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

教育探索论文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1篇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物理教育论文探索高中物理教育”,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物理教育论文探索高中物理教育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育论文探索高中物理教育”,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2篇

1在科学教育中要重视人的作用

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继承性。由于自然现象纷繁复杂,只有在继承前人业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前进,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才能从比较肤浅和零散发展到比较深刻和系统,从比较片面发展到比较全面。因此,科学决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力学的创始人牛顿评价自己:“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只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也正因为科学具有积累的特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科学教育中忽视人的作用、忽视科学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如同不可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突出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的作用同样是很重要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甘辛劳动与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道路、科学家的品德力量……所有这些给人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正因为如此,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学发展中人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联系科学的发展来追踪理论的形成具有特殊的魅力。”〔3〕诺贝尔奖获得者、反粒子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塞格雷则说:“不过,我相信:物理学同样有一个丰富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4〕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在以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联系科学史进行德育绝不是强加的“政治任务”,而是科学教育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

2科学道德教育是核心内容

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可以涉及许多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作风等,其中科学道德是核心。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功绩时说得好:‘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5〕多年的教师生涯使我们懂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因此,在科学道德教育中,我们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1)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

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看到:优秀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做为自己的崇高目的。诺贝尔曾毫迈地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6〕他俩的话是众多优秀科学家为造福人类、献身科学誓言的代表。

正是这种造福人类的崇高目的,激起了科学家不怕牺牲自身一切的献身精神。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居里夫人、诺贝尔为科学献身的光辉事迹是大家熟知的。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K.Schmidt,1890—1957)为科学献身的感人事迹却罕为人知:他在实验室观察一条美洲毒蛇时,不幸被蛇咬伤,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逃脱死神的袭击,在生命最后弥留之际,他没有留下其他遗言,却以惊人的毅力记下了毒蛇咬伤自身的反应:“体温很快升到39.5℃”,“胃剧痛”,“燥热、耳鸣”,“睁开眼睛时,眼皮疼……”,“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日记最后的几句话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这篇带血的日记,是后人鉴别、诊断蛇毒的珍贵资料,也是他为科学献身的壮丽史诗。

造福人类的崇高目的,也激起了科学家对人类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们力求科学发展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随时预防消极后果的出现,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敢于反对法西斯主义。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都是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居里夫人曾亲赴前线抢救伤员。1939年,爱因斯坦在获悉铀核裂变的消息后,为防止希特勒抢先制出原子弹,他与费米、齐拉特等科学家一道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正是在这一建议下,美国政府组织了“曼哈顿工程”。

(2)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几乎所有优秀科学家都具有的一种纯洁的、永恒的感情。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得好:“科学固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应该把所有的力量,献给他的祖国。”〔7〕

正是这种爱国之情,使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进拼搏,立志向上,一当做出成就后,又会以其成就、发明、发现为国争光。大家知道,居里夫人发现第84号元素后,即命名为钋(Po,Polonium),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Poland)。其实,元素周期表中还有不少元素是以发现者的祖国命名的,如“锗”(Ge,Germanium)的命名即德意志(Germany),“钌”(Ru,Ruthenium)源自俄罗斯的拉丁名Ruthenia,“钫”(Fr,Fra-neium)源自France,为以法国为荣的意思。

也正是这种爱国之情,使他们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祖国的尊严与荣誉,他们可以忍辱负重,直至效命疆场。前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是著名的喀秋莎大炮的设计者。是他,在1957年大胆采用捆绑式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可他当时是一名因肃反扩大化而被错罚的“囚犯”。1961年当他为苏联设计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时仍被监外“保护”。这种忍辱负重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讴歌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在巴黎被沦陷的危急时刻,毅然加入法国共产党,不惜牺牲生命献给保卫法兰西的伟大斗争。他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德国人有效地使用回旋加速器作核裂变研究,另一方面又秘密领导地下抵抗运动,并利用实验室装配武器与炸药供给抗德特工队……,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热爱祖国是我国科学家的光荣传统。解放前,不少科学家怀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激情,“以学勾践卧薪尝胆、为中华富强而奋发”的爱国壮志,为“中华崛起”而跨洋过海留学,学成之后又纷纷回国办厂、兴学。候德榜、詹天佑、茅以升、李四光、竺可祯、吴有训、严济慈、周培源、苏步青、钱三强、钱伟长、卢嘉锡、童第周、高士其……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周培源为使所学报效祖国,不仅自己开出了“弹道学”课程,还选送自己的得意门生何泽慧到德国从师于弹道学权威Cranz教授、亲送王大珩到“南京弹道研究所就业”,促使王大珩毕生把自己所学应用于国防事业。〔8〕当五星红旗在神州大地升起后,他们中许多人抛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完善的科研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冲破重重险阻,回到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张文裕、赵忠尧、钱学森、华罗庚、吴仲华……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中有的人甘愿“隐姓埋名一辈子”〔8〕,如曾为原子弹、氢弹的创制作出重大贡献的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于敏、周光召、王承书曾经好几十年在人世间“消失”,为了赞誉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核武器专家,人们说:“为了核武器研究,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孝。”〔9〕对于他们的组织者,曾以发现铀的四分裂而著称于世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奥本海默。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自觉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自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如:华罗庚搞优选法与统筹法,蔡希陶重橡胶生产与科研,蒋筑英专攻应用光学,彭加木献身新疆塔里木盆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年轻科学家,又效法师祖,不为优厚的物质待遇所动,甘愿回到贫穷的祖国,立志为中华民族争光,韦珏、陈章良……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总之,我国科学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毕生对事业执著追求的高尚精神,是学生的榜样与学习楷模。

