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

中小型企业论文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政府采购的类型和特点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按照政府采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政府采购的类型分为四种:一种是常规性采购,公共部门购买非研发要求的产品,但是,在招投标过程中考虑创新标准,属于“温和促进型”。第二种是战略型采购,公共部门规定采购的具体技术或服务,此种技术采购与部门政策联系紧密,将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第三种类型不同于采购商品和服务,公共部门直接购买研发以支持政府活动及相关决策。也是一种商业化前研发采购,政府并不一定要购买研发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跨部门的中小企业创新计划(SBIR)就是充分运用了此种方式。这种以创新为导向的公共采购方式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早期阶段的金融风险。第四种政府不仅完成采购任务,同时支持私营部门对创新产品的购买。当创新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私营部门时,政府可采取直接补贴采购者的方式促进新产品的应用,此种方式有利于鼓励国家战略性行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可同时采用多种方式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其他创新过程。

(二)政府采购的时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Galbraith(1982)首次提出六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分别为第一阶段,原始证明阶段(proof-of-principlestage);第二阶段,原型阶段(prototypestage);第三阶段,模型工厂阶段(model-shopstage);第四阶段,启动阶段(start-upstage);第五阶段,自然成长阶段(naturalgrowthstage);第六阶段,战略动机阶段(strate-gicmaneuver-ring)。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内,技术创新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关注的重点,都需要外部的相关支持,但是,也有发展的瓶颈和关注点的差异,[1]更容易受到发展限制,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在原始证明、原型、模型工厂和启动阶段,以供给类如公共科技投入、示范工程等政策干预为主,也可以采用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方式,以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公众对此类技术的认知度,初步试探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为种子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应用提供市场检验。在自然成长阶段和战略动机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键技术已突破,并产生了主导技术设计,也经受住了前期市场的考验,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将极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程序及服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中小企业申请政府采购的程序是否便利,影响企业的参与成本。二是中小企业在申请政府采购过程中是否有相关部门的协助和指导。三是中小企业参与采购过程中信息是否对称。四是是否有更便捷的咨询等服务。因此,可通过制定便利的程序,降低参与成本;提供协助指导与咨询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及相关法规,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四)政府采购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供给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采购所指向的产品需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相关采购法的质量及性能标准。三是《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规及实施细则之间的矛盾,阻碍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应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当倾斜,解决上述矛盾,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通道,消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中对中小企业参与采购的阻碍因素。

二、发达国家利用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和英国等国纷纷制定“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计划”,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效力,利用政府采购促进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达国家在制定政府采购规划时,根据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功能,将创新标准引入具体的采购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从为公共部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着手,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用户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中小企业市场验证项目(MVP),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旨在为公共部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主要目标是将创新性采购文化融入政府部门,刺激和支持国内企业创新活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MVP通过研发投入和市场验证推进政府与商业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研发项目的商业化和用户导向的应用型创新。此项目包括三个阶段:技术需求分解细化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概念论证阶段,涉及两个利益主体: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MVP要求政府部门明确其技术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征集具体解决方案,中小企业优先享有承担项目的机会。MVP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项目是非强制政府部门给予中小企业保留采购份额,公共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可能会过于考虑成本,采购人员也因风险规避而不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因此,项目一方面要求采购部门明确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创新、奖金激励(必要的时候使用)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二是项目的核心是充分激发公共部门和中小企业的参与兴趣,因此项目主要采用技术拉动机制,参与主体对特定研发创新的需求将拉动新技术的市场化。第三,中小企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可以将相应的技术进行商业化,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保留使用解决方案的权利。

(二)从公共部门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的障碍着手,制定并调整项目和政策方案例如,韩国自从1996年就开始实施《中小企业科技产品公共采购的新技术采购保障项目》,2005年项目作了相关修订。最初政府从中小企业购买科技产品的比例还不到采购总量的3%,项目实施效果不佳。韩国相关部门调查总结,项目实施不力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缺乏立法约束,②新技术认证才实施两三年,缺乏产品性能认证,中小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认证。③审计监察署主要关心项目采购是否符合相应的采购程序。采购部门更倾向于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以避免可能出现问题,中小企业很难从招标中获得采购合同。2005~2006年项目基于以上问题进行了修正,如表1所示,修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①为中小企业产品引入保险机制。②调整性能认证系统。③建立推进中小企业技术产品采购的相关部门。④通过提高政府采购中小企业技术产品的目标比例体系,规定新产品的20%必须从中小企业购买,提高公共采购的有效性,具体如表1所示。2005年政府采购达到9.3%,2010年已超过10%,金额达到约19亿美元,是项目修正前的3倍,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三)利用商业化前采购培育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英国小企业研究促进计划(SBRI)等都运用商业化前采购(pre-commercialprocurement)方式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例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分别给予10万美元、15万美元和10万澳元的资助。在企业发展阶段,针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项目,在美国获得1~2年最高75万美元的资助,在英国可获得39万美元~160万美元的资助,在澳大利亚高达上千万澳元。企业进入发展期后转向采购计划或从其他投资者获得另外资金。

(四)确定新兴技术及战略发展领域,制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促进采购项目(Procurement-conditionalSMER&Dprogramme)例如,韩国政府确定政府扶持的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等,若特定组织机构(包括政府、公共机构或私营机构)购买中小企业新技术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韩国中小企业署(TheKoreaSmallandMediumBusinessAdministra-tion,SMBA)将提供内部研发(domesticR&D)费用资助。根据项目参与主体差异,政府承担不同比例的资助,对于私营项目政府提供55%研发费用资金,采购机构20%,公司承担25%;合作项目,政府承担50%,采购机构25%,公司承担25%。由国内买方例如大集团或者公共机构发起的先导项目,并通过认证程序,将获得5亿韩元,发展期必须不长于2年。如果是较高的经济可行性且成功率高的先导项目可以获得相关部门的联合资助。实用价值强的项目,如果新产品开发是由国外买方订购,将获得优惠信贷,政府也会资助成本的50%,但上限是1.5亿韩元,发展期在一年以内。2002~2009年间,韩国政府共资助1499亿韩元(约合1.4亿美元),共计889个项目。项目支持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五)强制性保留从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美国制定《小企业法》资助和保护小企业,相关法律专门规定政府的整体目标是小企业每年获取的政府采购主合同金额不少于总合同金额的23%,联邦政府1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必须从中小企业采购。法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15%的公共采购基金,也就是说,如果每年有100万欧元的公共采购资金,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预留15万欧元。2006年韩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从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要达到10%。

(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采购便利和法律保障美国政府制定长效的实施保障体系促进小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制定并修订《小企业法》等专门法律,保障小企业每年获取的政府采购份额,并为小企业提供一系列便利措施。1994年颁布《联邦采购简化法》简化政府采购程序,将政府可使用简化采购程序的上限由2.5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二是制定详细的联邦采购条例(FederalAcquisitionRegulation),对联邦政府采购产品提供实施指导。三是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直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各州设立小企业办公室,帮助小企业获得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份额。[2]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MVP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合同、法律咨询等服务。

(七)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企业市场验证项目(MVP)实施过程中,2/3进入项目提议阶段(proposalstage)的中小企业都有与其他中小企业、大学及研发机构合作的意愿。在调查的20家承担可行性研究项目的中小企业中,有12家企业与其他研发组织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此,维多利亚州创新、产业和区域发展署专门建立中小企业数据库,构建创新网络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找到与项目研发匹配的合作伙伴,共同促进具体领域的研发和战略制定。MVP是全程资助项目,对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促进了公共部门、企业与学术界的交流。

三、对我国利用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完善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的法规与制度我国在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体系还非常不健全,政府采购只是单纯的财政支出控制手段,需要向兼有财政支出治理和国家宏观调控双重功能转变,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功能。积极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还主要停留在目标、原则指导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没有相关说明,政府采购政策中没有明确的创新导向,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操作层面。建议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的范围、优先次序、扶持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政府采购程序、方法、效果评价方法、审核和监督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3]建议增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条款,效仿美国制定详细的采购实施操作规则,确保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份额目标。尽快公布创新产品采购目录,明确国家创新导向和政府技术需求,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标。尽快制定《政府采购咨询专家管理办法》等配套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诉求,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

(二)多样化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我国应积极采用多种采购形式,扩展采购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政府采购产品中优先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产品和服务项目。二是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划分,在原始证明、原型、模型工厂和启动阶段,采取商业化前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支持。三是在新兴技术及重要的战略发展领域,制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促进采购项目。效仿韩国根据采购主体的差异,政策给予不同比例的资助。

(三)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性能认证和保险制度我国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有两个倾向:购买国外厂商的产品和国内知名大企业产品,小企业产品常遭受品牌、质量和性能等方面的歧视而被拒之门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矫正政府的采购倾向:一是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标准,由当地科技部门组织相关机构认证,将符合条件企业纳入政府采购供应商数据库。例如,天津已先行先试,2011年开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供应商库,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活跃的企业纳入其中,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二是积极制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性能认证和保险体系,对符合质量、性能标准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优先考虑。三是制定买方免责条款,政府工作人员采购符合性能认证等条件的科技型产品给予免责。

(四)从单一支持企业扩展到重视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需要,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完成复杂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因此,在采购过程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鼓励各方主体形成联合体,共同申请政府采购项目(在联合申报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府采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议合同金额与联合体合同总金额占比需达到一定比例)。政府采购中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和升级中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瓶颈,以及地方重点优势产业整个产业链条设计与关键配套技术需求,支持地方优势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研发创新活动。[4]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2年底前上市的创业板制造业公司2010-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剔除掉不完整数据样本,最终得到229家公司共514个有效样本,2010年至2012年样本分别为100个、185个、229个。选择制造业公司,主要是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中制造业相对较多,因此选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研发投入数据由作者逐份查阅样本公司历年年报手工整理,其余指标数据主要通过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的《公司研究系列》、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以及聚源终端取得。对数据进行过抽样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2013和SPSS17.0。

(二)变量定义与衡量方法

(1)解释变量

资本结构: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的来源、构成及相互关系,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度量指标。

(2)被解释变量

企业绩效:企业绩效代表企业经营的业绩和效率,通常来说绩效衡量主要通过盈利指标和增长指标来进行度量。主营业务利润率的高低极大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本文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代表盈利指标。而企业总资产考虑了企业整体的资产水平,选择总资产增长率代表增长指标。

(3)中介变量

企业研发投入:已有研究一般采用研发支出金额、研发支出/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支出/企业市场价值、研发支出/总资产衡量企业研发投入。由于创业板创立时间较短,企业市场价值难以真实衡量企业真实价值,而总资产在企业规模中已作为控制变量,本文采用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表示。

