中国证券管理委员会是该组织成员之一。其基本宗旨是:为保持和发展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共同合作,提高世界证券管理的质量。这自然会涉及到跨国证券上市买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会计报表按照什么准则编制?因而制定和相互可以接受的会计准则就成为IASC和IOSCO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制定过程

(-)协议的初步达成

早在1988年,IOSCO就认为在对国际跨国公司的证券管理中,必须解决各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会计规范不一致的问题。因此,IOSCO与IASC接触,希望与IASC合作,制定出一套能够适用于各国证券管理的会计准则。1993年8月,在IASC成立二十周年的大会上,IOSCO技术委员会主席又一次表示支持IASC,制定针对跨国证券发行和股票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意愿,并与IASC初步达成了制定一套核心准则的协议,确定了涉及当今财务报告主要问题的五大类即总则、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其他,共40个题目的会计准则。随后,IOSCO对这40个题目进行了审核,并将有些题目合并。

(二)协议的正式签订

1995年7月,IASC与IOSCO正式签订了一份共同努力制定和应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协议,主要内容如下:IASC与IOSCO高兴地宣布,IAS的制定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IASC的工作规划,即在1999年前完成制定出一套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用的核心准则,已得到了IOSCO技术委员会的同意,如IOSCO完成了这一套核心准则的制定。并得到了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那么技术委员会将会把这套核心准则作为世界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

对于IASC已颁布的一系列会计准则,IOSCO认为IASC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提高和完善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l)在现有的IAS中减少自由选择的方法,如果有些准则仍需保留可以自由选择的方法,那么必须规定:“基准处理方法”;(2)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程度,要求IASC重新修订已颁布的IAS;(3)继续努力,找出已有IAS没有包括在内的有关会计问题,制定新准则,使IAS具有内在系统性。

(三)核心准则的加速制定

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迫切需求。尤其是美国、加拿大等大国的证券管理机构以及许多欧洲公司都希望IASC提前完成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1996年3月,IASC决定加速核心准则的制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把每年召开三次理事会改为每年召开四次,并把每次会议的时间延长2天;(2)增加制定准则的预算经获;(3)完善准则制定机构,增设准则解释常务委员会(SIC)和规划工作组,其中SIC于1997年初正式成立;(4)加速修订和制定准则工作,两次将完成期限分别提前至1998年3月底和秋季。

(四)核心准则的最终制定完成

IASC在对核心准则的制定和修正方面,通过协调,力求保持四个统一:(1)与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的基本概念相统一,否则将造成理论上的混乱;(2)与现行有效的其他国际会计准则相统一,否则将造成前后矛盾;(3)与各主要国家现行有效的会计准则相统一,否则将不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4)与IOSCO的要求相统一,如有分歧,力求通过解释、讨论、修改、协调形成一致意见。

1998年12月14至16日,IASC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理事会,讨论通过了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至此,IASC完成了1995年与IOSCO所达成关于制定核心准则的协议中,有关工作计划所涉及的最后一个大项目,IASC核心准则共40个全部完成。

(五)核心准则的认可。

对核心准则的核准或认可将由IOSCO的一个委员会即“第一工作组”进行。第一工作组将向IOSCO技术委员会提供是否认可核心准则的建议。技术委员会由16个证券管理机构组成,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针对MSC制定的上述40个项目的会计准则,IOSCO只评估通过了30个核心准则。其中6个准则已与其他准则合并或由其他准则取代,另4个由于某种原因未得到评估通过。

2000年5月,IOSCO宣布认可评估工作完成;同时声明,公司跨国上市时,在辅之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调整的前提下,按IAS编制的会计报表,IOSCO各成员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应当接受。遗憾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此态度并不积极。

三、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

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制定和应用是国际会计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经验和成果将为我国目前正进行的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提供新的启示。

(一)加强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指导

IASC自1973年成立开始就着手制定各项会计准则,但随后发现要建立一套可用于世界各国的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所依循的高质量通用会计准则,必须有一套被广泛认可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为此1989年,IASC制定了《财务报表编报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此后IASC对IAS的全面修订以及核心准则的制定都是按照《框架》的要求进行的。

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基本会计准则,其作用相当于IASC的《框架》。但从施行几年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基本会计准则体系不够完整,概念表述不够严密,亟需全面修订。例如,对收入的定义,就是用小的概念(营业收入)去定义大的概念(收入)。虽然在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已将这个错误修正过来;但作为理论指导的基本会计准则,仍然未变,这就造成了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矛盾和不协调。

