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

传统艺术培训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1篇

新时代艺术事业逐渐走向开放包容、多元融合,作为祖国艺术事业接班人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也呈现发展新特点,其既具备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形势政策课堂是用好“青春话语”、传递好“青年声音”、做好“青年文章”的关键平台,是培养符合我国政治要求人才的重要摇篮。在新形势下,形势政策课堂承载着育人使命,目标定位愈加突显。然而,当下的形势政策课教育成果多收效甚微,思政教育者对其不够重视、上课模式与专业课大同小异、传统说教仍是主流,现状堪忧。笔者认为,形势政策课应以语言的交际魅力为突破口,增强思政教育者的语用能力,通过有效的课堂话语构建,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引导,围绕学生艺术专业需求,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课堂教育成果自然能内化于学生内心。目前,以语用学为理论框架探索形势政策课堂模式的研究仍处于空白。基于语用学的形势政策课堂模式,使形势政策课从传统模式走向创新高效的模式,其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基于语用学的高校艺术专业形势政策课堂模式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入手,以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为理论指导,构建课堂话语体系,立足艺术专业特色,编织配套活动,达到交际最大效果,以实现把形势政策课变成学生喜爱的课堂,使教学成果真正内化于心。

一、语用学与高校艺术专业形势政策课堂教学的结合

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不同语言学家对语用学有不同定义,其中以英国语言学家GeorgeYule、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GeoffreyLeech等人最具代表性。Yule(1996)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美国语言学家GeorgiaGreen(1996)把语用学定义为“研究如何理解人们刻意表达的言语行为”。Leech(1983)则从语境角度定义语用学为: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语用学的定义仁者见仁,但归根结底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何自然、吴亚欣,2001)。语用学研究中有两条经典原则,分别是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是Leech于1983年针对交际中遵循合作原则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有效的交际离不开礼貌这一前提,礼貌原则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礼貌原则包含六项准则,每项准则又有两条次准则。如策略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让别人多得益。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自己少得益。赞誉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指责;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指责自己。赞同准则:尽量减少与别人分歧;尽量多赞同别人。同情准则: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对立情绪;尽量增加双方谅解。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1975)提出的语用学理论。合作原则是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合作原则有四个准则,各准则下又有次准则。一是质量准则,保证发出的信息是真实的:不发出虚假信息;不发出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二是适量准则,发出的信息量应当适度:话语应包含交流所需的必要信息;话语信息要达到必要的量。三是关联准则,信息与交流内容有关联性。四是方式准则,选择受话者最能够理解的方式设计编排信息,要避免含糊其辞,避免歧义,简短精炼,条理、有序(孙一博、田云,2012)。当代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大学生共性,也具有其独特个性,表现为更加多元外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专业技能突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家庭条件好,吃苦精神较差;个体自我意识强烈,集体主义观念相对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强,易受社会因素影响;成才进取意识牢固,政治参与热情偏低(付瑶,2007)。基于传统说教模式的形势政策课堂在高校艺术专业学习中遇冷,面临着几大困境:一是填鸭式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抗拒情绪增强;二是专业术语充斥课堂,严重脱离学生自身实际;三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语用学的高校艺术专业形势政策课堂模式,从言语交际效果出发,用学生喜欢听、乐于听的语言打通学生和教师交谈双方内心,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艺术专业特色,打造课堂配套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发力。总而言之,新模式能联通语用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把高校艺术专业形势政策课变成“教师有劲,学生爱听”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平台的有益探索,其研究具有可行性和突破性,意义深远。

二、基于语用学的高校艺术专业形势政策课堂模式可操作性分析

(一)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培训,提升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形势政策课教师的培训是打通学生内心、上好第一课堂的首要环节。传统的形势政策课培训,通常以课堂上的政治理论培训为主。几轮专家讲座专题培训,清晰地梳理形势政策课程理论体系,这是基本功,尤为必要。然而,仅仅停滞在理论层面的培训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和内心需要,无法因材施教,结合专业特色,以学生主动接纳的范式上好形势政策课。思政教师队伍培训,应当分三步走。首先,理论为本,知识为先。按照传统模式,梳理好形势政策的课程理论体系,打好上好形势政策课的基本功,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后续的课堂话语和配套活动构建才能明确不含糊,坚定而有力;其次,分门别类,走进专业。学生的需求往往立足于本专业,要充分挖掘艺术专业与形势政策相结合的潜质。分门别类地按照学生专业,对接形势政策课教师进专业培训,如了解艺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艺术专业第二课堂情况等,构建与教授对象共同的背景图式,才能更好地为课堂话语体系的编织发力。最后,一切具备,语用发力。因为专业领域跨度较大,大部分形势政策课教师对语用学相关概念和经典准则运用几乎是一概不知,也没有意识到自身语用能力的提升是成功打入学生内心思想的有效途径。所以,聘请语用学专家对形势政策课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尤为必要,系统的语用知识介绍让教师了解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理解语用相关准则的实际运用、组织探讨语用理论在形势政策课堂的运用操作,提高其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为后续课堂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二)精心构建课堂话语体系,成功交际打通学生内心语言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学生感知的首要形式,言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决定着教师与学生交际效果的达成程度。由此可见,形势政策课上教师的课堂话语显得尤为重要,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先锋。思政教师要牢牢把握Leech礼貌六大原则,以此为理论框架,精心构建课堂话语体系,以达到最大交际效果,打通学生内心,形成师生共同的思想认同。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为例,根据礼貌原则的策略准则,教师构建课堂话语时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学生不利的信息,尽量让学生多得益。比如,在课堂开始,教师这样引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学们都是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熏陶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大家可以想一想,家乡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并交流一下,让更多人认识你的家乡和传统文化。”根据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在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进行反馈时,要注意先扬后抑,切不可直截了当批评学生缺点和不足。教师可以说:“你的观点很有自身的见解,说明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也很深刻,如果能够结合所学专业来谈家乡的文化发展可能会更加全面。”根据礼貌原则的同情准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持续引起共鸣,打通学生内心,使教学成果直抵思想深处。可以这样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很多古朴建筑已经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大家鲜能听到曾经的俗语、看到曾经的民俗活动,你的家乡是否也有此种情况?你又是怎么看待的?”这样即把现状转接到学生自身,引起学生同情和共情,唤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基于语用的课堂话语体系构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用语言的交际效果紧密引导,打通学生内心,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通往学生思想深处的新路径。

