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

儿童逻辑学培训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1篇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符合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追切需要,对于小学素质教育来说,是着眼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怎样使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这特别重要。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智慧来自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才能在数学中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目标教学,应当从小抓起,从兴趣入手。

一、以物激情、以情兴趣、营造逻辑思维的环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家夸美组斯曾经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产生的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性,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要全全神贯注,形成积极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封闭填鸭式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在教学中进行多次单调的重复,迫使儿童咀嚼已知的知识,就象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显然,在这种疲惫的状态中,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和知识求知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只能是在机械地学习知识,更谈不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达目标。”共同努力,密切协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给他们创设的情境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人学习,奔向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形象教学,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数学教学的游戏化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儿童的兴趣,能使每个儿童都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数学王国里。更能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具的设置和使用,要恰到好处的展示。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利用学具,进行直观的观察,既加强了对学生的有意注意,又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教师怎样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呢?这就需要巧妙的设计,精心的准备。例如:教学自然数与数之问的关系,我是这样进行的,,先利用实物(6个苹果),再结合教具(计数器),最后再通过有趣的游戏,教师准备好6张鸽子图案的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数字,找6位同学分别拿上与卡片上的数相同的小棒放上小鸽子的音乐,跟着节奏,从左往右,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让他们发现这些数的排列是有始的,有序的,是以“1”为单位的,每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并掌握速增递减的规律。学生在这种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有序的思考方法,有条理的表达,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大大促进了儿童的认识知识的建构,激发了他们的感情波湖,智意的浪花。使学生陷入“深思”、“获得”、“发现”。一旦儿童获得已有知识的规律,教师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自然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启迪儿童的求知心扉,点燃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诱使学生思维畅通。有了兴趣的前提,与之相辅的创设逻辑思维的条件尤为重要。

二、以动达标、以标立意,创设逻辑思维的条件

加强动手操作训练,进而再表达其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要求儿童“高度活动”,认为把活动实施于教学过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通过活动,逐步发展学生高智慧能力。实施“目标教学”教师为帮助学生“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再“表述”。逐步培养学生会听,认真听老师讲话,听同学发言;会说,说出不同看法,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会做,边做边说出操作过程,发现总结规律。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1)是利用动作对直接感知事物进行认识;(2)是利用表象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理解;(3)是以概念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推理(即直观、动作、思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思维,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思维训练题9十8=7十,用9十8=17,再用17-7=10,是一般的方法,填“10”。经过思维训练的儿童,除了基本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等号两边部分数进行比较,7和8比,少1,要求的数就一定比等号左边的9要多1,即10,或7和9比,少2,要求的另一部分数就比8多2,即10。这几种方法对比,哪种更有逻辑性、求异性、创造性呢?由此可见,思维训练不仅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开阔思路,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策略水平、教学中大量色彩和图画、教具、学具、投影等来帮助儿童积累大量的表象,使儿童在丰富有趣的思维训练的丰润土闹校提高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以苦为乐、以乐创新,深化逻辑思维的步h

当然,对儿童的逻辑恩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不间断的,经常的训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小打好数学基础,有了兴趣、习惯、方法、意志,是今后学好数学的巨大动力,它将终身受益,也是“教书育人”的必要内容。想到此,教师以苦为乐,以乐创新,值得!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2篇

一、把握儿童心理的倾向性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关键,倾向性是求异思维规律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母用心良苦,培养孩子的目的明确,孟母善于了解儿童的喜好心理。知道在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势必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之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开发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计算1/2+1/2=1的同时,个别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2×2也等于1,他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再进行类似实验时,学生那种惊奇的表情荡然无存,证明主动性的特殊作用,教者应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巧妙地设置问题,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向,以教者为主导,以儿童思维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主要矛盾,恰当利用儿童的思维形式,引导他们自觉地领会分析的方法技巧,用自己设想的方法去进行,如在计算1至100连续自然数之和的过程中,不直接传授简捷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动笔算一算,到一定时刻,教者点化:“是不是想一想别的办法”他们会从计算中领悟到出现的新现象,1+2=3而加数中也有一个3,3+3=6加数中又有6……,导出求若干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之和乘以自然数的个数除以2”的结论。尝试到发现的喜悦,训练他们创新的意识,即使是出现了错误也不能硬性阻止,在错误中寻找机会,激发掌握正确知识的积极性,一步步突破问题中设置的障碍,使之倾心于解决问题,从曲折的道路中尝试到乐趣。其间,教者应有能力“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者的位置,在儿童自身意识中是“似有似无”,思维的主动权把握在儿童本身,培养他们对探求新知识规律的激情。

二、提高儿童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求异性,而求异思维需要有规律地进行,缺乏逻辑思维势必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该教给他们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突破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教学始终”掌握基本技能,却不能单纯地把教者本人的思维过程灌输给学生,形成学生机械的跟着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维活动,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新异思维。应教给儿童思维的方法,主动体会思维规律,形成自己的“创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圆周长与直径关系形成了?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直径扩大同时周长也变大,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试验中发现“?仔”这个新生事物,同时启发用语言加以描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推导出圆周长公式,教者及时纠正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但避其简捷的归一成“应该怎么办”为“怎样才能更准确些”,启发内部动因。另外,恰当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使其自觉、积极、热情地进行逻辑训练,如:自制风筝活动,教者引导准备必要的材料,而怎么能让风筝飞上天,是个新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试验,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导致失败,他们会自觉地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平衡问题到风速、风向问题到角度、绳长问题等等,在失去解决矛盾信心的时刻教者及时点拨、参与活动,最终,学生领会了原理,找出了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难点,教者同时把他们思维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总结,防止分化现象的产生。

