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

第1篇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和信息素质的内涵。国际上,信息素养也称为信息素质或信息能力,其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在给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他认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其基本的思想是: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技能。这一基本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信息素质的研究,人们认同信息素质是信息用户根据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对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技能。国内学者对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各有特色,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陈爱璞将国内关于信息素质概念内涵研究归结为二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三要素、四要素、六要素等方面。2周均兵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除去语言表述上的分歧以及“语义”意义上的重叠,国内学者基于内容特征的信息素质概念建构可大致归纳为以下6个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且关联紧密的部分,即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法律和信息道德(伦理)。[33对信息素质内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委员会、国家信息论坛在布拉格召开了信息能力专家会议,讨论并发表的《迎接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布拉格宣言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人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以及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询、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是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信息素质的描述,它向我们传达了关于信息素质更为深刻的内涵,即对信息素质的理解已不仅是人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而且是人(信息主体)所拥有的进入信息社会所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划分为多个层次进行。刘崇欣与安娜都提出,应根据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将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曾晓牧提出由基础信息素质教育、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组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涂颖哲提出从理论、实践和应用三个层次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杨勇提出,应用构建主义来策划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初级层次构建学生的信息意识,中级层次构建学生的专业信息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信息能力,高级层次构建综合性信息知识体系。¨具体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针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这与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高校,并依托于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密不可分。如符绍宏提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环境改变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信息需求日渐提高的今天,信息素质的培养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_6杨勇则提出,要让大学生懂得作为一个数字时代的人,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内容,更应当学会具备走出校门后仍能继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中,普遍应用的是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即单纯的“灌输型”、“模仿型”简单化教学;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结论的直接呈现、求同思维的培养;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模仿练习,使其熟练化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模式。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也尝试引入新技术和新理论。杨丽认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趋势。涂颖哲则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并以华南理工大学的信息素质与《船舶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整合式教学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黄如花与张建国等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二、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理论

(一)知识的构成要素

关于知识的构成要素,自古以来便是众说纷纭。陈洪澜综合多个学派的研究,提出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经验、信念和信息。¨9皿七。知识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消除人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消除了“不确定性”的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知识和信息在内容上有共性,作为认识对象的信息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主观性,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的反映。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体发出的信息并非能完全为主体所接收,接收到的信息也并不一定都能转化为知识,只有当主体理解了信息的意义和内涵时才能把信息称之为知识。简单地说,知识是从信息提炼中得到的精华部分,提炼的过程就会有经验与信念参与其中。_9信息素质教育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被学生接收并转化为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但这个过程的发生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首先学生需要产生参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切身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有了这样的信念,学生才有可能从信息生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这才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的分类

1.依据知识效用分类。知识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知识分类大多是按照知识的用途进行分类的。因此,我们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更广泛的领域选取教学素材。早在2003年的《布拉格宣言》中就曾经提出,信息素质是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信息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基于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

2.依据知识表征分类。知识表征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讨论的是信息如何转化为符号并与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其他事物相结合的问题¨0l。在考察人类知识本质、起源和局限的哲学分支——认识论中,对“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样做”进行了区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个体掌握了一套能够支配其行为的程序。在两者的关系方面,概念和规则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前者侧重于说明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后者重在阐述概念和规则如何支配人的行为,使概念和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支配人的行为的程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就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将要掌握的规则并能将其陈述出来的过程。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表现为规则不必挂在嘴边,而是高度内化,自如地指导人的操作。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更侧重于哪一个类型的知识。从信息素质的定义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质是一种技术或者技能,它更侧重于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因此,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等方面突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特点,以避免刻板的照本宣科,从而使教学过程止步于陈述性知识的教授,而更重视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三、提高信息素质教育效果的几点认识

(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念

首先,作为信源的教师,或者说信息素质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将自己的知识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信宿,即学生,学生在信念的支持下接收信息,并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两种信念的支持,即相信信息素质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信念和接受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的实际使用技能的信念。最后,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后,掌握相应的技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从经验中不断总结,并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在信念部分,“相信有用”和“学会使用”两个信念的建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使学生建立“相信有用”的信念,就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学习的信念,并对信息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建立“学会使用”的信念,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教育最终要完成程序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任务,建立起完整的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接收信息,有目标地进行思维加工,以完成有效的学习过程。

(二)改进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主要开设在大学,这一现状一方面使教育者容易将教学内容集中于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信息需求上,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缺乏完善的、体系化的信息素质教育,使信息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这两种现象在现行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生冲突,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传授的,从而造成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缺乏重视。另外,从目前信息素质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将信息素质的内涵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视为同一概念,比如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教育内容,并根据高校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次的教育,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我们探讨的信息素质的内涵,不论分为二要素、四要素甚至二十要素,这些都是构成信息素质内涵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意义在于作为客观的评价指标对信息素质进行评价,而并非能够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亦非能够按照层次来进行排列的教学体系。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作为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以此为起点来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对此,可以参考知识效用的分类,从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等不同层面来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当下信息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局限。一方面通过对知识效用的分类,还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有效的层次划分。另一方面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实用和休闲生活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从生活的层面体会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由浅入深地建立起提高信息素质的坚定信念。只有以此信念为支撑进入相对繁琐、抽象的高年级的学术知识的信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才能以更加认真的心态进行学习,从而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干部教师 企业文化素质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10-03

企业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核心素质,致力提升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势必依赖一支“文化自觉,文化立业,文化育人,文化创新”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为了解现今高职院校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现状,寻求高职院校提升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的路径,本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了数次调研,以下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调研自2012年10月开始,调研对象主要面向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数所高职院校干部教师。第一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第二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主要面向高职院校各层干部各专业系部教师,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第三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主要对象为部分新合并的高职院校新建系部专任教师(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港职业学院2014年合并新建教育与艺术设计系等系部),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7份。三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2%。调查者中,专任教师共52人,占63%;校级领导为3人,占4%;中层干部为10人,占12%;一般行政人员17人,占21%。接受调查的高职干部教师抽选比例恰切,结构合理,层次均衡,反映出的高职院校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的层面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分析

(一)高职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的状况

第一、二次调查,55份有效问卷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者16人,占27%;具有企业实践经历者37人,占67%,其中大多数企业实践时间仅为1至两周或1至3个月,仅11人企业实践时间较长,为2~3年。第三次调查,27份有效问卷中,从事高职教学工作10年以上者18人,占67%;5至10年为7人,占27%;5年以下者4人,占8%。

问及“你认为高职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内涵是什么”,27位专任教师中空题未答1份,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者15份。两位教师表述为“企业安全文化,环保节能减排文化”等,其余卷面词语为“与时俱进”、“博学”、“团结协作”、“热爱学校”、“将企业精神、企业品格渗透教学”、“学习实践,反省提高”等内容。

问及“参加学校组织的企业顶岗实践后,您所授课程有否进行改革”,55份问卷空题未答或填写“没有”、“无”的16份,回答“有”、“较浅,很简单”者8人,认为“教改效果好”的仅为7人,部分教师细化表述的改革内容如下“教学中注重结合企业实际岗位所需”、“理论够用为度,实操合用为纲”、“注重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毕业设计内容为企业真实生产过程”、“注重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引进企业管理文化”,等等。

问及“您认为学校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包含哪些方面”,55份问卷15份为卷面空题,2份回答“没想过”、“不了解”。简要表述中多数回答“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人文建设”等,部分表述有“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专业文化”、“实训文化”、“就业文化”等,也有“历史雕塑、长廊、网站宣传”、“创新创业能力”、“思想道德、法制建设”、“知识、技能、素养”等内容。

