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业论文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篇

在西方,金融业与工商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注重市场营销,将市场营销观念作为指导银行业务经营的基本思想。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顾客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早期银行的市场营销,基本上以联系与争夺客户、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随着银行之间兼并加剧,竞争激化,单纯用礼貌、周到的服务,已较难进一步拓宽顾客渠道。银行为了在信息技术时代求生存首先也是要争取顾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促使银行服务手段现代化。银行致力于采用新技术,为银行与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客户间的联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银行内部管理的电子化。

一、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是针对金融行业这种特定行业的相关服务而设计建设的,客户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电话、传真、计算机通讯等)与服务网络中心取得联系并得到身份确认后,即可享受系统所提供的相应金融行业信息服务及有限定范围的账户操作服务,如获取金融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通知信息,查询新业务开办方法,客户账户往来查询,查对用户相关社会服务行业收费账单,用户进行限定范围的账户转账和指定收费单位的简单付费,以及其它某些相关行业特别业务操作,等等,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银行服务呼叫中心(BANKSERVICECALLCENTER)。

早在8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已经提出这个概念并利用电话等通讯手段在各大商业银行为广大储户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当时的通讯与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一服务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但是,在今天,计算机与通讯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CPU从286、386、486到奔腾处理器,从单处理器到对称、非对称多处理器结构;计算机网络范围已经从小范围的局域网发展到跨区域的广域网、甚至联接全世界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数据传输从统计时分复用到ATM异步转移模式,数据传输速率已从几百bps发展到最高上几Gbps,几乎是千万倍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体系结构从单机方式发展到“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网络方式以及CLIENT/SERVER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处理模式。所有的技术和产品都以跨代的速度更新和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已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X.25分组交换网、DDN数据网以及光纤网已触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卫星通讯、微波传输使得信息可以传送到人类所能想象的任何空间,……。所有这一切都已为建立最完美的金融增值服务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1995年10月,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接着,北美又出现一体化金融网络机构,商业银行步入电子化新时代。电子化的进程大大增强了银行竞争力。花旗银行的ATM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使商业银行向全能型发展。在银行高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德国、荷兰和意大利商业银行率先向全能化发展。对客户而言,全能银行有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的优点,使客户能自由选择最适合其需要的信用工具,特别是小客户,节约了他们与多家机构打交道的成本。这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实施网络式管理。美国花旗银行发挥总体优势,不断将其在日本市场外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有6种货币和黄金等多种选择的共同储蓄账户,介绍给日本客户,稳住了日本市场。目前,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日益为西方商业银行重视。金融工程所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独家顾客”方案。也就是说,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此银行。这是固定客户制,是客户与特定银行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波浪式地发展客户网络,同时也可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大银行都将要逐步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并且在不断加强其地区性、乃至全国性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各大银行间建设区域性电子联行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银行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众多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

因此,许多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后,以及实现区域性电子联行后,银行的业务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银行众多的公司客户、私人储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稳固保持原有的客户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发展自己、而处于领先的地位?

很显然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服务。只有不断利用现代电子信息通讯管理手段,全面提高银行的专业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银行客户服务,才能争取扩大银行的业务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应完全熔入国际金融业电子化发展的浪潮中,并根据自身的特征,利用尖端电子技术不断创新和开发适合自己发展的先进服务手段。我们除了应完全掌握上述国际金融业电子化发展的三个方面外(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和创立银行内部通信网络),还应结合当今尖端的电子技术及自身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开发:

1.由于电话银行、自动柜员机以及当前的INTERNET银行服务等相继问世,客户实际上是距离银行越来越遥远了。各家银行的服务项目越来越雷同,客户所面对的是同样的电话或ATM,银行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谈的途径越来越少,如何才能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呢?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在与国际接轨时,也应首先考虑这一问题。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系统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创建一种环境,银行利用该环境不仅可以向客户交付事务处理功能,而且提供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个人化信息。我们先运用定向联系,即定向促销,掌握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及客户资金拥有量、投资意向、投资策略、分散投资比例等,然后通过定向服务包括定向优惠,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固定客户制,为顾客提供设计独特的理财方案,使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一家银行。目前,美洲银行、NATIONSBANK、第一银行系统、FLEETFINANCIALGROUP、加拿大皇家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新英格兰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

2.在理论上,越开放的系统,其安全性就越差。而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要求既开放,又要绝对安全。如何寻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我们要努力寻求的。新加坡DBS银行于1998年10月份出台INTERNET银行服务,该银行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安全。由于美国禁止输出128位加密技术,DBS银行经过努力寻找到一种替代方案。瑞士CREDITSUISSE银行为了保证无懈可击的安全性,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参数,可达到如下目的:

保护主机和服务器系统免受外部攻击;

防止内部图谋不轨和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系统;

提供强有力的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在公用INTERNET传输时的安全;

保障用户在INTERNET的识别和验证;

保障用户与银行主机之间端对端的透明性;

解除银行客户对保护专用信息问题的担忧。

3.以INTERNET服务为基础,与欧洲和美国的银行建立一系列联盟。通过这些联盟,我们可以扩展在全球范围的触角,可以促进伙伴银行的客户在我国进行投资,同时我们自己的客户也将更加便捷地获得海外投资。INTERNET服务可以作为主要的市场开发工具,它是我们赖以建立新联盟的基础。一旦建立了此种联盟,双方银行的客户都可以从广泛的银行服务互惠协议中受益,包括使用ATM以及外汇和贷款业务等。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2篇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3篇

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爆发金融危机,每个国家的设计企业都要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设计企业的经管者,更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不消极、不退缩、不气馁、不灰心,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严重冲击。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此外,管理者还要敏锐的关注市场动态以及流行趋势,及时掌握金融危机中市场上的最新信息,根据市场上的信息动态,及时对企业的设计产品、设计理念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改进调整,使企业能够按照正常、健康的市场经济运作发展。

二、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洲的设计强国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二战后,德国的政治、经济濒临崩溃,广大人民的生活连温饱都没有,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德国民众毫不气馁,人人都树立了危机感,更增强了忧患意识。然而,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国。正是德国民众的这种忧患牺牲精神,才换来了德国经济的高度繁荣。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如此,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竞争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要从自身思想上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应该从企业的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正确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此外,管理者要经常告诫下级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要有强烈的竞争忧患意识,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设计企业的发展永远属于具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人。只有管理者与全体职员共同树立忧患意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会克服企业内部的一切困难与挫折,企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更有活力。

三、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正由昔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青岛的海尔集团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尔集团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短短十几年,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其根本原因就是海尔集团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了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从海尔的发展中汲取丰富的经验。比如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抛弃一切落后的思想理念和墨守陈规的设计产品,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原有的理念和产品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式和人们的需要了,因此,设计企业必须要对原有的老一套东西进行改良。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产品才会更受社会消费者的欢迎。

四、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亚洲的日本在这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外国学习的国家,日本学习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然后再通过实践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因此,日本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优秀的设计人才,正是这些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多学习日本的这种先进的思维理念,比如,经常派企业中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去欧美、日本等一些设计相对发达的国家学习考察,通过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来发展和挽救在金融危机下的自己的设计企业。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正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有志之士,面对当时清王朝的危机四伏,积极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五、与众多设计企业和综合性高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加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双赢”的效果。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人强调“和谐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社会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运作中,竞争与协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的设计企业之间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协作发展,增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比如说,A公司拥有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但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相反,B公司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而缺乏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因此,A、B两家公司,可以互相增进友谊,互相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效果。只有这样,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与缺陷,才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共同生存与长远发展。此外,设计企业还要与周边的一些综合性高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要注重这一点。比如,经常去高校考察研究,经常给高校的大学生做一些演讲报告,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金融危机下,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就业工作的严峻。此外,还要在高校中选拔一批优秀的设计学生去公司企业参加实践。这样,既给一批大学生解决了就业困难问题,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又给自己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六、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诚信经济。面对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更要注重这一点——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我经常从电视或报纸杂志上获悉,国内有些设计企业存在着营销方面的缺陷问题,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诚信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些设计企业失去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设计企业的经管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提高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其次,加强企业的诚信营销管理,实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人。谁出了问题,谁负责任。必要时对、不负责任的企业人员进行严厉处罚。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修养,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价值观。只有企业的每一位职员,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观念,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才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只要我们的设计企业团结一致、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乐观面对,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努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成果以及加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好企业的诚信形象......只有这样,我相信,我国的设计企业一定会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一切挫折,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并购浪潮,笔者认为,世纪之交的这场并购浪潮不仅是银行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一种战术安排,更是为了在下世纪抢占国际金融市场而作出的一种战略安排。

首先,这场并购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迅速,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赖度明显升高,国际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也大大提高。全球90%的金融业市场将获得开放,其中包括20万亿美元的银行资本,20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2万亿美元的保险金,10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一方面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他们更有必要和可能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原有的市场份额及垄断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和重组。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使银行的并购不仅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和盈利水平,更是为了重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银行通过并购原有的竞争对手,强强联合,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业务和服务的扩张,取得产业垄断地位和领导地位。

其次,这场并购与以往不同,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在这次并购高潮中,强强联合,超大规模巨型银行间的并购现象普遍,交易额十分巨大,经济影响和发展势头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以美国为例,美国1998年4月一周内发生的三起巨型并购行动,影响空前。第二,这场并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行业内(指金融业内部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并购和行业间并购同时发展。而且,许多国家为了加速调整步伐,对原有法律作出修正,当有些并购活动与法律相抵触时,会迫使当局作出某些让步。第三,这场并购浪潮充分体现了银行业全球化、国际化、无国界化发展的趋势。

最后,通过对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分析,可以把这次并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进攻型战略并购,二是防御型战略并购。进攻型战略并购主要是指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国际大银行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并购组建世界性超大银行,以达到其发动全球领域的“抢滩”行动,维护其世界银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或竞争优势的目的。这类银行主要以美国和欧洲银行为主。防御型战略并购则是指那些经营业绩较差,不良债权较多,潜在金融风险较为严重的大型银行,通过并购来化解不良债权,调整内部结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从而达到维持生存和发展目的的一种战略。这主要以日韩银行业并购为主。

二、战略性并购对中国金融业的新挑战

首先,把中国的金融业放到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是比较脆弱的,金融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因此在全球性竞争的环境下,我们目前还是处于一种战略防御的地位。当前的任务还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银行“内功”,然后才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我们应进一步深化银行改革,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由技术性经营方式代替劳动密集型经营方式。国有银行应进行机构重组,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裁减职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技术投入,加速电子化、网络化进程,缩小与国际大银行的技术差距和经营水平差距。

2、银行应对不良债权采取新措施,可以通过增加贷款呆帐准备计提的方法来冲销存量坏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通过提高经营水平优化资产运用,提高资产收益率减少增量坏帐,这应是化解银行不良债权的根本性措施。

3、扩大业务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例。

4、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21世纪银行业的竞争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银行经营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它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我们应抓紧时间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银行管理人员,积极从高校选拔优秀的金融人才,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二,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新型股份制银行建设,逐步提高其市场份额。中小股份制银行可以通过互相并购重组或收购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方式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普遍具有机制灵活、经营行为规范、效益好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不利因素,还很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竞争,更不用说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并购重组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才可以迅速扩张规模,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竞争力。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世行与亚行国际金融机构商业计划提纲[businessplanoutline]

1.executivesummary.

a2-3pageoverviewofthebusinessplan.thisistypicallythefirstthingthatventurecapitaliststurnto(thesecondisthesectiononthemanagementteam).theexecutivesummaryshouldoutlinewhatthecompanyhasdonesofarandwhatitplanstodointhefuture,andexplainwhythisisimportantorvaluable.

areastocoverarewhattheproductorserviceis,whyitisindemand,whowillpaymoneyforitandhowmuch,andhowlargethemarketis.additionallyitisimportanttonotetheprogressthecompanyhasmadeinproductdevelopmentandintermsofrevenuesandotherfinancialmeasures,theexperienceandbackgroundofthemanagementteam,thefinancingdesiredandtheusesplannedforit,andofcoursehowtocontactthecompany.