(二)解决好具体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

IASC在最初制定会计准则时,并没有明确的适用范围,结果为适应各国会计实务而在准则中提供了大量的各选方法。直至1995年核心准则协议的签订,才明确了上市公司为主要适用对象,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当前,对我国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太国际化了,企业无法在实际中运用。而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我国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太落后了,不能和国际水平相协调。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事实上,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很大,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各自对会计准则的需求程度是很不同的。即使在上市

公司中,由于经营业务性质的复杂性(如是否有多种经营,是否有跨国经营等)不同,它们对会计准则的需求也不同。可见,将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定位在何种层次,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又必须要解决。可行的办法是,今后根据各界对会计准则的反馈和建议,逐步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三)加快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核心准则之所以至今未被最终认可,被拒于美国资本市场大门外,SEC的一个合理借口是质量水平不够。尽管美国国会已充分认识到一套全面高质量普遍认可的核心准则,将极大地促进国际融资活动,增强外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上市的能力,因此敦促SEC尽可能积极地参与和支持IASC核心准则的制定;但SEC反复强调:核心准则能否全面在美国应用,关键取决于其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SEC现已认可3项IAS并允许外国上市公司采用。新晨

针对这个问题,IASC和美国FASB、SEC等机构正在做大量的研究,我们也应当加快制定灰质量会计准则。当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有:如何正确处理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税收法规、资产评估准则等的关系?如何分配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如何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形质全会计准则?如何建立相应机制确保所制定会计准则的质量?如何使会计准则在财会人员乃至广大经济管理人员心目中扎下根,并认真执行。

(四)健全和完善准则制定机构与制定程序

在准则制定机构的组成上,可以借鉴IASC的经验,吸收银行、证券管理机构等部门的代表参加,增强准则制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准则制定机构的结构上,建立类似IASC的基金会。理事会、准则解释常务委员会(SIC)和顾问委员会。基金会负责确定理事和筹措资金;理事会则独立地制定和公布IAS;SIC则专门负责解释准则的含义,收集各方对准则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在准则制定程序上,也可以借鉴IASC的“充分程序”做法,提高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并尽量多发动社会力量加以评价,从而使最终所制定的准则能更好地考虑各方的利益。在准则制定内容上,也可以仿效IASC的做法,规划出核心准则的内容,制定一个时间表,在一定期限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出台各项核心准则。至于核心准则以外的内容,先在理论界进行充分地研究、讨论,准则委员会可采用招标形式与各高校、科研机构成各级会计学会组成项目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正上时代的江新步伐。

国际会计范文第2篇

1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的是一种可以供人们共同使用的物品,其特征在于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国际会计准则是指由财务信息生成,而又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具备导向性作用,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公共物品。两个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对于会计准则的使用的时候,由一方的使用并不会导致另外一方不能使用,同时对另一方使用并不会造成其使用成本的增加,这点上就表明国际会计准则的非排他性。另一方面来讲,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生成,在企业进行运用的时候,并不影响其他企业的营运成本,相互都是在公开。均等条件下进行。因此,国际会计准则不具备竞争性,也就是所说的非竞争性特点。

2国际会计准则的供给分析

(一)国际会计准则供给国际会计准则供给指的是国际政府部门或者其代表在制定和实施准则过程中运用的强制或意愿手段的总称。它供给的主体是国际政府以及其代表。在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而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性质属于公共物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成本。在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消费者提供给制定准备的部门的支付就讲克制在最低,从而能使得国际会计准备的供给将大大降低甚至是0的一个状态。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就应运而生了一个公共机构,即国际政府部门及其代IASB。致使政府部门成为执行职能的机构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资源稀缺的特性,另一方面政府的强权手段在这方面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二)国际会计准则供给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这里指的是一些社会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通常而言,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与其主导环境的远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距越近,制定与实施就更有效率,供求量也就增加。反之,当主导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冲突,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将变得困难,供给量就会下降。(2)生产技术水平。当社会对于会计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后,相对于的会计水准也将大大提高,此时其会计准则的质量就有保障,供给量也将有坚实的基础,相应的国家会计准则的收入也将提高。相同的,会计准则在实施执行上的技术的提升,同样对供给产生推动影响,有助于会计主体素质的提高和会计行为的控制增强。(3)供给成本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在其带来受益的同时也将产生一定量的成本,成本产生的主要途径还是在于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制定成本是必然存在的成本,一些准则的制定需要在经过大量社会实践考察的,这就相应的产生必然成本。实施成本的产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决策,具体表现在应对会计准则所采取的一些集体活动所消耗的时间及人力。随着参与集体决策人数的增加,所对应的消耗成本就将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决策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外在因素带来的成本消耗,如集体决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参与者的意愿,因此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越大,就会导致准则的供给量越小;相反,成本消耗越小,那么供给量就将越大。

