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

经济学重点知识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授课阶段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8-02

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中国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宋宝莉,2011),因此,对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方经济学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作为社会科学,西方经济学课本中却包含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几何图形,这使许多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陈银娥、刘健,2009),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王秀芝,2006)。由此可见,对于比较难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借助通俗易懂的案例来向学生进行讲解。实质上,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陈效兰,2006),美国卡内基教学工作专业小组就特别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陈银娥、刘健,2009)。

现实中,许多高校已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前这一课题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研究视角也多从全程教学的整体出发(张姣姣,2012)。张姣姣(2012)虽然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阶段性特征,但其只是把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阶段限定在教学初期、教学中期和教学后期。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阶段还包括讲授知识前、讲授知识中和讲授知识后。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的经济学思维特征、教学目标以及对应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不同的。因此,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也应着眼于这种阶段性特征。

一、学生在不同阶段中的思维特征

1.学生在讲授知识前的思维特征。在讲授知识前,学生对知识处于陌生状态,此时他们不知道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何用,更谈不上如何去用,因此,此阶段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不成熟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本来就非常抽象的经济学知识,学生在心理上可能会望而却步,如笔者所带的学生中有许多学生就说经济学难学,特别是在他们面对包含大量数学公式的知识时。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有的经济学知识点是错误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实用价值,如在笔者的课堂上就有学生问我某个知识点有何用。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用简单的案例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有一定了解,同时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这些知识点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的。

2.学生在讲授知识中的思维特征。通过教师的前期引导,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教师正在讲授的知识点不再陌生,且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因此,此阶段学生的一个显著的思维特征是自己主动地努力学习教师正在讲授的知识点,并试图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尽管如此,此阶段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经济学思维仍然有欠成熟,这主要源于:一方面,学生难以在教师讲授知识点过程中立刻掌握经济学知识点,如笔者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需在课后认真复习笔记并做相关题目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师已经讲授过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听完教师的课堂讲授,自己还未独立运用教师讲授的经济学知识点去分析现实问题。

3.学生在讲授知识后的思维特征。在讲授知识后,学生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已经对相关知识点有了一定了解,也大体知道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并且通过在课后的复习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也提高了对其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此阶段学生可独立运用讲授过的知识点来思考现实问题,经济学思维得到一定提高。然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问题导向式”的,亦即,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的经济问题会“引导”出新的经济理论或新的经济学流派(方福前,2005),这说明经济学知识点的分析框架并不是绝对的,其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可见,对书本中经济学知识点的彻底掌握并不一定能正确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相关的经济问题,这要求学生还要有经济学悟性,形成经济学评判思维。例如,奥肯定律可能在中国不存在,那么对中国自然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关系的分析就不能生硬照搬地借助奥肯定律,而是要在彻底理解整个经济学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自己创新性地分析中国这种独特的自然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对于刚刚学完经济学相关知识点的学生来说,要形成这样的经济学评判思维当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不同阶段中的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前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在讲授知识前的思维特征可知,此阶段他们运用即将讲授的知识去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不成熟的,这易于导致学生对本身就较难的经济学知识点失去兴趣,甚至还可能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点毫无实际应用价值。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一阶段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激起学生对即将讲授的经济学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基础上,教师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哪怕接下来讲授的知识点再难,我们都可通过简单的讲授方式来理解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即将讲授的知识点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总的来说,这些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让学生对即将讲授的知识充满期待,主动地去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中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在讲授知识中的思维特征可知,此时学生虽然不能运用即将讲授的知识去思考现实经济问题,但他们都做好了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准备,因此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彻底掌握所讲的经济学知识点,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经济学知识点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3.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后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在讲授知识后的思维特征可知,此时学生已经掌握教师讲过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独立运用这些知识点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但却未形成评判性的经济学思维,容易生硬照搬地用学过的经济学知识点来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因此,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评判性地来思考学过的经济学知识点,使他们在以后运用这些知识点对现实中相关经济问题进行思考时养成评判性分析经济问题的习惯,并最终能够综合自己学过的经济学知识点创新性地来分析现实中具体的经济问题。

三、案例教学法在不同阶段中的具体实施

1.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前的具体实施。根据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前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在此阶段的具体实施如下:在案例选择方面,此时应选择那些相对简单、趣味性较强且能够让学生深受启发的案例。这样的选择一是能够用简单易懂的案例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大体了解即将讲授的知识点,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心,二是可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三是可刺激学生的思考,并让他们知道这些知识点可用来解决许多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在授课形式方面,以互动式讲授为主。教师首先阐述相关案例,并结合将要讲授的知识点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请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思考。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点评时以肯定学生的分析思路为主,这样可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接下来学习相关知识点的主动性。

