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
(来源:文章屋网 )
摘要 在阐述广东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广东科
>> 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低碳社会发展中科学消费道德理念的引导与树立 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关系研究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探讨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廉租住房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 推动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低碳发展小城镇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浅析劳资关系现状及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机制及模式选择研究 论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 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当代社会发展中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 社会发展中的计算机技术影响研究 新疆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支撑愚公故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广东省统计局.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01)[2013-03-15]..
[5]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2010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11-12-05)[2013-03-15]..
[6] 方伟,廖玲,万忠.广东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广东省属科研机构调研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235-237.
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认真实施“科教引领”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调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的作用,让科技进步的福祉惠及广大基层群众。
2、基本原则:认真、公正、公平、客观。
二、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考核以2011年、2012年两个年度的数据和工作实绩为依据。分为:
基本情况:共27项指标(不占分值)
考核内容:包括科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为两大方面,10项子内容。
(一)科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党委、政府重视情况。包括:(1)党委和政府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和听取汇报情况(一票否决指标);(2)促进科技进步和加强人才工作各类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3)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2、科技管理机构情况。包括:(1)机构设置情况(一票否决指标);(2)机构建设情况;(3)机构领导班子情况。
3、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2011—2012年科技经费主要投入表(决算数)。包括:(1)本级科学技术支出;(2)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一票否决指标);(3)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增长比例;(4)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增长率高于本级财政预算经常性收入增长率的数量;(5)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6)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额。
2013年科技经费主要投入表(预算数)。包括:(1)本级科学技术支出;(2)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二)科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为
1、科技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情况。(1)主要内容;(2)相关指标;①获上级部门科技项目数;②科技项目经费额;③10万人专利申请数;④10万人授权专利数;⑤10万人授权发明专利数;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2、科技促进创业就业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科技促进创业就业情况;(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3)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4)相关指标:①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数、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③科技特派员数、④国家或省级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⑤孵化年末在孵企业数、⑥国家或省级认定的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数。
3、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情况。(1)主要内容;(2)相关指标:①累计认定并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数;②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③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
4、科普工作情况。
5、全区科技工作特色。
6、党委、政府其他部门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与成效。
7、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政府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及经验。
上述指标中,党委和政府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和听取汇报情况、科技管理部门机构设置情况、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三项指标为一票否决指标。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5月6日前)。成立我区考核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召开成员单位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二)资料收集阶段(2013年5月7日至5月24日)。各相关部门、各单位填报各自的数据和文字资料,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三)资料整理、完善阶段(2013年5月25日至6月5日)。修订完善相关数据和文字材料。填写科技进步考核表,收集证明材料,编制证明材料目录汇总整理后装订成册,相关领导签字、相关部门盖章,制作电子版,完成统计年鉴。
(四)考核资料上报阶段(2013年6月5日至6月15日)。进行系统上报,将科技进步考核表及证明汇编材料、电子版、统计年鉴一并上报市科技局。
四、考核材料要求
(一)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手册》指标说明要求,认真填写《科技进步考核表》,搜集整理相关证明材料。由区科技局负责对考核材料整理、汇总,并按时上报。
(二)区科技局负责填报考核信息系统软件,生成考核表电子版。
(三)区统计局负责提供2011年度、2012年度全区统计年鉴。
(四)所有统计数据、证明材料必须清晰可读,于5月24日前报送区科技局。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技兴区”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我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建目标
按照科技部—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各项指标进行创建,通过科技部-年度全国科技进步综合考核,并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三、考核内容
(一)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党委政府重视情况
党委或政府召开、研究解决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或参与的科技进步工作重大问题的专题会议和听取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工作专题汇报的次数,每年总计不少于四次,并切实、有效和及时解决科技进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科技管理机构情况
本级政府设立独立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所属乡(街道)全部设置专门科技工作机构或配置专人负责科技工作。
3、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全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例达到2%。
(二)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为
1、科技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重点开展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先进适用技术、科技成果和再创新等举措,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项目3-5个。
2、科技促进创业就业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展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创业培训、开展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
3、产学研联合情况
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活动、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等。
4、科普工作情况
主要包括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及使用,组织大型科普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5、本地区科技工作特色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开展促进本地区科技进步特色工作,包括: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防灾减灾等内容。
6、党委政府其他部门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与成效
主要举措是教育、工信、农业、商贸、卫生、环保等多个党政部门充分发挥科技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贸、科技强警等工作。
7、乡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及经验
乡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发挥科技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展各项科技工作。
四、创建步骤
(一)准备阶段(6月1日-6月15日)
1、成立“区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开展全区“十二五”科技进步工作,并指导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
2、制定工作方案,分解任务,建立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统一思想,落实任务,明确责任。(6月15日前)
(二)汇编材料及初审阶段(6月16日-6月30日)
1、材料报送(6月20日前):各单位组织专人负责,严格按照科技部科技进步考核指标要求,整理相关数据和材料,报送区科技局,做到材料齐全,数据准确可靠,逻辑层次明晰。
2、材料汇总(6月25日前):区科技局填写基本情况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定量指标,撰写考核定性内容。
3、领导审阅(6月28日前):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审核。
4、市检查初审(6月30日前):提交市科技局初审,根据指导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申报材料,并报送省科技厅。
(三)审核阶段(7月1日—7月15日)
专家审核(7月15日前):省考核专家组依据审查的材料填写考核计分表,计算被考核地区的得分,考核专家组根据考核地区的得分经综合分析和讨论,作出考核组意见。
(四)迎检阶段(7月16日—7月25日)
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各责任单位精心组织,扎实做好科技部的抽查准备工作,争取我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行列。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区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按照科技部的考核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分解指标任务,加强对考核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研究和解决考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创建合力
