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教学 自主合作 地理课堂

通过机械的训练和纯粹的记忆获得的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只有亲自通过思维加工把抽象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思维可视化的构建是教师和学生经历头脑风暴再描绘思维景象的过程,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方法;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脱离单纯的模仿和记忆,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从而打造“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的高效课堂。我主要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行思维可视化教学。

1.新课教学中,融入思维可视化教学

1.1讲授新课,引领学生学习思维可视化。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会应用思维可视化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如果教师直接将思维可视化的定义解释给学生听,那么既达不到效果又浪费时间。我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板书,引领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可视化。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思维可视化的构建要素和一般步骤:第一步,建立思维导图的中心;第二步,由中心出发,建立跟中心相关的子节点;第三步,每个子节点再建立自己的子节点;第四步,留下一些空白,随时可以添加新的内容,尽量将所有的内容放在一个图中,再经过给特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模仿构建思维可视化。最后通过学生对自己所做思维可视化的修改和补充。经过多次实践,学生就能灵活运用思维可视化。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解析如何巧妙引进思维可视化。

在《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中,在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原因时,我首先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状况,接着抓住气候干旱的主线分析气候干旱的原因和对自然经济要素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荒漠化的原因的内在联系;就这样一边讲解一边构建思维可视化图。如下图所示: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构建,让学生感受每一部分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相互关系。学生掌握了气候干旱就立刻联想到引起气候干旱的原因和其引发的影响,我利用相同的方法讲授湿地这部分内容。学生经过两次体验思维可视化的直观教学,对思维可视化的构建要素和一般步骤有初步的认识。为验证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布置学生课后自学《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并画好思维可视化。课堂上我直接投影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讲解构建的思路,我只需要点拨和评价,再由学生讨论和发言补充完善。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换成了自己的知识树,并且感受到了把知识联系起来的妙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每一章节学完,我都布置学生尽量以思维可视化形式整合整章节的主干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1.2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思维可视化。

由于每一位同学所画的思维可视化展示对知识的理解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通过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就可以找出一些学生共同的误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技能。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等待老师发问引导构图一自主发现问题,完善构图一主动构图的递进式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复习课时,整合旧知识。构建系统性的思维可视化

高三复习时,因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很快遗忘。如果以构建思维可视化的形式记忆一些知识点,并标明相互关系,形成一张知识网络,那么不仅加强识记,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为了节省时间,学生直接对参考资料的知识网络图进行加工,修改成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的应用可以是总结概括章节内的内容,也可以概括章节间的内容。随着复习的加深,可以尝试以某个关键词为核心把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思维可视化的构建,将知识串联起来。

思维可视化教学应用于复习课中,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越来越少,但是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复习效果更好。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 高三地理 二轮复习

思维可视化是指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通过一系列图示或图示组合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它有多种图示方法,如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逻辑关系图、模型图,这样更能促进学习和知识整合的构建,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增强复习效果,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概括、归纳、分析能力等)的有效途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与第一轮复习不同:一轮复习侧重地理知识点的细化,讲究考点的深度;二轮复习侧重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借助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点的广度。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如何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将思维可视化落到实处,使学生知识储备更完善,提高地理复习备考的有效性、实用性,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运用思维可视化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从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看,高考侧重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地理主干知识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影响因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人文地理要素的区位、变化发展、区域发展问题分析,等等。这些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必须夯实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二轮复习教学环节中,在课堂上通过构建主干知识导图,使得学生对课堂地理知识的体系有完整的认识。

大多数的一轮地理复习板书结构是大纲式的,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相对单薄且独立。而二轮地理复习要进行地理知识的横向构建和纵向构建,即构建要素内部、要素之间的自然、人文领域的立体知识网络。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的有效手段是实施“思维可视化”。

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小结时用思维可视化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外,还可让学生绘制思维可视化图。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浏览整节或整章的知识,有大概的知识脉络,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并依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可视化图,再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概括要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或者布置课后作业――绘制思维可视化,小组长收集作业并进行完善,完善后的思维可视化图由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并给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改变传统的做笔记的方式,主动回顾知识,参与地理知识的理解整合过程,建构系统立体的知识网络,达到迁移知识的目的。所以思维可视化在二轮复习课中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清晰化概念,把知识化零为整,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学的课本由厚变薄,迁移能力逐渐提高。

整合地理主干知识、构建思维可视化图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整合过程,也是学生形成系统立体的地理知识再认知过程。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导图很重要,是二轮地理复习的主要成果,也是进行地理知识再整合的一个总纲目。地理二轮复习在这样的纲目指导下显得更有效。

二、运用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建模,快速解答地理试题

根据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能力立意主线,侧重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进行判断推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作答高考试题中的问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把学过的知识和问题快速建立关系。为什么学生没有思路?回想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只是简单地重复和灌输地理知识,疏忽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思路,而运用思维可视化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思维可视化使学生将高中系统地理原理应用到地理问题中,构建分析思路,做到答题规范。因此,在高考地理试题评讲课中应该运用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建模,而不是老师包办一切模式。

例如(2014年新课标II文综卷地理部分第36题):(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此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解决此类问题,将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绘画思维导图,再组织学生交流,渐渐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最后通过学生展示,老师加以点评,达到进一步完善的目的。上图是在课堂上最后完善的思维导图,从此图可看出,解题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答而不漏。

三、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进行课后复习

很多学生课后复习时,往往把课本和笔记翻开,从头到尾地看完和背完,就算是复习地理。这样是没有多大成效的,只是在重复和记忆知识,而没有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故再回顾时就脑袋一片空白。也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明白地理问题,下次再面临同样的问题却不会,这些都能反映学生课后复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可视化外,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使用思维可视化,让学生以思维可视化进行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二次消化。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使用思维可视化?笔者认为可通过下列的步骤引导学生:第一,抓住这节课“点”即关键的要素;第二,回想这节课老师提到的跟点相关的内容即线进行延伸;第三,回想跟这些“线”有关知识进行补充,建立模糊的思维可视化;第四,翻开课本和笔记本,查阅有没有遗漏的,进行标示,构建明确的思维可视化;第五,每次课后复习时,重新画一张,最后的思维可视化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视频资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940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越来越低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尽管教师们运用了PPT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但仍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普遍喜欢小品等娱乐节目。如何才能让高中地理课教学像小品等娱乐节目那样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呢?若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开发和利用非地理专业的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它来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能否真正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我在高中地理教W中就尝试了这种方法,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一、非地理专业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突出优点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非地理专业的视频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其主要有以下突出优点。

1.可以让地理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动态的影像比静态的文字更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中播放电影《后天》的片断,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淡水资源的重要性。

2.可以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学生的地理素养通常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在教学中播放和地理相关的非地理专业视频,可以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例如2017年春晚中的小品《老伴》,可引发学生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3.可以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播放非地理专业视频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视频中的关键地理信息,从而提升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2017年春晚中的歌曲《千年之约》,描述了一带一路的地理环境及其重要性。

4.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事物。一些与地理相关的非地理专业影像视频,其娱乐性质可能较为明显,但事实上,它却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角让学生领会了地理知识。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也应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其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事物。例如在播放了MTV《我的楼兰》视频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我的楼兰》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楼兰为什么消失?”“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画面中几千年的干尸为什么能保存得那么好?”

5.可以弱化学生的逆反心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变得更为明显,家长和教师又要求学生时时学习,这让很多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高中地理教学中若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非地理专业视频,可以弱化他们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进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巧用非地理专业视频资源进行教学的实践案例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第二季猫头鹰相声组合的《吐槽北漂族生活》视频。学生被视频中的表演引得哈哈大笑,没有了一点睡意。播放视频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视频中提到了北京有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这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一个标志?

视频中大树说自己是“CBD大树”,什么是CBD?为什么“CBD大树”的“停鸟费”就高?

视频中猫头鹰说自己是“外来务工鸟”,什么是“外来务工鸟”?“外来务工鸟”给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视频中大树讲到了它们家族中“血淋淋”的故事,这反映了城市化中的什么问题?

视频中猫头鹰很忐忑,“怕有血光之灾”,并且说它的前女友、前前女友都已被吃,这反映了城市化中的什么问题?

视频中猫头鹰想买个鸟窝,最后买成了吗?为什么?这反映了现实中城市化中的什么问题?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总结研讨,并在课堂上展示分享。此时,我再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学教材,并与刚才自己总结的城市化知识进行比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后我要求学生用身边的事例说明城市化中的问题,并思考其形成的原因。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按时上交了作业,作业中列举的城市化问题很生活化,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有创意。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视化工具;知识可视化;可视化教学

在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这个大背景下,有效教学、优质教育等教育理念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认知思维工具是有效学习模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可视化工具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易于认知接受的视觉图像,能够减少认知负荷,便于知识的理解、传递和创新。

教学活动中,运用可视化进行教学是改变学习绩效的途径,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重组,不仅实现了显性知识的传递,而且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传递。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关注与选

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多元思维。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按知识类型选择恰当的可视化工具,能提升教学效率。

对知识类型与可视化工具的选择进行研究,从知识类型的认知和教学特点与其需要的视觉表征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根据可视化工具的特点进行选择,探索分析可视化教学,发掘可视化在教学活动中的潜力,增强学生的兴趣,进行有效教学。

一、可视化教学

“可视化教学”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资料的帮助下,将被感知、被认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及现实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

在可视化教学中,知识可视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存储、重组知识,并能将知识迁移应用,促进多元思维的养成,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知识本身的联系和对本质的探求,减少由于教学方式带来的信息损耗,提高有效认知负荷。

二、可视化教学中的可视化工具

可视化工具主要是指知识可视化工具,它可以作为辅助教学设计的工具,更加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和内容结构,便于教师的教学反思。

目前知识可视化工具很多,研究也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笔者认为按教学内容的视觉表征来看,可以大致分为:

思维图类:用手绘或计算机绘图的方式,向他人或自己呈现个人思路,注重的是思维过程的记录、修改与反思。在教学中可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记录,老师的教学设计阶段。

知识图类:用制图规则或箭头、线条等简洁的形式,展示概念的层级逻辑关系,注重的是知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用于学生的笔记整理、知识点归纳、老师的知识点讲解、课程目标的编写过程。

图表类:用图表的形式,阐述多个要素的对比关系及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注重的是对于数据本身的对比和走向分析。教学中可用于分析数理化相同教学内容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效果对比等。

计算机制图类:如,Mmaple,Matlab,GoogleEarth,3D人体模型等,通过计算机的运算解决复杂的建模过程和抽象知识的展示。教学中可运用数学、物理或计算机等抽象知识的展示和讲解,使结果形象化。

总的来说,运用可视化工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力,使结果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联系的思考和关注,提高了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思维及思考方式不断变化的环境,敢于思考,敢于解决问题。

三、可视化教学中的知识类型

在目前研究中,知识类型也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类型。周宁提出:“在一个知识可视化框架中,一个有效的知识传递,要注意以下三点:知识的类型、接受者的类型和可视化的类型。”在这个框架中,区别了五种知识类型:描述知识(Know-what)、程序知识(Know-how)、经验知识(Know-why)、定位知识(Know-where)和个体知识(Know-who)。

在可视化教学中,笔者对于知识类型的分类倾向于周宁的分类,可以将教学内容按这个分类具体分析,也有利于对教学三维目标的把握,能较清晰地确定在教学设计中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有利于对知识点关系、逻辑关系的分析。

四、可视化教学的探索分析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对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高级脑力活动的锻炼,注重培养多元化思维,而可视化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根据知识的类型不同,选取相应的可视化工具,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优化学习绩效。不仅如此,运用可视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将复杂的要素进行逻辑分析,以直观的视觉形式表示出来,使工作简洁、直观且有逻辑性。

高中生身心都处在一个变化的阶段,信息技术课不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多元思维。运用可视化教学传递基本的事实外,更在于传递观点、经验、态度、价值、期望、看法、意见和预测,并且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其他人重建并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观点。

通过可视化教学,学生建立起与知识的直觉联系,隐含在可视化图中的视觉隐喻更有利于学习者接受。新鲜事物与学习者本身具有的经验外在形态、自然状态的类似,以及感受、人文状态的类似,大脑能更轻易地进行推理。可视化教学对于学生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使用可视化工具得当的情况下,比常规的教学更好,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而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对视觉隐喻的把握,多给学生建立积极、向上、多元化、有时代感的可视化表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而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可视化教学可以改变学习绩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多元思维。

参考文献:

[1]权国龙,李琼,胡元.主体性视角的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模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74-76.

[2]王朝云,刘玉龙.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7(6):18-22.

[3]李婧.可视化工具VisualEyes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25-128.

[4]周宁,陈勇跃.知识可视化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07(4):566-569.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小学语文;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观念有所改变,特别是新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教育,以书本为媒介的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更新教学方式来辅助学生的学习。知识可视化可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显性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使知识更加的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处在朦胧的阶段,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还没有跟上,这时候就可以将知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更加的专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我们的总理》一文中,学生可能并不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总理的伟大人格,但如果把影片资料《》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总理的音容笑貌,进而对总理来心系人民、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高尚品质有更加直观与充分的理解。

2.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可视化,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为某一教学用具,例如,将汉语拼音中的26个字母做成26张小卡片,将文字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随机打乱,一张一张地翻过来,让学生分别以最快的速度将翻出来的卡片上的字母读出来,并给予速度最快的学生一些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

3.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将知识可视化,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和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下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虽然在教育中,知识的可视化有重大的意义,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大面积推广到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需要大力推行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寻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的方法。

二、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加大可视化教学应用力度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由于很多教师观念陈旧,导致新课程改革无法大范围的推行,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以传统的板书授课的效率比较低下,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应该从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入手,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提高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把知识融入可视化媒介中,清晰直观地展现给小学生,使其注意力被吸引,提高教学效率。

2.增加对可视化教学方法的投入资金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以后会被普遍运用。然而,要推广知识可视化,就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这就意味着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现在生活l件越来越好,但是仍有一些地区较为贫困,缺少基本的硬件设备和资金的支持。知识可视化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支持,同时又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这就使得知识可视化改革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的推行困难重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知识可视化要有足够的重视,加大对新课改的资金投入,使小学多媒体设备覆盖率提升,解决贫困地区缺少设备和资金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观念,改变传统思想,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多样化的方针,制定出能满足教学目标,又能符合社会发展战略的教学理念。在广大教育者的不断努力下,及时纠正错误,调整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教学水平,将知识的可视化融入小学的教育中,跟进时代的步伐,孜孜不倦地探索,以有效的教学办法,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最终使中国的小学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建宇.小学语文教材资源的拓展与优化[J].小学教学参考,2010(05).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6篇

1 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推动传媒行业发展与改革的策略

1.1 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朝着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进行发展。因此,高校也应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中,以此实现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发展的目标。另外,相关的高校影视工作者应根据现代化影视传媒人才的需求。找准目标培养人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影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地提高影视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此提高我国高校影视教学的总体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完善影视专业教材,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在数字化时展的背景下,我国影视教学工作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完善、统一编撰全国的影视专业教材。在进行影视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撰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影视教学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拟定,并掌握好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影视教学内容,摒弃传统过时的影视教学理论和技术,将数字技术加入到影视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影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影视教学工作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中和素质,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1.3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随着我国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教学也得到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目前,影视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为了满足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教育的需要,各高校应切实转变影视教学观念,不断地进行影视教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影视传媒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地加强影视传媒专业教师的进修和学习,以此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大力推进新时期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

2 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措施

2.1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影视修养

在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加以重视,并对文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从影视教育教学的内容出发,提高他们学习色彩、光影、线条等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采取分析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领悟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修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具体分析,学生可以对生动的影视艺术形象进行较好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另外,将影视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2.2 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对于高校影视教学来说,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在进行影视教学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数码相机和数字高清摄像机等器材进行操作示范,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现场的指导,以此使学生学到更多关于影视方面的技巧和技术,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影视专业技能。另外,采用直观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以后影视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

随着数字化时期影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另外,以打造出一批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数字影视传媒人才。积极建立“校企共建”模式,积极为全国广大高校应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高质素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以此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推动数字化时期影视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

3.1 及时更新高校影视教学的内容,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浪潮中,为了满足现代化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影视教学内容应及时地更新,对该课时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调整。同时。在进行影视教学时,要多增加数字影像拍摄和后期数字技术制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灵感,创新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评价影视作品能力,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以此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3.2 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为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将现代化最前沿的新观念融入到影视教学中,可以确保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与数字化时期的技术同步发展。首先,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提高影视教学质量。其次,整合优化影视教学实验资源,及时更新影视传媒实验设备,将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影像、广告等实验室进行开放,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将影视教育教学体系与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影视艺术作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

3.3 改革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影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首先,采用数字技术,提高影视教育教学效果。其次,采用范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影视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以及影视创作创新能力。然后,将影视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地结合,以此增加影视艺术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通过集体创作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的素养。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7篇

本研究以在美国地理教师教育领域中开发实施的工程“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工程中的项目“全球化”为例,探索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与经历,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带来启示。

(一)过程与内容

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并不直接构成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情境。[2]要运用视频研究手段促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者必须对教师的视频研究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3]“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在线工作坊,网络群组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个群组有一名促进者(facilitator),负责张贴讨论主题,对教师的学习进行引导、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促进者的引导,以书面的形式回答促进者的问题,答案存在word文档里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促进者。整个培训过程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容强化;第二部分是课堂展示;第三部分是教学法强化;第四部分是:实践。下面以“全球化”项目为例,展示整个培训过程:1.内容强化第一部分设计内容强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地理内容知识。通过KWL表、案例研究和概念网络图来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全球化”,拓展与全球化主题相关的地理内容知识。(1)KML表KWL表是帮助教师搭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概念、新课时、新单元的桥梁。(表3)①打开KWL表,在K(Knowledge)栏列出已经知道的全球化知识,在W(want)栏列出想要学的全球化知识。②阅读“什么是全球化”文章,在L(learned)栏记录下从文章中学到的全球化知识。③提交KWL表格给促进者,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完成的KWL表格,促进者对每个小组成员的KWL表格提供反馈。(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活动是让教师观看田纳西普利司通/费尔斯通轮胎制造工厂的视频———《什么是全球化》,通过视频案例研究活动加深对全球化的理解。①打开《什么是全球化》视频,观看第一部分,思考视频中西密歇根大学地理学教授JosephStoltman介绍全球化概念时提出的六个问题,记录下这些问题继续观看下面的视频。②观看完视频,提交下面一组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有什么证据说明普利司通/费尔斯通是一个跨国公司?生产轮胎的材料来自哪里?通信技术在管理公司运作起什么作用?公司如何处理不同客户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证据说明制造理念和程序受全球化的影响?在这个项目中强调了什么环境问题?(3)概念网络图:把零碎整合到一起概念网络图活动是让教师通过概念网络图把所学的跟全球化主题相关的概念组织在一起,总结全球化的一些特征,结构化对全球化的理解。(图1)①打开概念网络图,在网络图中心写下“全球化”,根据在KWL表,案例研究和自己的经验去描述和定义全球化所有的术语和短语。②跟小组成员分享完成的概念网络图,促进者对每个成员完成的概念网络图提供反馈。2.课堂展示第二部分设计是提供教师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教师观看得州奥斯汀高中教师ShaguftaEllam所教的《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视频中包含三节课,“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视频分析和研究的意识,帮助他们获得视频研究的方法、策略,推动他们自身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专长的发展”。[4]①打开《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进行概览,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当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听到和看到了什么?②观看第一节课:“介绍东亚地区”,观察Shagufta在介绍区域时使用的教学策略。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看到你目前在你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了吗?哪一个?有哪些教学策略是你愿意在你课堂中使用的?哪些?在介绍新的区域时,还有其他教学策略吗?④观看第二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⑤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Shagufta陈述这节课的目标是“形成对全球化的理解”你会如何改写这个目标使得它行为更加具体和具有测量性?使用身边的例子来介绍一个新概念有什么优势———例如Shagufta用的是“利兹的早晨”。还有其他与生活相关的想法可用于引入“全球化”这个概念吗?⑥观看第三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⑦观看完这段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关于Shagufta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Shagufta在前面两节课中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使她的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3.教学法强化第三部分设计更多地从细节上让教师关注Shagufta在三节课中所用的教学策略。通过PMI(表4)表格与专家点评《全球化策略》视频帮助教师评价探讨Shagufta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图形组织者、合作学习、引导性问题。(1)图形组织者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应用哪些图形组织者?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中使用你提到的图形组织者?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②打开《全球化策略》视频,播放“图形组织者”片段。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比较视频所涉及到的,你是如何描述图形组织者的教学功能?教学生使用图形组织者,shagufta说了什么?你使用什么样的技巧去教学生使用具体的图形组织者?(2)合作学习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如何使用合作学习?使用合作学习有什么教育优势?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是什么?②播放“合作学习”的片段,思考其他补充答案回答刚才的问题。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从这个片段中你学到的什么增加了你对在课堂中使用合作学习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的理解?(3)引导问题①播放“引导问题”片段。②Shagufta在第一节课的时候问了一个引导问题,具体是“当你想到东亚时,你会想到什么?”Shagufta也让学生自己产生引导性问题。③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为什么Shagufta认为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是很重要的?Shagufta是如何教学生产生引导性问题的?4.实践第四部分设计是前三部分在线学习的延伸。促进者要求教师在在线学习后,将在线学习到的知识整合到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己或者跟其他教师合作,利用“明星”展示课教案,选择“全球化”主题中的一节课进行教学,最后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经验,促进者根据教师的实践提出反馈。