三、培养儿童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从整体入手,以熟悉牵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思维可以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其主要特征:能迅速接近问题的核心,并使之快速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训练中,采取循序渐进,逐渐把握知识的跨度,由浅入深地进行越级训练的方法,在教学及练习中,灵活运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的“与一对一个别教学方法等效的群体教学方法”增强群体思维自觉性的训练。使任何能力类型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得到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跳跃性缩短智力差异,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儿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对智力因素较高的学生,放手自学,使其直接介入新问题,达到自我完善,探索纵深的知识领域。对智力发展一般的儿童,也以自学为主,领会所学内容的全部,提出问题,以求思维横向发展。对部分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以旧知识做迁移,达到直觉判断的目的。教者对这三种层次的自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点化形式,分类精讲。在组织练习中,有意将题型分为三组,一组为尝试题型,二组为变化题型,三组为综合题型,使之具有梯度,达到跃级训练的目的。悟出思维规律,形成直觉思维习惯,引起模仿,从整体入手进行跳跃分析求证,将繁化简,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不按由因导果等逻辑步骤进行,思维发生“卡壳”时避开具体问题,寻求“似曾相识”的知识结构,改换题型,将问题化简,直接抓住其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内部纵向思维引渡到相似本质的横向思维,最终运用逻辑性解决问题,儿童在平行于具体问题的已知领域,迅速整理已有知识,对难点进行直观设想,爆发出“灵感”火花,迅速做出解决核心问题的直觉判断。

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异性思维的思想基础,教师应该保护儿童的创新意识,善于启发运用联想的中介作用,产生相似的表象,创造出新生事物,如一题多解等,启发儿童广开思路,培养多思的心理能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在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下,由有联系的其他事物联想到核心问题。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3篇

要读一段文字离不开左脑的活动,如果左脑受到创伤,语言机能就遭遇障碍,甚至完全丧失;而要在人群中辨认一张脸或把一个拼图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则非右脑莫属。

左脑占优势?

现代人大脑两半球的发展极不均衡,左脑的使用远远超过右脑,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是通过语言文字构建的,所以一般人都非常重视对语言能力的训练。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智力培养的通常做法也是尽早教他们说话、写字、计算等,而儿童入学后在学校所得到的训练也是有利于对左脑的培养。可以说现有的教育和教养措施实际上都只是促进了左脑功能的发育,而对大脑另一半的训练却少而又少。

由于人们习惯了偏爱左脑的思维方式,而相应另一半的机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就使人脑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最常见的误区

当今的儿童教育中,一种不好的现象是左脑接受了过度的训练,人们过分地看重读、写、算、分析推理和逻辑推理,导致了左脑在习惯上占有主要的地位,而右脑被置于从属的境地,似乎可有可无。甚至那些善于使用右脑的孩子还被错误地认为是能力不强、智力落后,因为当代的智力测验也侧重于左脑的机能。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也是早早地进行左脑潜能的训练,给他讲故事,教他认字,让他背诵儿歌或唐诗。这些无不是左脑的功能,其它方面的训练则很少进行。这样久而久之导致了右脑功能的退化。

按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形象思维是先于逻辑思维产生的。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儿童最初的思维形式是三岁之前的动作思维,即要借助于身体和手的动作来完成思维,接下来是四五岁起的借助于物体表象的形象思维,最后才是借助于语言或符号的逻辑思维。既然儿童的形象思维先发展,年轻父母为何不采取各种措施去培养孩子的右脑机能,而偏偏要拔苗助长似的去训练其逻辑思维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好像不这样做,宝宝的智力就无法得到发展。

你该怎么做?

发展儿童的思维及智力应该遵循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途径,先大力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儿童的语言、词汇,逐步发展抽象思维。也就是说要先进行右脑的训练,然后才是左脑,这样才符合儿童智力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4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5篇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家长培养训练孩子更具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人不仅仅有“智商”这一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多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和组合,从而会出现不同特定技能的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七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结合方式不一样,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也就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基于此,父母们就没有必要用自己孩子的弱势智能去比他人的强项,年轻的父母不妨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从而发现自己孩子的许多优势,信心百倍,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为了了解我园新入园幼儿的多元智力结构,我园开设多元智力培养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多元智力的发展,同时为了让广大父母们了解现在幼儿的智力及优势智力状况,更好地家园共同培养孩子的多元智力,特作以下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我园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多元智力测查,共计159名,其中男孩87名,女孩72名,年龄均在3―4周岁。

1.2方法

采用儿童的多元智力评估核查量表对159名幼儿的父或母集体施测。经过筛选共收回有效问卷155份。儿童的多元智力评估核查量表是父母问卷,在测试前期在家长会作了详细说明,要求熟悉孩子的父母参加,在测试时严格遵守指导语的要求,严格遵守时间要求,并让各位家长在如实作答协议书上签字。测试环境安静没有干扰。

1.3测试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儿童的多元智力评估核查量表由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博士编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修订,有很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用于儿童多元智力测量,并建立了常模。儿童的多元智力评估核查量表共有七个分量表,分别是: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为了便于统计省去了音乐旋律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两项。

2.结果

男孩五项智能排序为:语言文字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男孩五项智能优秀率百分比为:语言文字智能56.85%;身体运动智能49.3%;视觉空间智能39.4%;人际关系智能36.8%;数学逻辑智能32.7%。女孩五项智能排序为:语言文字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女孩五项智能优秀率百分比为:语言文字智能60.2%;视觉空间智能47.9%;人际关系智能36.2%;身体运动智能34.3%;数学逻辑智能35.6%。

由此可见,男孩、女孩优秀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分析

3.1结果分析

从以上测试结果看出,我园新入园幼儿多元智力水平发展最好的是语言文字智能,发展水平滞后的是数学逻辑智能。在智能优秀率方面男孩语言文字智能是56.8%,女孩是60.2%,其他各项智能优秀率都没有过半。由此可见,男孩女孩多元智能优秀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3.2原因分析

我园新入园幼儿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好,这也基本反映出现在孩子的一些事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和年轻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理念有关系。由于现在是应试教育,大多数父母只是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智能的培养。第二,知识普及不到位。我们曾经作过调查,我园110多名家长,知道多元智能理论的不到15%,因而不会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第三,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事无巨细地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发展多元智能的机会。第四,大多数年轻的父母工作忙,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看护,他们主要注重孩子的安全,不会让孩子到处跑,更不会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这样就减少了孩子信息的摄入,也是妨碍多元智力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五,剖腹生产剥夺了孩子感觉发展的机会,使孩子感觉信息摄入受阻。第六,过多把孩子抱在怀里,尤其是剥夺孩子爬的机会,学步的时候使用学步车,这些都会给智能发展造成障碍。第七,独生子女玩伴较少,集体游戏玩耍的时间少,反之孩子自己看电视,自己玩玩具等独处的时间增多,从而妨碍了多元智能的发展。第八,不少幼儿园的教育训练也没有重视对多元智能的培养,只注重学习的训练。

