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少数民族报刊发展研究范文

少数民族报刊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2-08-29 10:26:54

少数民族报刊发展研究

《传播与版权杂志》2014年第六期

一、抗战时期不同地区受众的少数民族报刊研究

(一)西康省报刊发展概况西康省于1939年元旦正式建立,直至1955年合并于新中国的四川省。西康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藏、彝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抗战全面爆发后,许多知名学者、艺术家前来讲学、演出,古老而封闭的边远民族文化活跃起来,与外界的联系不断扩大。国民党在此形成庞大的党报体系,舆论环境较为宽松。抗日战争形势促使这一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李谢莉在《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创立的社会背景、传播格局、具体特征和历史地位做了简要阐述。西康省历史上创办的报刊作为当地少数民族新闻的主要传播工具,为抗战时期中国大西南的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省会城市康定是全省新闻事业最集中的地区,它所在的“康属”是藏族聚居区,该地区最早的两种藏文报纸就在这里萌生:创办于1939年4月24日的《西康新闻》藏文版是四川历史上的第一张藏文报纸;1939年10月创刊于康定的《西康国民日报》藏文版是旧中国创办的最后一张藏文报纸。

(二)蒙古地区蒙古文受众报刊研究抗战时期的蒙古文报刊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各地及北方7省区,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文化人士。内容多出于政治需要,传播各报所属党派或集团的意旨、政令及国内外新闻、思想文化动态和民族知识等。抗战时期,由国民党创办的蒙古文报刊主要有三种:《民众日报》主要报道绥蒙抗战动态以及沦陷区情况;《阿旗简报》以抄收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简明新闻为主;《蒙藏旬刊》1931年9月20日于南京创刊,立足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向广大蒙藏同胞宣明中华民族当前的危机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本质,是具有民族思想和启蒙意义的进步期刊。除了绝大多数的进步报刊之外,敌伪创办了《蒙古新报》、《儿童新闻》等日伪蒙古文报刊,妄图通过舆论宣传“奴化”、“同化”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其占领内蒙古地区、长期进行殖民统治的野心。白润生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上)》第二编中对少数民族时事政治性期刊进行了单独一节的详细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了主要刊载时事政治的现代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其中有伪满洲国主办的、国民党地方党部主办的,而更多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办的进步期刊。有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期刊,也有回族和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越南文期刊,其中蒙古文报刊最多。此外,抗战时期的三种回族期刊中,在内蒙古创办的《回教月刊》是以“兴教灭共”为宗旨的反动期刊。

(三)新疆地区报刊发展概况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汉、柯尔克孜等13个民族。该地区的新闻传播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朱卫东在《抗战前期的〈新疆日报〉》一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主持下的《新疆日报》虽然不及当时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解放日报》、《大公报》以及《中央日报》等,但它的出现对聚居着13个民族的新疆地区来说却具有深远的意义。新疆远离内地,可以说该地区当时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新闻传播事业,而《新疆日报》的出版发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就不可忽略《新疆日报》。该报除用汉文出版之外,先后用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俄罗斯文、蒙古文出版。此外,这一时期哈萨克文报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同胞争取民主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声援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创刊于迪化的《反帝战线》是新疆最早的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刊物。

(四)关外朝鲜文受众报刊研究抗战期间,中共地方党委在关外创办了《两条战线》、《东满洲报》、《青年斗争》等一系列朝鲜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共同特点就是集中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寇侵略东北的阴谋,并号召各族人民结成统一战线,与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七七”事变后,关内的朝鲜族抗日志士力主联合中朝抗日力量,并刊行《朝鲜民族战线》等不少朝鲜文报刊,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沦陷区的朝鲜文报刊是日寇推行侵略的舆论工具,例如,影响最大的《满蒙日报》和《满鲜日报》,它们是日寇和伪满政府的代言人,为巩固其殖民统治而摇旗呐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该报随之停刊。

