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知识点范文

地理知识点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理知识点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的应用

摘要: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一个知识往往具有很多相关联性,单纯按课本顺序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学习的知识量将多而乱,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记忆。使用地理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知识的梳理,既方便教师教学的效率,又能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系统学习。

关键词:地理比较法;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探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地理比较法概述

地理比较法是高中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运用地理比较法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原有知识的比较整理,对相关性知识进行异同点的整理归纳,实现学生对复杂而繁多的地理知识的记忆使用。地理比较法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地进行地理教学。在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之前知识的比较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在学生理解力提高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学生见到某一知识,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其他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串联,从而提高其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针对地理这一学科,地理比较法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教材存在的应用缺陷目前高中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是知识点有一点相关联,但章节内容的安排与地理比较法教学有一定的应用缺陷。由于作者编写的出发点和高中教学内容的限定,现行的地理教学课本还是以学生的课程标准要求为主,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足够的安排,但没有考虑到实际教学的使用方便。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改动,对本节内容没有要求,但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同时,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地理知识的内容总结,添加使用表格和图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地理比较法的使用有更直观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生学习方式存在不足中学地理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初中地理不进行中招考试,所以学生对地理学习往往是应付会考,未能打牢地理的基础知识。升入高中后,遇到更为复杂的地理知识时,因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基础薄弱,所以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联系和应用。还有很多学生缺少对地理比较法学习的认知,仍用从前的学习方法学习———通过大量的背诵学习地理。这种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造成地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相同知识点易混淆。学生缺乏对地理比较法的学习使用,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效率。

(三)教师存在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地理比较法的使用也存在不足。这些教师还是以传统的课本教学为主,只对新生进行每节课本知识的教授,虽然对地理比较法的优势基本认同,但由于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课程进度要求或学生考试需求,没有进行地理比较法的教学普及。虽然短时间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但缺乏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在期末复习时,还是需要面对大量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复习负担。

继续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分为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包括掌握地理教材知识,地理知识实践能力和学习地理的有效方式方法等,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日常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有效措施

引言

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及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形成了创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为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初中学习阶段是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时期。

一、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容

素养指人的素质和修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长时间系统化深入化的学习之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也是全部学生必备的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够直接将初中学生掌握地理重要知识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体现出来,体现学生的自我地理观点。地理学科素养具备整体性且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初中地理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学科,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初中地理学科不仅具备综合性、实践性还有生活性和思维性。因此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性一般将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划分成地理科学素养和地理人文素养两个部分[1]。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

(一)掌握地理知识,独立认识世界。初中地理学科和学生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学生不但要认真仔细地了解及研究地球的具体环境,还要了解研究人和自然间存在的联系,不仅有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所以对于初中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充分掌握一切和地理有关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2]。

继续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中“以图导学”模式思考

【摘 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图导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研究“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以图导学”模式的具体特征以及授课模式,对改善当下初中地理授课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以图导学”;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记忆、理解的知识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可以借助图像元素,阐述各种地理知识,使一些艰难晦涩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有趣,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所以,将这种模式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教学结构单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都是根据中学地理课本中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来进行的。但地理课教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但现阶段的地理教学, 受课堂时间以及部分教师的能力所限,就只能要求学生单纯地掌握课本知识,不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也不能充分运用周围有效的教育资源,这种较为单调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地理学习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二)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主体,而学生被动接受, 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在后期地理知识的学习上需花费大量时间,严重违背了“双减”政策,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被大量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但是,受教育观念的影响,还有部分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较少采用“以图导学”的模式。 只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运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地理相关知识的探究,才可以摒弃乏味的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继续阅读

地理课堂创新教育的研究

《新课程学习杂志》2014年第四期

一、在时事新闻中引入地理知识

教师们可能都会发现并有感触,当你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一则新闻事件或新闻故事时,教室会一下子很安静起来,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述,原因何在呢?很简单就是教师讲述的新闻故事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而书本中又没有的东西,那么教师在这一点上受到启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所要传授的地理知识点相关的新闻事件加以巧妙地结合,把新闻事件中有关的地理知识融入教学的知识点中,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和单一了,不仅如此还可使学生从生活事件中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增长了见识。如:在讲到伊拉克这个国家时,教师可结合伊拉克战争展开对这个国家的石油分布特点来讲述为什么会发生伊拉克战争,直至今日的经济制裁等让学生从新闻事件的发生中找出并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且恰当地进行提问,使学生在教师知识传授当中学会思考与质疑,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可以进行主动学习与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和创新能力日渐成熟的表现,所以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获得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如:在教学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的方向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地球上为什么南极和北极是只有一个方向的特殊地点?”因为这是同学们虽然听说的很多但却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每个同学都觉得很奇怪,是啊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呢?那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我长大后可不可以去探索呢?在学生的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学好地理知识,长大后去南极进行考察,去了解更多我们人类没有发现的南极的奥秘。

通过教师提问的教学手段成就了学生下定决心学好地理的梦想和树立起了他们学习好地理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进行创新探索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作者:安生花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三中学