问及“请用简要的核心词语(3~5个),表述您所理解的企业文化特质的高职课堂教育文化内涵”,55份问卷中19份卷空题未答或表述为“无”、“没想过”,占35%。非空题所选表述词语中,高频率出现的词语依次为“团结、协作、合作”,占33%,“责任、职责”占25%,“高效、效率”占20%,有16%的卷面选写“创新”、“诚信”、“忠诚”、“勤劳”等,14%卷面则表述“安全”、“实践”、“积极”、“激情”,部分卷面为“灵活”、“精心”、“虚心”、“集体”、“目标”、“效果”,等等。

对于“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的课堂教学形式方面,您有否有意识地突出与实践过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课堂教育文化体现”一问,55份问卷空题未答或表述为“无考虑”者为24份,而从课堂教学内容渗透角度表述(答未切题)者9份,只写“有”而无具体表述者15份。仅7份占13%的卷面有较明确表述。如一位建筑系教师“建筑工程识图”、“工程量清单计价上机实训”课程所采用的“师结模式、小班制、工程制、手把手教式”。其他卷面表述有“团队合作”、“心理承受”、“文明礼仪”、“班级文化”、“团队文化”、“结合专业课程纪律教育”、“以企业模式组织教学活动”、“以6S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班级”,等等。

对于“您认为您所在岗执教的专业院系,其工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应是什么”一问,55份问卷11份空题未答,表述“没考虑”者10份,回答未切题3份。答卷中多数表述词为“安全意识”、“质量”、“高效”、“节能环保”等。对于自身所在专业院系的工程文化建设内涵认识,教师们的表述各有特点,如汽车工程系的“汽车现代化”、“新能源新科技”、“汽车时尚”、“汽车创新”等,食品系的 “绿色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管理系的“会计能手、企业管家”、“以人为本,有效管理”,机械系的“安全、可持续”、“成本、安全、质量”、“提高效率,自动生产”,建筑系的“自然和谐”、“更高效更节能”,化工系的“绿色化工”,等等。

调查显示,整体层面而言,现今高职院校干部教师的企业文化素质较低,这亦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干部教师职岗职业生涯升位与发展的突出短板。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现今高职教育仍大多沿用传统模式,教学体制相对封闭,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距,高职干部教师与企业文化明显疏离。而大多高职院校现行所实行的“下企业”制度,或受制于企业的开放配合程度,或欠缺于教师自身的诚恳热情,抑或高职院校自身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与评价机制,终使教师与企业的接触始终停留于表面,亲密不显,效果失佳。各种因素均使高职院校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差薄凸显,不尽如人意,更难言在其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与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如何认识高职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提升的意义

在“对于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体现,即‘企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实验室,企业文化进教材’,您的感受心声怎样”一问,55位调查者中30位高职干部教师回答“很强烈”,19人选择“一般感受”,而有6人认为“无所谓”。

对于“您认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质意义何在”一问,多数教师表达了心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将企业文化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合格企业人”,等等。也有占40%的教师表述为“不懂”、“没思考”或空题未答。

就调查结果而言,之所以相当数量高职教师视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视教师自身企业文化素质或高或低无关大雅,这与部分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滑坡与其企业价值观的缺失息息相关。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难免使部分高职教师心生浮躁,浅薄短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或缺乏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或缺乏终身学习进取提升的雄心和毅力,渐以产生职业倦怠,继而对于与高职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甚了解,无心从学,更难言认同,终使这些教师自身境界与素养难以与现代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相谐。在面临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之时而心生困惑,茫然无措。企业文化素养差的高职教师必难以造就高素质的高职学生,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终难以实现。

(三)如何认识提升高职干部教师企业文化素质之途径

1.高职干部教师自我层面的思考。问及“您认为为激发高职学生强烈的职业认同与归属感,作为课堂教育文化的主体,高职教师应注重哪些方面的修炼与打造”,55份卷有8份空题未答,2份表述“没思考”,答未切题者3人,其余42份卷面,强调“教师应更多到企业实践交流,了解企业文化”有21人,表述“教师要着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有14人,强调“应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责任心、敬业感等职业道德”有9人,也有教师表述为“要宽松课堂氛围”、“要了解企业需求”、“要多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等等。

第三次调查所问及的“您认为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渗透企业文化教育”问题,27份卷有8份表述“不知道”,5份仅简单填写“要结合”,其余卷面集中表述内容为“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更多与企业交流,将校企合作项目纳入教学”、“企业文化元素纳入课堂,有机结合”、“以企业模式管理”、“以MBA、EMBA实践案例植入课堂,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等等,也有表述为“学生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更多聘请兼课老师”等。

2.高职干部教师于学校层面的思考。对于“您认为职业院校育人特色除应体现学校本身育人功能之外,还应注重什么”一问,55份卷有10份为空题未答,9份表述“没考虑”、“不清楚”,25%的表述答卷强调“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岗位精神培育”等内涵,21%答卷表述“以社会用人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国家宏观发展,关注行业产业”等理解,8%答卷表明“注重与企业对接融合”、“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直接为企业工作”等重要性,其余16份卷面则通泛表述为“为人处世”、“责任意识”、“文化修养”、“人文素养”,等等。

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更深层次内涵是什么”问题,55份卷16份空题未答,7份语不切题。表述中有从学校层面思考的,如“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文化融合,文化认同”、“双向参与,培养人才”等;也有从教学层面表述的,如“学做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校企一家,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办校中厂,厂中校”、“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创品牌专业”、“教学现代化”等,两位教师细化表述了“建立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以课程对接岗位,以教材对接技能的专业动态机制”、“共建实训中心,共培优秀教学团队,共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选培养对象,共核教学成果”为内涵的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等。

问及“您所在岗执教的职业院校,您认为其专业类工程文化建设主要欠缺在哪些方面”,55份卷27份空题,答未切题2份。表述中有涉及“文化定位不准确,脱离企业”,“职业文化不突出”、“人文精神、哲学思想欠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引导欠佳”、“人文类选修课薄弱”,等等。也有表述为“专业文化活动中职业因素缺失”、“职业氛围营造欠缺”、“专业建设的专、精、强不够,核心专业打造、专业文化提升不够”等。还有教师认为“教学理念与内容关注工程技术少,技术应用少”、“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整体有机联系欠缺”、“课堂类型单一”、“难以模拟企业现场”、“教师不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不了解企业文化,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教学内容太少”,等等。

问及“为提高学校教师企业文化素质,您对学校有何建议”,27份卷表述“不清楚”的3份,18人占70%的教师认为“学校应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制度”,部分教师表述“加大宣传教育”、“建立激励机制”、“更多请企业家入校讲座”、“鼓励进修培训和自我研修”、“教师晋升参考企业意见”,等等。

调查分析表明,仍有相当数量高职干部教师对于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其企业文化素质及促进校企深度缺乏思考,认识肤浅。须知,高职教师仅仅具备专业学历和教师证是远远不够的。于外,没有从业经历或实践不足,行业背景前景不清,企业工作流程不明,企业文化认知有限;于内,不能充分认知“文化软实力”强师强校之意义,不能以高起点与新视野去充分研究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高职课堂内涵,高职教师就会心缺目标,心缺职业标范而不能积极自塑,修炼自我,就不能以企业的思维视角与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就不能以职业的能力与精神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境界不高,思路不明,措施不举,必使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单一,教学设计停留于传统的单向传递层面,其课程教学终会游离于整个校企文化对接的理念框架之外,如此,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将难以深透扎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终将难以实现。

