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 发展 永川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支撑、标准生产、规模推进、链条运行、生态循环等为特征,以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等为标志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根据对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就永川农业产业化对永川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四)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稻-鳅-菜”、“畜-沼-菜”、“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建立良种推广繁育基地,实施重点产业良种化工程。三是强化农技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改革创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通过科技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五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市、区、镇、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五)拓宽农业园区扶持面。目前,我区将农业扶持力度倾斜于黄瓜山、圣水湖、十里荷香三大已具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议在加大规模园区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拓宽扶持面,向其他乡镇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特色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铺开,形成三大农业园区引领,各乡镇品牌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农业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Www.133229.cOm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09-02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甘肃省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者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完善政策措施,扶植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收益较高,而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且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很少,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要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必须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运销大户、农户等各利益群体之间联结不紧密,利益不均衡,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的农户在签订“订单”后,由于缺乏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后,不履行订单义务,违约销售;企业在签定订单之初承诺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达到某一标准,而一遇到市场价格走低时,一些企业就以产品质量差,达不到收购标准等原因为由,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以致损害农民利益。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目前,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在起步发育阶段,虽数量大、会员多,但组织不紧密,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条件简陋,缺乏资金和设施,无法满足会员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不稳定。五是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如制种产业因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只属于委托代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蔬菜产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差距大,产品的检验检测手段跟不上。在企业项目建设上,一些企业新上项目普遍缺少熟练技术工人,影响按期投产和达产达标。在技术服务上,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产业化基地发展的技术服务要求,导致农民不能按企业要求种植农产品。加之农村信息服务不够、相对闭塞,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收集、综合、反馈相对滞后,时效性不强。

2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一要精心培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产业的发展特点,重点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促其做强做大;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组织和参加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外出考察学习和主动上门联系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吸引一些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办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二是引导联合做大。按照产业发展政策,适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准入门槛,促使科技、资本、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优先发展。积极支持相关企业整合联合上市,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借助资本市场,增强竞争实力。积极促进企业内部或与相关企业配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三是倾力打造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包装品位,开拓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终端市场,打造畅销精品,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四是完善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组织,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协作,共同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鼓励企业与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建立企业出资、技术单位承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合,三方共同受益的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新机制。五是培育市场体系。市场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农业产业化终极牵动力所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荐产品,找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2.2 密切利益联接机制,解决龙头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

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和倡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倡导农户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鼓励和倡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和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对方的经营行为,把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能够真正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生产、双方信任的农业协会,起到为会员组织生产销售、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维护合法经济利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要注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和流通大户,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2.3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今后产业

化发展中,必须把标准化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下决心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教育农民安全用药,农产品不得在农药的残效期内采收上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备的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及重点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监督。四是企业根据终端市场的需求,由企业牵头从源头上实行标准化,从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通过协会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要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2.4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民

目前,家庭经营仍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农户进行培训。一是整合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创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与龙头企业挂钩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加快培训龙头企业急需的职业技工。二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生产。三是引导农民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生产。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市场意识和契约意识,造就农业产业化的良好主体。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09-02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甘肃省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者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完善政策措施,扶植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收益较高,而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且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很少,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要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必须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运销大户、农户等各利益群体之间联结不紧密,利益不均衡,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的农户在签订“订单”后,由于缺乏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后,不履行订单义务,违约销售;企业在签定订单之初承诺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达到某一标准,而一遇到市场价格走低时,一些企业就以产品质量差,达不到收购标准等原因为由,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以致损害农民利益。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目前,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在起步发育阶段,虽数量大、会员多,但组织不紧密,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条件简陋,缺乏资金和设施,无法满足会员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不稳定。五是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如制种产业因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只属于委托代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蔬菜产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差距大,产品的检验检测手段跟不上。在企业项目建设上,一些企业新上项目普遍缺少熟练技术工人,影响按期投产和达产达标。在技术服务上,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产业化基地发展的技术服务要求,导致农民不能按企业要求种植农产品。加之农村信息服务不够、相对闭塞,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收集、综合、反馈相对滞后,时效性不强。

2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一要精心培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产业的发展特点,重点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促其做强做大;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组织和参加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外出考察学习和主动上门联系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吸引一些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办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二是引导联合做大。按照产业发展政策,适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准入门槛,促使科技、资本、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优先发展。积极支持相关企业整合联合上市,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借助资本市场,增强竞争实力。积极促进企业内部或与相关企业配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三是倾力打造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包装品位,开拓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终端市场,打造畅销精品,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四是完善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组织,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协作,共同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鼓励企业与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建立企业出资、技术单位承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合,三方共同受益的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新机制。五是培育市场体系。市场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农业产业化终极牵动力所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荐产品,找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2.2 密切利益联接机制,解决龙头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

