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的宗旨是在现有各种气象业务系统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公众、决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采用先进的GI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可视化方面完成对各种气象服务产品的设计、包装、显示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和种类不断提高的要求。

1.1服务方面

(1)服务业务化。围绕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决策服务和应急服务,通过信息采集、加工、和监控反馈,实现各类服务的业务化。(2)服务快速化。综合利用、集成多种手段和渠道,通过气象信息的“一键式”,实现服务的快速化。(3)服务精准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通过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实现服务的精准化。(4)服务反馈和效益评估常态化。建立稳定、可靠、便捷的气象服务信息反馈机制和在线效益评估、评价系统,实现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服务效益评估的常态化。

1.2业务方面

(1)统一业务系统。通过研发和整合,建立一个权威、综合、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以往各类气象服务系统和平台分散独立、系统与系统之间不联通、资源不共享的问题,实现业务系统的统一。(2)完善业务流程。通过对各类服务产品特性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制作和规范,完善业务流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3)加强业务管理。通过流程监控和省、市、县三级权限管理,实现对业务准确、便捷、高效的管理。(4)丰富业务产品。利用现有气象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产品,通过建立高效、实用、统一的气象服务产品库,丰富业务产品,实现气象服务的优化配置。

1.3技术方面

(1)系统架构合理。系统基于B/S模式的分层架构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实现稳定、高效的业务平台,并与各单位已有的业务系统相衔接。(2)结合地理信息(GIS)系统。将GIS系统和气象业务数据有效结合,实现气象信息显示的精确化和气象服务的精准化。(3)流程实时监控。通过研发,对服务产品到达率、及时率、漏传率、率进行分类监控和统计,实现服务产品采集、制作、加工、分发的全程监控。(4)预留扩展空间。基于微软.Net框架,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式程序开发语言C#,可实现系统的二次开发,以应对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而衍生出的气象信息服务新的、接收、展示方式。总之,要建立满足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应用的基础性框架平台。通过气象数据一体化存储管理、气象资料查询与浏览、实况数据监测报警、一键式服务产品制作、一键式产品分发、服务产品共享和系统监控等方式,解决数据分散、平台凌乱和服务产品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

2建设内容

根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关于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软件系统建设的要求,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软件开发建设应包括:气象服务基础数据库、基础信息查询检索子系统、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子系统、服务产品编审分发子系统、服务用户管理子系统、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子系统、系统监控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2.1基础数据库

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结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集成。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构建模式组建基础数据集,整合多个物理分开的数据库,能够采用分布处理技术访问数据库,提高数据库的吞吐量和容错性。增加多媒体数据库的技术应用,强化图像、音频和视频对象内容的存储,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规整各个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并构建多种基于XML数据接口的函数,利于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性,简化外部程序的调用手段。基础数据存储包括气象服务初级产品、素材产品、效益评估信息、用户反馈信息、人口经济信息、地理信息等数据的存储,同时也是为了与采集服务配套运行,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构建动态的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功能,采集气象服务产品、业务产品、预警信息、气象灾害评估、效益评估和信息反馈等资料。对于地理信息数据和社会经济信息数据,有专门的资料采集和录入页面。

2.2基础信息查询检索子系统

基于WEBGIS平台和基础资料库、服务产品库,构建省市县三级共享的气象信息共享子系统,实现对全省的监测资料、基本预报产品、数值预报产品、用户服务反馈、相关基础资料等气象信息共享。在信息展示平台上,可以显示图片、文本、表格、文档、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气象信息。对于不能直接在平台中进行显示的压缩文件、编码文件,以下载的形式提供共享。建立历史资料库,针对历史资料库和实时资料库中的降水量、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大风和大雾等基本气象要素,实现对各站任意时段的气象要素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通过气象资料共享网站,提供文字、表格、折线图、直方图、二维GIS、三维GIS等多种方式的气象资料显示方式。气象资料的检索可以指定查询站点、要素种类、临界值、起止日期和统计方式等多种检索条件,以满足各种公共气象服务的需要。根据权限提供检索结果资料在线下载服务。提供历史资料、实时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的查询显示及统计功能。

2.3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子系统

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是利用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制作气象服务产品的软件系统。依托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综合气象观测、数值分析预报、基本业务产品等类别的气象资料,运用GIS技术,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加工制作出直观、形象、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产品内容包括:综合观测产品、精细化预报产品、生活气象指数、行业气象服务产品。在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加工方面,该子系统能在基本监测和预报产品基础上进行深加工,生成产品科技内涵高,并且具有很好地适应不同媒体需求的图像、图形、文本等服务产品加工和包装能力,满足目前公众气象服务需求。在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方面,结合专业用户对气象产品的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加工和包装模块,便于制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制作专业服务产品。

2.4服务产品编审分发子系统

依托现有各类系统或新建部分系统,利用短信、彩信、声讯、传真、网站、微博、邮件、手机客户端、影视、电子显示屏、报纸和广播等各种渠道,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平台,形成覆盖全省的气象信息综合系统。为确保产品质量,系统增加了产品信息审核环节,并根据业务需要,支持动态配置产品的审核。对于免审的产品,实现渠道灵活配置,以达到具有适用不同媒体需求的多种信息渠道的自动、快捷分发功能的要求。对于需要审核的产品,只有通过审核才能进入流程;对于审核未通过的产品,则附加审核意见,驳回给产品编辑人员。平台能够在后台进行数据接口对接,使加工制作环节的数据能够直接推送到分发环节的渠道中,并在监控模块监控信息后各种手段的接收情况,以保证服务产品能在第一时间分发至所配置渠道。

2.5服务用户管理子系统

服务用户管理子系统必须实现针对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决策服务等各服务对象的互动交流以及服务情况的调查。(1)用户意见反馈平台:建立用户双向交流系统(网站、微博、短信等),通过各种途径,如客户调查表、业务统计分析、产品满意度调查等,对客户反馈意见进行登记、处理,供管理、策划人员参考,优化产品结构与服务。建立电话客服系统,服务用户电话来电登记、问题记录、处理结果、审核意见。(2)服务情况调查模块包括:气象影视收视率录入处理模块、气象网站点击率统计模块、气象声讯拨打率统计分析模块(按月、按日分析)、气象短信业务发展情况分析模块(按月、按地区对比分析)、气象微博点击率统计模块。(3)满意度调查反馈:一是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包括气象影视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气象网站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气象声讯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气象短信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二是政府部门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三是行业预报效益评估调查表。(4)结果分析与展示:对气象影视各频道收视率、我省气象类网站、气象声讯平台、各大运营商气象短信、各类调查结果(用户意见反馈、服务情况调查和满意度调查反馈)进行分类实时分析统计等。