2.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中的具体实施。根据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中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在此阶段的具体实施如下:在案例选择方面,此时应选择与讲授的知识点较为贴切的案例。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选择有利于教师把案例和知识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案例把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选择有利于他们不必着眼于那些复杂的知识点,而是间接地通过理解案例来掌握这些知识点。在授课形式方面,以教师个人讲授为主。此阶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充满期待,已做好了认真听讲的准备,因此,此时教师只需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案例教学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及其实际应用就可以了。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接着重点并详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讲解,用案例来解释知识点,最后以知识点作为理论指导来分析案例,增强学生应用相关知识点来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后的具体实施。根据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知识后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在此阶段的具体实施如下:在案例选择方面,此时应选择比较复杂的具有争议性的案例。这样的选择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思考,而且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在授课形式方面,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为主。教师首先介绍案例内容,并强调对该案例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刚刚讲过的知识点,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起着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 陈银娥,刘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

[3] 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 陈效兰.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5] 张姣姣.阶段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6]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3.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2]。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入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3.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了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3篇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面向学生专业广泛,课程内容涉及面宽,与法学专业相比,教学目标具有差异。当前,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基础薄弱,对课程认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因此,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经济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经济法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之间存在多方面的联系,如两门课程在名称上相同,在内容上也存在一致性和共通之处,而且往往都是由法学专业的教师教授。但是,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生所涉专业广泛,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宽应用型本科高校吻合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及电子商务等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非常广泛。经济法课程体系本身比较庞杂,涉及到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商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知识,虽然从理论深度上讲要求不高,但其所涉及到的内容甚至超过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

(二)与法学专业相比教学目标具有差异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从事法学研究或法律实务工作,决定了两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首先要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在具体的经济实务工作中增强守法、用法意识,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理念;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注重增加知识面的宽度,降低理论深度,将课程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懂”法“、用”法而不是“精于”法“、研究”法。

(三)要求教师具有法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复合型知识体系授课教师应在扎实法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熟悉经济、管理等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将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融入经济类专业学生所熟悉的经济专业知识体系内,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经济法入门难、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经济类专业培养通经济懂法律的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客观层面来看,经济类专业学生欠缺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背景,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理解起来相当吃力,结果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兴趣;从主观方面来看,有些经济类专业学生并没有把经济法当作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看待,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法知识的内容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应该各有侧重。如市场营销专业,除了要重点学习市场规制法方面的重点内容外,还需要着重介绍民事制度、合同法、广告法等法律制度;财务管理或会计专业,则应当着重介绍财政法、税法、会计审计法、票据法等法律制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及教师却忽视了不同经济类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知识需求的差异性。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实效性理论传授是传统经济法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现行法律规定的解释和阐述,只注重教材上的理论内容,不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满堂灌”使得教学过程沉闷乏味,即使偶尔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也是教师分析为主,经济类专业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法律思维而无法参与,不能形成良性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使经济类专业学生在通晓经济法律的基础上,具有分析和处理经济活动中法律事务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对经济法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经济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教”“学”并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实践能力,最具实效的途径是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素材的选择,同时考虑到经济类专业学生贫于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要对案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作一定的处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展开讨论,寓理论于案例之中,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专业特点恰当选取和处理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选择,选择教材的时侯,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内容。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设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需求的差异性。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与专业结合紧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最需要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三)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教学法中,教师应善于置疑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掌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为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提供保障。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有关经济法的新知识、新信息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在经济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合理安排内容,科学把握每节课的课程容量,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接受知识的时间。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4篇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又称为新经济、信息经济,它建立在知识的分配、使用与生产基础上,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总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当前,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质投入逐渐被知识投入代替,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节约了物质资源。知识的掌握和传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开展又必须以教育管理为基础。其次,知识密集型产品比例逐步增大。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为主。知识经济则是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与知识含量。通俗而言,即是说产品包含的知识日益增加,包含的物质则相对减少。再次,知识经济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形势必将被时代淘汰,而信息、计算机技术、电子则会逐渐普及和应用,这都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物质消耗。当前,数字化形式作为知识经济的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教育则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题中之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直接决定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特别是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有着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过于“规范”,对不同年级、性格、能力的学生运用同样的管理标准和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灵活地调整和修正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结构加以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二)建立网络型教育管理体系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管理理念被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师生互动,单一僵化,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因此,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运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构建网络型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管理者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求注重师生沟通交流。简单而言,即是指无论是在教育系统外部,还是在教育系统内部,都必须实现双向沟通,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有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互动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要重视学生在网络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设计教育管理方案或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完善基本管理机制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5篇

一、 从政治试题看考核思想和方向

从今年广东省的政治试题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的特色。试题的主旨思想仍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具体表现在:

1 考查近期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类题型主要在选择题中。

2 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长效热点)的考查,这可以从对经济理论的考查中获知,试题选取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作为命题背景或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知识和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这种题型主要在非选择题中。

3 试题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命题多选取生变得经济生活实例,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 相比往年高考,今年政治试题新变化

1 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今年政治试题经济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41题,材料一考查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材料二考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材料三综合材料一、二考查我国今年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的综合,也实现了热点问题经济化分析解决的综合考查。

2 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的试题涉及不少新教材的内容和课程,如35题(1)、(2)问,考查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等问题,还涉及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和分析,以及效率和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知识。

3 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广东省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34道选择题覆盖了34个重点和热点。其中:时政热点7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前7题,第8、9、10、11题是经济常识题,12-26题则依次为政治和哲学常识题。35、28题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分工与合作,考查我们经济(全球化)常识和政治(国际关系)常识。紧扣热点,27题开始,通过市场的无形调节,考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31题,从“超级女声”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经济对文化的反作用力,这就属于一个关于文化的热点问题,从传媒界到经济学界的热点,从现象到本质的升级,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对电视选秀活动要深入剖析,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进而发掘其经济潜力和规律。

三、 学生在答题中应如何把握复习要点

1 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

(1)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第41题(3),以“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之论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或者片面的列举一些扩大内需的事例,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 失误二: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都是选取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剖析,并联系实际,找出解决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很多考生答题失误,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2 从答题失误中总结高考政治备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试前准备,这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场考试都应该做到这点,要从经济学基础常识扩展到边缘知识,熟练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政治学的深度去剖析生活中经济现象的本质;对发散性思维问题,仔细揣摩题干内容,大胆想象,更重要的是答题的技巧和条理,条理清楚,有利于考生在阅卷时得到加分,也有助考生当场发挥系统化、条理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答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用于指导实践,就是空的理论,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联系实际,才能体现考题的必要性。

四、 教师在政治教学上应采取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6篇

    一、经济法学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商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经济法学是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和应用性极强的法学学科,经济法学将法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在经济管理、企业经营、市场交易等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必要的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既精通经济、管理,又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和较强法律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商科院校本科经济法学教学改革应着眼于经济法的学科定位和商科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及对各专业教学规律的认识,根据商科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适应各专业特点的经济法学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并定位教学理念,进而确定知识体系及选取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商科院校是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发展起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多以为行业及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教育目标”[1]。商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多学科性、务实性,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多学科全面发展,其根本特色就是培养“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特色是商科院校取得长足发展的必备条件,商科院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差异、补缺竞争,必须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突出教学特色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方面体现出自身的特点,才能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法学知识的教育,尤其是经济法学知识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需要大批既懂经济又知法律,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能从事实际工作的实用性人才。但以往的经济法教学与这一培养目标和特色不甚吻合,所以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紧贴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反映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根据商科院校的特色要求,我们认为,经济法学教学应着重教会学生以下3点:一是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查阅所需法律信息资料的方法,驾驭应用法律资源的能力;三是经济法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经济法知识,是对商科院校学习经济法课程学生的基本要求。经济法课程是商科院校法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经济法教学侧重理论学习,而经济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部门法多、内容广泛的特点,由于经济法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忽视对学生的司法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头脑中的经济法支离破碎,以致面对将来工作中的司法实践时往往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二、经济法学教学内容改革应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经济法学的学科理论尚不够成熟,经济法学学科体系也没有完全定型,实践中对经济法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经济法的诸多内容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经济法学科理论的构建与社会实践中具体的经济法律实务存在部分脱节的现象,经济法理论不能对经济法律的实践工作有效地加以指导。导致经济法学教学内容比较杂乱,甚至存在偏差,使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广泛性和科学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经济法的内涵、本质、价值和功能,影响了经济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商科院校本科经济法学教学更应注重经济法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经济法教学应根据商科院校不同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区域,或者专业定位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取经济法学教学的内容,在不忽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活动中迫切需要的经济法基本理论,理解经济法的本质、特殊价值功能,掌握运用经济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以后从事经济管理、市场活动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依据各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具体内容进行专业性经济法专题教学,并与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效衔接、形成互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教师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适应各专业特点的经济法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根据听课学生人数、课时等具体情况讨论统一授课基本内容,解决在具体的经济法教学中,课程内容庞杂、课时有限的矛盾。经济法教学要加强经济法课程的体系观念,要把经济和法律、国内和国际、经济法内部与外部关系的相关知识、理论、信息紧密结合,使之能够反映当前国内、国际经济、法律、科技综合发展的总趋势。要通过筛选、精简,重点教授最能体现经济法的内涵和价值的内容,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市场规制法、税法等宏观调控法等领域,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法的政策性,国家政策与经济法有紧密的关系,不能脱离国家政策孤立地学习经济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分析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可加深学生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前瞻性地对经济法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由于当前经济形势变化迅速,经济法律实践远比经济法律规则复杂,加之经济法律法规的修订相对频繁,在教学中应注意课程内容动态化,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应及时引入新的信息,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反映司法实践的最新动向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及时响应。