(五)上海和哈尔滨两地俄文受众报刊研究抗战时期,在中国出版的俄文报刊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哈尔滨两地。日本占领东北后,上海俄罗斯人的新闻传播事业逐渐繁荣,创办了一系列俄文报刊,主要受众是南迁的俄罗斯人,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加入中国国籍,加之当时我国已有俄罗斯族这个民族,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批报刊是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俄罗斯族文字创办的报刊。

二、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报刊发展的特点

(一)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报刊发展总体特征抗战期间,只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藏、锡伯、满、回8个民族有本民族文字报纸。从文种上看,比较成熟的是蒙、朝、维、哈、锡伯5种文字的报刊。在蒙、朝、维等文种的报刊中,又以党报和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报刊最发达,成绩比较卓越。从地域上看,内蒙古、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民族文字报刊的发展比较平稳,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报刊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从报刊种类上看,以蒙古文和朝鲜文报刊最多,有日刊、隔日刊、三日刊等。该时期少数民族报刊发展特点如下:第一,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文字报业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创办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并存;国共两党与敌伪创办的少数民族报刊并存;中国人与外国人创办的民族报刊并存以及境内与境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并存。这个多元共存的局面是这个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和整个新闻事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上的独有现象。第二,内蒙古地区的蒙文报刊、东北地区的朝文报刊和新疆地区民族文字报刊有新的发展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中共党报和统一战线报刊在这个时期把爱国主义和抗击外族入侵作为其宣传的重大主题。第三,外国人在海内外创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外国人在海内外创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始于19世纪末叶,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增多。这些报刊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业的发展。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少数民族期刊在北京和新疆等地创刊,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报刊事业进入新的时期。这些期刊的创办,造就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少数民族报人的中坚力量。第五,在新闻业务方面,较之近代报刊,这个时期民族文字报刊有明显进步。一是新闻题材有了新发展,除了消息,通讯、特写等作品开始出现;二是注重版面的美化,出现了插图和照片,遇有重大新闻还用红色套版印刷,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在采编业务上的一大进步。

(二)抗战时期广西地区报刊特点抗战期间广西地区报刊遵循以下几大原则,实现了协调一致发展。一是加强团结。在共产党的倡导下,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坚持抗战。广西出版的各种报纸都为全国各地坚持抗日战争的活动进行宣传,牢固树立抗战必胜信念。三是声讨汪逆。报纸十分重视肃清汉奸工作。四是全民动员。报社不仅动员民众的工作,而且身体力行,组织编辑记者带着钱物到抗日前线,回来后又写报道,表扬前线将士的作战事迹。五是抓紧建设。这个时期广西的报纸,对生产建设进行报道和评述之多之具体,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六是注重战况。报纸对我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状况高度重视。

(三)抗战时期西康省早期藏文报纸的共同特征西康省早期藏文报刊的特征概括如下:一是机关报性质。它们的创办均属于官方行政行为,服务于国民党政权的地方统治,亦伴随着国民党地方政权的覆灭而终刊。二是依附于汉文版出版。该地区党报机关报的汉文/少数民族文字双语传播模式由此形成。三是出版发行困难。由于当时报社人力、财力的限制,不定期刊发,发行量较小。四是影响深远。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中,报刊在客观上加强了藏区与祖国内地的信息交流和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中国抗日救亡的大后方——大西南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领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第一人,他常说,没有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办报活动的新闻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新闻史。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报刊的著作和文献。关于该时期少数民族报刊的研究多散见于各类新闻史或少数民族新闻史的相关书籍中,而且绝大多数所探究的抗战时期也是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算起,对于1931年局部抗战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期间的报刊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几乎可以称之为学术空白。然而,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报刊的发展是整个抗战时期中国报刊发展的重要一页,不少少数民族报刊在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增强抗日斗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开掘,抗战时期少数民族报刊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岩单位: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被举报文档标题:少数民族报刊发展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cbybqzz/65293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