(三)编织语用配套特色活动,实践体验凝聚教学成果在理论的成功输入后,还需通过实践配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积极情感,内化教学成果。以Grice的合作原则为实践活动指导思想,根据其四大准则,形势政策课堂的语用配套活动要目的明确、内容与所学紧密相关、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特别注意活动介绍和连接的指示语要清晰明确不含糊、语言简短精炼,活动形式要采取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其参与热情。例如,如果授课对象是声乐专业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听曲识器”活动,可以“刚才咱们交流了许多传统乐器,相信在声乐方面,各位都是我的老师,咱们一起来欣赏曲子,大家比比看谁识别出来的乐器多”作为课程开场白;如果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教师可以开展“看图识名”,播放传统著名图画作品,让学生在赏析的同时,发挥专业特长,猜作家和作品名;如果受众是表演系学生,教师还可组织小品表演,以表演形式诠释课上案例。立足专业、尊重专业、挖掘学生兴趣特点、组织语用活动话语、编织语用配套特色活动等,让学生在积极实践体验中凝聚出教学的成果。

结语

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形势政策课堂承载着培育祖国艺术事业继承人的重要使命,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一课堂,任重而道远。基于语用学的高校艺术专业形势政策课堂模式是使传统模式转向创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具备可行性、可操作性、突破性,其既是提升思政教师队伍语用素养的大胆尝试,也是探索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之举。

参考文献:

[5]付瑶.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6]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2001(4).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教学语言;语言艺术

近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是如今社会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美术教育重点是培养美术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高职院校美术教师应积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对美术教学的创新,更好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乐趣。随着我国高职美术教师对于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入,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教学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但是现阶段,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讲课期间仍然存在着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一情况,相关的高职美术教师必须要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着手进行具体的高职美术教学优化工作,从而不断地提升高职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高职美术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问题分析

现代素质教育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积极地扩展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五点不足分别是:第一,教师教育思维受到束缚。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理念教课,严格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学习,学生的创新想象力被压制着,教师太过于注重教课评价,所以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二,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视。现在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规模变大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不一样,而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期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沟通交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做的一件工作。但是经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期间,并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没有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形式将各项知识点表述出来,只是单一地照本宣读教材当中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长此以往,高职美术教学中的教学语言艺术魅力不仅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还会极大地降低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高职美术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四,高职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所运用的评价语言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期间,会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来告诉学生其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还会说出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并没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向评价。第五,现在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一直在被模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使国与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一些西方国家的艺术远超于国内,而西方国家美术教育也比较领先,使得一些教师不断地夸大西方艺术的成果,让学生对美术教育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一直模仿国外的美术作品,降低了学生自身的思维创造。

二、高职美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应用分析

(一)高职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好地引入课题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课程,教师怎样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是关键。很好的情景引入可以使学生非常有兴趣把精力投入在本节课。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学习的课程,设计一个有魅力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展现一个有良好气氛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记住本节课的美术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位引导者,教师需要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让课堂上的气氛更加活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改变上课和学生沟通的语言美术的课程跟其他的课程不一样,美术需要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候也需要几个人来完成一幅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室中有些学生可能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可能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课堂的秩序会失控。在这段时间,美术教师不要严格地去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当时会安静下来,过不了一会,学生就又会继续沟通。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课堂上进行交流是为了整个班级一起进步,而不是一起退步的。教师通过各种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堂上的学习才会更加顺利地进行。

(三)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的过程当中,其所运用的评价语言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评价的整体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到高职美术专业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度以及学习自信心,进而影响到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一旦教学评价语言出现不适用、不准确或者过激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丧失美术学习兴趣,降低美术学习自信心。而高职学校培养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人才,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进行客观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存在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改正。为此,首先,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评价活动期间,必须要准确有效地认知到正向评价语言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探索正向评价语言的有效运用方式。例如,高职美术教师在实际讲课期间,在提出问题并抽选学生回答时,当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出现错误之后,教师可以说“你所表述的内容,很可能是某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却不是我所问的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的活跃度,增强课堂氛围的轻松愉快性,同时还可以保证在不伤害学生尊严的基础上,有效地告知学生的回答有错误。其次,高职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并学习这一优点,从而达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评价效果,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进而保证高职美术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有效路径分析

(一)教师改变教学理念现代艺术素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应当多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身心不断成长发展,对当前社会有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对社会有一种好奇心。提升学生的素养,可以让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心态,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的互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学校学生现在正处于青春期,艺术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释放自己心理压力,保持开心的心情,使学生有良好的人格,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师要重视教学课程设计的革新教师应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课程,充分考虑到美术教学的乐趣和时代性,教师一定要选择良好的内容,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教师应该多开展校园活动,合理地安排校园艺术活动,不断地提升高职学校学生对美术的创新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自身的素质。教师应当放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创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高职学校应当不断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自身教育技能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情投入在美术创造当中。最后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想法。

(三)强化对于高职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职美术教师是语言艺术运用以及各项美术教学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语言艺术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成效,进而影响到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只有在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较强语言运用能力的高职美术教师的支持下才能够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基于这一情况,高职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必须要重视高职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的强化工作。为此,首先,必须要积极努力地宣传语言艺术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师美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并充分地利用校园内部信息宣传平台,广泛地宣传语言艺术运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并积极倡导每位教师要重视自身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提升。其次,校园内部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每一位美术教师参与到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教学语言培训活动当中,同时还要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新入职的教职人员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对已经入职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师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最后,必须要完善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培训内容,将幽默性教学语言、严谨性教学语言、评价性教学语言、多元化的语言艺术应用方法、教学责任意识、创新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教师道德素养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培训,从而保证其语言艺术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并满足高职美术教学工作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多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从而促使美术教育的有效提升。语言是生活中必要的沟通方法,同时,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职学校学生的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永波.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语言艺术的应用[J].语文建设,2015(32).

