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

高铁建设的感悟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篇

教师依据“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字11个,写字8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2.理解“翻山越岭”等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歌词后的文字理解“天路”的设计及建设之艰难,了解“天路”的真正含义。

这三点要求是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1.以“自读、感悟、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通过感情朗读、语句品析等环节来精读理解文章,深入领会文章思想感情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青藏铁、路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一)激情导入中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话题“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路”人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看到《天路》质疑。产生各种联想,迫切了解课文内容的情感油然而生,为学习课文作好情感的铺垫。

(二)在初读感知中生情。

进入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学习字词,重点强调字的读音: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患,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青藏铁路的修成,藏家儿女的激动与自豪。在自读自悟中学作批注。

(三)在自读自悟中动情。

1.情境再现中萌发真情。借助课件《天路》,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谈:看过刚才的片子,你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什么,从而萌发真情。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看到了神奇的雪域风光,领略了神鹰披霞,翱翔天宇的无穷魅力……,这些美好的东西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份美无与伦比,这份爱穿越时空。

2.品读感悟,体会藏家儿女的悲喜。在教学第二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学生充分质疑,如:藏家儿女盼望什么?修青藏铁路难在何处?让学生结合资料说青藏铁路的修筑历史,发挥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深层思索:青藏铁路的修筑时遇到的困难:理解青藏铁路的设计者们的智慧。通过学习。学生知道青藏铁路的修筑是藏族同胞的世代心愿,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 3.深入体会,感受天路的神奇。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第三节时,教师采用紧抓“天”字找共性,合作探究过难关的方法。先借助学生对“天”的经验与感悟说“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从这些特点联想修路的艰辛、“天路”名称的由来。老师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出:青藏铁路是因为海拔高、线路长、修筑难、意义美等而被称为“天路”的。

这时,教师借助课件展示青藏铁路的巨大成就。

面对着骄人的成绩,哪一个中国人能不为之拍手叫好,能不为祖国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为中国人民聪明智慧深深折服,为藏家儿女的喜悦齐声歌唱。

4.尽情美读,分享喜悦。课文的第四、第五节教师着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在拓展延伸中升华。

重温《课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铁路职工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适应新体制、新布局、新装备、新速度的需求,为推动和谐哈局建设、“创先争优、加快发展”、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迫切需要把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到新的水平。然而铁路企业要想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来实现,尤其是对新入路大学毕业生的培训、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为铁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一、对新入路大学毕业生进行拓展培训的意义

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1.拓展培训能增进新入路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里·德斯勒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这样说道:“大多数企业发现团队合作并不是凑巧发生的;相反,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而成为一名好的团队成员。”作为铁路企业的运输生产工作,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车、机、工、电、辆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大联动机通力合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项目团队将很有可能出现两个甚至几个职位相同、能力接近的管理者参与项目的实施。出现意见不一,自视清高不愿听取对方意见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个项目很有可能陷入僵局甚至就此搁浅。拓展培训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历练新毕业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拓展培训都是以团队作为培训开展的基础,很多项目也是为了增进团队合作而设计的。拓展培训就是要增强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而高效的团队正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关键因素之一。

2.拓展培训使刚走上铁路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凝聚力的源泉,如果没有企业文化 这个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企业最终只是一盘散沙,更无从谈起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新毕业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更需要集体成员的共享价值观的引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与理解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如果价值观能够得到他们的强烈认同,他们能迅速吸纳并融入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中。队员亲身感受到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后,必将加强他们对铁路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铁路安全文化的认同,进而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迅速融入到铁路工作中来。

3.拓展培训可以减少新入路大学毕业生的流动率和流失率,使员工之间沟通和谐、心理健康。

经过这样的团队建设后,亲身体验到“心系铁路,熔炼团队”的快乐,会加强队员的凝聚力而使新入路大学毕业生流动率和流失率大大减少。培训中通过大学生之间身体与心灵上的接触使他们之间距离贴近,无距离感产生,引起各方的共鸣,达成默契,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使他们真心热爱这个团队,真心热爱铁路这个大团队,真心热爱自己的岗位。

二、拓展培训与传统教育培训的不同

拓展培训是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是讲述式教学,过于重视知识层面的提高,而对精神的培养,比如综合素质、团队精神、进取意识、人生态度的培养方法不多。拓展培训作为一种体验教育,它是传统教育必要和有用的补充,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企业文化的培训中,在新毕业大学生精神的培养上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拓展培训与传统培训存在一些差异,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的差异。拓展培训要求到户外去,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进行培训,参训者处在陌生的环境中,面临不冒一定的“风险”就难以完成的挑战。拓展培训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2.内容上的差异。传统的培训主要以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为主,拓展培训则更关注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比如观念、态度、人格,等等。

3.培训方法的差异。传统的培训是直线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培训是一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传统单向、沉闷、讲述式的培训方式,根据受训学员的特点(工作经历、职业性质、岗位要求),编排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读、你可以记住20%;听、你可以记住30%;看、你可以记住40%;说、你可以记住50%;做、你可以记住60%;看说听做、你可以记住90%以上。这种体验式的培训,通过新毕业大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 提升他们的感悟,在挑战中超越自我,在品味中提升体验,在整合中凝聚力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提升。

三、对新入路大学毕业生进行拓展培训的可行性

1.将授课培训与户外体验式拓展培训相结合。在室内授课时学员所掌握的知识是作为铁路员工成长的硬件,在户外的拓展培训使他们互相团结成为共同奋斗的软件。在学习中体验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课程,要让学员在体验中成长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2.注重户外拓展培训之后的分享。拓展培训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培训对队员的心灵冲击让其体会到团队与企业的关系、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个人成长对企业的贡献。所以,培训师的回顾与分析是给队员一个重新体验的温习过程,这个分享会让拓展培训给队员带来的感受在心中生根、发芽、蔚然成林。同时,队员要让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这也加深了队员的沟通与分享。尤其会对新毕业大学生从内心产生触动,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感悟。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对话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56-02

德国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对话教学”,下面就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进行阐释。

一、师本对话——课堂教学的前奏

教材是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解下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呈现,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参考,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验过程以及形成科学态度丰富情感的基础,但是教材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对话课程”,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过程。教材也仅是师生对话的凭借,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或选择使用,或删或减或增,或重组,完成教材与教学的转化。

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确定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线索及教学活动设计:

二、师生对话——课堂教学的"主音"

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一提到师生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以为那就是师生对话。但作为教学状态的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见,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教学片段一: “双弹簧振动实验”的相关教学设计

师:现在,我让磁铁1振动,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磁铁2也振动起来了。

师:为什么磁铁2也会振动起来呢?

