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一、旅游发展新趋势

1.全域旅游。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李金早局长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规划,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对于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来说,是指自身各种资源以旅游为核心的全方位整合,以“旅游+”为手段,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

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全方位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出游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目的。智慧旅游仅仅是“互联网+旅游“,而是对旅游模式的重新思考。2014年是中国的智慧旅游年,政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促进自身的管理、服务升级,自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往往是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其某一方面特定的需要而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旅游模式。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升级,由于目标人群定位准确,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16年国内旅游景区将加深主题化趋势,“亲子游”、“蜜月游”等主题依然受宠,景区差异化竞争将在主题化方面愈加明显。

4.以生活体验为主的自由行模式。自由行是指消费者自己安排、自主出行、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且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对于景区的消费不再停留在“景区观看、酒店住宿”这样单一的模式中,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二、旅游公司战略制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旅游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全域旅背景下,单纯的“景区游玩+酒店住宿”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精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此,旅游公司应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地产、酒店、公园等其他资源的联动发展。与其他旅游公司或跨行业公司合作,实现全区域资源的主题化、品牌化,促进所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消费者综合需求。

1.在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各个旅游公司单独经营发展的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全域旅游是大地理范围、宽行业领域的旅游,单个旅游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一整条衣食住行娱的价值链,更无法在横跨几市几省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整合,因而旅游公司之间的联盟就成为了必要,也是应对全域旅游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势互补,旅游主题、概念、资源等的重塑、组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似特质的旅游企业会通过参股、入股或是签署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重构,旅游行业的前景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各个旅游共同体的竞争。

2.智慧旅游不等同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不是特定技术的运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支撑,对于公司而言,智慧旅游带给公司的更多的是管理与服务概念的升级、换代。智慧旅游要求公司使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简化、精细化管理流程,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全而精,服务环节少而准,与此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智慧旅游对公司而言是管理升级的工具,而不是公司发展的目的。积极引进智慧旅游概念的同时,坚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才是应对新形势的方式。

3.主题旅游是对旅游资源形象的塑造,全域旅游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整条吸引游客的价值主题,高水平的主题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重新装饰,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和情感趋向的生活体验。例如红色旅游主打革命胜地教育、重温,这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重温革命情怀,体会革命人士生活的经历。主题旅游的定位要定在游客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或无法深入体会的情景中,主题旅游更适合于拥有特定资源的企业,因而对于旅游公司而言,首先对自身的资源自行梳理;其次找到自身适合的定位才。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智慧旅游

2015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88%。与此同时,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主题旅游成为新兴细分市场,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企业打造综合竞争力的主攻方向,智慧旅游则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和管理质量,一系列自主游、自由行等出游方式给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精准把握发展趋势,抢占战略至高点成为所有旅游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新趋势

1.全域旅游。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李金早局长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规划,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对于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来说,是指自身各种资源以旅游为核心的全方位整合,以“旅游+”为手段,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

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全方位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出游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目的。智慧旅游仅仅是“互联网+旅游“,而是对旅游模式的重新思考。2014年是中国的智慧旅游年,政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促进自身的管理、服务升级,自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往往是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其某一方面特定的需要而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旅游模式。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升级,由于目标人群定位准确,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16年国内旅游景区将加深主题化趋势,“亲子游”、“蜜月游”等主题依然受宠,景区差异化竞争将在主题化方面愈加明显。

4.以生活体验为主的自由行模式。自由行是指消费者自己安排、自主出行、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且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对于景区的消费不再停留在“景区观看、酒店住宿”这样单一的模式中,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二、旅游公司战略制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旅游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全域旅背景下,单纯的“景区游玩+酒店住宿”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精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此,旅游公司应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地产、酒店、公园等其他资源的联动发展。与其他旅游公司或跨行业公司合作,实现全区域资源的主题化、品牌化,促进所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消费者综合需求。

1.在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各个旅游公司单独经营发展的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全域旅游是大地理范围、宽行业领域的旅游,单个旅游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一整条衣食住行娱的价值链,更无法在横跨几市几省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整合,因而旅游公司之间的联盟就成为了必要,也是应对全域旅游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势互补,旅游主题、概念、资源等的重塑、组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似特质的旅游企业会通过参股、入股或是签署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重构,旅游行业的前景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各个旅游共同体的竞争。

2.智慧旅游不等同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不是特定技术的运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支撑,对于公司而言,智慧旅游带给公司的更多的是管理与服务概念的升级、换代。智慧旅游要求公司使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简化、精细化管理流程,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全而精,服务环节少而准,与此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智慧旅游对公司而言是管理升级的工具,而不是公司发展的目的。积极引进智慧旅游概念的同时,坚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才是应对新形势的方式。

3.主题旅游是对旅游资源形象的塑造,全域旅游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整条吸引游客的价值主题,高水平的主题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重新装饰,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和情感趋向的生活体验。例如红色旅游主打革命胜地教育、重温,这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重温革命情怀,体会革命人士生活的经历。主题旅游的定位要定在游客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或无法深入体会的情景中,主题旅游更适合于拥有特定资源的企业,因而对于旅游公司而言,首先对自身的资源自行梳理;其次找到自身适合的定位才。

三、小结

旅游公司战略制订与调整要以国家旅游政策为基准,更要以自身的资源与条件为基础,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风,不切实际的战略调整不如坚守自身的发展模式,打造小而精的产业形式,在当今复杂多样的旅游形势下,不失为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振海.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为旅游业发展绘制前进路标[J].旅游时代,2015(2):6-7.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商贸企业;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研究简要回顾

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思想与内涵较为丰富。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其《国富论》(1776)包含了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思想。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1890),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1909)最早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克鲁格曼(1991)提出了新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聚集经济的观点。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及《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为系统研究集群的学者是王缉慈。方民生、李永刚、李新春、陈慧娟、刘国军、许仁祥、仇兴保、魏后凯、叶建亮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研究具有代表意义。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还缺乏产业集群与旅游商贸企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二、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旅游商贸集群竞争力

旅游商贸企业与一般大型商业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等特点。单个的旅游商贸企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其竞争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全国很多旅游商贸企业销售的部分旅游商品存在雷同的现象。通过旅游商贸企业的集群发展战略,使各个不同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针对其地域文化特色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旅游商品,形成专业化特色,增强集群内商贸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创造出一定的地域品牌效应。而且集群内的旅游商贸企业能够共同行动,既强化了合作,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获取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效应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共有的一些属性,因此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区域品牌效应等同样也适应于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生产、销售同类旅游商品带来的好处,范围经济则主要是由于生产、销售关联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性。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由于整个旅游商贸行业的规模扩大而使个别企业获得的好处,如运输、采购、修理、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学习与创新效应主要通过集群内旅游商贸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激发新思想,互相学习,推动全行业不断发展,共同进步。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与显著特色获得的整体优势。

(三)节约交易费用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定区域内众多企业基于共同的目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在协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组织。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层组织。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种特性。这样既节约了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约,一方面使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

三、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蒋三庚的研究,商业集聚从形态上可分为团组块状形态、沿街条状、分散多点形态三种形态,从地理区位可分为中心位置、中间位置、位置三类位置。

第一类:中心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都市中心位置的商贸企业群构成,满足城市旅游者的旅游购物与休闲需求。根据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态差异。中心型集群模式一般呈现出团组块状与沿街条状两种不同的形态,即: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由纵横交叉的若干条街道链接成团块现状,若干商贸企业构成的集群形态,如北京市东部的商务中心区。在建设这类商贸企业集群时,需要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动态发展变化等角度考虑,制定一个长远的整体商业规划。要避免出现短期利益化。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在大中型城市,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大街,是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是城市主要的商业街。也是城市旅游的品牌,是城市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西单商业街、长沙黄兴路等。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近年都进行过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步行街建设实质就是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

第二类:中间型集群模式,主要由处于城市中心到之间的偏离中心位置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构成。这类集群可能出现团组块状、沿街条状、分散点状三种形态。中间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表现为城市内地区级(城市内分的区或片)或社区级(城市居民社区)团块型的商业形态,如埃及开罗老区阿拉伯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特点就是在偏离城市中央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企业集群。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由处于城市中间位置的商贸企业聚集在一条主要街道上形成的集群类型,尤其在城市社区出现比较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集群类型,如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中间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零星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商业店铺,几乎随处可见。

第三类: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城乡交接地带、郊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集聚而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向高级化演进,城乡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一类重要旅游项目,能够购买到正宗的农村土特产品是很多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这些型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为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集群主要由大城市卫星城市的商业中心或郊区购物中心构成,是型集群中规模较大的集群形态。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城市边缘地带的农贸市场构成,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为郊区零星分布的小店构成。