三、建议

(一)深入企业,自我提高

高职干部教师应积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近距离掌握最新技术工艺,提升现场工作能力,掌握岗位工作实际规程及对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丰富教师自身工程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是一种感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心悟认同。企业实践带给教师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冲击与学习。亲身感受企业氛围,体验企业文化,领悟企业精神,能使教师不断丰富自我,汲取养分,为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夯实根基。

(二)贴近企业,设计教学

高职教师应注重校企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据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管理要求。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要素中挖掘渗透教育因素,既保持课程原有专业特色,又注重与企业文化教育设计的融合,找准渗透点,适时适当适量渗透。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自身内隐的企业文化观对学生的影响,充分挖掘教学过程文化价值因素,显性或隐性向学生表达教师对文化的识别与选择,传递价值,率先垂范,彰显企业文化特色的教学设计实践,使企业文化知识、观念、能力真正内化为高职教师内在素质,转变为高职教师所需的内在职业素养。

(三)以企业为范,高质践行

高职干部教师应以企业领导者标范管理,将职业性贯穿实训实习过程,时刻注重渗透企业文化内蕴之价值观念、创业精神、经营理念、人际要求等,以标准化教学风格,标准化授课模式规范实训,高质践行,诸如统一职装,列队考勤,挂牌上岗,加大岗位检查力度奖惩力度,学生必展示出企业准员工精神风貌,产生更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教学相长,教师亦能更明确职业操守,知晓职业礼仪,感悟企业文化,教师心目中准员工职业特色亦更为鲜明。

(四)宽泛平台,机制激励

高职院校应健全制度文化,更多关注教师心理状态、生活情况,建立学校激励机制,积极支持教师深造、培训,鼓励教师定期参加职岗培训,到企业获取实践经验,选派教师挂职锻炼,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使高职干部教师自主自觉而不断提升自我企业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戴维海,等. 高职教育文化引进融合企业文化简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12)

[2]里勇. 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融合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

[3]祁小波.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2(1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72);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资助科研项目(201203YB212)

第3篇

一 身体素质概述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三年制初中的各年级每年都有6~8学时的身体素质练习课,这就说明身体素质练习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体能力。这部分动作结构较简单,与生活、生产劳动较接近。因为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不受技术体系的限制,每个练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可用较少时间获得较大效果,因此大纲中要求每个年级都有身体素质练习。教师在选择搭配练习时,应考虑每个练习提高身体素质的重点。但是,由于人的有机体是统一的整体,每种练习不可能绝对地只限于发展某一身体素质。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求,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组合或配伍,将运动项目和提高身体素质练习相互配合,制订切合实际的锻炼“处方”。

二 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中实施的做法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体育锻炼

教师选择好了身体素质练习后,要在体育课中实施,这一环节是最重要、最困难的。首先要使学生思想发生转变,要让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教师可利用理论课讲述体育锻炼的意义及重要性,用具体实例使学生感到体育锻炼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便会产生“练一练”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育课中的素质练习课就会好上得多。

2.重视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来源于多种方面,如课程的类型、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协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

3.优化教学内容与手段

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备好课。多安排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得到锻炼,而且还不能让他有“太累,下次课不练了”的想法。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在多项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环节的转换中给学生一些新的刺激,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课已始,趣己生,课已尽,趣犹存”。再有,教师还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在学生做练习时,用适当鼓励的话,使其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以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性质的内容,将身体素质练习结合进去,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了乐趣,并在游戏中得到了锻炼。

4.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单凭教师个人的表演,学生注意力会很快转移。而且学生多,水平、层次各不相同,教师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反而使学生不愿做,甚至偷懒。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做一些简单示范,让体育委员来做,以便激发学生勇于争先的意识;安排一些简单的练习内容交给体育骨干,带领部分学生去做,以便在学生间产生相互竞争的意识,谁都想做得更好,在学生中展示自己,树立自己形象,适当地下放一些权力给体育骨干,他会做得比教师更好,体育骨干在学生中的威信有时比教师高,因此,应充分信任他。

5.组织中考体育的模拟

在身体素质练习课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应组织中考体育的模拟,来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因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成绩有无提高是他们最关注的,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检测,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水平,为以后的锻炼确定目标。

6.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仅靠一周两节体育课的练习还远远不够。课余时间,学生自觉锻炼,才能有所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了,有了一种成功体验,他就会在体育课中主动锻炼,因为他看到结果了。首先教师要合理开具“运动处方”,据了解,学生想练可不知怎么练。教师要给予正确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一般一周开一次“运动处方”。其次,充分利用课间操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课间操后,集体做一些下肢的小力量练习。课外活动时,教师统一安排,师生同练共娱,加强情感交流,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同时建议除体育教师外,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能与学生一起锻炼,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锻炼效果。

三 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语言;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随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文教学语言是较难解决的课题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教学包括以下几部分:课前导语、过渡语、提问语、讲述语与结束语。课前导语简要的概括了本节课的核心思想,同时,以幽默诙谐的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课之间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过渡语,过渡语巧妙地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开启下一节课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课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语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讲述语在教师授课中使用频率更高,这种语言的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语言生动丰富。结束语具有极强的归纳性,信息量较大,对课堂中讲过的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研究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全面准确的对现状进行概括。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部分人们简单的将教师在课堂中讲课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对教学语言的概念界定出现了错误。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教学语言对自己语言习惯进行改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逐渐被多媒体多取代,许多教师放松了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准备。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素养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涉及到文学、美学、逻辑学、哲学等多门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丰富生动的,现代的教育为了追求教育进度而将这种生动丰富简化,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我国现代语文课堂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缺乏了真正的语文文化素养,课堂语言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不应死板化,结合教师实际的想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找出一些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的方法,提升教师与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同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成果,这其中存在差别的原因来自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使学生对课堂的知识出现强烈的厌倦感,而生动丰富的语言内容与语言修饰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处于懵懂的阶段,面对语文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对学生认知的导向,应当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如何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笔者的经验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创设真实丰富的语境教学,帮助学生体会真感情。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弱,真实的语境帮助学生深入的剖析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情景。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是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语言的作用被放大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适当的创设真实的情景语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想象力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课本的内容是有限的,只有将课外的资源与课内的内容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接触的语文内容更活泼,更具有吸引力。第二,教学语言应当规范准确。小学生对语文文化的素养多半来源于教师的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语言规范标准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小学生对知识的判断能力有限,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起到了潜在的教育作用,只有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才能保证学生对语言掌握的准确性。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逻辑性较强,带领着学生的思路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是在课堂中口若悬河的反复讲述,为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疲劳。教学语言的精炼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到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准确的抓住教师讲述的重点内容并重点掌握。最后,教学语言应多采用幽默诙谐的风格,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处于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成长阶段,教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幽默诙谐的语言的风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可以调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对学生幽默诙谐的评价使学生在善意中获得启发,取得最佳的教育成果。然而,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并不是对学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批评。在和谐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进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语文教育中不和忽视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入剖析语文教学的内容。只有优美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断被使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才能不断增强。教师在教学语言素养上也应逐渐完善自己,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收获最佳的教育成果。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探究中可能存在疏漏。在广大学者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美教育;培养学生

自然界中,归纳起来“美”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所谓科学美就是在科学活动中,体现着人类提示、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而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属性。物理学中蕴藏着特有的科学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但给人以圆满、协调、自洽等逻辑美的感受,而且极有对称、和谐、简洁、奇异等形式美的特点。因此,物理学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具有审美价值和美的旋律;物理教育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即物理教学具有特殊的美育功能。所以,作为物理教师,有意识的将美育素材挖掘出来并融合于物理教学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美教育。

