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形势下需要开展知识管理这一新课题,广大中小企业大都感觉找不到着手点。本文立足知识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可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入手,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希望能对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居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50%左右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受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企业能系统和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信息化建设人手,夯实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循序渐进推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策略。

1.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1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营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1.2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在企业或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竞争和挑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导入

要开展知识管理,首先是要让企业的员工都了解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导入。

1.2.2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总体上监控和管理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最上层。主要包括:总体经营规划、总体质量监控、总体产销监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这些监控和管理贯穿于知识管理工作链,并为工作链服务。

第二,支持业务工作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中间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体会与方法、工作计划总结、工作成果(报告、报表、结论)、工作相关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工作制度以及专家头脑中知识等。

第三,基础方法理论和基本产品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基层,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层支持。主要包括: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产品知识、产品介绍、产品基本特性说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结构。

1.2.3企业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的过程包括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引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等。这些分步过程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平台。

1.2.4知识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明知识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制度或运行机制来保障。

2.中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来源。但近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内外严酷市场竞争环境,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实施知识管理虽然是广大企业寻求发展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对于85%以上以传统产业领域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对知识管理这一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感觉到象是画饼充饥,一下子难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着眼点。

3.推进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识管理是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落后,市场信息陈旧,缺少现代的传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这就注定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知识管理从信息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如果说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就是知识。所以,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这种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基本架构

4.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生产技术装备、原辅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使企业能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运营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企业与市场有效沟通的业务运营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便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3)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实现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程交互衔接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将进一步朝着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临时性、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小组为主导、扁平化运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发展。

4.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途径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解决方案与大型企业有明显不同。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起点低,不能照搬大企业“高投入、长周期”的信息化模式,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寻找一条经济、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笔者认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应该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asp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j]~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象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asp模式在满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需求方面,同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基本一样,诸如寻找客户、扩大市场、财务电子化、生产计划、销售和存货信息管理等,asp模式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一些传统方式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多地点管理、多分支机构、扩展应用和升级换代等,asp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解决方案。asp服务商,与网络营运商、咨询顾问公司、公共服务公司以及应用软件供应商,形成稳定、强大的服务联盟,可以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平台租用,使企业减少信息化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致力于本业发展。在国外,asp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6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sp模式。可以断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asp模式,定能成为国际性的潮流。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形势下需要开展知识管理这一新课题,广大中小企业大都感觉找不到着手点。本文立足知识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可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入手,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希望能对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居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50%左右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受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企业能系统和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信息化建设人手,夯实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循序渐进推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策略。

1.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1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营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1.2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在企业或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竞争和挑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导入

要开展知识管理,首先是要让企业的员工都了解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导入。

1.2.2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总体上监控和管理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最上层。主要包括:总体经营规划、总体质量监控、总体产销监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这些监控和管理贯穿于知识管理工作链,并为工作链服务。

第二,支持业务工作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中间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体会与方法、工作计划总结、工作成果(报告、报表、结论)、工作相关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工作制度以及专家头脑中知识等。

第三,基础方法理论和基本产品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基层,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层支持。主要包括: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产品知识、产品介绍、产品基本特性说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结构。

1.2.3企业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的过程包括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引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等。这些分步过程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平台。

1.2.4知识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明知识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制度或运行机制来保障。

2.中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来源。但近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内外严酷市场竞争环境,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实施知识管理虽然是广大企业寻求发展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对于85%以上以传统产业领域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对知识管理这一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感觉到象是画饼充饥,一下子难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着眼点。

3.推进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识管理是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落后,市场信息陈旧,缺少现代的传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这就注定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知识管理从信息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如果说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就是知识。所以,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这种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基本架构

4.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生产技术装备、原辅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使企业能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运营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企业与市场有效沟通的业务运营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便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3)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实现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程交互衔接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将进一步朝着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临时性、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小组为主导、扁平化运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发展。

4.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途径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解决方案与大型企业有明显不同。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起点低,不能照搬大企业“高投入、长周期”的信息化模式,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寻找一条经济、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笔者认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应该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asp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j]~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象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asp模式在满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需求方面,同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基本一样,诸如寻找客户、扩大市场、财务电子化、生产计划、销售和存货信息管理等,asp模式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一些传统方式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多地点管理、多分支机构、扩展应用和升级换代等,asp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解决方案。asp服务商,与网络营运商、咨询顾问公司、公共服务公司以及应用软件供应商,形成稳定、强大的服务联盟,可以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平台租用,使企业减少信息化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致力于本业发展。在国外,asp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6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sp模式。可以断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asp模式,定能成为国际性的潮流。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ERP沙盘;体验式;实践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71-02

体验式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仿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验式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和机械、制造等高职专业相比,经管类专业由于其学科性质的原因,在应用体验式实践教学方面,受到种种限制。近年来,虽然也有诸多的研究在探讨经管类专业的体验式教学,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难以有其借鉴和推广价值。体验式实践教学,重在学生体验的感觉、体验的参与度、体验的效果(体验的收获)等方面因素。如何提升体验式实践教学的作用,尤其是是否可以在校内进行企业相关岗位的体验式实践,成为经管类专业讨论、研讨的重点。本文尝试从课程重新定位、创新设计思路、重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探讨ERP沙盘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全视角,力争为经管类体验式实践教学提供提供一种借鉴。

一、重新课程定位

ERP沙盘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能够对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战略管理、市场分析、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方面的一些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型的企业模拟经营活动,让学生掌握企业不同部门所需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培养严谨、创新、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其在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过本课程后,在后期学习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或者专业拓展课程时,能够对各门课程有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能够把ERP管理理念中的精髓部分融通到企业管理中;能够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二、创新设计思路

ERP沙盘课程基于企业中物流管理岗位、生产管理岗位、营销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等,根据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由校企师资共同开发。课程围绕一个模拟企业展开,按照企业实际运营流程设计学习内容以及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市场分析、战略制订、营销策划、生产组织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在仿真的企业模拟平台中,学习并掌握战略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运作、物流采购等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

课程把生产、营销、物流、财务等岗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协同融合,学生通过在仿真市场环境下自主经营模拟企业,对企业的创立,组织结构,业务的基本流程以及经营理念有了直观的了解,并能够掌握市场规律,企业经营规则,同时能够独立完成财务报表,体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打造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

三、重构课程内容

本课程建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上,以企业运营流程为课程主线,通过岗位认知、团队组建、企业模拟经营等多个环节,完成企业6年的管理与经营,让学生亲历企业经营的工作过程,通过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完成课程设计的工作任务,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1.任务一:岗位认知。认知企业模拟经营中所涉及到的总经理岗、生产总监岗、采购总监岗、营销总监岗、财务总监岗等,了解各岗位的职责。