继续阅读

记忆法下的初中地理论文

一、谐音记忆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罗列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谐音组合到一起,转化成学生通俗易记的语句,创造出一种意境,便于学生想象,达到“记中乐,乐中记”的效果。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可以谐音成:爸爸四十四岁。再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可以记忆成“大饮喝八缸”。又如,在俄罗斯亚洲部分有三条重要的河流,分别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可以采用“毕业了”谐音记忆。通过把地理知识利用谐音联想记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形象记忆法

很多地理知识,可以通过该事物的形状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或几何图形来记忆。例如,新疆的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它的记忆可以与“疆”字的右半部分结合起来,“三横”表示三座山脉,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个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再如,我国省级行政区轮廓的识辨,云南省像孔雀开屏,陕西省像屈跪的兵马俑,辽宁省像一个逗号,黑龙江省像一只欲飞的天鹅,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又如,地区和国家轮廓的识辨,印度半岛像倒立的三角形,中国的轮廓像一只威武的雄鸡,意大利的国土轮廓像一只长筒靴。利用形象记忆,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三、图文结合法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地理事物,进一步认识地理现象,以达到文字上的记忆。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人们对图像的记忆要优于对单纯文字的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的记忆才能更简捷。例如,在学习印度的季风气候中,如何理解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巧用地图学习,易理解,好记忆。由于印度南部濒临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在7月份,盛行西南风;在1月份,盛行东北风。夏季西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如果西南风风力强盛,降水就多,易发生洪涝;相反,冬季东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如果西南风风力再不足,降水就更少,易发生旱灾。这样一分析,印度的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就清晰明了。再如,从《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分析其原因时,可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多为平原和低矮的丘陵地区,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在实际生活中,便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浓缩记忆法

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材善于提炼,抓住知识的主要特征,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浓缩概括,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世界上1月、7月陆地和海洋气温的等温线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北半球,1月份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7月份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同理,南半球,1月份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而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7月份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概括为“高高低低”,即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如果某地气温高,等温线就向高纬度凸出;某地气温低,等温线就向低纬度凸出。

继续阅读

研究性初中地理论文

一、通过教学实践增强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来,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课堂上,要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中,老师是教学中的领导者,但在课堂中主要是把学生作为主体,由于在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很好的理解地理知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初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带领班里的同学一同走进大自然中,布置一些课堂以外的作业让学生来完成,比如一些景点垃圾和环保等问题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和研究,这样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地理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在大自然中能很好的观察环境等一些问题,比在教室里的学习效率更好,这样就能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和学习地理知识。相应的也可以把地理的课后作业都布置的比较生活化一点,让生活与地理紧紧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在课堂开展研究性与合作性学习

在地理的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体,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学生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探究知识的能力,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团队之间一起进行研究,比自己单独学习的效果更好,在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学习的时候,也能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运用。

三、充分的利用各种地理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对身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通过最自己亲身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关于气候多样的一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类型,老师就可以摒弃之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可以根据我们生活的地区来进行教课,海南三亚和哈尔滨这两个地方的气候比较,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理解。之后再进一步的去拓展,比如与农业的联系、对生活的干预情况,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因地制宜的利害关系,更好的掌握这一章节的地理教学知识。

四、总结

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主要是来自于生活,而地理知识最终也是运用于生活当中来,由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已经渐渐偏离生活,所以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继续阅读

谈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对策的提高

关键词: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对策

一、传统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情感不能融入地理情境教学中初中地理课程安排比较紧张,而且主要以结业考试为主,很多教师为了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压缩,也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教学中来。很多教师的授课内容还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讲授和理解中,情境教学的落脚点也只在知识点的讲授中。这样表面化的情境教学使中学生情感难以与课堂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地理知识仍然是一些零散的理论知识,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地理课的知识体系。

(二)课堂缺乏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课堂的互动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精确化的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课堂中的师生交流,但是这样的教学互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学互动知识过于表面,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将课堂互动笼统地规划到课堂提问环节中,这样的课堂互动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

(三)现有的情境化教学过于简单现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初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就可以提前获取很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知识的索取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和教学教材,更多的是课后的自我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课堂幻灯片,但是很多教师的幻灯片可能会“几年如一日”,用在好几届学生中,幻灯片的内容有时缺乏时代性,无法创新,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轨,无法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所以,初中地理情境化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出发点,用情境教学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建立学生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地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初中地理课程中情境化的教学就是要融入学生自身的实际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改善策略

(一)运用情感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课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和道理相结合。知识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情境化的教学就是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课堂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因为无法投入情感的学习过程不会长久。

(二)改进课堂导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必备。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课间和课堂上可能会判若两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初始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设备将自然现象通过画面呈现出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现象出现的原因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并逐渐导入课程教学重难点。

继续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在新课改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地理课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方法,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原则,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活动。如进行地理角色扮演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新闻活动等,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二、地理教学中要有“情境”导入

一直以来,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一种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方式;另一种是“同学们,请把书翻到X页……”把地理教学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教学。这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实际上,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学习“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这一知识时,我先让学生朗诵《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为学生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新课,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学生通过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了解到我国是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知道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通过“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这句歌词中了解到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新课改地理教学过程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独特语言,更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方式。如果地图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地理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式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并教给他们观察地图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不同的地图,为他们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助力。

四、在新课改地理教学评价中应重视能力

继续阅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