(4)控制变量

借鉴以往同类文献中,选取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流通股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为了减少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业绩的影响,本文以2010年为参照年,设置了YEAR1和YEAR2年两个哑变量。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1)2010-2012年度,创业板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分别为0.133,0.175和0.206,资产负债率虽稳步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创业板多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企业整体实力、企业信誉和偿债能力等不强,难以获得银行借款等债务性融资,只能更多采用内部盈余方法进行融资;(2)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为5.5%,研发投入逐年增多,说明中小企业愈加重视研发。研发投入差异悬殊,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到52.7%,而最低仅为0.2%;(3)从企业绩效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来看,最近三年样本企业经营绩效逐年走低,成长性减弱,这可能是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下滑所导致,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二)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历史经验显示,当相关系数在0.8以上时,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变量两两间相关系数都较低,说明样本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低,可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膨胀因子(VIF)都在2.5以下,远小于临界值10,排除了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得出企业资本结构与研发投入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088。说明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少,假设1得到验证。这主要是因为当企业通过负债提高财务杠杆后,债权人在企业负债资金的使用上增加了限制条件,减少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研发投资决策的自主性。在其他条件一定下,由于研发活动不确定性、风险大的特点,企业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借助权益资本进行投资,因而减少了负债融资。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中盈利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指标总资产增长率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1.148,即当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时,企业绩效下降,假设2得到验证。中介变量研发投入后的回归结果,用于检验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为主营业务利润率对资本结构、研发投入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603,在1%的水平上显著。体现了研发投入对企业降低主营业务成本、提高主营业务收入的作用,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带来企业业绩的提升。资本结构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5,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从-0.553减弱为-0.5,加上前述回归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调整的R2从0.14增加到0.161,改进效果明显,利用中介效应的Baron三步检验法可知,研发投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为总资产增长率对资本结构、研发投入的回归结果。方程中研发投入与总资产增长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系数为2.178,说明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大在研发活动的投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资本结构与总资产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957,相关系数从-1.148减弱为-0.957,调整的R2从0.382上升到0.386,利用中介效应Baron三步检验法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资本结构与企业增长能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盈利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增长指标总资产增长率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3得到有效验证。研发投入在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4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实证结果更为可靠,本文进行了以下检验:(1)剔除研发投入、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极端值,实证结果保持不变;(2)利用每股净资产衡量盈利能力,净资产增长率衡量增长能力,得出研发投入在两者之间仍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测试结果表明,上述分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结论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临沂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商贸物流城市,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小商的批发销售,以及物流行业的快速崛起,中小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座充满商机的城市成长起来。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和政策扶持,使得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临沂市中小型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上更是存在一些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

1.重经济效益轻企业文化。临沂市中小型民营企业多为个人投资办厂或者是家族型企业,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的领导大多数是本企业的直接投资人。而这些企业的领导由于集决策权、领导权、执行权于一身,容易形成一人专权的管理模式。而且,由于企业领导自身对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缺失,容易形成过于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软实力的建设。从而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停留在初始阶段。

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使企业具有独特的内涵。有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这种意识使得本市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只注重一些外在的形式,如公司标志、口号、员工的服装等。而忽视了企业内涵的建设。

3.企业文化建设照搬照抄。一个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把企业的文化同企业的自身的实际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而目前,临沂市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没有深入分析。而一味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成功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疗效。而一味的模仿只会使得企业的发展走向一条死胡同。

4.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而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摸索出了可行的企业文化,随后就一成变的去执行。而更有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很多同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差异不大,甚至是基本相同。企业文化缺乏创新,使得很多企业表现平庸,发展缓慢。

二、临沂市中小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针对临沂市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出现的以上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中小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中起着创造者、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文化的主体。民营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不仅是创造企业物质财富“龙头”,而且是企业文化的开路人。由于临沂市民营企业起步较晚,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更是千差万别。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家要努力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文化战略眼光。

2.树立人本观念,加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关于人的文化。现在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人力资本也将成为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临沂市的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个人投资办厂或者是家族制的企业,存在着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管理层家族世袭、任人唯亲等一些弊端。使得人本观念在企业中得不到实施。要树立人本观念,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员工。要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一份子,而不是为企业带来财富的机器。充分尊重员工的想法,维护员工的利益。听取员工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建议,使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上来。

3.深入学习其他企业文化,并融会贯通。深入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的企业文化,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学习这些成功企业创立企业文化的方法,以及其企业文化的精髓。并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企业文化。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如联想集团,小米公司,华为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学习和借鉴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总结经验,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力量。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一个企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临沂市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更加丰富多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民营企业想要适应新的环境,在市场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把创新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更要注重创新。加强中小民营企业的文化创新,就要建立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同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重新构建企业的文化体系,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设立企业文化创新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员工创新。

三、结语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4篇

Berger(2005)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会因为国有金融机构市场比重增大而增加。李永宁(2009)则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以及所处金融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遭遇融资困难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虽然数量较多,但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大多研究都是集中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困难或者融资来源、信用担保、政府支持等方面,但如何正确应用融资理论指导企业融资行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利用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全面解析能够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且经营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型相互背离,尤其是目前担保体系服务能力不足,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长期性资金。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连续、良好的经营业绩,多数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等因素,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因此,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获得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支持只能依赖企业内源融资的方式,或者将可以取得的银行短期贷款进行多次周转使用,这种做法充分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筹集资金渠道狭窄的突出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才不能快速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无法再激烈的竞争中的到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其次,由于融资渠道狭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的融资方式较为有限,而且可获取的融资方式之间并不能达到一个较为科学的比例,而且这些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上也会出现融资效率高低的偏差,这样就造成了由于融资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优化资本结构,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这种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缺乏稳定的长期资金支持的现状,科技型中小企业极有可能在经营中由于缺乏基本的资金支持而宣告破产。第三,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和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依据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自身的经营风险、根据各种融资渠道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筹集资金方式。另外,在实务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手续复杂、借款审批时间过长、甚至有的企业还会为此花费较高的业务招待费用等情况,这些都会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筹集资金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差。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了企业常常出现随意改动财务报告的各类数据,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断粉饰财务报告数据的行为大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以先进的技术创办起来的,但大多又因为缺乏人才和高新技术信息而导致自身缺乏持续的研发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寿命普遍较短,加之自身经营风险大、技术水平需求高的特点,使得企业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资金提供者基于对自有资金保值和增值等安全的考虑,不会轻易将资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外部原因

1.政府扶持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当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高科技人才匮乏现象,并由此颁布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现实的需求相比仍然显得杯水车薪。首先,没有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其成长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而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要求不同的资金及政策支持,而我国政府目前颁布的各种政策法规还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仅仅是一些比较笼统的宏观支持。其次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政府已经通过降低纳税额、减免企业税负、提高贷款优惠等多种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但由于政策宣传力度等因素的限制,享受到政策性资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比例较小,而且这种政策性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满足程度较低。

2.缺乏商业银行支持

银行信贷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遇到缺少可抵押物品,财务报告规范性差、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以及信用差等问题,导致无法及时申请贷款。其主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基于自身资产安全的考虑,放贷时最直接关注企业偿债能力、各种担保及抵押物品、企业信用及高管个人信用等因素,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恰恰在担保、抵押以及企业信用和高管个人信用等关键问题上存在瑕疵,导致企业在获取银行借款时存在较高的归还风险,而这一点恰恰与银行要保证资金安全和稳健增长的原则相背离。

3.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的限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快速成长,资本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结构失衡导致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而且科技型中小企业仅凭借自身资产状况和企业信誉无法满足资本市场门槛设置过高、证券发行要求过高等条件。而风险投资虽然可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并免于失败,但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能够迅速成长且存在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我国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无法有效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促进自身发展。

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能力

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首先要解决财务混乱问题,健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人员技术水平,以保证企业生成的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另外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充实财务人员对企业融资的理论和渠道的认知和关注,提高对公司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的规范,加强公司资金管理安全,掌握风险投资等各种可获取的融资方式。其次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思想观念,积极进取,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当然,科技型中小企业更需要不断创新融资渠道,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及融资环境,合理安排企业融资方式。

(二)政府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首先,提高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与执行。为支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就必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需要的法律保障加以完善,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时大多时候是因为无法提供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品而遭遇拒绝。因此为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寻求外部担保。为了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可以出资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并建立信用机制,做好各企业的信用评价工作,为其他担保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财税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融资难关。总之政府可以有效的整合多项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三)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我国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的银行。这类银行首先可以减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必须提供抵押担保物的要求,通过以政府为中介的多家企业互保、联保等方式,提高专业银行放贷的灵活性以及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其次针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较高的问题,专业的中小企业服务银行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调整贷款利率,具体来说可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用途以及信用因素调整。第三要充分发挥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利用其熟悉当地经济、政策的优势,灵活经营,适当发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金融管理部门科学制订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改变目前银企之间这种不敢贷,不愿贷和不能贷的现状。

(四)完善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

一、激励理论

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大类。

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两种趋势:经济的增长日趋依赖于知识,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开发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前者,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后者,称之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特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用运用更有效地方法激励员工,已成为企业的时代主题。

二、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知识型员工”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今天,知识型员工及其工作具有如下特征:高个人素质、强自主性、有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于衡量、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等。

可见,这里所指的知识型员工是广义的。就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本文所指的知识型员工包括在企业中从事以上工作的部门经理以下的人员。

三、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1.知识型员工动力体系

(1)“本我分析”。“本我动力”是最根本、最顽强的人格力量,它在任何时候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的行为。生物性本我决定了知识型员工有利己本性,但知识型员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吸收、发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利他的、向善的人性特质。

(2)“自我分析”。自我是在本我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起来的人格要素。知识员工与一般员工的区别就是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知识型员工后天学习可以提高自我的强度,使个体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学习水平越高,提高也越多,“自我”意识也就越强。

(3)“超我分析”。超我是个体与社会接触和相互适应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唤醒、通过内化而形成的、超越自我之上的、社会化的理想、道德、价值观等人格要素。

人的行为主要受两大动力体系的驱动。一是自我动力,二是超我动力。自我动力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个人的生存、发展甚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则称为“超我动力”,即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有机结合,构成了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动力体系。2.发展中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述对知识型员工需求机理的分析,企业在设计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时,应考虑以下事宜:

(1)激励应与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相结合: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激励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设置须同时体现组织蓝图和员工需要。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尤其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知识型员工需求的差异性较大,激励要注意点面结合。

(3)激励的合理性:其一,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的目标本身对中小企业的价值大小和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确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和激励量;其二,激励机制要实现不同的有机组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组合内容。

(4)对应绩效评价结果: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因此,要根据知识型员工不同的绩效表现,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使不同层次绩效表现的知识型员工都能自发努力工作。

(5)激励的明确性:一是明确,激励的目的是要持续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得到发展;二是直观,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措施时都需要直观地表达它们的指标、要求和授予奖励、惩罚的方式等,直观性与激励影响的心理效应成正比。

(6)激励的时效性:要把握激励的时机。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3.促进员工自我激励

员工自我激励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人都对归属感、成就感、及驾驭工作的权力感充满渴望。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挖掘其自我激励因素,可将自我管理式团队作为企业中的基本组织单位。实施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创新授权激励就是通过一个个战略单位的自由组合,来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操作系统和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

综上,人是知识的主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更加依赖于知识的所有者——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要以知识资本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发挥掌握知识的人的作用,正确、准确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必将促进企业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曙明等: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6篇

新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呈现出许多与当前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取向。例如,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引领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需要。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密切联系员工实际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健全科技中小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一项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在科技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制度层面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和各项工作机制。从制度上来对中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规范,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从制度上加以固定规范,才能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与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步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是面向全社会的一个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仅仅是这个庞大群体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因此,单单依靠制度建设还不够。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是获得社会的认同。通过相应的制度保障,让人们认识到在中小企业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异类,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此外,在企业员工管理制度方面也应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