生:磁铁1振动使得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两线圈形成的通路中有了感应电流,因电流产生了磁场,对磁铁2有力的作用,从而振动起来了。

师:非常好,那在振动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

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磁铁的动能。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弹簧A的势能转化成磁铁1的动能,磁铁1的动能转化成线圈的电能和磁场能,磁场能又转化成磁铁2的动能和弹簧B的弹性势能。

三、生生对话——课堂教学的强音

“对话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主体间的互动,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

教学片段二:探究“磁生电”的方法

生1:将大线圈和电流表连成回路,将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电路中有电流。

生2补充:将条形磁铁在线圈外移动,电路中也有电流。

生3:将大线圈和电流表连成回路,同时将小线圈、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连成回路,当将小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电路中有电流。

生4补充:将小线圈在大线圈外移动也有电流。

生5补充:将小线圈插入大线圈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路中也有电流。

生6补充:不移动滑片,在闭合或断开开关的时候,电路中有电流。

四、学生的自我对话——课堂教学的谐音

学习是一个“悟”的过程,而“悟”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自己与自己对话,是对话的高级形式,也是一个“悟”的过程。因此,一节课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与教师课堂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

教学片段三:“单铜环”实验

师(创设问题情境):磁通量发生变化,一定有感应电流产生吗?现在将灵敏电流计和铜环连成回路,将条形磁铁插入铜环、拔出铜环,请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摆动?

生(观察):指针不动。

生:满脸疑惑,紧缩双眉?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4篇

——读姜铁《流年絮语》散文随笔集有感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行为高尚的人在谈话。我说,读朋友书,这谈话就变得更加愉快和亲切。近读我市文学艺术节联合会、作家协会、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姜铁的《流年絮语》,便真如和他在论文品茗,促膝交谈,对姜铁的认知更进一步。正如姜铁本人的简介里面所说:“出生在共和国诞生的曙光里,成长于艰难困苦的希望中;梦想在文化被革命的岁月,得意于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他曾经身为机关干部,儒雅淳朴,跻身政界,书生气十足,从不设防;于工作内外,诗书画印,无不涉猎;“有过幼稚,有过激情,有过困惑,有过势力。”经历则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他有过挑战困难的经历,有过积极向上的惊喜;才高八斗,总是顺势而为;他感恩之心长存,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点实事,常思涌泉相报;不快之事淡之,闲谈不论人非。积极性时常涌动,知足常乐。这便是我对姜铁和他《流年絮语》的总体印象。

《流年絮语》收录了姜铁一百篇散文随笔,此书分为“感悟人生篇”和“品味岁月篇”两部分。文如其人,果如是也。

他写老家,写亲人,写师长,饱含深情;写同事,写朋友,写工作,热情洋溢;写曾经发生的那些如意的和不如意的事情,娓娓叙出,淡淡的,不经意间叫人感动;而对于介绍书法绘知识,他也是条分缕析,倾囊托出,毫无保留。此外,书中很多的文章都是写给自己的,还有自己留下来的带有明显时代痕迹的抒发心曲的“留白”,以及对妻子和女儿无限呵护的关爱……于是我们更看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姜铁,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淳朴洒脱的姜铁,一个已知花甲,淡泊名利,却又积极进取的姜铁。

书中《与心灵对话》自序中――姜铁自述:“在灵魂的深处,我渴求着宁静,渴求着安定,渴求着简单,渴求着充实,并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攀登着已不再年轻的岁月阶梯,品味和感悟着逝水流年带给自己的苦辣酸甜。”……“工作之余,读一读书,动一动笔,那不是一种劳累,而是一种快乐。”偶有余暇,内心里常常涌起对亲人、友朋的牵挂和往事的回忆,人生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时常浮现在眼前,凭依自己曾多年人生阅历,喜于从文,不敢倦怠,便潜心躬身,秉笔撰写文稿,这便是姜铁自己与心灵的对话《流年絮语》。( : )

“感悟人生篇”中,《别在意虚名》一文中写到:“大声无言,大象无形,内敛是名分的重要基因,底气厚实的名人,从不炫耀,从不趾高气扬,就像无花果的成长,有果、隐花,默默甜蜜,从不喧嚣。”的确,“千山花开万树香,唯独无花不竞芳;绿衣婆娑默然立,累累甜蜜请君尝。”无花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不挂一丝哀愁,却含着暖人的微笑、化作无私的营养。无花果这种质朴、慷慨献身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向往和崇拜活在当下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无名英雄吗?我们赞美无花果,愿做具有无花果品格的人吧。

“品味岁月篇”中,《走在路上》、《书香还自心香来》、《浮生若茶》、《多留余地铺明天》等文章,篇篇犹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却不染纷华,修美于内。这是他几十年工作之余从业求艺的实录,可见他很执著,也很勤奋,表达了他对事业锲而不舍的执著和对艺术难以割舍的情结。

