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篇

近年来,**苗族乡人民政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比坝区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苗族乡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只能说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坝区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较差,发展速度慢,规模上不来,集中反映在地方财政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其关健是农业产业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文山、屏边)交界处,是**县乃至红河州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3公里。蒙文公路穿境而过,是**县最偏僻边远的高海拔山区,最高海拔为2567.8m,平均海拔为1984m。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84万亩。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26户,总人口11072人,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9%。我乡立足于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三七、烤烟、大白菜、早实泡核桃。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泡核桃、烤烟、三七、大白菜等4大特色产业。 我乡农业产业化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根据我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传统经验和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着眼于市场需求,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我乡以大白菜、三七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前景看好。大白菜种植正在成为我乡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2800亩,分布于**等三个村委会种植,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二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开始凸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些蔬菜老板自发到我乡收购大白菜,形成了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

(一)特色产业初见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靠山吃山”的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完成了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杂交玉米1.1万亩。烤烟种植1200亩,狠抓三七、大白菜和泡核桃种植;全乡完成三七种植面积776亩,种七农户达到了160户,三七年销售量123.4吨,实现销售收入 370.2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8.93%。大白菜种植突破12860亩,实现年交易量1984万公斤,销售收达1091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6.33%。泡核桃的种植是继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特色产业新发展的产业。产业发展形式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自愿种植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目前已种植0.6万亩。

(二)特色产业正在壮大。

目前,全乡已建成大白菜处理冷库3家,日均处理大白菜300余吨,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三七的种植面积扩大,交易频繁,三七市场扩大,收购量啬,市场价格看好,吸引了文山州的药材商前来收购。

(三)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组织保障有所加强。

为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政府采取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一是在全乡建立起了以“政府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责任体系。二是落实了具体办事部门、工作人员和一定的经费。三是加强考核督促,将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每年对村委会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实行现场督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差距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虽然确定了主导产业,但多数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其主导地位还不强。二是产业基地的生产条件还十分脆弱,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未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适应市场能力弱。需求量大时难以做到大批量供给,需求量小时又出现卖难,缺乏应变弹性,难以保证稳定及时提供优质产品。三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起点低、规模小、资金短缺,自身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还不大等诸多问题。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传递系统还不够畅通,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大白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是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公司+农户供销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价格波动大,在早期800元/吨,中期低到160元/吨,后期800元/吨。二是销售季节的不同,滞销严重,今年几十亩大白菜臭在地里,无商问津。

2、是无公害的大白菜生产基地没有建立。主要表现在没有大规模的订单。

(二)三七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三七种植投资成本高,低收入的农户不能承担高额的投入。

2、三七种植要求气候、海拔及土壤条件非常苛刻,一块地种三年必须等八年的轮作,客观制 约着三七产业的发展。

3、风险大,易发生火灾。

(三)烤烟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科技意识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2、烘烤技术差。

3、烟田基础设施差,规模化生产小。

4、由于双控,我乡分配种植面积少。

(四)杂交玉米种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种子价格居高不下,需种子数量多,农户无力负担种子款。

2、杂交玉米规范化种植尚未形成规模,规范化程度低。

3、适宜本乡种植的主推品种得不到满足。

4、杂交玉米灰斑病较严重,难以防治。

(五)泡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群众有所顾虑今后核桃的市场前景。

2、担心核桃挂果年限长。

3、缺乏核桃种植技术人员,田间技术指导力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我乡,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我乡农业的实际出发,我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乡的各种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遵循自然、经济、价值及市场“四大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围绕政府扶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针对我乡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

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有利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创造条件,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就是调控、服务和引导。体现到工作中就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完善,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一是转变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方式,树立现代农业思想,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转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争先创新的思想意识,把发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与扶持、引导、协调服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转变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树立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整个社会发展大计和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因地制宜,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大白菜产业、三七产业、烤烟产业、泡核桃作为**乡的主打产业。通过3—5年努力尽快建设一批百亩以上连片的大白菜和千亩以上的泡核桃种植区。创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发展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农产品。压缩质量差,无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力争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

(三)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有意识地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培育和推广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将产业发展的诸多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化中介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的有经营才能的人参与到产业化营销体系中去,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2篇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2004/04/13) ##市农牧局 路建彬 陈孝爱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着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营造和培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营造环境和强化服务等办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我市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形成,为使农村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衔接,生产、加工、销售连为一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 1、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不断增加。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近年来,市、县、乡各级组织始终把促进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来抓,使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据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47个,其中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了55个,占农产品加工企业252个的21.8%(种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5家,占加工龙头企业的27.2%;粮食加工企业3家,占5.4%;棉花加工企业1家,占1.8%;蔬菜加工企业21家,占34.1%;啤酒原料加工企业9家,占16.3%;肉类加工企业1家,占1.8%;乳品加工企业4家,占7.2%;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占3.6%;其它龙头企业1家,占1.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85个,专业批发市场10个;经纪人和专业大户100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出现了多样化、大发展的趋势。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经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几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竞争力都有了较大提高。到去年底,全市55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达6.3亿元,年均销售额达8.8亿元,实现税收2475万元;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固定资产达1.54亿元,年销售收入4.5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平均固定资产达8396.1万元,年均销售收入达2.。肃州区近几年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兴乳品加工龙头、建奶源基地作为发展奶牛产业的突破口来抓,2003年奶牛饲养量达2.64万头,其中,泌乳奶牛达到1万头,奶产量达到1.6万吨,新建的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乳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奶牛产业,使奶农增加收入1.2亿元,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40元。玉门市针对光热资源条件差,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空间小,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草产品加工业,积极走兴草养畜之路。1999年引进成都大业草业公司,在玉门镇兴建了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草产业。截止2003年底,全市种草面积达到了11万亩,年产青干草11万吨,除种草养畜转化外,企业收购加工销售4.5万吨,仅此一项带动农户1.5万户,与种粮相比,增加收入720万元,人均增收120元。肃州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草原兴发肉制品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肉鸡300万只、肉牛2万头、肉羊40万只。公司积极推广新技术,带动农户发展绿鸟鸡,2003年加工肉鸡、肉牛、肉羊1800吨,年销售收入2160万元,辐射带动300多农户饲养绿鸟鸡180多万只,养鸡户人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 4、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趋于紧密。利益连结机制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纽带,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利润返还和股金分红等多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连接机制,通过改造传统模式、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订单农业”等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通过改造“企业+农户”、“公司+农户”的传统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兴办养殖小区,集中饲养、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形成了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新模式。通过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其在规范经营行为、信息咨询、价格协调、利益维护、纠纷调解和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和企业的利益。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用“订单”的形式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农民面向市场调结构的问题,避免了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03年全市农产品的订单化率达到了70%,其中有80%以上的“订单”生产是由龙头企业组织完成的。敦煌种业2003年的种子生产“订单”面积达16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大业和玉门大业的优质紫花苜蓿“订单”生产面积达17万亩,占全市优质紫花苜蓿面积的60%。拥有5个产业分会、8个专业分会和550个会员的##市养殖协会,联合5家企业投资23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60亩,辐射带动金塔县、玉门市两个分市场的“西部牛羊交易市场”,入驻客户37户,已累计交易牛羊800多批(次),交易肉牛肉羊4万多头(只),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由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殷俊林牵头组建的集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生产资料供应、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俊林蔬菜专业协会”,吸纳了周边7个乡镇的300多户蔬菜种植户入会,发展日光温室蔬菜4600多亩,年生产销售蔬菜1.8万吨,产品远销新疆、青海和等省(区),推动了肃州区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截止目前,肃州区日光温室已发展到1.85万亩,亩均收入达7876元,23%的温室亩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安西县三道沟镇在制种协会的带动下,制种业由最初单一的瓜类制种发展到瓜类、玉米、小麦、蔬菜等四大类15个品种,业的要求和产业化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都比较弱,在55家重点加工龙头企业中,全市最大的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敦煌种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仅为4.5亿元。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家,龙头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二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三是品牌意识差。我市的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有较好的品质和特色,但其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截止目前,申报注册的农产品品牌仅有15个,许多优质农产品没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四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五是龙头企业融资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贷款难,资金筹措难,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今后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打算 1、扶优扶强,继续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工、流通企业,它与农民有着密切联系,肩负着带动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重任,它的兴衰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从今年起,全市每年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个、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个、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50个。 2、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拧紧产业链条。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加以推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价格协商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年,全市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组建行业协会5个。 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棉花、粮食、蔬菜和肉类等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工艺进行攻关,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系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特色名牌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鼓励龙头企业走产学研一

