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字】放射科工作;放射技术;应用意义;应用影响。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也随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应的人们对医疗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21世纪是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时代,人们对各个行业的质量要求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医疗领域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放射科一直都是医院比较重要的部门,随着各种医疗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出现,放射技术也就更多的应用在了各种医疗场所中。就目前的应用状况来讲,放射技术的理论模式还不够先进,医院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严重的制约了放射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本文就从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一下放射技术的重要影响以及应用放射技术的意义。

2 放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应用要点

2.1 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成功的制出高质量的x线胶片:放射技术是放射科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只有通过相应人员灵活的应用放射技术才能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并使之符合甲级片要求。为了充分的发挥放射技术的作用,医院必须保证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及业务水平,能够充分的在工作中运用放射技术,其次,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流程自习仔细的进行工作,首先要审核好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摄影位置,准确的为患者编号,接着在摄影时要根据患者的拍摄部位而选取合适的摄片位置,最后还要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来选取曝光条件。综上所述,放射技术对高质量x线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2.2 放射技术为准确的诊断提供了保证:通过放射技术制出的高质量x线片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从这一点上来看,所生产出的x线片必须满足位置正确,条件适宜,范围适当等要求,这样才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发病部位的具体的组织结构从而显示病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为任何情况的病人拍片都要保证有适当的密度,对比度,锐利度,较低的失真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医生根据x线片分析病情时要结合病理学,解剖学,组织器官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种知识,再加上对病人临床反应的具体观察才能准确的做出诊断并及时的对症治疗。相反,可以想象,如果所得的x线片质量较低那么即使是医学功底很深的专家也不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同时一些效果不好的x线片还很容易误导医生,使之做出错误诊断,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放射科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3 提高放射技术的重要措施

3.1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放射技术的基本措施,只有从工作人员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放射技术的应用水平,使之适应现代化医学的脚步。近年来,有大量影像设备引入到放射科的工作中来,如DR,CT,DSA等等。这使得放射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的放射学到现代的高科技的影像学的转变。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PACS技术的普遍应用,对放射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有简单的x射线拍摄技术还必须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操纵高科技影像设备的技能,因此也就必须要全面的提升放射科技术人员的素质,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员要详细的了解人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相应的投照条件。(2)技术人员要掌握并有效执行放射防护条例,在进行放射操作时要保护好自己及患者的安全。(3)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进而提升技术人员的处理图像和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多数处理语言和操作语言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4)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可以熟练的使用查询,处理,存储及打印等操作。(5)使技术人员掌握对现代高科技设备维护和使用的相关知识,提升其业务水平。

3.2 提高x线片质量,为放射诊断奠定基础:放射科的x线片质量对诊断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放射技术作用的一个检验环节,因此提升x线片的质量非常重要,医院可以采取质量检查体系,从对比度,清晰度,准确度。投影范围,摄影位置等多个方面对x线片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的完善放射技术,提高x线片质量。

参考文献:

[1]L. Bresolin;G.S. Bisset 3rd;W.R. Hendee;F.A. Kwakwa;李志明;;关于放射科住院医生物理学教育计划的方法和资源:调查结果[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2]于天林;;探讨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与维修[A];山东医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在我国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技术也在迅速进步,尤其是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医疗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影像板扫描仪、影像阅读打印等系统进行严格管理,提升影像质量。

1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组成分析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是由影像板、影像板扫描仪与影像后处理等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就是将影像投影在影像板上面,然后进入扫描仪,通过激光扫描技术阅读数据,同时,利用光电途径将数据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在影像后处理站处理之后,通过显示器显示出结果,供给医生对其进行观察。目前,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理解其组成理念,无法提升影像质量,甚至会出现临床医疗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组成理念的理解:

1.1影像板 影像板是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化合物,包括Eu2等,属于一种晶体结构,在实际使用期间,可以有效记录影像,打破了传统胶片记录影像的局限性,重复使用次数大于一万次[1]。

1.2影像板扫描仪 此类技术可以将影像板记录的影像数据,准确的阅读出来,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影响较大。影像板扫描仪是影像信息转换的重要依托,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不同亮度的像素,将平面图像转化成为二维点阵。同时,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模拟数据方式,将每一个影像像素转化成为数据,将二维点阵转化成为矩阵,然后将矩阵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系统中,在对数据进行运算之后,得到不同的影像。影像板扫描仪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优势,可以清晰反映出影像图形,明确影像指标的灰极度。同时影像板扫面衣还可以将数字化转化程度体现出来,扫描速度较高。对于空间分辨率而言,如果影像不清晰,影像板扫描仪就会利用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显现出影像。对于灰极度而言,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数字图像反应影像的呈现效果[2]。对于矩阵而言,影像板扫描仪可以通过亮化的扫描技术,形成良好的像素点阵,然后利用相关模拟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矩阵。此类运行方式,主要通过计算机实现,因此,必须要对像素点阵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才能提升影像板扫描仪的应用质量,体现出真实的影像数据信息。对于扫描速度与缓冲平台而言,缓冲平台容量较为重要,影像板扫描仪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缓冲平台容量体现出来,大型的影像板扫描仪在一个小时就可以达到100板的扫描效果。技术人员在应用此类技术之前,必须要将扫描IP板放置在缓冲平台上,然后利用机械自动扫描,充分发挥影像板扫描仪IP板功能作用,提升数据输送的自动化效率,以便于下一次对其进行应用[3]。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组合结构的应用质量,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严格的管理工作下,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增强其发展效果。

2 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

在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然而,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实际工作期间,无法提升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效率,难以根据其实际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导致影像质量降低,因此,技术人员必须注重以下工作流程:打号系统就是将与影像有关的文字信息记录下来,技术人员必须要保证文字信息的准确性。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文字信息,同时,还可以在医院信息库中调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此期间,技术人员不需要将全部信息都输入,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信息或者词语就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预视系统而言,由于影像后处理系统功能较为全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打号系统输入投照,在投照打号的时候,通过投照关键词的搜索,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相关软件包,然后对影像进行处理,医生就可以ζ浣行预,进而得到良好的数字影像[4]。

3 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

数字化反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需要技术人员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的管理。当前,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提升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工作效率,难以优化起管理体系,无法提高影像放映质量,导致临床治疗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系统的管理。首先,技术人员要全面分析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设备类型,并且选择配套的阅读与打印系统。其次,为了提升图像质量,增强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利用PACS网络,对其进行终端输出处理,进而提升检验工作效率。最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提升影像管理效率[5]。

4 系统网络化管理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要求技术人员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网络化管理,难以提升影像质量,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首先,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提升,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其次,技术人员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清晰度,提升影像的质量,增强信息处理效果,同时,还要增加系统网络的兼容性。再次,技术人员在系统网络化管理的时候,还要根据DIcOM使用标准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借助CT、MRI、DSA等图像处理技术,对工作站数字设备进行浏览。最后,在构成影像的时候,技术人员要建立放射科影像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利用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对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影像图片质量,优化影像处理体系,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中,技术人员必须制度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技术人员的技术行为,全面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

参考文献:

[1]邵为景.探讨放射技术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5(4):94-95.

[2]董海斌,宋少娟,张翼,等.战区医院放射科现状调查与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2):106,111.