(3)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人们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各种习惯势力、已有的学说与传统的观念,常常会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只有具备敢于冒险、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才有可能冲破习惯势力的阻挠、传统观念的束缚、完善或修正原有的学说,开辟新领域,创造新天地。

钱三强在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时,曾向中国物理学界提出:“在科学中没有,没有绝对权威,也没有千古不易的定论和所谓的‘终极真理’。”〔10〕许多杰出科学家,正是基于不迷信,敢于闯,才取得重大突破,作出主要贡献的。哥白尼、伽里略、伽罗瓦、拉瓦锡、达尔文、孟德尔、巴甫洛夫爱因斯坦、海森伯、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敢于突破旧的束缚,从而取得重大突破的著名科学家。J.J.汤姆逊在卢瑟福获诺贝尔奖庆祝会上说“在能移对科学做出的一切贡献之中,观念的突破是最伟大的。”〔11〕李政道、杨振宁宇称守恒律,就是这种观念突破的重大发现。大家知道,一个对称原理产生一个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金科玉律”,其中左右对称导致宇称守恒律。至本世纪50年代,在亚原子领域,种种实验表明:θ介子与τ介子具有相同的质量、自旋、电荷与寿命,应为同一种Κ介子。但在衰变中却显示它们的宇称不相同,与其它实验矛盾,这就是著名的θ-τ之谜〔12〕。坚信宇称守恒的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迷惑不解,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也许受了中国古代阴阳太极图的启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及实验验证的建议,以中国女科学家吴健雄为首的实验小组成功地证实了这一发现,李—杨因此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4)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务实精神

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18〕古今中外的优秀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秘、寻求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时,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气节。这是科学家品德力量中又一伟大之处。

一般地说,人们在揭示自然界奥秘、把握客观事物契机、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既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又要为此长期积累、储备,要有毅力,要有恒心。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关脑。”澳大利亚科学家W.I.B.贝弗里奇在所著《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例举了机遇在新发现中作用的实例近30个,〔14〕无一不说明了这点。

一般地说,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时,更需愈越重重障碍或阻隔。他们既要有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又要有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在科学史上,许多优秀科学家为坚持和捍卫真理或遭受挫折,或付出沉重代价、以至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布鲁诺、伽里略因支持与宣传日心说,而惨遭罗马教廷的杀害与监禁;赫胥黎为坚持与捍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英国天主教势力奋战了25年;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宗教界视为异端邪说,直到他死后35年才被承认与传播;法国青年数学家伽罗瓦19岁时为群论所做的奠基性研究受到科学史上少有的冷遇与压制,直至他死后14年才公之于世……。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误与错误是经常发生、难以避免的。可贵的是,许多优秀科学家,不仅能在作出发现前,严格试验、寻找错误,杜绝错误;作出发现后,有了错误,也能及时纠正,甚至对于自己长期坚持的思想,在新的事实面前,也勇于放弃。这种勇于修正错误的可贵精神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是一致的,也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5)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

以造福人类作为科学研究目的科学家,必然具有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在科学史中,许多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大都具有这一美德。居里夫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是大家熟知的:她发现镭以后,许多商人企图以高价购买生产镭的专利,居里夫人则回答:“没有人应该由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15〕在科学史上这种例子还很多:伦琴发现的X射线、富兰克林发明的一种新式火炉、戴维发明的矿山安全灯、我国化学家黄鸣龙的黄鸣龙还原法……都放弃了专利,诺贝尔用自己全部财富设立奖金,以奖励全世界对科学与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不把奖金据为己有:居里夫人把两次奖金全部用于科学实验和购买公债;伦琴把全部奖金献给维尔茨堡大学,用以促进科学研究;瑞利把奖金的一半赠给卡文迪许实验室……。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美德更值得后人敬仰。他拒绝每分钟1000美元的电台演讲,却同意将1905年发表的30页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重抄一遍拍卖,将所得650万美元全部捐献支援法西斯战争。他曾婉言谢绝就任以色列总统,死前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骨灰秘密保存,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他于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逝世,下午4时即火化。

在通过科学史宣扬科学家品德力量时,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介少数科学家不道德行为等负面现象也是有益的。例如:斯塔克效应是一个在原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等课程中均出现的课题。在讲完斯塔克效应的微观机制后,我们说: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此获1919年诺贝尔物理奖,但自此以后他走上了背离科学、追逐名利的道路。英国科学家韦伯在《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一书中评价他差不多与所有同事都争吵过,唯独勒朗德一人除外,后者因对犹太人的“教条物理学的痛斥得到了斯塔克的支持……。1947年斯塔克72岁时,因追随希特勒被判刑4年。”斯塔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歼悔了自己的过失。从学生震惊、惊异的神态,我们知道这段话不是多余的!