流年絮语,本色人生。人生要有多种境界:活得自信且富于创造,是第一境界;活得充实而轻松,为第二境界;活得无憾而超脱,乃最高境界。顺也乐观,逆也乐观;为官乐,为民亦乐;得乐,舍亦乐;富乐,穷亦乐;乐以解忧,乐以忘苦,乐观的全部含义就是人生的信念。相信学兄年逾天命之龄,能启发心智,顿悟脱俗,看破红尘浮云和世态炎凉,工作上不计功名利禄,生活上不想酒色财奢,交往中勿分远近亲疏,挺住“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困,必能跨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就是他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姜铁有如此成就,常常令家人感慨,同事赞叹,朋友骄傲,而他自己,却十分内敛,在《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中,他又写到:“活在当下,就是最大的幸运;活在当下,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他会这样“品味岁月”,才会“一路走来”,不断进取,永不停步,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学习、交往、生活,乐观面对;事业、爱好、工作,融为一体;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勇于担当。这就是姜铁,这就是我在《流年絮语》中读到的更在朋友交往中感受到的本色人生的姜铁。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5篇

“真的!紫罗兰花变色了!”

“哇!老师用一根筷子就提起了一桶米!”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感叹号,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然而我认为这只是小学科学一节好课的良好开端。有惊奇的感叹号、困惑的问号、恍然大悟的感叹号、有所感悟、有话要说的冒号,这样才是一节完整的科学课。然而完整而完美的科学课不仅仅是这几节课使孩子们领悟了具体的知识,其最高目标应当是在这些试验中为以后的科学学习培养一种科学意识,如何在实验中培养起学生的科学意识呢?以下便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感悟。

一、培养有意观察的意识

在上面的铁钉变铜钉实验,紫罗兰花变色实验,筷子提米试验中孩子们最先认识这个实验便是通过“看”,推广一下也就是感受,这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生用眼观看、动手触摸的方法得出一定的科学概念。比如:通过触摸感受铁是硬的,泡沫是软的;泡沫球可以浮在水面上,而铁球不能;盐溶于水中就不见了等等。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生活中有些表面现象的直接认知而形成的相关概念是不科学的,比如:孩子们普遍认为无花果不会开花;大铁球比小铁球下落得快;树木是没有生命的;珊瑚是植物等等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儿童自发形成的日常概念,上升为一定层次的科学概念,而同时将儿童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充分加以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而让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实验便是最好的选择。

二、培养主动提问的意识

实验完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们豁然开朗:哦,原来是这样的。那么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该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联系生活的实际,提出平时在生活中不能回答的问题――这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追究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这是实验的第一步。老师可以把某种自然现象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这在一开始是不容易的,因为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的。例如:当老师拿着一个生锈的铁钉问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想不出来或者是提出一些与课堂的目的不相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去思考。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以后,很多的孩子都会像牛顿小时候那样充满了对自然的思考。提出问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解决问题。

三、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是提出问题的顺承。这就是关于如何设计,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的问题了。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做出相关假设的能力,这也是日后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根据假设就可以分成几个相应的实验组,例如:在铁钉为什么会生锈这个问题上可以提出四种假设:1、铁钉生锈是它本身的一种现象而与外界无关;2、铁钉在空气中会生锈;3、铁钉在水里会生锈;4、铁钉在水和空气的影响下生锈。从而可以分成4个实验组。设计好实验方案后,便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可以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可由老师补充并记录到黑板上。要想对实验的现象有个完整的观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步或分类的观察。例如:对于铁钉变铜钉的实验现象可以分为:1.钉子的变化;2.硫酸铜的变化 。这样的分类并不是要老师以一个死板严谨的方式来上课,只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或者记录的时候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分类思想进行启蒙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全面的想问题。

四、培养记录总结的意识

实验完后还要让学生收集数据并整理,这是对实验的归纳,这一环节很重要,这样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记录总结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类,提高概括的能力。这并不一定要求学生的实验数据要做得多好,这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黑板上,只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记录总结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价值;策略

一、关注学生,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1.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会对阅读产生排斥心理,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没有进行文本的阅读期待。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尝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阅读,合理酌取和提炼文本中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兴趣点和触发点作为引导学生研读探索的内容。

比如,“买木雕的少年”一课歌颂了中非人民的友谊。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课文获得“中非人民深情厚谊”的真切感受呢?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该研读文本,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可以利用文本中的“遗憾”,作为教学的关键点,从“遗憾”切入,细细品味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领会文本人文意义;让学生体会少年的遗憾,感受“我”不能将木雕带回国的遗憾,让学生感受“我”的内心变化。挖掘到这样一个情感点,为学生的深入阅读打开一扇窗。

2.关注学生的多元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阅读后的独特感受,和学生自身的经历、背景有关,具有多元化和差异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感悟,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来领悟文本的意义。

比如,“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学生无需思考便能实现人文的多元体验和独特感受。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所有的快乐,以“寻找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学生在“找快乐说理由”的阅读活动中,获得人文的多元体验。这是一个必须走进文本,体味文句情意才能得出结论的话题。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体会小弟弟的快乐上升到体会小男孩的快乐,最后体会到保罗的快乐――给予是快乐的,有效地达到情感的真切升华。

二、精心构建,探寻让学生亲近文本的有效路径

1.着眼于情感深度,引领学生入文悟情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情感深度,引导学生入文悟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读文章则是披文以入情。比如,“钓鱼的启示”,以文中人物的情感切入――“请你自由朗读父亲和儿子的对话,你体会到了父亲和儿子怎样的心情和态度?”然后指向情感,抓住体现人物情感的关键词句――“儿子为什么那么不愿意放掉鱼?请你从文中找找理由,谈谈自己的体会。”“鱼那么大,那么漂亮,那么有活力,它是儿子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在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深入儿子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后阶段体会父亲的坚决放鱼,感受道德的力量作好铺垫。