[2]冯华.浅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

[3]高文.以特色美育深化美术实习———关于高等美术教师教育与中小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

[4]姚馨丙,王胜士.语言的痛苦和困惑———兼论当代作家对语言规范的超越[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全球疫情的影响,加快了科技发展的脚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手段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工作与生活的便捷。同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的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应该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时展的设计师,那么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转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课程都是传统教学中遗留下来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涉及专业技术手段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设计专业开设的软件设计制作课程,但在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校内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应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碰到的社会问题。对于适合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设计心理学、社会学、用户行为分析、市场调研、方法论等能够帮助学生工作后更好实现设计价值的课程,开设的学校却少之又少,有的高校设计专业根本没有涉及,也没有专业的老师去胜任。如果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互助教学,应该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应用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当下大数据背景,才能培养出毕业后能直接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高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教师跨界培训计划

结合国家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嵌入式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制定针对专业教师跨界培训的计划与方案。

二、互联网大数据新时代高校教育需要校企跨界融合

互联网在当下是一种全新业态,当它与各行业结合在一起时,就是一种“跨界”。“跨界”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对自身行当的重新改变,冲破原有的模式,跨入新的起点,进行融合、创新,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当然,这其中包含着信息的整合,自身的创新,甚至自我身份的转变。

(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行线上跨界学习模式。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张企业线上课程的嵌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可以进入企业网站,借助企业大数据平台进行网络学习。企业可在网站专门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和网络授课资源,能够让专业老师和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企业的市场需求,通过实战项目,使企业和学生做到双向选择,为将来企业的招聘和学生的择业做好前期铺垫。

(二)校企跨界合作教学形成网络平台互动学习模式。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学习企业网络平台上的技术培训课程,了解并基本掌握企业的相关技术以及生产导向,有助于给学生传授实用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员工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网络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考取自身需求的学历、学位,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学习模式。

(三)建设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企业技术优势和实际情况,采取项目主导、任务驱动、质量考核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提升师资的专业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在校企融合的模式下,以适应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需求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师资培训,校企专业共建等方式,完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针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形成企业资深专家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战培训的模式,大数据平台下校企网络教育资源的互为学习,完善实用技术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内容

(一)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在长期的专业教学中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提供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更综合的知识体系。打破了单纯的教师按照课本讲解理论知识的旧模式,使学生获取更有深度、广度的教学信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有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创建能够连接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与交流的学习平台或 APP,整合互联网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库,创建考核机制,使教和学都提升了效率。在应用转型背景下,针对专业教师开展智能操作系统的设计与相关软件的培训,掌握人工智能操作技术,提高教师专业理论课程的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创立新的教学平台或者以推送“微课”,再附加设计课程资料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课余时间的理论知识补充,完善专业理论教学及课程评价体系,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是理论知识的转化,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但要与市场结合,才能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真正的接轨,为就业打好基础。作为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过视觉系统进行信息传达。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可以通过多种艺术教学平台及艺术与设计APP 的学习资源,培养艺术的审美,训练艺术设计中的发散性及创造性思维。利用大数据信息网络平台,整合最前沿的有效信息及教学资源,合理建立实践教学模块,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极强视觉效果的教学环境,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借助互联网与实践教学课堂高度结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的真正实践教学。

四、大数据时代专业教师跨界学习与培训实施路径

(一)校内课堂培训

学校聘请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参与教学,以项目实训模式开展教学,以企业开展课程嵌入式教学与系统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培训,掌握设计的最新技术。企业师资为主,辅之校内师资,以企业成熟项目案例为蓝本,将项目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力争在项目研发的同时完成教师和设计技术培训的目的。

(二)企业培训

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中长期企业顶岗学习或在企业网站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及考核。高校的学科专业体系要紧密对接新兴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产学协同创新中心。创建校企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市场需求,企业技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完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相关培训质量,融入企业的最新技术,开发校企跨界融合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实战水平和在系统软件、信息技术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教育资源及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在如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技术手段,都需要资源整合。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以各种形式呈现,并被广泛学习和利用,比如:超星泛雅、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微课教学平台以及各大高校和专业网站的相关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等。但是,这些网络课程资源需要专业教师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创建新的课程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要提前建立各个平台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学习建设自己的专业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创新能力,积极关注艺术设计行业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技术,另外也要掌握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要求,设置的课程内容要适合大数据时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把握时代变化中的人才需求,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设计人才。

六、创建大数据信息时代教育创新平台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4篇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学生活动行为等方面对新手型艺术教育培训教师进行培训,发现了运用微信平台进行教师培训的特点、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运用微信平台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

微信;艺术教育;专业化教师

教师培训是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业型教师的其中一个主要途径,如何让新手型教师较好地掌握新课改的思想并将之贯彻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培训组织者应当思考的问题。而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专业化的艺术教育老师不能满足各类要求。因此,对艺术教育专业老师的培训需要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而研究发现,75.3%的教师所接受的教师培训为短期的集中培训。其中4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后期支持不足,28%的人认为传统的教师培训结束后几乎无法继续及时地获得新知识,还有25%的人觉得传统培训模式中与专家的联系不够紧密,基本上培训结束后就无法及时的与专家进行沟通。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传统培训的弱点,支撑起教师在传统培训结束后的继续再学习活动。微信的便利操作也使教师们可以方便的进行学习。因此,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教育培训专业化教师的培训方法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总结运用微信平台进行专业化教师培训的特点、优势及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培训的主要特点