3“有机结合”对教师提出于更高要求

既然人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教育中也就必须是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也不能喧宾夺主,为讲史而讲史。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共鸣、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振撼,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为要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材要率先改进。大家知道,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从该课程获取教益的主要根源。因此,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精炼、准确的表达本课程的科学内容,而且还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做人、长智慧、长能力的角度出发编写。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行家已在这些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E.U.康登著的《原子结构》,我国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著的《原子物理学》都是受到大家欢迎的这种教科书。笔者在自己主编的《结构化学基础》一书中也作了这样的努力。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探索;数学教学;能力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容易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多数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不只是具有机械的操作技能,因此,处在新时期的学生需要的是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拥有单调的数学知识。那么,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播者,在数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就必须做到使数学教育从单纯地传承知识朝着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首先必须弄明白“自主探索”与数学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自主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一种知识不是学生“懂”了、“会”了,就达标了,而是学生自己真正领悟出知识中蕴含的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化活动中才能实现。所谓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而又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已经研究过的现成的数学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亲身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能否抓住这一点,是其数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学科本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自主探索的基本模式: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进行有多大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折纸事例作为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定理的新课介绍之前,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创设了问题情景:即一块缺了一个角的玻璃怎么样裁回来。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由他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步联结到形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的。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学生的个性化符号表示——数学的表示”的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如在学生已经获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候,由学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唯形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精神实质的把握和形式化表达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做一做”活动。之所以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当然,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须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抽象转化。

三、学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其个人的单独活动,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的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交流和磋商中进行调整和修正。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启发的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策略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较,辨别其中的正确与不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前进或转换,自己的想法可能被同伴改进或否定,甚至被代替,逐渐形成成熟的解法。在“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提出解法还是改进解法,甚至是出现失误,只要积极参加,学生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中无处不有“议一议”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要反过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学生只有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时,不要将这种联系简单地理解成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和图形的测量,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思考去探索这些表达式、图形在相应学科中的实际背景。如数学中的“还可以表示什么?”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应该先建立数学模型(如不等式、方程、函数等)。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收集最有用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构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体验从实际情况中发现数学的过程,获得“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要“公式化”,教学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数学活动的主题应当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当然,这样的学习,应当通过对具体数学知识的了解、应用、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过程来进行。对于数学中的“试一试”,特别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注意点

以“自主探索”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要反复强调“做”比“知道”更重要。教学不宜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应“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比如,运算概念的建立,只有在获得丰富的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学生有意义,这就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探索过程。其中需要利用情景、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去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实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教学不应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以便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要给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要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并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平等地交流,进行恰到好处地点拨。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经常启发学生:“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鼓励学生采取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观察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自己所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修正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或修正他人的结论。

要使“自主探索”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经常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各种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科学的引导,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得到较大提高。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新课标》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教育论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论文怎么写。《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并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教育论文,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其过程中,教师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合作学习论文怎么写。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展的需要,是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教育论文,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学生的“互助合作”的学习,应把教材当作导火索,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着力培养小组领导人,变“课本剧”为“生命交响曲”,支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育资源之间有效的交往和沟通,并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学习,分享彼此地思考。人人学会教育论文,人人获得成功。

3、探究学习。构建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论文怎么写。探索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它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不做“讲师”做“导师”教育论文,要做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和拉手。应恰当的发挥主导作用,少讲精讲、一少胜多、言简意赅,教会学生自己分析提炼问题,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现代师生观,就能在新一轮课改中取得教学主动权,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表述,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阐释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需要动员全体国民广泛共同参与的过程。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因此,高校应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精神,增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义务感。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多维解读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树立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下衍生出来的新兴名词。生态文明观就是告诉我们应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体现,旨在告诉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一种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现代生态环境危机下,增强一种忧患意识。从人类利益与自然价值方面进行双重思考,认识到应在实践的基础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规范生态行为观的教育。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是大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提高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水平,在知、情、意、行方面,升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养成一种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养成生态消费观的教育。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呼吁大学生养成一种现代生态消费习惯,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生活作风。在物质生产生活充裕的条件下,创造性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勤俭节约,不攀比,不浪费,不炫耀。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应在诚信劳动的基础上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遵循生态法治观的教育。生态法治观是依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接触、了解和认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律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普法宣传,从而使大学生遵循现代生态法治观念。

2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价值追问

(1)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内容。“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取向引导,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提高对生态文明的理性认识,把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道德观的新内容。在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把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新的任务来完成,具有一种道德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新的实质内涵。在面对具体的生态危机事件中,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一种道德责任感,以自觉的行动投身于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去,通过对客观的生态现象进行理性批判,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群力监督作用。

(2)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精神境界全面提升的有效选择。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对生态自然保护的一种“理性关怀”教育。大学生通过对生态文明的新认识,提高自我生态意识,增强了一种生态道德感。当生态危机事件发生时,大学生通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针对生态危机事件进行归因分析,做出独立的自我判断,并且从经济、政治、文化或社会等诸方面找出原因,提出一些可行性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这一“理性关怀”式的思维方式,提升了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3)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是打造高校美丽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桥梁。一方面,开展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形成一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的校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每个个体就会将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自我行为进行警醒。对他人进行监督,热爱校园一草一木,为构建高校美丽校园提供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后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依然处于自然的中心地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譬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等,制约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通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肩负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争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见领袖”,在服务于社会中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3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讨

强化规章建制,将相关生态法律和法规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依据。要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就是要形成“人人守则,人人信则”规范要求。要在现有的相关生态法律法规下,普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知识。要建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调节评估制度。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定期评估,了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动态,对不适应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要建立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能考核制度。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综合分析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进一步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各种偏差,从而进行改进。

抓好教育教学,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应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将生态文明教育入课堂、入教材、入头脑,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各种教育平台的渗透作用,通过开设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选修课,普及大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基本常识,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创新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现实中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一种理论支撑。

加强活动建设,将大学生队伍作为践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观念的主力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践体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意识。在校园实践活动中,比如高校可邀请有关生态环保相关的专家老师定期进行主题讲座、集体座谈或报告会议,学生社团或公益组织进行以树立生态文明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摄影展览、专题征文等等,可根据国际或国内的生态环保节日形式进行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等的清晰认识,从而增加一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性关怀”。