2.industry&marketanalysis.

thissectionshouldexplainthebasisfortheneedforthecompany‘sproductorservice,howurgenttheneedis,andhowlargetheneedis.

questionsoftencoveredare:istheindustryneworwell-established?istheneedwellrecognizedorstillundiscovered?whoarecustomers:consumers,thegovernment,orbusinesses?whoarethecompetitors,whataretheirabilitiesandweaknesses,whyhavetheysucceededorfailed,whatistheirmarketshare,etc?wherewillcompetitorsbein18monthsintermsofmarketpositionandproductcapability?

hereacompetitivematrixcanbeuseful:comparingyourselftocompetitorsintermsoffinancialperformance&resources,targetmarkets,productfunctionality,productpricing,areasofstrengthandweaknesses,keycustomers,andthelike.

3.targetmarket.

whatisyourtargetmarketandwhy?whatareitsdynamics,size,locale,etc?isitstableorevolvingrapidly?whomakesthepurchasingdecisionsandhowlongisthetypicalsalescycle?howmuchofthemarketcanyouexpecttogainwiththeresourcesthatyouplantohave?whatisthecompetitivepricingsituation?whatareindustrygrossmargins?whatbarrierstoentryfaceplayersintheindustryandwhatregulatoryissuesmustbehandled?(ifthiscompanyisinaregulatedindustrysuchasmedicalortelecommunications,theregulatorysectionmayneedtobeseparate.)areanycustomerscritical,ordoanyaccountforadisproportionateshareofyourcurrentorforecastedrevenues?

4.thecompany&management.

thissectionshouldofferabriefhistoryofthecompany,explainwhatbusinessthecompanyplanstobein,whatthecompanydoesparticularlywell,andwhoitisthatisdoingso-i.e.,themanagement,board,andownershipteam.

themanagementteamorganization,summariesofeachofkeymanagementteamresumes(withcompleteresumesprovidedintheappendix),holesintheteamthatyouplantofill,allareplacedhere.additionally,informationontheboardofdirectorsisalsouseful.anownershiptableshowingallshareholders,thenumberandtypeofshares,theirpercentofownership,andtheoptionsgrantedandavailableisanotherimportantpartofthissection.alsonotehowthecompanyisorganized,asanllc,sub-s,ccorporation,etc.

5.product/servicesoffered.

thisiswhereyouexplainwhatyouaresellingorplanningtosell.doyouhaveanyunfairadvantagessuchaspatents,copyrights,andthelike?whyshouldcustomerschooseyouoverthecompetition,andhavetheysofar?howlongshouldthisadvantagelastifyoudonothingmore?whatwillyouneedtodotocreate,maintain,orexpandupontheadvantages(r&d,salesteamdevelopment,customerpartnerships,lawsuits,etc)?whatisthecurrentr&deffortandwhatareitsgoalsandmilestones?whatr&deffortsareunderwayatcompetitors.

6.marketing&salesplan.

thissectionexplainshowyouplantoreachyourtargetcustomers.

howwillyouacquirecustomers,andhowmuchwillthatcost?whatdistributionchannelsdoyouplantouse,andwhatmethodsofmarketingcommunicationmakesense?willyoubuild

aninternalsalesforce,useindependentreps,usetelemarketing,etc.,andhowwillyoucompensateeach.whatisyourrevenueandunitbreak-even,andhowdoesthattietoyoursalesstrategy?

7.manufacturing/operations/logistics.

thissectionshouldcoverhowyoudesign,develop,manufacturetheproductorprovidetheservice(s).

isthishandledinternallyorbysubcontractors?whoarekeysubcontractorsandwhatistheirexpertiseandbackground?howproprietaryisthedesignandmanufacturingcomponent?isiso9000/9001/gmpimportanttoyourorganization,andifso,howdoyoumanagetheprocess?ismanufacturingcapital-intensiveorpeople-intensive?whatiscapacityutilizationonaverageandatpeak?whateconomiesofscalearepossible?doyouhavecriticalsuppliers?

8.financialdata.

youshouldprovidehistoricalfinancialdatasuchasincomestatements,balancesheetsandcashflowstatementsforthepast3-5yearsifavailable,andnotewhethertheresultswereaudited,reviewedbyanoutsideaccountant,orcompiled.additionally,year-to-dateresultsshouldalsobeprovided.alsoyoushouldexplainsignificantitemsintheresults,andanalyzethetrendsandkeyratios.

theothermajorcomponentofthefinancialsectionistheforecast.hereyoushouldprojectthenext3-5years(includingthecurrentyear)ofperformancefortheincomestatement,balancesheet,cashflowstatement,andifappropriate,providedetailoncapitalexpenditures.theprojectionsshouldbedoneonbothanannualaswellaseitherquarterlyormonthlybasis,sincecashneedsduringtheyearcanoftenfarexceedcashneedsattheendofayear.

themajorassumptionsbehindyourprojectionsshouldbeexplained.changesinkeyratiosfromhistoricalresultsshouldalsobeexplained.oftenitishelpfultoshowsomesensitivityanalysis-theeffectofchangesinkeyvariablessuchasgrowth,grossmargins,salescycle,andthelikeontheincomestatementandcashposition.(additionallyitisusefultoprovidecompensationhistoryandprojectionsoneachmemberofthemanagementteam.)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渠道;探讨

引言

如果将高校比作一个工厂,那么毕业生就是产品。作为工厂,产品的销售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而毕业生的就业同样决定着高校的命运。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开始于2007年的这场经济危机更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雪上加霜。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让每个毕业生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高高兴兴的走出校门已经成为了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1就业危机的原因

1观念问题

家庭方面,现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消费教育,学费一般都是学生家庭支付。这就导致大多数家庭在培养子女方面投入很高,高投入自然期望较高的回报。学生方面,学生还没适应社会身份的转变,没有意识找工作即是由“精英分子”向“普通劳动者”转变,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仍然较高,加之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经历较为平坦,所以对工作的期望也教高。家庭与学生两者的观念高度统一时,就会表现为眼高手低,甚至“有业不就”。

2高校扩招

自1998年以来,高校逐年扩招,人数幅度较大,因此每年的毕业生也逐渐增加,学校和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供大于求。各个用人单位也随之提高了用人要求,高学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占有大部分人才市场,而普通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就显得相当困难。

3学校培养方式滞后社会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行业在不断更新,技术也日新月异。高校作为一个行政机构,自主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例如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修改等都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经过很多部门的审批,这严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一般需要可以立即上岗的人才,现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是学校学的知识很少能用于工作中,而且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所以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有些甚至要从最基本的教起,这就是用人单位一般只招聘有经验人员而非应届毕业生的原因。

4国家政策与社会设置种种障碍

有的省市和部门给毕业生的就业设置了各种障碍。例如有的城市必须要求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才能落户口,而有的单位盲目跟风,严格要求各种证书才签约,实际上这些证书对所招聘岗位毫无用处。即使有些单位对各种证书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在工资、福利上也会比有证书的低一个等级。这些政策给那些有能力胜任岗位的毕业生带来了种种障碍,一方面单位无人可用,另一方面毕业生无处就业。

5经济危机雪上加霜

这场经济危机使很多企业都破产了,工作岗位也就相应减少,同时释放了许多在岗人员,毕业生相对这些人员来说,经验欠缺,没有什么竞争力,这使毕业生的就业更为困难。

6就业渠道不畅通

我国很多高校都是在内陆省份或者经济不大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就业岗位不多,很多毕业生的就业都依靠沿海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观念和招聘成本的原因,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企业很少愿意到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院校进行招聘。而对于学生来说,到院校之外的地方求职,成本是相当大的,这种情况就导致沿海有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而内陆高校里的人才却又就不到业。

2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渠道的探讨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就业就如产品的销售环节,这一环节决定了所有前期工作的成败。在现在的这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自己培养的毕业生顺利的就业,是各个高校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顺利就业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新生入校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就业思想观教育,帮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知道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这样学生会明确学习目标,有方向性的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我国现在的高校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在很多行业,大学生的身份并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所以要指导学生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在转变学生基业观念的同时,就业方式、就业措施又是关键。只有尽力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发掘就业渠道,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走上自己满意的岗位。就业措施、渠道有很多种,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依托合法就业中介

就业中介掌握毕业生生源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招聘标准、就业政策等。就业中介将招聘单位、毕业生有机会统一起来,进行最有效的匹配,同时从成功的案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其实网络招聘也是中介,只是高校将中介引进来,可以对整个学校的毕业生进行捆绑推荐,这比学生自己单个出击的成功率更高。

2充分调动校友资源

每个高校都有很多的校友,而且每个校友在他的环境里都有他的人脉和各种关系,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庞大的关系体,对毕业生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校友自己的公司或者校友是公司高管,一般来说都会优先考虑自己母校的学弟学妹。所以高校在毕业生毕业后要注意有目的进行联系,相隔一段时间就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3开展校企合作的就业新模式

高校在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时,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求职期望相应的安排实习单位,打破以往的一个专业或这个班级在相同的单位实习的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和单位都可以相互考察。经过一个实习期,两者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两者相互满意的就可以在实习完后签定劳动合同,彼此都有利。

4开展定向培养

地方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当地的龙头企业签定协议,定向培养。定向培养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班级、专业。对于班级、专业定向培养的,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培养计划添加些与企业相对应的知识,在实习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到该企业去,让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具体落实个人的岗位,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省略了熟悉企业和岗位的过程。

5坚持“走出去”战略,设立“就业推荐窗口”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内陆,若让学生自己走出去找工作,成本较大,所以高校应该尽量联系就业单位,将就业单位吸引到学校来招聘,或者高校统一推荐,力求将学生就业成本降低,又提高就业率。

6积极推进高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现有高校的培养方式主要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大学生上课的时间不是很多,学生有很多空余时间。高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的时候学习些实践性和专业性教强的东西,例如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有的领域不但认文凭,还认资格证。这些领域的单位在招收人才时,对有相应资格证的学生一般会优先考虑,甚至有的单位更看中资格证而非文凭。这就是重能力轻文凭的表现,所以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考取一种或两种资格证。

7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

对于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这些毕业生,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反还一定的学费,给一定的就业的补贴等。

8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对于那些不想就业或者是一时就不了业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自主创业。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无息贷款,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帮助自主创业,给学生小有所成时,提取一定的利润。

3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但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在学校和毕业生努力就业的同时,国家也应该出台些有利于就业的政策。例如对与自主创业的毕业(下转167页(上接165页生,各级地方政府及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要提供创业方便,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国家还应早打破户口政策,让所有毕业生,不分生源地、不分学校的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使毕业生就业时没有后顾之忧,也使他们不会有外来人员的感觉,可以安心的为当地服务。总之,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却关键的问题,各个高校应该尽一切所能的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资料

[1]周先蓉.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159.

