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

旅游开发理论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 阿里 旅游开发 对策

1.绪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和旅游地发展都取得很大进步,参考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国外成熟旅游地案例研究表明,如果在这个阶段缺乏良好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那么旅游地将经历一个比较大的潜在的衰退期。因此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找出旅游发展的限制因子,通过人为主动的调整,延后衰退期,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已成为国内风景区重要的任务之一。

1.1 选题背景。

旅游地生命周期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被国外学者提及,是研究旅游地发展演化的重要理论基石,被广泛用于解释旅游地的演化,近年来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运用该理论,可以了解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明确其发展的限制因素,并通过采取措施人为调整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阿里地区位于自治区的最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辖札达、普兰、噶尔、日土、革吉、改则、措勤7县,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阿里地区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完成由财政部投资的岗底斯和普兰两个宾馆的建设任务,1984年正式接待印度官方香客。1985年阿里地区旅游公司成立,并开始接待第三国旅游团队,阿里现代旅游业由此发端。其中,阿里预计将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

阿里原始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民俗风景,具有较大的吸引功能。随着现代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对神秘地区的向往,阿里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的终极热点地区。

1.2 阿里旅游开发现状。

阿里的人文景观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普兰县境内的孔雀河谷,这里有著名的神山圣湖以,札达县境内的象泉河谷,这里最重要的景观是古格王朝遗址;日土县的班公湖流域,这里有大量远古留下的岩画。目前经营阿里旅游的旅行社有:阿里旅游公司神山国际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分社。由于道路状况,旅行社组团到阿里旅游都是采用越野车。但主要的旅游企业为阿里地区旅游公司。各县的旅游景点,都由阿里地区旅游局主管。由于阿里到各县的距离较远,而且交通不便,导致旅游接待量,明确比拉萨少得多。

2.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阿里旅游开发对策

作为旅游地发展的预测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阿里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有实践意义。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该理论可以指导阿里旅游的市场营销和规划。为了使阿里旅游从探索阶段进一步发展到参与和发展阶段,可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框架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带动阿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1 明确目标游客市场,进行游客需求分析。

阿里的目标游客市场以年轻的探险者为主,到阿里旅游由于交通不便,通往阿里的游客都选择乘坐越野车。从拉萨到阿里,距离大约是1500公里,需要2天车程。虽然公路不便,尤其7月中旬,多雨,不过途中的风景值得享受,而且在行进时拍拍照,途中可以参与到当地生活区,尽情与当地居民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乐趣。正适合于年轻的探险者,途中不仅可以观赏到神山圣湖自然风光,还可以观赏到丰富多样的生物旅游资源。

2.2 根据游客需求,开发、提供旅游产品。

阿里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以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为主。到阿里旅游的游客,主要以探险旅游者为主。在阿里旅游开发中,缺乏本地的旅游产品。要面向目标市场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新的旅游资源,具有特点的旅游产品是很重要的。

2.3 进一步完善阿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阿里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当加快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旅游安全设施的建设。由于旅游区地处高原且地广人稀、地貌复杂,在旅游活动中的危险性相对于其它旅游地要高,因此要做好旅游安全设施的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护服务,切实保障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4 加大阿里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

旅游形象设计是景区所在政府和公众对本地旅游的资源核心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当中,旅游形象设计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阿里旅游知名度较低,在此情况下科学设计阿里旅游形象,选择适宜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形象定位方面,应当着力突出其浓重的历史底蕴和宗教色彩以及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特点,树立一个美丽、奇特、宁静、祥和、古老、神秘的旅游地形象。

完善旅游政策保障体系,制定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业政策环境。结合阿里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旅游业的系列管理条例,使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多方位开拓融资渠道,吸引各类投资者。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2篇

铜仁市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市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全区八县一市一特区,总面积18023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这里山水秀丽,动植物品种繁多;民风朴实,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历史悠久,各种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十年的规划与开发,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铜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铜仁市的旅游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铜仁市的旅游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与保护不够,整体性观念不强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铜仁市旅游业的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为了能够使旅游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结合铜仁市的区情,在此引入区域旅游的相关理论,希望能为铜仁市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其良性发展。

一、区域旅游相关理论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发被广泛运用。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定义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这一定义成为行业运用最多的定义。就旅游业而已,持续发展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满足需要。即发展旅游业首先是实现经济效益,既能实现东道主区域(旅游目的地)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及水平这一需求,又能满足旅游者需到该地旅游的需要。二是发展限制。即适时适度的进行旅游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标志就是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最终达到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三是公平合理。既是现在――同代人的社会平等,又是未来――不同代人之间的平等,其核心是体现对旅游资源具有平等享受的条件和机会。

(二)旅游圈理论

旅游圈是指为了使旅游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佳,将若干个旅游景观作为核心,组成一定地理范围的旅游协作区域,它是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圈状或环状旅游线路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旅游圈是旅游职能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的有机结合,各种要素以重叠交叉的方式呈显性或隐性的状态存在,其中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要素常以隐性、无形旅游圈的形式出现,而地理、交通、区位条件等要素往往成为旅游圈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铜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业发展从小到大,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形象日趋明显,在产业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全市紧紧围绕铜仁市委、市政府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战略目标,着力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据2010年统计,全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7%;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28%;接待境外游客3万人次,同比增长93%,旅游外汇收入710万美元,同比增长20%。

(一)铜仁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铜仁市旅游资源居贵州省前列,已形成以梵净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沿河麻阳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玉屏北侗箫笛之乡风景名胜区、松桃苗王城、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德江乌江傩文化风景名胜区、石阡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以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民俗民风。

(二)铜仁市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不够

铜仁市历史悠久,古迹资源较多,但因为缺乏有力保护和合理开发,如铜仁市中南门明清古建筑群、东山古建筑群等。独特的思南花灯文化、德江傩文化、松桃苗乡文化等等,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开发。傩戏、花灯等缺乏固定演出班子,演职人员后继乏人。旅游产业中自然、历史、文化结合比较松散,旅游的文化内涵急需发掘,文化品位亟待提高。

2、追求短期效益,旅游容量超负荷

旅游区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即旅游容量。旅游容量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铜仁市的核心景区――梵净山旅游景区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最高达到了3.9万人次。而通过计算得到,“梵净山金顶的极限容量为9600人/日,生态容量为4308人/日,扩展性生态容量为8225人/日”。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它的保护,一旦开发与管理不当,可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灭顶之灾。

3、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合理规划

人们的思想观念较落后、缺乏积极开拓创新精神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铜仁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是先开发,后规划。并且旅游从业人员市场观念淡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

4、旅游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而我市现有的绝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是在资金相当紧张情况下开发建设起来的,规划、建设起点低,资源利用、设施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景区城市化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设计起点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设施布局极不合理,加上过去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不少景区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大大削弱了景区接待、容纳游客的能力。随着游客人数的急剧增加,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性已显露无遗,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仅会降低景区景点的资源品位,而且直接关系到这些景区景点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旅游理论在铜仁市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铜仁市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了解决目前铜仁市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需引入区域旅游相关理论,这对铜仁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铜仁市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1、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铜仁市旅游开发最关键的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由之前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转变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的观念上来,也就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环境的开发不仅需要保护和治理,而且开发后的管理更加需要加强保护,其保护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范畴,更应该包含人文景观的内容。目前的梵净山旅游区就面临着大幅度开发导致部分自然景观被严重破坏的问题。景区门口大幅度建商业区成为梵净山申遗的一大障碍,可以考虑对部分建筑适当的拆除。与此同时,“黄金周梵净山无法登山,非黄金周梵净山无人登山”成为梵净山旅游区的现有旅游现状,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做好黄金周游客的疏导工作成为景区保护的一大挑战。

3、加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使公民成为环保主人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不仅是一项全方位工作,而且更是一项全民参与性工作。旅游区在建设时期需要保护,在管理时期更是需要保护,建设时期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开发者方面,管理时期的保护则主要体现在参与者方面。把游客看成环境保护的主体,既有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落实,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既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又促进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使游客真正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人。

4、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

铜仁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介铜仁“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旅游形象,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是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突出梵净山生态旅游特色,全力推进石阡温泉、麻阳河黑叶猴国际级自然保护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思南百里石林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旅游圈”理论在铜仁市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1、建立区域发展合作机制,构建武陵山旅游圈

铜仁市委、市政府应该积极的与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府及武陵山区各市(州)区(县)政府合作,积极融入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推进小组”或“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委员会”,在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武陵山旅游圈”旅游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内协作,通过实施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一体化;打造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一体化;构筑绿色旅游通道,实现旅游交通网络一体化;树立旅游品牌,实现旅游市场开拓一体化。铜仁市与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府及武陵山区各市(州)区(县)政府共同打造“武陵山”旅游品牌,是铜仁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做到点线结合,旅游线路形成对于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具有极大作用。对于铜仁市而言,应该以“铜仁为中心,梵净山为重点,分层次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的挖掘本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如挖掘松桃苗乡文化、思南花灯文化和德江傩文化,有保护性的修复开发铜仁市中南门明清古建筑群和东山古建筑群。同时要抓好张家界――凤凰――梵净山精品旅游线路、梵净山――锦江――九龙洞旅游线路和重庆――麻阳河――梵净山等旅游线路的开发与维护。

3、发展宗教文化旅游

武陵山区佛教、道教名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宗教界对外联系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与五台山的“文殊道场”、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峨眉山的“普贤道场”、九华山的“地藏道场”齐名天下的“弥勒道场”梵净山,其宗教地位是有目共睹的。铜仁市可以合理利用宗教文化,充分挖掘第五大佛教名山的意义,为繁荣旅游文化作出贡献。

总之,铜仁市旅游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未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区域合作,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圈理论对于解决铜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促使其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3篇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