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和倡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倡导农户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鼓励和倡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和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对方的经营行为,把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能够真正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生产、双方信任的农业协会,起到为会员组织生产销售、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维护合法经济利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要注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和流通大户,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2.3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今后产业化发展中,必须把标准化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下决心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教育农民安全用药,农产品不得在农药的残效期内采收上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备的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及重点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监督。四是企业根据终端市场的需求,由企业牵头从源头上实行标准化,从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通过协会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要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2.4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民

目前,家庭经营仍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农户进行培训。一是整合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创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与龙头企业挂钩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加快培训龙头企业急需的职业技工。二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生产。三是引导农民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生产。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市场意识和契约意识,造就农业产业化的良好主体。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形势;对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713-05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2012年6月中共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湖北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年来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①对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重要性、工作重点等相关问题的认识[1,2]。②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订单履约关系的研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契约完全有可能在长期内达到稳定,优于要素契约;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基于内部结算价格与农户间形成的准纵向一体化关系,加之信任、互惠、灵活性、声誉机制等关系治理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发展目标[3-5]。③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研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几种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6,7]。④对农业产业化某个关键点的典型研究。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角色、金融支持、经营战略[8,9]。⑤对农业产业化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如美国、法国等国的农业产业化主要做法[10]。

毋庸置疑,上述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是,涉及具体某一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却鲜有文献涉及。为实现推动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尽快进入全国前列的重要战略目标,必须对当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的形势有准确客观的认识,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此,笔者2012年8月和2013年6月相继展开两次专题调研,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年来实现年均35.1%的增长,由2006年的1 478.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 970.5亿元,一跃成为湖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与山东、江苏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缺乏在全国有显著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

首先是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2012年山东、江苏、河南、四川4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就分别有10、11、5和3家,过50亿元的分别有19、15、15和7家。江苏雨润集团和四川新希望集团2012年销售额分别高达1 061亿元和732.38亿元,而湖北省惟一2012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稻花香集团才为160.04亿元,过50亿元的也仅有6家。其次是品牌影响力不够强。近年来湖北省虽然打造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但还没有像五粮液、青岛啤酒等享誉国内外市场的“铁军”和“王牌军”。2012年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全国有82个食品、饮料类品牌上榜,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北京市分别有8、6、5和7家,而湖北省仅有稻花香、枝江两家,差距很大。

1.2 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首先是产品呈现精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双低”特征。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实力雄厚,但中试转化及产业化开发环节相对薄弱,产业链条短,成果转化率较低,精深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农产品大都为简单加工。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不重视新产品研发、产品研发投入少、科技研发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很多企业的发展模式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模仿和跟风行业知名企业。油菜产业最为典型,年产量连续18年居全国之首,拥有全国一流的科研技术和顶级人才,却长期停留在提供初级原料的低端产业链上。其次是加工、冷藏装备落后。湖北省目前只有约5%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80%左右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

1.3 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首先是主导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科学的“顶层设计”。各地市在选择主导产业和制定产业规划时基本是“单打独斗”,缺乏全省统一的科学规划与协调,个别地方甚至是一把手“拍脑袋”,导致部分地市、行业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盲目引进和重复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产品加工与原料供应脱节,生产出的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不少企业倒闭,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是行业协会建设滞后。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行业协会在山东、江苏等先进地区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湖北省农业行业协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力量薄弱,组织比较松散。三是行业风险管控能力较弱,一些地方还未建立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风险应急管理体系流于形式。

1.4 很多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瓶颈

除了为数不多的重点龙头企业外,湖北省很多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自有资金匮乏,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内部治理不规范,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加之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割据、正规金融体系缺乏应有的活力、中间业务品种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等原因,致使当前湖北省很多农产品企业面临很大的金融信贷约束。

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2.1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