2.6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子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子系统实现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统一有效展示,包括:系统运行情况展示、天气实况监测展示、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展示、公众信息服务产品展示、山西气象服务网展示等几个部分。(1)系统运行情况展示包括:网络监控、设备监控、系统进程监控、数据库监控、业务监控、监控和用户反馈监控等。(2)气象监测信息展示包括:结合二维矢量和遥感影像地图或三维GIS平台,展示区域内的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像、闪电定位等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区域内气象情况。(3)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展示是关于气象预警的信息展示,包括:预警信号、预警类型、时间、单位、应急管理内容等信息,在GIS地图上实时显示,并在预警解除时自动从地图上消除。(4)预报服务产品展示包括:区域内城市天气预报、主要旅游景点天气预报、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生活气象指数产品和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展示。(5)公众信息服务产品展示包括:短信预警信息情况查询和实时统计功能、全省气象短信平台的气象短信业务发展情况和每天发送统计、12121拨打率及相关业务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各服务网站的访问情况统计、以地图方式显示全省各个地市建设的电子显示屏的分布情况和信息情况。

2.7系统监控子系统

(1)系统网络监控: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机制,实现对网络设备、网络链路状况等监测;提供便于操作的可视化界面进行网络管理;提供全局网络设备视图,全面监视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网络状态等各项指标。(2)基础业务产品监控:对各个基础业务产品进行到达监控、内容监控,通过屏幕显示出已到达服务产品列表、未到达服务产品列表、已审核通过的服务产品列表、审核未达标的服务产品列表。(3)服务产品监控:实时监控制作人员和编辑人员制作和编辑的服务产品情况,从而实现对产品制作过程的实时监控,便于管理人员或服务领班实时、全程地掌握各个产品的制作情况。(4)产品分发监控:提供对短信、彩信、传真、邮件等气象服务产品发送的全程监控功能,实现对各类气象信息分发后的统计。(5)服务反馈信息监控:主要接收移动、电信、联通的气象短信上行的用户信息,前台监控显示,后台人工处理;实时监控全省的12121、96121拨打情况,包括接入商、主叫、拨打信箱、拨打时长等信息。

2.8系统管理子系统

实现系统操作员的添加、删除,以及针对不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有关领导和职能科室人员等工作要求,通过角色分配和权限设置,分配操作权限。所有操作人员分配操作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前进行身份鉴权,系统用户的所有操作轨迹将自动记录。可以设置人员的渠道,对Email、FAX、Notes等渠道进行配置。通过系统管理,可进行系统的平台参数设置、功能界面的设置、自定义模块的添加、操作日志查询等功能,以及通过分类管理产品,利用产品的类型、栏目等类别来管理产品。产品数据管理功能实现了对产品的分类管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应急气象服务产品、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等类别)、产品的权限管理、产品的数据格式管理、产品的模板管理以及产品文件的获取路径,提供修改界面。通过数据字典功能,能清晰展示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能够查看数据库中的表结构、字段名、字段长度等信息,便于开发人员直接调用底层数据进行二次开发。

3省、市、县分级管理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综合平台具有一致的、友好的客户端界面,能够满足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及部门外专业用户的使用需求。省、市、县三级用户按本级权限登录进入系统,以本级管理员身份对系统进行设置、管理、使用和维护。

3.1省级管理员权限

省级管理员具有一级权限,登录后可浏览省、市、县三级平台的所有信息,可对省、市、县三级平台进行管理、设置、维护与监控,有权实施省、市、县任何一级的气象服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与控制,对下实施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实现系统操作员的添加、删除,以及结合业务需求,针对不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有关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等,提供不同的技术指导。

3.2市级管理员权限

市级管理员具有二级权限,登录后可浏览省、市、县三级平台的所有信息,但只能对市本级及所辖县级平台进行管理、设置、维护与监控,有权实施市、县级气象服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与控制,对下实施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具体内容参照省级表述,在本级权限下运行。3.3县级管理员权限县级管理员具有三级权限,登录后可浏览省、市、县三级平台的所有信息,但只能对县本级平台进行管理、设置、维护与监控,有权实施县本级气象服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与控制。具体内容参照省级表述,在本级权限下运行。

4创新点

4.1数据集中存储、分级维护、审批入库

在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设中,所涉及的数据跨行业、来源广泛、服务对象众多,并且数据量大,在数据的采集、维护、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版本混乱、地图显示速度慢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因此,采用数据“集中存储、分级维护、审批入库”的数据管理模式,并在审核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校验,控制数据编辑版本;在地图显示速度方面也采取客户端和服务端同时存储调用的混合模式,以达到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对于数据审批入库,通常有人工校验和自动校验两种方式。人工校验根据数据规范标准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可及时修改编辑图层和属性信息;而自动校验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图形空间关系,帮助查找数据中的不规范数据和逻辑错误数据。

4.2强大的DMGIS平台的标绘组件

DMGIS提供了各种标绘工具包(包括军事、气象、应急等),能够灵活制作各种图标、线型、图案,支持栅格图片的符号,实现了单头、多头箭头标绘,可以和数据库结合起来实现属性编辑查询功能。基于DMGIS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完成标绘图形的动画制作和多媒体播放,包括标绘体的放大、缩小、旋转、移动、闪烁、显示、节点移动等动态效果,便于应急预案的动态推演和对目标事件的事后模拟和分析。

4.3运用网格WEBGIS部分信息

基于DMGIS大型GIS平台进行开发,使用新一代WEBGIS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点数据进行显示。新一代的WEBGIS使用“格网四叉树索引”“空间相关高速缓存”“空间数据服务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使系统性能大大提高。“格网四叉树索引”技术将要显示的地图要素根据坐标位置分为同等大小的若干个正方形网格建立四叉树索引,使空间位置的查询和检索效率指数(即响应时间与数据量关系)由“二次曲线”变为“一次直线”,使空间数据的调度、查询和检索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大数据量访问时可提高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空间相关高速缓存”技术对已用过的和将要使用的、并与其空间相邻关系的地图数据进行缓存处理,存储在服务器端,当客户端发出请求时,服务器端根据请求信息直接提取相关的缓存地图数据传送给客户端,客户端就可以直接在IE中显示了,大大提高了客户端的响应请求速度和数据传输量,也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端的压力;“空间数据服务负载均衡”技术对多用户访问时,可根据用户的空间数据处理量分配系统资源,对于大用户量访问可以部署多台Web服务器进行负载均衡,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同时可充分利用服务器的出口带宽,缩短系统的响应时间。此外,应用到该系统的另一个最新技术———AJAX。AJAX即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的缩写,是结合了Java技术、XML以及JavaScript等编程技术,可以在Windows环境下构建基于Java技术的Web应用,打破了使用页面重载惯例的技术组合。AJAX是使用客户端脚本与Web服务器交换数据的Web应用开发方法。这样,Web页面就可以不用打断交互流程而进行重新加载、动态更新。同时使用AJAX,用户就可以创建接近本地桌面应用的直接、高可用、更丰富、更动态的Web用户界面。

