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加强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对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且积极地影响,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个成年人眼中做不到的事,儿童眼里就能做得到,因为他们的思想处于原生态,没有束缚。而成年人,受到各种教育、宗教、政治等社会上的各种干扰与困惑,禁锢在各式各样的牢笼里。孩子的心底宽阔,天马行空,只有了解孩子的这些天性,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美术,必须有和孩子平等甚至低下的思维方式尚可谈及幼儿教育。孩子眼里美的人和物便是人间最美的东西,和孩子探讨这些美好东西将是成年人永远的美好的回忆。成年人和孩子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绘画,了解合作对象又不能以自己为师,只有乞求孩子接受你,方能进入到孩子们万花筒般的思想世界。

2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到工作的内涵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理念的改进。对于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应当从颜色的层面着手,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应当注重教学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儿童对于蓝色以及绿色等颜色的反应相对而言较为平淡,而对于橙色以及红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表现则相当的强烈,对于颜色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变化等反应敏感程度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实践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重视上述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处于婴儿阶段的儿童应当教导其使用嘴以及手等,感受不同物体的形状,另外,颜色对于婴儿所产生的刺激可谓是相当强烈,所以,对于此阶段的儿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监护人还抱着孩子,仰望天空,引导其对天空之中的蝴蝶、鸟等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花草和植物等等,在这样多重颜色的刺激之下,儿童对于颜色的认知也必将有着巨大的提升。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儿童的表扬,恰当的表扬可以全面地提升儿童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以及个人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在表扬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儿童积极性的提升,以增强儿童进行绘画等的兴趣。因此,早期美术教育应是不断探索、不断改变现状,因人、因地、因时灵活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成人的目光抱着功利的目的实施教育。恰当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也必将起到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儿童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儿童的早期发展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不仅涉及儿童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更涉及民族的未来。”她还说道:“重视儿童早期发展,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起关注他们的生存、教育和发展,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良好的保健、保育和教育,补偿由于贫困、家庭教育的缺失等不利条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促进人民的幸福安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国务院妇儿工委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在报告中对儿童教育、保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提出要求:“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研究。要大力加强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研究探索儿童早期发展的规律,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科学依据。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投入。国家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投人,可以节省成年以后用于补偿教育、医疗保健、康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费用。目前我国对儿童早期发展总体上投入还不足。有待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宣传和培训。要针对儿童工作者、儿童家长的需求,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更好地为儿童发展服务。四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妇儿工委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开展跨部门行动,动员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长期关注儿童早期发展,她自2001年开始主持了一项在5-12岁儿童中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研究。她在本次论坛上作了题为《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的主题报告。加拿大高级研究所J・Fraser・Mustard博士应邀作了《早期儿童和脑的发展,以及终生健康(体格的和精神的)、学习和行为的发展轨迹》学术报告,世界银行专家Mary・Emmg・Young博士也应邀作了《早期儿童发展的政策和计划: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学术报告。

在19日的大会上。华东师大教授李季湄、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北京师大教授冯晓霞、卫生部妇幼保健和社会卫生司副巡视员张德英、中国预防医学会儿保分会主任委员朱宗涵、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院长陈春明、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北京师大副校长董奇、上海浦东新区妇联副主席王小君、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室副主任朱莉琪、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郑文明分别作了报告。

20日,大会分成两个论坛。在中国预防医学会儿保分会承办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分论坛上作学术报告的专家有: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戴耀华等: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承办的“促进早期教育的科学化、大众化――研究、决策、实践”分论坛上作学术报告的有: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王化敏、北京师大副教授曾晓东、南京师大教授虞永平等。

这些专家的报告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目前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现状和在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水平,代表还就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讨论。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早期儿童 音乐教育 独特性

什么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通过梳理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人们普遍把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用词在使用,并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人们把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混为一谈了,在实践中也没有加以区别。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把握好早期儿童和音乐教育这两个词的内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虽然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一、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

理论上分析,0~6岁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家庭音乐等,但具体的学习目的、内容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略有差别,关键是由早期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建立在年龄基础上的早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皮亚杰认为人类是通过认知来有效适应环境的,人类的思维以表征行为和动作的图式进行组织,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早期儿童主要包含在前两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感知外部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响环境,这包括他们的歌声、器乐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便儿童积累初步的音乐听觉经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特点是伴随语言发展,储存了各种表象,可以用符号进行思维,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没有建立守恒,儿童跟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为主。因此,同样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引导儿童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差别,同时辅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便于儿童多感官通道参与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期儿童仍然处于感官学习的阶段,因此其音乐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为主,丰富他们的音乐感性经验;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身体动作和音乐有效结合进行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①因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我们的专业生活提供了基础,既解释了其作为一个领域的价值,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②。音乐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观念,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当前主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两种。雷默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埃里奥特则反对雷默的观点,认为其割裂了感知与创作的联系,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主要探讨聆听、表演和音乐表演本质间的关系。

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无法完全抛开这两种哲学的争论,但正如埃里奥特本人所说的“没有绝对正确的音乐教育哲学”。那么,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何去何从?早期儿童的特点可以指引我们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美是必然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我们不可否认审美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倾向于用感官和肢体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我们也不排斥实践。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关于艺术领域是这样说明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③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决定了早起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独特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and Young Children》中强调,音乐启蒙教育要早,最好从0岁开始,他通过对18个月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他坚信音乐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除非在5岁前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建立音乐学习的基础,否则后续将无法弥补。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及早对早期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也并非为了把早期儿童塑造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播下“音乐的种子”,为早期儿童奠定初步的音乐学习的基础,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音乐欣赏和创造力。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情感的艺术,我们相信音乐学习必然是由音乐感受与体验开始的,这是早期儿童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据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音乐教育。

1.营造音乐感受与体验的环境

早期儿童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发地、不是通过天生素质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而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学习。EdwinE.Gordon强调18个月以前的儿童就应该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广泛地接触音乐。

2.音乐律动

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在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儿童用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反应更早一些。这也是什么我们不排斥实践的原因。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关联的是节奏性的动作”④,据此我们认为音乐律动是适合早期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早期儿童发展的始终。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达伊说过,歌唱属于每一个人。当然最关键在于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在逐渐发展,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我们应该像对待语言学习一样对待音乐。随着早期儿童语言从辅音、元音、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营造音乐的环境,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哼哼或者喃喃发音,EdwinE.Gordon认为早期儿童越早开始音乐的喃喃发音,将来就越有可能获得音乐感。因此说唱活动是更适合早期儿童的一种歌唱方式。

4.探索音响和乐器演奏

早期儿童主要用感官来认识世界,其中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岁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并喜欢通过探索敲击玩具、用品等发出各种声音。乐器演奏是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他们的兴趣,是他们很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培养早期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主要是由早期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而通过对音乐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音乐家,而是接触、感受、聆听、表现音乐的独特个体。因此,对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跟我们对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关。

三、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其独特性

在早期儿童的空间尽可能地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内容。

(一)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经验

如何为早期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环境中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是两个以上的微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统是个体没有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社区,宏系统:基于上述三个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们要构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环境,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园沟通、社区音乐(区域音乐)以及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入手,整体联合为早期儿童音乐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接触的环境,使音乐生活化,以此唤醒早期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为例⑤:

首先,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兴趣和倾听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汽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其次,创设丰富多样的日常音乐活动。可以是无意识地听,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音乐律动和即兴创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专注于音乐的活动,例如音乐歌唱、音乐欣赏等。

最后,创设幼儿音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丰富的音乐区角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音乐活动。

(二)提供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机会

首先,处于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早期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律动的乐器――身体,探索、尝试、发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以音乐节奏为媒介将身体动作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律动活动。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其次,为早期儿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机会。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例如大鼓、铃鼓、沙槌、三角铁等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还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钟琴、定音鼓。

在音乐律动和乐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早期儿童而言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注意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活动特点的动作进行。

(三)激发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⑥。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早期儿童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现早期儿童本身的独特性,逐层分析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期望带给早期儿童更好的音乐教育。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最简单的音乐要素学习,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经验,采用适合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启蒙早期儿童的“音乐种子”,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②[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⑤孙文云.聆听.感受表现:来自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2):89.

⑥孙文云.浅谈婴幼儿音乐创造性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4):131.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埃里奥特.齐雪,等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美]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著.杨力,译.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

[7]孙文云.聆听.感受表现:来自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2).