2.任务二:团队组建。在了解各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通过协商、讨论的方式,组建企业经营团队。

3.任务三:经营规则学习。根据团队组建中的人员分工,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应的厂房、生产线、财务、广告营销等经营规则。

4.任务四:企业运营。在各岗位人员对企业经营规则了解、学习后,开始企业6年的经营。在经营过程中,需把生产、采购、营销、财务等内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统筹考虑,各岗位协同推进工作任务。

5.任务五:财务报表制作。在企业6年经营的过程中,需把综合管理费用明细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填制完整。

6.任务六:企业经营总结。在企业6年经营中,对于生产岗、采购岗、营销岗、财务岗等岗位的职责履行情况和企业团队的协作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以为下一轮的企业经营奠定基础。

四、完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团队为组织”的课堂与企业现场、课堂与实训场所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学法。在同样的市场环境当中,8组企业经营小组,需要亲自对企业的财务、生产、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等方面,进行独立决策和经营,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职业技能。

2.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分组对公司不同角色进行扮演来完成工作任务,既能体验到模拟角色的深刻内涵,又能体验沟通、团队对于企业运营的重要性,充分展现企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在沙盘实训中根据情况可对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使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工作职责。

3.学生助教法。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助教,帮助教师上课。选拔高年级的学生作为指导教师的助手,给新生辅导,既可以减轻教师上课时的工作强度,还可以提高助教学生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知识传授和接受上更容易,有着良好的效果。

五、总结

体验式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习的广度和深度。ERP沙盘课程,以企业模拟经营为载体,把相关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物流知识、生产知识等融入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对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找到ERP沙盘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以期能够为经管类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1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

1.1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内涵及特点

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国际化视野、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煤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具有市场研究能力、项目运作能力、管理方案设计及企业运作能力,富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初步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职业经理人素养,具备从事煤炭企业管理综合能力等。根据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其具有以下3个突出特点。(l)应用性。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煤炭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其“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还要创新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2)实践性。实践是实现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重要途径,在设置教学体系时要强调实践性,培养过程要注重实践性,强化各种专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深人煤炭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最重要,缺乏实践谈应用,等于空谈。(3)社会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后要到煤炭企业工作,因此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广泛交际能力等。

1.2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要素

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煤炭企业有行政、人事、劳资、财务、物资供应、煤炭销售、调度、安全、质量、机电、地测、技术等多个管理部门,根据煤炭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要素需包含基本素质、核心素质、拓展素质三大素质和6种能力。

(l)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是个体本身的素质特征,包含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2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能够顺利返回煤炭企业,达到人职匹配的要求,首先需要具备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基础能力主要反映为大学生顺利返回煤炭企业的基础素质,例如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思维等对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煤炭企业管理者需要应对大量的突发事件与各类安全事故,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各种压力和新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稳定的情绪、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特征。

(2)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是与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关键能力特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能力要素,是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煤矿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有关行为。专业知识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实践基础。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安全生产知识、煤炭行业特有的经营知识、资源保护知识、采矿和选矿专业知识,学习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技术,发展煤炭企业管理能力。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是关系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目前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积极探索煤矿安全生产投人机制。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并有创新的、可行的和见效快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思路。煤炭行业特有的经营知识:包括与大客户建立中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产量规模增加后的市场用户安排;对内强化煤质管理,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煤质计划管理,优化采场安排,合理配采,加大洗选力度。资源环境保护:掌握循环经济理念,矿山生态经济管理,矿区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和矿区污水、废气的零排放,矿区的环境整治。采矿和选矿专业知识:采矿和选矿技术或专业工作方法,并持续不断地获取专业技术新知识。掌握市场调查研究的原理与方法,熟悉煤炭企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及相关的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对全球市场和企业发展机遇具有较强的商机洞察力。熟悉煤炭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知晓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路径,能够进行创业战略分析、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探索能力和实干精神、指挥才干和领袖胆识及善于研究的探析能力。掌握项目评价与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分析技术和工具,熟悉项目全过程和分阶段的规范化管理体系,掌握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并能熟练地开展项目运作,具有较强的项目运作与管理能力。掌握煤炭企业运营系统的设计(即设施选址、设施布置、工作设计和作业组织等)、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即生产计划编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生产运营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即设备综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准时与精细生产),具有较强的运营管理能力。掌握企业绩效评价、咨询与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能针对煤炭企业及其所属实际和行业背景,分析、判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源和机理,熟悉企划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咨询与战略决策、商务策划能力。

(3)拓展素质。包括团队合作和适应发展能力。所谓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促使团队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与发展能力是指个体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开发和提高自己的潜能素质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基于胜任力的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2.1课程体系建设

2.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分布、职业胜任力的整体构成及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评价,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模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数学等必修课及人文类的公共选修课,该模块课程的设置以胜任力要素中的身心素质及职业基础能力为理论依据,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素质和能力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熟悉煤炭企业运营的基本内容,具备从事煤炭企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生产运作能力及咨询与决策能力。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研究、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技能开发、企业管理咨询、电子商务、创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管理沟通、商业管理等课程,该模块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为主要目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岗位核心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核心技能模块:围绕煤炭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该模块设置以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及掌握岗位核心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开采方法、工程图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矿物加工概论、煤矿安全管理、煤炭企业生产管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以岗位工作项目或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职业拓展模块: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对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深度和覆盖面不同而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并开拓知识、能力空间,包括管理品质提升训练、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2.1.2加强实践性教学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可以在理论讲授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训练,例如在学习煤炭生产管理、煤炭经营管理、市场调研课程之后加人2一3周的训练,使学生对各课程模块的实际操作、业务技能、持续学习等产生直观印象,培养其相应的胜任力。对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实习,直接向煤炭企业各职能部门(战略管理、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学习各种相关的实践知识,获得在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2.2教师队伍建设

2.2.1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了解煤炭企业实际的老师所教授的学习内容只能是空谈,专业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深人煤炭企业实践,诸如到企业中兼职、与企业合作实施项目、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等,以此积累实践经验;学校实施的青年教师“力行计划”就是很好的方式,推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选派教师到郑煤集团挂职。而通过实践获得的第一手教学材料,也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胜任力。

2.2.2改革教学方法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其次,聘请煤炭企业中对煤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深刻认识的管理专业人员为学生作报告、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聘请其担任学生校外导师,使学生接触煤炭企业管理中实际需要的技能、工具、方法等,加深学生对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认知;第三,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到煤炭企业开展调研,或到煤炭企业兼职,切实掌握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流程与现状。

