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

外汇收支论文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篇

1“双顺差”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呈现增加趋势。按照国际收支平衡的原理,在一般情况下,一国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应该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但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在经常项目出现顺差的同时,资本与金融项目也是顺差。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保持双顺差15年以上,在国际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而外汇储备的累积正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集中体现,双顺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其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到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外汇资产持有国。截至到2007年3月为止,中国已经累计了12020.3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2“双顺差”的成因

2.1经常项目

从结构上看,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无形贸易)、收益和单方面转移(经常转移)四个项目。下面将2000年至2006年的经常项目账户差额的明细表列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经常项目的顺差额基本上都来源于货物贸易账户,同时经常转移账户的顺差值也逐年增加。除2005年和2006年的收益项目表现为顺差外,服务贸易账户和收益账户从1997年到2006年都是逆差状态,但逆差的规模远小于货物贸易顺差额。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经常项目的顺差额主要由货物贸易顺差带来,且顺差的规模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

(1)货物贸易项目。

我国的货物贸易项目顺差主要源自其中的加工贸易,这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世界各国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土地资源和优惠的政策措施等条件,逐步把我国变成世界的加工厂。随着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中国经常项目顺差额必然持续增长。

(2)服务项目。

在经常项目中,除少数年份以外,我国在服务方面一直是逆差,尤其是从1995年起出现持续逆差且逐年增大。在服务账户中,我国的运输、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都是最主要的逆差额来源,但运输和保险的逆差有所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货物出口的迅猛增长推动了运输和保险收入的快速上升,还因为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五大海运国,海洋运输业推动了我国的运输和保险贸易。

(3)收益项目。

经常项目中的收益账户,在2005年之前都是上差,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的收益汇出所致。从2005年起首次出现顺差,2006年达到117.55亿美元,这是因为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记录是在投资收益项下的,巨额的外汇储备收益拉高了该项目的资本流入。

(4)经常转移项目。

经常转移项目主要由侨汇、工人汇款、赡养款、捐赠以及无偿转移等项目构成,一直处于顺差的状况,并且保持每年稳定增长约40亿美元左右,说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援助有所增加。经常转移项目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的增长。

2.2资本与金融项目

(1)直接投资项目。

我国的资本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逆差额很小,不构成对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重大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与我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投资者看好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加快了国际产也向我国转移的速度。直接投资差额是由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在外国直接投资所构成,前者大于后者为逆差,前者小于后者为顺差。从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在逐年增长,但远远没有外国来华的直接投资多。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金融机构)同比增长4.5%,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内企业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也增加了资本流入。(2)证券投资项目和其他项目。

影响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另一原因是其中的证券投资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近些年来这两个账户基本上都是逆差,2003年证券投资项目出现了较大的顺差,2004年出现了两个账户都是顺差的情况,2005年两个账户有同时出现了较大数额的逆差,2006年证券投资项目逆差的情况继续扩大,达到了创纪录的675亿美元,而其他投资项目则出现了133亿美元的顺差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得出。

3“双顺差”的影响

3.1“双顺差”成为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由于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出口大于进口,这在外汇市场上就表现为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也就是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也会导致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由于人民币的供给小于需求,人民币的价格就会上升,即汇率就会下降,人民币就会升值。“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造成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失衡,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压力之下,威胁我国的汇率稳定。此外,今年来不断增强的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还会吸引更多的“热钱”进入我国,从而进一步增加“双顺差”的程度,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3.2“双顺差”为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如表五所示,历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计,增长幅度加快,到2006年2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2006年10月底,达到10096.26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截至到2007年3月底,我国共有外汇储备12020.31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

3.3“双顺差”成为我国通胀的诱因之一

“双顺差”和通货稳定有其内在冲突。在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净出口和外资净流入最终体现为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中央银行是一定必须出面释放人民币以收购这些外汇的,概括起来,就是目前外汇市场的供给无条件,需求有条件,央行是最终的市场出清者。结果在既定的汇率安排和结售汇制度安排下,双顺差几乎意味着持续的通货膨胀隐忧,除非央行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进行对冲。

4解决“双顺差”问题的对策

4.1提高进口增长速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

我国近些年来的进出口增长率很高,从2000年2006年中除了2001年之外,在大多数年份我国的进、出口增长率都超过了20%,2005年虽然略有下降,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顺差一直都是增加的,特别是2006年,顺差的幅度增长很快。为此,我们应实行保持经常项目适度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达到平衡的经济政策。经常项目的适度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资本与金融项目达到平衡,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而为减少进出口顺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进口增长速度,特别是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其次,适当控制出口速度的增长,特别是控制初级加工品的出口。

4.2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实现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新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特别重国内市场的发展,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发展民族经济,让更多的民族企业和本国产品占据潜力巨大而空间有限的国内市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国内经济基础。

4.3转变利用外资观念

要注意自主研究与引进外资并举,要防止只引进外国的生产线,不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国内企业又不自主研究的状况。把发展高科技放在外资企业身上是很不可靠的,发展技术要靠独立自主,自立更新。引进外资时,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合资企业,外商不提供先进技术就不与它合资,迫使外商提供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汇率;贸易收支;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综述

1.古典理论

有关汇率变动对贸易影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学派的研究。托马斯・孟认为贸易收支不仅会对本币汇率产生影响,汇率的变化也会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提出“在汇兑上压低我们的币值是于外人有损,而于我们有利的”的结论。但是基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托马斯・孟未能对他所处的金本位时期的货币贬值对贸易发展的影响机制做出清晰的阐述。之后英国学者大卫・休谟其论文《the balance of trade》中提出了“价格―现金流动机制”证明了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可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来不断积累黄金的想法是错误的,进而发展了金本位制下汇率与贸易发展关系的研究。对后来汇率和贸易相互作用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弹性分析法

马歇尔19世纪末用弹性理论初步分析了国际贸易问题,并提出了“国家需求弹性”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时期,勒纳就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马歇尔的分析得出了“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要想通过调整汇率来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外国对该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以及该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美国经济学家梅茨勒和罗宾逊夫人重新假定贬值前的进出口差额很小,据此提出了“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3.固定汇率制崩溃后的主要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前,汇率变动对贸易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贸易流量以及平衡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使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研究进入更深层次―汇率传递。对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主要有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与汇率传递理论及沉淀成本理论等从而对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幅增大但贸易收支改善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二、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几个路径

1.汇率变动,贸易商品价格,贸易收支

汇率变动能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继而影响贸易收支。条件成立时,本币贬值引起本国商品相对价格降低,外国商品相对价格升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增强,促进出口量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反之亦然。但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动这种价格传递效果,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影响贸易商品价格调整是否存在时滞及时滞长短影响,即存在着J曲线效应。另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引起贸易商品价格变动程度的影响。

2.汇率变动,收入变化,贸易收支

汇率变动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来改变贸易收支状况。如果贬值国存资源未充分利用,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商品的需求。贬值会通过支出转换效应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经过凯恩斯乘数作用,提高该国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加会相应提高贸易支出。货币贬值起到了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再者一国贬值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国民收入中支出大于进口的比重,那么贸易条件对支出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

3.汇率变动,价格水平,贸易收支

汇率变动在影响贸易品相对价格外也会影响本国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贸易收支。如果本币贬值会引起国内商品价格提高,外汇储备的增加等继而造成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在名义货币供应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导致流动性陷阱出现,为使实际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水平,公众会出卖有价证券,使市场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并减少消费支出,作用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总支出下降,影响贸易收支。其次若本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低于本国价格水平涨幅,则名义贬值反而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最终造成贸易收支的恶化。

4.汇率变动,支出变化,贸易收支

支出转移和支出改变共同完成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的变动会引起两国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本币贬值会使支出从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支出转移能否实现以及其效果是否显著则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供求弹性一。汇率变动还会通过改变支出规模达到影响贸易收支的效果。原理如下,本币贬值随着本国出口商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扩大本国的支出规模从而减小了贸易收支改善程度。但若将回传效应考虑在内,本币贬值也会扩大本国商品出口。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政策建议

1.改善出口结构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

我们要以人民币汇率变动为契机,通过比较优势转换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相当大的比重还是低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如纺织品和鞋类等。要改变这种过于倚重低端产品出口的局面,从贸易角度就要不断提高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要发生变化的话,出口商品的质量提升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将会是必由之路。通过商品性能的提高来降低进口商的价格需求弹性,营造可持续的外贸发展环境。

2.理顺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的互动关联,致力于中长期发展

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应该过于注重从国际交换中获得的财富增加了多少,而应该首先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国内生产力的提高。因为前者只是一种静态的利益,而后者是一种动态利益,它表现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新市场的开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我国近几年的持续贸易顺差必须与我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构成综合考虑。贸易收支应力求中长期的平衡,更好地发挥汇率对贸易收支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汇率调整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08(03).

[2]施伟.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14).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货币供给;传导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外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组成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在继续扩张,继而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针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最早的是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货币供给量决定论,Johnson(1972)等学者认为,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超过需求部分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本国现金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了该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因此本质上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还有如克鲁格曼(1999)基于内外经济均衡的“三元悖论”,认为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变动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将对一国货币供给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在理论上(田华臣,张宗成,2005;陈岱孙,2011)从货币均衡模型、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IS-LM模型与不可能三角等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实证研究(周铁军,刘传哲,2009;黄武俊,2010),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国际收支通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扩大,国际经济学界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但对中国的货币供给研究很少。而国内经济学界虽然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给后续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但是结论并不一致,且缺乏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实证方法,运用2008~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揭示其传导机制,为改善中国的货币供给提出政策建议。

三、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

我国央行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其中,“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持国内物价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必然涉及汇率制度安排。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货币需求,最终影响货币供给,简称“货币需求机制”;二是中国汇率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简称“汇率安排机制”。

(一)货币需求机制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论的观点,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需求。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带来经常项目变动,形成对货币的直接需求。对外贸易活动扩张导致的实体经济增长要求与之适应的货币信用形式表现为货币需求量增加。具体表现在:贸易扩张带来总需求上升,物价稳定要求下,总需求上升引起货币需求上升,最终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传导机制是:出口量国内生产规模生产资金需求贷款货币供给。其次是直接投资活动带来资本与金融项目变化,形成对货币的间接需求。资本流入,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国内的配套资金,诱发了更多的国内投资,从而提高了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二)汇率安排机制

汇率安排机制是从供给侧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下,1994年中国确立了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和结售汇制度,并形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从而使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其传导机制是:国际收支变化外汇储备变化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稳定汇率要求下,中央银行进入外汇市场买卖操作基础货币投放变化货币供给变化。

四、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根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的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有“货币需求途径”和“汇率安排途径”,但前者从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国际储备表现出来,而国际储备又会通过“汇率安排途径”影响基础货币,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基于此,本文选择M2和基础货币MB作为货币供给的变量;选择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反映指标――外汇储备FR和国际收支状况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指标――外汇占款PFE作为国际收支的变量,分别从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和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上不同、实质关联的两个方面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采用X12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季度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对调整后的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后的变量分别用LFR、LM2、LPFE、LMB表示。由于2005年7月至今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本文选择市场较为成熟的2008.1-2014.09月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联性分析

我们采用ADF法对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M2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是相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LM2与LFR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外汇储备是货币供给量M2变化并不显著的原因。

(三)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联性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发现MB不是PFE的Granger原因,而PFE对MB有99.9%的解释能力,说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变动的明显原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首先,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一定的正向关联性,而且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其对货币供给的正向作用也增强;结合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形成机制考察,可以得出:外汇储备作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结果,其对货币供给的显著影响具有制度条件下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这里的制度因素就是现行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下的“汇率安排”。

其次,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呈现高度而稳定的正相关性,而且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其作用于基础货币的效力也随之增强,说明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断增大,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使得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高度关联性成为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和直接的传递途径。

(二)政策建议

1.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要素。在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格局下,要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给的冲击,短期对策是调控货币乘数,具体措施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而从长远看,必须弱化或切断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传导关系,其解决之道在于推进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加速从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或者寻找其他合适的渠道来形成外汇储备,如由非央行机构(财政部或专设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筹措资金购买外汇储备等。

2.对于处于“新常态”状态下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目标。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更是因为中国影响自身贸易条件的能力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防范由于本币汇率的过度升值抑制出口进而导致经济下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为重要。

3.若人民币汇率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央行可以不必为“稳定”汇率而进行入市干预,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也不会太多,不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占款部分。也就是说,国际收支活动不会通过“汇率安排机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只会通过本身经济活动产生“货币需求”。