[8]孙文云.浅谈婴幼儿音乐创造性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4).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把握好早期儿童和音乐教育这两个词的内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虽然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一、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

理论上分析,0~6岁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家庭音乐等,但具体的学习目的、内容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略有差别,关键是由早期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建立在年龄基础上的早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皮亚杰认为人类是通过认知来有效适应环境的,人类的思维以表征行为和动作的图式进行组织,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早期儿童主要包含在前两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感知外部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响环境,这包括他们的歌声、器乐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便儿童积累初步的音乐听觉经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特点是伴随语言发展,储存了各种表象,可以用符号进行思维,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没有建立守恒,儿童跟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为主。因此,同样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引导儿童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差别,同时辅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便于儿童多感官通道参与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期儿童仍然处于感官学习的阶段,因此其音乐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为主,丰富他们的音乐感性经验;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身体动作和音乐有效结合进行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①因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我们的专业生活提供了基础,既解释了其作为一个领域的价值,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②。音乐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观念,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当前主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两种。雷默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埃里奥特则反对雷默的观点,认为其割裂了感知与创作的联系,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主要探讨聆听、表演和音乐表演本质间的关系。

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无法完全抛开这两种哲学的争论,但正如埃里奥特本人所说的“没有绝对正确的音乐教育哲学”。那么,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何去何从?早期儿童的特点可以指引我们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美是必然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我们不可否认审美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倾向于用感官和肢体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我们也不排斥实践。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关于艺术领域是这样说明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③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决定了早起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独特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and Young Children》中强调,音乐启蒙教育要早,最好从0岁开始,他通过对18个月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他坚信音乐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除非在5岁前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建立音乐学习的基础,否则后续将无法弥补。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及早对早期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也并非为了把早期儿童塑造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播下“音乐的种子”,为早期儿童奠定初步的音乐学习的基础,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音乐欣赏和创造力。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情感的艺术,我们相信音乐学习必然是由音乐感受与体验开始的,这是早期儿童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据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音乐教育。

1.营造音乐感受与体验的环境

早期儿童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发地、不是通过天生素质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而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学习。EdwinE.Gordon强调18个月以前的儿童就应该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广泛地接触音乐。

2.音乐律动

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在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儿童用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反应更早一些。这也是什么我们不排斥实践的原因。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关联的是节奏性的动作”④,据此我们认为音乐律动是适合早期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早期儿童发展的始终。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达伊说过,歌唱属于每一个人。当然最关键在于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在逐渐发展,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我们应该像对待语言学习一样对待音乐。随着早期儿童语言从辅音、元音、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营造音乐的环境,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哼哼或者喃喃发音,EdwinE.Gordon认为早期儿童越早开始音乐的喃喃发音,将来就越有可能获得音乐感。因此说唱活动是更适合早期儿童的一种歌唱方式。

4.探索音响和乐器演奏

早期儿童主要用感官来认识世界,其中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岁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并喜欢通过探索敲击玩具、用品等发出各种声音。乐器演奏是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他们的兴趣,是他们很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培养早期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主要是由早期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而通过对音乐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音乐家,而是接触、感受、聆听、表现音乐的独特个体。因此,对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跟我们对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关。

三、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其独特性

在早期儿童的空间尽可能地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内容。

(一)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经验

如何为早期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环境中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是两个以上的微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统是个体没有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社区,宏系统:基于上述三个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们要构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环境,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园沟通、社区音乐(区域音乐)以及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入手,整体联合为早期儿童音乐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接触的环境,使音乐生活化,以此唤醒早期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为例⑤:

首先,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兴趣和倾听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汽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其次,创设丰富多样的日常音乐活动。可以是无意识地听,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音乐律动和即兴创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专注于音乐的活动,例如音乐歌唱、音乐欣赏等。

最后,创设幼儿音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丰富的音乐区角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音乐活动。

(二)提供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机会

首先,处于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早期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律动的乐器――身体,探索、尝试、发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以音乐节奏为媒介将身体动作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律动活动。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其次,为早期儿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机会。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例如大鼓、铃鼓、沙槌、三角铁等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还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钟琴、定音鼓。

在音乐律动和乐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早期儿童而言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注意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活动特点的动作进行。

(三)激发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⑥。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早期儿童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现早期儿童本身的独特性,逐层分析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期望带给早期儿童更好的音乐教育。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最简单的音乐要素学习,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经验,采用适合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启蒙早期儿童的“音乐种子”,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②[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早期阅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65-02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幼儿早期阅读被纳入语言教育目标体系。《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那么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实施现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能否有效达成教育目标?基于以上思考,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就当前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概念研究分析

目前,对早期阅读的定义主要有: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 (张明红,1996)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 (黄娟娟,2002) 。早期阅读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形式和运用的机会,是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是儿童掌握词汇构成和文字表征的机会,同时也是儿童发展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的机会 (周兢,2005) 。

通过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早期阅读比成人阅读更宽泛。色彩、图像、符号、文字等都可以成为早期阅读的内容;具有视、听、触、肤、嗅、动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参与途径;早期阅读具有分享性。

具体到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它向幼儿提供集体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接触书面语言,发展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行为,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为进入学龄期的正规教育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举足轻重。然而就目前笔者所查阅到的资料和了解的幼儿园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阅读目标片面

由于对早期阅读的理解出现偏差,如过于强调认知,以阅读为单纯获取知识的手段,或直接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使得早期阅读的目标被限制到狭窄的境地。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认知,仅仅希望幼儿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二是过分强调识字,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汉字上,而忽略图画、色彩等其他因素。

(二)阅读材料失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否成就优秀的早期阅读,阅读材料的好坏至关重要。而目前市场上的阅读材料可谓良莠不齐,合适的阅读材料数量有限,优秀的材料更是要苦苦寻觅。部分阅读材料陈旧、过时,或太过直白、无趣,没有思考、想象的空间,更谈不上对幼儿阅读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还有些阅读材料完全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为幼儿提供超越他们发展水平,甚至妨害他们健康成长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不当

在早期阅读教学中也存在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表现为过分注重识字教学,以识字代替阅读;片面强调记忆,要求幼儿完全复述材料内容;忽略对幼儿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如取书、收书、翻书的基本常规;听读、朗读、跟读、欣赏的基本常规;握笔、坐姿的一般常规等等都是在幼儿阶段应该形成的,对幼儿今后成为有效的阅读者和流畅的阅读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阅读环境贫乏

当前不少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科学高效的指导,氛围相对呆板、严肃,不利于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阅读,为幼儿提供的阅读环境较为贫乏。

四、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开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阅读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完善的阅读目标将对阅读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引。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兴趣培养。此外,帮助幼儿成为流畅的阅读者、积累社会文化经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指导幼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也是幼儿园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要科学认识阅读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制定目标。

(二)提供优秀的阅读材料

1.呈现有价值的阅读材料

所谓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适合幼儿年龄和认知特点,能引起幼儿自觉模仿、记忆和运用,能帮助其联系口头语言,引发联想,同时有助于幼儿养成倾听和专注阅读的习惯。上述材料要求图画清晰、感知对象突出,减少无关刺激物干扰;语言要浅显、生动,易学易记。

2.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考虑到幼儿识字量不多,且以形象思维为主,为其提供的阅读材料可从无文字的图画读物开始,逐步加入图文并茂的读物或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读物。要注意图书题材、文体、来源的多样性,帮助儿童体验到语文的多元风貌。

3.注重生活化、趣味化

为满足幼儿早期阅读需要,引起幼儿共鸣,所提供的作品必须贴近幼儿生活。以成人的视角强求幼儿,或给幼儿施加硬性的道德说教,都将降低对幼儿的吸引力。而贴近幼儿生活,富于趣味性的作品将在吸引幼儿的同时,也给幼儿创造出一个充满欢笑的阅读世界。

4.体现新颖性、时代性

时代在进步,幼儿的作品也应折射出时代的光彩。我们在采用经典作品的同时,更呼唤一些能反映现代幼儿生活特点的新作品,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都会为他们喜爱阅读、学会阅读打下基础。

(三)给予有效的阅读指导

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有效的阅读指导需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

1.激发阅读兴趣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早期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并帮助幼儿保持对阅读的兴趣,是顺利进行阅读教学的保障。

(1)教师的“投入”、“热情”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幼儿可以通过对教师、家长阅读行为的观察与模仿,产生最初的阅读行为。教师呈现给幼儿对阅读的喜爱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教师应努力使阅读教学活动生动、具有吸引力。灌输、强制的方式忽视儿童天性,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暂时提高儿童的阅读技能,却会无形中扼杀儿童的阅读渴望,对儿童的阅读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

(3)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幼儿主动阅读。根据支架教学理念,有适当难度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在读物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间制造“不协调”,从而因势利导,帮助幼儿主动借助阅读尝试解决问题,促进持久阅读兴趣的保持。

2.发展阅读技能

幼儿的阅读技能包括前图书阅读经验、前识字经验和前书写经验。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可以使幼儿在顺利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常用的指导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讲解。幼儿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因此讲解是影响儿童理解阅读内容的重要因素。讲解中可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儿童逐渐理解图书内容。

(2)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可加强幼儿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与记忆,是幼儿对阅读材料的初步加工。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材料的语言和内容被幼儿逐渐熟悉,最后无需成人指导就能独立阅读材料,自信心获得满足。

(3)复述。复述是对阅读材料的保持和再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成人可首先帮助其建构起复述提纲,目的是让儿童对阅读材料进行回忆;年龄较大的儿童,成人可让儿童自己建构复述提纲进行复述。

(4)提问。提问是以多疑善思为主要标志的阅读指导策略。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搭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使阅读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3.促成创造性互动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引导幼儿与阅读材料进行创造性互动,以进一步拓展阅读经验。如幼儿口述故事;尝试以阅读材料为背景的绘画创作、角色游戏表演等;通过文字游戏、写信、做标志等使用书面语言符号。这样的活动将有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儿童早期阅读指导要提供支持性的阅读环境,以使儿童饶有兴趣地接触图书和文字,逐渐培养阅读兴趣和动机,学习阅读技能。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可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着手。

硬环境的设置应使孩子愿意主动接触阅读材料,让幼儿真正喜欢阅读,并从中获益。这种环境应该丰富而温馨,光线适宜,图书应数量充足、品种多样、放置合理且适合幼儿阅读。

软环境包括创设宽松互动的阅读氛围,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开放而平等,还包括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儿童的早期阅读行为,对儿童的阅读行为表示兴趣和赞赏,鼓励幼儿阅读,和幼儿共同分享快乐阅读的过程。

五、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及引发的思考

当前我国幼教界实践层面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和实施还很不成熟,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学者周兢在其《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指出了几个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包括倡导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倡导充满创意的早期阅读教育;倡导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共读;倡导早期阅读教育的师资培训。这些将为今后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2001]20号,[2001-07-02].

[2]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罗咏梅.关于我国早期阅读的文献综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5).

[4]杨玲.早期阅读教育的价值与指导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8).