[3]蒋宇宏,张东友,宋少辉,等.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流程[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1):100-101.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放射科;医技人员;业务素质;能力提升

放射科技术人员在根据临床请检进行常规和特殊摄影,配合诊断人员进行治疗的机器操作,确保摄影质量,并配合诊断人员共同完成应急抢救工作[1]。放射科医技人员的工作是客观的将患者身体本身的状况,通过影像技术客观、精确的可视化,为诊断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工作内容侧重实际影像机器操作技术,不对病理结果进行判断。由于医技人员不直接对影像结果进行诊断,仅仅是起到诊断医生的辅助作用,但放射影像结果直接会影响到主诊医生判断的准确性,工作职责重大。放射科医技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同等重要,其业务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

1放射科医技人员的重要性

1.1代表医院窗口形象 放射科是医院的窗口部门之一[2]。由于工作面对社会人员数量大、种类多,与医院多科室存在协同治疗的关系。射科医技人员作为放射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形象也代表了医院的工作特点和服务作风。患者及家属对放射人员的评价和宣传,其他同行对医院的宣传,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形象和行业形象。

1.2直接面对患者关系 放射科医技人员直接服务于患者,在工作中需要与患者直接沟通,并协助其调整姿势,向其讲解注意事项。由于患者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本身存在心里焦虑等因素,在面对面沟通中,稍不注意会发生误解和冲突[3]。一旦发生医患冲突,医技人员首当其冲。医技人员如何处理冲突,关系到冲突是否会进一步升级或者化解,这也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形成影响。

1.3医生诊断根据来源 放射科医技人员所形成的影像资料将不可见的身体内部结构可视化,是诊断医生进行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医技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规范,直接关系到影像资料是否准确、清晰的反应医生关注的问题,这也将直接关系到医生诊断的准确性。

1.4服务全院临床科室 放射科形成的医学影像资料已成为诊断普遍应用的手段,几乎大部分的临床科室都需要放射科的影像资料作为诊断依据。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从事机器操作的医技人员的工作,几乎间接为全院临床科室服务。

2医技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

2.1优秀的专业技能 放射科医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关系到影像资料的准确和清晰度。尽管医技人员机器的操作和成像具有固定的工作流程,但成像效果影响因素众多。不同的设置方法,均会导致效果差异。放射科医技人员不仅要精通操作,对成像和机器运作基本原理也应有一定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2过硬的心理素质 由于放射科医技人员工作量大,在单调重复的机器操作工作中容易产生情绪上的不耐烦。同时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4],放射科医技人员往往会直接面临医患矛盾。对于自身的情绪以及外在引起的情绪波动,医技人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自我调整,否则会引起相关的矛盾冲突升级,不利于医院的服务形象。

2.3负责的工作态度 放射科医技人员是医院医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合理权益,而工作态度是服务质量保障的根源。只有具备而来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确保技术上准确、态度上热情。

2.4良好的沟通技巧 在工作中,放射科医技人员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与临床科室主诊医生的关系、与本科室诊断医生的关系等。良好的沟通技巧,可有效化解跟着误会和冲突,尤其是跟患者沟通中最为重要[5]。实际工作表面,很多矛盾冲突都是由误解而来,而这其中沟通不畅是主因。

3医技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途径

3.1不断的自我学习 放射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技术不断的更新进步。放射科医技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且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相关理论知识也要学习。理解原理,才能更好的进行技术操作。除了相关的专业学习,放射科医技人员还应注重工作技巧的学习,如沟通的技巧等。

3.2注重工作中的总结 放射科医技人员工作有着明显的重复性特征,尽管可能造成工作本身单调乏味,但反复的操作可以让技术从量变发生质变。在工作过程中,放射科医技人员要进行积极的总结,不断的提升业务能力,并积极的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3.3积极参与交流 不同人、不同单位对放射操作技术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除了与其他医技人员交流外,还应注重于放射科诊断医生和临床科室医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可以在工作中针对性更强。

3.4重视进修和培训 通过与其他医院的交流以及相关的培训,可以更好的了解放射技术的最新动态,引导自身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4结论

放射科医技人员由于其实用技术的特点,其重要性往往被轻视。放射科医技人员的由于直接面对社会人员,形象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服务质量,其重要性并不比其他岗位低。这就要求放射科医技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通过积极的自我学习和工作总结,并注重与身边和外部交流,多渠道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乃至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升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宽国,张道利,王长明.医技科室的特点及其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2,1(4):254-255.

[2]韩旭,徐东风,宗华.放射科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9,32(5):68-69.

[3]王明旭.医患关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核辐射; 医学应急; 应急救援;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tional nuclear and radiatio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base and other platform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nd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edical emergency disposal of nuclear radiation.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are focused on the field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medical rescue of nuclear radiation accident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dical emergency of nuclear radiation in China is put forward.

Keyword: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Emergency rescue;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立了辐射应急医学准备与救援网络,我国于2004年1月正式加入该组织,以便对核事故医学应急国际救援请求作出快速响应。全球众多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大国纷纷建立核应急专门机构:美国能源部医疗护理和辐射应急援助中心/培训场所[Radiation Emergency Assistance Center/Training Site,REAC/TS,由橡树岭联合大学(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ORAU)负责日常管理]、澳大利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机构、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瑞典放射医学中心等,它们的职责包括设计医学应急计划,进行人员培训,对辐射事故受害者进行诊断、治疗,开展国际交流等。尽管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提升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能力,以适应国家长期能源战略规划,但现阶段部级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仅有两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队伍数量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不小差距。

1、 核辐射医学应急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核能源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核辐射医学应急领域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内外也建立起相应的核辐射医学应急机制和应急队伍,但我国的核医学应急和应急队伍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及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突发事件,尤其是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支应急队伍,都很难胜任。在队伍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

1.2、 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技术

对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核素分布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人体吸收模型才能进行有效的刻度,对应不同的探测器,由于其能量分辨率相差很大,对刻度用放射源的核素选择也有不同的要求。应急状况下,在检测流程规划时,为了减少检测时间、加快检测速度,需要合理调整测量参数。

1.3、 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关键技术

与核电站设计不同,核电站内部结构以及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差别巨大。必须仔细研究核电站结构,判断中子外照射、空气中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可能出现的位置,并且判断其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1.4 、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放射诊断、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和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射线种类和能量各不相同,对传感器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诊疗场所筛选适宜的传感器,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因素。传感器的布点和通信传输也是技术难点,需要结合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确定。

2 、核医学应急关键技术

2.1、 国家核辐射突然事件卫生应急队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完善

作为部级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队伍的建设、运行机制及经验对开展全国核辐射医学应急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队伍建设和运行期间,队伍装备目录及配套实验室建设指标、实验室改造标准、应急队员选拔及培训指标、规范化工作流程制定以及队伍演练培训模式等多项关键技术指标都具有首创性和指导性。此外,应急预案的编制、队伍运行规范的制定、跨省演练模式、无脚本演练形式、桌面推演和网络演练方式、分级响应体系的架构、应急演练示范片的制作等多项内容在核辐射医学应急体系中均属首次。

2.2、 创新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以及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的关键技术

项目组对核电站的长期工作积累了长时间、大量的辐射监测数据以及丰富监测经验,为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同时,本项目将进行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全身计数测量方法的研究,是国内标准化测量的开创性工作,为全行业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职业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标准规范的制订,规范和促进放射诊疗机构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避免因传感器选择不当、通信协议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了“监管部门-技术服务机构-危害因素监测终端(放射诊疗机构)”三级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系统联动机制,实现监管部门、放射诊疗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数据共享和预警联动。

