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在“正方体的截面形状”一节,我让学生从家里拿来萝卜、苹果等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多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在每堂课开始时,我就鼓励孩子们:“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哪位学生答错了,我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对较难一点的问题,我经常采用让他们上讲台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敢精神。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每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1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对说理的表述学生是一个难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爱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具有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低。而此时,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阻碍教学质量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提出新课改就是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将理论上的教学方式实践到课堂中去。而且,在这种与时俱进的形势下,“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这种理论的实践性也越来越有必要。

一、关于理论上的新教学策略的归纳

1.教师自身必须得对新型教学理念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不能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的这种方式理解为是学生要代替自己的“统治者”的地位。而更多的是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去教导学生,用尽所有的方式和手段使课堂生机盎然。

2.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从潜意识中就有一种主动去追求、去探索从而去获取知识的欲望。一旦学生有兴趣学,自己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征服各种难题。所以,在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前提下,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众人瞩目的焦点。将兴趣引进到课堂就是希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或者成为一种爱好。让学习不再是学生背上的一种“包袱”。

3.消除教师总是“一手遮天”的现象。所谓“一手遮天”就是教师自己讲解,对所提问的问题又自己进行回答,不激励学生去回答。那么想要消除这种现象,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通过这种动手能力的锻炼,从而加强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初中学生正是处于各方面能力提高和所有习惯形成的阶段,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锻炼学生的主动性也是新课改的目的之一。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践这些新策略

1.教师应认真学习新标准对老师授课方面的要求。那么,首先为人师表,自身谈吐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极为重要。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学生调皮不听话,睡觉,不完成课堂练习等等突发状况时,教师不得打骂或者体罚,应当首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之后,如果效果不佳,再采取适当的背词或者抄写生词的惩罚原则。

2.在兴趣方面的具体实施,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对文学方面中哪方面兴趣比较高。如,诗词歌赋,散文或者书法等等的方面,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去阅读,让学生用自己最大的兴趣去体会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这种自己切身体会到的要比老师强硬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就如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学习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此时作为老师,首先就不能扼杀学生的这些独特的想法,相反,以学生的独特个性为起点,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思考和学习,逐步地引导学生养成一种独立学习的习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针对性方法去改掉学生依赖老师的这种懒惰性。例如,学生在写作方面总觉得“词穷”,那必然是学生缺乏主动去积累所致。对于这部分学生,他们的课外作业就应该偏向于摘抄自己觉得优美或者有趣的词句,从而加强自己的文化基础。这样的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总之,想要将理论上认为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高效地实践到课堂中去,并且得到可观的效果,教师必须做教育事业的先锋,首先自己去熟悉新课标的教学计划,然后严格按照新标准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水平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有所提升,从而赢得更多学生的青睐,让我们在教学中收获到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韦秋晓.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01).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充分利用传统教具和多媒体技术

通过演示加深理解刚接触临床专业课的本科生理论知识相对缺乏,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比例可能稍高一点。为提高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根据临床医学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应用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进行演示,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合理穿插、有效应用模式图、动画和各种照片直观地反映特定的医学知识。以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的讲解过程为例,为弥补语言文字表现力的不足,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疾病不同阶段的辅助检查照片,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钡餐影像、胃镜表现;溃疡急性穿孔后的腹部X线平片,慢性穿透性溃疡致胰腺脓肿的CT扫描;幽门管溃疡致幽门梗阻或癌变的钡餐影像等等。学生通过对比正常和异常检查结果的图片,获得视觉刺激和感性认识,结合书本上的特征性文字描述,有助于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虽然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教学,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例如教学信息保留时间短,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消化,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教学媒介的丰富并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本质等等。