2.3实验室建设

2.3.1建设校内实验室通过建立煤炭企业管理仿真系统,利用沙盘模拟演练等方法,使学生对煤炭企业管理各个模块产生系统、全面的直观感受;建立专业技能实验室,通过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煤炭生产系统等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建立团队培训基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219-02

知识型企业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值总量,还能为待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是承载着时代性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进步任务的主流企业。当今时代中,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在灵活的商业环境中遭遇了很大的挑战。企业沿用多年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全新的商业环境中日显陈旧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企业服务、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企业经营要素的要求。为了降低此类企业的管理难度,并保证企业高速度发展,对知识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整体规划探究,已是此类企业关注的主要课题。

一、一个世纪以来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从20世纪早期到20世纪中叶

20世纪初期,商业理念处于萌芽阶段,现代商业团体也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投入商业发展的人员规模小,市场实际需求不明确,这就导致了商业发展领域和产品种类全部由生产者决定,消费者对商业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

这一阶段中,由于生产者的数量有限,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生产资料的缺乏等因素制约,导致生产种类十分单一。大部分企业对单一种类的产品进行大规模量化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十分死板,有时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二)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商业市场规模逐渐增加。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市场供求关系已基本成型。生产者与消费者被置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共同主导着商业环境的演变。

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特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被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20世纪早期的批量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生产模式向多种类产品和小数量生产方式过渡,以便适应市场的柔性需求,并随时对生产领域和产品种类进行调整。

(三)从21世纪发展至今

全新的商业环境对企业提出了更为精准的战略目标要求,企业要实现组织扁平系统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企业学习性组织结构,实现科学合理化的企业决策;领导者合理授权,在企业经营中讲求人性化民主管理,以降低企业人才流失风险;企业通过运作组织虚拟化,建立具有灵活多变性质的企业内部组织,使各部门深化合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利益共同享受、风险协同担当,增加企业整体凝聚力。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如果能把控外部商业环境的实际变化,并随之转变自身经营管理模式,定会使企业焕发巨大的活力。

二、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的具体特点

(一)着眼于高新技术行业

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的发展行业与传统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知识型企业往往以创新性领域和创造性项目为根基,具体发展领域有信息技术业、生物技术开发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咨询业等行业。

(二)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在商业环境变化影响下,社会与市场对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现代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知识型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拓思路,并创造发展新的产品或新式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创新能力是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不断地发展创新,可以在企业中形成独有的企业创新文化,从而带动更多企业进步,并推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知识统筹能力强

从创新能力层面考虑,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知识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信息时代中,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企业通过对员工开展时效性知识学习培训,将个人知识资产转化为企业资本,凝结在具体的企业项目之上,逐渐创造并积累企业的隐性资产。优秀的知识统筹管理能力,能够降低由于企业人才流动所造成的的经营风险,并促进企业创新力的维持。

(四)项目规划能力强

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其发展扩大企业规模的实际手段就是优秀项目的实施。项目制定方案的科学合理、项目包含的知识服务信息准确时效性,还有最重要的项目规划管理能力,共同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景。此种企业经过细致调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联的企业项目,试图使项目实施效果维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五)业务拓展速度快

时代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帮助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迅速了解商业信息,及相关市场行情。这类企业对市场方向的前瞻性预测要求很高,通过建设全面专业的业务网络,知识型企业可以加快业务拓展范围的速度,凭借逐步规模化的创新项目推进企业的高速成长。

(六)企业文化发挥核心作用

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的发展资本就是其与时俱进的高水平知识团队,在这个团体中,每一名员工都应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和灵活处理性等特点。企业员工荣辱与共,积极进取,通过有效的沟通协作,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文化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可以增加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使企业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都能安然度过。

三、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发展时期区分

(一)初始创业期

创业者凭借自身创造性无所畏惧的精神创建企业雏型。该阶段企业以研发为重点,重视市场需求,营销和开发是其主体经营管理理念。

(二)集体化时期

这一阶段的企业各部门基本完备,各部门分工明确,荣辱与共,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管理层向员工下达指令,员工按决策层的命令严格执行。此种经营模式注重计划和控制的双向协同。

(三)规范化时期

在员工任务明确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企业内部准则规范,将企业生产面向的区域市场逐渐向主流市场过渡,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该阶段知识型企业的主体经营管理理念是发散和控制。

(四)精细化时期

企业初具规模后,需要凭借更规范、更有层次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可以借助新时代高新信息技术建立管理系统。这一时期,企业的生产价值链不断伸展,通过标准科学的运作方式深入发掘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潜能,以提高各部门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的经营理念是“协调与标准并行”。

(五)战略计划创新时期

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发展至此阶段时,企业规模较大,组织健全完整,生产流程也趋于平稳固定,迫切需要创新思想理念的注入。通过多部门紧密合作,在市场竞争危机意识下开展工作,在企业项目设计中融入时效性信息和创新思维,始终保持企业经营模式的先进合理。

四、以项目推进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

从上面提到的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发展分期来看,各阶段企业都要发掘具有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型企业,立足于企业项目推进,就要利用大量成功案例的积累和项目的开展经验等等核心竞争力,作为拓展业务范围的有力武器,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跨国公司的成功经营经验证明,企业战略、流程、组织、计算方法、员工激励、网络技术、文化理念是其成功的七大要诀,而文化理念恰处于其核心地位。文化理念作为企业运作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可以提高企业的学习借鉴能力,并拓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凭借不断开展进行创新性企业项目,来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所以这类企业的项目的把控和实施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方面,某知识型企业就借助企业自身优势,通过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了所开展业务的拓展速度。该企业主营移动互联网服务咨询行业,以往有过开展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方向的咨询平台的相关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该企业在近年了解到移动终端4G网络即将普及应用的信息,企业领导层通过集中商讨,制定了创建名为“4G网络相关信息咨询平台”的大型企业项目。该知识型企业与中国移动公司接洽,得到了辅助普及4G网络知识的合法授权。企业技术人员对移动4G网络的创建方法、服务原理和资费收取等全方位信息进行了咨询研究,并制作了完整系统的汇总报告。移动4G网络初步投入使用阶段,该企业即完成了“4G网络相关信息资讯平台”的创建,满足了广大网民了解4G网络信息的要求,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也加快了企业的业务拓展速度。

五、以项目推进为基础的知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变化

(一)传统管理方式――项目管理

在这一时期,企业经营者主要着眼于技术研发和市场范围的拓宽。他们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在市场需求、项目成本、时间限制和产品质量等要素的制约下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而没有充分掌握发挥项目管理者“管理”二字的精髓,只是被动地跟随项目实施而完成既定的流程。企业在该阶段不了解项目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项目下属具体部门也不配置管理人才。以上种种弊端在知识型企业的创业期和集体化时期较为常见。没有专门负责项目选择、项目风险评估的团队进行调查,极易引起决策者项目选择的错误,并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现代化管理方式――项目化管理