3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分析

(一)国际会计准则需求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指的是在消费国际会计准则上需求主体的主观意愿及客观能力。其中的需求主体主要是一些国际性的组织、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者等。需求主体有着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在目的上具有盈利性特征,即需求在是希望能够通过遵守国际会计准则来获取其中的潜在利益。其次,会计主体在需求内容上也具备不确定性。最后,相比供给主体,会计准则的需求主体就显得更加的广泛,不再像供给主体局限于政府机关,而是在此基础上多了非政府机关等的一些市场主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普遍与平等特性,因此确定两者都可以是需求的主体。

(二)国际会计准则需求的影响因素(1)国际会计准则的消费因素。国际会计准则的消费价格是指国际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费用,亦或是因为放弃其他调整而产生的相应代价。通常来说,消费价格越低,需求就会越大,相应的,消费价格越高,所需求就将越小。(2)国际会计准则替代品因素。所谓的替代品指的是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要求,如提供其他信息等。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一种挑战,当替代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消费价格,那么直接的影响就是需求的下降。(3)外部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会有影响,越稳定,质量越好,同时需求就得到保证。反之,在收到一些经济危机冲击等,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就会引起质疑,降低了需求。

4结语

国际会计范文第3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意味着中国将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因此,国际惯例对中国具有约束力,相应地,国际会计准则对中国的会计准则也同样具有约束力。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国际惯例尚有较大的差距。笔者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如何与国际接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设想。

一、国际会计准则及其趋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和爱尔兰以及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成立的

它始终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其基本目标是:第一,为了公共利益,制定并公布在编制成为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时应遵守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第二,为改进和调节与财务报表揭示有关的会计准则和程序而付出最大努力。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的初期,它面临的是来自于欧盟(E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会计师联合(IFAC)等国际机构的竞争。但是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可比性和改进计划”的成功实施和“核心准则”的制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凭借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最初作出的持久和不懈的努力以及世界银行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等机构对它的大力支持,逐渐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其规模日渐扩大。经过30年的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会员代表由成立时的9个国家、16个会计职业团体迅速扩大到2000年底的112个国家、153个会计职业组织。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67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6个国家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2000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到2005年所有欧盟的上市公司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当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又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核心准则的审核,并正式建议其所有的成员要求跨国筹资和上市公司采用该核心的准则进行财务信息揭示。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经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认可的核心准则的实施,意味着只要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遵循其本国的会计要求和国际会计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须重编或重整其财务报表。这对于减少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效率和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明确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规定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项准则的通知》要求所有企业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等六项会计准则

这表明我国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将长期并存,不能互相取代,又缺一不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改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会计科目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将来可能会形成由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或者有中介机构制定会计制度的格局,因为准则和制度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是无法消除的。准则和制度的长期并存,将成为中国特色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兼顾本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包供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的目的已从只顾政府的需要转为兼顾政府和投资者的需要;二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绝对保密转为逐步公开;三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从强调合法性转为兼顾合法性、有用性和可靠性;四是会计选择,从只有政府宏观选择转为政府宏观选择与企业微观选择并重;五是会计和税务的关系,从会计制度服从于税务法规转为会计制度与税务法规适当分离。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距离我国的会计方面与国际水准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如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仍没有突出市场经济的主体,尤其是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要求;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比较混乱;准则的内容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被操纵的余地仍相当大;加之准则制定的速度不够快,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可能影响财务会计数据质量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及时得到解决;准则与制度不够稳健,各项损失准备仍不够充分,导致不良资产不能及时得以消化,虚盈实亏、资本销蚀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我国使用的利润表,是典型的传统的财务业绩报告,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资产和负债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算,不确认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按照实现-配比原则,收益表只反映已取得的现金或现金要求权的特定交易的结果,而不反映那些已经使价格发生了变化但尚未实现的事项或情况的影响;按照稳健原则,收益表也只确认预计的损失,而不确认预计的收益。

从为报表使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看,现行的利润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收益表只体现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没有提供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二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报告,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报告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三是对已经发生的价值产值不予报告,为管理者提供操纵收益提供了方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流行的惯例之间的差距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合理的差距,有其存在的依据,具有客观性;另一类则是体现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前者例如由于国情所限,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与先进国家差了一大截,因此影响到会计,这种差距是无法避免的。对于后者,我们要正视存在的差距,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国际会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会计质量