4.4气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1)气象服务效率提升。通过系统的建设,计算机处理替代部分人工处理工作,实现公共服务过程的自动化处理,集成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大大减少和替代了人工处理,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目前,专业服务用户大多是专人人工处理,系统平台融合小尺度、高密度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信息和监测数据,系统自动根据用户的服务需求推送服务信息,实现无人值守的服务,使同样规模的服务团队可以服务更多的用户。(2)气象服务信息应用能力提升。系统平台整合涉及公共服务的所有信息,将目前分散在各平台的条块数据通过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数据包括监测、预报产品、服务需求、服务对象、服务过程等信息,构建完整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共享信息模型,可以高效实现公共服务业务的支持,提高信息应用的水平和范围。(3)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一是更贴近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的需求管理,包括需求内容、关注的气象要素、区域、时段,约定手段等,可以是预报产品的推送,也可以是警戒值的自动告警;二是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系统获得服务产品或监测数据后,根据预置的规则,无缝、实时地将信息推送给服务对象,可大大提高信息推送的及时性,减少经济损失。(4)气象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通过服务质量提升,系统支持对服务时效、需求响应分析,实现服务质量调查,建立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联系渠道,收集服务的反馈结果,分析服务能力的不足和短板,长久持续地提供满意服务。

5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家改革;公共气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206

公共气象服务作为当前由我国主导的政府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气象科技的预测技术与科学测算技术所得来的气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通过服务机关展示给人民群众,其实质是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为了进一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就必须结合当前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 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大多等说挠∠笾泄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基本业务就是天气预报,对于其他领域的了解却很少。随着现代化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气象预测生产只是基本的气象服务内容,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利用气象状况来预测商场中产品的销售量来指导进货,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

1.2 气象服务资金投入不足,服务能力匮乏

由于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部门,无法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服务能力也迟迟无法获得有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改变资金的流向,通过向社会募集投资资金,通过气象服务部门开拓商业性气象服务的方式来逐步实现盈利,不但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还能够实现技术与服务的对接,提升我国气象技术的发展速度,更有利于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 改进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的措施

2.1 着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不断增大,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质量与数量,当前我国的基本气象服务体系是完全不能够满足要求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想提升,就必须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逐步由纯粹的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模式向民营或者混合所有制的角度发展,以此来扩充气象服务的影响力以及业务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气象服务。

2.2 建立更加符合国情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尽管我们很想根据西方的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直接步入民营气象服务时代,但是,由于我国的气象服务行业对于如何吸收民间资本,如何运作这些资本,如何开展相关商业活动和进行气象服务项目的增设都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在短时间内部能够更改,应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与国情来逐步开展,通过集中注意力提高基本气象服务能力与业务水平,做好基本的气象服务等量化工作,再通过运作资本来拓展相关气象业务,通过气象服务的平台将我国气象研究和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资本,这既是气象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

2.3 加强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内部市场调整来强化竞争

就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其内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思维不活跃,甚至从业人员都具有明显的懈怠情绪。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当前气象服务部门事业单位的基本运作形式,内部晋升论资排辈,对于业务能力要求较低,再加上缺乏市场竞争关系,所以工作上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体制上逐渐发生改革和转变,通过吸引社会商业资金的流入,逐步建成行业内部的自我竞争体系,通过同行竞争来增强气象服务部门的危机感,提升业务质量以及创新业务渠道,为提升我国整体气象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

3 总结

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出现了偏离,改革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对症下药,无论是运行模式的转变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市场的指导与影响,这样才能够实现气象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丽,张丰启.适应国家改革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模式探讨[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3):57-6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家改革;公共气象服务;模式

公共气象服务作为当前由我国主导的政府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气象科技的预测技术与科学测算技术所得来的气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通过服务机关展示给人民群众,其实质是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为了进一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就必须结合当前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公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基本业务就是天气预报,对于其他领域的了解却很少。随着现代化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气象预测生产只是基本的气象服务内容,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利用气象状况来预测商场中产品的销售量来指导进货,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

1.2气象服务资金投入不足,服务能力匮乏

由于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部门,无法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服务能力也迟迟无法获得有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改变资金的流向,通过向社会募集投资资金,通过气象服务部门开拓商业性气象服务的方式来逐步实现盈利,不但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还能够实现技术与服务的对接,提升我国气象技术的发展速度,更有利于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改进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的措施

2.1着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不断增大,面对不断增加的需求质量与数量,当前我国的基本气象服务体系是完全不能够满足要求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想提升,就必须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逐步由纯粹的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模式向民营或者混合所有制的角度发展,以此来扩充气象服务的影响力以及业务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气象服务。

2.2建立更加符合国情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尽管我们很想根据西方的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直接步入民营气象服务时代,但是,由于我国的气象服务行业对于如何吸收民间资本,如何运作这些资本,如何开展相关商业活动和进行气象服务项目的增设都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模式在短时间内部能够更改,应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与国情来逐步开展,通过集中注意力提高基本气象服务能力与业务水平,做好基本的气象服务等量化工作,再通过运作资本来拓展相关气象业务,通过气象服务的平台将我国气象研究和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资本,这既是气象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

2.3加强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内部市场调整来强化竞争

就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其内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思维不活跃,甚至从业人员都具有明显的懈怠情绪。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当前气象服务部门事业单位的基本运作形式,内部晋升论资排辈,对于业务能力要求较低,再加上缺乏市场竞争关系,所以工作上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体制上逐渐发生改革和转变,通过吸引社会商业资金的流入,逐步建成行业内部的自我竞争体系,通过同行竞争来增强气象服务部门的危机感,提升业务质量以及创新业务渠道,为提升我国整体气象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

3总结

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出现了偏离,改革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对症下药,无论是运行模式的转变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市场的指导与影响,这样才能够实现气象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作者:李岩涛 单位: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李丽,张丰启.适应国家改革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模式探讨[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3):57-6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公共气象管理;公益性;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1 公共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管理

1.1 公共气象服务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政府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民生。气象部门为此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力争更好的为社会服务。2008年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中提出,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范畴。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使用各种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向政府、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它属于公益性气象服务。

1.2 公共气象管理

公共管理发展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于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手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随着公共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各级政府的推广,政府行政理念也从传统行政的命令行政向公共管理的服务行政转变。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将公共管理引入公共气象服务,是有益于改善民生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只有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公共气象管理才能使得公共气象服务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

2 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2.1 公共气象服务的公益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气象法中明确指出:公共气象服务是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服务。在国务院(2006)三号文件中也提到: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由此可见,公共气象服务关乎民生与社会发展,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中应当将“公平”作为服务的前提与目标,在有偿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不能取得平衡时应以公益性的公共气象服务为主。

2.2 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

2.2.1 社会的无限需求与气象部门的有限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府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开始提高,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农业服务和专业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都成为目前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而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气象部门在人才单一、技术落后与经费不足上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与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气象部门所能提供的公共供给增加速度明显慢了许多。