(1)培训内容容量小,主题明确;(2)微培训时间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或是视频进行观看,使培训者可以集中精力观看某一段视频或是学习内容;(3)微培训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泛,可以是学科知识内容,也可以是上课时所遇到的课堂秩序问题,或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等;(4)教师微培训是在信息化技术环境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培训;(5)教师微培训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资源、学习策略的提供。

2.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教育培训的优势

(1)教师传统培训形式主要是以集中面授为主,短期培训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处于初级阶段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集中培训这一种培训形式对教师的发展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微弱。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微培训主要是以移动学习为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不断反思并提升教学能力。(2)教师传统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以授导式教学为主,培训过后缺乏平台支撑,培训结束后,教师遇到问题一般无法及时直接获得帮助。教师微培训则是以活动元库为基础,提供多样式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得到帮助和引导。(3)教师传统培训时间短但内容多,受培训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培训资源针对性不强,教师平时利用率不高。教师微培训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培训,但是单元学习时间短,让教师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学习一个活动元内容。

3.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教育培训的劣势

(1)教师传统培训具有系统化,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构建系统知识库。教师微培训则在系统化方面相较于传统培训略为薄弱,知识比较零散,需要教师自身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2)教师传统培训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的学习动力。教师微培训在这一方面则比较不方便,需要前期对各个用户情况进行了解后才能开始分组,但是后续不断增长的自由关注的用户会加大培训者分组的难度。

4.基于微信平台教师培训策略

对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培训,与以往的传统教师培训有所不同,教师微培训需要更注重教师的培训策略。教师微培训需要教师更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微培训上需要对教师培训策略进行规划。(1)在培训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教师传输微培训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有些教师是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师微培训”,在刚开始关注的时候并不太清楚这个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是什么。因此,培训者需要提供一份简单的说明和指导,并且通过微信平台的互动,告知教师们平台的任务和意义,帮助教师们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2)培训组织者根据成人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等理论,分析教师需求,合理选题,确定必讲内容,整理培训材料清单。确认培训内容后,培训组织者需要理清培训思路,选择图文模式、纯文字模式或图片模式的培训内容形式,设计培训内容并制作成适用于微信平台的培训形式,最后根据美学设计原则进行加工和处理,方便教师进行自我学习。(3)培训开始之后,教师开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和研修,随时随地登陆微信观看教学设计及微课,阅读材料,获取资源。培训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通过微信平台统计工具跟进教师的学习情况和活动元选择情况,分析大部分教师所需要的活动元模式库和活动元,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4)在提供微培训内容时,及时提醒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进入微社区讨论、交流和评价课程,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其他教师或同伴进行非实时交流,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培训者提供建议和批评,以不断改进平台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教师在微社区上或是微信平台上针对培训内容、培训主题、培训材料、教学实践情况等提出培训建议、批评和反馈,这是外部评价;培训组织者针对平台运作情况、图文阅读情况、培训材料转发分享情况、教师学习过程及整个培训过程进行不断反思,属于内部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帮助平台更好地为教师提供培训服务。(5)在微培训平台上学习的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受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培训者进行沟通,将自己说课、评课、同课异构、课堂实践等录像传送给培训者,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培训者还可以定期开展主题交流,及时收集教师们的反馈。(6)教师在微信平台上的活动与互动情况,培训组织者要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和评价。教师的自主学习不能缺少培训组织者的互动和反馈,否则会打击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训组织者自身也要投入到教学中,观察教师,观察教学活动,帮助其他教师提升的同时也要提升自我,不能脱离了教师群体。

教师微培训平台从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上看,动态资源定期更新,为教师学习提供交流互动平台,以及同伴互助;从对教师提供的专业辅导上来看,平台拥有专家点评、培训答疑、案例研磨和实践点评等辅导,刺激教师的参与热情;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上,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统计功能,对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帮助培训者分析学习者的需求,研究总结平台的不足和优势,接收教师的反馈,改进平台。

5.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微培训不是万能的,可能未必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渠道或主流,更不可能是教师培训的唯一。因此,需要用一种客观理智的角度来看待教师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培训”。毕竟,知识是系统的,培训也需要一个系统的搭建,教师微培训对知识的系统搭建能力可能不如集中培训来的好,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教师微培训的发展。世界的多元化,也注定未来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发展,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培训也许是其中一块基石,也是多元中的其中一员。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发展仍在不断前进,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也在不断的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研究。教师微培训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今后和其他后来者的研究会不断完善,不断让微信发挥更大的培训与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思勇.表征: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3(08).

[2]陈向明.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3(8).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教学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国画、书法、古文、诗词、乐曲、舞蹈、戏剧、节日等。艺术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培养艺术传承者的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切实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华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等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艺术教育思想,用文艺培养人的品德,陶冶人的性情。孔子重视和推广的乐教思想,对现今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艺术审美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艺术教育内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顺应新时展的思想需求。艺术教育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促使受教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不知不觉发现人生的真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要随时展不断进步。