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加强协调,形成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合力。建立责任单位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技与各责任单位的配合与协作,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完成。
(三)设立专项经费,提供资金支持
区财政列出专门预算,全力支持创建活动中会议、调研、统计、印刷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挡不住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世纪之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发展中观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进入,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1](P3)。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1](P18)。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互动,将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合理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靠政策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环境优势,21世纪靠的是文化优势。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21世纪,各地区经济的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目前,很多学者把世纪之交产生的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称为“知识经济”。笔者认为,不如称为“文化经济”更合适。文化经济比知识经济概括性更强、涵盖面更广。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人的行为,首先要明白根据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还要明白怎样干。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观念,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中,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知识、观念和技术,皆为人的行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识,人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认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进退失宜。观念错误,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行为方向,即便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也不能持久、持续地利人利己。技术低下,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谈,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知识、观念和技术三者之中,观念是目的,知识和技术是手段,是为观念服务的。三类文化,应相互协调,平衡发展,不能畸轻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见,“知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知识经济”的提法有些偏狭,也不太确切。“文化经济”的提法比“知识经济”全面、确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而“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内容及特征
在我国,“文化经济”这个范畴,首见于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2年5月13日发表的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讲话。张德江在讲话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纪经济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然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含量十分丰富。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种经济形式。文化经济的出现,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提升,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经济”的要点是:(1)精神生产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2)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3)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调和高科技含量,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术要素高度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人类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4)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了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产业等诸多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来在知识、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其势头迅猛,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新的产业群,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政治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政治内容通过文化形式生动表达[2]。
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在评估过程中,进一步淡化其艺术性及故事性的重要性,而是更侧重于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一个作品是否具有社会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标榜了其文学价值。比如《飞蛾:象征的创造性力量——论佛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中飞蛾的象征意义》和《大众的反叛》两本书,虽然一个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现论进行补充,一个是对西方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但都是通过对一件小事或一段时期的分析,来对社会发展提出值得借鉴的建议,故而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褒扬,在社会舆论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就连各种奖项也对其抛出了橄榄枝。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1.研究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原因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2.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启示
自John教授因图书馆管理使用繁琐,而提出了以网络远距科技来解决始,文字的计算机化就开始深远的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让图书馆走进网络,不但使图书馆的存储空间无限扩增,也解决了它的取放问题。由此衍生的是,整个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取放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形式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可以说,以网络分析类化为主的科学思想主导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这表明作者更多的注意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并且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是将计算机和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全面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些发展和对科技的敏感反映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文字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再变成数字化的文字,这才是应有的变革。我国学者一则对计算机网络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一点的反映不够敏感,二则对运用方法也处于摸索之中,故而,发展空间还很大,一方面要培养懂技术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借鉴学习英美文学研究的成果,利用网络加强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学与科学相联系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个思想深植脑中,才能令我国的文学研究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动科学发展面临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只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才能有效推动科学发展。××省××市××区是一个古城区,土地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匮乏,但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坚持文化立区,增强发展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区提出文化立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文化××行动计划,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具体措施是:以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以智力、创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等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升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区立足于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从提升文化品位入手,注重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在城区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努力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性互动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改造和建设一批重点基础文化设施,既保护了古城风貌和格局,又拓展了其功能和作用;在社区综合整治与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中,利用设置文化标识、增加文化元素等形式,彰显人居环境的文化特色;在城区管理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平安综治等工作的数字化、网格化,提高城区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推进文化惠民,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目的,××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广大市民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爱之声合唱团、吴门艺术团、蒲公英艺术团等文化团队,举办××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动科学发展面临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只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才能有效推动科学发展。