    三、经济法学教学方法改革应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经济法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的,而经济法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商科院校本科经济法学教学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经济法作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尤其要注重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法,既要讲解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经济法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经济法教学不仅要有传统的理论讲授法,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协调配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经济法律的应用能力。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济法学教学应注重以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理论讲授法。理论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基础,这种教学方法一直是经济法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教科书,注重阐述经济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等基本知识点,通过准确、详细的理论讲授,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经济法的核心和精髓。它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法的原理,使学生通过广泛的互相关联的概念和原理理解各种情形的经济法律现象,较容易地运用逻辑思维来推断法律,有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的讲授中迅速地汲取经济法的精髓,为经济法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经济法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单纯的理论和法律条文讲解十分枯燥,对于经济法的重点、热点问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显得丰富生动。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经济法分论部分,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和相互协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思考性、真实性和可行性,这种教学方法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重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习。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学会认真分析案件,找出案件的争议点,从大量的法律法规中找出适用的法律规定,直至形成自己的法律判断和法律意见。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针对问题各抒己见,能够集思广益,起到思维互补、开阔思路的作用,使学生对经济法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辩论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一个演练场所。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还学会了如何互相点评,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学会了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3.自学研讨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需要和对经济法律知识需求的差异性,对于经济法中内容相对简单、便于理解、贴近生活的章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内容,实施自学研讨法,根据课时多少确定自学指导部分。对于要进行自学研讨的章节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将其当问题先行提出,让学生预习准备,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上课时由学生进行讲解、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其他内容则作提示性讲授,布置为自学项目。自学研讨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法律论证等能力。自学研讨法可以科学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握教学重点内容,能够在有限的课时里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引导和教会学生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提高。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继续教育;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联合国一研究机构的年度报告中。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正式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随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日渐发展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必然要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并改变着经济社会生活的面貌。而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与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将给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它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是资本,也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自然资源、货币是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这种无形的资本要靠一种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来获得,那就是未来教育体系中起巨大作用的继续教育。

二、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的特点

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础是科技和教育,而继续教育又是未来教育体系中的生命力。继续教育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本文对于在知识经济中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更偏向于张伟远教授的观点,即: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继续教育应该是和正规教育并列的两个系列,职业教育是继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人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根据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精英继续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全民化的教育。

(一)终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让我们明确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时代,教育一般集中于大学毕业前的全日制学习,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过程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观念下,教育是一种连续、不间断进行的过程。按照终身教育的观点,人的一生必须是自始至终受教育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候从未有过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一次性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的中心。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将有力地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将对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多样性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这正是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它能利用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的再继续,而不单指以前的面授,这样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育手段通过网络这个媒介,都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方便了学习对象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另外在教育主体上,继续教育更是充分体现出来它的多样性。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和社区等都成了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来临时,继续教育渐渐成为市场化下的产物,为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性

本人认为继续教育之所以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更多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继续教育单从继续二字来看,继续教育体现了一种连续性,一种不轻言放弃学习的精神。而知识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创新性,但创新往往离不开一种终身受教育的观念,离不开一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再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创新。

坚持创新,必须创新继续教育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性、研讨式、案例式等新的方法,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创新,必须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理念。继续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培训活动市场化、培训机构企业化、教育内容个性化、培训手段现代化和培训制度终身化的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求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上考虑继续教育。我们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契机,推动继续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推动继续教育手段向先进性、现代化迈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基础地位将显得更加突出。

三、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起核心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知识半衰期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就会出现相对不足,很难满足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而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来解决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力再生能力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一种资源。知识经济需要更多是优质高效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这样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使国家、企业和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充当了“充电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中,跟上时代步伐,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必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继续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助推器的作用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很快地内化为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从而加强和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和速度。因此,继续教育最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是“教育的经济”和“学习的经济”。继续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必然极大地推动着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于德君,李艳霞.浅论知识经济与继续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51-52,64.

[2]徐荣远.试论知识经济社会与人教育观念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3,(3)26-27.