三、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还停留在以前的老的形式上。在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介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广泛传播。新媒体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科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新形势,及时有效的各类工作信息,加强舆论疏导,将员工的思想聚集在一起。把新媒体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形式和新载体,寓工作于网络之中。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通过更加生动、更易于让企业员工能够接受的新形式,不断丰富科技型中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而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科技型中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不仅要在同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的比较研究之中借鉴发展,而且要从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企业改革发展与生产经营的实际,运用网络等新媒体,不断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它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理念、制度规范、职业道德、群体意识等。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同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企业员工在心理承受上,更容易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把它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将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借此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开展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五、注重人的全面的发展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7篇

根据相关文献,依据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本的高低和创新的独立程度,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一是自主创新模式。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进行探索研发新的产品或工艺,包括凭借自身研发能力的技术创新、引进外部关键技术人才的“借脑创新”和科技人员领导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二是模仿创新模式。具体创新行为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合资生产与合作生产、许可贸易型技术创新和兼并型技术创新。三是合作创新模式。大致可以通过购买和转移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共建创新载体的方式实现合作创新。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是指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由学习模式决定)来实现自主创新战略。Lee&Lim(2001)认为技术自主创新的路径分为跟随追赶型、路径跳跃式追赶型和路径创新式追赶型三种。创新动力不足的企业更可能遵循比较优势,选择前两种路径,实现模仿战略;选择创造新的技术路径的企业需要有灵活可变的技术,承担更高的风险,资本要求更高。但是,Brezis,Krugman,Tsidon提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后发国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长效果不是长久的,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依然存在,会抑制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Kim&Nelson(2000)利用技术追赶理论研究了技术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技术创新;Redding指出技术发展的历史路径主要决定了技术改变的内生率,引进外部技术后的二次知识溢出不完全覆盖了基础技术,经济增长取决于二次知识的积累。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选择创新新技术的路径,开发市场潜能的技术,实现“蛙跳”的创新战略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外一些文献对中国创新战略绩效和路径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Lu&Lazonick,2004;Jeffersonetal.,2006),由于指标的选取和所考虑的因素不同,这些文献对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战略优越及选择什么路径都未得到一致结论。综上所述,后发的中小企业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切入路径,从技术引进跨越到自主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因人员规模、资产规模、经营规模等方面不同而致力于不同的行业,现有文献中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研究少,按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分别探讨对策的研究也有限。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宁波市494家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调研,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文章依据上述调研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案例枚举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向自主创新转型的切入路径进行探究,先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入手,然后探讨技术创新转型、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依据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所在行业等特征,针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小企业协会及企业自身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当前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特征事实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从建国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学习模仿—“借脑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四个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干中学过程中逐步调整创新策略,在国家政策和自身具备的能力支持下,尝试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1.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发展现状

(1)从总体情况看,中小企业专利的规模和结构显著改善

现有文献中,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被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的指标。在现有专利制度下,专利被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新型专利这三类。我国每个中小企业平均专利总数在1999-2009年期间从2.81个增长到5.49个,年均增速为6.93%;中小企业专利结构从过去以外观专利为主演变为现在三种专利共同发展,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占比从5.69%快速增长到25.14%,平均发明专利数量到2009年为止已增加至1.38个。中小企业敢于创新,但创新进程缓慢。

(2)从行业分布看,先进制造业的专利结构优于传统行业

中小企业的专利结构很大程度上由行业特征决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侧重外观专利,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发明专利为主。据《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2013)》统计显示,规模以上中型企业中计算机电子、专用、通用等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的发明专利数是工业中数一数二的,远超于纺织服装业。

(3)从地域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创新优势

区域位置决定了企业得到基础设施提供、产权保护和经济支撑的程度。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对企业的创新资助补贴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水平高,当地中小企业容易获得创新资源,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

(4)从所有制分布看,外商投资企业创新动力后劲十足

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3)》统计显示,私营企业的数量最多,共有18.8万家,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6.5万家,外商投资企业2.9万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5万家,国有企业0.6万家,而前四类企业的资产规模占全部中小企业的八成以上,外资企业是中小企业出口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依靠自身的科技队伍实力,其他所有制企业依赖于投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不同于国内企业,由于其同时具备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因此其在研发中可以采取“领先一步”的发展战略,在国内企业的科技创新刺激下,创新动力后劲十足。

2.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主要特征

一是以加工增值链为基础,网络化生产体系不断健全。为企业提供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配套企业和中介机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终端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的网络化生产体系。二是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企业与外界联系不断加强。包括集群与外部市场、集群的原料供应与外部、集群与国内外关联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厂商都有一定的较强联结。三是以产业链为纽带,跨区域、跨行业融合不断深化。产业集群最早起源于“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这些地区中小企业在距离与空间上相对集中,业主和职工的生活空间基本上在一个地域内,产业和生活共同构成集群内部联系的纽带。四是以集群优势为支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众多中小企业集群是在特定空间区位,众多中小企业基于利益互补的有机集中,而不是简单扎堆,各种功能比较齐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缓慢,以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代表创新能力指标,其所衡量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优于传统行业,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创新优势,更倾向于模仿创新,外商投资企业的创新动力比国内企业更强大。然而,我国发展环境的压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有必要加快推进创新模式的转型,积极向自主创新跨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当务之急。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宁波市494家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调研,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本节依据该调研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案例枚举和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创新模式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1.创新意识方面,较多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知识和转型升级意识

(1)技术创新知识有待补充和提高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资本投入、高风险的技术经济活动,其成功需要创新主体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创新知识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本理性的引进与投入。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敢于创新,或者受其他企业自主创新的高利润回报影响而盲目投入创新,但不了解自主创新的战略,从而导致企业因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所得收益低于投入成本,最终退出自主创新。因此,类似的中小企业基本停留在模仿成熟技术和常规产品的阶段,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同时,技术设备的引进和产品市场的营销模式被给予过度重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相寻找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忽略了产品研发或服务的精细化,缺乏国际化战略视野。例如温州乐清市柳市镇是中国电器之都,其正泰、德力电器虽在国内声名远扬,但在高质量低压电器和中高压电器市场上一直无法与跨国企业、国有企业相媲美,这是企业缺少自主创新和国际化战略意识。此外,少数中型企业对专利知识的认识不足,不明晰申报专利的技术类型、流程,担心研发技术被泄露而宁可不申报,这使企业安于现状,降低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的因素限制。林洲钰、林汉川(2012)对影响中小企业发明专利活动的内外部因素进行过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研发投入、规模的回归系数是所有因素里面前三大,分别为2.06、1.23、1.00,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同时,中小企业持续扩大规模,其组织管理体系无法跟上,则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活性,在实力有限的条件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不创新。

(2)产品、技术转型升级紧迫感不强

在当下经济的发展环境压力下,中小企业的高层很少有转型升级的紧迫意识。许多企业家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具有短视行为,注重眼前利益,或者因循守旧,对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样滞后的发展观念导致企业管理机制落后,企业创新文化不浓厚,企业创新动力被遏制,使得企业离转型升级尚有很大一段距离。如调查数据显示,未经历过也未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占32%,这是值得关注和引导的转型对象。此外,企业对转型升级的理解与地方政府强调的政策导向存在一定差异或认识不足。依据小工业企业转型路径选择的调查数据可见,中小工业企业基于自身及现实环境的考虑,对产品升级与管理转型的路径更为认同;而地方政府往往认为产业转型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倾向于鼓励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创新投入方面,中小企业研发动力与技术创新力度亟待提升

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前提。从世界范围来看,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少数科技实力强的、规模大的企业。企业规模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弱,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不具备规模经济和产量优势,可获得的研发要素相当有限。因此企业采取集群方式,抱团发展,以引进和消化技术产品为主,提高市场份额,降低固定成本。相反,大型企业为了减少知识外溢,防止研发竞争中的“搭便车”行为,更多地愿意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开展R&D项目,使R&D项目数呈现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

(1)企业投入创新要素的内在动力不强

众多中小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基本上是以单个企业模仿、消化成熟技术、生产定型常规产品为主,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靠引进,最终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一是创新投入具有高风险。R&D投入具有“滞后”效应,期间需要不停地试验测试创新成果,不断地投入技术人员和资金,企业存在长期利润与短期收益的博弈。如果创新成果的效用无法即刻体现或是始终无法显现,那么企业有可能承担投入无法收回成本的损失。二是创新成果保护不足。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部分企业偏好模仿,不愿首先创新。调研中,宁波建工反映,一旦一家建筑业企业创新一项技术,主管部门就会组织技术推广,导致创新垫资大,收益很小。三是创新人才数量少。虽然企业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本不一定能加速技术的出现,还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创新人才过少或人力资本水平过低会造成少数企业垄断产品或技术市场的局面,不利于市场的良好运作。此外,企业技术助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2)R&D投入经费来源不足

一是经费来源组成结构单一。通过对宁波市北仑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费用调研发现,科技经费筹集总额4亿元,有90%来源于企业资金,7.5%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2.5%来源于政府资金,没有吸收来源于风险投资、国外资金等其他渠道的投资。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金也主要依靠自筹,2012年平均自筹资金占总资金的95%。然而,自主创新性的R&D资金投入模式以内源融资为主、以股权融资为辅较为合理,并且国外资金较之政府资金、自有资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大。二是金融机构对创新企业“惜贷”。因为我国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关于技术创新的金融补助政策还未到位,不少以技术改造为主的中型企业缺乏技术活性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许多从事轻资产的服务业的小型企业致力于服务创新,却向银行提供不了抵押品,则融资更加困难。三是产学研合作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中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较大,中小企业在立足市场化向导上紧密结合专利研制和消费者需求,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功能未充分发挥,未调整研发体系,从干中学过渡到用中学的学习模式。许多地区均无大型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虽然宁波部分中小企业与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一定合作,但合作对象多为北京、上海、杭州的院校,受专业领域限制,合作频率不高,难以形成R&D投入。

3.创新环境方面,内外部消极因素迫使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放缓

(1)中小企业盈利能力日趋下降

近年来,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迫使企业赢利能力降低。如2011年宁波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6%,低于全国平均6.3%利润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利润下降2%的情况下,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8.8%,劳动报酬同比上升18.7%。很多中小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原始资本回收积累不够,本身拥有的可抵押资产不多,融资渠道受限,而转型升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当下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2)资金投入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大

通过对中小企业未考虑转型升级的原因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市场风险过大和资金投入过大是企业考虑最多的因素。在宏观经济下行或企业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会决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中小企业的新产品核心技术无法及时被保护,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仿冒成了企业间竞争的习惯。国内外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多数企业采取观望态度,这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对自主创新更为审慎。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第二大因素是资金投入过大。通过2012年规模以上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获取和改造费用支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实证分析后,发现引进技术(INC)和技术改造的支出(TDC)对企业的创新成果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引进技术的投入占比最大且影响程度最深;购买国内技术(BC)和消化吸收技术的投入(DIC)却对其负相关,但只有后者显著。结合实证分析,各项支出投入占比的结果表明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引进外部关键技术的投入比重较高,创新成果显著,正逐步从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阶段。