3.3应对策略

第一,在幼儿入学的三年中,每学期对幼儿进行多元智力测评,从而详细掌握每一个孩子的详细情况,也掌握总体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多元智力的培养。第二,对每一位老师进行多元智力理论知识培训,对发展幼儿进行关于智力发展水平的知识培训,同时也请专家对每一位任课老师进行多元智能授课技巧、训练技巧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幼儿多元智力的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对家长进行多元智能相关知识培训,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懂得多元智能对孩子的重要性,共同培养训练孩子的智能。第四,编写《生活中的多元智能培养》手册,发给每位家长,按手册培养训练幼儿。第五,开设kid7+1多元智能课程,包括语言力、数理力、推理力、记忆力、逻辑力、感知力、空间力等方面,每周2次课,每次1―2小时。第六,增加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每学期组织幼儿到公园观察植物,到动物园观察动物,同时在不同的季节让幼儿去感受季节变化。第七,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包括室内室外游戏,促进幼儿多元智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技巧是需要探索的,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少儿心理认知模式;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问题研究;潜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46-02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程可明(1972―),女,湖南南县人,湖南省南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培训。

一、英语对于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

语言视角状态下的文化对于儿童语言的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学术背景下的儿童语言逻辑思维的养成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儿童的知识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是有着显著的影响。

1.语言逻辑的影响

儿童语言的习得尤其是英语教学条件下儿童语言逻辑思维方式的正确树立,关键在于儿童形成正确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逻辑来源于正确的语言认知能力,独立性的语言逻辑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语言逻辑思维。语言教学视野下尤其是英语教学条件下的儿童语言习得对儿童形成正确的字词认知逻辑形成独立的语言逻辑习惯有着深刻的作用。第一外语相互搭配的教学环境下对儿童提升事物想象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针对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外语教学环境下树立正确的语言逻辑思维可以全面提升儿童语言学习能力。

2.口语习惯的影响

英语教学视野下的儿童口语习惯养成需要以二元化的语言学视角来看待,不仅是学生母语口语的标准化表达,还有儿童英语教学状态下英语词语的正确发音表达。在探讨儿童母语及第一语言学习条件下的口语习惯,需要着重分析英语与汉语母语的教学差异和语言逻辑转换,汉语的口语表达是音词结构的单一汇聚,英语的口语表达式英语逻辑框架下词性的逐一分解、逐一发音。所以在儿童英语教学状态下,要着重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因素,以什么样的思维逻辑来正确地引导发音,兼顾汉语和英语两者间的特点,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文字表达能力的影响

文字表达,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文字符号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思维内容要寻求一定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表达形式又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规范。但是在语言学习背景下促进儿童语言习得能力提高,首先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逻辑,也就是培养学生按照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形成文字符号表达的思路,基于思维惯性条件组织自己记忆中汇聚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或者是语句。

语言学视角下,在英语教学条件下的儿童要兼顾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思维,不能混淆两种语言的逻辑概念,正确的语言符号要融入到正确的语言情感架构当中,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调整语言符号的表达,从而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语言情感思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二、英语学习精神下的儿童语言学习的效果评述

基于文化语言的精神就儿童英语教学条件下的语言学习效果进行多角度的阐述,从而分析出正确的结论,促进英语教学条件下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语言思维能力效果

儿童在英语教学条件下获得正确的语言思维相对于母语教学状态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思路,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但是就预言习得的效果还是要从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神和词语的准确释义及语言认知模式的形成进行准确的判断。

1.语言精神的表达效果

要想分析出对于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神效果主要还要从儿童在语言情况使用程度进行着重的分析,准确的来源条件是在教学环境下儿童之间的交流主要使用什么语言和倾向使用什么语言,来探讨儿童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儿童语言使用态度调查,在被调查的72人中,仅有7个人倾向在日常生活当中用英语来交流方言,而剩下的孩子更加倾向于用汉语来进行交流,通过充分的调查发现这7名孩子的父母有着在国外工作的经历,更加倾向于孩子在日常中多用英语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开阔眼界,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潮。其他大多数的孩子认为使用英语不是特别方便,周围大多数人都在用汉语交流,使用英语显得不伦不类,所以不倾向于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由此可见,思维定向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对于双语学习的热爱。

2.语言词语释义的清晰度

判定儿童对于英语词语释义的准确理解,一方面要看儿童口语交际中的词语表达的清晰度;另一方面要判定儿童对于词语性质能否准确把握,是否能用准确的语言符号来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从语音表达和书写能力上进一步分析出儿童学习语言的准确,是否有着准确的词语适用范围。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调查发现,处于同一教学环境下的儿童与处于汉语母语教学环境下的儿童相对比,对于英语词语的准确释义把握和英语词组释义的准确理解明显高于单独母语教学环境下的儿童,但是对于英语逻辑下的词语搭配适用,儿童无法形成全局价值观,对于英语语句释义或者是英语词语双解方面能力较弱,不具备标准化的语言价值逻辑。

3.自主性的语言认知模式

儿童自主性语言认知模式的培养来源于课堂语言教学模式对儿童自主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儿童语言认知能力是基本语言学习元素的构成,单一的语言认知结构很难满足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但是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儿童语言认知能力培养就可以很完美地弥补这个缺点。英语教学条件下的儿童语言认知模式是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语言能力架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完美的价值认知,可以全面深化的认知事物,找出事物潜在的特点,从而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但是在单一母语教学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儿童看待事物的发展比较局限化,不能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完美的价值认识,对于语言潜在的精神内涵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儿童完美语言认知结构的搭建来源于学生英语异化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形成完美的语言认知模式。

(二)儿童的语言行为效果

儿童语言的行为效果表现在儿童基于语言学习状态下对于语言交际的理解和语言交际中语言语法的实际应用,在英语教学模式下的语言交际的行为表现来看效果更为明显。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语言逻辑差异主要影响着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母语模式教学条件下的儿童更容易养成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儿童的自我学习能力。

