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探讨范文

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探讨范文

时间:2022-11-04 11:18:33

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探讨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社会工作教育目标有效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社会工作中师生互动形式活跃、多元融合,师生关系彼此信任、合作共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传承、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方法技术的实现。随着社会工作教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师生在互动交流的方式、内容和成效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与改进。在社会工作教育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内在赋权的教育理念,建立互动共进的培养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现代教学技术的创造性应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师生互动;和谐关系

作为个体影响其他生命个体的过程,社会工作教育将专业的价值理念、知识理论以及方法技术等传递给学生,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实现助人自助以及教学相长的目标。因此,社会工作教育既是科学的教学互动技术,更是人性化的师生互动过程,还是师生互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其中,师生关系就是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通过语言、符号、行动以及其他沟通交流方式形成的,在知识传授、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情感交流过程中实现的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社会关系体系。分析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及其关系的本质、状况、影响因素、增进策略。这不仅是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社会工作专业起源于西方宗教慈善和社会福利的服务实践,最初以“友善访问员”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基于爱心解困救难行动。因此,最早的社会工作教育就是纽约慈善学院开展的“友善访问员”培训课程,也就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福利从业人员,通过服务示范和经验引领的方式影响学员具备助人的价值与技巧。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虽然社会工作越来越强调专业理论和方法技术的传承,但助人理念、利他主义以及诚实自信等专业价值的培养始终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价值认同、专业知识传播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截至2017年底,全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70多所,这是2002年开设院校的4倍之多。但是如何能保证大量的新任专业教师、学生在3~4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信任和谐、合作共进的师生关系,最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大命题之一[1]。而受制于传统学科体系中的教育哲学及其观念,现实中的社会工作师生互动面临着不平等、不积极、不信任以及不和谐等一系列问题,并给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因此,如何促进社会工作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同、专业归属以及专业合作,并实现教学相长、促进专业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工作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推动该专业价值理念、学科知识以及方法技术在学生培养中的继承和发扬,并通过专业教育来促进学生个人品性的完善、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体的全方位发展,构建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3]。但是近30年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经验证明,社会工作教育目标的达成,除了需要科学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过程以及成熟的教学技术,最关键的还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4]。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即是专业教师和学生为达成一定的社会工作教育目标,围绕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交流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师生互动,以及在互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一个完整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一是社会工作专业,具体是指用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中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以此来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最终促进社会的大局稳定[5],这是师生关系的专业场域和学科框架。二是社会工作教育,特指4年制的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不包括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社会工作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工作的高职高专教育。作为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和引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求各高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协同推进、不断加强行业内的对话与交流,逐步迈向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的发展方向[6],这是师生关系的行为属性和目标指向。三是社会工作教师,是说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和督导的教育工作者,这是师生关系的主体。四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体是说高等院校4年制本科专业的在读学生,不包括高职高专、自学考试、成人教育以及研究生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这是师生关系的客体。五是师生互动,它是说社会工作中师生之间为达成特定的教育目标所开展的知识传授、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情感交流以及日常交往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这是师生关系互动的一个基本过程。围绕师生关系及其相关的概念研究,国外学者大多以“交互主体性”“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开展教育哲学方面的探索,从理论角度分析高校师生关系的问题表现及其影响因素[7]。国内学术界近30年来发表了4000多篇关于师生关系的论文,其中只有100多篇讨论了高校的师生关系。这些论文大多数侧重于从文化角度和生态系统视角给予分析,比较重视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互动方式[8]。其研究倾向如下:一方面是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基于思辨性的论文,基于调查研究、案例研究以及行动研究的论文较少;另一方面是基本原理研究的多,具体领域研究的少。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高校师生关系目前的总体现状、问题分析及其对策讨论,而在具体学科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研究较少,所给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有关实践研究的论文较少而且方法单一。具体到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既没有相关的理论建构与理论解释方面的论文,更缺乏实证研究以及案例研究方面的成果。因此,从社会工作视野出发,来分析和探讨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改进策略,对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为响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工作师生建立信任和谐、专业合作的互动关系,结合社会工作师生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了解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总体认知、态度及其行为特征,从而把握社会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总体状况;二是分析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三是分析目前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双方对于改善师生关系的需求及其策略;四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改善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对策与措施。为达成以上研究目的,采用综合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结构访谈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搜集与“师生关系”“社会工作教育”的相关文献,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社会工作师生关系的研究新视角。鉴于目前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经验,积极吸收英美等国的相关研究思路和成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借助问卷平台在互联网上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6份。调查问卷共有20个题项,由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师生关系的总体满意程度、具体行为表现和改进意见四个维度构成:第一个维度包括2道题项,主要内容为性别和年级。第二个维度也包括2道题项,主要内容为师生关系的总体满意程度、师生关系的阶段性特征。第三个维度包括5道题项,主要内容为课堂表现、课外交流、对专业教师的直观评价、对教师和师生关系的期待、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和对师生关系本质的探寻。其中,课堂表现和课外交流两个子维度下面的内容分别为倾听学生发言和开展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程度的必要性、交流方式、交流频率、交流内容以及交流的实效性。第四个维度包括1道题项,主要内容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议。通过结构访谈法,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拟定访谈提纲,通过深入访谈12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以及集体访谈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方式,了解与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相关情况,把握师生关系的真实状况以及社会团体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与态度。最后,始终尊重研究参与者自愿选择的意愿,不强求,不做倾向性引导,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时,不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随意篡改原始资料。同时,对研究参与者的参与过程保密,运用统计分析资料时给予相关匿名处理的方法,做到充分尊重研究参与者的隐私权。