摘 要: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规。但海南“南热北冷”的旅游格局仍然制约着海南整体旅游的发展,琼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出路在于构建“琼北旅游圈”,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海南琼北地区具备构建“琼北旅游圈”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圈理论对发展琼北旅游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剖析问题,加快问题解决脚步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 :旅游圈理论;琼北旅游圈;可行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32-02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韩轩(1983-),女,海南文昌人,本科。研究方向:旅游开发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旅游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任何旅游景区要想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靠单兵作战是不可能凑效的,在一定的区域内必须由分散走向联合。否则,必然会导致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产品雷同以及各景区恶性竞争,从而不利于整体旅游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南琼北旅游开发应当以旅游圈理论为指导,构建“琼北旅游圈”,走区域合作的道路,将琼北旅游产品捆绑打包,由原来的小、弱、散单打独斗、产品雷同、恶性竞争向厚、重、深度发展,进而达到盘活琼北旅游,改变海南“南热北冷”的旅游格局。

一、旅游圈理论

(一)旅游圈的定义

据现有文献对旅游圈的论述,可知旅游圈是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其重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因此,可将旅游圈定义为: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

(二)旅游圈的功能优势

旅游圈在宣传促销、人才培训方面都具有相当优势,高质量的优势资源多,种类多,产品丰富,特色鲜明,相对市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能获得理想的营销效果,旅游圈内培训学校的建立,可以根据旅游圈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各种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比较低的经济与人力成本,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圈有利于统一规划、促进旅游资源互补及保护,打破地方本位主义观念和条块分割现象,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兼顾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旅游圈发展战略的运作措施

旅游圈的具体运作措施包括成立旅游合作机构;充分发挥圈内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分工开发,建设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整体设计,凸显旅游圈总体特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优势;联合促销,总体宣传,塑造旅游圈鲜明的旅游形象。

二、构建“琼北旅游圈”的背景

琼北旅游圈包括我省海口、文昌、琼海、儋州、定安、澄迈、临高等7个市县,在海南省旅游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海南旅游发展区域不均衡,东强西弱、南重北轻的格局较突出,我省东部市县和三亚的旅游经济迅速发展,已形成知名品牌,产生良好效益,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琼北地区却一直跟不上节拍,旅游发展滞后,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现状,促进琼北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广东省湛江市及海口、琼海、文昌、儋州、定安、澄迈、临高等8个市县建立了“7+1琼北旅游联合体”。“大琼北联合体”将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目标,以国际化的战略思维,紧紧围绕琼北地区资源特征,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巩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大力开发琼北区域各具特色的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特色村落、自驾车营地、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及特色地域文化的旅游产业体系,并共同研究制定旅游市场拓展计划,联合进行市场营销,提升旅游产品整体市场竞争力,实质性地推进琼北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加快琼北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把琼北旅游圈真正做起来。

三、“琼北旅游圈”的可行性分析

(一)资源条件可行性

1、优越的自然资源。琼北市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享誉盛名,概况为“四色”旅游。“红色”代表着革命的力量,体现琼崖纵队革命精神的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琼海红色娘子军等;“古色”古香,绿瓦红廊,定安文笔峰道家文化苑、海口五公祠等;“蓝色”以中国最长的热带温泉海岸--海口西海岸、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琼海博鳌亚洲论坛等;“绿色”山水秀丽,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素有“琼东第一峰”之美称的铜鼓岭等。2、独特的文化资源。琼北的民俗文化也同样极具地方特色。即便是同样的民间传说,各市县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如吃工期、换花节、军坡节等。3、生态乡村旅游资源。有被誉为海口市十大名村乡村游的龙鳞村、田心村、海口火山泉休闲农庄、海南十大名村之一的临高透滩村,琼海的潭门风情小镇等。4、丰富的美食。畅游琼北,品味舌尖上的美食,流传历史久远,海南粉、老爸茶、嘉积鸭、福山咖啡、临高乳猪等,让游客们回味无穷。5。旅游新业态。琼北市县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不论是中国高尔夫旅游之都、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游艇基地、国际商务会展城市、邮轮旅游、低空飞行、婚恋产业等新型旅游,琼北都以其独有的热带风情吸引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以美的享受,实现城市美好构想。是开展沙滩运动、自行车、漂流、垂钓、冲浪、野外拓展等户外有氧运动的天堂。

(二)交通进入可行性

琼北地区的交通四通八达,文昌、定安、澄迈等城市距离海口中心城市都仅有1个小时的车程,临高、儋州稍远但全程都有高速。与此同时,连接海口文昌两市的跨海大桥——铺前大桥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而作为海口、定安、澄迈三市县交通要道的定海大桥,也计划于年内动工开建。值得期待的是,两座桥梁的建成后,不仅将解决周边群众的交通难题,而且将为琼北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政策优势可行性

2011年1月14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海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旅行社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导游人员管理规定》和《海南经济特区旅游价格管理规定》5部旅游法规,自2011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进一步加快和加强旅游立法工作,2012年省人大又通过《海南经济特区旅馆业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旅游客运管理若干规定》两项涉及旅游住、行等关键环节的旅游法规,在全国率先将旅馆业、旅游客运管理等纳入法规管理轨道。这两项法规将分别于2012年6月1日、7月1日起正式实施。除了海南省颁布的7部旅游法规外,海口新修订了有关旅行社的奖励政策,提高了奖励标准,扩大了奖励范围,增设了专题奖,尤其是增加琼北专线游和会议引进的专题奖。新政策规定,琼北专线游按30元/人次奖励;引进会议规模达到200人以上,入住一、二类旅游饭店每次会议按2万元奖励,入住三类旅游饭店每次会议按1万元奖励。此政策办法使得各旅行社带来市场化经营,激发旅行社的积极性,也将给蓄势待发的琼北旅游圈注入活力,拉动周边7市县旅游的发展,加快从“旅游走廊”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建设。

(四)客源市场可行性

取消七天长假后,三天的假期不适合长线旅行,多数人会选择在本地区就近游,因此琼北旅游圈的短线旅游受到周边城市的青睐,广东、广西以及海南本地的自驾车、自助游、家庭游、高尔夫球游、温泉游、乡村游等这些都是琼北主要的客源市场。与海南东线相比,琼北的海口、临高、琼海、博鳌,文昌,几个县市无疑是原生态的旅游处女地。这里的海景、椰林、万泉湖、十八行古村落等,由于尚具原汁原味,颇受不跟风的旅行者推崇。如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儋州市东坡书院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同比增长20%;澄迈县永庆寺参观游客人数约6500多人次,同比增加15%。其中海口市民出游占90%、外地游客10%,且以自驾、散客为主,截至5月1日17时止,琼北八市县共接待游客48.64万人次,并在2013年,被评为“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可见琼北有很强大的客源市场。

四、“琼北旅游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琼北旅游的若干不足:部分景区、点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档次也有待提升,高峰期接待量十分有限,服务跟不上,发展空间受局限,与游客的期望值有差距。琼北各市县接待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接待能力和媒体公关能力较差,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影响纵深消费的旅游吸引物仍然缺乏,现有的收费性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不足之处,正是琼北旅游下一步发展的空间。

为加快琼北旅游区域内的发展,加强合作的空间,建议琼北旅游合作组织的各市县,一要加大旅游基本设施建设,二要建设完善相关的旅游服务配套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建立琼北旅游圈旅游执法的联动监督机制。琼北旅游合作组织应制定出台旅游执法联动制度,在旅游执法方面,根据案件需要跨区域协调处理解决的,及时启动旅游执法联动机制,做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旅游案件。在区域旅游开拓方面,琼北区域内部应加强联系,将琼北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制定共同的整体促销计划,开展区域旅游精品路线,树立“琼北国际旅游圈”整体形象。加强对区内旅游联合发展的宣传,进行品牌塑造、资源整合、信息交流方面的协作,制定整合营销传播计划,开展多渠道营销推广完善琼北各市县电子政务建设,开发共同管理、资源共享、功能多样的“琼北国际旅游合作网”。

综上所述,为更快更好的发展国际旅游岛,促进海南旅游的整体发展,琼北旅游必须运用旅游圈理论,完善海南旅游产品体系和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区域旅游差异化发展,改善海南旅游发展格局,加强区域合作,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湘潭大学学报1999(6).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需求理论;宁波;老年旅游;旅游市场开发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老年旅游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并且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一大热点。目前,宁波很多旅行社认为老年旅游者支付能力有限,对旅游价格敏感,消费理性,旅游市场“风险大,利润薄”,缺乏对旅游市场的开发。从需求理论分析,宁波老年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宁波旅行社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好市场开发工作。

一、经济学的需求理论

经济学认为,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旅游经济学认为,旅游需求就是指为了满足对旅游活动的欲望,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有效的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以及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当然,旅游者外出旅游需要时间,旅游需求还表现为旅游者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另外,旅游需求还要考虑旅游者健康状况等。

二、从需求理论看宁波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潜力

从需求理论来看,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是由老年人的购买力、购买欲望、闲暇时间和身体状况等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宁波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旅游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认为,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影响着旅游者在外旅游期间的消费构成,并且还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出行方式的选择,等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整体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首先,宁波老年人大都有基本固定的收入。宁波很多老年人是退休在家,有固定的退休收入;大多数老年人基本上都参加了养老保险,有养老保险金;另外有很多老年人年轻时有较为丰厚的积累;还有一些老年人则能从集体经济、房租等等方面获取较为可观的收入。其次,宁波老年人可以从子女那里获取较多的“经济补贴”。参加工作的儿女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常常会定期给老年人一定的“经济补贴”。最后,宁波医疗卫生保健等社会事业发达,老年人“敢于”消费,愿意用可自由支配收入进行外出旅游消费。另外,宁波目前推行的丧葬制度改革改变了子女们赡养老年人的观念。“厚养薄葬”逐渐为社会所提倡,忙于工作的子女们大多数愿意出钱让父母去旅游。