以上讨论的均为旅游城市的商贸企业集群模式,而对于景区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模式更为适用的就是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三类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商贸企业集群的最主要的表现模式。分别由位于景区中间和的沿街店铺、和零星分别的小店集聚而成,为景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贸服务。

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对策分析

(一)制定长远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战略规划

在新景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建设、商务中心建设、老景区和老城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一个长远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长远战略规划是应对这些外部因素变化的有力工具。战略规划中要为未来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后代人不断治理上代人由于自身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局面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政策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空间创新系统)、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全面集群政策设计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产业集群。当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主导的行为。政府不可能强行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在商贸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企业是占主动地位的。是市场的主体。在商贸企业集群中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起到一个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76-02

一、旅游企业战略管理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战略理论的起源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公元前360年我国军事学家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军事战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

20世纪初期,亨利・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战略思维。二战后,美国的企业为了适应技术和组织的快速发展,开始应用长期计划技术,并认识到确定组织目标、制定战略计划、配置资金预算(资源)对企业实现预期增长目标的必要性。

2.古典战略管理理论(60年代至80年代初)

企业战略管理在这一阶段相对完善,并出现第一个热潮,产生了很多流派。安德鲁斯是最早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将战略分为:市场机会、企业实力、个人价值观与渴望、社会责任四个构成要素。安索夫提出了“战略四要素”,并在1965年出版《公司战略》一书,这是有关战略的第一本著作。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开始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研究,形成许多不同学派。

3.竞争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生产经营实施的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至企业竞争层。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涌现出了三大战略思潮:行业机构学派、战略资源学派、核心能力学派。

(二)旅游企业与旅游企业战略

旅游服务是经济社会中提高生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为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企业就必须审视自身的能力,对经营战略的基本要素、使命与思路进行设计。

1.基本要素

旅游企业战略目标定位是指旅游企业通过设定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确定业务领域、以在目标顾客的头脑中占据的特定位置。旅游企业在确定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时,必须以顾客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

战略路径选择即如何正确地做事情,也就是旅游企业如何真正达到目标的问题。它涉及旅游企业战略全过程,既要考虑战略设计方式,又要考虑优化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的方式。

战略资源具有不完全模仿性。随着国际旅游集团的大力扩张与渗透,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此,培养、引进与配置具有预见性、洞察力与系统性思考人才是打造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结合其产品特性、管理特点与行业特征。旅游跨国企业战略是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分析,确定企业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目标,选择实现目标与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包含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等三个层次。

2.基本使命

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超越发展。既体现了传统业务的突破和企业转型的升级,又体现了对手和自我的超越。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对手能力的不断提升,所以需要不断地构建竞争优势。想要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创新。旅游企业创新是其产生持续优势的动力源。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旅游企业必须采取开拓性的增长战略。旅游企业需要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旅行社企业的全球化战略管理

旅游企业全球化战略是跨国经营的旅行社企业针对各国、各地、各种环境、各种市场形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管理网络。它协调了旅行社企业的整体运营、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和投资等活动,从而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

旅游企业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活动主要通过与业务伙伴的合作展开。旅行社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是从世界各地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出发,并以跨国经营的舞台为背景,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获得最佳的整体利益。

二、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定位

(一)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目标

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目标应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一种长期目标,着眼于未来。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战略目标的制定还应考虑到企业的实现能力,具有系统化操作理念。

战略目标是旅游跨国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企业使命的要求,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和明确的阐述。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目标必须达到目的性、先进性、现实性、系统性、精确性等要求,并可通过标杆超越、盈亏平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加以确定。

(二)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思路

战略思路是关于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包括方针、路径和措施。战略方针是旅游企业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照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的要求,确定的关于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指导。旅游跨国企业战略路径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基本战略措施就是为支持旅游企业的基本路径而规划的各项战略活动,主要集中在组织、文化、制度、信息、人才、资本等方面。

战略思路是关于旅游跨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它是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起点。战略定位理论探讨由于什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企业间经营业绩的差异,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式、内部条件式、内外匹配式与互动整合式等四种观点。要科学进行战略定位,必须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包括SWOT分析、业务组合矩阵、战略聚类模型与博弈论等。

三、旅游跨国企业经营模式

(一)旅游跨国企业连锁经营

世界各国的连锁经营采取的是共同的经营方针和统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化经营服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连锁经营使得小规模的单体企业联合成大集团,产生规模经济,使运营成本下降。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优势。实施连锁经营的企业集团,特别是一些大集团,享有较好的声誉,给顾客带来一种安全感。

从经营方式来看,现代连锁经营企业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通常会针对其自身资源与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业务扩张方式。连锁企业在业务发展初期,大多是依靠自有资金,采取直接经营。直营连锁公司,管理系统庞大,权力相对集中,容易产生官僚化,也会提高管理成本。特许经营是连锁化经营的一种高级形式。特许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往往不采取强制性措施,一方面通过特许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效的服务、指导和监督,引导受许方的经营行为。

(二)旅游跨国企业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也称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是两个或以上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为客户提供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市场进行开拓的经营战略。跨国企业热衷于多元化经营发展,出发点是避免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使自己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经营和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常跨国企业集体采取多元化的动因是受某些行业高收益、高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利导,为谋求更大发展而进入多个领域从事经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单一产业经营的风险,努力使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稳定,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本质上讲,跨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由市场供求矛盾与竞争程度引起的。

(三)旅游跨国企业品牌建设

旅游跨国企业品牌是旅游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蕴含有自身个性、企业文化、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旅游市场的细分,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能使的旅游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地位。

品牌传播要求旅游跨国企业找到自己满足消费者的优势所在,用恰当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认可、信任和体验,使消费者产生再次购买的意愿,不断维护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好感。品牌传播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包括广告传播、促销传播和公关传播。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方法,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四、加入WTO后的中国旅游

我国旅行社企业对加入WTO后的形势已有所准备,旅行社企业中的精英已经开始和“海外兵团”一起筹建新的运作载体。从全球化角度看,旅游企业业务属低利润。对于这样一个低利润行业,应充分认识到经营中国公民旅游是我们的特长,应当属于业务重点,要重点发展。而对于传统的入境旅游业务可以采取合资的方式,与外商共同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的速度将加快,中国人走向世界已经不再是梦想,尤其是出境游,已经成为旅行社企业的三大业务(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之一,这一业务,越往后越发展,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谓后劲十足。

加入WTO后,对我国旅游景点类、旅游综合类服务企业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现改制和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后,跟会促使我国旅游企业积极行动起来,迎接挑战,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晓霞.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陈炫桦,王乐.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09,(7).

[3]王慧敏.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上海经济,2001,(11).

[4]熊俊.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高舜礼,中国入世后的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问题[EB/OL].中国网,[2002-11-19].

[6]杜江.中国旅游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国际化:理论、现实与模式选择[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7]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一、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动因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共同推动着企业战略协同的实施[2]。从战略协同的要素的形成看,驱动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因素既有外部环境的刺激,也有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旅游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政策环境等都在动态变化,旅游企业只有适应旅游消费者消费理念和偏好的变化,对内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协同各部门工作业务,对外调整环境战略,与其他旅游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协同抵御需求变化的冲击,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开展新的业务,实现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战略协同的自发力来源于旅游企业内部。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掌握的资源,拥有的技能不断增长,不同业务部门对于降低运转成本,消除流程和沟通阻碍,获取协同收获的期望越来越高。分享内部资源、降低运转成本、赢得协同绩效成为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原动力。

二、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构建路径

构建旅游企业战略体系是实现战略协同的前提。旅游企业战略规划体系一般包括总体发展规划、业务发展规划、职能规划。其中,业务发展战略、职能战略要以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从全局角度来确定,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最终使企业成员、业务单元和各职能部门的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在战略规划制定中,必然要对旅游企业内外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使旅游企业了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等。完善战略协同制度体系是实现战略协同的重要保障。由于旅游企业战略协同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战略协同都是不同的主体,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部门以及企业间的自觉行为难以协调战略协同过程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战略协同持久关系的建立。只有建立完善的战略协同制度体系,才能较好平衡各方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具体的协同路径是实现战略协同的必要环节。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旅游企业内外的战略协同已成为很多旅游企业发展的共识。旅游企业之间可以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协同发展。

三、结语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1―0072-05

[收稿日期]2006―09―08

[作者简介]贺小荣(1972-),男,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研究;徐少阳(1977-),女,中国人民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

“战略联盟”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来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是旅游企业之间为了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组建的一种松散型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越来越诉求于建立战略联盟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战略联盟已成为欧美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企业之间一种十分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与其他非旅游企业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人世”以后,已先后出现了特许协议等多种联盟组织形式。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关于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为我国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进展