增加病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要达到理想效果可能有一定困难,最好结合提问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例如:教师首先陈述患者的症状,随后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疾病;体检时应该注意什么阳性或阴性体征;建议采用何种辅助检查手段明确诊断?获得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的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再次提问:你们认为该患者的确定诊断是什么,请说出诊断依据;目前的检查结果是否可以除外其它疾病,还需增加何种检查手段;该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本病的临床分型以及正确的防治原则包括哪些等等。由此教师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疾病典型症状、体征和特征性辅助检查结果的认识,还会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并增加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理念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开始注重以学生为本,使传统理念下的“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的方向转变,把为教师教好转向为学生学好,让学生有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的机会。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学生自身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应注重以学生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尽快自己思考和行动起来,并不断地去吸纳知识、解开问题的谜团,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从而获取提升学习质量的崭新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学”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是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将学生都变成书呆子,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心智成长、道德价值正确、人文素养深厚的生命个体。这样,语文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避免学生机械听课情况的出现。学生跳出了只听不悟的怪圈,教师也就不会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影响或左右学生,不会陷入教与学分离的泥潭,而是能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在思考中建构知识体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情感、增强语文素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蹲下来平视学生的知己朋友,教师不再依靠话语霸权与学生存在距离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二)充分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也就是说,在被认同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心会更加愉悦,也更加能够激发出学习知识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自由情感生发空间,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以严密逻辑思维为手段的科目,语文依靠的是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形象思维去感受和体验文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自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往往更独到,也更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观点。所以,在生本教学中,教师是以尊重学生为教育原则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那就是“生本”课堂。其实不然,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但心理不够成熟、思维的深广度有限,认知能力也不够强,所以他们还不能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完全交给学生去呈现知识的脉络体系,势必会浪费时间,使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态。“生本”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掌控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他们连贯、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正是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出来,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自然、井然有序,也让学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中语文“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积极建构自主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生本”教学的实施需要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应该以启发与引导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体现多维性和扩展化,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生本”课堂建构的目标。

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朱自清对自己家庭背景的表述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因为这部分内容好像与课文标题没有必要的联系,不知你们怎么认为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初中生的思维热情,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展现在班级同学面前,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形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便会加深,也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行多元解读,一些学生会赞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相反的见解。

经过班级学生激烈、充分的探讨之后,不但教学任务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上的整体氛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语文知识,这种不盲从于教师的见解的思维习惯,可以保障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本”课堂在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下便更能够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打造互动交流教学平台

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语文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审美能力为宗旨归,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打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针对初中生好动活泼、喜爱展示自己的特点,可利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型课堂模式建构,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与课文殊的语境、人物和故事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体会课文。例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孔乙己”“我”“酒馆掌柜”等角色,引导他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发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采取学生自愿、轮流的方式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学生便会在彩排、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时代环境。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当演员,与学生一起表演。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三)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倡导合作成员之间互教、互启、互学,注重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实现信息互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同座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两个人都是“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比如同座讨论交流、互读课文、合作表演、互相检测等等。2.小组合作学习(一般4-6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重负,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小组竞赛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蝉等活动小组,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动物知识、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方面进行辩论赛,这样,每个小组会根据本组选定的课文内容、动物种类特点进行阐述和论辩。也可以扩展合作内容,成绩优秀的小组可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疲乏感,使学习成为一种来自学生内在的“娱乐”,使学生在合作中吸取集体的力量,并且轻松、愉快地展开学习沟通,有效形成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本”模式。

(四)建立赏识教学评价体系

在“生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异常重要。也就是说,学生从自身学习情况、教师态度反馈等方面接受到的信息对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生衡量自身学习效能的重要尺度,也会左右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于初中生自尊心较强,更渴望教师对自己赞赏的评价,有了教师的认同与赞赏,学生便会带着内心的喜悦,积极的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成功是一种体验,而赏识正是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找到良好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促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那些有着良好表现、取得哪怕有点滴进步的学生以肯定、赏识的态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胆怯、性格内向、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沁园春?雪》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现这个学生有想要表现的神情,但是却又不好意思展示,这时我用“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你能行的”等鼓励性的言语加以引导,最后他站起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朗读,而且很有进步。

对此,我用“做得好”、“你表现得很棒”等言语,并且用和蔼的目光、点头示意和拍拍肩膀等方式进行赏识评价,他在获得认同和赞赏之后,明显表现得很兴奋,脸上充满了自信的表情,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并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力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和智慧点,认识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这些潜能得以释放和发挥,这样生本课堂也就顺理成章的生成。

