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改革具体措施范文

农村改革具体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改革具体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改革具体措施

第1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思考。本期专题栏目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摘编来自主流媒体的综述及评论,让读者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日常工作。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不能只动结构、不动机制,要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总的方向是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优化配置、提升效率――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r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经济有何新进展?今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良好开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农业经济“两稳三进”

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两稳三进”。“两稳”是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2325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幅有望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三进”是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村改革稳步前进。

提及发展态势,数据最有说服力:籽粒玉米调减300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以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涌现;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化肥使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一些地方实现负增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出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面积超过8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70万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30%。

2016年“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玉米为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调整畜牧业结构,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调整渔业结构。各地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建成果菜茶标准园800个,创建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场6851个。加快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万个。

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另一大亮点。2016年以来,我国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11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200个,启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616万亩。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51%。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和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韩长赋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破解当前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必然选择,又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的、品牌的还不多,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民费时费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卖不上好价,迫切需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诸多有利条件。随着农业连年丰收,当前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推进改革有物质前提;随着消费快速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迅速增加,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推进改革有引导动力;随着国际国内市场融合,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农业国际合作面临重大机遇,推进改革有发展空间。

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具体措施上,2017年要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1000万亩,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要稳定生猪生产,统筹养殖污染治理与生猪生产的关系,按照规模高效的发展要求,优化生猪区域布局,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各地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要加快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让“双创”成为农村发展新动能。

核心目标是农民增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农民增收。改革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2016年前3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虽然增幅总体仍然高于城镇居民,但较往年已经明显放缓,为近13年来最低,2004年以来首次没有高于GDP增幅。预计2017年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将低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不能只动结构、不动机制,要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添动力。”韩长赋说,总的方向是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优化配置、提升效率。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体系,提升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2篇

一、精心的预设

我们所教的学生大多是90后,衣食无忧、健康活泼,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他们并不能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对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而言,显得多么有必要;也不能完全理解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与影响。所以在“改革”与“开放”两大环节,我主要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为使历史更贴近现实生活,以“家乡日照的过去与现在”图片专题导入,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产生极大的生活亲近感和时代荣耀感。

其次,“农村改革”这一环节,以个体农民的实际生活为例,从一位农民在实行前后的生活变化入手,来认识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及巨大影响。

再次,“城市改革”这一环节,以国内某知名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为例,认识国企在改革之前面临的诸多困境,自主思考有效的改革措施。

最后,“对外开放”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动态图示,使学生理解开放的格局与作用。

二、精彩的生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我们面前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活跃程度、思考角度皆不相同。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些课堂中无法预料的“生成”,有着偶然性,也体现着必然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控、积极引导、即时更新,让生成更加精彩。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讨论农民增产、增收时,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观点。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了让农民伯伯增收,除了兴办乡镇企业,为什么不马上采取措施,像现在这样把农产品大量出口到日本等国家”,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提示学生要把历史问题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要了解中国当时的对外政策和开放格局还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程度,所以我们要结合具体背景来理解具体问题,就容易得多。

“城市改革”一环节中,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使企业具有更多自,才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有学生提出“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从经济学角度做了通俗的解释,学生对企业发展的诸多出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对外开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理解了对外开放格局,但有学生提出“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不是性质差不多”,我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特别”进行了初步区别,也为后来学习《港澳回归》提前解决了一些学习阻力。

生成是相互的,可以说生成并不是学生的独有“专利”。联想到导入环节“日照的过去与现在”,我又即兴设计了“五莲的过去与现在”,在这个“为家乡发展献策”的环节,学生群情激昂,争相发言,又掀起了一个学习。

《改革开放》这一课,激情与质疑并存共生,预设与生成同放异彩,既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又在生成中使教师和学生都增长了收获,营造了一个和谐充实的课堂。

第3篇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确保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对农村“三无”对象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五保供养政策,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在保障广大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由于供养资金来源发生了变化,供养资金筹措遇到了困难,五保供养工作受到较大影响。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人为本”、把妥善解决好五保对象生活问题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保障好和维护好五保对象的利益。

二、加大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一)切实解决应保未保问题。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五保供养的对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1)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2)无劳动能力的;(3)无生活来源的。各地要严格掌握条件,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并自愿入保的及时发给五保证,落实供养待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二)合理确定五保供养标准。要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要求,根据当地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五保内容的需要,实事求是确定当地五保供养标准,确保五保对象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五保供养标准要实行动态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级财力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

(三)改集体供养为财政为主供养。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遇到了较大困难。要逐步建立以财政为主、由省、市、县、乡四级分担的农村五保供养机制。有条件的村,要在资金、服务等方面积极承担五保供养义务。

(四)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我省现有乡镇敬老院大都建于80年代,设备设施老化,亟待改造修缮。各级要认真制定改造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分期分批进行改造。“星光计划”也要把敬老院建设作为重点,予以扶持。要加强敬老院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发动社会力量,支持五保供养工作。要动员社会各界发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支持五保供养工作和乡镇敬老院建设。各地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募集的资金和衣被,要优先用于农村五保户的生活之需。

(六)认真解决五保对象医疗问题。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方,要由政府出资统一为五保对象办理加入合作医疗手续。实施医疗救助的地方应首先解决好五保对象就医方面的困难。

第4篇

一、认识“三农”要有新的观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笔者从几个权威媒体上摘录了这样一组数字:全国实现小康的16项指标中,农村尚有人均收入等3项主要指标未完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实际差距在6:1左右;农村尚有1.5亿劳动力需要转移;按国际标准每人每天一美元计算,农村实际贫困人口约9000万;农村尚有上亿文盲和半文盲。从以上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然而从辩证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希望也征农村。日丽社会零售总额中,70%左右的农村人口,消费只占30%。如果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这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拉动内需,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到党的十六大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

二、宣传“三农”要有新的内容。

中央审势度势,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性调整、进入了深化改革、进入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根据这个判断和要求,新时期的“三农”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主题。一是要把握结构调整这个主题。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这实际有意无意地助长了粗放经营。现在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经济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上;放在农产品的质量、效益、生态和安全上;放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上;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二是要把握深化改革主题。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当前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是税费改革,其指导思想就是“减轻、规范、稳定”,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我们要充分宣传改革的意义、内容和经验,为新一轮改革的推进鼓与呼。三是要把握城乡统筹主题。城乡统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一个新的提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在“三农”之外做文章,着眼于减少农民,引导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三、正确引导要有新的定位。