2.2.2 公共气象服务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过去一年,各地气象部门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中共警报3640次,预警信号2737次,逾9亿人次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到预警信息。公共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多部门联动、防雷减灾工作、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基础调查与监测预警、抗旱找水、抗洪抢险、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应急体系建设、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和林业碳汇等多个方向中。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目前来看必然会影响气象部门的自身利益。如何在保证有效、公平的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提下,使得气象部门有足够的人才、技术与资金来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满足扩大的社会公共需求是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 公共气象服务未来发展方向

3.1 未来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如今,全球各个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已将此问题提升到影响国家安全的层面来看待,如何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以应对气候变化将使得政府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博弈上更有话语权,如何把气候变化的产生、演变与影响研究清楚是彻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另外,在太阳能与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气象部门应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力图取得突破,这将是未来公共气象服务一个重要领域。

3.2 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部门自身影响力

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将深入到社会的每个层面。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的发展与产品的销售,市民的出行都离不开公共气象服务。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对提升气象部门自身影响力有很大帮助。当前政府提倡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原则性政策,生活在大气环境下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气象服务。而且,在针对大气的研究中,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不同的科研领域相互合作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这将促使未来气象科学在各种领域中取得成果。作为气象行业的权威部门,气象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政府更加重视民生,在提倡服务性政府的背景下,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气象结合有效结合。当下公共气象服务应该本着公益性的原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有偿服务与公益性共存,社会对气象服务需求超过气象部门发展速度以及在公共服务中追求过分公平会影响自身发展的问题。指出公共气象管理未来将朝着多元化、高技术含量和权威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气象服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7

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相对封闭且信息化水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气象行业开始遭受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与其他行业类似,“互联网+”对气象行业的改造,也是从服务端开始的。最显著的变化是,长期作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主要途径的电视《天气预报》和手机天气短信快速地被微博、微信和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手机端服务取代。2014和2015年,中国气象局相继印发了《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气象预报与传播管理办法》和《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期通过监管方式的调整主动适应和引导气象服务领域出现的巨大变革。过去几十年,高校大气科学专业为气象局、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的业务和科研人才,但是对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因此,在“互联网+”浪潮改变公共气象服务的同时,高校大气科学的《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也应当结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主动适应和调整,如此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水准高、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公共气象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一、新时期的公共气象服务

(一)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956年,天气预报开始通过报纸和广播电台公开向社会。1980年,我国第一个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取得巨大成功。这些里程碑式的节点,足以让气象人感到骄傲,值得铭记。但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公众气象服务方面,官方建成了以全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短信、网站、乡镇电子显示屏等)为载体的气象服务体系。近些年,各种私营和官方的移动端产品丰富了公众气象服务的内涵,并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交流。针对专业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曾精确地概括如下:“我国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多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气象服务队伍,专业气象服务科技水平不高,服务技术和手段落后。”“专业气象服务不专业”“气象科技服务没科技”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究其原因,高校长期不重视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是造成公共气象服辗⒄孤浜笥谌嗣袢褐谛枨蟮闹匾原因之一。

(二)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也在发生转变。首先,公共气象服务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转变。其次,气象服务从单一的气象行业信息传播,逐步转向为交通、农业、经济、卫生、旅游等行业提供融合的、嵌入式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服务决策化和公众化的转变,使得普通公众也能够免费获得一些专业气象服务。同时,随着气象数据、气象服务职责向社会开放,气象服务由行业垄断到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气象服务私营公司近两年呈爆发式增长,国外的气象服务公司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登陆中国。

(三)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

公共气象服务往往涉及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农业、城市、海洋、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等方向,并致力于产生交叉应用,这就要求气象服务的人员掌握或者了解交叉行业。这种一专多能型气象人才能够突破知识面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局限,以复合型思维进行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更好地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建设提供支持,是当下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浪潮强烈冲击气象服务市场的影响下,优秀气象服务人才的稀缺性开始表现出来,成为各家私营气象服务企业争相猎聘的专业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象局气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

二、《公共气象服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高校的大气科学专业是培养气象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当中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新形势下的气象服务行业变化使得高校《公共气象服务》课程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一)发展本科生教育,注重复合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

气象服务是一门自然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传统的气象类学科教育,基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大多是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原理等比较抽象的气象学知识,注重的是塑造学术和业务型的气象人才。毕业生中可以从事公共气象服务的人相对较少,需要用人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二次培养。因此,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课程的配置,以适应目前公共气象的快速发展。

(二)突出研究生教育,注重专业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

2009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重心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这在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中更应该有所体现。公共气象服务就是将抽象的气象理论,应用于指导生产生活的实践当中,这不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更要有深层次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这也是专业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

(三)强化教师队伍教育,注重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师资力量的培养

公共气象服务型人才做到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课程教师综合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如果没有师资水平的提升,一切都是空话。因此,课程教师要注重脱岗培训、在职教育、集体研讨、外出学习,激发教师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培养优秀气象服务人才的基石。

三、《公共气象服务》课程改革初探

(一)结合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度

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要求从业者除了掌握气象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农业、工业、商业、经济、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公共气象服务》专业课程应当具有足够的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学习气象要素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融合点和相互关系,使其具备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

(二)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公共气象服务这门课程,除了具有专业性以外,更具有社会性。相对于其他气象专业课,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实践课时的增加,可以通过结合相关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具象化掌握公共气象服务的知识和理念。例如,在进行气象影视相关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增加气象影视节目赏析,让学生充当气象主播诠释气象节目,帮助学生更加具象化地了解天气预报节目。

(三)动态前沿,跟上新技术的脚步

进入21世纪,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且每一种新技术都对公共气象服务迅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传统的气象从业人员应接不暇。《公共气象服务》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最前沿、最先进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和理念,以及新技术可能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影响。在互联网公众气象服务领域,将如何产生优质的内容和各种平台载体列入授课范围。课程还应当涉及气象服务产品的设计和可视化,培养学生对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的追求。同时,持续关注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新技术将会对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在这些方面开展应用实验。

四、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着需求不断增强、要求不断提高的挑战,在气象事业整体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气象服务》课程理应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中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培养出更专业、更适应潮流的复合型气象服务人才提供支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课程也应顺应潮流,加以创新改革,成为气象人才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矫梅燕.探索公共庀蠓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浙江气象,2009(4):3-6.