总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实现对“生本”课堂的构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效、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真知,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地打破常规,倡导“生本”化的课堂教学观念,积极地开拓创新,改进“生本”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一、引言

上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视听媒体、通讯工具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地开展教学整合,在实践中体验着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巨大变化。近三年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院开始尝试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的整合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在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反思教学实践活动,辩证地思考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被引入,一方面,展示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完成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有关课程信息到网上,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将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个人想法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整合适应了提高学生全面信息素养的需要。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提高了自己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切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

2005年以来,我院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师生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电子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制约,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实践的开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善而逐步完善的。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到网络课程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教育技术提高过程,同时也是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的过程。

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电子商务英语以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为教学脉络,其英语语言教学必然要拓展到专门用途,如计算机、经贸英语等多方面,课程必须是一门综合应用型的英语课程。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实践加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需解决语音学习、模拟或创设虚拟的商务交易过程等问题,为此,我们将多媒体课件引入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丰富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已有知识迁移;多媒体课件汇集多种素材(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扩大了教学空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网络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为了解决课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需求,我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包含在线学习、辅助资料、辅助学习工具等。其中,在线学习主要包含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教材内容;辅助资料包括教学中需要的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等;辅助工具包括学生的自我测评系统、电子答疑系统等。为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方便还专门开设了讨论区。通过网络课程,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藉由网络课程提供的各个功能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评,查找与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网络课程所提供的讨论区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使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3.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专题学习资源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讲解的知识较多,涉及计算机、网络、经济与贸易、英语等多方面知识,但授课时间较短。如何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成为制约教学的重要因素。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我们积极开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活动。“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是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学习平台。”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写作平台和专题讨论区,为学习者展开协作学习、交流与探讨相关问题、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访问专题学习网站,能够获得大量的有关语言与文化、计算机网络、经贸以及相关电子商务的原始英文资料等方面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在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积极采用形成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获得的信息作为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往的教学评价经常依据期末测试成绩评定学生电子商务英语掌握的情况,而形成性评价打破了考试的时间限制,能够依据学生的要求随时进行测评并给予反馈,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包含评价反馈系统的设计,应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电子商务英语网络课程提供了在线的各单元测试,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果学生未达到学习目标,网络自评系统能够给出相应原因并给出建议与答案。

评价后应给予相应的鼓励语言以调控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从而保证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另外,网络课程系统能够自动记录学生进入学习系统的所有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记录了解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不只是依赖网络课程提供的评价系统,在这里现代网络通讯工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工具进行在线交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忽视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长时间的对比、反思,总结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以利于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四、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便利,也反思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的不足,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1.网络知识的多元化与教学控制在以

往的教学中,教材与教师几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通信工具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未经加工的信息涌向课堂教学,更多新观念、新思想融入学生学习环境,知识来源呈现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导致大量的知识涌向学生,自主性较高的学生能获得更多有效知识,而自主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能无所适从,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对知识的控制、对信息的控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控制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检验与理性思考。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是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的,当不同的信息涌向学生时,怎样过滤对教学不利的信息更有待深入研究。超级秘书网

2.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学反思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成为客体或附庸,导致教与学相互隔离,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和发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可以自己调控教学进度,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分析。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好,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清楚地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应首先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学生的认知风格,由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3.传统教学媒体与教学工具的作用尽管现代媒体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要想对教学效果实施更高效的控制,必须把学生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同时,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配备了计算机及联网,因此有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在现行的教学中完全实施,传统的教学媒体和工具还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是能带给人们便利的,但也应该认真对待传统的媒体及其作用,不能走入“技术至上论”,而应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既要有效又要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张艳明.Blog在高校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OL]./20060119/3171190.shtml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氛围 自主探究 生活情境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 教师要做好讨论前相应的工作

首先,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和要求、讨论的方法,必要时搭建科学的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料。为便于学生的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应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启发思维的背景资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料。其次,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学生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有价值的讨论,也就不会有有价值的收获。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一读诗歌,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的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不要担心花时间给学生深入思考会影响进度,实际上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讨论的质量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三 教师可专心倾听,适度参与