体化的路子,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改变农产品初加工、低附加值的现状,不断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无害化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航空母舰”,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5、着力开拓培育市场,健全市场网络体系。一是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切实转变各级领导就生产抓生产的做法,把眼光从过去只盯在资源上转移到资源与市场的结合上,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完善市场网络体系,扩大农产品流通。二是抓好市场建设。结合城市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大产地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是结合“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的实施,建立以市农牧局农业信息中心为主体,覆盖县(市、区)、乡(镇)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市、县、乡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大户和农产品经营大户提供信息服务。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3篇

##市农牧局路建彬陈孝爱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着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营造和培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营造环境和强化服务等办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我市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形成,为使农村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衔接,生产、加工、销售连为一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

1、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不断增加。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近年来,市、县、乡各级组织始终把促进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来抓,使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据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47个,其中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了55个,占农产品加工企业252个的21.8%(种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5家,占加工龙头企业的27.2%;粮食加工企业3家,占5.4%;棉花加工企业1家,占1.8%;蔬菜加工企业21家,占34.1%;啤酒原料加工企业9家,占16.3%;肉类加工企业1家,占1.8%;乳品加工企业4家,占7.2%;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占3.6%;其它龙头企业1家,占1.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85个,专业批发市场10个;经纪人和专业大户100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出现了多样化、大发展的趋势。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经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几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竞争力都有了较大提高。到去年底,全市55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达6.3亿元,年均销售额达8.8亿元,实现税收2475万元;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固定资产达1.54亿元,年销售收入4.5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平均固定资产达8396.1万元,年均销售收入达2.32亿元,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平均固定资产达3221.27万元,年均销售收入达7217.45万元。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10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18.2%,500—1000万元的8家,占14.6%,200—500万元的19家,占34.5%,200万元以下的18家,占32.7%。全市55家种子、粮食、棉花、蔬菜、牧草、啤酒原料、乳品、肉类等8大类重点龙头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40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24%,2003年的实际加工量达34.3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20.4%,占农产品加工总量的72.3%。兰州好为尔乳业##分公司、好牛乳业、雄鹏、祁雪等4家乳品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7万吨,2003年加工奶制品1.48万吨,占奶产量1.75万吨的84.6%。##大业和玉门大业2家草产品加工企业的年设计加工能力20万吨,2003年加工草产品6.53万吨,占草产量的23%。敦煌种业等15家种子生产加工企业年设计生产加工能力13.4万吨,2003年加工种子12.4万吨,约占种子总产量的85%。特别是敦煌种业、好为尔乳业##分公司、巨龙集团、西域阳光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龙头企业抓住机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开展资本运营,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3、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龙头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也不断增强,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各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2.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4.7%。其中55个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1.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6%。在55个重点加工龙头企业中,部级、省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7%。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敦煌种业2003年种子产业和棉花收购加工两大主业共带动农户7万多户,建立生产基地55万亩,向农户结算种子、棉花收购款7.3亿元,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大业草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户2万多户,建设优质牧草生产基地4.5万亩,生产优质紫花苜蓿2万多吨,实现收入18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900元。##西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原##西部商贸公司)2003年带动肃州区银达、总寨、上坝和东洞等乡镇的2000户农民种植洋葱和啤酒大麦青苗4000多亩(啤酒大麦苗3000多亩,洋葱1000亩),带动农民增收8000万元,亩均收入达2000元,户均增收4000元,好为尔乳业##分公司2003年收购加工乳品6000吨,带动肃州区果园、银达、泉湖、怀茂等乡镇的2000多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敦煌市南湖乡是一个以葡萄种植为主的葡萄生产专业乡,全乡葡萄面积达1.3万多亩。2002年针对葡萄市场行情好时商贩抢收抢购,销路不好时压级压价的问题,为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组建了敦煌市南湖乡葡萄产业协会,发展会员1153户、4600多人,经过会员选举产生会员代表75名,并依法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协会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不仅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有了较大提高,而且销售价格持续上涨,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近两年来,葡萄总产分别达到了4000万公斤和5000万公斤,单价由1元/公斤上涨到了1.2元/公斤,远销广州、成都等10多个城市。仅此一项,全乡葡萄产业年均增收400—500万元,人均增收800—1000元。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640元,名列全市5个农业县62个乡镇的榜首。肃州区近几年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兴乳品加工龙头、建奶源基地作为发展奶牛产业的突破口来抓,2003年奶牛饲养量达2.64万头,其中,泌乳奶牛达到1万头,奶产量达到1.6万吨,新建的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乳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奶牛产业,使奶农增加收入1.2亿元,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40元。玉门市针对光热资源条件差,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空间小,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草产品加工业,积极走兴草养畜之路。1999年引进成都大业草业公司,在玉门镇兴建了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草产业。截止2003年底,全市种草面积达到了11万亩,年产青干草11万吨,除种草养畜转化外,企业收购加工销售4.5万吨,仅此一项带动农户1.5万户,与种粮相比,增加收入720万元,人均增收120元。肃州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草原兴发肉制品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肉鸡300万只、肉牛2万头、肉羊40万只。公司积极推广新技术,带动农户发展绿鸟鸡,2003年加工肉鸡、肉牛、肉羊1800吨,年销售收入2160万元,辐射带动300多农户饲养绿鸟鸡180多万只,养鸡户人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

4、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趋于紧密。利益连结机制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纽带,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利润返还和股金分红等多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连接机制,通过改造传统模式、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订单农业”等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通过改造“企业+农户”、“公司+农户”的传统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兴办养殖小区,集中饲养、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形成了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新模式。通过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其在规范经营行为、信息咨询、价格协调、利益维护、纠纷调解和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和企业的利益。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用“订单”的形式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农民面向市场调结构的问题,避免了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03年全市农产品的订单化率达到了70%,其中有80%以上的“订单”生产是由龙头企业组织完成的。敦煌种业2003年的种子生产“订单”面积达16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大业和玉门大业的优质紫花苜蓿“订单”生产面积达17万亩,占全市优质紫花苜蓿面积的60%。拥有5个产业分会、8个专业分会和550个会员的##市养殖协会,联合5家企业投资23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60亩,辐射带动金塔县、玉门市两个分市场的“西部牛羊交易市场”,入驻客户37户,已累计交易牛羊800多批(次),交易肉牛肉羊4万多头(只),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由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殷俊林牵头组建的集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生产资料供应、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俊林蔬菜专业协会”,吸纳了周边7个乡镇的300多户蔬菜种植户入会,发展日光温室蔬菜4600多亩,年生产销售蔬菜1.8万吨,产品远销新疆、青海和等省(区),推动了肃州区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截止目前,肃州区日光温室已发展到1.85万亩,亩均收入达7876元,23%的温室亩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安西县三道沟镇在制种协会的带动下,制种业由最初单一的瓜类制种发展到瓜类、玉米、小麦、蔬菜等四大类15个品种,制种农户由最初的200户发展到了1500多户,制种面积由50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8000多亩,农民来自制种产业的纯收入也由原来的15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元,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17%。特别是去今两年来,全市上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号召,坚持巩固、扶持、培育、提高的方针,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形成了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中心,上连企业,下连农户的组织形式,健全完善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5、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第一车间”。近年来,我们按照“立足资源定产业、围绕龙头建基地、扬长避短布区域、根据需求扩规模”的思路,加大了基地建设力度,相继建设了乳业、牧草、肉牛肉羊、棉花、制种、蔬菜、优质专用粮和特色产业等产业基地。

一是依托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大调引力度、加强冻配繁育、落实胚胎移植和强化饲养管理等措施,扩张基地,增加总量,建成了以肃州区为主的乳业产业基地。2003年全市奶牛饲养量达到3.05万头。

二是依托##大业、玉门大业等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退耕还草和荒地种草结合,种植紫花苜蓿和引进优质高产牧草并重,加强田间管理和牧草转化增值共举,扩大牧草基地规模,建成了以玉门、肃州、安西为主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全市优质牧草面积达到30.04万亩。