4.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过大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并带来一系列挑战。要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应该坚持双管齐下,解决好流量问题,控制好收支平衡。主要措施就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以及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不断创新和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及方式,提高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铁军,刘传哲.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1996~2007[J].国际金融研究,2009,(3)

[2]王方静.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4,(6)

[3]王晓雷,刘昊虹.论贸易收支、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调和均衡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4]范小云,陈雷,王道平.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J].世界经济,2014,9(2)

[5]陈建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技术条件及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5,7(4)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回归分析;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我国连续十多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也逐渐增大。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经历了“逐渐增加一剧增一剧降一逐步回升一剧增”的曲折过程。自1994年以来,大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2003年末突破4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增长分别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末达10663亿美元,突破万亿大关。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国内学者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当的讨论。高额外汇储备是抵御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也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财富基础,但外汇储备规模也应适度,若外汇储备规模过高,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对外贸易,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等。为此,对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模型设定

一国外汇储备规模通常由外汇储备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决定。需求通过供给来实现。供给又制约着需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西方有关外汇储备规模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1)进口额:外汇储备具有平衡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对外支付的功能.所以一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受到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2)进出口贸易差额:一国国际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进出口。如果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那么其顺差就成为一国积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这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直接具体的因素。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表现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加.逆差则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

三、数据收集

四、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外汇储备与进口额、进出口贸易差额、国家外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成正比,而与汇率成反比。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外汇储备与国家外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汇率成的关系符合经济意义。而通过模型检验得到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和外汇储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β2=-2.93601218。显然,这是与经济理论相矛盾,不符合实际意义。

(二)统计推断检验

从模型中可看出:

1、进口额、汇率、进出口差额不符合检验所以最新模型的剔除了这三个在原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2、新的模型表明:外汇储备受到国际收支帐户和国家外债的影响,同时从模型中可以看出,随机扰动项的数值很大,说明模型中未包含的其它随机变量对粮食产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的模型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不能包含现实中的每一种情况。

六、政策建议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江苏和安徽两省进行的农户调查数据,讨论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与没有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的农户的健康、住房和其他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份额更低,食品和衣着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的份额更高。其他各类别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份额,在收到汇款的农户和没有汇款的农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汇款主要被农户用于当前消费性支出,而不是投资性支出。

关键词:农民工;汇款;生活消费支出;农户调查数据

How Remittance by Rural Migrant Workers Affects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 Evidence from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i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WANG Meiyan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i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remittance by rural migrant workers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It is found that when other things are controlled, rural households with remittance income spend a lower share of their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n health, housing and other expenditures and a higher share on food and cloth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without remittance incom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share on other types of expenditure. This indicates that remittance is mainly spent on pres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not investment expenditure.

Key words:rural migrant workers; remittance;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向城镇地区的劳动力迁移,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劳动力迁移。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了他们边际劳动努力的剩余索取者,从而解决了制度下因平均分配原则而长期解决不了的激励问题。[1]与此同时,政府进行的价格改革,诱导农民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受非农产业活动更高报酬的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农村非农产业、小城镇甚至大中城市流动。[2][3][4]

由于存在各种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以及政府鼓励农村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劳动力以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为主,主要是在乡镇企业中就业,即所谓的“离土不离乡”。随着各种制度障碍的逐渐拆除,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农村劳动力开始外出前往城镇地区打工。到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户籍制度,适当放宽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限制。城市福利制度的改革,也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创造了制度环境。在这种状况下,从农村前往城镇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9年从农村外出到城镇地区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已经达到145亿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5]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尚未进行实质性的改革,造成农民工在城镇中仅仅因为不具有城市本地户口,而在就业和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与城镇本地居民享受不同的待遇。[6][7][8]大多数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或者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岗位,从事工作时间长和工资待遇低的工作,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

由此,大部分农民工在外出时,很难有条件和能力将其全部家庭成员从农村带到城镇,而只能是只身外出,或者仅与一部分家庭成员外出,而把其余家庭成员留在家乡。农村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使得农村土地的流转非常困难,更增加了举家迁移的困难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9年举家外出农民工为2966万人,仅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1/5。[5]

对于那些尚有部分家庭成员留在家乡的农民工而言,其与家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也就不足为怪。很多农民工会将其一部分收入寄回或带回家乡,用于其留在家乡的家庭成员的生活,或者农业生产。由此,农民工汇款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综述

学者们对农民工汇款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汇款的数量和规模;二是影响农民工汇款行为和数量的因素;三是农民工汇款对缓解农村贫困的作用;四是农民工汇款主要用于农户哪些方面的消费;五是农民工汇款是否会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投资。

比较而言,有关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影响的研究,相对少一些。这是因为,考察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掌握外出劳动力的信息,也需要对农户的收入和消费等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目前,大多数抽样调查是在迁移目的地对农民工进行调查,或者是对农户进行调查,因此,很多调查数据无法支持这方面的研究。以下我们将回顾有关这方面较为重要的几项研究。

外出农民工的汇款在农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汇款支持和支撑着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汇款大部分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支出,如举办类似城市的婚礼、生日宴会和装修房屋等。外出务工者的汇款对于支付其家庭的医疗费用,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9]

Zhu et al.(2009)发现,汇款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非迁移收入,以及农户的其他收入。补贴日常家用的汇款会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10]举家迁移的家庭比单独外出的家庭汇款的概率少约14%,并且汇款金额减少,同时补贴家用、抚养子女、建房和投资农业的意愿也会减弱,不过会增加汇款在赡养父母方面使用的概率。[11]

de Brauw and Rozelle(2008)发现,迁移和生产投资之间没有联系。贫困地区的迁移者主要将汇款用作当前消费,而非贫困地区的迁移者更多地将汇款用作消费型投资(例如,住房和其他耐用消费品)。[12]Zhu et al.(2011)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外出家庭成员的汇款与农业生产投资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证据。[13]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分析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将要使用的农户调查数据,除了包含一般农户调查所涵盖的农户基本信息外,还对农户中外出家庭成员的基本特征、就业、收入和汇款等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为我们进行该项研究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民工的外出和汇款行为,以及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必定也随之发生变化。已有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使用的调查数据大多较老,有必要对这些状况进行更新。此外,本文将要使用的农户调查数据,是在江苏和安徽两省进行的。江苏省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吸引了大量外省劳动力就业,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相对较少;而安徽则是地处中部地区的较为贫困的省份,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因此,比较外出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在两省之间的差异,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本文将要使用的微观调查数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2006年,在江苏和安徽省进行的农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NCMS数据)。调查数据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农户的家庭层面的信息,例如家庭人口状况、劳动力配置、住房状况、消费与支出状况和农业生产状况等,还包括农户中每个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包括出生年月、性别、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工作状况、时间配置状况和收入状况等。本调查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调查不仅包含农户中常住家庭成员的信息,还包含所有外出家庭成员的信息。对于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员,还特别询问了其汇款状况。

调查的抽样方法如下:在安徽省,首先随机抽取20个县,然后在每个县随机抽取5个村,每个村调查10户(抽中村后,每个村中的被调查户不是随机抽取的,而是对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10个记账户进行调查)。这样,安徽省调查的总户数为1000户。江苏省的抽样办法与安徽省完全相同。在江苏省,共调查了10个县,每个县调查了5个村,每个村调查10户(调查的同样为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10个记账户)。这样,江苏省调查的总户数为500户。最后的有效样本为1499户。由于一些农户存在数据缺失,我们的分析最终使用的样本为1472户。其中江苏省为487户,安徽省为985户。

三、农民工汇款的基本状况

在考察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的影响前,有必要首先了解农村人口迁移和汇款的基本状况。江苏和安徽两省的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别。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农户调查数据,2006年,江苏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13元,安徽省仅为2969元,江苏省几乎为安徽省的两倍。[14]与江苏省良好的经济条件相伴随的,是丰富的就业机会,大量外省劳动力来到江苏省就业;而安徽省相对而言则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江苏和安徽两省在农村人口迁移和汇款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根据NCMS数据,江苏省358%的农户中有外出的家庭成员,安徽省的这一比例为518%。①①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农户家庭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常住家庭成员,指过去一年中在家居住超过6个月的成员,一类是外出家庭成员,指过去一年中在外居住超过6个月的成员。在有外出家庭成员的农户中,江苏省平均每个农户有146个外出家庭成员,安徽省平均每个农户有161个外出家庭成员。由于并不是所有外出的家庭成员都会给家中汇款,因此收到汇款的农户比例低于有外出家庭成员的农户比例。江苏省223%的农户收到外出家庭成员的汇款,安徽省的这一比例为407%。在收到汇款的农户中,江苏省平均每个农户收到11384元汇款,安徽省平均每户收到9916元汇款(表1)。

农户收到汇款的状况在两省具有较大差异②②此处汇款是指所有农户(包括收到汇款和未收到汇款农户)人均收到的汇款,而不仅仅是指收到汇款的农户人均收到的汇款。。江苏省农户人均收到的汇款为777元,安徽省为1247元,江苏省远低于安徽省。江苏省汇款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86%,而安徽省的这一比例要高得多,达到316%。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比较收到汇款农户和未收到汇款农户的收入构成(表2)。为便于比较,我们将农户人均纯收入分为两部分:人均本地纯收入和人均汇款。其中,人均本地纯收入包括本地非农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共同点是,收到汇款农户的人均本地纯收入低于未收到汇款农户;但收到汇款农户的人均纯收入高于未收到汇款农户。两省存在的差异是,对于收到汇款的农户而言,江苏省的人均汇款为4425元,远低于农户人均本地纯收入,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9%;安徽省的人均汇款为3523元,远高于农户人均本地纯收入,占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8%。

四、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

上文描述了农户收到汇款的基本状况,那么农户在生活消费支出上,是否会将外出家庭成员的汇款与其他来源的收入同等对待呢?换句话说,收到汇款的农户和未收到汇款的农户,其生活消费支出是否存在差别呢?汇款对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有何影响?这是本部分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状况(表3)。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应当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如图1所示,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远高于安徽省。与之相对应,江苏省农户年平均生活消费总支出达到22403元,为安徽省(13064元)的17倍。从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看,在江苏省和安徽省,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为2842%和3683%,安徽省高出江苏省8个百分点。在江苏省,住房支出比例也达到了20%,而安徽省的住房支出比例仅为9%。

接下来,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那些收到汇款的农户和未收到汇款的农户,其生活消费支出数量及其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表4列出了江苏省和安徽省收到汇款和未收到汇款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数量及构成。

从生活消费支出数量看,对江苏省和安徽省而言,收到汇款农户的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基本都低于未收到汇款农户(只有安徽省的食品和衣着支出例外,收到汇款农户略高于未收到汇款农户)。从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看,对江苏省而言,收到汇款农户的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及其他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高于未收到汇款农户,而教育、健康、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低于收到汇款农户;对安徽省而言,收到汇款农户的健康、食品、衣着、交通通讯和文化娱乐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高于未收到汇款农户,而教育、住房、耐用消费品和其他支出比例,低于收到汇款农户。

江苏和安徽省的共同点是,收到汇款农户的食品、衣着、交通通讯和文化娱乐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高于未收到汇款农户,而教育、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低于收到汇款农户。但仅从此信息,我们尚无法清楚地识别出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农户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家庭规模、家庭人口结构、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户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可能都会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造成影响。以下我们将尝试使用standard fractional logit model,分析农户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汇款的影响。

模型的因变量为农户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此处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共分为九类,分别进行回归。由于因变量介于0―1之间,使用standard fractional logit model,能够保证因变量的预测值也介于0―1之间。[16]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模型的设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模型必须对所有生活消费支出都是合适的;第二,模型应该满足可加原则――所有生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应该等于1。模型如下:

pexpih=αi+βiremith+γilnexphhhsizeh+λi(lnexphhhsizeh)2+ηilnhhsizeh+εiZh+uih(4)

其中,pexpih是指第h个农户的第i类生活消费支出在总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remith是指第h个农户是否收到汇款,exph 是指第h个农户的总生活消费支出,hhsizeh是指第h个农户的家庭人口规模,Zh是指一组可能影响农户生活消费行为的农户特征变量,uih是随机误差项。模型中包含的自变量如下(表5):

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7。在控制住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与未收到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的农户的食品和衣着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更高,而健康、住房和其他支出的比例更低,其他各项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在收到汇款和未收到汇款农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汇款主要被农户用作支付食品和衣着等当前生活消费支出,而不是住房等投资性消费支出。这与其他一些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Zhu et al.,2009)。[10]