(二)效果评价

从整个培训过程的设计来看,知识内容是基础;观摩教学是催化剂,促进者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和推进教师的观察和反思,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反思教学思维水平;教学法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深化;课堂实践是检验培训效果的试验场,从视频的观摩到真实课堂的实践过程,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可行的路径。从教学目标来看,注重教师课堂观察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观摩洞察“明星”教师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对照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突破了聚焦外在行为,机械模仿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的局限,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模仿再造、融会贯通、形神兼学的过程。[5]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以专题形式的视频与其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的多媒体的数据库和资源库。教学方式来看,是由促进者引导计算机支持的开放的在线网络学习。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二、对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视频”在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面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聆听专家报告、高校进修、观摩名师教学、校内校际间的教研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随机的、分散的。分散的活动削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潮流中,以网络为载体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可称为“古老”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6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师范教育设计的微格系统。[6]然而对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所需要的不是最新颖的技术手段,而是技术手段能否很好地传达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研究者发现运用视频作为研究手段可以帮助老师学习观察和捕捉课堂互动活动,使教师的注意力从注重教学转移到关注学生思维,从注重发展学生能力到关注课堂间师生互动。[7]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在其他学科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在地理教育领域却很少有人涉足,在对国内三大地理教育类杂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进行分析,以“视频”或“录像”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没有以“基于视频”为主题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文章。在实践中国内一些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如人教社优秀教师示范课视频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人们对传统的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很难达到与面对面教师培训等同的效果。主要原因有:呈现形式单一,长时间的理论讲座或课堂实录容易引起观看者的视觉和精神疲劳;缺乏专家在线引导教师学习;缺乏支撑视频内容相关资源与材料。所以寻求一种具有系统规划,形式多样,专家引导和丰富资源支撑特征的教师发展的路径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二)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潜在价值

“跟明星学教学”———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在中国地理教育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整个工程有着长期系统具体的规划,“明星”教师展示视频片段剪辑合理,关注细节,又重点突出,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使用。第三方专家点评,使得实践与理论紧密相连。促进者的引导、提问、评价、反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主题背后丰富材料支撑形成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大动力。研究者对基于视频在线协作学习与面对面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发现教师认为在线协作学习体验是等同于或优于面对面的学习体验。[8]基于视频的专业发展在师范生培训和在职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培训中有着其独有的价值。师范生的实践课程和新手教师培训方面都存在机会不足等问题。目前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课程太过薄弱,学生很难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反思自己的实践以及补救的机会。[9]教师们普遍认为在入职1-2年内最需要接受专业发展培训,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新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10]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基于视频的专业发展路径可以解决师范生和新手教师在实践培训方面的不足等问题,使得更多的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把网络运用于教师培训,不仅能有效解决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还有助于一线教师在与专家、名师、培训者、同伴的“多维互动”中获取教学实践性知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出现良好的转机,并富有时代气息。[11]

(三)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1

当今世界,人们处于被视觉信息包围的时空中。现代视觉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模式,原先由文字承载的人们的感知和经验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图像、图形、图表、视频、动画等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和传播。2006年,美国学者米歇尔(Mitchell,W.J.T)说:人类历史中正在发生一个重要转向――图像的转向(W.J.T米歇尔,2006)。[1]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知识可视化研究,并迅速对教学产生了影响。

一、知识可视化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 知识可视化的定义

知识可视化的定义最早出现于2004年。瑞士卢加诺大学的马丁・爱普(Eppler,M. J.)和雷莫・布克哈德(Burkard,R. A.)在他们共同编写的《知识可视化:一个新的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中首次定义知识可视化的概念,他们认为:“一般来说,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Eppler & Burkhard,2004)”。[2]他们将“视觉表征”概括为6种类型:启发式草图,在小组间产生新的见解;概念图,结构化信息并展示其关系;视觉隐喻,映射抽象数据使其易于理解;知识动画,动态的、交互的可视化技术;知识地图,结构化专家知识并提供导航;科学图标,可视化知识域(Eppler & Burkhard,2004)。[3]任悦(2007)认为“视觉表征”,是指“将抽象化、概念化的东西以视觉化的方式再现和表述。”[4]常用的视觉表征形式有:图像、图形、图表、视频、动画等。

2009年,赵国庆在对马丁・爱普等2004定义进行深入分析后,给出了知识可视化定义的新表述: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5]强调了知识可视化是一门学科和研究领域、知识可视化主要应用于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认为简单知识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就能传达,没有借助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必要。

2013年,马丁・爱普在接受赵慧臣和王淑艳专访时,对知识可视化做出了更简洁明确的说明:知识可视化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赵慧臣,王淑艳,2014)。[6]

从教学应用的角度看,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及过程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视觉表征,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2.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双重编码理论。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加记忆和识别。该理论于1986年由佩维奥(Paivio,A.)提出,该理论设想有两个认知子系统,一个专门用于表征和处理非语言对象如表象,另一个则专门用于处理语言对象。佩维奥指出:人类的认知是独特的,它在同时处理语言和非语言对象时非常特别。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事件和行为的符号功能,任何的表征理论都必须符合这一二重性(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2005)[7]。

佩维奥做过的一个试验发现,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佩维奥还假定有两个不同类型的表征单元:imagens和logogens,imagens用于表征心理图像,logogens用于表征语言实体。imagens是以关联和层次的形式组织的,而logogens是以部分整体关系组织的。双重编码理论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加工:⑴表征性的,语言和非语言表征的直接激活;⑵调用性的,通过非语言系统激活语言系统或反过来通过语言系统激活非语言系统;⑶联合加工,在语言系统内部或非语言系统内部的表征的激活。一个任务可能需要三种加工中的一种或全部。从双重编码理论可以看出,知识可视化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2005)。”[8]

马丁・爱普还指出:视觉空间推理、适应性结构化等也是知识可视化研究的理论支持(赵慧臣,王淑艳,2014)。[9]

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知识可视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表征、知识传播与创新,涉及人际间知识的传递和建构,因此,已有的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脑科学理论等在探讨知识可视化理论基础时也可资借鉴。

二、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知识可视化教学应用的普适性

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群体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播知识,并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由此可见,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应用具有普适性,并不只限于特殊的学科或领域。

知识可视化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王淑芬(2014)认为:传统课堂中师生对世界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以文字为主的时代一去不返,而以视觉图像为主导的信息时代势不可挡,单通道的文化传播正在被多通道的信息交互所替代。知识可视化将促进课堂教学范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并体现在教学内容视觉化呈现、教学方式视觉化表达、教学情境视觉化创设和解决问题视觉化建构等方面。[19]

2014年马丁・爱普谈到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时说:“知识可视化的优势可体现在社会、情感和认知三方面。在社会方面,它有助于推动知识在生产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传播;在情感方面,它有助于从文化情感层面促进知识创新和迁移;在认知方面,它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记忆、应用新知识。对教学而言,借助可视化手段的帮助,教师和学生可更轻松、更快捷地传播、共享知识(赵慧臣,王淑艳,2014)。”[11]

Gianquinto和Rodd则认为,可视化是“认知和情感”。Gianquinto指出,视觉体验和想象可以生发性情,形成可视化的意念并构成知识。Rodd指出,性情并不局限于认知的本质,它包含情感的因素(或情感和知觉的关系)。因此,性情是受情感影响的,它基于图形的可视化(王淑芬,2014)。[12]

这样看来,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应用的普适性就十分明显了,在运用知识可视化进行知识传播时,可以借助视觉表征作为语言文本的补充,深化对语言文本的认识;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视觉表征形式,促进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共享,还可以从文化和情感层面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2. 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已有研究

知识可视化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作为特定的研究领域则刚刚起步。介于此,笔者以知识可视化的核心概念“视觉表征”和“初中化学”为题名或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剔除其中不是涉及初中化学教学的论文,所得数据列表如下:

对所得论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

思维导图的研究相对最多。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论证了思维导图既是一种好的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主要是:设计导学案,提高预习效率;整合知识,简化板书;建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用于化学探究,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等。但张丽(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思维导图“对不同层次学生影响不同,对不同化学知识内容的教学影响效果不同。”[13]孙婷(2014)也提到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要与其他策略相结合。”

概念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概念教学和化学知识的复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概念图,概念图只适合用于概念较为集中的知识领域。

动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两大方面: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反应的微观实质,帮助学生想象和理解微观世界;演示可能发生意外的错误操作,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

图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和学生实验前的实验装置图教学。

图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于浓缩课本知识,便于学生对比、辨析和记忆。

这些研究表明,化学教学中的视觉表征主要有思维导图、概念图、动画、图像、图表等形式,许多教师会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图像、图形、图表、视频、动画等辅助教学,基于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实验、实物模型等也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对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但通常缺乏从知识可视化角度对以上教学策略的深入剖析和认识。知识可视化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笔者的尝试

在对知识可视化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应用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开展了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实践。

开学第一节课,笔者对所教班级进行了“大脑半球优势”和“学习感觉偏好”的问卷调查,并将数据用excel进行处理,得出对应的饼图和柱形图。发现学生中大脑双侧平衡和右半球优势的占绝大多数,视觉偏好和触觉偏好的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针对这样的学生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刚开学时,讲的知识较少,课后没有作业,笔者将思维导图介绍给学生,说明用途、教给画法。课堂上或讨论、或实验,课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笔记并上交,教师利用课间逐个点评,为学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复习打下基础。笔者曾在课堂上尝试手绘思维导图作为板书,学生热情不高,访谈中学生说:还是课后画好,课堂上要画要写,还要换不同颜色的笔,比较麻烦,而且在笔记本上画容易受原本格子的限制,不利于画面的布局。因而在使用了一节课后停止。之后的教学中主要用于单元复习。每一章讲完后,在周五的课上讨论决定本章思维导图的框架,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周一的课上简单点评,并评出最佳的3~4幅作品给予奖励,然后随堂检测复习效果。这样的处理,学生反映良好,说:复习课再也不那么枯燥了;自己也知道化学该怎么去复习了;复习的时候也不那么容易分心了,竟然能连续三个小时集中精力完成思维导图,觉得很不可思议;内容集中到一张纸上,查找和记忆都方便多了。但也有学生一直不习惯使用,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画画的天赋,画得不好看,而且至少要换三种颜色的笔来写很烦,还有个别学生认为再画一遍跟重抄笔记没有区别,因而不愿意使用。

概念图的使用主要是在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六章“溶解现象”中,这两章概念比较集中,概念图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新授课时使用是在学生概念形成后,用小概念图帮助学生将概念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复习时再引导学生将小概念图组合成大概念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对于自己画概念图,学生更喜欢填空,他们认为,自己画的不如老师利用软件设计的美观,填空的概念图使用很方便。

动画、图片、漫画、实物模型在微观知识的讲授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动画可以揭示电子的得失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漫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氯化钠的形成,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想象的漫画记忆元素化合价;实物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O2和CO2 结构的不同,从而知道虽然都有“O2”,但是意义大不相同。

化学实验,尤其是对比实验在“身边的物质”的教学过程中功不可没,通过实验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用石蕊浸泡的纸花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引导学生得出“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的结论,比教师费力地去强调效果好得多。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表格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①对比数据,利于概念的形成。如讲授元素的定义时,可用表格列举三种氢原子和两种碳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根据数据学生容易得出“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结论,便于概念的理解。②纵横对比,辨析概念。如元素和原子,通过列表能清楚地向学生展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③浓缩要点,简化笔记。如讲授“常见的碱”的内容时,对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研究都是从俗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几个角度去进行的,教学中笔者对课本上的表格进行了改进、丰富,将相关的知识全部浓缩于一张表格中,便于学生比较和记忆。④复习时归纳相近知识,便于发现规律。如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要区分的特别之处,可将其归纳在一张表格中,便于学生发现其中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规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三、对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教学策略的思考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种族的成功可以部分归因于脑对新鲜刺激的持续不断的兴趣和好奇,当新鲜刺激出现时,人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暂停所有不必要的活动,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以便及时采取行动;反之,相同的或可预期的刺激反复出现,脑对环境刺激的兴趣就会降低,随即转向其他新颖刺激,这就是常说的注意力分散。

2011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发展。

笔者认为,知识可视化的提出,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对知识传播和创造方式改变的需求。视觉表征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精细化分析为丰富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内涵和教学范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深入研究:(1)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别,研究相应的视觉表征。(2)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研究相应的视觉表征。(3)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研究相应的视觉表征。同时,在以上研究中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实验,尽可能多的获得质性的或量化的证据,用证据来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美)米歇尔著.陈永国,等译.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2] Eppler,M. J. & Burkard,R.A.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ICA Working Paper #2/2004[R]. University of Lugano,Lugano,2004

[3] 任悦.数字时代视觉表征的变化[J].国际新闻界,2007,(2)

[4]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 电化教育研究,2009,(3)

[5] 赵慧臣,王淑艳.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2)

[6]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 开放教育研究,2005,(1)

[7] 王淑芬.网络技术下知识可视化的课堂教学范式重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14,(7)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9篇

1.团队协作

集体教研地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掌控。教师个体也难于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体。新课程标准要地理课堂达成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意义备课备学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师要完成备课、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以及应用分析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刻,发挥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进行要点化处理和条理化整合,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好学科教学、学年教学与阶段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要点分解

明确分工翻转课堂有别于微视频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入视频以烘托教学氛围,达成某一知识点教学的手段。要实现翻转课堂课程知识的体系化,开发团队必须全员参与并进行明确分工,在集体教研基础上完成知识要点的分解。通过知识要点的分解,实现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不相关信息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开发团队,正尝试将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在教学内容要点化分解后,结合教师团队的个人特长和对知识点把握的熟练程度,分工“承包到户”。

3.科学录课

讲练结合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依据高中生认知心理规律,翻转课堂使用的每一个教学微视频,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每一视频录制,都应做好精细的规划和准备,用词用语要规范,教师讲解精练到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地理学习潜能。视频录制,除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团队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已开发一批较成熟微视频,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

4.综合反馈

不断改进为实施“翻转课堂”,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下的教学反馈和互动。笔者所在单位已得到网络公司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课程后,及时完成网页提供的选择题、判断题(教师预设),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学习群组(网页群组或QQ群),与教师、同学实现网络实时的学习互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和全面的预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要成功,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教学要点深入分析、教学视频制作不断进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可提炼成示意图,该模式架构除需要教师的钻研、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提升,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容忽视。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

“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在大数据的网络竞争中,在学生的“海选”中胜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课堂烙上自己的印记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课可以贴上这样的“商标”。

1.现代化

“新常态”生存的必备技能这是青年教师较老教师无形的优势。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手段,青年教师在接受和掌握上应能快人一步,使用没有“代沟”。CamtasiaStudio是一个非常好的微视频制作软件,笔者所在团队从接触到录制出第一个微视频课,只需一天时间。IT技术的革命,手机、iPad的不断革新,各类地理类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笔者目睹常州特级教师李万龙运用iPad的一个应用MeteoEarth给学生讲述气旋、反气旋,实时的气流运动、云层展示,给学生震撼的效果。笔者也曾用Stellarium给学生演示北极点附近星空的视运动,直观逼真。青年地理教师勇于和学生一起“玩”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实现课堂翻转,让地理课不再“土气”,何愁没有“市场”?

2.校本化

“新常态”生存的立足之地为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打上学校的Logo,无形中吸引自己学校的学生;为地理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则能牢牢抓住班级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可以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每当讨论遇到滑坡、泥石流该如何紧急避险,总能引发学生热议,而对学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区会否发生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也能引发学生深思。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地理课堂就是学校应该讲的课堂。

3.乡土化

“新常态”生存的环境保障将上述校本化放大,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乡土资源优势,让翻转课堂的地理课更加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样可赢得学生青睐。例如,江阴恰好是120°E,建议北京时间改为江阴时间的提议得到全体听课学生支持。江阴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产品需求量大,几千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社会经济优势;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用地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江阴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在“工业反哺”之下茁壮成长。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农业一章结束后到现代农业园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一届传一届,都想感受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

4.艺术化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视觉化;时代性;育人

1839年是世界文化史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法国发明家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人类开创了由影像构成的人造景观——视觉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教育领域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视觉革命。曾几何时,多媒体教学、信息素养、视觉化教育、数字化校园、读图时代的学习等成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流行词汇。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跟踪产业发展,直接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多地在教学中直观地理解技术和知识,尽最大的可能为企业培养能迅速投入实际工作的学生,毕业后不进行上岗培训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这样,教学过程的视觉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正常人感知世界的第一个方式是“观看”。实验心理学家专门做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l%来自听觉,两项相加占94%,其他来自嗅觉、触觉、味觉,只占6%。显然,视觉在人的整个感觉器官中居于主导地位,视觉不仅是简单的“看”,而且是人类最有效、最便捷的生存方式,人类一切有目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经验也都必须在视觉的指引下才会完整地完成。因为“看”是整体性的,而听、嗅、味、触等感觉,只是整体的某一部分,使人类对视觉的依赖必然置于其它感官之上,视觉经验也是所有感觉经验中最突出、最丰富的。同样,人们对图像所传达的信息接受最为充分,保持的记忆时间最长,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最强烈。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大技术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的图像认知都明显高于语言认知,对图像认知的直观性、简易性、浅显性、便捷性的体验也异常深刻。在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像电视、电影、广告和网络以及越来越多的读图类和播图类报刊书籍,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充满了图像符号的视觉性。现在的学生是“电视一代”、“视窗一代”,尤其是学生,在很小的他们就应该广泛地开始从电视接受信息。"