4.创新文化方面,中小企业内外关系链凝固且管理体系封闭

多数中小企业区域性地集群开展技术创新,形成创新网络,网络的地域分割性较明显,关系链凝固,这些企业根深蒂固地认同“五缘”、“五同”关系。同时关系的扩展能力有限,对外来人才、外部新生力量的加盟有一定排外性,这不利于创新网络的结构改进和功能提升,阻碍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在家族式企业的管理体系上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难度。中小工业企业绝大多数在管理模式上仍属传统家族式管理,存在很多不利于转型升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决策往往凭经营者的经验和常识;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难以发挥外来人才的作用;家族式企业文化相对封闭,行业间紧密联合比较艰难,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资源平行使用,同质化竞争和内耗比较严重,企业对兼并、重组抵制情绪较重。

5.创新政策方面,效果显现迟缓,有效性有待检验

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产能相对过剩,劳动力和房租等经营成本上升较快,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这些问题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此外,技术创新的风险高、外部性强,创新初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本,但是后期创新成果的信息部分却非独占。在缺乏有效的政策保护下,容易导致“搭便车”等外部不经济行为时有发生,侵蚀创新性企业盈利能力,抑制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有效的政策是中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促进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工业企业的政策和规划。但是现有政策重大轻小、重外轻内、重高新轻传统,短视性强,缺乏整体规划。同时,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宣传、落实及政策效率上欠缺;不同规模、类型企业,在相关政策惠及程度上感受不一,存在部分政策惠及面窄的情况。虽然宏观层面上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但是微观上政府支持中小企业项目,对企业还是起到了一定地促进作用。从评价调查数据可看出,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信心,但政府在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上的力度却仍然不够。

四、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1.注重技术创新主体的分类引导和培育

地方政府对研发经费利用率高、发明专利多的行业中的规模以上中型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政府可以引导一些有利的创新资源合理向该类企业倾斜,加大政策优惠减免力度,鼓励其尽快从模仿创新转向率先创新,为其他小型企业做示范。在转型升级路径、创新人才体制等方面,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需要与行业内创新先进的企业高层进行交流。增强企业家的创新转型意识,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学习自主创新战略,尝试引进创新人才培养、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提高模仿创新的能力和效率。若考虑自主创新的市场风险或资金投入过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干中学的学习模式,配套一定的研发体系。中型企业可以注重技术改造和引进外部关键技术,发明专利的产出率可以更高,逐步向自主创新转型;小型企业依然可以尝试模仿创新,多为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创新氛围中培养转型意识,努力实现捆绑式的技术创新。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保护创新积极性的软环境

地方政府应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和监管体系,对各行业的专利申请流程和保护有针对性地指定规则。譬如纺织服装业注重外观专利的发明,设备制造业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根据专利知识的溢出速度和范围进行不同监管和保护,鼓励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努力打造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保护创新积极性的软环境。

3.中小企业协会协助拓宽研发资金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协会应尝试和金融机构合作,为中小企业研发的政府支持项目做担保,支持企业得到更多的债权融资;企业自身应向行业内的大型企业持股的金融机构寻求合作,获得融资。地方中小企业协会应拓宽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吸引合适的风险投资公司入驻优秀的小型企业,最好是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下属的风险投资公司或外资公司。这样的合作建立在投资人知晓行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小企业转型升级,激励企业增强创新的动力与愿望,做好产业链端的研发技术创新或营销服务创新。

4.政府应多方面提高科技体制的运作效率

国家科技部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加强首要的创新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倾向中小型企业的研发项目,提升政策规划的整体性。地方科技部门应该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加派人手宣传类似科技或优惠政策,提高政策落实效率,简易简化相关手续。地方科技部门应该依据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创新优势,建立科技与人才评价、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科技部可以鼓励发明专利较多的中型企业绑定研发项目和新产品销售,对参与研发、销售的人员实行股权激励政策,并予以政策和技术上的辅导,从而可以不同程度地激活创新要素,让其(包括科技资金、人才、成果等)加快向企业流动以及集聚。

5.中小企业树立品牌,优化组织结构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8篇

盲目地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不重视财务管理、思想死板落后等思想存在于我国中小型企业中,导致不少企业处于生产型管理状态当中,无法充分发挥企业在规避风险、资金管理方面的功能。举例来说,一些不够完善的政策使得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竞争中不能处于完全公平的位置之上;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行业干预,让这些企业无法设定长期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负责人扰乱财务管理等。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具有生产规模不大、经营灵活,投入成本低、产出高的特点,因此在国民经济体制中,它们成为最为生气蓬勃的一支。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上的很多条件不完备,让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变得停滞不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资金的匮乏,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中这一点在企业实际经营中显得尤为突出。从一个角度上讲,很多中小型企业管理者没有科学、系统的相关经验和知识,盲目地追求短期的销量,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在规避风险、资金管理方面的功能。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离不开银行发放的贷款,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小型企业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非常有限,这些企业的会计账目不明确、不清晰,有效的财务信息没有及时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从而使决策不够全面和失时。

2中小型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客观地了解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漠视宏观调控的作用,盲目地追求热点行业。二是没有科学地计划与配置企业的资金来源、投放领域、建设周期等,没有科学地核实经营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现金额度以及流向等,因此在项目建设上一旦匆忙启动,在遇到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银行信贷缩紧,致使企业建设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使企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经济损失在所难免。

2.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首先,投资资本小、规模小这些特征让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制约,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信誉度低、整体素质低。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审批权限过度集中,贷款回收困难、处于比例较高的不良贷款情况、不完备的担保体系等都使得银行方面不得不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有效戒备,因此在防范投放风险上金融机构就显得格外小心翼翼。其次,民间融资并没有对中小型企业全面开放,中小型企业并不适合使用民间集资的办法来缓解融资问题,在这一点上只能凭借个人信用度以及高额的利息作为保证,这样的民间投资成本很高,风险也很大。总之,资金的匮乏、薄弱的投资能力都导致了中小型企业止步不前,无法迅速发展。

2.3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高度统一的经营、所有权是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上所呈现出的一个典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企业负责人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主体,因此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个体私营的特性往往导致中小型企业的负责人一人决策或是家族化管理,而个人或家族成员的素质不高就会出现严重缺乏财务管理的认识和了解,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或是观念陈旧,由此在企业中就会出现职责不清、越权行事、财务混乱等现象。没有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没有设立相关的部门或是无力设立,这样的企业就会出现监管不严、信息失实的现象。有些企业设立了这样的部门也安排了相应的人员,但是没有保证其应有的独立性,使其同样不能够正确、充分地发挥作用。

2.4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在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层面上,高度统一的经营、所有权也导致了这些企业往往处于主观和随意的状态里,没有切实、有效、规范的财务管理手段,可操作性差。一是在现金管理上出现漏洞,表现在资金闲置或是严重缺乏。二是在收款工作上出现周转延迟,资金难以回笼,其根本的缘由是赊销政策的缺失,没有有效的催款方式,因此呆账、死账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三是在控制库存工作上出现枯竭,由此形成了资金闲置。四是在资产管理工作上出现浪费和资产流失,没有妥善管理原始素材、半成品以及固定资产等,职责不清导致浪费、损失严重。

3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

3.1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首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会面对很多困难和危机,为了规避这些风险,企业应该在规模扩大上抓准时机,稳健地进行理财,采用科学的投资方式。建设项目必然要面对风险,发现危机较大的就应该启动预制方案主动回避。在实际经营的投资中,中小型企业可以尽量使用短期或是中期的模式,对于资金投放的项目要进行严格考察和全面论证,增强这方面的工作并将资金投放方案加以完善和优化。此外,还应该抓准对于企业发展十分有利的时机,完成企业的规模扩张。其次,中小型企业的总体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应该集中自身优势,走经营专业化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同时经营多个项目、生产多种产品是可以分散和消解风险的,但是,如果将力量统一地运用在自身的优势项目上,集中专业化经营,对于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最后,中小型企业应善于补过拾遗。即中小型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哪里出现了市场空白?自己的产品是否能够进行填补?既然中小型企业“船小好掉头”,那么就应该将其灵活经营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市场空白上集中发力,“人无我有”,寻找出投资点并扩大市场空间。

3.2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型企业促进法》,从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上就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扶持方面已初见成效。下一步还需要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推进和完善有关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多创造中小型企业参与竞争的契机。在企业外部环境进行优化的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成立一些具有金融性质的机构,将融资的渠道变得更宽、更广。这样也能够缓解中小型企业不易融资的困境。

3.3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观,财务管理观念是位于思考问题层面的。它对于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国当前的理财环境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转变观念,而且是全方位地进行改变,否则,企业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现代管理的一个根本走势就是遵循人才发展的特性而进行。企业的财务活动离不开人,都是在人的作用下启动、运作和管理的,因此,作用如何就要看这个人或是这些人的素质了,知识、智慧以及投入的程度都是决定因素。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钱、物都不是工作的中心,摒除“以物为中心”并对每一个员工都表示尊重和理解。同时,应该在机制上实现责权利的相互结合,在财务工作的运行中注重对人员行为的规范和激励。

3.4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日常资金的管理要求必须拥有相当的付现能力,资金运用和资金周转通顺灵活,目的就是保障在市场波动的时候能够应付自如,合适的现金持有量也有助于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总的来说,资产变现的能力越强则企业相对应的收益也就会越少,这就意味着一个企业的闲置资金量不应该过多。假使企业自身的生产和项目上暂不需要投资,就应该将闲置资金用于其他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方面,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收益。保证合适的现金持有量就不能让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超出,如果有超出就可以将多出的部分用于偿还债务等方面,如投资有价证券就是一个不错的调节方式;反过来,如果企业现金流过低,就应该通过筹资的方式来增加现金量,当然这一方式只是个短期的行为。内部控制机制的设立能够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保障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安全。建立健全企业财产物资管理机制,就必须在物资采购、样品领取等环节做到严格管理和要求。同时,应该注意将管理和记录分开,从而实现相互监督和牵制,并定期进行检查,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工作中的漏洞进行修补和完善。最后,还应该在盘点、查验工作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以此监督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防患于未然。

4结语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型 中小企业 人才文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规模形态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大多采用三个指标,即企业职工人数、实收资本总额、年度营业额。根据我国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我国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具体到科技型中小企业范畴,各地的标准不一,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服务出发来进行界定,即那些为社会提供科技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中小企业都可以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范畴。如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研究、开发、市场推广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来对待。从人才规模上看,结合当前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现状,从鼓励科技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在人数上可以略低于各地所规定的中小企业的企业职工人数。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人才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建立适宜的人才文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良好的人才环境的基础和核心。那么什么是人才文化呢?可以先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开始。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逐步确立的涉及企业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基本信念、精神风貌及行为规范等内容,涵盖了企业所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既以一切企业的管理制度为载体,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企业领导人、管理团队和员工的行为方式、领导风格、精神面貌之中,是企业一种特殊的发展环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民营中小企业中的企业文化,由于受到其所有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更是体现了各个企业的鲜明特色,也有着深刻的领导者个性色彩。