1.1 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进展

哈佛商学院教授、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6)指出,联盟是指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它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是介于一般市场交易关系和企业一体化之间的中间组织。在联盟的动机研究方面,陈明哲、腾斌圣和克林顿(Chen,Tseng&Clinton,1992)等指出联盟中旅游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取多样化的促销渠道,赢得更大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加强竞争优势,提高售价,巩固并加强其形象地位以及提高业绩等;帕拉哈拉德(Prahalad,1993)等指出,战略联盟成为旅游企业选择专业化生产模式并试图获取专有核心资源的决策结果而出现,当各联盟成员以其专有核心资源投盟时,可以创造出分工协作的经济性一规模扩大带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以及专有资源溢出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这两种效应都使得联盟成员能够共享到联盟带来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尼格尔(Nigel,1993)则提出旅游企业间的横向战略联盟的形成是出于学习知识、技术转移、信息交流、风险均摊、资源共享以及共同应对全球化竞争等多重目的;查尔德(Child,1998)等学者指出,战略联盟的组建有6个外部驱动力和4个内部驱动力,比如世界市场的不稳定性、技术的全球化、缩短的生命周期、获取规模经济等。在联盟的形式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将旅游接待企业联盟的类型分为合资与协议合作两种类型(Prakash&Michel,1994);大卫(David,1994)认为旅游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有垂直的和水平的两种形式。在联盟的基础研究方面,罗伯特(Robert,1990)就曾指出,各方都有特定优势是联盟的基础;也有学者认为旅游企业间建立联盟关系的基础是专业的准备、正确的目标、发展的结构、积极有效的行动等(Marcjanna&Tim,1994)。在联盟的稳定性研究方面,有人认为,多作沟通、彼此信任、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是旅游企业维持长期稳定合作的重要因素(Rita,Diego&Dennis,1991);也有学者提出,成员企业的互谅及其对合作共同体的积极贡献是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Youcheng&Daniel,1995);波特和富勒(Porter&Fuller,1986)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战略联盟涉及大量的协调成本,这些成本使得联盟只能是过渡性的,而不是稳定不变的组织形式;威斯尔等(Waser&Johns,1999)认为,因为联盟企业中经理层和员工之间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对待管理的不同态度是导致联盟内部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1.2 国内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郝索、王保伦(2000)等在对旅游企业集团化战略进行研究时,认为旅游企业集团是几个由资产纽带和契约关系联结在一起的经济联合组织,这一概念与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非常相似,可以视为国内关于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概念的雏形;孙飞、张跃鹏(2000)主张旅游企业与网站结盟,进行战略性资产重组,可以实现双赢;杜江(2001)对跨国旅游企业的战略联盟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们具有信任关系比较牢固,联盟主要集中于航空公司、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竞争激烈的领域,战略合作涉及合作营销、产品创新和联合进入等特征;丛晔(2002)从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入手,认为建立战略联盟是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联盟的理念是“高品质、低价格”;张伟(2003)从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角度论述了旅行社组建战略联盟的必要性,认为以旅行社为中心组建战略联盟是可行的和比较牢固的;潘陈勇、郭斌(2003)认为,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可以在保存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建立战略联盟;许秋红、李新春(2003)对我国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洋(2004)等以中外合资旅行社为例,对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组建战略联盟问题进行了博弈分析,认为在联盟中,中外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才能保持双赢,对等投资是合资企业避免机会主义,使联盟各方采取合作行为的最好投资方式;外商选择合作而不选择机会主义的前提是其在收益分配中能取得的比例足够大,反之就会采取投机行为,从而破坏联盟,同样,当合作已不能满足我方企业的战略需要时,我方企业出于战略考虑也可能会采取投机行为,从而使联盟失败;黎花(2004)以中资旅行社为例,对我国旅行社组建横向战略联盟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当前情况下,组建横向战略联盟是中资旅行社最适合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实现低成本和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姚滢(2005)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并对如何管理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提出了对策。此外,蔡继荣(2005)等学者从合作溢出的角度和协调失败的角度分别对可能导致企业战略联盟失败的机理进行了博弈分析。

2 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

2.1 企业问战略联盟的动机

查尔德等(Child&Faulkner,1998)把旅游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种类型。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外部动机主要有:(1)世界市场的高度不稳定性,比如由美国航空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等24家航空公司结成的星空(Star)航空联盟,为了公司的发展它们在网络联结、采购和顾客关系上展开合作。(2)行业竞争导致的对投资日益增长的需求,比如万豪(Marriott)酒店集团为了扩大在英国的酒店连锁,同时节省投资,采取向英国连锁酒店Whitbread公司出售集团酒店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建立联盟。内部动机主要有:(1)进入他国市场,获取竞争优势,如2004年3月16日,美国艾可亚公司与我国天津泰达旅游集团签订换股协议,通过股份置换的形式建立联盟,成功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7月,法国雅高集团的豪华酒店品牌索菲特连续在苏州、厦门、西安、东莞等地落地,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组建战略联盟,占领中国市场。(2)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如1965年初创于法国的欧洲原野屋与露营车(Eurocamp)旅游集团,其早期业务是在法国提供帐篷野营服务,后来把业务范围扩展到瑞士、德国、意大利等国,同时提供移动房屋,1995年与1400家英国酒店以品牌联盟的形式展开合作,把业务拓展到为游客提供酒店短期休息等多种类的相关业务服务。(3)获取来自其他公司的技术、营销经营能力等,比如“最佳西方”的完全联营模式和“世界小豪华酒店”的营销联营模式等。

2.2 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形式

目前,国际旅游企业之间的后竞争联盟已比较频繁。早期,旅游企业之间较高程度的战略联盟主要存在于旅行社之间以及旅行社和酒店、航空公司之间,它们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价格互惠,客源共享,组建同业战略联盟。美国的TIPC(Travel IndustryPartners Corp)旅游联盟,就是由两个核心成员组成,一家是Central Holidays,专长于意大利、欧洲和北美的滑雪游以及地中海游;另一家是Swain Tours,专长于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两家旅行社共同推出一系列精致的旅游线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联盟得到不断发展和加强。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际旅游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的眼光也放得更广更远,不但与同行业企业组成同业战略联盟,也与不同行业企业组成混业战略联盟。如旅游业与葡萄酒业联盟(David&Telfer,2001),旅游业与历史文化遗产导向的经济体联盟(Hana&Ayala,2000)等。同时,有些旅游企业还摈弃前嫌,与昔日竞争对手组成竞争战略联盟,如假日集团与Bristol Hotels&Resorts,Boykin LodgingCo.和Capstar Hotel Co.等建立的战略联盟。

2.3 企业间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作为一种企业组织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备受西方旅游企业管理层的关注。但是,随着联盟的快速发展,战略联盟的高度不稳定性,即高失败率也随着凸显出来。调查表明,全球的战略联盟中有一半以上是失败的,有的学者详细地总结了战略联盟失败和成功的资料,结果显示联盟的不稳定率为30%-50%(Das&Teng,1992)。布利克和恩斯特(Bleeke&Emst,1994)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们(Bleeke&Emst,1991)研究发现,在跨国企业联盟中,约2/3的联盟在前两年时间里就陷入严重的管理或财务困境,导致了高失败率。

战略联盟被视为一种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的组织形式,因为它涉及大额的协调成本、目标的重新调整和重建竞争对手等。在旅游业,战略联盟被认为是旅游企业在兼并和接管受阻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的第2位的最佳选择,但在酒店业和航空业仍有许多的战略联盟例子,这些联盟关系有短期的,也有中长期的,但以短期的居多,稳定性较差。旅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也是以短期的居多,成功的少,失败率高,很不稳定。洲际酒店集团与SAS酒店1989年结成联盟,只维持了2年,1991年联盟解体;英国旅游经营公司My Travel与世界上最大的游船公司Carnival Cruise于1996年组建战略联盟,2001年联盟宣布解散,也只延续了5年时间。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稳定、比较成功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例子,美国的希尔顿酒店公司与英国的希尔顿酒店国际在1997年通过谈判在广泛的领域达成了组成战略联盟的协议,至今联盟关系稳定而良好。随着竞争的加剧,旅游分销商与旅游酒店之间的战略联盟会因为利润空间的缩小而变得脆弱(Buhalis,1999)。建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业与农业、航空业、信息产业之间的跨产业的混业战略联盟正在成为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发展的新方向,2004年,世界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公司IAC注资6000万美元与e龙组建战略联盟;日本的Rakuten注资1.09亿美元与携程网合作等。