三、研究结果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846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男生占总体的152%,女生占848%,问卷调查对象有较大部分来自于师范类高校,因此在性别比例上女性偏多,但总体处于持平状态,并不影响问卷调查的效度和信度。另外,从年级分布来看,调查对象中大四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33%,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在校时间比较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比较多,对师生关系的感触更加深刻,能更好的代表学生群体对师生关系做出回答。从获得的有效问卷分析情况来看,其研究结果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关系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调查数据显示,对目前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关系感觉满意的占495%,非常满意的占223%。同时,感觉得师生关系一般的样本比例占了237%。具体而言,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师生关系发展逐渐趋好。以时间轴为聚焦点,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提高,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和融洽度在总体上呈正向增长趋势。出现这种趋势也不难理解,从学生角度来讲,随着学习、交流的深入加深了对教师的了解和认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出现了质的飞跃。二是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在大一阶段相对较高,所占比例为412%。在这个阶段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对学校的很多事物处于好奇与探索阶段,对教师的期待比较高,对新的师生关系也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因此,在这个阶段师生关系的发展呈现良好开局。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这种满意度只是与教师保持一种形式上的接纳与认同,并未内化到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中,因此师生关系也面临着一个破冰期。三是师生关系在大四阶段出现较高的满意度。经过大一阶段的“关系破冰”、认识了解、大二阶段的积极互动和不断磨合、大三阶段的认知重塑和任务协助,社会工作教育在大四阶段完成了价值内化和行为调整,最终师生关系在大四阶段达到一个较高的满意水平。四是专业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实践中的言行举止对师生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师的鼓励与支持,学生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和“时间证人”,据此,可以见证学生从最初的懵懂少年到一个有思想、有深度成年人的华丽蜕变。第二,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线下互动不够理想,线上互动情况较好。一方面,从师生互动的频率状况来看。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互动频率总体较弱。其中,师生互动的一般频率为471%,这种互动现状不容乐观。师生之间的互动本意上属于一种联系紧密、彼此信任的关系,互动频率强,日常交流相当密切。当这种强关系的互动变为弱关系事务型交流后,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异化;另一方面,从师生互动方式与内容来看。研究调查表明,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与内容略显单一,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课堂教学必要的沟通之外,平时师生之间的交流还会利用QQ、微信等通讯工具,这些通讯工具所占比重为825%,在上述交流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从学生角度来讲,他们会觉得这种交流方式的压力相对较小,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性。而课外与教师交流讨论比例为364%,因为除了导师见面会,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向导师咨询就业实习方向,或关于考研方面的事情,有关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况问题,学生则很少与导师交谈。第三,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考虑到师生代沟的存在以及教育多元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呈单向化趋势。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学生被问到是否希望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574%的学生都表示不喜欢课堂上的提问。因为这部分学生会感觉到课堂上的突然提问让自己面临巨大压力,甚至有点措手不及,或者教师提问的时候自己可能正在做其他的事情,并未认真听课;219%的学生似乎不想与老师有过多的课堂交流,他们认为安静的上完一节课就是最为理想的上课模式,喜欢的部分主动听,不感兴趣的环节处理自己的事情;69%的学生则认为课堂提问完全是多此一举。学生上课所选择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听课态度,如果非要就某个问题提问,也应该根据“教室座位图”进行选择,识趣的学生会自动忽略这些位置的选择。社会工作课堂中的互动呈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当教师被问及是否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采用课堂提问的互动方式时,85%的教师都表示倾向于选择这种教学的互动方式。教师们则认为,适当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有方向性地引领他们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延展性和深刻性,锻炼他们的临场应变和反应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前后两个不同群体的回答凸显了教师与学生对课堂互动教学方式在认知上的差异性。这种现象也从侧面揭示了课堂互动呈单向化的基本特征。社会工作课堂教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沉闷氛围。教学气氛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最终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其访谈结果表明,教学气氛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他们在课堂内外是否愿意与导师交流,接受导师的指导。所调查的社会工作课堂教学氛围显得较为消极,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社会工作课程中师生交流严重缺乏,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事务型的被动交流。调查还发现,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是短暂的课堂交流,而且主要围绕课本知识进行,点名提问成为一种常见的互动方式。