3、 未来核辐射医学应急发展方向

要建立起核辐射医学应急卫生信息管理平台,该系统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大数据的采集:各子系统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采集、输入和分析;(2)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系统整合:由于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采用的报告系统各不相同,需要构建一个可以兼容各系统的统一的系统。

4 、结语

重点阐述了我国核辐射医学应急的关键技术,即卫生应急队建设及运行机制、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以及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以及职业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的构建。最后,建议我国建立统一的核辐射医学应急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以实现核辐射医学应急的协调统一管理,提高我国核辐射医学应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群,杨小勇,马加一,等.2008—2012年田湾核电站周围环境样品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J].江苏预防医学,2014(4):5-7.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宫颈癌;放疗技术;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0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88-02

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学中已经普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放射治疗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先进的医学研究需求,作为新放疗技术之一的适形调强放疗(IMRT)已经代替宫颈癌患者盆腔前后对穿照射技术以及四野箱式照射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开辟了放疗技术新时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二维影像为主的宫颈癌患者治疗计划也逐渐代替三维影像基础之上的放疗技术,为宫颈癌临床治疗疗效的提高保驾护航。基于此,本文将以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及其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对治疗宫颈癌的新放疗技术的阐述。

1宫颈癌治疗的发展

作为排在第二位恶性肿瘤死亡疾病的宫颈癌,是妇女发病率较高的恶性疾病之一。发展中国家妇女患有宫颈癌的机率较高,宫颈癌也正是我国妇女最高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宫颈癌发病的最主要因素是HPV感染,因此,在全球宫颈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通常HPV感染率较高。宫颈癌的临床特点有在早期不容易被重视;部分症状具有隐匿性;宫颈癌患者病灶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多表现为局部侵犯、淋巴结转移很少跳跃;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复发率较低等特点。目前,治疗医师常采用FIGO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分期治疗。

早期的宫颈癌治疗技术相对简单,通过手术,根据患者肿瘤影响器官的耐受采用内照射及外照射进行放射治疗。1990年,宫颈癌治疗模式开始转变,即将标准化疗与同步顺铂化疗有机结合,以减少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宫颈癌放射治疗适用于宫颈癌治疗所有期别,适形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取代了传统盆腔外照射,三维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也已应用于临床,宫颈癌患者内外放疗期能够对肿瘤及周边组织的动态进行监测,方便治疗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但是,目前上述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例数较少,且研究经验不足。

2宫颈癌患者放疗原则

分析宫颈癌患者的放疗原则,应根据宫颈癌患者的病情期别,其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

IA:主要采用手术

IB1:主要采用手术或放疗(内照射、外照射+顺铂±5FU)

IB2:主要采用放疗加化疗

IIA:主要采用手术或放疗

IIA2:主要采用放疗加化疗

IIB:放疗加化疗

IIIA:放疗加化疗

IIIB:放疗加化疗

IVA:放疗加化疗/和系统化疗(顺铂为基础)

IVB:系统化疗(顺铂为基础)+局部控制放疗

3治疗宫颈癌的基本放疗技术

未进行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基本采用常规放疗技术、前后对穿野、盆腔四野、盆腔箱式野外照射技术或采用后装腔内照射、5-6次30-36Gy。进行手术后的宫颈癌患者基本采用常规放疗技术、前后对穿野、盆腔箱式野外照射技术或采用后装腔内照射、2-4次10-20Gy。

4治疗宫颈癌的新放疗技术应用

4.1新放疗技术类型宫颈癌临床治疗传统放疗技术已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研究需要,高新技术支撑下的医学治疗技术日新月异,如锥形束CT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等新技术在缓解宫颈癌患者病情、减轻患者病灶及周边组织并发症、提高放疗疗效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4.2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是基于三维适形放疗之上发展而来的具有新型技术和先进体外三维立体照射技术的一种新放疗技术。与一般三维适形放疗相比,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具有自身特点,即产生的剂量具有射野内剂量均匀及外观紧凑的剂量梯度、将射束权重进行优化配置等特点。临床医学中对宫颈癌患者进行CT扫描后,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进行治疗,可以减少患者治疗器官周边器官的毒副作用,如直肠、小肠、膀胱等部位的受照剂量和体积。与一般放疗技术相比,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更具高效和安全性能。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通常适应于宫颈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以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将成为日后用于宫颈癌患者治疗的主要放疗技术。

4.3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虽然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但是现阶段该技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宫颈癌患者利用IMRT进行治疗过程中对于靶区的位移、肿瘤体积的缩小、空腔器官充盈程度等方面的控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作为先进的放疗技术应用空间较大,但却不能代替经典放射治疗技术作为治疗核心技术,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如成本高、费力、费时、摆位重复性差、固定程序多、患者的体形及个人条件等局限。

5总结

尽管宫颈癌放射治疗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放射技术应用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放疗技术在我国医院普遍应用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面临的问题,医学界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以保证新放疗技术的发展,提高宫颈癌的疗效。

参考文献

[1]Sundar·S·S,Home·A,Kehoe·S.Cervical cancer[J].Clin Evid(Online),2008(08):18.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1.2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

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7.4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7.5 MRS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7篇

肿瘤内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始建于1959年,是部级重点科室,198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博士学科点,同年被卫生部评为临床重点学科。目前,该科室共设有6个病区,开放住院床位200余张,拥有在编医护人员1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12人,正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8人。该医院的肿瘤内科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如高剂量化疗、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TAK细胞生物治疗等,在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泌尿系统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的诊治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均每月有超过500例的住院患者和超过200例的肿瘤患者在化疗病房和门诊病房接受治疗。

孙燕医生简介:孙燕医生是国际著名的临床肿瘤内科学专家,是中国肿瘤内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国际抗癌联盟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孙燕院士1951毕业于燕京大学,1956年获得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医科院肿瘤医院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是我国肿瘤内科学专业的奠基人。他将祖国医学中“扶正培本”的治疗原则与现代临床免疫学相结合,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开展了扶正中药促免疫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并应用现代化手段证实了传统中药黄芪、女贞子、芦笋、仙灵脾具有促进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祛除T抑制细胞的活性、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等作用。近年来,孙燕院士主持并完成了数百项国际性试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著有《内科肿瘤学》、《肺癌》、《临床肿瘤内科治疗手册》及《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等专著25部,曾荣获多种部级、省部级奖项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名医”、“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石远凯医生简介:石远凯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北京市医学教育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石远凯院长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2获得肿瘤专业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大阪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M.D.Anderson(德克萨斯肿瘤中心)进修及访问,回国后一直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内科肿瘤,尤其在诊治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储大同医生简介:储大同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储大同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化学疗法和生物疗法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肾癌及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是部级重点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点,由临床治疗室、放射物理室和放射生物室3部分组成,拥有一支由医护人员、物理师和工程师等150余人组成的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5人,副主任医师9人。该科室拥有包括从国外引进的直线加速器(7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2台)、逆向治疗计划系统Pinnacle和CMS(9套)、近距离治疗机(1台)、热疗机(2台)等国际顶尖的诊疗设备,擅长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手段治疗鼻咽癌、头颈部肿瘤、脑瘤、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及软组织肉瘤等。

李晔雄医生简介:李晔雄医生现为该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研究协会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理事、《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晔雄主任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得博士后学位,曾赴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放射疗法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和精原细胞瘤等腹部恶性肿瘤。近年来,李晔雄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余子豪医生简介:余子豪医生曾任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放射治疗科主任,现为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余子豪教授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对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各种难治性肿瘤。