而人才文化则是从属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的一种亚文化形态范畴,主要围绕人才问题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展开的涉及人才的吸引、培养、激励和人才的开发、增值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风格、激励制度、人文环境以及领导风格等要素。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企业人才文化建设中要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人才这一根本问题上改善企业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人才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人才文化从内涵上从属于企业文化,但是在实践中,人才文化又同时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必须通过人才文化的折射才能真正展现。因为人是一切文化的创造者和展现者,企业文化需要企业中的人来展现,而人才文化则是企业解决塑造什么类型的人以及由什么类型的人来展现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根本问题的。所以,解决企业的人才文化建设也是从根本上完善、发扬企业文化的有效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文化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人才是这一类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由于受制于中小企业的天然特性,使得人才问题显得特别敏感,这些企业一方面受困于人才匮乏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创立人才文化环境方面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目前,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家族管理方式成为人才文化建设的普遍问题。很多民营企业是建立在家族管理基础上的,相当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家族管理对一些中小企业有其适合的一面,因为家族成员间一般彼此信任,不易发生内部人控制,决策快,经营成本低。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管理层对于人才的选用倾向于“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思想,更多喜欢选用提拔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员,激烈的竞争和难以摆脱的亲情使这些企业领导人认为,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越重要,越需要使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他们难以相信和自己有着千差万别的外人的介入。但家族管理也有缺陷,首先家族管理下的领导者特别明显的表现出独断专行的领导作风,这种领导作风在人才文化建设方面如果和家族成员间发生利益冲突,企业就办不好,甚至瓦解;尤其明显的是,这种理念一方面导致领导者下意识的排斥使用外人,另一方面更影响到企业内部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极大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难以长期留住人才。

知识密集型异质群体结构使得建立企业共享价值观的难度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绝大多数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层次和复杂的知识结构,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个性非常鲜明,思想独立,行为方式各具特点,是一种典型的异质群体。这种特质的群体有助于组织完成比较复杂、创造性的工作,符合追求创新的群体基本要求。这种特点决定了企业中的员工具有复杂的需要结构,在价值追求方面,他们更多倾向于精神层面的自主、独立、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这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结构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更是我们建设人才文化中的难点。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尚处于建立和完善期,制度文化基础薄弱。人才文化一方面是根植于企业的精神内涵,但同时也需要企业的各项制度作为文化的载体,借由制度来体现、完善、强化和发扬。没有完善、灵活和务实规范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将成为人才文化建设方面的“软肋”,当然,在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设也会不同程度的体现人才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企业的股权分享制度、决策制度、福利制度、奖惩制度、财务制度都会成为人才文化的折射点,影响人才文化的建立完善。

员工激励机制简单生硬,激励政策缺乏长远观念,不利于人才文化的长期酝酿培育。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运作由于不同程度的存在资金问题,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融资渠道也相对狭窄,这使得他们非常依赖风险资本的介入。但受到风险资本市场普遍疲软的影响,风险资本的介入变得谨慎小心,在没有看到实际研发成果之前,风险资本也不想冒太大风险。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吸引风险资本,势必追求短期效果,项目上追求短平快,制度上则急功近利,采用简单的刺激性的所谓高工资招聘、吸引人才,甚至采取从别的同行业企业中利用不正当手段挖人的办法,形成无序的人才竞争氛围,不利于形成人才文化长期为企业服务的宗旨。

如何塑造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文化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文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文化建设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企业所有者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家族企业是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存在方式,有其形态上天然的合理性,但管理方式的优劣互现,决定了我们要扬长避短,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很多所有者本身也是高科技人才,他们有着过人的技术水平,但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考量,对他们来说,技术和资本同样重要,因此,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就打上了很深的自身烙印,企业文化在成长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个人的影响。我们要大力提倡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所有者)树立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具体落实到在人才文化上,就是企业所有者应该把人才看作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宝贵的稀缺资源,切实重视发挥人才的巨大作用,珍视企业所拥有的人才资源,摒弃落后的“父子兄弟兵”、任人惟亲等观念,倡导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在领导风格上适时改变一味独断专行的风格,鼓励员工的决策参与,为人才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领导环境。

倡导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的发展理念。这样的发展理念就是一种人才的价值增长、价值实现和企业的资本增值实现共赢的企业人才文化。目前,有一种“人本使命”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这种观点认为,人本使命是指公司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对于公司来说,公司对人的贡献就是通过资本运作为人的活动提供精神和物质的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为社会的进步创造财富和空间。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员工的自身需求结构,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灵活发展环境,重视结果,而不强调实现过程的统一;以目标、绩效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引导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绩效考评目标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沟通、影响作用不容忽视,通过沟通,企业领导者能及时向员工解释企业的目标结构,让员工认清企业目标和个人价值的根本一致性,并通过分析目标实现的障碍,及时帮助员工排除前进的困难。

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的规范和创新,尤其是激励制度的创新,通过创新理念来建设人才文化。既要学习传统企业的制度建设,规范完善各项制度,又要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建设灵活、平等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如组织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股权分配制度、激励制度等,尽量避免形成“以命令代替制度”的陋习,提高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尤其要注意不能为制度而制度,我们要将我们所倡导的人才文化贯穿于制度建设上,大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才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全方位融合。在人才文化的契合上,我们特别需要强调激励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异质群体的存在,客观上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从现有制度中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激励机制,因此,需要利用创新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单纯依靠高薪刺激的简单做法,优化人才竞争环境,从宏观层面建设人才文化。

重视企业内部培训的作用,提高对于培训的认识和培训水平。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可再生特性又使得教育培训可以作为企业内部挖掘潜在人力资源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对于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人才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有意识地灌输来进行强化、升华和积淀。而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则是进行灌输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训,可以强化企业精神理念的影响,加深员工对企业管理目标和制度的认识,明确员工在企业中的责任感;培训中的双向交流本身也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管理的过程。所以提高对于培训的认识,我们有必要从全新的人才文化建设的视角来诠释。

总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解决人才瓶颈问题中要切实创立适宜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即注意从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企业人才文化,并将人才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中,以此作为解决困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的契机。

参考资料: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调查通过预调查和正式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调查。

1预调查预调查通过对100家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站浏览方式展开,预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通过调查发现25家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且存在以下特点:①以参加或召开国际性研讨会方式开展对外交流、寻求合作;②以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方式,开拓国际市场;③非标产品比重较大。

2问卷调查在预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向25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特点,尤其是要掌握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上的需求。

2.1中小型科技企业外贸岗位需求情况分析中小型科技企业对跟单员、报关报检员、货代专员的需求比例明显偏低,尤其是跟单员岗两类企业相差较大,但对业务员的需求比例则高于传统外贸行业。

2.2中小型科技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要求基本素质指标为敬业爱岗、英文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办公自动化使用技能、信息获取及筛选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和商务礼仪知识。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

通过走访天津市高职院校,就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开展调查,从而掌握各院校在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天津市共有高职院校26所,其中9家院校开设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或类似专业,其中2家院校开设的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6家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单证员、外销员为主。在培养目标上基本都是将立足于天津和环渤海地区,面向各类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对外贸易理论基础,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外销、单证、跟单、配载与货代等岗位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岗位(群)也高度近似:外销岗、跟单岗、配载与货代岗、单证岗。知识培养目标基本集中在: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与相关合同条款内容;熟悉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能力培养目标多强调以下方面:①市场调研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履行合同能力;④外贸制单能力;⑤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大体包括: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②恪守合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③自觉维护企业利益的意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均不同程度地提出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力争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同时结合“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各院校也在专业核心课程上,根据其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训,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岗位做到“零距离”。

三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同步性分析

1对比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通过以上表格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于员工素质要求之间明显存在不同。关键点在于办公自动化使用技能、信息获取及筛选能力、应变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此存在着严重不足、甚至缺位。

2影响和制约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步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从微观层面看,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步性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是课程体系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再次是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

3对策与建议

3.1在课程体系上,应对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模式进行改革,让课程设置在既立足于岗位需求的同时,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探索建立国际贸易认知-单项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的阶梯式递进的模式。

3.2高职院校应切实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提升现有师资力量。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巴彦淖尔市现阶段正是各种中小型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就难以避免给各种外部以及内部的相关因素的影响,然而中小型企业从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带动着经济的发展,更加关键的是解决了巴彦淖尔市人民就业困难的问题,各种中小型企业不断崛起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因此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多企业发展的各种不成熟因素,从未引发相关问题的出现。其中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会计部门是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大型企业安全有序运营的关键部门,一旦问题恶化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然而财务问题是每个企业时时刻刻都面临的难题,会计部门出现问题也实属正常,关键是如何解决会计部门存在的问题,维护中小型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

2.中小型企业相关概述

2.1中小型企业定义为了得到更加真实可靠地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们取巴彦淖尔市的部分中小企业代表进行实地数据分析。在接受调查的60家巴彦淖尔市中小企业中有70%为生产加工型企业,还有24%为贸易型企业,在调查的企业当中有八成的企业年收入不足5000万,员工规模主要集中在50到200之间。虽然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但确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2.2中小型企业特性

2.2.1企业灵活性好灵活性好是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中小型企业能够快速的改变经营管理战略甚至是快速转型,这是大型企业做不到的现如今巴彦淖尔市正处于转型期间,将主要经济发展方向从农业转向工业,由于起步较晚,企业类型多为中小型。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结构相比大型企业来讲较为简单,并不复杂,因此在各项事项的处理上很灵活多变,这个特性为中小型企业到来了不竭的创新动力,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中小型企业都在发挥它最大的潜能,与此同时相应的科技创新企业更是此起彼伏不断地推陈出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的灵活性是致胜的关键,商场如战场,决策越为灵活便说明企业的战略转移越快,也就更加容易致胜。2.2.2企业规模小中小型企业的注册资金不高,企业的规模较小,因此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不是很广泛,资金的流动量不大,大多都是借贷的流动资金,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项目并不多,一般的中小型企业都是转向经营,企业的规模也没有能力去进行多元化经营与发展。

2.2.3缺少组织管理能力由于巴彦淖尔市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量不够充足却大多中小企业都为独资经营体制,与相应的其他公司或者大型的上市公司基本没有合作关系,企业一般没有相应的专业管理团队,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在企业重大决策上缺少充足的经验。决策团队管理体制简单又便于信息的高效传递,但是却容易形成独断的现象。如果不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巴彦淖尔市的中小型企业将很难发展。

3.巴彦淖尔市中小型企业存财务会计部门在的问题分析

3.1现代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3.1.1企业财务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巴彦淖尔市的经济支柱由农业转向工业的时间较短,相关工作准备不足,如此而来改革之后的各种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性极大,影响程度更为严重。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巴彦淖尔市的相应政策与经济改革体制有着一定的磨合阶段,这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受到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巴彦淖尔市的传统经济观念很难从人们内心替换,使得巴彦淖尔市的主流文化与现代工业经济相互排斥,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在财务方面经受不住的考验尝试触碰法律红线,最后总是得不偿失。

3.1.2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方方面面都是离不开财务问题,一些中小型企业想得到长足发展的前提就是眼能够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财务问题,其中有合理的计划并运用固有资产与外部资金,处理好信用借贷是企业资金灵活运营的关键所在,另外合理投资是企业的发展前提,将中小型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是基本的生存之道,由此而来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总是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社会经济体制越是复杂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所承受的风险就会越高。