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扩大了自身规模,并提高了知识技术掌握的程度。相应地,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渐渐形成具有项目化管理性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顺应了商业环境发展的规律,也更易满足市场的柔性需求。

以这一管理模式经营企业,主要表现于企业对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和技术创新的规划统一,不放过企业项目管理的任何一个细节,将企业管理理念上升到企业经营动作理念。企业项目的实质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计划,自有其开端与结局,在实际的实施中分为多个子步骤,是一个需要企业各部门、各阶层协同运作的团体性实践项目。由项目化管理理念出发,从以“部门执行命令”为准则转变到以“满足项目要求”为更高要求,打破死板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人员跨部门集智解决问题和各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未来管理模式发展趋势――项目战略性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基础观;营销知识;营销能力

随着企业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学者们发现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决定企业竞争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掌握的知识,知识基础观(KBV)由此形成。知识基础观认为,企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建立、应用、整合相关的知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企业的优势存在于它们卓越的知识创造与能力获取中。拥有普通技术知识和一流市场能力的公司总是打败了拥有一流技术知识和只有普通市场能力的公司,营销能力的缺乏使企业无力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因此,在理解企业间的绩效差异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营销能力。

一、知识基础观与营销知识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而存在,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现有知识存量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知识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这种知识资源的异质性解释了企业间绩效的差异。1994年,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野中郁次郎(Nonaka)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管理模型。SECI模型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转化概括在一个动态流程图下。他创造了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形成一个“知识螺旋”,体现了企业的知识进化过程:知识从隐性到隐性的社会化模式、从隐性到显性的外显化模式、从显性到显性的组合化模式和从显性到隐性的内隐化模式。

如何定义和测量营销知识,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Moorman和Miner(1997)把营销知识定义为“通过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解释和组织记忆而产生的市场信息”;Kohli和Jawors—ki(1990)从市场导向视角定义营销知识,主要包括市场知识的生成、传播和响应;Hanvanich、Droge和Calantone三位学者基于Srivastava和Bohn等学者的研究,将营销知识定义为对于内嵌于产品开发管理、供应链管理和顾客关系管理的营销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往的营销知识概念大多片面地强调与市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顾客知识和竞争者知识,而忽略了学术界所形成的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工作中积累的营销工作程序和惯例。营销知识是关于如何有效开展营销活动的理论、市场信息和营销程序与惯例的总和。基于上述营销知识的定义,我们将营销知识管理视为:是系统地规划营销知识的过程,是建立相应的组织,创造、传播和创新营销知识的一系列过程,其对象是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隐性与显性知识,包括来自市场营销理论界的营销理论知识、来自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知识以及来自企业内部的关于如何执行日常营销工作的程序和惯例。

二、营销能力的内涵与关键子能力

(一)营销能力的内涵。最早意识到营销能力重要性的学者是Buchele(1962),他对营销能力的内涵和营销能力的质量进行了敏锐的思考。他认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将营销资产捆绑在一起的胶水,可促进营销资产在市场上的有效配置。Hooley等学者(1999)针对营销理论界对于营销能力的构成及它们所影响的层面仍存在混乱的问题,提出一个由营销文化、营销战略和营销操作构成的营销能力层级模型。他们认为营销能力是一个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企业收集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应用于市场相关的需求,使企业为其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并应对竞争的需要。总之,营销能力是在执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是对基础营销资源进行配置,营销能力正是在对基础营销资源不断的“试错”式的配置中得以提高;营销能力的形成以实现营销活动的目的为导向;营销能力是长期营销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组织和员工是营销能力的载体;营销能力是一种才能的存量,这意味着这种存量可以创造、增加,也会耗蚀。

(二)营销能力的关键子能力。营销能力包括三个关键子维度:市场感知能力、顾客联系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市场感知能力是企业在配置基础营销资源,感知市场趋势,做出相应决策和行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存储于组织和员工中的才能存量,包括两个维度:营销政策调整情况和新产品开发数量。顾客联系能力就是企业在配置基础营销资源以识别、建立、保持和提高与关键顾客关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存储于组织和员工中的才能存量。衡量顾客联系能力的成效有:来自经济的维度,顾客保留率;来自感情的维度,顾客满意度。品牌建设能力就是企业在配置基础营销资源以建立、维持、提高和保护品牌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存储于组织和员工中的才能存量,包括三个维度:品牌的市场领导地位、品牌的稳定性和品牌的地理传播性。

三、营销知识管理与营销能力的整合机制

(一)基于KBV的营销知识的动态转化过程

1 组织自身知识与外部组织知识向内部员工Ⅰ型隐性知识的转化。组织通过历史积累,已存储了一定的显性营销知识(如营销理论、执行营销活动的书面化程序等)、隐性营销知识(如营销活动中员工自觉遵守的非书面化的工作惯例)和外部组织知识(如竞争者和供应商拥有的与需求、竞争有关的营销知识)。组织员工通过培训、学习及与外部组织沟通,便会吸收这些知识。此时员工的知识还未在工作流程中得到检验,只是员工头脑中所形成的一些初级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内部员工Ⅰ型隐性知识。

2 内部员工Ⅰ型隐性知识向Ⅱ型隐性知识的转化。在组织员工应用Ⅰ型隐性营销知识不断解决营销工作问题的过程中,内部员工间、内部与外部员工间频繁沟通和交流,逐渐积累起许多有关营销理论、市场信息和营销程序的新的理解,Ⅰ型隐性营销知识上升为包含应用心得的Ⅱ型隐性营销知识。

3 内部员工Ⅱ型隐性知识向内部员工显性知识的转化。具有营销知识管理意识的组织,会建立一种鼓励内部员工通过内省把自己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书面化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防范因员工个人离开组织而带走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隐性知识。通过内省机制,组织的知识得以传播、延续和更新,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惊险的一跃”。

4 内部员工显性知识向组织自身知识的转化和向外部组织的传播。经过内部员工内省并书面化而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知识管理部门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汇总,整合成为系统的市场知识、工作程序和惯例。整合后的营销知识保存到组织的知识记忆库中,进入到新一轮的营销知识的转化循环。内部员工在与外部组织的接触中,将把自己的显性知识传播给外部组织,增加了外部组织关于企业的信息,也促进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提升。