因此,可以说,宁波地区多数老年人出游都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基础。

(二)宁波老年人外出旅游的闲暇时间更充裕

从旅游经济学需求理论来看,对于就业在职人员来说,需要有足够数量而且比较集中的闲暇时间才有可能实现外出旅游。对修养的老年人来说,外出旅游不存在时间问题。但是,对许多中国老人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闲暇自由。外出旅游的闲暇时间更为充裕,是宁波老年人有别于许多其他地方的老年人的又一特点。首先,宁波社会服务业迅速发展,使老年人从繁杂的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近十几年来,宁波社会服务业特别是家政服务业迅速发展,真正把老年人从日常家庭事务解脱出来,退休的老年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其次,宁波家庭形态的变化也给了老年人更多的自由。近年来,宁波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小区的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小孩入托儿所幼儿园乃至小学非常方便,导致家庭结构由“三代同堂”式的大家庭逐渐向“两口之家”、“三口之家”式的小家庭过渡,于是出现大批的“空巢家庭”,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

(三)宁波老年人外出旅游的欲望强烈

旅游经济学理论认为,旅游动机即旅游欲望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相较与其他地方的老年人,以下几点因素决定了宁波老年人外出旅游的欲望更为强烈。首先,宁波城镇化发展激发了老年人外出旅游的欲望。宁波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迅猛,使传统生活模式逐渐解体,退休的老年人独居寓所,这就更增加了老年人家庭晚年生活的孤寂和失落。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其次,宁波老年人退休之后外出旅游“补课”的欲望强烈。宁波目前健在的老年人,都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宁波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大潮,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较快,年轻时无暇出游,退休之后,外出旅游“补课”的欲望格外强烈。再次,散布海内外的“宁波帮”让宁波老年人外出探亲旅游欲望强烈。宁波老年人非常希望利用旅游机会去看望他们,展开探亲旅游。最后,祖国丰富的旅游资源、飞速发展的社会建设也激起了宁波老年人外出旅游的欲望。

(四)宁波老年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身体因素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又一因素,对老年人来说,有时显得尤其重要。宁波老年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得他们具备外出旅游的身体条件。

宁波老年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宁波人口预期寿命高,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宁波市人口预期寿命已达78.1岁。其中男性人口预期寿命76.7岁,女性79.1岁。从宁波市民对各自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看,在被调查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54.5%,基本健康的占19%,两项之和达73.5%。这些数据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也位居前列。二是宁波人饮食习惯科学,老年人常见疾病低发。宁波地处沿海,气候湿润,居民喜食海鲜,口味清淡,常见老年性疾病低发。三是宁波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达,老年人注意强身健体。宁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进步,不仅使老年人得以延年益寿,也增强了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三、宁波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从需求理论来看,宁波老年人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出游欲望、身体条件等方面,都具备了出游条件,宁波老年旅游市场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宁波旅行社应该根据宁波老年旅游市场的特点,把潜在的需求激发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做好市场开发工作。

(一)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专项旅游产品

宁波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川水秀,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是理想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发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1、开发适合宁波老年人需要的旅游项目。比如,保健旅游项目。像温泉洗浴的宁海、“太子气魄,西湖神韵”的东钱湖、海滨娱乐海滨之地的象山,空气清新、阳光充裕,对老年人身体疾病的治疗、休养都有很大益处。宁波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保健旅游、康复旅游,使老年旅游者在旅游期间既可以治疗、休养,同时又可以观赏美景,使老年人在领悟益寿健康的真谛的同时还能欣赏美景,受到文化艺术的陶冶。再如探亲旅游项目。宁波很多老年人年轻时都有外出游历的经历,他们普遍具有对中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向往,具有怀旧思乡的情绪,喜欢追根求源,寻亲访友。又如,宁波老年人中很多以前都在上海生活过,他们对上海有更多的思念。所以,开发探亲旅游项目,可以让老年旅游者故地重游,满足他们的怀旧心理需求。

2、旅游产品内容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旅行社应根据宁波老年人的需求特点,科学设计旅游产品。比如,宁波多山多丘陵,旅游景区景点多位于山丘地区。旅行社在旅游地点选择时要注意宜平不宜坎,多选择平坦的地方;内容安排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老年人旅游的内容安排应少一些,随意一些。老年人在住宿等接待条件方面要求并不高,比如并不要求住什么高星级的酒店,只要求住宿干净,价格合理、实惠就行。饮食选择宜软不宜硬,宜素不宜荤,用餐也无须大鱼大肉,合口味,下饭就好,但每餐要保证有稀饭、蔬菜供应。

(二)强化老年旅游市场细分

宁波老年人的不同组成、不同经济状况等,构成了宁波老年旅游市场的细分。

1、细分宁波老年旅游目标市场。细分宁波老年人旅游市场,首先要确定潜力大的目标市场。从调研分析来看,宁波市最具有开发潜力的目标市场大致有三个。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医生、文化工作者等。宁波市这类老年人占有相当数量,而且他们一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离退休后的空余时间里出游意愿较强。二是较为富裕的老年人。他们自己拥有一定的资产,或有富裕的子女资助,或有海外亲戚资助。这类老年人经济条件好,且有充裕的时间,但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需要加强引导,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其出游,也是很有潜力的市场。三是目前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和市郊富裕乡村中的老年人。这类人一般文化不高,相当一部分可能还存在语言障碍,习惯于邻里间老年人的结伴和聚集,对外界,尤其是现代化设施和都市景观充满好奇,也有很大的出游可能性。

2、细分宁波老年旅游产品。在老年人细分的基础上,对老年人旅游产品设计细分。据宁波召开的一次老年旅游会议传出的信息,宁波目前有25%的老年人对旅游的要求呈高档次,而近60%的老年人有旅游愿望,但希望经济实惠,所以对不同要求的老年人要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针对消费水平较高、对旅游产品要求较高的老年游客,可以推出价格较高的豪华线路产品,保证“游有所值”。对于希望经济实惠的老年人,应为他们设计经济实惠游,在时间的选择上应避开节日旺季,淡季出游最理想,因为淡季大部分景区价格下调,酒店、餐厅等也会以比较优惠的价格推出。

(三)加强老年旅游产品促销

旅行社应从定价策略、促销渠道、促销方法上加强宁波老宁旅游产品的促销。

1、老年旅游产品定价要合理。宁波老年人经历过改革开放前较长时间的并不富裕的生活,目前尽管消费水平已经提高,但大多都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对旅游产品价格较为敏感。因此,老年旅游产品首先要定价合理,在定价上可以选择明码标价,标明产品的成本,保证旅游质量,以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当然,旅行社可以妙用老年人优惠,降低旅游产品成本进而降低旅游产品价格。旅游活动过程中景区门票的价格占旅游产品的大部分,而对离退休老年人,宁波及周边许多地方凭老年证有全免或半免的规定。利用这些规定,就可降低旅游产品的价格。还有一些航空公司会针对老年人推出特别的优惠票价,各个航空公司的优惠方式和程度不同,旅行社也不妨充分利用。

2、老年旅游产品促销渠道要选准

旅行社可以选择专门为老年人创办的报刊和新闻杂志进行针对性产品宣传。但是,由于宁波老年人消费心理成熟,经验丰富,因此广告对老年人的影响度一般。旅行社加强与各级老年组织等组织的联系也十分必要。旅行社联合地方老年组织组织老年旅游既有利又有效。由于各级老年组织热心为老年人办实事,在广大老年人心目中享有充分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已成为各级老年组织的无形资产。旅行社通过和老年组织开展旅游活动,就会使广大老年人自然地产生依靠老年组织出去旅游有安全感,也会得到老年人家庭、子女对这种联合组织老年人旅游方式安全性、可靠性的认可。这样既可以发挥旅行社的导游专业服务作用,又有效地发挥了各级老年组织开展老年人旅游活动的组织作用。

3、采用亲情为主的促销方法

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常有空虚和失落感,老年人不喜欢孤独,但又最容易孤独,他们渴望与人接触,渴望得到社会、家人的尊重和关注,宁波老年人尤其如此。因此在营销的手法上,应用“情”字当成主轴,来贯穿整个营销程序。比如,在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与老年人相关性比较大的节日到来时,利用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计一些针对宁波老年人的旅游项目,开展亲情营销,更容易获得老年旅游者的青睐。

(四)完善老年旅游产品的服务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行、游、住、食、购、娱,任何一环出现纰漏,都会影响到老年人对整个旅游产品的评价。因此,在设计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的同时,要认真研究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完善老年旅游产品的服务。

1、导游服务要优质。对于老年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优质导游服务至关重要,同时应倾注更多的情感因素。许多老年游客正是由于儿女们都忙于工作,缺少应有的关爱,感到寂寞,才产生旅游动机。导游人员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再注入对老年游客的一片关爱,才能满足老年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2、关注老年人的旅游安全。老年人出游首先关注的就是自己旅途健康安全。这就要求导游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在老年心理、老年保健、常见病的急救方法方面有所了解。一些老年人腿脚不太方便或身体上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需要导游在行程中给予更多的关照。为了老年人的出游平安和健康,旅行社要安排专业的医疗保健医生随团讲解老年人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协同配合导游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3、相关企业要积极开发适于老年人需求的配套产品。比如,饭店应依据老年人的特点设计老年住宿产品。像配备必要的老年保健设备,设计、建立老年保健室;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生理特征,推出老年客房。客房尤其应重视老年安全系统的完善,如防滑设计采用地面打涩蜡,铺防滑地砖等。针对老年人喜好以家庭形式出游、享受天伦之乐的心理特征,设计带厨房或庭院式的家庭套房。饭店餐饮可推出具有滋补保健功能的老年保健套餐,或是带有家庭喜庆气氛的合家欢套餐,等等。

从需求理论来看,宁波老年人出游必备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出游欲望、身体条件等条件都已具备。旅行社宁波旅行社应抓住机遇,努力拓展老年旅游市场,加强对宁波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在不久的将来,老年旅游市场一定会成为宁波旅游市场的重要部分,为宁波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启富,陈国龙.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15-20

[2]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57-66

[3]方小燕.论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04-105

[4]陈健平.老年旅游市场开发分析[j].福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38-42.

[5]李松柏.对“长三角”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8(7):92-94.