[3]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4]舒服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继续教育发展[J].中国建设教育,2006,(6)9-12.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 政治经济 途径

自古以来就有政治与经济不分家的说法,政治经济学该词原由十七世纪法国人最先使用,起初表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学问,这样的理解颇有些政治与经济相加和的意味,显然那时候对该词的理解还不是恨透彻,没有看清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后来,随着社会主义萌芽的壮大,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本质时,发现政治经济学具有严重的资本概念,因而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证名。

一、政治经济的涵养

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阶段为导向,研究整个发展过程经济关系的经济学科。顾名思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一般为历史生产关系或者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的是社会生产或者再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关系规律。

现代政治经济学将原有的政治经济学延伸了,其广泛的指对于一切经济形态、社会经济运动和社会运行规律的通通都可以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进一步明确的说明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发展与走向的基本规律。

二、政治经济的重点与难点

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和阐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主要经济规律和基本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就主要矛盾的解决做了详细的探讨。因此,高中生学习政治不仅要对政治经济学科中的相关概念有很深的了解,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学有关知识去解答有关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第一大难点就是难于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概念。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新的概念多,规律复杂,相对于高中其他的课程学习来说比较费劲,而且效果也不明显。例如高中常见的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难点之一:价格和价值的产生是否同时?对于高中生的初学者来讲,要先去理解价值和价格概念。因此他们要明白价值是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价值是物品一产生就会有的性质,而对于价格来说是商品货币交换比例指数,也就是说价格是货币产生之后才存在的。

政治经济学是揭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学科,因此政治的最大的难点就是利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当前政治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例如美国大选特朗普成功当选会对世纪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然,作为一名高中刚刚学习政治经济来说,难度很大,但当问及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要学会去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答实际的国际经济问题,无论我们能否道出一二,但整个过程是快乐的。高中常见的难度比较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一般是分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区别和后果。高中生要学会首先从其含义出发,看清这两者表现方式的不同,以及理解其成因,这里的难度就是综合考察了政治经济的理论知识。

三、学习政治经济的途径方法

(一)做好课前、课上、课后

课前要做好预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只有做好了预习,课上才能更加知道自己哪里不懂。记忆就是一个印象加深的过程,通过预习能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当你预习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你会努力认真的去专研,无论是自己查书还是问老师,这个过程就是重复过程,也就是记忆过程。预习一定要注意掌握好方法,好的预习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预习政治经济学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列预习提要,并且做预习笔记,画出难懂或不懂的问题,以及写一些心得。

课上要专心听讲,积极发扬,学会与老师零距离互动,这也是检测自己预习效果的过程,有效的听、看、参与都能够增加脑袋的思考频率,提升自我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课堂是加深记忆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课后要及时的复习巩固,复习是记忆反复性特征的要求。根据爱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我们知道记忆是存在短时效性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复习,课上学习的知识点会被遗忘。及时复习知识不仅可以让知识形成长期储存,还可以对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实现知识理解的升华。

(二)系统全面理解概念

政治经济对于概念的认识要求很高,对概念的认知不仅停留在表层含义上,还要学会去延伸。因此很多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课上讲解的概念,即使笔记记录了,上课听懂了,也会存在些认识上的不清。其本质原因就是老师讲解概念过程列举的例子都是易于学生接受的,学生课堂一般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一二就能明白概念,其实际上学生对概念还是没有全面的理解,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概念,存在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的过程,毫无自己思考后提出异议的过程,因此对概念毫无自己的认识在里面,也就不存在理解。

很多高中生始终错误的认识认为概念只需要背下来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政治经济学的考察通常是比较灵活多变的,对于存概念的题是不存在的,即使下来了知识,但因为没有经过思考也难以做答。况且,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如果仅靠死记硬背会有些吃力,而且记忆收效甚微,实在是不可取的方法。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要全面理解其概念,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查找相关资料,多思考概念的其他含义,并且就当下的实事结合政治经济学阐述自己的观点。

想要真正弄懂政治经济概念和原理,总的来说必须做到,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先把概念粗浅记忆,并做好及时温故而知新,然后在课后多思考勤动手查找资料,再者正确区分相似知识点以免混淆,以及搞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结合时下热点对独立思考。

(三)端正学习态度

政治经济学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一门学科,具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对政治经济这门学科要报有正确的学习观,克服现代实用主义的倾向,绝对不能凭借高考或者学校的的重视程度来衡量政治经济学的价值。

(四)结合时下热点认识政治经济

高中开学政治经济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高中生初步能用政治经济学观点解读我们日常生活。作为高中生要时时刻刻拔高自己的定位,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目的绝对不能仅限制于与应付高考,相反我们要有更高的要求,平常多看看时政经济新闻,并结合新闻话题思考其中的政治经济知识,并养成写新闻评论的良好习惯。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9篇

经济法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许多高职院校的经管类、财经类专业都开设。由于经济法课程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密切,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经济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材版本较多,教材内容繁多,没有针对性

 

目前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非常多,但是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材的内容就是经济法法律法规的罗列,没有相应的案例佐证,理论太强,使得教材枯燥无味;有的教材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目前很多经济法类教材的内容与会计类、经济类资格考试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存在差距。