__省__市__区是一个古城区,土地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匮乏,但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__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坚持文化立区,增强发展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__区提出文化立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文化__行动计划,积极打造文化__品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具体措施是:以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以智力、创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等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升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__区立足于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从提升文化品位入手,注重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在城区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努力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性互动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改造和建设一批重点基础文化设施,既保护了古城风貌和格局,又拓展了其功能和作用;在社区综合整治与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中,利用设置文化标识、增加文化元素等形式,彰显人居环境的文化特色;在城区管理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平安综治等工作的数字化、网格化,提高城区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推进文化惠民,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目的,__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广大市民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场所;成立__艺术团、爱之声合唱团、吴门艺术团、蒲公英艺术团等文化团队,举办__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看,作为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决定性因素。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无论从现在还是从长远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在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就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建新房、修新路、换新颜,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观念新、精神面貌新、知识水平新和生产技术新的新一代新型农民。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现代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而且也有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它既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一方面应处理好经济发展教育的关系,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现代社会中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重视教育工作,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教育创新,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使之充分发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重视制度创新,完善农村教育事业投资体制,不断拓展投资渠道。第三,调整结构,积极推动农村不同层次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超前、经济的远程教育,并尽可能免除成人教育的一切费用,以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不同层次要求的劳动者。
农村各级人口学校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健全的管理网络和科学的教育制度。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培训广大群众人口政策、计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现代科学知识教育,使人口学校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对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建设农村先进文化,首先应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特别是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群众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以巩固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其次,应正确对待农村中的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善于汲取其中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坚决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理的、不利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大力建设先进文化。第三,加强农村各种文化设施建设,使之切实发挥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尤其要建设好集学习、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农村人口文化大院、文化广场,配齐配全各种设施,并经常开展各项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
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 吉林西部 区域经济 发展互动
[作者简介]张(1966-),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市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郦文凯(1958-),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经管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28-02
一、地方高校与吉林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互补关系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只有相互协调与促进,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与高等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探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关系,将有助于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一)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将在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吉林西部地区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能,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真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吉林西部地区人才科技支撑的主力军,是支撑、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重要力量。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区域的产业改造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影响区域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高校依托于地方。离不开地方的支持,随地方发展而发展。地方高校的发展和进步之所以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在于地方高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地区向该地区地方高校人、财、物投入的多少,要取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对区域社会的劳动力与人才结构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而要求区域社会相应的提高培养规格与扩大地方高校规模,这必将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地方高校与吉林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观念支持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前提。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中,地方高校首先应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牢固树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观,这既是时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历史使命,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地方高校既要把中国以及世界的先进观念引进来,更应强调其本土性,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加速科技向当地转化,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在形成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地方高校要树立教育是先进生产力重要源泉的观念,优先发展本地教育,要依照吉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的要求,把教育发展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中进行统筹协调,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积极主动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摒弃等、靠、要的思维定式,树立地方高校积极发展观。
(二)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逐步下降,而人才资源的作用正日益凸显。现代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拥有高素质人才资源优势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而承担这一重任的主要是地方高校。吉林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合格适用的优质人才。同时,地方高校有着构筑人才高地,汇聚一流人才队伍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这种人才产出和人才会聚功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地方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应坚定树立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放办学,促进与地方的融合,提升学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设吉林西部一流人才培育基地,为吉林西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已成为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吉林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教育和人才优势已显得十分必要。地方高校在办学形式上,应体现个性化,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对高智力综合因素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人才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地方高校能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地方高校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高校已经或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永续资源和强大基础。地方高校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以保质量、提内涵为主线,抓好教学和人才培养。
(三)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1 实现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通过科技成果转让能将潜在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区域经济赶超提供智力支撑。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就是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将它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去,使其成为产品化、规模化的工作。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科技工作的原动力,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地方高校不仅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还要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大力推进多种模式的产学研紧密合作,鼓励企业、地方高校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既可以采取科研项目