三是依托草原兴发集团##分公司,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指导原则,加大引种、纯繁、改良力度,发展一胎多羔杂交肉用羊和良种肉牛,积极推广模式化设施养殖技术,建成了以肃州、玉门、安西、金塔县(市、区)为主的肉牛肉羊肉鸡生产基地。全市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9.9万头和311.24万只。

四是依托棉花加工企业,通过加大间作套种、高密度栽培、地膜移栽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和高产优质抗病棉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力度,改善棉花品质,优化区域布局,建成了以安西、敦煌、金塔为主的60万亩优质高产棉花基地。

五是依托敦煌种业、丰乐种业、东方公司等制种企业,立足国内市场,稳步扩大内繁,面向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外贸制种,不断扩延制种的范围和品系;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以品牌占市场,提高我市种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把我市建成了全国第二大出口创汇制种基地。去年底,全市制种面积达24.49万亩。

六是依托肃州巨龙脱水菜、津蒲菜业等脱水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肃州区春光蔬菜批发市场、玉门市北坪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了20万亩精细瓜菜生产基地。

七是依托飞天面粉、星火面粉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建成20万亩的以加工专用型、高产兼用型、高油高淀粉专用型等为重点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八是依托西部商贸公司,金塔西域阳光公司、玉门参乐公司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了以大麦育苗、蕃茄、南瓜、酒花、孜然、中药材、洋葱、花卉等区域特色的特色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5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与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要求和产业化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都比较弱,在55家重点加工龙头企业中,全市最大的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敦煌种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仅为4.5亿元。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家,龙头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二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三是品牌意识差。我市的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有较好的品质和特色,但其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截止目前,申报注册的农产品品牌仅有15个,许多优质农产品没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四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五是龙头企业融资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贷款难,资金筹措难,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今后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打算

1、扶优扶强,继续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工、流通企业,它与农民有着密切联系,肩负着带动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重任,它的兴衰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从今年起,全市每年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个、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个、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50个。

2、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拧紧产业链条。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加以推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价格协商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年,全市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组建行业协会5个。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4篇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文山、屏边)交界处,是××县乃至红河州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3公里。蒙文公路穿境而过,是××县最偏僻边远的高海拔山区,最高海拔为2567.8m,平均海拔为1984m。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84万亩。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26户,总人口11072人,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9%。我乡立足于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三七、烤烟、大白菜、早实泡核桃。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泡核桃、烤烟、三七、大白菜等4大特色产业。我乡农业产业化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根据我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传统经验和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着眼于市场需求,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我乡以大白菜、三七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前景看好。大白菜种植正在成为我乡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2800亩,分布于老寨等三个村委会种植,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二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开始凸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些蔬菜老板自发到我乡收购大白菜,形成了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

(一)特色产业初见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靠山吃山”的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完成了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杂交玉米1.1万亩。烤烟种植1200亩,狠抓三七、大白菜和泡核桃种植;全乡完成三七种植面积776亩,种七农户达到了160户,三七年销售量123.4吨,实现销售收入370.2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8.93%。大白菜种植突破12860亩,实现年交易量1984万公斤,销售收达1091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6.33%。泡核桃的种植是继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特色产业新发展的产业。产业发展形式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自愿种植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目前已种植0.6万亩。

(二)特色产业正在壮大。

目前,全乡已建成大白菜处理冷库3家,日均处理大白菜300余吨,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三七的种植面积扩大,交易频繁,三七市场扩大,收购量啬,市场价格看好,吸引了文山州的药材商前来收购。

(三)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组织保障有所加强。

为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政府采取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一是在全乡建立起了以“政府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责任体系。二是落实了具体办事部门、工作人员和一定的经费。三是加强考核督促,将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且每年对村委会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实行现场督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差距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虽然确定了主导产业,但多数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其主导地位还不强。二是产业基地的生产条件还十分脆弱,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未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适应市场能力弱。需求量大时难以做到大批量供给,需求量小时又出现卖难,缺乏应变弹性,难以保证稳定及时提供优质产品。三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起点低、规模小、资金短缺,自身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还不大等诸多问题。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传递系统还不够畅通,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大白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是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公司+农户供销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价格波动大,在早期800元/吨,中期低到160元/吨,后期800元/吨。二是销售季节的不同,滞销严重,今年几十亩大白菜臭在地里,无商问津。

2、是无公害的大白菜生产基地没有建立。主要表现在没有大规模的订单。

(二)三七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三七种植投资成本高,低收入的农户不能承担高额的投入。

2、三七种植要求气候、海拔及土壤条件非常苛刻,一块地种三年必须等八年的轮作,客观制约着三七产业的发展。

3、风险大,易发生火灾。

(三)烤烟产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1、科技意识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2、烘烤技术差。

3、烟田基础设施差,规模化生产小。

4、由于双控,我乡分配种植面积少。

(四)杂交玉米种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种子价格居高不下,需种子数量多,农户无力负担种子款。

2、杂交玉米规范化种植尚未形成规模,规范化程度低。

3、适宜本乡种植的主推品种得不到满足。

4、杂交玉米灰斑病较严重,难以防治。

(五)泡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群众有所顾虑今后核桃的市场前景。

2、担心核桃挂果年限长。

3、缺乏核桃种植技术人员,田间技术指导力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我乡,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我乡农业的实际出发,我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乡的各种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遵循自然、经济、价值及市场“四大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围绕政府扶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针对我乡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

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有利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创造条件,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就是调控、服务和引导。体现到工作中就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完善,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一是转变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方式,树立现代农业思想,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转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争先创新的思想意识,把发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与扶持、引导、协调服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转变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树立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整个社会发展大计和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因地制宜,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大白菜产业、三七产业、烤烟产业、泡核桃作为老寨乡的主打产业。通过3—5年努力尽快建设一批百亩以上连片的大白菜和千亩以上的泡核桃种植区。创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发展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农产品。压缩质量差,无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力争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

(三)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有意识地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培育和推广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将产业发展的诸多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化中介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的有经营才能的人参与到产业化营销体系中去,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5篇

一、十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数量急剧增长。截止2010年期末,我县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06家,其中农业规模龙头企业76家,分别比2001年期末增长66%和59%。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2001年期末,我县无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2008年9月21日召开的全市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暨加快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会议上,我县有2家企业被授予“全市优秀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我县被授予“全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县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运行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公司+合作组织+基地”、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资源型基地+农户”、 “公司+自属基地”等。如以***市姜湖贡米米业有限公司和***正德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发展模式正逐步得以推广;以***县富岛食品有限公司、***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正逐步得以发展和巩固;以鲁南宏发蔬菜批发市场、***乾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公司+资源型基地+农户”模式,其辐射带动能力正逐步增强。以***双泰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自属基地” 模式已成为外向型企业发展的主流运行模式。而2001年以前的运行模式主要是单一的“公司+农户”模式。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据统计调查,截止2010年期末,全县年产值过五百万元的7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带动产业基地面积42.7万亩、从业人数2.1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1亿元,分别比2001年期末增长70%、62%和65%。

市级龙头企业***县种子公司以自办稻麦原种生产基地良种场为龙头,国营农场为骨干,种粮大户为补充建立健全稻麦种子生产基地,以合同定购的形式与上千个农场职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向农户统一提供种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以保护价回收种子,免费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协助解决生产资金和技术难题,与繁种户建立起稳定的、可靠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了稻麦种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县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了种子质量,促进了种子事业的发展。目前,公司每年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4万亩,年产种子达1.4万吨,发展种子生产大户1000余户,农户人均年增加收入3500多元,带动农场职工走上了致富之路。市级龙头企业***县富岛食品有限公司发展紧密型蔬菜基地1000亩,带动800多农户累计增收200余万元。

我县杞柳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乾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华宝工艺品有限公司、***顺发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外连国际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产业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县10万亩杞柳产业的形成。市级龙头企业***乾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累计年加工杞柳工艺品170万公斤,辐射带动3200余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累计提供农民就业岗位800-1000人。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银杏之乡”。据统计全县有银杏叶加工、银杏茶生产、黄酮提取、银杏系列食品生产企业60余家,占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的17%。银杏加工企业的集群促进了全县20多万亩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市级龙头企业***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银杏叶提取物黄酮100吨,发展银杏GAP采叶基地5000亩,累计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1500万元。