一、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要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课程资源,达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教学课程应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找到两者相互支撑的平衡点;加大对古文经典、国画、书法、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堂。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教材,给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文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向学生全方位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艺术教育课程应注重品鉴,发挥经典艺术作品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领会优秀民族文化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个人修养。戏曲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但如今由于各种新生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流行音乐的影响,大学生对戏曲的认知非常匮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戏曲文化的传播,通过经典作品赏析,让学生深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样,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要引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之首“琴”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鉴赏古曲、讲解琴的历史演变和作品特点,让学生对琴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给爱好民乐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如从古典诗词歌赋中寻求人生哲理,从中国绘画、书法中体会笔墨精神和美学思想,从中国民乐和戏曲艺术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浮于表面,要挖掘其内涵,掌握其精髓。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解,要高出作品形式之美,从作品中感悟生动的气韵以及精神内涵。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山水画影响深远,如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创作者超尘出世,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以虚静合一获取人生的自由,在山水中注入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生活品位。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要上升到领悟升华阶段,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民族气质。同样的,对民乐和戏曲的学习,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赏析艺术作品,而要深入挖掘作品蕴含的文化精髓,使受教者在学习中体悟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二、创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不同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出来,发挥艺术教育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建立校内传统文化的课程平台,打造贴近高校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栏目,为在校学生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在线教学资源,如开设国学经典阅读微课程,打造关于“琴棋书画”、礼仪等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充分发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开发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感兴趣的民族文化资料,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艺术概论课程中的戏曲艺术章节,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自己喜欢的地方剧种资料,对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资料的搜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传播的优势相结合。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或教师录制好的讲解视频,在课堂上经老师的帮助和其他同学的协助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让自己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要充分准备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资料,精心制作关于传统文化的微课视频,如学习魏晋艺术,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艺术作品风格、代表人物等展开介绍,充分体现魏晋艺术精神之美。视频要结合画面加入自己的解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互动交流,利用微信、QQ群等新媒体手段,建立学习群组进行交流。教师及时传统文化的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教师队伍对艺术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身具备传统文化的学识与修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底蕴,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今社会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要具备“琴棋书画”各项技能。高校要激励广大教师重视和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技艺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平台学习传统文化,或参加高校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培训研讨会等。高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做现场指导和讲授,实现高校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建设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为学生开辟实践创作的广阔通道,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高校可以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大赛,设立大学生作品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是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创作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思考想象的能力。艺术创作中要自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过鲜活的人物造型、生动的艺术语言与形象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经典艺术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如东晋顾恺之绘传世名画《洛神赋图》,提倡“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论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其思想对我国传统绘画影响深远。高校校园文化应始终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通过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高校可以成立“中华传统文化读书会”,让学生与圣贤对话,品读书中精华,从经典中寻求生活智慧;积极推广和举办国学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加强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办文化节、艺术节,通过书画展、民乐演出、戏曲表演、诗文评选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艺术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使高校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高校艺术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艺术活动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教师也可以将校训、办学理念、经典名言等具有教育价值的词句以艺术展览形式呈现于校园空间,或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让学生在其中得到感化、熏陶,潜移默化中学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师重教等优秀品质。总之,高校艺术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01).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时代;民间戏剧;题材创新;策略

一、新时代社会背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加快,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交融碰撞,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而面临着西方快餐式文化的影响,当代年轻人可能无法领悟传统文化作品的思想情感。作为民族文化中较为重要和典型的民间戏剧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民族历史和生活的文化符号。蕴含传统文化的气息。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间戏剧题材也要创新和发展,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也要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题材创新和发展。

二、湛江民间戏剧发展现状及问题

湛江民间戏曲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现主要有民间木偶戏和地方戏曲两大类。湛江民间木偶戏分为粤西白戏(原称安铺白戏,又叫白戏仔)、吴川木偶戏和黎戏。湛江地方戏曲只有雷剧和粤剧。以湛江民间戏剧为例:湛江民间戏剧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历经“劝说世界歌”,“姑娘歌”,“湛江民间戏”,“大班歌”四个时期,逐渐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湛江民间戏剧在雷州半岛流传很广,在基层活跃的文化生活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是,如今湛江民间戏剧的发展并不乐观。戏剧表演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变得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民间戏剧团之间相互压低演出价格,相互争抢演出台期。雷州半岛每年约有4万台期湛江民间戏剧表演,有近200家剧团或民间戏剧演出公司,这样算下来每个戏剧团或演出公司平均每年的演出台期大约为200场。然而,民间戏剧团和戏剧演员之间的合同是以年来算的。通过这种方式,将近一半的时间是戏剧团是没有演出场次的,这样档期较少的民间戏剧团就会面临较大的生存挑战,剧团面临巨大的资金方面的压力。因此,团队负责人(当地称为戏剧班子)就需要尽力寻找演出机会。无视职业道德的民间戏剧班子也屡见不鲜,他们压低戏剧演出价格并与竞争对手争抢演出机会,甚至会恶性争抢别的戏剧班子的戏剧演员。在湛江,民间戏剧并没有正式的专业培训机构,大部分戏剧演员都是临时学习的表演,这造就了湛江民间戏剧的专业人才的缺乏。一些在社会上得到认可的稍有名气的戏剧演员,基本都被很多戏剧团用高价争抢,互相抬价,这也就给了这些名气演员相当大的空间去钻市场空子,自然地造成了湛江民间戏剧如今不良的市场运作模式。

湛江民间戏剧市场的管理工作有待进步。戏剧表演市场出现的不良市场运作模式,与管理工作的缺失有很大关系。缺失民间戏剧表演市场的科学管理工作:首先,湛江民间戏剧表演市场准入条件过于宽松。其次,民间戏剧管理部门对那些无证的开展戏剧演出的戏剧团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取缔不及时,而正是这些无证的戏剧团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民间戏剧市场。最后管理部门也没有对民间戏剧演员的演出资格进行考试认证等。文化部门放任民间戏剧演出,缺少有效的管理监督办法。由于现在湛江民间戏剧表演市场的混乱,湛江民间戏剧的艺术水平是在逐年下降的,很多从事湛江民间戏剧表演的年轻人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戏剧表演教育,仅仅是在各民间戏剧团跟班学习。他们多数也是边学边玩的态度,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演员表演水平的降低也影响到观众的兴趣,长久下去,湛江民间戏剧的发展现状就面临许多挑战。在缺乏专业的民间戏剧人才教育培训的机构和学校的情况下,湛江民间戏剧人才容易出现断层,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雷州民间戏剧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民间戏剧产业似乎也产生了各类人才,但是在戏剧剧本的创新创作方面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青年人才对民间戏剧的剧本创作很少有兴趣,而且民间戏剧导演人才也非常的缺失,在民间戏剧的传承和创新方面鲜有优质的作品出现,这也对民间戏剧表演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随时代不断变化,湛江民间戏剧题材如何有效地结合传统经典和新时代精神,也是剧本创作中的一大挑战。在新时代、新观众、新需求的驱动下,结合新时代精神,创新湛江民间戏剧题材是更好实现湛江民间戏剧市场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最大难点和问题。