对于旅游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1)联盟伙伴选择失误是导致联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英国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公司之间联盟关系的解体,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国航空公司没有能力提供英国航空公司所要求的美国航线网络。(2)战略联盟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因为战略联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两种组织结构之间的半企业、半市场相结合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形态。(3)企业文化的差异,洲际酒店与SAS酒店之间战略联盟的崩溃就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差异所致,美国的SAS酒店集团富于创新精神,而洲际酒店的东家――日本的房地产公司Saison则更多地喜欢采用传统方法处理问题,最终导致联盟只存在了短短两年变解体了。(4)时势的变化,有些战略联盟的组建是为了实现某一个市场目标,由于市场千变万化,该目标可能最终难以实现,那么,这时联盟也就会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

3 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发和警示。

3.1 启示一:我国旅游企业应从供应链的角度尝试组建混业联盟

在我国旅游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也渐成气候,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主要形式有:(1)品牌联盟,指各旅游企业共同以某知名品牌冠名或其他形式结成联盟。2001年下半年,由“广之旅”发起、近百家出境游组团社联合推出了“名家之旅”旅游品牌,通过签订互为协议的方式,各旅行社开发的优秀出境游产品均以该品牌冠名,利益共享;2003年9月,中华五岳联盟策划成功,联合营销;2004年9月,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鹤雀楼、大观楼中国六大名楼“楼主”齐聚岳阳, 正式结成战略同盟,共同营销等。(2)特许经营,指参与合作的各旅游企业通过商标特许等方式组成战略联盟。这种联盟形式多见于旅游酒店业之间,如湖南华天集团就通过特许的形式,经营着芙蓉华天、华天紫东阁等酒店企业。(3)经济联合体,指各旅游企业通过设立机构,起草章程,制定规章,组成行业组织,结成联盟。2004年7月29日,广东与贵州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和指导两地旅游企业开展合作,推进两省无障碍旅游等。(4)战略伙伴关系,指各旅游企业之间因为高度的利益相关性或共同的竞争对手而结成联盟,共同应对。这种联盟关系主要存在于旅行社与酒店、航空公司之间,比如海南国旅与海南航空的联盟;广东南航旅游与“云南假日”签署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等。(5)渠道联盟,指旅游企业之间因为拓展销售渠道的需要而结成联盟。2004年8月10日,中青旅控股与胜腾TDS中国控股公司签订协议,以后者在对中青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增资并购买部分股权的方式组建中青旅一胜腾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提供电话查询热线、市场推广、酒店房间议价等专业服务。此外还有价格联盟,如长沙市旅行社之间的价格同盟等多种形式。

虽然我国旅游企业之间战略联盟的形式多样,但总的来说大都属于同业联盟,即旅行社、旅游饭店之间的联盟,这种同业联盟形式实际上不利于联盟企业对信息流、游客流和资金流的全面控制。美国、日本等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已开始把联盟的目光转向信息企业、航空企业等上游和下游企业,通过与这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来整合旅游产业的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节省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很多企业整合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为此,国外旅游企业为构建自己的产品供应链,纷纷与上下游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甚至把触角伸向我国的旅游企业,携程、e龙与美、日旅游企业的联盟就是明证。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供应链管理思维下,以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新型的旅游产品供应链模式,组建旅游混业联盟,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2 启示二:要千方百计增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联盟也将成为我国旅游企业广泛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策略。我国的一些大型旅游集团如上海锦江集团、北京首旅集团等,它们已经采取战略联盟等形式在欧洲、东南亚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建立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在目标没实现之前,联盟双方都不希望联盟崩溃,因此,保持联盟的稳定是联盟双方共同的责任。对我国旅游企业而言,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形式出现的时间不长,成功率也相对较高,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应该吸取国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的高失败率的教训,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增强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启示:

(1)慎重选择联盟伙伴 旅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不同于企业之间并购后所形成的一体化组织,旅游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应该特别慎重,一般而言,合适的联盟伙伴要具备3个条件:第一,它必须能够有助于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如进入市场、分担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获得至关重要的政策支持等;第二,双方对联盟的意图一致;第三,联盟伙伴是长期的而不是机会主义者。这就要求选择有良好信誉的企业作为联盟对象,在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信息筛选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联盟对象,切不可盲目联盟。虽然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大多不高,但在联盟初期联盟双方还是要在主观上致力于联盟的长期性和高稳定性,这是起码的道德底线。所以,旅游企业在考察联盟对象时,除了要仔细研究它的财务状况、资产状况外,还要详细了解联盟对象的商誉、口碑以及联盟动机,这样才能提高联盟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2)建立联盟协调机制 相互信任是旅游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缺乏信任是联盟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所以,保持联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是增强和提高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信任来自沟通,联盟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就容易产生误解和猜疑,就容易导致相互的不信任,所以,联盟内部应该专门建立一种协调、沟通机制,负责信息的沟通、意见的交流和矛盾的化解。像美国的希尔顿酒店公司与英国的希尔顿酒店国际所组建的战略联盟内就建立了一种协调机制,其高层负责人每年要见面4次,相互交流意见,协调关系,解决联盟所存在的问题,因而它们之间的联盟就运作得很成功,建立近10年来,联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系良好,联盟也十分稳固。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7篇

(一)   旅游方式小型化

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游家庭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会随之减少。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这几年来已形成潮流。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多,游客以散客形式去旅游,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   旅游时间常年化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从国际旅游来说,淡旺季的区别已在逐步减缓,但国内旅游基本上还处在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但这种现状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今后应该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推动常年化旅游。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  

(三)   集团化竞争的态势      

这种态势在1999年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各个省都在努力组建现阶段集团。这种区域性旅游集团的成立使集团化竞争更加突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少反应了事物发展由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方向。所以集团化竞争态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态势。但目前的状况不是一个长远趋势,因为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的发展不适合旅行社的发展方向。

(四)    市场的开放程度会逐步增加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一个主要原因是从1998年开始的政企脱钩。各级旅游局与其直属企业脱钩,使两者之间已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谁能带来客源就欢迎谁,所以让市场争客源会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统一的可行性随之增加。这才符合旅行社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五)    旅游服务社会化  

目前已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有的不是很成功,有的比较成功。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达到门市社区化。            

(六)     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这种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他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但说道底还是品牌的问题。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适的模式就会被淘汰活改造,有些好的模式就会发展壮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

三、 旅行社战略管理

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态势的战略管理能力。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时,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审时适度,负有创新。

(一)    差异性战略管理

差异性管理战略指旅行社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旅游者能感受并接受这种差异。

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差异性是针对旅游者而言的,因此旅行社如果想成功实施差异性战略,就必须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尽量满足相应兴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及购买习惯。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强。

成功的差异性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而话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赋予了加值期望,但还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如一家旅行社的差异性方式容易被对手所模仿活复制,那么其差异性战略就不会成功了。 

(二)     紧缩型战略管理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实行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并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向其他行业转移,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公司战略。(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作为一种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吸取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例如针对当前严峻的旅游市场环境,部分旅行社就可以采取该战略中的放弃战略。旅行社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活停止经营。放弃战略目的是要找到肯出高于固定资产实价的买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说服买主,认识到购买后所获得的技术或资源能使对方利润增加,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使旅行社的利益的得到维持。

(三)     联盟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网络式的联合体。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战略目标,没有组成相互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采取了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相互合作的方式。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8篇

(一)旅游方式小型化

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游家庭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会随之减少。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这几年来已形成潮流。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多,游客以散客形式去旅游,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旅游时间常年化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从国际旅游来说,淡旺季的区别已在逐步减缓,但国内旅游基本上还处在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但这种现状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今后应该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推动常年化旅游。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

(三)集团化竞争的态势

这种态势在1999年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各个省都在努力组建现阶段集团。这种区域性旅游集团的成立使集团化竞争更加突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少反应了事物发展由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方向。www.133229.coM所以集团化竞争态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态势。但目前的状况不是一个长远趋势,因为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的发展不适合旅行社的发展方向。

(四)市场的开放程度会逐步增加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一个主要原因是从1998年开始的政企脱钩。各级旅游局与其直属企业脱钩,使两者之间已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谁能带来客源就欢迎谁,所以让市场争客源会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统一的可行性随之增加。这才符合旅行社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五)旅游服务社会化

目前已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有的不是很成功,有的比较成功。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达到门市社区化。

(六)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这种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他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但说道底还是品牌的问题。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适的模式就会被淘汰活改造,有些好的模式就会发展壮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

三、旅行社战略管理

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态势的战略管理能力。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时,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审时适度,负有创新。

(一) 差异性战略管理

差异性管理战略指旅行社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旅游者能感受并接受这种差异。

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差异性是针对旅游者而言的,因此旅行社如果想成功实施差异性战略,就必须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尽量满足相应兴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及购买习惯。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强。