徐国镇医生简介:徐国镇医生现为该医院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医疗技术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北京分会副主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徐国镇教授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临床放疗技巧及各种活检、内腔镜的操作,擅长诊治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在诊治鼻咽癌、上颌窦癌、喉癌和脑癌等头颈部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殷蔚伯医生简介:殷蔚伯医生现为该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殷蔚伯教授195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曾赴印度德里大学医学预防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医学进修学院 (汉默斯密斯医院)放射肿瘤科进修。殷蔚伯教授从事肿瘤放射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放射治疗技术及方法,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在诊治食管癌、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胸外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诊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肿瘤、胸膜及胸壁肿瘤的专业科室。目前,该科室下设有3个病区及麻醉恢复室、内腔镜室、透视室、心肺功能检查室、胸外科实验室等亚级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143张。该科室拥有一支由9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强大的医疗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3人。数十年来,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一流的诊疗水平使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深受广大肿瘤患者的信任。近年来,该科室的手术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已超过1700台/年。

赫捷医生简介:赫捷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赫捷院长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进入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赫捷院长擅长做各种胸外科手术,如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心包内全肺切除术、贲门癌根治术、食管胸上段肿瘤根治术、食管胸中下段肿瘤根治术、弓上弓下吻合术、颈部吻合术及隆凸成型术、袖状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黄国俊医生简介:黄国俊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英国皇家外科医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黄国俊教授擅长诊治食管癌、肺癌及各种胸部肿瘤。

腹部外科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8篇

参观时间:2004年2月18日参观地点:重庆市中山医院带队老师:王平2月18日,星期三,天气晴好。下午1点15分,我们生物医学工程2000级全体同学,共30名,在学校大门集合完毕。1点30分,我们在王平老师的带领下乘车前往本次实习的地点,重庆市中山医院。在路途中,王平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本次实习的目的及重点,并且提出了一些参观实习中需要注意的纪律和要求。我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学习的重点在于各种医疗仪器,医疗器械和设备,本次实习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对于我们所学过的各种仪器设备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从而把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中的技术联系与结合起来。中山医院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中山路上,这家医院占地面积并不很大,但是它拥有的设备和仪器却在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心脑血管和放射治疗中心,具有其他医院所不具备的先进技术设备和治疗方法手段。因此,我们此次参观实习的对象选择了中山医院。由于医院是一个特殊人群聚集的地方,病人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秩序,避免高声喧哗,以免对医院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同时,在参观过程中,要随时留心,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而不是走马观花,一无所获。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中山医院。这是闹市中的一个并不十分显眼的大门,院落也不大,医院中心广场树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后面的幕墙上书写着中山医院的历史和现状。院内绿树成荫,间或有鲜花点缀其中,气氛祥和。三三两两的病患正在午后的阳光下散步或聊天。我们的到来显然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毕竟医院里是难得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的。中山医院设备科的孙科长了我们的到来,并且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参观的安排。我们将依次参观放疗中心、心血管治疗中心、ICU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心脏电生理研究室、心脏影像研究室以及检验科等。在孙科长的带领安排下,我们开始了本次参观实习。一、放疗中心放疗中心,即放射治疗中心,位于地下三层,中心建筑的墙体厚达1.8米,均是一次灌注,无缝隙。这样的建筑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放射线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放射治疗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指主要利用高能X射线、电子线及Y射线等进行局部治疗而达到摧毁肿瘤病灶的目的。目前,恶性肿瘤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可采取的治疗方法通常有三种,分别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通过放射治疗可减缓控制的肿瘤占发病总数的85%,这样的高有效性使得放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适形调强”为主流的现代放疗,成为当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其特点为对于治疗部位的定位精确度高,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放疗又可以分为内照式、外照式、三维适形放疗等方式。据中山医院放疗中心的黄主任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可以提供放疗的医院共有1200多家,而达到饱和则需要3000多家医院。这说明放疗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普及,具有广阔前景。中山医院的放疗中心由以下几部分构成:TPS计划站、后装机室、加速器控制室、治疗室。病人首先要进行放疗定位,即确定放疗的针对范围,然后通过TPS计划站进行计划,该过程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治疗方案的优化组合,得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相应采取内放或外放,内放即照射源发出射线,照射腔内管内肿瘤;外放是利用直线加速器产生X射线,进行治疗。放疗中心拥有的主要放疗设备1)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SL—1型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通过X射线透视观察,定位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肿瘤患者在放疗前检查、制定、确认治疗计划的必备设备。特点:1、图像清晰:不论在低亮度,还是在高亮度条件下都能获得高质量图像。 2、各种模拟参数,显示精度高,重复性好。 3、可自动设置机架角度,源皮距SAD。 4、影像增强器的扫描范围大,并可与光阑同步移动。 5、具有末帧图像锁存功能。 操作方式:全部模拟检查均可通过电视监测隔室操作,控制台具有控制、显示数据等功能。必要时可用手控器近台操作。2)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XHDRl8高剂量率遥控后装治疗机后装技术最初只是应用于妇科肿瘤的治疗,后来发展到广泛应用于治疗鼻咽癌、食道癌等等腔内肿瘤,即作为内照式与外照式之间的填充。目前后装技术使放疗对于腔内肿瘤的治疗效果可达到手术水平,甚至优于手术治疗,因此成为治疗腔内肿瘤的首选方法。3)德国SIEMENS公司Primus6/15MV双光子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多叶光栅(3—D) PRIMUS是西门子公司专为调强治疗而研制的最新型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该机为全数字化处理,自动化程度高,精确可靠,可进行高质量放疗。PRIMUS意指Productivity(高效),Reliability(稳定可靠),IntensityModulation(调强)和UnifiedStructure(结构统一)。新的固态化技术使PRIMUS的体积较之早期的MEVATRONK减少了76%。这意味着客户可以大大的节省机房面积,因而也就节省了机房造价。中山医院购进这台设备耗资70多万美金。该机可以发射两种射线(电子线和X射线)进行放疗。X射线可根据肿瘤深浅选择使用不同的档位,共分6档。4)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核医学;虚拟实验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61-02

Application of Virtual Laboratory in Experiment Teaching of Nuclear Medicine//TAO Shaoneng, HUANG He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ception of virtual laboratory, in the actual teaching 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Vir-tual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will be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future nuclear medicin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nuclear medicine; virtual laboratory;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或者说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实验课在核医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课教学是核医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在目前的高等医学院校核医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提高核医学实验课教学水平,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核医学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构建虚拟实验室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1]。

2 核医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核医学的内容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治疗和体外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有相应的实验课,这些技能是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核医学涉及的内容可以发现,核医学实验课跨度大,涉及影像和临床检验等多种临床技术。同时,放射性核素对人体会产生危害,由于学生对放射性的畏惧心理[2],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不愿动手,这给核医学实验课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核医学实验课教学几乎都存在教学课时较少,教学手段单一,实验经费不足,学生对其认识不足,有些实验需要的大型医疗设备不足等问题。

3 核医学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其作用

何谓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由美国的威廉・沃尔夫在1989年首先提出,是由计算机模拟真实实验环境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计算机上构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操作人员通过相应设备对虚拟的目标进行操控,从而产生与真实环境相近的体验[3]。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全、协作性等特点[4]。