弘扬校园文化,将校园环境和网络空间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中无形的教育形式。弘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生态人文气息的校园景观、校园标志、校园标语等。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建设中,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BBS、网站等形式,开发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网络交互平台,发挥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作用,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和舆论环境。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可以将生态理论成果进行为现实的生态环保产品,在创造发明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吴青林,董杜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5):63.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简要分析了中学政治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最后呼吁方法措施,大家重视中学政治教育。

1、前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作为普及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怎样把握和开展好就成了摆在每一位政治学科教师面前的不能回避且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中学政治教育和政治教学并不只是应采用什么现代手段来完成某一知识点某一节课的简单形式问题,而应看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提出和规定政治教学的内容纲要和目标。面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政治学科迫切的需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改革中谋求发展。中学政治教师只有树立改革意识认清改革的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的建设政治学科。

2、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中学政治教育改革中政治教师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门角色发生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知识的主导者其在教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体角色地位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教师逐渐由教学的带头人操纵者变为教学的辅导者,而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与发展。因此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认清着一事实.将教学的主动权转让给学生.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的自主能力.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其重要。

2.2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对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主体发展规律符合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发掘了他们的知识才能与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目标下的重要尝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实践通过教学获得经验.大胆尝试才能更好地推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3、中学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3.1中学政治教育的目标的明确

中学政治的升学成绩只能是政治教学活动情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侧面。政治教育目标达到的情况只能由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反映.它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协同奋斗的结果。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应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造就信科学、懂科学、尊重科学、会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和探索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建设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中学政治教育的奋斗目标。并用这一思想指导政治教学和研究政治教学问题。有了明确的目标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摆正思路.事半功倍!

3.2应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课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那么其基本教学目的将失去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强调对话教学。对话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一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关系,学生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我—你”的精神上平等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2)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情感体验。这要求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的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应当加强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因此,政治教师应当为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关的故事、名言、谚语有关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等等,都能引发学生注意焦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应当注重情感和道德实践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行为的正确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当地学校及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事背景,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些活动实际是学生互动、交流、沟通、对话的平台,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

4、总结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7篇

>> 如何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探讨 论文化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浅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发展途径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讨 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究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浅议体育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谈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浅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论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提升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07.19.

【21】魏法汇.《高等教育生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2期,第35页。

【22】王遐见.叶昌友.《构建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培育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44页。

【23】贺轶玲.李培超.《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J].《学园》,2009年第6期,第90页。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汽车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1 引言

《汽车设计》是车辆(汽车)工程专业或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和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有关参数,并学到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和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为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汽车设计》课程因为涉及内容广泛、概念众多、公式量大,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1]。目前我校汽车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对于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不够,知识难以接受理解。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滞后,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教学方法改革

2.1多媒体演示教学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到汽车设计理论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图文并茂;它既能通过图形的讲解去理解结构的设计原理,又能通过文字对内容的归纳进行理论教学[2]。②信息量大、满足教学要求;枯燥的理论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通过课件可以引入很多实际设计中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③三维动画能清楚反映总成部件的相互运动情况,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手动变速器的设计教育论文,由于涉及众多齿轮的设计公式,教师很难讲授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吃力。通过计算机课件,把变速器的设计过程通过动画直观展示,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感官认识,对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顺利完成了难点教学,也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奥妙和技术的强大动力。④通过课件的声、图、文字、动画有机的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2.2 CAD/ CAE/ VPT等先进设计方法引入汽车设计教学中

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几何模型的设计从二维转向三维。在实现CAD/ CAE/ CAM 一体化的过程中,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全部实现无纸化,因此在汽车设计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引入到汽车设计教学中[3-4]。

在汽车设计的教学中,对于传统部件的设计,可以采用CAD的设计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汽车总成部件的设计。如图1所示,左图为变速器设计中所用设计公式的计算小软件,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设计的步骤,根据计算后的结果引入CAD设计软件,最终形成右图所示的三维总成件,整个变速器的设计清楚可见,同时又通过先进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现代汽车设计的相关方法论文格式范文。目前,机械CAD软件可以实现从概念设计、三维零部件建模到装配分析等各功能的设计。

图1 变速器设计实例

CAE设计方法的引入是汽车设计教学中又一个形象的方法。目前汽车制造企业在样机的制作、实验和性能评价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仿真,这样无疑可以减少样机或试制品的制作次数。在三维模型组装完毕后,可将模型转化到仿真软件上进行动态仿真,模拟真实环境进行三维动态和碰撞等的分析,可以发现部件运动以后的问题,还可将关键部件或部位放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对其在各种工况下的受力和变形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避免设计缺陷。CAE设计方法引入汽车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可以使企业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学生。如图2所示,为转向节设计的CAE受力分析结果图,通过改组图片对比学生可以容易明白转向节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三种特殊工况情况下的受力分析。

(a)车轮越过不平路面工况(b)紧急制动工况(c)侧滑工况

图2转向节设计实例

虚拟样机技术(VPT)就是在建筑第一台物理样机之前,设计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字化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以图形方式显示该系统在真实工程条件下的各种特性,从而修改并得到最优化设计方案的技术。虚拟样机技术利用虚拟环境在可视化方面的优势以及可交互式探索虚拟物体的功能教育论文,对产品进行几何、功能、制造等许多方面交互的建模与分析。它在CAD模型的基础上,把虚拟技术与仿真方法相结合,为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法。图3为引入VPT技术形成的车桥差速器仿真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运动仿真可以清楚地分析出部件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变化情况。

图3VPT设计实例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对汽车设计理论的直接了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水平。

2.3 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汽车设计教学工作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方法[5]。汽车设计课程因为所涉及实际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立相关小的项目。项目教学法便于用在汽车某个总成或部件的设计项目上,如转向器的设计、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性能计算、离合器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等。通过项目教学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按照新的教学改革思路,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于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测评已经连续2年获得优秀等级,达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永健.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增刊):80 - 82.

