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

书法市场论文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围绕着对审判权的监督,我国法学界与法律界长期纷争不止:有检察院监督论者,有人大监督论者,有党纪监督论者,有公众监督论者,甚至有媒体监督论者……不一而足。我个人的主张则是以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为中心,展开对审判权(狭义的司法权)的监督,这也应是本轮司法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为何是监督审判权的利器

司法的公平与高效,只能建立在司法独立的基础上,而司法独立的本质就是法官独立,也即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正如马克思所言:法官除了服从法律以外,就不应该有任何上司。从这个角度来说,检察院监督、人大监督、公众监督等只能是外在的监督,而且只能是基于法官在审判中是否违反程序,以及是否明显违反法律等方面的监督,而对于审判内容本身是否符合法律与公义,无法进行监督。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可能成为监督审判权的唯一良方,理由如下:

(一)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有助于裁判规则的形成。法官裁判是一个理性运用法律的过程,而裁判的经验内化于审判本身,西谚有云: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这种包含裁判经验在内的裁判规则的形成,只有二途:其一,法官的师徒制式的传授;其二,依靠学者与律师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而且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所形成的裁判规则,是基于理性与对话而形成的,有助于克服法官在封闭环境下形成的职业偏见。

(二)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有助于将不断发生的社会生活纳入司法秩序。无论是成文法传统,还是判例法传统,法律(包括法律条文和判例)相对于现实生活的展开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运用法律裁判案件时,就必须尽可能克服这种滞后性,将不断发生的社会生活纳入法律秩序的统治,这正是法官审判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则是学者与律师有意无意将现实性内化于案件讨论的过程。而法官在未来审判时,会因这些评论的影响,间接地将之带入司法秩序中去。

(三)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有助于法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可以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官、学者、律师间对法律适用认识的统一性;其二,通过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可以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纳入法治的视野来考量,从而规范社会。

上述三个理由导致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客观上就形成了对审判权的监督。其一,评论形成的一些规则,会影响到后续相同或类似案件的审理;其二,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必然会考虑评论者可能的意见,客观上可以防止法官的肆意行为;其三,法官在审理案件与撰写判决书时,会更加注重说理,因为只有强化说理,才可能受到评论者的好评。

强化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的具体司改路径

强化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应是本轮司法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本轮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高效与公正的司法,而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是其题中之义。因此,强化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进行评论,围绕生效的裁判文书形成一个评论市场,应是当下可以做出的努力。

(一)所有生效的裁判文书一律公开上网,为评论者提供评论材料,涉及国家机密与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但是,这两类案件必须设立严格的认定程序,建议统一由最高法院认定,并且设定严格的保密期限,凡超过保密期限的案件,自动解密。另外,不得以商业机密作为不上网公开的理由,因为涉及商业机密的案件,当事人完全可以选择仲裁的途径来解决。

(二)法官在裁判中可以引用评论意见。在成文法传统中,法官在裁决中是不能将评论意见作为法源加以引用的,但是可以在说理部分加以引用。如此,可以使评论者关注评论意见的采纳,以此为激励,推动评论市场的活跃与繁荣。

(三)再审法院与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要关注评论意见。再审法院与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要建立跟踪评论意见制度,及时汇总与研究对生效裁判文书的评论意见,在决定再审或行使检察监督权时(包括抗诉等方式)要将评论意见纳入考量的范畴。

(四)建立学者、律师与法官间的职业转换机制。欲使评论对法官审判权发挥更加实质的影响,还需建立评论者的主体——学者与律师更为便捷地进入法官队伍的渠道。同时,亦始终保持法官进入学者与律师行业的渠道。这样就可以实现评论者与裁判者的实质交往,更有助于评论对审判的影响。有效的评论市场形成还有赖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同努力

当采取上述具体措施后,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才可能日益活跃,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评论市场:学者以评论意见被法官采纳为动因,进而形成学者在人才市场中的“价格”;律师以评论意见被法官采纳为动因,进而形成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价格”;法官基于评论市场的压力,更加自律与谨慎地适用法律,不断强化裁判过程中说理的成分,进而以“说理”来征服案件当事人。如此,法官独立才是真正法治社会的真谛。在当下中国,有效的评论市场的出现,除了上述司法改革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外,尚需通过学者、律师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出现:

(一)学者应以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学业上须有专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学科的学者应以对生效的裁判文书评论为主业,在评论市场中寻找自己适合的地位,以此来介入现实生活,寻找与归纳将现实生活纳入法律统治的规则与经验。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非市场经济地位;替代国价格;入世议定书;反倾销

一、引言

经过艰难谈判,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同时也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受到歧视性反倾销条款的困扰,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在对中国进行倾销认定时可以使用第三国价格作为正常价格,即替代国价格。该条款将采取上述特殊方法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并规定该歧视性待遇将在中国入世15年后废除。

所以2016年12月11日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各国都期待着中国能否在15年“市场经济过渡期”期满时摘掉“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帽子,获得与其他WTO成员方同等的“市场经济”待遇。但是目前时间已过,国外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中国期满无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观点也逐渐在各大国际会议、学术讲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在2016年12月13日BBC网站报道,美国商务部官员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入世议定书并没有要求成员体自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此也就意味着成员体继续沿用替代方式。同时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13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在西方,一股将中国视为全球开放市场滥用者的力量正不断涌动。日本、美国先后通过决定,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则因美国的施压和部分成员国的抵制而在这一问题上踯躅不前。

客观上《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的相关规定确实有空白和疑义之处,各国从各自的利益落脚点出发进行解释,确能得出迥异的结论。不难想象,以后我国和某些WTO成员方就这一问题或将有一战。因此,在如此重大的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早做准备,探析该问题的本质及解决办法。选题的主要理由是关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否15年到期目前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模糊性。因此本文拟在介绍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争论以及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期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及争论

(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中国入世议定书》中15年“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要追溯到冷战时期的美国1974年《贸易改革法案》及其附属法案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Jackson-Vanik Amendment)。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规定,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美贸易关系中不能享受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是最早写入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之后直到2001年11月,《中国入世议定书》正式签订,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做出了中国入世15年内在反倾销调查中有条件地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及适用特殊方法的条款规定。

不管是《贸易改革法案》还是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都只是美国单方面的法律规定,而《中国入世议定书》是中签署的具有国际条约性质的规定。因此分析理解《中国入世议定书》关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对理解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在反倾销调查中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出现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第a款和第d款。上述条款限定了中国从入世之日起15年内在反倾销调查中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中国“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需要采用特殊方法判断是否构成倾销,即“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除非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某一特定产业或部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

一直以来,国内对《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ii项和d款的含义基本上形成共识,认为中国入世15年之后,WTO成员有义务自动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随着15年的临近,在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两轮争论。第一轮争论由Bernard O’Connor引起,2011年11月27日,Bernard O’Connor在VOX网页发文对中国入世15年后会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按照《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国并不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他认为从法律条文的角度分析,15条a款ii项终止后,该条的序言(chapeau)及a款i项仍然有效,这是基于条约解释的有效性原则的要求,条约不应被解释为无意义或无效,不能将15条a款的序言和a款i项解释为没有意义或无效。故2016年后15条a款其他规定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确定价格可比性时仍然发挥作用。他的理论被称之为“条约有效解释原则”。

之后第二轮争论由Jorge Miranda引发,2014年法律学者Jorge Miranda在《全球贸易与海关期刊》第3期发表文章,从相关条款法律分析视角,对中国将在2016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15条d款的终止规定并不绝对排除非市场经济方法(Non-market Economy Methodologies)在过15年后对中国继续适用;他认为该终止条款带来的法律后果是“举证责任的转移”(the burden of proof shifts),即关于被调查企业是否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举证责任由被调查方转移至申请调查方的企业。他的观点被称之为“举证责任倒置论”。

之后国际上又出现了“客观事实不符论”等理论,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观点,实则经不起推敲。下面就从条文的角度来分析解释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三、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一)第15条仅仅涉及替代国原则,替代国原则不等于非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为了言明中国产品正常价值确认的具体程 序问题,在条文的表述中出现了“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经济的标准”和“市场经济体”等词项,但若将这些零散的个别的、形式上带有“市场经济”字眼的名词与“非市场经济地位”划上等号,直接认定《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构成中国对其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自认,如此这般的推论实际将逻辑上的外延与内涵混淆了,直接用外延中的若干个词语来指代其内涵,属概念的偷换。事实上第15条仅仅涉及在程序上替代国原则的使用,而不涉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体认定。

(二)第15条属于程序性规定,不涉及非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前言部分概括引领了下文具体条款的规定,阐明了该条规定的法律性质是指“GATT1994第6条、《反倾销协议》以及《SCM协定》应适用于涉及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进入任何WTO成员的程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该条文已明确地阐述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立场:即GATT第6条、《反倾销协议》以及《SCM协定》及《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都是适用于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进口至WTO成员国之后关于反倾销的程序规定,既然是程序规定,顾名思义,不涉及相关实体问题,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问题更无从谈起。

(三)第15l的解释

退一步来讲,即使第15条涉及“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问题,从条文的解释角度也推得出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将于15年期满到期。因为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三十一条“条约解释的通则”的规定:“条约应依其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义,善意解释之。”该条规定明确了条约解释的首要基础是条约的用语及其上下文,换句话说,有效性解释是条约解释之基础和灵魂,善意解释和历史解释是补充性解释,接下来本文从有效性、善意、历史解释三个角度来解释《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

1.有效性解释

不管是“法律依据不足论”还是“举证责任倒置论”等理论的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同样是依据条约解释的有效性原则,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观点的自相矛盾之处。具体而言,d款在《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中应属例外的规定,因为其规定了15条a款殊可比价格确定方法适用的终止条件和终止期限。若2016年后其他成员方仍可以依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的其他规定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方法,则d款规定的15年期限便没有了意义,不符合条约的有效性解释。

其实在“欧盟紧固件案”(DS397)中,WTO争端解决机构上诉机构采用文义解释的方法,对《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和可比价格的特殊确定方法做了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阐释。上诉机构认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d款明确规定了a款将在中国入世的15年后终止。

2.善意解释

善意原则是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据此,条约应根据缔约方谈判时所达成的真实合意并依据的条约精神加以解释,这是善意原则的应有之义。

根据第15条a款规定的立法意图,入世谈判时其他成员方要求中国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加入第15条a款之规定,目的是为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方法确定产品的正常价值。既然15条a款ii项规 定期满终止,其他成员方不能再依据15条a款ii项的规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适用替代国方法确定价格可比性,当初制定15条a款的目的便因期满而到期了,15条a款作为整体自当全部失效,而非像外国学者等人主张的仅仅15条a款ii项期满失效。

根据善意解释中可预见性原则的要求,当15条a款中唯一对中国不利的ii项的规定期满终止了,其他成员方再不能据此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方法。站在中国的立场,既然中国因期满卸下了a款中唯一对其不利的条件,自然会对自己从“非市场经济地位”中毕业产生合理期待。再者,善意解释的另一层含义是当条约的理解遇有分歧时,应当从轻解释有义务的一方所应承担的义务。

综上所述,从善意解释的角度也可以说明2016年到期后中国不能适用替代国价格。

3.历史解释

中国入世谈判文件是一个庞杂的体系,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每一谈判过程所留存的会议记录及正式文本,都可对《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解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为探寻订立法律文件的当事国的真实意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同年达成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明确写道“美国公司和工人可强烈保护自己免遭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倾销和补贴的损害。美国和中国同意美方将来碰到反倾销个案时可以维持美方现时的反倾销方法,而毋须遭遇法律挑战。这个条款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十五年内维持有效”。所以在当时的文件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来看2016年到期后中国不能适用替代国价格

四、结语

“非市场经济地位”标签跟随中国的年月已久,即便加入了WTO也没能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帽子摘掉。2016年12月11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事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否15年后到期。但时间已过,国外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法律依据不足论”、“举证责任倒置论”、“客观事实不符论”等层出不穷,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观点,实则经不起推敲。

根据前文所述,本文认为入世议定书第15条仅仅涉及程序规则中的替代国价格,不涉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体认定,即使退一步说是“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体认定,但是从条文的有效性、善意、历史解释的角度也足够说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15年已到期。所以2016年12月到期后,WTO成员方在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不可以使用替代国价格,即使退一步讲,如WTO成员方欲使用替代国价格,也需要其承担证明责任,证明中国企业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企业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用替代国价格。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绝非一夜之功,市场经济建设仍是绕不开的重要发展课题,企业经营自主化和市场竞争自由化依旧是改革的关键,只要中国向着更高层次、更为规范的市场经济发展,所有的疑虑和争议都将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 吴晓晖.论WTO贸易争端案件中中国的‘超常规义务’[J].法治研究,2011(12):35

[2]中美世贸协议文本摘要[J].中国禽业导刊,1999(24)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也许正因如此,与中国近现代书画和当代书画相比,古代书画行情多年来没有显著的突破。同是赵孟\作品,去年西泠印社拍卖春拍的《滚尘马图》以649万元成交。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两件赵氏作品都受到了近两年书画行情下滑的影响,未能拍到理想价位。《滚尘马图》的成交价也是在500万至700万元的估价区间。如果这两件作品退回到两年前――在2005年春季拍卖,价格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董国强先生由书法而走向收藏,由收藏转向经纪,2006年主创匡时国际,十数年来在中国书画市场摸爬滚打,去年推出篆刻专场,今年又拓展了书法专场、齐白石书画篆刻专场,成绩斐然,广受业内人士好评。据悉,今年11月匡时国际秋拍更将首次在国内推出代表20世纪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20世纪名家翰墨专场”。书法篆刻专场的成功,充分表现了董国强对中国书画拍卖格局的开拓和探索。有业内人士评价,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作为艺术品拍卖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

董国强亲历两件拍场上重要的赵氏作品――《书札六帖》、《归去来辞》手卷。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看待中国书画拍卖格局及古代书画板块面临的一些问题。

《文物天地》:近年,中国书画板块的近现代书画行情经历了大幅调整,但是古代书法、古代绘画的调整幅度相对不大,而且其中有的名家精品还呈上升趋势,您是能给我们谈一谈个中的原因吗?