 

(二)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但课时少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因此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有很大的压力,在上课内容的取舍上有难度。

 

(四)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光靠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适用经济法教学的要求。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课堂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使得学生一学期学完下来只能死记些东西,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缺乏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的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注重对记忆内容的考核,忽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选取教材

 

高职院校经管类的经济法教材,应与法律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不同。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真正掌握一些有关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以及灵活运用尤为重要,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不能太理论化。

 

(二)合理选取和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条文非常多,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不可能做到逐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重点的选择内容加以讲授。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教学上,要打破各家学派对体系、内容上的划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了解法律规定、能查阅相关法律规定、能正确解读法律规定,最后能运用法律规定;在实践教学上,要丰富教学案例,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最新的,符合经济发展前沿的案例。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来分析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使学生不仅能够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用法。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来选取教学内容,以我院的经济法课程为例,根据我院系部专业的培养目标,参考教材,教学团队成员对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重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经济法律基础知识,重点讲授经济法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经济争议解决方法等;(2)市场主体法,重点讲授个人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3)市场运行法,重点讲授合同法、劳动法、破产法等;(4)市场调控法,重点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生,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创办的条件、程序,具备依法订立合同以及解决纠纷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严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知识特点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法很多都是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和法律条文,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将“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相关法制节目,经整理编辑,制作成教学资料。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讲解法律条文将使得经济法课堂枯燥无味,教师可以以案例为教学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生动案例进行讨论,并通过教师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总结,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最后重新回到前面提出的案例,进入师生互动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相互之间讨论形成观点,教师总结并给出意见。另一种做法是首先教师讲授知识点,然后提出相关案例,由学生讨论分析,形成观点给出结论。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业务能力

 

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经济法本身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比如会计知识、金融知识、税务知识等。这就要求经济法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胜任经济法课程。

 

总之,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应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把经济法这门课程上好。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0篇

一、深化经济法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益的必要性

1.从学科定位的角度思考

经济法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经济法的教学目标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阐述和研究探讨这些观点的共性和差异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问题。因此,不管有着怎样的教学目标的考虑,作为经济法的学习者,应该充分积累扎实的经济法知识,形成经济法的职业技能,并学会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经济法的专业高素质人才。经济法的教育目标也应该归属于培养扎实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经济法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培养高素质人才。那么,在现在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深化经济法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益的教学改革就非常必要。

2.从课程特点的把握考虑

我国的经济法课程虽然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是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还不够成熟,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就当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来说,无论是教材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都有着一样的特点那就是内容非常的繁杂。教师要在一个学期以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以内,让学生将教材列出的内容全部完全学完实在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3.从尊重教学规律的认识剖析

教学有章法可循,但是没有固定的章法,教师要让学生遵从章法。经济法的章法体现在哪里呢?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就在于能不能运用经济法的教学活动的规律,充分认识到经济法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的特点和差别。经济法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法学或者是经济学都有着存在的特殊性,但是它们都有着同样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彼此也应该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经济法的知识的讲解和思想的启迪,阐述所认识的经济法的精神,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重视学生的课堂反应,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增长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衡量经济法的教学标准,传授给学生知识,教育学生理解知识,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并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培养学生。经济法的教学过程要让教学激活,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重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结合。

二、深化经济法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益的实践性

经济法注重实践性,通过课堂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的效果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方法。改变目前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尊重课程定位和课程特点、教学规律的认识,注重书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讨论的双向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让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更加具备指导性、思想性、启迪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下面的教学方法。

1.压缩讲解时间,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教师要压缩讲解时间,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重视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不能只是注重教师讲解问题、解决问题,经济法内容很多,教师要注重精讲精练,区别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把握重点。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知识和内容进行分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提出问题,实现研讨,让教师和学生同步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课堂讨论中,提高教学效果。

2.实现案例评析,深化领会教学的内容。案例讨论前学生要充分理解相应知识,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自己摸索出结论或者答案,案例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选择有代表性说服力强的案例,实现案例载体下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案例深化对教学内容的全面领会和掌握。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2篇

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学会运用相关经济法律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此。本文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职业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考核方式等,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一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基本是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教学思路缺乏创新,不能很快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加上经济法规本身抽象,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深入思考。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师生交流,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仅能掌握初步理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另外,部分教师虽然选择案例教学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但普遍存在以下缺陷:其一,案例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选择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新颖案例;其二,案例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互动,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该课程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但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师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法律知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对经济法相关知识的掌握无论范围还是深度都提出更高标准,但由于在校期间对经济法相关知识领会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会学以致用,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都无法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考试。