[5]刘先芳,甘行芳.早期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7,(1).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念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诸如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一些将儿童发展放置于社会背景中的学者的理论;其二是皮亚杰、温纳(wemer,h.)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些心理学家对教育并不特别关注;其三是杜威、约翰森(johnson,h.)(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创建主任)、艾萨克斯(1saacs,s.)和米切尔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其他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例如勒温(lewin,k.)、拜巴等人的想法也曾对斑克街方案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拜巴曾在斑克街作过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并在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一互动”(developmental—interaction)。“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指的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交互作用,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概念可以运用于各种年龄的儿童和成人的教育,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顾及教育对象的年龄、能力和文化背景。也许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作用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将儿童发展归为六条原理:(1)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或综合的变化过程;(2)早期获得的经验不会消失,而会被整合到以后的系统中去;(3)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在帮助儿童巩固新知和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挑战之间取得平衡;(4)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式主动地探索世界;(5)儿童的自我感觉是建立在与他人和与物体交互作用所获取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知识是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反复地感知和自我检察而形成的;(6)冲突对于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冲突解决的方式取决于儿童生活和社会文化要求诸多有意义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性质。近些年来,维果茨基的研究也影响了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方案的设计者们关注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社会背景,并将之整合于“发展—互动”的概念。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各个方面,“整个儿童”的概念能够表明这个教育方案的最主要方面。近年来,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已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更广泛意义的概念上,它们是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们认为,学校应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机构,它应为儿童提供创造性的和让儿童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机会;它应给予儿童有意义的刺激,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片断的学习;它应培养儿童的个性,增强儿童的社会民主意识。

2.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斑克街方案的基本理念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

斑克街早期

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个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个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个教育目标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这些目标都很宽泛,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和文化背景的适合性而加以思考和具体化。

拜巴等人将以上宽泛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八条具体的目标,运用于对3--5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①(1)通过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和操作,让儿童去满足自身的需要;(2)通过认知策略,促进儿童获得经验的能力;(3)增进儿童有关其周围环境的知识;(4)支持能提供各种经验的游戏;(5)帮助儿童内化对冲动的自我控制;(6)满足儿童应付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7)帮助儿童发展有个性和能力的自我形象;(8)帮助儿童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相互支持的行为模式。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系列活动的“菜单”,而是将课程看成帮助儿童获得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经验的机会,换言之,课程是这些经验的总和,它是通过富有想象的计划和决策的过程而创造的。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课程是综合性的。

由于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学习”就成了该方案的核心。社会学习是有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它涉及人们生存的环境及其所处的位置,也涉及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基础就是学校不断给予儿童探究民主生活的机会。例如,该课程方案引导儿童理解家庭,从简单的家、邻居的概念,扩展到对国家、世界的理解(winsor,1957),注意到学什么和怎样学是内在联系的,儿童所学的有关世界的知识以及知识是如何获得和使用的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教育的基本点就是从经验中学。

经验、联系、关系、探究、社区和问题解决等是发展—互动模式的关键词汇。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常以“社会学习”的问题为综合性课程的主题,教师为儿童获取社会学习和掌握重要技能的经验提供机会。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崔,共分为六大类:(1)人类与环境的互动;(2)人类为生存而产生的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单位及其与人的关系;(3)人类世代相传;(4)通过宗教、科学和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5)个体和群体的行为;(6)变化的世界。学习的主题可以从对家庭的研究到对河流的研究,其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也取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要求儿童掌握的知识、技能。例如,三岁的儿童,课程强调的是儿童对自身和家庭的学习;而对于五岁的儿童,课程则强调对社区服务和工作的学习。在任何一个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语言、运动、搭建积木等活动中已有的经验,课程以综合的方式整合这些经验,以帮助儿童对自己的世界加深理解。

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相信,对于儿童而言,最有意义的经验是那些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经验;是那些能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并有益于获取新知的经验。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也相信,对于儿童而言,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方法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这些经验。

儿童首先需要获取经验,然后,他们会通过再创造的过程,从已获得的经验中去理解这些经验的真正意义,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包括讨论、想象和建构等。

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展开的课程整合了以下四方面:①(1)围绕社会学习主题的音乐、阅读、书写、数学、戏剧和美术等不同的课程经验;(2)身体、社会、情绪情感和认知等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3)第一手经验以及再创造这些经验的机会;(4)儿童在家庭和在托幼机构的经验。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curriculumwheel)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课程轮的中央是主题,轮辐间的空间可由教师设计各个活动区或活动种类的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课程的实施常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选择主题;(2)确定目标;(3)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4)开展活动;(5)家庭参与;(6)高潮活动;(7)观察和评价。

评价是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与追随高水准学业成就的评价不同,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固然是基础,但是,在与环境互动时,儿童的态度和个性特征同样重要,例如,儿童的独立精神和合作活动的能力、发动活动的能力,以及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公民,等等。

运用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教师必须遵从和完成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育测试和评估。此外,评价需要严格地和系统地依据对儿童活动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对儿童表现的观察(如阅读、数学、操作材料、与他人的互动,等等);儿童活动的文件袋(如艺术、书写、计算、建构,等等);教师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设计的技能检测表所反映的儿童学习质量(如阅读和书写、航海日志、实验报告、编列目录、单元学习的总结,等等)。分析和总结这些资料,能使教师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能给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确定下一步计划打下基础。

3.教师的作用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将两者分别加以阐述。

(1)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深受心理动力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埃里克森和沙利文等人的影响。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教师和学校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教师应能给予儿童安全感,使儿童能克服焦虑和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

②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还应具有令儿童信任的权威性。

此外,拜巴等人认为教师的作用还反映在应刺激儿童与周围世界发生拓展性的交互作用等方面。

(2)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②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③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④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4.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方案的设计者从儿童的立场定义家庭,家庭指的是“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组合体”,是“与儿童接近的,并受到儿童信赖的人们,他们是儿童世界的基础。家庭可以是父母中的一个人、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继父母、神父、养父母、叔叔和婶婶、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姊妹,或是曾做过家庭日托的邻居”。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旨在“能使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儿童生活历程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其他成人之间建立起双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教师能够在儿童花在教室内和家庭中的时间之间创造联系”。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包括教师深入家庭和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斑克街家庭中心(the bank street family center)就是其中之一。

斑克街家庭中心邀请和鼓励家庭成员在一日中的任何时间内访问和参与该中心的活动,家庭中心创造欢迎的、家庭式的环境和气氛,保证儿童和成人感到舒适。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儿童和家长进入该中心的最初几个星期,让儿童只是自由地探索和游戏,为的是让儿童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得到照顾,为的是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交流、支持和合作是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关键,家长每天都能收到描述自己孩子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每个月都能看到介绍中心运行情况的通讯。家长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支持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讨论家庭和中心教育问题的组织的工作。该中心还为家庭提供各种咨询和特殊教育的服务。

5.对斑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根源可追溯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起源于米切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指导的教育实验局。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强调帮助儿童理解对他们成长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事物,而不是与学业成绩有关的东西。这一方案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的活动。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区 早期语言 教育 公共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为《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立项编号为 B-a/2011/01/003。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高教重点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4-01

儿童的早期语言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借助于语言,人与人之间才得以进行思想的交流并相互了解,因而语言教育对儿童的个人成长甚至一个家庭、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指出:2-7岁时儿童的语言发展速度惊人,这个阶段他们逐渐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经历的某些过程[1]。社区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要区域,其环境时刻影响着儿童的语言发展,因而构建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把握关键时刻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势在必行。

一、儿童早期语言的获得途径及主要影响因素

关于儿童早期语言获得的途径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分别持不同观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坚持“后天习得论”,即认为儿童都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而语言的获取来自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如语音、语调、语气等。与此同时,如果环境中存在同一语言的反复刺激,将会对儿童语言行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乔姆斯基则提出“先天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儿童本身具有一套语言系统,个人语言规则的形成都是在先天基础上不断加工完善形成的。除以上两种观点之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中立的说法,即儿童语言的发展情况受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2]。综合以上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我们可以推知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生理特点(包括基因遗传情况,儿童的健康状况等)。二是儿童所处的环境,尤其是语言环境,成人所用的语言每时每刻都对儿童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儿童会在生活中选择性的临摹成人的语气、语调、日常用语等等。生活环境的语言表达习惯也会对早期语言的形成产生影响。三是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儿童先天遗传特性不同、发育情况、学习能力等都具有差异,因而语言习得的速度、能力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此外,儿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也时刻影响着其早期语言教育情况。

二、社区早期语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儿童早期语言的发展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而社区作为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对儿童早期语言规则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必须尝试构建实效性强的公共服务体系。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思维偏向形象化且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所以在构建语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时应该充分结合以上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配置休闲娱乐场所,搭建语言交流平台

社区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的语言文化氛围对儿童成长有着无形的影响。语言是搭建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是人与人进行交际的工具,儿童要学会语言词汇、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离不开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因而社区首先需要为儿童提供一个与人相处的休闲娱乐场所,如健身场所、社区小庭院、社区小花园等。在这些场所活动时儿童可以不断认识同一社区的其他伙伴并与之谈话、交往甚至成为好朋友。在相互的沟通中,可以锻炼彼此的口头表达技能,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另外,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从而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升高。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儿童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交际圈,语言风格也会渐渐形成。语言或犀利、幽默,或平和、严肃。与此同时,他们可以耳濡目染成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并进行模仿与学习。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儿童甚至可以在社区公共场所学会不同地域的方言,丰富自身的语言词汇。

(二)成立早教机构,提供专业语言教育服务

儿童语言教育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语音),还包括词汇、语义、语法等内容。[4]在词汇量扩大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开辟社区文化宣传栏、播放社区广播、制作社区刊物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儿童在听觉、视觉的双重刺激下,能够不断强化日常生活中高频词汇的发音和书写。为更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社区应成立早教机构,由早教机构的幼师们对其进行正规的教育指导,纠正儿童在生活中养成的不良语言表达习惯。早教机构能够为儿童提供与年龄特性高度契合的读物,能够创设优良的阅读氛围,能够激发儿童自我学习的内在动机。