2.着眼于思维长度,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深度,来加深学生情感体验,避免阅读教学肤浅乏味。教师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注意有思维的容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挑战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知道课文不是在否定铁罐本身,而是批评铁罐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陶罐和铁罐,你会选择谁做朋友?如何帮助铁罐,等等。让学生谈一谈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进行比较的原因。在讨论中,一些哲理性的语言、概括性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将从学生的嘴中溜出。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这个童话故事,改成陶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铁罐的短处,再发展接下来的故事。这个练习需要调动思维以课文表达形式为背景,重组课文中有关陶罐和铁罐特点的词句进行表达,目的是更进一步地理解文本内涵: 课文并不是说陶罐好,铁罐不好,而是陶罐和铁罐各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7篇

2017警示片迟到的悔悟观后感【1】 观片前,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峰高提出,观看《迟到的悔悟》警示教育片,是开展第十八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要求,全体党员要认真做笔记,观看结束后撰写心得体会,深刻感悟片中反面典型走向不归路的原因,知戒惧、明行止。

片中揭露了咸宁市范围内曾经身居要职的三位官员违规经商、私设小金库、违规插手工程的过程,剖析出贪婪的欲望和扭曲的价值观是葬送他们政治生命的祸首,他们痛哭流涕发出了懊悔,让人叹息,发人深省。

观片结束后,局二级单位负责人程浩发出感叹:“土地整治局权力大,诱惑多,片中三人的颓败都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将铭记他们惨痛的教训,时刻警示自己,严守党纪国法,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名节。”

2017警示片迟到的悔悟观后感【2】 从万众瞩目、众星捧月的高官,到身败名裂、人人唾弃的阶下囚,巨大的地位落差带来的心灵冲击也许难以想象,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能给贪官们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也许他们会秀出别样的精彩人生。但时光无法倒流,人生不能重来。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自由,留给他们的只能是铁窗中的无限悔恨。不同的故事都演绎着一个相同的道理:贪赃枉法得来的不当富贵,不过是南柯一梦、过眼云烟,法网恢恢之下终究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翻阅贪官忏悔录,不难发现,世上没有天生的贪官。从政之初,他们也曾雄心万丈、奋发有为,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拒绝过金钱的诱惑。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职务的提升、权力的扩大,工作激情逐渐消退,个人欲望却不断滋生。特别是拿手握权力和物质生活相比较,不平衡感和失落感加剧。心灵一旦为利益所充满,理智和敬畏必然让道,蜕化变质、腐化堕落也就是早晚的事了。当然,贪污受贿之初也曾经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然而,底线一旦突破,操守必然全失。一次两次的端倪不显,助长了侥幸心理,放大了贪婪欲望,导致胃口越来越大,在自我毁灭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所谓“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的道路,就在自己脚下。是选择屈从欲望还是选择遵纪守法,是选择骄奢放恣还是选择理性节制,意味着不同的人生结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与其等到身陷囹圄后再后悔不迭、痛哭流涕,不如牢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古训,在从政之初就设立好廉洁从政的防火墙、隔离网,把握“第一次”,拒绝“第一次”,警醒“第一次”,日积月累之下,必能以铁一般的纪律筑牢思想防线,不给欲望出轨的机会。

2017警示片迟到的悔悟观后感【3】 日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体党员干部来到咸宁监狱接受警示教育,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打造“香城蓝盾”铁军。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8篇

地质局基层监察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感悟: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我和我岳父——一名普通的老党员一起在家中观看了这部专题片,内容发人深省、令人警醒,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专题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篇《严防“灯下黑”》,下篇《以担当诠释忠诚》。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经常引用的一句中国传统谚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让人深有感触。引用这句话是告诫全体党员要“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作为一名普通观看者,这部专题片不仅制作很精良,内容也非常充实。同时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感受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专题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是过去工作在纪检监察工作一线的党员同志。而如今,因为、脱离群众、“”等问题,他们只能面对冰冷冷的牢狱生活。没有了往昔的神采,锒铛入狱失去了自由,甚至有原中纪委官员魏健一夜白头留下了终身的悔恨。联系到自己做为一位普通党员干部,如何做到“自身硬”,避免犯他们同样的错误?

通过观看学习,我认为“自身硬”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政治上要过硬。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决服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认真、积极参与到“两学一做”中去。

二是思想上要过硬。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要增强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以职工群众满意度为落脚点,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思想作风过硬,才能做好表率、当好带头人。

三是能力上要过硬。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要想工作能力过硬,首先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提升素质,通过实践凝炼知识、积累经验。学习不但是业务能力的学习,还有政治理论的学习,道德品德的学习提高等等。

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抵制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在反腐的道路上不至于摔倒。

《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讲的是纪检监察干部,但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就要做到“中央要求全党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中央明令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要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正文风、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地税局基层监察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感悟: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播出后,西固区地税局组织全体纪检干部认真进行了观看,引发了热烈讨论和强烈反响。作为其中一员,我在观看过程中也是深受启发,感触颇深。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对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检干部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严峻考验,经受着形形的诱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做一名忠诚、干净、有担当的执纪执法者。

一、注重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是立身做人之本,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不仅要学习,还要继承和发扬反腐倡廉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我们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充分运用于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在加强队伍建设过程中提高科学化水平,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着力加强队伍专业化、制度化和作用建设,全面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原有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如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等,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性;积极探索将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运用于权力监督、财政收支、行政审批、举报、投诉处理等各个环节,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利用网络宣传反腐倡廉思想、先进典型、警示案例等,加强宣传教育的广泛性。

二、加强内外监督,树立良好形象

一方面要加强自我监督,保证自身清正廉洁。要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党性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作为必修课,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就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从思想、品德,行动上从严要求自己。身正腰板直,执纪监督才能理直气壮。另一方面,“监督者必受监督”,纪委自己通报自己的队伍,拿自己人开刀,不怕丢人,敢于面对,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好的鞭策。作为监督干部的群体,应通过加强监督,让权力暴露在阳光下,“每日三省吾身”,如履薄冰的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塑造好的纪检干部形象,才能更好的打击。