[2] 王海君.我国高层次气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2(4):5-8.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重大举措。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关键在于提高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更需要解放思想,着力解决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问题。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必将成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天气预报公众预警服务相关系统,能基本适应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具有覆盖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等优点。电视成为公众获取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手机短信、网络、报刊、广播、电话、收集彩信等也是公众获取服务信息的重要渠道。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服务形式、服务手段及服务内容的不断改善。在该项服务大力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发展步伐。

(1)、覆盖范围仍存在空隙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欠缺的较为落后地区,仍存在覆盖空隙现象,据相关研究统计,在我国约有0.37%的公众不能享受气象服务。这些难以覆盖到的地区是我国关于气象灾害防御的弱势地区,最需要相关气象灾害方面的预警信息。

(2)、公众面对气象突发事件时防范意识较差

对公众采取的科学知识普及不足,宣传不到位,导致公众面对气象突发事件时防范意识较差,不能掌握正确的应对措施,气象服务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3)、服务手段仍落后

当突然发生气象灾害后,服务部门宣传手段单一,仅仅是通过广播、电视等,不能取得公众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公众不能即时了解气象信息。

(4)、人才匮乏,流失严重

一方面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很多的学科,与气象和预报等基础学科偏离,深入研究、出成果难度大,对研发人员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公共气象领域研究成果科技含量的认可度偏低,影响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人才的流失,或者一些科研技术人员转入其他领域。

二、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策略

(1)、科学定位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加快服务方式的转变,在扎实做好观测和预报业务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向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上来;要从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来把握问题脉象,以需求为牵引,从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和谐的高度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未来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把我们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发展成为具有服务党政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福祉的三大功能,从而达到“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的目的。

(2)、重视研发交流,加强人才培养

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就要加强对研发项目的支持。为了能使研发促进和加快预报服务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好地满足需求,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预报方法等的基础研发,还要注重实用服务技术的研发,其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高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和促进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总结以往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促进理论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最后,要强化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要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实施有效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业务技能、公共气象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公共气象研究和服务队伍人员的素质,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做到政府主导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公共气象服务也应该成为服务型政府辅助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重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把公共气象服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气象服务也只有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4)、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为了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切实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二要加强气象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培训力度,尽快解决基层人员老化、知识匮乏不能适应服务工作的现状;三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服务机制,共同抵御气象灾害;四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快为农气象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手段缺乏的问题;五要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应急认证等工作,完善气象服务体系。

(5)、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

积极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和陕政办发[2011]109号文件,改进气象服务方式,增强气象预警信息能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再准确、再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若不能及时全面地提供给广大公众,那它的服务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加强做好本身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完善气象信息体系,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开通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启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试点建设。依托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预警信息区域性和向农村的延伸,把气象服务产品及时而全面地提供给广大群众。

(6)、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

社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是公共气象服务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应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的现状,根据不同的气象服务要求,不断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从而使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气象事业中,公共气象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公共气象服务是连接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桥梁,是实现气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要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保障人们财产及生命安全,从而实现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璐,卢德全.提升大城市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调查研究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2.

[2]骆月珍,吴利红.关于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浙江气象,2010,11(22):102-103.

[3]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04:2-1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气象服务;工作要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需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也逐步转变为商品,无论是从服务的范围还是手段上,气象服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其范围和手段怎样变化,其工作的要点却仍然要围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展开,只有坚持这样的工作要点,才能够使气象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它的价值。

一、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

(一)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建设两个服务体系

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在气象服务的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方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来突出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加快对“两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两个服务体系,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基础业务的巩固和加强,对不同气候变化所形成的不同气象服务应该予以积极的应对。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的业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的重点放在服务的质量上,打牢服务的基础。

2、为了能够使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得到强化,相关部门就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并且从根本上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水平进行提高,做好灾害的应急处理。同时,加大气象服务的服务范围,以此来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3、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未来的工作上,应该将重点放在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

目前,气象灾害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些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暴潮、森林火灾以及农林病虫害等气象衍生的灾害,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能够针对即将到来的这些气象灾害进行预警信息的,从而使人们以及相关部门对灾害做好及时的防御,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增强其预警的能力,首先要将先进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做到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其次,要研究制定各个相关部门启动预案的气象条件,以此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最后,气象服务工作的要点中还应该做好对突发灾害的预警信息机制,确保气象灾害信息的准确度,为人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三)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随着气象灾害造成危害的不断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了气象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由于缺乏气象服务科技人才,使得气象服务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员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大大影响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工作中,要将在岗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加强对农业气象、气象科技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逐步解决人才匮乏而引起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完善科技气象服务系统。例如,建立完善防雷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气象影视节目系统、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铁路、电力。油田、养殖等行业的专用气象网站。

二、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气象服务的企业化和商业化趋势

从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气象服务将会逐步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资源配置发生基础作用的背景下,气象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都离不开市场,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传统的气象服务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气象服务正在逐步朝着企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1、气象服务企业化

气象服务企业化指的是气象服务产品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从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来运行的一种制度。

2、气象服务商业化

从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化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发展,气象服务商业化指气象产品成为了商品,有其使用的价值,并已经逐渐步入了商业化行业,气象服务也因此而成为商品性的服务。

为了使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想企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转化观念,树立正确的商品意识,面向市场的经济需求,合理的调整气象服务的结构,形成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气象服务的宣传工作,开展拓销,强化基础研究,使我国气象服务在面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发挥趋势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安全气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很多地区都承受了很大的损失,气象灾害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气象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想要有效实现安全气象,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的服务质量,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实现安全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公共气象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长期的气象服务发展来看,公共气象在气象部门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是国防与人民生活中,公共气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公共气象是我国公共性的社会资源,也是一项公益事业。

随着我国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公共气象必然会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因为公共气象服务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防止灾难的发生,能够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所以,在对其发展的要求上,就应该在现有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将其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并且将其服务功能进行不断的拓展。气象服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为社会市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产品。每个部门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整个气象服务系统的服务功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四)资源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未来的气象服务工作要点应该放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游戏的开发工作。为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气象相关部门可以从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区划以及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气象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管理、服务、研究工作,使我国的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的联系日趋密切,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对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充分的掌握,并且按照其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坚持其工作要点,从而使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文韬.论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2)

[2]方文清,梁家琼.论专业气象服务课持续发展若干问题[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4)

[3]李明哲.气象服务工作要点以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6)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气象服务;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09

随着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内容不断充实丰富、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完善,对公共气象服务评价也提出更高要求。气象服务绩效评价是市(州)级业务管理部门发挥管理职能最直接有效方法和手段,影响本地区气象工作开展。本文以公共气象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和目的,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探索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和理论模型,构建公共气象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为海东市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1 海东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特征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海省主要农业区,种植马铃薯、油菜、小麦、玉米等作物。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象灾害频繁发。目前海东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产品分为公众气象、决策气象及农业气象服务。海东市气象局所辖6个县(区)气象局实行综合业务岗,“1人多岗,1岗多责”制,1人身兼数职,所学所用泛而不专。随着公共气象服务涉及领域不断扩展,在业务拓展与其他部门交融中暴露出专业性、拔尖、开拓性人才缺乏等,制约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评价方法介绍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及目标一致性原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分析。

2.2 评价指标确定

2.2.1 内部评价指标设计

将以往调查成果作为气象服务质量定量指标“基准量值”(参照值),根据“质量提高程度”分级判定,再定性评价质量。如天气预报准确率定性80%,以此为“基准量值”,每提高>3.0%、1.0%~3.0%、-1.0%~1.0%、-1.0%为评价很好、较好、一般、不好标准。准确率79%时,相对满意程度评定“一般”等级。