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途径,如诗歌朗诵、阅读、唱歌、讲故事等,能够为儿童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甚至可以增强儿童的语言创造力。

三、结束语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曾经提到词汇能够丰富人类的高级思维,个体的语言能力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早期语言教育在儿童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儿童来说,社区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区域,家长和物业管理者通过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实现早期语言教育意义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2

[2]刘电芝,洪显利.影响儿童早期语言获得的主要因素[J].幼教论坛, 2000,6:10-12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代表人物为普瑞斯利、韦弗和莫茨。此时的美国语言教育界呈现全语言衰落和拼音教学复归的局面,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基于对几番起伏的“阅读战争”的总结与反思。

拼音教学是美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即认为阅读学习以“刺激―反映”联结为基础。拼音教学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将对语言最小部分的自动解码看作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前提条件。此种教学方法代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关注教发音的技能、字形―声音知识、语音的组合和辨别语义。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清晰地教识词和解码技能上。[1]美国的儿童早期阅读教学一直沿用拼音教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阅读过程学习观的提出。该理念认为,“语言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不能被简单地分解为某种技能;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言经验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班级语言学习要与孩子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2]全语言反对拼音教学将语言分割为语音、字母、词汇、语法等碎片,批驳拼音教学将儿童置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意义学习。全语言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杜威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其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在20世纪末,全语言思想成为了美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南。然而,实施全语言教学的加州在1992年及1995年两次标准化阅读测验中名列全国之末,导致加州政府放弃全语言。至此,拼音教学卷土重来并再次占据上风。但纵观“阅读战争”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全语言的兴起已揭示拼音教学存在的弊端,而全语言的衰落又暴露出其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理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解决全语言的问题不能靠采取拼音教学简单复归的方式。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理念需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得以重构,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及实践方法

拼音教学过于注重解码技能,忽视儿童的阅读兴趣及意义理解;全语言教学虽改善了儿童的阅读态度,却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重视不够。单纯强调全语言的阅读教学和单纯关注编码取向的阅读教学均走向了极端,二者需要融合及平衡。普瑞斯利在其著作《阅读教学法的应用――以平衡教学为例》中指出:成功的语言教学应该是将基本读写技能的教学、理解策略教学同全语言的读写环境相结合的一种平衡教学,这对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3]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认为:儿童的阅读是通过对语义、语法、字形字音、语境、社会和场景以及他们自己阅读目的的意义创造而完成的;阅读教学需重视所有儿童的需要,应以儿童阅读过程和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为起点;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阅读练习的刺激物应该是真实的、不加控制并具有完整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即先对阅读材料进行完整阅读,再指导儿童关注阅读文本,学习语言部分的功能;阅读的发展与书写和作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综合性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将阅读过程看作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不断交叉的过程,即阅读既是语言处理的过程,也是阅读者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阅读者已有知识与阅读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融合进步主义和图式理论的精粹之上,还参考了语言教学研究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系统、详细的阅读测评标准。全美阅读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包括:音位意识、拼音法、流畅、词汇和文本理解教学,教师准备与理解策略教学,教师教育与阅读教学,计算机技术与阅读教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确认了音位意识教学能够帮助儿童阅读学习,强调其在儿童阅读教学成效中的重要作用。[1]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最常见的实践方法就是在交互式的教学情境下融入语音意识的训练或直接的音位意识教学。

三、 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启示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完整地呈现出美国早期阅读教学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单纯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强调意义学习及阅读者的主体性,再到吸取两个学派的精粹并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探索的支撑及依据。我国早期阅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均处在探索阶段,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1.制定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

美国语言教育界注重对儿童阅读心理机制及阅读阶段特点的研究,其中S・N・Chal等人提出早期读写结构包括有关读写的早期概念性知识、有关读写的早期程序性知识和语言能力建构等三个成分;《康州阅读成就蓝图》将儿童应掌握的阅读能力分为识词技能的基础能力、准确识词的能力、阅读流畅技能、词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几大维度。基于对儿童阅读过程的深入研究,美国语言教育界制定出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将儿童阅读状态考核维度集中在语音认知、语法认知、视觉―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等几个方面[5],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反观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关儿童阅读心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及系统,难以为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另外,阅读教学目标大多属于纲领性的指导原则,欠缺明细的说明,尤其缺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应掌握的阅读技能的具体要求,致使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教学实效。

当前,研究儿童早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标准,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儿童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儿童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水平的关系及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均是制定阅读测评标准的基础性研究,有待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

2.采用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双基,与美国拼音教学的理念接近。但美国自进步主义运动以来,尤其在全语言盛行之后,已基本解决了教育民主化问题。教育界已普遍接受了意义是语言的核心,儿童的发展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全语言已完成了对美国阅读教学基本观念及基本状态的革新。我国虽在20世纪末引入全语言的教育观念,但对全语言所蕴含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落实。早期阅读教育大多局限在正式教学活动范围,对整合的理解也仍局限于综合各领域内容的狭窄视野。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学实践首先要摆脱局限于单纯学科范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倡导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美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此种阅读教学模式将早期阅读的本质特征界定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与书面语言进行互动,主动寻求和建构意义的过程。[6]以阅读为中心组织各类活动,将阅读教学渗透于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不断开放阅读的视野与范畴,将早期阅读与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静态阅读与动态阅读有机结合,促使课堂阅读走向生活阅读。

3.注重儿童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对儿童阅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语音意识尤其是音位意识是影响阅读成效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标准中设定了针对语音意识的多项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则采用音位分离、音位一致、音位分类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音位意识的发展。这种注重阅读过程研究、解析阅读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值得肯定和借鉴。同时也应看到,汉语与英语是特征各异的两种语言,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把握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分析影响汉语儿童阅读成效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两种语言特性上的差异,使得阅读成效的影响因素不甚相同,尤其表现在认识词汇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上。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具有图形特征及以形表意的特点,一个汉字包含的视觉信息量远远多于一个英语单词所含有的视觉信息量。已有研究指出:在最初的汉字识别中,汉字更可能通过视觉特征进行识认;汉语儿童的视觉技能在其阅读和读写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图画书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中常用的阅读材料,理解图画书中的图画所传递的意义以及体察图文在传递意义时的差异均需要具有专门的视觉阅读能力。而视觉阅读技能的增长既为关注文字及其关键信息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有利于汉字视觉解析及表现水平的发展。从图画整体属性再到内部各对象关联的阅读策略可直接迁移至汉字视觉解析过程;对图画各部分在尺寸、比例及布局方面的解析能力亦有助于儿童对汉字部件的判断及掌握汉字构型。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重视图画书教学的价值及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帮助儿童掌握看懂图画所需的阅读技能,包括对图画整体属性的感知,对图画动力学的了解以及对图文关系的认识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逐步建立有关汉语的文字意识及初步概念,促进儿童早期阅读及读写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大胜. 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以康州大哈特福德地区为个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霞.全语言教学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4).

[3] 孙莉莉. 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静.儿童阅读困难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6] 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学前教育研究[J],2005(1).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14-05

近两年来,早期阅读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认识到早期阅读对儿童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认识到早期阅读教育已成为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应当如何开展?我们在深入研究0~6岁汉语儿童阅读行为和早期文字习得过程的基础上,与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了有关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践研究,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与幼教界同行分享。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

研究发现,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内儿童通过早期阅读获得核心经验,萌发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形成有益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为成长为一名爱读书、善读书者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幼儿园教育的文化情境中制订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不仅需要吸纳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也需要考虑我国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和早期阅读教育的独特要求。

1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的构建原则

首先,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应当建立在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研究的基础之上。近20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者充分认识到,儿童语言教育的成功是教育者充分了解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结果。儿童阅读能力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教育者需要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发展要求,形成一个逐步推进的早期阅读目标体系。Ⅲ

其次,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应当建立在了解和统整国际范围内各种有关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必须反映当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能真正促进儿童通过早期阅读教育向一名成熟的阅读者方向发展,并为儿童成为一名好的阅读者作好经验准备。

再次,充分考虑中国文化和教育情境的特殊需要。我们在构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汉语文化情境的特殊性,充分关注幼儿园集体教学的需要。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别于其他文化情境中的早期阅读教育,特别是有别于西方国家基于个别化或小组化学习的早期阅读教育。根据集体教学情景需要,我们要充分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帮助儿童学习阅读,如何提升不同年龄儿童的阅读能力,如何根据不同水平儿童的学习需要开展活动。只有符合中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的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才能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产生现实意义。

2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的结构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阅读教育是在为幼儿提供充分而丰富的口头语言发展机会的同时,引导幼儿接触书面语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萌发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

在开展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汉语儿童早期阅读与汉字习得过程研究”中,我们获得了许多有关汉语文化情境中儿童早期阅读行为和汉字习得过程的认识。我们认识到。汉语儿童在早期可以在与非文字材料的互动中产生对阅读和文字的敏感性,从而经历从前阅读发展为阅读、从前识字发展为识字、从前书写发展为书写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探讨,我们初步制定了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可由前阅读行为、前识字行为和前书写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并经过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完成对幼儿早期阅读行为和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重点应是帮助幼儿作好“阅读准备”“识字准备”和“书写准备”――从培养幼儿对书本和阅读的兴趣到让幼儿深入准确地理解读本内容,逐步将口语语法和书面语法对应,并对此产生敏感性,有效地理解书面语言;从关注具体的印刷符号到理解汉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视觉图像,能够逐渐通过寻找线索来区分出文字,识别并读出所认识的汉字:从喜欢拿笔在纸上涂画到觉察和了解汉字字型特征,逐渐尝试书写汉字。