笔者将应用国际会计准则(IAS)公司的会计金额特征与不应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应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公司的会计金额特征进行对比,发现应用IAS的公司,比应用GAAP的公司,有更少的盈余损失,并且会计金额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净收入变化的差异较大,净收入变化与现金流量变化的差异比率较高,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负相关性显著较小,同时负净收入大幅增加。总体而言,应用IAS的公司通常表现出比应用GAAP的公司更高的会计质量。此外,还有弱证据表明IAS的应用与较低的资本成本相关。

一、会计金额特征

通过评估应用国际会计准则(IAS)而产生的会计金额特征,以确定IAS下的报告是否与较高的会计质量和较低的资本成本相关。特别的,笔者调查了应用IAS是否涉及较少的盈余管理,以及更及时的损失确认,会计金额有更高价值相关性以及比应用GAAP更低的资本成本相关联。笔者首先比较了适用IAS的公司的会计金额特征以及IAS公司采用IAS后不存在GAAP的公司的匹配样本,结果表明应用IAS的公司比未使用IAS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质量。接下来我们确定IAS公司在申请IAS后是否会提高会计质量,结果同样表明,应用IAS与会计质量的提高有关,没有应用IAS的公司在同一时期内没有表现出相同程度的改进。在对资本权益成本进行类比比较的结果表明,虽然较弱,但是推论是一致的,即应用IAS可能与较低的资本成本相关。鉴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不断经过修订,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更多国家和企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改进前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执行的全球会计标准,这些标准要求透明和通用财务报表中的可比信息。”在这方面,IASB已采取措施取消允许的替代会计实务,并要求更能反映公司经济地位和业绩的会计计量。如果取消替代方案并增加会计计量反映经济头寸限制管理层自行决定报告较少反映公司经济状况和业绩的会计金额(例如,通过管理收益),会计质量可能会提高。因此笔者预测根据IAS确定的会计金额质量高于美国通用准则下确定的会计金额。但是由于公司的监管、执法和证明环境也会影响会计质量,IAS应用是否会导致更高质量的会计金额是一个开放的经验问题。

二、盈利管理

我们将盈利管理较少的收益解释为质量较高,基于此前的研究,我们的盈余管理指标是基于净收入变化的方差,净收入变化的方差与现金流量变化的方差比,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小的正净收入的频率。我们解释净收入变化的较大差异,净收入变化与现金流量变化的较高比率,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负相关性较小,以及较小的正净收入频率作为盈利管理较少的收益证据。在制定指标时,包含了对之前研究确定的因素的控制,这些因素与公司决定采用IAS以减轻自我选择的影响有关。我们需要更准确地把损失的收益解释为具有更高质量的收益。在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我们的指标时大量负净收入的频率。我们将较高负净收入的较高频率解释为更及时地承认损失的证据。最后,我们将具有更高价值相关性的会计金额解释为更高质量,我们的价值相关性指标是收入和股票账面价值以及股票收益,这些都为更高的解释力提供了更具有价值相关性的证据。

三、企业资本成本

在关于IAS应用与企业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上,标准制定者将资本减少成本视为应用IAS的预期收益。如果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拥有更高质量的会计金额并且会计质量和资本的股权成本之间存在联系,则应用IAS的公司享有较低的资本成本。笔者使用了三因子模型来估算资本的权益成本。可以看出的是,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的期间,即采用后期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公司与未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相比,收益管理更少,损失识别更及时,会计金融更具有价值相关性。特别的,应用国家会计准则的公司净收入变化的差异较大,净收入变化与现金流量变化的比率较高,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负相关性显著减少,而且小的正净收入频率明显降低。此外,他们的负净收入频率显著升高,股票收益和股本账面价值,以及收入之间具有更好的价值相关性。应用IAS的公司与应用IAS的公司在采用之前的会计质量指标的差异,即采用前期间,并不能解释采用后期间差异。在采用前阶段,后来应用IAS的公司质量指标通常与不适用IAS或质量较差的公司的会计质量指标差别不大。此外,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在采用后期间的会计质量通常高于采用前期间的会计质量。此外,他们的会计质量的提高通常大于不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这表明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质量提高不是由于采用前和采用后期间的整体经济变化。这些与会计质量相关的调查结果一致,同样也有弱支持证据表明IAS的应用与较低的权益资本成本相关。然而对于应用IAS是否会提高会计质量几乎没有大样本的经验证据,目前的研究通常侧重于特定国家有限时间段的数据,与使用更广泛的抽样标准相比,关注特别国家和使用更短的时间段有利有弊,关注某个特定国家无需控制国家特定因素的潜在混淆影响,同时这也造成很难从这些研究中推断出其他国家的推论的困境。比较基于应用IAS和GAAP的会计金额质量的现有证据是混合的,缺乏共识可能是因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从稍微不同的时间段抽取数据,并使用不同的控制变量。在笔者的研究中,采用公共时间段绘制的一系列度量,使用了一组通用的控制变量,得出来的结论是:应用IAS与更高的会计质量是相关联的。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租赁;国际;会计;准则