2.1.1 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受欧洲、美国等高负债国家仍处在“去杠杆化”过程的影响,世界经济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即所谓的“软复苏”状态,经济危机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同时由于投资扩张动力不足、消费内增性趋强但增速趋缓、出口增速减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8%、9.7%、9.5%、9.1%、8.9%、8.1%、7.6%和7.4%,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滑,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前3季度经济增长依然在低位徘徊,分别为7.9%、7.7%、7.5%和7.8%。当前湖北省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风险,2013年前3季度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与2012年末相比,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前3季度湖北省工业用电量800.79亿kW・h,同比仅增长5.1%。全省食品工业生产放缓,2013年前3季度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691.66亿元,增幅比2012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尽管截至2013年5月底,湖北省经济增长已经止跌回升,但目前湖北省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发展的动力尚不充足,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这必将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1.2 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不断增长的压力 2013年湖北省企业原材料、资金、劳动用工等生产要素成本压力突出,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付职工工资204.1亿元,同比增长23.8%,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189.66亿元,同比增长90.2%。同时产品价格上涨动力不足以及企业生产扩张意愿不强,2013年前3季度,湖北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3,分别比2012年末和同期下降1.0%和1.1%;对大中型企业的景气度调查显示,一季度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或持平的企业比例高达85.2%;从企业销售费用增长情况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费用为147.08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也远高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幅,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企业市场开拓的难度。在外需不振、内需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前期产能集中释放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13年不少农业产业化企业感到经营困难,中小企业尤为明显,这必将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机遇

2.2.1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2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作出明确部署,并强调应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作出明确部署。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作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这两个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相关。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2.2.2 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首要议程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首要议程。2009年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的重大战略目标。2013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作出明确部署。

2.2.3 湖北省迎来“黄金十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湖北省已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加快发展面临多重叠加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湖北省将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为湖北省扩大对外开放、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提供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为湖北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湖北省拥有优越的政策条件,既享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优惠,部分地区还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优惠,还有长江经济带开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优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湖北省“四化”同步加快推进,近年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成长,将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3 加快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实施“巨人计划”,打造一批在全国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深入推进“四个一批”工程,实施“巨人计划”。以打造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在指导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支持一批优势特色领军型龙头企业,以资本、品牌、技术和市场等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和产权转让等方法成长为特大型企业,打造“百亿”、“千亿”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部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现代融资行为,提升企业综合发展能力;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包装、运输、保鲜、贮藏等方面的先进设备,通过延长产品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农超对接、农交会、直营或连锁、电子商务以及流通标准化建设等,优化农产品营销网络,大力提升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流通效率。

3.2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

2012年湖北省共建设26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 209.39亿元,且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农业部即将启动第二批部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要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做好对26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与规划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园区积极申报部级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向园区集中,并注重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过程中,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着力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定位要明确,要以打造一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为目标,产品开发方面追求绿色、生态、专业、品牌、特色等理念;要建立一流的投资环境,完全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构筑基础设施,并且以适度超前的战略眼光来实施建设。同时打造一支公正、廉洁、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专班,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的服务,要用一流服务、一流环境将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成特色园区、品牌园区、实力园区和生态园区。

3.3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一是大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自身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将市场有效需求和精深加工紧密结合,各地要严格落实鼓励农产品研发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或利用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进行关键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引进并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先进设备工艺。二是组织召开农业科企对接会议,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现紧密的合作关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室、信息资料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放。三是强化技术推广应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搭建关键技术推广、转让平台并完善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型体系和市场导向型体系相融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为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四是加快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高管人员。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市场、管理和技术业务骨干。注重通过到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学习的方式对业务骨干进行高层次培训,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专业对口的重点高校硕士、博士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

3.4 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农产品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各地要制定农产品加工品牌发展规划。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统筹制定本地区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挑选有实力的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把握层次,梯次推进,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发展良好局面。二是突出品牌建设重点。以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以优质板块基地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品质打造品牌。四是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在全社会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3.5 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推进机制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抓好资金项目等协调落实,做好龙头企业的运行监测、调研和分析工作。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对龙头企业审批事项实行一条龙服务。对龙头企业项目建设用地,市县要拿出一定的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对龙头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用地,在符合省级土地利用计划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向省政府申请使用省级土地利用计划。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整合现有的支农涉农资金项目,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倾斜。实施“腾飞”奖励计划。各市县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投入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强化金融信贷支持,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引导信贷资金向符合条件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倾斜,引导龙头企业向各类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数据体系、标准制定采集体系、信息分析评估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积极组建省、市、县三级特色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并与部级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联系。六是建立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担保公司与当地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利合作,为担保机构提供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政府角色[J].农业技术经济,1997(6):1-5.

[2] 孙太清.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与工作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48-50.

[3] 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14-19.

[4] 万俊毅.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93-102.

[5] 张丽华,林善浪,霍佳震.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因素分析――以广东温氏公司技术管理与内部价格结算为例[J].管理世界,2011(3):83-91.