2.2.2 外部评价指标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调查样本因子特征值,汇总整理成评价因子为。

气象服务质量: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准确率、预警提前量、预警信息覆盖率;

气象服务内容:准确、通俗、实用、针对、规范、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服务信息:及时性、通畅性、渠道多样性、获取方便性;

气象服务人员:形象、素质、风格、专业性、亲和力。

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3.1 权重概念及确定方法

权重数值在0~1,各选定指标权重值和等于1,体现各项指标相对重要程度。根据计算权数值原始数据来源不同分为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主观赋值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等;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化法、均方差权重法等。

2.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系数,应用德尔菲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因素关系,建立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海东市公共气象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目标层A,涵盖准则层B:气象服务质量(B1)、内容(B2)、服务信息(B3)、气象服务人员B4。气象服务质量B1对应指标层C中各指标相对总目标权重分别为:天气预报准确率C1(0.3009)、预警信息准确率C2(0.1295)、预警提前量C3(0.0471)、预警覆盖率C4(0.0775);气象服务内容B2:准确性C5(0.0903)、通俗性C6(0.0199)、实用性C7(0.0421)、针对性C8(0.0327)、规范性C9(0.0434)、种类丰富性C10(0.0122)、表现形式多样性C11(0.0122);服务信息B3:及时性C12(0.0409);气象服务人员B4:通畅性C13(0.0118)、渠道多样性C14(0.0221)、获取方便性C15(0.0221)、形象C16(0.0087)、素质C17(0.0226)、风格C18(0.0039)、专业性C19(0.0149)、亲和力C20(0.0452)。

3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对策建议

调查分析,公众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夤刈⒊潭冉细撸应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

公众对不同时效气象信息应用有不同需求,绝大部分较重视“眼前”需求,较关注重大节假日,春播春耕、秋收等,应适时延长预报时段,提前气象信息。

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创新服务产品,针对关注热点等提供精细化服务产品,保证产品实用性。

加强气象服务市场调研,以社会化服务理念为指导,提供个性化、通俗易懂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使服务更社会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闫敏慧,姚秀萍,王蕾,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气象服务评价指标权重[J].应用气象学报,2014,25(4).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气象服务;问卷调查;公众效益;满意度;青海共和;2016年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18-02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与国民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2]。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将气象服务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3类。所谓公众气象服务,是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为满足社会公众了解天气的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保障安全所提供的气象服务[3-4]。目前,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有短时临近预报、短期预报、一周天气趋势预测、月天气趋势预测以及重大天气过程、重要社会活动等开展的专题气象服务产品,服务主要通过短信、电视、网站、显示屏等途径提供。为更进一步掌握共和县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状况,客观、真实地了解各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共和县气象局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情况,以期改进今后的气象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1 调查概况

1.1 调查时间与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2016年8月。调查对象:县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的各行各业人员,参与问卷调查的共有600人,基本涵盖了工人、农民、医务人员、学生、个体经营者、离退休人员、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年龄为18~70岁。

1.2 调查内容

针对目前共和县气象局现有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调查共设计了多个问题,主要涉及公众对天气预报的总体评价、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和态度、对气象信息的了解、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等方面。

1.3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29份,有效问卷520份。9月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汇总、统计、分析。其中城镇居民366份,占70.4%;乡村居民154份,占29.6%。农民占的比例相对较多,为26.0%;其次是学生,占20.0%;工人、干部、个体人员比例为10.2%~14.2%;其他人员占2.1%。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60岁之间,占93.8%。其中,30~49岁最多,占75.2%;其次是50~60岁,占9.8%;再次是18~29岁,占8.8%;60岁以上最少,仅占6.2%。从被调查者的学历情况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最多,占29.0%;其次是高中学历,占20.2%;中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基本一致,占18.2%左右;大专学历人员占13.8%,研究生学历人员最少,仅为0.6%。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

由D1可知,共和县公众对天气预报“非常了解”的占22.1%;“比较关注”的占36.5%;“一般关注”的占33.8%;“不太关注”的占6.3%;“一点也不关注”的占1.1%。公众对天气预报表示“非常了解”“比较关注”“一般关注”的占92.4%,说明天气预报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等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2.2 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评价

由图2可知,公众感觉天气预报“很准确”的占13.3%,感觉“准确”的占19.8%,感觉“基本准确”的占65.0%,感觉“不准确”的占1.3%,感觉“很不准确”的占0.6%。“基本准确”以上的公众占总人数的98.1%,但仍有1.9%的公众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说明天气预报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2.3 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准确度的评价

由图3可知,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很准确”的占11.2%,认为“准确”的占26.0%,认为“基本准确”的占57.7%,认为“不准确”的占4.8%,认为“很不准确”的占0.4%。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基本准确”以上的人次占总人次的94.9%,说明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得到的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但也有约5%的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不准确”,因此需进一步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率。

2.4 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及时性的评价

由图4可知,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很及时”的占11.0%,认为“及时”的占39.6%,认为“一般”的占46.2%,认为“不及时”的占2.9%,认为“很不及时”的占0.4%。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及时”以上的人次占总人次的50.6%,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的及时性,并提高提前量。

2.5 公众认为对生活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

公众认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是冰雹、大风和暴雨,分别占49.0%、44.2%和42.3%;其次是沙尘和干旱的影响,占37.7%和33.1%;霜冻、高温、连阴雨等占19.6%~25.2%;寒潮和低温分别占11.0%、9.8%。这些数据结果表明共和县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明显(表1)。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此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情况统计分析,大部分公众对天气预报比较关注,公众对天气预报表示“非常了解”“比较关注”“一般关注”的占92.4%,不太关注的人员比例占6.3%,“一点也不关注”的比例仅为1.1%。认为天气预报“比较准确”“基本准确”以上的公众占总人数的98.1%,说明天气预报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等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仍有1.9%的公众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然是气象部门最需要改进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5-6]。

(2)共和县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的及时性较差,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及时”以上的人次占总人次的50.6%,有约3.3%的公众认为“不及时”或“很不及时”,因此气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的及时性,提高提前量。

(3)共和县影响公众生活的气象灾害分别是冰雹、大风、暴雨、沙尘、干旱和高(低)温等,数据结果表明共和县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明显。

4 参考文献

[1] 王建萍,刘耀武.陕西县级农业气象服务调查及思考[J].陕西气象,2008(6):4.

[2] 骆月珍,雷俊,吴扬,等.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J].浙江气象,2009,30(1):24-26.

[3] 王新生,陆大春,汪腊宝,等.安徽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科技,2007,35(6):853-857.