[2]田国红,卫邵元,李刚.汽车构造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21-122.

[3]段红杰,于善武.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25-127

[4]石良武,王建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2):45-49.

[5]罗云辉.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17-19.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汽车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1 引言

《汽车设计》是车辆(汽车)工程专业或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和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有关参数,并学到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和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为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汽车设计》课程因为涉及内容广泛、概念众多、公式量大,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1]。目前我校汽车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对于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不够,知识难以接受理解。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滞后,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教学方法改革

2.1多媒体演示教学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到汽车设计理论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图文并茂;它既能通过图形的讲解去理解结构的设计原理,又能通过文字对内容的归纳进行理论教学[2]。②信息量大、满足教学要求;枯燥的理论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通过课件可以引入很多实际设计中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③三维动画能清楚反映总成部件的相互运动情况,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手动变速器的设计教育论文,由于涉及众多齿轮的设计公式,教师很难讲授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吃力。通过计算机课件,把变速器的设计过程通过动画直观展示,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感官认识,对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顺利完成了难点教学,也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奥妙和技术的强大动力。④通过课件的声、图、文字、动画有机的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2.2 CAD/ CAE/ VPT等先进设计方法引入汽车设计教学中

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几何模型的设计从二维转向三维。在实现CAD/ CAE/ CAM 一体化的过程中,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全部实现无纸化,因此在汽车设计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引入到汽车设计教学中[3-4]。

在汽车设计的教学中,对于传统部件的设计,可以采用CAD的设计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汽车总成部件的设计。如图1所示,左图为变速器设计中所用设计公式的计算小软件,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设计的步骤,根据计算后的结果引入CAD设计软件,最终形成右图所示的三维总成件,整个变速器的设计清楚可见,同时又通过先进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现代汽车设计的相关方法论文格式范文。目前,机械CAD软件可以实现从概念设计、三维零部件建模到装配分析等各功能的设计。

图1 变速器设计实例

CAE设计方法的引入是汽车设计教学中又一个形象的方法。目前汽车制造企业在样机的制作、实验和性能评价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仿真,这样无疑可以减少样机或试制品的制作次数。在三维模型组装完毕后,可将模型转化到仿真软件上进行动态仿真,模拟真实环境进行三维动态和碰撞等的分析,可以发现部件运动以后的问题,还可将关键部件或部位放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对其在各种工况下的受力和变形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避免设计缺陷。CAE设计方法引入汽车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可以使企业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学生。如图2所示,为转向节设计的CAE受力分析结果图,通过改组图片对比学生可以容易明白转向节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三种特殊工况情况下的受力分析。

(a)车轮越过不平路面工况(b)紧急制动工况(c)侧滑工况

图2转向节设计实例

虚拟样机技术(VPT)就是在建筑第一台物理样机之前,设计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字化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以图形方式显示该系统在真实工程条件下的各种特性,从而修改并得到最优化设计方案的技术。虚拟样机技术利用虚拟环境在可视化方面的优势以及可交互式探索虚拟物体的功能教育论文,对产品进行几何、功能、制造等许多方面交互的建模与分析。它在CAD模型的基础上,把虚拟技术与仿真方法相结合,为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法。图3为引入VPT技术形成的车桥差速器仿真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运动仿真可以清楚地分析出部件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变化情况。

图3VPT设计实例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对汽车设计理论的直接了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水平。

2.3 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汽车设计教学工作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方法[5]。汽车设计课程因为所涉及实际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立相关小的项目。项目教学法便于用在汽车某个总成或部件的设计项目上,如转向器的设计、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性能计算、离合器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等。通过项目教学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按照新的教学改革思路,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于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测评已经连续2年获得优秀等级,达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永健.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增刊):80 - 82.

[2]田国红,卫邵元,李刚.汽车构造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21-122.

[3]段红杰,于善武.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25-127

[4]石良武,王建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2):45-49.

[5]罗云辉.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17-19.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的教育。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从而为推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而道德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总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表现出来,并从职业行为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科学技术工作的技能和素养培养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人手,也许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而真正发挥其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作用。

一、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然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决不是挂在嘴边的豪言壮语,也不是浮现于脑际的美好图景,而是体现于平凡岗位上踏实地的奋斗和奉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科学道德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要求。热爱科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刻苦勤奋,不断进取,填密严谨,一丝不苟,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等,都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这种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基本要求的道德精神,既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总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科学史上大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无不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张衡为了研制地动仪,“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患智之不博”。居里夫妇为了证明镭元素在生理上的效应,不顾生命危险而以身试毒。爱因斯坦则把“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作为座右铭,并一生身体力行。这些科学家正是以献身人类科学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不计得失,不怕牺牲,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跋涉历险,攀登高峰。由此可以认为,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既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崇高理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联系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上来。由于这方面的问题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和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可以避免流于空泛。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因而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科学道德的内容和实质来分析,将会看到科学道德的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未知规律,发现客观真理,而真理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科学道德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尽管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其实质和核心则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正如所说:“科学是老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邓小平也说:“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绝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这种以追求真理为价值目标,以实事求是为行动准则的科学道德,既是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具体运用,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科学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体现和贯彻。因此,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确立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也就从根本上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确立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就能从根本上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