[2]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6

[3]郭潜深.高校就业指导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2.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

      绪论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 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

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04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 (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贸易政策是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贸易政策能促进金融发展,反之则会引发金融业萧条。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金融;教学方法

Abstract

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hasbeenintroducedbymoreandmoreuniversitiesandcolleges.Variousobstaclestothe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shouldnotbeignored.Inordertoeliminatetheseobstaclesand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wehavetochooserightcontents,booksandteachingmethodsandmodesforstudentswhomajoreddifferent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Teaching;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Methods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抵制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障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2.实施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英文这一交流工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3.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同其它学科双语教学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不少共同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分别来自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本文只针对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3.1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编: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国外的研究生[4],其难度略高于中国金融本科专业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讲解

国际金融理论。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1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编: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国外的研究生[4],其难度略高于中国金融本科专业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讲解

国际金融理论。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3教学方法方面

双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母语教学方法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双语教学增加了教师表达和讲授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在实践中,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畏惧甚至反感双语教学,由此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这不仅会冲淡教师上课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讲授的难度也更高。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有沉浸型、过渡型、翻译式、保持型、和双重语言教学等模式[5],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该选择哪一种模式,也是任课教师困惑的难

题。

4.对策

提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外,教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4.1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因为国际金融学的内容很多,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本土化,联系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等实际,因为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出现。笔者认为,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讲授内容应该最深也最全面,不仅是理论还是实务部分,要求都应该比其它专业高得多。对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管理等难点,应深入讲授。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讲授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比如说为学生深入讲解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以将国际金融理论作为讲授的重点。而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同学往往金融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计划中的国际金融课时又比较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首先保证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然后再选择比较容易又具趣味性的国际金融实务,比如外汇交易、套期保值等内容。

4.2参照国内优秀教材,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

外文教材有不少优点,但是外文教材缺乏对国内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阐述,同时外文教材也缺乏丰富的教辅资料,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要参照国内的中文教材。笔者认为,对学生推荐国内优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姜波克、陈雨露老师以及老一辈的国际金融专家陈彪如和钱荣堃编写的教材都是非常严谨和漂亮的,符合我国国情,选择外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时,不仅不能忘记这些教材,而且应该向学生推荐强调这些教材的优点。根据这些教材的体系,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这样即便是英语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文教材得到启发,有助于自己理解外文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学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选择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因为这本教材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同时包含的国际贸易的内容。而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可以选择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这本教材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实务内容全面、语言表述深入浅出。但是这本教材在国外主要

为MBA学生准备,所以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难度。

4.3因材施教,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教方(教师)和学方(学生)的默契配合,再富有激情老师面对冷漠无互动的学生也会变得沮丧。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有些学生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有些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误人子弟,各有各的理由。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表1的数据显示,金融一班和金融三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在这两个班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收效和学生的反馈也同样会存在差异。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打乱学生原有自然班的安排,按学生的意愿和四、六级的通过率对学生进行分班,分层次授课。学生们被重新分为五个小班,将英语成绩最好的同学和喜欢英语的同学划分到相同的班级,对他们采用过渡型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中英语表达可以达到80%以上。国际金融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在方法上,尽量给这些英语好的学生安排课后案例阅读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英语最差的学生,应耐心鼓励他们,其实笔者始终认为,高校学生不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代表英语水平低,只要持之以恒,他们也一样能够运用好英语。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用双重语言教学模式,同时采用两门语言,英语表达可减少到30%左右,逐步将学生引入双语教学中来。对于外语水平居中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模式,英语的表达在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认为沉浸型和翻译式这两种模式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都不可取,前者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后者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

以上观点,只是作者的粗浅认识,供同行借鉴,希望我国的双语教学质量不管提高,也希望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陈彪如.国际金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晶瑛.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1)

[3]钱荣堃.国际金融[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邹宏元;何泽荣.中美两国大学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比较[J],财经科学,2002增刊

[5]邹艳.关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08

[6]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9篇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到新的高度,人民银行教育司在人行党组的领导下,历任的司领导和教材处领导更加重视教材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作为教育司的工作重点,教材处就普通高校金融类教材的建设做了全面规划。由于我有机会参与人行教育司在规划、组织编写、审定国际金融专业教材方面的工作都希望我能协助参加。这样,我就接触并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高校国际金融专业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工作。以下通过一些往事的片断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国际金融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如何经风雨见彩虹的进程。

国际金融教材提纲讨论会

1979年人行教育司教材处加大了财经类高校金融教材的同时,也加大了国际金融教材的建设工作。那时重点组织编写了两本试用统编教材,即《国际金融概论》和《外汇概论》。

在此,我集中回忆有关《国际金融概论》一书的编写情况。此书从1980年 冬,由人行教育司教材处处长谭秉文亲自主抓,从挑选高校编写人员到拟定编写大纲,从讨论大纲到分工撰写,从讨论初稿到最后审定出版,为时将近两年。此书于1982年12月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国财经院校师生的欢迎,后多次再版,并被评为全国金融学科的优秀教材。此后,许多高等院校也各自编著了《国际金融》的相关教材,

最令人难忘的是,1980年12月,编写组在距上海财经学院较近的一个内部招待所,召开了有关教材提纲的五天讨论会。该书编写组的成员为:朱元(组长)、谢树森、沈锦昶、张景文、吴开祺、王海北、赵尚质、黄有土、曹世儒。当时这九位老师中,黄有土、赵尚质不到50岁,其他几位都50多岁,个别已过60岁。上海12月份的天气阴冷,除了上海财院的编写及讨论人员每天来招待所讨论外,其他人员都住在一个里外间的套间里。我记得里间住有曹世儒、黄有土、赵尚质和我;外间住的是谭秉文、张景文、王海北和吴开祺。每人有一个床头柜,房间里只有一张很小的书桌,讨论时在外间,因椅子不够,大多数人都坐在床上。

谭秉文起得最早,他在楼道做自编的体操30~40分钟,据说已坚持了十几年。他身体修长,虽然年近六旬,但精神很好,动作灵活,弯腰双掌能触地。他是老一代革命家谭平山的儿子,解放前毕业于上海财院,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大学时就翻译出版过西方经济学名著,后在银行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大区行合并,他与夫人一起调到北京。他分配在《中国金融》杂志当编辑,爱人分配到中国银行总行工作。50年代末,他与爱人兰好仁支援新疆建设,一去就是几十年,在新疆,他自学了维吾尔语,能读懂书籍和报纸。70年代后期,他们返回北京,他分到人行教育司,兰好仁又回到中国银行,这时,他把全部心血投入到财经院校教材基础建设工作。上海是他父亲上世纪20年代从事革命的地方,又是他大学学习的地方,所以他对上海、对上海财院充满了感情。有一年,我正在上海探亲。他与女儿竟然找到我在上海弄堂深处的家,令我十分吃惊。老谭退休后,身体一直很好,从不上医院。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不少西方名著,如《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制度》(与戴乾定合译)、《美国中央银行的宏观管理》等。大概在1996年冬,他发高烧转成了肺炎,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其实,他是最有资格回忆,在改革开放头十年,人行教育司如何组织财经类高等院校金融教材建设的。今天,我们绝不会忘记在他组织下,编写出了的十几本金融专业教材,他的辛勤工作对我国高校金融学科和教材的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朱元当时是上海财院世界经济系系主任,编写组织中唯一的教授。他40年代中期在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到大学任教,他与老谭一起主持讨论。此书绪论由他执笔。他提出学习并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方法来研究分析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

谢树森当时是上海财院世经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他1948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任教,曾担任系主任,当时刚30岁出头。他直率、好辩,思维活跃,善于言谈,往往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英文水平出众,钟爱国际金融教学。他一直主张把国际金融学与金融学并列为相同地位的学科,以便更好地培养国际金融的人才。为此,谢教授2002年上书教育部,并向吴启迪副部长当面谈了上述意见,并建议提高高校国际金融专业入学的英语分数的门槛。

上海财院的沈锦昶带着金丝边眼镜,清瘦,显得很斯文,他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硕士学位,进入上海中国银行工作。因肺病离职,后又应聘为圣约翰大学的教师,院系调整后并入上海财院,成为教授国际金融专业的骨干教师。他英文根底好,无论英翻中,还是中翻英都有较深的造诣。至今在我手边还保存着由谢树森、沈锦昶主译的美国林德特与金德尔伯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打开封页就看到他们赠与我的签名。这本书近50万字,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贸、金融领域一本重要的理论与实务参考书。

中央财经学院的张景文,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派到上海中国银行总处,大区行合并调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从上海迁至北京,他也调到北京。1958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安排到东北工作。1976年落实政策回到北京。这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回中行总行,另一个是去中财,因为当时中财刚刚恢复招生,急需教师,而他在中国银行工作多年,搞过外汇管理、外汇信贷,英文水平也高,他是金融学科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中财领导的盛邀下,他决定去中财,并组建金融系国际金融教研室并担任该教研室的主任。他对此书编写浸注了很大心血。他与虞关涛教授共同指导的人行研究生部学生张礼卿,如今早已是中财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际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

陕财的王海北副教授,身材矮胖,看上去年事已高,我印象中,他曾留学海外。他讨论时发言不多,主要承担国际金融机构的撰写。198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恢复了我国合法席位后,1983年,基金组织在陕财举办了一个有关基金组织的知识与业务培训班,据说,王海北承担了主要资料翻译工作,从中反映出他不仅英文功底深厚,而且具有扎实的西方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

吉林财院的赵尚质,当时显得较为年轻,个子比较高,看上去精神而且挺拔。他日文很好,曾于日本商专毕业。那时有关国际金融的资料有很大部分由日文翻译过来,因此从信息来看,吉林财院一点也不落后。他是吉财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专业的创始人,编著了教材,带出不少优秀学生。

厦大的黄有土年龄与赵尚质相仿,福建人,身材较矮,是世经系国际金融教研室的负责人,在讨论时,他喜欢辩论,有时与谢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我是1979年参加社科院世界经济学会在厦门鼓浪屿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认识他的。此后,他也多次参加国际金融学会组织的活动。1992年他与学生朱孟楠编著了《国际金融新论》,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朱孟楠教授已是厦大金融学院院长、博导。

辽财的曹世儒是个大胖子,有东北人的豪爽劲,开朗和蔼,他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辽财从事世界经济的教学工作。他称得上是该校国际金融学科的创建人,80年代被评为副教授后又晋升教授,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也多次参加国际金融学会的活动,我们都有机会相见。