1.抓住教材内容中体现出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和谐,多样化中事物特殊的统一。物理所研究的内容从宏观多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多本质提示的规律是和谐、统一的。对教学内容的审美把握一方面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充实并艺术化地展现教学内容。如教师在讲述原子结构时,可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馆,而原子核就像挂在中央的一个玻璃球。这种形象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原子核与原子关系的图景,另学生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另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提示各种知识的美的信息,使学习内容成为审美对象。如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简介迈尔是从哲学观点出发,表达了物理、化学过程中能量守恒思想;亥姆霍兹是从生理学问题开始对能力守恒定律进行研究的;焦耳的关于热功当量的测定,是确定能力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这三位科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建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进而让学生体会物质歼充满协调的统一性。

物理教学中,具有和谐美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素材挖掘出来并将美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就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学体系的美学因素,并在其中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

2.把握试验中体现出的奇异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物理教学实验为学生学好物理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形象、声音、颜色等各种奇异现象都以其变化刺激和吸引着学生,给学生以启迪,诱发直觉思维,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奇异是一种美,奇异多极度更是一种美”,物理实验中体现出的奇异美主要体现在色、形、声三方面。

2.1 “色”:雨过天晴,长虹一贯天空,七彩斑斓。这种现象的奥秘可以由白光通过三菱镜发生色散得到解释。还有在做白光的干涉试验中,出现均匀分布的彩色条纹……

2.2 “形”。在讲述晶体时,由于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形状,可以让学生观察几种晶体。如食盐晶体是正方体,冰的晶体为六角形等。还有简谐振动的图像是正弦曲线,体现出“蛇行线”的线条美。

2.3 “声”。如弹吉他,拉二胡发出的声音。还有“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象,正好说明声波与光波传播时的奇异性,即因声波波长较长,易发生衍射:而光波波长极短,已发生衍射的结果。

3.运用物理定理、定律形式中体现出的简洁,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 简洁是物理学朴素美的重要标志。尽管物理世界千变万化和错综复杂,但在本质上可概括为几条基本的物理规律,这使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出高度的间接美。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外在世界的图景愈简单,那么它所包括的论据愈多,它愈能在我们的脑海中鲜明的反映宇宙的融合与一致。”爱因斯坦自己也曾努力追求简洁美,他的质能关系式E=mc2,公式简洁得让人难以置信,极简单的几个字母符号却把质量与能量关系的认识推向更高领域,公式中隐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划时代意义。物理学的每一分支科学中都有几个基本的规律支配着整个内容。如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其中牛顿第二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它将力与质量两个基本概念紧密联系起来,其定律表达形式E=ma更是简洁、明了,给人以简洁美的享受。物理定理、定律在形式上是主观、抽象的,在内容上是客观、提供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倾注感情,即对物理知识引起感情倾泻,才会是学习者自身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一种美的冲动,进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达到了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4.利用物理学中的对称美,启发学生的审美联想 在美学中,“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指整个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在中学屋里教材中,对称美遍及整个内容。现列举比较明显的几例:

4.1 时空对称 如物体竖直上抛和斜抛运动的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的时空对称。

4.2 时间对称 如地球自转、公转带来的白天、黑夜与年复一年的周期与节律。

4.3 空间对称 如平面镜成像的镜面对称。

第6篇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对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讲解准确、清晰、无误。如果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叙述、讲解重复嗦,常常会让学生理解困难或造成错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严密,言简意赅,用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表达清楚,使学生真正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教学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速的舒缓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做到讲授深浅适中,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设疑、激疑、析疑和质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致力于点拨、点燃、引导、引发。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概念、法则、定理等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多运用类比、联想、讨论、转化等方法。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把握语速的节奏,根据问题的难易深浅,快慢要适宜,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难理解,为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变得简单明了,使单调乏味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或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描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语言要注意简洁、明快性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外,还要注意用简洁、明快、富有优美节奏感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理解水平和面部表情,适时调整讲课的语速、声音的高低、语调的缓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术语、符号、公式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要善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化,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某个概念、定理、法则、例题讲解完之后,或者练习、小结、阶段性总结、复习时,教师要注意用高度概括性语言适时归纳总结。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练,这样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属性,提纲挈领地理解,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主要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总结解题规律,积累知识经验。

七、教学语言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第7篇

摘 要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依据(以时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根本、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为基础)和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注意教学内容改革必须始终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相适应、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注意构建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希望能够借此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 教学内容 改革策略

在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是直接相关的,只有在课程内容能够恰当、合理、科学的反应课程目标的情况下,课程目标的实现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证,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作为连接“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的中介,始终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通常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或者是任课教师的讲义和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是学校通过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仰以及言语、行为和习惯的总和,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只有确保了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才能够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然而,综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情况却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所设置的内容健身实用功能不足、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休闲化倾向严重以及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化等等。上述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相背离的,甚至已经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审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与完善,不仅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依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以时展的需求为出发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以时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时,一定要注意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制约因素,要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开展改革工作。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也因此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如: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前瞻性、延伸性等等。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必须充分重视和考虑素质教育这一时代背景和高校体育的时代特点,以此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出发点。

(二)要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根本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最终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的。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根本。概括来说,在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时,主要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需求;二是,学生的健身需求和健美需求;三是,学生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四是,学生的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需求。只有从上述的这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够确保所开展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要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为基础

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时,要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为基础,也就是说,一定要充分考虑高校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条件的制约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做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工作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否则,即使理论再完美、再理想,也会因为教学条件的缺乏或者是不配套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教学内容改革必须始终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不但要考虑其在人体生物改造方面的价值,同时还要考虑其在体育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价值。

二是,要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也就是说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时,要注意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如,学校所在地的气候情况、地域特点、体育风俗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的专业特色、师资水平、教学条件、体育传统等等,来开展改革工作,力求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三是,要注意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以及素质教育理论等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构建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以素质教育为牵引来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确保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樊勇.体育教学改革与学习改革的几个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第8篇

关键词:中专音乐 教育教学 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稳步推进,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很大的提高,要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中专音乐的教学方面,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使中专音乐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教学管理模式概述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主要分为下面三类,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的过程、方式以及结构的分类类型,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和方式的表述,最后一种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结构,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第三种概念上开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多特点,包括理论性、操作性、示范性、整体性、稳定性以及简明性。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的分析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管理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微观教学模式、中观教学模式和宏观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科学型管理模式、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三种。

二、浅析中专音乐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立教学管理机构

没有专业机构对教学进行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落实教育政策,艺术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实现,通过调查能够看出,我国职业中专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科学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使职业中专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有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二)制订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

目前我国缺少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和知道纲要,这是导致中专音乐止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编写统一的中专音乐教材,制定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是保证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立体系的同时,统一的教材和指导纲要是实现音乐教学的保证,使中专音乐教学能够有章可循,改善目前这种体系混乱的状态。

(三)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音乐课在内容上较为零散,缺乏完整的音乐教材。因此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艺术课程,要重视对音乐教学的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可以依照下面几种体系来设置课程内容:①欣赏音乐;②基础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史;⑤开展活动。

(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创新精神;要改进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音乐教学的管理力度,通过师资流动机制来完成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管理模式。

(五)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开发本民族的艺术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克服专业化倾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注重音乐的价值和如何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注重音乐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另外还要解决硬件问题,结合学习艺术教育的需要,大力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有助于教师快速制作艺术教育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音乐的效果。

(六)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质量管理监督,结合目前音乐管理的实际情况,要建立音乐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来评价教育的质量,衡量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保证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科学的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测评,同时和职称、奖金联系到一起;要建立监控反馈网,对老师和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提高监控的科学性。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只有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尽最大的可能提高中专音乐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苑.职业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吉林教育,2008,(07).