[6]徐栖玲,陈宏巨.中国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浅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4):11-13.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5篇

一、水域旅游资源与RMP理论内涵

(一)水域旅游资源

水域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旅游资源、湖泊旅游资源、瀑布旅游资源、海洋旅游资源和泉旅游资源。风景区水域旅游资源主要有5方面的旅游功能,分别是审美功能、疗养功能、品茗功能、娱乐功能以及陶冶功能。

(二)RMP理论

1999年,旅游学者吴必虎提出了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昂谱(RMP)分析理论。该理论是指在区域旅游开发中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s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终提出旅游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既体现地方资源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旅游产品的旅游规划理论框架。

二、R性分析

作为江西山水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昌水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见表1),融水域景观和水文化景观于一体,兼具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M性分析

就国内现状而言,我国以中短途的观光旅游产品和周末短途度假旅游产品为主,此类产品弹性小,而远途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弹性大。目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仍将集中在中短途观光和城市周边近程度假。

南昌市水旅游资源多位于市内或城郊,城市定位为“中国水都”主打“亲水、乐水”的水文化,辅以开发水域观光的旅游产品,配合近郊山水休闲体验。南昌市水旅游产品的聚集优势满足了游客短途及周末都市观光的需求,对游客吸引力较大,而中短途观光旅游为旅游需求的基本层次,弹性较小。

因此,南昌市水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重点突出水文化,打造水域观光,水上娱乐系列产品,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和层次,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性。

四、P性分析

(一)旅游产品

根据南昌水旅游资源的特点,结合其潜在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可将其旅游产品定位为3大主类6个亚类(见表2),融观光、休闲、科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体系。

(二)旅游产品开发

1.挖掘历史线索。历史水域景观系统体现南昌悠久的时间线索,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见证者。南昌应突出和深挖象湖灌婴广场、赣江滕王阁、梅湖山人三大水域景观。

2.确立“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理念。“鄱湖明珠”旅游理念指明南昌旅游开发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带领鄱阳湖地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中国水都”旅游开发应秉承“道法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综合运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一个“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系健康、水城交溶、水景相益、人水和谐”的“现代文明都市”。

3.构建空间水域景观系统。构建中的南昌水域(风光)旅游景观的空间系统,从布局层次上观察,由三个布局层次的水域景观群落组成:最外层为南矶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体验产品、汪山水库遗址遗迹类观光产品、瑶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的水上专题旅游产品;其次南昌二环线旁的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象湖湿地公园、山人梅湖景区、天香园(候鸟公园)等重点景区的观光景区;最内层为青山湖风景区、赣江公园以及散布市内地的四湖。南昌市内外三层水域景区,并非是独立旅游空间布局,空间水域是由赣江和抚河与玉带河串联而成。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106-04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而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现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目前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被重点关注和热点探讨。

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同样,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类似,旅游资源在旅游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应的生态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指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依据其特点、品位、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发展地位及由此而致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旅游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是旅游资源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与地位。

二、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分析

1.江西旅游资源的总体概况

素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全省现有世界文化景观l处,风景名胜区(点)400多个,自然保护区14个(部级3个),森林公园58个(部级14个),历史文化名城7座(部级3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处(全国重点24处)。此外还有丰富的风物名产、地方文化和众多的现代建设项目。

2.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的“三位论”

(1)江西旅游资源价值层位(营养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和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属性、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的“营养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本身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及旅游者从中所能获得的价值(营养)大小。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和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基础。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品位高低、吸引力大小、旅游资源开发基础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对江西旅游资源的综合评分,可以把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分为三个层位。第一层位的为资源品位高、吸引力大、旅游基础设施较好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景德镇、瑞金、南昌市区、安远三百山、吴城候鸟区、九江浔阳区、赣州章贡区等。第二层位的为资源品位、吸引力中等,旅游基础设施尚可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婺源、湖口石钟山、新余仙女湖、彭泽龙宫洞、萍乡安源、乐安流坑、靖安三爪仑、永修云居山、龙南武当山、柘林湖、宁冈、吉安、龟峰、梅岭、宁都翠微峰、南城麻姑山等。第三层位的为资源品位、吸引力一般或资源品位尚可,.但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旅游资源(景区),包括:瑞昌秦山、峡江玉笥山、遂川白水仙一泉江、莲花玉壶山、万年仙人洞、铅山、浮梁、乐平、樟树、会昌汉仙岩:金溪疏山寺、宜黄曹山、宜丰洞山、万载竹山、武功山、孽龙洞、修水南崖一清水岩等。

(2)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时间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品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区位环境条件、区域旅游资源相互关系等因素,确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间顺序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功能系统中的地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包括开发时间先后秩序、开发建设规模和功能体系定位。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基础,而旅游区位因素(旅游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保证程度、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等)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重要条件。根据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旅游资源在区域系统中的空间格局(区位),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旅游资源开发支持体系的能力建设状况等因素确定江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序位。

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划分:一是旅游资源总体开发序位,如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仙女湖等-三百山、石钟山、龟峰、乐安流坑等-龙宫洞、小武当、武功山等一狮子洞、七里窑、瑞昌秦山等;二是旅游资源类型开发序位,如山岳景观系列开发序位: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三百山-武功山、黄岗山,丹霞地貌景观系列开发序位:龙虎山-龟峰-小武当。

(3)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空间维度生态位)

旅游资源市场定位是根据区域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现状,分析旅游资源的辐射距离大小和吸引向性而确定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方向和预期规模大小,即同一资源在不同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位置与市场层次。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可以分为旅游资源的市场空间定位(空间生态位)和旅游资源的市场功能定位――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功能生态位)。江西旅游资源的特色概括起来就是绝特山水、红色摇篮、陶瓷艺术、道教文化和古色文化。就江西旅游资源吸引力来看以及入境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感兴趣的比较和历年来江西各景区入境旅游接待情况分析,入境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兴趣大小依次是绝特山水、陶瓷艺术、古色文化、道教文化和红色摇篮;港澳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兴趣大小依次是绝特山水、道教文化、陶瓷艺术、红色摇篮和古色文化。

而江西的名山胜水及红色文化最吸引国内游客其次是道教文化、古色文化和陶瓷艺术。因此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可以其层次关系。

三、江西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策略

俄罗斯微生物学家格乌司指出,生态位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物种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选准自身的生态位,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物种错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是旅游资源开发面对生存与竞争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策略。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必须考虑旅游资源自身禀赋特征与需求、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协调统一。

1.确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生态位定位

江西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在已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序位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竞争实力的提高,不断地开发新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生存位置,确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第一,优先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作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实行红色旅游领跑战略。使红

色旅游成为江具特色与魅力的“红色名片”,带动江西整个旅游业的发展。第二,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第三,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宗教旅游。第四,培育发展:会展旅游,科考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军体探险旅游,自助和自驾车旅游。

为避免区域内旅游资源生态位重叠,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应确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应以井冈山为重点,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庐山为龙头,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龙虎山为中心。在区域旅游系统内应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2.进行旅游资源错位开发――生态位调整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生态位差异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就越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旅游资源生态位越接近,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因此,为避免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等),寻求共同发展,可以选择旅游资源错位开发模式。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可以分为: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和市场错位四种形式。

(1)时间错位:对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应正确选择旅游资源开发的序位,做到分期开发,滚动式发展,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次关系与次序。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与预期的旅游资源,应尽早尽快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时间差”,占据有利的市场,确立先发优势。如生态旅游资源是江西的一大资源优势,同时,生态旅游也是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江西应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努力提升江西旅游业的品位。

(2)空间错位: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避免区域内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低水平重复开发。形成区域旅游系统的合理的空间梯度。通过空间错位开发,在区域旅游系统内逐步形成具有强吸引力、辐射力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对周围地区的吸引、辐射效应,会促成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各地区之间进一步发生互动效应,形成彼此之间的旅游职能互补,并逐步形成层次有序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江西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打好庐山牌,使其成为吸纳游客和周边旅游区传递客源的中心。要把井冈山作为另一个名牌旅游产品来建设,建成新的旅游热线。要充分发挥庐山的世界文化景观的品牌优势和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圣地的品牌与政策优势,对江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与带动作用。

(3)产品错位:同质化的资源,差异化的开发。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旅游产品错位开发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特色错位,找出旅游资源开发亮点,形成旅游特色产品,如江西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第二,产品开发规模错位,通过规模建立自身的优势与个性;第三,产品档次错位,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做文章,打造旅游精品,同时,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也应开发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4)市场错位: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市场错位开发就是寻找市场空位,找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进行开发。针对江西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和资源禀赋特征,找准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

首先,入境市场定位。其核心市场主要是港澳台、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是日、韩)、北美(美国、加拿大)4大市场,基本市场:西欧、澳洲,机会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市场发展战略重点:针对港澳台市场,主要推出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观光、景德镇陶瓷赏购、红色摇篮访习、三百山饮水探源、龙虎山道教朝圣、三清山奇峰观赏等旅游产品。针对东北亚和东南亚市场,主要推出庐山国际会议、景德镇陶瓷艺术研修、龙虎山和三清山道教文化、婺源山水田园采风、乐安流坑古村探访等旅游产品。针对欧美市场,主要推出庐山国际会议、景德镇陶瓷艺术研修、鄱阳湖冬季珍禽观赏、红色摇篮探访等旅游产品。

其次,国内市场定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市场,重点推出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婺源等旅游目的地的观光、会议、度假、生态等旅游产品。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市场,重点推出京九江西名山大湖古城观光、会议、生态、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旅游市场,重点推出江西名山观光、访习和会议等旅游产品。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应以庐山、井冈山观光、访习、会议等旅游产品为先导,大力开拓北京市场,并逐步拓宽北方市场。

第三,省内旅游市场定位。发挥本省旅游景区众多、旅游产品多样的优势,继续推进以“我爱江西山和水”为题的“江西人游江西”旅游活动,拓宽市场,并适时分流客源,使旅游热线更热、旅游温线趋热。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理论;开发实践;对接研究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为旅游大国的趋势,全国各省市、地县的政府部门都制定和开展了相应的旅游规划和开发活动。但旅游规划开发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每一步都有创造性的思维,也可能会步入误区。可见,正确的利用旅游规划开发思路,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旅游业发展。