1.独立问题思考习惯的养成

在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儿童与单纯汉语教学环境下受到语言氛围熏陶的儿童相比,其具备着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英语教学环境下自身逻辑情操的培养和语言价值观的塑造。儿童价值观的塑造主要在于差异文化氛围的熏陶,儿童自身处在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下受到不同语言情感因素的影响,能得到最为完美的语言价值观的培养。

2.自我学习模式的建立

儿童语言学习方面的自我学习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儿童语言学习潜能的释放和儿童自我形态价值的塑造。儿童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是英语教学情况下最为重要的一点,对于确立儿童的基本认知和自我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形态是儿童语言学习最为直观的印象,在分化差异的语言教学环境下促进儿童形成印象的客观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实际交流背景下的语言口语表达影响着语言印象的形态价值,根据每个儿童自我认知模式塑造因素的不同,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语言逻辑呈现出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所以在英语教学背景下促进学生获得完美的语言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语言情态价值,可以有效塑造学生的自我学习模式。

(三)儿童英语学习意识的认知结构

儿童英语学习下的意识认知一般是多元化的结构,其具体表现在儿童语言学习的意识态度是否集中,个体的具体学习方式、知识能力如何,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差异化表现的具体情况如何等。这些学习能力具体体现是构造出儿童语言认知意识的基本结构,对孩子差异能力的具体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1.意识态度表现

儿童学习意识的高度集中式是促进儿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对儿童语言认知能力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在高度意识集中的状态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对语言抽象化思维的形成更具形象化,所以双语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学习高度意识,能够更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

2.学习方式表现

儿童语言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基于英语教学大背景下自我养成的一种语言学习习惯,每个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不同,其自身的学习特点表现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依据英语教学的语言差异化特点,促进学生找准自身语言学习的角度,形成独特的语言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3.知识认知表现

儿童语言习得情态体系下的最大语言学习特点在于差异化语言认知模式的不同对于新视野下的外国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汉语教学下的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来源于儿童心理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并没有上升到知识认知的高度。英语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来源于儿童对语言知识的心理化认知,只有具备完美的语言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够具备完美的知识认知,从而提升语言学习能力。

三、结语

依据初中少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基于少儿的心理认知结构来着重分析初中英语课堂开展少儿个性化英语教育方式的必要性,与传统母语教学模式相互对比,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更为突出,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有效升华自己的情操视野,获得更加完美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高 华.浅谈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教育探索,2012,(8).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7篇

一、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首先演示“凑十法”,让儿童动手进行实际操作,采取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算法。在教学“9+3”的计算的过程中,让儿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凑十的方法和过程,为此还在算式的下面注出凑十的过程,并在算式旁边注明9加几的思考方法,使儿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然后把这个过程抽象为“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后加几”,从而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思,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考探索能力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让学生拿出16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根据老师的要求边分边回答:(1)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是几根?(2)把这捆小棒平均分成8份,取4份是几分之几?是几根?2.引导学生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这捆小棒的1/2、2/4、4/8各是几根?根据根数的多少发现这三个分数的关系即:1/2=2/4=4/8。3.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用对折的方法分别分成2份、4份、8份和12份。然后分别剪下三个等圆的1/4、2/8和3/12,并把这三个等圆的1/4、2/8和3/12重叠在一起,这时可看到面积相等,因此得到1/4=2/8=3/12。再把剩下的部分重叠在一起比较,又发现3/4=6/8=9/12。通过以上三个操作过程,学生对以上三组相等的分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在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有什么规律呢?进而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在第一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对每组中的三个分数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比较、逐步分析,发现一个共同规律: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或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使学生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然后提出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进一步完整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教给学生多层次的抽象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十六等分的圆,先让他们讨论得知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关系后,再让他们把圆剪成十六等份,提示他们像这样的小图形能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拼成的图形面积如何求呢?它与原来的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之后,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猜一猜,算一算,让他们在探索中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思维得到发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注意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代逻辑学认为:逻辑研究推理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所以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推理的能力。判断是运用概念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所以在培养判断能力时一定要把基本点放在概念上。每一个判断都应要求学生说出概念的依据。如,要判断77、124、501、3170,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时,不能只让学生回答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还要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所以对推理,要重视符合逻辑,重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如让学生回答8和9是互质数吗?这时要让学生指出判断这句话的依据,即“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8和9只有公约数1,所以8和9是互质数”。在平常的训练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回答“是”与“不是”,要让学生根据定义掌握推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

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8篇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认识规律发展儿童思维

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是根据低、中、高三个年级的阶段对培训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的。而小学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这就决定了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我们工作教育者,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去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形式更好的从感性到理性或从已知到未知之途径,把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落到实处,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智力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诚实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三、加强手脑结合发展学生能力

从认识论来看,小学生的认识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一般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初步逻辑思维阶段。因此加强学生对直观物体的观察和形体的学具的制作,使他们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抽象和概括。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底长5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要求学生拼剪、平移的方法转换成长方形,使学生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关系。揭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与底同长、与高同宽的长方形面积,通过动手动脑、寻找答案,经过分析、综合从而推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思维能力。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维 迁移 合理想象 练习 逻辑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1 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1.2 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1.3 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2.1 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2 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例如,①10 5 210÷5 210÷(5 2)10÷5÷2;②8÷4+8÷48÷4 8÷48 4÷8 4;③32-8÷432÷8 432+8÷4.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77-02

“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人类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数学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所以,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正处于思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培养儿童的这几种数学思维能力。

一、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钱学森教授指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就是说,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形象思维应该是当前我们研究思维科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认为把形象(直观)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教学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仍然摆脱不了感性材料的支持,没有形象思维为基础就难以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用直观形象,启迪思维火花。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直观形象的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其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练习题“哪杯水最甜”时,先让学生猜测,学生各抒己见,再拿来4杯不同量的水,放进同样多的糖,让学生品尝到底哪杯水最甜,通过品尝体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了放进同样多的糖,水越少,这杯水就越甜。