三、受警醒学榜样,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专题片中提到的纪检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个别的纪检监察干部不仅严重缺乏了焦裕禄等同志廉政为民的高尚美德,还沾染了好高骛远、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的恶习,导致心态失去平衡、理想信念滑坡,最后与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身份背向而行,违背了法纪和道德,做出了悔恨终生的事情。因此,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应该牢记自己是百姓信赖的执纪执法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怀揣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以身作则,在广大的群众和党员干部中起好表率作用。只有勤学苦练,以身作则,才能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干部自身建设同样永远在路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各级纪委明确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显示出纪委在党内监督中责任之关键、影响之重大。党和人民越是寄予厚望,越需要纪检干部肩负起职责、监督好自身。以使命必达的决心,务实从严做好制度建设,回答好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才能担负起赋予的神圣使命。

税务局基层监察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感悟:

该片反应了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肯定了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履行 职责能力和水平,做严守纪律、改进作风、拒腐防变的表率,维护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这既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和期待,也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惕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职务就是职责,权力意味责任。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承载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尤其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腐蚀与反腐蚀考验和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任务,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用铁的纪律打造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不仅彰显了我们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更是我们适应新形势、承担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基层监察干部,我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既道出了新形势下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坚决态度,又强调了新时期对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新要求。要把铁打好,打结实,打牢固,不仅我们的铁匠要硬,我们的铁锤也要硬。铁匠要硬,即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硬。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切实牢记党的宗旨,修炼定力,谨防一念之差,一失足之恨。一是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对党的信赖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时刻自重自醒自警自励,真正做到防腐拒变。二是必须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纪检监察执纪检查的水平,影响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首当其冲要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监察干部不仅要加强执法工作、案件检查、工作等纪检监察知识学习,还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在作风建设上带好头,做表率,切实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确保以优良的作风协助党委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做到务实求真,大力弘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加强调研,依据法纪条规和程序办事、老老实实做人、真真实实讲话,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前,中央不断地加大反腐力度,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带头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纠正“”、整治“庸懒散奢”工作,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强化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9篇

地质局基层监察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感悟: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我和我岳父——一名普通的老党员一起在家中观看了这部专题片,内容发人深省、令人警醒,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专题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篇《严防“灯下黑”》,下篇《以担当诠释忠诚》。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一句中国传统谚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让人深有感触。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是告诫全体党员要“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作为一名普通观看者,这部专题片不仅制作很精良,内容也非常充实。同时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感受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专题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是过去工作在纪检监察工作一线的党员同志。而如今,因为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四风”等问题,他们只能面对冰冷冷的牢狱生活。没有了往昔的神采,锒铛入狱失去了自由,甚至有原中纪委官员魏健一夜白头留下了终身的悔恨。联系到自己做为一位普通党员干部,如何做到“自身硬”,避免犯他们同样的错误?

通过观看学习,我认为“自身硬”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政治上要过硬。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决服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认真、积极参与到“两学一做”中去。

二是思想上要过硬。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要增强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以职工群众满意度为落脚点,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思想作风过硬,才能做好表率、当好带头人。

三是能力上要过硬。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要想工作能力过硬,首先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提升素质,通过实践凝炼知识、积累经验。学习不但是业务能力的学习,还有政治理论的学习,道德品德的学习提高等等。

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抵制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在反腐的道路上不至于摔倒。

《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讲的是纪检监察干部,但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就要做到“中央要求全党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中央明令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要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正文风、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地税局基层监察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感悟: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播出后,西固区地税局组织全体纪检干部认真进行了观看,引发了热烈讨论和强烈反响。作为其中一员,我在观看过程中也是深受启发,感触颇深。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对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检干部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严峻考验,经受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做一名忠诚、干净、有担当的执纪执法者。

一、注重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是立身做人之本,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不仅要学习,还要继承和发扬反腐倡廉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我们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充分运用于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在加强队伍建设过程中提高科学化水平,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着力加强队伍专业化、制度化和作用建设,全面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原有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如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等,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性;积极探索将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运用于权力监督、财政收支、行政审批、信访举报、投诉处理等各个环节,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利用网络宣传反腐倡廉思想、先进典型、警示案例等,加强宣传教育的广泛性。

二、加强内外监督,树立良好形象

一方面要加强自我监督,保证自身清正廉洁。要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党性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作为必修课,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就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从思想、品德,行动上从严要求自己。身正腰板直,执纪监督才能理直气壮。另一方面,“监督者必受监督”,纪委自己通报自己的队伍,拿自己人开刀,不怕丢人,敢于面对,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好的鞭策。作为监督干部的群体,应通过加强监督,让权力暴露在阳光下,“每日三省吾身”,如履薄冰的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塑造好的纪检干部形象,才能更好的打击贪污腐败。

三、受警醒学榜样,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专题片中提到的纪检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个别的纪检监察干部不仅严重缺乏了焦裕禄等同志廉政为民的高尚美德,还沾染了好高骛远、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的恶习,导致心态失去平衡、理想信念滑坡,最后与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身份背向而行,违背了法纪和道德,做出了悔恨终生的事情。因此,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应该牢记自己是百姓信赖的执纪执法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怀揣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以身作则,在广大的群众和党员干部中起好表率作用。只有勤学苦练,以身作则,才能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干部自身建设同样永远在路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各级纪委明确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显示出纪委在党内监督中责任之关键、影响之重大。党和人民越是寄予厚望,越需要纪检干部肩负起职责、监督好自身。以使命必达的决心,务实从严做好制度建设,回答好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才能担负起党章赋予的神圣使命。

税务局基层监察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感悟:

该片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肯定了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履行 职责能力和水平,做严守纪律、改进作风、拒腐防变的表率,维护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这既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和期待,也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惕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职务就是职责,权力意味责任。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承载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尤其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腐蚀与反腐蚀考验和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任务,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用铁的纪律打造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不仅彰显了我们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更是我们适应新形势、承担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基层监察干部,我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既道出了新形势下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坚决态度,又强调了新时期对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新要求。要把铁打好,打结实,打牢固,不仅我们的铁匠要硬,我们的铁锤也要硬。铁匠要硬,即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硬。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切实牢记党的宗旨,修炼定力,谨防一念之差,一失足之恨。一是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对党的信赖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时刻自重自醒自警自励,真正做到防腐拒变。二是必须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纪检监察执纪检查的水平,影响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首当其冲要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监察干部不仅要加强执法工作、案件检查、信访工作等纪检监察知识学习,还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在作风建设上带好头,做表率,切实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确保以优良的作风协助党委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做到务实求真,大力弘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加强调研,依据法纪条规和程序办事、老老实实做人、真真实实讲话,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前,中央不断地加大反腐力度,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带头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纠正“四风”、整治“庸懒散奢”工作,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强化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启发性教学 顿悟

启发性教学最受大家青睐,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在启发性教学中受到感悟,从而掌握知识构建的方法.

一、巧妙设疑,激发“顿悟”能力

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直接决定了学生听课状态和学习效果.新颖、独特的导入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思源于疑”.“设疑”是在新知识讲解前,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质疑和不解.

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如下面的代数式成立吗?成立的话需要什么条件?3/4=3a/3a,5b/6b=5/6,学生探讨这两个分式成立的条件:a≠0,b≠0,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两个代数式要强调a和b都不等于0.由这个问题,你能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吗?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你能对分式进行恒等变形吗?这样,学生在层递性问题引导下,逐步探究、逐步理解和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再如学习“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先给出一个简单的不等式-2x

二、引入实践环节,使学生产生“顿悟”知识的渴望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新授课伊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具做一些实践性活动或者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做”中有所启、有所悟.

如学习《几何图形》时,用多媒体呈现杭州湾跨海大桥效果图、凯旋门的平面图、时钟的图片等,让学生从实物情境中观察这些物品由什么图形组成,再呈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棱柱等,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再让学生观察这些长方体、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关系等,再让学生用一张白纸制作圆柱形的笔筒,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复杂图形,发挥自己的创意,尽可能多地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

再如学习《角的平分线》时,让学生取出一张纸,沿着一个角的两边对折,打开对折后的纸张,观察折线与原来两条边形成的夹角的关小,体会两个角是否相等,进而体会角平分线的意义,理解什么是角平分线.又如学习概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以投骰子、抛硬币等方式,在“做”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很吃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奇感.如一枚硬币抛起来,落到平面上时正反面可能都有,并且,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相等的几率越大,他们会想:怎么会这么巧?从而调动探究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巧设悬念,促使学生思考后而“顿悟”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悬念性事物而感到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特别关注悬念性问题.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活实践;培养;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由此可见,培养数感是新课标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

按照《标准》对数感的阐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显示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根据这一阐释,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三方面的感悟为主线。这三条主线所承载的目标是在情境感知、操作领悟、应用深化这三个层次上不断递进实现的。为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和感知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无论是书与数量,还是数量关系,都来源于生活现实。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六一”前夕学校按每人10元给各班自行购买图书赠送给每个班级,充实班级图书角的书籍。我就请同学们担任学校购书采购员,调查图书市场,设计最佳购书方案。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利用星期天去各书店进行调查,各书店在“六一”期间都实行了优惠销售,儿童书店与新华书店的书价相同,儿童书店的图书全部实行“八折”销售,新华书店是买5本送一本。学生调查后又进行计算、比较,最后设计出了最佳的购书方案。

这种贴近生活、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真正感悟到数学不是空洞、枯燥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从而使学生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掌握和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操作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征。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用一根红线与正方形的四条边比试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把正方形的纸片先进行对折发现对边相等,再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邻边相等,由此可推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三、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巩固和深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我们就要让学生到课外去,到社会中去,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扩展延伸,去解决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2篇

1、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2、通过感悟,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完善学生在精神领域的认知体系。

【案例实录】

师:作为有感情的人,我们时时刻刻在寻找一种精神默契,而这种默契,往往不仅来自人,也经意或不经意地从大自然或诸多的事物中获取。今天,我们要学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从地坛中获得了默契,从而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阅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读者从文本中寻找某种默契,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情感陶冶、道德培养服务。今天,我们阅读也以此作为原始的出发点,走向地坛,走近史铁生,走入作品,去体验那些明白的、不明白的、至亲的、陌生的等等感觉,然后我们将进行理性的思考,对地坛的思考,对作者的思考,对生存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精神的思考,对宗教的思考,对母爱的思考,对苍凉的思考……

学生活动:将上节课阅读时产生的最深的体验放到小组中来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对此产生最深的感受。同学们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得到充实和完善。

……

十分钟之后

学生自由地交流思考结果:

生1:我就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发表一下观点。地坛是历史的一种遗留,它已被时代所抛弃,而作者他瘫痪了,是一个与常人有着太多不同的人,甚至是一个被遗弃的人,所以他可以在审视地坛的过程中产生与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可能就是所说的精神默契,如果是我,可能就不会在地坛受到这样的精神锻造。

老师:很好,所以有人说,如果史铁生不瘫痪,他不会比他同时代的人走得那么远。

生2:地坛是个很特殊的环境,作者在文中写道:“我把轮椅开进去……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等等。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体认到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它们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的,所以应该顺其自然。同样的道理,正如我们的出生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为人,只要在法则允许下自然地生存,就可以求得和谐。

老师:是的,“生命本是残缺”,活着就是活着,关键是每个人都必须找到一个体现他生命价值的东西。

学生:写作就是作者的这种选择。

生3:我想讲的是关于母亲。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深沉地爱她的儿子,而且是那种既懂得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承受着比儿子加倍的痛苦,她让儿子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

生4: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儿子并没有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他根本不理解母亲。他只是在多少年后,在作者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以后,设想了母亲当初为自己做的一切,才算理解了母亲。

老师:刚才提出异义的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作者在母亲死后才算理解了母亲,按理,这是让人感到无比遗憾的,可作者却说“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应该怎么理解?