(四)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基地和企业品牌的建设。市级龙头企业***市姜湖贡米米业有限公司,从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打造“姜湖”品牌入手,促进企业的发展。该公司发展的紧密型优质稻谷基地近一万亩,于2006年3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成为***省稻米加工类唯一的绿色品牌。该公司打造的“姜湖”牌大米,在我省范围内率先采用了纸质环保包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和认可,并于2007年10月被***省工商局授予“***省著名商标” 称号,现已形成三大系列20多个优质小包装品种,远销京、沪等20余个大中城市。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

我县省级龙头企业***昌裕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粮食深加工企业,主要生产“昌裕”牌冷冻饮品、巧克力及饼干等食品系列产品。近年来,该公司依靠科技力量,积极研发新产品、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公司生产的“昌裕牌”系列产品,先后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该公司研发的30多个新产品申报了国家专利,是***唯一获得“中国专利***明星”企业的厂家。该公司2010年度实现销售收入达1.5亿元。

二、十年来我县围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十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相继出台了《郯城县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命名办法》,每年从县财政拨出50万元专款,用于扶持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并于2006年度命名了第一批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同时,有10家优秀重点龙头企业被县委、县政府表彰,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农业局于2005年初正式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科,这标志着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存在的问题

(一)近几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多以贴息资金的形式,我县多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贷款数额小或没有贷款,无法享受到政策的扶持。

(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商业银行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或支持政策体现的不够明显。即使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在原料(农产品)收购期间能争取到少量贷款,但金融部门的借贷手续繁杂,时效性差,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政策性贷款职能的农业发展银行,门槛设置太高,条件过于苛刻,我县大多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普遍享受不到国家政策性贷款,致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与一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没有本质区别。

四、建议

(一)建议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方面,可采取退税、免税、奖金补助等简单易行的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力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金融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实质性内容的信贷支持政策,以破解企业收购资金紧张难题,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具有政策性贷款职能的农业发展银行,要放下架子、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用足用好国家政策,降低门槛设置,放宽准入条件,使大多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普遍享受到国家政策性贷款,促使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中受益,并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6篇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我县已有带动能力较强、与农户联结关系紧密的49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至目前,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有2家,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有15家,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有20家。预计2016年,我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85337万元,出口创汇1070万美元。至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207354万元;带动农户34980户,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61%。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

2.1农业龙头企业领域不断拓宽

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蔬菜、玉米种子、番茄、面粉、草畜、葡萄加工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格局。目前已加工形成祁连传奇系列葡萄酒、“天域”牌番茄酱、仰光辣椒、“格瑞斯”番茄红素、博峰肥牛、合黎山猪生态肉、天月农业科技排酸羔羊肉等农、林、牧精深加工系列产品。

2.2骨干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

坚持引进培育,改造创新相结合。形成高台中化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甘肃绿洲有限公司、金康脱水蔬菜有限公司、宏丰蔬菜加工有限公司、甘肃祁连酒业有限公司、甘肃博峰肥牛开发有限公司、六和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均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2.3生产基地建设趋于稳定

2016年以绿洲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绿基公司、景隆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蔬菜16万亩;以中化番茄制品厂、三鑫农林科技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番茄2.1万亩;以县种子公司、中农大康、隆丰种业为龙头,带动全县玉米制种15.6万亩;以祁连葡萄酒厂为龙头,带动种植酿酒葡萄2万亩;以大业牧草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牧草3万亩。2.4与农户利益联结更为紧密企业都与农民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创造了订单合同、流转土地、市场联结等利益联结机制,以及保护价收购、贷款担保、土地流转、垫付生产资料、科技培训服务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2016年全县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投入达10209万元,带动农户近35618户,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4216万元,生产资料垫付达2236万元。预计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89元,其中70%以上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3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3.1瓶颈制约突出,资金投入不足

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项目,因资金短缺不能快速上马;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特别在生产旺季更需要大量的收购资金,但银行贷款手续多,程序复杂,报批时间长,额度小,满足不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3.2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

目前达到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才2家,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少。

3.3市场开拓不广,营销方式落后

市场营销方式落后,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3.4企业定位不明确,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市场和经营等方面的原因,效益不景气,也处于“守摊子”的状况,设备老化、市场萎缩、员工减少,不能满负荷生产。部分企业对今后的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发展的动力不足。

4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策

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围绕蔬菜、制种、草畜、葡萄等主导产业,以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为切入点,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促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1加快基地建设,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以设施蔬菜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使全县年蔬菜生产面积保持在16万亩以上。使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年生产、加工、调运各类种子能力达到7-8万吨。以中化高台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带动加工番茄基地2-3万亩。以祁连葡萄酒业公司为龙头,加快设施葡萄、酿酒葡萄的种植。使葡萄基地面积保持在2.5万亩。依托博峰肥牛公司、六和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牧草基地4-5万亩,发展肉牛、生猪、肉羊、蛋鸡等养殖基地项目。

4.2壮大龙头企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经济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龙头企业的提质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县龙头企业达到57家。使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家,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5家,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以上。

4.3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三是制订优惠政策,向其他行业积极推介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农产品加工发展信息,引导、鼓励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

4.4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7篇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1.6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1.7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2.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二是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工夫。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2.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2.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8篇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__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9篇

一、企业十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1997年***集团从农牧业最基层的养殖做起,经过四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饲料的核心技术。在养殖基础上,于2002年向饲料过渡,历经“非典”和两次“禽流感”,对农牧业以致命的打击,整个行业举步维艰,刚刚起步的***更是雪上加霜。***在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到2005年探索出独特的饲料发展模式,具备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于2006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跨越发展,将以饲料为支柱、肉食为龙头、标准化现代养殖解决食品安全确保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到2010年将成为鲁南区域性最大的农牧企业集团的奋斗目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拼搏,***集团现已拥有分布在***各县区的11家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180万吨;集团控股的***龙氏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禽类肉食8万吨;年出栏1000余万只肉鸭的养殖基地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0年主要产品饲料产能由2002年的6万吨发展到2010年的180万吨,增长30倍;销售收入由2002年的380万元到2010年的16.8亿元,增长466倍;总资产由2002年的180万元到2010年的3.4亿元,增长188倍。***从一个外行业跨入农牧行业,从最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点滴做起,依靠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跨越发展,被行业认为是农牧行业近几年来起点最低、发展最晚、成长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农牧企业,书写了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创造了行业的一个发展奇迹。***集团已成为鲁南区域性最大的禽类产业农牧企业集团,跻身全省同行业前列,正以坚定的步伐向全国同行业前列迈进。

二、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

***集团在延续三大重点的发展战略基础上,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目睹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突出的社会矛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龙头企业,如何为政府分忧,如何引领行业发展,勇于奉献社会,履行一个龙头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自2006年以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认真领会、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和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企业实际,到2008年8月份探索出现代化、规模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现代化、规模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才能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只有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进步,只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进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只有农民增收致富,才能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根据这一论证,***集团申报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园,连续两年被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种植、养殖、新能源(沼气发电)、有机肥料、饲料加工、肉食加工、生物科技、冷链物流、房产开发、连锁超市等,整体思路是以养殖粪便开发沼气,沼渣开发有机肥,利用有机肥种植有机蔬菜和有机粮食,有机粮食副产品用于加工饲料,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饲料用于标准化现代养殖,养殖的禽类进入食品深加工,生物科技提供的微生态产品直接替代农药和兽药,整个项目形成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后,实现环境生态、食品健康安全,符合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要求。整个项目有着明确的分工,农民的事情农民做,农民做不了的事情企业做,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互动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集团创新发展机制和运作模式,由“公司+农户”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截止到2010年***集团通过饲料销售带动种植农户19.07万户,其中通过订单带动种植农户12.72万户,通过其他方式带动种植农户6.35万户;通过饲料销售带动养殖16500户,其中通过订单带动养殖12900户,通过联合办合作社带动养殖800户,通过其他方式带动养殖2800户,农民人均增收3万余元。

四、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措施和建议

   1、加快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根本是加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要降低贷款门槛,向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

   2、建议加快土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便于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现代机械化装备,提高粮食增产增收。