从模型中其他变量的情况看,大部分符合我们的预期,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果。例如,家庭中6岁及以下儿童的比例越高,教育和住房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会更低,而健康和食品支出比例更高。家庭中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越高,教育和衣着支出比例更低。这些结果都是符合常理的。此外,家庭1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的比例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更高。这个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重视教育投资。如果户主为女性,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也更高。这与其他国家类似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De and Ratha, 2005; Guzmán, Marrison and Bjblom, 2007, etc)。[17][18]

由于江苏省与安徽省农户收到汇款的状况,以及生活消费支出状况都存在差异,我们还对江苏省与安徽省分别做了回归,考察两省汇款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见表8、表9)。我们使用的模型与表7完全相同。表8、表9表明,在江苏省,与未收到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农户的交通和通讯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更高,健康和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更低;在安徽省,与未收到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农户的食品、衣着和文化娱乐用品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更高,住房和其他支出的比例更低。关于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在此我们不进行详细讨论。

五、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NCMS数据,分析了农户中家庭成员的外出和汇款状况,以及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农户家庭成员外出的情况而言,安徽省有外出家庭成员的农户比例和每户平均外出家庭成员数,都远远高于江苏省。

就汇款状况而言,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共同点是,收到汇款农户的人均本地纯收入低于未收到汇款农户;但收到汇款农户的人均纯收入高于未收到汇款农户。两省存在的差异是,对于收到汇款的农户而言,江苏省的人均汇款远低于农户人均本地纯收入;安徽省的人均汇款远高于农户人均本地纯收入。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与未收到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的农户食品和衣着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更高,而健康、住房和其他支出的比例更低,其他各项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在收到汇款和未收到汇款农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汇款主要被农户用作支付食品和衣着等当前生活消费支出,而不是住房等投资性消费支出。

在江苏省,与未收到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农户的交通和通讯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更高,健康和耐用消费品支出比例更低;在安徽省,与未收到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农户的食品、衣着和文化娱乐用品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更高,住房和其他支出的比例更低。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农民工汇款已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从目前的状况看,汇款主要被农户用作支付食品和衣着等当前生活消费支出,而不是住房等投资性消费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迁移的变化,农民工汇款在农户收入中的比例,以及其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Meng,Xin 2000. Labor Market Reform in China,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ook, Sarah 1999. “Surplus Labor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5, No.3, pp.16-44.

[3]蔡, 都阳, 王美艳. 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Fan, C. Cindy 2008. China on the Move: Migration, the State, and the Household. London and New York, NY: Routledge.

[5]国家统计局.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6]Chan, Kam Wing and Li Zhang 1999. “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Processes and Chang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0, pp.818-855.

[7]Meng, Xin and Junsen Zhang 2001. “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9, pp.485-504.

[8]蔡, 都阳, 王美艳. 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 商务印书馆, 2005.

[9]李强. 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 社会学研究. 2001 (4): 64-76.

[10]Zhu, Yu, Zhongmin Wu, Liquan Peng and Laiyun Sheng 2009. “Where Did All the Remittances Go?――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mittances on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Rural China”, University of Ken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s, KDPE 0907.

[11]李强, 毛学峰, 张涛. 农民工汇款的决策、数量与用途分析. 中国农村观察. 2008 (3): 2-12.

[12]de Brauw, A. and S. Rozelle 2008. “Migration and Househol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 pp.320-335.

[13]Zhu, Yu, Zhongmin Wu, Meiyan Wang, Yang Du and Fang Cai 2011. Do Migrants Really Save Mor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Remittances on Saving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orthcoming.

[14]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15]都阳, 朴之水. 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证据.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4): 56-62.

[16]Wooldridge, M. Jeffrey 2002.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7]De, Prabal and Dilip Ratha 2005. “Remittance Income and Household Welfare: Evidence from Sri Lanka Integrated Household Survey”. Unpublished mss.,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18]Guzmán, Juan Carlos, Andrew R. Marrison and mirja Bj?blom 2007. “The Impact of Remittances and Gender on Household Expenditure Patterns: Evidence from Ghana”, in Andrew R. Marrison et al. (eds),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Women,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pp.125-152.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失衡;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2

根据传统弹性理论,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出,而抑制出口。近几年来,人民币一直在升值,贸易顺差反而继续扩大。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贸易收支究竟有多大的改善作用值得商榷。

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快速增加。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的扩大为两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中美贸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常指责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从而造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因而多次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汇改以后,中美贸易失衡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面对贸易差额继续扩大的窘境,美国仍然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那么,人民币币值的变化与中美贸易之间究竟有没有相关性?人民币被低估是否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选取了2005年汇改以来的月度数据,验证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美贸易之间的相关性。第三部分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 文献综述

从目前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通常分为两类:中性论和非中性论。中性论,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趋于零;非中性论指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有正的影响,或负的影响。①

(一)国外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对此问题做过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善美中贸易

BaaK Saang Joon(2008)②选取1986―2006年的季度数据,用协整向量回归模型检验中美双边实际汇率对两国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民币贬值时,中国对美出口提高,即美中贸易收支改善。Krugman和Baldwin(1987) ③、Heikie与Hooper(1987)④及Moffett(1989)⑤分别对美元实际汇率与美国的贸易收支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汇率贬值有利于改善一国贸易收支。Won W.Koo和Renan Zhuang(2007)⑥ 认为,汇率在中美贸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中美贸易状况的改善。Jaime Marquez和John Schindler(2007)⑦认为,人民币升值10%会使中国出口额下降1%,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样会使中国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从而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Chou.W.L.(2000)⑧发现,汇率波动对中国总出口有长期负影响。因此,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波动会对中国外贸产生阻碍作用,也意味着对美国外贸有利。Menzie D.Chinn(2004)⑨通过对美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美国大量的贸易逆差,特别是对华贸易赤字需要通过汇率和收入的综合调节才能得到缓解。Pingfan Hong,Rob Vos和Keping Yao(2008)⑩通过吸收理论、弹性理论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认为中国应通过人民币升值、刺激本国消费来改善目前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状况。Zhenhui Xu(2008)也认为,长期内美国的贸易失衡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尽管这个影响在短期内不明显。

2.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并不显著

Rahman & Mustafa(1996)对美国1973―1992年季度数据研究发现,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与其贸易收支之间没有系统的长期影响关系。Stephen Jeffrey(2006)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说明人民币升值难解美国贸易失衡。 Guangzhong Li,Jan P. Voon 和Jimmy Ran(2006)提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会被人民币实际汇率矫正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所抵消。

(二)国内研究

中国入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也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有显著影响

许少强和马丹(2005)采用Johansen检验对1994―2003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美贸易收支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能够缓解中美贸易顺差,且实际汇率是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提高人民币汇率可缩小中美贸易顺差。卢向前、戴国强(2005)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1994―2003年的数据,证实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李海菠(2003),宋兆晗、卜建明、杨晓森(2008),曹瑜(2008)分别选取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都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指出实际汇率的变动可改善美中贸易。

2.二者关系不显著

沈国兵(2004),任兆璋、宁忠忠(2004)分别对不同时期中美贸易关系进行计量分析,都认为中美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不能解决美中贸易逆差的问题。谢建国、陈漓高(2002)分析了1978―2000年的数据,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没有显著影响。曹阳、李剑武(2006),用AR-GARCH模型分析了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并不显著。王细芳、叶全良(2008)对2005年8月至2008年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叶永刚(2006)也发现: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二者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王中华(2007)运用协整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实际汇率和需求等因素对中美、中日双边贸易收支的影响。他认为,实际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真正影响中美双边贸易的因素是美国的需求。钟永红(2007)选取2001―2007年的季度数据,讨论了实际汇率和收入等因素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并非中美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美国的国内需求才是罪魁祸首。因而人民币升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中贸易逆差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根据弹性理论,本币贬值会减少进口,刺激出口,从而减少逆差,改善贸易收支;而本币升值会恶化贸易收支。无论是根据美方数据,还是中方数据,中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都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中美贸易逆差扩大是否与人民币币值有必然联系?本部分通过建立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中美贸易收支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二者的相关性。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66个月度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源自国际清算银行, 汇率指数上升(下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贬值)。中美贸易差额TB取自中国海关统计。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的因素,本文又添加了诸多因素,如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C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A。外商直接投资额FDI源自和讯网。由于国际上只有季度和年度GDP,故此处用工业生产指数Industrial Production替代月度GDP。美国工业生产指数IPA源自美联储(以2007年为基期)。中国因为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故通过各月工业增加值来计算,同样以2007为基期,得到各月工业生产指数IPC。

为降低异方差问题造成的影响,本文对相关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即主要讨论LNTB、LNREER、LNFDI、LNIPA、LNIPC等五组变量序列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二)单位根(ADF)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的时间序列往往都是不平稳的,若直接进行回归估计,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正式回归估计之前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即xi=θ0+θ1t+(ρ-1)xt-1+ΣφiΔxt-i+εt。其中,表示一阶差分,θ0表示截距项,t表示时间趋势项,εt表示随机误差项。滞后阶段根据AIC和SC准则进行选择。原假设:H0:ρ=1;备择假设:H1:ρ

虽然上述数列未通过ADF检验,但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若能通过检验,依然可以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框架进行协整检验,从而得到回归结果。表2是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结果。

根据表2得出:各变量的一阶非平稳序列检验的ADF统计量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这五个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滞后是平稳的,不存在单位根,所以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

(三)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用于描述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非平稳序列,只有当它们存在协整关系时,才能表明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ADF检验,证实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美贸易差额、FDI及中美两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各时间序列都为一阶单整。那么就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得到回归结果。

1. E-G协整检验

设定中美贸易收支的方程为

LNTB=α+β1*LNREER+β2*LNFDI +β3*LNIPA +β4*LNIPC+ε。其中β1、β2、β3、β4分别表示中美贸易收支对各种因素的弹性。

协整分析一般用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两种方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先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回归,然后再把回归得到的参数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回归方程的设定就是合理的,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反之则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OLS回归,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LNTB=-5.029635-0.311991*LNREER-0.171339*LNFDI+1.998521*LNIPA+0.630654

(-1.096837) (-0.565038)(-1.974597)(3.368937)

*LNIPC

(5.916940)

R2=0.509978 D.W.=1.235412 F-statistic=15.87108

结果显示:回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t=1.296),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t值都不显著,而其他几个因素的t统计量都是显著的。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而其他几个因素对中美贸易收支都有显著影响。其中,FDI增加1%,中美贸易顺差减少0.171339%;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增加1%,中美贸易收支增加1.998521%;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增加1%,中美贸易收支增加0.630654%。

第二步,检验残差的单整性:与上述ADF检验步骤类似,对残差序列et进行ADF检验。经试验发现,ADF检验式中时间趋势项和截距项均不显著,因此应用模型1的形式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该表的检验结果来看,在1%显著性水平下,可拒绝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LNREER与中美贸易顺差LNTB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序列LNTB、LNREER、LNFDI、LNIPC和LNIPA均是I(1),而对它们进行协整回归后得到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序列LNTB、LNREER、 LNFDI、LNIPC、LNIPA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以稳定的时间序列et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误差修正项ECMt-1为:

et =λ*[LNTBt+θ1*LNREERt-1+θ2*LNFDIt-1

+θ3*LNIPAt-1+θ4*LNIPCt-1]

用直接估计法来估计ECM模型,估计式为:

DLNTBt=β1*DLNREERt+β2*DLNREERt-1

+β3*DLNFDIt+β4*DLNFDIt-1+β5*DLNIPAt+β6

*DLNIPAt-1+β7*DLNIPCt+β8vDLNIPCt-1+λ

*LNTBt+α1*LNREERt-1+α2*LNFDIt-1

+α3*LNIPAt-1+α4*LNIPCt-1

同样,对此模型进行估计,得到:

DLNTBt=0.456468*DLNREERt+2.566025*

DLNREERt-1-0.025863*DLNFDIt-0.046421

*DLNFDIt-1+0.506698*DLNIPAt-0.922723

*DLNIPAt-1+0.156257*DLNIPCt+0.708610*

DLNIPCt-1-0.543386*LNTBt-0.520638*LNREERt-1

-0.223588*LNFDIt-1+0.829341*LNIPAt-1

+0.472616*LNIPCt-1

R2=0.629978.