董国强:我不止一次说,市场调整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前两年市场的火爆使书画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和任何投资一样,火爆行情是不可能持续长久的。在这种火爆中,收藏的本质被淡化,市场呈现出比较浓厚的投机气氛。 更多的人不是出于对艺术品的喜爱,而是看中其经济回报。一时间,几乎全部的近现代书画作品,无论水平高低都大幅上涨,这本来也是不正常的。

在市场热潮渐渐退去时,这些投机资金随之而去。留下的则是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浓厚感情的成熟的收藏家。而古代书画和近代大师精品恰恰是这些人追逐的对象。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收藏知识和经验的人,才知道应该收藏什么样的作品,从收藏当代书画作品到近代大师精品,从收藏近代作品到古代书画,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只有近代大师精品和那些存世稀缺的古代作品,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所以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到这一类作品上来。我觉得,这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标志,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才会具有持续性。

《文物天地》:由于年代久远,宋元书画传世量极少,能流散到市场上的更少,有的专家甚至认为目前市场上已经无宋画了。

董国强:宋元绘画是历代宫廷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换句话说,这些文化财富是靠着古代帝王和收藏家的收藏和保护,才得以存留至今。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一些宫廷旧物和收藏家手中的宝贝流散到世界各地,一些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些被海内外藏家所收藏。真正在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所以,市场的价格也逐年递增,并且势头强劲。由于市场资源的稀缺和鉴定方面的困难,当代能够专项收藏宋元作品的藏家几乎没有,而收藏明清两代重要作品的藏家在海内外还是大有人在的。

《文物天地》:相对于明清书画,宋元书画的价值仅仅是体现在年代因素上吗?当前市场对宋元古画的价值判断主要倾向于什么方面?名家与非名家之作判断的依据有哪些区别?

董国强:年代只是考察一件作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一个方面。、石涛尽管是清代画家,但他们作品的收藏价值肯定高过百分之九十的明代画家,甚至宋元绘画,这还是和作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有关。同理,很多宋元无款作品其价值和市场价格也很难与明清大家的作品相提并论。

我前面说过,宋元绘画由于鉴定方面的困难,使人望而却步,特别是这几年,由于谢稚柳、王己千、刘九庵、启功等老一辈鉴定权威的相继去世,徐邦达先生也年事已高,在古代书画鉴定方面,缺少了能够一锤定音并且被收藏界广泛认可的鉴定家。所以,更多的人把信心寄托在那些经过宫廷旧藏或者著录翔实的作品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传有绪,这样的作品自然价格会很高,而缺少这些重要佐证的作品即便是真迹,都往往会被打入另册,受市场冷遇。如果中国书画的鉴定找不到一个更加科学的方法来代替过去仅凭经验的目测,那么,这种现象将来会越来越严重。

《文物天地》:对于赵孟\书画作品的评价,历代论家向来掺杂着很多政治因素,被视作“贰臣”的赵孟\饱受后人指责,这一问题是否还成为当下市场人士关心的问题?这一点是否影响到其书、其画的价值?

董国强:把人品和书画家的书品画品结合起来,只是个别人的一种观念。历史上,很多奸臣或者贰臣都是优秀的书画家,并且被历代收藏家所珍视。况且,赵孟\的“仕元”是有失气节,还是顺应时代?至今还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觉得,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丝毫不影响其在艺术史上的伟大。他在书画方面的影响之大在元代无出其右,对明清两代也是影响深远。这样一位古代大师的作品,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文物天地》:今年春拍,匡时国际以396万元成交的《书札六帖》,是当前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成交价居第三位的赵孟\作品(前两位是2005年中贸春拍935万元成交的《临G帖》,2001年北京翰海春拍682万元成交的行书《归去来辞》卷),六件书札并不是一个时期写的,是否可以说从这件拍品,大致可以看到赵孟\的书法风格?

董国强:很幸运,你提到的三件作品,其中两件是经我手从海外回来的:一件是我们这次拍卖的《书札六帖》,另一件就是《归去来辞》卷。前者是我们从美国藏家手中征集回来,后者是我在1999年时受秦公先生委托代北京文物公司从香港苏富比以近200万港币竞拍回来的,回国后组织了专家鉴定会,我也有幸参加。启功和徐邦达先生当场认定为真迹,并且是难得的珍品。

时隔两年之后,北京文物公司将其再次上拍,拍出了682万元的高价。可惜的是,当年力主收回这件国宝的秦公先生在2000年5月因公逝世在工作岗位。

《书札六帖》与《归去来辞》卷曾经在1990年纽约佳士得同场拍卖中露面,当时,前者的成交价还超过后者,被一位旅美华人竞得,此人为黄君璧先生高徒,在黄君璧先生的鼓励下毅然将此《六帖》购入,并收藏了近18年之久。这次,我们的同事专程到美国,经过努力,将此《书札六帖》卷拿回国内拍卖,并最终被一名北京收藏家购得。

《书札六帖》是六件诗稿和信札合装为一卷,我们统称其为《书札六帖》卷,不是同一时期所写,其中《留杭数十日帖》、《初六日至吴门帖》写给德辅教授。赵孟\写与德辅教授信札,别见有三帖,分别为《近来吴门帖》、《李长帖》、《奉答帖》。《李长帖》、《奉答帖》又合装于七札册中,现藏博物院。《近来吴门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经过对比和考证发现,《留杭数十日帖》、《初六日至吴门帖》与两岸故宫所藏几帖无论在笔法、书风还是内容关联上都是十分吻合的。《哀鲜于伯机五言诗稿》、《五律一首》帖,其中诗句在《松雪斋集》曾经著录。前者记录了赵氏与鲜于枢的深厚友谊,后者与《老妇帖》、《昨日承枉顾帖》等一同见证了管赵风流。从作品上的鉴藏印可以看出,此六帖历经翁广平、叶志诜、查莹、张谨夫、刘问涛等多位清代至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收藏,最重要的佐证则是卷尾的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大学士英和的题跋,英和是清代著名鉴定家和书法家,专门研究赵孟\,他的鉴定在当时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我们当时认为,这样一件作品应该以比较高的价格成交,396万元这个价格尽管已经超过底价不少,但是无论是我们,还是竞买人都觉得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前面说到的,现在缺少像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那样的鉴定权威,对于宋元作品大部分人是“谈虎色变”,不敢轻易上手。这种“叶公好龙”的现象,是目前古代绘画市场比较常见的现象。

《文物天地》:书画史上称,赵孟\之书法开一代书风之先,影响了整个元代的书法审美取向,您是如何理解的?

董国强:赵孟\在书法方面,反对南宋“尚意”的书风,力主复古。在他的影响下,遵循晋唐古法的书风成为了元代书法发展的主流。在出现过的元代书法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一点:都有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用笔、结构匀整统一,强调熟练性。这样的特点,在明代书坛领袖董其昌的作品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物天地》:赵孟\的书法曾被一些论者斥为“俗书”,认为其书作近媚而少雄壮气,应该怎样理解?元代时其伪作就已经不少,您对其书法的真伪鉴定有哪些心得?

董国强:赵孟\的书法艺术成就以行、楷为主,以书风遒丽著称。现在的人说“学赵书者字多俗”是没能领会赵书的精义。实际上,赵字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谙熟的笔法之上的。他对“二王”和颜、柳书法都有过刻苦的研究,才能领悟前人书法的精奥,兼收前人之长而自成一体,有自己的精神在里面。而且赵孟\书法各个时期有不同的风格,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其晚年的大楷《胆巴碑》,书风就是雄遒苍健的。后世对赵氏书法的仿作很多,这也是其作品难以辨别真伪的原因所在。

赵孟\自己说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以鉴别上还是要以笔意为主。同时结合纸张、落款、印章等等。当然,对于这一类的作品,我因为接触的机会不多,谈不上有多少心得,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前人的鉴定结论十分重要。尊重前人的研究结果,不轻易否定历代流传有绪的重要作品,这对于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是利大于弊的。

《文物天地》:文人画肇兴于元代,赵孟\对其影响最大,赵提出了“书画同法”,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欣赏?

董国强:赵孟\实际上是文人画风格的真正确立者。他创立了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新江南山水画风,在这里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主张“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进绘画之中,提出用笔在文人墨戏中的重要性。后来徐渭以草书入画、赵之谦以金石入画等等都是这一种思想的体现。赵氏在绘画上要求越过南宋,直追北宋、五代和唐。所以我们能从他的画中看到王维、董源、李成和苏、米等诸大家的影子。同时他的画也不是非常严格的写实,作过一定的美化与装饰,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说画是他心中境界的表现。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提要:图书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必须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设服务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开展特色服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人员总体素质。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在市场经济下更好地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图书馆提供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市场经济对于信息的要求,无疑大大刺激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图书馆积累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图书馆建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笔者认为,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首先要搞清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不足是严重制约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图书馆的经费是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改善馆舍设施、增加书刊馆藏、开拓信息服务等的经济基础。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很支持,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各地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充足的经费,图书馆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图书馆普遍存在编制不足和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问题。由于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图书馆的人事机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图书馆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未必就能进来。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构成主要有图书馆学专门人才、体弱年老的专业教师和行政干部,其他部门淘汰的多余人员。

3、图书馆的发展和规模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资料得知,美国每1.6万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人均有书1.75册;日本每1.6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人均有书0.6册。根据有关资料,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09家(大量常年闭门不开或已另做它途的区县级图书馆都被包括在内),藏书4亿册,人均0.3册,人均拥有数字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两册的标准。我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角钱,这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相去甚远。很多县级图书馆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据文化部统计,2003年全国有53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占当年县级馆总数的23.8%;2004年扩大到720个,占32.5%。从区域看,无购书费的县级馆80%在西部;从省区看,有4个省区超过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有7个省区40%~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我国图书馆的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和有效开发利用。

4、图书馆发展的结构不合理。从宏观上来讲,缺少一个跨系统的统筹全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机构集中管理全国的图书馆事业,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按图书馆的领导系统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多头领导。即使在同一地区,系统内的分工、协调、合作与管理,也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文献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处于僵滞的状态,势必造成人力、物力和文献信息资源的浪费。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分散的方式来搞现代化;二是用封闭的方式来搞开放化;三是用传统的方式来搞自动化。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1、应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由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开发式信息环境,大大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影响。图书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笔者认为,图书馆的发展首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观念与意识,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益、参与、产业化等观念同样适合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建设应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开拓创新,建成开放、高效、统一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信息中心。图书馆工作要由原来的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开放型;由单一的借阅服务转变为多元化服务;文献的加工整理转变为信息开发;馆藏的重点与特色也要加大声像资料及电子出版物的比例,并深入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与信息市场接轨,寻求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开创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各级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用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

2、开展有特色与创新的服务。搞好特色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特色”,一般指特定时空、特定范围和事物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信息中心,对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特色服务首先要搞好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色资源不仅指有别于其他图书馆传统文献类型在内容上的独特馆藏,还包括馆藏的数字化和特色数据库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图书馆要想在网络社会中吸引更多的读者,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特色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对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向不同用户提供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特色信息服务,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图书馆的特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在工作人员的配备方面也要求相对较高,最好配备特定的人才,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要对特色馆藏所涉及的专业熟悉乃至精通。特色服务呼唤特色人才。所以,图书馆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机制。从馆员整体需要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设计,并为馆员个人发展计划的实现提供信息、咨询、轮岗、培训、弹性的时间和工作方式。使图书馆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动态合理配置,持久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提高馆员的工作生活质量,更快更好地实现馆员的人生目标。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人才队伍,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学正规教育一直都是培养专职人才的一条最重要途径;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更为实际有效的途径;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让其通过短训班、各种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等形式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业务水平;还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到先进的图书馆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也使工作人员自己认识到在未来事业发展中素质的重要性,真正使自己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一员。创新服务,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图书馆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切实了解本地读者、居民需求,创造出各种新颖、有效的服务手段,成效将会自然地逐渐显现出来,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时代已经赋予图书馆新的责任和使命,图书馆员必须摒弃陈旧的“坐堂服务”模式,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先进服务意识,把满足社会发展和读者的需要作为图书馆变革服务的唯一标尺。“没有满足不了的服务”,它同样适合于图书馆服务的变革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颖.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仅仅只是一种假象,这里面有很多虚假、炒作和泡沫的成分。也就是说,这种繁荣带着很多人为炒作和概念炒作的成分。正如股市一样,概念股是影响股市涨跌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而概念股的存在恰恰就是给当代股市形成了一种假象。同样的道理,艺术品市场有很多人为的资金炒作,这种炒作并不是以艺术为准则的,它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不具有艺术含量的商业行为,就正如不具有消费属性的商品一样,它是不实用的,不能拿来欣赏和说事,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它所造成的,只能是混乱,而不是繁荣。但即便是虚假的市场繁荣,书法市场也远没有达到这一点。