   3、建议政府对养殖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对传统养殖模式提升改造,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过渡,减少养殖环节污染,保证食品安全。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深刻体会到国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的重要性,我们将决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厚望,秉承“仁、实、谦、学”的核心价值观、“敬业、协作、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为“用户创造更高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为员工创造幸福”的经营理念,扎实推进“突出三大重点,延伸十大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三十五字发展战略,形成完整的生态、绿色、安全、健康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0篇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县核桃产业现状 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XX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 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 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 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 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 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3、表4);根据县统计局XX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 单位:株 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 单位:公斤、株 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 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 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 4、财政税收 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XX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XX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xx,如按XX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xx,则应征税435万元。 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 单位:公斤、元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 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 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二)市场前景 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着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XX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 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XX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XX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 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 (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 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 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 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XX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 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1605个(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个(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为2300个(25.6kg),不经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只有170个(1.9kg)。由此可见,经科学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结实量是未进行科学管理的365.7倍。据秀岭地区的实测:经科学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单株产量可达400个(4.4kg)。如对我县的现有核桃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漾濞的核桃年产量可以翻一番。 3、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增值不明显。漾濞核桃绝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核桃仁销售,精加工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团山牌系列食品,虽然风味较好,但因包装及市场营销问题,始终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 4、核桃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尽管漾濞核桃品质优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中间商多,造成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体现出最佳效益。 5、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和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查中反映,近年来核桃生产扶持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核桃特产税由于征收基数不稳定,群众有顾虑,导致统计上报的核桃株数、产量不实、加工销售环节税收流失,难以做到应收尽收。 6、核桃掠青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调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时节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为防止偷盗和降低守护成本,采收过早,既影响当年的质量又影响来年产量。导致很多地区核桃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 7、多数群众不乐意种植嫁接苗,倾向于先植实生苗再嫁接的传统方法,延长了核桃挂果周期。种植核桃嫁接苗有种植规范,便于管理,树型好,早实、丰产的特点。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无论哪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嫁接苗的质量及种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较低,如栽种时栽得过深,会使嫁接口经常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实的特点,因结实后肥料跟不上会导致树体衰弱,变成小老树。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很多群众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点播铁核桃果或实生苗移植后2—3年再进行方块芽接,认为这样做核桃树生长快、寿命长,但却没有意识到结实晚,延误了几个结果年头。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开始挂果,7年可产200多个,但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还没有挂果。经调查光明核桃林场栽种的嫁接苗,与同年栽种的实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块芽嫁接的核桃进行比较:用嫁接苗种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12个,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单株产量为44个。 8、核桃烘烤质量亟待提高,我县90%以上的核桃产区用传统的办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数量有限,不适应种植大户所需;二是烘烤时间较长且危险,容易变质和发生火灾。造成核桃品质等级低,销价低,使核桃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9、培育核桃嫁接苗过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一度时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产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区近20年来种植的核桃树,中、幼龄树被过度采枝,甚至个别的被拦腰砍断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坏了漾濞核桃种质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漾濞核桃产量、质量和声誉。 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全县核桃产业培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树立培强做大核桃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全县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核桃生长。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议上,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xx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这些殊荣的获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锦上添花,为培植核桃产业和创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周围的地、州、县市又大有赶超之势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们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经济工作始终坚持着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四大支柱,大力发展水电、矿冶、旅游、食品四大产业,把漾濞建成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培植核桃产业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抓不懈。要树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识,举全县之力维护品牌信誉,利用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县、乡(镇)应将原设立的核桃生产基地领导组,改设为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任组长(能设专职核桃副县长、副乡(镇)长更好),专门负责抓好此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农业局、生物开发办、扶贫办抽出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类似培植烤烟和苦良姜产业一样培植核桃产业,由过去的只管“造”不管“效”变为对核桃造林、抚育管理、产品加工销售全面负责。 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药械等;三是要在劳保、出差、下乡补助等方面与同行部门一视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任务应以培植核桃产业为主。 3、进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产业的培植力度。 (1)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产的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坚决打击盗采、滥购、倒卖泡核桃枝条的破坏行为,确保核桃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漾濞核桃产业培植奖励办法》,鼓励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兴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或加工企业。 利用每年核桃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契机,公开进行兑现奖励。奖励范围:一是自筹资金创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二是各级党政领导、林业科技人员、税务干部以及维护林区治安的林业公安干警、护林人员中有特殊贡献者。 奖励方法是:对兴办绿色企业主和种植大户实行年终产量、质量达标奖;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实行上缴税利达标奖。 (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核桃子芽嫁接苗。坚决杜绝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 (4)对近几年来核桃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坚决按扶持政策将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到户。 (5)发挥我县宣传工作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大理日报·漾濞版》应开设《漾濞核桃专栏》。 4、注重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核桃果园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县核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全县现有的12.3万株盛果大树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核桃产量低,品质差。还有204.3万株幼树还没有结果,26.4万株初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增产的潜力很大。因此,抚育管理好现有核桃树是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在近期内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核桃产业富民富县的最佳捷径。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在幼树抚育、老树复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时期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又要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来规范果农行为,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核桃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5、实现优质品种化栽培,建立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6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核桃出口大国,70年代开始,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实行了核桃的品种化栽培,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了飞跃性提高,以强大的优势挤占了国际核桃市场,一跃成为核桃出口大国。而我国的出口量则下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20%—30%,价格也比美国低30%以上,因此,品种化栽培是大势所趋。实行核桃品种化栽培,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断更新改造劣杂品种,走基地化生产的道路。 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管理。 培植核桃产业要讲求实地适树的原则,不同的海拔地区栽种不同的适生品种。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与发展核桃的关系。把发展核桃同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是要针对山区气候多样性特点,把握好宏观决策,做好统一规划,采取多层次利用,建立综合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注意保护上层、建设中层、开发下层。建议在不宜耕作的地块和不宜种植泡核桃的无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发展抗逆性强,生长快,木质优良的铁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种植优质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热地区(1500米以下)种植美国山核桃。 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我县应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加工)大户购买热风炉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户传统的烟醺火烤法,严把核桃产品的第一道质量关。 二是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大户种草养畜,走果、草、畜、菜综合发展的道路。 三是县财政每年应从农林特产税收中安排10%的资金,用于核桃生产、烘烤及包装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增强核桃产业的发展后劲。 8、建立集中统一的核桃加工经营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核桃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我县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我县应尽快组织核桃生产户、加工户、绿色企业和加工企业,成立《漾濞核桃行业协会》或《漾濞核桃集团公司》,在县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信息服务下,重点组织和协调好核桃加工经营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漾濞核桃》商标,并进行市场营销,直接进入较高级别的市场(如上海等国内市场),或直接打入国际市场。使核桃商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县级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规范县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畅通核桃产销渠道,避免无序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漾濞核桃品牌效应,不断培强做大漾濞核桃产业。 9、规范税收制度,把核桃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 政府要明确向农民承诺,核桃农林特产税在1998年核定的基础上不再增加,让农民安心、放心发展。将核桃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环节后移,征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和核桃加工企业及加工大户。 总之,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好、实践好xx总书记“xxxx”重要思想,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大核桃发展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漾濞的核桃产业这根“支柱”必将在“十五”期末,充分显现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强大的“支撑”作用。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1篇

下步工作思路的汇报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5年5月20日)

各位领导,各位常委:

根据市政协安排,现就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努力做好结合文章。特别是进入2003年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关于培育壮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择优择强进行贷款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支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和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647家,比2003前增加181家,从业人员10.2万人,年销售收入276.6亿元,出口创汇2.46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8家,比2003年前增加110家,年销售收入192.7亿元。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5000万元以上的58家,过亿元的3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部级2家;农贸市场发展到582处,年经营额150亿元;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为主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39处;林果业建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梁山、汶上为主的30万人劳动力输出基地。

三是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意见》,明确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协会达到1010个。

四是健全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近年来,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像兖州的绿源肉鸭公司、嘉隆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连接关系。

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76元增加到2004年的3648元,年均增加243元,增长8.1%。2004年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到: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导。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参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并通过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落实下去,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引导组织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应用,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三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这是龙头企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得充足和符合质量标准的批量原料,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必须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松散或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298家,而我省的潍坊、烟台分别有1054家和87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36家,而潍坊、烟台过亿元的分别有109家、101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3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6万户,而潍坊、烟台产业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953万亩、5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分别达到147万户、201万户。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除了太阳纸业、绿源公司、菱花和雪花等企业规模较大之外,总体上看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力差。象临沂的金罗、烟台的龙大、潍坊的得利斯、寿光蔬菜集团等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很少。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从纵向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增值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在全市29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粮棉油加工型企业132家,占43.6%,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禽、肉、渔、果、菜精深加工企业少,带动力不强。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档次低、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品牌和质量意识不强,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和取得认证的产品为数不多,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也有一些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少。另外,在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出口。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1/42左右。而我省的潍坊和烟台分别达到8.7亿美元和11.5亿美元。全市298家龙头企业中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标准的仅9家,占全省188家的4.8%,而潍坊、烟台分别有30和29家;部级的仅有菱花味精集团和兖州绿源公司2家,潍坊、烟台分别有6家、5家。