将上式写成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为:

DLNTBt=0.456468*DLNREERt+2.566025*DLNREERt-1-0.025863*DLNFDIt-0.046421*DLNFDIt-1

+0.506698*DLNIPAt-0.922723*DLNIPAt-1+0.156257

*DLNIPCt+0.708610*DLNIPCt-1-0.543386

*[LNTBt+0.958137*LNREERt-1+0.411472*LNFDIt-1-1.526247*LNIPAt-1-0.869761*LNIPCt-1]

从上式可看出,LNTB关于LNREER的短期弹性为0.456468,LNTB关于LNREER的长期弹性为0.958137;LNTB关于LNFDI的短期弹性为0.046421,长期弹性为0.411472;LNTB关于LNIPA的短期弹性为0.506698,长期弹性为1.526247;LNTB关于LNIPC的短期弹性为0.156257,长期弹性为0.869761。

(四)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只是帮助我们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没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此处要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证明。

从表4分析结果可以看出,LNREER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下都不是LNTB的Granger原因,而且LNTB也不是LNREER的Granger原因。即LNREER与LNTB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五)检验结果说明

本文采用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及其他因素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美贸易收支与REER、FDI、中国GDP、美国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即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会扩大中美贸易顺差。

第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即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非中美贸易收支变动的主要原因。

第三, FDI、中美GDP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也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其中,美国的GDP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弹性更大,即美国GDP的增加会使中美贸易收支有更大程度的增加。

三、政策建议

鉴于第二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并不是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但实证分析中列举的其他因素,如美国的GDP对中美贸易收支则有显著影响。这就属于美国内部因素,并非人民币汇率所导致的。因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对此部分贸易逆差是没有影响的。这就要求美国及其他指责人民币被低估的人士重新认识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我们更应该正确看待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中美贸易失衡不仅是单纯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而且是世界性的经济失衡问题。为改善中国对外贸易失衡,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扩大内需

一个经济体的运行,主要通过需求来拉动。从需求的空间构成看,出口需求属外部需求,而投资和消费属内部需求。扩大内需实质就是扩大国内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

一方面,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动性提高,一个经济体出现漏洞,就有可能波及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因而,我们必须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使中国的经济体系不至于被国际经济动荡所动摇甚至摧毁。那么,内需才是最根本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经济体过于庞大,中国的产出需要比本国现有的需求更为广阔的市场。而国际市场是有限的,并不能全部吸收中国的巨额产出。如果内需过少,过多地出口,势必会造成国家之间较强的贸易摩擦。事实上,多年以来,中国的出超地位使得中国频遭各贸易伙伴的责难,贸易纠纷也源源不断。因此,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运行,主要还是靠内需。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

近些年来,很多国家认为,人民币被低估是造成全球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实证检验表明,人民币汇率并非全球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也无助于解决全球贸易失衡。目前我们应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全球经济波动的形势,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应该是一个更加灵活的、可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双向运行机制。因此,人民币汇率也应该反映市场的实际供求关系。应该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

(三)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要改善对外贸易结构首先应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不仅要增强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而且更要提高其质量和技术性能上的优势,逐步减少对国外尤其是美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依赖程度,提高我国自身制造业的水平,尽快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和升级。

与此同时,应该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虽然我国出口大于进口,但是进口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而出口的大都是廉价低质的产品。一方面,这种低档商品不能满足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低档商品的市场越来越小。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很快就会消失。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很容易遭受欧美发达国家各种质量认证体系的责难。鉴于这些方面的因素,在加强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应该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逐步改善以初级产品和制造品为主的贸易结构,逐步树立中国“贸易强国”的地位。

注释:

① 周惠:《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8页。

② BaaK Saang Joon. The B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s and Trade Bal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J].China Economic Review, Jun 2008, Vol.19 Issue:117-127.

③Krugman, A.O., and R.Baldwin. The Persistence of U.S. Trade Deficit.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s Activity, 1987.

④Heikei, W.I.,and P.Hooper. The U.S. Deficit in the 1980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1987, No.304.

⑤Moffet, M.H. The J-curve Revisite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89,8(3):425-444.

⑥Won W. Koo, Renan Zhuang.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in the Sino-U.S. Bilateral Trade [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7(3):362-373.

⑦Jaime Marque, John Schindler. Exchange-rate Effects on China’s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 15(5):837-853.

⑧Chou, W. L.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China’s Expor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0 (28):61-79.

⑨Menzie D.Chinn. Incomes, Exchange Rates and the U.S. Trade Deficit, Once Aga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4 (3):451-469.

⑩Pingfan Hong, Rob Vos, Keping Yao. How China could Contribute to a Benign Global Rebalancing―A Model-based Policy Study. DESA Development Policy Seminar, 2008(5):1-50.

Zhenhui Xu.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and Its Trade Balance with the U.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8(4):714-727.

李露:《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页。

彭甚龙:《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失衡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Guangzhong Li, Jan P. Voon and Jimmy Ran. Risk, Uncertainty and China’s Exports [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2006(2):158-168.

许少强、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新金融》2005年第2期12-16页。

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31-39页。

李海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基于1973―200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62-66页。

宋兆晗、卜建明、杨晓森:《“J”曲线效应与中美贸易收支》,《上海金融》2008年第1期22-26页。

曹瑜:《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实际汇率升值兑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38-46页。

沈国兵:《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56-59页。

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现代财经》2004年第11期。

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世界经济》2002年9月27-34页。

曹阳、李剑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56-59页。

王细芳、叶全良:《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顺差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视线》2009年第4期81-82页。

叶永刚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对外贸易收支的关系》,《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王中华:《贸易收支与实际汇率――中美、中日比较研究》,《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88-96页。

钟永红:《人民币汇改对中美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统计观察》2007年第9期83-84页。

参考文献:

[1] BaaK Saang Joon. The B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s and Trade Bal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19).

[2] Chou W.L.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China’s Export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0 (28).

[3] Guangzhong Li, Jan P. Voon and Jimmy Ran. Risk, Uncertainty and China’s Exports [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2006(2).

[4] Jaime Marque, John Schindler. Exchange-rate Effects on China’s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15(5).

[5] Menzie D.Chinn. Incomes, Exchange Rates and the U.S. Trade Deficit, Once Again[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4(3).

[6] Pingfan Hong, Rob Vos, Keping Yao. How China could Contribute to a Benign Global Rebalancing―A Model-based Policy Study[J].DESA Development Policy Seminar, 2008(5).

[7] Won W.Koo, Renan Zhuang. 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in the Sino-U.S. Bilateral Trade [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7(3).

[8] Zhenhui Xu.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and Its Trade Balance with the U.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8(4).

[9]曹阳,李剑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6(8).

[10]曹瑜.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实际汇率升值兑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7).

[11] 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

[12] 彭甚龙.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失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沈国兵.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5(3).

[14]宋兆晗,卜建明,杨晓森.“J”曲线效应与中美贸易收支[J].上海金融,2008(1).

[15]王中华.贸易收支与实际汇率――中美、中日比较研究[J].经济科学,2007(3).

[16]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J].世界经济,2002(9).

[17]许少强,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05(2).

[18]叶永刚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对外贸易收支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6(4).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利率平价 人民币汇率

自2003年后,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这其中既有美日等国施加的舆论及政治压力,也有我国多年贸易顺差累积下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压力。而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国内外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从2003年到2005年7月这段时间,我国政府也曾试图顶住内外部压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带来的结果是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外汇储备量升至全球第一,以及对外贸易摩擦增多。2005年7月21日,我国决定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从1﹕8.27升值为1﹕8.11,由此开始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之路。到2012年11月12日已突破6.3大关,为6.2920。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能否从理论上对此做出合理解释,从而找到正确方向,这是本文分析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 汇率决定的相关理论

西方的汇率决定理论经历了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资本市场分析法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及资产市场分析法等。虽然这些理论的建立基础和基本主张都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其分析,可以为我们探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提供相应参考。

1.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理论认为,汇率就是一种价格(只不过是特殊商品的特殊价格),是由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外汇供大于求时,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外汇供小于求时,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供求决定汇率水平。又因为外汇供求是由一国的国际收支(或说国际借贷)决定的,所以当一国外汇收入小于外汇支出,即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供不应求,汇率上升;反之,汇率下降;若收支相等,则汇率不变。

2.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张,人们之所以需要他国货币,是因为货币在其发行国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而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故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该理论有两大分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前者认为本外币之间的均衡汇率是两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比率,强调汇率是由同一商品组合在两国以本币表示的价格比决定的。后者则认为两国通胀率的差异决定了汇率的变化,强调汇率变动取决于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即汇率的变动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从统计数据来看,购买力平价非常接近于均衡汇率。因此,作为长期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说是能够成立的,可以用它来解释国内物价水平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并据此预测汇率变动趋势。但要想把它作为确定汇率的依据,还要受到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两国的生产和消费结构要接近,价格体系亦要大致相同,才能保证货币购买力的可比性;二是两国对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管制较松,商品和资本能自由流通,使得货币购买力平价的偏离能自行消除。当汇率被高估、低估或中断时,购买力平价常被作为均衡汇率指标。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提出过按购买力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主张。

3.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主要揭示了利率和汇率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利差是引起远期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即货币汇率预期变动幅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额。其核心观点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本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但由于通常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故而还要进行掉期交易来规避远期汇率风险。大量出现的掉期业务会使得高利率国家即期汇率上升,远期汇率下跌;低利率国家即期汇率下跌,远期汇率上升,直到套利空间趋于零。

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到资金流动的交易成本,且假定市场为单一利率。20世纪70年代以后,利率平价说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出资本的投机易在即期汇率决定中越来越重要,并且在非抛补利率平价说中引入预期形成机制的各种假说。

4.资产市场分析法

资产市场分析该理论指出,汇率就是一种资产价格,要把重点放在分析货币和资产的存量均衡上,强调资产市场的存量均衡对汇率的决定作用。但是其假定条件非常严格,包括国内外金融市场都要十分发达、普遍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资本和外汇管制较松,短期资本流动对利差变动较为敏感等。

二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

从前面分析的理论来看,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每种理论均有其成立的假定条件。因此,我们在了解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以下就各因素进行相应的具体分析。

1.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造成一国汇率变动的直接原因。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不应求,则该国货币贬值;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过于求,则该国货币升值。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从经常项目上看,1994年开始,我国连续多年顺差。资本项目上,我国吸引外资排名世界第二,除了1998年出现过6312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大都保持顺差。也因为多年的双顺差,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由于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供求关系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造成了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潜在压力。

2.物价因素

汇率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购买价格”,而物价水平又与货币量紧密相关,因此物价或物价指数也可以作为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和走势的重要依据。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均衡汇率就是两者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比率。有学者曾以1993年、1994年、1995年中美两国1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为样本,计算出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若剔除住房、劳务这样的不可贸易商品,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购买力平价在1993年底大约为1∶7,1994年底为1∶7.3,1995年底为1∶7.5。尽管这只是大致的估计,但可见1994年的名义汇率的确是被低估的。从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有向绝对购买力平价回归,即升值的趋势。

不过,在实际操作和政策选择时,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能更常用。如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那么高通胀国家货币汇率会下跌,低通胀国家货币汇率会上升。从1993年至2012年这二十年来看:1994~1996年,中国平均通胀率为14.3%,比美国高11%,理论上人民币名义汇率应该下跌。但实际上却在不断上升,原因就是1994年初汇率并轨时低估了人民币币值,加上当年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所以汇率是在向购买力平价回归。其后我国的通胀得到抑制,物价指数回落,到1998年后还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说,当时的通缩实际上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2009年以来,我国出现新一轮物价快速上涨,2011年通胀率大约在5%,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加大。

事实上,无论是一揽子商品定价、平均出口换汇成本,还是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之比,都是国内外价格水平(或指数)的对比,区别只是商品选取范围和比重大小,其理论核心就是购买力平价。因此,物价是人民币汇率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利率

利率决定了人们的投资组合和货币需求,能很好地解释资本和汇率的短期流动及外汇供求变动。理论上,利率下调会使本币贬值。因为一是利率下降会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也即国际收支顺差减少;二是因为利率下降将使国内外利差缩小,资本外逃,形成本币汇率贬值的压力。

但利率作用机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却不尽相同。例如,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从10.98%下降到1.98%时,虽然国际收支顺差的确有所下降,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但没有贬值,相反还稳中有升。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的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外贸企业出口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增强,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奠定了基础。由于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及其他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利差不大,且人民币的可兑换性依然有限,因此避免了大规模套利活动;加之我国以长期资本流入为主,才削弱了利率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但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只要利差大于套利成本,套利动机就一定存在。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利率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4.政府干预因素