[6] 龙 方,任木荣.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34-38.

[7] 郭晓鸣,廖祖君,付 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40-47.

[8] 郭红东,黄祖辉.以兔业合作社为龙头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昌兔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4):24-28.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临沂市 农业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临沂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各县可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来,又能把加工项目引进来。对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8篇

刘连根 陕西省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大学,2001年.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基层农机 推广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214-0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大力发展农业过程中,为国家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取得显著效果,需要加大基层农机推广力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由于手段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基层农机推广时面临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基层农机的有效推广。基于此,为了最大程度的增强农业生产水平,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实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确保现代化农业生产为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

1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基层农机推广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认知不足,导致农机推广工作未能有序开展[1]。在经济发展期间,有着地方政府对扶持经济支柱企业和工业企业等予以了高度重视,因而在基层农机推广方面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力度不足,从而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农机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继而造成在实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时存在诸多问题。

2 有效解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位于市境东部,面积达48.4平方公里,该地区的总人口数量是2万人,包含了10个村委会以及1个居委会。当地以农业种植为主,生产的内容包括油菜子、玉米、大麦和棉花等。近年来,在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帮助与指导下,不断加大了基层农机推广力度,年发放技术宣传资料5万余份,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30余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00余人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近千个,全镇拥有联合收割机185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138台(套),粮食烘干机23台(套),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75%以上,同时粮食烘干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进而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利保障,地区开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但在开展工作期间,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实施时存在着诸多问题,降低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效率。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问题,需要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通过运用电视、网络和广播等媒体对基层农机推广加以宣传,如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农机推广人员还可以向农户发放宣传资料,耐心的向农户接受农机的使用情况,并且定期举办还田技术培训,使得农户在操作秸秆机时,掌握丰富的秸秆还田与利用方法等[2]。为了促进农户实施机械化生产,农机推广人员向农机介绍相关奖补政策,鼓励农户实施机械化生产。

此外,在粮食生产期间,也要实施基层农机推广,确保粮食生产的全过程实现机械化,从而提高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开展的质量。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农机推广时存在的问题,需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补贴、政策性保险与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合理的利用各项扶持资金,增强补贴资金的利用率,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

2.2 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确保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并解决农机推广时存在的问题,可以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基地,从而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地区可以将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等作为主要对象,通过构建粮食、蔬菜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为基层农机推广搭建有利的平台。同时,还能够建立畜禽养殖与渔业生产等示范基地,对农户实现机械化生产予以指导。另外,大丰区大桥镇加大秸秆收贮运体系构建力度,通过建设5000吨以上的规模化秸秆收贮中心,推进和发展对秸秆予以多种形式的利用,尤其是将秸秆以基料化、能源化与饲料化等还田利用[3]。同时将秸秆的配混、青贮与氨化等技术加以推广。此外,在种植与收获过程中,充分利用机械化,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继而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选择食用菌栽培品种时,适当的将麦秸秆作为培养基。对于大蒜、果园等种植区域,可以将秸秆覆草还田技术进行推广,使得秸秆以多渠道消耗,从而合理利用秸秆,加快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进程。

2.3 实施农机安全生产

在现代农业生产期间,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生产效率,为地区经济增强奠定良好基础,需要搭理开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保障。为了解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进行发挥主要作用。为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实施农机安全生产,通过建立“一岗双责”制度,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在农机生产时,农机推广人员要排除安全隐患,并且加大农机监理装备的建设力度,从而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4]。此外,还需要丰富机具的配备,在还田过程中,也采取机械化,最大程度的提高还田效率与质量。同时,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开展期间,也可以加大高效植保机械和烘干机等机具的推广力度,将更多的机械设备向农户推广,从而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农业机械化生产得到有序发展时,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保障,也为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

结束语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对生产模式加以转变,通过加大基层农机的推广力度,继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途径。但是,在基层农机推广期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机推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农机难以得到普及,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一定要对基层农机推广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田效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22-22.