2.巧用学具操作,诱导思维过程。新课程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堂也应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如在教学《比较6和5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在右边摆出6根小棒,左边摆出5根小棒,比较两堆小棒的多少,进而比较出6和5的大小,然后再让学生圈出同样多的部分,使学生对“同样多”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3.创设数学情境,提升思维层次。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运用科学而又可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思维层次。在情境教学的感知中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与具有敏感而丰富的形象感受能力、准确而牢固的形象储存能力、快速而精细的形象识别能力、细致而生动的形象描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时,笔者就做了这样一个课件:坐环城车的乘客“上下车”的形象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形象而富有童趣。首先,运用大屏幕进行演示:随着“嘟嘟”声,大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6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说:“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这时车上多少名乘客呢?”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提问题。接着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学生们在充满情趣、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构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自然地形成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很快就列出了算式,如:6+3-2,6-4+2,6-1+3,6+4-1。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在直观感知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只是了解事物的表象,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创设的数学情境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过程,使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数学情境的分析、比较中,培养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比较等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与提升他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直接将学生作为数学素材,既直观形象又明确生动,让学生在黑板前排成一排,请每个上来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关系。生1:从左往右数我排在第三,我的左边有2人,右边有5人。生2:从右往左数,我排在第二,我的左边有6人,右边有1人……请下面的同学提问题:生1:××同学的左边第3个人是谁?生2:××同学右边第四个人是谁?生3:与××同学相邻的是哪两位?生4:××同学左边有几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理解了基数与序数含义。

2.在数学情境的综合概括中,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归类整理,找出同类知识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如在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加减法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计算加减法的方法,再让学生写出得数是20的加法算式及得数是3的减法算式,通过总结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凑十法”的含义,掌握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也称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它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求新关系,探求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皮亚杰也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这是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想象与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多角度的甚至是超越常规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11篇

简明具体

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环境和习惯,说话喜欢打官腔、蕴含深意。但儿童由于智力发育能力受限,并不能够理解复杂多变的表达词句。所以,针对儿童表达能力的训练要简单明白、具体形象,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的不用两句,能用短句说明白的不要用长句。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在生活中对儿童发出一些简单具体的指令和要求,比如:用“帮妈妈扫地”来代替“帮妈妈打扫卫生”、“不准捣乱”换成“不准乱翻东西”,等等。既让孩子能很容易就理解到家长的意图和要求,也能让其学习模仿,锻炼表达能力。

标准正确

训练儿童的表达能力,不在于能讲出多少华丽辞藻,而在于其意思表达的准确无误。表达的准确性首先体现在发音上,比如南方口音中的“h”与“f”分不清,没有卷舌音等,家长需要在孩子小时候就学习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帮其纠正错误的发音;其次要求用词的准确性,儿童由于缺乏生活体验,面对一种新鲜事物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或者描述。所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儿童增加词汇量非常必要。

逻辑有序

家长有时候会发现,孩子滔滔不绝地讲着话,但最终似乎什么都没讲明白,讲话逻辑非常混乱,因此需要注重儿童表达的有序性。在表达能力的训练中,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讲话的逻辑性,比如用因果关系去解释一些孩子好奇的东西,用顺序法教孩子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等等。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理性思维 语言 文体 前后承接 时间顺序 逻辑联结

如果盘点2016年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核心素养”无疑榜上有名。“核心素养”当然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是面对未来社会挑战,最具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欣喜地看到,六大“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其第一要点便是“理性思维”。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

一、理性思维的价值体现

当下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只能说一个词、一句话,而不能把话说得有序连贯、丰富完整。这是因为学生回答时依靠的是直觉思维,而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缺乏理性思维,就容易让口头表达能力成为短板。不仅说,其实听、读、写都是如此,它们都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要把一个意思、一件事情表达清楚,必须遵循思维规律。

而传统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学习、记忆、积累为重心,对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关注,对学生洞察力、批判力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强调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当然没有错。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倾向性,他们往往以“心灵直觉”感知外部世界,在拥有丰富表象的真实体验中满足探究的好奇心和获得愉悦感。此外,语文的文学性也总是指向形象思维。但这不等于儿童就不需要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理性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对儿童思辨意识的启蒙和培养。思维科学区别于认知科学,侧重于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着眼于培养创新思维。这对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就是学生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并逐步培养反思、批判的意识。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强化。马克思提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维果茨基也说:“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离不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思维的展开又必须以学生的内部语言为物质条件,而语言的学习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

二、理性思维的培养形式

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生质变的关键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的特征,在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科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不是通过讲形式逻辑知识,更不是引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而应该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对思维的形式及规律拥有初步认知,并能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实际,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

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体,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中所选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思维的典范。说明文客观求真的科学态度,记叙文言之有序的写作思路,议论文逻辑严谨的归纳演绎,还有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都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利因素。

(一)具象的前后承接

记叙文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线性推进故事情节,展示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句序,感受句与句之间前后承接的内部关系,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科利亚的木匣》(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以“木匣”为叙事线索,文中第二自然段用连续动作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写得条理清楚、富有逻辑。但是这样的语段,学生往往体会到的是人物形象,即科利亚的细心、聪慧,对形象背后的理性思维却视若无睹。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体会、品味这富有逻辑的语言,圈圈动词,排排顺序,想想缘由。

再如《西门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中惩治巫婆和官绅一段:“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子投进了漳河。”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内部关系却是前后承接:西门豹先把巫婆投进漳河,破除百姓心中的迷信,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如果变换顺序,就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像这样一句紧接着一句,前后顺序紧紧相连,不能随意调换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思维秘密,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二)显性的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顺序之一,使用恰当就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梳理文章显性的时间顺序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最大的“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一段话写出了最大的“书”的成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这段文字虽然浅显,却蕴含了地壳运动的过程,这是一种抽象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教学时可通过朗读感受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如果学生感受得不够深刻,可引导他们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沧海桑田”的漫长变化,同时把握文章脉络和语言条理。

再如《曹冲称象》(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自然段:“曹冲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他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陈述称象的步骤就是训练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这一段,圈画承接词“先……再……然后”,标注曹冲称象的步骤,再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为什么要