当然,良好旅游开发规划是为了更好的开发旅游服务的。因此,对一个旅游开发地来说,旅游开发规划的制定还只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前提条件,要想真正的将旅游发展起来,还必须将所做的旅游开发规划与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将好的规划思路及方案落实,同时不断地修改方案中不合时宜的地方,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1. 旅游规划理论

1.1 旅游规划理论现状

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旅游目的地要赢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个好的旅游发展规划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旅游产业得到更大发展,我国旅游业也由此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旅游开发规划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最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一个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热潮。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编制规划,大中小城市以及县、区也在编制规划,甚至一些乡镇村也编制类似的规划。需求拉动供给,目前国内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单位和人员也越来越多,从政府主管部门到政府研究机构,从各类大专院校到私营公司,甚至有一些个人临时搭起的班子。诚然,随着各学科专家纷纷进入规划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上乘作品来,对指导旅游开发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出来了一些不可回避、而且值得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旅游规划理论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其理论、形式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都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总体而言,旅游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完善的技术体系、缺乏成熟的操作体系、缺乏严密的实施监控体系以及专业化的规划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主题抽象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规划部门正在朝着不断探索如何编制旅游规划的方向发展。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的大部分旅游规划的主题还不准、不深,没有预见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还是较为抽象、不具体,因而不能依据主题策划具体的项目,更无法形成对游人有超强吸引力的高品级项目。

1.2.2 市场概念化

纵观国内所做的规划,发现很多旅游规划虽然都注意了对旅游市场的分析,但大都是指出一级目标市场、二级目标市场等,都过于概念化,缺乏对本地旅游市场的深入调查和细分。在没有找到真正的潜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盲目的对项目进行市场定位,显然是不准的,行不通的。

1.2.3 项目雷同化

由于目前我国旅游规划市场的热潮,使得很多旅游规划人员盲目的追求数量,应付性心理较重。在没有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去把握社会、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旅游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关联度的基础上,所做的旅游规划没有找准具体市场需求与本底资源和概念资源的切入点,只是借鉴,更有甚者是照搬其他规划当中的策划项目以及产品等,雷同现象就难免了。

1.2.4 实施随意化

目前国内旅游规划行业、政府机构以及业主等存在着一种认识偏差,那就是都注重规划的如何编制,却对规划的实施置若罔闻。“有规划却无法实施”是当前规划工作整体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规划多么科学合理,文本何等精美,这只是规划工作的一部分而已,而实施它们才是规划工作的真正重点。

1.3 解决对策

为规避旅游规划的“规划失灵”和“技术失灵”,需要做到科学性与可行性、权力与权威、虚与实、滚动实施与跟踪监控等相结合。

1.3.1 明确规划性质

旅游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过程,也是一项决策过程;不仅是一种科学规划,也是一种实用可行的规划。总体而言,旅游规划应是系统规划、集成规划、协调性规划、动态规划和开发规划。

1.3.2 扩大参与主体

旅游规划不仅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经济行为;不仅要求政府参与,还要有经营管理人员、当地民众以及投资方的参与。允许多重决策权威协调参与,避免规划师单纯根据领导意图编制蓝图。

1.3.3 强调规划动态

旅游规划不是静态的物质形态蓝图式的描述,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动态过程。规划文本的编制完成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初始阶段,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必须采取弹性的思想和方法,确立“全程规划”的观念,保证“一条龙”服务的思想。

2. 旅游规划的开发实践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8篇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08

1竞合理论概述及问题的提出

竞合(coopetition)是指两个或以上企业(或组织)之间在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同时又在另一些活动中展开竞争。竞合观念来源于这样一种共识:在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价值创造过程及价值分享过程都会涉及一个部分一致的利益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竞争和合作问题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竞合。

竞合理论出现在我国理论界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而被旅游学者引入研究则更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竞合理论在研究各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市场定位,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方面成果较多。

从竞合理论的角度来看,丽江旅游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该旅游区涉及四川、西藏、云南三省的82个县(市、区),其中云南包括大理、香格里拉(原迪庆州)、怒江、丽江的24个县(市、区)。仅从云南所涉及的区域来看,丽江旅游文化资源所面临的竞争就包括大理白族文化、香格里拉藏族文化及怒江傈僳族、怒族文化等。虽然各种文化类型各有其特色,但如开发不当,不能体现其文化精髓,则很可能增强彼此的屏蔽效应和可替代性,对旅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丽江旅游文化开发有其值得倡导的方面,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在开发中保护等,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目前丽江已经离纳西人的丽江越来越远,而成为都市人追求小资情调的天堂,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丽江,无论是旅游发展方面还是文化发展方面来说都是危险的。

2丽江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开发利用不足

丽江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大研镇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纳西象形文字、纳西乐舞及纳西节日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得较为充分,纳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还有很多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比如象形文字和纳西乐舞,其开发层次还处于观光型的基础层次,没有上升到广泛参与性的更高层次。因此它们给游客传达出的也仅是纳西文化的皮毛。

2.2古城人口置换严重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丽江旅游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大量外地客商云集于此。他们在古城中收购或租用原住居民的房产,开始在古城中做生意,而原住民人口则纷纷选择到新城居住。因此原来古城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情趣都随着原住民的离开而逐渐消失,而古城更像是穿着纳西文化外衣的城市CBD。

2.3过度商业化

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将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这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必然,但是,丽江的商业化开发有些过度的倾向。上述古城人口置换是一个例证,还有就是古城中酒吧及西餐馆的广泛分布也是一例。现在的丽江古城一到晚上,几乎成了烧烤、啤酒、流行音乐的胜地,知名的酒吧一条街,虽然也受到部分游客的青睐,但是大多数游客依然对其所造成的喧嚣、浮躁的氛围表示不满,认为其不符合丽江原本的情调。

2.4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

在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规范的管理体制是重要保障。客观的说,丽江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对于如何处理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的关系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管理的缺陷。例如,很多制作和出售纳西象形文字相关产品的商家,他们没有掌握象形文字的基本内涵就随意开发产品,一些象形文字书法产品没有严格按照规范书写,甚至是错字、别字,这无形中对纳西文化是一种伤害,归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造成的。

2.5对丽江文化精髓的理解有误区

丽江古城是纳西文化的聚集地,是上千年的纳西文化的精髓,它是整个丽江旅游产品的核心。但是现在古城给游客的体验,除了纳西建筑、青石板的街巷外,就是各种旅游品商店、酒吧和餐馆,丽江古城从“恬静”、“闲适”的文化意念,开始转向“小资情调”甚至是“艳遇”。丽江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之于当今社会的价值,但是却走在了远离本真,迎合游客价值观的道路上。

3竞合理论下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途径

基于竞合理论,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各个旅游地,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更

好的实现竞合机制下的互利共赢格局。作为丽江来说,文化是其旅游发展中的灵魂,把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是提升其旅游形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丽江旅游文化的开发。

3.1充分挖掘丽江旅游文化内涵

丽江的旅游文化定位应该是“高原姑苏”的闲适、恬静和天人合一,与现代都市社会的浮躁、逐利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商业化包装,但是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游客的趣味,有时甚至是迎合低级趣味,比如“艳遇之都”称号的泛滥,有学者通过网络文本的分析发现,“艳遇”一词与“东巴”、“民族”等代表丽江的名词出现的频率几乎是相同的,甚至其对游客的文化感知影响更大。(赵仁玉、李洪波)而“艳遇”真的就是丽江文化或者旅游文化的核心吗?显然不是。丽江旅游文化的核心应该是,近千年历史的大研镇、东巴古籍、纳西音乐、节日、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等等。

3.2民族特色生活方式的再建构

现在到丽江旅游的游客都津津乐道于根据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客栈,认为这就是体验了纳西族的生活了,当然,民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在丽江古城经营客栈生意的80%都是外地客商。要还原真实的纳西生活,感受纳西人民与世无争,在细水长流中把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的生活理念,仅仅靠老房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丽江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生活方式进行再建构,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控制商业规模,规划好开发的商业类型,尽量还原丽江原本的自然人文生态面貌,让游客能够感受一个真实的丽江。

3.3加强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监督管理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利益主体;古村落;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36-02

一、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分析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收益分配等问题不断突显,景区开发经营者与当地政府、居民的矛盾升级,于是在旅游行业引入了利益主体理论。

利益主体理论最初源于19世纪,当时盛行一种协作或合作的观念[1]。1963 年stakeholder 一词出现于管理领域,美国斯坦福研究所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用来指代“某些群体,没有他们某些组织将无法存在”[2]。Freeman 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了利益主体理论,认为某一组织的特征在于它与不同群体及个体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包括雇员、顾客、供销商、政府及社区成员。Freeman 对某一组织的利益主体下的定义是“可以影响该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该目标影响的任何组织或个体” [1]。根据利益主体理论,在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凡是能对古村落的开发、经营、保护产生影响的组织或个人,都是古村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利益主体[3]。

古村落与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古村落的旅游资源一般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且多是当地居民的私有财产、集体财产,所以古建筑的保护和产权问题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特殊问题;其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古村落同时又是居民的生活场所,居民本身形成一种旅游吸引因素,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旅游业利益的分配存在诉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界定古村落旅游中的关键利益主体为地方政府、外来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3],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国内专家的认同。

二、西递、宏村的旅游开发模式概述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两座古村落以山水如画的自然风光、精湛超群的徽派明清民居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成为最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景点之一。对于西递、宏村旅游业的成功,除了独特的资源条件,旅游开发模式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古村落按照旅游投资开发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村民集体经营和外来企业开发经营三大模式,其中周庄代表了政府主导模式,西递、宏村则是后两种开发经营模式的成功典型。

(一)村民集体经营的西递模式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40公里,村落面积12.96公顷,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现保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旅游起步于1986年,之前以农业为支柱产业。1994年村委会成立了村办旅游公司――西递旅游服务公司。西递村中的所有村民都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活动,西递旅游服务公司受村委会委托,代表本村村民,全权负责西递村的旅游经营、宣传、古屋修缮等工作,公司独立核算,实行企业化经营,利润给村民集体分红[3]。每年门票收入的80% 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员工工资奖金、税收、对外宣传和村民的年终分红等;20%上缴作为县文物保护基金,其中的40% 用于西递村的遗产的与维修,60% 由县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全县旅游文物景点的管理与修缮[4]。