3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薄弱

目前,高校“经济法”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对于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经济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如果离开现实经济生活,单纯死记教材中理论知识而不将之付诸实践,“经济法”课程的开设便失去其基本意义。反之,只有将教材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能力,与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受教学课时、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经济法”教学一直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经济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调研环节,缺乏司法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经济法”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由期末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均没有对社会实践环节考核。这样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笔试考试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特征的记忆和掌握,对于灵活运用能力要求不高,加之法条繁多,学生为通过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虽有案例分析题,但试题占分比例小。这种考核办法违背“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的特点,不能反映学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压抑了学生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在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总分30%以上,而教师多以学生上课出勤率为平时成绩评分依据,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不能做到学有所用,只是空有理论知识。

5教师业务知识欠缺

目前,在各高校从事经济法教学工作的教师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会计类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转而担任经济法的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比较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不能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知识讲解的深度不够;另一部分教师获得了法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切合会计专业的实际,也不能切合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经济法的授课内容与会计专业课内容交叉关系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介绍给学生。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上述“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1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设计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学生更积极主动、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是经济法主要的教学方法,但需注意:第一,审慎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具备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特点,且尽量选择新鲜案例。以体现教材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判和总结,使学生的讨论有结果。第三,案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电视、网络上采集新颖的实际生活案例,如《今日说法》、《每周质量报告》等栏目中的相关案例,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知识点较多,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中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具体而言:第一,紧扣会计资格考试讲解内容。教师应密切关注每年大纲的变化、紧扣考试大纲把握重点,对每一章节进行精心设计,对于一些重要章节,如预算法、税法、票据法等应安排较多的学时详细讲解,且能举一反三。第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结合。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经济法知识主要是公司制度、合同制度、物权制度、审计制度等,教师应将这些内容重点讲解,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基础。第三,“经济法”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接轨。例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已经包含的内容,那么经济法课程中就可以相应删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已经学习过会计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也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里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创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组织模拟法庭。教师选取典型经济法案例组织学生分角色模拟、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官如何利用法律规定审判经济法案件及庭审程序,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第二,课后布置法律作业。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按要求撰写法律文书或拟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思维,提高经济法运用能力。第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经济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也可与法院经济庭建立实习观摩学生去观摩,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法律问答公益活动或参加法律援助中心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经济法”课程学活学好。

4注重应用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以指导。笔者建议采用“总成绩=期末考核30%+平时成绩20%+社会实践50%”的计算方法,具体而言:第一,期末考核以案例为主。期末笔试可以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题型,但内容多考核经济生活案例,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二,科学计算平时成绩。教师把学生课堂听课表现、参与模拟法庭表现、撰写法律文书和案例分析报告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判主要依据,主要观察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力。第三,增加社会实践考核。将社会实践成绩折合成50%加入到总成绩里,用成绩考核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给学生将来参加资格证考试和工作打下基础。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要上好经济法这门课,教师除了掌握扎实全面的法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做到:第一,完善知识结构。从事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教师,应当了解会计、税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与会计从业人士交流,了解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科间知识渗透性;第二,教学与科研并进。高校教师只有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要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授课教师才能将大量晦涩难懂的经济法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经济法规内容,掌握经济法核心知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需求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数学 微课 应用方法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导致经济管理类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但是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很多课程的改革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下面,我们将从如下几方面对微课在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分析。

一、微课概述

微课主要是从建构主义方法转化而来的,并不是针对微型教学开发出来的,而是为了移动学习或者在线学习而设计的。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用这种方式将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围绕重难点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的全过程。除了课堂的教学视频之外,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例如,和教学内容具有密切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素材、练习检测、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和联系起来,和课堂教学视频一起,构成一个主题式的,半结构化的整体的资源单元。

正是因为如此,微课和教学案例、课件资源、教学设计和反思等传统教学资源比较,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微课又是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资源。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课的时间通常控制5~10分钟左右,所以要求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必须高度凝练,而且便于携带,便于教师运用。

二、高职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现状

(一)课时数量不足

由于经济数学的课时量较少,导致经济数学内容的讲解非常零散,不够系统。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来看,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因此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在总课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导致经济数学这种理论课程的数量较少。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是经济数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目前,社会对高考扩招中的职业教学带有一定的偏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而经济数学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会对其产生恐惧心理,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方式滞后

我校经济数学一周有4个课时,每堂课45分钟。一般情况下,都是两节课连上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在90分钟内,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很多,但是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讲解的内容。下课之后,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指导和练习,再加上两次课时间隔的时间较长,学到的东西很快就还给了老师。

三、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微课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于新课预习

高职院校经济数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具体和深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高中的数学知识更系统。换句话说,就是经济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和定义都已经在高中数学中接触过。但是,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中,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运用微课来做好知识的衔接和转换,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于新课导入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需要根据新的知识点,来设计比较新颖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做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引入新课内容,为新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