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与农户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仅在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少数产品中实行,且时常发生违约行为,在其它产业产品中刚开始破题,覆盖应用的范围和数量少。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三、下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阶段、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和保障,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把握“三个结合”、加快“五个创新”、实现“六个突破”。

一个目标”就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力争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大发展、大突破、大提高,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省级、部级行列,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额有较大幅度增加,7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两个重点”就是突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靠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三个结合”一是宏观调控引导与微观放开搞活相结合,逐步建立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点上局部突破与面上整体推进相结合,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重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新建龙头企业发展和局部突破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点上经验和模式,推动面上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三是长远规划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布局,立足当前抓好扶持政策措施落实。

“五个创新”即围绕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扶持保障制度创新;围绕提升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档次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围绕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快营销方式创新;围绕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创新。

“六个突破”就是按照谋划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工作中努力实现“六个突破”: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突破。围绕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膨胀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按照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高的要求,“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档次水平,尽快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抢抓项目新上、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等多种形式发展一批“大高外”龙头项目;通过改制重组、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壮大规模培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对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工作,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加快融资;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要加大帮扶力度,组织工作组,研究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加强与国内跨国集团的联合与合作,迅速膨胀规模,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搞好引导和扶持,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上实现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尽快构建起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市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选择扶持10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际,择优选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级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建立经营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逐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特别要增加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改投放。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三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用人、用水、用电、用地和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三)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点。要按照出口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内大城市准入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ISO9000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千方百计获得国内各大城市“准入”许可,为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奠定基础。引导群众逐步淘汰分散的种养模式,下大气力抓好标准化种养小区建设,把种养生产向小区集中,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

(四)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当前,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普遍缺乏长期稳定、密切相关的利益联结关系,导致企业生产加工没有稳固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而受损失。要引导龙头企业从企业长远战略出发,拿出资金、拿出人员,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把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同时,要积极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户与企业间的对接,组织农户按合同生产,并严格监督,有效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和同行业恶性竞争。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2篇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县核桃产业现状 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XX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 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 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   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       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 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3、表4);根据县统计局XX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       单位:株   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    单位:公斤、株     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      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 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 4、财政税收 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XX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XX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xx,如按XX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xx,则应征税435万元。 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  单位:公斤、元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  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 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二)市场前景 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著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XX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 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XX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XX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 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 (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 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 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 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XX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 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1605个(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个(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为2300个(25.6kg),不经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只有170个(1.9kg)。由此可见,经科学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结实量是未进行科学管理的365.7倍。据秀岭地区的实测:经科学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单株产量可达400个(4.4kg)。如对我县的现有核桃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漾濞的核桃年产量可以翻一番。 3、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增值不明显。漾濞核桃绝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 核桃仁销售,精加工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团山牌系列食品,虽然风味较好,但因包装及市场营销问题,始终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 4、核桃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尽管漾濞核桃品质优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中间商多,造成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体现出最佳效益。 5、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和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查中反映,近年来核桃生产扶持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核桃特产税由于征收基数不稳定,群众有顾虑,导致统计上报的核桃株数、产量不实、加工销售环节税收流失,难以做到应收尽收。 6、核桃掠青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调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时节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为防止偷盗和降低守护成本,采收过早,既影响当年的质量又影响来年产量。导致很多地区核桃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 7、多数群众不乐意种植嫁接苗,倾向于先植实生苗再嫁接的传统方法,延长了核桃挂果周期。种植核桃嫁接苗有种植规范,便于管理,树型好,早实、丰产的特点。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无论哪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嫁接苗的质量及种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较低,如栽种时栽得过深,会使嫁接口经常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实的特点,因结实后肥料跟不上会导致树体衰弱,变成小老树。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很多群众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点播铁核桃果或实生苗移植后2—3年再进行方块芽接,认为这样做核桃树生长快、寿命长,但却没有意识到结实晚,延误了几个结果年头。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开始挂果,7年可产200多个,但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还没有挂果。经调查光明核桃林场栽种的嫁接苗,与同年栽种的实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块芽嫁接的核桃进行比较:用嫁接苗种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12个,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单株产量为44个。 8、核桃烘烤质量亟待提高,我县90%以上的核桃产区用传统的办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数量有限,不适应种植大户所需;二是烘烤时间较长且危险,容易变质和发生火灾。造成核桃品质等级低,销价低,使核桃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9、培育核桃嫁接苗过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一度时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产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区近20年来种植的核桃树,中、幼龄树被过度采枝,甚至个别的被拦腰砍断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坏了漾濞核桃种质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漾濞核桃产量、质量和声誉。

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全县核桃产业培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树立培强做大核桃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全县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核桃生长。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议上,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xx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这些殊荣的获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锦上添花,为培植核桃产业和创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周围的地、州、县市又大有赶超之势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们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经济工作始终坚持着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四大支柱,大力发展水电、矿冶、旅游、食品四大产业,把漾濞建成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培植核桃产业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抓不懈。要树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识,举全县之力维护品牌信誉,利用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县、乡(镇)应将原设立的核桃生产基地领导组,改设为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任组长(能设专职核桃副县长、副乡(镇)长更好),专门负责抓好此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农业局、生物开发办、扶贫办抽出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类似培植烤烟和苦良姜产业一样培植核桃产业,由过去的只管“造”不管“效”变为对核桃造林、抚育管理、产品加工销售全面负责。     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药械等;三是要在劳保、出差、下乡补助等方面与同行部门一视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任务应以培植核桃产业为主。     3、进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产业的培植力度。     (1)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产的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坚决打击盗采、滥购、倒卖泡核桃枝条的破坏行为,确保核桃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漾濞核桃产业培植奖励办法》,鼓励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兴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或加工企业。     利用每年核桃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契机,公开进行兑现奖励。奖励范围:一是自筹资金创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二是各级党政领导、林业科技人员、税务干部以及维护林区治安的林业公安干警、护林人员中有特殊贡献者。     奖励方法是:对兴办绿色企业主和种植大户实行年终产量、质量达标奖;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实行上缴税利达标奖。 (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核桃子芽嫁接苗。坚决杜绝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 (4)对近几年来核桃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坚决按扶持政策将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到户。 (5)发挥我县宣传工作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大理日报·漾濞版》应开设《漾濞核桃专栏》。     4、注重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核桃果园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 县核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全县现有的12.3万株盛果大树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核桃产量低,品质差。还有204.3万株幼树还没有结果,26.4万株初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增产的潜力很大。因此,抚育管理好现有核桃树是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在近期内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核桃产业富民富县的最佳捷径。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在幼树抚育、老树复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时期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又要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来规范果农行为,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核桃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5、实现优质品种化栽培,建立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6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核桃出口大国,70年代开始,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实行了核桃的品种化栽培,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了飞跃性提高,以强大的优势挤占了国际核桃市场,一跃成为核桃出口大国。而我国的出口量则下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20%—30%,价格也比美国低30%以上,因此,品种化栽培是大势所趋。实行核桃品种化栽培,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断更新改造劣杂品种,走基地化生产的道路。 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管理。 培植核桃产业要讲求实地适树的原则,不同的海拔地区栽种不同的适生品种。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与发展核桃的关系。把发展核桃同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是要针对山区气候多样性特点,把握好宏观决策,做好统一规划,采取多层次利用,建立综合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注意保护上层、建设中层、开发下层。建议在不宜耕作的地块和不宜种植泡核桃的无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发展抗逆性强,生长快,木质优良的铁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种植优质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热地区(1500米以下)种植美国山核桃。     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我县应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加工)大户购买热风炉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户传统的烟醺火烤法,严把核桃产品的第一道质量关。 二是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大户种草养畜,走果、草、畜、菜综合发展的道路。 三是县财政每年应从农林特产税收中安排10%的资金,用于核桃生产、烘烤及包装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增强核桃产业的发展后劲。 8、建立集中统一的核桃加工经营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核桃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我县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我县应尽快组织核桃生产户、加工户、绿色企业和加工企业,成立《漾濞核桃行业协会》或《漾濞核桃集团公司》,在县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信息服务下,重点组织和协调好核桃加工经营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漾濞核桃》商标,并进行市场营销,直接进入较高级别的市场(如上海等国内市场),或直接打入国际市场。使核桃商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县级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规范县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畅通核桃产销渠道,避免无序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漾濞核桃品牌效应,不断培强做大漾濞核桃产业。     9、规范税收制度,把核桃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     政府要明确向农民承诺,核桃农林特产税在1998年核定的基础上不再增加,让农民安心、放心发展。将核桃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环节后移,征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和核桃加工企业及加工大户。     总之,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好、实践好xx总书记“xxxx”重要思想,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大核桃发展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漾濞的核桃产业这根“支柱”必将在“十五”期末,充分显现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强大的“支撑”作用。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3篇