天财的吴开祺中等身材,戴黑边眼镜,操苏北口音。他原是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职工,50年代后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离开银行,后在天财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任教。90年代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立信会计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新编国际金融》、《现资学》、《现代国际结算》三本专著。当时,天财的国际金融专业力量很强,与吴开祺一样,有好几位教师都在天津中国银行工作过,他们是徐国勋、马作舟、苏宗祥、石岷、蒋辑等教授。现在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的实力仍然很强,有一批年轻新秀。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爱俭教授就是天财培养的接班人,她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也是国际金融。

在提纲讨论中,我们对国际金融这门教材是从国际收支讲起,还是从外汇与汇率讲起,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既然国际金融说的是国际间资本周转与流动,那么应该先谈外汇与汇率,也就是从微观说起。但有人认为,应该从宏观说起,因为国际收支能全面反应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存量与流量,它是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商品、劳务、资金交易等形成的债权、债务的综合反映,而这些变化将对汇率乃至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如何表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性质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该组织维护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促进世界商品、劳务、资本流动的作用以及缓解国际货币体系危机仍给予了充分肯定。谭秉文和我还强调,在国际资本流动这一章,要把利用外资的内容放进去。大家十分赞同,决定用一节专门谈此问题,即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与实践、指导原则、渠道方式、注意问题。最后,在充分讨论了各章节应撰写大纲后,由老谭和朱元确定各章节的执笔人选。以上所涉及此书编写的人和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这次讨论会情景还历历在目,提到的人绝大多数是我的学长和朋友。如今,我国高校国际金融专业正在蓬勃前进,已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所提及的老师大多都已故去,但是新一代的教师和学者正在不断崛起,他们以崭新的、与时俱进的学识必将把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建设推向更新、更高的水平。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审定会

1987年,国家教委高教司通过组织中外教授讨论,确定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共11门,它们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性、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并先着手组织编写和审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在国家教委启动组织编写和审定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后,人行教育司于1991年12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国际金融教学大纲审定会”。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王学青教授牵头组织承办。这是一次全国国际金融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大聚会。人行教育司副司长孙荣欣出席会议,会议由教材处处长赵蒂英负责。

当时人行教育司将国际金融专业确定为八门主课程,这八门课程是:国际金融概论、外汇管理概论、金融市场概论、外国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信贷、外汇会计、国际结算、外汇英语选读。我手中还保留这次会议的代表名册,名册不仅列入参加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还列出参加哪一门教学大纲的讨论。此名单帮助我回忆这次在国际金融教材和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会议。

参加《国际金融概论》讨论的有华东师大的陈彪如、黄银柱教授,辽宁大学的刘亚副教授(五道口博士),河北大学的康书生讲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周祥生研究员,中国银行研究所吴念鲁研究员、陶礼明助研。由于陈彪如所著的《国际金融概论》出版不久,获得好评,但该教材定性为高校文科教材,适合综合性大学使用,于是大家建议,由我和周祥生牵头,由中行研究所和上海分行研究所以及辽宁财大的刘亚参加编写国际金融概论新教材。在确定主编和编写人员后,由我、周祥生、刘亚、陶礼明就教材的框架也即各章的顺序作了较深入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目前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已不少,但都是从国际收支谈起,即从宏观抽象谈起,而人们实际接触的是外汇、汇率,而对国际收支比较陌生。我们一定要把这本金融类的统编教材编好,写出特色来。我们确定绪言由刘亚撰写。他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本教材为什么先从外汇、汇率谈起,以及国际金融核心内容的特点。接下来是外汇、汇率、国际货币制度、外汇管理、国际储备、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结算与支付、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的发展变化及前景。我执笔写了5章,在规定的半年完成了初稿工作,但其他撰稿人迟迟未交稿,而这时,我被派驻卢森堡中国银行分行工作。我把未了事项交给陶礼明,由于人行教育司和西南财大出版社催稿,即交付出版社。

1993年底,我才看到已出版的教材,全书都未看见刘亚所写的绪言,因为作为开篇的绪言就强调本书不同于其他教材,我还发现细微之处错误很多。后责问出版社时,责编答复为绪言与第一章内容有重复,他们就撤下了。对此事我很不满意。总之我们按时完成了人行教育司组织的高校金融类《国际金融学概论》教材的写作,此书共印12000册。该书的结构顺序、内容观点体现了国际金融的理论性、实务性和创新性。但我作为统编教材的主编是有责任的,虽然我在海外忙碌,但是没有盯紧此书出版的关键环节,此事一直深感遗憾。

参与《外汇管理概论》讨论的有人大王传伦教授、他的学生王军博士生,东北财大刘善讲师。人行教育司邀请了对外经贸大学刘舒年教授和天津财大马作舟教授,但他们都未到会。刘舒年教授曾牵头参与1983年人行教育司组织编写的高等财经学院试用教材《外汇概论》一书。马作舟教授按照人行“七五”金融科研规划(院校部分),承担了《现代外汇学》的科研项目,他与王令芬博士于1989年10月以《现代外汇学》作为高等财院教材,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由于他们没有到会,此教材的讨论没有深入展开。

在此,我要特别强调,人大财政金融学院的王传伦教授对国际金融学科建设作出的特殊贡献。王传伦教授是学贯中西、横跨财政金融两大学科的学术泰斗。在戴相龙、黄达主编的《中华金融辞库》中,他担任国际金融卷的分主编。他用了二万多字的篇幅写下了“国际金融”这个分卷词条。我认为,这是我国学界迄今为止,全面阐述解析“国际金融”最清晰的词条。他从国际金融发展历史和所涵盖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阐述。不仅十分到位,而且具有理论高度,阐述清晰透彻,每一个观点都经得起推敲,从字里行间也都看出他做学问的严谨态度。他所撰写词条的观点和具体内容,见后面第四部分。我十分赞同他对国际金融所涵盖的内容以及内容顺序的排列,这一思想也贯穿在我主编的《国际金融学概论》教材中。

每当在国际金融领域发生重大事件时,或对某些问题有所困惑不解时,我也随时查阅《中华金融辞库》,阅读王传伦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卷的相关词条予以解惑。王老师也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的常务理事,他曾帮助我的第一本书《欧洲美元与欧洲货币市场》一书修改、出版。我与王传伦教授有着30多年的深厚忘年之交。

《金融市场概论》由上海财经大学世经系朱元教授、沈锦昶教授牵头,参与的还有该系霍文文副教授,厦门大学财金系赵磊讲师也参加该组讨论。

《外国银行业务与经营》有复旦大学世经系陈观烈教授,陈伟恕副教授,厦门大学财金系黄宝奎教授,辽宁大学郝国胜副教授,上海财大金融系许谨良副教授,戴国强讲师,刘波讲师,中南财大刘慧好讲师,武汉大学叶永刚讲师与会。该书由黄宝奎教授主编,复旦著名教授陈观烈执笔写了第一章“银行在西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该书题目改为《西方银行业务与经营》,是八门课程中编写力量最强的一组。该书于1995年7月由西南财大出版社出版。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我几乎每年去一次上海,参加上海国际金融学会的活动,开展人民币汇价改革的调查,为《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组稿。在上海期间,我通过上海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周祥生研究员在上海中行招待所座谈。邀请了华东师大陈彪如教授、复旦大学的陈观烈教授、马之L教授,上海财大的谢树森教授、沈锦昶教授,上海银校的姚念慈教授等人。这样的活动举办过多次,他们对编写国际金融学科教材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办好《国际金融研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我受益非浅终身难忘。

《国际信贷》有北京财贸学院萧朝庆教授,对外经贸大学费修梅副教授,人民大学财金系李春副教授与会。此书确定在1986年刘舒年主编、吴永福副主编《国际信贷》教材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最后由刘舒年主编,萧朝庆、李春为副主编。该书在1993年5月由西南财大出版社出版。此教材后经多次修改。2009年3月,在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萧朝庆教授,他赠给我由刘舒年与他主编的《国际信贷》第四版,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在扉页上萧老师写道,“请吴念鲁教授指正,1991.12.5,上海教材会议的成果延续至今。萧朝庆赠,2009.1.16。”萧老师为人谦厚,我退休后参加过一段北京国际金融学会组织的活动,还见到过萧老师和刘舒年教授。刘舒年长期在对外经贸大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科研的工作,还编著了《国际金融》、《国际融资与外汇》等教材。

《外汇会计》参与讨论的有天津财院金融系石珉副教授,西南财大会计系的吴艳鹏副教授,曾晓玲讲师,广州金融专科学校外汇保险系郑师有副教授。还有几位实务工作者,他们是广东发展银行高级会计师陈懋嵩,他原是广州中行会计专家,为支援而去了广发行,辽宁省建设银行财会处的杜宇。此教材后由石珉牵头。石珉原在天津中行外汇会计工作,由他主编的教材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这次会议中国银行总行教育部教材处处长朱一鸣也到会,在这次会上她约请石珉为中国银行职工编写了《外汇会计实务》一书。

《国际结算》参加会议的有天津财经学院金融系的苏宗祥副教授,乔捷讲师,上海财大世经系的徐秀琼副教授,陆美琦讲师,西南财大国经系吴富林讲师。此教材确定由苏宗祥主编,他原是在天津中国银行从事多年国际结算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主编是最合适的人选。同样朱一鸣也约请他为中国银行在职干部编写《国际结算》一书,作为干部培训教材。

《外汇英语选读》参与会议讨论的有中央财院英语教研室郝国华副教授、陈抗风副教授、西南财大国经系倪克勤讲师、北京财贸学院金融系李书强讲师。陈抗风、郝国华是夫妻,原都在中国银行国外局工作,与我是同事。他们5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财大,进入中行后,专门到外贸学院脱产学习三年的英语,改革开放后,郝国华先去了中央财金学院,后来陈抗风也去了。他们原来就有较扎实的英语基础,通过进修后英语水平有很大提高,加之他们又有外汇业务的实际经验,因此由他们担任此教材编写特别合适,这时陈抗风刚退休不久,我主编的《国际金融研究》正缺少编辑,同时也缺少既懂理论又懂实务并具有较好英语水平的人员。因此,我请他担任兼职编辑并请他翻译一些西方大银行有关研究报告,在杂志上刊用。回京后,我专门到他家拜访。同样,朱一鸣也与他们夫妇约定,为中行干部培训,编写《外汇英语选读》教材。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国际金融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所确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和国际金融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综合性。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金融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了国际金融课程改革的强劲动力。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教材是学生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最直接最基本的渠道,目前,各大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比较完整,但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国际金融课程知识点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国际金融市场等,而这些内容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需及时进行更新。当下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在知识点的更新上比较缓慢,且大多数侧重于理论知识,缺少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关的实务性知识,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当下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兼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现今大部分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任课教师由于缺少在金融行业从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课程的讲授上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忽略了实际社会需求,教学模式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取相应的岗位能力、职业技能上有所欠缺。

(三)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现今,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仍普遍采用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只采取课堂教学这一种单一模式,课堂效果一般,教学内容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极其欠缺,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材内容。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金融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教材应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保持其时代性,将金融行业实际需要的理论与实务较好的融合,配合金融市场上不断发生的金融事件作为真实案例,做到理论与案例匹配,深入浅出,达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

由于教材的修订需要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为了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当下的金融市场现状,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高校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随时编写校内辅助教材或讲义,进一步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距离。

(二)改革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作为金融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除了必须的理论内容外,还要有较强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达到学与做的同步,实现毕业即能上岗,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丰富教学方法。1.实验室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借助金融教学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通过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能将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模拟系统中进行模拟交易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拟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会实践教学。除了模拟实践教学,到社会单位中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任课教师可积极的联系一些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如证券公司、银行、期货交易所等,带领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认识实践,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过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工作单位的实际业务操作模式等。

3.网络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第一时间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最新信息通过图片、视频、评论等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及时、全面的了解金融市场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的产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较好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国际金融课程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同时需要配备一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的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尽可能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鉴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可分批次的将自有教师送到金融类的关系单位进行实践,汲取实际的工作经验,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另外,还可聘请银行、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可通过讲座、实践环节指导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经验。

三、结语

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应不断的以实际社会需求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鲁桃珍.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高职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7(10).