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很多,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也很多,我们在引导上一定要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有新的定位。比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关键是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又要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民增收;既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努力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又如正确引导粮食生活问题,也必须有新的定位。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不动摇,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

四、化解矛盾要有新的思路。

第5篇

一、“三资”清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这次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清理村(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状况,核实“三资”底数,明确产权关系,建立登记台帐,健全管理制度,促进集体资金的规范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体工作目标是:

(一)通过清理,全面摸清(村)组集体所有的“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情况,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二)通过依法界定所有权,核实集体“三资”总额,理顺产权关系,维护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

(三)通过建立登记台帐,把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及时反映开发利用和处置情况。

(四)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委托服务,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和监督。

二、“三资”清理工作的范围

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范围是新建村、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各种流动资产、农业资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林木、山岭、园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清理登记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

三、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2012年6月)。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街道农村集体“三资”清理领导小组(与街道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合署)。新建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承担具体组织协调实施工作。

2.制定工作方案,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3.做好宣传发动,切实做好动员部署工作。

4.组织业务培训。

(二)全面清理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底)

1.清理。以村自查为主,村组集体“三资”,由村统一组织清理。村成立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会计、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群众推荐的村民代表参加的7—9人小组,对集体“三资”进行逐笔逐项清理。资金、资产的清理,要以村会计账为依据,坚持帐内帐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帐务相结合,以物对账,以账查物,全面清点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查清来源、动身和管理情况;对资源的清理,要采取实地勘测丈量的方式,查明实际数量及其权属。

2.登记。在“三资”清理过程中,按照省里统一制定的清理核实情况登记表,清理一项登记一项。资产资源的登记要按类别详细登记其名称、数量及使用情况。登记的内容要全面,事实要清楚,数字要准确,做到不遗不漏。

3.核实。对已清理登记的集体“三资”,由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村民主理财小组、各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参加的核实小组进一步逐项逐笔进行核实。重点对“三资”的数额、权属、台帐与实物、处置与管理等情况进行核实。经过核实后的“三资”,要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4.公示。对初步核实后的集体“三资”,由清理核实小组负责逐项逐笔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或通过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和有关当事人征求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间,村里要安排清理核实人员,接待农民群众的咨询和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凡在公示期间,农民群众对“三资”情况有异议的,都要进行核查,直至农民群众认可。对核查不清或有争议的“三资”,不得进入确认程序,列为“待处理问题”,上报街道“三资”清理机构协调处理。

5.确认。公示期满,按照有关规定,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理结果进行确认。

6.上报。经过村民会议或村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三资”清理结果,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会计、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分别签字后上报街道“三资”清理和委托服务工作组审核,再经街道核定同意后,汇总上报区“三资”清理办公室。

(三)检查验收(2012年9月)

1.检查验收。先由村组织自查。在此基础上,街道集体“三资”清理办公室组织人员对村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验收,及时通报检查验收情况,并要求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

2. 工作总结。村全面总结“三资”清理工作并写出报告,报街道集体“三资”清理办公室。

3.建章立制。制定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和办法,建立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中心,依法签订委托协议,推行委托服务,构建规范有序、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街道形成工作综合报告上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是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件大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新建村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制定具体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三资”清理的顺利实施。要建立“三资”清理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做好日常工作。要定期向街道报告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对自查出的问题,进行自我纠正,自我规范,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二)抓好宣传培训。新建村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利用会议、公开栏、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政策,统一思想,消除顾虑,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三资”清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准确把握“三资”清理的程序和政策规定,明确方法,及时开展清理工作。要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对集体所有的“三资”包括账内外、库内外、村内外进行全面清理,做到不留死角,不重不漏。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和谐农村的大局,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干部队伍战斗力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系统、规范的农村误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考核、经济保障和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增强农村误工干部的岗位吸引力,不断拓宽农村误工干部的来源,有效激发农村误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二、主要要求

1、严格控制职位和职数。农村误工干部的职位必须严格按照妇女主任、民兵营长、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和团书记四个职位的要求设置,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妇女主任应是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随意增设其它职位。要按照精简人员、改善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大力推行村定、误工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从严控制各村误工干部职数,鼓励村干部兼职兼岗。原则上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级可支配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设3名,经济实力中等(村级可支配收入50—100万元)的村设2名,经济薄弱(村级可支配收入50万元以下)的村设1名。个别集体经济实力特别强(村级可支配收入200万元以上)、村级事务相对较多的村,经镇(区)党委批准同意设4名。对于目前超职数配备的村,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分流到位。

2、健全选拔任用机制。要拓宽误工干部的选拔范围,按照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愿望和能力的要求,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经商回乡人员等优秀人才中选拔误工干部。要建立误工干部任用镇、区党委集体研究制度,确保人员进出有序。新任用误工干部必须由村“两委”提出申请,经镇(区)组织办考察,形成书面考察材料,提交镇(区)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未经镇(区)党委同意,不得撤换、新增误工干部。对现有误工干部,各镇(区)党委要认真核实,重新发文明确,并登记造册,纳入镇(区)组织办管理。要建立误工干部正常的退休制度。误工干部的退休年龄由各镇(区)自行规定,但不得超过定工干部退休年龄。

3、推行工作考核机制。要建立误工干部岗位工作年度考核制度,根据误工干部的岗位职责要求,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方法上注重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要将考核结果与误工干部的报酬、表彰、奖励和提拔使用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引导村误工干部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加快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把握,争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廉洁奉公的清白人。对误工干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要及时总结宣传;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误工干部,要大力予以表彰和奖励,或提拔使用,或通过选举为党代表、人大代表、评选先进、经验介绍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对不称职或大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进行调整。要关心农村误工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好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落实经济保障机制。农村误工干部做好岗位工作,完成分工任务,按本村定工干部报酬收入的一定系数或比例享受报酬待遇。报酬水平由各镇(区)党委视村级财力自行确定。要全面推行农村误工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误工干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具体参保办法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文件为准。

5、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要认真组织误工干部开展任职培训、任期培训、进修培训和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积极支持和鼓励误工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力争到2010年,全市35岁以下的农村误工干部都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要加强误工干部经常性的政治教育,不断提高误工干部的政治素质,自觉接受村“两委”的领导;要加强误工干部政策法规教育和岗位培训,督促他们依法行使职权,严格按政策办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加强误工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引导农村误工干部进一步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切实提高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