3 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的应用

从上述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结构看。我们希望汉语儿童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热爱阅读的、不断发展的、趋于成熟的自主阅读者。为此,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需要为幼儿创造更多非正式的与文字互动的机会,让幼儿在非正式的与文字的互动中获得书面语言意识的发展,通过早期阅读教育逐步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经验。

早期阅读教育可从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三个角度,培养幼儿对阅读、文字和书写的敏感性,帮助幼儿形成阅读、识字和书写行为。四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分别针对2~6岁幼儿。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四个阶段的区别并非是绝对的年龄差别,教育者可根据教育对象的经验水平选择相应的教育目标。比如,在组织3~4岁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时,倘若这些幼儿从未参与过早期阅读活动。那么教师就要将第一阶段的目标纳入教学过程。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班幼儿阅读水平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语言教育内容既包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专门活动内容,也包括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以及其他领域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内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内容亦同此理。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图画书学习阅读,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阅读,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阅读,早期阅读渗透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

已有研究认为,图画书阅读应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主要内容,图画书是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选择高质量的儿童图画书,为幼儿创设与图画书上的书面语言信息进行充分互动的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碎阅读经验加以提炼和深化,产生对汉语书面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并逐步理解书面语言规则。由此,根据既定的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幼儿通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系统地学习,就成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我们在选择早期阅读教育内容时,以多元的内容、多元的价值、多元的形式和多元的审美为尺度,构建了儿童图画书的内容方阵。为幼儿选择了

四种类型的图画书――JL童诗歌图画书、儿童故事图画书、儿童散文图画书和儿童科学知识图画书。从多元阅读的角度看,这四种类型的图画书在阅读内容、价值观念、文体形式和审美表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功能。

选择儿童诗歌图画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阅读一批优秀的中国民间儿歌和诗歌。这些图画书中的汉语儿歌,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谣。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儿歌在千百年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锤炼,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儿歌,除了它们所融汇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之外,还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语言艺术学习形式,诸如数数歌、游戏歌、绕口令、时序歌、猜谜调、连锁歌……我们将这些内容健康、主题单一、语言凝炼、韵律优美的儿童诗歌,配上独具民间艺术风格的绘画,将之引入幼儿早期阅读视野,让幼儿通过阅读这些图画书,在学习早期阅读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和语言的丰富多彩。

儿童故事图画书是故事与图画的美妙结合体,也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中颇受教师重视的读本材料。近年来,有些儿童图画书作者和编辑引进日本的名词,将我们惯有的图画故事书称之为“绘本”。实际上这个来源于日文片假名的名词,远不如中文原有的“图画故事书”定义清晰贴切。图画故事书通常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承担叙事功能,图画故事书中的图画与文字各司其职:图画的线条、颜色描绘出文字所无法叙述的意境,文字的清晰表达又弥补了图画难以直观显现的思想及时空变化。图和文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交互关系,图文的交互作用增强了故事主题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一个视觉欣赏和文字阅读相互交汇、融为一体的完整作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次的翻页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想象,产生如放电影般的连续性效果。儿童阅读图画故事书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与图画故事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故事并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身体验的过程。

儿童散文不像故事那样必须具备完整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可以通过某些生活事件片断来表达所思所感。譬如刘旭恭的儿童散文图画书《下雨的味道》,描写一群小动物在放学的时候遭遇了一场雨:“快下雨了,有没有闻到下雨的味道?什么是下雨的味道?”它们琢磨着下雨的味道:“是不是像海边吹来咸咸的风,像电饭锅打开时热热的气息,像小牛吃的嫩嫩的青草?”等到雨真的下下来以后,小动物们无比兴奋。散文中有一系列排比句描述:那雨――穿过面包店和书店;那雨――穿过杂货店和花店;小鸡、小鸭、小猫和小狗都在雨中快乐地冲澡。最后小动物们想:回家后要先洗个热水澡。再喝碗红豆汤。原来,下雨的味道就是湿湿的、黏黏的、凉凉的!儿童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它介于叙事体故事和抒情体诗歌之间,让幼儿从有限的篇幅中体味出言近意远、耐人寻味的美。配上别具风格的图画后,汉语清新生动而富有抒情意义的语言形式,就可以通过特别的符号载体向幼儿传达一种悠长优美的生活图景。阅读儿童散文图画书,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激荡人心的美。

近两年来,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界开始关注学前儿童对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阅读。已有研究发现,早期习得的词汇是否丰富对儿童未来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科学性词汇的习得对于儿童未来的学业和语言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早期阅读教育研究中,我们对不同类型图画书中的语言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其中语义网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图画书有不同类型的词汇。例如,中班科学知识类图书《昆虫躲猫猫》,第一页呈现的就是“螳螂穿着绿色或褐色大衣。静静地躲在叶片和草丛间。只要小虫子闯进来,螳螂就用大镰刀一样的前脚,一下子夹住小虫子,把它吃进肚子里”。图画书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告诉幼儿许多昆虫具有的特殊本领:“很多褐色的蝴蝶和蛾。都长得很像枯叶子。有的连叶脉都一模一样。它们爱和小鸟玩躲猫猫,你的眼力比小鸟好吗?”科学知识类图画书不仅集中出现科学性概念词汇,而且有比较明显的说明性语用方式。与此同时,科学知识类图画书往往采用非叙事性结构。图画的画风清晰明了。因此,科学知识类图画书是早期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内容。

三、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组织策略

在个别化教育和集体教育情境中,幼儿的学习动机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教育情境中怎样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早期阅读活动。通过与幼儿园教师的共同研究,我们发现,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情境下,教师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时有以下几个主要策略。

1 统整阅读目标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立了由三个方面四个阶段构成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幼儿阅读发展的阶段要求来统整教育目标。换言之,教师要仔细思考早期阅读教育的内容,将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教育要求统筹安排到教育活动目标中去。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的确蕴含了为实现幼儿多方面发展所需的学习机会,不过,教师教学的重点目标到底放在哪里,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比如指导幼儿阅读图画书时,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加强幼儿对图画书内容的观察、理解,调动他们的经验加深对图画书中重点内容的认识:如何帮助幼儿掌握图画书中重复出现的重点句式,并尝试用同样的句式表达,将口头语言与图画书书面信息对应起来:如何自然而然地将图画书中出现的汉字凸显出来,采用相应方法提示幼儿,让幼儿体验寻找文字的快乐;如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作简单的画面,表达自己对图画书内容的想法,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感受富有创意的阅读过程。每位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时,都应认真地问一下自己:我打算让幼儿获得哪些有关阅读的经验?假如教师能充分思考并针对上述问题制定适合本班幼儿阅读水平的教育目标,并在这些教育目标中融会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教育要求,那么我们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一定特色鲜明,能够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阅读。

2 组织系列活动

我们主张将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组成系列活动。围绕一本图画书进行的阅读学习应该不是一次照本宣读的读书活动,教师可以以儿童图画书为主要教育内容,围绕图画书阅读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图画书内容,有更多的机会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获得更多的感知汉字的经验,并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前书写。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往往包含诸多环节。教师要紧紧围绕图画书内容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设计的系列活动往往是一个“大拼盘”,例如,先将图画书读给幼儿听,继而进行科学活动、社会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或者美术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丢失了阅读,这是目前我国幼

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优秀的教师会将设计和组织早期阅读系列活动建立在深入理解图画书内容、冷静思考幼儿的阅读重点的基础上。在正确把握重点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采用适当的活动方式组织幼儿逐层深入地学习探索,自始至终保持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3 鼓励创造表现

在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很高。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教育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我们认识到。原有的教育对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的确关注不够。面对21世纪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关注这一问题。为此,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尝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创造性发展平台,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亦不例外。我们应当鼓励幼儿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创造,从小获得探索创造的愉快经验。

我们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充分关注活动内容所提供的探索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幼儿在学习理解图画书内容的同时,用多种方式去想象创造,并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达自己的想象创造。比如在引导幼儿阅读不同类型的图画书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理解内容或记忆背诵为重点的教法,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类型图画书中语言的构成规律,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想象新的情境内容,用适应阅读内容风格的语言谈论和讲述图画书内容。在指导幼儿阅读图画书之后进行富有创意的活动,引导和鼓励幼儿谈论自己的相关经验,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活动既达到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教育目标,又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总之,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策略地鼓励幼儿表现和创造,引导幼儿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表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新内容。

4 激励评判思维

评判式思维能力对于我国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文化较少关注培养儿童独立观察、评论、分析、判断、论证等审慎思考和决定的能力。评判式思维能力的发展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负责,不人云亦云,也意味着一个人获得了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课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我国文化情境的特点。对幼儿评判式思维的萌芽和发展给予特别关注。

有研究者认为,评判式思维是一种脑力程序,主要是对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判断和陈述进行分析和评估,重新检查,反省原意,然后作出自己的评判。那么,在儿童开始人生最初的思考学习时,我们应当怎样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学习锻炼机会?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图画书内容开展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法引导幼儿与具体的情境材料互动,逐步养成评判式思维的态度、行为和方式。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幼儿园的特殊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虽然存在智能不足、肢体障碍、性格异常、行为异常或其他显著障碍,但他们同样需要享受教育的公平。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吸纳和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蒙台梭利操作法、美术治疗等干预方法,对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实施早期干预,可以有效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5-0006-04

【作者简介】陈蕾(1964-),新疆乌鲁木齐人,女,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院长,教育硕士。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岁~6岁的学前儿童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因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和人格的偏差。近30年来,由于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幼儿出生创伤、早期父母陪伴的缺失等多种原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早期干预势在必行。