隐性市场和显性市场

严格来说,当代书法市场只有隐性市场,而没有显性市场;既没有一级市场(也即没有进入画廊交易),也没有二级市场(也即没有进入拍卖市场)。书法的交易,是私下交易和人情交易,而非市场交易和拍卖行交易,当然,不一定非要是拍卖行交易才具有市场行为,拍卖行交易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市场行为。如果说拍卖会由少数人暗中操纵的话,那么,拍卖所形成的交易结果也并非是真正的市场效果,不能体现市场行情。当然,我们在这里暂且把拍卖会假定成是完全市场行为的,那么,当代书法作品为什么很难进入拍卖会?能进入拍卖会的除了古代、近现代的书法大家以外,当代者寥寥。也就是说,拍卖会只能吸收高端的书法作品,而一般中、低档的书法作品则难以进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一是买家很难对当代书法作品有信心。当代书法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是书法名人而非名人书法,不具有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二是投资当代书法成本大、利润小,很难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三是投资者对当代书法家基本不信任,因为除了少数几个有影响力的名人书法以外,投资者几乎都认为当代书法家名实难符,而且庸俗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具有庸俗化倾向的艺术品是很难进入拍卖场的;四是当代书法家除了作品水平低劣以外,书法家的整体素养和文化层次、社会影响力都不高,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五是与绘画相比,老百姓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误读性,即便是投资了,也仍然难使书法作品进入消费的终端环节,所以导致他们投资信心下降。凡此种种,都构成了当代书法难以进入拍场的阻碍因素。

撇开拍卖市场不谈,单就书法市场而言。即便是没有进入二级市场(即拍卖场)的书法市场也难见任何起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书法艺术本体本身所造成的,有些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的,有些是文化观念所造成的,有些是当代经济环境所造成的,有些是书法体制所造成的;有些是宏观方面的原因,有些是中观方面的原因,有些则是微观方面的原因。比如很多买家就认为,书法与绘画相比,线条简单而抽象,创作一幅书法作品远没有创作一幅绘画作品那样繁杂和费时,而且他们认为绘画作品所包含的内涵很多,而书法作品则线条单一,没有较强的表现性,而且不同的人对书法作品的评判标准不一,高低难判,导致了投资者对投资书法信心的缺失。这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误区。这只能说明投资者对书法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书法看起来线条单一,而实际上则是极为复杂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书法线条是所有艺术线条中最具有人文内涵、最具有情感价值、最能体现书家主体精神的线条,尤其是能够将书家的主体精神融入这种抽象的线条之中,并形成一定气象,殊为不易。搞书法往往入门难,但精通更难,甚至有很多人写了一辈子书法连门都没入!而且这样的人还大有人在!从这可以看出,没有长年累月的临池和练笔,是不可能写好书法的。而绘画则不同。学习绘画的,一般一两年就能入门,三四年似乎就可成气象,而六七年则可成名了。甚至有时间更短者。而书法却远没有这么迅捷。因此,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价值的有无与高低是极端错误的。属性不同,决定了其耗费时间长短的不同。

“人情交易”与“礼品经济”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一个人情社会。这种礼仪和人情至上的伦理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商业伦理始终低于人情伦理。因而,即使中国有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但是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商业史,艺术商业的萌芽是在明代中后期的江浙一代才逐步产生的。

正如前面所说,难以进入拍场的当代书法,并不等于就没有市场;也并不是说只有进入了拍场的书法才有市场效应。因为在我们看来,拍卖场仅仅是一个高端市场,而未进入拍卖场的书法则可以是一个中端和低端市场。但是,就即便是这样,没有进入拍卖场的当代书法市场仍然很冷清,或者说仅仅是停留于私下交易而非市场交易。尽管有很多书法家都对自己的作品按照书协职务等级进行明码标价,但是,大多都是有价无市。正因为这样,大多数书法家都不是靠卖字吃饭,而是靠除卖字以外的其他行当吃饭,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书法家都有第二职业,很多人只能靠第二职业维持生存。当然有些书法家也能靠书法吃饭,但主要是通过倒卖字画、经营字画、办展览、策划艺术活动等行当吃饭。即使是有些书法家能通过卖字偶发小财,但也仅仅是在别人的安排之下出去走穴写字,给别人写字的费用一般都不是按照书法家的市场价格来定的,而是活动主办方早就拟订好的,一般对书法家都是有优惠的。像这种通过安排活动来卖字的情况,对当代许多著名书法家来说,都是比较普遍的。通过上面的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当代书法市场更像一个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最主要的特征是“送”而非“卖”,当然,既然是送,那就必然有还,有送有还,这是礼尚往来。送出去的是作品,而还回来的是钞票。当然,这个送出去的书法作品未必是被作为一种艺术而得以欣赏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方用来作为礼物而进行买官卖官或腐败用的,或者是进行投资炒作用的,也就是说,没有或很少有企业家或官员买来书法作品自己欣赏。这就是典型的“礼品经济”特色。

“礼品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礼品经济”所导致的就是商品的有价无市。对于书法作品而言,当将书法作品作为一种送礼的礼品时,其作品本身的市场价格就被隐含了。本来水平很高的作品,恰恰可能其价值被低估了,而本来水平不高的,恰恰可能因为被作为了礼品而被高估。尤其是当送礼品者与接收礼品者都是因为某种利益需要或者有腐败关系的时候,一般所送的字都是主席、副主席或者理事的字,这类人要么是地位显赫者,要么是位高权重者,而这些人的字恰恰就是水平平平的。所以,在官本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中国,真正有艺术才华的书法家大多是被埋没了的,或者是不被市场认可的。这些并不是书法本身的原因,而是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的问题,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以消除的。

一般来说,“礼品经济”所导致的是书法市场的冷清和混乱,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的。事实上,在现代商业社会,当送书法作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时,如果“礼品经济”能够真正发育,那么,它恰恰可能带来书法市场的真正繁荣。当然,前提是书法市场必须破除一切有悖市场经济的行为,遵循商业伦理。事实上,晚明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就以互赠书作、互相题跋为文人乐事,当然,这种互赠书作、互相题跋一般是没有经济行为存在的,基本没有商业目的的,然而在当时晚明商业逐步发育的情况下,它在客观上却是有助于书画市场的逐步发育的。晚明时期,书画市场在江浙一带就正在悄然发育,而这种发育恰恰就是以文人之间书画作品的自由流动和流通作为客观前提的。从经济学角度讲,只有当物品的所有权属性出现松动时,才可能产生交换关系,而只有有交换关系的产生,才可能产生商业行为。当送礼成为一种风尚时,文人之间以书画作为礼尚往来之物品,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交换行为,尽管这种交换行为主观上并不存在商业目的,但是它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书画市场的萌芽与发育。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又应该正确对待书法市场的“礼品经济”特征。或许可以这样说,“礼品经济”一方面的确是导致当代书法市场低迷的一大因素,这是因为“礼品经济”产生之后,自然地淹没了书法作品本身的价格,或者说作品背后的价格因为人情因素而被掩盖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规范而健全的“礼品经济”恰恰又可以促进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这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是永远不可能被打破的,唯一的只有去规避,规避“礼品经济”的缺陷,而彰显“礼品经济”的优点。所以,这里就需要对书法作为具体情境下的礼品进行区别对待和分析。如果书法是作为一种不具有权力和利益勾结的礼尚往来的一般性礼品的话,那么,这种“礼品经济”不但不会制约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而且还会有助于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而相反,如果书法是以打着礼品的幌子而被当作了加官进爵或者进行权力交易的工具时,那么书法作品就不是人情和礼仪的象征,而是权力符号的象征,这种权力符号只会干扰书法市场,而不会助推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

“官本位”冲击书法市场

如果说当代书法市场的“礼品经济”特征需要得到良性发育的话,那么,就需要打破另一个真正的顽疾――“官本位”。

“官本位”情结是导致中国书法市场混乱与低迷的又一大因素,也是制约书法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与国画相比,书法界及书法市场的“官本位”情结更为严重。如果说短线炒作是当代绘画市场的一个不规范的特征的话,那么,官本情结则是当代书法市场的一个不规范的重要特征。当下的书法市场基本上是以权力和以职务而论的。当然,这个权力和职务并不一定是政界、官员的权力与职务,大部分是书协的权力与职务,比如,在书法界,就有这么一种潜规则,相对于非书协会员来说,书协会员就是官;相对于省级书协会员来说,部级书协会员就是官;相对于一般书协会员来说,书协委员就是官;相对于书协委员来说,书协理事及书协委员会主任就是官;相对于书协理事和委员来说,书协副主席、主席就是官;而相对于书协主席来说,书协顾问就是官。在书协职务的等级划分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体现出书法家的等级高低。当然,这些职位并不等于完全的行政级别,或许大多数都无实际权力,而仅仅是一个虚职,但是,正是这个虚职,却恰恰是其作品市场价值的体现。这个市场潜规则多年以来一直盛行不衰,而这种潜规则恰恰就是干扰书法市场的罪魁祸首!在一般老百姓眼里,如果有两幅作品摆在他面前要让他去买的话,一幅是书协主席的字,一幅是普通书协会员的字,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买书协主席的字。这种思维定势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官本位”情结。他们将权力当成了一种艺术价值,而书法作品则只不过充当了一种权力符号而已。同样,对于投资者来说,他宁肯花资金去炒作那些有地位、有官位的书法家,而不会去炒作那些一般的书协会员。这样,就形成了当今书法市场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存在,而且会随着市场资金投入得越多,而呈现得越为明显。所以,在这种“官本位”情结没有得以根本消除的前提下,资金的大量涌入,并不会带来书画市场的真正繁荣,相反,它只会使书画市场变得愈加混乱不堪。

正是因为“官本位”情结的存在,导致很多即使是水平较高的当代书家难以进入真正的拍卖市场和收藏市场。因为,很多拍卖行和藏家对当代书法家既不信任,也无信心,甚至很多在社会上叫得比较响的书法家的作品也难以进入拍卖市场,因为这些人的书法作品对于那些真正的藏家来说,根本不具有收藏价值和拍卖价值,即使是有拍卖行愿意去炒作,但因为成本太高,泡沫增加,导致投资风险增加,所以不会轻易去炒作这些书家;而恰恰相反,当代中国那些比较有实力和才学的中青年书家的作品却往往容易进入收藏家的视野,因为他们的作品无论从水平上还是从升值空间上来讲,都是值得期许的,这样的书家容易被有眼光的投资家看中。而恰恰是那种既没有艺术眼光,又没有长远投资眼光的商人,才恰恰容易去搞短线投资,找那些水平低劣、名不副实的书家炒作。这类商人抱着对书画市场的侥幸心理,喜欢短线操作,想大捞一把就赶紧收手去捞别的。当然,在当今艺术市场混乱的时代,这样做当然是可以捞到不少钱的,而且这类人也大有人在。但是,这类人并不是艺术市场的最后胜利者,而只不过是漫长艺术市场的一个匆匆过客,不过一跳梁小丑耳!

书家学养的整体性滑坡

导致当代书法市场低迷和书法作品价格较低的第三个原因是,当代书法家整体艺术修养、学术造诣偏低。从各大拍卖行的书法拍卖行情来看,古代书法作品一般都看涨,近现代书家作品保持坚挺,而当代除了启功等极为少数几个老书家的作品看涨之外,其余皆不景气,甚至主席、副主席、理事的字连拍场都难以进入。这并不是拍场对当代书家另眼相看,而确实是因为当代书家整体学识、修养和地位都偏低。书法的附加值与绘画相比,其实是很大很大的,不管是附加的权力、地位,还是名望、学识,总之都是附加的太少。仅仅靠书法作品那种抽象线条,是很难得到认可的。所以,纯粹的书法家的作品难以进入拍场,更难以拍出好价格,而往往学者或者文人手札的价格看涨。这说明,拍场所看重的,还是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书家的内在文化积淀。比如当代学者、作家如启功、冯其庸、文怀沙、季羡林、贾平凹等的书法作品或者手札,无论市场怎么变化,他们作品的市场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跌下来的。这是书法家本身的文化与学术地位所决定的。而曾经任职过书协职务或者政治职务的书法家就不一定了,如沈鹏、李铎、张海、唐双宁之类,其作品价格尽管现在似乎比较坚挺,但长久来看,未必如此。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书家除了外修书艺、内修书德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使自己长久立于市场不败之地。而且,当代书家不能陷入了职业化、技能化和行业化的境地,不要只注重于创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在学术修养的积淀。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眼力。艺术眼力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写好字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古往今来的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一个好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好的鉴赏家和收藏家,如果一个书法家不会鉴赏艺术品,没有较高的艺术眼力,那么,无论如何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资本投机拯救不了艺术市场