3.2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观因素

3.2.1财务控制和分配不合理财务控制是企业资金运转的关键部分,现阶段巴市中小型企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财务控制和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首先便是资金的贮备与利用,很多企业不能够合理的进行财务资金进行分配,主要原因为财务机构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企业将大量资金存在内部账户而不将其合理的用于资金周转,导致资金不能够即使发挥运转的作用,浪费大量财务资源浪费。还有部分企业资金使用没有合理计划和安排,想用即用,导致资金没能够发挥最大价值,遇到突发状况后资金不能够及时的调配,最后造成企业重大损失。其次是企业没能够为消费者制定合理的消费赊欠制度,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增加,许多外部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资金量不足导致企业无法存货,对内对外都不能安全有序的运行。上述弊端可使公司正常运转收到资金的限制,事态严重会导致整个企业生产链受到影响,严重可导致企业停产倒闭。

3.2.2会计监督体制不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体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但是监督程序和效果确实不尽人意,不仅仅限制在巴彦淖尔市,甚至全国所有中小企业有80%都存有相应弊病。首先内部监督顾名思义便是内部财政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很多监督人员切身利益环环相扣,所谓的内部监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仅仅是走过场罢了。外部监控主要是国家注册会计师完成。注册会计师拥有监控权利,然而权利往往是被别人利用的工具,另外现代社会腐败现象极为普遍,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很容易被相应的人员贿赂,导致企业财政外部监督如同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各种审计数据和报表形式化严重。

3.2.3财会管理人才缺乏巴彦淖尔市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较晚,地处我过北疆地区,人才资源稀少,在巴市的部分中小企业中的财会部门中没有足够的财会专业人才从相应工作。很多员工在财会部门身兼数职,正规财会部门不同工作之间有相互监督的作用,相互环环相扣,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恰恰将不同的工作交给同一个人来处理,却失去了监督效果,更有甚者的是部分员工为企业在外部聘请的兼职员工,工作更是应付了事,走走形式。工作人员能力不过关,甚至有些人员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如何能够为企业做出正确的资金管理方案,如此下去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严重损失。

3.2.4会计造假由于中小型企业对财会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并且没有完善的外部监管体制,导致企业内部的财会工作人员肆无忌惮,在企业的工资发放自己红利领取方面财会部门任意更改胡编乱造,甚至部分工作人员私自更改项目偷税漏税进行违法操作。私改账目甚至是伪造账目不仅是侵害国家利益,对于中小型企业内部如果账目信息有误会导致企业内部运行受限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国家相关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更有甚者与违法人员私下串通。造成国家和企业严重损失。

4.相关解决措施及方案

4.1关注政府政策等客观因素提高竞争力由于巴彦淖尔市实际情况较为特殊,因此政府的相关扶助政策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至关重要,想将企业做好就要积极地了解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适应社会的必然趋势。在了解相应的政策之后需要企业在其内部做出及时的实际性调整,市场的变化方向便是企业的调整方向,另外主动去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积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去改良自己的产品。另外中小型企业时机成熟后争取将企业多元化发展,扩大知名度,解决资金借贷困难等问题。

4.2主观调整

4.2.1控制投资安全系数准确投资是所有企业必备的致胜法宝,所谓的准确投资便是在安全投资中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液,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量,更重要的是拥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在中小型的企业中投资范围有限,因此安全性不难控制,首先就是对一些内部产品的投资,将新产品研制成功后推向市场推向消费者,然后是对生产产品的设备以及技术投资,技术投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加工效率的关键,还有便是对企业员工投资,在人力资源投资过程中要有重点,不可盲目,其中技术人员要加大投资力度,另外要及时地在外部引进优秀的科技研发人才以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

4.2.2加强外部监管力度在中小型企业自身监管能力较差,没有相应的专业团队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就需要借助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协调管理,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严厉监管可有效地避免多数小型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违法操作,从而帮助中小型企业整理团队风气,形成国家监管、人民监督、企业管理的三位一体的财会经营管理制度。针对相应工作人员的违规违法操作要进行严厉惩处。

4.2.3着力培养专业性人才相关中小型企业应积极进入人才市场进行招聘工作,另外企业进入相应高校招收在校大学生作为企业的重点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在人才市场寻找资深专业财会工作人员,第一是利用资深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财务工作制度以及培养一支完善专业的企业财会团队。人才招入企业之后就是相应的管理和待遇,相应企业要有展业的人才管理团队制定财务工作人员培养计划,企业要大力支持与扶持,争取让有价值的人才留在团队内部。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财会工作监管制度,员工之间岗位设置过程中注意相互监督原则,企业主管领导直接进入参与监督管理,确保财会部门工作质量。

4.2.4构建合作平台国家机关的相关监管部门要在监督的同时与个中小型企业进行建设性合作,帮助各中小型企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部监管体制,针对违规甚至违法的部分员工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一些不配合工作的中小型企业撤销其经营权益,如部分企业没有条件组建自己的监管团队将由国家监管部门统一管理。国家机构在培养会计师等专业人才时要注意进行德才兼备式教育,另外在项目会总过程中要联合各个银行服务平台进行公开上税,公开内容包括公司年营业额以及上税金额。各个机构与企业经营环环相扣,只有共同努力建立出合格的财会规范制度,才能打造更完善的中小企业经营平台。

5.结束语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特征

1.除了国有企业和一些具有垄断地位和优势的企业外,在当前,中小企业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行业与领域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能量。比如,在当前时期,中小企业已经占据了食品加工、造纸印刷、服装制造、皮革生产、塑料制品、木材家装、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市场,其行业产值已经达到了70%以上,这些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产品或者商品,全面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所需,甚至通过对外贸易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支撑。这从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占半数以上的出口额就可见一斑。

2.虽然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都在努力地运营、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企业的平均寿命却极其短暂,较少有中小企业能够长期的生存下来,并最终成长为大型和超大型的企业。其中的原因在于,长期存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和深入重视,其运行主要依靠资金与劳动力的追加进行,并以此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而为了节约成本,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大量中小企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其商品价格已经接近于平均成本,获利能力有限),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较为落后,未能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小企业在整体上还未走上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对产品的加工较为粗浅,产品的附加值处于较低水平,对其占领市场的竞争能力与实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我国当前国民经济框架中,中小型企业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在个体规模和实力方面与国有企业等经济组织无法比拟,但是从整体规模上,中小企业却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比如,我国一些“三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一些技术型、高科技型企业也大多为中小企业,他们的管理往往高效,对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能够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社会发展和整体进步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不断提高,这类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1.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以家庭或者家族的方式运行,因其管理人员也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直系亲属、亲友至朋等成了企业的重要力量,只有那些技术人员和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人员才会考虑从外部聘任,充实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力量。而实际上,这种“近亲繁殖”的做法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虽然,家族企业中也有做大做强、市场竞争力极其强大的,但是,从现有的事实可以看出,这种做法难以调动专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

2.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有家族或者家庭企业的性质,其产权更多的都集中在创业者手中(或者其家庭成员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也就是说,我国中小企业的集权特征是十分明显的,这种近乎于高度集权或者绝对集权的权力构成方式,使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运行都较为高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所有权和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如果不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继续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其资本和管理之间混淆的局面就不能被打破,管理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显著的提升,而这恰恰是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瓶颈,也是其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的隐性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因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明显滞后,难以全面继续维持之前的成功绩效水平,而当市场的动态性明显增强时,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被持续的拉低,导致企业最终走向破产、退出市场。因此,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需要正视这一现实,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对战略作出必要的调整,在适时的时期,果断地的进行战略转型。与此同时,要将企业的不同层次和相关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起来,通过增强企业的合理性来共同应对市场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层面作出相应的反应。只有中小企业能够相对快速、高效地占领市场,通过开发新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赢得市场,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就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来说,其制定和实施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决策与经营活动过程中,保持企业链条的完整,使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企业的战略作出调整和优化,以便在动态的市场上,使其经营战略获得明显的效果,提高企业生存的期限。否则,如果中小企业不突破现有的障碍和瓶颈,一味僵化地固守之前的经营战略,这些战略即便曾经是成功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不进行适时的战略转型,就难以抓住市场机会,并陷入到经营风险之中。

(二)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可行性对中小企业来说,对其进行战略转型是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动用大量的资源。借助不同方面的力量,才能最终完成转型。但是,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还是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使其能够相对顺利和低成本地完成战略的调整。比如,在中小企业内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都处于更为柔性的程度,现代管理理论能够在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其生产的柔性化程度也会因此而显著提高。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就能够借助向竞争对手、向顾客学习、向供应商等的学习机会,不断完善自身的战略资源,在企业运营的不同层面、不同环节建立起具有不同任务等级与特定结构的战略柔性,彼此之间还可以通过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战略体系。如此一来,中小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中,就能够逐渐积攒起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这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恰好是中小企业实现战略转型所必须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中小企业的短期行为中能够对现有的资源与设备进行合理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在长期内,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并借助技术创新将更多的经验和技术融入到生产系统之中,使企业的战略转型具备必要的能力。

三、复杂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企业转型的动态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在未能形成规模优势的同时,却增加了其灵活性。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来说,应该充分发挥该类企业的特点,构建企业转型的动态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企业战略的转型。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战略转型的难点与关键点,在新战略的形成之前要沿用之前的成功战略,然后将新战略与旧战略同时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摒弃掉原来的战略逻辑和框架,开始使用新战略,使企业工作人员的心智模式与战略理念和现有的战略相契合。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战略转型,还需要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企业自身和外部组织的能力,通过变革和整合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新战略的形成打下认知和观念基础;此外,中小企业新战略的形成和进一步推行,还需要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资源的共享和重置,得出一个最佳的匹配方案。

(二)整合资源推进企业战略转型的实施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需要企业家和企业本身借助于自身和外界的力量,在对环境进行深入洞察的过程中,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感知外部的动态变化,其目的在于能够为确定最佳的匹配方案做出必要的努力。其中,动态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是能够改变企业现有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要对其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构,全面的、准确把握资源和能力的构成模式,并在新的战略转型框架下,寻找能够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和能力的理想框架。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小企业的整合重构能力进行打造,需要企业对已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整,使之在构建新的与战略转型相匹配的资源和能力时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三)企业家对转型方向的识别和把握对中小企业来说,其战略转型往往要对转型的方向进行识别,对转型的时机进行把握,同时,还要对转型战略的形成与战略转型的推进加以重点思考和权衡———这是中小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三个关键阶段和环节。其中,战略转型的方向识别和时机的把握与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扫描和深入分析直接相关。这是因为,外部信息的获取和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准确评估,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构建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需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现有战略资源进行重新、全面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将上述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之能够形成更大的合力,为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动力支持。当然,在此过程中,对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方向的准确识别以及对转型时机的准确把握,与企业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家的能力直接相关。为此,要求企业家们具备对环境的深刻的洞察能力能够对环境进行扫描,对国家的宏观政策、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利益相关者需求等进行宏观的把握,并能够就此对自身的战略加以准确的定位,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上找准自身的位置,在感知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的同时,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综合评估,识别出企业可以转型的方向。