第9篇

关键词:教育;分流;放权

《吾国教育病理》是北京大学教育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又一力作,出版于2013年9月,直至现在,短短半年时间已印刷六次。正如此书扉页所写:《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笔者通读之后,认为此段按语十分中肯。下面笔者首先概述其主要内容人,然后简评其主要观点。

一、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两编,上编名为分流,下编名为放权,上下编各七章。上编:第一章空洞素质论,第二章教育与发展,第三章德国教育的分流制,第四章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第五章中国传统分流的终结,第六章官员的学历,第七章复习与复读。下编:第八章学校教育模式批判,第九章知情志,第十章兴趣,第十一章创造力,第十二章科目,第十三章选材,第十四章行政专权:单一化的根源。可以说,分流与放权是本书的两个核心词汇,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上编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教育的一些现状,例如素质教育的空乏、学历竞赛、高校扩招引发的乱象,等等。下编主要是针对上编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求解决之道,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教育的生态,其特征是行政放权,其后果是多样性的全面流失。分流意识的缺失以及放权道路的艰难,两者共同摧毁着中国教育。

二、简评观点

作者在前言中说:“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重愤懑之情。”在笔者看来,本书写作绝不是作者的一时兴起,更不是简简单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一个深谙中国教育现状,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家的内心哭诉与呐喊。正如李公明所言:“也夫对中国教育的积弊与癌变的批判一剑封喉,令人有掩卷拍案之痛。作为行走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思考之间的思想者,强烈的情感动力、深刻的认知追求、睿智的情理论辩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是也夫最可贵的个人特色,所有这些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体现出来。”本书中有很多观点以及论述都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如对全社会性的“学历军备竞赛”的剖析、“消极教育观”的阐述以及对学校科目设置的建议等等。下面笔者主要按本书编排顺序拣每章要点进行简略评论,顺道也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首先笔者想说说“空洞素质论”。“素质教育”一词大约是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被提出来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决定》把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其实,素质教育的口号至今仍响彻教育界,可以说是各型给类的教育理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学校教育就更不必赘言了。但是,反观现在学校所追求的往往是偏离素质教育的,有的更是背道而驰。如今的中小学追求的无非是升学率、入学率。一个高的好的升学率可以美誉学校名声,一个不错的入学率则可以确保学校的持续运行,学校往往就在入学和升学中盲目的运行着,学校的唯一目标就是保证有稳定的招生以及确保这些学生有个好的去向,而学生本身的发展以及将来的工作、生活较少考虑。另一方面,以高考为主的评价方式则加剧了学校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形势。这样就导致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亦或家长都将“分数”抽象为通向“成功”的钥匙。学生接受的一切都向分数看齐,利于考试的东西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入课堂,而不利于考试的则被无情的拒之校门外。在这种教育环境、思想观念下,素质教育也只能是空谈而已。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81-02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张奠宙.高师数学系改革的若干设想. 数学教育学报[J].1999,(2).

第11篇

英语说课讲稿的撰写

摘要: 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分详细说课和概略说课。本文拟从英语学科特点出发,就英语详细说课讲稿的要素、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说课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几个方面做些理论探讨

说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活动形式,是教学研究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所谓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分详细说课和概略说课。本文拟从英语学科特点出发,就英语详细说课讲稿的要素、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说课对英语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几个方面做些理论探讨。

一、英语说课讲稿的要素及撰写方法

与其他学科一样,英语说课讲稿也包括五个要素: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说教材要对教材所在的知识系统做简要分析,通过分析某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先前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的概括分析,说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简要分析,确定并说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应简要分析本课内容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甚至在素质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分析SEFC Bl L37的教材地位和作用时可做如下表述。

SEFC Bl L37是对话课,对话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单元的第一课,对话课的作用首先是为第二、三课提供话题和语境。由于整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话题操练特定的功能项目,对话课又具有为二、三课的学习扫清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作用。

本课对话内容紧紧围绕体育运动话题展开,谈论运动项目必定使人联想到奥运会、奥运历史、奥运精神等,这就为下一课阅读教学提供了话题和语境。本课操练的功能项目是表达个人喜好的句型"prefer...tO",学习并熟练掌握该句型有助于学生能就"prefer A to B”表达自己对运动项目的爱好及爱好程度。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习语言的目的看,高中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话课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得体性、准确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节对话课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功能用语谈论体育话题的能力,为进一步自由谈论奥运历史打下基础。

2.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根据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语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贯穿单元教学的总目标(goal)。总目标可以是相当概括的,如SEFC Bl L37的总体教学目标可定为“了解奥运会历史,学习表达个人爱好的交际用语"。由于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都有单元话题,因此,总目标往往以单元教学目标的形式出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objective)则应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语言知识或某项技能上,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知识和能力),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为了贯彻“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原则,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从而确定德育(情感情意)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即说明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说明做如此要求的理论依据何在。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与评定,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测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即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一般来说,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包括四大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条件及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SEFC Bl L37的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中规定的四会、三会词语及日常交际用语(略)。

2) 文化知识目标:复习和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略),通过谈论体育爱好,帮助学生联想起奥运会,为阅读课教学做铺垫。

(2)能力目标

1) 语言能力目标:围绕运动及运动项目话题,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prefer A to B表达个人喜好。

2) 智力发展目标:在连贯的听、说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

3)德育(情感情意)目标:教育学生热爱体育。争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又如,JEFC B3 L82的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过去完成时;总结和归纳有关购物用语;复习衣服的名称、颜色、大小等词汇。

(2)能力目标:通过听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通过学生间的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购物的学习和问答,使学生注意和学习在交际中的礼貌行为(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3.说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说课稿要写出该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别是什么,并写出确立该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理论依据,即在列举该课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同时,说明为什么该重点是本课教学的最主要部分或最重要内容,为什么该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有时重点和难点相同),为什么该关键点对本课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JEFC B3 L2l说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依据可表述如下。

JEFC B3 L21的重点和难点均是“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和用法''。现在完成时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时态之一,本课是该项语法教学的第一课,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语言输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完成"和“过去"概念定义的差异,学生往往对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的含义和用法产生混淆,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使用也容易出现错误,因此,“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和用法"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完成时的动作发生

在过去,强调现在的状态或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它与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正确理解现在完成时的概念是掌握其用法的关键,对本课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说教法

说教法至少要说明选择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哪几种方法为辅,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并说明这些教学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说教法时最好能说明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并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巳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最好单独列出。例如,SEFC Bl L37的说教法可表述如下。

教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话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选择使用交际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以情景教学为主,活动教学为辅,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利用图片、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采用3P教学模式,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表演猜谜、演讲(Iprefer A to B because...)、讨

论(Which sport do Chinese people prefer?)等,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及学法指导

说学法,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说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或学会使用什么学习方法,如五官并用、强化记忆、比较归纳、分析概括规律、循环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发现学习、心口一致等等。要说明结合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哪种学习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自学能力等。

说学法可以与说教法结合。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教师怎么教就应该指导学生怎么学。因此,说学法可以在说明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即说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一教学活动学生应该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处于学习困境时,教师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应采取的对策。

总之,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要简要说出该课的各个教学步骤的具体教学环节名称及相关教学内容、步骤、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即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哪个(些)知识点,提出哪些问题,做哪些练习(教什么),组织哪些课堂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怎么教)等等。在叙述教学程序时,要按照教学步骤说清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包括讲授的知识内容、练习、小结、反馈、矫正及作业布置等安排。要说明如何通过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说教学程序要求既有具体步骤的安排,又要有针对性的教法理论阐述。例如,SEFC Bl L37的教学程序可表述如下。