(二)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黄山风景区 30公里,占地30公顷,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1986年宏村开始发展旅游,由政府开发和管理。但在最初的12年,宏村一直处于西递村旅游业发展的阴影之下,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在多年开发未见成效的情况下,1997年8月,黟县县政府组成招商组,参加了安徽省年度北京招商会,与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谈判后达成协议:由中坤科工贸集团经营宏村等三个古村落的开发旅游,经营期限为三十年。9月,黟县人民政府和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公司创办黄山市京黟旅游开发总公司,对宏村、南屏等古村落旅游景点实施独家经营。从此,宏村旅游开发进入了成功的外来企业开发阶段。在全部门票收益中,京黟公司占67%,地方占33%,其中向县政府上交20%,作为文物保护基金(用于整个黟县的古民居保护),镇政府占5%,村民占8%(含村截留部分)。

三、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两种模式比较分析

(一)居民收益比较

西递村旅游门票收入除了20%上缴作为县文物保护基金外,其余部分由旅游服务公司扣除运作成本后,全部分配给村民。京黔公司支付年门票收入的8%给宏村村民。西递村的村民集体经营模式和收入分配方式使得村民感觉与旅游经营紧密捆绑在一起,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高涨,而宏村由于分配比例固定且相对较低,容易导致村民与京黔公司之间利益矛盾突出,一些村民拒绝游客参观,甚至一度发生过激行为。

(二)经营运作比较

西递村在开发旅游业之初就成立村办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而宏村是在黔县旅游局的指导下经营,所以早期西递村在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总量上高于宏村。直到宏村引入京黔公司,开始现代化的企业经营,营业收入和知名度才开始超越西递村。外来企业经营运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门票收入上,西递村由于大量的政治接待和村民私自带游客进入景区,导致西递旅游服务公司在门票控制上十分吃力。而宏村由于企业从业人员和管理层大部分是外来人口,门票漏损较少。第二,京黔公司在资金投入、产品创新、营销宣传和古建保护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和运作,直接带动了宏村旅游业的腾飞。第三,京黔公司实现了旅游加地产的复合运营,旅游与地产相互促进,形成资源合力和品牌优势,旅游目的地发展更为成熟。

(三)利益协调难度比较

企业租赁经营将旅游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于利益分配和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往往很紧张,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未引入外来企业的村民集体经营减少了外部矛盾纠纷,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好坏与每一位居民休戚相关,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和满意度较高,利益协调相对容易。

四、结论

村民集体经营的西递模式和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并无绝对的优劣势,但是借鉴两座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具有普适性的结论:

(一)保护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前提

古村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旅游者的旅游对象,具有不可再生性。古村落的完整性、珍惜程度直接决定当地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任何模式的旅游开发都要以保护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增大旅游的正面影响,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利益协调是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古村落旅游中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当地居民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是其不同于其他景区开发的显著特点,外来企业的介入也增加了利益协调的难度。各方利益主体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带动旅游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居民应明确各自在旅游开发中的职责和权利,利润分配做到公开、公平、透明,寻找各自的利益平衡点。

(三)经营运作能力决定旅游发展的高度

从西递、宏村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企业化的运营模式是发挥资源价值、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宏村旅游业赶超西递,正是由于引入了京黔公司,它较高的融资能力和促销推广、产品设计水平直接带动宏村旅游业飞速发展。所以,在利益协调方面具有优势的村集体旅游经营公司,要通过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引进职业管理人才等方式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Elise.Truly Sautter,Birgit Leisen.Managing stakeholder:a tourism Planning model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12-328.

[2] Brian Garrod and Alan Fyall Heritage Tourism:A Question of Defini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1049-1052.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关系处理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各地,保护好文物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我国也是一个旅游大国,近年来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许多地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力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旅游事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中国这个文物大国和旅游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文物是一种历史资料,可以满足人们的探古求知心理。文物对文献的记载起到一个证实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实物资料,也有助于专家研究和恢复史前社会面貌。许多游客对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十分感兴趣,直观、形象、生动的文物古迹正好满足了这部分游客的需要,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览中观赏文物古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文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文明史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像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些神秘的东方文化代表总能勾起国际国内游客的好奇心,总想一探究竟。同时,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各个地方的文物反映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和区域文化,像山西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也促使国际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游览。

(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促使游客先睹为快。文物不可再生的特点,推动各个地方大量开发文物旅游,文物景点成为许多地方的旅游业的支柱,像我们的首都北京,号称十朝古都的西安等等。可以这样说,丰富的文物古迹,对促进这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一)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文物保护。首先,旅游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对文物的参观及旅游景点的宣传,游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自觉保护文物。其次,吸引游客参观有利于文物保护。文物是许多地方吸引游客的看点,也是当地旅游经济的引爆点,少了这个点,旅游业发展必然受到重挫。加上文物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着文物一旦遭受损毁,就无法恢复。因此,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还是文物景点单位,都不愿意出现这种局面,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永续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给游客。再次,旅游发展有利于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问题。我国文物古迹很多与国家地方财力有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许多地方在文物保护经费支出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导致许多文物由于缺乏经费保障而遭致损坏,甚至是毁灭。旅游发展可以为文物景区创造经济效益,进而提取部分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和维护,通过市场化手段摆脱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文物保护可以促进旅游发展。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是一个辩证关系,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反过来讲,保护文物资源,最终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否则,就进入一个为保护而保护的怪圈,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效用。文物利用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旅游开发。要牢固树立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的理念,通过科学管理、适度旅游开发,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哺文物保护,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进而推进文物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发展也会给文物保护增添困扰和压力

(一)过度开发利用损坏文物。一些文物景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文物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景区超负荷运转,致使文物老化、破坏甚至是毁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随意改造破坏文物。有的文物景区在文物维修和保护方面不遵循科学规律,相关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是按照维持原样、符合历史时代特点的要求对文物进行维护,而是对一厢情愿的对文物古迹进行随意改造,从而破坏了文物的原真性。

(三)配套设施建设威胁文物。许多文物景区为增强承载力,加大道路、宾馆、饭店等配套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大兴土木,恶化了文物原有的保存环境,以致直接威胁着文物保护。

(四)游客不文明行为损毁文物。一些游客在观赏文物的时候举止不文明,有的在文物上乱写乱画,有的随意踩踏、攀爬、抚摸文物,有的甚至打砸盗取文物部件,致使一些文物严重损坏,有的甚至流落他乡,损失无法挽回。

四、找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契合点

(一)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理念。首先,树立以文物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树立文物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的思想,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眼前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再次,树立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念,注重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金钱无法衡量的损失。

(二)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当中。按照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注重衔接的思路,统筹编制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摸清家底”,就是地方文物及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本地区文物全面普查、分级分类认定和登录工作,建立文物清单和数据库。科学规划,就是要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处理这两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描绘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 “路线图”。 注重衔接,就是要抓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的上下对应衔接,使文物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发展更加有序。

(三)增强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工作合力。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文物部门要主动作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争取本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支持,在当地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文物维护基金,在开发利用中保护文物;要加强对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游客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旅游部门在文物开发利用上要加强同文物部门的协商,无论是文物修缮,还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安排,要主动征求文物部门意见;要在文物景区和旅游线路上中,对游客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对游客破坏文物并造成不良后果行为,应采取相应手段给予制裁。

(四)合理划分文物景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将文物景区划为控制性保护和非控制性保护区域,控制性保护区域一律不准搞经营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貌原状,让游客享受文物本身带来的知识和乐趣;非控制性保护区域可以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温泉旅游;SWOT;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已进入由传统的观光旅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型,而温泉旅游作为一种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形式,越来越满足人们养生、疗养、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需要而备受关注,成为一种国民度假休闲的新时尚,它的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辽宁省正是温泉旅游资源大省,温泉旅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现阶段的开发在全国处于前列,有发展温泉旅游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1 辽宁省温泉旅游开发的优势

辽宁省的温泉分布广泛、温度高、出水量大、水质好等优点,开采历史悠久,是中国温泉资源的三大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城市周边及乡镇距大城市较近,可到达性比较强且相对比较集中,遍及全省的14个城市。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条件也已经发展到了现代化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疗养院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2 辽宁省温泉旅游开发的劣势

2.1产品缺乏个性化温泉旅游产品雷同。目前辽宁省温泉旅游产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类似于东欧的传统疗养院,以治疗疾病、疗养为主要目的,另一类则是引进了其他国家的以洗浴、健身、康乐、为目的。前者的数量较少,很多为成名已久的温泉旅游地,后者的数量众多,产品雷同化也很严重,从设计、环境到餐饮和服务都大同小异,大多是异国风格的体现。这种情况在开发初期或许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旅游消费者来说走出国门已经不是困难的事。

2.2温泉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匮乏。旅游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包括环境景观、游乐项目、水处理设备、住宿及配套设施。软件一般都是在主题文化和服务特色等方面。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服务质量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辽宁省目前多数温泉地的温泉发展历史并不长,缺乏既懂管理、又对温泉比较了解的专业人才,很多基层服务人员是从业的当地居民,这就造成管理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的局面,因此国际上十分重视对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2.3温泉地的周边资源整合和当地居民参与度不足。温泉区应该具有优美的环境,功能齐全的生活服务以及配套设施,在规划上往往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历史文脉的延续、特色的保持等,游客只是将泡温泉作为旅游内容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旅游温泉地。由于温泉地大多选址在村镇之上的原因,使得开发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非常重要。只有当地居民参与到当中,才能使当地居民获得更公平的收入分配,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文化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地区为了便于温泉开发直接将当地居民进行搬迁,居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直接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

3 辽宁省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对策

3.1打造辽宁省特色温泉旅游产品。辽宁省温泉旅游因缺少鲜明的景观建筑而很难得到旅游消费者的认同,而体现地域特色的方式主要是以文化为主题,从民俗文化宗教,地名文化方面得以体现出来。辽宁的温泉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说、典故等,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习俗增加地域文化气氛,还可以推出我们辽宁的特色。