幼儿园的特殊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虽然存在身心发展障碍,但他们同样需要享受公平的教育、优质的教育。为此,2007年10月始,我院开展了“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的研究”。该研究旨在对本院3岁~6岁在园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吸纳和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蒙台梭利操作法、美术治疗等干预方法,对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实施早期干预,以及时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并深入研究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的常用技术,尝试建立幼儿园特殊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依托课题研究在幼儿园建立一支心理干预师队伍,增强班级教师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敏感度,使其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能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运用科学的方法,协助心理辅导师做好转化工作。研究成果可弥补幼儿园在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为教师的个别教育和班级管理提供帮助,而研究成果的推广还将有助于社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关注特殊儿童成长方面,我们吸纳了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生态式早期干预的教育观念,提倡容纳,反对排斥,强调特殊儿童同样应当得到适宜的教育服务。在干预方法的尝试和探索方面,我们参考和吸纳了感觉统合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精神分析治疗和人本主义治疗等理论的相关观点。

(三)本课题的基本观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应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积极的帮助。参考有关研究,我们将幼儿园早期干预定义为: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前3岁~6岁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其内容(措施)包括预防、鉴别、治疗、教育和训练。

每个儿童有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教育应尽可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服务,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和实施,既能够帮助在园的特殊儿童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又能满足其在集体中的教育需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幼儿园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我们将特殊儿童界定为:可以接受幼儿园集体教育但有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类别包括五种:(1)智能不足——智力发展迟滞,语言能力比同龄儿童差;(2)肢体障碍——上肢、下肢或躯体发展不协调,完成同龄儿童普遍性的动作有困难;(3)性格异常——过度焦虑、退缩行为、交往不良、极端自我、情绪障碍、强迫症等;(4)行为异常——注意缺陷、多动症、攻击行为(暴力、语言或表情攻击)、入睡困难、不良习惯(如吮指)等;(5)其他显著障碍——神经性呕吐、不明原因腹痛等。类别判断采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来综合评定。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来开展课题研究。在实践研究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包括:(1)个案研究法。为每个个案建立了独立档案,通过详细的个案材料分析干预效果。(2)调查法。采用《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成长状况调查表》和《特殊儿童行为表现调查表》对个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个案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3)观察法。设计《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对幼儿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重复观察,收集干预前后数据,比较干预效果。(4)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获得有关资料。(5)描述性研究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揭示干预情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描述说明对某些现状的看法。

(二)研究工具

《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成长状况调查表》《特殊儿童行为表现调查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测试量表》。

(三)研究步骤

1.筛选特殊儿童。本研究在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后,通过专家引领、师资培训,成立了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蒙台梭利操作法、艺术疗法四个研究小组,并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组成测量小组,运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分别就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行为表现两方面筛选出特殊儿童。征得家长同意后,确定参与干预的特殊儿童名单,共计78人。将特殊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干预组中,不设对照组。

2.收集前期观察数据。根据特殊儿童现实表现,记录《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作为前期观察数据。

3.开展实验干预。开展一周两次的实验干预,为期一年。

4.收集后期观察数据。运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和《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后测。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文化;幼儿园教育;价值

中、美、日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的价值取向

中国、日本和美国都把他们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使未来劳动力更具有竞争力的理由,但是,三个国家在早期教育做法的方向上是非常不同的。中国所持的观点是,为新的全球经济准备公民,因此认为早期教育课程应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创新性和主动性;日本所持的观点是,为信息化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灵活性的劳动力,因此认为教育不应再是说教的,而应有更多一些自由。最近日本在国际的教育成就测验上表现出成绩下降,又有呼声说要跟随美国,在中小学强调学业成绩和绩效。(Bjork & Tsuneyoshi 2005; Takayama 2007)。然而至今这种呼吁仍没有改变日本大多数幼儿园中建构主义的、以游戏为导向的课程;美国所持的观点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强调早期教育从建构主义向学业准备转变,同时还呼吁基于标准的课程、有科学支持的教学、更高水平的绩效、系统的学习评价、更经常性的评估和基于科学的实践支持。

中国和美国的早期儿童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存在着戏剧性的不同。起初,中国的模式侧重于管教和纪律,而美国侧重于游戏和选择;二十年后,中国早期儿童教育目标已经转向儿童发起的活动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美国却向着相反方向转变,变得更加侧重于学业成果和教师的教导作用。这可以作为一些推崇全球化的学者所断言的文化趋同的证据。但是,美国的学前教育已变得更加注重学业而中国则更加以游戏为导向,这个事实不能说明这两种教育模式正在趋向共同的终点,相反,它们恰似黑夜里各自航行的两条船,有着各自的目标和航向。

日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让日本儿童保持日本人的品质特征。日本学前教育工作的核心结构特征的作用是在教育中支持幼童在日本传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如omoiyari(同理心)、kejime(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Sbudan sbugi(社会意识)。这些价值观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有对等的词,但它们不是同样的内涵,不能在别的文化中得到平等的重视。日本早期儿童教育的做法深植于文化,这也使其很少从外面借鉴。日本把它的学前教育作为文化传承而不是文化改变的一个途径。幼儿园虽然不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机构,但日本希望它能够成为基地,使成长在后现代社会的儿童接受传统的价值观。这也就是日本的幼儿园在近二十年里变化的最少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日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社会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全球化,日本学前教育保持现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早期儿童教育理念的全球化并非在时空的长河中一帆风顺。相反,在每个国家,向外来思想开放的时期和向内转变的时期总是交替更迭(Schriewer,2000;Steiner-Khamsi 2000;2004)。90年代是美国早期儿童教育的外向时代,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意大利城市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今天的美国,教师和管理者们抱怨道,幼儿园在服从外界政府的和专业组织的标准下有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的课程、教室布置、学习效果都要符合标准,所有的教师和管理者都要从正规的机构获得早期教育证书。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读写的全语言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些在二三十年前当我们首次做研究时,被认为是好做法,现在却被一部分人评价为过时的、受意识形态驱使的、不科学的方法。

中、美、日国家幼儿园教育的背景

在1985年和2003年,中国的幼儿园改变了许多,日本的幼儿园变化不大,美国的在某种程度上居于中间,那么三个国家幼儿教育体系中所发生的是否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相关联的?

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然影响到了中国的早期教育,经济改革带来了合资、外资产业和民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和其他国外连锁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开办一些幼儿园推广双语(汉语和英语)教育,24小时看护制(寄宿学校的回归),和其他一些科技技术辅助的课程。中国的许多新公司纷纷加入了这个私有化进程所创造的市场空间,与国外企业相互竞争。在过去的十年里,公立幼儿园的数量骤减而私立幼儿园的数量迅速增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决定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而这种新的经济形势需要新的公民。对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显然是培养这类公民的重要策略。依照这种逻辑,中国幼儿教育快速地、义无反顾地朝着更加注重建构主义的、以游戏为主的和儿童自发的活动方向发展,并且从西方国家借入了大量的、先进的思想观点。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出于经济的考虑和使社会机构(包括教育)理性化的必要性,驱使着美国的早期教育发生改变。在过去的一个年代中,面对生活的开销工人阶层和中等阶层的收入、支付能力在下降,更多的幼儿母亲加入到了劳动力的队伍中,需要有更多的幼儿园来照顾孩子。福利改革开始于克林顿,小布什政府继续施行,使得那些贫穷幼儿的母亲参与培训项目或在家庭之外工作,这样就增加了对早期看护和教育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工商界采取支持早期教育的立场认为,投资在教育幼儿是在未来社区劳动力方面好有的投资。评估显示,投资在早期教育中的每一个美元都会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回报。美国采用的是要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信念,推动着早期教育从建构主义向强调学业准备转变,同时还呼吁更高水平的绩效、更经常性的评估和基于科学的实践。当前美国的教育改革要求的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有科学支持的教学,有专业素质的劳动者,系统的学习评价,学校的绩效,支持和接纳落后的学校。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经济繁荣后的经济衰退,使日本幼儿园的经营状况益显飘摇。经济的衰退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影响着幼儿园,降低了他们的持有的土地的价值,限制了他们提高学费的比率,并且改变了妇女们的工作模式。机会出生率的下降迫使幼儿园以竞争来保持他们教室的儿童数量,并保证园内各项事务能继续进行。为了吸引顾客,幼儿园延长时间;服务多样化;增加像英语对话和网球这样的附加服务;有一些园为了在市场中立足走到极端,强调他们严格的学业准备和能以高的比率把孩子送进有声望的小学,他们有独特的教育哲学。当“泡沫破裂”、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直线下降,使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遭受到了严峻的经济危机,虽然不是直接地,但却在一些方面对整个国民情绪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充满着一种悲观、责备和反控制的氛围,例如,由于观察到了当前一代孩子们的性格特点,教师和家长彼此责备。在日本,有些责难是指向教育的,日本幼儿园被要求传递给幼儿当代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里所需的那些重要的价值观、立场及社会技能。同时,又被要求有一种固有的保存传统的功能,能保护孩子们远离(后)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三、幼儿园反映了社会文化,同时又影响社会了社会文化

评论家和全球化的倡导者们认为,随着商品、思想及人才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各个国家越来越趋于一致,文化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全球化的世界体系论认为,随着世界逐渐演变成一个体系,实力最强大的文化输出国的思想(包括理念)将支配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这同样也是全球化的现代化/理性化论的预言,预言指出: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理性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得到普及,取代受传统束缚的本土模式,而这种本土模式并非因其合理性和功能性得到人们的信赖,结果就会产生并不断加剧教育实践与理念的全球化趋同。