四、复杂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优化

(一)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中谋求突破没有创新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一警示应用于中小企业的战略转型方面同样适用。这是因为,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为此,应该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中谋求突破。具体做法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主要载体,在技术更新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加快自主创新的能力,并是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时,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也要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加以扶持,积极构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道,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战略转型做出努力。

(二)战略转型中战略选择的最优化与企业持续发展当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属于创业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这些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中小企业需要以该环境为依托,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在战略转型中战略选择的最优化与企业持续发展。比如,要全面对最优化、生存性和持续性三个要素进行理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和战略转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才能在其战略转型的过程中长久的保持优势,并获得最终的成功。比如,对最优化应该做出这样的理解,即中小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并且企业新制定的发展战略要与企业长期的生存与永续目标完成最佳的结合,使企业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能量。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薪酬体系

一、引述

21世纪“人力资源”无疑是最受企业关注的核心资源,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的中地位。人力资源因为其创造性和能动性,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角逐的成败。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诞生以来,就具有低投入、易管理的先天优势,并且具有政策性扶持等特点。但随着企业自身规模逐步壮大、经营范围与产品不断扩充、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等,使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但不适合现代的管理,还会对企业发展带来负面的效果。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力度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民营企业更是如此。我国工商管理总局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4年总共有1229.3万户中小民营企业登记注册,仅注册资本就已达38.26万亿元,全国有超过1.23亿人口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但是普遍寿命短是中小民营企业的通病,据相关统计,一般情况下最多只有3年而真正能超过的也只占10%[1]。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打破发展困境,就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视角切入,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激烈竞争格局中寻得生存空间。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里发展还是很迅速的,而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上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一)家长制的管理作风

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起步阶段,因其经营范畴小,为方便管理、提高组织效率,企业一般是老板本人管理。随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原有管理模式的弊端阻碍了企业生存发展。这种“近亲繁殖”的模式,造成企业经营者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制定企业战略规划,使企业经营逐步走向失败,这种“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还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对于企业管理中产生的一些决策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使管理决策难以真正得到执行。而且,员工会逐渐失去明辨能力,即使不正确的决策他们也会照单全收,使企业管理架构向着一种畸形的态势发展下去。

(二)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支撑

在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但自身往往不具备产品独立研发能力,也没有良好的市场调研以及开拓能力,基本都是跟风而动,在简单模仿中前进,缺乏明确的规划与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特别是与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也逐渐开始关注并引进战略管理。但是,与将人力资源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资源这一国际化观念相比,其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在被问及“经营中认为什么是核心因素?”时,57.4%的企业管理者认为是市场信息,只有22%的管理者认为是人才,在被问及“应该得到加强的经营战略”时,管理者们给出的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近57%的企业管理者选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其次是多元化经营,接着是利用网络营销及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最后才是要引进人才,提高员工的素质。因为欠缺战略思考,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规划,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挫,就会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这导致企业逐步走向死亡。

(三)缺乏健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1.招聘制度不健全。随着企业不断扩张,非常容易造成以下问题:一是流程没有固化,成本偏高。没有合理的招聘规划,通常会出现“现招现用”的情况,没有人才梯队的建设。二是招聘方法单一,招聘不规范。许多企业通常采用传统面试法,即简单的问答以及填写简历等,很少通过采用科学方法来测试应聘者的综合能力。有许多招聘人员以相互介绍为主,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微妙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户”会给企业人员的管理增加很大难度,也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就是家族式管理。家庭外的员工即便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获得晋升,他们通常都被排除在决策层外,缺乏工作积极性,看不到发展前途。2.培训制度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成立之后很多延续着传统的小作坊式管理,管理者往往凭借主观性,决策层往往素质低、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效益,没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他们担心员工培训后跳槽,因此不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即便有培训,培训内容也非常简单,培训内容和流程不容易固化,缺乏科学的培训制度,更不用说建立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系统的、持续的培训体系了。企业的管理者们并没有真正懂得培训的重要性,所以不能最合理有效地去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3.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为了能够让企业不断发展与目标实现,同时也为了让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我国很少有中小民营企业对其有了解,也不知道通过制定制度与措施去树立和提升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感,对员工潜力的激发与系统培训的企业就更少了。在缺少考核与激励制度的体制下,员工是不可能全心投入的。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看其是否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以及目标,及其执行力如何等等。中小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与大公司相比较来说,他们更加灵活多变,但没有持续性,即兴而为的情况时常发生。正是因为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其难以做到人性化管理,企业采用较多的激励方式就是:升值和加薪及奖金之类,这些已经很难调动员工的兴趣了。许多员工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并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去,更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会对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会很容易跳槽而导致人才的频繁流失。4.薪资福利管理缺乏科学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配制度简单,重视物质奖励而轻视精神奖励。高的薪资虽然可以让人才动心,但却不能让人才驻足。二是,没有科学的薪酬体系。许多企业都把资金用在硬件以及运营上,却很少重视软实力的提升,薪酬体系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员工多方面需求。三是,不能摆正劳资之间的关系。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经常会出现强行延长工时,不按时发放或恶意克扣工资、减少福利等不良现象。

三、提升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重视物力、轻视人力的理念应该彻底扭转,改变人力资本只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工具”这一错误观念,人力资源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已是毋庸置疑的,企业要想稳步发展不仅要在硬实力方面加大投资与提升,软实力的提升更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是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引起重视的问题,要提升软实力首先必须有制度保障,而且企业管理者还必须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真正为员工着想,从员工立场出发才能读懂员工,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为员工解决切实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这样员工工作的热情就会高涨,也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一条标语,企业既然设立了就应该应用到实际中去。要懂得爱惜人才,要理解个性,既要科学也要人性化地去管理。建立与企业相适宜的人本管理体制,就要运用科学化手段去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与资源,让员工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促使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二)重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竞争机制,从顾客需求实际出发,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企业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与科研能力,克服产品的单一性与生产流程的复杂化,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然而发展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企业当前所处的环境以及实际需求来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管理上的。同时企业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对新聘员工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和技术开发。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都应该以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科技力量为目的。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体系,使企业绩效考核结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这也促进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制定科学的招聘制度

要根据企业的年度经营预算,制定人才招聘计划,并以招聘职位的特点为依据筛选最符合条件的人。人事主管与业务主管一起研究探讨,最好能够明确学历、性别、专业经验、工作背景、薪酬要求等。如果对招聘对象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去选择合适的人。人事主管不但要熟悉各个岗位缺少什么样的人,还要亲身参与到面试过程中。企业招聘员工应该本着公正公平的态度去进行,在招聘中也能够传播正能量。

(四)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系统

完善培训管理系统,提高培训的成效,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培训需求[2]。很多企业都发生过同样的问题,即招来的员工不能在其工作岗位很好地完成工作要求。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就必须有适合企业自身的、完整的培训与开发系统,特别是针对企业一些高管的培训就更加重要。因为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能力与态度息息相关。首先培训方法不能太过单一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不能过于死板,要能够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和层次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其次是对于那些掌握核心科技的人才,更要认真对待。此时的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其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因为他们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稳定发展起关键作用。

(五)重新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关系到员工的方方面面,与薪酬、奖金、晋升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其方法是否科学,会使其它环节的成效受到影响。从职务的技术性以及经验、贡献等维度构建绩效考核机制是极其重要的。第一,目标考核。考察目标对象是否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以及他们在完成时的表现,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合理奖惩;第二,民主考核。主管和员工应该能够互相评价,对优秀员工给予一定奖励。要注重物质与精神奖励并行,提高员工薪酬和福利水平。同时,应重视员工情感激励,形成多元化激励制度,培养其归属感,让员工以身在企业而自豪。

(六)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企业主不仅要秉承报酬与情感留住员工的管理理念,还应制定科学的薪酬和福利机制,使激励效果不仅仅局限于短期,还具有持续性。科学薪酬体系应基于以下层面进行构建。第一,员工的业绩是薪酬体系能够给予正确评价的基础。可以从职位、技能和资历三个方面进行筹划,也可以将职位与技能工资结合在一起作为基础工资。职位等级决定了职位工资,员工工资高低往往由职位工资决定,而职位工资是基于职位等级来设定的,即便是在同一职位上,各个员工的经验、技能、工作效率的也会不同,贡献自然也不相等,由于绩效考核不可能把员工的贡献全部量化,因此技能工资有差别。第二,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手段。因为每个人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需要不同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激励。企业为了能留住关键岗位上的业务骨干,应该重点对他们进行激励。制定薪酬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公平,只有这样薪酬体系对员工才可以有激励效果。第三,确保公平性原则。公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分配公平;二是程序公平。人只有感受报酬是公平的,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努力工作。员工离职往往是因为薪酬体系的设计缺陷而造成的不公平产生的,同时收入分配的不公往往造成员工从事兼职,从而降低了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效率。最后,合理运用分配方法。要注重多种奖励方式并重,减少常规奖励,但是员工一旦有突出性表现,这个时候就要及时的给予激励,这样往往能大大提高的激励效果。研究证明多次数的小规模的激励比大规模的激励更能调动员工,减少那些死板的奖励方式,增加带有不可预见性的奖励,不但可以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张芬芬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14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从少到多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中小企业文化培育尚显滞后。探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企业文化及其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每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管规模大小,都必有其独特的文化雏形,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功能,一是奠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通过优良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开展聘人、用人、管人、育人和留人等管理工作。二是紧密联系企业各部门,把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流程连接起来,让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基于一个中枢所传达的信号来进行。三是激励内部员工,凝聚员工士气,实现“上下同欲”,把员工团结在企业周围,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实现企业管理的效率。四是推动企业的创新,通过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带动发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五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产品形象及员工行为展现出来的风气,建立起企业与用户为主的利益相关者的良好社会关系,获得用户对品牌的忠诚。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从少到多快速发展,创造了70%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提供了大约70%的城镇就业机会,有力地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经营管理较为简单,抗风险能力差,企业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个人主义”特征,即企业的所有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承担主要角色;同时很多企业还停留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企业文化也体现出“生计经济”的特点。“个人主义”与“生计经济”的现状,使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高瞻远瞩,不能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大多仍具有“小农经济”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大多表现为个人权威、英雄主义,在用人及对人的判断上,往往是企业所有者随心所欲。二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难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经营管理大多以家属成员为核心,而对于大多数的员工,很难获得相应机会,难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三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注重眼前利益与短时效益,过分追求“短、平、快”,奉行“银货两讫,各不相干”,背离顾客,企业发展昙花一现。四是中小企业文化讲形式,忽视内容;讲文化,但不服务管理,文化建设主要用来装点门面,而涉及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仍是老一套。从根本上说,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处于表层,还未能切切实实地把文化融入到企业发展中。

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重点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起适应时代、适应竞争、适应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有效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加强管理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简单落后,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加强中小企业管理,一是针对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成本、资金和质量管理;构建跟踪监督体系,实行产品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严格的品质保证制度。二是在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战略管理与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必须强化战略管理与创新的观念。三是加强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使知识资本成为创造效益的推动力。

(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企业对其自身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问题,是企业日常运作的指导准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要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小企业必须从唯利是图中解脱出来,努力担当社会责任,建立起具有远见性的经营意识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培育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须进一步培育自身文化核心竞争力。

1.立足创新,塑造个性。企业必须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创新,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加强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个性,走现代企业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2.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同步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人的潜力发挥至极致,使追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职工对企业认同意识以及绩效挂钩的直接性,将使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人本优势。

3.志存高远,树立战略意识。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经营重点的集中表现。不管企业的起点如何之低,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桥梁。就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家的投机心态往往是战略执行中最大的障碍。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

4.将强培训学习促进企业人才的成长。包括培育优秀企业家和吸引人才。企业家是最宝贵的人才,是真正“以企业为家”的人;所有经营好的企业,必然拥有真正的企业家。将人才的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价值系统协调统一,为人才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理想场所。

5.凝聚整体资源力量。由于员工来源、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工作性质差异,决定了企业成员价值取向各不相同。企业文化通过融合员工价值实现同质化,并与企业制度创新对接,中小企业就依靠文化这种资源凝聚要素,使全体员工同舟共济,取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莉,曾凡辉.企业文化与中小企业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4(07).