本节课采用3P教学模式。

第一步:呈现(Presentation)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为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例如,通过提问Which sportdo you Iike? 复习体育运动的名称(略);通过复习句型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tter,skatingor skiing?组织学生进行问答练习;通过替换练习

与呈现句型profe...tO;结合课文插图和教学挂图,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词(略),进行句型的替换练习。该句型熟练后提出如下两个问题;Which sport does A prefer? What about B?组织学生听对话录音,呈现对话内容。

第二步:练习(Practice)

3P教学模式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本课的功能用语,设计如下练习。

练习一:听力训练。把呈现对话与听力训练结合起来,听后通过简单问答理解对话

大意。

练习二;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音、语凋,进一步感知对话内容。通过问答练习,加深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练习三;语法、句型的单项训练。讲解、操练句型,为复用、活用语言扫除障碍。

练习四:表演猜谜。结合Part II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听音模仿,表演猜谜。

练习五:熟练对话,角色表演,复用本课功能用语,为活用语言打基础。

第三步:表达(Production)

组织情景会话,进行交际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

(五)说极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要求语言精练,说明板书的整体布局即可。例如,SEFC Bl L37的板书设计可表述如下。

左侧列出体育运动名称(复习阶段的词汇)。右侧列出重点句型,如表一所示。说板书时,说课人不必写出板书的所有内容,只需在黑板上圈出大致范围即可,如表二所示。

表一

Unit 10 Lesson 37

1. Names of sports Useful expressions

skating 1)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A or B?

badminton prefer: prefer A to B

sailing prefer doing A to doing B

shooting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

horseriding 2)I''m on our city teams.

表二

Unit 10 Lesson 37

2.Names of sports Useful expressions

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撰写英语说课讲稿的注意事项

说课有别于讲课。讲课的对象是学生,侧重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员、评委,侧重表述如何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教书育人,是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是教学与教研的结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说课讲稿的撰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理论性

说课讲稿有别于教案或教案提要,它比教案更具有理论性。写说课讲稿也不同于写教案,教案多是具体教学过程,而说课稿则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么教",而说课讲稿则要重点说清“为什么这么教"。因此,写说课讲稿要注重理论依据的阐述,尤其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及学法指导时,一定要说明其理论依据。

(二)简明扼要

说课稿有别于教学论文,它比教学论文更具实践性,因此。说课稿的撰写要用词精当,切忌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说课各个要素及其理论依据必须要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言简意赅。另外,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监测性的一般性用语,如知识目标一Student will learn about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能力目标一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说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是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有效操作,听课者更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三)不拘一格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学生)不同,课型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不同,说课稿的撰写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说课的要素和要点,透彻分析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采用综合论述(说课的各个要素不逐项列出)或分块论述(说课钠各个要素逐条列出),都能达到说课教研的最终目的。

(四)突出英语学科特点,但要量力而行

原则上讲,英语说课讲稿最好用英语写。但是用英语写说课讲稿对教师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有些教师还没有掌握说课方法或没有能力准确翻译某些教学理论时,最好慎重用英语写说课讲稿。笔者认为,现阶段英语说课讲稿用英语撰写或用汉语撰写均可。因为,说课是陈述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英语说课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英语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而不侧重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课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说课能较为全面地考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驾驭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能力。至于语言、板书、教态等教师职业素质,在说课过程中更容易观察和评价。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说课对督促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说课对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学科教学论教育科学理论

英语教师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有掌握了现代英语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以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

(二)熟悉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

英语教师只有熟悉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科学地熟练地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

英语教师应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第12篇

摘 要 本文中主要从当前田径运动教学的特点,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田径运动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为促进田径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田径运动 教学方法 改革

田径运动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在田径运动中跑、跳、投等项目将有效地发展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训练,起到促进各项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人们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基础。

一、传统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比较陈旧落后

传统体育教学思想是把竞技体育为终极目标的,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是为了竞技运动来服务的。现在健身理念越来越普及,人们不再把竞技运动作为终极的体育目标了,而是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提高竞技水平。在技能的传授上,以前的传授理念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是不紧密的,现在的传授技能应该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而采用灵活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二)技术的描述过于抽象,不能形象地表述出来

传统体育专业田径教材内容中对于技术的描述过于抽象,没有通过一些形象的描述表现出来,对于田径教材里的技术表达比较简单,而练习方法也是简单的走、跑、跳、投等简单的练习形式。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学校田径课的教学模式仍然陈旧,对于技术教学比较注重,但是忽视了个体练习时的心理感受,过分强调技术的练习,忽视个体运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发挥田径教学对健身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的形成的巨大作用。由于运动的内容和练习方式束缚了个体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发挥主动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由于教材内容与模式的限制,在教学手法上的采用就比较狭窄,多数都是采用“教”为主的传授模式。在教与学的结合过程中,教学手法的恰当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田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基本一个模式,上课程序基本是“三段式”,不能体现体育课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活动性。技术学习多是“注入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无法满足,也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表现机会,课堂上缺乏笑声、欢乐及学会智力因素的参与,使教学陷入的习惯定式之中。

二、如何加强体育课中对田径课的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学校教学的观念,学校对田径教学的评价观念,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工作积极性。对一所学校田径工作的检验应从全体学生参与田径锻炼的意识、身体素质状况入手,而不是看这个学校拿到过多少奖牌,得到过多少次荣誉,是不是体育传统学校进行检验。然而,目前有些学校仍受“金牌主义”的影响,认为只要培养了几个运动员,在一些运动会上取得过好名次,在高考中考取的体育生多,就被说成是重视田径教学,田径教学工作搞得好,这完全背离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方向,容易对体育教师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只要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就行,课上得好差没关系,又何谈在课中让学生掌握技巧、技能、锻炼方法和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学校应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田径活动,掌握技能、技巧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田径教学,只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面对中国的田径教学的传统方法,学生只有在教师的严格下进行学习,其压制了主动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田径项目产生抵制心理,那积极性更无从谈起,田径运动也无法深入开展。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传授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三)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从近年来我国田径教学指导思想来看,其对田径教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过于强调统一性。究其原因:1.对学生需求田径活动内容缺乏实际考察;2.对影响田径活动的社会因素考虑太少;3.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等。在确定田径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来旋转我,推出丰富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田径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使田径教学内容从统一性、规定性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材应该体现基础性、健身性,教学手段应该多样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田径教材的特点因材施教,向学生讲解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锻炼,增强抵抗力,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评价

改革传统评价方法,传统田径评价方法往往采用成绩评价方法,即在阶段学习或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考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容易操作,但无法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参与意识、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的提高。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好,不要怎么锻炼就可以轻松拿到高分;而有些学生先天身体素质差,虽然课上、课后积极

主动参与锻炼,因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最终只能勉强及格。这都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有碍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三、结论

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活动中要研究学生,合理运用教材教法,大胆探索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田径学习兴趣,才能完成好教学艺术,促进田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第13篇

编者按本刊从2012年第10期开始进行“关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探讨”,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关教育质量标准的文章,如王忠敏的《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思考》、赵伶俐的《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统摄教育质量》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的《时代的选择: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为什么关注该话题?源于我们一个基于常识的判断:没有标准的质量观,不过是“空中楼阁”。所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既是《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深入分析国际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的辛涛、姜宇提出,我国教育质量标准的核心应确定为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应着手厘清质量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等等,颇具启发性。

“普九”和“两基”工作基本完成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说,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以此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保障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我们对于教育质量标准的认识并不清晰,对于质量标准与现行的其他教育标准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程序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建立我国教育质量标准,需要界定教育质量以及教育质量标准的概念、内涵,深入分析国际上教育质量标准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认真回答上述几个关键问题。