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可以采取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办学,而高校则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成果等模式,使地方高校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主力军。
2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推进文化与创意产业因及科教区的建设。地方高校是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就在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智力综合因素的需求。国外地方高校在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比较有影响的形式有建立科学园区、建立产学合作中心等。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都是依托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而建立的,如美国的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的肯特岗工业园区是依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学院;我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依托于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而我国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比较典型的有中关村科技园等。依托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知识优势所建立的科教园区,可以创造一种适宜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条件和经营环境,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与创意产业园及科教区为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方政府开辟了新税源,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推动了区域的科技、经济发展。因此,吉林西部地区要借鉴国内国际有益经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设符合当地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大学科技园,实现高教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价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规划越来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和创新,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也需要顺应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怎样才能合理有序的进行城市管理,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来做铺垫,简而言之,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快速成长。(一)城市规划概况。简单的说,城市规划就是把城市的土地面积和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计划,它是规划房屋建筑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十分有效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够合理地规划出各项经营活动地址。(二)城市经济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壮大的,它在一步一步推动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快了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反,城市经济发展慢也会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所以,要想让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必须发展好城市经济。(三)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城市规划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脱离不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也能带动城市规划更合理更有序。例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会把消费市场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更好地发展经济和社会,当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这就需要城市规划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又离不开城市的规划。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受到土地、住房、居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不利于发挥城市的优势,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甚至相互制约,有着密小可分的联系。
二、城市规划的价值体现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将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很好的计划,通过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有效的对城市进行发展规划,也可以很好的去管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城市规划,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房屋建设、市场布局以及各种各样的规模建设,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让人们生活的舒心,工作的愉快。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很大的价值作用,它可以合理的安排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的规划理念和技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总而言之,城市规划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为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然,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城市规划也随着出现不足和差距,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变化发展,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三、城市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发展办法,它能让城市在稳步发展中不断壮大,它也是合理的进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的进行城区的布局,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要想发展经济和社会,就必须要合理的、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中的住房问题、交通阻塞问题、治安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等等问题也便随之而来,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进行创新和突破,城市规划应该是从城市的现实情况出发,合理的科学的规划未来空间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城市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当然,在城市发展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阻碍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把握机会,重新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布局,通过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让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发挥出本来应该有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具有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想发展经济和社会,就要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二)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进度中,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完善,人们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工作环境、看病的环境、上学的环境、交通的环境以及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合理的安排基础设施投资,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譬如,风靡全球的广场舞,市民要求娱乐活动要有好的场所,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城市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来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优产业,让城市经济社会稳步、飞速的发展。(三)利益协调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区应该建设在什么位置,工业园区又应该怎样整合到一起,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规划。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不断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节约城市资源、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总体效益,让人们在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四)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土地总面积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规模,怎样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里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走向科学性,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更新,不断的完善,城市的土地才会得到合理的利用,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优化城市的土地面积配置,让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城市土地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机统一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取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就会取得两者双赢的局面,相反不合理的设计规划会给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带来阻碍。因此,一定要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好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
作者:李倩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城乡规划局
参考文献:
[1]李照心.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20-21.
[2]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2):24-25.
[3]朱艳红.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建设与城市规划矛盾凸显,政府引导任重道远[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304-306.
[4]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48-50.
[5]曲进.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244-00244.
[6]覃玲.关于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其对策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27):209-209.
[7]李新平.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当代经济,2016(15):11-12.