更好地认识这一代人对视觉的需求、对图像的依赖,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的视觉化方式,开发学生的认知潜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倾向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视觉化不仅是手段问题,也是教学发展的方向问题。早在17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捷克人夸美纽斯就提出了以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的“直观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后来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都在教育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教育逐步形成规模,并开始逐渐纳入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相应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目前,“读图时代”的教育和学习正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似乎已经从阅读教育时代进入读图教育时代。

一是受教育者对视觉感官的依赖在增强。尤其是高职学生本身在中学的学习阶段,其文字和理论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弱,强化视觉认知的作用更加重要,而且学生易于接受,做到视听并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需要更加直观、简单明了,除了现场再现的操作性课程外,均可以大量运用视觉化教学手段,提高利用教育资源的可视化程度。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较短,学生对提高知识传输效率非常迫切,职业知识的更新又很快,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四是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教师如何教书和学生如何学习的传统方式,多媒体授课、网络化作业、平台式交流等教与学的新型方式,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模拟学习和兴趣式学习,使得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

五是教育的视觉化和网络化,导致教育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意向传播,而是平等、交互、充满个性化的双向传播,这既是传播学的革命,同样是教育方式的革命。

三、高等职业教育视觉化的时代性

1.视觉化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化进程也是科技力量推动的人类文化不断进化的过程,当代科学技术大大扩展了人的视觉的对象,以前无法想像的宏观和微观世界,都可以进行技术性的视觉把握,意味着人类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2.视觉化教育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需要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快地提高竞争能力。以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为目的的信息观念,很好地适应了信息社会的要求,视觉传播的直接性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而且视觉化是人类文化传播中最容易读懂的共同语言。

3.视觉化教育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当代视觉文化的长期影响,现代人较之以往更加喜欢读图,用读图的方式解决人类的认知问题,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化。视觉化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说明图像的信息量巨大,其形象性和纪实感,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优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具有简洁、快捷的特点,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兴趣和效率。

4.视觉化教育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紧迫的需要,图像作为世界性语言,远胜过文字的传播而受到广泛应用。

四、高等职业教育视觉化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本身不是问题,而强调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完全视觉化却是个严重的问题。这正是一些高职院校所呈现的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即教育的快餐化现象。

这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一味地将高等职业的目标确定为直接针对就业,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现代社会选择的人,从而淡化了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的人。至少到今天为止,人文精神的教育,是视觉化所不能完全给予的。学生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对事物的价值断,对人生意义的正确把握,还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字化的、理论逻辑化的抽象思维“解惑”方式。目前对“意义”的领悟性,文字还是比图像更深刻,更具有思维的超越能力。因为对理论的深度理解,目前还只有文字才能承担,人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能力的提高,还是要通过文字解读。图像信息能让人迅速地了解事务,而深刻地理解和思考事务还需要借助文字。视觉化教学所激发的兴趣,实质上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感官刺激,是声音、画面、色彩满足的感官的刺激,而且这种刺激难以长久,经常会出现“视觉疲劳”,造成学生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欠缺,思辨性的求知欲望下降,学习越来越懒惰,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发现,一个聪明的孩子可能小时候看电视更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脱离高收视群,使自己智力的独立性得到好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觉化,不是追求快感式的、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淹没了传统教育思想所要求达到的教育深度的重要性。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现代教育视觉化各自的特点,面向现代化,用视觉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要认识到只有这两种教育方式结合,才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

五、要站在育人的高度认识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对教育视觉化现象的理性研究还远远不够,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基本来自西方职业教育,我们还没有认真地站在中国文化的基点上,站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探讨如何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教育思想,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如何建构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这样一个时代命题。

应当看到,原有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面对当代的高职学生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重知识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引导,致使教育过程容易僵化。而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是将培养什么素养的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追求高等职业成为造就人、解放人、发展人的重要力量。

视觉化的教育方式本身带有鲜明的多元时代特征,是综合性文化的体现,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视频教学法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状态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在生活方面也与高中阶段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因此,在高校的课程教学当中,就应该针对高校培养目标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变化,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学,以使他们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论,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仍以讲授为主,如果不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而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视频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学习知识理论,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充分,学习的知识理论就越容易被理解和巩固,从而越有立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视频教学法,不仅能增进师生互动及教学的双向交流,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用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教育阶段,学校更注重的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而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多,所涉及知识理论的领域比较宽泛,知识和信息量较大,每个学期大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较多。另一方面,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状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思想方面,大学生日趋独立、自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体系;在学习方面,从高中时代的被动接受型的学习,逐渐变成了自主型的学习阶段,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大学生对某课程的兴趣爱好就变得尤为重要;生活方面,由于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又相对容易养成思想懒散、学习懒惰的行为和习惯,这又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高校更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视频教学法可为高校课程教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提升高校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视频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众多优势。

(一)视频教学法能让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论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大学生对高校课程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

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用声光同步,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记忆的比例可高达65%,因此合理的应用视频教学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此外,高校课程中的知识理论大多数比较抽象,教师单采用讲授、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阐述,大学生不太容易识记所学知识理论,从而影响他们对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而视频教学是由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而成的动态系统,它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和具体,与起其它教学手段相比,它在相同的时间单元内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从而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对高校课程知识理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二)视频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客体。教师以讲授为主,其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所提出的问题等可能都是教师事先备好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寻找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再通过创设多种相关情景,从而可激发出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多媒体视频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还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视频教学法可以使大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趣味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视频教学法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和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运用视频教学法除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充实课堂内容,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大学生从只注重识记知识理论结论的传统学习方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从而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通过视频教学法,在激发大学生兴趣、爱好,提搞他们求学、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而在增强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通过引导大学生发散性地去思考问题,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逐渐培养出大学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二、视频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视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众多优势,但不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运用,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有效地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运用视频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视频教学法进行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不利于学生记忆,且容易使他们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以致教学效果大减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一般教学型视频播放15分钟后,学生就会开始出现交头接耳、注意力分散等现象。检查视频播放的效果发现,学生对视频播放前15分钟的内容印象较深刻,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课堂教学中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10分钟左右为宜,最长也不要超过15分钟。此外,高校课程的课时也有限,而多媒体视频一般容量都较大,如不合理运用,则容易挤占课堂时间,课堂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视频教学的运用时间,不能过多地使用视频,更不能用视频来取代教师授课。

(二)视频内容应紧扣课程教学内容和主题,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其目的不外乎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尽管教师可剪切编辑各种影视材料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但视频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视频资料要紧贴所讲授课程的内容和主题,且最好能有所延伸。此外,即使是类似的视频教学资料,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视频内容与教学内容和主题不符,就会干扰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思维,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选取视频材料的时候,既要注重视频的可视性和生动性,也更要注意选取紧扣教学内容、主题和目标的素材,最好能在使用视频资料前进行一定的剪辑,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在运用视频教学法时,应根据具体需要恰当使用其播放方式。课堂上播放视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放映—讲授”式,即先播放视频再讲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该方式通过先播放视频导入课程,然后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教师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进行阐述和点评,其侧重点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思考。

2、“讲授—放映”式,即先讲授再播放视频的方式。该方式先由教师讲解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然后通过视频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经教师分析和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再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目的是弥补学生思维的不完整性。

3、“穿插”式,即边讲授边播放视频式。该方式的侧重点是协调视频播放与讲授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观看有所指向、思维有所定向,从而达到视思相结合的目的。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侧重点,灵活运用以上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12篇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恩?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全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在数据的混杂性中需求相关关系。[1]

目前,学界和业界还未就大数据的规范化定义形成统一的标准,大多从大数据的特点出发进行描述性概括,即3V特征:Volume(数据的超大规模性)、Variety(数据的多样性)和Velocity(数据创建和传输的高速性);之后IDC在《大数据分析:首席信息官的未来架构、技能和路线图》白皮书中指出:“大数据被设计用于从海量的多样数据中获取价值”[2] ,IBM在《系统管理中用户行为数据建模的若干问题》给出大数据另外一个特征Veracity(真实性)。[3]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有力地重构教学的三个主要特征:个性(individualization)、反馈(feedback)和概率预测(probabilistic predictions)。决定教育未来的,是那些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来适应学习的组织。[4]

一、历史学科的可视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来源也日益多元化、碎片化、海量化,这远远超出了人脑分析并应用这些数据的能力。科学可视化概念于1987年提出。科学可视化就是为了便于研究数据的动态变化,将符号化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把研究者从复杂的多维数据中解脱出来。可视化的本质是用图形与图像来揭示数据,是处理大量数据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心理学规律显示,受教育者平时生活中接收的信息较大部分来自于视觉,因而图形图像有助于他们理解信息的属性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鉴于可视化技术的优越性,上世纪80年代,可视化作为现代化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借助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多媒体技术,把各种教学元素信息转换成恰当的图形图像,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可视化教学不但可以传达课本信息,还可以传递教师的态度和观点,随着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视化必将成为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确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参与其中,我会理解”。

历史学科是极具自身特点的基础学科,一方面其学习研究对象之间具有多元的线性关系,且历史环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只能根据历史遗存进行发散性想象和逻辑性推断,受教者的感受性差,难以理解,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另一方面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浅显性知识的集合,还包含更多的隐性逻辑线索,而这些隐性的逻辑线索才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着力点。如果认为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更加不必提及大学历史教学了。可视化教学将为历史教学带来新的助力,特别是在大数据日益活跃的当下。一方面,可视化教学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的历史事物图形化、图像化、具体化、动态化,从而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其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弱化了学生对客观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感。另一方面,可视化技术可以把晦涩难懂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错综复杂难以全面掌握的历史事件直观生动地演示出来,并借此发掘出历史对象之间的隐性逻辑线索,分析归纳其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大学历史学科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可视化教学将是“视觉文化研究对拓宽教育技术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意义”[5]一次深刻的阐释。