三、民间戏剧题材创新与新时代精神

新时代的精神是指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所总结出来的十二种精神。这十二种精神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理论:“贯彻落实科学、进取、改革、创新、自强、专一、明德、实干、廉洁、简约、福利、奉献,努力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精神论。”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紧跟时代,不断了解法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歌剧艺术工作者必须看到自己的认知缺陷,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能力,深刻理解和把握艺术发展规律,自觉运用法律的力量推动歌剧艺术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不同类型的戏剧,尊重戏剧本身的规律。根据不同剧种实施不同对策,不同剧情的历史、现状和人格特征,不能全面简化。我们希望从剧情开始,创作具有高度的文学、思想、高超的表演艺术和舞台完整性,探索传统文化创意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最佳途径。告诫我们要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歌剧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的小民歌、戏剧、濒危戏剧和古代戏剧受到普遍关注。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和员工保护戏剧的意识大大增强。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支援项目等利用国家财政资源和地方政府财政资源为艺术创作和生成提供资金。一群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作品精美的歌剧不断涌现。戏剧目的建设,团队建设,理论建设都取得初步成效。戏剧艺术在继承和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在努力攀登艺术高峰。歌剧艺术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回顾我国成立之初,在党的“百花齐放,新思路”政策指导下,对传统戏曲的戏剧改革走上了歌剧现代化的漫长道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同时,歌剧艺术应抓住追求历史的最大机遇,加强戏剧建设、戏剧团队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将歌剧艺术从改革推向建设的创新之路。谋求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民间戏剧题材创新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持续去完善演出市场管理秩序:不断深入完善剧团市场准入机制,严格把控剧团考核指标,并以剧团办证作为前置条件,提高剧团素质,使市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制定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并建立持续性的巡查制度,做到“发现问题,立马解决”,使湛江民间戏剧演出市场愈加规范化;坚决打击无证照演出等违规经营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经营秩序。只有通过构建正当竞争市场、完善市场管理机制,才能使得湛江民间戏剧有更加美好发展前景。

(二)推进改革的步伐:改革是湛江民间戏剧发展的必然过程;作为一类剧种,湛江民间戏剧不应仅仅限制在本语种、本区域的观众,应适当的考虑跨区域、跨语种观众的欣赏度和接受度,这也恰恰是剧种的魅力之处;湛江民间戏剧要更好的体现这种魅力,就必须大力进行改革创新,无论是音乐设计、唱腔创新、语言台词、灯光舞美或者剧目内容等,都要进行较大程度的创新;只有这样,湛江民间戏剧才能走出湛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而实现观众、艺术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湛江民间戏剧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发展湛江民间戏剧,首先要有民间戏剧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的方式包括具体的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湛江民间戏剧传承基地,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委托文化部门组织民间专业戏剧团体的演员,并分批开展一些免费的短期班级或培训练。社会方面由社会力量资助或由各种民间专业戏剧团体的所有者赞助。文化部门则可以定期组织湛江民间戏剧文艺骨干为各类表演者进行商务培训。只有不断加强湛江民间戏剧人才的培养,才能为湛江民间戏剧的发展不断积累人才。

(四)必须积极寻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作为一种地方的艺术文化,湛江民间戏剧的发展和繁荣取决于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政府部门必须积极管理并有效帮助职能部门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湛江民间戏剧保护工作基金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确保湛江民间戏剧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继承和保护工作,确保湛江民间戏剧健康有序发展。

(五)明确政府的主导职能:各级政府部门和职能部门要在保护和传承民间戏剧文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组织更多关于民族民间戏剧艺术保护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织出版该领域的书籍,采取更多的国际合作路线,建立文化保护区。支持戏剧发展和创新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民间戏剧的主题弘扬了新时代的精神。

(六)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湛江民间戏剧的继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科学有效的管理领导,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广发积极参与。更需要在“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五、结语

一个民族的民族民间戏剧必须以历史为基础。但是,也有必须将民族本身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并以其本质来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关系,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整个民族民间戏剧将会在一个更加健康完善的环境中发展传承,焕发我们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松.戏剧界代表、委员为新时代戏剧事业发展建言献策[J].中国戏剧,2018(3).

[2]廖秀芬.新时代的戏剧创作如何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J].四川戏剧,2016(10):60-62.

[3]邵锋.戏剧风景这边独好——湛江民间戏剧市场调查报告[J].广东艺术,2001(1):15-17.

[4]刘士德.新时代戏剧表演发展的理论及其意义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11):256-256.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钢琴作品;传统音乐文化;文化渗透

中国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特征,承载着几千年来的历文化内涵。作为国人,将传统音乐文化以现代形式继续传播,具有切实价值。多年来,我国钢琴家格外重视在钢琴作品中加入传统音乐文化,并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而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作品中的融入方式,多以渗入为主。

一、在钢琴作品中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可令钢琴作品更具中国艺术文化色彩钢琴作品的本质由音符构成,通过极具艺术价值的音符,唤起人们对于音乐的情感共鸣。但实际上,钢琴作品不仅仅由音符构成,不同音符的组合,代表着作曲家的心境,隐含着作曲家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更加承载着作曲家的艺术审美,因此,当作曲家带着民族情感、文化情感进行创作时,钢琴作品必然能够承载,更加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色彩。同时,生长在同一环境下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情感共鸣。人们在传统节日中,聆听传统音乐时热泪盈眶,这一表现就代表着人们调动了情感共鸣,与作者以及作品产生了深度交流。钢琴作曲家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而创作钢琴作品时,作品本身也将承载中国艺术文化色彩,继而可与更多的国人建立情感关联。