一、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的基本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育质量,怎样的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然而,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评判一个地区教育质量高低并不容易。国内外关于教育质量的研究一般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教育结果、个体与家庭等因素和学校教育过程都视为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进而讨论个体和家庭因素、学校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如经合组织OECD于1995年提出的教育质量框架——《OECD国际教育指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005年全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定义教育质量》的教育研究报告。这些教育研究报告的特点是,通过对相关教育研究结果的回顾和总结,提出理解教育质量的框架,但严格来说,它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仍是概念上的,难以利用此框架建立起可进行评价的教育质量标准。第二种观点是从学校教育的立场出发,不考虑个体因素,假设学校教育的各个因素都对教育质量有实质性的影响,列出了包括教育结果和学校教育过程的质量指标,进而考察教育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如《欧洲学校教育质量》研究报告。第三种观点只保留了核心的教育结果,即对学生学业水平(也就是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描述,而不做解释,如《巴西教育质量指标》(Brazilian Education QuMiW Index,IDEB)仅使用学生学业成就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其质量指标简单明确可操作,当然,不足之处就是缺乏系统的对教育过程的探讨。

深入分析上述几种不同框架,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观点对教育系统的质量提出了理论构想,考虑到了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用以解释教育质量的现状,但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的分析和理论层面的研究探讨上,难以用来制定标准。第二种观点相对于第一种来说较为简化,但由于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控制的变量,评估时可能存在操作性差、周期长、花费高的问题。第三种观点直接以教育结果为质量对象,保留了教育质量的核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质量指标明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的核心应确定为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这是由于教育系统非常庞大,如果对教育所涉及的诸多要素,如学生及家庭、教师、学校、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等都纳入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话,必将是一个十分宏大而难以实施的评价体系。结合国际上对教育质量定义的探索,并充分考虑到教育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能够代表教育质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育结果,也就是看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经历后能够达到何种能力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和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到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不是指在大规模学业水平测验当中体现出的学生成绩水平,而是指在经历一定教育阶段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否体现国家与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具体而言,就是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应描述和规定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时,应具备的与进一步升学、进入社会或今后发展有关的基本能力和关键素养以及这些能力或素养的具体水平。

二、基于国际经验对教育质量标准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当前,世界各国并没有与教育质量标准直接相对应的词汇,也没有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概念内涵做清晰的界定。但自上世纪80年代英国颁布《1988年教育改革法》、美国兴起标准化运动(Standard-based reform)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教育改革。像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都相继修改教育标准,从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角度提出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能力。世界各国的探索,为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提供了宝贵经验。具体来说,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教育质量标准形式:

第14篇

关键词: 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教育 专业研究生 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知识的更新必须以信息为基础,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实现知识的更新。信息的获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庞大的信息量会造成信息过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获得所需信息。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除了信息获取动机的强度、信息意识、信息环境等因素之外,还包括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即在对所需信息及问题所在的了解与确定的基础上,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培养从各种信息源中检索信息、分析评价及筛选组织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等。简单地说,要更新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实现终身学习和更新优化或重构知识结构的基础,是进行创新的基本要求。

一、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

什么是信息素质?信息素质的定义有很多,如:信息素质被定义为从各种信息源中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1]有从将信息素质定义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定义是通过列举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有哪些特点或能力来对信息素质进行描述;第二类定义是通过信息素质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来描述信息素质;第三类定义是利用现象学研究方法来分析信息素质的内涵。[2]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提出定义: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3]

虽然信息素质的定义很多,但是基本都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信息意识即能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和作用,对基本信息源有所认知,能够明确自身的问题所在及信息需求,并且能够意识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观念是指对信息及信息价值的认识、对信息持有的态度。(2)信息能力,包括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技术,制定相应信息检索策略,从相关信息源中检索获得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对检索出的信息进行评价、组织、使用、更新现有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创新。(3)信息道德,简要地说,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4]

从什么是信息素质及其内涵中可以说明什么是信息素质教育。简单地说,信息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信息素质以适应知识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高校图书馆。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型社会,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立足,首先要不断掌握新知识以更新知识结构,其次要具备创新精神,最后,无论是调整知识结构,还是能够做到勇于创新,都离不开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够不断获得新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调整,有了经常更新的知识结构做基础,创新之泉才会源源不断涌来,不会枯竭。

更新调整知识结构、创新与终身学习都要求具备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能够明确对知识与信息的认识与需求,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信息中迅速明确所需知识信息的性质;信息能力能够帮助更好地获得、掌握所需知识信息,是调整知识结构、创新、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信息道德保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正确利用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调整知识结构、创新与终身学习。

因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信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层次及其区别

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久性的教育,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含了七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若干指标,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质教育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性质。

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对象具备的信息素质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不同,信息素质因此呈现出多层次的局面。

在高校中,信息素质教育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图书馆员,不同对象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与侧重点各不相同。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辅助学习,比如专门进行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技巧,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的讲授,等等;对教师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辅助教学与研究,比如开办有关科技信息检索的讲座;对图书馆员进行的是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帮助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信息环境、资源环境、用户需求的变化),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高校学生又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这两个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也有区别,对本科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又可分为对大一、大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与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本科生主要是学习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之后可以具备从事该专业相关工作的职业素养。对本科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注重其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以及与进一步深造或是走向社会的准备与衔接。大一、大二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根据专业学习侧重点不同,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也不同。对大一、大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观念,授予信息的基本知识,使其能够了解认识基本信息源,掌握信息素质的基本内容;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其信息获取能力(主要指信息检索能力及初步的信息组织与评价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能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生主要是对其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接受过上节所述的信息素质教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根据研究生的需求特点与信息素养基础,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与本科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有区别:(1)纵向上,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更深入,层次与要求更高,包括掌握一定的专业检索技能与检索策略,能够对检索结果进行组织、评价并利用结果调整或重构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2)横向上,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更倾向于为专业服务,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够实现独立或团体合作解决某一专门研究问题或完成某一课题、项目。

可以说,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下面就此进行探讨。

三、对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

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信息素质是开展学术研究必备的基础能力。具备了相当的信息素质,研究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中,能够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明确的信息需求,灵活运用掌握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技巧查找信息源获取所需信息,根据信息需求与专业知识评价、判断、筛选、组织、管理检索到的信息,将最终确定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该学习阶段要求的任务或研究项目。可以说,专业研究生要求具备更加全面和专业的信息素质,以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任务。因此,对专业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

1.对专业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新环境的探讨

这里所论述的新环境有两个意思:一是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中采取面对面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外,还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方式。二是信息环境不仅包括传统的信息,而且包括丰富的网络信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除了传统信息源之外也不能忽视丰富的网络信息源,网络信息源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

因此,对专业研究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要从专业研究生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出发,采取传统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包括传统信息与网络信息,更加侧重于网络信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人的生活与计算机、网络密不可分,网络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已十分频繁和熟练,根据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将事半功倍。

2.新环境下对专业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

传统授课与网络授课都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下面就两者分别论述。当然,无论是传统授课还是网络授课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一,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对传统授课的探讨

根据专业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特点,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将开展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这一方式与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进专业课教育这一方式结合起来。采取结合教育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知识、信息技能,解决专业学习、研究中遇见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与专业课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巩固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内容,具备将信息理论运用于专业实践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一般是在固定的场所,由高校图书馆员进行授课,由浅入深,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大型数据库知识及其在专业方面的资源与利用的知识、检索工具及检索知识、专业数据库及电子资源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将信息素质教育课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由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商讨、交流、沟通后,选定一个与专业课教育相关的议题,明确专业目标,由图书馆员制定具体教学步骤,最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提高信息素质。具体来说,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员沟通之后,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就某一知识点向学生布置一个研究课题,由学生自行完成,在完成这项课题的过程中,图书馆员不断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哪些信息,获得这些信息的信息源有哪些,如何去寻找、选择、使用这些信息源,对获得的信息如何进行评价、鉴别、筛选、组织、管理、使用,并最终将有效信息融入到现有知识结构中,调整、优化知识结构,完成作业。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对最终结果进行评讲,深入讲解该知识点,学生重新修改研究课题作业并提交给专业课教师评分。通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再由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评讲,对知识点作进一步讲释,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素质教育涉及到检索知识与技术、信息组织知识、信息道德规范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研究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加明确了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深入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2)对网络授课的探讨