就像全球金融大鳄索罗斯能够把全球资本操纵于一己之手一样,很多人相信金钱和资本也能够操纵艺术市场。这种逻辑大体是对的。但是,既然资本能操纵市场,但也同样能够毁灭市场。当大量的热钱进入书画市场之后,必然会出现泡沫,而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并达到极限之后,必然破裂,泡沫一破裂,必然导致书画市场的资本大量贬值,而贬值之后的书画市场必然会大受冲击,而这对投资者是会形成巨大的心理打击的,于是,就会赶忙将资金抽离艺术市场,从而导致艺术市场资金短缺,市场疲软。这种市场由热转冷直至破败的局面和股票市场是一模一样的。它完全就是资本的运作,而非艺术品的运作。至于所谓的艺术品,只不过被当作了一个炒作的概念和符号而已。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唐宋书法继续发展,开始出现了润书市场,即书法作品已按润例收费。据《新唐书。柳公权传》说:“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不孝……凡公卿以书贶遗,盖巨万。”看来润书市场在唐代已具较大规模。市面上的“大王草书字(值)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一行真正”。大名家书法已有明码标价,如《圣朝名帖记》中就详细记录了许多书法名家的价格,褚遂良、颜真卿等大家墨宝市价每书一通碑黄金二百两,少者一百两。特别是宋人坡书法广受欢迎,“东坡翰墨,在崇宁大观,则时禁太严,尽行焚毁。至宣和间,上自内府搜访,一纸直(值)至万钱。”元代书法市场日趋成熟,元人写字卖钱已相当常见。赵孟\的书法绘画价位均很高,人称其“亦爱钱,写字必得钱,然后乐为之书。”说明商业及市场意识在书法家的头脑中更为强烈。

明代是书法市场的鼎盛期。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书法市场发展迅速。明代中叶以后,私家艺术品典藏一跃而上超过了内府收藏,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其中以江南最为活跃,其地人文荟萃,不仅有大批艺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且亦有众多的富商巨贾等消费群体,尤其是嘉兴的收藏巨子项元汴,收藏的作品数不胜数,显著东南。加上大批专营书法与裱字的书画商人在市场上游走穿梭,起到了市场中间人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促成下,书法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1368年,朱元璋了元朝统治,定都南京成立了大明王朝。在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明代多位帝王都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以写诏令文书。明代帝王诸如明仁宗、明宣宗,喜欢临摹“兰亭”。明神宗则自幼学习书法,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米芾的《文赋》等名作。在此众多的帝王影响和鼓励之下,当时的书坛名家辈出。明朝中期时,在苏州地区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影响甚广,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至明朝晚期,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张瑞图、董其昌、陈道复、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这些名家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大都参与书法市场,因此明代的书法市场十分兴旺。其时除一般的专职的书法商人以外,在苏州、杭州、嘉兴、南京等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书法经营商店,这些专门的艺术品商店已成为私人藏家获取藏品的主要场所。

在明代社会赏字藏画成为了一种时尚。“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一幅名家真迹挂壁,家中主人身价倍增。书法艺术品的交易普遍由专职书法商人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上升趋势亦较明显。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提到了嘉靖未年各地巨贾“不惜重资收购,名播江南。”明中叶以后,大批职业书法家涌入市场以卖书法作品为生,市场首重者为“明四家”的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等人。唐寅长期靠卖字画为生,如他作于弘治四年(1491年)《刘秀才墓志》中袁宏道评:“子畏原不知文,志铭尤非所长,而不乏求之者,想白雪无权,黄金有命也耶,一笑一笑”。可知唐寅即使为童年的好友刘嘉作墓志时,也得到相当的文润。沈周早已是“名噪寰宇,徽求过多而日不暇给”。至文徵明时代的苏州,经济异常繁荣,社会对书法作品的需求增大,“四方乞诗文字画者,踵接于道”,使得文徵明交易价格比沈周在世时还要高好,特别是其晚年“德尊行成,海宇钦慕.嫌素山积,喧溢里门”,以至于出现了“寸图才出,千临百幕,家藏市售,真质纵横”的作伪现象;这一时期书画作伪异常突出,临摹当代名家的作品的作伪者,能够获得不菲的收益,所谓“伪貌其笔以衣食者无数”、“一时砚食之士,沾脂泡香,往往自润”。

此外,仇英长期客居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应项氏所求而作的《汉宫春晓图卷》,更是以两百金的交易价格创下了当时的新高。董其昌虽倡言以画为寄,却又说“亦不为虚套”,欣然收受他人的金钱物品。在一封信札中董写道:“鸿堂帖来裱者,壹两半,此画一价,惟兄所损。然勿得乞他人知也。”看得出由于生怕朋友告知别人实情,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十分保密。

除了江南地区,京城的书法艺术品市场亦相当兴盛,有些书家甚至自己京城开店卖字,马宗霍《书林纪事》中说:“洪季和钟崇仁人,四岁随父入京,至临清,见牌坊大字题额,索笔书之,遂得字体,至京师设肆继鬻字。”可见书法艺术品已在社会上大量普遍地流通了。明朝民众热衷于追求名家作品。名家门前购字画者络绎不绝。祝允明“海内索书,贽币门,辄辞弗见。”亦为市场中的热门人物。

明代由于文人耻于言利,所以书法价格也难见史籍。大鉴藏家项元汴喜欢在书画作品后面标明价格,孙承泽就在《庚子消夏记》中如此取笑道:“项墨林收藏之印太多,后又载所买价值。俗甚。”因此,在明代私家著作中公开大谈书法价格的文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但是翻阅史料,还是能够找到些蛛丝马迹。如写于1621年的《长物志》中《书画价》论及书法定价:“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抵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至于《乐毅》、《黄庭》、《书赞》、《告誓》,但得成篇,不可记以字数。”可见当时书法是以字数论价,并以正楷价最高。但这里的定价毕竟只是参考价值,真正进入市场那又是另一番的价格。因为书法价格是受市场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可能几倍有高于理论价的存在。《戒庵老人漫笔》中有条重要的记载:“逸少《二谢帖》真迹凡七十六字。后有赵清献公\并苏子容等跋。字画亦无残缺,但墨气已尽。此余乡顾山周氏先世物,子孙欲求售,特携以问价于文衡山。曰:此稀世之宝也。每字当得黄金一两,其后三十一跋每跋当得白银一两,更有肯出高价者吾不论也。”

相对于古代的高价,当代的书法价位相对较低。当然也有例外的,如嘉靖三十二年(1553),项元汴买王宠的《离骚并太史公赞卷》花了二十两。嘉靖甲子年(1564),项元汴买祝枝山的《急就行草怀知诗帖》也用去了二十多两银子。但就整体而言,却是“厚古薄今”的,即通常来讲创作时间早的价格高于创作时间晚的。这说到底是跟存世量有关,年代久远的书法作品完整地流传保留下来的毕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显得异常珍贵。当时的晋唐名迹价格一直居于高位,如王羲之《瞻近帖》大小不过一个多平尺,售价就达二千两银子。王献之行草四十余字也能卖到八百千(铜钱)。怀素的《自叙帖》、《千字文》售价亦达到一千两银子,可谓天价。吴彩蛮小楷书《唐韵》,“其字不减十万,又作蝇头小楷。位置宽绰有余”,被项元汴定价为六百二十两银子。

相比而言,宋代的书价仅次于晋唐,但也高得惊人。万历七年(1579),项元汴给宋高宗御书《真草千字文》的定价是五百两银子。高如晦买吴公甫藏米芾书《天马赋》,也花了一百多两银子。嘉靖四十五年(1566),项元汴从吴门黄氏手中购买黄庭坚书《法言》,也费了一百两银子。但黄庭坚的《法华经》七卷,索价竟然达七百两银子。苏轼的《阳羡帖》,项元汴标明的价格是八十两。但是,也有价位一般的,如石延年大字楷书《古松诗》墨迹,其定价就仅为十五两银子。

与晋唐和宋代的书法作品相比较,元代的书法价格相对较低,单件作品的价格没有超过一百两银子的。项元汴给赵孟\书《道德经》定价七十两银子已经是很高的记录了。价位低的如赵的《兰亭十三跋》,索价也就五两银子。在万历四十年(1612),李日华买赵孟\《临张长史秋深帖》,仅花了四两银子。

然而,明代书家的书法作品价位大都偏低。记录较高的如祝允明王宠等人的单件作品最多也不过二十两银子。嘉兴李日华在当时声名不小,可以称作名家。他为自己书法作品定过润格,大致是:写一幅扇面取三到五文钱,单条草书每幅五文钱,卷册字多者二十文钱。除去纸价与墨价的成本外,书家所得实在有限,这也难怪唐寅会慨叹:“笔砚生涯苦食艰。”就连当时名动宇内的董其昌书法价位也不高,他曾经想以“书素绫百幅、画金二百”换取一部《淳化阁帖》(时价大约一千两银子),居然被拒绝了。当时的书家作品只能换来一些生活物品。那么,以当时的购买力,和当今书法市场比起来,这些画作在明代社会上大概是多少价值?

我们可以根据明代的米价,再结合现在的米价进行换算,就可以弄清当时书法价格的大概价值。在明代一两银子大致可以买到168.7公斤大米,而现在市场上的米价也就是三到四元人民币,据此我们就可以算出在明代中晚期,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69.7元。王羲之《瞻近帖》售价是二千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856900元。黄庭坚书《法语》的价格是一百两银子,也就是人民币46320元。赵孟\书《道德经卷》的价格是七十两银子,折合人民币31082元。王宠书《离骚并太史公赞卷》的价格是二十两银子,大致等同于人民币8718元。文徵明买马琬的《云山》,出价也仅为“一两之上,二两之间”。至于书家李日华的书法价格那就相当便宜,他的一幅草书自定的润格约相当于一至二公斤米的价格。李日华本人也曾说道:“晋唐墨迹第一,五代唐前宋图画第二,隋唐宋古帖第三,苏黄米蔡手迹第四,元人画第五,鲜于虞赵手迹第六,南宋马夏绘事第七,国朝沈文诸妙绘第八,祝京兆行草书第九,他名公杂札第十。”可知书价越古老的越值钱。

事实上,以上的这些书法价格在明代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过较大波动起伏的。如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项元汴时代定价为二百两银子。然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张觐宸从其子项玄度处购买却花了三百两银子,已是涨了一百两之多。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导致书法价格波动的因素十分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徽商的炒作、买家的好恶,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决定的。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徽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经济实力雄厚,喜欢收藏古玩书画艺术品以附庸风雅,并常出手阔绰,吴用良“出入吴会,游诸名家,购古图画尊彝,一当意而贾十倍。自言出百金而内千古,直将与古为徒,何不用也。”如此一来,书画作品的价格怎能不水涨船高呢?另一方面,买家的偏爱同样也会影响交易价格。如王羲之的《二谢帖》,按文征明所说的定价标准一字值一两黄金,一跋值一两白银。该帖共七十六字,其后有三十一跋,价格当为七十六两黄金又三十一两白银,但后来的成交价格仅为米一百二十斛。这正像詹景凤在《东图玄览编》中说的“太史短幅小长条,实为本朝第一。”原本是价格平平,但是由于安徽、浙江和苏州等地藏家的喜好和争夺,最终导致了“价醉悬黎矣”。人们的偏好是导致了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正像米芾曾说是“随人之好恶”,可谓一语道破。此外,经济的发展状况却是书法价格得以保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假如遇逢乱世的话,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市场的运作也将很难维持下来,又何谈价格与交易。

虽然经济发展和买家的好恶使书法价格变得悬殊,但和明代书法价格比起来,当今的书法市场却是少数人参与的。在明代,一般普通百姓或许可以收藏那时的名家,像上文所说的用几斤米就可以换来李日华的书法,实在是相当便宜。明四家中的唐寅的字画也曾一度卖不出去,其诗句“荒村风雨杂鸣鸡,燎釜朝厨愧老妻;谋写一只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可以反映出其书价是相当低廉的。当时文徵明和王宠等名家之作也只不过值二十两白银。再看看当代的书法艺术品市场,那价位早已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的,比如在王宠的书法在20世纪90年代价位大多也只是在数十万元左右,2005年浙江皓翰的王宠《南华真经内七篇书法手卷》成交价为990万元。再到2008年,王宠的楷书《庄子内七篇》已突破1228.2万元。另一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草书杜甫《羡陂行》也以352万元成交。

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书法价格不仅高昂,且涨势更是惊人。明代时期的王羲之作品即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过去了,也只不过上涨了三分之一。而今涨的值却可用几十倍来形容,实非明代所能比的,这其中或许有拍卖市场运作方式和艺术品泡沫的存在。但无论如何,明代书法比起当代书法作品来讲,那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

而对于四明家之一的文征明书作而言,表现亦不俗。在2006年其作品《自书杂咏》手卷估价仅为180万至280万元,成交价竟达462万元。到了2007年的《行草书诗卷》(1548年作),价格高达1100万元,是他书法作品首次突破千万元。2010年,文征明行书《西苑诗》册页达到了5208万。买家的喜好和争夺依然是使书法价格不断攀升的因素,只是现今书法价格的透明度和和购买方式,早已今非夕比,但地域性、精品意识依然存在着。明代书法市场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和京城等工商业发达的地区,而现在依然是在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繁荣的东南沿海的大城市。

当然,明代的值千两天价的王羲之、怀素和米芾的书法,当今依然还是保持“天价”,有的已突破亿元大关。众所周知,2002年北宋米芾的《研山铭》在北京以2999万元拍卖成功,创下了当年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到2010年嘉德秋拍,王羲之的一件草书摹本《平安帖》,最终也以3.08亿元拍出。