在船舷上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质疑问答,曹冲称象的内部逻辑关系就变得清晰了。

(三) 隐性的逻辑联结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其实语文教材中,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比较多,因为逻辑存在于一切因果联系中,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选择这类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编排的课文,其语文要素就是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同步发展。如《一分钟》一文后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此项练习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提炼文中的表层信息,并能根据信息作出简单的逻辑推理。用“要是……就……”的句式说话,训练逻辑思维,把握文字的内在联系。《动物王国开大会》则是着眼于童话故事反复的情节上,引导学生根据相似的情节对后面的内容作出推断,最后建立完整的信息链,继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小猴子下山》一文的教学要求有进一步提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表达,并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作出综合推断。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线段、箭头等进行梳理,展示文本内在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下图)。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叶老先生对语文与思维关系的精辟阐述,为语文教师揭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过程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教师要根据知识的掌握规律,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维渗透和训练,不可因“儿童是形象思维的”简单结论,忽视了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分裂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内存联系,淡化了相关的教学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朝洪.小学语文课中的逻辑思维训练[J].四川教育,1982(4):10-12.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13篇

当前数学教育改革者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认为当前的“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1]。对此,许多数学教师感到茫然。为了使广大教师明确改革的目的,我们通过综述对数学教育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几种观念,分析一下各个时期主要数学教育观念存在的理由,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一、几种数学教育观念的综述 (一)严格训导的数学教育观 由于社会需要教育培养人具有条理性、自律性、服从性以及敬业精神等品格,而且数学知识被看作是由权威去粗取精确定下来的具有清晰体系的事实和技能,与其他领域中的知识相比较,其特征可用“对与错”“好与坏”来勾画,不存在社会争执性问题,完全是中性的。因此通过数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可以使其养成遵从法则的习惯,培养学生劳动和勤奋的品质,避免学生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性,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提倡严格训导的数学教育观认为能力由遗传因素所决定。曾流行的看法是:人的大脑之初是一张白纸──“没有文字的白纸”,有待于在上面书写文字;儿童是具有能力差别的空桶,应由教育填入适当的东西,如果听其自然,空桶里必然会滋生垃圾。这就是所谓的“白版”观或“空桶”观。既然儿童是“空桶”,就必须由教师对其加强训练、填入正确的知识。因此严格训导数学教育观认为,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实施严格的纪律约束,通过把数学知识分解为一个个事实进行教学,把学生训练为专心致志、努力去掌握知识的人,为此书面习题练习和机械学习都是重要的。教育通过传授数学知识,最终培养学生刻苦、勤奋及自律等好品质。类似学校要“以严治学”“教师要具有威严、威信,保证学生记住最重要的东西”等说法都是这种教育观念的表现。显然,这样的教育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教师的质量,而不是他们的设备”。严格训导数学教育观反对过分强调教师使用教具,尤其要限制计算机的使用,“要认识到课堂中计算机的危害”。认为计算器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容易,使用计算器限制了计算能力的发展,而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练习和机械学习”。儿童中心、探究教学及计算器使用均能导致儿童的随心所欲、懒惰,使儿童逃避必要的艰苦劳动。“发现”虽然也可以从事物中获得,但不是那些逗人的娱乐素材、游戏、谜语或影像等使精力分散的、与书本不相关的东西。学习要注重书本练习。学习是独立的,具有个人性,可比做“工作”,需要辛勤劳动和实践。即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努力和专心,像生活中获得任何成功之事一样,学习数学依赖个人的数学运用、自我否定和艰苦努力。那种认为不作努力或在游戏、猜谜和活动中就能掌握知识的看法是不对的,使学习科目与儿童的兴趣相结合也是不对的,竞争是最有效的驱动力,因为竞争使适者生存,所以数学教育应提倡必要的竞争。 严格训导数学教育观反对讨论和合作学习,认为这种做法容易掺假,比如不假思索地获得答案容易养成懒惰习惯。相反地,用简洁明了的目标去检查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能力的考试,可为学业成绩、衡量成功提供客观标准。即学生以正确的方式通过考试,才是数学学习的目的。但考虑到儿童生来数学能力的不同,允许儿童的进步速度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掌握基本技能,为适应劳动生活做好准备;对于少数精英学生而言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掌握广泛知识,接受成为统治阶级的训练,为将来的职业和生活角色做准备。 (二)技术实用主义的数学教育观 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在总结发展经济的经验时发现,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社会对未来劳动者有一定技术知识的需求,迫使教育要进行改革;同时,各国普及教育年限的延长,使得教育加大技术实用内容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数学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经常与直接。尤其是应用数学的迅猛发展,进一步突出了数学实用性的本质。例如时间的估计、钱财的计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为了工作或把工作做得更好,可能需要简单的计算技能甚至微分求极值这样复杂的内容。基于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德国数学家克莱茵和英国数学教育家贝利在英国发起并领导的数学教学改革[2](又称为克莱茵—贝利运动)提出,“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应用”,强调实用的问题。1982年,英国公布的Cockcroft报告[3]全面论述了工业社会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明确表现出技术实用目的的观点。数学教育内容从过去主要的纯数学,逐渐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转变的趋向表明,技术实用主义数学教育观的影响一直沿续至今。例如,当前的数学教育特别强调问题解决,认为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数学、统计、概率、线性规划、运筹分析等应用数学的内容被越来越多地引进数学课程等,充分说明了技术实用主义对今天的数学教育的重大影响。 由于认为数学能力先天固有,但需通过教学实现其潜能,即儿童是需经砥砺锋刃的“钝器”。因此技术实用主义数学教育观重视儿童的经验,视经验为儿童潜在的技能以及适应未来就业的源本,认为教给学生适当水平的数学,为其成人就业的需要做好准备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学教育目的应体现在:使学生具有就业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确定学生的数学成绩,以便就业选择;通过全面技术培训,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如电脑和信息技术。 对教学的看法是强调技能教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核心在于“教学艺术”,即技术与教育相适应的教学;同时认为数学学习类似“跟师傅学徒”,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要来自实践经验。如要精通建模必须充分实践──只观看别人做或重复别人所做毫无用处──必须亲身实践。为此,教学上的资源相当重要。教师利用资源讲解或激发教学;学生利用资源从事实践活动。尤其是信息技术技能,学生必须动手操作计算机、媒体视频等资源。同时,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考试所提供的成绩或证书。 (三)旧人文主义的数学教育观 智力活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后就与权力阶级、上流社会紧密相关,教育也是为社会统治者所占有,是精英教育。教育目的是传播纯知识、高层文化;造就文化教养之士,使少数社会精英人物具有高雅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以及美学修养等统治阶级所需的品质。同时,由于数学是精英或少数天才的产物,具有理性中的简洁性、清晰性、纯粹性和客观性,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成就、文化的核心、“科学的皇后”、绝对真理的完美结晶,是培养人的智力的最好学科。形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智力的磨砺石”等说法,就是上述观点的代表。 由于把推理、理性和逻辑视为人认识的核心,强调数学文化的价值远远高于实际应用的价值,因此对于数学的本质,除从纯数学知识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外,不考虑数学的应用。这种对待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不同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数学教育,使之只重视数学知识、文化和内在的价值传播;强调数学结构、概念层次和严密性,以便达到传播数学的内在纯内容的目的;要求学生经过深入的学习,理解并欣赏纯数学的美及美学价值。 把纯粹数学当做数学教育的核心,轻视实用和应用数学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教学往往选择体现数学高度抽象与逻辑严密特点的内容。例如,教材中选用直尺和圆规作为作图工具其目的是为纯数学服务。虽然也提倡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但仅限于掌握了基础概念的高年级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进行考察是一项实际的工作,不适于学习纯数学的学生,只适于不学习“真正”数学的差生。其理由是大多数世间数学千变万化的应用的根源,就在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即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不过是其高度抽象性与逻辑严密性的一个必然结果而已。所以对教材内容组织体系的要求是:从大纲到教材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取舍、编排顺序等都强调以数学的逻辑体系为主线。列举实例不过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者是为了验证逻辑演绎建立起来的数学理论的威力(理论之后的简单应用),让学生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而已。因此这一数学教育观是建立在以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数学家的价值为中心基础之上的“数学中心观”。 这种数学教育观以纯智力衡量数学才能,认为数学素质先天固有。数学能力存在等级,顶端是数学天才,底部是数学低能者。教学只不过起帮助学生发挥自己固有才能,使其“数学潜能”表现出来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按数学能力分班:使数学天才学习数学的精华内容,以便将来成为纯粹数学家;学不好数学的人学习少量的知识,只要达到数学能力水平较低的程度即可。教师的作用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有意义地讲授、解释数学结构,采纳课本组织的结构,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并用课外问题和活动丰富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数学能力水平努力攀登数学的较高水平,以便逐步接近“真正”的数学。 成功的数学学习是将纯数学概念结构内化的学习:了解逻辑关系下概念和性质的层次系统,数学思想方法,窥见数学的组织结构。正确学习数学知识包括解决数学问题和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和灵性,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掌握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思维模式。评价数学学习既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也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但是这里总结性评价仅指以数学内容为基础,根据“数学能力”确定水平的校外统一考试。然而困难的是,数学天才的卓越成绩将高于各级水平,而且任何容易的或轻松的考试必然降低标准,所以考试竞争是确定优秀数学家的一种方式。 (四)进步的数学教育观 进步的数学教育观认为儿童时代是生活的美丽部分,儿童有权力自然愉快地生活,他们是“纯真、蒙昧的人”,就像“生长的花朵”一样,应免遭摧残,在培养、保护和多种经验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学校要成为儿童想来上学的愉快场所,在制定学习目标上不应把社会目标和价值强加给儿童;应精心创设适宜的环境,让每个儿童以自己的方式、速度、时间自由地、自然地发展,创造性地释放其能力。同时,知识是个人经验综合的结果,不可以分割。其胚芽或形态在人脑中生成,在经验成熟过程中发展。数学作为一种语言是主观知识,数学经验具有创造性和人性的特点。问题解决和探究的数学过程,比如归纳、猜想、抽象、符号表示、结构和验证,与特定的数学内容相比,前者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所以要把儿童的数学发展作为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来看待,即数学不过是儿童全面发展的载体而已。 进步数学教育观认为数学能力带有先天遗传差别,个人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速度不同又使其数学进一步发展的“成熟”水平不同,只有在适当的经验基础上个人的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14篇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幼儿园语言教育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