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单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讨论应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在讨论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教师也可适时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敢过分放手,另一个是放下去却无法收回。

四 讨论中少给些掌声,多引导学生反思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掌声,掌声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有益于鼓励学生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掌声过多也会产生疲劳,学生也就不再以此为意了。掌声代表着鼓励,在讨论中,除了对发言者的鼓励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多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反思我们的思考应该更有益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家各抒己见,而是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清晰的交流思想,,引导思想认识的进步。

五 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六 教师要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 教师要做好讨论前相应的工作

首先,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和要求、讨论的方法,必要时搭建科学的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料。为便于学生的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应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启发思维的背景资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料。其次,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学生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有价值的讨论,也就不会有有价值的收获。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一读诗歌,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的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不要担心花时间给学生深入思考会影响进度,实际上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讨论的质量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r,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三 教师可专心倾听,适度参与

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单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讨论应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在讨论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教师也可适时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敢过分放手,另一个是放下去却无法收回。

四 讨论中少给些掌声,多引导学生反思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掌声,掌声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有益于鼓励学生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掌声过多也会产生疲劳,学生也就不再以此为意了。掌声代表着鼓励,在讨论中,除了对发言者的鼓励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多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反思我们的思考应该更有益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家各抒己见,而是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清晰的交流思想,,引导思想认识的进步。

五 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六 教师要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0篇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丰富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综合交流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交流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语言交流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有意识地将教材上要讲授的内容向实际生活扩展。如在学习词句“CanIhelpyou?/Howmuchisit?/Howmanykilos?”时,教师可创设一个真实的商店购物情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能自然地体验到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另一方面,师生双方相互配合是构成体验式教学关键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是主体。教师设法在体验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激发潜在的能力、积累新的经验,即“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验视野

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活化”,授课教师不再仅限于生搬硬套教材、教辅材料,而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符合题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自我教学的风格,大胆地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解析成日常生活的实践、感悟,从而拉近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体验式教学。例如:在进行以篮球比赛为主题的教学时,上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篮球比赛,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真切感悟到“success”与“failure”的真谛。还可设计话题式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对相关的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习者产生使用新语言的欲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验学习方式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增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英语知识的引出到话题情景的设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活动,使其在英语学习、语言应用和创新语言知识过程中,积极参与,在短暂的课堂活动中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授课教师在课堂设疑和提问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在师生间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在一起探讨英语单词的“音、形、义、用、记”等。

四、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分层教育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2-02

分层教育在我国一直都成为备受争议的话题。分层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对他们进行分类,目的是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同时,也出现一些反对者的声音,他们认为分层教育把学生按等级划分,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持一种放弃的态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开展分层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是有正面影响,但是前提是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处理好分层教育法,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1 中学语文课堂“分层教学”的主要问题

中学语文分层教学的目的是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就目前的施行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分层教学法不够标准

在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分层标准不够客观,我们目前对分层的标准都是通过对学生入学时进行摸底测试来对学生进行分层。但是,这种只是依靠一次测试完成的分层得到的结果不够客观,有些学生为了应付当前考试就死记硬背得到的成绩不足以证明他们的语文水平。因此,通过一次的入学摸底考试老师不能客观地评定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力。

1.2分层教学法影响学生心理

学校在学生入学前进行摸底考试,由于题目设置上存在问题,有的考试题目的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失去了今后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实行分层教育法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感到自卑,有一些同学认为被定位为这一层次就不需要再努力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语文课堂分层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分层教学法标准不够客观。在分层教育法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能力差别,通过科学地划分层次来实现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令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育的实践

2.1学生能力分层

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层,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分组,把学习勤奋积极的学生带领一些对学习语文不够积极的学生。这样会慢慢改变学生的性格,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好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的性格、心理能力等因素,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开展分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首先,针对一些比较简单基础的知识,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掌握,并且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其次,是需要大多数学生要求掌握的作者写作情感,这些需要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理解到的;最后也是要求最高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激发发散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出众优异的学生。