[2]张路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及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6).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1篇

摘 要 融资约束是企业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金融发展影响融资约束从而对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行为产生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000―2007年近50万家制造业企业层面数据,通过引入外生的地区金融发展变量与企业自身特征变量的交互项,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对不同特征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差异性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更容易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所有制信贷歧视对企业出口影响显著,国有企业是金融发展作用于出口的优先受益者;只有在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才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扩展边际 集约边际

引 言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贸易大崩溃(Trade Collapse)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部门的关注。2009 年全球GDP 下降约为1.98%的同时,贸易下挫幅度却高达23%,全球贸易依存度随之大幅下降约33%,表明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事实证明,金融发展不仅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2]对一国对外贸易的流量和模式也具有重要影响。[3][4]金融部门的效率高低是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外部融资依赖性较高的行业上更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以Melitz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更多的研究从微观层面探讨异质性企业的出口问题。[5]Chaney将流动性约束纳入到模型中,发现融资约束是企业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6]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融资约束与出口有着紧密联系,[7][8][9]然而对两者相关性方向上却存在着较大争议,即到底是融资约束程度低的企业更容易出口,还是出口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10][11]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反映融资约束的外生变量,其结果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外生的区域金融发展变量,探讨地区层面的金融发展因素与企业自身特征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有效回避融资约束内生性问题的争议,另一方面也能从微观企业角度透视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类型出口企业的冲击。考虑到我国目前不仅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抑制,还存在基于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信贷歧视,并且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一研究无疑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外贸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进一步将企业出口增长分为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 growth)和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growth),探讨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根据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一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沿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和集约边际实现的。[12]出口的扩展边际表现为新企业的进入、出口种类的增加新的出口市场的开拓;出口的集约边际表现为已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在单一方向上的扩张。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催促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形成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而可变成本则更多地决定了企业生产商品的价格,可变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出口数量的增加,也就是集约边际的增长。Egger研究了2001―2005年中国企业融资约束对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实证结果得出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存在负向影响效应。[13]陈琳和何欢浪利用世界银行企业微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外源融资约束对出口二元边际均有显著影响,且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对出口二元边际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对外源约束的敏感度更高。[14]雷日辉、张亚斌借助各省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发展、融资约束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处省份金融发展程度越低,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金融发展对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越强。[15]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区域层面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究竟体现在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金融深化在不同规模、生产率、所有制等异质性企业层面的影响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的设计,主要包括样本的来源与处理、计量模型的设定与构造以及变量的选择与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理论模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本国有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提供可自由贸易的同质产品,价格为1,ω为本国劳力工资;另一生产部门提供差异化产品Χ,每个产品的生产企业都处于垄断地位,企业生产率为φ,差异化产品间的替代弹性为σσ>1。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量为qφ,对同质产品的需求量为q0。消费者效用函数为:

Uq01-γ∫Χqφσ-1σdφσσ-1

垄断竞争下DixitStiglitz需求函数qφ:

qφ=Αpφ-σ (Α为垄竞争行业的市场容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差异化产品出口,企业必须支付预付固定成本(upfront fixed cost)Cf以及可变冰山成本τ(τ>1)。可变冰山成本表示在国外市场卖出单位产品需要国内输出τ单位对应产品。

参照Manova的研究,假设企业出口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可外部融资获得,融资比例为d(0

此时,企业出口面临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p,q,Fφπφ=pφqφ-q(φ)τωφ(1-d)-ωCf(1-d)-λF(φ)-(1-λ)μωΩ

s.t.p(φ)qφ-q(φ)τωφ(1-d)-ωCf(1-d)F(φ)(1)

-dωCf+λFφ+(1-λ)μωΩ0(2)

下面讨论三种情况:

(1) 金融市场完备,不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最优化问题即为:

maxp,qπφ=pφqφ-q(φ)τωφ-ωCf

此时企业出口的最优价格p*φ为:p*φ=σσ-1ωτφ;出口收益为: r*φ=A(σσ-1τωφ)1-σ;利润函数为:πEφ=r*φσ-ωCf。

令πEφ=0,则得到一个出口临界生产率φ*(πEφ*=0),当企业φ>φ*,则会选择出口。该种情况的讨论和结论与Melitz相同,生产率高低是企业扩展边际增长的决定因素,企业生产率越高,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支付预付固定成本,因此越有可能出口。[5]

(2)外部金融市场不完备,企业存在融资约束,将约束(2)代入约束(1),外部融资预付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则此时企业面临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p,qπφ=pφqφ-q(φ)τωφ-ωCf-1λ-1 dq(φ)τωφ+dωCf-μωΩ

此时,企业出口需要满足的生产率条件是:

πEφ-(1λ-1)dq(φ)τωφ+dωCf-μωΩ0

该式显示,当dq(φ)τωφ+dωCf-μωΩ>0即企业遭遇融资约束困境时,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1λ-1)dq(φ)τωφ+dωCf-μωΩ,所以企业出口的临界生产率φ*'>φ*。这表明融资约束的企业需要满足更高的生产率要求方能发生出口行为。生产率、融资约束(与Ω方向呈反向关系)共同作用于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生产率越高,融资约束越少,企业出口的概率越高。

与此同时,此时企业出口的最优价格为:p*'φ=σσ-1ωτφ(1-d+dλ)>p*(φ), 出口额为: r*'(φ)=Aσσ-1ωτφ(1-d+dλ)1-σ

(3)加入金融发展,企业出口情况:

金融发展意味着融资约束的缓解。[3][16]根据Harrison,金融发展可表现为上述模型两种形式的变换:一是μ的增加,由原来的μ0转变为μ1=μ0+Δμ0;二是Ω累积分布均值的增加:由原来的G0(Ω0)转变为G1(Ω1)=G0(Ω0+ΔΩ0)。[17]

金融发展将推动融资约束(dq(φ)τωφ+dωCf-μωΩ>0),生产率介于φ*和φ*'的企业因为融资约束的缓解而实现出口扩展边际增长,推动融资约束(dq(φ)τωφ+dωCf-μωΩ>0)、生产率高于φ*'的已经出口企业出口集约边际增长。因此,基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金融发展将更加凸显生产率对出口的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容易实现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金融发展与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应该显著为正。

其次,不管金融发展程度如何高,金融发展带来的μ或G(Ω)均值的提高都只会惠及那些Ω接近dq(φ)τφ+dCf/μ的企业获得更多融资。因此,金融发展将扩大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阻碍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越有可能出口,出口得越多,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的交互项系数应该显著为负。

再次,企业规模、年龄、劳动者工资、所有制性质这些企业特征也是银行发放贷款考察的重要指标。企业规模越大、存续时间越长、劳动者工资水平越高以及国有企业,越有可能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金融发展带来的流动性的增加越有可能惠及这些企业,使其dq(φ)τωφ+dωCf-μωΩ

计量方法的设计

(一) 模型的设定

在出口的扩展边际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反映企业是否选择出口,模型为二元选择模型,采用probit方法估计。probit模型是假设事件发生概率服从累积正态分布函数的二分类因变量模型,其假设每一个体都面临两者择一的选择且其选择依赖于可分辨的特征,旨在寻找描述个体的一组特征与该个体所做某一特定选择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在模型设定上根据Roberts和Tybout构建的动态模型,[18]同时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同步性问题 ,采用影响企业出口的滞后一期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 (Bernard and Jensen , 2004)。[19]基本思路如下:当一个企业现有和预期收入大于现阶段的成本加上出口的沉没成本,企业选择出口(Xijkt=1):

Χijkt=1,假如π-ijkt>Cijkt+F(1-Χijkt)

0,否则

其中,π-ijkt是产业j中的企业i在年份t的即期和预期收益,k是该企业所在的省份, Cijkt是当期成本,F是出口的预付固定成本,基本模型如下:

p(Χijkt=1)=αi+αjt+αkt+ηFDktΖijt-1+δΖijkt-1+εijkt

p(Χijkt=1)表示企业出口参与的概率,αi代表企业固定效应,αjt代表产业固定效应,αkt代表区域固定效应,FDkt反映金融发展水平,Ζijkt-1是反映企业特征的向量集,比如反映企业异质性的生产率、融资约束、规模、年龄、工资水平等变量。

在出口的集约边际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参照Gugamelli(2008)的处理方法,[20]用企业的出货值占销售收入(EX)表示,采用OLS估计,计量方程如下:

EXijkt=αi+αjt+αkt+ηFDktΖijkt-1+δΖijkt-1+εijkt

(二) 变量的选择

(1) 解释变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FD)。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金融机构到现在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机构,都是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股票市场对投资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非常微弱,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规模较小。因此,要度量我国区域层面的金融发展程度,应该重点考察银行体系方面的指标。现有文献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度量,大多沿用金融相关率指标,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的价值之比。在衡量国家层面金融发展水平时采用广义货币存量M2与GDP之比,而地区层面由于缺乏金融资产方面的数据,一般采用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占GDP比例来表示,本文同样采用该指标作为各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15]

(2) 控制变量:企业的特征向量(Z)。在借鉴新新贸易理论相关实证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具体引入了以下几个控制变量,包括:① 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克服贸易中的成本约束问题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可能参与国际市场。对于企业规模的度量指标,有销售收入、总资产和雇员人数三种规模指标,本文根据Buckley和Clegg,采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度量变量。[21]② 工资水平(WAGE)。工资水平是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尤其重要。本文采用企业应付工资总额除以雇员人数。③ 企业年龄(AGE)。企业年龄的增长可能意味着出口“学习曲线”的实现,管理、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的成熟以及企业声誉的建立,出口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本文计算从企业成立到当年年份的时间段。④ 企业的融资约束(FR)。融资约束使用1-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度量。[22]⑤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在Melitz的模型中,生产率是决定企业是否出口的决定因素。[5]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克服出口市场的障碍,并在国外获取额外的利润,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甚至有可能因为贸易开放导致的竞争压力而被淘汰。本文基于LP法,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企业的产出值,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2007年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最全面的企业数据库,其中既包含企业的基本情况也包括翔实的财务数据信息,涵盖本文研究需要的各种数据。鉴于该数据库所存在的偏差与错漏问题,本文借鉴聂辉华(2012)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筛选。[23]