(二)营销知识管理对营销能力的传导机制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当前经济市场的多元化趋向。企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复杂的开放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一定角度上说,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前的市场营销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所谓知识经济,也叫做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理论。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类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具有科技型、创新性、市场化、应用性等特点。知识经济是在传统经济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是在坚持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来取代濒临耗尽的自然资源,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受市场环境制约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市场营销及其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与价值以满足个体需求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相关目标而创造或传递价值、协调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立足于顾客需求为基点,根据实际经验判断获取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期望值,并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通过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新型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经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营销的发展,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营销注重倡导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注重企业经济在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促进了专业性营销调研咨询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三、知识经济对于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1.知识经济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个性化和理性化;开放性市场经济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消费对象的可比性。

2.知识经济对企业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使企业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放性,导致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等都延化为商品,由于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无形性特征,以知识含量为基础的无形产品价值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对象。

3.知识经济对商品价格和分销的影响。当前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商品价格信息调整与定位实现了快捷化沟通。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和应对网上交易销售方式对于传统销售产品方式形成的巨大冲击。

4.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中,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通讯形式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相对于传统的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约束的松散型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来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应面向市场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转变。

四、针对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提出的对策

1.创新营销观念。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坚持市场为导向,立足于顾客需求,依靠科技信息针对顾客需求进行新型产品开发,深化市场营销理念,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拓展产品的市场营销空间,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2.创新营销策略。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及促销的创新。企业产品价值的衡量是以知识含量为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合理地进行产品成本价格控制,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售后服务,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为战略。

3.创新营销管理。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市场营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形式进行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市场营销管理,应基于企业营销的传统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营销监管运行机制,构建市场营销的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协调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提高营销效益。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财务知识营销工作

一、前言

营销和财务是企业的两大不同的职能部门,不论从部门还是从职业来看,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但它们的之间的联系确是相当紧密的,首先,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

1、营销计划和预算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础,而营销计划和预算又必须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

2、市场营销中的销售广告费用、营业费用以及存货成本的支出都必须受到财务管理的控制,而财务管理必须对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控制才能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营销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信用条件以及收账政策对财务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只有通过财务管理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才能使营销活动的成果变为企业的利润。

总之,成功的营销必须有财务的支持,而财务管理又必须以营销为基础,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其次,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如果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那么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市场营销计划也就成了空谈;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营销计划,企业商品的销量就上不去,那么就没有资金的流入,财务管理活动就会出现问题,可见二者彼此制约。又因为营销中有财务,财务中有营销,那么有些活动既是营销问题又是财务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互相转化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

从营销和财务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财务在营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市场营销人员对财务类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组织财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均未考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群和对财务类知识需求的特殊性,而是随意地将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复制”并“粘贴”到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当中,“重命名”为《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学》、《企业会计知识》或《营销会计》等等,不一而足。主要讲述的内容都是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人员工作的基础知识,是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来组织内容的,不能满足营销人员工作的需要。而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财务知识的探讨还非常的少,也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市场营销工作财务知识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以大体分为三种:企划型人才、销售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企划型人才处于调研、规划、设计、决策等环节,侧重于进行销售策划及管理,强调科统筹规划能力;推销型人才处于销售、服务等实际操作一线环节,侧重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销售型人才主要处于操作一线环节中的技术岗位,需要拥有比推销型人才更为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这三类人才都具有彼此难以替代其职责。但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后两种,他们在营销工作中所需要的财务知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财经基本技能知识

首先,营销人员在办理销售业务时必然会用到支票、汇票、本票等票据进行结算,对于支票的填写、支票有效性的鉴别、汇票、本票的办理等,应是营销人员必备的财务技能;其次,营销人员会经常出差,出差前要去财务填写借款单借钱,出差回来要进行费用的报销,即差旅费的报销,则有关借款单、差旅费报销单的填写、各种发票的粘贴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再次,营销人员从事营销工作经常会与发票打交道,那么如何开具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及其使用保管方面的法律规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核要点等也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

2、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现金是营销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在企业里对现金的管理非常严格,对不熟悉财务知识的营销人员来讲,很容易出错,产生的后果也很严重,因此有关现金收款和付款中常见的差错、查找现金差错的方法、收款和付款中造成差错的原因、现金收付业务容易发生差错的时间、现金的管理及库存现金的限额等知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赊销业务也是营销人员经常会做的,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到期时,顾客很可能会拖欠货款,原因可概括为无力偿还和故意拖欠两种,对这两种应收款项应采用不同的收账方法,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收账的技巧。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此,企业应制订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收账政策。营销人员是销售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企业应在营销人员的参与下制订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应收款的管理能力,能对应收账款的成本进行分析。

营销人员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都会与存货发生关系,那么如何合理确定库存成本和最佳订货量、保险储备量及产生滞销存货如何管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这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3、税法及纳税筹划的知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税金问题,与营销人员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印花税。我国税法规定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要交增值税,如果营销人员销售的货物属于消费税的税目,在交增值税的同时还要交消费税;企业有了盈利就要交企业所得税,营销人员的个人工资、劳务报酬的所得要交个人所得税;销售过程签订的合同要交印花税;所以,税金的计算、缴纳对营销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同时,企业的营销人员还应懂得一定的纳税筹划知识,即可以有效的配合财务人员工作,又可以为企业增资节流。如:营销人员采用委托银行收款的方式将货物销售给客户,按税法的规定,采用委托收款方式销售的货物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即销售的当天就发生纳税义务,销售货款确没有收到,这样公司在没有取得货款前就垫付了增值税。而如果营销人员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以分期收款方式进行交易,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合同约定的收款日,这样公司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取得货款基本是同步的,不存在垫付税款的问题,从而为公司节约了资金。由此可见,营销人员懂得税收筹划对企业的重要性。

4、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知识

营销人员在办理业务前需要先对合作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比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存货的周转率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债务的偿还能力、资金的周转情况,可以有效的避免销售商品发生的坏账,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这就需要营销人员必须具备企业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知识,熟悉各种财务报表的结构和项目内涵的基础上,知道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能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5、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

营销管理的理念是一切以顾客需要为中心,通过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要,开发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信息沟通和促销手段,提供给适当的消费者,通过发现市场机会,创造目标顾客,为企业赢得销售额增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用到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估一种营销方式为整体效益做出的贡献大小,还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原因,从而为市场营销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销售资金需求量预测法、敏感性分析等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体系

我们在上述对市场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对财务知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又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意见的整合,再结合我们多年的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出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财务知识体系,如下所示:

1、财务基础知识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与账户

复式记账法

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体系

2、财经基本技能

数字的书写

票据的办理和鉴别

借款单、报销单的填写

发票的审核与保管

报销发票的粘贴

3、财务管理知识

现金的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

存货的管理

4、财务报表阅读知识

财务报表的基本结构

财务报表的阅读

财务报表的简单分析

5、税收知识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法律规定

纳税筹划

6、管理会计知识

变动成本法

本-量-利分析

敏感性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

四、结论

总之,财务知识对市场营销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对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在将来的营销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重视财务思维的运用,不仅能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能运用自己独具的财务眼光去捕捉商机。

注: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095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纪忠.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济,2005,(10):21.