一、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农业生产结构分布状况。南部山区以干鲜果品为主,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地带以花卉、鲜食瓜类、蔬菜类为主,二环路、104国道和103省道两侧以肉蛋奶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形成了“南抓林果、北抓菜、中间发展肉蛋奶”的格局。种植业主要是井家沟、陡沟、大庙屯一带5160亩的葡萄基地;十六里河镇南部山区5000亩的“红荷苞”杏和5700亩的“济丽红”杏基地;杜庙、小庄水晶梨、中华寿桃等2600亩特色果品基地;十六里河、党家庄两镇南部干旱区速生薄皮核桃、冬枣、雪枣等5400亩干杂果品基地;党家庄镇两个平原办事处5000亩“四鲜食品”基地;七贤、党家庄、十六里河三镇保护地栽培5000亩的蔬菜、花卉基地。

2、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区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已建成12个,基本形成集生产服务、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辐射带动了104国道以北2万多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改瓜、菜、果3000亩。其中,投资400余万元的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共建成39个高标准冬暖温室;包括12个果树和花卉大棚、8个食用菌大棚、2个育苗大棚、8000平方米的鱼池及其它附属设施的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

3、专业村发展情况。形成了井家沟、陡沟等葡萄专业村,九曲、南康、岳而等养猪专业村,大涧沟、小庄等养鸡专业村,南红庙、党西等奶牛专业村,文庄、尹家堂、董庄、红卫等加工、运输专业村。

4、经济群带建设情况。在104国道两侧、103省道两侧、西、南二环路两侧已形成三条以小城镇改造、房地产开发、市场建设、三产设施等小城镇经济发展带。

5、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目前呈现“三多三少、两个不平衡、一难、一薄弱、一偏高”的局面,即:传统大路货占农业生产的比重多,粗放型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多,零散小规模企业多;精品、名牌农产品少,精准农业、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品少,规模化、产业化龙头项目少;南部山区和交通干线两侧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科技投入、融资难;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水利、交通设施薄弱;传统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粮经比例偏高(3.8:6.2),作物品种单一、老化,效益较低。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1、发挥近郊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以园区、基地为依托,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建设,强化引导和服务功能,以点带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区12个区、镇、村三级示范园区、示范点已培育了国内外十几个优良品种的蔬菜和果品。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区里加大了扶持力度,规定凡进农业产业园学技术的村民,每天发补贴12元;凡承租园区大棚的,每个大棚只收承租费1000元;为鼓励农民自建蔬菜大棚,区里对每个自建大棚补助1000元,同时无偿提供技术、信息和种苗服务,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了种植业基地建设,在山地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果,在平原地区退粮还菜,突出抓了优质杏、葡萄、鲜食食品、特色果品、干杂果品、花卉等六个种植基地建设;同时兼顾创汇型和订单型农业的发展,已种植圆葱800亩,与市农业高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大蒜135亩。目前,六个基地种植总面积已达3.11万亩。

二是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和优化养殖业。我们本着稳定食粮畜禽、发展食草畜禽、强化特种养殖的原则,加大了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充分发挥传统养殖优势,巩固和发展10多个养牛、养羊专业村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奶业生产,新建奶牛饲养小区2个,全区奶牛饲养量已达到4600头。同时,我区还积极吸引多方投资,发展特种养殖,引进了美国落地王肉鸽、双阳梅花鹿、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建起了肉鸽、梅花鹿养殖场。

三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扩大农牧加工业。围绕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市场化增效,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重点扶持发展了圣都食品、尹家堂豆制品和文庄面条等一批加工基地。现在全区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9家。在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下,形成了井家沟、杜庙、九曲、大涧沟、董庄等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村,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专业村和农户的发展路子,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实施“市长三号工程”,切实搞好荒山绿化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鱼鳞坑63.5万个,雨季造林植树127万株,综合治理荒山头39个;对南部山区的老化果树品种进行了改良,作业面积17488亩;退耕还林还果1.25万亩,植各类果树125万株。在斗母泉、大东、渴马、而头、西东、土屋、张庄、义和等村钻井8眼,埋植管道5000米;在义和、郭家、郑家、石崮、王家等村新建了蓄水量在300~350立方米的蓄水池5处;维修了侯家村1000立方米、兴隆村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加大节水力度,在岳而、陡沟、红星等村新建防渗渠3500米,维修、检修灌渠、农渠11000米;同时,党家庄镇6000米长的丰齐路已基本完工,渴马路700多米长的浆砌石排洪沟已基本完工。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水利设施条件差,是制约南部山区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仍有部分村人畜吃水困难。

二是科技投入经费、上项目经费较少,农业融资较难,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科技服务力量不足,市场信息不畅,造成有些高新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新品种的引进,老品种的更新、改良步伐较慢。

四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规模,成本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较少,规模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小,辐射面窄。

五是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和群众对近郊整体规划把握不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2、发展建议

一是切实加大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发展符合城郊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由二元向三元或多元调整种植业结构,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园区化新型农业发展。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采取蓄水、节水、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修复山峪小水库,每20~50亩耕地建一个50立方米的三级全硬化封闭式集雨蓄水池、窖,发展大棚或拱棚等设施农业,采取滴灌或微灌等节水技术;搞好荒山绿化、减少水分的蒸发,涵养水源;同时,建设好从二环路到兴隆、巩村、涝坡、侯家等村40余公里的乡村路,104国道到渴马村、吴家村、卧虎山一线的道路,确保巩村佛峪旅游资源、南部生态园林旅游资源、卧虎山水库旅游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综合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同时,积极吸引多方资金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生产中,逐渐形成产、供、销互相衔接、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格局。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4篇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澧县地处湖南的西北,是常德的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支撑了澧县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到了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670家,产值超百万的有35家,年产值达5亿元。形成了粮、棉、茶、畜、禽、水产、水果等十大产业链。建立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20多万户,全县基地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近年来,澧县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特别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使澧县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2008年末,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农业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发展离不开银行支持,2008年农村金融对16家龙头企业累放贷款7.96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30%。澧县农发行在做好粮棉油收购的政策性业务同时,大力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2008年末,澧县农发行累放农贷8.1亿元,比上年增长55.8%,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2008年澧县农行累放涉农贷款4600多万元,2009年1-2月累放农贷3000多万元,比同期增加2599万元。

在金融支持、产业带动的作用下,澧县农业实现了农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订单农业、循环农业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由粗放、分散向标准化、基地化、无公害生产转变,农产品销售方式由传统农贸市场向大型专卖市场转变,达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澧县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是显著的,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金融自身效益增长“双赢”的局面。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信贷投入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发行是“老大”,承担了产业化企业90%以上贷款需求,农信社是“老二”,以小额信贷满足农户资金需要,农行股改尚未完成,支农贷款较少,特别是农行网点撤出县以下地区,农行基本放弃了对“三农”的支持。据澧县人民银行调查,2008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23家,有贷款需求企业22家,其中16家得到贷款,满足率为72.7%,仍有30%的企业未获得贷款。据统计,该年全县龙头企业的贷款占企业投资总额的9.2%,龙头企业资金缺口近7亿元。