学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总体认为母亲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而又不见儿子的成功,所以她的死也许是上帝一种正确的安排。

老师再作点拨,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有关内容,明白上帝的这种考虑不单是对母亲的考虑,还有对作者的考虑:母亲的艰难命运,母亲默默承受的一切,是要告诉儿子,命运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

教师作总结:

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母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的思考始终在进行着,作者的创作总是带有一种强烈的自拷色彩,在不断的内心追问中完成自己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塑造。深刻而不偏执,圆通而不乏深情。在人生价值的探寻过程中,达到自我完善。地坛和母亲在不动声色中造就了一位成功的史铁生,而史铁生又以他对生命的感悟回报了地坛和母亲,这些感悟不仅拯救了作者自己,也感染了众多的读者。最后将史铁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样,你就“有一种精神面对苦难了”。

【案例分析】:

这是一堂研究课的教学实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组织者意在渗透如下一些教学理念。

1、学生阐述的方向和观点都是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感情倾向而定的,教师事先只做大方向的把握,其中的操作由学生在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完成。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可以用vonGlasersfeld一句话概括,就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既然如此,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建构就弥足重要了,在本节课中比较注重的就是这一点。努力运用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观念,进行了适应学生的有关认知适应、活动构造、认知主体、个性化学习和人际互动等等的活动设计。这些活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学应该看作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可能有错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封闭的、绝对正确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自己组织概念情境的活动的过程。从学生的问题提出和回答来看,他们在学习中,不再被动地处理自己,不再把知识看作是已有的结论或是固有的权威。他们对地坛、对生命等提出的观点还是较有见地的。同时他们的回答进一步让我认识到学生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差别,能力也不同,学习的要求和方式就应各有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建构各自的知识,才能赋予每位学生的学习个性化的特征。

2、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在发现问题、形成解释、验证假说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这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因此,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的时机应选在学生初步有了自己的解释、需要验证时,不能让学生为讨论而讨论。在学生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对文本独立感悟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不能为了简单地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不顾学生的认知常规。所以在上这堂课前,我用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发现探究。我认为这些时间决不是白费,从学生富有水准的回答中可见一斑。

3、单纯依靠学生的自主讨论并不能完全解决语文阅读理解的问题。有时候,采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式却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理解母亲这一形象给作者以怎样的人生感悟的时候,单凭学生的固有认知是很难达到较高层面的。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理解。当学生愤悱不能表达时,教师也不能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应给予明确的解答。人类学习包括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彼此补益,不能相互代替。在教学中应新老方式并用,而不能固守非此即彼的僵硬的思维模式。

【启发】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3篇

案例一:

教学内容:《捞铁牛》(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两位教者都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捞”。

【教者甲】

师:那么为什么要捞铁牛?怀丙又是怎样捞铁牛的?

板书:为什么?

怎样?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全文,边读边圈注。

【教者乙】

师:扣住“捞”这个词,我们可以提出好多问题。但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是什么呢?

生:(静静地思考之后,纷纷举手,提出了两个与课文紧密联系的问题:1.为什么要捞铁牛?2.怀丙又是怎样捞铁牛的?)

师:(边板书边评价)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两个问题正是课文所要重点叙述的。就让我们一起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理解课文吧。

【评点】

这两个教学环节看似一样——都是破题后再揭示教学目标,但在揭示目标的过程中,反映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者甲是自己揭示教学目标,把问题捧给学生;教者乙是让学生先思考再质疑,再筛选出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教者甲是“授之以鱼”,而教者乙是“授之以渔”。显然,教者乙采用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朝着“不用教”自己能读书的境界前行。

案例二:

教学内容:《太阳》第2自然段(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教者甲】

师: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你感受到太阳的什么特点?

生:热。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太阳热的特点?

生:从“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我能感受到太阳热的特点。

生:我从“大火球,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些内容也能感受到太阳的热。

师: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热。

【教者乙】

师:课文第2段介绍了太阳热的特点,作者写得很详细。大家读一读,想一想,在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做上批注。(学生读书)

生:太阳真热呀!“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中心温度有一千八百多度呢!

生:太阳像个大火球,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生:我从“估计”这个词能体会到太阳的热,因为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你们能读出太阳的热吗?

生:能。(朗读这一段)

【评点】

教者甲从中心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词选择、组织材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并不能真正投入学习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就很浅表了,削弱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活力。

教者乙由教师激发兴趣、学生自读入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自己许多独特的见解,迸射出了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有利于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案例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天路》中“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教者甲】

师:“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中的“那”字隐藏在诗句中,极其普通,但它与“天路”的意境密切相关:它描绘着铁路绵延高远,直上云天的情景,如果将“那”换成“这”,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生:“那”是“远”指,“这”是“近”指。说明诗人是举目远眺,也说明“天路”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去了,就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样。如果换成“这”字,就失去了“天路”的绵延高远与神奇。

【教者乙】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字用得最好。因为,“那”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说明天路是望不到头的,很神奇。

生:我觉得“神奇”用得最好。因为,在青藏高原建筑铁路是原来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居然把这事办成了,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聪明,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另外,说明这条路穿山越岭,像龙一样腾云驾雾,很神秘。