成功的差异性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而话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赋予了加值期望,但还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如一家旅行社的差异性方式容易被对手所模仿活复制,那么其差异性战略就不会成功了。

(二) 紧缩型战略管理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实行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并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向其他行业转移,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公司战略。(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作为一种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吸取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例如针对当前严峻的旅游市场环境,部分旅行社就可以采取该战略中的放弃战略。旅行社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活停止经营。放弃战略目的是要找到肯出高于固定资产实价的买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说服买主,认识到购买后所获得的技术或资源能使对方利润增加,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使旅行社的利益的得到维持。

(三) 联盟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网络式的联合体。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战略目标,没有组成相互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采取了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相互合作的方式。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9篇

中小旅游企业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活跃了整个旅游市场,并且增加了旅游行业中产品的类别和层次,为此,人们总结了旅游行业发展中中小企业所具备的作用。首先,中小企业对促进旅游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稳定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帮助社会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中小企业可以帮助国家抵制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譬如,中国台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台湾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其次,中小旅游企业的出现和不断增多给社会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垄断利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从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源可以被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价格竞争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得旅游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有利于价格趋于商品本身的价值。最后,中小旅游企业是促进各地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任何地区,中小企业的数量都要远远多于大型企业,此外,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分析,中小企业也可以与大型企业平分秋色,尤其是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中小旅游企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经营战略选择分析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和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机构变得更加多元化,而且可以有效的维护消费者的权利。中小旅游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经营战略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的企业运营中只有少数中小企业认识到了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制定经营战略只是少数大型企业所做的事情,忽视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本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源、产品、资本结构的管理。1.经营战略选择之前的分析工作。中小旅游企业要想选择与自身企业经营相适合的经营战略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好事前的准备分析工作。首先,对企业的消费进行确定和分类。就中国的旅游市场消费情况而言,可以将消费者分为三种,其一,高收入群体,这类消费者的社会消费购买能力较强,而且都是以城市为主题的富裕型消费人群,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更加重视自身的情感体验,追求旅行的个性化和自由性,他们不同于大众消费者,为此,旅游企业应该针对这一群体设计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独特性的旅游项目,以满足这类消费群体的需要。其二,中等收入群体,这类消费群体的年收入在两万左右,城市人口依然居大多数,大都是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在旅游消费中注重旅游产品的档次评估,不喜欢简单、经济的旅游产品。这一群体是旅游消费者群体的中坚部分,但是旅游业在针对这类消费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对这一群体的进一步细分。其三,低收入群体,这一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为此,旅游企业应该向其提供一些价格较低的消费产品,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旅游需要。其次,进行旅游资源分析。就旅游产品的特性来说,是比较虚拟的,旅游企业要向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不足,比如,在参观的景点、交通工具的类型、酒店的标砖以及导游的素质等方面都应该有详细的分析。再次,对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中小旅游企业在参与企业竞争时不仅要认识到大型旅游企业相比自身在资源、网络、人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而且要分析自身在规模以及产品开发、人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抵消大型企业的优势。比如,针对大型企业在旅游资源中的资源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进行分割使用,提前开发利用大型企业还没有注意到的旅游资源。在网络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寻找网络上的市场空缺,根据自己的产品和目标市场,建设适合自己的目标网络。最后,做好旅游行业风险分析。旅游业本身具有很强的脆弱性,而且在账款的回收速度和比例上会有一定的偏差,容易出现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都存在人员流失的风险,员工的频繁更换和流失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2.中小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笔者在本文中就三种经营战略进行分析,首先是成本领先战略。这一经营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降低,这种经营战略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份额,并且让企业所花费的成本低于其他竞争对手。这种经营战略对于中小旅游企业而言,挑战远远大于机遇,但是中小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修改和玩啥你自己的生产曲线去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对企业成本的全面管理。其次,实行差异化战略。企业要让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服务。由于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等要求并不高,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值得尝试的发展策略。为此,中小旅游企业可以从产品属性、顾客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战略,让目标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信赖度,与此同时削弱了消费者与销售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最后,实施目标集中战略,让中小企业可以将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消费者群体,以更好的服务目标群体为经营目标。这一经营战略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了解市场的消费状况,对消费者群体做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估,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三、结语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展旅游 产业链 战略联盟 品牌

现阶段,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全球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旅游业通过从事会展业实施多元化战略,而会展业则把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作为开展会议展览活动时的辅助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我国的会展业主要由一些非市场化的发起单位和部门全部或部分垄断,目前虽还称不上一独立的产业,但面临着国外会展业的强势竞争。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会展旅游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会展旅游的产业链整合,从而有效提高我国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效应。

我国会展旅游竞争力现状

迈克尔波特运用钻石理论对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和结构及同业竞争、机会变数与政府等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六个要素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并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产业或企业的竞争力分析,在此结合会展旅游的一些特征,把钻石理论的六个要素综合在会展旅游竞争基础、竞争对手、竞争空间、竞争规则四个方面进行我国会展旅游的竞争力分析。

(一)竞争基础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基础设施、专项会展设施、旅游资源等是会展旅游获得竞争优势的条件。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从发展会展业方面来看,拥有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并通过会展业带动都市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会展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入,不少城市都积极发展会展业,桂林、南宁等城市的会展旅游业初具雏形,但同国际知名的会展城市相比,并没有真正显现出竞争优势。

(二)竞争对手

会展业具有较强消费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有在与旅游业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会展旅游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较长、团队规模大、盈利性高、行业互动强,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热衷于发展会展旅游,希望通过会展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举办地的形象。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同类会展活动中想方设法打造品牌,并努力寻求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最优结合方式。而参展商和观众面对众多类似会展活动进行选择,也将不断激励国家和地区维持品牌以获得竞争优势。我国的会展业一直由经贸部门管理和经营,旅游部门是最近几年才介入会展业。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政府主导发展会展业中将会展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在一起。我国会展业与国外相比在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但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速度,若以每年20%-30%的递增速度计算,我国会展业规模赶上西方会展大国不过仅需要10年左右时间,但产业的发展不是仅仅建立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的,认识产业素质上的差距是发展的关键。我国会展旅游产业素质与发达会展旅游国家和地区还有相当的差距,竞争的关键是要提高会展业的产业素质。

(三)竞争空间

目前专业的会议组织者(PCO)凭借着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优势比凭借场地和设备等优势的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在会展旅游活动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并获得更多的利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部分,新的因子条件如熟练的劳动力和强大的科研基础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国际成功的会展旅游中形成了专业的会议组织者和目的地管理公司的分工体系,但目前我国会展旅游分工体系不明确,普遍缺乏对会展旅游中最重要角色的会议组织者的正确认识。

(四)竞争规则

会展旅游作为会展业和旅游业衍生的结合物,需要会展部门、旅游部门及其支持行业部门紧密合作来共同完成。会展旅游涉及的两大主要产业旅游业和会展业都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市场行为进行规范。由于法律的不健全,我国举办会展过程中,政府干预及人为因素影响过多,使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进入会展旅游业。

会展旅游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指围绕一个关键的最终产品,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关系。产业链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它是建立在最终产品基础上相关企业集合的一种新型空间组织形式,是特定产业群集聚区内相关的独立企业之间结成的一种长期战略联盟关系,是通过获得整体竞争优势而区别于个别行业或企业的单一市场竞争行为。完备的产业链能够产生很大的吸附作用,能够通过不断吸引新企业的加入为产业链中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利润。

(一)会展旅游产业链的涵义

会展旅游产业链是指在集中了会展业、旅游业以及其相关行业的一定区域内,会展业和为会展活动提供旅游服务的旅游业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将关联度高、支持性强的企业纳入会展旅游活动中来,彼此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相互依托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会展旅游产业链围绕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形成,旅游业企业是以会展业为依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以获得各自最大利益。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追求专业化的优化发展,各个产业之间都具有关联性,每个节点的行为都会影响链条上其它企业的决策。在发展会展旅游时必须综合考虑产业链的整体性。

(二)会展旅游产业链的构成

在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首先形成了促进会展旅游发展的相关产业,如会展、旅游、信息、媒体等的产业群聚现象,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于举办地。一旦产业群聚形成,群聚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互动关系。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拥有竞争力的会展业或旅游业被尊为产业链中的旗舰产业,它凭借自身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将相关产业聚集在其周围,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合作。它会带动上游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样有助下游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它本身也可加入下游产业的竞争。产业群聚里有竞争力的产业提升另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是正常趋势,可以说旗舰产业的发展强弱直接决定着所在地区会展旅游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和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市场表现。