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以1999年为基期,使用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减。宏观方面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统计数据汇编》等。其中,相关价格指数、地区GDP、人口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地区金融机构存款额、地区金融机构贷款额来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统计数据汇编》;金融业市场化指数来自《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市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 初步的估计结果

表1的估计结果显示,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显著正向影响,对集约边际影响不显著,而后在heckman修正模型检验中证明生产率对企业集约边际影响亦显著为正。这一结果与Melitz模型的判断结果一致,贸易能够促使高生产率企业发生出口,而低生产率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或者被市场淘汰。[5]李春顶等人认为的“生产率悖论”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与本文没有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形有关。[24]第二,企业规模对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越大,出口沿扩展边际增长的可能性会提高。事实上,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而言,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承担较高的固定成本投资,而且,大企业在中国在银行融资、政府关系等各方面都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因而,企业资产规模扩大,出口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而企业规模对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却为负向影响,这似乎有悖客观事实,而后拆分样本的实证结果亦是如此。这可能源于中小企业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中坚力量的事实。第三,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果与韩剑运用2003―2007期间样本得出的结论相同:中国出口企业存在“融资约束悖论”。[11]与Manova理论和实证证明的融资约束阻碍企业出口的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结论相反,我国金融市场竞争不完全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现实情况使我国企业不得以转向“出口”来缓解企业内外部的融资约束,为企业发展寻求出路。[7]这样的现实情况并非只存在于中国。Greenaway运用英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实证证明企业健康的内外部融资情况不是推动企业出口的原因,而是企业出口的结果,即出口的自选择行为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10]第四,工资水平对企业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的影响显著为正。即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越高,其出口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较高的工资反映了企业的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素质越高的企业生产率越高,出口的可能性也越大。第五,企业年龄对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却与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负向相关。企业的存续时间越长,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得益于学习曲线的实现。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管理、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的成熟以及企业声誉的建立,使得资深的企业相比于年轻的企业更有能力进军开拓国际市场。但企业年龄与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负向相关,这可能意味着年轻的企业相比于老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更加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第六,外资的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增长均有显著正向关系。外资企业可能从其海外关系企业获得融资,且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相比于内资企业具有信息、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25]因此,外资企业更可能出口,且出口份额增长更快。国有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影响均显著为负。事实上,国有企业因长期享有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不愿走出去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因此“国有”的标签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提供很多“便利”。据统计,2001―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约为50%以上。

在对金融发展与企业特征的连乘变量考察中,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叉项的相关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不显著。说明地区金融发展通过生产率途径作用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增长的效应并不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期相悖。金融发展与企业规模交互项的相关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该结果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多推动地推动了大规模企业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增长。事实上,企业规模越大,资产越多,抵押物(collateral)也越多,从而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能使其优先受益,原来不出口的变得有能力出口了,原来出口少的变得出口多了。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交互项的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同。该结果表示金融发达地区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的可能性更大。金融发展带来的μ或GΩ均值的提高都只会惠及那些Ω接近Cf/μ的企业获得融资。因此,金融发展将扩大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阻碍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越有可能出口。金融发展与工资水平的连乘项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正,在集约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工资企业比较倾向出口,但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更容易实现出口份额的快速增长。这为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实情况提供了经验证明。金融发展与企业年龄的交互项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集约边际模型中显著为正。该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容易推动年轻企业走出国门。但是对于已经出口的企业,金融发展对资深企业的出口集约边际的正向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存续时间长的企业,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商业经验更加丰富,客户资源更稳定,更有可能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条件,从而金融发展带来的流动性增加能优先惠及该类企业,从而为其提供出口集约边际增长所需的可变成本。

由全样本的估计结果得出,金融发展对我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均有显著的影响。它可通过企业的规模、融资约束、工资、企业年龄等多因素作用于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具体作用效果表现为: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工资水平高、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出口沿扩展边际增长;利于拉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工资水平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出口沿集约边际增长。这一结论,对于我国外贸转型,防止贸易贫困化增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出口沿扩展边际的增长,即更多企业、更多样化的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维持出口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也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质量,防止贫困化增长,提高整体国家福利。因此,推进金融深化改革,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意义重大。

(二) 按金融制度分地区的回归结果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辅之以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制度,才能使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公平公正地惠及市场的各个主体。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市场的深化对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本文欲直接比较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发展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差异化影响。按照如下处理方法将全样本拆分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两个子样本:将樊纲指数中“各省份金融业市场化指数”2000―2007年的数据算术平均,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排名位于前16位判定为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剩下的15个地区判定为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有:安徽、陕西、宁夏、天津、河南、福建、河北、辽宁、山东、重庆、江苏、海南、广东、上海、浙江;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有:黑龙江、青海、新疆、内蒙古、吉林、甘肃、贵州、广西、江西、湖北、云南、湖南、四川、北京、山西、。。子样本的回归结果见表2,比较分析如下:

第一,在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不显著。而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能有效地推动低生产率企业成为出口者。第二,无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还是低,金融发展与企业规模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无论一个地区金融制度如何,金融发展均首先推动规模大的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第三,在金融制度好和差的地区,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的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推动作用不因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论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还是相对封闭的地区,金融发展均首先使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受益。第四,无论在金融制度好还是差的省份,金融发展与工资水平的交互向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制度能更快地推动劳动报酬低的企业的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这一机制与金融制度优劣关系不大。第五,在金融制度好和差的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年龄的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中均显著为负,在集约边际中均显著为正,与全样本的估计结果一致。第六,国有企业虚拟变量与金融发展的连乘项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更容易带来非国有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即地区金融越发达,非国有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越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更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扬帆起航。而国有企业虽然也会得益于银行贷款的荫蔽,但因其满足于国内丰厚的利润,并不愿走出去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而这一机制与企业所在地区的金融制度优劣无关。第七,无论金融开放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外资企业所有制性质变量与金融发展的连乘项的相关系数在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表明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所有制对出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作用力越大,金融发达的地区,外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这一结果与外资企业可能更少得到国内资本市场的支持的想法相悖。发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外资企业更多地分布在我国相对比较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一产业得到国家的信贷支持比较多;外资企业被认为有较低的经营风险和较高的增长可能性,所以也使得其更容易地获得贷款,从而推动其出口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途径差异并不显著。金融发展最先的受益者都是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唯一有区别的是,在金融制度较好、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从而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三) 稳健性检验

在集约边际模型中,使用OLS估计直接将非出口的企业剔除,只对出口企业进行回归。事实上,企业是否出口并非随机的,而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的。直接忽略非出口企业可能造成样本选择误差,得到有偏估计。因此,本文欲采用heckman两步法对模型进行修正,考察OLS估计结果的质量。Heckman两步法将企业出口贸易模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probit出口选择模型估计,即首先考察企业是否选择出口;第二阶段为修正的集约边际模型,加入第一阶段估计中得到的逆米尔斯比(inverse Mill’s ration),克服样本的选择性误差,重新估计集约边际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如下: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Heckman和OLS的估计结果比较显示:第一,生产率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由原来的不显著变为显著为正。第二,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交互项系数由OLS中的不显著变为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修正了OLS估计结果的偏差,与理论预期相符。事实上,企业遭受的融资约束越少,拥有的固定资产越多,抵押物也越多,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能使其优先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等融资,用于支付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可变成本,从而推动其较快的扩大市场份额。除了上述两点差异外,heckman估计相关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均与OLS估计的结果一致,说明前述OLS估计结果是大体稳健可信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数据,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关系问题。通过引入外生的地区金融发展变量与企业自身特征变量的交互项,透视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类型出口企业的冲击。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全样本497 499家企业进行了初步的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均有显著的影响,金融发展能最先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的困境,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然后本文对不同所有制和金融制度的子样本企业出口情况进行分别考察,发现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途径存在所有制的差异,但不存在制度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对民营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生产率、规模还是融资约束、企业年龄、工资等途径都难以实现其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可通过以上几个因素传导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不管是在金融制度较好还是较差的地区,金融发展最先的受益者都是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唯一有区别的是,在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最后本文运用了其他计量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原来的回归结果是大体稳健可信的。

这一研究结论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基于所有制和规模等因素的严重信贷歧视现象,即将更多的流动性给予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国有企业,而亟需资金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难以实现出口沿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发展。因此,深化发展中小企业金融和小微企业信贷,推动金融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对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推进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King R G, 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717-737.

[2]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35): 688-726.

[3]Beck 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re a Lin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57):107-131.

[4]Beck T.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11): 296-316.

[5]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2003(71):1695-1725.

[6]Chaney T. Liquidity Constrained Exporters. Working Pape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5.

[7]Manova K. Credit Constraints,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orking Papers, Stanford University, 2010.

[8]孙灵燕,崔喜君. FDI、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1):61-66.

[9]Alvarez R. , López R A. Financial development, exporting and firm heterogeneity in Chile.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13(149):183-207.

[10]Greenaway D, Guariglia A, Kneller R. Financial Factors and Expor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73): 377-395.

[11]韩剑,王静. 中国本土企业为何舍近求远:基于金融信贷约束的解释.世界经济,2012(1):98-113.

[12]Bernard et al.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1268-1290.

[13]Egger P. , Kesina M.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Export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2013(59): 676-706.

[14] 陈琳,何欢浪,罗长远.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的出口行为:广度和深度.财经研究,2012(10):134-144.

[15]雷日辉,张亚斌.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上海金融,2013(7):10-17.

[16] Manova K. Credit Constraints in Trad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xport Composition. Working Papers, Harvard University, 2005.

[17] Harrison A., McMillan M. Global Capital Flows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75): 269-301.

[18] Roberts, Tybout. The Decision to Export in Colombia: An Empirical Model of Entry with Sunk Cos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 545-564.

[19] Bernard A B, Jensen J B. Why Some Firms Expor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86):561-569.

[20] Bugamelli M, Schivardi 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xport. Working Papers, University of Cagliari and EIEF, 2008.

[21] Buckley P J, Clegg J.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FDI and Spillover Effects Linear?: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of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 447-459.

[22] Berman N, Héricourt J. Financial Factors and the Margins of Trade: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FirmLevel Dat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93): 206-217.