作为长期逗留型的旅游地,饮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饮食可以作为吸引物,使旅游者不感到厌烦。就温泉旅游而言,可以细分为主题公园型、休闲-养生复合型、会议休闲型、美容美体SPA型等,没有必要大家都在一条道上拼个你死我活。

3.2注重温泉旅游开发与周边环境的整合。温泉地周边环境的保全与美化,是吸引游客长期逗留的最重要的因素。饭后或洗浴后,有情绪在情节的街道上散步或者是购物等的“温泉地”的环境整备,都对温泉旅游开发与周边环境的整合次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温泉资源具有公共特性,所以应考虑当地居民的权益。当前我国温泉洗浴票价普遍过高,消费者会认为温泉是高消费,实际上其服务也是多元化的,温泉地应本着温泉利用公益性原则,制定出面向大众的价格机制,制定多层次消费水平的服务以满足当地居民,或者是一日游等客人的需求。

3.3加强温泉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辽宁的温泉旅游业应该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大学、各种职业教育机关、企业团体、政府部门共同合作,组成专业人员的教育培养机构。同时引进高级温泉管理人才,通过人才引进、自助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温泉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应从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和完善人才激励几方面来提高辽宁的温泉服务档次。人才引进可以通过提高门槛及待遇吸引一些高素质高能力管理人员以及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方面应对各类现有专业人才制订培养计划,对优秀人才代表进行慰问,并对进行创新研发、自主创新的人才给予资金支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

3.4加强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并构筑起省内温泉地网络系统。温泉旅游地缺乏地方居民参与,会削弱他们对旅游者的容忍度,甚至会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如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不能做到以当地居民的利益为重,甚至是侵占了当地居民利益,居民还会成为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因此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利益。

不同的区域协作是实现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旅游地应提升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程度以形成互补的目的地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旅游地可以利用自己的度假旅游优势,形成以温泉地为中心的向四周蔓延的态势。在辽宁中部七城市一体化的形势下,延长辽宁省内的温泉旅游产业链。发挥辽宁地区发达的交通优势,可以为省内温泉旅游地的整合及温泉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琳.辽宁省温泉旅游地发展策略研究[J].理论界,2007,(2),5-9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增长极 极化作用 扩散作用

一、文献综述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随着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将增长极理论引入旅游业,提出了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初步概念。但当时有关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文献只有零散的理论节点,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陈俊伟(2000)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中首次提到旅游增长极,文中探讨广西旅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只重视桂林旅游的发展而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苟小东,张燕,王谊(2001)在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中比较早的提出了旅游增长极,文中提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必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地产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2004)针对陕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培育新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李秀霞(2005)文中指出吉林要想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和培育对区域旅游产业地产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杨阿莉(2006)进一步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旅游规划。朱葛劲,朱创业,庞筑丹(2008)基于增长极效应理论来分析秦巴地区旅游竞合分析,明确该区域旅游增长极。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非均衡增长理论。后由其弟子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地域性,将这一理论细化到具体的空间上,形成了现今区域经济发展广为应用的理论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布德维尔指出,增长极是指不断增长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步发展。这种经济活动的极化必然导致地理分布上的极化,其极化效应是导致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不断繁荣。随着增长“极核”的形成和发展,还将产生经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着重从理论基础、地产优势、以及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湖南省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的有利条件。

三、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分析

(一)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旅游产业增长极一般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区位优势、旅游政策优势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旅游规模经济,产生极化作用。湖南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确立以后,增长极内部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部门)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地产经济收入总额不断上升,旅游产业利润更是快速提高。而收入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增长极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开发或更多游览景点的建设,促进更多的旅游要素资源向省域增长极核心区域集中,旅游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南省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地产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增加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增长极地区旅游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进行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形象整体设计、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提高增长极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提高了其区域的旅游产业化水平。

(二)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作用

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要素从极核地区向附近周围地区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湖南省旅游业在极化的最初阶段,极核地区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从而保证了游客顺利完成一次旅游活动。但是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地产增长极的游客承载量有一定的极限,到了极化的中后期,其游客容量超载,对增长极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平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其旅游投资与经营成本显著增加,阻碍增长极地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湖南省旅游产业地产的增长极逐步扩大其增长极的区域地理空间范围,对越来越多的到访游客实施周围地区分流,依靠增长极地区来为旅游者提供其自身不能满足的旅游需求,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俊伟.论广西旅游业的新增长极[J].旅游学刊,2000,(02).

[2]王谊,苟小东,张燕.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的新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应用增长极理论整体提升陕西旅游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3).

[4]李秀霞.集安构建吉林省区域旅游增长极优势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5,(08).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体育旅游 旅游开发理论 川西地区 漂流运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旅游正在从传统旅游形式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专题旅游和特种旅游,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之一。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时尚的旅游方式,更加突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满足了旅游者寻求参与性、体验性的要求,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

川西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如何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如何促进该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以丰富该地区的旅游内容,需要科学的理论借鉴。为了适应川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川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环境、开发原则、开发形式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求为该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漂流运动的特点,漂流项目运营所具有的特征,以川西地区的“长征路上第一漂” 这一漂流旅游项目作为个案分析,具体分析了该景区在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所取得的经验,其中重点分析了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案例带给我们的教训。最后笔者分析了目前川西地区漂流体育旅游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实地考察法;(3)个案分析法;(4)逻辑分析法。

目前四川西部地区漂流项目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四川西部地区漂流项目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内容单一,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

2.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3.项目的安全系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四川西部地区漂流项目开发的改进建议

全面分析川西地区各大漂流景区在规划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在景区规划开发方面,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景区规划和其他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的选择上,应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这些特色也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优势。

2.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加大市场宣传促销力度

纵观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和精品旅游线的开发模式已成为中总的趋势。任何一种单项旅游活动将越来越缺乏市场和竞争力。

3.在项目建设上,建设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的漂流旅游项目

4.加强安全管理,推行“零事故” 目标管理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漂流运动以惊险性、刺激性、冒险性著称,但是漂流旅游活动绝对不是铤而走险,因此,漂流旅游活动的安全工作是漂流景区运营的头等大事。建议建立各项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或确定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强制为游客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5.对漂流项目的经营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6.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21世纪,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从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目前环境已经变成了最短缺的资源,而且是最宝贵的资源。旅游开发尤其要注重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其他开发不同,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环境是卖点,如果一边破坏环境一边搞开发,就意味着我们自己在断自己的后路。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川西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笔者认为:川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适于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体育旅游资源,而且具有类型广、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品位高、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良好配套性等特点;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针对川西地区,本文提出了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如突出特色性原则、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安全性的原则、与相关旅游区、点相协调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是开发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基本原则;本文还提出了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三种开发形式,分别是:专项型、组合型以及附带型,希望通过这三种开发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对于川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重要的是搞好体育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投资建设,本文对该地区漂流体育旅游项目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认为:目前漂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在漂流资源的开发规划方面,绝大多数景区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景区开发没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表现在漂流设施建设方面还停留在表面上,在景区特色方面,没有一个体现自身特色的主题,在产品形态方面,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附近的和景区内的其他景点,从而使漂流项目没有与其他旅游项目形成产品互补等等;在景区的经营管理方面,管理层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的服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由此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损害了一些景区的形象。此外安全管理作为漂流景区的头等大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安全系数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游客参与漂流项目的人数,占该地区整个游客的总流量的比例很小,景区没有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客源市场细分,没有自己完善的市场主体;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对资源的破坏,管理上的欠缺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地区漂流体育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各大漂流项目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把当代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的理论与实践原则应用于漂流项目的规划设计当中,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资源开发和景区规划时,要围绕“主题”, 做好项目主题的塑造和经营,还应努力突出“特色”, 充分深挖资源的潜力,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这就要求漂流旅游景区必须与区域内其他旅游地在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交通、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这是丰富产品内容的一个途径,内容越丰富,吸引力越强,越能满足体育旅游市场的多种需求;在形象策划、包装和广告宣传上,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塑造鲜明、独特的体育旅游主题形象;在项目建设上,从增加漂流方式,加强安全防护,搞好交通、通信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建设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漂流旅游项目;加强漂流运营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层层责任落实,重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强安全监督检查方面的力度,并在各大漂流景区推行“零事故”目标管理;针对工作人员普遍业务技能偏低的现实,需要对漂流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此外还有建立和规范科学的培训制度和用人制度;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做到绝对保护和相对开发要有机结合,发挥政府在资源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柳伯力 陶宇平主编: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何雨等著:旅游规划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李天元主编: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五版

[4]闵 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

[5]王云才著: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案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6]杨培玉:21世纪初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2)

[7]彭劲松: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存在的误区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

旅游开发理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桂林;古村落;非优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82-03

桂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二千一百年的历史,在桂林地区散布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桂林千百年历史的缩影,是桂北文化的传承。这些古村落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村,较大地保留了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较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不便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新建筑数量不多,这些古村落保留了大量反映桂林地区历史、文化原貌的古建筑和村落结构。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古村落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桂林进行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对于从景观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型、从大众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桂林地区古村落分散在桂林乡镇,由于远离城市喧嚣,传统建筑和传统民风民俗得以留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古村落面临古民居建筑毁损、古民俗衰失、古生态被破坏等问题,古村落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同时大部分古村落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化的商业旅游开发的吸引力。因此寻求适宜的开发模式,在开发中保护这些古村落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分析桂林地区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探讨桂林古村落的开发模式,通过开发遗产之路等模式,组合、挖掘桂林古村落旅游资源,实现非优区旅游资源的优化。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品位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非优”反映了旅游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质和量方面的差异,因此非优区是相对于资源优越区而言。“非优”因素会随着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发掘、创造而优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普遍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唯一动力。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基于现代旅游发展动力观,认为旅游发展动力不再是单纯的资源驱动,1990年雷特提出了“需求+吸引物+信息”的旅游吸引系统。旅游发展不仅局限于资源驱动,经济发展、旅游需求等也能刺激旅游的发展。