语言是人生智慧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加特纳将人的智力结构总结为七种,即:音乐智力、运动智力、逻辑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感智力、人际交流智力、内在智力。加特纳认为这七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比如幼儿园加强儿童语言智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幼儿更喜欢与周围的家长、朋友进行交际,这样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交际智力。在幼儿交际智力得到提升后,幼儿可能设法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这些活动也就会影响到幼儿今后的音乐智力、运动智力、逻辑智力等智力结构。所以,加强幼儿园语言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规范普通话教学,更能够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完善智力结构。

2.加强幼儿园语言教育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幼儿阶段的儿童就像一张白纸,尚没有固有的思维方式束缚,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语言教学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这也正如加特纳的研究一样,语言能力的强化能够进一步影响到儿童逻辑智力的提升,抽象的语言能够激发幼儿对未知词汇和事物的想象。比如幼儿园教师在讲述“大海”这一词汇的时候,儿童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描绘出心目中大海的形象。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能够促进儿童通过想象来理解抽象的词汇和事物,对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幼儿园语言教育能够扩大人际交往活动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中就离不开人际交往活动,最早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在家庭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活动会逐步涉及到同学、老师、同事、朋友等。幼儿阶段是语言学习掌握能力最强的时期,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逻辑能力能够为儿童今后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园中,普通话水平好的幼儿交际能力较强一些,相对而言,随父母一起进城务工的随迁子女,由于口音比较重,平常很少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长此以往造成幼儿心理孤僻、沉默寡言,不利于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

二、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园处于城乡结合部,幼儿主要是来自附近村子里的适龄儿童以及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这部分幼儿整体语言素质不高,很多幼儿身处的语言环境也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幼儿园教学水平相对较弱,导致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存在了一定的隐患。

1.办学经费不足导致语言教学设施无法满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这一措施的出台让众多农村适龄儿童得到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辍学率明显降低。但目前幼儿园办学还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幼儿园享受不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导致民办幼儿园经费异常短缺,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说,语言教学需要现代化电教设备,从而为儿童学习语言提供示范,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幼儿园不能满足类似需求,导致语言教育因为设备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教学活动。

2.教师流动性较大破坏了语言教育的连续性

多数幼儿教师在思想中还存在着对幼师歧视的观念,片面地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给别人看孩子的,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多数教师到幼儿园任教1-2年以后会就辞职不干了。归结教师辞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作时间长,有的家长早上七点左右就将孩子送到了学校,直到晚上八九点下班后才将孩子接走。二是工作待遇不高。这一点是相对而言的,相对如此长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就与付出不成正比了。由于教师的频繁更换,语言教育的连续性被破坏了,幼儿经常更换语言教师,导致幼儿语言发音不准确。