第7篇

我国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宪法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虽然我国法律体系上至宪法,下到地方法规都针对土地及土地管理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但在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已经显得滞后和力不从心,我国农村土地权益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财产权要求主体明确,即便是共有,也要求要有明确的主体。主体不明确,直接导致法律关系模糊,权利责任不清,造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混乱局面。比如“农村集体”这个概念,“农村集体”由谁来行使权利?是村委会还是本村农民整体?现实的做法是由村委会代表“农村集体”行使主体权利,但很少承担责任。这样的机制直接导致在城镇化进程中,本应作为农民的既得利益,却被乡、镇、村组织侵占。我国农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不明确,是立法上的缺失和法律解释的模糊是造成的。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不完整

土地权益作为物权的一种,享有绝对权力的主体只有国家和集体两种,而广大农民和市民只享有土地权益中的用益物权,而没有处分权。即用益物权人对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等。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不完整,直接导致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通。作为财产权的一种,没有处分权的物权直接导致财产性收入偏低,这也是城乡二元制体制带来的弊端。

(三)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不完备

现行法律体系框架下,国家作为土地征收唯一权利人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征地权力过于集中,征地目的过于宽泛,征地程序不够严谨,征地范围过于宽松,征地监督缺乏机制,特别是征收补偿标准没有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适时调整,标准明显偏低,加之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不到位,导致社会矛盾累积甚至激化,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定个人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做出了牺牲,就应该给予他们公平合理的补偿。在我国,土地征收补偿仅仅按土地生产性收益对被征地农民进行经济补偿,是一种不完全补偿,明显有失公平,这是直接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严谨

我国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土地中耕地面积已经不能再触及底线,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少,而地方各级政府出于对GDP的片面追求,屡屡超常规征用土地,甚至是耕地,造成土地流失严重。土地大部分被开发成房地产和工业园,造成GDP增长结构问题和“土地财政”依赖两个难题。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分散的宅基地管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相背道而驰,且农村宅基地房由于没有完全产权而不能自由转让,这也是直接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缺少渠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配套

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户在保留承租权的前提下将土地权益中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民或经济组织,从中收取适当流转费用而实现土地财产性收入的一种契约。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农村家庭有效劳动力减少,大量土地闲置甚至抛荒,加之闲置的未利用建设用地,造成土地利用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建立一套土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法律机制,解决土地权益调整相关问题,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扫清障碍已经迫在眉睫。

二、土地权益之法律调整原则

“有效益的增长、有质量的城镇化、有节奏的改革”预计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三条关键线索;则有望成为连接这三条线索的重要切入点。历史经验表明,有什么样的土地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增长方式,也就相应有什么样的城镇化模式。[2]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权益调整应由法律手段主导,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土地权益关系需要确立基本原则。

(一)土地权益法定原则

土地权益应该由法律明文规定。我国立法中应规定与土地相关的各种所有权及其权益,特别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其权益。这是运用法律对土地权益进行调整的基础和首要原则。

(二)土地权益共享原则

该原则是指对土地权益收益的分配应当综合考虑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实现收益的普遍与合理分享,这也是法律公平公正价值的体现。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确立土地权益共同分享的原则意义重大。

三、土地权益之法律调整方法

土地权益法律关系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对土地及土地权益的实现与分配在法律层面的各种关系之总和。现行调整土地权益的主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的土地相关规定。从法律层面来讲,对于土地权益调整有民事、行政、经济、刑事等方法。

(一)土地权益之民法调整

民法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针对的是平等主体。土地权益本身是一种财产权,民法调整土地权益主要是通过确认财产权来保护土地权益主体的。但由于土地权益各主体地位的不对等,特别是个人土地权益的不完整性,导致民法调整土地权益能力有限。

(二)土地权益之行政法调整

行政法律关系围绕行政职权行使过程展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广泛存在容易侵犯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和造成相同案件,不同裁量的不公平现象。而抽象行政行为要先经行政复议才可诉讼的制度设计,为行政相对人维护权益增加了难度。比如土地征收补偿标准,非经国家立法调整,其标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很明显,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弱势,而行政法调整土地权益只能是一种通过限制公权而保护私权的一种土地权益保护方法。

(三)土地权益之刑法调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刑法调整土地权益法律关系只针对土地相关犯罪行为,体现在打击土地相关犯罪上,从某种角度讲,刑事方法是一种事后惩戒的土地权益保护方法。

(四)土地权益之经济法调整

经济法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注重经济权益的保护和经济利益的总体平衡。事实上,土地权益关系的核心就是收益权,即土地权利主体对土地产生的利益参与分配并受益的权利。由于土地是我国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保障,且流转途径有限,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覆盖面不足,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过高,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地有序流转,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如何在土地流转和土地权益保护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就是国家在协调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宏观调控以及制定好相关保障机制,为深化扫清障碍。综上所述,土地权益之法律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各部门要尽职尽责,特别是土地执法部门,要管好土地,依法管地。在立法技术、执法过程和法律监督各环节创新机制,确保土地权益在法律层面的全面调整。

四、完善土地权益之法律调整相关措施

时至今日,距离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城乡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为了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农民与城市居民权利平等,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都是必需的。在十召开以后,首要的、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体制改革无疑是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其中包括城镇化的推行、土地确权、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户籍一元化等等改革与发展措施。这是关系到“以人为本”原则得以贯彻的大事,也是确保农民分享包括土地权益在内的改革红利的大事。

(一)完善土地确权,加强土地管理

调整土地权益,必须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首先在立法层面,要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归属,给权要给的完整,确权要确的及时。不完整的财产权在对抗第三方时终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完整的财产权在享受权益时也会大打折扣。其次尽快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证证书制度,由国家正式进行确权,用制度的落实弥补法律的模糊,让农民亲自掌控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第三方以任何形式侵占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具体措施如下:1.借全国经济普查之机,搞清土地现状,为土地立法提供数据支撑;2.确认发放农村房屋房产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为农村房产流通扫清障碍,开通农民财产性收入主渠道。3.确认发放农村土地(承包地,自留地,林地,山地,滩地等)使用权证,为土地有序流转铺平道路。