[23] 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世界经济,2012(5):142-158.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格式说明:

(字数6000字左右)

一、装订顺序

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外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

二、封面格式(参照范文):

(1)所在学院为:继教(公开)学院

(2)专业为:本科专业及年级,如:2009级金融管理

(3)姓名、准考证号码必须准确,指导老师填老师的全名,职称要准确;

(4)学号:即准考证号。

三、页码设置

1、正文之前,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页码设置为罗马数字,封面不显示页码;

2、正文页码为阿拉伯数字,正文页码必须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一直到参考文献页。

四、页面设置

1、英文摘要换页,不要与中文摘要在同一页面上;

2、A4纸单面打印,两端对齐,行间距1.25倍,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5厘米,上、下

边距2.5厘米。

4、参考文献另起一页。

5、封面无页眉,从摘要页开始,页眉显示为毕业论文题目,字体为五号宋体。

五、字体设置

(一)摘要部分

1、论文中文题目:居中,二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各空1行

学生姓名、专业、准考证号:宋体小四号字体

摘要:左顶格,楷体_GB2312四号,加粗;内容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1.5倍行距。

关键词:左顶格,楷体_GB2312四号,加粗,内容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各词分号隔开。

2、论文英文题目:二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段前、段后各空1行

Abstract:用4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内容为4号TimesNewRoman字体,1.5

倍行距

Keywords:用4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关键词内容为4号TimesNewRoman

字体,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二)目录

1、目录:居中,宋体二号,加粗;

2、一级目录用宋体、粗体4号字,二级目录用宋体小4号字,三级目录用宋体小4号字(行距可定为1.5倍或1倍),一级目录顶格,二、三级目录缩进两字符

3、目录页码右对齐

(三)正文

1、正文各级标题:

(1)章节标题或一级标题:单独一行,小三号黑体加粗;前后各空0.5行,居中。

(2)二级标题:单独占一行,用4号黑体,标题前后各空0.5行,左缩进2字符。

(3)三级标题:用小4号楷体、粗体,不单独成行。

2、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段首缩进两字符

(四)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标题用小三号黑体、粗体,左顶格,段前、段后各空1行;

参考文献正文中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25倍行距,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字号用小四号。

(五)注释、图表

1、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字体为宋体小五号

2、图、表:标题在表格或图的上面,居中,字体为宋体小四号;表格下方注明资料来源和图、表的相关解释,解释内容为楷体五号字体。

六、其他格式要求

1、摘要上方要求填写学生的姓名、专业、准考证号,要与封面信息一致,不能填错;

2、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各自单独成页。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5]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

(7)专利

【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日期.

[7]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8]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9)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日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6]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http://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以下是金融管理范文,欢迎大家赏析:

金融管理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培养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血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居于核心与枢纽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世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银行及相关行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层次、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样,要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赢取主动权,必须培养出一支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高级金融管理队伍来。

面对金融业高度国际化与开放性的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金融管理干部必须提升国际化的新境界与新素养。概而言之,在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在国际交往中娴熟的能力、修养、水平,既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能够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展示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惟有如此,才能在世界发展变动的复杂环境中,始终掌握因势利导的主动权。同样,金融干部更应努力拓宽国际化视野,开阔眼界、开阔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这种更具时代性的素质培养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金融管理干部应该由一批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优秀人才组成。金融人才是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为满足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金融专业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熟悉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较强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胜任金融与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才。”[1]他们是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的21世纪金融通用人才。他们需既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是“通才”;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是“专才”,方能“应对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与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应对英语趋向国际通用语言的挑战,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2]。

金融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培训队伍。干部素质培训是一门艺术,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只有充分挖掘一切优秀智力资源,打造一支优秀的国际化培训师资队伍,才能高效快捷地培养出一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人才。金融学涉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英语等多门学科,理论模式众多,业务操作复杂,主讲教师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领导干部,也有来自国内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者和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这些精通金融和外语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战略、领导力、管理等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既熟悉金融经济理论,又精通业务实战操作,通过培训的平台,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训练提升学员的国际化视野,并将教学与金融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分级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网络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等资源优势,体现出培训的开放性与国际性。

当今,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顺应时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金融领导干部人才,必须贯彻实施系统有效的干部培训计划,在培训理念、内容、方式、实践教学等以下几方面实施针对性培训策略,全面提升金融干部的国际化素质,适应新时代对金融干部素质的更高要求。

1培训理念与内容国际化

为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力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全球化的业务规范和管理法规、将“国情和特点”与国际规则结合起来、顺应金融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的一流金融领导人才。在培训工作中必须树立全新的培训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突出国际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色,注重学习者的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对于金融学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高度国际化的专业学科,干部培训的课程尤其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培训课程至少涵盖: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规则,如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礼仪等等。教育部统一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不仅国际化特色浓厚,生动有趣,而且紧扣金融金融学前沿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有利于学员接触最新的理论成果与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同时,加快教材开发本土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组合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等,有助于前后知识学习的衔接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2实践教学国际化

在专业知识培训中,建议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改进教学环节的创新中,双语教学提供外语交流、处理金融业务的模拟环境,有效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与国际化思维能力,从而变传授学科知识为重点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适应新形势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施教方式比较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金融学教育侧重于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授课中注意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帮大家渡过初次接触国外原版教材的适应过程;视听课模拟金融业务交易环境,尝试将金融理论与案例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应注重推荐一些经典金融理论与实践知识短文,翻译课可主要教授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技巧。

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还需加强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即结合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及时学习金融新业务的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快速升级的各类信息技术收集与处理,熟练使用各种金融数理模型软件化,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及多媒体教学等模式。

3培训方式方法国际化

在干部培训方式方法上,重点突出国际化。借鉴国际流行的激励培训法,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多种形式开展干部培训,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着重解决培训对象遇到的真实问题,接受挑战和现场试验,形成能力;带着问题去学、去了解、去感悟,成为“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人才。培训方式可实行专家授课三分之一、现场教学三分之一、行为训练三分之一“三三制”,建立现场教学基地,到国外基地驻点学习、取经,实现培训方式方法国际化。

4师资队伍队伍建设,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学科建设是龙头,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3]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以双语教师为例:双语教学的探索性质以及学科内单枪匹马的开课方式更需要团队的互助与合作,通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案例分析、课件互评、教学设计探讨等活动,把集体的教学智慧转化成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的消化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过程主要是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的过程[4],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金融经济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建立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金融经济理论,对市场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

要为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国内和国外培训的机会。首先,应进行英语口语培训。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符合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的表达方式及要求,做到清晰、准确。其次,应根据学科特点细化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培训。这一步的培训主要包括学习各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专用术语,以及阐述和评论本学科问题的外语表达能力。使其具有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知识、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另外,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通过传帮带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国际化的形势需要国际化的战略,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素已成为社会甄别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干部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革新培训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干部素质培训更具实用性和灵活性。惟有如此,才能尽快培养出众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金融干部来,更加自如和娴熟地驾驭国际化的趋势,实施国际化的战略,完成国际化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丁雪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本科办学水平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4)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3篇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金融掌握着社会生活的命脉,其产品种类、市场体系、经营管理以至新兴理论和学科等一系列的创新,使得金融服务业的范围迅速扩大。但对于金融服务业的界定,经济理论界一直都在争论,尚无定论。纵观已有相关文献,学者们普遍将金融服务业的界定与范围等同于金融产业。

国外关于金融服务业界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金融服务经济研究和微观的金融服务营销方面,尤以金融服务营销为主,或者直接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统计中。

国内学者研究并对金融服务业最早进行明确界定的是秦池江(1995),认为“金融产业是由金融企业组成的以社会金融资源为利用对象,经过自己的加工以后能够为社会提供特有功能和规模的金融产品,并通过市场交换为社会为自身带来净收益的企业群体。金融作为一种产业,从宏观管理上来说,不仅是要承认它的分支机构有公司法、商业银行法所规定企业特征,同时必须要对产业发展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扶植政策、市场规则和监管手段,把这种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内,保持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成长空间,避免产业膨胀和产业萎缩。从产业自身来说,金融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业群体特征,体现在产业技术优势、产品竞争优势、资源利用优势、经营能力优势、营销网络优势、人才开发优势。”

张作荣(1996)从金融产业成长导向经济要素流转与重组入手,界定金融产业及其成长的实质。曾康霖(2002)认为,金融产业是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同一属性的部门和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集合体,自然就是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金融产业具有先导产业、风险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特点。金融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既能发生正面效应,又能发生负面效应。金融产业作为金融本体内在构成经济的组成部分。张凤超(2003)指出,“所有金融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参与地域运动,通过专业部门的运作,构建出完整、独特的价值运动系统,凝聚成具有统一属性的产业集合,即金融产业。金融产业不是虚拟经济,而是一种复合型组织体系,它一般由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专业部门构成。”冉光和(2003)认为,“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产业部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的过程。……金融产业与真实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信用合作、平等互利的产业经济关系,金融产业应该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规划发展和经营管理。”何德旭等(2003)从理论上对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全融服务业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加值和吸收就业两方面考察了主要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近十年来发展状况,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孙伟祖(2006)将金融产业界定为“以经济金融资源为利用对象,通过提供金融商品与服务,经实现金融功能,并从中获得净收益的金融组织的集合”。如按职能划分,金融产业应“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相关的金融服务业”。何德旭(2006)、徐丹丹等(2008)均沿用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的分类,将金融服务业界定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业。中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包括金融控股公司、金融重建基金、中央存款保险公司、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电子金融交易业及其他金融服务业。针对国内从产业角度研究金融问题的理论成果薄弱这一状况,2006年和2008年,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组织国内金融界的专家学者主持编撰的理论前沿丛书――《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4)》和《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5)》,通过以综合报告、主题报告、行业报告和专题报告的形式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体制改革与组织变迁、发展战略与模式、产业关联、国际比较、金融服务集群、金融创新、政策保障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大大丰富了金融服务业理论研究,对促进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二、关于国际竞争力中金融因素的研究

1、国际竞争力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在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或协调机构,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开展工作。目前,研究国际竞争力最有影响的机构是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民间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并且形成了基于国家或地区层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自1996年开始,WEF每年公布《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以未来5-10年的中长期人均GDP的经济增长为基础,建立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IMD每年公布《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从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定义出发,着眼国际整体的现状水平、实力和发展潜力,兼顾国际竞争的资产条件和竞争过程、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的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平衡关系,强化市场经济理论在系统描述中的评价原则的开发与运用,建立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学术界开始关注国际竞争力问题则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竞争力概念和来源的争论,以及从国际贸易、生产率、价格、成本、技术创新等角度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在企业层次主要是进行调查和案例研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逐渐增多,用标杆测定法对政府在宏观经济环境、创新、教育方面竞争力的测定,对产业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企业竞争力及其最佳实践活动的测定发展最快。竞争力理论权威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管理研究,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对竞争力展开了深入分析。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也是从国家层面开始研究的,而且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国内政府机构参与和进行的竞争力研究并不多,相关研究成果更是甚少。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WEF和IMD合作研究国际竞争力,但真正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则是四年后的1993年。1994年中国加入《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项目比较,自1995年开始,中国才进行《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参加全球竞争力排序。1996年,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运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方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于1997年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

当国内政府部门与机构关注国际竞争力问题时,学术界也开始了相关的探索。1991年,狄昂照等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大软科学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及度量方法,提出经济活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对外经济活动活力、创新能力、国家干预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并设立了这些决定因素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亚太15国(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比较。1993年,任若恩等与荷兰格林根大学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项目组的专家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从1995年开始,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其提出的产业评价方法,被许多学者用来进行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从1997年开始,赵彦云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分专题连续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1999、2001、2003)》,如1997年报告讨论了中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1999年报告讨论了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2001年报告讨论了21世纪发展主题的国际竞争力,2003年讨论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等。裴长洪(1998)深入研究了利用外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邹薇(1999)运用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标,对中国1965-1995年九大类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郭克莎(2000)从生产率、劳动成本、经济效益、进出口等角度对1993-1998年中国和世界工业的差距进行了研究。高世楫等(2000)在WEF和IMD框架下从国家层面分析评价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彭丽红(2000)从环境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内在竞争力四个方面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张金昌(2002)从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三个角度分别研究了国际竞争力。此后,国际竞争力问题成为了研究热点,学者们对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经济分析范式研究和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成果。