一、前言

租赁行业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金融租赁公司的大幅涌现,逐渐形成了时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融资租赁。自此,除了银行信贷外,融资租赁已经一跃而成为第二大融资方式,并在财务报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对应的政策给予支持、规范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租赁行业的发展是需要租赁国际会计准则来发挥作用,但是随着租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原先实行的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无法满足租赁行业的发展,不断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于2016年初颁布,针对以下内容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长期短期租赁、售后回租的确认原则与计量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推行之后带来的意义分析

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是建立在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在推行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之后,对于租赁行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不少的意义,为此,这一章节首先对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意义进行探讨,在明确这一方面内容的基础上为后续的研究而奠定基础。

(一)“使用权模型”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和负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资产的确认一般取决于企业实际控制获得的收益,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与之相对应,租赁过程中出租人的权利在于控制自己出租资产获取的租金以及相应的利益,承租人的权利在于控制资产使用权以及所获取的收益。由此可见,无论是出租人还是承租人都应该确认一项资产,同时考虑到承租人具有支付未来租金的现时义务,因此也需确认一项负债。根据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来看,对于以往采用的“所有权模型”,要求在经营租赁资产时进行资本化处理,这样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的准确性,使得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显露出严谨、协调等方面的特点。

(二)“两租合一”思想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信息在未实行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之前,“两租划分”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企业在经营租赁过程中只需要每期确认租金费用即可,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资产与负债。但是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隐藏部分资产与负债,无形中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财务杠杆,不仅有可能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还可能会影响正确决策的落实,而在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中提出了“两租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思想引导之下开展的租赁业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企业滥用经营租赁来美化财务状况,从而确保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得以充分披露。在此基础上为相关的决策者提供更为真实的信息,从而做好有关于企业的决策。

(三)单一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未实行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之前,租赁准则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划分较为模糊,导致相关人员只能凭主观进行判断。正是因为如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关于租赁方面的交易很容易被人操控,比如说模糊合同条款,而在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之中,采用了单一使用权模型,这一模型要求统一承租人会计处理方法,不再使用主观判断标准,通过这一形式的采取,不仅完善了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划分标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操作财务报表的行为,使得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比,进而使得财务信息更好的服务与企业的发展。

三、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研究

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尽管能够为租赁行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意义,但依然需要不断完善。为此,本章节对就针对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两租合一”思想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租赁行业由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方面组成,后者具有融资的经济实质,而前者还尚未明确。结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看,承租人进行核算时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之中,提出的是“两租合一”的思想,要求在租赁中统一进行会计处理,由此可见,是与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相违背,因而成为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个问题。

(二)对租赁行业的成长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所有权模型”,这样会导致两张资产负债表中同时会出现一项租赁资产的信息,引发企业资产总额虚增,导致企业高估自身所拥有的资产,严重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租赁行业的发展。首先,若经营租赁丧失了表外融资的优势,会导致承租人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其次,另一方面,失去经营租赁优势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四、完善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思考探讨

在各自明确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会带来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两方面内容之后,可以看出,这一方面的改革与完善需要长期持续的进行,且难以保证新规则一旦实施就能够万事大吉,那么,在日后的发展道路中应该如何去完善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呢?本章节就对此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意见,以作参考。

(一)建立健全租赁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等趋向于多样化,尤其以经济为主的活动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态势。其中,推行会计准则有利于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而租赁行业的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所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规范租赁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从而促进整体发展。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否具备一个健全的制度所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承租方借表面融资来掩盖真实财务杠杆的问题进行了解决,但还远未达到保障会计信息足够真实可靠的目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不足。为此,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在完善过程中是需要规范租赁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保障作用之下促使会计信息能够达到真实可靠的原则。

(二)保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内部成员多元化,保证信息披露真实租赁行业在不同的国家是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说新兴经济体的国家,租赁行业的起步是较晚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融资压力,针对于此,在租赁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准则的制定之中去,在保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内部成员多元化的基础上来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租赁国际会计准则,以此来促进国际租赁行业得到可持续的健康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在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通过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促使相关工作的开展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考核监管体系来加强监督力度,在此作用之下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真实性,从而充分发挥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实际意义。五、结束语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将在不久之后全面推行,而对这一准则要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贸易与金融的结合我国国际融资租赁浅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2]李瑞红.租赁国际会计准则酝酿重要变化[J].金融博览,2011(06).