【评点】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4篇

情真意切引领,勾起学生情感共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的特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生出情感的解读、理解作品的人文性。古人说《陈情表》不哭就是不孝!可以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没有学生垂泪呢?假如我们老师具有《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梁实秋的恩师徐锦澄先生那样“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的朗诵感染能力,声情并茂朗诵《陈情表》,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催动学生下泪;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没有兴趣、热情地深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呢?在《陈情表》的教学中,如“情”为主线,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思考祖孙相依为命的深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了解背景,体悟李密在“尽忠”“尽孝”抉择的两难之情,也能激起情感的共鸣,获得人间至情的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倡导和谐生态教学,我们老师要有了解、尊重、关爱和信任的意识和行动;能够将心理学、审美学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自身情感,展现个人魅力和吸引力。那么,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诲。

二、摸透教材体系,熏陶渐染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活动中,借助课文内容,通过师生与文本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取得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获得审美能力、情感价值的提升。抓住教材特点,立足教材篇章施教。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传统,以人文性为基点,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人文层面设计专题,编排文章,形成教材。如苏教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关注初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衔接,突出与学生年龄、成长的联系;以青春为圆心,设计编排了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从而从不同角度启发青春学子充实丰富精神世界;在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青春认识的加深与思考中扬帆驶向新的生命里程。我们这专题教学,就要抓住专题的人文性进行教学。挖掘教材人文性,感受品悟人文情感。挖掘教材的人文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激发他们自我提高与完善的热情。如在苏教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中《项脊轩志》学习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容,让他们在“喜”与“悲”的对比中感受我在亲亡、三世变迁的沉痛与对祖母、母亲和妻子无限怀念的情感。如果我们再联系归有光的生平、仕途遭遇,不仅能理解归有光在日常琐事记叙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更能感受少年得意,却半世飘零不能科举及第衣锦还乡、光耀门楣的凄凉心境。又如《长亭送别》,我们同学按照现在的爱情观去审视崔莺莺与张生,会觉得他们懦弱;但是深入思考封建时代的门第观念、婚姻特点,我们会为主人公崔莺莺为爱情不顾地位、无涉金钱等爱情观而喝彩。于是,学生在该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中,不仅对封建制度、封建婚姻有着深刻认识,还能获得人文底蕴的丰厚。把握苏教版教材特点,按照专题的人文指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挖掘作品的人文性,能够让他们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获得人文情愫的滋长。

三、给以体验空间,实现人文素养内化

我们要让中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人文,提升情感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一方面,学生接触面相对较广,光怪陆离的生活充满着诱惑力,处在青春期的他们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沉迷消沉而荒废学业。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是温室的花朵,他们被过多的关爱与宽容包围着,自私、懒惰,不够顽强刻苦。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对课文人文性的分析和探讨,让他们学会理解、宽容和感恩的品质。苏教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我与地坛》,记叙了“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在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的经历,痛苦无奈、失望无助的他受到地坛中小生命的启迪,从而感悟命运、获得坚强活下的信念。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做对比探讨: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和遭遇苦难的史铁生相比如何,我们在史铁生的感悟中感悟到什么?这无疑能够让学生获得珍爱生命、乐观生活和立志攻坚克难的信心。如果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肯定能够激发他们改变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思想信心,获得素质品质的提高。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母亲”的坚韧、宽容和无限关爱也是他走出苦恼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想想自己给母亲出过“难题”,思考自己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抚慰、报答母亲?如此,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母亲的关注、期盼,获得生命的启迪,获得顽强拼搏的力量,努力提升的动力;从而能够完善提高自我,在不懈努力能够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展现人文情愫魅力。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更需要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实践。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学习中,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过道走上一遭,体验盲人的生活;然后在让他们阅读课文,这样感受海伦•凯勒对生活中美的追求更深,能获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这样实践活动教学比单纯的阅读分析有更深刻的收获。学校会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班级也可以开展小组情景剧表演、辩论赛等活动。在这些课外课内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实感、抒真情,不断提高学生表达情感、创新思维和勇于表现展示自我的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人文素养的内化。如在《史记选读》的《刺客列传》学习之后,我们组织学生谈论荆轲其人,辩论荆轲到底有没有能力刺杀秦王,刺杀秦王是否是正义之举,假设秦王被刺杀会不会改变历史的进程?学生在谈论、辩论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思辨能力和创新发现能力,能把自己的人文情感和思想外化,获得情感思想的深化。

四、结语

高铁建设的感悟范文第15篇

一、创设亲密和谐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假若对阅读内容不感兴趣,也就不会萌发阅读的动力。这就需要阅读的组织者想方设法为阅读者创造阅读氛围,来激发阅读主体的兴趣,而探究性阅读正是一味催化剂。新颖的导课方式、活泼灵动的教学手段都是学生消除厌恶阅读的“良方”。让学生体验"我阅读、我快乐"的美妙境界。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多方面的,如自觉地预习课文,自觉地利用工具书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自觉地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的资料;把课文读通,读顺;能对课文设疑。如我在教授《詹天佑》一文时,我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查找京张铁路及詹天佑的相关资料,学生对修筑京张铁路的写作背景都了如指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到了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的雄心壮志。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大有帮助学生便能自觉地去学习,汲取知识。

三、限定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

在激情导入新课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热情被点燃。最好限定一定的阅读时间,学生就能在时间的限定下,最大限度的调动各个感官。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入情入境地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此次阅读建议采用默读课文的方法,学生阅读时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跳读过去。这种阅读方法有如下优点:一方面便于学生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课文大意,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另一方面为更深入全面、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设下伏笔。

四、创造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情趣结合增强阅读实效。

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默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小学中高段年级课文内容更加丰富,文体也更为多样性。要求理解的分量加重、感悟感情的分量也更重了。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去实现。第一、采用教师的范读的感召力去诱导学生。学生能在抑扬顿挫的语音,轻重适宜的语调快慢宜中的语速中感悟作品情感。第二、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呼唤位置,引领学生对话争辩,分组讨论,分饰角色等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融入作品之中,感悟自己就是作品的主人,体悟角色的内心世界。第三、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或者多媒体的范读,而应放手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真实的感悟作者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的真挚情感。

五、加强默读训练,让读与思有机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