(二)可妥善完成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传统文化需要不断传承,才能时刻保持活力,保持文化本身的艺术特征。我国为不断保持传统文化活力,始终格外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而钢琴作曲家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创作,具有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大多数作曲家选择采用传统文化进行创作,具有两点原因:其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令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特征;其二,钢琴作曲家自身具有家国责任意识,重视传承工作,想要担负起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责任。因此,作曲家将不断挖掘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旨在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钢琴有别于其他的乐器种类,钢琴作品的知名度更广,宣传难度更低。在钢琴作品中加入传统音乐文化,可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发展,令更多民众可自发参与传承事业。

(三)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有目共睹,而之所以传统音乐传承任务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稳定的宣传途径。钢琴文化发展多年,国内外均承认钢琴具有的艺术价值,将钢琴文化作为推广传统音乐文化的工具,可拓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推广面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陌生,但当传统音乐以钢琴曲形式呈现,年轻人可迅速接受传统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自发型推广者,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结合。一段时间后,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将被年轻人阶层熟知,继而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因此,钢琴作品中加入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现实意义,均可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钢琴作品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形式

(一)直接改编传统音乐作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多年,已经产生较多的艺术作品,部分钢琴作曲家为保留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选择大量保存音乐本身的旋律,直接将钢琴作为工具,重现传统音乐艺术。例如钢琴曲《阳关三叠》,就是将传统音乐文化加以改编,再度成型的钢琴曲目。《阳关三叠》诞生后,得到了国内艺术领域的一致认同。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并未直接选择将古典素材的曲调进行重现,而是在对诗词《阳关三叠》进行研究,再对相关琵琶曲进行反复的研究与试验后,才逐步进行创作。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钢琴作品中,并非单纯将音律转换,更要调节乐器与旋律之间的融合性,既要保留钢琴艺术独特的声音特征,也要充分还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也有部分创作者,会直接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编曲,结合诗词所处朝代的音律特征,将诗词所表达的含义,用音乐的方式再度呈现。这种创作方式,也能够将传统音乐文化充分渗入。在改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也可以改变音乐的本来形态,例如改编音乐节奏,将原本的慢节奏改为快节奏形式。不同的改良方法,可呈现出不同的音乐艺术形态,钢琴曲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也将产生一定的变化。例如,深沉的情感因素,将在乐曲改编状态下,变得更加激昂,艺术所含情绪将更加深化。

(二)间接结合传统音乐思想我国传统音乐也具有丰富的艺术思想。例如,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即在固定的地域内,民众为传达不同的价值观信息,将自身文化以音乐的形式呈现。蒙古族同胞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他们的音乐风格回味悠长,可彰显出族人的生活习惯与艺术素养。因此,部分创作者沿用传统音乐元素中的风格元素,充分传达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也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当前,随着中国文化自信事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力,尽可能的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钢琴艺术中。国内各个高校中的钢琴专业内,往往包含即兴伴奏课程。调查可知,部分即兴伴奏课程中,教师正在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要求学生在即兴伴奏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在相关手段的加持下,传统音乐思想不断与现代钢琴艺术产业融合,逐渐成为钢琴艺术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种方式,也是比较普遍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形式。

三、钢琴作品中持续渗透传统音乐文化的可选路径

(一)持续推广传统音乐文化,吸引更多学子当前,国内参与人数较多,教育与宣传质量较好的组织,多为专业教育机构,因此,在未来阶段中,与钢琴相关的高校专业、专业培训学校,都能够在培训体系中加入大量的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传承价值,具有音乐艺术价值,同时经过多年历史的熏陶,必然可成为钢琴创作中的重要素材。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中国文化逐渐进入国外,成为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文化体系。因此,以学子作为主要单位推广传统文化,具有配合时展特征的实际价值。钢琴作为西方乐器艺术的代表者,具有长期广义的推广能力。国家应以学校为主,保证各位与钢琴相关的学子,可接受和应用传统音乐文化。这样一来,传统音乐文化可充分渗透至各个教学领域内,激励各个学习进行钢琴创作,充实国内钢琴创作领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征。

(二)坚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吸收艺术元素国内正在活跃或学习的钢琴艺术家们,需要持续坚定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和意识,务必要重视自身所具有的创作能力,以及宣传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需要深入到各个音乐源头之处,感受传统音乐元素的独特美感,采集于个人情感共通的可用素材。当创作者与音乐艺术本身产生情感共鸣后,传统音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的融合,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状态。

(三)坚持创作传统风格曲目,夯实艺术印象国内钢琴艺术家们,需要坚持创作传统钢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成为各个晚会的演出曲目,可以成为国际钢琴比赛的参赛曲目,更可以成为烙印在民众心中的艺术作品。只有坚持创作,才能持续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艺术体系内,为民众提供更符合民族文化素养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综上,本文以钢琴作品为主,对我国钢琴作品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渗透和间接渗透这两种方式,为当前主要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形式。而若要持续在钢琴作品中渗透传统音乐文化,可遵循推广传统音乐培养更多学子、坚定吸收传统音乐文化、坚持创作传统风格曲目这三种途径。

参考文献:

[1]葛艳秋.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艺术评鉴,2018,(07):53-55+127.

[2]姜薇.指尖上的中国梦———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钢琴作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01-102.