[3]刘海风.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1).

国际会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教学改革

一、国际会计教学现状

2010年4月2日,中国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国际化趋同的范围不仅仅是跨国公司、上市公司甚至是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对高校加强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会计》作为会计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专业课程,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的普及范围并不很广,一般院校都将其作为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国际会计学课程内容涵盖知识面广且难度较大。按照国际惯例,国际会计应包含会计模式、国际会计协调、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差异研究、还涉及外币折算,跨国会计报表、国际审计和税务等内容。就我校的培养方案而言,会计学本科学生在大二时选修《国际会计》,然而《国际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的是国际会计模式的比较,外币会计,合并报表问题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问题,这些内容主要包含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讲授,学生将在大三修读这门课,这就间接的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脱节,学生往往无法全面、深入、系统的学习这门课程,单纯的只有一个理论上的认知。除此之外《国际会计》作为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各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变化,但是教材的更新相对缓慢,学生无法了解国际会计的最新动态,再者国际会计作为选修课仍旧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学生很难通过课件和书本有深入的理解,作为选修课32个学时要涵盖十章大范围的整个国际会计的维度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现在的教学都是以中文授课为主,而国际会计主要侧重于研究会计模式比较、跨国会计实务的处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这些具体的内容一般都以英文的形式体现,所以最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有待商榷。基于国际会计课程的特性和现阶段的教学现状,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何更好的明确国际会计课程的定位,改革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探讨,与慕课、微课等视频资源相结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概念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的新媒体的翻转课堂在与传统教学相比中脱颖而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一边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一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创造性,通过在课前观看教学资源,课堂上的角色互换讲解,课后的及时反馈评价,增加学生个性化的自学时间,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在师资方面,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够制作微课程和微视频,还能进行翻转课堂设计;在学生方面,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教学资源方面,要有完善的网络支持和进行互动的教学环境。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师从“权威主导者”演变成了“教练引导者”,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互动。在实际进行中,发展课堂的混合式学习要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前的预习环节,课中的讲解深入,课后的评价反思,缺一不可。各个环节不仅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为了更好地构建本院学生对《国际会计》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改革,笔者收集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会计实验班15级30名同学的问卷调查结果,以期得到学生对《国际会计》翻转课堂的前期理解导向,在是否知道翻转课堂,是否赞同翻转课堂学习的调查中得知,超过半数的同学并不知道什么是翻转课堂也并不倾向翻转课堂的教学,另外有70.7%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一旦开始,会加重学习负担,只有43.3%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尝试,由于前期学生的参与反响程度并不高,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结合新媒体的手段,进行混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师如何设计怎么用,学生怎么培养主观能动性学习的问题,笔者结合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会计专业《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初步进行基于新媒体的国际会计翻转课堂的设计。

三、基于新媒体的国际会计翻转课堂构建

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翻转课堂自2000年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提出之后一直在实践类课程例如医学和计算机课程中广为实践,真正在会计学课程中的实践少之又少,国际会计作为一门理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又结合各国以及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协调率先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是较优的选择。笔者作为新教师曾经带过3个年级的国际会计课程,从一开始的纯理论教学,到小班化之后的由学生进行汇报,以及通过QQ群的手段进行课前、课后课件作业共享的方法尝试优化课程的设计,仍然没有起到明显的改善。如今的零零后一代普遍都是低头族,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使得生活和学习更加便利。结合《国际会计》课程的特点,结合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平台,笔者想要重新构建《国际会计》课程。整个课程的设计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媒体的国际会计翻转课堂构建核心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订阅号,可以实现消息的推送,自动回复和素材管理。由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93.3%的同学会关注《国际会计》课程的公众号并愿意获取来自公众号的教学视频、练习题、课程课件、答疑等教学资源。根据本院《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32个学时的总课程,每周为2个学时,讲授国际会计的形成,会计模式,比较会计模式,国际会计协调化,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惯例,国际财务报表和国际税务7大章的内容。课前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制作微视频和与教学相关的网络链接推送与公众号,学生可以根据资料进行事先的预习,此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前一周进行。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并提出疑惑反馈给老师,教师可以在课堂前进行整理,及时答疑。课堂教学时间根据课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解答,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角色的互换,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由学生进行演绎,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完成课程的学习。课堂的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学习告一段落,要着重加强课后的提升和巩固,教师可以在课后及时课堂讲解的重点难点以及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以此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把微信公众平台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首先是考虑到现阶段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倾向于网络学习,自由分配学习时间,再者微信公众号的翻转课堂可以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教师在讲台上始终扮演者权威的角色,并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因为个性的原因也不擅长在课堂各抒己见,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实现共同进步。

四、结语

教学改革需要实践,基于新媒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国际会计》课程的初步构建,笔者希望通过前期的考察,将此番设计运用到教学中,有效互联课堂内外,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文刚,韩明圆,张敏.国际会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95-96.