[2]李建民.企业核心能力[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科特,曾中,李晓涛译.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M].华夏出版社,1997.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政府采购扶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政府首先制定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选定重点扶持的产业及核心技术,确定扶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类型,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事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是政府当前鼓励发展的行业。政府采购政策可采取强制型和引导型两种方式,将采购对象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简称中小企业)倾斜。强制型一般是指政府法律及法规规定,在采购份额中必须有一部分保留给中小企业,引导型是指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机会,或者部门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将得到更多便利。一般中小企业是通过区域内集群发展或与大企业配套发展实现要素的整合,采购过程中鼓励多个中小企业跨区域协作联合研发,将加强企业间联系和促进产业集聚。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相对缺乏,采购过程中鼓励其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将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二)政府采购的类型和特点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

按照政府采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政府采购的类型分为四种:一种是常规性采购,公共部门购买非研发要求的产品,但是,在招投标过程中考虑创新标准,属于“温和促进型”。第二种是战略型采购,公共部门规定采购的具体技术或服务,此种技术采购与部门政策联系紧密,将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第三种类型不同于采购商品和服务,公共部门直接购买研发以支持政府活动及相关决策。也是一种商业化前研发采购,政府并不一定要购买研发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跨部门的中小企业创新计划(SBIR)就是充分运用了此种方式。这种以创新为导向的公共采购方式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早期阶段的金融风险。第四种政府不仅完成采购任务,同时支持私营部门对创新产品的购买。当创新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私营部门时,政府可采取直接补贴采购者的方式促进新产品的应用,此种方式有利于鼓励国家战略性行业科技型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可同时采用多种方式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其他创新过程。

(三)政府采购的时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

Galbraith(1982)首次提出六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分别为第一阶段,原始证明阶段(proof-of-principlestage);第二阶段,原型阶段(prototypestage);第三阶段,模型工厂阶段(model-shopstage);第四阶段,启动阶段(start-upstage);第五阶段,自然成长阶段(naturalgrowthstage);第六阶段,战略动机阶段(strate-gicmaneuver-ring)。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内,技术创新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关注的重点,都需要外部的相关支持,但是,也有发展的瓶颈和关注点的差异,更容易受到发展限制,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在原始证明、原型、模型工厂和启动阶段,以供给类如公共科技投入、示范工程等政策干预为主,也可以采用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方式,以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公众对此类技术的认知度,初步试探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为种子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应用提供市场检验。在自然成长阶段和战略动机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键技术已突破,并产生了主导技术设计,也经受住了前期市场的考验,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将极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程序及服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中小企业申请政府采购的程序是否便利,影响企业的参与成本。二是中小企业在申请政府采购过程中是否有相关部门的协助和指导。三是中小企业参与采购过程中信息是否对称。四是是否有更便捷的咨询等服务。因此,可通过制定便利的程序,降低参与成本;提供协助指导与咨询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及相关法规,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五)政府采购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供给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采购所指向的产品需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相关采购法的质量及性能标准。三是《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规及实施细则之间的矛盾,阻碍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应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当倾斜,解决上述矛盾,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通道,消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中对中小企业参与采购的阻碍因素。

二、发达国家利用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和英国等国纷纷制定“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计划”,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效力,利用政府采购促进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达国家在制定政府采购规划时,根据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功能,将创新标准引入具体的采购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从为公共部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着手,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用户导向的应用型创新

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中小企业市场验证项目(MVP),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旨在为公共部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主要目标是将创新性采购文化融入政府部门,刺激和支持国内企业创新活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MVP通过研发投入和市场验证推进政府与商业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研发项目的商业化和用户导向的应用型创新。此项目包括三个阶段:技术需求分解细化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概念论证阶段,涉及两个利益主体: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MVP要求政府部门明确其技术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征集具体解决方案,中小企业优先享有承担项目的机会。MVP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项目是非强制政府部门给予中小企业保留采购份额,公共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可能会过于考虑成本,采购人员也因风险规避而不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因此,项目一方面要求采购部门明确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创新、奖金激励(必要的时候使用)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二是项目的核心是充分激发公共部门和中小企业的参与兴趣,因此项目主要采用技术拉动机制,参与主体对特定研发创新的需求将拉动新技术的市场化。第三,中小企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可以将相应的技术进行商业化,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保留使用解决方案的权利。

(二)从公共部门采购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的障碍着手,制定并调整项目和政策方案

例如,韩国自从1996年就开始实施《中小企业科技产品公共采购的新技术采购保障项目》,2005年项目作了相关修订。最初政府从中小企业购买科技产品的比例还不到采购总量的3%,项目实施效果不佳。韩国相关部门调查总结,项目实施不力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缺乏立法约束,②新技术认证才实施两三年,缺乏产品性能认证,中小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认证。③审计监察署主要关心项目采购是否符合相应的采购程序。采购部门更倾向于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以避免可能出现问题,中小企业很难从招标中获得采购合同。2005~2006年项目基于以上问题进行了修正,修正的内容主要体现在:①为中小企业产品引入保险机制。②调整性能认证系统。③建立推进中小企业技术产品采购的相关部门。通过提高政府采购中小企业技术产品的目标比例体系,规定新产品的20%必须从中小企业购买,提高公共采购的有效性,具体如表1所示。2005年政府采购达到9.3%,2010年已超过10%,金额达到约19亿美元,是项目修正前的3倍,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三)利用商业化前采购培育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英国小企业研究促进计划(SBRI)等都运用商业化前采购(pre-commercialprocurement)方式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例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分别给予10万美元、15万美元和10万澳元的资助。在企业发展阶段,针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项目,在美国获得1~2年最高75万美元的资助,在英国可获得39万美元~160万美元的资助,在澳大利亚高达上千万澳元。企业进入发展期后转向采购计划或从其他投资者获得另外资金。

(四)确定新兴技术及战略发展领域,制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促进采购项目

例如,韩国政府确定政府扶持的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等,若特定组织机构(包括政府、公共机构或私营机构)购买中小企业新技术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韩国中小企业署将提供内部研发(domesticR&D)费用资助。根据项目参与主体差异,政府承担不同比例的资助,对于私营项目政府提供55%研发费用资金,采购机构20%,公司承担25%;合作项目,政府承担50%,采购机构25%,公司承担25%。由国内买方例如大集团或者公共机构发起的先导项目,并通过认证程序,将获得5亿韩元,发展期必须不长于2年。如果是较高的经济可行性且成功率高的先导项目可以获得相关部门的联合资助。实用价值强的项目,如果新产品开发是由国外买方订购,将获得优惠信贷,政府也会资助成本的50%,但上限是1.5亿韩元,发展期在一年以内。2002~2009年间,韩国政府共资助1499亿韩元(约合1.4亿美元),共计889个项目。项目支持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五)强制性保留从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

美国制定《小企业法》资助和保护小企业,相关法律专门规定政府的整体目标是小企业每年获取的政府采购主合同金额不少于总合同金额的23%,联邦政府1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必须从中小企业采购。法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15%的公共采购基金,也就是说,如果每年有100万欧元的公共采购资金,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预留15万欧元。2006年韩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从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要达到10%。

(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采购便利和法律保障

美国政府制定长效的实施保障体系促进小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制定并修订《小企业法》等专门法律,保障小企业每年获取的政府采购份额,并为小企业提供一系列便利措施。1994年颁布《联邦采购简化法》简化政府采购程序,将政府可使用简化采购程序的上限由2.5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二是制定详细的联邦采购条例(FederalAcquisitionRegulation),对联邦政府采购产品提供实施指导。三是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直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各州设立小企业办公室,帮助小企业获得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份额。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MVP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合同、法律咨询等服务。

(七)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小企业市场验证项目(MVP)实施过程中,2/3进入项目提议阶段(proposalstage)的中小企业都有与其他中小企业、大学及研发机构合作的意愿。在调查的20家承担可行性研究项目的中小企业中,有12家企业与其他研发组织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此,维多利亚州创新、产业和区域发展署专门建立中小企业数据库,构建创新网络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找到与项目研发匹配的合作伙伴,共同促进具体领域的研发和战略制定。MVP是全程资助项目,对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促进了公共部门、企业与学术界的交流。

三、对我国利用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完善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的法规与制度

我国在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体系还非常不健全,政府采购只是单纯的财政支出控制手段,需要向兼有财政支出治理和国家宏观调控双重功能转变,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功能。积极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还主要停留在目标、原则指导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没有相关说明,政府采购政策中没有明确的创新导向,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操作层面。建议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的范围、优先次序、扶持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政府采购程序、方法、效果评价方法、审核和监督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建议增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条款,效仿美国制定详细的采购实施操作规则,确保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份额目标。尽快公布创新产品采购目录,明确国家创新导向和政府技术需求,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标。尽快制定《政府采购咨询专家管理办法》等配套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诉求,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

(二)多样化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

我国应积极采用多种采购形式,扩展采购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政府采购产品中优先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产品和服务项目。二是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划分,在原始证明、原型、模型工厂和启动阶段,采取商业化前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支持。三是在新兴技术及重要的战略发展领域,制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促进采购项目。效仿韩国根据采购主体的差异,政策给予不同比例的资助。

(三)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性能认证和保险制度

我国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有两个倾向:购买国外厂商的产品和国内知名大企业产品,小企业产品常遭受品牌、质量和性能等方面的歧视而被拒之门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矫正政府的采购倾向:一是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标准,由当地科技部门组织相关机构认证,将符合条件企业纳入政府采购供应商数据库。例如,天津已先行先试,2011年开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供应商库,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活跃的企业纳入其中,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二是积极制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性能认证和保险体系,对符合质量、性能标准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产品优先考虑。三是制定买方免责条款,政府工作人员采购符合性能认证等条件的科技型产品给予免责。

(四)从单一支持企业扩展到重视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培育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需要,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完成复杂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因此,在采购过程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鼓励各方主体形成联合体,共同申请政府采购项目(在联合申报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府采购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议合同金额与联合体合同总金额占比需达到一定比例)。政府采购中充分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和升级中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瓶颈,以及地方重点优势产业整个产业链条设计与关键配套技术需求,支持地方优势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研发创新活动。

(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