[2]李宇红,赵伯庄,王磊.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2):112.

[3]张彩江.复杂性:对经济和管理领域中理论认知误区的一个解读[J].系统科学学报,2007,(1):59.

[4]修淑媛.营销与财务的关系及其协调[J].观察与思考,2009,(03).

[5].谈营销过程中的财务管理[J].时代经贸,2007,5(73).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是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是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发展。本专业的能力分为关键能力及核心能力。

(一)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的关键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即指能够自我约束自己,科学地安排时间,排除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干扰。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较为丰裕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相对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砺,加上当前处于信息爆发的时代,游戏、影视、网络交流等各种休闲娱乐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容易对学生产生种种诱惑,导致其大学生活的不规律化和偏向娱乐化,对很多注意力不能专注的学生来说,用在学习和自我成长上的时间精力将会减少,此时,让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将会很重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较为容易实现,许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本身也能意识到这一点,有的甚至在自我放纵与自我管理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其次,营造良好的学习、自律氛围,用环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促使其进行自我管理;再次,适当的制定一定的纪律要求,教辅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度管理,通过外部力量促使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最后,通过各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发现学习中隐含的乐趣不亚于游戏中的乐趣,学习、实践活动后的满足感、充实感更是娱乐活动所无法带来的,自然会把注意力转向学习,从而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2.沟通能力

沟通即指能够与同事和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关键。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主要不是从课程设计上体现,而是在课程教授过程与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完成的。首先,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教学团队在组织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技巧时,采用了把学生引入课堂与实践教学中进行互动的思想。在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需要调研和分析研究的课题和项目作业,并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展开直接讨论,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其次,通过组织大量的学生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依托专业成立的连锁经营研究社团是校内规模最大、活动最为频繁的学生组织之一。通过团队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的核心能力

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行业企业后,在专业岗位上发挥作用、处理专业事务所必需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有别于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基本素质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素养要求,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职场的通用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能力则专注于学生在本专业工作中所涉之基本专业能力。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以下七项。

1.运营管理能力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是对连锁企业从商品选择进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以商品销售为出发点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运营管理能力是连锁从业人员的基本管理能力,统领其他各职业能力,体现学生对连锁企业部门管理的综合认识水平。

2.商品管理能力

商品管理就是从分析商品组合、商品采购开始,对商品进行储存、配送、促销、定价、陈列、销售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管理工作的总称。商品管理业务是连锁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品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

3.信息管理能力

信息管理能力是指能够利用连锁企业信息系统、收集、分析企业经营信息和商品销售信息的能力。现代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是基于现代信息系统发展起来的,企业日常运营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媒介,通过大量信息传播、沟通和分析管理完成,信息管理能力是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

4.供应商管理能力

供应商管理能力是指连锁企业采购部门管理人员对供应商供货质量、供货服务、促销配合、物流配合的组织管理能力。供应商管理是连锁企业重要的管理职能,有效的供应商管理能够保证连锁企业的商品质量、供货配合度、促销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成本控制,提高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5.物流管理能力

物流管理能力是指对连锁企业配送系统进行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能力。配送系统是现代连锁经营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连锁企业商品管理的后勤系统,决定连锁企业商品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可得性,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物流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

6.选址开发能力

选址开发能力是指连锁企业在拓展过程中,制定拓展计划,进行市场调研,确定门店选址,开发新店的组织、实施、控制能力。选址开发能力要求对市场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进行市场调研,对商圈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较深的把握,该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7.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利用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的经营和销售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找出商品销售的规律,并与市场反应相联系,为连锁企业的营运管理提出切实可靠的建议,改善营运效率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连锁企业的第一次推动改变了连锁企业的运营架构和模式,第二次推动则让连锁企业能够运用系统数据分析能力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的学生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这一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职业能力,这就使其能更深入其职业领域。

二、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要形成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体系,需要相应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括两个层次:管理类人才通用知识体系和连锁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需要一般管理类专业人才通用的知识体系,具体表现为管理、经济、法律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一类知识由管理类核心课程传授,具体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分别对应上文列出的七大核心能力,具体知识包括对连锁经营原理的认识、营运管理的知识、商品采购及供应商管理的知识、拓展规划、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知识,完成这一知识体系构建所需的课程有《连锁经营原理》、《连锁企业运营管理》、《品类管理》、《连锁企业规划与布局》、《连锁企业物流管理》、《特许经营原理》、《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了实现对于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四年的教学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实施路径,并拟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予以实施。

(一)课程教学体系实施路径

基于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可以设计出该专业人才必备的完整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实现该知识体系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如前所述,该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通用类核心课程和连锁经营方向的核心课程。实现该理论课程教学体系遵循应以下路径。

1.以基础课程为起点

本科基础课程包括了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应用基础、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该类课程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基础课程承接学生大学之前所学课程体系与内容,易为学生接受与理解;其次,课程内容具有对学生最基本世界观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再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身体、学识、修养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质;最后,基础课程是其后大学课程的学习基础,以数学为例,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是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品类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深入到一定层次后的必备数学工具。

2.以专业通识课为平台

会计学基础、经济学概论和商业伦理学构成了专业通识课。该类课程构筑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平台,几乎所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都以这几门课程为平台构建。该类课程内容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确保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理解各类知识,也为学生将来就业面的拓宽打下基础。

3.以专业核心课为基础

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核心课则是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连锁经营原理、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连锁企业规划与布局、连锁企业信息管理、连锁企业物流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品类管理等课程的集合。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专业领域,在专业通识课基础上设置,课程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容量,提高专业素质。专业核心课的合理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专业领域认识的全面性。

4.以专业选修课程为深入

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为三个大类,分别为商业基础类、商业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其中商业基础类包括流通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博弈论、商业文化史等;商业管理类课程可以有商务谈判、ProjectManagement、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管理类有网络营销、商业数据分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信息检索等。专业选修课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

5.以公共选修课程为拓展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内容设定较为自由,既可为各专业的专业知识,也可为各类文学、艺术鉴赏等,与学生本身所学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开设的目的不在于提升学生的基础和专业技能,而是为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拓展学生专业以外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路径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为了形成一个连续的、多角度的、由浅入深的系统化的实践体系,拟根据以下路径实现。