核医学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结合核医学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利用3D、VRML、HTML、Max等软件制作出与核医学相关模型,将SPECT、PET/CT、放射免疫分析仪等数据导入相应软件中,模拟出实验场地、设备、仪器和各种所需要的试剂药品,结合实验要求,开发出虚拟实验室。通过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可将核医学虚拟实验室分为体外分析、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治疗等几个模块,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人机交互,从多种角度观察、操作和学习,更加深入地投入所学知识中。

虚拟实验室应用于核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避免了放射性辐射的危害。核医学实验都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临床学科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核医学实验几乎都是放射性实验,所用的放射源多数是开放性的,对操作者的放射性辐射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造成对机体的确定性和随机性效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5]。虚拟实验室为仿真实验室,提供了等同于真实的实验环境,但是不接触放射源,避免了放射性辐射。

2)增强了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虚拟实验室可以将实验过程中的图像、文字、动画和声音等各因素融为一体,因而具有智能性、仿真性、趣味性、随意性、多样性等特点[6]。这些特点使虚拟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7],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3)降低实验室成本。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所需实验设备、试剂、药品和教学人员等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虚拟实验室可以提供学生利用电脑进行操作,获得实验的真实感受,使实验教学效果不变,但是大大降低实验成本。另外,虚拟实验室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大型医疗仪器的重复购置,节约了教学资本[8]。

虚拟实验室的局限 虽然虚拟实验室有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不能完全取代真实实验。原因在于:

1)虚拟实验室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操作,无法锻炼学生真正的动手能力;

2)真实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干扰因素和一些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出现,这是虚拟实验无法模拟的;

3)虚拟实验对教师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要求,而医学高等院校教师一般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较薄弱,这是当前医学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4)虚拟实验一般是一人完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结语

虚拟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教学平台,拥有传统实验教学无可比拟的一些优势,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多所大学将虚拟实验室应用于医学实验教学,成为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但是,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相比较,仍有一些弊端。实践证明,在核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构建虚拟实验室具有重要意义,符合核医学教学改革方向,必将为核医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要扬长避短,使其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尚辉,娄岩,刘佳,等.基于医学教学的虚拟实验室建设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639-641.

[2]郝喜燕,王雪梅,张凯秀.核医学学生放射性药物制备带教体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S2):396-398.

[3]刘胜兵,王鑫泉,曹利仙,等.虚拟实验室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157-158,203.

[4]许晔.虚拟实验室技术在生物教W中的应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36-37.

[5]张凯秀,王雪梅,郝喜燕.放射性辐射防护的理论实践转换临床带教[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S2):400-402.

[6]赵宏波,李增江,何新民.虚拟实验室在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应用展望[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16(1):46-47.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10篇

4期个人放射剂量监测,对10台介入放射设备手术者位和助手位按头部、胸部、腹部、下肢和足部位置进行透视区辐射水平检测。结果:13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男性66.4%(87/131),女性33.6%(44/131)。个人年累积剂量均

10台介入放射设备,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位置辐射剂量大于400 μGy/h占19.0%(19/100),其中手术者位20.0%(10/50),助手位18.0%(9/50),两者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字2=0.07,P=0.80)。手术者下肢位辐射剂量最高为459.40 μGy/h,其次为腹位215.80 μGy/h,手术者位不同部位辐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05,P=0.03);助手腹位辐射剂量最高为303.95 μGy/h,其次为下肢位257.25 μGy/h,助手位不同部位辐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54,P=0.01)。手术者与助手的不同部位辐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66)。结论:某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较低,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腹位、下肢位存在漏射线,应加强辐射防护。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受照剂量; 辐射防护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xposure dose and the radiation level of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taff for protected the health of them.Method:6 hospital with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ere selected in 2015,the exposure dose of 131 staff with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ere monitored 4 times in 1 year.The levels of radiation in the area of head, chest,abdomen,legs and feet were measured in 10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devices.Result:The 131 staff with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had male 66.4%(87/131),female 33.6%(44/131).Individual integral doses were

【Key words】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Exposure dose; Radiation prot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Hengli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4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4.038

近年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放射技术应用突飞猛进,已在医疗卫生、工业、环境和材料改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其在疾病诊疗中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且定位准确、疗效好、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放射技术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2-3]。但由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长时间、近距离、高剂量接触X射线,致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较大剂量的射线辐射[3]。为了解某市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状况,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现对其辐射水平进行了调查。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医务人员理论和实践水平、操作熟练程度要求都较为严格,长时间近距离的照射造成该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检测值偏高[12]。由于介入放射学具有曝光剂量大、时间长、床旁操作的特点,使介入成为放射防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13]。对江苏省、四川省、太原市、武汉市等地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测结果显示,以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14-17],提示医疗职业性放射防护的重点防护对象应是从事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应针对该人群采取重点措施。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落实国家放射防护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对放射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反映放射工作人员暴露剂量及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18-19]。

医疗单位必须重视做好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认真开展对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以保证剂量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暴露剂量较高的职业人群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工作培训,严格要求介入工作人员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和技术水平,减少辐射危害。各医疗机构要承担起放射防护主体责任,完成操作规程,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防护条件和设备,将放射性损害降到最低[20-21]。

参考文献

[1]范淑玉,林洁清,周少霞,等.基层医院放射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85-87.

[2]王媛媛,曹晶杰,蒋潮涌.华蟾素胶囊联合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骨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5):56-59.

[3]武大鹏,万玲,娄云,等.脑血管造影术中X射线机房内辐射剂量分布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1,31(4):387-390.

[4]赵琰.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7):693-694.

[5]韦宏旷,唐孟俭,覃志英,等.2013-2014 年广西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17):2438-2440.

[6]徐福良,安岩.2010-2012年莱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3):311-313.

[7]张小乐,布敬双,李舟贵,等.贵州省2010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1):96-97.

[8]高美丽,刘晓玲,刘铁,等.2010-2014年房山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6,31(3):142-144.

[9]杨彦文,殷强,牛庆国,等.河北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3):1589-1590.

[10]宣志强,郦依华,赵尧贤,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32-1333.

[11]郁鹏,程玉玺,刘澜涛,等.介入诊疗中重要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测定与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6):573-575.

[12]刘博莹,苑秀军.2009-2013年沈阳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12):964-966.

[13]崔志伟,俞太念,卢海萍,等.2005-2012年嘉定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11):618-619.

[14]严俊.2009-2011年四川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09-913.

[15]秦永春.江苏省2009-2011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70-573.

[16]石梦蝶,王虹,沈勇君.武汉市2009-2013 年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54-57.

[17]李小莉,周芸竹,于德娥.2010-2013年我国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现状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16):2193-2196.

[18]叶倩鸥,郭璇.2005-2008年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5):406.

[19]石瑞芬,陈松根,董雪梅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增高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6,43(1):118-120.