二、大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本科历史教学目标的要求,大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关注基础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但从现实来看,大学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的知识性教导, 而忽略了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其进行情景式启发。大学历史教学往往沦为教师的“一言堂”,“阅读”PPT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收老师的知识灌输。课堂上学术研究问题很少提及,遇有争议问题,教师很少全面介绍不同观点,或是不做详细阐述和分析。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最终导致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模式僵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也逐渐日益消减。

从全人类视域关注历史,犹如个人关切其记忆。作为整个人类学科体系信息基础,历史学是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从而为自身的处境找到历史根源,并因而形成文化传统,为新的挑战提供解决路径。历史教学内容都是过往真实发生过和存在过的社会变迁和思想交融。理想化的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其理解并掌握历史史实,积极主动地学会思考历史现象。

三、可视化教学的实施方式

大数据背景下,可视化教学的实施必须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底层支撑,利用文字描述法、结构示意法、图形比较法、表格说明法、图像再现法、视频播放法展示教学内容。[6]

(一)具象化的图示、表格及文字说明

具象化的图示、表格及文字?f明是可视化教学的重要实施方式,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严密的逻辑线索或内容。

1.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常见的图示法,其中节点表示某种知识概念,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表征知识和结构知识的一种工具,可以显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网络图。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概念图教师可以从全局视角通盘把握所授知识体系,既可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又可以梳理概念间的逻辑性,从而从更高的层次感悟历史。同时,概念图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不同时空维度下体会历史,从而不再拘泥于静态的书本知识。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能够有效传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围绕中心主题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等。思维导图强调图文并茂,借助相互隶属及相关的层级图来展现各级知识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直观视觉元素的匹配来完成记忆链接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学生个体之间历史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启发和指导,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3.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是一种知识及其结构的图形化表达,也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展示,由节点、链接(连接各节点的连线)和表达节点之间关联的文字标注所构成,节点由几何图形或图案表示。概念地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知识学习工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概念地图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其所呈现的历史概念及相互关系,表现了构建者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力与掌控力。

(二)直观化的图形与图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日益色彩化、图像化,视觉文化应运而生,借助可见的形象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及有关知识。[7]当前,图形图像已在历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可视化历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形象的史料准备。

1.承载历史信息的图片图画

历史图片是历史事实的物质载体,为历史学家阐释历史进程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也是历史可视化教学的工具。借助图片图画,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片信息的深层次挖掘,有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记录历史信息的音频视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普及,关于历史的视频音频资料大量涌现,这些都可作为历史可视化教学的信息来源。在收集、挖掘和整理上述历史视频音频时,需去伪存真,遵循适度原则,以历史课堂为核心,服务于知识趣味性的开发,引导教学与育人。

3.构建历史情境教学

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去目睹体验历史发生的情境和过程。因此,如何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是当前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议题。大数据背景下,虚拟历史情境成为可能,为历史可视化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虚拟历史情境是指根据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以基本史实为线索框架,虚构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创设可视化场景,构建历史教学的虚拟情境,从而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融入一定的历史空间内,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从新的视角对历史进行解读。

四、教学效果和意义

1.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本科历史教学中,主流的教学工具便是黑板和粉笔,教学方式则以口授为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处于绝对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师生之间的知识流动性差,往往处于单向传播状态。尽管借助一些信息手段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应用方法的固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元化的历史信息,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大数据背景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可以融合大量的相关信息,传统的板书逐渐被取代,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教学过程中有较多时间被空余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为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化提供了可能,即教师从绝对的讲授转化为协同的指导,在单向传播知识的同?r,教师可以有较多时间来完成知识的回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协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理解问题。由此可见,借助于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促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变,授课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的绝对主体。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13篇

(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宝应 225800)

摘要:在机场、车站、医院、酒店等公共场,我们总能依据标识、通过“目视”了解信息、达到目的。“目视管理”已在企业成功实践,成为企业现场管理三大工具之一。2013年江苏省率先启动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引领着实训基地向运行管理方向发展。充分研究和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组织现场活动,即“目视管理”,可以实现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实训管理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 :目视化;实训基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52-03

引入“目视化”

开过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要前往某个目的地,只要了解大致方位,然后沿路标行驶即可,即使是陌生环境,也有交通标识提醒驾车者何处直行、何处转弯等,不会出错。在机场、车站、医院、酒店等公共场合,我们总能依据标识了解需要的信息,达到需要的目的。“红绿灯”、“各种广告”等类似的简明标识所带来的有序、便捷和广而告知,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将规则、要求或提示内容用简明的方式标注在现场的做法就是“目视化”的具体应用。

定义“目视化”

“目视化”管理又叫“可视化”管理,是一种利用各种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视觉感知信息,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将各种管理状态、方法、标准、异常等明示化,使目视者自主、便捷、完全地理解、接受、执行各项工作,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分析“目视化”

(一)理化研究

利用文献检索工具“CNKI知识搜索”,以“目视化”或含“可视化”为

关键词 进行CNKI搜索,共检索到36 935条相关文献;以“可视化”或“目视化”并含“实训基地”为

关键词 ,共检索到38条文献记录。

从文献结果不难看出,各行各业都在研究最直观、最有效的管理方式——“目视化”,因为企业家深知只有管理才能提升员工素质,只有管理才能革新技术,只有管理才能提高效率,“目视化”管理已在企业成功实践,成为企业现场管理的三大工具之一。但“目视化”管理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实训基地)管理中的运用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

(二)应用研究

“目视化”管理是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与精华,是企业确保安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法宝,已被国内外企业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2006年,笔者在德国参加研修,参观了十多家企业;2012年,笔者在英国研修,参观了近十家企业;2011年,参加我省首届职教师资企业研修,在常熟5家大型企业实践;2007年至今,每年有一个月深入企业实践,已在宝胜、宝开等十多家重点企业实践。本课题组成员中黄永成、郭永明等教师分别去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进行研修,参观了国外企业近五十家。在研修和实践中发现,这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均大力推行“目视化”管理,各类标识、标志、看板等“目视化”管理工具大量涌现,诸如六源牌子、清扫/点检基准书、点检路线图、平面示意图、定置管理图、设备标识、通道标色、现场责任区牌等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有利于现场环境改善,还可实现效益增长及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目视化”管理在国外职业院校也被广泛应用,本课题组成员在出国研修、参观考察国外职业院校的过程中,对现场的图片、图形、标色、标线、文字等视觉信号;人员的着装、配戴;有形有色、充分展示的安全文化;小到一个扫帚等工具的可视,保证第一时间、准确地拿到工具;异常信号灯、操作流程、反面教材、提醒板、物品状况;安全警示、风险点源示意、区域内楼梯警示、紧急出口标示、施工风险提示、区域线、告示板等区域的“目视化”管理深有体会。无论是人员还是设备、场地、规则、物料都无处不存在“目视化”管理,都在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到,借以推动对学生进行看得见的管理、自主管理、自我控制。

但“目视化”管理在国内各职业院校中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过程中参观过的省内外职业院校有三十多个,其“目视化”管理在实训基地中的应用比较浅显,在安全警示、“5S”标语、企业文化引进和荣誉展示等方面虽有“目视化”管理的分散应用,但没有充分利用“目视化”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和手段,没有系统研究“目视化”管理方法,充分应用“目视化”管理手段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渗透企业文化与管理,促进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2004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后10年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模化建设的10年。2013年,江苏省率先启动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实训基地管理运作不够规范科学,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引领着实训基地向运行管理方向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对“目视化”这一有效管理手段深入研究,并运用到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中,以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促进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运用“目视化”

(一)从企业管理六要素“人、机、料、法、环、测”即人员、设备、物料、规则、环境和评价入手,推进实训基地管理“目视化”

人员“目视化” 就是职业着装,穿戴要与自身的职业特色密切相关,既要满足从业人员的劳动功能要求,也要体现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穿戴工装是一种心理暗示——现在是在企业、在上班,所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都要放下,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来。凡是进入实训区的所有师生必须穿戴工装,并应在实训区醒目位置张贴穿戴工装的要求和规范。不同的专业如加工制造类、烹饪类、服务类等应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和规范,以体现企业化和专业化的氛围;不同类别的人员如教师、师傅、学生也应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和规范,以体现分工明确;甚至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也要佩带不同的标志,以增进着装者的荣誉感,起到便于教师分层指导和分组搭配的作用。

设备“目视化” 包括设备管理、设备运用的“目视化”。(1)设备管理。固定资产信息,设备责任人,设备功能区域划分,教师、师傅和学生的工作职责,室内设备的管理制度,各种警示信息等要做到信息公开、一目了然。(2)设备运用。设备操作指导要图示化、流程化,达到任何人都能够按照操作指导安全操作;设备点检和保养要“目视化”,达到无需培训,按公示的要求和流程作业,即可完成点检和保养,使监督检查人员随时可以了解设备点检状态和保养情况;设备使用记录要“目视化”,以能迅速、准确了解使用设备的教师或学生的信息,达到使用的可追溯、可评价。

物料“目视化” 运用套件工具车,可提高工具定置,促进物料“目视化”,便于物品的有效管理;其他通用或专用工、量、刃具及辅件、耗材,也要根据“定置管理”,确定其位置,做到“何物在何处,何处有何物”,一一对应、一目了然。使用时能迅速取到需用的物品,促进教学效率和工作效率;归还时能准确放置到固定位置,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检查时能及时发现物品的遗失或损坏,及时反映或追溯。物料的“目视化”是在对物料定置的同时,辅以作用、操作的说明,让物品“说话”,让物品“教学”。物料的“目视化”还包括设备的备品备件、实训耗材的“目视化”,做到库存、领用、采购的流畅对接,保障教学、生产的连续性。