(二)调控土地流转方向,实现土地有序流转

土地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调控土地在一二级市场的流转方向,遵循土地利用的社会利益本位,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其意义不言而喻。遵照契约精神,按照合同原则,鼓励农民有序流转土地权利,集中优势发展各类专业大户或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真正做到农地农用,有序流转。具体措施如下:1.优先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专业大户提供用地,确保农地农用。2.倡导农产品深加工公司加农户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努力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3.国家有计划对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和税费减免,甚至是财政补贴,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

(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确保土地合理使用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国家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个人土地权益之间的矛盾;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与地方财政对土地依赖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有限与土地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城乡差距拉大与共享改革成果之间的矛盾。通过法律对土地权益的配置与调控,削弱政府对土地利用与收益的权力,赋予个人更多土地权益,优化产业结构,丰富经济发展模式,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在符合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目标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土地,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有土地带来的更多财产性收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果。具体措施如下:1.土地管理部门应注重宏观调控,重点控制用地方向,减少审批环节,间接提高用地效率。2.土地管理部门应注重事后监管,严厉打击圈地行为和不按审批用地性质用地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让土地不法者产生敬畏,不敢违法用地。

(四)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切实做到权益共享

十报告提出,“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怎样提高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让农村土地权益最大化,是的重要内容。当上述措施都还不足以保障这一目标实现时,就只有运用税收这一宏观经济调节杠杆来调整土地权益分配。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将农民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之外,那么在利益分配的最后环节可创设土地增值收益补偿税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2.开征房产税,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此来反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

(五)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淡化土地养老模式

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模式单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和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失地农民怎样养老?他们为国民经济发展付出了最宝贵的生产资料土地,理应由国家统筹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一并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要想加快,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09年试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86亿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老年居民达到1.33亿人,有12个省整合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定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13个省级和1572个县级行政区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标准,全国月人均养老金水平78.6元,基金累计结余2504亿元,其中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2200亿元。[3]就目前而言,规范农村养老保险金相关的运行机制,最大程度的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保障社会和谐所必须做到的。具体措施如下:1.降低个人缴存比例,努力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2.逐步统一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为经济二元制破冰探索可行途径。

五、结语

第8篇

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一城三基地”、扮靓“陕西西大门”、建设“四个__”宏伟目标,按照“产业发展园区化、人口聚集社区化、基础设施便利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生态化”的要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为保障,着力抓好“优美小镇”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幸福新__奠定坚实基础。

1.彰显特色,打造“优美小镇”。突出各镇的特色和定位,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结合重点镇、示范镇及“门户镇”建设项目,着力打造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优美小镇”。改造提升亭口、巨家、枣园、丁家、洪家、彭公、相公等7镇的街道、给排水、绿化亮化等设施条件,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依托项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完成宇家山新型农村社区民居建设、给排水、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尾留工程,配合县扶农办抓好浅水塬扶贫产业园新型社区建设。

3.突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建设新农村重点村10个,完成10个新农村重点村给排水、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休闲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10个。

把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条件、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全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全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科学编制各类规划

按照“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示范镇、村(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完善城乡的规划体系。5个“门户镇”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县城总体规划》、《__县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__-2030)》等总规,进一步修订完善《“门户镇”建设规划》及各类详规,不断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各镇(办)要将新农村重点村建设规划编制作为重点,结合村情民意,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以人为本、适当超前、突出特色,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进行编制。要严格各类《规划》的管理和实施,坚持实行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增强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稳粮、优果、增菜、兴畜、提劳”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发展苹果、核桃、畜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一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项目,确保全县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万吨以上。二是不断提高“两果”效益。积极实施“优果”工程,抓好果园“换代、提质、增效”工作。在抓好塬面果园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山地果园,年内新建苹果园1.3万亩,新建核桃示范园0.5万亩,发展油用牡丹示范园0.3万亩。积极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全年完成树形改造4.5万亩,间伐1.5万亩,强拉枝18万亩,巧施肥26万亩,无公害17.5万亩,果实套袋20亿只。三是稳步发展设施蔬菜。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000亩,积极发展香菇食用菌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四是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引导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羊养殖为突破,养鸡、獭兔、肉牛为补充的多种养殖新局面,力争生猪存栏达到3.5万头。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防疫密度、挂标率、建档率常年保持在100%。五是努力提高劳务收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外出务工人员业务素质,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4万人次以上,力争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六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0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

(三)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均等”的工作要求,以完善示范镇、村(社区)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镇、村(社区)和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示范镇建设方面:亭口镇继续实施省级重点镇各类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打造县域经济副中心。巨家镇实施南大街综合改造、农贸市场建设和污水处理站建设等项目,完善城镇设施条件。枣园镇实施镇区立面改造、绿化亮化及民俗文化包装等项目,弘扬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洪家镇实施马寨街道升等改造、给排水及绿化亮化等项目,将马寨街道打造为镇域经济发展副中心。相公镇实施镇区综合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及青龙山乡村生态旅游区建设等项目,着力建设县域北部经济重镇,扮靓“北大门”。昭仁街道办实施清风路拓宽硬化及人行道铺设,修建沧海文化广场,完成街道绿化、亮化,建好“县城后花园”。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全面完成宇家山新型农村社区民居建设、给排水、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尾留工程,力争年内群众搬迁入住。抓住异地移民搬迁机遇,抓好浅水塬扶贫产业园新型社区建设。

3.新农村建设方面:抓好沟泉村、浅水村、杨厂村、川丰村、四合村、田家村、十里铺村、公主村、孝村和龙头村等1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处、休闲健身广场7处,硬化村庄道路8.6公里、新修排水渠7.6公里,完成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同时,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成为“美丽乡村”。

(四)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要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培训、就业介绍等一体化管理制度,落实各类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回长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逐步完善城乡居民“3+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大病二次报销)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覆盖城乡、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和装备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继续推进互联网络设施向农村延伸;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惠民演出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城乡体育建身设施建设,满足群众精神层次需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证农民群众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严格按照县委改革办要求,扎实开展农村改革各项工作任务,不断优化农村发展条件,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加强县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和镇级土地流转中心建设,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三是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提高奖补标准,扩大奖补范围。四是以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新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领导包抓、部门包建、企业包扶工作机制。各县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包抓的镇(办)、村(社区),调研了解情况,检查工作进度,解决困难问题。县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确定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措施,尽力开展包扶。