六百年前,黄庭坚书《法语》值一百两银子的,虽说是价格高昂,但比起二王的作品来说,那也相差很远。而今黄庭坚的书法长卷《砥柱铭》最终以3.9亿元落槌,再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竟达到了4.368亿元。甚至比米芾和王羲之的作品还要高。这足以看出,在当今的书法市场,时间久远的价位依然高居不下,并呈金字塔式。比如清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清代的书法在当今的市场相较明书法也受到冷落,价位也不是很高,这或许跟书作的存世量和时间有关吧。就像在明代时期,元代的价位也不高一样。然而,清代书法在当时社会却卖得不贵,像郑板桥的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比起明人卖的书法,清代相对来讲更加的廉价。

文徵明行书五律立轴

王宠 小楷 黄庭经 册页

董其昌行书扇面

徐渭行草立轴

倪元璐 草书五言律诗轴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图书市场 固定转售价格 服务的抵消作用 消费者福利损失

一、前言

固定转售价格,又被称为纵向价格控制,指的是上游的产品制造商或供应商要求下游的购买方必须按照一定的价格水平转售其产品。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由图书的生产商就是出版社事先制定好价格并印在书上。回顾各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图书市场固定转售价格在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孙亚峰(2008)曾对此综述:英国是实施图书维持转售价格最早的国家,早在1829年就出现了相关协议,但是,图书定价制的演变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两极化发展。1997年,英国《图书净价协议(Net Book Agreement)》被法院判决为违法而遭到正式废除。与英国相反,法国(《雅克朗法案》)、德国(《图书统一定价法》)等国则将行业协议正式立法以保护图书定价制。

二、图书市场固定转售价格的现状

自这些国家保护或废止图书定价制以来,各国的图书市场发展状况不同。据德国图书业者协会和出版行业杂志统计,2009年上半年德国的图书销售额比2008年上半年增长2.2%;而在废除图书市场固定转售价格协议的英国,据尼尔森图书跟踪公司对英国消费者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英国图书销售数量比上年下滑0.5%,销售收入下滑1.2%,从取消协议正式生效到2009年,英国共有500家独立书店在失控的价格战争中先后倒闭。

由此看来,图书市场的完全自由竞争并不如预期中完美。自由价格体系下书业所能承受的图书打折是有底限的。

中国的图书市场一直实施图书定价制。2010年1月,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主导下,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制定并颁布了《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该规则的争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该规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新版图书出版一年内,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标定的价格销售,不得打折销售”;二是该规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经销商进行优惠促销时“优惠价格不得低于版权页定价的85%”。

笔者认为,中国的图书市场有必要实施固定转售价格,这样可以促使书店为了增加销售量而更有动力向消费者提供高水平服务,因为书店增加的服务能够抵消“部分”甚至“全部”由固定转售价格带来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在下文中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三、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图书市场固定转售价格引起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书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赞同固定转售价格的。这就相当于书店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卡特尔以牟取超过竞争水平的利润,从而使消费者福利受到损失。

如图一,MC为出版社的边际成本,为书店从出版社批发图书时所需支付的价格,D为初始需求曲线,S为初始供给曲线。在竞争条件下,出版社将以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即将图书售给书店,假设忽略书店从出版社批发图书转而在店内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中间成本,则书店向消费者销售图书的价格也应该是,初始均衡点为图中A点,这时图书的销售量为图中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三角形的面积。

现赋予图书市场一个固定的转售价格,,价格升高导致消费者对图书的需求量减少,新的均衡点为图中B点,为引入了一个更高的转售价格后图书的销售数量,消费者剩余变为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四边形为减少的消费者剩余。

图一:

接下来将究这部分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将如何被抵消。

四、从服务对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影响来探究服务对消费者福利损失的抵消

服务对需求曲线的影响一般有两种:一是服务使需求曲线移动,二是改变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使需求曲线绕一点转动。

(一)需求曲线外移

首先建立一个模型。

在上文的分析中,初始的消费者需求曲线为D。由于享受服务和购买产品是可以分离的,则:

上式中,T表示消费者对图书的潜在需求,由图书的类型、质量、销售区域、消费者个人的偏好等因素来确定;f(S)为表示书店提供的服务水平S对于促进产品需求产生积极影响的函数;g(P)为图书价格P的增加会降低产品需求的函数;为期望值为0的随机变量,表示需求的不确定性。

如图二,由固定转售价格所带来的更多服务使消费者对图书需求的增加,引起消费者需求曲线从D外移至,新的均衡点为E,四边形PFBE为提高服务质量后新增的消费者剩余。这部分新增的福利能否大于固定转售价格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取决于销售量能否大于:

当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相关性质,书店服务增加引起的消费者剩余增加能够抵消固定转售价格带来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图二:

(二)需求弹性改变

第二种情况是书店增加服务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此时,服务的改进是否会使消费者福利增加抵消其损失,取决于消费者对服务的偏好。

服务增加带来的需求弹性变化在现实中是很有说服力的。辜海笑(2008)曾指出,转售价格维持所带来的更多的促销努力会导致需求上升得越来越快,这意味着原先处于购买和不购买的边界上的消费者比那些原先有很高的保留价格的消费者受服务的影响要大。

如图三,由固定转售价格所带来的更多服务使需求曲线绕D点向外旋转至,新的均衡点为E,三角形DBE为书店提高服务质量新增的消费者剩余。这部分新增的福利能否大于固定转售价格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取决于三角形DBE的面积能否大于四边形:

当三角形DBE的面积大于四边形时,书店服务增加引起的消费者剩余增加能够抵消固定转售价格带来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图三:

五、结论

基于对以上两种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图书市场固定转售价格并非一定造成消费者剩余减少,由此引起的书店服务的增加能够抵消“部分”甚至“全部”转售价格维持带来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中国的图书市场维持转售价格是有必要的。图书销售价格的规制不仅避免了图书价格战导致的市场混乱,而且它还是书店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的保证。只要固定转售价格所带来的利润超过增加服务引起的成本,书店就可以凭借服务吸引消费者以获取更多利润,并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效率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辜海笑.转售价格维持的经济逻辑与法律规制[N].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总第109期

[2]孙亚锋.图书维持转售价格的机理分析[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年12月第5期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文秘专业知识有些什么内容?

文秘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系统、扎实的文秘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实践环节

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也可以加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办公应用

微软Office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数据处理软件Excel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10,各类安全防护软件和压缩工具软件WinZip9.1等常用软件。熟练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DV等常用办公用具及其简单维护。

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书法产业;市场价值;需求培育;书法品牌;场景(书画)营销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074-04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人独创、具有民族特色、极具美学价值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书法艺术凝聚着数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积淀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字里行间寄托着中国人的智慧、学识、情感甚至精神追求,堪称“国粹”。

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自然的灵性、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在当代已经不仅仅作为欣赏用途,还衍生出书法艺术创作、教育培训、作品销售、收藏、拍卖、投资等,构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产业链。2007年12月18日,国内书法界最高规格盛事“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广州开幕,中国书法艺术产业博览会同台亮相。展会首次响亮地提出把书法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书法是可以产业化的国粹”理念,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中国大陆书法产业的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目前书法行业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书法在当代的转型、对书法产业化等认识不足,观念滞后,缺乏书法产业规模发展意识和市场意识,从书法创作方面到作品营销方面,规范的市场化运作的观念还比较薄弱。我国书法传统尽管历史悠久,是汉字的起源国,然而目前的书法产业却是实践在前,理论滞后,属于基础弱小的产业,虽然人人会写中文,讲究和研习书法艺术的也可谓人数众多,然而现在满街都是呆板僵化的印刷体。这是因为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书法作品的艺术形态属性,忽视了其社会生产属性,这实际上极不利于书法艺术产业化发展。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它的主要标志就是以知识和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为知识作为经济发展要素,它具有不消耗的现象,而且它还可以人与人共享,甚至包括社会与社会的共享以及它是以人为本,知识经济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因为只有产业才能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形成,只有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使新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1]。有人说要是书法像手机铃声那样流行普及,就是书法产业的成功之时。要实现这一梦想,就需要书法界各位同人改变观念,达成共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2书法产品的价值

要实现书法产业化,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书法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问题。一类物品要是成了商品,行业经济就成了产业经济,是商品就必然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经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商品交换中,商品必须要有交易价格,要有价值标准。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书法产品的价格也就是其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1书法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以其使用价值为载体

从商品的两重性理论来看,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它必须要有使用价值,即对于购买者而言,它必须有用,能满足购买者的某种需要,也就是商品最基本的效用,否则,顾客是不会接受的。所以书法作品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同样也要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卖出去,最终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市场、市场,必须先有“市”(就是交易),后有场,没有大量的书法产品交易作为基础来谈书法产业化,这只能是一句空话。

2.2书法产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观赏价值和投资收藏价值

书法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理需要层面上的:装饰、欣赏、投资收藏、显示拥有者文化素养品位、身份、地位。而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大小,主要还是以产品的艺术价值为核心的,当然,书法艺术品的创作时期、历史背景、作者的名望、身份等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从而造成产品形成不同的市场价值。然而目前艺术批评、鉴赏不到位,不少当代书法品评文章或极尽吹嘘追捧之能,或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书家,书法评论起不到应有作用,无法为书法艺术市场、收藏界、书法投资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或导向[2]。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准确判断书法作品艺术水平的能力缺失,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一些书法艺术鉴赏能力较差的消费者只能根据作者的名头和价格的高低来选购作品。比如广州荣宝斋分店开张,笔者与友人去参观,范曾的国画、叶选宁的书法确实很美,但当友人看到其他一些行、草书书法作品时显出惊讶的神色,问笔者:这也是名家书法吗?它美在哪里?说实话,对书法鉴赏笔者也是外行,实在无法给他满意的答复,笔者只能说:能上荣宝斋展柜的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是自己可悲呢还是社会造成的呢?在这希望能得到各位大师级书家的正确指引。

书法产品为了更好地实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广大的消费者急切需要书法界的各位有识之士去帮助他们提高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试想一个消费者当别人在他办公室观赏书法作品时,他能自豪而准确地说出作者名称、创作历史背景、书法艺术特点等,那他又是怎样一番心境。

3消费者对书法产品市场价值的评判标准

消费者对书法产品市场价值的评判标准、评价眼光需要专业人士去培养和引导。笔者从事市场营销教育和培训二十多年,营销界经常强调:只有广大消费者都说好的商品,才是真正的好商品;还有一条就是:消费者通常不会购买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商品。任何脱离群众的所谓艺术,只有坟墓和博物馆才是它们的最后归宿。只有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受欢迎的商品、艺术才能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各人对书法作品的好坏无论怎么看还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只是有多少专业性技术含量而已,一般人看书法就是自己觉得好看、顺眼就行,自己觉得不好看,挂在居室不顺眼,看着就不舒服,管他什么名家大作,一概不买。书法中的楷书最容易判断其优劣,连小学生也看得出来,而且是硬功夫,不容易蒙人,个别浮夸的年轻人楷书基础没打好就去学别人写草书,这是启功老师早就提出反对意见的。但是楷书的作品市场上很少,再加上作者和消费者都认为楷书有点古板,不够生动,不够气势。现在市场上无论是书法内容,笔画、结构的风格,章法都使自己喜欢的作品,确实不好找。所以要推进书法的产业化进程,普遍地、大规模地拓展书法产品市场,首先要让广大消费者真正认识书法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懂得判断作品的质量好坏,把书法创作的审美观念融入百姓的消费文化领域之中。所以笔者强烈呼吁大量像田蕴章那样的、传统的实力派书法家,多些向大众传授书法技艺和书法鉴赏知识,因为传统的书法技法较容易为普罗大众所接受,这样有利于加快消费者接受书法产品的速度,促进书法产业化进程,顾客对书法产品的认知度越高,充分实现其市场价值的可能性越大。

4书法产品品牌商标价值对产品市场价值的承载作用

书法产品的品牌商标就是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名望,这些因素强力地支撑着书法作品的市场价值。个别人指责收藏爱好者盲目追求作者“名头”,这有失偏颇,消费者追逐名家字画这无可厚非,这是自古已有的市场现象。某些书法家对一些名家书法作品老不服气,说我的作品比某某人的一点不差,甚至比他的还好,凭什么他的卖高价,我的贱卖也少人问津。以佛山一个经理提出的问题为例:飘柔洗发水一瓶卖20多元,我厂生产的同样有那么好洗发效果、同等容量的洗发水11元一瓶都很难卖,老天真不公平。其实这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君不见一个LV挎包上万元,而一个同等质量、同样款式的其他牌子挎包也就几百元,你这样一想也就想通了。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当今社会名人书画比书画名人更受欢迎。由于当今社会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攀附权贵,希望背靠大树好乘凉;或是盲目地崇拜偶像明星。这就使得一些名人书画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大幅飙升。一些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官员、明星纷纷研习书法,因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功。其实名人字画值钱,作者身份、社会地位能在其作品市场价值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并非今天才有,其实古已有之。但是有一种不合理现象就是中国人的那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看法和做法,如秦桧、曾国藩的书法是挺不错的,就因为作者名声不好而被人们所唾弃,即使是近代,事件后,也把说成是“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野心家、大阴谋家。”说实话,有野心没错,但什么学问也没有则不见得,其军事才华是有的,其书法也是写得不错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善,孙中山、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价值不菲,但、的书法作品同样受到市场热捧。不过早些年对于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权力,到处题字,收取高昂的“润笔费”,这又是另一码事了,这是当年朱基总理最痛恨的现象。