[20]李明芳,张素芬,Z育新,等.2003-2012年广东省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41(5):527-529.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11篇

军队中成长起来的专家

陈杞教授出生于1932年,如今已近八句高龄。他18岁参军,在人民军队里成长、学习,1956年毕业于医科大学,之后分配到第二军医大学工作,如今已是享受军级待遇的退休教授。

在军队的医学类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领域都离不开和军事医学的相关联系,陈杞教授在自己的军医生涯中曾先后从事过实验性核辐射病理学、放射毒理学、放射性核素标记、示踪和探测,以及非放射性超微量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他还曾担任该校放射医学教研室的教授、主任等职务,是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校专家组成员,为学校的基础核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代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技术骨干,并对我国的实验核医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多年的军旅和从医生涯中,陈杞教授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教学事业。因为在专业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他曾历任中华核医学学会委员会的委员和常务委员、中华核医学实验核医学学组组长、中华核医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军核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原子核学会理事会理事及名誉理事、上海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同位素协会(IIS)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成员(第四、五届)、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中华核医学杂志、核技术杂志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编审等职务。

陈杞教授主编的专业学术著作包括《核生物医学》、《实验核医学》等5部,此外还参编了《核科学技术辞典》、《军事医学辞典》等5部著作。他发表的有科技价值的专业论文超过了百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和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他是一项国家发明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并且两次荣立全军三等功,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部级专家。

用心血收获的丰硕成果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陈杞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研制微型化液体闪砾测量的技术,设计和完成了一系列装置及测量方法,检测结果达常规测量水平,大大节省了器材并明显缩小放射废物数量,为此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教授的工作主要是在课堂和实验室研究核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发展和创新,但他所做的决不止步于此,而是更注重将研究取得的成果产业化、应用化。让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民众。例如,他与西安262仪器厂协作,成功地研制和生产了细胞代谢快速闪烁计数器,同时还设计了顶管式CO2扑集装置和连动的加温、振动、连续测量系统,形成和生产了配套的试剂和仪器,这项技术于1988年获得核工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他在发光分析和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研究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由此研制成的发光光度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陈杞教授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技术,主要进行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萤光分析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研究。为了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工作得到推广应用和落实,陈教授与北京总医院、天津医科院放研所及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协作、分工和联合攻关,他们还召开过三次全国性专业性研讨会,历经15年完成了“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萤光免疫分析技术及仪器国产化的系列研究”,后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萤光免疫分析技术是一种非放射性超微量分析技术,具有高度灵敏性、检测快速和数据结果稳定等特点。其成功凝聚了陈杞教授的智慧和心血,目前已有多家单位加入到多方面研究的行列当中,将本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之中。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介入放射性技术 应用与进展 非血管性

1. 介入放射技术的定义域发展史

介入放射技术是指在专业影像设备的监视与观察下,通过一些皮穿刺或者其他的一些可行方法,把一些针对与不同人的病变区域的特制导管或者导丝等器械放入患者的身体中,从而使得那些病变的区域能得到更好地治疗的一个过程,当然,这其实也是属于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于我们的人体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不仅仅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在治疗完成以后的日程生活中也是有很多潜在的帮助的[1]。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一说法在1967年由Margulis最先提出来的,在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以及一些新型产品的出现,这类治疗方法也被应用到了更多的领域,而且在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治疗的范围更广[2]。对于介入放射学这类技术主要是以影像诊断学以及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然后再结合其他的一些医疗原理,从而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技术,虽然需要掌握的技术是比较多的,但是其带给我们的好处也是很多的。

2. 非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的含义与仪器设备

2.1、非血管性的含义与医疗仪器[1]

现在介入放射技术在非血管性中也应用的比较广泛了,对于非血管性介质,它就是一类在医学影像学导向下采用那些非经血管腔道部位所做的介质性诊治方法,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以及医疗设备的进步,非血管性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了,而且其现在在医疗领域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和内、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学之一,给那些身患疾病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有很好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同时也使得我们的身体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对于一些以前难以治疗的疾病不再会有恐惧的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去面对这些疾病。

2.2、非血管性的优点与可行性

对于非血管性介入这类技术的优点也是有很多很多的,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微创性、高效性、准确性、可重复性以及低病发症,而对于这些优点,都是对于进行手术的患者有着更大的安全保障,手术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在疾病被治愈以后也不用去担心其复发的可能性,只要我们能在手术以后按照医生的吩咐去执行[2]。

3. 非血管介入放射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与范围

3.1、非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的医疗范围

对于非血管性介入,在支架技术出现以后,让这类技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所取得的效果更为肯定了,而且其涉及到的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张中,在不久的将来,这类技术肯定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惊喜的。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类技术主要的适用范围还是在管狭隘扩张成形术,经皮穿刺引流与吸脂术,还有一个用的比较广泛的就是经皮椎间盘突出切吸术,因为对于以上的一些疾病都是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手术来起到治愈的效果的,而非血管性介入这类医疗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肯好的了解到我们所换的疾病的源头在哪里,从而可以在手机小面积的前提下进行更好的治疗。

3.2、非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的应用情况

现在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在骨关节这类疾病的诊治中也是有了很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腰椎间盘这方面的,在CT、超声波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以后,这类疾病也有了更好的治疗的方法,从而可以更好的造福那些患有疾病的人们[3]。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这也使得我们能更加清楚的看到我们身体内部的情况,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数码产品的分辨率更高,因此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变得安全性更高,懂得这门技术的医务人员也是在不断的上升中,懂的人多,技术自然就会有更大的提升【3】。

骨关节疾病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主要好处还是在于创伤小,因为其是属于微创手术,而且治疗的效果也是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了的,在后期的复况也是很少出现的,因为不管是怎么样的手术,对于我们的身体都是会有很多的后遗症的,但是非血管性介入这类技术在这方面也是有了很大的保证,使这种后遗症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对于这类疾病所需要的仪器的操作要求也是比较低的,这也是其会应用这么宽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随着非血管性介入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前能够明确骨头病状的病理性质,这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与任务,只有治疗的部位更加准确,安全性当然也会有更大的保障了的。非血管性介入这类微创手术在手术前精确定位与否是成功的关键,正是由于现在我们能做到了这一步,所以其成功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85以上,可以说这类技术对于我们患者在治疗时时没有什么风险了的。

4.结束语

相信在以后的科技发展中,随着科技水平的综合提升,对于非血管性介入的这类医疗方法肯定还会有很多的促进作用,技术肯定也会有更大的提升,而且其应用的范围会更广,对于我们所患有的一些疑难疾病会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非血管性介入所带给我们的好处,这类技术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简单与真实,也更加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肖恩华. 介入放射学[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04-03.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电离辐射 医学领域 福建省

1 前言

自1895年、1896年伦琴和贝克勒尔相继发现X射线和放射性铀以来,电离辐射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当数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历史最久、普及最广、影响最大。从图1可见,电离辐射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已发展为相对独立的X射线诊断学(包括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肿瘤学三大现代医学学科。这些学科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省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电离辐射应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放射性损害的危险。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安全性与最终的诊疗效果取决于放射诊疗医师、物理剂量人员和放射治疗技师的素质、医院的管理与电离辐射设备技术性能的综合水平。本文对我省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现状作简要的分析介绍。

* 第一执笔人:金益和,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福建省核学会秘书长。

2 放射肿瘤学(放射治疗)

2.1 基本情况

恶性肿瘤是目前全世界公众最关注的疾病之一。我国疾病死因谱中,癌症死亡男性占第二位,女性占第三位,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100万例。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约60~70%的癌症病人要接受放射治疗。我省现有人口约3440万,现正在使用的放射治疗设备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1]。从表1可见,截止至2008年,包括部队医院在内,我省现有正在运行的放射治疗单位28家,各类放射治疗机器共103台。与上世纪80年代的5家和8台设备相比,可以说近20年来我省放射肿瘤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2 存在问题

2.2.1 取证率偏低

我国对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实行许可证制度。从表1可见,除部队医院由联勤部负责监督管理外,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的放疗设备正在运行的22家医院中有7家尚未取得或未完全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原射线装置或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