社会工作课堂外的师生关系呈现较为活跃的态势,例如,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是师生日常沟通的主要渠道,而且学生的大多数聊天内容主要是咨询就业实习方向,或关于考研方面的事情。偶尔也有不少学生就个人日常生活和思想状况的问题咨询,寻求导师提供帮助。特别是设有本科生导师制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经常就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报考研究生和事业单位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社会实践项目、非师范生技能大赛、专业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等问题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借此机会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四,教师对于教育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实地访谈来看,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因此非常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私人宴请、指导活动、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学生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也因此建立了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部分受访教师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来促使学生认识和认同社会工作专业,因此会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此也是通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来指导学生,至于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要素,则被认为是影响教师专业权威的因素,不值得提倡,相应的师生关系也就不太理想。学生对教育、专业以及教师的期待也会影响师生关系。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上了大学以后,没有应试教育以考试获得高分的内生动力和外界环境的刺激,整个人从最初的强压状态突然获得解放,很自然的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放松下来,也就没有必要再像高中阶段那样努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应该就自己的学习状况而定。剩余的时间应该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有些学生则主动地与专业教师取得联系,请教人生发展、职业规划、学业论文以及就业求职方面的信息,并能够获得来自导师较好的反馈,因此师生关系满意度较好,互动效果良好。学校教育政策与培养理念对师生关系有一定影响。在目前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传统师生关系的束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对话,尤其是心与心的沟通,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当问到他们与学生关系的互动怎么样,很多任课教师都表示大学的教学没有办公室的概念,唯一保留办公室形式的也只剩下教员休息室,除了形式的“缺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内在需求也在慢慢淡化。另外,有些高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提倡教师过多地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尤其不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走出校园外的活动,这对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巨大障碍。现代教学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重新塑造了师生关系。社会工作教学过度依赖电脑导师的师生关系,缺乏一些有效的载体。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实务技巧,课堂的讲解部分都变成了屏幕交流,频繁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过度依赖现代媒介已经成为社会工作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从对专业课教师的访谈中得知,他们认为如今的教学方式早已从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过渡到无纸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席卷而来。学生即使遇到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也觉得没有必要麻烦老师,自己可以通过网络解决。如此一来,师生之间最多的课外联系很容易被切断,无法从学生那里及时了解课程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不能和导师就相关课程学习的疑问和困难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第五,师生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接受访谈的师生双方都认为课堂作为思想碰撞交流的舞台,导师必须从内心出发,诚挚的邀请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这种“邀请”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空洞无力的口头语言表述上,还应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某个话题,或是一个实务案例的分析作为关系的建立拉开序幕。学生普遍认为,一次有组织的演练、一个教师经历过的故事、一个精心分析的案例、一次师生相聚的晚餐,都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发展。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教师一次诚挚的邀请,一场故事的用心讲述,真正做到让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对良好课堂教学互动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改善师生关系需要营造平等、开放的互动氛围。通过调研发现,社会工作教育课堂上的互动多数都停留在形式上,在专业权威和教师权威的影响下,学生容易产生被建构的倾向,心理上的抵触导致教学关系的疏远。在与任课教师的对话中不难发现,教师群体中拥有一种共识,那就是师生之间不是实现各自目的的手段,而是平等友好的互动交流平台。部分受访学生认为,导师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随后再去鼓励、引导学生做深入的自我分析。也有部分受访学生格外珍惜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够运用同情心去理解导师的真诚付出。改善师生关系并结合学科特色开展教学工作。受访学生认为,很多导师在专业教学中,没有体现社会工作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不专业、教学理念太落后、学科特色不明显。因此,受访者认为要充分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在专业服务中互动,在互动中团结和发展。真正做到结合学科特色开展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与专业建立稳定的主客体关系,以此进入社会工作话语语境的关键,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关系的良性循环。当然高质量的社会实践环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确立。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除了基础理论部分,许多实务技巧的讲解都需要结合实务案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课程实习以后遇到的专业困惑也能更好地与导师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消化书本实务技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学生也会在接触社会和课程的实践中发现专业技巧的效能感,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务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9]。