(三)应用于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可以设计成微课。例如,复合函数的概念、导数的定义、复合函数求导、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的概念与计算,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微分的计算、积分的计算、积分的经济应用;等等。这些知识都是经济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比较头疼。但是由于日常学习的科目比较多,时间比较紧迫,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灵活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由于经济数学的数量比较少,所以不能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的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根据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做好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对经济数学重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将现有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四)应用于课后复习和巩固

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后观摩重难点内容的微课,教师还可以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成微课,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以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

微课除了可以在新课预习、新课导入、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课后复习和巩固等方面应用之外,还可以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对于教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微课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从课时数量不足、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和教学方式滞后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新课预习、新课导入、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课后复习和巩固等方面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士玲.“微课”在高职数学教改中的作用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5,20(09):77-78+80.

[2]于丽亚.谈高职院校经济数学双元制教学模式计划与实施方案[J].长春大学学报,2011,06(13):111-114+118.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67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三各科复习都实行分轮复习,无论是三轮还是两轮复习,其中第一轮复习都是紧扣课本,是夯实基础阶段。如果这一阶段复习效果不好,基础不够扎实,很难在后面的复习中实现成绩的提高。因此,高三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笔者现就高三文综政治一轮复习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抓教材,紧扣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学生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政治学科三个模块(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在复习的时候指导学生细看教材,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的监督也很重要,在每节课前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一节所复习内容抽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列提纲,构建知识框架

高三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已有了解,但由于知识点的孤立记忆及遗忘,学生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既要从微观上把握每个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框架包括两部分:首先,在每复习完一节一课后,及时让学生对本节本课知识进行归纳,列出提纲,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这就是把书读“薄”,然后根据提纲再把知识补充完整,也就是把书再读“厚”。这样就会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有利于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知识。其次,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教材知识进行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理清教材的逻辑关系,以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热点,提高运用能力

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它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对于考生来说,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又要关心时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掌握其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引发的事件、导致的后果,又要联系所学学科知识,宏观把握,微观切入,多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一直是这几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如2008年的高考政治题中就涉及有民族问题,雪灾和地震等一系列社会热点。同时,单纯的复习教材知识学生会认为很枯燥,而在复习过程中适时地结合热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经济常识复习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让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结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结合十七三中全会有关内容,分析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期热点,对于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长期热点,可在复习时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即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将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和新鲜材料及时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联系实际,以不断提高适应高考的能力。

四、做练习,巩固复习效果

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 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章从增强知识即资本的观念、重视 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发展信息产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立法、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具体说明知识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知识经济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区别与传统经济的转变

知识经济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 )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 济。

知识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升级 换代,即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而促成这一质的变革的关键因素是现代科 技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 生产力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知识经 济实现了四个转变:(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2)从知识本身的获取向求知能 力的开发转变。(3)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4)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 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

二、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国家的发展

21世纪,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转向知识经济。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我们新的消费基础。新的知识观念、知识价值、知 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功能和知识经济爆长,正成为人们注目的重点,知识经 济对发展中国家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使发展中国家更新观念,树立知识即资本的观念,提高科学、民主意识,增强世界经 济一体化的意识。知识经济时化,知识即资本、财富,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多的 主宰权,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土地、金钱,而是科学技术知识。因此,牢固树立知识即资本的 观念,进一步提高科学意识观念,明确认识到知识资本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的优 势,这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出路。只有自由、开放、民主的学术生态与人文环境才能促进 科学发达、技术进步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2. 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大力度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重视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人 力资本素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科技战略储备。 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人力资本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教育落后,人民素质低下 ,这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增加 教育投入,推行教育改革,注重学生的素质、能力、个性、创造力的培育,提高人力资本素 质,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和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 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目前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不强,与知识 经济的要求不符合。因此,在知识经济的促进下,必须加速科技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国家创新体系。

3. 促进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是以信息产 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知识经济促使发展中国家采取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使其 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 的升级的方针政策,在新兴产业领域中迎头赶上。重点发展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和 高科技产业。

4.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立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对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发展中国家意识到新技术、新知识保护的重要性。《著作权法》、 《专利法》、《商标法》已部分涉及到对知识产权和名优产品的保护,但有的法规尚不健全 ,特别是关于新技术、新知识的保护,还没有进入法律条目,使执行起来很困难。因此,知 识 经济促使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科学技术法》、《高科技产业法》等 等。

5.促使政府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和调控全社会资金投向知识经济,加强政府财政 支持,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政策的倾斜力度,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创立高科 技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风险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资 本市场,广泛融资,包括银行融资,财政投资,利用外资等。同时,要注意进行金融创新, 发展风险投资,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东蕊.知识经济分析.山西科技,2007(3)

2.侯志勇.浅谈知识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企业家天地,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