第9篇

综合各种因素,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农业总产值达到24.06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936元,同比增长5.8%;粮食总产稳定在4.5亿斤以上。

具体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创新一个机制,推进三大建设,实施五大工程。

(一)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层次薄弱等矛盾,重点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下功夫,努力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一是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制度性的关键性举措,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促进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及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扭转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功能薄弱的格局。适应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重点通过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奠定农业公益的基础;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经营组织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推进三大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推进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坚持用经营的策略建设新农村不动摇,以打造有个性的特色化村庄为核心,进一步创新思路、机制和方法,强力推进,快速启动,较好保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省、全市格局的领先地位。在选点定点上,突出“三个优先”:优先选择国道、省道沿线和中心城镇、旅游景区周边的村庄列入明年试点范围,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精品亮点;优先选择一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文化的个性化村庄,并给予叠加点扶持其改善基础设施和打造工作特色。优先选择先期成立理事会、组织完成“三清”、签订农户分户项目协议书、筹集资金10万元以上的村庄列为试点。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四个结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弘扬稻作文化相结合,把改水改厕同普及太阳能和沼气建设结合,把推进城镇化和实施民生工程相结合。在推进机制上,注重“五个强化”:强化结对共建机制、强化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规划执行机制、强化投入多元机制、强化奖优罚劣机制。

2、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紧紧围绕“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三年总体目标,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林权交易市场化、林业经济产业化。力争再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提前一年完成省里提出的预定目标。一是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责权利结合的原则,在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林地合理流转;尽快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各类法人、经济实体和个人以承包、租赁、拍卖、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林业建设和综合开发。二是推进林权交易市场化。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和评估中心,成立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力争将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林业产权交易网,充分激活和规范全县林权交易市场。三是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化。大力发展以杨树、泡桐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进一步壮大以雷竹、油茶、花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业加工企业,加快林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力争新建雷竹基地3万亩,油茶基地4万亩,林业产值突破10亿元。

3、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战略机遇,认真研究和用好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盯紧重点支持领域和项目,做好项目的策划、规划、立项、编制及申报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计划笼子,确保并争取突破应有份额。另一方面,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尽快完成《万年县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万年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设审;抓紧实施大港桥、群英2座中型及11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切实做好大港桥(含余源)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加固工作,全面启动万亩圩堤齐埠圩除险加固和鄱阳湖二期治理第6个单项工程,大力实施以供水水源地、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和崩岗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项目,继续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农田4.5万亩;解决全县12乡(镇)2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从根本上弱化了我县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市场牵动、基地促动、标准驱动、内外联动”五大工程,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加工附加值高、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强、特色基地发展速度快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1、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围绕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产集团和省市龙头企业,做好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力争三大产业集团早日上市,其它龙头企业实力更强、带动作用更大。研究出台扶持本县骨干企业的具体措施和评选办法,重点扶持50个强势骨干企业,促使全县农业企业整体崛起。进一步发挥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吸引县外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到我到投资、开发农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集团,借助外力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链条长的大型农业项目,用一流企业、一流技术、一流产品尽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今年新增农业企业10家,其中加工型企业新增5家。

2、大力实施市场牵动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重点,放手发展、积极引导、逐步完善,为农产品销售提供载体。加快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壮大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抓紧实现与乡镇站所、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的联网,开拓无形市场。

3、大力实施基地促动工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围绕贡米、生猪、珍珠等特色农业,重点抓好裴梅的3000亩有机贡米基地、湖云的万亩省级水稻高产示范片、以梓埠为主的20个万头猪场、以石镇为主的千亩吊瓜基地和5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以上坊为主的千亩大棚蔬菜基地等建设。力争2009年生猪出栏70万头,实现产值10亿元。

4、大力实施标准驱动工程。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加快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步伐,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组织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和抽检活动,公布监测结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消费安全。严格农产品生产全程监管,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严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培育万年生猪、万年贡米、万年珍珠等知名品牌,支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力争2009年认定无公害产地3个、认证绿色或有机食品4个。

5、大力实施内外联动工程。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密切农产品经贸往来,强化信息、市场、管理、资源多方面交流、对接、联姻,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战略合作,有力提升我县农业开放度和外向度;坚持以“现代、科技、规模、高效”为标准,加强与对系,积极引进台资企业,加快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力争到2010年,该试验区初具规模,发挥出示范效益;积极鼓励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突破传统地域界线,走出万年门户,开发利用外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外向扩张。

三、2009年第一季度工作安排

一是督促和带领农口各部门积极跑部进厅,加强项目申报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落户万年,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百千”工程任务目标。

二是深入各乡镇,加强“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督查,确保1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三是抓好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工作,确保在汛期前所有施工项目能按时按质完工。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土地不仅是农民主要的劳作对象,还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能否得以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农业的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协调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发展,有利于深化农业改革,有利于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土地流转的基本问题

1.1流转行为不规范

首先,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为群众自行组织,缺乏政府指导的有序性和引导性。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流转时,经常采取强制化方法,不尊重农民意见。再次,某些地区土地流转过后,土地用途也随之改变,原本的农业用地用来发展第二、三产业。最后,土地用户之间经常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这种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容易发生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和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1]。

1.2流转时间较短

由于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较深,并且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务农意识较强,因此,土地流转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土地转向方认为短时间的土地使用,不值得投入较高成本,从而导致土地价值得不到及时发挥,土地流转效率较低。

1.3流转形式较单一

虽然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但是,实际的土地流转仍仅局限于土地用户之间,一旦有反对流转的农户出现,那么新型的土地流转形式就会受到抑制而得不到较好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被流转的土地规模较小、农业稳定性较弱,也使得一些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行动力随之降低,对土地流转的发展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1.4流转政策不完善

现如今,农村土地流转基本上根据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流转管理,但是,不同地域的农村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国家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与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存在不相适合的情况,致使其土地流转仍然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的支持,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2优化土地流转的有效措施

2.1强化规范性管理

一方面,要针对农户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行为给予规范性的管理。相关部门对此要进行全面引导和监督,切实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对于已经存在的土地流转问题和纠纷矛盾要予以及时的解决,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管理政府行为,避免出现政府强行决定、擅自执行等现象,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见,加强与农民的交流和沟通,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与农户协商处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2]。