1.以低年级的社会认识实践为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从新生入学时开始。为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在一、二年级,通过安排社会认识实习(或实践),同时配有专业导入课程,让新生初步了解整个行业的分工体系和布局及专业特点,以培养专业的基本认知。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获得对所学专业皮毛性的感性认识。采取的具体方式主要是设置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或社会调查活动,到多个企业“走马看花”。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通过社会调查报告和感想等形式来完成。

2.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

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课程的合理开设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的实验或实践主要是突出理解和运用某门课程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设置的案例分析或策划报告,这类课程可请有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提供案例资料或亲自进行讲解和评点;另一类是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如流通大师实验、选址模拟实验、品类管理实验、门店运营模拟实验等,此类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对应的实验室完成。对学生的测评主要是实验报告。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丰富的公共实验教学为拓展

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培养计划中,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开设有普适性公共实验,学生可以选修除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实验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营销沙盘模拟、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分析等等,主要利用业余时间上课。这些课程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无法开设,但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情况,提高综合素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4.以高年级的专业实习为深化

尽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各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已建立和掌握,但为了培养全面性的工商管理(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还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不能把这些分散的知识连贯起来,特别是运用现代连锁经营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来完成连锁企业实际过程的能力还有相当的欠缺。为此,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训练十分必要。这种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专业于2008年起对“专业实习”开始实行综合性实践训练。其做法是专业负责人统一联系有需求的企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企业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一定的轮岗,通过不同环节的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而且对所学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许多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实践中学生感到收获很大,企业得到了有效的营销支持,教师也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这类实习是以多门专业课程整合为前提,以教师跟踪辅导为手段,以相关部门、行业、企业为依托和纽带来完成的。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5.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为提升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是学生对四年学习的总结和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企业实践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再学习和再认识的过程。这一阶段,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如果教师指导得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将上一个台阶,因此,探讨和解决这一环节的相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就要以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来展开,既包括企业当前的热点领域问题,又包括专业的前沿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导向。其次是关于过程的控制。通过指导纪录的填写和期中检查汇报实现过程控制是一种有效监控的做法,关键是让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最后是毕业论文的答辩。答辩前通过答辩资格的审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6.以学生的科研活动为延伸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项目;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219-02

知识型企业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值总量,还能为待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是承载着时代性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进步任务的主流企业。当今时代中,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在灵活的商业环境中遭遇了很大的挑战。企业沿用多年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全新的商业环境中日显陈旧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企业服务、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企业经营要素的要求。为了降低此类企业的管理难度,并保证企业高速度发展,对知识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整体规划探究,已是此类企业关注的主要课题。

一、一个世纪以来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从20世纪早期到20世纪中叶

20世纪初期,商业理念处于萌芽阶段,现代商业团体也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投入商业发展的人员规模小,市场实际需求不明确,这就导致了商业发展领域和产品种类全部由生产者决定,消费者对商业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

这一阶段中,由于生产者的数量有限,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生产资料的缺乏等因素制约,导致生产种类十分单一。大部分企业对单一种类的产品进行大规模量化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十分死板,有时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二)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商业市场规模逐渐增加。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市场供求关系已基本成型。生产者与消费者被置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共同主导着商业环境的演变。

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特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被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20世纪早期的批量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生产模式向多种类产品和小数量生产方式过渡,以便适应市场的柔性需求,并随时对生产领域和产品种类进行调整。

(三)从21世纪发展至今

全新的商业环境对企业提出了更为精准的战略目标要求,企业要实现组织扁平系统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企业学习性组织结构,实现科学合理化的企业决策;领导者合理授权,在企业经营中讲求人性化民主管理,以降低企业人才流失风险;企业通过运作组织虚拟化,建立具有灵活多变性质的企业内部组织,使各部门深化合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利益共同享受、风险协同担当,增加企业整体凝聚力。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如果能把控外部商业环境的实际变化,并随之转变自身经营管理模式,定会使企业焕发巨大的活力。

二、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的具体特点

(一)着眼于高新技术行业

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的发展行业与传统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知识型企业往往以创新性领域和创造性项目为根基,具体发展领域有信息技术业、生物技术开发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咨询业等行业。

(二)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在商业环境变化影响下,社会与市场对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现代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知识型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拓思路,并创造发展新的产品或新式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创新能力是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不断地发展创新,可以在企业中形成独有的企业创新文化,从而带动更多企业进步,并推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知识统筹能力强

从创新能力层面考虑,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知识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信息时代中,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企业通过对员工开展时效性知识学习培训,将个人知识资产转化为企业资本,凝结在具体的企业项目之上,逐渐创造并积累企业的隐性资产。优秀的知识统筹管理能力,能够降低由于企业人才流动所造成的的经营风险,并促进企业创新力的维持。

(四)项目规划能力强

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其发展扩大企业规模的实际手段就是优秀项目的实施。项目制定方案的科学合理、项目包含的知识服务信息准确时效性,还有最重要的项目规划管理能力,共同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景。此种企业经过细致调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联的企业项目,试图使项目实施效果维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五)业务拓展速度快

时代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帮助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迅速了解商业信息,及相关市场行情。这类企业对市场方向的前瞻性预测要求很高,通过建设全面专业的业务网络,知识型企业可以加快业务拓展范围的速度,凭借逐步规模化的创新项目推进企业的高速成长。

(六)企业文化发挥核心作用

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的发展资本就是其与时俱进的高水平知识团队,在这个团体中,每一名员工都应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和灵活处理性等特点。企业员工荣辱与共,积极进取,通过有效的沟通协作,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文化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可以增加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使企业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都能安然度过。

三、以项目推动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发展时期区分

(一)初始创业期

创业者凭借自身创造性无所畏惧的精神创建企业雏型。该阶段企业以研发为重点,重视市场需求,营销和开发是其主体经营管理理念。

(二)集体化时期

这一阶段的企业各部门基本完备,各部门分工明确,荣辱与共,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管理层向员工下达指令,员工按决策层的命令严格执行。此种经营模式注重计划和控制的双向协同。

(三)规范化时期

在员工任务明确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企业内部准则规范,将企业生产面向的区域市场逐渐向主流市场过渡,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该阶段知识型企业的主体经营管理理念是发散和控制。

(四)精细化时期

企业初具规模后,需要凭借更规范、更有层次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可以借助新时代高新信息技术建立管理系统。这一时期,企业的生产价值链不断伸展,通过标准科学的运作方式深入发掘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潜能,以提高各部门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的经营理念是“协调与标准并行”。