尽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存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早期儿童教育在核心方法和理念上并不比上一代更加相似。更确切地说,这些模式已经逐渐在一些方面更加相似而在其他方面更加不同。《新三种文化下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显示:虽然一些文化行为已被外来的做法取代,但另外一些文化行为在与席卷全球的思想的碰撞中保持着原貌,还有一些文化行为演变为混合形式,同时,一些新的文化行为应运而生。在中国早期儿童教育实践中遵循隐性文化逻辑的,包括对掌握与练习的强调(Paine 1990)。虽然中国早期儿童教育经历了剧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曲折的改革过程,强调掌握与练习的传统、对榜样力量的信奉、对批评的应用和对共同社会活动的投入,均为隐性的、不明显的、平凡的观念和做法,因此也无需进行争论。

在美国,尽管争论的核心是对教育的供给(如号召提供普遍的,公立的,早期儿童项目的议案)和范式之战,即对于发展适宜性教学和读写算直接教学这两个派别,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进行的范式之争,但美国幼儿园中其他的很多做法是不明显的,反映了核心的文化理念,它存在于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的哲学和意识形态中:包括强调选择、自我表达以及教师与其班上的每个孩子之间的双向关系的质量。共同的文化信念的力量会产生影响。

在日本,有关早期儿童教育的不明显的、隐性的文化观念和实践包括mimamoru(观望与等待)、老师在孩童打架前不去干预的策略;强调移情(omoiyari)和情感(特别是孤独感和悲伤感)的发展与培养,认为儿童的“孩子气”是有价值的(kodomo rasbii kodomo);以及年龄大的儿童与年龄小的儿童游戏、照顾较小儿童。根据美国标准,在日本幼儿园发现的较大的生师比(按美国的标准),一个老师对应二十、三十名学生,是隐性文化逻辑的一种特殊情况。换句话说,虽然30/1的学生/老师比是日本早期儿童教育的一个显著、明确的特征,但与该比率相关联的、受该比率支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却是基于隐性的文化逻辑。该信念假设高学生/老师比率比美国幼儿园典型的10/1的学生/老师比率能更好地支持社会公德心(sbudan sbugi)和群体聚居技能(sbakkai seikatsu)的发展。

中国人与日本人都强调团体的一致性,但是对于教室管理、以及个人的恶行,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日本的教育者在儿童争吵时所使用的不介入技巧,以增进社会控制与社会团结的发展。中国人对此认为是对集体团结的破坏。中国人对群体的涵义,不可避免的与秩序的概念连在一起,认为一群没有秩序的儿童不是一个团体。相反,对日本人而言,无论是杂乱或是有秩序的,自发或计划的,无政府状态或控制严密的,都是团体。中国幼教学校的团体结构比大多数日本幼教学校,更具垂直与教师指导的特征。而在日本幼教学校里,团体导向意味着同伴团体导向,一般认为教师的涉入越少,则团体结合的水平就越强。在日本:群体主义与平等主义有关,谈论儿童的能力差异是一种禁忌。

文化对三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表现在“隐含的文化逻辑”。在文化实践中,在面对变革时,在变化压力下对持续性的诠释,有着比经济决定论、现代化和全球化所预言的那样更具有弹性和抵抗力。文化是持续性的一种原因,并且是全球化、理性化和经济变化影响的一个制动器。幼儿园这种机构,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既能反映文化,又能起到保持文化和社会存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oseph Tobin, Yeh Hsueh, Mayumi Karasawa.(2009). 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revisited: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Barbara Rogoff. (2003).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儿童观;近现代;立场;失误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46-01

对儿童进行"儿童教育"可以说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主张。17至19世纪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欧文、福禄培尔等。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教育儿童应尽早开始。幼儿的早期教育应注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自然的、快乐的,以身体、道德、语言、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教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 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的发展演变

1.近代儿童教育立场的端倪与洛克的《教育漫话》。

17世纪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人的教育应尽早开始,因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他在历史上第一次肯定学前教育的地位,并且将它纳入他所创立第一个最系统、最完整的学制中。教育幼儿宜尽早开始,为人父母者应在早期为孩子奠定虔敬、德行、及智慧的基础。

2.卢梭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十八世纪, 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了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卢梭尖锐批判了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经验主义教育,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他指出,封建性质的教育,按照传统和偏见,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强制儿童接受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他认为,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自然人”。综上所述,卢梭儿童观真正系统地实现了由尊重人权向尊重童权的过渡,开启了儿童研究的大门,吹响了儿童天性解放的历史号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澜。

3.福禄贝尔与《人的教育》。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集中阐述了关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理论。他主张人的教育必须是适应自然的。从儿童刚诞生时起,就必须按照儿童的本性去理解他们和正确对待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和全面地运用他们的能力,而不能违反他们的本性把成人的形式和使命强加于他们。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的自我活动、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福禄培尔主张建立一个以"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能力"的教育机构。

二 中国学前教育的误区

随着人们对儿童以及儿童教育的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儿童教育也逐渐科学化,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影响,儿童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误区。

1.超出儿童本身年龄阶段的发展。

每个家庭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辉煌的未来,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儿童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顺序性,正是由于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太大所以造就了他们采取了一些违背儿童本身成长规律的做法。卢梭曾经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页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早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有些家长甚至让自己的小孩子“跳级”来缩短上学时间已获得超前的发展。

2.一切都为国家或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在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中,家庭被认为是儿童最基本的所属群体,父母则是儿童与社会关系化最早影响者,但在一些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居支配地位的社会中国家会强调和建立自己对儿童的绝对支配权,国家通过大量的文化熏陶来对儿童进行洗脑使其潜意识里默认自己就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同时另一方面,受传统儿童观即“将儿童视为小大人的”儿童观的影响,当前儿童教育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切为未来做准备的”误区许多成人认为是将未来生活必要的东西已成为孩子现在的学习任务,各种各样的能力培训和兴趣班占满了孩子的休息时间游戏时间,忽视了儿童的兴趣,以致造成了儿童厌学和逃课,为未来做准备是需要的但是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为成人期所做准备,所以教育不能片面的强调“为未来做准备”而是更加注重儿童自身兴趣的发展。一切要以儿童自身为依据。

过去不代表现在,现在也不代表未来,随着世界联系进一步的加强,我国学前教育会逐步变革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儿童教育的立场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变化,过去那些错误的、不人性化的教育措施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摒弃。总而言之,未来儿童教育的立场将不再是只注重成绩而是更加注意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冬.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侯丽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7.28

[3]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4]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 秦元东.儿童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J].教育导刊,1999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任何一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其智力水准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而这个孩子的未来究竟会如何,成就到底能有多大,取决于他的早期教育。但在早期教育究竟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上,仍有许多家长在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不少误区。本文旨在引领家长重新认识早期教育,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更好地帮助家长实施早期教育。

关键词:早期教育;重要性;误区;对策

科学意义上的“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是指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对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教育。

一、早期教育与儿童发展

从古至今有许多教育学家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她的《有能力的婴儿》一书中指出:“人类在3岁前吸收获取知识和能力,相当于成人花60年时间学习获得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曾说:“孩子头三年经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过去所想像的。对于婴儿和学步的孩子,每个生活中简单的动作都是他们日后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头三年的孩子更重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我们幼小时候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他认为早期教育关系重大,主张一定要慎而又慎。他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我国北宋思想家颜之推之所以重视早教,是有他的理论依据的。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有些研究材料证明,人脑还有很大潜力,有着过去想像不到的发展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变得更聪明的潜力。教育得好,教育得早,幼儿就发展得好。

(一)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和身心的发展

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超长儿童,而且能让普通儿童更聪明。有调查发现凡是受过早期教育的幼儿,智商可以增加几十分。有人曾对得分最高和得分最低的孩子的家庭状况做过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得分高的孩子的家长,一般比较重视早期教育;反之,则不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同时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和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3岁幼儿的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已经完成70%~80%,而4岁幼儿的智力水平则达到成人的50%,我们更应该进行早期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偏远地区的儿童的智商之所以普遍低于城市中同龄儿童的智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早期教育这个环节。所以,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儿院的儿童更应该接受早期教育。同时,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丰富幼儿学习的环境,使幼儿在情绪、心理发展、语言反应、脑力思维方面较早得到良好的锻炼,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化、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二)早期教育可以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期:即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个体处于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此时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而错过了这一特定时期,再去学习这些知识、经验就要花费更大的力量,并且效果也未必好。“狼孩”的例子告诉我们二三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最佳年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没有很好地让他的口语得到发展,在教他说话就比较困难了。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键期,如果此时父母不进行相应的教育,只靠幼儿自己发展,必然会减缓幼儿心智的发展,而早期教育却恰好抓住了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不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轻松与乐趣,加速了幼儿心智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二、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父母和社会的关注。但是,他们是否真正懂得早期教育?据调查,大多数父母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关于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早期教育等同于提早学习文化知识

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早学习文化知识,把大学的课程放在中学学习,中学的课程放在小学学习,小学的课程放在幼儿园学习。这种教育对个别人可能能够适应,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取的。美国儿童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看重的是“成熟”。他的观点是: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特征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儿童的生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有时不仅没有必要,还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早期教育成了超前教育

许多家长在看到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后,便想尽一切办法让幼儿学习一切知识,尤其是参加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想把孩子培养成为“超级儿童”,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成为所谓的“神童”。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这样不但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模式,更严重的是超前的教育可能是儿童厌学的根源。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培养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昆体良提醒父母和教师:“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至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过苦艾心有余悸。……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三)早期教育成了智力教育

有些父母将早期教育误认为就是智力开发,于是在幼儿还不懂1、2、3、4的时候,就教他们数学知识,因为他们认为智力开发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幼儿思维的发展是按以下顺序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它们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比婴儿期有明显提高,而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所以这时期的幼儿不适合进行高难度的数学学习,也不宜进行复杂的知识教育。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养成勤于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忽视锻炼等误区。