2.2建立健全机构建设

从县级到村级逐步强化土地流转机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和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的优势。当出现流转纠纷时,为了确保土地用户的利益,要建立有效调节纠纷的相应仲裁机构。与此同时,将土地流转工作视为农业部门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并对此项工作全面引导、管理和监督。此外,县级和乡级的农业管理部门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以此省去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定期进行档案信息补充和完善,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3加强规模化引导

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即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便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这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它能将过去土地分散化经营转化为土地整体化经营,实现土地的集中管理,促进了农业经营集约化发展。但是,现如今只有借助政府手段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农业生产的风险较高、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对于有志于发展农业的生产者来说,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困难较多。因此,政府要为其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加强培育新兴农业主体,以此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2.4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首先,健全土地承包政策。要想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就要健全这一土地政策,提高农户对此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应用性。然后,不断推行优惠政策。将农业产业化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打破农业地域限制。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多层级的保障制度。坚持“农户自愿、因地制宜”的流转原则,强化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经济价值[3]。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通过强化农村土地流转行为规范性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构体系、加强规模化引导以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理化发展和进行,能够有效解决各种土地流转问题,能够促进农业改革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牛一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对外经贸,2016,(02):118~119

[2]刘建丽.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当代经济,2012,(02):80~81

第11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农村变革的新起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变革的一个新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上世纪年代末实施的,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减负。

而站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这个“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则更加清晰。国际经验表明,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矛盾累积到今天已演化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大局的焦点。

正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样的宏观背景,催生出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料显示,××年我国农业用地减少了数千万亩,突破了应该稳定在年的亿亩的耕地指标,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亿亩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短缺造成基本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物价上涨,导致××年年初物价指数突破。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林毅夫由此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对于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预防通缩、拉动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将成为未来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最大市场。

农村进步的新理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字的定位,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全新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分析说,新农村至少具有三个“新”特点:一是新在城乡之间的统筹良性互动上,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二是新在农村的发展重在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三是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保持充满田园风光的良好生态型社会。

全新的建设理念来源于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年之后连年扩大,目前仍维持在∶。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通电话,的村庄还没有通电,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由于农民手中没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不仅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连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有到的农村人口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年代共需支出元,年代需支出约元,到××年则需支出约万元。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不能止于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国务院总理挂牵的事。今年月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建设正迎来一次新的发展。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农村教育方面,中央明确提出,到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年招标采购总计亿元的总值。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已有万农户用上了沼气。以沼气等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生态项目,如今已在各地农村积极推进。山东、浙江等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口号,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河北省从××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确定把“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主要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档案示范村 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带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农业农村档案资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见证,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基础工作。自2005年起,我国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神湾镇的档案示范村建设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今后农业农村工作有参考、经验借鉴、史实查证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档案村建设的重要性

管理档案是农村日常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农村档案工作是以各种不同的载体形式记录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具有重大意义的事项。档案示范村有利于保证政务公开,有利于保证基层群众的民,有利于保证依法治理,也保证了人民群众拥有各种基本权利;档案的存在保障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有一些村庄不太重视收集整理档案,导致档案遗漏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村干部在解决民事或者经济纠纷时找不出确切的证据,使得案件无法圆满解决,更有甚者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档案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改革的进行,收录了许多农村举办的有益活动,比如五好家庭,文明户等。档案的存在有利于保证这些活动的公平公正,提高人们积极参加的兴趣,从而使得村风、民风良好,有效的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帮助。

二、档案示范村建设的几点措施

神湾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档案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镇各部门与各村(居)积极配合,全面开展档案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档案检查验收过程中,达到了省级示范村的要求,通过了省级的验收,其中外沙村、宥南村获得档案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因此,神湾镇在建设档案示范村过程中的多项措施都值得借鉴。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神湾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档案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农村建设档案的工作,深入贯彻上级要求,明确目标及任务,提出了“四个高”的具体要求,并把建设档案示范村的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分管领导牵头,指导和督促农村的档案建设工作,专门召开动员会,积极推进档案建设工作,从而保证档案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顺利有序。

(二)组织业务培训,加强宣传力度。

市镇两级的档案部门大力支持各村(居)档案建设工作,为了提高档案示范村的建设水平,神湾镇开展档案工作培训,要求镇村全体干部参加,提高全体干部对档案的认识,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布置档案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目标与任务要求,并广泛地宣传档案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建设档案的重要性,营造推进农村档案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查漏补缺。

各级部门均按照镇上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任务要求,进行日常的督察建设档案工作,同时神湾镇党委委员梁志强带领小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商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要积极探讨解决的方案,查漏补缺,以保证档案村建设的顺利完成。

(四)研究建档内容,确保取得实效。

神湾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村务、农村科技、低保、林权、基层组织等方面纳入档案建设之中,并作为建档典型,发挥典型档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力宣传,逐步推广。与此同时,加强对具有特色档案和重要档案的管理,比如家电下乡,社保低保、农村经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关系到人民利益的档案。

(五)加大资金投入,完成硬件设备。

神湾镇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投入约40万元,其中设备投入达15万元,建立了200平方米,各种设备齐全的镇档案室,同时,为确保文件档案的安全,还配备了必要的防火防虫工具。借鉴神湾镇的措施,镇、村两级要增强档案基本设施,加强场地、制度、设备建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投入经费改善原有的档案保管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设置适合群众查询利用档案和公开文件之处,为人民大众服务。

(六)抓住重点难点,收集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难点,要充分发挥村干部、人大代表等多方面的力量,挖掘并收集各个时期农村各种工作活动形成的资料,重点整理农村组织建设、事务管理、宅基地、低保、计划生育、党员档案等形成的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与镇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尽力收集散布在民间的宝贵资料,比如新农村建设中,反映新农村建设前后变化的,对比鲜明的资料、照片,并且妥善安全保管这些资料。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农村的拆迁,农居的新建。农村档案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记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13篇

【摘要】目前,我国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本文将对当前我国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村镇规划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

为了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积极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举措,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前,我国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我国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缺乏有效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农村建设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发展,根本就没有具体的规划。由于缺乏有效的村镇规划理论体系,有些村庄建设还存在着自然发展的方式。目前我国的村镇建设的规划主要是着眼于整体,这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地相关的工作人员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体的村镇规划方案,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完成。