2.3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笔者认为,对与一些比较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抓住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把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分层。笔者认为,在语文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难便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许多老师在对教学内容分层是主要从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数量多少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分析学生基础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最基本的掌握就可以了,对于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则要做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加强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探讨创造性的问题,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其次,对于教学内同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作为最基础的知识,要求全部同学都要掌握,这些内容通常数量多,但是难度相对简单;第二层针对大多数学生,数量适当,属于应用型知识; 第三层针对少数尖子学生,属于提高型发散型知识,知识点数量较少。教师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的目的是将知识的难易以及多少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达到了供与需的平衡,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水平。

2.4提问分层

教学提问分层属于分层教学法中的隐形分层的部分,这要求老师在设定问题难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例如,在《陋室铭》这一文章教学中,对于一些生字的读音、词语解析、句子的翻译等简单基础的问题要给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问题,难度则递进了一些,可以把这些问题给班上成绩比较好的,或者需要突破的同学。

教师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环节,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回答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注意题目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合,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5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教师对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也要进行科学的分层。首先,对于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需要布置一些符合着一层次的作业,例如,如对课文背诵、默写、读音和课本的课后练习等训练;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应该增加阅读、写作等与发散思维相关的作业,例如让学生阅读人教版语文课本后的《名著导读》上的名著,在由学生上交每次阅读后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要注意通过适当的鼓励方式进行教育,使这些学生尽快能提升自己的层次,积极去进行语文学习。

2.6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要区别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教学方式,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育环节上,分层评价方法就是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和综合表现设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于优秀等级的学生也要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分层评价,改变传统的注重分数的片面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帮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获得优秀的评价,让学生得到认同感,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带来成功的乐趣,自觉实现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

3 结语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堂分层教育尚未达到完善阶段,但是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日趋完善,教师在中学语文中也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在实施分层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再对他们进行分层教育,这要求老师要做好大量的研究,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笔者认为,在我国的中等学校教育中分层教育会越来月普遍,希望各位教师能够不断实践,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2篇

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1.出示提纲,预习新课(10分)

2.为什么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试举二至三例说明。

3.人才的含义是什么?

4.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5.祖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6.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7.为什么说青年时期是成才的最佳时期?

8.成才的关键是什么?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布置预习提纲力求全面,但每个问题答域不能太广,且问题应有层次性。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优点有三:1了解和熟悉教材结构,初步了解教材内容;2有目的地在教材中寻找答案;3对疑难问题有渴望老师解答的要求。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不能全依赖在课外进行,尤其是自觉性较差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果缺少了预习环节,学生不了解新内容,就会造成顾上不顾下,忙于笔记而疏于听讲。

教师精讲,突出重难点(40%)

学生预习后,教师必须把上面的7个问题一一提问学生,对普遍认为较易理解的问题略讲,对疑点较大的重点问题给予启迪,如本课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难点,教师必须精讲,最好举例说明:例一、李小姐是银行职员,工作认真,待人热情,多次把自己有限的工资捐赠给山区希望学校,受到人们的赞誉,但由于业务水平不过硬,三年中先后4次搞错账目,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例二、刘勇大学毕业后去当兵,刻苦钻研业务,在全军报务竞技中获一等奖,但为了金钱,把军事秘密泄露给台湾特务,成了人民的罪人。问:李小姐和刘勇是否人才?为什么?通过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有德无才非人才,有才无德亦非人才,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精确的举例对学生对照课本内容形成概念和明确观点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亦照顾了中下层学生。

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识(30%时间)

讨论必须有专题,政治课每节内容都含有一定量的概念和几个观点,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和深化对观点的认识,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师生的讨论甚至是争论才能透彻理解并牢固掌握,因此政治教师不能独占最后30%的时间。以此课为例,引出讨论专题:

(1)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成名成家的人才是人才,对吗?为什么?

(2)陈木匠手工超群,为人忠诚,他是否人才?