一、教育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产业
人力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首创。其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他1969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一书中。在这本书中,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结果同其他人力投资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应将大多数科学研究以及大部分教育和其他产生技能的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这些新型资本比特定的旧式资本更有效。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一种创造资本的方法。国民收入增长中未经解释的很大一部分(即所为“现代富裕之迷”。指现实经济增长中,实际增长率大大高于总投入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无论实物形态的资本还是科学进步,都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力获得的能力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要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需要花费代价和成本的(如各种教育费用和研究费用开支),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事实上,人类对自身的投资一直是很大的,只是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这些费用开支没有被看作投资,仅被看作是一种消费。而只有把这些开支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才能真正解开“现代富裕之迷”。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在优势极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顺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主张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及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入资本、投资及产业化发展的概念,把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和结果,并进一步地把进行这种投资性活动的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今后不要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这一产业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机构,也要相应地转变到投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运营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教育应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无论目前还是未来,教育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7期7页毋庸置疑的了。而一旦教育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教育在各产业中占据支柱性的地位,也将是不争之事实。
(一)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科学文化素养,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潜力所在。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就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近几十年间,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同样的特点。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日益增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真正掌握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近几年来,人们广泛议论的一个话题是科技竞争力对一国综合国力强弱与兴衰的重大影响。同时,人们也绝不会相信,在文盲半文盲或较低教育程度的基础上,会产生较强的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这个战略方针的确立,正是基于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对指导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育是当代和未来最具普遍性和需求扩张性的产业教育是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小,受教育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教育对国家兴衰强弱的作用比较有限。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强,教育本身的规模及对社会的渗透也日益扩大和广泛。推动教育的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受教育也日益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普遍性需求。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如吃、注用、行等),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这种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大量知识积累为基础,以人类特有的开发创造能力为手段。而在现代社会中,接受全面和良好的教育,则是获得这一切的基本途径。当前,使人人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基本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努力。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现在是,未来将更是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有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教育就永远不会衰落。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广泛和巨大社会需求基础及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必定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决定了教育将永远是一个朝阳性产业。
(三)教育的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具体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我国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来。
1.从人力资源投入看。
1995年,在全国各行业的职工人数中,教育行业为1186.3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近8%,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和批发定售贸易餐饮业,居第三位。不仅如此,教育行业中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其人才密集度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教育都是我国人力资源投入较多的行业。并且,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业仍将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向其投入。
[关键词] 文化经济;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新概念。近几年来,我国的浙江、广东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相继提出了“文化经济”概念,并首次把“文化经济”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课题。“文化经济”概念的提出既充分体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特征,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契合。积极发展文化经济,将有力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社会的和谐。那么,文化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与知识经济的关系怎样,如何发展?现对这些问题试作探讨。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文化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发展中观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进入,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1](P3)。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1](P18)。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互动,将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合理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靠政策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环境优势,21世纪靠的是文化优势。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21世纪,各地区经济的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2年5月13日发表的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文化经济”这一概念。张德江在讲话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纪经济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然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自此以后,文化经济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政界的赞同,虽尚未成为学术界的主流,但却有取代“知识经济”之势。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及其与“知识经济”的异同
(一)“文化经济”的涵义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含量十分丰富。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种经济形式。文化经济的出现,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提升,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经济”的要点是:(1)精神生产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2)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3)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调和高科技含量,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术要素高度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人类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4)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了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产业等诸多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来在知识、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其势头迅猛,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新的产业群,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政治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政治内容通过文化形式生动表达[2]。
(二)“文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异同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被众多政府当成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至今仍在学术界占居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智能型经济,是一种区别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与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交融的文化经济相比,高度相似,但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都注重精神因素的作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传统经济都只重视物质因素的作用,是在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更大利润。文化经济和知识经济则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十分注重精神因素的作用,在利用物质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文化、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文环境等精神性资源,注重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价值。