2、村镇规划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

由于部分村镇规划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本区域有效的协调政策,导致了各村镇无法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不能科学规范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地区缺乏规范的规划建设指导,村民不能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建房,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的问题[1]。在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部分村镇存在着文化精神和政治民主缺失的严重问题。

3、村镇规划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村镇规划标准》是国家为农村建设规划制定的标准。但是,由于其内容比较笼统,部分村镇规划建设便一方面参照其中的技术标准规范,又同时参照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这导致了村镇规划建设中出现混乱管理的现象。村镇建设急需要一整套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4、村镇规划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加强对村镇规划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存在着管理资金匮乏、管理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人员知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这导致了条例无法被有效地执行[2]。此外,村镇规划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导致了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

5、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部分村庄布局分散,资金缺乏,所处地域地形复杂,导致了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完善、不及时的问题。如:缺乏乡村的娱乐健身场地和设施;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缺乏畅通的村镇公路;缺乏有效的网络设施;缺乏规范的废水、污水排放与处理系统;缺乏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这些都不利于村镇的乡村文化和居住环境的建设,给村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不便。

6、“空心村”问题严重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农村逐渐向交通便利的地方进行发展,大量建筑新房,导致了村中心大批的旧房子和院落无人居住,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了农村的人口迅速减少,甚至出现整道街都无人居住的现象。这导致了“空心村”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村镇的规划建设。

二、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

政府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寻求专业的规划设计人才,在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度超前、经济实用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规划体系要对具体内容做出细致的规定。制作规划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如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不是规模大小。要促进房屋设计和建设水平的提高,要设计出与当地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匹配的房屋。

2、加强村镇规划的管理机制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的资金供给。现阶段我国已经发展到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国家要加大财政拨款,号召全社会参加到农村的建设中来,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从而也保障了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对资金的需求。第二,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对基层管理机构的建设,对管理工作所需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于工作人员很好的开展管理工作。第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补充。人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通过正规的招聘方式,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进行补充和优化,从而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对建房审批和登记备案、工程设计、建房技术服务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其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制度基础。

3、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的环境。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中,不仅要重视对电力、网络、通信、防灾、道路交通、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排水等系统的建设,还要重视对教育、商业和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娱乐活动场地及其器械、图书室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以此来给农民创造一个美好的、便利的生活环境,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

4、加强对村镇生态环境的规划

在对村镇进行规划时,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首先,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实行现代化生产方式,减少传统的耕种方式对土地有机成分的破坏。减少对耕地和绿地的占用,将严重污染的企业搬离出农村,减少对土地具有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排放。其次,要保护农村的水源。对生活废弃物和污水的排放进行妥善的处置,避免其对水源产生污染。第三,在农村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减少对污染气体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农村的大气环境。

5、对村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编制

由于许多的村镇存在地形复杂和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了村镇的规划建设不能规范统一的进行,无法满足农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为了改善这些村镇的生活环境,要对其进行重新规划。政府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村镇分布体系,不仅要考虑到村镇的人口规模、交通便利、饮用水源、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等因素,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考虑,加强对农村发展的预测,以满足村镇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3]。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要重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邱昌锋.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73.

第14篇

新一轮改革要树立人本改革观、全面改革观、公正改革观、创新改革观、持续改革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后,中国新一轮改革面临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的形势和环境:国际环境变了,自身地位变了,技术环境变了,发展阶段变了,人口素质变了,体制环境变了等。在新的环境下,改革的对象变了,改革的内容变了,改革的重点变了。因此,自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要有新的观念,具体表现在:

一是要树立人本改革观。从“满足人”、“依靠人”和“引导人”三个方面树立人本改革观。所谓“满足人”是指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而要从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出发推进改革,用人民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所谓“依靠人”是指改革不能只成为少数领导者或少数精英的事业,而要成为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事业,充分依靠全体国民来推进改革。所谓“引导人”是指改革的主要对象——制度要成为激励人的合理合法行为、约束人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的手段,通过改革形成良好的制度秩序。

二是要树立全面改革观。要认识到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生态改革等,而且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改革不能长时间在经济改革上“单兵突进”,今后要按照“十”要求,协调推进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和生态改革,协调推进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协调推进不同区域的改革试验等。

三是要树立公正改革观。要正确处理好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权益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推进者与被改革者之间的关系。改革要尽可能公平、公开、公正地进行,改革不能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实现个人或小团体权益的手段,改革的成果要让全体国民共享。

四是要树立创新改革观。要认识到改革不仅是促进发展的创新手段,而且改革本身也需要创新。改革本身创新包括改革内容创新、改革模式创新、改革思路创新、改革手段创新等方面。改革总是特定时空的改革,过去行之有效的改革不见得未来也行之有效,此地行之有效的改革不见得彼地也行之有效,因此改革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必须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

五是要树立持续改革观。时代在前进,环境在变化,制度不断出现新的不适应,故改革无止境,必须树立持续改革观。对我国来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远未将制度理顺,而且近年来随着改革步伐放缓,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新一轮改革的迫切性日益凸显。

改革要有新突破口

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应是从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即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入手。

首先,必须明确,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寻找改革突破口,与改革开放初期寻找改革突破口,有了很大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寻找改革突破口主要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选择的,故我们采取了“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增量后存量、先双轨后单轨、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径。总之,遇到难题或硬骨头先绕开走。而现在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已经被逼到了墙角,要碰硬了,要触犯既得利益了,再绕开走行不通了。因此,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应是从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入手。最重要、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

突破口一是政府改革。按照优化权利配置的方向,政府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减权力、减机构、减人员、减税费、增责任”,即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经济管理权力,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减少企业和居民的税费负担,增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责任。这是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突破口二是企业改革。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限范围、削特权、增上交、加责任”,即:要限定国有企业的范围,主要经营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即专注于公众需要但民营企业不愿意干的公共产品生产;削掉垄断行业中国有企业的特权,包括行业进入的特权、垄断土地资源的特权、垄断信贷的特权、垄断定价的特权等;增加国企利润的上缴,国企资产是全民共有的,不能仅为国企内部的小利益集团所用,必须惠及全民;增加垄断行业中国企的社会责任,国企占有大量的国有资源,又有那么多的先天优势,故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突破口三是居民改革。居民改革的方向是遵照宪法,将居民变成现代公民,使每个居民享有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思路是“还权、增利、担责”。“还权”是指按照宪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赋予居民应有的产权、自由选择权和平等交易权。“增利”是指通过税费制度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减轻税费负担,增加工资收入、财产收入和福利保障待遇等。“担责”是指按照责权利对称原则,居民要承担现代公民应负的纳税、遵纪守法、诚信等社会责任。