二、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一个科技工作者或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即使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能对社会、对人民有大作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新理沦、新技术层出不穷,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从这一方面来看,加强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道德,正是科技工作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把握。由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实验中时常都会碰到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本本。正是深人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才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李四光更是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怀疑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品格,也是创新的一把钥匙。

创新意味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立前人没有提出的理沦,要创前人没有发明的技术,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且难免会受挫折、犯错误。这就需要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勇气,需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无疑也是科学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直接体现。因为科学的道路,真理的发展本来就是曲折的。立志于科学事业,就应该百折不挠、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科技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曾经过多次挫折、多次失败,然而,正是那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道德精神,激励着科学家们去攻克一个个难关,攀登一座座高峰。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科技创新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也更具风险性,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三、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有利于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发挥专业课、基础课教师的作用。因为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专业课和基础课,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实习指导以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专业课、基础课老师大部分把自己局限于只讲授本课程的知识,,而视德育工作为身外事。这显然是与“教书育人”精神相悖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里的“各学科”显然包括各门专业课和基础课。因此,《决定》实际上是给广大专业课、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把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的任务,而科学道德的教育恰恰是“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最佳切人点。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一种新理论的建立,都会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都蕴含着宝贵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自然科学的这种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和创新经验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去详细介绍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史,而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创建新理论的典型事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貌。这不仅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科学道德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启迪,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之中”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作为全国较为有名的独立学院,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实用而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开设了体现“涉外”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现将我院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适合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 中英文双语教学

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用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讲授,但是有一定区别。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朱文忠副教授的定义,“全英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包括讲授、板书、教学软件、实验报告、讨论、作业、案例分析、考试、答疑等,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点术语、重要理论概念等,可以辅之以汉语翻译或解释。”在实际教学中,全英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教师能够坚持在讲授、板书、讨论等环节使用英语授课,除少数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听懂授课内容,只是较为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和汉语结合的形式,使用英语讲解课文,在分析难的专业术语和补充背景知识的时候采用汉语补充说明,这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丰富商务方面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灵活设置课程

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有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翻译、公关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总的开课原则是,入门、听说、写作、阅读等基础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教育教学论文,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商务英语基础,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日后的进阶课程做准备。谈判、翻译、公关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实际授课中,采用小班上课,4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是比较合适的,达到了开课成本和教学效果上的平衡。在课时安排方面,每周可以安排4个课时,一是能够加深印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其他的商务英语课程。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从教学实践看,国外原版教材虽然权威性、实效性占优,语言也更地道,但是难度偏大,关注的也大多是外国情况教育教学论文,涉及到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中英文对照版本教材提供了课文对应的中文翻译,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长句和段落结构,但是其难度过低,英语占的比例偏少,更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选用。以英文为主带有中文注释的混编教材难度适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对一些较难的术语进行适当注释,适当降低了难度,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目前我院主要采用外研社拓展系列商务英语教材,包括《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和《商务英语翻译》,难度适中,既能使学生学习丰富的商务知识,又能让他们熟悉商务方面的各种英语表达,提高商务英语水平。

4. 优化软硬件设施

优秀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院在安排教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因素教育教学论文,选拔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并且有一定实际商务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为了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定期招聘专业过硬、英语突出的复合型教师,同时选派本院优秀教师继续深造,以适应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的要求。未来我院计划投资建设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真实的办公和贸易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熟悉各种业务流程,从而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相信通过提高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力,一定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文忠.对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5,(S1).

[2]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作为全国较为有名的独立学院,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实用而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开设了体现“涉外”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现将我院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适合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 中英文双语教学

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用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讲授,但是有一定区别。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朱文忠副教授的定义,“全英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包括讲授、板书、教学软件、实验报告、讨论、作业、案例分析、考试、答疑等,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点术语、重要理论概念等,可以辅之以汉语翻译或解释。”在实际教学中,全英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教师能够坚持在讲授、板书、讨论等环节使用英语授课,除少数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听懂授课内容,只是较为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和汉语结合的形式,使用英语讲解课文,在分析难的专业术语和补充背景知识的时候采用汉语补充说明,这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丰富商务方面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灵活设置课程

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有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翻译、公关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总的开课原则是,入门、听说、写作、阅读等基础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教育教学论文,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商务英语基础,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日后的进阶课程做准备。谈判、翻译、公关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实际授课中,采用小班上课,4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是比较合适的,达到了开课成本和教学效果上的平衡。在课时安排方面,每周可以安排4个课时,一是能够加深印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其他的商务英语课程。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从教学实践看,国外原版教材虽然权威性、实效性占优,语言也更地道,但是难度偏大,关注的也大多是外国情况教育教学论文,涉及到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中英文对照版本教材提供了课文对应的中文翻译,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长句和段落结构,但是其难度过低,英语占的比例偏少,更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选用。以英文为主带有中文注释的混编教材难度适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对一些较难的术语进行适当注释,适当降低了难度,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目前我院主要采用外研社拓展系列商务英语教材,包括《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和《商务英语翻译》,难度适中,既能使学生学习丰富的商务知识,又能让他们熟悉商务方面的各种英语表达,提高商务英语水平。

4. 优化软硬件设施

优秀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院在安排教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因素教育教学论文,选拔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并且有一定实际商务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为了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定期招聘专业过硬、英语突出的复合型教师,同时选派本院优秀教师继续深造,以适应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的要求。未来我院计划投资建设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真实的办公和贸易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熟悉各种业务流程,从而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相信通过提高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力,一定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文忠.对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5,(S1).