第二,资产投入都有无形化的特征。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和自然资源,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文化经济和知识经济则主要依靠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它们也需要资金投入,高技术产业甚至需要风险资金投入,但若没有信息、知识、智力作为支撑,它们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 文化;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挡不住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世纪之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发展中观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进入,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1](P3)。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1](P18)。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互动,将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合理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靠政策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环境优势,21世纪靠的是文化优势。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21世纪,各地区经济的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目前,很多学者把世纪之交产生的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称为“知识经济”。笔者认为,不如称为“文化经济”更合适。文化经济比知识经济概括性更强、涵盖面更广。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人的行为,首先要明白根据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还要明白怎样干。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观念,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中,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知识、观念和技术,皆为人的行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识,人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认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进退失宜。观念错误,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行为方向,即便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也不能持久、持续地利人利己。技术低下,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谈,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知识、观念和技术三者之中,观念是目的,知识和技术是手段,是为观念服务的。三类文化,应相互协调,平衡发展,不能畸轻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见,“知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知识经济”的提法有些偏狭,也不太确切。“文化经济”的提法比“知识经济”全面、确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而“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内容及特征
在我国,“文化经济”这个范畴,首见于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2年5月13日发表的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讲话。张德江在讲话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纪经济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然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含量十分丰富。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种经济形式。文化经济的出现,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提升,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经济”的要点是:(1)精神生产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2)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3)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调和高科技含量,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术要素高度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人类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4)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了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产业等诸多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来在知识、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其势头迅猛,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新的产业群,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政治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政治内容通过文化形式生动表达[2]。
一、知识经济的崛起使文化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产业、环保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宇航科学技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了一种“新经济”,或称为“知识经济”。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可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在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物质资源的直接占有和人的体力劳动。知识经济则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 改变了传统经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更多地靠人的智慧、创新等智力因素来推动,科技和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力给人、物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文化力将创造新经济
第一,文化力创造人才经济。过去,金融资本是企业最缺的资源;今天, “人力资本”将逐渐取代“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拥有知识的人才对竞争和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越来越明显,在相当多的领域,由于某些个人的创造和才华极大地促进了一些领域的发展。
如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才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靠一大批文化创意人才来推动。
第二,文化力创造注意力经济。在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面临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信息爆炸,使人们每天要面对许许多多信息。谁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谁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在注意力经济方面,明星产业和网站都是注意力经济的典型。
注意力经济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在当今社会,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获得注意力成为获得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以创意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作为市场目标的新兴产业形态。
第三,文化力促进创造力经济。创造力经济通过创意、创造,为产品或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给人、物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在创造力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不再取决于资本、能源等物质要素,而取决于人的创造、创意因素。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标志着创造力经济时代的到来。
无论是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还是创造力经济,都是文化力在知识经济中起关键作用形成的。文化力通过它在形成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方面的独特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认识到新经济发展这个规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文化力给予高度重视。
三、文化力将改造传统经济
文化力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经济现象,还可以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刺激传统经济的增长,即通过文化力来提高制造业的文化含量,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一是需求的变化促使文化力改造传统经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增长的主流动力来自于需求的变化。在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相对上升,人们在消费时更加追求商品的文化品质,文化的要素越来越突出。由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追求提高文化、科技的无形投入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力向传统制造业的渗透,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
二是第二、第三产业呈现融合的趋势。在中国相当数量的产业里出现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重要趋势,就IT业而言,有相当多的IT服务业是传统的IT制造厂商提供的,很多IT产业到底在做制造还是服务,已经分不太清楚了。制造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因素,产品设计、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等等,都体现了二、三产业融合的趋势。
三是文化因素在现代商品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现代商业竞争的发展态势已从单纯的商品竞争转化为具有精神附加内涵的文化竞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购物时不仅讲究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讲究商品的文化品位,这就对制造业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工业设计、文化包装、文化促销等给商品添加魅力的因素就被企业广泛采用。现代商品满足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北京在文化底蕴、人才和科技资源、国际文化交流、注意力、产业结构、市场等方面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使其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四、充分发挥文化力的作用,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北京历史文化悠久,人才和科技资源丰富,具有独特强大的文化力优势。必须发挥北京文化力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发展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使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要素转移到更多地依赖人的智力因素,提高质量和效益。
(一)充分认识把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与规律,自觉发挥文化力在促进首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6年,北京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工业化后期特征进一步显现。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全世界通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实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下降,二是时尚类消费支出增加,三是娱乐性消费支出增加,四是健康性消费支出增加,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更加突出。第二、三产业融合趋势加强、生产业快速发展、创意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中的新亮点,将是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新特点,依托北京科技、智力、文化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采取正确的政策导向,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等符合首都特点的新产业。根据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发挥首都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把大量的文化因素融入到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魅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提高文化力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全面促进产业融合与分离,促进生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切实发挥文化力的作用,大力推进实施技术创新与品牌战略
自主创新是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创新绝不能只限于建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增加投入、队伍建设等工作,必须超越技术本身,从更大视野、更高层次去理解把握。必须要站在市场角度,从设计、制造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及促进相应品牌形成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综合实施技术战略与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注意力,是新时期发挥技术因素和文化力作用,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要坚持把扶持优秀企业与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推动企业扩张。要选择和确定一批全市有产业竞争力的梯队名单,把最有希望成为代表北京自主创新能力与素质、有突出市场优势的品牌支持好,通过扎实的工作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促进高端产业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发展新经济、改造提升传统经济的目标。
(三)以发展设计创意产业为重点,体现首都经济的高端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