各位书画界的朋友,当你们功力还不强的时候,闭门修炼,潜心研习书画是对的,但是当你们已经具备一定实力时就应该考虑提高书法作品的品牌价值,如积极参加公众活动、热心公益、多搞书法展等以提高作者本身的知名度,这样对书法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和提高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此也同时告诫以书画作品为投资对象的投资者,投资书画市场还是要有专业的眼光,当然也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书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高低是核心要素,购买实力派书法家作品就好比购买蓝筹股,风险性极低;而对于购买非实力派,尤其是官员身份的书画作品就好像购买题材股,甚至是有些官员在职时,一些人为了阿谀奉承托市炒高的书法作品,这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妖股”,一旦官员下台、官场政治变数或时代变迁,其虚高的作品价值必然土崩瓦解,甚至有些平庸作品会变得一文不值,风险性极高,所以投资要谨慎。

5书法产品供求关系对其市场价值的影响

书法家王琢高度赞同“书法产业”的提法。他认为,“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也是可以交易的艺术,它范畴很广,除了书法作品,文房四宝、装裱等都属于这个产业的范畴,产业化不会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两者还可以相辅相成。”书画家要靠市场检验作品,靠市场、靠商家确定和提升作品价值,即使是名家的优秀作品,假如从来没在书画市场卖出过,在拍卖市场从来就没有成功拍出,那么它价值多少多少万元是没有意义的,说实在点就是不靠谱的;而市场商家更需要书画家提供作品。

供求关系是决定产品市场价格的关键性因素,书法产品在供应方面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已故书法家作品,其供应弹性为零,稀世作品可以随着经济好转,需求趋旺而待价而沽;而在世书法家作品则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大小适当增减作品的投放量。但是有一点需要书法家们明确的是:书画艺术品与普通生活消费品是不同的,普通商品投放量过大,供过于求会造成价格暴跌,但书画艺术品由于其固有的艺术特性,且以一个书画家的能力可提供给市场的作品毕竟是有限的,而市场拓展的前期需要较多的作品(甚至是价格较廉的作品及赠品)去铺垫,只要是有实力的书画家,只要是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随着市场拥有量的上升,作者的知名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这样其作品的市场价格不仅不会下跌,而且其实现的市场价值会越来越高。

但现在推动书法产业化的关键不是产品供应,而是书法产品市场需求的培育和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按需定产,书法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市场的培育。站在营销方的角度来看,所谓市场就是指市场商品的需求总量。各级书法家协会行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书法市场培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各级书法家协会积极开班培训,提高人们的书法艺术水平和鉴赏能力。

(2)降低各级书法家协会的入会门槛,尤其是县、市一级书协,广纳人才,人多好做势。

有时我们搞书法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清高,曲高和寡,要搞书法产业化,就要放低身段,广纳人才(当然也不能太滥),要向移动电话生产公司学习:要让广大的普通大众也“用得起手机。”

(3)从娃娃抓起,书法家协会应协助和支持教育部门做好书法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

近几十年我国的教育部门也有点“崇洋,”因为对外开放,要与国际社会接轨,全国中小学普及英语教育,却把传统的书法教育给遗忘了,当看到西方有许多大牌明星的文身都喜欢用中文书法时,才意识到自己祖宗遗留下来的是好东西,今天醒悟过来想抓中小学的“三笔”教学,却发现几十年的过错造成目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电脑普及化以后,写字的人更少,所以中书协应协助教育部做好书法教师的培训工作,教育部每年都有专项的教师培训项目和基金,我想教育部应该是非常乐意接受中书协帮助的。

(4)由各级书法(画)家协会牵头,成立场景书画配置策划公司,以专业的眼光和能力去推动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书法艺术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在珠三角地区,居室或办公室悬挂书法艺术品的越来越多。在广东,深圳市的比例最高。据观察了解悬挂书画饰品的办公室中,悬挂书法作品的占60%~65%,悬挂画(中国画占比例最高)的占35%~40%,而高级酒店会所悬挂书画艺术品的比例则刚好相反,以画作为装饰艺术品的占大多数。以人们的职业划分:流通服务业负责人、机关干部、教师、医生,这四种职业人士在办公室悬挂书法艺术品的比例最高。而总体而言在广东家庭,家中摆设书法艺术品的是屈指可数,不到5%。但是传统的春联在广东仍然是相当流行的,如粤西的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挂春联,人们婚姻喜庆也挂喜联,由于当地的房门都做得较大,而且对联的含义又要符合主人的喜好,所以通常都是请人书写。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书法艺术品的市场消费量和人们的文化素养水平密切相关,也和人们生活的风俗习惯、处世观念密切相关。比如说书法作品的内容: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由于很有英雄气概,备受大众推崇;而他1958年总结出来的“养生十六诀”:“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由于熟悉的人不多,市场大众的认可度远不及前者(这里所讲的只是同一书法家的不同作品内容,而并非一定要毛体真迹)。

据笔者对广州文德路书画市场的观察,满街都是“海纳百川”、“融通四海”、“厚德载物”、“天道酬勤”等,不能说这些不好,但现代年轻的消费者喜欢标新立异、有个性的东西,这些太传统的文化在他们眼中显得有点八股,不是那么受欢迎,反而是日本一支流行乐队的“巳”中文LOGO得到一些少男少女的喜爱。再看一个事例:我国传统劝告读书人的明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90后”普遍感到从小到大这些都听腻了,不同年代的人由于年龄、知识结构、阅历等的不同,其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都是不同的,这种代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把自身的消费观念、审美观念强加给年轻的一代[3]。

书画产品作为艺术类的商品,任何美的事物,会因人的感觉、年龄及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人类对美的认同,依然有其共同性,我们称之为“美的形式”。[4]照此论点,书画产品的场景(配置)营销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在各级书画家协会的情况,手上掌握有大量的书画家资源以及像王庆新先生那样有才华的楹联专家,完全有能力成立一个“场景书画配置策划公司”,根据客户的资金费用预算,聘请不同档次的书画家,为大型的宾馆、酒店、会所、高级写字楼等,进行专业的场景书画配置策划,甚至可以联合专业的酒店用品公司、办公设备用品公司、建筑装饰材料用品公司一起来做这个事。要是如此,一方面能帮助书画家大力推广书画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实现其书画产品的市场价值。如广州天河区的国德(GOOD)大酒店,场景书画配置就做得非常出色,根据不同的环境配置相应的名家书法或国画,古香古色,格调高雅,极具中华民族特色,深得外国领导人和体育娱乐界明星的喜爱。像书法作品的“茶缘铭”,李白的诗词“将进酒”等,在这类场合大有用场;又比如对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就能使高级美发店增色不少。

再有就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包容性很大,除了倡导弘扬传统书法外,也应该能容纳其他风格的书法创新,正所谓雅俗共赏,既要对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如标新立异、盲目崇拜偶像等)表示宽容、理解,也要理解那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书法人,说不定以后也能出现凡・高式的(同代人并不认可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书法人才。同理,有一位西方大美女把中文的“鸡”字文在身上,而我们有位同胞却把此照放在互联网上,以此嘲笑对方的无知,这是欠妥的,人家也可能是生肖属鸡的。中文博大精深,外国人要熟悉不容易(某杂志的漫画曾出现过一个黑人不会读“己、已、巳”几个字而拿尺去量的故事),即使是国人,能准确读完千字文的又能有几人?外国人能学已算不错,虽然我们不能据此就觉得自豪,但是人家喜欢中文书法起码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总之就像做人一样,常怀一颗包容的心,如此则更有利于书法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以上几点措施若能贯彻实行,在不久的将来,书法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迅速得以扩张,书法产品的市场价值将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实现,对书法产业化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所希望的是书法界的同人们能够走出书法艺术界,用科学的、客观的眼光回过头来审视书法行业,用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方法去推动书法产业化,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当然,本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仍然相当肤浅,所提出的观点也未必正确,只是提出来与各位商榷,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晓光.从书法市场规范到书法产业化构建兼谈树立“大书法”观念的意义[EB/OL].http:///article.php?act=view&aid=143.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竞争情报理论 出版业 企业战略 SWOT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59-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make a company strategy based o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ory,including seek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alyz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d making strategies. What’s more, the author uses SWOT to analyze Zhongxin publishing company.

[Key wor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ublishing industry Company Strategy SWOT

竞争情报理论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持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体现,这三个问题也是竞争情报理论的基本研究问题:(1)如何搜集竞争情报;(2)如何分析搜集到的竞争情报;(3)如何根据竞争情报分析制定企业战略。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正是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基本思路。

1 出版业竞争情报搜集

出版业竞争情报的搜集应注意以下三点:情报搜集目标;情报搜集来源;外界环境的影响。

1.1 情报搜集目标

竞争情报搜集的根本目标是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具体目标可以从三个角度定义——行业、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在行业方面,目标可以定义为评估出版行业的发展前景,或者出版业销售渠道现状的调查;在竞争对手方面,目标定义为了解竞争对手的出版范围、主打产品以及营销模式;在客户方面,目标可以具体化为客户阅读偏好变化的调查,或者读者对书籍的包装印刷偏好的描述;在供应商方面,目标定义为当地纸张供应商的经营实力和特点的比较。

1.2 情报搜集来源

竞争情报的信息来源主要有内部和外部来源。内部来源指的是从领导层到各部门所有人的企业内部员工。出版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员工智力要素的依赖远远大于对其他生产元素的依赖,出版人队伍的稳定、知识结构的完善、人员素质的提高,都是多出书、出好书的根本保证。

外部来源是情报最重要的来源。外部来源不仅包括出版业的其他企业,也包括其他各个行业,不仅包括合作伙伴,也包括竞争对手。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1.3 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出版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对出版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经济发展疲软,社会对书籍的整体需求下降,购买力衰减,消费市场萎缩。在法律方面,打击盗版、规范图书交易市场、保护图书版权,都关系到出版企业的切身利益。在科技方面,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变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直接改变了图书的营销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出版兴起的导火索。

2 出版业竞争情报分析

2.1 竞争情报分析简介

竞争情报分析是竞争情报工作的中心环节,它通过对搜集到信息的分析、处理、整合,创造出智能化的增值情报。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非常丰富,常用的有SWOT分析法、定标比超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财务分析法、核心竞争力分析法、波特的五力模型。下面以SWOT分析法为例,具体说明出版业的竞争情报分析。

SWOT由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之后由麦肯锡咨询公司进一步发展,是最常用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SWOT分别代表了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WOT分析法就是分析企业自身资源的优势、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本文以中信出版社为例,介绍SWOT分析法在出版业竞争情报分析中的作用。

2.2 中信出版社的竞争情报分析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涉及财经、人文社科、时尚、生活等领域,其中以财经类图书为主打产品。出版的图书多次荣登十大好书排行榜、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2009年被评为2009全国百佳出版单位。

2.2.1 中信出版社的优势

正确的产品定位。中信出版社的图书以实用性为特征。例如,中信出版社在财经类推出金融投资、经济读物、企业管理、职场励志等多个专题,在时尚类推出《优雅仪态》《法国女人不会老》等,在生活类推出健康养生类图书。可以看出,这些图书都符合当代读者的直接需求,读者可以从阅读中找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正如中信出版的理念“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丰富的发行渠道。中信出版社的发行渠道遍及网上书店、全国各省市主要书店,机场、超市等图书卖场,并且拥有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机场的书刊经营权。

强有力的营销。例如,将《杰克·韦尔奇自传》的营销思路定为大众路线,使商业畅销书成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人手一本的生活必备书。

国际化的优势。中信出版社的国际化体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图书的国际化,另一个是国际合作。图书的国际化体现在大量引进外国图书,中信出版社门户网站“中信视野”推荐的经典书目,基本都为国外引进图书,网站“产品”一栏的“热点排名”“热点专题”也以国外引进图书为主。

管理的支持。在机制方面,中信出版社走的是企业化管理之路,采用项目运作的方式,强调市场的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重视编辑对出版的理解和运作能力,按照能力和贡献分配薪酬。在企业文化方面,尊重个性,注重人文关怀,轻松灵活的企业文化起到了辅助支持的作用。

2.2.2 中信出版社的劣势

居高不下的成本。大量引进国外图书是中信出版社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然而中信出版社引进国外图书的比例大、速度快,成本居高不下,而能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的畅销书只是少数,所以总体而言,中信出版社居高不下的成本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走上正常的盈利轨道。

缺少高质量的原创作品。中信出版社依靠海外资源的引进,虽然可以迅速做大市场份额,提高图书质量,但并不是长久之计,高质量的原创作品是出版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

2.2.3 中信出版社面临的机遇

潜在的读者市场。据统计,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2011年为53.9%,2012年为54.9%,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2011年为4.35本,2012年为4.39本,世界阅读排名第一的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也就是说,我国有将近一半的潜在读者,而且每个读者的阅读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读者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同时,人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应对竞争和挑战,这就使得读者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出版企业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阅读的领跑者,不仅要顺应读者的需求,也要引领读者的偏好,未来读者偏好如何发展,为出版企业创造了机遇。