[2]肖琳.《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0(2).

[3]陈丝,乔爱玲.翻转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模式对比研究[J].软件导刊,2017(8).

国际会计范文第7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并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3种;

(-)国际化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便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

(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共同认可的一致内容,促进国际协调。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已达到国际间的可比性。同质性。

(三)实行全球一体化、同一化。从未来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角度来看,是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

上述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强调差异的存在,第二种观点是减少或消除差异,第三种观点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点,也是国际化的最终目标。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国际会计准则由认来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美国(或者英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运动中将大受其益;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这样,尽管这些国家将从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受益,但是,在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要求,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小得多。显然,谁能够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认就得利,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将是一场利益之争。

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计划重组,其目的便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组计划最后于1999年11月获得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遗憾的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方案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完成的,体现了美国的利益。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个理事中,尚在4个理事(马来西亚1个席位,墨西哥1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个席位)。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个席位中,美国占了10席。

所以,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准则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从这个角度讲,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如果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准则均一味地向国际会计准则或者英美等国会计准则靠拢,那么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改革成本实际上便由这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承担了,而英美国家不仅没有或者很少发生改革成本,反而充分享受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收益,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其背后的实质实际上是各国的利益之争,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国利益之争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在其中面临比较被动的局面。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绝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面临的事、更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所面临的事,而是全球各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江全球范围内,各国会计准则之间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所决定的,有些是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法律传统所决定的,也有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一些技术性缺陷所造成的。因此,要消减过些差异,各个国家,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而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

资本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所赖以生存的“基地”,其发展速度和程度制约着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而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又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强化剂。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多年以来,资本市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正在不断地完善,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信用问题和“三角债”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毒瘤。若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就不能满足企业筹资和融资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的投资者蜂涌而至,同时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希望瓜分中国市场,这对我国弱小的资本市场冲击很大。而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才有强大的根基。

(二)资本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在不断地制定和颁发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修订已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然而各自的详简程度都不同,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肘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三)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定位。建国以来,会计工作在一段时期一度受到轻视,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没能很好地开展,导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建立和改革了会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对激发会计人员更新知识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刻作用。广大会计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存在最大问题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统一会计制度对各行业主要的经济业务部作出了会计处理示范,这样固然为广大会计人员减少了工作上的难度,但不可否认也在无形中束缚了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统一会计制度的负面作用。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和统一会计制度不尽相同,除需要会计人员熟知有关规定以外,还需要会计人员作出独立的职业判断,并据以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汲取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四)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惑会计职业界的难题。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披露规范过于简单,层次不够清晰,透明度不够高,公平执行的力度不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比如:用友软件是第一个按准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招股说明书在内容、格式上强调了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披露,有关发行人的风险提示内容也较以往丰富,且突出了内部入对公司会计报表的分析、说明。按照规定,应该严格披露发行入的会计信息。但是,用友软件的招股书只在全文中提供了完整的会计报表,而在摘要上提供了简要合并利润表、简要合并资产负债表、简要合并现金流量表。并且简要合并利润表只涉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5个项目,而完整的利润表至少有18个项目。因此,在招股说明书摘要中,发行人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简要利润表没有提供营业成本数据,也没有文字说明;无法让投资者对营业成本比率进行判断。还有,简要利润表也没有提供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交出的数据,导致投资者无法对发行人的税前利润构成情况进行判断。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外,以审批代替信息披露、监管的观念和做法仍相当普遍,日常信息披露监管力度仍不够大;信息披露的广度也不足。像通货膨胀下的相关规定以及职工福利、退休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都没有规范。