这两个专题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人才的概念。问题映出后,全班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肯定学生认识人才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高级人才(如科学家、艺术家等),中级和初级人才,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也是人才。木工做得好,大饼烧得好,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因而也是人才。

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加深认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和透彻地掌握观点。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模式,而是可以函盖很多内容的灵活变通的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对难度不大较易掌握的教材内容,我大胆地请学生登上讲台,充当小老师。具体做法是:先布置授课内容,让学生备好课,教师检查并修改教案,然后确定“小老师”对象。由于小老师语调童真,比喻更贴近学生实际,因而颇受同学的欢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常浓郁。正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我们多么希望其它学科也象政治课那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我们多么想政治课也象其它课一样每周五节。”可见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2-03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目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很多思政教师将实践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实践,认为只有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政课有关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在思想上严重忽视课堂实践教学。相比各种课堂外的社会实践,课堂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这种实践方式应是当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合乎实际情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和演练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相对于思政课课堂之外的各种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组织形式灵活,学生参与方便,教学实效性强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播放、发人深省的案例解析及组织有序的调研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将课程的知识点与实践活动巧妙结合,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在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主实践中,获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过程简单,教育资源节约,教学可操作性强

相对于传统社会调研活动开展受到时间、场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简单,只要开设思政课教学就可同时进行实践化教学,普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即能满足课堂实践教学的需要,无须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课堂实践活动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

(三)组织内容连贯,符合学科特点,教学针对性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各种校内外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常常受到领导、财力、教师、场所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当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学生在参加实践动后往往难有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自身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锻炼。而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则可以结合学科授课特点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以各种形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践过程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针对性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具体设计原则

(一)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要“近”,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教材理论多实例少,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时效性,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需紧密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实践内容的“亲近性”,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结合高职生关注的热点与疑难问题,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正在经历或今后会遇到的人生问题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为例,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可以加入具有争议的武汉公交车“有偿让座”事件、因为搀扶老人而被诬告的“南京彭宇案”、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由姚贝娜去世引发的媒体道德争论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促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着力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把理论学习、课题实践、人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要“杂”,贴合学生主体特征

2013年开始,“95后”开始成为高职院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活跃不喜欢被束缚、自信张扬善于表现、创新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也要求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抓住“喜新”的“95”后高职生眼球。目前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案例分析、视频播放等,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将多种教学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避免学生由于单一一种实践活动的重复产生疲劳及厌倦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实践教学指导要“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某些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打着“实践教学”的旗号,一个学期有大量漫无目的毫无规律的课堂实践活动,看似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但是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导”,所谓学生主动地“学”,也只能是“瞎学”,这种单方面突出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中心在于体验与过程,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精心设计,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为例,在课堂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布置相关课程内容,介绍模拟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切入视角的思考并对相关资料搜寻途径进行指导。在模拟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作出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在模拟教学结束后,还要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建议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实例分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为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内容如下:

(一)课堂讨论的设计和实施。在开篇部分引用“囚徒困境”的难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多个小组,讨论形式采取先小组、后推代表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的参与,在讨论中将“囚徒困境”模式引入公共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由于人们选择自利还是尊重他人利益所带来的四种不同的社会状况,促发学生思考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形成较好的道德行为结果,引入社会公德概念。

(二)视频播放的设计和实施。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部分,为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理解,通过新闻片段《本是交通小摩擦,彪悍女惹出大阵仗》使学生充分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无谓的口角之争带来的恶劣影响,理解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以专题栏目片段《不该发生的事故:多事的路口》对学生视觉和心灵造成的震撼为切入点解释为何要将《道路交通安全法》纳入到公共生活中并对相关内容展开介绍。

(三)案例分析的设计和实施。以“丁锦昊”在埃及刻下“到此一游”及“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的社会热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对于公物的保护意识,同时启发学生运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需注意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课堂实践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一灌到底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认知规律,结合学生主体特征,综合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让学生真正去体验、领悟、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达到课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改善已有知识结构,加强同行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课堂实践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力及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大挑战。为此,思政课教师除了通过文本、视频等相关实践资料的自修学习来加强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指导外,还可在授课部门内部加强同行授课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教师之间可通过听课、说课、研讨等形式更直接、真实地了解他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及问题,促使思政课教师对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及效果的思考,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实践教学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1-04