调查中,各方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仍然是对资金的需求。龙头企业反映,农发行贷款只能用于收购,不能用于流转,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资金需求大。县畜牧局反映,牲畜饲养前期投入大,修建养殖基地和购入种苗需要投入。县水产养殖合作社反映,该社有鱼塘养殖面积20多万亩,年产值达4亿元,600多社员每年共需要贷款上亿元,而实际获得贷款的社员不到5%,贷款总额不到400万,远不能满足经营周转和扩大养殖规模的资金需求。县农机局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户购置农用机械资金需求大。就澧县而言,为了实现机械收割,需要收割机600台,按20万台,除去国家按购机补贴5万台,农民仍然买不起。县林业局反映,林产品加工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大,实际获得的贷款几乎是向银行讨来的,其中原因较多。调查反映,小型涉农企业贷款需求更迫切,一些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融资难,面临生存困境。据常德县域经济办测算,2009年澧县6个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食品工业园区建设、4000亩优质果林建设、扩建现代化鸡舍、水产加工扩建、油脂加工续建、薯类加工新建)对资金的需求达到9300万元,给金融支持带来较大压力。

(二)信贷服务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从涉农企业和农户看,涉农企业内在的弱质性很难达到银行贷款发放条件。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同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内在因素。农业产业化企业又大多在农村,固定资产变现价值差,难以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因此,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来说,难以达到银行贷款发放条件。

从银行方面看,信贷服务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贷款期限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生产经营周期长,只有当农产品收获并出售后才能归还贷款。涉农企业和农户不能提供符合贷款条件的抵押品。涉农贷款利率高不适合农业生产效益低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没有按照贷款对象和用途实行有差别的贷款利率浮动,涉农贷款利率一律上浮100%,贷款利率一般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一浮到顶,邮储银行开办的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利率更是高达15.3%,高于民间借贷利率,这显然超出了本来微利涉农企业和农户的承受力。贷款审批时间长不适应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时效性。由于县级金融机构没有大额信贷审批权,超过100万元贷款须报经市分行审批,因此县域金融机构贷款要经过层层申报、调查、审批、发放等繁多程序,快则半月,慢则数月,贷款不能“应点”发放,使农业生产错过当期发展良机。银行一些融资规定不适应中小涉农企业的需要。比如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则要求企业净资产必须达到10亿元,而绝大多数县域涉农企业没有如此大的规模。银行票据融资在涉农企业也极少运用。

(三)农业保险难以合理覆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风险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一些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使农业生产面临较高风险的同时,银行贷款也遭受损失,因此需要农业保险为经营者和金融部门提供保障。目前澧县开展的农业生产保险主要是政府委托人保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2家,保险种类限于水稻、棉花、母猪、肥猪等,险种较少,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政府保险的理赔额也较低,难以有效覆盖风险,比如一季水稻如果全部失收,按最高赔付240元/亩,也难以弥补农民损失。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实现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并不愿意办理农业保险,已有的农业保险业务也出现萎缩,这使得银行提高了对涉农企业风险度的评估,不利于信贷支农。

三、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肩负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任,要为金融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各级政府要担负起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责任,为金融加大信贷投入创造条件。一要创建信用环境。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环境改善,争创市级和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县,我们调查的澧县张公庙镇护国村就一家市级信用村(2008年授牌),该村以葡萄(5000亩)产业为主,全村200多户,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其中40多户有过贷款,最高一笔为8万元,2008年全村贷款余额30万元, 既支持了农户生产,贷款质量也较优。县域要全面推行信用村镇创建,并对种养大户、加工大户定期开展信用评级,给予授牌,在贷款额度和利率浮动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同时,要增强企业和农民的信用观念,尤其要提高党政干部的信用意识,据调查常德市农信社有9%的贷款(余额6.73亿元)为不良涉政贷款,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党政干部形成的不良贷款,政府应加大清收力度,清除银行贷款道路上的障碍。二要建立担保机制。贷款难,难在抵押和担保,当地政府要解决好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政府可采取财政出资担保或部分出资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国家要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应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对评估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管,制定统一的行业准则,规范中介机构经营与发展。三要规范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本地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统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根据地域特色,培育和扶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品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各级财政承担着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职责,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财政要逐年提高支农资金比重,每年支农支出应占本地财政收入的15%,由上级财政部门负责统一考核。那些与产业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由财政加大投入,银行只介入有还款来源的基础建设。对政府备案支持的产业化企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时,财政应给予一定的市场风险补偿或税赋补偿。财政要认真研究农业产业化企业及其他产业链客户所做承担费用的合理区间,从而明确规定农业产业化及其他产业链客户的税费标准,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可借鉴发放农民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的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减免税优惠,体现政府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支农贷款应减免营业税及附加税,对农业贷款占比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应下调营业税税率1-3个百分点,对乡镇以下农村金融机构应实行一定期限的“零税收”政策。对农业政策性保险,财政应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

(三)银信部门担负着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责任,要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农发行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部门推荐的龙头企业项目,要优先受理、优先调查评估、优先安排资金规模,给予信贷支持。对龙头企业从市场直接收购和从农发行开户企业调入粮棉油的资金需求,应纳入准政策性贷款范围重点支持。对企业信用等级在2A以上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可发放信用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可发放循环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企业仓储设施、生产加工基地、技术改造等资金需求,可发放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较好、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给予信贷支持。对龙头企业贷款,可在规定范围适当下浮利率。

农信社要按照涉农信贷投入增长不低于上年水平,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水平的要求,根据农民购买农机具、批量种苗、春耕生产资料等生产特点,将授信额度提高到3-5万元,对信用优的农户最高授信10万元,贷款期限具体根据生产周期、用途合理确定,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改年初贷款年终收款为按季节贷款协议收款。根据小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主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田间或就地加工、就地流通等对贷款“短、小、频、快”的需求特点,要注重贷款时效,优化贷款操作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做到贷款及时“应点”发放。根据龙头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大和重大涉农项目资金需求大的特点,推行社团、银团贷款,并实行利率优惠、期限延长、额度放宽等支持方式。在担保方式上,除继续推广应收账款、存货、林权、仓单、订单等质押贷款外,探索开办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土地承包权流转、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农房、荒地和水域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借鉴农户联保做法,探索开办龙头企业为关联农户提供担保方式,逐步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农业收益低,支农贷款利率不应上浮,贷款规模给定后,按实际使用额支付利息,对未使用贷款,承认规模,不计利息,尽量减轻“三农”负担。同时,信贷员要经常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调查反映,企业和农户都迫切希望金融机构人员像保险推销员那样上门服务,经常走访他们,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提供政策指导,分析市场变化情况,找准发展方位,制定贷款计划,帮助用好贷款。

农业银行要以支持农业产业化为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根据澧县农业产业化特点,择优扶持牲猪、蛋鸡、肉鸡等规模化养殖业发展,择优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季节性收购等方面,加大信贷投放,提高贷款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覆盖率,择优支持前景好、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区经营,以大公司带动龙头企业为切入点,解决收购企业合理的资源储备,解决生产企业必要的资金需求。以农户小额贷款为重点,持续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的客户评级、贷款审批、抵押担保、贷后管理、激励考核以及风险控制,在考虑服务成本前提下,对产业化下游(农户)的支持,可试行零售产业批发做,满足分散经营农户的资金需求。大力提高“惠农卡”配套农户小额贷款的授信率,采取区别政策,对实行先进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的家庭经营户、规模经营的农户、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户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扩大授信和贷款额度,满足其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的资金需要。此外,监管部门要合理适当扩大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比率,不应按1%(即一笔贷款发生1%不良则须担责)风险度追究风险责任,而应区别情况,实行不同风险比率的贷款管理。同时,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资金互助组织,补充农行、信用社“撤点”留下的服务空白,为服务“三农”提供最直接到位的服务。发挥邮储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使邮储银行服务延伸到村镇角落,确保邮储吸收的农民存款基本用于“三农”。到目前为止,澧县金融机构存款近90亿元,绝大部分是农民收入,县域贷款不到存款的40%,要提高支农贷款的比重。

(四)农业保险要切实发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障程度。农业保险应加快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保险产品种类的开发,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要扩大参保范围和项目品种,不仅要直接保农业生产,还要保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生产;不仅要保粮棉牲猪,还要保各类农林畜禽和水产品,将现有苗木保险扩大到森林火灾保险。政府投保和理赔的标准也要合理提高,使农民切实认识到保险能够弥补很多损失。探索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资金投入互动模式,开展“小额保险+小额贷款”业务和“订单+贷款+保险”业务,或银行以保额为额度,按额度的一定比例发放贷款,发挥保险和信贷的联动作用,为支农信贷的安全和“三农”发展提供保障。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第15篇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__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部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部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部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台湾良种29个,引进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部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

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