网络授课主要是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开通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保证学习地点和时间的自由性。

网络授课,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置不同的权限,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也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起点的学习培训课程,控制学习效果和进度。例如,先对学习者进行在线测试,依据测试结果,进入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学习结束后,对学习者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做,可以避免重复学习,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网络授课有专门的在线平台,可以保证教学的全面、丰富、个性化、多样化、针对性、灵活性。网络授课由于不受时间、课时的影响,具备传统授课所没有的优势,学习自由度和选择性较大,灵活性强。所包含的授课内容可以由多个图书馆员从各个方面来设计,保证授课内容的全面、丰富,如图书馆馆藏资源在线使用课程、网络资源使用指导、数据库资源学习指导、检索技术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也可以根据其它要求进行学习。网络授课在线平台可以实现在线咨询,通过实时咨询、E-mail、网络留言等方式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可以一对一地解答问题,对学习者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学习者产生困惑、疑难的原因,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网络环境下授课,同样可以在网络上布置相关的作业,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指导,将传统授课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体现网络教学的个性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信息素质教育还可以实现联合共建,类似于资源共享,由多个高校图书馆联合进行。各馆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设置专业的或通用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课程通过网络设置权限,允许其他高校学习者培训,也允许本馆用户通过网络学习其它高校的信息素质课程。这样,可以发挥各个学校的专业特长,丰富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保证其专业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更多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互相进行专业交流、借鉴。联合共建网络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不是简单地实现课程的共享,通过网络,各图书馆的信息素质课程其实是联合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综合性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立一个管理中心统筹协调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使得这个综合性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具备系统性、组织性,同时也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建设。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的联合共建除了上述的综合性之外,还可以是专业之间的联合共建,各馆分别设置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素质课程,以满足专业研究人员更深层次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的联合建设还是专业之间的联合建设,都保证了专业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资源的充足,为专业研究生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备的技能,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专业研究生来说,信息素质是学习与研究的基本保证。在新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通过传统授课与网络授课两种方式的结合,实现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全面,教学富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特点,教学效果显著。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素质教育也将不断发展,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平台,都将不断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产生的新需求,同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图书馆员也要不断学习、进修、研究,从实践中总结提炼,促进信息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固朝.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15篇

关键词:大学本位;美国;新时代教师;简评

一、新时代教师计划的背景

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满足了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它使教师教育出现了高学历化的历史趋势,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小学教师现在都是由本科院校培养,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日本的教育大学开始培养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西欧各国和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也早已结束了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的历史。

尽管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空间模式仍然是各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但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荷兰等国家掀起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逐渐成为完善原有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形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美国而言,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较为复杂,既存在着社会因素,同时也附加着政治群体、利益冲突等重大问题。在学者许明的题为《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新时代教师计划”述评》一文中,他将改革的背景原因从微观层面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低下,美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美国社会各界的基本判断;第二,中小学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能否提高,关键还是教师。这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各界的共识。①

二、新时代教师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计划概述及原则

2001年,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发起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教师教育改革计划,即“新时代教师计划”(Teachers for a NewEra,简称TNE),通过选择若干所教师教育院校进行教师教育改革试点,以推进美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全面变革。最初它只打算资助6至8所院校,后安南伯格基金会(Annenberg Foundation)和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加入其中,使得资助的院校范围有所扩大。2002年4月,首批改革资助的4所院校确定,包括纽约市的班克街教育学院、位于北岭的加州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次年夏天,获得立项资助的第二批7所院校名单确定,包括波士顿学院等。这样,五年内,各院校用于TNE改革的资金将高达1000万美元。除了资金支持外,各院校也将获得其他支持。②

“新时代教师计划”所倡导的新的“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的设计理念或原则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教师教育的培养应建立在“以证据为基础”这一原则之上;其次,加强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的合作,通力培养新时代教师;再次,教学应被理解为是具有学术内涵的临床实践专业。

(二)共同特征

1、调整传统的是师范课程,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

在本文上一部分的关于新时代教师计划原则内容的论述中已经明显可以看出,这一计划调整的一大重点就在于重视临床的教学实践。这不仅表现在教学实习的时间提前和延长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临床教学实践的质量提升方面,包括教学实习的地点选择、师范生角色的界定、对师范生的监督和指导、教育学院教师和行政管理者参与临床实践效度等。③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ISU)的小学教师培养临床教学实践试行方案――明天促进学习的教师(Teachers of Tomorrow Advancing Learning,简称TOTAL)为例,该方案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而且还要求师范生在正规教学实习之前就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

2、联合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共同培养,增强教师职前专业技能培训。

在美国,教育学院的学生文理科知识的匮乏是公众普遍认可的教师教育重大问题之一。在他们看来,学生学科基础掌握的不牢固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不牢固,在教师入职前的学院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地掌握学科专业内容,导致入职后教育水准的低下,因此,让教师在大学中充分学习到本专业的基本内容成为新时代教师计划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这无疑便要求广大文理学院广泛地参与到教师教育的学科教学中来,将师范教育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切实地进行充实和提高。例如,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教学法中心(Center of Pedagogy,简称CoP)成立于1995年,该机构负责管理大学的教师教育方案。作为该大学教师教育的协调和监督机构,CoP就是由教育学院、文理学院以及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者组成的联盟。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公立中小学校三方平等参与教师教育工作,来自三方的代表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并付诸实践。CoP还负责协调教师教育政策委员会的工作,监督管理与本科生和研究生认证方案相关的政策和课程。④

三、关于新时代的教师计划的简评及小结

这一计划是几年来美国针对国内“大学本位”问题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在强调重视传统的理论课程教授的同时,突出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它加强了美国文理学院与教育学院之间的联系,使得教育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到更系统更完善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令综合大学内的学院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此外,新时代教师计划还密切了中小学与大学学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得大学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实习机会,加强职前培训;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小学教师参与学院临床教学实践这一新教学形式的发展。改革计划尊重教师教育的多样性,不寻求统一的模式,主张多样化,鼓励各高校在传统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尝试新的改革。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对符合这些原则的教师教育改革进行资助,进而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美国教师教育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反对传统教师教育和支持现有教师教育体制的两种观点泾渭分明,互不妥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美国教师教育处在十分活跃的改革过程之中,各种改革计划纷纷出台,在此基础之上,美国教育领域采取新时代教师计划的种种措施也是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的改善和发展,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已经初现成效,无论是它的改革内容还是接下来的改革进展,都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关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明:《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新时代教师计划”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76-81。

[2]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About Teachers for a New Era[EB/OL].http:///index.cfm fuseaction=home.about TNE,2011-04-05.

[3] 高展鹏,洪明:《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新近变革――“新时代教师计划”(TNE)在大学教育学院的推进》,《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59-66。

[4] 张济洲:《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危机及其改革走向》,《课程・教材・教法》,第31卷第9期,94-98。

注解:

① 许明:《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新时代教师计划”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76-81。

②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About Teachers for a New Era[EB/OL].http:///index.cfm fuseaction=home.about TNE,201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