[2]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学模式,及时教学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在国内随之产生并得到迅猛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建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教师是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丰富多变的实践情境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源泉;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有基于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多种。这些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被很多教师采用,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否全能适应当今高校的教学还有待商榷。而本文将探讨的是一种适合高校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及时教学”,通过它来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及时教学简介

实现有效教学不仅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难题,更是整个教育界所面临的难题。而在因特网已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上具有的优势,将之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中,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这是及时教学创造者的出发点,也是它产生的背景。

及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是 20世纪末在欧美国家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策略。由于及时教学运作程序简便,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也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很好。因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它作为其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改革之路”的范例大力支持和推广。全球约100多所院校的25个学科领域的本科教学使用及时教学的方法,目前这些数字还在增加。这些院校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以色列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有综合性大学、四年制的学院、两年制的学院、职业学校甚至还有高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很多教育机构都实施了及时教学。及时教学目前不仅被应用于自然科学学科教学领域,在许多人文学科教学领域内也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尝试期刊网。

及时教学的创造者诺瓦克等人对“及时教学”给出的定义是:Just-in-Time Teaching(JiTT)是建立在“基于网络学习任务”(Web-basedstudy assignment)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active learner 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3]9。

及时教学形式上是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结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结合,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结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不同学习方式的结合,课堂讲授和虚拟教室的结合等。其核心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始终关注两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境,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

二、及时教学模式的特点

及时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学习:“网络学习”和“学习者的主动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在及时教学模式中被分为两个时间段的学习,第一时间段的网络学习主要是课前预习内容的在线学习。教师先将课前的相关预习内容放置在网站上,学生在课前上网查阅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要求,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教育论文,写下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完成老师设计的思考题,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课前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检查学生就指定预习内容所提交的反馈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所了解到的、学生对即将在本节课上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应性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教学,以达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目标。第二时间段的网络学习是在课程讲授后学生再次上网学习更深、更复杂的内容。在经过预习,老师的课堂讲授,师生之间的讨论之后,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教师在网站上设置一些复杂的,更具探索性的习题,学生此时对这些新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性学习,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在线探讨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弄清楚新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虽然便捷,方便,但网络教学资源在及时教学中仍只是一种资源和手段,不能替代课堂学习。

“学习者的主动课堂学习”其主要形式是在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与辩论――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与辩论。开展这些讨论与辩论以及穿插其他一些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力图真正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充分展示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并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灌输的地位的教学结构。

三、信息化环境下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

任何成功的学习方式都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及时教学也需要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借鉴利用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

面对及时教学的方法进行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及时教学就是基于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平台,发挥课堂协作式学习和网络教学的优势,调动多种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系统。主要特点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关注两者的合作性、协作性、自主性,抓牢“反馈链”以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为基本教学形式,根据教与学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

四、及时教学实施的环境要求和模式实施步骤

要实现及时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要求,首先要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方便学生上网学习。其次要有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视频课件、电子邮件系统等。再次要有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媒体设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这些教师首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能制作简单的网页,最后还能熟练的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高校及时教学的组成框架及实施步骤可用下图表示。

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建立课程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建立,极大地拓宽了知识传授的辐射范围。而且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摘要的指导和帮助。⑸为了能使学生的学生再上升一个层次,教师应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添加一些较复杂、困难的问题,作为专题探讨设置在网页上。当然这些研究探讨的主题和难点应围绕刚学习过的内容展开。学生这时在网络上就这些专题、难点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及时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及时教学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及时教学法在改善师生关系、网络技术应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期刊网。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对网络的利用率越来越

高教育论文,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在及时教学中网络为教师制订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提供一个公共的、有效的、及时的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此外,计算机和网络为师生课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都被扩大了。在及时教学中,网络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有准备地融人到课堂学习、研究和对话中,促进学习。

2、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及时教学非常重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反馈链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课堂学习的周围。师生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学生成为了学习和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程序把握、实施和监控的积极性。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给予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将学习与发现和探索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评价结果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及时教学注重的是普遍性知识的掌握、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以及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等的引导和培养。及时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有此基础,学生今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善于随时随地进行有效的学习。

五、结论

及时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本文只是对及时教学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及时教学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各自的实际问题、要求,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使之达到最优的教与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莉.及时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E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9―43

[2]虞哲.多媒体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4]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22―27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学模式,及时教学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在国内随之产生并得到迅猛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建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教师是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丰富多变的实践情境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源泉;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有基于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多种。这些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被很多教师采用,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否全能适应当今高校的教学还有待商榷。而本文将探讨的是一种适合高校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及时教学”,通过它来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及时教学简介

实现有效教学不仅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难题,更是整个教育界所面临的难题。而在因特网已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上具有的优势,将之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中,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这是及时教学创造者的出发点,也是它产生的背景。

及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是 20世纪末在欧美国家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策略。由于及时教学运作程序简便,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也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很好。因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它作为其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改革之路”的范例大力支持和推广。全球约100多所院校的25个学科领域的本科教学使用及时教学的方法,目前这些数字还在增加。这些院校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以色列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有综合性大学、四年制的学院、两年制的学院、职业学校甚至还有高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很多教育机构都实施了及时教学。及时教学目前不仅被应用于自然科学学科教学领域,在许多人文学科教学领域内也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尝试期刊网。

及时教学的创造者诺瓦克等人对“及时教学”给出的定义是:Just-in-Time Teaching(JiTT)是建立在“基于网络学习任务”(Web-basedstudy assignment)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active learner 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3]9。

及时教学形式上是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结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结合,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结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不同学习方式的结合,课堂讲授和虚拟教室的结合等。其核心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始终关注两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境,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