传统艺术培训范文第8篇

一、我国杂技艺术当前人才培养现状

以家庭传承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在我国传统杂技传承中,比较典型的模式是家庭、家族为单位的父子相承、亲属相承,具有规模小、结构分散的特点。在我国数千年的杂技艺术发展史中,最早就是从身怀奇技的街头卖艺开始,大部分是家族形式的杂技班。在家族模式的经营管理中,杂技技术传承缺乏系统和科学的教学,难以满足现代杂技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就业选择大大拓展,很多杂技家族年轻后代也不愿意从事需要从小艰苦训练的杂技行业,从而导致家族传承的杂技培养模式逐渐式微。杂技团师傅教育模式。杂技团教育模式大规模发展主要开始于建国初期,各个地方政府通过整合民间杂技艺人成立杂技团,再由杂技团师傅传授杂技技术。相比家庭传承模式,杂技团师傅人数更多,能够传授的杂技技术更为全面,教育质量也更高。与此同时,各个地方杂技团为了发展自身特色,还会有针对性地结合舞台需求,培养团内杂技艺人的舞蹈和音乐等方面技能,增加了杂技艺人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由于杂技团自身的转企改制等,面对市场竞争,传统杂技团生存困难,除了少数知名杂技团之外,大量杂技团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生存,面临难以吸收年轻杂技学员的困境。艺术培训学校教育模式。艺术培训学校模式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杂技教育模式,也是我国杂技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现代杂技艺术的发展对杂技从业人员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催生了更加专业化的培养需求。新的杂技表演环境要求杂技表演和舞台剧、音乐剧等不同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对杂技演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为了实现杂技人才培养和杂技艺术研究需求,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杂技艺术培养学校。这些专业杂技艺术培养学校不仅仅着力于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还成为我国杂技艺术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当前杂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验教学为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在当前杂技人才培养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基本以各个杂技团、地方杂技学校凭借自身经验独立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流程。相比戏曲、舞蹈等其他艺术表演形式,杂技教学在理论研究上也比较薄弱,正规教材比较少,大部分教学都是通过老杂技演员的舞台经验和学习经验,对新技术和新表演形式的研究有限。特别是在一些较小的杂技团,老杂技演员自身表演形式也难以满足当前发展趋势,年轻学生学习后发展前景有限。文化教育不足,学生成长性不足。在目前全国各地的专业杂技学校中,大部分杂技学校教学内容都是以专业方面的内容为主,缺乏对年轻学员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面对当前杂技艺术受众越来越少的趋势,传统杂技艺术必须不断创新方能获得新生,要求新的杂技从业人员不仅要懂杂技的“技”,更要懂市场和观众的审美,通过将杂技和舞台剧、音乐剧甚至动画等新型艺术形式结合不断扩大杂技表演的市场。在当前国内一些杂技艺术学校中,虽然也设置了文化和艺术课程,但是教育内容都非常形式化,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培养的重视。杂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粹,各级文化部门也非常重视杂技艺术。要真正做到不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要求年轻的杂技从业人员具有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将杂技技术和我国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相结合,不断创造美的艺术表演。教学观念滞后,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在目前杂技人才培养体系中,大部分教育都是均是围绕杂技技艺的训练培养,相比舞台表演等专业学生,杂技学校学员不仅学历层次上处于弱势,而且综合文化修养上也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就业渠道狭窄。国内的杂技学校教学中,和杂技相关的综合性教学内容还比较少,极大地限制了杂技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由于杂技艺术的特殊性,很多演员生命时间不长,但是除了少数的杂技团、杂技学校老师职位,大部分杂技演员并没有好的退出渠道。此外,因为杂技教学没有舞蹈、音乐等专业的社会培训需求大,杂技演员也很难通过提供社会培训等方式实现再就业。专业培养内容有限,从业范围狭窄,退出渠道狭窄等诸多原因导致愿意学习杂技艺术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三、杂技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增进教育科学性。加强杂技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仅仅需要杂技技术,还需要文化课程和其他相关艺术表演培养。在老师自身素质上,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杂技表演市场需求环境,杂技专业学校老师也要定期安排专业化的培养进修,帮助其规范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开阔教学视野。同时,为了满足杂技舞台剧等新艺术形式的发展需求,杂技专业学校还应当聘请能够融合杂技表演、音乐剧、舞台剧等多种艺术的专业师资,培养懂杂技的舞美人员、灯光人员、音乐人员、编导等专业性人才。杂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较晚,相关理论资料也较少。在杂技教师队伍的培养上要多参考其他艺术专业的发展路径,制订科学的教师培养计划。首先在杂技理论研究上,要加强杂技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培养,让其能够更好地将自身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成果的转化。其次要规范教学体系,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设置科学的杂技教学课程,并针对课程教学需求编制规范的教材。最后,杂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内部人才的挖掘,还需要不断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杂技专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要增加其他艺术门类专业老师,让杂技专业学生也能够通过选修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增强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学生。随着杂技艺术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传统单纯的杂技表演已经很难获得观众的青睐,杂技人才培养同样要改变单一的技术培养路线。在杂技学校的教学中,要增加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培养每一个杂技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要具有科学性和可实践性,重点加强学生杂技技术练习的同时,提供必要的文化课程教学、审美能力教学等。为了促进杂技行业的长期发展,还应当重视对杂技相关的舞美、音乐乃至管理、营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退役后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渠道,减少家长对只学习杂技没有前途的顾虑。杂技艺术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优秀的演员,也需要优秀的导演、优秀的舞美、优秀的场务和优秀的理论人员。唯有培养杂技学生长期自主学习的习惯,多阅读杂技艺术相关的专业书籍,多学习不同类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方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和杂技行业的发展。加强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学。艺术表演的目标是为了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杂技学员不仅仅需要懂技术,更需要懂艺术。在传统杂技学校课程之外,要增加艺术修养的熏陶,为杂技学校学生多提供一些舞蹈、音乐、摄像等艺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杂技专业之外的其他特长,潜移默化中提升所有杂技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杂技学校的教学中,要结合杂技行业发展现状,多加强基于杂技的不同艺术形式融合教学。做好杂技基本功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舞蹈功底,音乐功底等。开展多种艺术融合教学不仅仅是做好课堂教学,更要多开展综合性的杂技舞台剧、音乐剧等公开表演,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除了学校自身组织的表演活动之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定期选派优异的学员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表演,通过真正的商业化渠道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动力。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