(五)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

国际会计范文第8篇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原因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至今仍没有一套能在世界范围普遍被所有国家都无条件接受并适用于所有国家的会计准则。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制定全球会计准则的呼声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是以货币作为衡量价值的单位,在按汇率作相应调整后,会计被视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为了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2)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以便有效的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汇编成统一口径的报表,以加强公司的决策控制;(3)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由于跨国公司上市公司的增多,跨国兼并的增多以及跨国交易所联盟,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以消除国际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严重缺乏可比性的缺陷,并有效的降低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4)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要求各国在统计宏观经济数据时,必须采取统一的计算基础以增强不同国家数据的可比性,所以会计准则国际化是经济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5)预防、消除金融危机的需要,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全球统一会计准则代替缺乏透明度、会计师水平不高的国家会计准则是预防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6)解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的需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仲裁的焦点是对倾销进行界定,只有当采取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时,这些问题才能解决。

(二)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

(1)第一阶段(1973年-1989年):作为由各国会计职业团体组成的一种国际民间组织,由于其并无强有力的政治背景,1973年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并制定了主体准则。由于IASC初期起步困难,其本阶段工作不尽如人意,并不能解决当时国际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的问题,。

(2)第二阶段(1989-1995年):这一阶段IASC致力于提高IAS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其可比性,使财务报表能反映资本的市场全球化信息。此时,IASC的地位以大大提高。

(3)第三阶段(1995-至今):随着核心准则的制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的不断提高,即其他机构的大力支持,IASC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其规模和影响日益增强。国际会计准则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的基础,并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准则国际化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向性经济的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很快,但不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入世迫切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加强我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从宏观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会计服务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会计准则

随着我国加入WTO,会计服务国际化将成为必然,大量国际会计公司将进入我国会计市场。我国的会计服务与国际水平相比,在规模、资金、业务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且竞争力不强。要消除或缩小差距,我们将有很多工作要做,建立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的会计准则是关键。

(三)利用借鉴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可以节约大量资源

将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并与国际准则接轨,另一方面,可节省为独立制定会计准则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加快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

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普遍比较低,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从业准入制度、会计人才社会评价机制,尤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使会计人员的培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现状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80年代开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1992年11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1998年5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10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是对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一大贡献。02、03年3项新的会计准则和一项修订的会计准则。2005年6月2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随后几个月里,委员会陆续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准则。

(二)我国会计准则工作的成绩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会计准则建设的实际行动,一开始就提出了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目标。随后还将对会计准则于会计制度、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乃至会计准则制定速度等问题进行过系统讨论。

介入国际准则制定过程,开拓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1997年承办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会议,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成员和理事会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理事会,自此之后我国代表几乎参加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每一次会议,对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正式文件表达了我们的主张和意见。

(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特点

(1)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岂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故我国的现有会计准则尚不完善,未形成完整的准则体系。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和国际相比都有一定差距。

(2)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我国是由政府主持,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的。而在国外,以美国为例,其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FASB制定的,其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过程。制定过程具有开放性,体现了国际化趋势。

(3)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大同。从我国以的会计准则上看,其基本准则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已无本质的区别,只是在一些具体方法上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4)《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是我国的现状。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起步晚,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会计准则并不能涵盖实际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用《企业会计制度》这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的方式来对实际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适合我国国情。

四、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因素

我国会计准则的体系框架基本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但少数准则在内容上还存在差异,未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相同。总之,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的修订,目前尚不能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足。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不成熟,企业间的交易不规范,公允价值难以形成,严重影响了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我国的实施。

2、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尚浅。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在有限度的对外开放阶段,离完全的直接开放阶段尚有较大的距离。少数对外开放的资本,如果需要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可以依据他国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对于大多数资本来讲,与国际会计惯例完全接轨的紧迫性不是太强。

3、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性。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必然要求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政府行为对会计的影响巨大,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更多地为政府投资者服务的倾向。

4、法制环境的制约。我国过去制定的一些涉及到财务会计内容的法律制度,已经过时,但现在还没有得到修订,会计准则不能脱离这些法律条款的约束。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缺,或者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即使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出台,也难以认真执行。

5、会计人员的素质。我国企业中,会计人员习惯照搬会计制度中的条款来处理会计业务,对于估计和判断较多、计算复杂、理解难度大的会计准则不太适应,致使会计准则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五、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建议

(一)我国会计准则应能适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首先,从政治、经济环境来看,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较强。所以,政府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我国的会计准则应体现国家对会计信息要求的需求。

其次,以法律环境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后颁布了包括《会计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若干关于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我国的会计准则工作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法律的影响,这正是在法律环境上区别于其它很多市场经济国家由民间社会团体管理会计之处。且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这也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工作区别于许多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之处。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应结合我国的会计环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环境还很不完善。目前,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有:面对转型经济环境下的过渡性问题;政府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法制化程度不高;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差;市场发育尚未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较低。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要完善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地、稳妥地、逐步的消除或减少差异,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