经济环境。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经济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社会大众对于财经类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强,这为财经类图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2.4 中信出版社面临的威胁

竞争者的威胁。据统计,我国有550多家出版企业,每年出书22万种,新书13万种,60%—70%为教育类图书,基本上被大的出版商及高校出版社垄断,财经类图书不到10%,而在财经类,也有中国商业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多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盗版的冲击。盗版是出版业面临的难题,由于盗版成本低,没有稿费、编辑费等固定成本,只有印刷费和发行费,其成本仅为书价的20%,零售价通常为正版的1/3,盗版书都为畅销书,销量有保证,利润有保证,因此,图书盗版十分猖獗。

出版业的三角债问题。三角债问题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顽疾。通常书店与出版社的货款结算期规定为3个月,但由于多品种、低层次市场竞争的加剧,书店进货难转化为出版社发货难,6个月结算图书货款,都很难实现,经常会拖到9个月,甚至一两年结算贷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导致书店拖欠出版社,出版社拖欠作者和印刷厂,整个产业的资金链非常脆弱。

我国财经类知识发展的局限。中信出版社以财经类图书为主打产品,通过引进国外经典财经类图书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缺少高质量的财经类图书,而根本原因是我国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践发展的局限。

根据上述分析,构造以下矩阵分析图,如图1所示。

3 出版业战略决策制定

制定战略决策是竞争情报分析的后续内容,也是竞争情报搜集和分析的最终目标。制定战略决策有多种方法,例如,SPACE矩阵、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SWOT分析不仅是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也是战略决策的制定方法。它从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解决竞争弱势、寻找机会、避免威胁四个方面,为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了思路。下面仍然以中信出版社为例,尝试根据上文中的竞争情报分析,制定企业战略。

3.1 SO战略

a.坚持以实用性为特点的产品定位;b.紧跟我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势和热点问题,引导消费者的阅读偏好;c.出版系列图书,使消费者的短期一次性的阅读转变为长期的渐进式的阅读。

3.2 WO对策

a.逐渐缩小国外引进图书所占比例,加大对原创作品的投入;b.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一流作者与中信出版社建立并维持长期合作的关系。

3.3 ST对策

a.通过对图书产品的细分,避免盗版的冲击,例如,精装版图书。b.通过产品和营销,突出中信出版社的品牌特色,例如,特色的广告宣传,又如,在图书的排版设计中形成特有的风格,并且长期普遍采用,使读者看到书,就知道是中信出版社的产品。

3.4 WT对策

a.在与作者的合作中,根据读者的需求、偏好,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指导作者的创作方向。b.引进海外图书转变为签约海外作者,中国庞大的阅读市场对海外作者具有吸引力,同时中信出版社得到一批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实现了双赢。

下面在SWOT矩阵分析图的基础上,构建战略决策图,如图2。

4 结 论

本文从情报搜集、情报分析、战略制定三个角度,分析了出版企业如何使用竞争情报理论,把握时展趋势,制定企业战略决策。并以中信出版社为例,采用SWOT方法,展开情报分析和战略制定的论述,对竞争情报理论的完善和企业战略实践都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Qiu T. Scanning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8, 42(7/8): 814-835

[2]王知津, 陈维军. 论竞争情报的理论来源[J]. 图书情报工作,2007

[3]徐碧磊. 中国出版业体制现状研究:以中信出版社为例[J]. 中国市场,2011(26)

[4]黄瑞敏. 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竞争情报实例研究:IBM公司建立竞争情报体系案例分析[J]. 现代情报, 2007: 191-194

[5]刘欢. 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管理[D].湘潭: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叶雯琪. 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J]. 企业经济, 2004(5): 87-88

[7]杜兆勇. 谁动了出版业的奶酪:访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J]. 当代经理人, 2002(6) 78-79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图书馆 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贮存地和传递源,是一个学术性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融合系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图书馆积累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图书馆建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建设应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开拓创新,建成开放、高效、统一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信息中心。

一、市场经济形势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图书馆的需要程度,市场经济对于信息的要求,无疑大大刺激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使图书馆各种电子出版物和包括声音、图象、影像的复合文本资料收藏比重逐步增加,图书馆不再以馆藏大书刊多而取胜,而是通过各种电子媒体存取信息,使信息服务向更快更准、更全、更方便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不仅要承担馆藏的整理、加工任务,而且要成为信息咨询专家,成为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中介和桥梁。此外,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存贮技术,正从观念形态、馆藏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改变着传统的图书馆,使其朝着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展的主流和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高校图书馆工作由原来的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开放型;由单一的借阅服务转变为多元化服务;文献的加工整理转变为信息开发;馆藏的重点与特色也要加大声像资料及电子出版物的比例,并深入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与信息市场接轨,寻求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开创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

对图书馆工作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类信息机构由于其服务的方便、快捷、周到而频受社会青睐,自然成为图书馆的竞争对手。图书馆若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图书馆与社会一体化观点,同时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供需观念、竞争和信息意识,并及时预测市场对知识情报的需求,满足读者需要,必须打破职称评聘上的论资排辈和工作待遇的“大锅饭”状况,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行量化管理,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市场经济大环境将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功能。经济大发展促使科技文献量的剧增,学科文献分布面广,学科交叉渗透使得专业图书文献搜索范围扩大。由于市场经济对信息需求具有多变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促使图书馆必须加强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特色资源释放到社会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图书馆的价值。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图书馆作为经济信息和知识信息的中心和宝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资源是发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最大的集散地,收藏着大量的图片、报纸、期刊、学术论文、专业文献等,它具有文献种类多,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技术性强,系统实用完整的特点,在众多的信息服务行业中,大都无法与图书馆相比。这些优势为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源、发展信息服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用户优势

图书馆作为一个文献信息资料库,在长期传统的服务中建立起了良好的服务信誉,并拥有一大批相对稳定的读者、用户群。他们利用文献资源频率较高。尤为突出的是图书馆长期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已在社会上、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许多读者对图书馆有一种依靠感,有什么难题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图书馆,从而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设备优势

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拥有大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资料、图书文献数据库和图书管理系统等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科学的、合理的、高速网络互联结构体系以及海量的存储系统和性能优越的服务器群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体现图书馆的优越性。硬件设备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方便读者,让读者能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图书馆还配备电子阅览室、配置多媒体教室,设置独立的视听室。使读者不但能外借电子资料,还能在馆中方便地进行查询资料、阅读及听讲座。读者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三、市场经济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要求

1、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图书馆要生存发展,就要改革;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要建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协作观念、人才观念和服务观念。说到底,就是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馆的实体。根据市场需求,开拓服务领域,转变图书馆是单纯事业单位的观念,树立有利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自主经营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益、参与、产业化观念,同样适合于图书馆,图书馆必须尽快走上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轨道,用市场经济的文化观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改革实践,自觉地用新观念指导工作,用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让新观念在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中结出丰硕之果。

2、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藏书体系

合理的藏书体系是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合理的藏书体系,首先应扩大有关的文献收藏比例。各类图书馆,应注重藏书的实用性,即藏书结构应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生产需求结构相适应,扩大这部分文献的收藏比例。其次,适当调整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开放理论文献的收藏,基层图书馆则应以此为收藏重点,为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这类文献老化周期短,应加大投入,不断更新。第三,要注意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软课题研究文献的收藏,包括发展规划、计划、政策、管理、改革等方面的文献,为决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3、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图书馆对馆员的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制度管理、目标管理等科学型管理向现代的人性化管理转变。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能动因素是人,而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高低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差异,馆员是构成图书馆诸多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图书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柔性管理、人道主义管理、人本主义管理来调动每位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向人性化管理转化。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努力开发自身潜能的过程中,人的价值观、态度、需求、动机、能力、性格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管理者应承认人的各种需要的合理性,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组织制度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设计、团队建设、馆员生涯设计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向人性回归这一时代特征。图书馆在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和塑造人本管理模式,是信息社会为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新理念,也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在主动地支配和使用图书馆资源,资源的价值是通过人的作用才得以发挥出来的,其效果也因人的作用而异,所以作为知识和智力裁体的人成为了发展知识经济的首要因素。对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员构成了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因为图书馆员是知识的裁体,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创造者。不断地学习、创新,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擅长某一领域及知识丰富的学科专家型、创新型馆员将成为新世纪图书馆的新宠。可见,图书馆员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图书馆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更多地涌现出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时代将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将人力看作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以事就人、人适其所、人尽其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

4、规范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在数字图书馆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即数据库的建设。而信息采集涉及的著作权授权问题却是很大的。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超出知识产权保护年限的作品,其采集基本上不涉及法定许可,国外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主体内容即为这一部分作品。但是仍有大量非公有领域的作品,对它们的采集,就必须获得许可,而数字图书馆信息采集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法定许可。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我国图书馆长期在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运行,历来 “重藏轻用”,不注意其社会效益。近代以来,尽管图书馆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从对市场的依存度、与读者的密切程度、文献收藏与利用的关系来看,依旧处于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状态。其实,半个多世纪前,印度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就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即 “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这就说明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图书馆通过为读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促进社会和自身的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的信息需求意识强烈,只有逐步形成兼容并蓄的开放型文化和整体的开放意识,图书馆立足于读者开展馆与馆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才能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又促进图书馆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来红梅,孙彦峰.市场经济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1999,(3):17-18.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2篇

从抓学术的角度来看,他始终坚持出版优质的学术图书;不仅提倡学术研究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钻研学术,撰文著书,可以说是位学者型的社长。

他认为,南京大学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必须依托母体优质的学术资源,推出高品位的学术著作,为繁荣学术做出贡献。他提出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学术立社,品牌兴社。”不管出版形势发生什么变化,这一宗旨始终不变。从200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齐20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以后,南大社再接再厉,又陆续推出《中华民国史》、《南雍学术经典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阅读日本书系》等学术品牌书。在刚刚制定的“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中,《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100部)、《中国学术思想史》(20卷)、《全清词》、《全清戏曲》、合编《中华民国史》、《莫里斯・布朗肖作品系列》、《中华图像文化史》、《图像与中国文学关系史》、《全球化与国际关系丛书》、《中国新能源:国家政策与产业发展》、《中外天文学史》、《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中英、中日对照本)》等项目,都体现了南京大学最优质的学术资源,是高品位的学术图书。

左健重视学术,很重视员工的学习与培训。提倡把业务既作为工作来做,也当作课题来研究,从实践到理念,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他对营销人员提出,馆配业务、直销业务、客户管理、网络营销、博客宣传等都要有研究,要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他个人也身体力行,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成果颇丰。近几年先后推出《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自得论》(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编辑的主体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专著。在《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编辑学刊》、《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屡见文章。其学术论文《接受理论与编辑的读者观念》获得部级奖项“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同时也获得“第二届江苏出版科研优秀论文(2008-2009)”一等奖。他在经营出版社的同时,还在院系指导研究生,先在南大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带硕士生,又任南大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他把教学、科研、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3篇

1.1为推进全国"三绿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流通网络体系,维护消费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认证认可条例》)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则。

1.2本规则规定了从事绿色市场认证的认证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实施绿色市场认证委托的受理、审核和评定的程序及管理的基本要求。

1.3本规则适用的认证对象包括:蔬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肉禽蛋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调味品批发市场等专营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食品生鲜超市等专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市场,以及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兼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场所。

2.认证准则

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GB/T19220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

GB/T19221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

《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标准审核细则

《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审核细则

3.认证机构

3.1认证机构设立条件

3.1.1认证机构的设立应符合《认证认可条例》、《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相关条款的要求。

3.1.2申请设立认证机构的单位应熟悉农副产品流通行业组织的管理结构、经营环境、设施设备、商品准入过程和信用管理等状况,熟悉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管理,熟悉该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其他要求。

3.2.1设立认证机构应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有关规定,向国家认监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3.2.2国家认监委按照《认证认可条例》有关规定,与商务部共同进行初审。

3.2.3初审合格者,由国家认监委批准设立。

3.3认证机构应按《认证认可条例》)、《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和本规则要求从事绿色市场的认证活动。

3.4认证机构可以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以保证其认证能力持续、稳定地符合认可条件。

4认证人员

4.1认证机构中从事与绿色市场认证相关活动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教育、工作经历,具备农副产品批发或零售市场相关工作的经验或接受相关内容的培训,并具有与市场所经销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相应的质量、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2绿色市场认证的人员培训由国家认监委、商务部组织。认证审核人员应通过审核能力培训,并获得审核员证书。培训内容应包括标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环境管理、流通知识、市场管理以及现场审核技巧。

4.3绿色市场认证培训教材由国家认监委、商务部组织编写。

5.认证程序

5.1认证受理

5.1.1认证机构应向申请绿色市场认证的委托人(以下简称委托人)明确其认证要求和相关信息:

a)认证工作程序;

b)认证业务范围;

c)认证收费标准;

d)认证准则;

e)认证受理的条件。

5.1.2委托人应向认证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如下资料和信息:

a)委托人基本情况。包括名称、地址、规模、市场硬件设施、资产状况、信用等级、经营情况等;

b)委托人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证明其合法经营的其他资质证明复印件;

c)委托人的市场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文件;

d)经营场所平面布置结构图;

e)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提供的有关企业信誉证明材料;

f)保证执行绿色市场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声明;

g)其他需要的文件。

5.1.3认证机构应根据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合同评审,并确保认证所依据的标准和认证范围在已认可的业务范围内。