2、国际竞争力中的金融因素

国外对金融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服务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上,而金融服务竞争力评价又主要体现在银行竞争力上。在金融市场效率研究方面,Carlin等(1998)、Beck等(2000)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对于金融服务而言,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是资本配置,资本配置效率是衡量金融服务体系竞争力的基本指标。在金融(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方面,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国内以下关键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以及机会和政府。虽然波特并未专门研究金融竞争力问题,但是其倡导的诸如价值链分析、钻石理论、五力模型等思路和研究方法却给研究金融竞争力问题提供了触发灵感的源泉和一系列实用的分析工具。WEF和IMD对金融业竞争力的评价是根据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把一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银行规模、贷存款利差、金融机构法律监督与金融稳定等。WEF的评价理论认为,金融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八个重要因素之一。IMD提出了一个类含290个指标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金融竞争力是其中的一类要素,包括资本成本竞争力、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等4类子要素共27项指标。在IMD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用股票市场筹资额、国内上市公司数、股票市场人均交易额、股东权利与义务、内幕交易情况共五个指标来评价股市竞争力;用银行规模、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重、信用卡发行量、信用卡交易量作为评价银行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IMD认为规模和交易量是体现和决定股市及银行部门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Shleifer,Andrei和Robert W. Vishy(1986)和Bhide,Amar(1993)认为股市的流动性过高,只能使股票持有者不注重所投资公司的经营状况,减少公众参与公司监管的可能性,因此消弱股市的资本配置功能。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遵循IMD的思路对中国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的针对金融整体进行研究,有的仅针对银行业进行单一层次研究。1995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第一次按照IMD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测定和比较排序。赵彦云等(2000)参照IMD的金融体系竞争力指标体系,从资本成本大小、资本市场效率高低、股票市场活力和银行部门效率等4个方面运用27项指标对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指出金融体系国际竞争主要是资本与银行服务效率的竞争,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由于金融效率不高所致。赵旭等(2001)在分析传统共谋假说(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与有效结构假说的基础上,运用DEA综合效率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效率是影响银行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与利润率呈负相关。谭庆华(2002)以金融资源论为指导,提出了金融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和发展趋势。雷宏(2004)对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彭丽红等(2006)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一国金融部门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一国现实与未来经济的增长,而金融部门竞争力与自身的实力和效率、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诸多经济、法律因素相关。李静萍等(2007)结合IMD金融环境要素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遵循规范性、金融现实性等原则构建了资本成本竞争力、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4个要素18个指标所组成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李正辉(2008)同样以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金融体系要素为基础,运用单项要素评价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资本成本竞争力、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金融机构效率竞争力4个层次24个指标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关于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国外理论界关于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英国的《银行家》、《欧洲银行家》、《亚洲货币》等杂志每年都根据银行的一级资本规模、总资产及其增长率、资本资产比率、利润总额及其实际增长率以及反映经营状况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盈利能力等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这既可以考查单个银行,又可以考查一国银行的实力水平。标准普尔公司对银行评级的方法重点考虑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因素。其中,商业风险因素包括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市场状况、业务种类及业务地域的分布、管理及政策等;财务风险因素则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融资及资金流通性、资本率、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财务灵活性等。穆迪对银行业的评价内容包括经营环境、所有权及公司治理、品牌价值、盈利能力、风险结构与管理、经济资本分析、管理重心和战略等七个层次。CAMEL评级是将资本、资产、管理、盈利、流动性五项作为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2001年,CAMEL评级在原有五项指标基础上增加了敏感性指标,从而构成了新的CAMELS评价法。Wendy Dobson和Pierre Jacquet(1998)认为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金融服务业就应该放松管制和对外开放。Philip等(1998)研究了保险业的竞争力。Rasoul Rezvanian(2002)对新加坡商业银行业的成本结构和盈利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G.N.Bajpai(2003)认为金融业正在原有基础上被重新界定,具体表现在金融服务范式上的改变;提高金融服务竞争力必须从个人、企业、经济和监管等方面展开。Fariborz Moshirian(2004)认为,增加金融创新和产品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使得主要金融机构出现了金融服务的产业内贸易,放松对金融服务业的管制和许可,有利于扩大一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提高东道国金融服务业的效率和竞争力。George M. von Furstenberg(2008)研究指出国际金融服务(IFS)行业正在进行内部重组和地点调整,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技术以及节省成本的基础设施,有助于吸引国际金融服务业务。

国内很少专题研究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竞争力上,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概念的挖掘和财务指标的对比与分析上,对除银行业外的主要细分行业竞争力研究则很少涉及。

关于金融业竞争力的研究,田华等(2003)从IMD指标和贸易角度分析了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熊德平等(2003)指出金融产业竞争力是内生于金融系统的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制度竞争力、金融政策竞争力和金融企业竞争力的统一体。殷兴山(2003)构建了由金融聚集力、金融资源力和金融区位力的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15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估。于尚艳(2005)将金融产业成长划分为量性指标和质的量性指标,其中量性指标包括金融产业的组织扩张、生产能力扩张和区域扩张,质性指标既包括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也包括金融产业成长的产业、空间结构以及金融产业的宏观、微观和市场的效率。牛丽花(2005)认为,要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就需从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代桂霞(2006)则指出,金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技术再造,银行可以通过技术再造完善新的银行业务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信息技术的成本和服务结构,对相互冲突的资源需求进行协调,利用技术的力量大幅度改进银行与市场互动的效能。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07)将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划分为现实竞争力分和潜在竞争力,其中,现实竞争力主要是通过现有的金融细分产业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潜在竞争力则通过对制度性因素,如政府政策、监管制度、公司治理、创新机制等进行分析评价。辛伟(2008)依据现代金融业的产业和贸易性质选择变量并构建模型,实证发现资本劳动比率、技术、人力资本和银行业国外资产额是中国金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韩景华(2008)通过研究发现,全球金融环境的剧变及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缓慢是制约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监管经验,改变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保险业及证券业,以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

关于金融业主要细分行业竞争力研究,焦瑾璞(2001)将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解为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态势等四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设计指标体系。现实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流动性、资产质量分析以及资本充足率分析;潜在竞争力包括法人治理结构、业务体系及创新分析和监管有效性分析;竞争环境指标包括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金融政策和相关产业发展;竞争态势研究的是现实、潜在竞争力和环境因素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趋势。殷雷(2002)从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出发,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兼顾其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义务的同时,拓展市场、开创未来的能力。朱衍强等(2004)从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和评价了中国证券业的全球差异。熊剑庆(2005)认为,我国证券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资本融资能力、业务创新能力、服务营销能力、研发学习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蔡红艳(2006)从中国银行业重组中全面分析和研究了金融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其与金融改革的关系。闫磊(2007)认为,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是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根本途径。张晶等(2008)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具体研究了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指出应从培育保险人才、激发保险需求、发展混业经营、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保险创新等方面来提升其竞争力。王艳平(2008)从银行规模、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盈利能力、不良贷款比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薛昊(2008)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陈晓静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环境较差、公司治理结构欠完善。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为人们研究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与启示,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关于金融服务业内涵,理论与实务界并没有形成一致观点,也未形成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完整的研究体系,有的还停留在对概念的挖掘和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上,对银行业以外的其他细分行业竞争力较少涉及,更缺少一套公认的全面、客观衡量金融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而这些也正是学者们应认真探讨与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秦池江.论金融产业与金融产业政策.财贸经济,1995,(9):24

2 张作荣.金融产业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1996

3 曾康霖.金融经济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19~428

4 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03,(10):68

5 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6 何德旭,王朝阳.金融服务业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上海金融,2003,(12):4~7

7 孙伟祖.金融产业演进与金融发展――基础理论的构建及延伸.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20~123

8 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9~80

9 徐丹丹,高扬.2007首都金融服务业发展报告.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6

10 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 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 课题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 狄昂照,吴明录,韩松等.国际竞争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14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5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1999、2001、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999、2001、2003

16 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7 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经济评论,1999,(5)

18 郭克莎.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途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12)

19 高世楫,陈立,许钢.2000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经济创造力与国际竞争力.战略与管理,2001,(2)

20 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1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2 W.Carlin,C.Mayer. Finance, Investment and Growth, London. University College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23 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与生产结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4 田霖.金融产业竞争力研究评述.经济研究导刊,2007,(9):65~69

25 Shleifer,Andrei and Robert W. Vishy.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6(3):461~488

26 Bhide, Amar. The Hidden Cost of Stock Market Liquidity,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y, 1993,34(2):31~51

27 赵彦云,汪涛.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应用研究.金融研究,2000,(8):62~71

28 赵旭,蒋振声,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1,(3):59~67

29 谭庆华.金融资源配置主体探索.上海金融,2002,(5):13~16

30 雷宏.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案探讨.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6):33~36

31彭丽红,戴丽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06,(6):42~45

32 李静萍,赵彦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竞争力分析与管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39~258

33 李正辉.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8~53

34 Wendy Dobson, Pierre Jacquet. Financial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the WTO.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

35 Philip R. P. Coelho, James E. McClure. Social context and the utility of wealth: Addressing the Markowitz challeng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8,(37): 305-314

36 Rezvanian,R. and S.Mehdian. An Examination of Cost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79~98

37 Shri G. N. Bajpai. Banking,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Sector: A vision of the Future. Chartered accountant. 2003,(1):722~725

38 Fariborz Moshirian. Financial services: Glob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4,28(4):269~276

39 George M. von Furstenberg. 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A Survey of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Open Econ Rev,2008,19:539~556

40 田华,张伟,宋耀.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纵横,2003,(11):4~7

41 熊德平,冉光和,温涛.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11

42 殷兴山.长三角金融集聚态势与提升竞争力分析.上海金融,2003,(8):42~43

43 于尚艳.我国金融产业成长及衡量体系.经济纵横,2005,(6):51~53,79

44 牛丽花.如何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1):43~44

45 代桂霞.金融业的竞争力在于技术再造.当代经济研究, 2006,(7):49~51

46 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07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国际化与产业竞争力.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85

47 辛伟.中国现代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8,(1):59~62

48 韩景华.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金融与经济,2008,(1):36~38

49 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0 殷雷.从波特竞争力理论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新金融,2002,(4):4~5

51朱衍强,王丁.关于提升我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经济前沿, 2004,(1):58~61

52 熊剑庆.论中国证券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2):26~30

53 蔡红艳.中国开放格局下金融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4 闫磊.基于金融分业体制下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研究.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21~23

55 张晶,陈丽珍.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现代经济,2008,7(5):24~25

56 王艳平.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经济师,2008,(4):233~234

57 薛昊.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生产力研究,2008,(1):44~47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WWW.lw881.com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

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转贴于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