在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方面,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基于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区域行为、介入机会。有效调动五个因素作用,扬长避短,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可以优化的。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优化机制主要包括:创建新景观、深度开发现有资源、发掘原有事物的新价值、资源组合、采用合理的市场运作方式与营销手段、基于经济发展引导旅游需求等。

二、桂林发展古村落旅游资源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在桂林各乡镇分布着近三十多个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折射出桂林经济发展的脉络,建筑体现了岭南地区明清时期古民居特色。在这些古村落中“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 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还建成了长岗岭古村落生态博物馆。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阳朔渔村因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到访而名扬中外。除此之外,在桂林临桂县、灵川县、兴安县、阳朔县、恭城县、平乐县都存在多处古村落,灵川江头古村、长岗岭古村、迪塘古村等近二十处,兴安秦家大院古民居、莫川榜上村等四处,阳朔古石头寨、旧县等五处,灌阳文市镇月岭村、古墓,古牌坊,平乐榕津沙子乡,恭城朗山村、荔浦青山古屯等等。这些古村落现存有古民居、宗祠、古戏台、古桥、古塔、古墓群。有的村落古民居保持完整,有的规模不大,青砖黑瓦,坡屋面、马头墙、飞檐、画栋、雕花窗、鳞次栉比,结构独特。这些古村落沿着历史上桂林经济发展的脉络排布,古建筑具有独特历史韵味,并体现了多种文化的渐进与交融。

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分析:

1.桂林地区古村落属于非优旅游资源分析。古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村落本身所具有的遗产性价值特征,包括村落凝聚的文化特征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特征;二是基于古村落特色和创新利用的市场价值。古村落的价值主要通过五个指标进行评价: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和典型性。

从单个古村落进行评价,桂林地区大部分古村落建于明清时期,村落的规模不大,保持基本完整,处于乡野之间,古建筑大部分是徽式明清建筑。与国内知名的古村镇相比较而言,桂林地区古村落并不具备独特的优势,至少在悠久性、典型性、规模等方面略输一筹。相对于历史经济发达地区的古村落而言,大部分桂林地区的古村落属于非优区的旅游资源。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江头村仅八百多年建村历史,现有180余座620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明清时代建筑,部分现代建筑兀然于其中。历史性、规模性、完整性、知名度等方面,与丽江古镇、陕西平遥相比,难以企及。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皖南古村落相比也望其项背。因此桂林自然风光闻名于世,但是桂林古村落作为历史旅游资源而言,不具备优势,从遗产旅游角度而言,桂林属于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

由于受到规模和典型性的影响,大部分古村落进行单纯的古村落景点式商业化开发的吸引力有限。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开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古村落旅游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村民的保护和开发意识相对薄弱,部分村落在经济得到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建筑,使得村落原有的布局、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村民缺乏旅游接待意识,对于到访的游客态度生硬。其次,开发时间相对较晚,以自主开发为主,开发模式较为单一。目前开发较早、名声较大的江头村始于20世纪90年代,基本为村民自治管理,参观费用主要作为修缮基金。江头村作为旅游项目进行招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引入理想的投资开发者。再次,古村落缺乏系统的旅游规划,没有专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如系统、具有趣味和学科性的导游词,缺乏必要旅游辅助设施。一些村落卫生条件较差。最后,到访者以桂林地区本地居民为主,客源非常有限。

2.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桂林地区旅游价值再分析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按照非优资源的优化机制,对桂林地区古村落价值进行再分析:(1)联带优势。桂林作为国家旅游文化名城,以山水著称于世,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面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仍实现游客量和旅游收入超过20%的增长。游客在欣赏桂林山水风景之余,有了解桂林历史文化的兴趣。发展桂林遗产旅游,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2)区位优势。总书记指出:“广西沿海、沿边、沿江,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作为连接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桂林地处广西北部,交通网络发达,湘桂铁路由东北向西南纵贯桂林,随着桂广高铁的建设,游客进出桂林更为便利。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有50多条航线,可以到达国内、国外很多地方。桂林地区的古村落都分布在距离桂林市区车程在2小时以内的范围内,便于游客游访。(3)遗产旅游的需求增加。在过去二十年里,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需求迅速增长,遗产旅游体验需求也在增长,遗产旅游成为全球旅游业种发展最快的旅游活动之一,根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期间,参观遗产景点的游客人数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财富增长、闲暇时间增多,遗产旅游将成为旅游需求主要的推动力。(4)组合优势。桂林地区单个古村落而言,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是整个桂林地区古村落数量较多,各具特点,比如江头村是桂北儒家文化的代表,长岗岭是桂北商宦文化的代表,渔村是渔家文化的代表,阳朔石头寨具有独特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等等,沿湘桂古道各古村落在数百年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北部地区到南部地区,古民居建筑风格出现渐变的趋势,外来文化不断交融,折射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这些古村落散布的地区风景优美,具有桂北乡村风情。近年来,桂林旅游产品已从较单一的大众观光型逐步拓展到休闲度假型,并随之衍生出乡村游、自行车游、徒步游等绿色环保旅游方式。这些古村落散步于乡间田野,山水与农家田园风光完美结合,文化因素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有利于绿色环保旅游方式与遗产旅游结合,可提升旅游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从传统的旅游资源观点来看,桂林地区古村落属于非优区旅游资源,但是通过优化机制,从发展的眼光,桂林地区古村落具备发展遗产旅游的潜质,是桂林旅游资源的又一亮点,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突破口。

三、桂林发展古村落开发模式与保护措施

1.集群式开发,设计遗产之路。遗产之路是遗产旅游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点或面的旅游景点,遗产之路实现点线结合,遗产之路上的各独立景点由步行小路、自行车道或汽车道连接。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如著名的丝绸之路、美国波斯顿自由之路等。桂林地区的古村落单个规模不大,不适宜作为点面型的旅游景点进行开发,而以一个主题,设计遗产之路,连接独立的古村落,集群化开发。如沿湘桂古道,以古道为连接,开发出具有桂北地区特色的湘桂商旅遗产之路。由于湘桂古道由北而南,穿越桂林市区北面的丘陵地带,古道沿途有风雨亭、古树、古桥,原貌保持较好。游客跟随马帮向导,进行体验式遗产旅游,在各古村落休息、参观,在古戏台观看桂剧或傩戏。对古村落线路进行勘探,考察各古村落资源,设计出适合各种年龄层次及多种交通方式交替的线路,是遗产旅游开发的前提。

2.多种要素组合,复合型开发。非优旅游资源的优化机制之一是进行要素组合。桂林地区山清水秀,桂林地区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乡情浓厚。发掘古村落的旅游要素,将其遗产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运动旅游资源要素进行组合。把古村落遗产之路打造为遗产旅游、乡村旅游、休闲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复合旅游产品。每个村落又各具特色,保持其原真性和乡土性,有的村落突出建筑特色、有的村落突出文化特色、有的村落突出乡土体验、有的村落突出地方曲艺、有的村落突出地方美食等。让游客在不同村落都有不同体验。将历史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让桂林古村落旅游散发出不同于江南古村镇、西北古村镇、丽江古镇的独特魅力。

3.政府主导,整体筹划。遗产之路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给当地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增强认同感。但是遗产之路涉及的遗产保护、线路考察及涉及、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公共性、公益性,路线长,跨行政区域,专业性强,跨行业,必须依托于政府整体筹划,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公共利益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投入与利益分配问题,做好生态管理、文物管理、文化管理工作。

由于桂北古村落分散、规模不大等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较高资质的开发者整体开发存在一定难度。以名气较大、开发时间较长的江头村来看,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仍依托村集体自主开发,导游由村妇女担任,主要收入依靠捐赠及门票。由于村民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开发资金缺口的限制,很难将江头村的特色挖掘出来,旅游体验单一。如果没有统一筹划,必然出现各村落自行开发或由单个旅游公司开发,容易出现旅游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无法较好体现遗产之路的原生态及体验旅游的魅力。

政府对遗产之路的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2)调动各方力量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特别是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社区的参与积极性;(3)做好营销活动,打造品牌,形成特色;(4)搭建营销网络,实现多种宣传、销售活动;(5)做好监督管理,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与维护,保证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6)多种途径引入保护资金,维护修缮古建筑,并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桂北古民居风情。

4.投资者多元化,多模式开发。目前中国古村落的开发主要有以下模式:第一类,所有者开发,即由古建筑所有人开发,主要由村委会发起、管理;第二类,个人承包开发,由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个人承包开发;第三类,企业承包开发。从发起人看,主要有村民自主经营和政府投资(引资)经营等模式。由于古村落旅游必须依托仍然居住在村里中的村民,村民素质、村民对于游客的态度、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成功,因此合理进行利益分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在开发初期,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尝试多种模式混合经营,实现政府主导、多种投资主体、社区参与,多种经营模式结合。甚至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与原房主协商,对于无力修缮的古民居公开招租,承租人支付古民居的修缮资金,同时在合同约定范围内,获得古民居的使用权,可在古民居内休闲度假或者经营。

四、结语

根据旅游非优区理论,桂林地区古村落作为遗产旅游资源,由于不具备历史典型性、规模性等因素,决定了桂林地区古村落属于旅游非优区。但是桂林地区古村落散布各乡间田野,各具不同文化特点,体现了桂林经济发展的历史脉搏和文化交融。按照旅游资源非优区优化机制,通过探索桂林地区集群式开发、设计遗产之路、整体筹划、多种旅游资源要素组合、复合型开发等多种模式,实现桂林地区古村落非优区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罗艳菊,黄宇.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26-130.

[2] 杜坤,朱良斌,等.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增城市古村落旅游开发为例[J].经济师,2009,(7):274-275.

[3] 何旭娜.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的RMIP研究――以桂林灵川县江头村为例[J].北部湾论坛,2009,(3):162-163.

[4] 吕华鲜.桂林江头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9):199-200.

[5] 王秀娟.秦家大院“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6):97-98.

[6] 姚斌.关于大圩古镇保护性开发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06,(10):85-87.

[7]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