[作者简介]孟凤英,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06);王婉军,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讲师、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80)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相比,其特点、教学内容、构成要素和条件都要复杂得多,所以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本研究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归纳为三种具体的形式,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这三种形式也可分别称为认知性实践教学、理解性实践教学和拓展性实践教学,它们是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认知性实践教学

认知性实践教学即课堂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第一课堂”。它是起点,更是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认知性环节。所谓课堂实践教学,是指以固定课堂为教学平台开展的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课堂实践教学都是被忽视的对象,其实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的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立足岗位的职业理想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等。

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根据操作难易程度、参与度大小、实效性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权衡,概括起来主要有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将授课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及时抓住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内容抽象、教学方式单一等不足的现象,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效果,需要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第一,整合高校思政课内容,让高校思政课课堂更真实。高校思政课课堂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与职业生涯紧密结合起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让高校思政课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参与其中,使课堂“真”起来,才能收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听、真懂、真信、真用”的实效。

第二,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力度。实践证明,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喜欢而且参与度高。实践活动课型使学生具有真实的体验,能学以致用,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改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增加课堂讨论、录像播映、课堂辩论和分析案例等形式,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指向性比较清晰。一方面,可以直接用理论指导问题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培养思辨能力,澄清对一些复杂理论问题的认识。这有利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二、理解性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5篇

英语教学对于大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语言学习和实践不可分割,因此,本科英语课堂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含义和作用,并对本科英语课堂实践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本科英语;课堂实践教学

一、 课堂实践教学的含义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作为一教学模式,和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应该是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本科教育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更专业、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内。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目前来看摆在所有大学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要想避免学生毕业之后就失业,大学本科英语的教育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本科英语教学有必要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实现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课堂实践教学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权衡二者的比重,在教导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课堂实践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实践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实践教学之所以被提到本科英语教学之中来,不仅仅是因为课堂实践教学本身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具有提高作用,更重要的是英语课堂实践教学传达了这样的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论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深化、升华和延伸。所以,课堂实践教学的含义中蕴含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之间的不可分割关系,在本科英语教学中,课堂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它应该辅助理论教学,帮助理论教学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并将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为我国以后人才的跨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 本科英语专业课堂实践性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一) 英语课堂内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语言学习和实践是分不开的,英语学习也不列外,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实现英语语言学习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转化,所以,英语课堂学习中不可忽视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死学英语语法知识,深度钻研英语翻译上了,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他们在听、说、读、写、译上能够独当一面,表现优秀,英语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提升。

首先,高校应该注重教材的完善,因为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主要素材就是英语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养成。根据英语教育的大纲要求,教材应该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在教材中应该将传统英语知识和现代流行语言结合起来,应该将英语语言的经典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双方面能力提升,伴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高校和教师应该认真选择教材,使教材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和潮流,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让英语教学符合时展。教师在每一学期结束后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对教材的意见,了解到教材在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实力方面是否有欠缺;密切关注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否有更新,如有更新,要及时更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状况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灵活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酌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补充。

其次,教师应该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提纲,并根据教学提纲要求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探讨课题、研究与教学提纲相关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可以以小组学习的模式学习,并多使用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教学媒体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阅。为了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缺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电影影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引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在学生辩论、演讲的过程之中可以忘记在英语理论学习上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英语成绩好坏的隔阂,大家共同努力,激烈辩论,提高了英语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对本届科的教学内容要综合总结和评价,对于本节英文课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对学生在课上听、说、读、写、译上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给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

(二) 英语课堂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主战场,但是教师也不可忽略课外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它是英语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补充,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英语歌曲比赛、英文正文比赛,英文电影配音。英文演讲比赛、英语角,英文社团,戏剧社等等都可以作为英语课外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英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定期地引导学生举办班级、院系级、年级的英语竞赛活动。比如说英语电影的配音,这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英语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的特色,特殊的口要表达,并且可以增强其口译和记忆力能力,并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编制英语短剧,英文小品,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公开表扬的信心,让他们具备勇于表达的心理状态。英语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激发力度是课堂教学实践性活动难以达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英语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谭雅素,刘江华.地方院校大学英语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09

[2]徐娉娉.高职院校英语第二课堂实践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