会展旅游产业链中的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相互延伸,一方面会展企业通过直接购买或投资、合作等方式来获得会展活动所需的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旅游企业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直接进入参与等方式来争取更多的客源。提供展台布置、同声翻译、公关礼仪、媒体广告、信息数据、保险等支持部门则直接或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服务。会展旅游产业链既服务于旅游者,又服务于会展参加者和观众,作为服务对象的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进一步提升我国会展旅游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会展业正在形成自己的产业服务体系,提出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我国会展旅游的竞争力,这将有利于我国的会展业从主要由政府参与和主导过渡到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促使旅游企业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会展旅游中。会展旅游产业链将会展业、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整合到产业链下,使各企业调整自己的产业链结构,更好地融入会展旅游产业链的价值体系中。企业间协同效应的产生使会展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业绩优于单独企业业绩的总和,最终体现出多赢的商业优势。在此可通过企业之间战略联盟的建立和会展品牌、旅游品牌的整合与相互促进两方面对会展旅游产业链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会展旅游的竞争力。

(一)构建会展旅游产业链中战略联盟

为满足会展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会展旅游呈现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专业的会议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旅游企业及支持部门共同为提高会展旅游者的满意度服务。提供会展旅游服务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表现为一条产业链同另一条产业链竞争的趋势。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长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取得长期效益,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与不同组织和企业进行合作。企业需要抓住最核心的业务而把非核心的业务转给上下游企业,通过相关企业联合,使链上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的集成,建立产业链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参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企业在密切合作的过程中保持着各自企业的独立性与平等性,既能有效地避免单个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又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市场内部化问题。加盟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会展业、旅游业集中优势向外拓展业务,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和价值。

会展旅游战略联盟中战略伙伴的选择、战略关系的定位、战略合作方式的选择影响着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成功。合作伙伴的选择通常由战略联盟中的旗舰企业选择实力和专业化水平相当,并愿意履行承诺的相关企业。理想的合作伙伴强调为战略联盟的兴旺而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这就要求彼此战略和策略目标一致,以保证产业链中企业紧密联系和产业链的相对稳定。

总的来看,产业链中的战略联盟的企业是优势互补而不是竞争相同资源的企业,可以通过协议建立开放的合作关系。但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有其自身的利益,并且组建战略联盟的最根本目的也是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存在利益的分配问题、其它矛盾甚至冲突,这就要求联盟企业相互间以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为基础,强调长期的战略协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战略合作方式的选择就是企业以适当的形式与其它行业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有效利用联盟成员的优势和资源,以提升合作各方的整体竞争力。会展旅游旗舰企业可以专注于业务中的具有核心价值的核心环节,而把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次要环节外包给合作企业,逐渐形成完善的会展旅游产业链。也可以通过旅游企业和会展企业结成营销战略联盟,共同营造会展地的整体形象,既可以扩大会展旅游活动的影响力又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参与,从而推动会展旅游的整体发展。

(二)会展旅游产业链中的品牌塑造

会展旅游产业链中品牌的塑造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经营者与管理者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认识到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才是我国会展旅游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品牌的塑造涉及到会展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整合和相互促进。会展品牌作为联系旅游企业的纽带,在扩大企业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整合市场资源、强化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品牌则起到了辅助和支撑作用。对于会展旅游产业链来说,培育知名品牌是打造会展品牌、借助旅游品牌、形成会展旅游品牌,以一个整体对外宣传将潜在的旅游者转化为现实旅游者。

1.打造会展品牌。品牌是营销者用于与目标市场进行沟通的特定的含义,用以区别不同销售者所售的产品或服务。会展品牌是一种会展主题和活动区别于其它会展主题和活动的标志。一个成功的会展品牌有适当的品牌名称,并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基础上赋予品牌独特的内涵,是会展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根据参加者的需求、市场的变化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借助会展本身的设施和服务、行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特色的吸引力、相关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城市形象的宣传等市场手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成功的会展品牌表现在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国际化、现代化几个方面。会展既是某一个行业水平的反映,又是某个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反映。一方面体现在会展活动与当地产业结合,突出当地产业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优势产业的反映,使行业优势转化成会展优势和会展品牌,其会展的数量、质量、层次将会得到提高。会展规模化可以降低会展成本、吸引更多参展商和观众,也能更广泛地吸引旅游业的参与,有利于提高会展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会展优质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知名企业的参与程度,必须吸引知名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借助他们的品牌来打造会展品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作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手段的会展应该是国际化的,表现为会展定位国际化、会展内容国际化、会展手段国际化等方面。会展现代化一方面表现在会展设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表现在会展主题的时代性,会展展示的应该是划时代的科技进步,代表了各行各业的最新发展和研究的成果,各个行业都可以从会展中找到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品牌代表了规模、信誉和企业形象,许多展览会需要历经多年的培育,才能最终形成品牌。因此,不仅要通过提高展会实力来塑造品牌,更要采取严厉措施保护展会的知识产权,防止品牌侵权行为对会展品牌造成的不利影响。

2.借助旅游品牌。在培育会展品牌的同时,必须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互补,借助会展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会展,打造市场认可的会展品牌。旅游业的加入将提升和丰富会展品牌的内涵,强化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带动性和辐射力,提高会展产品的品味和档次,扩大会展的规模和影响。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1篇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就是通过城市地脉、文脉以及旅游市场的分析,确立城市的旅游形象,然后把确立的旅游形象营销给旅游市场,使受众对该城市的形象有趋于一致的认知,从而促使他们对该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从城市的特点来看,形象问题在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旅游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城市旅游不是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整个城市作为吸引物,由于城市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及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游客心目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印象,即旅游形象。这就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旅游形象战略。

从市场竞争的态势来看,旅游市场的规模在特定阶段拥有的客源是既定的。既定的客源在众多的目的地之间进行选择,势必会造成竞争态势。随着城市旅游目的地产品同一化现象的增多,城市个性逐步得到削弱,而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可以加强城市的个性,使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从而在旅游市场上树立独一无二的形象。只有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才会提升城市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从城市发展的需要来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主体,而建设的内容有社区居民精神文明风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整顿、旅游产品开发等。通过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进入性,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面貌,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经济的促进或带动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有益于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优化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影响开始扩大,并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等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对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因此,管理者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

西方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1963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shareholder)的戏。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即所谓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其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个定义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依据是某一群体对于企业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一个影响公司目标完成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银行、政府,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公司的其他团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该理论逐渐被用到旅游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旅游文献中开始出现“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汇,1987年marsh和 henshall就旅游者—居民的期望及相互影响在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战略价值进行探讨。随后,haywood(1988)、keogh(1990)和neil leipe(1989)讨论了旅游规划中社区参与问题和目的地旅游流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理论开始引起旅游学者深入的研究和思考。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出现在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这一旅游官方文献中。

同样,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应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大力实施的今天,作为战略实施的核心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如果仅是政府参与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主体其在观念、政策、管理上占主导作用,那么实施的效果是不可能会好的;而一个没有得到旅游者广泛认可的城市旅游形象无疑是失败的。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政府通过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相关旅游企业则可以获得切实利益,社区居民能通过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建立而获得实惠,旅游者则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旅游形象实施主体应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采取措施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更有益于良好城市旅游形象的建立,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

根据对城市旅游形象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可以得知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必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作为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核心主体的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考虑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的利益,积极调动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努力。

(一)政府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需要遵循政府主导战略,政府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观念主导。政府的观念导向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提倡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度颇大。政府应大力提倡和宣传城市旅游形象,比如扩大城市旅游形象在企业和市民中的影响力。政府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能很好的带动旅游企业、城市居民的积极性,在观念上引导他们配合政府共同创建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2.政策主导。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因此政府在政策上要积极为创建良好城市旅游形象服务。比如政府设立专项旅游资金,城市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设立专门的款项用于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主要用于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旅游形象的营销等方面。

3.管理主导。政府管理主导主要表现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给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如何把城市旅游形象推向旅游市场;城市旅游产品的生产,围绕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托本地的资源生产适销的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形象的维护,城市旅游形象不适应时代旅游发展的,那就要重新设计;城市旅游形象受到损害的,要及时给予维护。

(二)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处于旅游市场的第一线,与旅游者关系极为紧密。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的评价,所以旅游企业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关注企业的利益。

1.引导旅游企业树立形象意识。形象就是生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宝。形象意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从而提高城市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形象意识要求企业要有精品的意识,要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旅游市场良性发展。

2.大力扶持旅游企业发展。为当地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宏观整体的旅游概念,实现行业之间,特别是六大要素产业间的“无缝链接”,形成行业之间合作紧密、“休戚与共”的利益合作体。以旅游景点业的产品经营与开发为基础,与交通、饭店、旅行社形成良性的产、销服务网络。