尽管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也是我国汇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我国归入了实施固定的钉住汇率制的国家。其实,汇率干预与我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及资本项目管制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一直对资本项目的开放采取审慎原则,一旦放开资本项目,人民币汇率自然就能较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5.市场预期与政治因素

市场预期与政治因素一直是外汇市场上影响短期汇率走势的重要力量。政治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人们对一国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预期来实现对市场的影响。从对内价值来看,随着今年我国通胀率的逐步降低,国内外对我国通胀的预期已大大下降。从对外价值即人民币汇率来看,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尽管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较大影响,中间也有过波动,但人民币汇率的总体趋势还是在不断走强。

三 结论

汇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变量,我们决不能把它简单地抽象为由一两个因素所支配或决定的,各因素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人民币汇率决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基本经济因素,又有政府干预、市场预期和政治等因素。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汇率影响最大的经济因素是物价和利率;对汇率影响最直接的途径是国际收支。对汇率走势的长期影响因素主要是国际收支、通胀;短期因素主要是利率、央行干预、市场预期、政治因素等。而政府干预往往是通过某些传递机制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汇率产生间接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基本经济状况良好,经济增长平稳,通胀压力有所下降,因此人民币汇率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上升态势。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李平.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分析[J].学术月刊,2005(8)

[3]柳晓霞、尤文涛.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简单模型及实证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10)

[4]卢锋.体制转型与汇率演变——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三[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2006.4.20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需求弹性,人民币升值,汇率,汇率机制改革

 

一、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开始走上升值之路。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已升值2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①。当前,人民币又面临了新一轮升值压力。人民币是否继续升值汇率机制改革,这种升值对中国出口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际收支理论的文献中,弹性分析法是学者们研究影响进出口因素的常用方法。Rose 和Yellen[1](1989)估算了OECD国家贸易收支的实际汇率弹性,结果表明,实际汇率贬值可以改善这些国家的贸易收支。Krugman和Baldwin[2](1987),Heikei和Hooper[3](1987)分别研究了美国贸易收支的实际汇率弹性,认为实际汇率的贬值也有效地改善了美国的贸易收支。Singh[4](2002)运用印度1960-199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收入、贸易收支有显著影响。而认为实际汇率贬值并不能明显改善贸易收支的主要有Khim-sen Liew、Kian-pingLiman、Hussain,他们分析了亚洲五国和日本之间的1986-1999年的贸易数据,结论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在日元升值,本币贬值时,对日的贸易收支反而恶化汇率机制改革,仅印度尼西亚稍有例外。

国内厉以宁[5](1991)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6871 和-0.0506。卢向前[6](2005)等学者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汇率贬值有利于贸易收支改善。殷德生[7](2004)运用协整方法计算出中国1980-2001年出口汇率弹性为0.5689,贸易伙伴国实际收入弹性为4.4563。刘力臻[8](2007)等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度不高,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贸易收支改善效应不大。韦军亮[9](2008)使用1979-2006年的数据,运用基于UECM模型的边界协整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进行了弹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出口对世界真实的长期弹性在统计上不显著。田铭梓[10](2009)通过研究证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对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综上,尽管研究中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文献不少,但大多文献研究都是利用人民币汇率改革前的数据,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另外有些文献只是利用汇改后的数据研究我国出口的汇率弹性,而舍弃了影响我国出口的其他变量。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我国汇率改革以来2006-2009年的季度数据汇率机制改革,同时引入影响我国出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收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我国出口需求函数,定量分析汇率变动和国外收入对我国商品出口需求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按照Goldstein 的不完全替论,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与国外的收入、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国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汇率有关。国内的研究(厉以宁等)都表明采用C-D形式的函数符合实际经济情况。因此本文也选用C-D形式的出口需求函数。

出口需求Xt,是贸易伙伴国真实国民收入Yt、本国出口商品价格Pt、出口商品贸易伙伴国内价格Pt*和汇率E(直接标价法)的函数。假定条件为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无穷大。又因为实际汇率R=E×Pt*/Pt,所以上式改写为:

由此,建立的计量模型为等式两边取对数的函数形式:

a0为截距项;根据弹性的定义,可以知道a1为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a2为出口需求的汇率弹性;ut为函数的误差项。

(二)相关变量的选取

本文采用2006-2009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wind资讯数据库、以及IMF的IFS数据库。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

本文用IFS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来衡量,以2005年第四季度为基期。R的上升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

2.我国实际出口需求Xt

本文用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我国年度出口额Xt汇率机制改革,单位为亿美元。具体计算方法是以2005年第四季度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出口额。

3.贸易伙伴实际收入Yt

对于贸易伙伴实际收入,本文采用贸易加权平均收入来衡量。由于我国所有贸易伙伴的GDP 汇总的时间序列数据获得很难,所以本文选取我国5个主要的贸易伙伴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和韩国作为代表。具体做法是取5个贸易伙伴的年度真实GDP,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

(三)数据平稳性检验及结果

通过Eviews5.0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1,由该表可知,所有序列都是一阶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1 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表

 

变量

ADF检验值(A,T,K)

5%

平稳性

LnX

0.789445 (0,0,0)

-1.968430

非平稳

DX

-6.490588 (0,0,0)

-1.968430

平稳

LnX

0.491815(0,0,2)

-1.966270

非平稳

DLnY

-4.824596(0,0,1)

-1.968430

平稳

LnR

1.975075 (0,0,0)

-1.974028

非平稳

DLnR

-3.596898 (0,0,0)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加工贸易,出口,应对策略

 

一、人民币升值概述

2005年7月21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1美元兑人民币从8.27—8.28先后突破了8.2、8.1、8.0关口,2005年升值幅度达3%。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以8.0702起步,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一年中升值了2 615个基点。2007年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6.01%。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到2010年12月23日,美元兑换人民币中间价为6.6466。

一国货币的升值意味着与它相比较的那种外币的贬值,表示一定数量的本币可以兑换的外币数量比之前增加了。自从汇率改革以来,人们持续不断地对汇改的利弊进行讨论分析,尤其关注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对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论文,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等利润微薄而我国又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二、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及广州加工贸易近些年的状况

汇率作为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素,对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1、马歇尔-勒纳条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指出:一国货币相对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情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假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那么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弹性。用Dx表示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改善贸易收支;当︱Dx︱+︱Dm︱=1时,货币贬值不发生作用;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贸易收支通过货币贬值得到改善的必要条件是:当︱Dx︱+︱Dm︱﹥1,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2、J曲线效应。本国货币贬值后,初期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进出口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汇率的改变,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者顺差减少,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一段时期(往往是6至12个月)之后,经常项目收支才渐趋改善;再经过一段时间(往往是1.5至2年后),经常项目收支的改善达到峰值,然后再度趋向下降论文下载。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情况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呈现“J”的形状。而货币升值情况下,经常项目收支变动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反向J曲线效应。

3、广州2005年至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状况。

2005—2008年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统计

 

年份

实绩(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2005年

1593628

175247

1418381

17.74

-5.47

21.42

2006年

1814869

208965

1605904

13.88

19.24

13.22

2007年

2022533.74

245761.49

1776772.25

11.44

17.61

10.64

2008年

2223313

283237.89

1940075.33

9.93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17-03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上已开始盛行外汇储备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或决定)因素、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做了大量的研究,奠定了外汇储备决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惨遭劫难,而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却因持有较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使其在危机期间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无疑再度增加了人们对外汇储备问题的关注。而最近,由于受到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美国多次量化宽松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1994年中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连续多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外汇储备也随之增长。作为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储备是把双刃剑,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一国外汇收支的调节,稳定汇率,增强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同时对国家信用的增强等也具有积极作用,是一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因素之一。但是过度的外汇储备会提高国家持有资金的成本,加大外汇储备管理难度,降低资金使用效益,影响货币政策运行效果,甚至会导致贸易摩擦的发生,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能从多角度客观地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外汇储备控制在适度规模,同时,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和合理利用,以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二、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指标选取――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以下指标:

1.国家规模。一般而言,反映一国国家规模的变量可以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设定,也可以从人口规模的角度来考虑,或者两者兼顾。在此,考虑到其他因素,如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经济规模。同时,虽然从绝对量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如果同时考虑到人口因素的话,中国外汇储备的人均持有量在全球排名则相对靠后。因此,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国家规模。通常认为,人口越多,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越大。

2.国内生产总值。在选取变量时,通常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若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该国越容易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向外国政府、企业甚至个人进行直接、间接融资,或者通过改变出口结构获取外汇。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规模与其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

3.汇率。理论界认为,一国外汇储备量与其汇率变动是息息相关的。若人民币汇率上升,为稳定汇率,央行可能会通过向外汇市场投放本币,收回外汇来进行干预。同时,鉴于我国目前实行意愿结售汇制,若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居民和企业售汇意愿下降,结汇意愿上升,另外,国际套利资金也会随之流入。

4.经常项目收支差额。一方面,出口创汇对于一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对于外国商品和服务进口的资金主要也来源于外汇储备,所以,经常项目的收支顺差必然会造成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

5.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可知,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呈增长趋势。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一些资本项目的管制也在逐步取消和放松。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逐步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外汇储备量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6.利用外资情况。在此,主要利用实际使用外资的数据来代表利用外资的情况,主要包含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额三个部分。由于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对外资的利用也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7.外汇储备量。本文用外汇储备量的年度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

(二)计量分析思路及其结果

根据“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思想,先将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全部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的结果逐步剔除一些不显著的变量,最后根据“拟合优度”、D.W值、赤池信息值(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施瓦茨信息值(SC,Schwarz Criterion)作为标准,选取合适的回归方程作为外汇储备的决定模型。分别以RE(reserve),POP(population),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EXC(exchange rate ),CA(current account),CAFA(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FF(foreign funds)代表外汇储备存量、人口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汇率(年平均价)、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利用外资情况(实际使用外资额),以1999-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E-views7.2进行双对数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按照“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得到表1所示的四个回归方程。方程1包含所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人口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汇率、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利用外资情况),根据p值,即显著性水平,逐个删除不显著因素,同时比较D.W值、AIC值、SC值,最终得到方程4,包含三个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项目收支差额),且每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显著的。

(三)外汇储备存量决定模型的分析

在方程4中,各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统计显著的,调整的R2,即拟合优度约为0.998,表明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很好地拟合了被解释变量外汇储备存量。D.W值约为1.74,较为接近2,表明不存在自相关,另外,AIC和SC也较为符合标准,所以基本可以认为方程4可以作为1999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持有量的决定模型,用数学形式表示如下:

lnRE=-9.22+1.31lnGDP+0.23lnBOT+0.09lnCAFAB

由上述回归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均与外汇储备存量呈正相关关系,即符合在变量选取时所做的假设。同时,这说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收支差额是其外汇储备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即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双顺差”的加剧是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源泉。

(四)其他不显著因素的分析

在前面计量回归的过程中,最初设定的其他三个可能因素人口规模(POP)、汇率(EXC)、利用外资情况(FF)被逐步剔除。这三个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1)我国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自1982年3月13日计划生育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后,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因此,在回归模型中,它对近几年外汇储备存量的影响不显著也是可以理解的。(2)汇率决定了本币和外币的交换价格,因此它必然会对外汇储备存量产生一定影响。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每次调整都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1993年我国外汇储备量为211.99亿美元,而1994年外汇储备存量则增至516.20,增长率高达143.5%,这也足以说明汇率制度对外汇储备的重要影响。但由于在本文中,笔者所选数据为1999-2011年,并未涉及1994年及其以前的数据,这也是导致汇率因素不显著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致使外汇储备规模与汇率变动不存在显著的函数相关关系,但汇率确实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我国通过央行的干预,将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控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而干预手段之一就是动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人民币,以稳定人民币币值。目前,受到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打击,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为盯住美元汇率,央行不断从市场上买入美元,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另外,人民币的强劲升值预期也使得国际游资不断涌入中国,同时,为降低汇率风险,进口商纷纷尽量缩短美元的持有时间,许多出口都提前结汇,进口则延迟付汇,这些都是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虽然汇率变动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无法显示出有效的线性关系,但从定性的角度上看,它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为保证汇率稳定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间接实现。(3)本文中的变量FF(利用外资情况)主要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三个方面,而变量CAFA(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也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等部分,以至于回归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最终导致了变量FF(利用外资情况)的不显著。但实际上,由于我国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的支持,对外资的利用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文章前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很好地拟合了被解释变量外汇储备存量,且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三个变量与外汇储备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人口规模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则可能因基数大、增速缓及存在多重共线性等原因并不对外汇储备存量产生显著影响。另外,根据模型检验结果,虽然汇率变动这个因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但鉴于我国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以及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干预行为等,汇率制度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仍旧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可知,“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所以,首先,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组合和搭配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对于将我国外汇储备控制在适度规模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就汇率而言,中国政府应进一步促进汇率制度的改革。从长远看,货币当局应逐渐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适度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以降低央行被动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同时也减轻因调节外汇储备而投放基础货币所形成巨大的通胀压力,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和灵活性。再次,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战略发展基金,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能源储备,以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及一定基础上的收益性。最后,加强对外汇储备管理的监管,努力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参考文献:

[1]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中文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美双边贸易;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汇率

汇率变化与一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宠儿。就中美贸易关系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否解决双边贸易失衡问题则一直是学者研究与争论的焦点。自中国“入世”以来,国外尤其是美国媒体曾多次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宣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并导致了商品价格的扭曲和中美贸易的失衡。然而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那么人民币升值究竟能否解决中美之间这漫长的贸易争端呢?已有不少学者用从不同的视角运用的不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中美贸易中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受汇率影响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间接的反映出中美贸易的顺差究竟是间接人为的现象还是数量上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评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和商品的进出口供求价格弹性,即汇率的传递弹性和商品的进出口弹性。因此,与汇率变动,商品价格和贸易收支变动相关的理论主要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弹性理论,汇率传递理论,市场定价等相关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古斯塔夫.卡塞尔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提出,它的成立是以一价定律为前提的。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实际汇率水平是反映一国货币购买力的指标,若购买力平价成立那么一国实际汇率水平将趋于一致,汇率变动将不会对一国的贸易收支造成影响。若购买力平价存在系统性偏离则汇率波动将会对贸易收支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的效应将会随偏离程度的扩大而增加。

(二)弹性理论

弹性分析法主要是从商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弹性理论的核心便是对货币贬值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判定条件的证实。其条件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马歇尔-勒纳条件”(简称M-L条件)以及“比克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简称B-R-M条件)。该理论认为当M-L或B-R-M条件得到满足时,一国货币的贬值会对该国贸易收支状况造成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贸易收支产生负面的影响效应。

(三)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汇率传递是一个与商品价格紧密联系的概念,梅龙(Jayant Menon)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汇率变动所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进而汇率传递弹性可定义为因名义汇率变动1%而引起的用国外货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或是用国内货币表示的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因此,如果名义汇率每变动1%从而引起出口(进口)产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动,就称为完全的汇率传递,相反则是不完全的汇率传递。由于汇率不完全传递使得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有限。影响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有:厂商的市场定价策略、国际贸易实践中结算货币、生产全球化。

本人将在以上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设立相关模型,对我国在中美贸易中的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状况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中美双边持续顺差局面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视角。

二、理论框架分析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可知,一国的出口品需求取决于国外收入水平以及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进口则取决于本国收入水平以及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本人进一步借鉴Hassan Shirvani和Barry Ailbratte (1997)、以及魏巍贤(2001)模型将本文的计量模型设立如下:

lnTBit=β0+β1lnREERt+β2lnYct+β3lnYAt+εt

其中,TBit第i种商品的贸易收支额。

由传统贸易理论可知我国实际收入的上升会也会促使我国进口需求的增加,故我们预期β20。若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则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汇率水平下降会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因此β1应为负数;εt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本文最关键指标便是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额TBit。据前人研究结果可知我们一般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比较优势进行测度。RCA指数最早是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当RCA指数大于1时,该类贸易品具有比较优势,并且指数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反之,RCA指数小于1则表明此类贸易品处于比较劣势,偏离1越远,劣势越明显。范爱军(2002)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7类(SITC)商品的RCA指数都很低,大部分年份都在0.5以下,这类商品主要是机械制造和运输设备等。张杰(2000)根据《海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据此,本文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月度贸易收支额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因此,式(9)中的TBit分别表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以及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分别计为:TBgt,TBjt。REER为中美双边实际汇率由中美双边名义汇率除以两国的价格指数得到。Yc表示我国的实际收入GDP但因GDP没有月度数据因此本文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YA美国的实际收入GDP,本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代替。

本文贸易收支数据有我国海关统计局各期统计数据整理而来;中美两国价格指数以及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来自于OECD数据库;中美双边名义汇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各期统计数据;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由于本文旨在分析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中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额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的样本区间为:2005年7月至2012年12。

(二)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经常会出现非平稳现象,从而导致为回归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在进行协整及回归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所有计量检验及回归都通过Eviews6.0完成。

在实际验证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则根据序列的性质决定。

本文ADF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1 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名称 检验形式

( C T L) ADF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论

lnTBgt ( C 0 14 ) 1.13954 -2.5994 -1.9457 -1.6137 非平稳

lnTBjt ( C T 13 ) -2.0081 -4.1373 -3.4953 -3.1766 非平稳

lnreer ( C T 3 ) -1.2323 -4.0645 -3.4611 -3.1568 非平稳0

lnYA ( C 0 2 ) 1.79489 -2.5915 -1.9445 -3.1571 非平稳

lnYC ( C T 11 ) -1.2049 -4.1032 -3.4794 -3.1674 非平稳

ΔlnTBgt (C T 10)*** -8.7998 -4.0925 -3.4744 -3.1645 平稳

ΔlnTBjt (C T 12)*** -5.3623 -4.1305 -3.4921 -3.1748 平稳

Δlnreer (C T 0 )*** -8.6009 -4.0657 -3.4617 -3.1571 平稳

ΔlnYA (C T 2 )*** -7.7439 -4.0657 -3.4619 -3.1577 平稳

ΔlnYC (C T 11 )** -2.5977 -3,5349 -2.9069 -2.591 平稳

备注:*表示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示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示10%水平上拒绝原假设。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L表示滞后阶数,其中滞后阶数根据AIC与SC原则确定。

由上面的表格课看出,本文中所有原始样本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ON方法对这些序列可能存在的协整进行检验。

(三)JOHANSON检验

JOHANSON检验是建立在VAR(p)向量自回归模型之上的,本文采用AIC及SC原则确定滞后阶数P,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输出VAR结果及JOHANSON检验结果的表格。

由JOHANSON检验的可知,无论是采用迹统计量检验法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法,两个模型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拒绝原假设的,即两个模型中所包含的各样本序列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我们从检验结果可知这样的协整关系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两个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估计,并且估计出来的回归方程式稳定的,具有研究的实际意义。

(四)实证结果分析

由以上数据检验我们可知本文所选取的两类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额: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及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与中美两国实际收入、中美双边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量化两类商品贸易收支额与上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结果如下:

LnTBg=10.34474+1.015192LnYA-0.193507LnYC- 4.865855LnReer

(1.072981) (0.456954) (-0.527789) (-4.144531)***

LnTBj=3.505356+3.597577LnYA-0.543772lnYc-5.190708LnReer

(0.588346) (2.608458) (-2.411870) (-7.233088)

(1)美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由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收支方程可以看出美国实际收入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收支额将提高0.15个百分点。但美国实际收入水平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美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

对于机电产品,美国实际收入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贸易收支额增加近3.6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额受美国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

(2)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贸易收支额减少近0.19个百分点,然而这一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这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受国内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对机电产品贸易收支而言,我国实际收入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减少0.54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的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3)实际汇率水平

对高新技术产品而言,中美双边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一个百分比将会导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近4.9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效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货币升值不仅不会抑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贸易顺差的增加。这可能源于汇率-价格传导机制的不完全性以及美国对于其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此外,也有合同定价因素的影响所致,一般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期限都较长,在签订合同时汇率水平高于交易时的交易水平从而导致合同价值的升值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金额的增加,后期汇率的升值可能会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也就是经济学中所提到的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

对机电产品而言,中美双边实际汇率水平每提高1%,其贸易收支额减少近5.2%,与高新技术产品一样,我国货币的升值不但不会导致我国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的减少,反而会促进其贸易收支额的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以及我国机电产品行业中汇率-价格传导机制的不完全性。导致机电产品行业汇率-价格机制可能在于该行业巨额固定资本及沉没成本所致,固定成本及沉没陈本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退出成本,从而导致汇率变动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收入效应大于其相应的替代效应。

四、结论

汇率变动对商品贸易收支的影响效应包括两个方面: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中美双边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两类比较劣势商品的影响的收入效应皆大于其相应的替代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以及这两类行业巨额的沉没成本及固定成本,导致其退出市场成本的上升。此外对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还有美国对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因素的影响。因此,美国放开对其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收支不平衡状况的关键举措,而通过汇率调节的手段是不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与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

[3]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11).

[4]徐立平,赵静怡.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2):18-25.

[5]张杰.中美商品贸易的结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0(5).

[6]Arize,A.C.The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U.S .exports:an empirica investigation [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5(62):34-43.

[7]Bahnani-Oskooee.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Jdev Econ,1986(20):107-123.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回归分析法;定性分析法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截止2011年6月,已经接近3.2万亿美元。如何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成为学者研究重点。本文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趋势及结论建议等几个方面叙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主要以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回归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外汇储备规模。

1.1 比例分析法

早在1960年,Robert Triffin提出利用外汇储备与进口额之间的比率来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进口比例法。他认为:一国外汇储备应与其进口额度保持一定比例,40%最合适但不低于20%,且低于30%后应采取调节措施,一个国家至少保持三个月进口额度以上的外汇储备规模[1]。约翰逊等人以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的比例为研究指标。他们认为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一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时,供给剩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得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规模减小。遗憾的是约翰逊等人没有给出比率的一个合理界限。

比例分析法是静态分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此法只从单一因素出发考虑外汇储备需求,未全面考虑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具有片面性。所以采用比例分析法研究外汇储备时应采用多项指标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衡量。

1.2 成本收益法

成本收益法又称机会成本法,代表人物有Heller、Fleming、Agarwal等人,主要代表模型有:

1.2.1 Heller模型

该模型假定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概率为50%,融通t时间内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储备需求量R=Ht=Hlg(rm)/lg0.5,其中H为一国外汇储备的平均变动量、m为边际进口倾向、r为资本社会收益率与持有储备本身收益率之差,表示持有储备的边际机会成本。Heller从外汇储备收益最大化定义外汇储备规模,模型中r的测量比较困难[2]。

1.2.2 Agarwal模型

该模型公式为:

其中R为外汇储备最适量;w为国际收支逆差,用以往年份经常项目最高逆差额表示;p是国际收支逆差出现的概率;k是资本―产出比的倒数;是追加资本的进口含量;是进口生产性物品占总产出的比例[3]。

成本收益法对机会成本的计算很难精确量化,个别参数难确定。它仅考虑交易性和调节性用汇需求,具有一定片面性。但Agarwal模型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特点,适用研究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

1.3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又称需求函数分析法,由M.J.Flanders、J.A.Frenkel、M.A.Iyoha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他们利用经济计量技术方法结合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建立需求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同国情,构造不同的储备需求函数,从而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这标志着对外汇储备研究进入了动态分析,主要代表模型有Flanders模型、Iyoha模型和Frenkel模型,对应储备需求函数为:

1.3.1 Flanders模型

其中L/M表示国际清偿力与进口额度的平均比率;F/L表示一定时期内官方储备与清偿力的年平均比率;表示储备变动率;GR表示生活水平指数减去通胀的GNP比率;D表示本币贬值程度;Y表示该国人均GNP占美国人均GNP的比率;X表示出口变动率。Flanders结合实际对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该模型具有一定猜测性,不能准确测算一国外汇储备需求[4]。

1.3.2 Iyoha模型

其中R表示一国外汇储备需求;表示预期出口收入;表示进口支出变动比率;r表示持有外汇储备的利率;O表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和表示前一期和前二期的外汇储备规模。Iyoha利用发展中国家实际数据对模型的检验比较理想,该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需求研究有很大成效[5]。

1.3.3 Frenkel模型

其中,R表示外汇储备需求量;m表示进口倾向;表示国际收支变动比率;M表示以进口额表示的一国国际交易规模;分别表示R对m、和M的变动弹性。通过对需求函数参数的估计,Frankel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量对该国国际交易规模变动的弹性大于发达国家,而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弹性小于发达国家。所以,Frankel认为应分别分析这两类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6]。Frenkel模型虽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储备水平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仍以静态分析为主,未反应外汇储备需求与相关因素的动态关系。