改革要有新招数

只有通过对改革本身进行创新,或者对改革本身进行改革,树立改革新观念,找准改革新突破口,我们才有可能推进科学改革,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难题,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3年我们不仅要加快推进改革,而且要对改革本身进行改革创新。改革也有一个科学改革的问题,也有一个创新的问题,也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问题。改革也有好的改革和不好的改革,还有伪改革。所以,我们还要追求好的改革,要对改革进行改革。

第一,创新改革理论。以前我们的改革理论主要是渐进改革、双轨制改革、增量改革等。今后我们要推进科学改革,因此要在人本改革、全面改革、公平改革等改革理论方面进行创新。

第二,创新改革组织。以前有国家体改委,后来变成了体改办,再后来就并入了国家发改委,发改委的改革职能很弱,远不能胜任今后推进全面改革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改革组织创新。“十”报告指出,要建立改革的协调机制。今后的改革协调机构必须是中央层面的机构,因为它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远超过了原有体改委的职责范围。

第三,创新改革规则。也就是说改革也要按规则进行推进。最近,国务院领导在改革会议上就强调,改革要用法治的方式推进,改革试点的成果可以上升到法制层面。那些不适应新一轮改革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尽快进行修订。

第四,创新改革规划。就像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样,制定各个层次的改革规划,通过规划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路径、具体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而且,这些改革规划也要创新,包括创新改革规划的实施主体,创新改革规划的内容,创新改革规划的实施方法,创新改革规划实施的考核办法等,总之要使改革规划落到实处。

第五,创新改革试点。改革需要进行试点,但改革试点的目的不是为了各地方去争取特权和优惠。改革的正确方向应是让各个地方、各个主体公平竞争。我们要通过试点搞一些去特权优惠的“真改革”,而不是去搞一些获取特权优惠的“伪改革”,改革试点也要努力创新。

第六,创新改革方式。最近国务院领导强调,要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光强调哪一方面都不行,这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方式选择的问题。还有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要优先进行增量改革,以减少改革的阻力,但同时也要对存量下决心进行改革,如果存量老是不动的话,那么增量改革也将难以顺利推进。

第15篇

近几年,我们**镇委、政府严格按上级的有关规定和指标水火不相精神,整顿和转变机关作风,制约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提高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树立党政机关整体和领导干部个人良好的执政形象,积极营造“机关面向基层、干部走向服务,作风转向务实”的工作氛围,努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认真招待上级有关规定,做到循规蹈矩不走样。对上级下达的有关规定和批示精神,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做到:一是高度重视。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起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不断提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二是贯彻执行。召开专门会议或借助相关会议及时传达贯彻到基层,到有关人员。三是跟踪督查。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主管领导随时检查,有关人员定期汇报情况。四是纠偏必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随时纠正。

2、完善政务,财务管理机制,做到细致入微不疏漏。上级下达有关规定和批示精神后,我们结合我镇的具体实情况,分别充实到相关规章制度中去,进一步细化要求,使之更加明确和便于操作。根据近些年上级下达的《领导干部廉洁行政若干准则》、《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减轻农民负担若干规定》和有关《禁令》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镇镇村政务、财务管理若干规定》,把上级折规定和要求融入其中,全面堵塞了政务、财务管理的“漏洞”。党委、政府每月规定领导干部下乡10天,一般干部15天,农忙时节“全天候”和“零距离”开展为农服务。我们通过“两查一汇报”的办法,确保每个领导干部遵守规定。即先在政府机关清查单位在岗人员,再到所包村屯抽查下村到位人员,然后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从去年开始,我们严格执行上级取消招待报销进帐的规定,一律按上级规定的标准定额收取“误餐补助费”,指定在“大屯”和“于家洒楼”吃饭,坚持每餐不超“四菜一汤”的标准。去年,全镇做到:村无招待费报销进帐,领导干部个人没有超标准招待费支出,全镇实现招待费“零”的目标。

3、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做到服务“三农”不跑空。在农村改革、市场经济和“世贸”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大搞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作风创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实行“三多三不”做法。即多服务,不干涉;多指导,不指令;多示范,不强迫。坚持“三个面向”原则。即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大力开展“三大服务”。即政府牵线拱桥,大搞订单服务;科技兴农抓引导,大搞科技服务;延伸链条强纽带,大搞中介服务。全镇呈现一派“党委、政府转变作风、挺身前沿,率众攻坚;镇村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开赴一线,服务示范;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抢占主动,奋勇争先”的喜从局面。到目前为止,全镇建立水稻、蔬菜、肉牛、肉羊和村企5个生产大基地,建立农业示范园区15个,种植高科技农业示范田7060亩。全镇共组建各级农业经济合作社14个,组建农民专业协会18个,吸纳会员4560人;组建农村经纪人队伍8支,吸纳成员56人;设立农民致富信息站2个,签订农业订单8512份。去年,林场村“春天宝”早甘兰6月15日适时采摘,800吨全以每斤0.37元的高价销往俄罗斯,使农民等到了实惠。版权所有

4、严格进行监督检查,做到防微杜渐不越轨。首先,我们充分调动和发挥纪检、经管、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对镇村财务管理和镇村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经管站每月定期召集村会计到镇集中审计记帐,每年分别深入村屯全面严格审计财务帐目一次,并对村务、财务公开情况和财经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就地处理,遇有偏差,及时纠正。其次是纪检接到群众来信来访,便请求党委,组成工作组深入实际调查情况,检查问题是否属实,并视情节轻重,或提出“警示”,促其“警醒”,或提出“警告”敲响“警钟”;或立案审查,及时妥善处理。++村有人反映村书记有挪用公款行为,纪检书记及时找该人谈话,使他归还了挪用公款,并在村民代表会上检讨自己挥霍浪费问题,在群众中挽回了不良影响。三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种植普遍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相继建立了村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组织,定期审理帐目,参与商讨村中有关事宜,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情况,特别是村民经济负担情况。在镇村领导干部和村民中间很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