3.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主要是为了获取一种旅游体验,其美好体验的获得是以贯穿于整个游览过程的各项服务的高质量完成为前提的。因此要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培训工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这对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的利益是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的一个非常关键而又被经常忽略的因素,正确地处理好社区居民利益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还有利于促进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服务者的重要性逐步凸现出来,并已成为各行各业所形成的共识。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社区居民就是广义上的“员工”,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1.培育热情好客的社区居民。热情好客的社区居民向来被看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当地老百姓热情高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都很顺畅,就会对整个旅游产品做出满意的评价。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态度有助于旅游者满意旅游体验的获得。所以,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中需要培育社区居民的良好态度。

2.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提高居民旅游意识和环境观念而进行的教育,主要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实施。通过教育培训最终达到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树立对旅游者良好的服务态度。二是为增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培训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

(四)旅游者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其目的就是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就要重视旅游者的利益。

1.培育负责任的旅游者。良好的旅游社区氛围的形成需要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负责任旅游者”在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因此需要社会大氛围的形成,培育负责任的文明的旅游者。

2.重视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工作中的疏忽之处或没做到位的地方。城市旅游形象的受众主要是旅游者,其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旅游者到该城市来进行旅游活动。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过程中,不仅仅从本地的文脉、地脉来分析,而且还更应注重市场要素。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实际为依托,才能更好的设计出适合的城市旅游形象。

3.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者切实的利益就是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而这一切获得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提供,当然还包括友善的、和谐的旅游环境。游客体验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城市旅游形象的评价,城市旅游目的地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让游客满意,才能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总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个系统工程,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各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才会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2篇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就是通过城市地脉、文脉以及旅游市场的分析,确立城市的旅游形象,然后把确立的旅游形象营销给旅游市场,使受众对该城市的形象有趋于一致的认知,从而促使他们对该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从城市的特点来看,形象问题在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旅游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城市旅游不是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整个城市作为吸引物,由于城市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及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游客心目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印象,即旅游形象。这就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旅游形象战略。

从市场竞争的态势来看,旅游市场的规模在特定阶段拥有的客源是既定的。既定的客源在众多的目的地之间进行选择,势必会造成竞争态势。随着城市旅游目的地产品同一化现象的增多,城市个性逐步得到削弱,而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可以加强城市的个性,使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从而在旅游市场上树立独一无二的形象。只有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才会提升城市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从城市发展的需要来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主体,而建设的内容有社区居民精神文明风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整顿、旅游产品开发等。通过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进入性,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面貌,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经济的促进或带动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有益于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优化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影响开始扩大,并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等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对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因此,管理者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

西方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1963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shareholder)的戏。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即所谓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其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个定义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依据是某一群体对于企业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一个影响公司目标完成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银行、政府,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公司的其他团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该理论逐渐被用到旅游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旅游文献中开始出现“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汇,1987年marsh和 henshall就旅游者—居民的期望及相互影响在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战略价值进行探讨。随后,haywood(1988)、keogh(1990)和neil leipe(1989)讨论了旅游规划中社区参与问题和目的地旅游流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理论开始引起旅游学者深入的研究和思考。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出现在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这一旅游官方文献中。

同样,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应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大力实施的今天,作为战略实施的核心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如果仅是政府参与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主体其在观念、政策、管理上占主导作用,那么实施的效果是不可能会好的;而一个没有得到旅游者广泛认可的城市旅游形象无疑是失败的。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政府通过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相关旅游企业则可以获得切实利益,社区居民能通过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建立而获得实惠,旅游者则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旅游形象实施主体应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采取措施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更有益于良好城市旅游形象的建立,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

根据对城市旅游形象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可以得知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必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作为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核心主体的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考虑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的利益,积极调动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努力。

(一)政府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需要遵循政府主导战略,政府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观念主导。政府的观念导向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提倡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度颇大。政府应大力提倡和宣传城市旅游形象,比如扩大城市旅游形象在企业和市民中的影响力。政府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能很好的带动旅游企业、城市居民的积极性,在观念上引导他们配合政府共同创建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2.政策主导。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因此政府在政策上要积极为创建良好城市旅游形象服务。比如政府设立专项旅游资金,城市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设立专门的款项用于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主要用于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旅游形象的营销等方面。

3.管理主导。政府管理主导主要表现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给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如何把城市旅游形象推向旅游市场;城市旅游产品的生产,围绕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托本地的资源生产适销的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形象的维护,城市旅游形象不适应时代旅游发展的,那就要重新设计;城市旅游形象受到损害的,要及时给予维护。

(二)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处于旅游市场的第一线,与旅游者关系极为紧密。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的评价,所以旅游企业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关注企业的利益。

1.引导旅游企业树立形象意识。形象就是生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宝。形象意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从而提高城市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形象意识要求企业要有精品的意识,要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旅游市场良性发展。

2.大力扶持旅游企业发展。为当地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宏观整体的旅游概念,实现行业之间,特别是六大要素产业间的“无缝链接”,形成行业之间合作紧密、“休戚与共”的利益合作体。以旅游景点业的产品经营与开发为基础,与交通、饭店、旅行社形成良性的产、销服务网络。

3.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主要是为了获取一种旅游体验,其美好体验的获得是以贯穿于整个游览过程的各项服务的高质量完成为前提的。因此要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培训工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这对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的利益是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的一个非常关键而又被经常忽略的因素,正确地处理好社区居民利益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还有利于促进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服务者的重要性逐步凸现出来,并已成为各行各业所形成的共识。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社区居民就是广义上的“员工”,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1.培育热情好客的社区居民。热情好客的社区居民向来被看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当地老百姓热情高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都很顺畅,就会对整个旅游产品做出满意的评价。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态度有助于旅游者满意旅游体验的获得。所以,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中需要培育社区居民的良好态度。

2.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提高居民旅游意识和环境观念而进行的教育,主要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实施。通过教育培训最终达到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树立对旅游者良好的服务态度。二是为增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培训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

(四)旅游者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其目的就是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就要重视旅游者的利益。

1.培育负责任的旅游者。良好的旅游社区氛围的形成需要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负责任旅游者”在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因此需要社会大氛围的形成,培育负责任的文明的旅游者。

2.重视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工作中的疏忽之处或没做到位的地方。城市旅游形象的受众主要是旅游者,其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旅游者到该城市来进行旅游活动。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过程中,不仅仅从本地的文脉、地脉来分析,而且还更应注重市场要素。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实际为依托,才能更好的设计出适合的城市旅游形象。

3.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者切实的利益就是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而这一切获得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提供,当然还包括友善的、和谐的旅游环境。游客体验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城市旅游形象的评价,城市旅游目的地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让游客满意,才能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总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个系统工程,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各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才会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旅游标准化; 战略目标; 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083-01

2011年7月,丽江旅游局按照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以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来规划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在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丽江列为了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5个试点城市之一,玉龙雪山列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单位)之一,这既是对丽江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发展的契机,也是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全市累计投入各项资金2.8亿元,营造了“人人关心标准化,人人参与标准化”的氛围,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旅游诚信主要表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旅游诚信的建立有利于建立旅游标准化与技术设计、市场为主、竞争塑造、企业管理、系统维护为主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形成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欧美国家的旅游标准化相一致,推动以丽江为首批旅游标准化为试点城市旅游诚信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基于战略规划研究为基础,对丽江旅游标准化背景下,丽江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问题进行研究。

一、丽江旅游企业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

丽江旅游标准化从服务要素上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二是规范各旅游服务涉及机构的质量;三是统一旅游信息服务;四是为上述各类标准提供统一的描述语言。以上四方面的标准再加上诚信标准形成分别以住宿、导游、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供应商等为规范对象,丽江旅游企业在丽江旅游标准化的服务标准上纷纷推出旅游企业相关的诚信服务旅游体系,为建立丽江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目标确立

丽江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网络订购系统等)明确战略目标,即不断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采用差别化战略、低成本策略等基于旅游服务基础上实施阶段的旅游商业模式,建立旅游酒店、旅行社、网络订购等旅游企业旅游服务人员服务诚信标准,与薪酬紧密结合的旅游诚信监督机制,丽江高端酒店旅游诚信监督机制正快速发展。酒店产品订购、旅行社产品订购及网络订购系统正在完善阶段,其战略目标的制定需要建立在诚信与质量标准基础上和高端需求基础上,建立价值链体系和价值链重构体系。

(二)客户确定

丽江旅游企业面对客户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个体、、旅游服务机构等。散客市场数量较多,这给旅游销售渠道的创新极大的空间。因此,丽江旅游可以定位在自助度假旅、探险旅游等方面,主要面对散客;其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预订重新组合产品资源.找到合适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渠道