2.2.2 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体系不够规范或实施不严格

如上所述,放射治疗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放疗医师、物理剂量人员和放射治疗技师的素质以及医院的管理与电离辐射设备技术性能的综合水平。为了取得满意的疗效和保证医患双方的安全,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来加以保证。《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对放射治疗科室所必须配备的人员资格、设备配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省卫生厅医政处“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中心”的调查,全省放射治疗单位的放射物理师配备率仅为62%,放疗临床医师、放射物理师和技术员培训合格率分别为58%、80%和62%。设备配置也不能满足质量保证的要求,如“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大部分单位尚未配置,模拟定位机的配置率也只有达到70%,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放射事故的隐患。

2.2.3 设备配置水平各地不平衡

从表2可见,我省各地区的放射治疗设备人口覆盖率相差较大。每百万人口放射治疗设备的地区差高达6倍。从中也可一定程度反映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差距。

3 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是直接利用核素来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学科,不仅能显示组织器官的形态,而且能反映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不仅能对体内各种活性物质进行精确测定,而且对某些疾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核医学科已成为现代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要学科。我省设置核医学科的医院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家发展到现在的20家。

3.1基本情况

从表3可见,我省现有核医学科的医疗单位共20家,其中福州市9家,南平市为核医学科空白地区。全省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共有138名,其中70%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情况好于放射治疗学科。我省核医学科使用的核素种类较集中,使用主要的核素有131I 、99mTc 、90Sr等。有9家医院核医学科配备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有3家使用符合电路ECT,有4家使用PETCT机(其中3家配备回旋加速器)。

3.2 存在主要问题

3.2.1 全省核医学科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很不均衡,福州市就占全省核医学科数的40%,而分布在县级的核医学科只有3家,这与卫生部规定我国二、三级医院须设核医学科的要求相比相距甚远。我省核医学科的总体发展水平,例如使用放射性核素种类、开展核医学诊治项目、放射性核素的用量等也与外省有较大差距。

3.2.2 与放射治疗情况相似,持有效许可证率较低。除部队医院外,截止到2007年1月,我省核医学科持有效《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的单位数为67%,持有效《放射工作人员证》工作人员数占65%,因此,与卫生部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3.2.3 根据2001年的监测结果[2],核医学科单位普遍存在不能严格执行放射性药物和试剂的操作规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用于放射性药物分装的操作台表面污染水平已接近或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有6家;有的核医学科的不同工作场所存在交叉污染,工作服、手表面、登记本、计算器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有3家医院没有建立放射源管理帐本,不能执行放射源库专人管理制度;有3家核医学科分装操作场所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超过国家标准导出限值;半数核医学科的放射性废物桶无放射性标志,大多数单位不能严格执行核医学的“三区”管理原则等等。

3.2.4 缺少核医学影像与应用质量控制制度。建立核医学影像与应用质量控制制度是降低患者与受检者电离辐射受照剂量、提高诊疗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国外和我国的部分省市已将核医学影像与应用质量控制列为政府监管项目,而我省除极少数核医学诊疗机构自行开展简单的质控检测外,尚未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监管规范与制度。

4 X射线诊断学

X射线诊断学也称为放射学,是电离辐射最早应用于医学而创建的一门学科,其在电离辐射应用乃至于医学科学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图1可见,现代X射线诊断学是电离辐射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影像学、电子加速器、核医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相结合,包括介入放射学在内并具有多种分支学科如CT(X射线计算器断层摄影装置)、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R(数字摄影)、CR(计算器摄影); 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器断层显像装置)、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器断层显像装置)的一门全新的医学学科。可以说,没有放射学就没有现代医学。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3号的大型医用设备目录,在我省医疗部门普遍应用并受到医患双方广泛重视的CT机的情况。

4.1 基本情况

我省目前正使用的CT机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福建省现正在运行的CT机有132台(包括部队共140台),其中二手机32台,占24.2% 。根据全省CT应用质量检测结果[3],一手机除国产机阿尔派外全部初评合格,初评合格率为98%。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二手CT机台数。

二手机初评合格率为90.7%,经整改后仍不合格被责令淘汰1台。其中厦门市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CT机数量最多,为7.3台/百万人。132台CT机中,SIMENS和 GE公司生产的占60%以上,其余分别为岛津、日立、东芝、Picker、Elslint、Technicare、阿尔派公司生产。

4.2 问题

4.2.1 部分地区二手CT机所占份额过高,超过50%。

4.2.2 CT机的地区分布如其他大型医疗设备一样,分布不均。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CT机数量地区间最大差3.7倍。

5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电离辐射属于高度危害的致职业病因素。自1896年X射线用于医学领域以来,致力于发展这项事业的先驱者们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为我们安全利用电离辐射造福于人类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完整的放射卫生的理论体系和放射防护技术标准。其中,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限值,是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安全的最重要的电离辐射基本标准之一。IAEA、ICRP、UNSCEAR等国际组织都有相应的推荐限值标准,世界各国也参照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各国政府为保证标准的执行,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甚至于专项法律。现在可以说,涉及电离辐射工作既是最危险的工作,也是最安全的工作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们参照各个时期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尤其是“九五”以来,参照《电离辐射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与卫生部长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监测。表5、6、7分别是2002年和2006年的监测结果。从表可见,全省医学领域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有效剂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限值,因此我省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工作人员是安全的。

从表5、6、7可见,尽管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剂量都在安全范围之内,但不同工作类型的人员所受剂量因处理辐射种类、操作方法、工作条件等不同而不同,核医学科的人员受剂量最高。另外,同一工作类型因设备质量、防护条件、操作和管理水平不同,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剂量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医院等级越高,平均所受剂量就越低。

从表5还可看出,我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较低,不足50%,与国家规定的所有放射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要求相去甚远。

6 总结

综上所述,我省电离辐射医学应用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飞速的发展。但从表8可见,我省医用电离辐射设备每百万人平均拥有量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该指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地区的医疗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表8所示的数据说明我省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水平与我省城市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达全国第6位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全国范围,福建省是属于电离辐射医学应用起步较晚,底子薄、欠帐多的地区,近年来尽管发展较快,但跟不上全省国民经济发展步伐也是可以理解的。

(2) 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上还延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尤其是使用放射性大型医用设备的行政许可难、手续烦、管理部门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例如,核医学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卫生、环保、药监、技术监督等,各部门管理规定条文多不胜数,相互矛盾之处也不鲜见;一台CT机需要办理的证件仅在卫生行政部门就有4种,再加上技术监督、环保部门等,令使用或申报单位无所适从。再如,时至今日全省各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组成早已今非昔比了,加之以前被认为贵重的“大型”放射性医用设备,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早已成为受检(治)者普遍可以接受甚至被认为不可缺少的常规诊治手段,而有关部门至今还在坚持引用多年以前的“大型医用设备”的按人口分布的配置规定来进行行政许可,这样难免与社会发展和民众的需求相悖。

注:WHO医疗保健水平定义: 平均每位医生服务人数小于1000人为Ⅰ级,1000~3000人为Ⅱ级,3000~10000人为Ⅲ级,10000人以上Ⅳ级.