[2]杨明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机,2015(5):10-10,12.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1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然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相对落后,其年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村产业化是是我国农业经济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策性金融服务的重点目标。文章主要介绍农业产业化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涵,并探讨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根据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农业产业化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向为导向,以生产基地为发展基础,将市场经济与农村用户相结合,形成规模较大,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能引导农村用户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及开拓市场等产、销一体化的农业活动[1]。也就是说,通过采用产、销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并运营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农业规模性生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能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情况,是农产品进入经济市场环境的纽带,是提高农村经营生产的水平的重要手段。

政策性金融的内涵。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采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及优惠存贷利率措施,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为主要职能,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标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一种金融活动[2]。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包括农、林、牧、渔等各种农业领域,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现出国家和政府将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发展商业性金融的补充。

2.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主要金融机构为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及以农村信用社代表的合作性金融机构等。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述如下。

政策性金融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不允许农村用户办理储存业务,使农业政策性银行集资方式较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农业政策性银行通常依靠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和央行借款来集资,导致金融机构承担较高的负债成本,因此,政策性金融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

农业政策性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失衡。农业政策性银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期限长,贷款金额较大,并且贷款的效率较低,因此,金融性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风险较大,然而农业政策性银行负债通常表现为短期性,导致农业政策性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严重失衡,从而影响农业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3]。

农业政策性银行收益低。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不允许农村用户办理储存业务,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集资方式较少,加上农业政策性银行贷款期限长,贷款金额较大及贷款的效率较低,导致农业政策性银行收益较低,甚至会出现经营性亏损,直接影响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农业政策性银行未能提供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有力支持。目前,农业政策性银行未与农村用户及农业产业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资金借贷关系,导致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缓慢,金融机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因此,农业政策性银行也不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服务支持。

3.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对策分析

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不仅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服务,更要加强自身发展,才能保障农业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服务。其对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对策分析如下。

创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央行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发展小额信用贷款,从而增加农村用户的基础货币,拓宽货币政策的倡导渠道。其次,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加强推进市场利率化,在农业产业化中实行以风险为标准的利率浮动政策,利用利益驱动的手段使其它商业性银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准许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实施更高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而使农业政策性银行形成利率与风险信贷的激励机制[4]。再次,央行要发挥其指导发展的重要职能,引导货币政策流动方向。

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内部改革。农业政策性银行首先要明确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坚持国家和政府政策性发展的方向,严格遵循市场缺陷原则,配合国家农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在信贷上坚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加强传统的粮棉油购销储业务,并且重点扶持水利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及环境治理等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关的项目,同时可以选择较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以提供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其次,要扩大自身业务服务范围,不要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加工等项目,还可以通过开办投资和咨询业务、与其他银行联合服务及服务农业高新科技企业等项目,从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贷款担保的信用和资产质量。再次,农业政策性银行可以根据贷款风险与补偿形式将贷款业务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区别对待各类业务,从而促进促进银行自身发展。

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地方性政府各个部门要坚持国家的政策,协调配合农业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设。国家地方性政府要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政策指导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贴息机制,并且可以适当增加财政贷款贴息的范围领域及数量,逐渐形成农户承贷、中介机构担保及财政贴息等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机制,从而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农业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现状;路径思考

一、凤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尽管凤阳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实践经验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寻找新的路径提供了一种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提出凤阳农业产业化出路的路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问题;对策;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14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努力做好“三农”工作十分关键,国家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所以做好农业发展的第一步要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得到解决。本文总结了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困难与解决对策,希望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所帮助。

1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当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只要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善于总结,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下一心就能攻克难题。本文总结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科研力度投入不够;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装备结构有待调整。

1.1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机械虽然在逐步应用和推广,但是目前农业机械的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农机的种类在不断增加,逐渐向农产品加工和畜牧类生产延伸,但是与之配套的服务却没有跟上,不能适应农机服务市场化和发展化的需求,这也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1.2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受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远远达不到要求。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储备少,仪器和设备老化严重,研发工作又落后,这些都不能满足先进农业生产的要求。同时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少,使农机械化在整体上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1.3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失衡现象严重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装备也迅猛发展,农机设备数量和活动量不断加大,各种农业机械涌现在田间地头,给农民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农机装备结构失衡现象严重,农机装备结构发展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型机械偏多,大型机械有时却不够用;二是动力机械过多,配套机械过少;三是种植类机械偏多,但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机械方面却刚刚起步。

2解决当前农机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健全机械化发展服务体系

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要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市场资源配置,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农业机械销售、生产作业和维修等服务再上新台阶。

2.2加大政府支持和科研资金投入

政府扶持和科研资金投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并提供一定科研资金投入及加大补贴力度,以激励科研人员研制出更先进、更适合区域发展的农业机械设备。

2.3注重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要努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就要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解,要充分进行调研,了解农户真正所需,平衡农机装备数量及类型,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各地要抓好农机购置补贴的机会,不能盲目购买。运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购买适合自家的农业机械。同时农机装备也要向着多功能、复合型、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结语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有新的突破首先就要努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就要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体系,壮大农机发展服务组织。政府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扶持。要注重优化农机装备的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的努力,农业机械化工作者可以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把努力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当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可以再上新台阶,农业发展有新的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甘怀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04).