5.2.文件审查

认证机构应根据绿色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委托人提交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符合性审查。

5.3预访问(适宜时)

认证机构可根据需要,对申请认证的市场所交易的商品质量、市场硬件设施、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资质、管理体系及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现场初访,以确定是否可以进行现场审核。

5.4现场审核

5.4.1审核时间(审核人日数)

认证机构应参考委托人的经营规模(分市场的个数、经营产品的品种等)、营业面积和员工人数确定。

5.4.2审核要求

认证机构依据绿色市场认证准则的要求,对委托人实施审核。

5.4.3审核结果

5.4.3.1项目审核结果

现场审核项目结果分为符合、一般不符合和严重不符合;不适用的项目应注明"不适用"。

当审核项目与认证准则基本相符时,该项目判为符合。

当审核项目与认证准则不相符,但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对系统不会产生重要影响时,该项目判为一般不符合。

当审核项目与认证准则不相符,且造成系统性失效或可造成严重后果时,该项目判为严重不符合。

5.4.3.2现场审核结论

现场审核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和推迟判定。

当所有项目审核结果均为符合时,现场审核结论为合格。

当项目审核结果有严重不符合项时,现场审核结论为不合格。

当项目审核结果存在一般不符合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时,现场审核结论为推迟判定。

获得推迟判定结论的委托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符合项的纠正,并经认证机构验证其有效性。对于达到符合条件的判定为"合格";在规定时间内采取纠正措施不能达到符合条件的判定为"不合格"。

5.5抽样检验

5.5.1对委托人所经销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是认证审核的一部分。

5.5.2认证机构应依据其对委托人信誉的信任程度,策划对委托人经销的产品的抽样检验,并形成方案。产品抽样检验的方案应包括抽取的产品种类、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样本量与判定准则、检验机构、检验人员能力、检验设备和检验周期等内容。

5.5.3认证机构应依据有关标准从进入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中随机抽取检验的样本。

5.5.4认证机构应针对不同的产品及其特性,以及对安全的影响程度确定产品的全部或部分检验项目。

5.5.5认证机构应指定有能力的检测机构对样本完成确定项目的检验。

5.6认证决定

5.6.1认证机构应对审核结果与抽样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认证决定。

对于合格的委托人,认证机构应颁发认证证书,并准予委托人使用绿色市场认证标牌(志)。

对于不合格的委托人,认证机构应书面通知其不能颁证的原因。

5.6.2认证机构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其颁发的认证证书的副本报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备案。

5.6.3国家认监委与商务部定期联合公布绿色市场名单。

5.6.4委托人对认证决定如有异议,可向认证机构申诉,认证机构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委托人。

5.6.5如果委托人对认证机构做出的处理仍有异议,可向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投诉。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自收到投诉之日起,一个月内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委托人。

5.6.6认证机构出具虚假的认证结论,或者出具的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由国家认监委会同商务部进行调查,情况属实者撤销批准文件,并予公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认证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5.7获证后的监督

5.7.1监督内容

监督内容至少包括:

a)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4篇

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传统贸易格局和贸易往来方式正在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时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信息时代贸易,互联网的诞生使得资源共享性大大提升,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然而在效率提升的同时,版权贸易的现状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版权贸易是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版权人、出版社和版权机构三大主体,而版权贸易存在的作用就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可以提升著作人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使用者选取并传播自己所需的著作品,因此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版权贸易都是优秀文化的使者,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传播到各个角落,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尽管到目前为止版权贸易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现如今互联网的高速流动性极易使得版权这一无形财产受到无形侵害。该书审时度势、结合时代背景,以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和国内监管原则为研究对象,从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历史背景、国内监管规则分析、中美版权贸易争端与版权规则的解释、我国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结合 WTO 市场下国内外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版权贸易争端案例等,对我国国内市场的监管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反省,并在综合分析我国内容审查制度与 WTO 规则之间冲突表现的基础上,对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的国内监管法律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无论从理论思想还是案例分析上该书观点都走在了版权贸易研究的前沿,研究视角可谓高瞻远瞩、时代意义鲜明,值得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深入阅读、思考与分析。思路清晰,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是该书的第二大特点。

该书以概念综述为原点,在理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引出 WTO 版权贸易市场这一论述主体,进而从主体的贸易市场准入和国内监管规则两方面对研究主体进行丰富和完善,辅之典型案例加深读者对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最终提出适合国内市场发展的有效策略,该书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按照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为读者呈现出整个研究的起源、过程和结论,不仅体现了该书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也有助于读者眼界的进一步开阔。以该书中所运用的案例分析法为例,该书作者在论及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形成和中美版权贸易争端这两章内容时均运用这一方法达到了强化概念理解、发人深省的目的,前者是分别从乌拉圭回合以前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回合以后的分歧、妥协与僵局、WTO 成员有限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承诺三方面入手,描述出了市场准入规则历史背景的缩影,乌拉圭回合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涉及到了与贸易往来相关的多个领域,这场谈判不仅改善了货物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也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催化剂”,取代了“1947 年关贸总协定”,完善加强了多边贸易体制,并为谈判成果的执行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这一案例的引用让读者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对世贸组织诞生的起源背景等有了全面认知;后者则是以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案和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纠纷案为例,阐述了两大案件的基本案情、新闻出版物内容审查的程序意义、“音乐录音分销服务”等内容对版权贸易规则进行了全方位解释。

通过案例引用和分析,读者可以对基础概念和市场准入以及版权贸易规则内涵等有更加清晰的把握,而该书中所采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不仅让整体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也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值得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学术研究和创作中学习借鉴。此外,该书的另一特色还在于其实用价值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外贸易往来等仍需要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以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为例,正是因为我国国内的市场监管准则与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制度之间存在差异,才导致了贸易纠纷的产生,其中在中美版权发生贸易争端后我国便对相关法律进行了反思和修改,因此我国的版权贸易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无论从规模上、利润上还是经营模式上来看都低于国际水平,需要我国在洞悉国际市场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制度进行法律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并建立有效的版权贸易行业规范、专业性强的版权管理服务机构和专门的人才培养考核制度等。因此在该书的第五章中,该书作者便着眼于国内市场,将国际市场与国内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结合在一起,对我国版权贸易市场准入和内容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完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和国内监管法律制度的前提之一便是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等都应严格遵循我国的入世承诺,保障合法、透明的监管过程,与 WTO 市场要求的透明度相符合,这也是依法监管、完善监管标准的基础原则。

书法市场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新形势下,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缺乏必要的适应性与生命力。本文即阐迷了在营建现代图书馆的全新变革中,引入图书馆营梢观念的重要性,并鱿图书馆营铭现念进行了详细分析。

1建立图书馆营销观念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这种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工业经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已支配了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居于主导地位,脑力劳动也已上升为人类劳动的主要形式。而这当中,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尤为值得关注。如今,信息被视为与能源和材料并重的人类社会三大支柱之一,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全球信息产业化的浪潮正迅猛掀起。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在中国加人WTO的大背景下,图情事业如中国的其它行业一样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在今年的“两会”中,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被捉上议程,许多地方正着手进行试点,改革已势在必行。

就在众多现代图书馆巫待全新变革的呼声中,图书馆传统的单一的借阅服务模式缺乏必要的适应性与生命力,这一观点已在图书馆界达成了普遍共识(尽管其它许多问题尚在广泛的争论与研讨中)。国内大部分图书馆都在深层地实践与体验着变革,包括有观念的转变、结构的调整、制度的更新、服务的拓展等各个方面。其中又以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它影响并指导着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正确发展与顺利进行。引入图书馆营销观念恰是这一变革时期的产物,虽然这一观念还未被正式采用,但目前已有许多图书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2营销的概念

学科“Marketing’,有许多中文译名,常见的有“市场学,、“行销学”等,而现在通用的“营销学”译法则较为贴切,因为“营”有计划、组织、协调、决策等活动的含义,而“销”则是上市、发售、推广等意思,突出了“营”与“销”,较完备地包含了“Marketing”一词的主要活动。除了多种译名之外,对于营销的定义也有很多种解释,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的定义:营销是研究引导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和使用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而在众多定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解释: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并同他人或组织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正是这样一门上世纪发源于美国的很“接近实务”的新型学科,近一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和传播,影响深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传人我国,立即引发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对此的热情与关注,究其原因还在于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客观需要。

营销一词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从最初的等同于推销、销售,到当代丰富的内涵,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营销活动的日益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思想:如“战略营销”、“全球营销”,以及1986年后提出和重点强调的“大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和“服务营销”等概念。只要是经过验证的有价值的新概念,都将增进人们对现象的理解,提高预测和控制的能力。如今不仅是发达国家把营销理论奉为“一种核心思维方式”,发展中国家也在“为我所用”;不仅工商企业等营利组织热衷体验,非营利组织也在深人研究实践。

3引入图书馆营销观念的意义

3.1图书馆营销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对于图书馆营销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较为准确的定义,这与图书馆营销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不无关系。但基于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图书馆营销进行了客观地描述与归纳。这些对图书馆营销概念的概括较为集中在“两个营销”上,即信息营销与服务营销。当然,这“两个营销”的描述还只限于对现象的归纳,并没有图书馆营销实质的体现,作为定义来说它所包含的面还太窄且缺乏能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也是创造真理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归结定义,其实也是在实践结果上探讨得失的过程,因此,当下我们任何的简单描述与归纳都是不无意义的。应该说在引人图书馆营销观念并且牢固树立后,便能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并且一如营销概念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充实新的内容。 与图书馆营销概念的模糊与不确定相比较,图书馆营销涉及的基本内容还是较为清晰与准确的。国外图书馆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把图书馆当作一个企业来运作。虽然这一说法不够确切,当中还涉及到公益与效益等方面的矛盾,但就图书馆营销的具体操作来看,其基本内容便能与企业的市场营销一一比照,因此也就显得相对明朗。具体有以下4方面:第一,市场分析。包括对市场环境及需要行为的分析,也就是研究分析目前图书馆营销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总体环境以及组织内部、读者、出版业、图书馆界等方面的个体环境。其中重点应该是分析读者需求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第二,市场策略。包括市场竟争策略与目标市场营销。一旦进人了市场就参与了市场竞争,因此分析竟争者并选择适当的竟争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营销并非以盈利为惟一目的,单就价格竞争这一点而言,还是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另外对目标市场的研究有助于市场细分,从而对图书馆营销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应该说任何一个组织都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那么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便可将营销活动集中在图书馆认为最有可能为之服务的用户之上,从而可更好地把握营销机会,为目标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在价格、渠道、广告等方面也可做到更具针对性。第三,市场营销组织的规划与执行。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促进这四方面策略的制定与执行。这里的产品,实质分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的图书、报刊,还在生产和开发二、三次文献信息资源及零次情报等,这些都属于有形产品,而无形产品就是图书馆的服务和形象。众所周知,对一个组织来说,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服务理念的重要性甚至完全超过了有形产品的生产与开发。第四,营销控制管理。包括对市场营销执行过程的反馈、调整与修正。就目前情况来看,图书馆在反馈这一环节上做得较好,而由于体制结构因素,调整与修正方面则未能做到及时跟进。(以上只略及一二,关于图书馆营销的具体原则与策略运用等将另外撰文详述。

3.2信息营销是图书馆营销的第一选择

信息营销在图书馆变革的实践中被如此广泛地采用,而且成为图书馆改革创新、走市场化道路的首选方式,是有其必然性的。关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与信息的倍受重视是一个原因,而图书馆在此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的“质”与“量”上。首先,作为主要职能之一,图书馆保存着人类社会最完整最丰富的文献资源,长期积淀并不断扩充,加之通过成立中心图书馆等方式大大增强了馆际合作力量,其拥有文献资源的完备性及系统性是其它信息服务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伴随着现代图书馆在计算机技术、书目数据库及虚拟图书馆等方面的成熟开发与深度应用,便构成了信息营销中信息资源“量”的优势。其次,也正是由于长期的积淀,图书馆拥有一个其中不乏高素质人才的稳定且富有经验的专业群体,他们在多年的实践与创新中形成了一套文献加工储存和信息提取整序的科学方法。信息来源广泛、检索途径多样、查寻手段齐全、数据标准规范这些图书馆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形成的良好信誉与形象,客观上也是信息资源“质”的优势的反映,相对于经营时间较短的其它信息服务机构而言,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对比优势,存在的不足则更为明显,因为它直接造成了不利的结果。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信息产业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面对竞争对手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与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图书馆显然缺乏对竞争的准备。没有或较少市场营销的观念,直接导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结果。另外还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随着事物不断地发展,原先拥有的优势也会逐渐转化、甚而丧失。由于信息产业的空前发展、各类信息机构的纷纷涌现、激烈竞争环境的业已形成,造成了社会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信息时效的不断缩短、相当程度的信息过剩,更加之当今网络时代的开放性,使得图书馆在信息营销中信息资源“质、量”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如何扬长避短,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引人图书馆营销观念。文化事业有其意识形态属性,也兼有产业属性。图书馆不仅可以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还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能力且应该进人信息市场。信息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的组成部分,而营销观念又是现代市场的灵魂核心,因此图书馆应引人营销观念,并以此指导信息营销工作。

3.3服务营销是图书馆营梢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