(五)战略计划创新时期

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发展至此阶段时,企业规模较大,组织健全完整,生产流程也趋于平稳固定,迫切需要创新思想理念的注入。通过多部门紧密合作,在市场竞争危机意识下开展工作,在企业项目设计中融入时效性信息和创新思维,始终保持企业经营模式的先进合理。

四、以项目推进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

从上面提到的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发展分期来看,各阶段企业都要发掘具有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型企业,立足于企业项目推进,就要利用大量成功案例的积累和项目的开展经验等等核心竞争力,作为拓展业务范围的有力武器,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跨国公司的成功经营经验证明,企业战略、流程、组织、计算方法、员工激励、网络技术、文化理念是其成功的七大要诀,而文化理念恰处于其核心地位。文化理念作为企业运作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可以提高企业的学习借鉴能力,并拓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基于项目推进的知识型企业凭借不断开展进行创新性企业项目,来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所以这类企业的项目的把控和实施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方面,某知识型企业就借助企业自身优势,通过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了所开展业务的拓展速度。该企业主营移动互联网服务咨询行业,以往有过开展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方向的咨询平台的相关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该企业在近年了解到移动终端4G网络即将普及应用的信息,企业领导层通过集中商讨,制定了创建名为“4G网络相关信息咨询平台”的大型企业项目。该知识型企业与中国移动公司接洽,得到了辅助普及4G网络知识的合法授权。企业技术人员对移动4G网络的创建方法、服务原理和资费收取等全方位信息进行了咨询研究,并制作了完整系统的汇总报告。移动4G网络初步投入使用阶段,该企业即完成了“4G网络相关信息资讯平台”的创建,满足了广大网民了解4G网络信息的要求,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也加快了企业的业务拓展速度。

五、以项目推进为基础的知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变化

(一)传统管理方式――项目管理

在这一时期,企业经营者主要着眼于技术研发和市场范围的拓宽。他们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在市场需求、项目成本、时间限制和产品质量等要素的制约下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而没有充分掌握发挥项目管理者“管理”二字的精髓,只是被动地跟随项目实施而完成既定的流程。企业在该阶段不了解项目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项目下属具体部门也不配置管理人才。以上种种弊端在知识型企业的创业期和集体化时期较为常见。没有专门负责项目选择、项目风险评估的团队进行调查,极易引起决策者项目选择的错误,并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现代化管理方式――项目化管理

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扩大了自身规模,并提高了知识技术掌握的程度。相应地,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渐渐形成具有项目化管理性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顺应了商业环境发展的规律,也更易满足市场的柔性需求。

以这一管理模式经营企业,主要表现于企业对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和技术创新的规划统一,不放过企业项目管理的任何一个细节,将企业管理理念上升到企业经营动作理念。企业项目的实质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计划,自有其开端与结局,在实际的实施中分为多个子步骤,是一个需要企业各部门、各阶层协同运作的团体性实践项目。由项目化管理理念出发,从以“部门执行命令”为准则转变到以“满足项目要求”为更高要求,打破死板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人员跨部门集智解决问题和各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未来管理模式发展趋势――项目战略性管理

企业在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固定模式化运转流程之后,就要将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全新元素,科学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之中。以企业战略发展要求为基本,将战略目标置于正确的发展领域,并细化为项目群体。该阶段企业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方向,保证了项目制定对口区域的准确性,将企业项目分解成具体步骤。企业建设网络实时监控平台,对项目各步骤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标准进行宏观调节,使管理者满意,使设计者的理念得以体现。

和传统性企业相比,以项目推进为基础的知识型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时刻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管理者要立足于商业环境,对企业各阶段的顺利过渡转型进行科学规划,深入发掘知识型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浪潮下摆正方向,才能推动基于项目推动的知识型企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桂荣.刘鸿生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2] 朱 仙.企业管理项目化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3] 王秀杰.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体系深化应用实施[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1篇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

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2篇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

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商贸;人才特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4篇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5篇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知识经济的首要基础是经济,换而言之,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传统的设备资金和生产原材料,取而代之的是人的知识。以往的学者曾经对于知识经济有着这样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知识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概念上,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在这里,知识要素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于知识和信息、高素质人才以及高智能化的机器。

1.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发展基础,符合当代社会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本。

知识经济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在经济活动中,知识和信息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在加快经济增长中起到主导和核心作用。

(2)科学和技术的研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人类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得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无形资产比例不断增加。

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比例在大大增加。

(4)科技人员占据生产主体。知识经济注重科技人员的主体地位,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将会占据较大比例。

(5)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型经济。

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

(6)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

知识经济重视发展高新技术,集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落实到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上。

2我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2.1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的管理阶段向知识经济下企业现代化管理转变的阶段,距离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所面临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体制改革力度普遍不够。

(2)企业管理手段普遍落后,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3)管理规范程度普遍不够。

(4)专业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2.2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带来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挑战。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取而代之的是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人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使得管理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注重强调人性化管理,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知识,以人为本,才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竞争。

(2)对企业经营方式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性和信息传送快捷性,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深刻变化。在互联网平台上如何开展强企业经营活动,是企业亟需解决的课题。互联网打破了原有市场界限,企业营销方式变得更加互动。顾客的角色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参与者、企业合作者。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改变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

(3)对企业生产方式的挑战。

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下,企业追求大批量、相同化产品生产或服务方案,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不再一味追求产品的生产速度、生产数量,而是注重考虑人的独立性、创造性,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

(4)对企业组织和运行形式的挑战。

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主要以金字塔结构为主,这种组织形式造成信息的封闭、传播的滞后,无法让全体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状况,必然影响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经营。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形式以扁平化网络式为主,这有利于企业加快信息传递,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竞争力。同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和劣势,借助外部力量,将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虚拟运行,突破了传统企业运行模式。

3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固守陈规,那么必将对企业今后的持续性发展带来极大甚至是毁灭性的的打击。因此,企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革新:

(1)转变企业管理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动力,创新型企业的建立必须依靠员工的创新能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必须做到革新。首先是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看作企业真正的主人,为员工提供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提供工作所需的资源,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是树立学习型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同时管理者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理念,以便自身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2)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式。

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经营方式已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创新企业经营方式。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给企业的经营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建立顾客和企业的信息通道,将顾客的需求和建议及时充分反映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上;一方面,建立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企业的市场经营战略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来经营管理企业;再一方面,开展虚拟经营如人员虚拟、企业虚拟等,借助外部优势和自身资源结合,同外部企业竞争合作,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4)创新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应搭建扁平网络化式组织结构,加快纵向和横向信息传递,使得各管理部门和员工能够快速便捷获取信息,从而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4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