三、实施早期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核心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育在促进儿童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必须通过外因方能起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智力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遵循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幼儿从出生到上小学是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幼儿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是按照一定规律,有序地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量的积累而达到质变。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各个发展阶段的儿童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早期教育既要符合各阶段儿童发展的水平,又要促进他们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儿童先天的素质不同,兴趣、倾向也有差别,应尊重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儿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教育既然要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对幼儿的学习、成长不能只满足于知识量的增加和最后的成绩,而要重视幼儿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如何学习,以及在学习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注意他们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杜威曾说:“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至忽视了生长的过程。”皮亚杰也曾批评某些人“只关心培养出来的完人,而不关心儿童以及其发展规律。”

(二)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关键期是重点

为了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早期教育还必须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掌握“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每个学习个体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期限,即前文提到的关键期,这与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然后引导其完成他们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直到他们把外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化到自己的潜在能力中,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成熟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出现了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幼儿不断拥有新的最近发展区与不同时期的最佳期限,如此循环。所以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习者的前面,针对学习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与最佳发展期限不断的调整,利用其中的规律,以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帮助。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所以,父母应该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加速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早期教育的最大价值。

(三)家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平台,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实际上,早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习惯、品德、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形成与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关系极大。有人专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他把一对同卵双生子的女孩子从小分开,一个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个被送到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几乎是相同的,但由于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两个孩子在个性的发展上完全不同。另外,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影响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早期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及时强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强化是指在幼儿出现父母所期望的行为时,为了保持此行为的出现,而施加的某种刺激,主要是指积极强化。通过积极强化可以塑造幼儿的行为,并且要及时强化,否则是不利于儿童行为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儿童在一生中第一次做某件事,或许是出于模仿,或许是出于尝试错误,或许是一种应答性的条件反射,无论属于哪一种,均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后果“多少是令人愉快的”,也就是说他得到了报偿。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报偿即积极强化,儿童的有关行为就养成了习惯。但在强化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防止出现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最差的那块桶板”,而中国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取决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块桶板。新的世纪为早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我们本着“教育为先,幼儿为先”的教育发展理念,早期教育的发展会更加完善,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早期教育理s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卢乐山.卢乐山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任钟印.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全语言教育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70-02

美国语言学家Ken Goodman是全语言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最早给的定义是:“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他指出,全语言教育这种教育哲理是基于对若干门相互结合的学科的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他主张语言是整体的,由语意、语形、语词组成,不可分割;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等,都只是语言片段。在语言学习时,只有先认识完整的话语,然后才认识整体中部分之间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中区分部分的渐进过程。全语言教育强调对语言、学习者及教师的尊重;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及语篇的意义而非语言本身;全语言教育鼓励学习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能勇于冒险尝试。

在中国,传统教育把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范畴,而根据全语言的理念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该将语言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分别教学,应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

因此,对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

第一,从语言学上看,语言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下,通过交际与互动实现一个意义构建的过程。儿童的语言行为只有参照特定的语境,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注重全语言教学,使幼儿的语言学习更具整体性、实用性。

第二,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儿童内化语言信息的方式与成人不同,是由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儿童的元语言水平低,他们可以利用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形式来表达,比如图画、音乐、表情、手势等。此外,儿童在感知寓言诗时通常采用整体感知,而往往忽略细小的、不易引起注意的部分,这一点表现为儿童总是过度概括地使用语言。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第三,从幼儿语言学习的发展阶段来看,纵使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幼儿语言获得方式产生各种理论,如模仿说、强化说、转换生存说和认知说等,但各理论流派都不否认婴幼儿期是获得语言的最佳时期。然而,与婴幼儿期要掌握口语是世人的共识相对的是,是否应该让婴幼儿学习书面语至今仍没有定论。大量实验证明,婴幼儿时期完全能够认识、理解和记忆“抽象的设计院符号”(中国文字具有形象性),而且识字阅读对口语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初步认字可以轻松地为小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综上,全语言教育在幼儿园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从时展的要求上看,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因此对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听、说、读、写本国通用语言,还要能对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驾轻就熟;不仅要能快速获取文字符号资料中的信息,还要能准确、快速传递自己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全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

第五,从教育方向上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地把对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指出在重视学前儿童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在此背景下,以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成为一种趋势。

二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

第一,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在幼儿园有较长时间和重视度的早期阅读可作为全语言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只要在幼儿早期阅读培养中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能比较顺利而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全语言教育。

第二,全语言教育是与加德纳多元治理理论、埃尔斯感知觉统合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契合。首先,加德纳的多元治理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受其遗传、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及个性的影响,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学习优势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可以用100种语言(对话、肢体动作、绘画、泥塑、歌声等)来表达自己,他们看待世界是整体的,因此,幼儿已具备接受全语言教育的能力。其次,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用、身心协调,就必须对感知觉进行统合,而对儿童最终的学习方式――各种活动基本是通过口头语言、肢体动作、表情、各种艺术形式来完成的,这对老师进行全语言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便利和基础。最后,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的个体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因此,生活的、整合的、统一的、系统的儿童生活全过程是进行全语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

第三,自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教育产生以来,经过欧美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西方儿童语言教育界的一种重要理论,随后波及国际学前教育界,引发世界范围内儿童语言教育的改革,至今已近半个世纪。由此可见,学前全语言教育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随着幼儿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其五大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语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在与时俱进,曾经的语言教育也在逐步改革,迈向全语言教育。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出,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全语言教育的研究者在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来。它虽然没有提出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这种教育理论思潮的观念和原则却在近年来的幼儿语言教育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丹.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J].学前早期研究,2009(6)

[2]隋岩.全语言教育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袁爱玲.面向21世纪构建幼儿园全语言教育[J].教育导刊,1999(S1)

儿童早期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1 早期教育产生的基础

1.1 医学理论基础 大脑的重要问题―关键期和可塑性,脑的不同功能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 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期最容易获得, 此关键期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 发展速度最快。一般认为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因而也必将是儿童早期教育有所突破的时代,许多珍贵的病例证明了大脑惊人的可塑性和代偿性。最新研究成果正在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与医学与教育等。教育曾经更多的属于经验学科,现在,幼儿教师和家长将脑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来解决儿童早期教育的种种难题,更好的为儿童服务。神童并不神秘,从脑科学角度看,他们只不过是在大脑发育的各种关键期,受到了丰富而适宜的后天养育,形成了比一般儿童更多的神经突触和更发达的神经回路而已,脑科学关于大脑发育关键的这一成果也印证了布鲁姆曾在《人性的稳定和变化》中指出的: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量度与最初潜在的量度无关,但是与一个人在智力迅速发展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关系重大,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将永远达不到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智力发展的影响在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受环境的影响为最大,变化极为缓慢的时期则甚小。遗传决定大脑――这是片面的理论,轻视了环境对大脑潜能的重要作用,脑科学揭示脑演化的自然法则是: 环境造就大脑,功能决定结构。即使那些大脑具有先天良好结构遗传的人,如果没有后天环境的作用,没有及时的教育培养,其大脑的潜能也得不到开发,终生就不会有所成就,大脑的变化、学习和记忆及脑内神经元的联结程度决定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脑科学研究发现,早期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刺激对大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实施“脑的十年”研究计划。我国也启动了“跨世纪脑科学”研究计划。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应建立在脑神经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上。

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1.2.1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祖国的未来和花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爱护,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也是家庭唯一的未来和希望,家长对于儿童的教育往往舍得投入,希望自己的宝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也越来越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一个经济上的保障。

1.2.2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出人投地,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更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将来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不惜血本的投入。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让宝宝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给宝宝的智力及心身发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2.3 家庭模式的转变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加上外公外婆,还有爸爸妈妈,家里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这些条件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得以实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1.2.4 儿童出生先天素质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不断加强,婚前检查的开展,围产期检查的开展深入,大大降低了出生缺陷率,儿童的出生先天素质不断提高为早期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广阔的舞台,即使是那些脑发育不良的患儿,经过早期教育大脑智力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儿童早期教育可以提高智力的发展

2 早期教育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早期教育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通常是指对0~3岁正常儿童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给予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刺激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在感知觉、认知、语言、动作、社交等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智力发展。早期教育也可针对5~6岁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尤其是3岁前儿童,希望通过早期教育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它的形式多样,有亲子式的、有在专业保健机构接受早期教育的,有社会专业早教机构,门类繁多,我们一定要有判别力,选择科学合理,适时适度的早期教育,因为早期教育必须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育规律来进行,决不是灌输知识和拔苗助长,它有它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家长们也要有正确的心态,切莫急攻近利,异想天开。0~5岁是感觉的关键期(2~2.5岁达到顶峰),其中视觉是从3月~2岁;秩序是1~4岁左右;语言是出生后2个月~8岁;词汇是9个月~6岁;运动发展是从出生到6岁;数学与逻辑是从1~4岁;器乐演奏是从3~10岁;情绪控制是从2~30个月;儿童心理学研究3~6岁是个性形成期。所以家长要根据规律,因势利导,对于个别方面超常超前发展的儿童,根据情况针对性的给予教育与指导,另外教育要有的放肆,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家长切莫一厢情愿的给予灌输,尊重孩子们的兴趣,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早期教育是对孩子全方位的培养,不是片面的,是对宝宝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教育培养,决不是象社会上有些兴趣班,如:美术、音乐、跆拳道等只是就某一方面的培养,早期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为孩子的整个人生身心健康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只要适时适度科学的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满意的成果,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陈锦光 .108例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6:27.

[2]曾祥芳.儿童适早期教育应时与合理地进行[J].高等函授学报,2004:34.

[3]常艳春,楚城.教育孩子切莫急功近利,异想天开[J].家长,2006,1:23.

[4]刘启珍,朱金莲.试论早期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2:42.

[5]闫桂芳,李长卿,张彩霞.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儿智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

[6]王淑娟.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影响的初探[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

[7]鲍雪梅.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