规则“目视化” 对参与实验实习人员的各项制度、要求,对各类设备、工具的操作、使用规程要在相应场合公示,做到制度公开,以指导和规范进入实训场所各类人员的各项活动。

环境“目视化” 包括“5S”文化渗透和落实的“目视化”,各类安全警示的“目视化”,各类应急措施或响应的“目视化”。要做到无声宣传,提高实训基地“5S”管理水平,保障实训基地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评价“目视化” 设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并对师生的工作、学习进行必要、及时、公开、公正的评价,以达到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持续改善,促进各类绩效的不断提升。再运用PDCA法则,即以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及绩效反馈完善评价体系,最终提升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校企一体化水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目视化”管理六工具即曝光、定置、颜色、红牌、透视及看板入手,实施实训基地管理“目视化”

曝光 一是对实训基地内的所有目光所不能及的死角、箱、柜等进行排查,将目所不能及的物品暴露出来,再利用“5S”管理和定置管理方法,对物品进行可视化管理。二是对实训基地管理设“曝光台”,对违反现场管理的现象、人员或潜在风险进行曝光,促进现场管理质态的提升,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

定置 即研究人、物、场所的状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整理、整顿改善实训现场条件,对各类物品进行位置固定,促进人、机、料、法、环的有机结合。按教学流程将实训现场分成若干区域,对区域、对各类物品和资料定置,对器材、产品物资定置,对影响质量或安全的薄弱环节定置,等等。

颜色 即运用人们对颜色的心理反应和习性以及分辨能力、联想能力,将实训基地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实物披上一层有色的外衣,利用不同颜色,让员工自然、自觉地认识和理解。颜色还能让现场变得更加整洁规范,使现场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红牌 红牌作战要贯穿于整个实训基地的管理活动,红牌是用红色的纸制成的现场管理问题揭示单,表示警告、不合格。红牌作战的目的在于,找出需要改善的事物的过程,通过增加或减少红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红色也表示不良和危险、警戒、警示或特别、喜庆等,给目视者以心理暗示。

透视 运用透视化的设备,使设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具体而又直观,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学会运用。使用透视化的橱窗展示工具的功能和操作要领,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实训教学成绩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

看板 “5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而看板管理凝聚着现场管理的精髓。在“5S”管理中有效地应用看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板是将希望管理的项目或信息(如评价、绩效等)通过各类管理板揭示或展示出来,使管理状况为众人所知的管理方法。看板管理能做到醒目、一目了然,使用管理方便。

展望“目视化”

“目视化”管理就是将复杂变简单,将抽象变具体,将量化变图表,将潜在变显现,使管理的要求和关键在现场清晰可见,让问题和异常一目了然,方便师生判断、处理和执行,方便管理者检查和监督。“目视化”管理就是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的事情持续化”。

“目视化”管理具有以往实训基地管理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实现管理者随时关注工作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视化”管理作业也是智能化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因此,“目视化”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方向;将成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由建设到管理的重要途径;将成为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显著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将成为建成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鑫,刘瑜.浅谈企业目视化管理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2]王灵玲,毛剑敏.提升工程教育目视化程度[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3]高春河,李源.看也能看出安全效率[J].管理实务,2013(1).

[4]李锦飞,李启菊.近几年国内可视化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12(1).

[5]郭嘉凝.创新型精益管理实践[J].山东冶金,2011(12).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14篇

    本研究以在美国地理教师教育领域中开发实施的工程“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工程中的项目“全球化”为例,探索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与经历,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带来启示。

    (一)过程与内容

    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并不直接构成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情境。[2]要运用视频研究手段促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者必须对教师的视频研究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3]“地理:跟明星学教学”———基于视频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在线工作坊,网络群组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个群组有一名促进者(facilitator),负责张贴讨论主题,对教师的学习进行引导、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促进者的引导,以书面的形式回答促进者的问题,答案存在word文档里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促进者。整个培训过程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容强化;第二部分是课堂展示;第三部分是教学法强化;第四部分是:实践。下面以“全球化”项目为例,展示整个培训过程:1.内容强化第一部分设计内容强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地理内容知识。通过KWL表、案例研究和概念网络图来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全球化”,拓展与全球化主题相关的地理内容知识。(1)KML表KWL表是帮助教师搭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概念、新课时、新单元的桥梁。(表3)①打开KWL表,在K(Knowledge)栏列出已经知道的全球化知识,在W(want)栏列出想要学的全球化知识。②阅读“什么是全球化”文章,在L(learned)栏记录下从文章中学到的全球化知识。③提交KWL表格给促进者,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完成的KWL表格,促进者对每个小组成员的KWL表格提供反馈。(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活动是让教师观看田纳西普利司通/费尔斯通轮胎制造工厂的视频———《什么是全球化》,通过视频案例研究活动加深对全球化的理解。①打开《什么是全球化》视频,观看第一部分,思考视频中西密歇根大学地理学教授JosephStoltman介绍全球化概念时提出的六个问题,记录下这些问题继续观看下面的视频。②观看完视频,提交下面一组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有什么证据说明普利司通/费尔斯通是一个跨国公司?生产轮胎的材料来自哪里?通信技术在管理公司运作起什么作用?公司如何处理不同客户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证据说明制造理念和程序受全球化的影响?在这个项目中强调了什么环境问题?(3)概念网络图:把零碎整合到一起概念网络图活动是让教师通过概念网络图把所学的跟全球化主题相关的概念组织在一起,总结全球化的一些特征,结构化对全球化的理解。(图1)①打开概念网络图,在网络图中心写下“全球化”,根据在KWL表,案例研究和自己的经验去描述和定义全球化所有的术语和短语。②跟小组成员分享完成的概念网络图,促进者对每个成员完成的概念网络图提供反馈。2.课堂展示第二部分设计是提供教师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教师观看得州奥斯汀高中教师ShaguftaEllam所教的《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视频中包含三节课,“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视频分析和研究的意识,帮助他们获得视频研究的方法、策略,推动他们自身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专长的发展”。[4]①打开《东亚地区全球化》视频,进行概览,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当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听到和看到了什么?②观看第一节课:“介绍东亚地区”,观察Shagufta在介绍区域时使用的教学策略。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看到你目前在你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了吗?哪一个?有哪些教学策略是你愿意在你课堂中使用的?哪些?在介绍新的区域时,还有其他教学策略吗?④观看第二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⑤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Shagufta陈述这节课的目标是“形成对全球化的理解”你会如何改写这个目标使得它行为更加具体和具有测量性?使用身边的例子来介绍一个新概念有什么优势———例如Shagufta用的是“利兹的早晨”。还有其他与生活相关的想法可用于引入“全球化”这个概念吗?⑥观看第三节课,观察Shagufta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⑦观看完这段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关于Shagufta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Shagufta在前面两节课中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使她的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3.教学法强化第三部分设计更多地从细节上让教师关注Shagufta在三节课中所用的教学策略。通过PMI(表4)表格与专家点评《全球化策略》视频帮助教师评价探讨Shagufta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图形组织者、合作学习、引导性问题。(1)图形组织者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应用哪些图形组织者?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中使用你提到的图形组织者?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②打开《全球化策略》视频,播放“图形组织者”片段。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比较视频所涉及到的,你是如何描述图形组织者的教学功能?教学生使用图形组织者,shagufta说了什么?你使用什么样的技巧去教学生使用具体的图形组织者?(2)合作学习①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你在课堂中如何使用合作学习?使用合作学习有什么教育优势?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是什么?②播放“合作学习”的片段,思考其他补充答案回答刚才的问题。③观看完视频后,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从这个片段中你学到的什么增加了你对在课堂中使用合作学习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的理解?(3)引导问题①播放“引导问题”片段。②Shagufta在第一节课的时候问了一个引导问题,具体是“当你想到东亚时,你会想到什么?”Shagufta也让学生自己产生引导性问题。③提交下面问题的答案给促进者。为什么Shagufta认为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是很重要的?Shagufta是如何教学生产生引导性问题的?4.实践第四部分设计是前三部分在线学习的延伸。促进者要求教师在在线学习后,将在线学习到的知识整合到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己或者跟其他教师合作,利用“明星”展示课教案,选择“全球化”主题中的一节课进行教学,最后跟小组其他成员分享经验,促进者根据教师的实践提出反馈。

    (二)效果评价

    从整个培训过程的设计来看,知识内容是基础;观摩教学是催化剂,促进者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和推进教师的观察和反思,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反思教学思维水平;教学法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深化;课堂实践是检验培训效果的试验场,从视频的观摩到真实课堂的实践过程,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可行的路径。从教学目标来看,注重教师课堂观察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观摩洞察“明星”教师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对照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突破了聚焦外在行为,机械模仿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的局限,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模仿再造、融会贯通、形神兼学的过程。[5]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以专题形式的视频与其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的多媒体的数据库和资源库。教学方式来看,是由促进者引导计算机支持的开放的在线网络学习。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二、对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视频”在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面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聆听专家报告、高校进修、观摩名师教学、校内校际间的教研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随机的、分散的。分散的活动削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潮流中,以网络为载体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可称为“古老”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6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师范教育设计的微格系统。[6]然而对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所需要的不是最新颖的技术手段,而是技术手段能否很好地传达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研究者发现运用视频作为研究手段可以帮助老师学习观察和捕捉课堂互动活动,使教师的注意力从注重教学转移到关注学生思维,从注重发展学生能力到关注课堂间师生互动。[7]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在其他学科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在地理教育领域却很少有人涉足,在对国内三大地理教育类杂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进行分析,以“视频”或“录像”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没有以“基于视频”为主题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文章。在实践中国内一些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如人教社优秀教师示范课视频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人们对传统的基于视频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很难达到与面对面教师培训等同的效果。主要原因有:呈现形式单一,长时间的理论讲座或课堂实录容易引起观看者的视觉和精神疲劳;缺乏专家在线引导教师学习;缺乏支撑视频内容相关资源与材料。所以寻求一种具有系统规划,形式多样,专家引导和丰富资源支撑特征的教师发展的路径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57-04