1.4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由R.J.Carbaugh和C.D.Fan等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他们通过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因素定性分析一国外汇储备,归结为:一国国际收支动向及一国经济状况、一国外汇储备资产质量、各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合作态度、一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一国采取调节措施的谨慎态度、一国国际清偿力的来源及稳定程度等。

定性分析法较全面地对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为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提供了一个有用方法。但这种方法局限于理论,没有给出具体计量模型,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难于操作。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对外汇储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定性分析,即直接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一方面是定量分析,即计算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判断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文章将研究文献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如下:

2.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论

汤澍涵(2010)[7]认为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未必同时发生,两者直接相加计算偿债性储备需求不恰当。他对原始的Agarwal模型通过取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的最大值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新模型检验我国1997-2008年的外汇储备,得出结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且超出适度外汇储备的偏离程度随时间越来越大。

2.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小论

朱掸婷(2005)[8]利用协整分析方法与误差修正模型,通过经济因素的视角分析了我国1982-2003年期间的宏观经济数据,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偏小。

2.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论

李巍、张志超(2009)[9]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形势下,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稳定、汇率制度以及相关实体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测算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并选取199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处于适度范围内。

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从定性分析、比例分析、静态分析逐渐发展到数量分析和动态分析,并且运用协整理论等先进的分析方法。但仍存在缺陷:1)学者选取的理论思路和方法侧重点不同,结论上很难达成一致;2)“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定义比较模糊,带有片面性;3)多数学者主要根据主观经验选取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变量、方法和数据,缺乏可信的理论根据,因此国内没有在分析结果上达成一致,缺乏普遍认可的测定外汇储备的方法和理论。

3.国内外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协整理论出现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利用协整理论研究外汇储备均衡与否的问题。Jeanne和Ranciere(2008)[10]基于Ben-Bassat和Gottlieb的效用最大化模型,对跨时期动态均衡框架下代表性消费者的最大福利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对新兴市场最优外汇储备水平大约是该国GDP的9%。Bamichon(2008)进一步发展上述模型,并对有特殊国际收支制约的中低收入国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自然灾害和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加勒比国家最优外汇储备对进口的比率为1.78,非洲撒哈拉地区国家为4.13。

我国学者在协整理论出现后开始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我国外汇储备。李斌、李岸潮(2009)[11]运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外汇储备模型Lres=f(Lex,Lim,Lbp,Lm2)进行选择和协整检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变动趋势基本一致,1985-2006年(剔除1993年)外汇储备规模处于超额状态,且有2个阶段有严重过量倾向,2002年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迅速,过量趋势不断扩大。所以,综上外汇储备未来研究趋势是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分析外汇储备。

4.建议

我国当前外汇储备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处于过剩状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应在某一范围内波动。美国次贷危机后,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多角度多因素综合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制定一些策略和对策抑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支付货币,从而避免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2)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积极的多渠道利用过剩的外汇储备,减少机会成本;3)鼓励国内企业改革,引起技术、购买机器等,刺激国内消费,减少顺差,减缓外汇储备增长态势;4)鼓励对外投资,限制盲目招商引资,避免“热钱”的大量涌入。

参考文献:

[1]Triffin Robert,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60).

[2]Heller,H.Robert,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Economic Journal(1966),Vol.76(June).

[3]J.P.Agarwal,Optimal Monetary Reser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e,CVII(1971).

[4]M.J.Flanders.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27,1971

[5]M.A.lyoha.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 Distributed Lag Specific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6

[6]Jacob A.Frankel,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by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ies,Economica(1974),Vol.41,February.

[7]汤澍涵.基于改进阿格沃尔模型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4(10).

[8]朱掸婷.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分析[J].武汉金融,2005(3).

[9]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

[10]Olivier Jeanne and Romain Ranciere.The Optimal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 fo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Formulas and Applications.IMF Working Paper,2006,06/229.

[11]李斌,李岸潮.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NO.5,2009.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 国际收支 协整 格兰杰因果检验

当前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关系问题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在国际收支的调解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但是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国际收支对汇率有何影响,反过来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什么样的影响,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文章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国际收支和汇率在长期是否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一、理论分析方法

国际收支的分析方法目前西方流行的主要有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其中弹性分析法是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主要由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出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但是,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是有时滞效应的,即J曲线效应。由于各种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首先得到恶化,过了一段时间后,等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

二、计量分析方法

1. 数据的选取

本文意在反映我国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收支的长期的真实关系,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取了1994-2007年的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下的收支差额作为分析变量。由于官方公布的汇率是名义汇率,不能正确的反应我国实际汇率水平,因此,就采用了人民币实际汇率。文章中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是通过国外消费价格指数和国内消费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即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外国消费价格指数/本国消费价格指数。实际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对外实际贬值,相反,实际汇率下降意味着本币对外实际升值。由于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国,而且文中提到的汇率一般都是跟美元比价的,因此,在计算实际汇率时,外国的价格指数就用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美国消费价格指数/我国消费价格指数。

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下的收支差额分别用RER和CA表示,但为了克服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可以取自然对数并用LNRER和LNCA表示。文中我国数据来源于1995-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美国数据来源于美国统计局。

2. 单位根检验

文章采用Dickey&Fuller提出的考虑残差项序列相关的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的稳定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利用Eviews软件,对变量LNRER和LNCA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通过检验发现LNRER和LNCA均为平稳变量,如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10%(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

从表中数据可知,原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原时间序列的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

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分析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能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协整的,称得到的平稳的线性组合为协整方程,可以认为协整方程的存在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目前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由于本文只有两个变量,故选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来确定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用E-G两步法进行回归:用LNRAR对LNCA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对模型的残差序列e做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则说明两者之间有协整关系。对残差的ADF检验如表2

表2残差的ADF检验结果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 statistic -2.8500 0.0158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4.0681

5% level -3.1222

10% level -2.7042

检验结果显示,e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果,因此可以确定e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和经常项目差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是由汇率变动影响国际收支变动,还是国际收支变动影响汇率变动需要进一步验证。格兰杰(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滞后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就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同理也可以考查Y是X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本文选用1994―2007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经常项目差额的年度数据,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达到0.19094,因此拒绝第二个假设LNC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RER,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0575,因此接受第一个假设LNRE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CA。即汇率变动不是引起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原因,相反,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时引起汇率变化的原因。

三、结论

文章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经常项目差额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变量的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汇率和国际收支之间的长期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长期,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汇率变化的原因,而汇率的变化不能引起一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一国想要调节或改善国际收支,单纯的只是通过汇率来调节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我国应继续保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依靠其他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

参考文献:

[1]刘昕昕.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关系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6):39-43

[2]郭颂,钟毅.中国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趋势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33-35

[3]缪小眉.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4]任云鹏,高琦.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389-390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不学出版社,2005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FDI;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贸易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有效的补充了国内资本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外汇储备管理难度加大、通胀压力、外资企业利润汇回增加等问题,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已有的研究,对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综述,说明与该问题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等。

一、国内早期的研究

国内早期关于FDI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多采用理论和经验分析,讨论了FDI对国际收支的双重影响。林佳洁(1998)认为外商投资有效弥补了我国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但利润及红利的汇出、资金投向的不合理等使得FDI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胡凡、李宏斌(2000)的分析与林类似,FDI导致资本项目的顺差,同时引起经常项目下的支出(进口原材料、中间品等,支付特许费,利润汇回),导致经常项目逆差。阎萌(1998)分别分析了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积极和消极效应。这些分析虽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国际收支的各个方面,但基本是理论和经验分析。一方面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在说服力上有待改进。

二、侧重于经常项目的研究

F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直接影响及对经常账户的间接影响。一般而言,FDI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更为复杂。同时,对于长期的国际收支改善,经常账户尤其是贸易差额具有更稳定和持续的作用。因此,很多学者关注FDI对经常账户的影响。

其中,有关注收益账户的。毕海霞(2007)分析了我国投资收益逆差形成的原因,对于投资收益汇出对我国国际收支带来的风险表示担心。齐俊妍(2008)运用1985-2006 年的数据,通过区分不同类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渠道,分析了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账户差额的影响,认为未来FDI类型变化导致的出口创汇能力和利润汇出变化,将使目前国家收支顺差的情况发生逆转。这些分析与我国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增加,并倾向于向市场寻求型转变的现实紧密相连,引起众多学者的担忧和关注。但F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过分强调对收益账户的影响容易夸大其影响而忽视FDI对贸易收支和资本项目的影响。

也有研究关注贸易收支差额。顾啸凌(2007)利用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FDI与我国出口、进口及贸易差额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FDI与出口、进口和贸易差额正相关。张洁(2010)选取我国1985~2007年的数据对FDI与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FDI对进出口贸易差额有较为显著的负影响。这些分析广泛应用计量的方法,较为严谨,但多元回归分析并不完美,在应用中受到一些限制。此外,计量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其作用的动态过程却不清楚。

三、综合分析FDI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

很多学者对FDI与国际收支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各不相同。姚枝仲、何帆(2004)构建了一个差分系统,考察FDI通过九种渠道影响东道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动态效应,讨论了FDI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净效应在长期内为逆差还是顺差的条件及国际收支差额是否能趋于稳定,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刘振林(2005)在理论分析中,结合企业行为运用L- S 模型分析资本流入和流出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净效应;实证分析中分别讨论了FDI大量流入对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国际储备资产等项目的影响。在这些综合分析中有经验和理论分析,也有计量分析,对于全面了解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学者在分析中,还是相对分离地对影响国际收支的各方面(贸易收支差额、资本项目差额等)进行分析,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认为,研究FDI与我国国际收支的关系并进行合理的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需将各方面拆开来,深入分析FDI对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等的影响机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另一方面,对于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综合分析,应注意整体效应和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长期的动态分析很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佳洁.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阎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财金贸易,1998年8月

[3]胡凡,李宏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江苏统计,2000年2月

[4]毕海霞.外商直接投资收益汇出与国际收支的风险分析.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5]顾啸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2007年6月

[6]张洁.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中国市场, 2010年第28期

[7]刘振林.FDI与中国国际收支关系的研究:负面影响及前瞻.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8]齐俊妍.FDI的利润汇出、出口创汇能力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趋势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年第6 期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汇率;消费物价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

本文的目的在于想以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并由此展开,对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给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本文在对比国内地区之间的“汇率”后,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公式做出修正,进而运用修正的模型来确定人民币兑美元的内在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PPP指一定时期内,两种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种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发行国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量决定的,即由它的内在购买力所决定。由于内在购买力就是商品和劳务的物价水平的倒数。

绝对购买力平价就是当所有国家的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是相等的。用公式表达是:

Pi=SPi*i=1…N,(1-1)

这里P的下标表示这个价格是第i个物品或劳务的价格。如果假设编制物价指数的权重都相等,换而言之,N种物品中的每一种物品占别国消费总量的份额与此物品占本国消费总量的份额是相等的,那等式(1-1)也适用于一般物价水平:

P=SP*(1-2)

这里的P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指数。这是购买力平价学说最简单的表达式,精确地讲,等式(1-2)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决定式。

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的则是汇率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一个时期汇率变动百分比,都等于两国间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差额。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描述的是一段时间内两国的物价变化与汇率变化的关系,所以,它可以在置基期水平于不顾的情况下,衡量一段时间内汇率变化和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化是否一致,应用上非常方便。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可克服的弊端——即使一段时间内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化与汇率变化满足相对购买力平价,也不意味着基期汇率就是合适的。因为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表达式就可以看出,当左端分子分母同比例扩大或者缩小时,分数值不变,所以在计算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基期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表达式为:

EtEt+1=Pt+T/PtP*t+T/P*t(1-3)

其中,Et+1与Et分别表示t和t+T时的汇率(直接标价法),Pt+T/Pt与Pt+T*/P*t分别表示从t时到t+T时的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指数,或者变形为:Et+T=EtPt+T/PtPt+T*/P*t(1-4)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内在的简单性,从货币具有购买力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非常符合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较其他汇率决定理论更为直观。所以,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分析和政策研究。但其是否成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早期,它曾被认为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理,一个经验公式,随后它又被认为过于简单而极易误解。

等式(1-1)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首先,位于不同地区的该商品是同质的。其次,该商品的价格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不存在任何价格上的粘性。一国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商品在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这被称为可贸易商品;第二种是不可移动的商品以及套利活动交易成本无限高的商品,主要包括不动产与个人劳务项目,其区域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这被称为不可贸易商品。这就是,将经济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购买力平价是适用的,另一部分是由一国国内决定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更加符合现实,事实上,将经济强行分为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并不比原来的假定更现实,这在后面模型中也会提到。