3.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语言教育缺乏质量保证

我园中,真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都是其他相近教育专业的,正是如此,这部分教师往往在幼儿教育中出现“小学化”的问题,教师经常拿小学阶段的知识讲授给幼儿听,造成幼儿学习吃力、信心不足。另外,部分年老的教师,普通话基础不扎实,发音不够准确,影响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施。

4.幼儿语言环境不够理想

幼儿语言教育并不是仅仅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就能够学成,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要为儿童创建一个好的语言联系环境。我园幼儿大多居住在幼儿园附近,周围人员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和村民,普通话水平整体不高,语言交流素质较差,给幼儿园语言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部分家长对儿童语言教育不够重视,平常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导致孩子与家长交流的热情逐渐降低。

三做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策略

1.保证幼儿园办学经费,改善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要满足幼儿园语言教育最起码的电教设备、语音设备的需求,保证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正常开展。

2.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语言素养

幼儿园语言教育要想做好,就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要稳定教师队伍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幼儿园教师薪酬体系,制定多劳多得激励机制。二是感情留人。幼儿园管理者要为幼儿园教师营造家的氛围,要时时刻刻为教师着想,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归属感,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另外,幼儿园教师要以“活到老,学到老”为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不断加强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要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努力提高幼儿的语言对话能力

幼儿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主体,教师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格外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诉求。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语言自信。我园中很大一部分幼儿口音较重,不敢开口说话,害怕被周围人取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就显得没有信心。因此,教师要着力提高这部分幼儿的自信心,鼓励这部分幼儿大胆对话,提高语言水平。其次,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多利用反问和联想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词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次,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离不开良好的逻辑,因此逻辑思维训练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格外重要,教师可以将句子或者字词打乱,让幼儿重新组合,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在幼儿和教师对话时,教师要认真听完幼儿的讲述,切忌中途打断幼儿谈话或者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样会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从而不再热衷于语言交流。

4.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幼儿语言训练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成败离不开对幼儿语言的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进行语言练习。比如,教师以“交通工具”、“小动物”、“水果”等为题组织幼儿进行语言练习,看谁知道的“交通工具”、“小动物”、“水果”多,以此来加强幼儿语言练习。另外,为了给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类似于“语言礼貌训练”活动,要求幼儿用普通话向老师、同学、家人问好。这样,不但强化了幼儿的口语训练,而且还让幼儿学会了一些礼貌用语。

5.逐步改善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

幼儿园地处人员结构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周围语言环境较差,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首先,要争取幼儿园所在地村委的支持,通过村委向广大村民宣传讲普通话的重要意义,通过有组织地开展普通话推广教育,来改善幼儿所处语言环境。其次,需要得到幼儿家长的重视,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来宣传普通话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转变家长不重视普通话教育的思想,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学说普通话,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儿童逻辑学培训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智力

幼儿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接受到的第一次教育,之前在家里的教育,多是孩子在自己的好奇心驱使下,去探索学习,通过反复练习直至最后成功掌握某种技能。幼儿园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接受系统教育,对于以后义务教育和以前家庭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同其它的学科相比,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这样,幼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既来自现实世界的直接抽象,也来自人类思维的能动创造。数学对于幼儿智力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1数学对于幼儿智力发展影响

1.1培养孩子抽象性思维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比如语文,幼儿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只要有一个语言环境,就能学习好。幼儿园时期,孩子由于年龄小,思维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的束缚,但已经开始了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某些具体的问题或情境,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特点,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早期的数学学习能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帮助其思维方式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1.2 培养孩子逻辑性思维

幼儿园的处于三到六岁,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数量估算能力,只不过合理估算的水平较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幼儿园小朋友会逐渐懂得用数学的逻辑来解决问题,数感发展和数量估算能力都会在学习中提高。比如教儿童理解“7可以分成几和几”,一般都会引导他们将7个苹果分给爸爸和妈妈,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在学习数学之前,很多儿童都感到为难,因为7只苹果无法平均分配,于是就分给爸爸和妈妈各3个,还剩1个则放在一边。这个时候儿童的大脑里面没有任何逻辑性思维,他们考虑的仅仅是自己分得是否公平,这是一件现实的问题。 在学习了数学之后,儿童思维的抽象性也会逐渐发展起来,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后来儿童学习之后会明白,不论是分7个苹果、7个桃子、7个玩具还是其他7,他们不会单独将这些看成是不想关的操作,而会看到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即遇到是分7个东西,儿童都知道怎样分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理解了数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1.3培养孩子空间想象能力

幼儿的数学学习中,主要是识图能力、画图能力、识符和画符能力的培养。这些学习都会不自觉的扩大孩子感知力,观察力,培养他们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让孩子画一个桌子,孩子会在脑子里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桌子,通过“实物比较”,然后自然的灰构建一个桌子的形象,在笔下画出他所想象到的这个桌子。

2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

2.1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幼儿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在潜意识中伴随着孩子的一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多次的重复是形成习惯最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思维习惯,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他知道下次也应该这样做,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就会养成这样的数学习惯,这种越早养成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对于早期开发智力也是很有用处的。

2.2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寻找到数学的影子,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孩子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对于数学一开始就不擅长的孩子,应该予以做正面、积极的思考,始终让他们对数学充满兴趣。在幼儿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要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是针对幼儿年龄小,认知特点,加上数学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决定的。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发现发,立足实际的生活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学习,让他们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反应。

2.3激励情感教育

良好的情感能够让人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促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数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建构的问题,平时在带领幼儿娱乐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创设应用机会 ,鼓励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描述客观事物和现象,并予以全班表扬等奖励。这种激励情感教育能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他们在激励作用下,会自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带动智力发展。

3结论

国内外很多心理与教育的实验和实践都证实,早期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时期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都是构成一个孩子智力的一部分,而且占了重要的一部分。重视幼儿园数学教学,有利于智力发展,对孩子一生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牟晓峰;幼儿园数学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2]蒙杰新,谢昌慧;新世纪面向农村数学教育策略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