[2] 谢韵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必要性及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

[3] 石永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4] 骆健民.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估与发展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5] 甘怀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9,(04).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

一、引言

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一个不断上涨的趋势当中,但当前的发展模式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便需要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采取对应的策略进行改良,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有一定的问题,资源消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难以实现,并由于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各项资源在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采取一列的措施,来保障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落实效果。而且要以农业经济生产的优化与创新为目标,结合国家与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指导思想,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避免生产过程中恶性问题的出现,使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得以实现。在现阶段,农业经济效益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严格把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确保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展开,实现农业产品的健康、环保、绿色;第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城乡共同协调发展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业经济进行扶持,并使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相关问题得到改善,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第三,进行产业化调整,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完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生产与经济机制,使农业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得到保障;第四,要结合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并对农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优化农业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效果,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实现了农业生产产值的提升,但是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有过度使用农业化学肥料以及农业药物对食物安全产生的危害,并且化学肥料与药物的过度使用还会造成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污染问题。同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也引发了土地盐碱化、土壤酸化等问题,使土壤的再生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还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对农业资源造成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为此,需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控制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项具体指标与核心内容,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农业经济的产值在得到提升的同时,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而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自身能够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能够将这些理念深入到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心中,并通过安排培训参观等活动,让农户可以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选择最适宜当前区域进行生产的农业产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保障农业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令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生产技术问题在我国农业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平缓,经济产值持续保持在一个较为平均的水平当中。而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的相关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思想相对保守,且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了我国部分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依赖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使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推广与落实遭受到了阻碍,导致了农业经济产值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的问题。而且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入到城市当中进行发展,致使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下降,土地资源的管理以及利用效率难以得到保障。并且农业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导致农业种植的风险大幅增加,令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解决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不断的研发出更加优秀的农业生产种植技术,并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的专项知识技能培训,以逐渐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使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要完善农业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令合格的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地进入到市场当中,保障农户的经济收益,使农户能够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在生产的过程中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础设施问题当前我国虽然十分重视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得到保障。而且虽然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薄弱,不利于农业技术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灌溉方式较为落后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地区在基层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较为落后的灌溉方式不仅会影响水资源在农业当中的使用效率,还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额外增加。为此,就要结合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农业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户能够利用网络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对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技术进行了解。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其在落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建设起了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了硬件方面的建设,还通过对信息化人才的吸收与引进,使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得到了保障。此外,对灌溉等农业基础生产技术与设施的改造,也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的种植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提升,便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展开。

(四)产业结构问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由国家安排并进行土地分包,农民自主进行农业的生产、种植与销售。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使得此种模式下的农产品产值以及产量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种植往往会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使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得到落实。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而通过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便能够使农业产品紧俏的局面得到缓解,从而可以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通过对农业产品龙头企业的培养,使对应农产品的发展得到了带动,令农业产品的产业链建设更加深入,对农产品的市场潜力进行有效开发,从而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保障。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业经理;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后,国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系列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变化;在生产模式上也出现生产小型化、生产智能化、生产专业化的新特征。在此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面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1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尤其表现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上。我国许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无法正常使用(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50%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得到妥善处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缺乏,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

由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社会、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严重,造成生产、销售的滞后,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农业发展方式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等方式的无序,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最终产生的问题往往是由最底层农户承担。

1.3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很大进步,农业生产中水源、土地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的同时,城镇化、工业化也在飞速发展中,水土资源的稀缺问题显的尤为突出,开发过度的导致的生态资源的破环,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加剧。

1.4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量的使用了农药、化肥使得农产品中存在大量的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的农产品的质量。根据统计分析,我国的氮肥使用量约占全球的30%,磷肥的使用量约占全球的26%,各种农药的使用量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国农产品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均严重超标。

2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在新时期背景下,面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以激发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2.1加强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互联网平台的联动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将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构建成为多员化的服务体系,并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体系。使农业生产以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搭建标准化的农业信息平台,以提升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农户提供全面的专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在政策方面应实施农机生产机械的购置补贴,扶持农业生产大户,推进现代化农机具的使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引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优势,拓展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渠道,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持。

2.2大力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

突破传统陈旧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大力推进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育出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产业,并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充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导向,构建出优质农副产品体系结构,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各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观光园,强化发展出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宋铁.浅谈对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