个别物品的价格由于与一价定律联系在了一起,促使人们思考购买力平价成立的解释。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购买力平价学说是一价定律在整体物价水平的体现。但我们并不要求一价定律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成立——也许它对任何物品及劳务都不成立,但只要一价定律在某一种物品上的偏差能与另一种物品上的偏差抵消就行了。

现实中,虽然很少有实例支持购买力平价,这也可能是由于引用的价格数据不完善造成的,事实上,购买力平价在现实中仍然充满活力,换句话说,等式(1-2)也许是完全有效的,但必须是以“真正的”价格水平作为变量,而不是根据观察,这与我们实际看到的(即各国的价格统计数据)是有一定差距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许会认为购买力平价是不可检验的,因为它涉及到不可观察的数据,而不是实际中使用的数据。因此,曾经的检验的结论不是必然成立的。如果真正的价格(即与购买力平价有关的)与其他某个观察数字有一定关系,那么,购买力平价学说就可以运用。

不管正确与否,购买力平价始终是分析汇率变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它对国际竞争有影响时更是如此。

(二)购买力平价的影响因素

想要在现实经济中直接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首先得了解影响现实经济中的汇率的因素。

一国的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最主要的因素。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投资者选择它,是因为它能为人们带来某种收益。人们在选择持有一国货币还是持有另一国货币,就会考虑哪一种货币带来的收益最大,这种收益是由其金融市场的利率所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利率平价理论。

上述叙述使我们知道,一国利率对汇率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利率又是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知道,利率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货币供求关系不但会影响利率,其实也会影响到物价水平。如一国增加货币投放量,市场上货币增多,供大于求,导致利率下降、物价上涨;反之一国减少货币投放量,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供不应求,利率提高、物价下跌。

购买力平价理论除了主要受利率影响外,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政治局面的稳定程度、新闻媒体对外汇市场汇率的报道、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市场心理预期。

当然,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只有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长期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则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则是无效的,它们不会改变汇率的长期均衡值。

(三)购买力平价直接运用于我国的各个地区

前面介绍了现实经济中干扰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因素,会对购买力平价理论造成干扰。但是如果将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假想为独立的货币发行地区,那么各地区以上的干扰因素就可以忽略。因为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只有市场心理预期会略有不同,其他因素的影响则是一致的。而各地的物价就成为影响地区之间汇率的关键因素,这样可以更好地考察购买力平价理论。以一国的各地区为样本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各地区之间的名义汇率恒为1,这是由于一国货币统一发行,但是在分析时却把它当作不同的货币,但由于货币全国流通,所以货币购买力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任何地方的一块钱都是一样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受却又是不一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块钱在人们生活中给人们的感受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人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完全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即利用等式(1-1),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式可以算出各地区之间汇率。由于一国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有差别的,物价很显然是有高有低,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明显高于经济落后的地区。

现在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划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省级行政单位: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西省。其中,上海、浙江代表经济发达地区,山东代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江西、内蒙古自治区代表经济欠发达地区。样本选择虽然不多,但还有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上海还代表了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则代表了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

根据等式(1-1),运用1990~2004年各地区的物价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计算出各地区相对应的“汇率”,见图2-1:

计算得出使方差最小的E上海/浙江是1.12,E浙江/山东是1.02,E山东/上海是0.87,E上海/内蒙古是0.721,E山东/内蒙古是0.6348,E上海/江西是1.16,E浙江/内蒙古是0.652。这些地区之间的汇率与名义汇率1的方差和是0.39。在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只考察物价因素,上海、山东、浙江与内蒙古之间的差别相当大。上海和江西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差别也是非常大。这些汇率与名义汇率1的方差值虽然比较小,但是这对于1这个不大的名义汇率来说,偏差是非常明显。

由图1-1还可以看出,即便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不成立的。在经济发达程度比较接近的地区,其偏差也比较小,比如浙江、上海、山东之间;经济发达程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其偏差也比较大,比如,内蒙古与上海、浙江、山东之间。

可见,汇率除了与物价水平有关系外,还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系,经济发达程度本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也就是说,两个地区如果物价水平相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显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的一元人民币感觉上应该更好。由此可以推断,等式(1-1)即使在国内的条件下,需要修正的空间也非常大。货币-[飞诺网FENO.CN]

二、修正的模型和实证检验

 

(一)对购买力平价模型的修正

根据前面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检验,单纯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可能解释地区间的“汇率”,加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对e=P/P*进行修改,汇率决定式变为:

E=P/DP*/D(2-1)

其中,P为消费物价指数,D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P/D代表该地区单位收入所支撑的消费价格水平。我们将该汇率决定理论称之为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

因此,为了检验该理论的先进性,我们继续在一国范围内进行检验。继续将我国的各个地区假想成各个独立的货币发行区域,由于货币相同,名义汇率仍恒为1。

(二)数据说明

1.物价指数的选择。

文中模型计算中使用的物价指数是以1990年为基期(1990=100),1990~2004年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所以选择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而不选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是因为消费物价指数是包含了贸易品和非贸易部门的比较全面的物价指数,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只考虑了贸易部门。虽然非贸易部门的物价不能由于套利活动趋于一致,但它有一定内在约束力使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个约束力可能保持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在人民消费总价值之内的比例趋于一致。

 

2.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选择。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文中前后提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中都使用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0~2004年间的数据。因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全部参与流通,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往往会有一定比例不参与流通,所以,本文最终选择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实证结果

将样本数据运用于(2-1)式,得出各地区相对汇率,见图2-1。

通过将图2-1与图1-1对比,可以直观地发现,图2-1中,各地区的“汇率”更加集中在l附近,只有上海/江西一个例外,这说明该理论确比购买力平价理论更符合实际,也更能说明问题。

进一步,用SPSS来观察分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出以下结论。E上海/浙江的置信区间1.0551~1.1111,E浙江/山东的置信区间为0.8882~0.9907,E上海/山东的置信区间是0.9681~1.0616。使得方差最小的汇率E上海/浙江为1.08,E浙江/山东是0.94,E上海/山东是1.01,E上海/内蒙古是0.987,E山东/内蒙古是0.984,E上海/江西是0.916,E浙江/内蒙古是0.60。这以上三个汇率与1的方差是0.176,比原来未经修正的汇率提高了54.8%接近度,更接近了名义汇率1。

这印证了本文前面的设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后的消费物价指数的确更能说明真实汇率的形成。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将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于国与国之间,同样比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测算汇率更加合理。

三、运用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估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是一直是最受关注的,其影响最为广泛,这也使讨论人民币汇率有了现实意义。因此,用这个理论来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内在汇率。

为了对比起见,首先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人民币兑美元的内在汇率。运用1999~2004年数据,根据公式(1-1),得出以下结果:

表3-1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及名义汇率

 

 

年份

消费价格指数

E人民币/美元

中国

美国

购买力平价

市场

1999

431.78

166.6

2.591716687

8.27

2000

435.25

172.2

2.527584204

8.27

2001

438.26

177.1

2.474647092

8.27

2002

433.88

179.9

2.411784325

8.27

2003

437.8

184

2.379347826

8.27

2004

454.88

188.9

2.408046585

8.27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年鉴;消费价格指数以1980年为基期。

实际汇率从1999年到2004年都是在8.27元/美元左右,与计算出来的汇率有相当大的距离。计算出的结果表明,近来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70%左右。这与易纲(1997)绝对购买力平价得出的1995年中美一般商品的汇率为4.2元/美元的结果比较接近;也与《Economist》根据“Big Mac index”方法估计的结果——人民币在2003年4月被低估大约56%——比较接近。若以世界银行衡量GDP采用的2002年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1.79元/美元估算,则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更大。

接下来,我们再用上面得出的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估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于公式(2-1)有量纲上的问题,因此,在运用该理论计算中国与美国的汇率时,我们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方法。

等式(1-3)加入可支配收入因素就可转化为下面的等式:

EtEt+1=(Pt+T/Pt)/(Dt+T/Dt)(P*t+1/P*t)/(D*t+T/D*t)(3-1)

按照公式(3-1)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3-2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

 

年份

中国

 

美国

    Pt+T/Pt

Dt+T/Dt

P*t+T/P*t

D*t+T/D*t

EtEt+T

2000

100.4

107.2770755

103.3613445

103.6964664

0.938928657

2001

100.7

109.2197452

102.8455285

100.8872487

0.904438781

2002

99.2

112.3050007

101.5810277

102.0663087

0.887528654

2003

101.2

109.9831235

102.2790439

101.3000877

0.911334108

2004

103.9

111.2088055

102.6630435

102.5216409

0.932991711

 

计算结果说明,人民币一直处于低估状态,如果以1999年为基准,2004年人民币低估了7%。这与张志柏(2005)运用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他的结论是人民币被低估12.3%,2002年的均衡汇率为7.259元/美元,2003年的均衡汇率为7.181元/美元,2004年的均衡汇率为7.924元/美元。但与上面运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出的均衡汇率相比,低估程度却远不及前者厉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提出了相对收入购买力理论,该理论的结果证明,新理论可以缩小原来购买力平价模型的误差。在一国之内,在购买力平价要求的条件下,检验新模型是具有意义的。基于在国内条件下检验新模型是优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引入了新模型后,基于汇率理论的结构式模型在其求真实汇率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汇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然后将其运用到人民币/美元汇率时所得到结果与现实的汇率相差也不是很大,以1999年为基准,人民币只是被低估了7%左右。经过分析,发现这是符合真实情况的。

在上文我们曾经指出,决定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及政治形势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该国的外汇供求。这些因素基本上可分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政治与预期因素等。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用本文提出的相对收入购买力平价理论预测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更为合理。中美两国现实的物价水平确定汇率的绝对水平。按照比较的结果,由表(3.1)发现2.5元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和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大体相当。扣除物价结构等因素后,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应是3∶1左右。这与现实的汇率差距相当大。再看本文的修正模型,表(3.2)显示了汇率的升值趋势,人民币一直保持在低估状态,大约低估7%到8%。

2.结合国内经济形势与外汇供求理论预测人民币近期走势。对人民币近期走势的看法,分歧较大,从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政策来看,人民币汇率还将承受下调的压力。首先,中央计划在本世纪末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为此必然要逐步放宽外贸与外汇的管制,这样会增大对外汇的需求。其次,为了实现本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必须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水平。同时,关税税率大幅度降低。这两者都会使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外汇支出相应增加。再次,出口换汇成本将持续上升。我国物价体系的改革还正在深入进行,再加上快速的经济发展,难免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可以大胆预测我国出口换汇成本必呈上升趋势。最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出口供给能力有限,但进口需求旺盛,存在外汇供求缺口。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指令性计划,外汇缺口将直接转变为汇率下浮的压力。因此,在近期由于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货币汇率下调是正常的。从长期看,在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人民币自由兑换基本实现、外汇管制基本取消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是必然的,只是上升的幅度并不会象欧、美等国叫嚷的那么大。

实际上,光有数量分析是不够的,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因此,还要对人民币汇率现状进行分析。从1988年起,我国实行官方牌价与外汇市场调剂价并行的汇率双轨制,并对两种汇率都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方式进行调整。在此其间,人民币汇价波动频繁,尤其1992年以来,调剂市场汇价大幅度变动,对经济生活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自1992年春天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进口的需求,对外汇的需求压力加大。同时,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城乡人民对人民币信心不足,纷纷购买外汇保值。因此,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外汇调剂市场存在严重缺陷以及官方干预手段无力,市场失真非常严重,投机因素得以乘虚而入,大量的炒买炒卖加剧了外汇的波动。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实现了多轨合并,推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另一方面,实行新的结汇、售汇制度。在此背景下,汇率自1994年来一反连续贬值的常态,开始“稳中趋升”。

然而,现实经济是复杂的,当前汇率决定理论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仍有很多谜团尚未解开,应该说,我们对于汇率如何决定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也正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断调整着理论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研究和实证的视角,推动着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期待着未来新的突破和发展对汇率决定问题给出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参考文献:

[1]陈雨露,候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5,(5),45~52

[2]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汇率[J].国际金融研究,2005,(6),52~56

[3]Sophocles N.Brissimis,Dimitris A.Sideris.Testing long-ru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under exchange rate target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959~981

[4]De Grauwe,P.Dewachter H.A Chaotic Monetary Monetary of the Exchange Rate[J].Kredit und Kapital,1992,25~54

[5]Grilli,V,Kaminsky,G.Nominal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1,27:(2),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