四、对策与建议

总体来说,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存在多元化的特征,线上互动较为积极,线下互动有待提升。随着级别的提高,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和融洽度总体呈正向增长趋势,具体来说大一阶段师生关系满意度较好,经过大二、大三阶段师生关系的调整和波动,大四阶段达到一个新的满意度。考虑到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受专业导师、学生年级及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和归属感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都希望开展积极的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实际,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提升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师生互动单向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社会工作教育应该坚持内在赋权的理念。教师要深刻理解教育作为“良心事业”的本质,做到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引领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0]。学生需要根据大学四年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任务,围绕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法教育以及就业创业教育等与任课教师积极沟通,从而实现个人成长[11]。第二,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师生互动形式单一以及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应该建立和健全师生互动共进的培养机制。不仅要树立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从教学价值、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奖励等方面肯定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12];还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大胆创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学,鼓励老师通过举办学术沙龙、社会服务、行动研究、实践项目、学术会议以及志愿服务等方式带领学生努力学习,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创新模式[13]。第三,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师生互动方法有限与成效不佳等问题,应该探索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社会工作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14]。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导师制”来协助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协助其在学业、心理、情感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整合与发展[15];也可以通过“督导制”让学生进入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和场所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实践与研究,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核心素养;也可以通过“项目制”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写法、实地调研技术以及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还可以通过“服务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认识多样性的社会服务群体、社会服务组织和机构,内化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践行社会工作的服务使命[16]。第四,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师生互动时空形式的单一性、现场互动尴尬以及互动缺乏活力等问题,需要创造性运用多元化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慕课、网络论坛、QQ、微信等技术的强大互动和社交功能,积极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17];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不定期的给学生现场授课、答疑解惑、试卷讲解、心得分享以及技巧剖析等。通过现代网络教学技术,不仅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时空限制,还超越了师生互动的年龄、心理、社会阶层以及代际之间的隔阂,最终达成平等、和谐、信任与共进的师生关系。

作者:刘斌志1,周 炼2单位:1.重庆师范大学,2.西南财经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zjshkxzz/72296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