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引用,依赖于多媒体设备的可视化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有教师戏称,为了降低学生的“低头率”,连数学课都要通过呈现视频来提高课堂趣味性。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即以政府核心的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亲社会性让它与日常的时政、新闻、资讯密不可分,这也就意味着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采集,特别是可视化材料的采集相当便捷甚至寻常。因此,本文以可视化教学的定义阐释及特点分析为基础,重点思考并梳理公共管理课程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及效果,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化解方法与路径。

一、可视化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可视化教学简言之是将知识通过可视化的形式传授出来,它能有效解决隐形知识难以传播的问题,其实质是将知识通过显性化的图解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感官的知识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可视化教学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工具,一种教学信息呈现的可行方式,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更广泛地加以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可视化教学拥有直观化与形象化、具体化与多元化等特点。首先,由于其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使得它的应用更适合于善于形象思维、敢于创新的现代90后大学生。其次,应用视觉表征手段及图解手段等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相比传统文字等静态、单一信息,知识传播更加直接,信息传播及认知更加生动;再次,可视化教学不仅传递事实性知识,还可以用来传递思维、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意见及预测等隐性知识,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视讯材料传递更深刻、更具体、更多样化的声音与信息。总的来说,可视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形象化呈现和传递,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重构;不仅可以快速传播显性知识,还可以将隐性知识进行适当的转化与传递;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创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综合笔者所在教学课程组的日常教学实践及相关经验总结与交流,笔者将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可视化教学手段分成了四种方法:知识呈现、内涵挖掘、案例导入及知识拓展,并且就不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并且分析综述了依赖的资源及技术手段,以及各种方法的实际效用。

1.知识呈现。知识呈现法主要是指将有关公共管理学的知识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地传达出来。特别是针对公共管理学某一板块内容的理论溯源及价值变迁等历史变迁,可以采用此方法。比如:西方公共行政发展阶段及核心价值的时间序列轴;要素框架及关系网络的逻辑结构图,比如:公共管理要素结构图;内容比较图,比如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范式比较等等。电脑绘图工具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学理知识可以通过PhotoShop及Coreldraw等绘图软件以及办公软件中SmartArt等工具的帮助,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及讲授。通过这种方法,能将综述性文字在图文处理之下实现高度凝练及形象化的传播,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形成知识记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培养他们知识归纳、推演的能力。

2.内涵挖掘。内涵挖据方法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视频、数据描述等可视化素材演绎、归纳出某一概念、定义或研究对象的特点、特质等知识,将知识点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化为“开动脑筋”的主动式知识挖掘。比如,通过我国5・12地震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危机管理的定义,启发学生领会公共服务动机对公职人员外显行为的诱发机制;通过灯塔、国防、高速公路、教育等图片的展示,要求学生寻找对象物的共有特性,指导学生绘制出排他性、竞争性、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的四象限图,揭示出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特点;通过国内外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国家部委机构数量及公务员规模的线形、矩阵形数据描述图,帮助学生归因出各国公共部门机构改革的运动规律。这种方法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赖于视频整理、图片处理及统计描述等技术方法。笔者在课堂前奏环节,要求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进行回顾,发现学生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上节课的视频主题及数据描述图等。因此通过此方法,能排除学生对枯燥定义的厌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辨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抛弃懒惰的学习习惯,充分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自我开发与建构。

3.案例导引。案例引导也是公共管理学的常用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一般会导入一些热点新闻、热议图片或视频,切入到课堂主题,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或是引出有争议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比如,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引导学生们思考政府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应有职能;播放“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的短片,引导学生针对“禁烟”的合理性展开辩论;播放《一户一席谈・是否应该放开一胎政策》,激发学生们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去向,启发学生分析政策议题如何形成及政策改进的可能方法与路径。这种方法需要占有海量的视频、图片资源,并且对图片进行修改与处理,并对视频文档进行采集、删减及编辑等。通过此种方法,能扩大讨论案例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及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方法是希望运用可视化素材,增加学生们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比如,播放桑德尔教授讲授的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的第一讲《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以及第八讲《公正的起点?》,启发学生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正义的一些基本问题,扩充学生们对政治哲学与道德的认知与理解;课间放映几部“廉政”系列公益广告,启发同学们认识行政伦理中行政主体的伦理道德的内涵与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提前占有大量可视化素材,并且要求教师在较高敏感性及鉴别能力的基础上运用视频编辑等方法,将精华段落编辑整合在一次,并力求保证视频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这种方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帮助学生摄取更多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并且提供信息源供学生们课后依兴趣自主学习。

以下笔者将这四种方法的内容介绍、运用举例、技术基础及可能的教学意义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困难与解决办法

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适应现代学生渴求创新、追求视觉冲击的特点,相比传统“听课”模式,这种“听看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欢。但是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也遭遇很多的困难与挑战,需要琢磨其解决办法。

1.时间及技术成本的限制。首先,教学可视化素材的获取就需要经过广泛占有及去粗取精的过程,并且有些材料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有的理想素材并未开放下载权限,因此获取起来不可能“信手拈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视频,绞尽脑汁,但最后还是徒劳无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素材获取之后,需要针对特定知识内容及理论原理,对素材进行剪切、编辑与处理,并且需要结合教学思路与模式,截取恰当的片段或画面,因此不但需要耗费时间,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如何化解使用成本较高的挑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成立课程组,“化零为整”,将课程组各个老师搜集的素材进行整合,这样既能不断切磋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又能形成合力,寻找到相对典型、恰当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再加上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广,相关资料也非常丰富,每天都有新新闻、新故事、新案例、新网舆等,因此从网络这个“信息聚宝盆”中搜集可视化的视频、影像、图片、漫画等材料,逐步建立一个以教学为导向的分门别类的数据库不但可行,也方便,并且能够不断对其进行更新与扩充;其次,可以发动同学们去寻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并且在电脑操作技术较强的同学的帮助下,提高素材的处理能力,既能锻炼到同学,还提高了同学的参与感。另外,我校的“数字实验室”、“应急管理实验室”等也能为可视化教学提供信息剪切、编辑、处理的硬件设施与技术支撑,要善于从这些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借力”,将教学、科研与现代技术相融。

2.运用频率与时长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公共管理教师会因为知识内容太多,而不愿意采用耗时较长的可视化教学方式,担心教学计划始终完不成。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偏好放视频,这使得学生感觉教师在“敷衍课堂”,造成教师不负责任的错觉。可视化素材确实有它的优势,并且适合时代特点、适合学生特点,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什么时候用”、“用多久”、“用多少次”等的困惑。而且有时费尽心思寻来的素材因为使用不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让教师也感觉到遗憾。这样一来,教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应谨慎。首先是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中心,切忌单纯运用可视化手段实现填充课程时间的目的。并且负责任的可视化教学还应该杜绝不加甄别地滥用可视化素材的行为。特别是当材料掌握不翔实、不充分时,更应该坚持科学求真的教学态度。“宁缺勿滥”不但是一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求学精神。其次,笔者认为可视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对一学期的课程进行总览性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课后的作业安排都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做准备。特别是教师需要提醒并调动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提前预习,这样才能让一些可视化素材在课堂播放时引起学生的共鸣。假若可视化素材播放时长较长,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依靠课后学习延长课程时间,以保留足够的课堂研讨时间;再次,教师需要智慧把握可视化材料使用的频率与时长。笔者并不建议每堂课都使用视频,这样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表示怀疑。笔者建议交错使用可视化视频,并且每次的放映时长最好不超过总课长的一半。笔者去往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调研,并且亲自观摩了他们《行政管理》课程中《团队建立与知识分享》章节的学习。在两小时时长的课程中,大概影片观映一小时,讲解与讨论一小时。并且从他们整体的《行政管理课程纲要表》中可以发现,在18周的课程安排中,共有四大讲内容,只安排了4次影片观赏及讨论(详情见表2)。

不过图片、图形可以当作插图使用,并可视情况在讲演PPT上多添加一些。特别是可以给一些定义增加一些漫画,增加学生形象化理解的可能性,比如“用脚投票”、“搭便车”、“政府失灵”等术语,配上有意思的漫画与讲解,会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3.知识可视化与转换的困惑。公共管理的可视化教学是希望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旨在使知识库中的知识以更丰富、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并更有利于传播新知识。而公共管理学知识是对公共管理过程中主体行为的规律性认识,是通过反复实践和认识在人脑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因此,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文献或信息等运用图文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呈现出来,它更是通过可视化将一些经验、技能和认知传递出来,启发人们直接利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一门技术。所以通过教师对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帮助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自有知识”,其实非常困难。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与转化不是通过简单的可视化呈现就能结束,它还需要在教师的智慧选择下,促进积极的师生互动才能得以实现。某一知识只有在启动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条件下,再通过课堂现场的归纳演绎总结、争辩去伪存真、反复追问论证等过程才得以转化,最终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知识呈现及知识拓展的可视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收放自如”,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演绎与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掌握;对于案例引导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全盘把控”,推行讨论、辩论等课堂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正确的知识认知;对于内涵挖掘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穷追猛打”,运用反复追问的方法,指导学生捕捉内涵的独特性,并以最精准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和技术非常多元化,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到各种方法的适用性,随着经验的累积,“胆大心细”地将其运用起来。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运用可视化教学的方法,不但适应了其知识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理论特点,也适应了广泛性、亲社会性等实践特点,同时还适应了现代大学生时尚的求知方式与善于探究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继续勇于摸索、相互交流并累积经验,争取不断进步,臻于至善。

注释:

①2014年3月18日上午9点,笔者访问了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陈敦源教授。并于10~12点亲自观摩了陈教授主讲的《行政管理》课程,从陈教授处获得了该课程的课程纲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