[4] 段欲晓,潘进军,李青春.北京地区公众气象服务需求分析[J].干旱气象,2009,27(2):172-176.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气象信息需求和传播,针对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建设,初步探讨公共气象服务3个层面的具体服务需求以及服务要点、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介绍了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目前的建设情况,着重介绍深圳市气象局研发的新系统、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做法,指出应当以大型体育赛事气象保障工作为契机,通过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等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及行业对气象服务的内容要求越来越细致,对服务手段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服务及时、准确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对各个层次用户使用气象信息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借以提升自身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背景下,如何在依托气象业务部门现有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藉大型体育赛事气象系统建设来提升气象部门的服务能力,以及如何在现有服务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大运会气象服务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气象信息需求分析、气象信息的传播以及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3方面进行探讨

1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

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分为3个层面:决策层、公众以及专业行业用户。

决策层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从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层面来考虑,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对大运会开幕式及各项体育赛事等的决策气象保障要求预报在时段、活动区域的高度精细化,气象服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敏锐性。

在夏季,公众普遍较为关心“高温天气”和“最高气温”,对天气实况信息的关注度比气象部门预期的要高,而灾害性天气预警则处于次关心的地位。气象部门一贯认为的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实际关注点可能有偏差。大运会公众气象服务需加强与高温有关的预报产品的研发工作,还需增加天气实况信息服务。

深圳大运会行业气象服务更多的体现在对整个城市的运行保障中。深圳8月台风、大风、暴雨、高温等灾害天气频现,各行业都有一些针对性的需求。例如,大运会期间游客数量激增,交通运输行业(港vi码头、高速公路等)希望针对台风、大风、低能见度开发服务产品,以保证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出行和体育运动设施的顺利运送。同时,在高温频现的8月,气温的小幅上升就会对电力负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气温变化趋势监测及服务,配合电力能源部门做好在大运会期间的电力运行保障。

2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

大运会期间信息量巨大,为了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社会各层面,气象业务部门应当致力于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同时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

气象信息现有的传播渠道主要有:电视、广播、12121服务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气象信息电子显示牌、报纸、小区广播等,各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2009年深圳公共气象服务调查表明,电视仍是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而手机短信首次超过网络成为第2主要渠道,见证了深圳气象手机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调查还指出有近40%的公众希望“增加气象渠道”,实际上目前已有超过8种途径向公众气象信息,然而每种渠道的受众面和信息传达率有较大差异,公众个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深圳气象局通过大运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在继续发挥新兴传播渠道特长的同时充分激发传统媒体的优势,建立一个立体的传播网络,以达到公共气象服务“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目的。

3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

大运会使深圳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前的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成功,给深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了解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部门最迫切的关注点。结合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实践,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

3.1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

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涵盖了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政府决策部门职员、国内外观众、旅游者、全体市民和公众的多种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的综合和缩影,其业务量无论在预报时效还是在预报精度方面都会远远超过目前现行的13常预报业务。各种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不但能有效保障大运会所需的精细化预报,也能为今后开展相应的业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工作,着眼于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和现有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探测信息处理能力和准确性,提高预警预报的服务水平,提升气候产品的开发能力。目前主要建设的系统和平台中,ponds(platform of now—casting decision supposing)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该系统是分区预警多种临近预报产品集成显示及量化分析功能模块,依照fdp08的模式,集成多种临近预报产品统一的显示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预报产品,实时生成对比的实况检验图。将多种临近预报定量产品转化为预报员分区预警定量化指标(图1)。

深圳市气象局自主开发的精细化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可制作精细至街道辖区的分区预警产品,自动形成短信、传真、图文、字幕和报文等,与短信平台、各服务网站和传真分发系统等自动连接分发预警信息,为大运会场馆的精细化预警预报奠定了基础。

深圳市行业气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升了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该系统以气象高敏感行业的服务需求为导向,集监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程建设、行业调研信息和用户基础信息管理、专业预报模型建立等业务为一体,包含了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行业基础信息分析与处理子系统,消息(因子、事件)驱动子系统,行业专业预报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生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分发系统(图2)。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按行业、按应急级别和需求种类,以及区域监测和地理信息自动分类转发,完成了专业预报产品制作平台,实现了对深圳东部华侨城的个性化对点服务等功能。目前该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它的运行不仅能在大运会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深圳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是积极而深远的。

除以上自主研发的临近预报、预警分发、综合服务系统外,深圳市气象局还引进了一些科技攻关项目。如ofis奥运场馆预报系统、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产品系统等。从北京引进的ofis系统,在完成深圳本地化工作后,提供了本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深圳城镇精细化预报数据和safeguard场馆精细化客观预报数据的接入口。ofis系统将成为大运会期间进行场馆预报的重要工具。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系统每隔7d更新一次数据,提供深圳周边49个点未来32d的集合预报,图形产品分时间序列蜡烛图和要素空间分布图,给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

深圳市气象局自2006年起每年都会开展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2009年为了科学定量评估“气象服务年”的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开展了《深圳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的模型和框架延伸至高端用户。调查除了解大运会运动项目本身的气象需求外,对气象服务效益和决策层、公众、专业用户满意度进行调研,了解各层面用户的服务需求,科学评价气象服务效益,不仅能为大运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深圳的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引。

3.3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

深圳市气象局在筹备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在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信息有效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电视媒介的作用。通过高收视的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节目中的气象连线直播节目,预报员与公众“面对面”讲解天气,将第一手的气象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去,保证了天气预报的权威性,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是充分激发广播媒介的潜在优势,使其在新的背景下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至2008年,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已实现了深圳气象信息在本土电台的全覆盖;2009年12月,在南粤之声电台增加了每日科普互动节目,节目以新颖的方式,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内容,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反响热烈。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节目均由一线预报、服务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直播连线,保证了节目的高度权威性,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

此外,开发了多级气象服务网站,其中的决策气象服务网在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决策部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决策,决策网在主页正中醒目地放置了预警信号、信息快报、热带气旋消息警报、专题天气预报、全市自动站监测预警等内容(图3),还提供数值天气预报、全市的自动站气温、雨量、风速风向地理分布页面。在2009年深圳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决策部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69.2%的决策部门每天都会从决策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充分说明了决策网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的有效性。决策网将在大运会期间为深圳决策气象保障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气象信息需求和传播,针对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建设,初步探讨公共气象服务3个层面的具体服务需求以及服务要点、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介绍了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目前的建设情况,着重介绍深圳市气象局研发的新系统、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做法,指出应当以大型体育赛事气象保障工作为契机,通过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等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及行业对气象服务的内容要求越来越细致,对服务手段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服务及时、准确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对各个层次用户使用气象信息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借以提升自身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背景下,如何在依托气象业务部门现有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藉大型体育赛事气象系统建设来提升气象部门的服务能力,以及如何在现有服务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大运会气象服务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气象信息需求分析、气象信息的传播以及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3方面进行探讨

1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

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分为3个层面:决策层、公众以及专业行业用户。

决策层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从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层面来考虑,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对大运会开幕式及各项体育赛事等的决策气象保障要求预报在时段、活动区域的高度精细化,气象服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敏锐性。