二、及时教学模式的特点

及时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学习:“网络学习”和“学习者的主动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在及时教学模式中被分为两个时间段的学习,第一时间段的网络学习主要是课前预习内容的在线学习。教师先将课前的相关预习内容放置在网站上,学生在课前上网查阅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要求,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教育论文,写下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完成老师设计的思考题,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课前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检查学生就指定预习内容所提交的反馈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所了解到的、学生对即将在本节课上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应性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教学,以达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目标。第二时间段的网络学习是在课程讲授后学生再次上网学习更深、更复杂的内容。在经过预习,老师的课堂讲授,师生之间的讨论之后,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教师在网站上设置一些复杂的,更具探索性的习题,学生此时对这些新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性学习,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在线探讨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弄清楚新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虽然便捷,方便,但网络教学资源在及时教学中仍只是一种资源和手段,不能替代课堂学习。

“学习者的主动课堂学习”其主要形式是在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与辩论――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与辩论。开展这些讨论与辩论以及穿插其他一些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力图真正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充分展示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并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灌输的地位的教学结构。

三、信息化环境下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

任何成功的学习方式都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及时教学也需要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借鉴利用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

面对及时教学的方法进行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及时教学就是基于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平台,发挥课堂协作式学习和网络教学的优势,调动多种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系统。主要特点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关注两者的合作性、协作性、自主性,抓牢“反馈链”以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为基本教学形式,根据教与学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及时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

四、及时教学实施的环境要求和模式实施步骤

要实现及时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要求,首先要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方便学生上网学习。其次要有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视频课件、电子邮件系统等。再次要有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媒体设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这些教师首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能制作简单的网页,最后还能熟练的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高校及时教学的组成框架及实施步骤可用下图表示。

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建立课程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建立,极大地拓宽了知识传授的辐射范围。而且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摘要的指导和帮助。⑸为了能使学生的学生再上升一个层次,教师应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添加一些较复杂、困难的问题,作为专题探讨设置在网页上。当然这些研究探讨的主题和难点应围绕刚学习过的内容展开。学生这时在网络上就这些专题、难点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及时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及时教学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及时教学法在改善师生关系、网络技术应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期刊网。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对网络的利用率越来越

高教育论文,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在及时教学中网络为教师制订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提供一个公共的、有效的、及时的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此外,计算机和网络为师生课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都被扩大了。在及时教学中,网络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有准备地融人到课堂学习、研究和对话中,促进学习。

2、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及时教学非常重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反馈链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课堂学习的周围。师生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学生成为了学习和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程序把握、实施和监控的积极性。

3、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给予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将学习与发现和探索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评价结果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及时教学注重的是普遍性知识的掌握、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以及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等的引导和培养。及时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有此基础,学生今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善于随时随地进行有效的学习。

五、结论

及时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本文只是对及时教学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及时教学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各自的实际问题、要求,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使之达到最优的教与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莉.及时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E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9―43

[2]虞哲.多媒体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4]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22―27

教育探索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态文明 教育

[作者简介]刘伟杰(1975- ),女,山东莒县人,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107)和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文明教育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534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55-02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只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生态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危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战场。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实现。这就需要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生态道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体系,大学中以“生态文明”命名的课程也较少,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个别课程,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必修课。在社会教育中,也仅仅是通过一些零散的活动激发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由于受众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活动本身的不系统性,教育效果不佳。这就需要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优势,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通过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塑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它是教育活动实施的根本所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态道德理念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等。

(一)生态道德理念教育

我们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中一切生命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生态道德理念,在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基础上去处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然而,当前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特征是:“发展意识浓烈,可持续性观念并未确立;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烈,民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缺乏;环境权利观念发展迅速,环境责任意识相对迟缓;传统伦理观念坚固,环境伦理观念难以破冰而出;工业文明意识突出,生态文明观念仍需澄清。”①这种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源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生态道德理念薄弱。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应促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一切动植物的关系。

(二)生态道德规范教育

生态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科研工作中必定要面对和遵守的问题。十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当前,生态道德制度和规范不太健全,大学生面临许多道德上的困惑和不解。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使他们对将来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的生态道德问题有所认识和了解,对相关生态道德规范有所掌握,这在教学观念上具有前瞻性,是对以往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材具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又要贴近时代的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力争教学内容紧跟生态道德规范步伐,积极促进学生对生态道德规范的掌握和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一)理念灌输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的具体分析,研究设计各门具体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以通过几个专题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讲解,也可以在一项生态文明制度确立后及时在课堂上进行阐述,如十报告强调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将相继出台,“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发挥紧跟时代主旋律的课程特点,在授课内容中进行专题讲授或简要介绍,使大学生及时掌握相关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讲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第五章第二节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讲解内容。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八章第四节第六部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讲解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树立什么样的生态道德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讲“社会存在”内容时,讲解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解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等。总之,通过对各门课程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系统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和规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二)实践养成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实践。实践表明,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在脏乱差的地方,人们往往会比较随便,随意丢弃纸屑、烟头、垃圾等。香格里拉为了保护环境,不允许使用塑料袋,即使在手里拿着没有丢弃也会被执法便衣罚款50元,便衣随时出现,执法严格。就是这种强制措施使人们在实践中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观念,保障了香格里拉美丽的风景不被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道德情感。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可通过课内实践(主题讨论,征文,演讲,观摩电影、纪录片等)和课外实践(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植树造林、营造校园生态环境氛围、暑期社会实践)等途径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但如何衡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水平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综合考量。需要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考核办法以及各门具体学科分担的具体内容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和管理评价体系。只有考核机制健全了,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才能有所保证。

[注释]

①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63.

[参考文献]

[1]刘春元.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

[2]孙成武.试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意蕴[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