丽江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旅游相结合,旅游企业提供自定行程、自助价格为主,以适应人们个性化的要求安排形成和旅游项目。这是未来五年丽江旅游在标准化背景下可以采取的旅游诚信商业模式战略及产品技术创新的实施阶段。企业与企业沟通、联合,起步较晚,需要整个旅游行业的企业组成网络,单个企业自己无法实现。旅游界急需一种省时、省钱的方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针对淡旺季采用行业联合的方式针对不同旅游产品进行资源重组,面对个性化游客展开营销。带来新的销售渠道,这样的销售渠道离不开诚信服务和标准化服务的结合。

(四)收入来源

标准化的企业间的联合可以带来整个丽江旅游标准化的全面发展。酒店预订、票务预订系统等都是丽江旅游诚信服务的标志。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保证为客户提供便捷、周全、可靠、专业的服务。而且利用先进的技术提供标准化的24小时旅游服务。确保各类广告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整个行业的旅游企业提供诚信服务。个性化经营,比如:对旅游项目色旅游产品的真实介绍,在对待服务质量时,提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诚信服务,都是个性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增值服务的手段。在产品策略方面建立丽江旅游企业旅游诚信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旅游企业合作经营、优势互补。在发展策略上应注重与多方合作,通过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与众多旅游单位结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在业务经营上,合作双方建立诚信条约,按照合约标准提供诚信服务与旅游产品。扩大自己旅游企业的影响力。建立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相结合激励机制。为丽江旅游诚信为主的商业模式在竞争机制方面更有活力。激励用户的消费行为。给旅游企业一定发展空间。

二、丽江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发展初探

各旅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旅游企业现状,制定企业联合经营战略、建立企业联合经营监控体系,把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制高点。进行差异化定位。丽江酒店的地域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提升酒店服务素质,塑造品牌、建立一定忠诚度都是是丽江酒店发展的契机。旅游诚信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不同企业文化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划分。提升顾客对旅游企业品牌的认知。凭借旅游企业诚信度的建立才能掌控丽江旅游整个供应链和旅游产品销售渠道。商业模式是一种战略发展模式,构筑丽江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的商业模式,是商业模式实施阶段的战略的变革。新技术主要指网络订购服务,市场机会动力主要指在旅游标准化服务下,旅游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丽江旅游企业诚信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酒店、旅行社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六方面的诚信服务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在不同旅游企业企业文化和游客满意度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为丽江旅游传统商业模式向旅游标准化与旅游诚信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转型。

三、结论

丽江旅游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创新、系统变革、价值链优化商业模式创新都需建立在丽江旅游标准化与丽江旅游诚信体系之上,从本源做起,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化体系挂钩,吸引更多的欧美及日本等一直处于丽江主要客源国的客源前来丽江进行各种符合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国际旅游产品及符合世界标准的旅游服务。改变旅游资源配置方式打破原有商业模式,建立符合具有丽江地域文化特点的酒店品牌文化和具有诚信系统的酒店经营模式。让丽江标准化经营与诚信化体系结合,形成一个打破原有传统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永胜,唐波,等.供应链管理下的客户价值提升叩[J].中国国情国力.

[2] 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4篇

创新延安旅游公司战略

(一)前期准备型创新基础知识调研市场设计路线宣传路线导游培训实施(所有成员)调研人员计调宣传人员导游经理这一模型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型,它假定从基础知识应用研究、调研市场、直到设计路线也就是旅游公司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系列,这个模型认为更多的前期的准备等同于更多的创新成果。延安的旅游企业可以采取这种战略模型,在前期准备上要有自己的创新,通过媒体或网路,介绍旅游点的可观赏性,塑造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使整个旅游市场有良好的运行系统。这种模型加强了旅游企业战略意识,对前期旅游市场的宣传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实现良好经营的铺垫。(二)市场驱动型创新在该模式中,创新的产生是游客需求推动的结果,而研究与开发活动是对市场需求变动所作出的一种反应。这种模式是:区域市场需求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制造销售旅游业是特殊的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游客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可以驱动旅游市场的创新。该模式主要以区域市场为出发点,强调顾客的需求,不断强化市场营销工作,根据市场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延安应根据旅游市场因地制宜,开展延安的红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把经营重心始终移到旅游企业外部市场。发展信息化市场,引导网络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驱动型战略可以使延安旅游企业重视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外部环境给旅游企业带来的收益。(三)一体化战略旅游企业一体化战略主要表现为:旅游部门专职人员负责指导工作,经理、导游、宣传员联络信息,信息集中于专职人员后制定公司战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信息交流的结果消除了旅游企业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不对称性,并且在企业内部使得对组织创新知识的价值评估的差异性减小,最后使组织创新的能力增强。而且由于不同人拥有的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专用性,通过大量的交流,这些专用性的知识在企业内部各达到共享的结果,各阶段活动之间紧密地、高频地、双向地信息交流。通过访谈等各种协调手段将不断变化的新情报传递给对方,将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混乱控制到最低程度一体化结果使整个流程所费时间大为缩短。这种模型解决了旅游企业的战略执行力不强的缺点,各个岗位人员相互监督,最终实现企业利益。(四)网络化战略主要以网络为焦点,增加与外地旅游企业的联系,取得更多对外的团队,方法是计调不是唯一的,各个导游都可以做计调的工作,通过网络QQ,MSN等多种网络信息发展旅游市场,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提成等办法鼓励公司人员参与其中,这种方法是更多地依赖管理技术、组织形式和方法上的创新。而且通过网络连接延安市与县的客源信息,达到占据客源的目的。这种模型解决了延安旅游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不足,通过网络与同行合作,降低成本,优化团队。

延安旅游企业在制定战略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公司战略方面确定公司的远景和使命,进行旅游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提供可选择的战略方案,以及选择最优方案。明确企业的远景和使命,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目的的一致性,在企业当中营造一种统一的内部氛围,优化资源配置。在对延安旅游企业外部的机会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等。在收集关键外部因素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首先搜集有关以上五种因素的信息,然后反馈给负责外部分析的人员。得到这些因素后,旅游企业应当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最重要的机会和最大的威胁。(二)实施公司战略方面在旅游公司战略的实施中,共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注意,分别是管理、营销、财务、计调、导游等。在实施公司战略的过程中,如果他们之间的利益相冲突,从而阻碍战略实施,因此应当让他们多参与公司战略的制定。在管理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旅游公司结构和战略匹配的问题,采用何种公司结构应该由公司的战略来决定,而且针对时机确定不同战略。在线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如果一个旅游企业市场方向不明确,最终将会是一败涂地。市场细分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旅游公司可以选择的战略中的强化战略即面对的群体和目的地是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它可以使延安旅游企业轻松自由的达到顾客满意,有的时候,细分市场往往可以使旅游公司领导层发现一些空白区域,如延安安塞旅游将给游客不同的感受,从而进军并占领这个市场空白,达到良好的收益。旅游产品的定位包括公司目标客户群,旅游团队的报价,旅游目的地以及自己导游优秀的优势。准确的定位是公司成功的关键。(三)评价公司战略方面理查德•鲁梅尔特曾经提出了战略评价的四项标准:一致性、调和性、可行性和有利性。其中,调和性和有利性主要用于外部评价,一致性和可行性用于内部评价。一致性指战略提供的目标和政策应当保持一致,调和性是指战略家在评价战略时,一方面要考察单个事项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考察总体趋势。可行性是指公司战略必须做到既不过度耗费可利用资源,不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利性则主要侧重于使公司在所选择的业务领域保持竞争优势。在四项标准的基础进行战略的评价,首先要检查制定战略的基础。即对最开始的内外部分析进行检测,看是否添加或漏掉某些关键性因素,如加入人性化管理,或者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否应该更改某些关键性因素,如遇到了旅游旺季。如果需要修改,则采取纠正措施。其次要衡量旅游企业的业绩,即对既定目标和已实现目标的核查。比如制定台湾游,价格便宜但是增加了很多购物点,如果有游客反馈购物点太多,则进行纠正。对于纠正措施,应当把握一下几点:第一,采取纠正措施的目的应当是要提高延安旅游企业的信誉;第二,使企业最大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当前的机会,弥补企业的劣势,规避当前的风险;第三,要有一个明确的贯彻落实的时间和期限,比如暑假推出了夏令营的活动。对于公司战略的评价相当于一个反馈的过程,如果没有评价的信息,就不可能完善制度,也就不可能更快更迅速的应对外界的变动。所以对于公司战略的评价应当引起旅游公司领导的充分重视。延安旅游企业必须分清轻重缓急,从员工到导游,从外部市场到内部管理,都要以战略部署工作、战略思想开展工作、战略分析结果评价企业业绩。

本文作者:张瑜姬雄华乔建军工作单位:延安大学

旅游企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新模式核心竞争力战略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to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伟.尹家绪.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