在夏季,公众普遍较为关心“高温天气”和“最高气温”,对天气实况信息的关注度比气象部门预期的要高,而灾害性天气预警则处于次关心的地位。气象部门一贯认为的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实际关注点可能有偏差。大运会公众气象服务需加强与高温有关的预报产品的研发工作,还需增加天气实况信息服务。

深圳大运会行业气象服务更多的体现在对整个城市的运行保障中。深圳8月台风、大风、暴雨、高温等灾害天气频现,各行业都有一些针对性的需求。例如,大运会期间游客数量激增,交通运输行业(港vi码头、高速公路等)希望针对台风、大风、低能见度开发服务产品,以保证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出行和体育运动设施的顺利运送。同时,在高温频现的8月,气温的小幅上升就会对电力负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气温变化趋势监测及服务,配合电力能源部门做好在大运会期间的电力运行保障。

2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

大运会期间信息量巨大,为了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社会各层面,气象业务部门应当致力于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同时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

气象信息现有的传播渠道主要有:电视、广播、12121服务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气象信息电子显示牌、报纸、小区广播等,各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2009年深圳公共气象服务调查表明,电视仍是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而手机短信首次超过网络成为第2主要渠道,见证了深圳气象手机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调查还指出有近40%的公众希望“增加气象渠道”,实际上目前已有超过8种途径向公众气象信息,然而每种渠道的受众面和信息传达率有较大差异,公众个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深圳气象局通过大运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在继续发挥新兴传播渠道特长的同时充分激发传统媒体的优势,建立一个立体的传播网络,以达到公共气象服务“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目的。

3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

大运会使深圳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前的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成功,给深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了解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部门最迫切的关注点。结合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实践,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

3.1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

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涵盖了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政府决策部门职员、国内外观众、旅游者、全体市民和公众的多种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的综合和缩影,其业务量无论在预报时效还是在预报精度方面都会远远超过目前现行的13常预报业务。各种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不但能有效保障大运会所需的精细化预报,也能为今后开展相应的业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工作,着眼于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和现有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探测信息处理能力和准确性,提高预警预报的服务水平,提升气候产品的开发能力。目前主要建设的系统和平台中,ponds(platform of now—casting decision supposing)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该系统是分区预警多种临近预报产品集成显示及量化分析功能模块,依照fdp08的模式,集成多种临近预报产品统一的显示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预报产品,实时生成对比的实况检验图。将多种临近预报定量产品转化为预报员分区预警定量化指标(图1)。

深圳市气象局自主开发的精细化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可制作精细至街道辖区的分区预警产品,自动形成短信、传真、图文、字幕和报文等,与短信平台、各服务网站和传真分发系统等自动连接分发预警信息,为大运会场馆的精细化预警预报奠定了基础。

深圳市行业气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升了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该系统以气象高敏感行业的服务需求为导向,集监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程建设、行业调研信息和用户基础信息管理、专业预报模型建立等业务为一体,包含了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行业基础信息分析与处理子系统,消息(因子、事件)驱动子系统,行业专业预报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生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分发系统(图2)。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按行业、按应急级别和需求种类,以及区域监测和地理信息自动分类转发,完成了专业预报产品制作平台,实现了对深圳东部华侨城的个性化对点服务等功能。目前该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它的运行不仅能在大运会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深圳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是积极而深远的。

除以上自主研发的临近预报、预警分发、综合服务系统外,深圳市气象局还引进了一些科技攻关项目。如ofis奥运场馆预报系统、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产品系统等。从北京引进的ofis系统,在完成深圳本地化工作后,提供了本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深圳城镇精细化预报数据和safeguard场馆精细化客观预报数据的接入口。ofis系统将成为大运会期间进行场馆预报的重要工具。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系统每隔7d更新一次数据,提供深圳周边49个点未来32d的集合预报,图形产品分时间序列蜡烛图和要素空间分布图,给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

深圳市气象局自2006年起每年都会开展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2009年为了科学定量评估“气象服务年”的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开展了《深圳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的模型和框架延伸至高端用户。调查除了解大运会运动项目本身的气象需求外,对气象服务效益和决策层、公众、专业用户满意度进行调研,了解各层面用户的服务需求,科学评价气象服务效益,不仅能为大运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深圳的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引。

3.3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

深圳市气象局在筹备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在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信息有效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电视媒介的作用。通过高收视的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节目中的气象连线直播节目,预报员与公众“面对面”讲解天气,将第一手的气象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去,保证了天气预报的权威性,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是充分激发广播媒介的潜在优势,使其在新的背景下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至2008年,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已实现了深圳气象信息在本土电台的全覆盖;2009年12月,在南粤之声电台增加了每日科普互动节目,节目以新颖的方式,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内容,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反响热烈。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节目均由一线预报、服务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直播连线,保证了节目的高度权威性,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

此外,开发了多级气象服务网站,其中的决策气象服务网在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决策部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决策,决策网在主页正中醒目地放置了预警信号、信息快报、热带气旋消息警报、专题天气预报、全市自动站监测预警等内容(图3),还提供数值天气预报、全市的自动站气温、雨量、风速风向地理分布页面。在2009年深圳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决策部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69.2%的决策部门每天都会从决策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充分说明了决策网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的有效性。决策网将在大运会期间为深圳决策气象保障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09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性服务。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3篇

自党的十召开以来,通过研读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我看来十的报告对过去的十年总结到位,对未来的规划有根有据。党的十报告,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党的十翻开了党和国家发展历程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一定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完善体系。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重大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技作用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抓紧抓好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推进各项气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我国气象综合实力等重大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深入理解党的十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精神上来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体现了党的十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实现了又一次与时俱进。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机遇,更加扎实工作,勇担使命,开拓奋进,努力开创重庆气象事业新局面。

二、认真学习研读文件,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精神

根据民主生活会学习安排,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报告和十七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学习了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党纪条规;学习郑国光局长在20__年春季和夏季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在20__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等相关材料,有以下几点收获。

1.深刻领会了党的十的鲜明主题。党的十主题,是我们党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连的。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是党的十精神的灵魂,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深刻领会了过去五年和十年党和国家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要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3.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 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促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4.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旗帜鲜明、更加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5.深刻领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党的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出我们党不断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__年翻一番,充分体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加快经济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结合、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统一的战略思想;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的一系列战略性部署,使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

6.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在更高起点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紧扣科学发展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7.深刻领会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重庆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三、紧密联系实际,用党的十精神指导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

十七大以来的气象事业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才能打造出气象事业特有的发展优势、服务优势、创新优势。十报告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充分表明中国气象局党组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与党的十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扎扎实实做好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在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上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深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努力发挥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重庆气象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提出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等战略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报告强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明确提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首次,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气象事业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光荣使命。郑国光局长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气象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把握机遇,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才能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找准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和“重庆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努力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4篇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 、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性服务。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第15篇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 、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性服务。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