(3)电离辐射医疗应用单位的观念偏颇,总认为设备配置要“一步到位”,设备价格越昂贵、技术指标越高、配置越复杂就越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X射线治疗机配置情况,我省只有光前医院配置一台,其他医院都不屑一顾,全省每百万人平均仅0.03台,而世界上即使是医疗保证水平Ⅰ级,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还有2.7台。部分单位主管人员在配置放射设备时不是从实际需要和本单位的技术水平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如配置医用加速器一定要进口的,射线能量要15MV以上的。实际上,对于一般医院而言,能量6MV射线使用率超过96%。这种偏颇的配置理念无形中造成了电离辐射应用“门槛”的提高,影响了电离辐射在我省医疗领域的应用和普及。

另外需要着重指出,我国卫生部于2005年先后公布并实施了《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程序》。上述文件明确规定,卫生医疗机构必须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放射诊疗项目。但至今,我省尚存在正在进行放射诊疗工作的医院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这不仅存在严重的医疗事故隐患,而且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管理体制上原因也有行政监督和技术服务不到位、医疗机构与医技人员不重视或不配合等原因。今后应理顺管理体制,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加快发展福建省电离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益和, 翁振乾, 郭进瑞, 黄海潮. 福建省放射治疗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 47-48.

[2] 郭进瑞, 翁振乾, 黄丽华, 方国秋, 金益和. 福建省临床核医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1).

[3] 黄海潮. 福建省CT机应用质量检测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2000,9(2).

[4] 林美榕, 黄丽华, 徐利亚, 赖苏克, 陈纪溪. 福建省2000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的监测[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1, 2(23): 89.

课题组成员:

1. 金益和,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福建省核学会秘书长。

2. 魏伟奇,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放射卫生分会会长。

3. 陈新弟,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放射卫生科科长。

4. 翁振乾,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14篇

【摘要】:影像物理学是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肿瘤放射治疗学和核医学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影像物理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影像物理学在四大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影像物理学知识解决了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为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影像物理学;声学;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范文第15篇

一、结果与分析

(一)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审查情况2012年全省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共计755个,其中放射防护预评价项目360个,预评价率为85.28%;控制效果评价项目395个,控制效果评价率为96.70%。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建设项目卫生审核验收优于放射诊断,这主要与放射治疗工作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医院、核医学工作主要集中于二级乙等以上医院,医院重视放射卫生工作并具有较高管理水平有关。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由于放射防护法律法规知识缺乏,不够重视放射卫生工作,致使X射线影像诊断审查率相对较低。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情况详见表1。

(二)放射诊疗安全防护情况本次检查放射诊疗设备8837台,开展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监测8501台,检测率为96.20%。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配置率为93.08%,受检者防护用品的配置率为89.06%。检查发现,我省多数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都能开展定期防护性能检测,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的放射诊疗单位均能按要求配备并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辐射检测仪器。但少部分医疗机构对放射诊疗防护重视程度较低,对放射诊疗设备安全防护与质量安全控制检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防护经费投入少或基本不投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薄弱,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不足和使用率低等问题仍存在。突出表现为:一是部分民营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认为放射诊疗设备和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的检测费用高于影像科目带来的经济收益,不愿意或拒绝检测。二是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有限甚至没有配备,放射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医疗机构配备的受检者防护用品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有的防护用品比较陈旧,没有铅当量标识或达不到0.5mm铅当量,不符合受检者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1]。三是部分医疗机构虽然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但存在着防护用品形同虚设的问题。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工作人员接受的散射线极少,而机房墙、机房门、窗等设备均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加之射线损伤近期效应并不明显,从而忽视了自身放射防护。有的由于工作忙,觉得穿戴防护用品笨重费时、不方便,故不愿穿戴防护用品。或者由于工作量过大往往不愿意为受检者进行应有的防护。少数医疗机构已购置防护用品但并不放在各机房内,而是集中放在某一处保管,以致在对患者进行放射检查和治疗时根本不按规定给受检者和陪检者进行相应的放射保护。四是缺乏科学论证,盲目引进。近年来各家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竞相引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数量急剧增加。随着设备剧增而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配置与利用的不合理现象,过高预计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忽视本地经济水平,反而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个别单位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对必要的防护设施的投入一减再减,必要的防护技能培训经费一缩再缩,质量管理松懈,人心涣散,日益暴露出可怕的安全防护隐患。

(三)放射工作人员资质及管理情况1.工作人员配置情况及其资质情况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多数是二、三级综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基本上都能满足放射诊疗的要求,部分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在人员资质问题上,存在使用不具备执业资格的执业助理医师单独执业,聘用一些在其他医院退休但没有变更执业地点的放射诊疗人员执业,有部分医师存在跨专业执业行为,医师执业范围不是影像专业等现象。2.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情况本次检查放射工作人员共计12209名,有11191名开展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为91.7%;有12033名进行了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培训率为98.56%;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0%。检查发现:放射工作人员岗前体检率低,忽视职业禁忌人员的发现。虽然大部分放射诊疗机构都能够按要求开展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但是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长,部分介入工作人员未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四)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放射防护)情况本次检查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放射防护)共计68家,均取得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放射防护)资质,其中40家取得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检测资质,68家取得放射诊疗场所防护评价、检测资质,19家取得个人剂量监测资质,1家取得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资质。检查发现:取得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放射防护)资质的机构均是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放射诊疗场所和个人剂量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少,设备仪器不足且有待更新,导致我省部分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和工作场所防护的检测周期长,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不符合最长不超过90天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绩效改革,开展放射技术卫生服务主动性不强,多数只存在被动应付诊疗场所检测工作的局面,目前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能满足我省日益增长的放射诊疗服务需求。

(五)放射诊疗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12年,全省立案查处放射诊疗机构253家,警告201家,罚款90家,罚款金额42.45万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详见表2。

二、讨论

江苏省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与近几年来各地卫生监督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了医疗机构对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视有关。但是本次调查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卫生监督人才队伍建设卫生监督执法的专业性强的特征较为明显。当前,卫生监督工作正面临卫生监督医改工作深化,卫生监督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的机遇。随着放射诊疗装置的广泛应用,放射卫生工作涉及面广,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专业从事放射卫生监管人员少,很多是兼职的,综合执法在基层单位推广,专业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少之又少,放射卫生监管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担负新时期卫生监督工作的使命和要求,卫生部门应从措施落实、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督导考核等方面全面加强放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利用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对卫生监督员进行全面教育培训,以适应放射卫生监管的需要。

(二)加强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拓宽资质认定工作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机构管理,强化放射卫生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对取得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放射防护)资质的疾控机构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人员的配置、设备的投入和质量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规范服务行业行为、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一方面,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做好民营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形成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满足医疗机构不断增长的放射诊疗检测、评价、指导等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卫生监督执法的专业性特征较为明显,随着工作深入,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技术服务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利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资源,将之作为提高执法水平的手段。

(三)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守法意识加强对放射诊疗单位负责人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普及放射防护法律法规和相关防护知识,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放射诊疗单位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督促放射诊疗单位落实好放射防护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放射防护措施,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其他可能接触放射诊疗放射性危害因素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应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全民防护意识和放射诊疗防护工作的社会监督。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放射诊疗实践的正当性和避免滥用放射诊疗手段。工作中放射工作人员无视放射防护原则和规律必然造成辐射危害,而过分夸大放射危害的后果导致缩手缩脚,甚至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识辐射的危害,了解和掌握放射防护的知识和技能,在利用射线装置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保护人员、环境不受影响。

(四)加强放射诊疗技术准入管理,做好建设项目的审查工作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建立医疗技术准入与管理制度。加强对心血管介入技术等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查处未经准入而开展技术项目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预防性监督工作,落实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审查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新、改、扩建机房的审查,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由于放射防护措施不完善而可能造成的辐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