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CBE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 课程体系

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它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是为纺织、服装、质量检验、贸易等行业培养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CBE教学体系能很好地适应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对构建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CBE的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分析专业所从事的岗位和需要的岗位能力,然后根据岗位能力梳理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再根据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的载体――课程,最后根据专业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一、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主要为纺织品生产、检验、贸易等企业培养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大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纺织品、服装检验(纺织原料检验、纺织染整试化验、纺织品性能检验、生态纺织品及服装检验),纺织品、服装贸易(纺织品服装贸易、纺织品服装跟单、纺织品来样分析)等工作,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对主要纤维、纱线、织物、生态纺织品等的检验能力,织物分析能力,市场调研、市场营销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除了强调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个核心模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外,还应突出英语的核心地位,强调纺织品检验、贸易、英语综合运用三方面能力相互融合。

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能力的确定

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教学计划开发),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现在已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经济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分析方法。笔者邀请纺织、检测行业及纺织生产、纺织检测、纺织贸易等企业专家,分析了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等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最后归纳出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DACUM能力。从事纺织品检验的学生应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检测仪器,能正确测定纺织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能对照标准判定检测结果等。从事纺织品贸易的学生应具备国际、国内市场调研能力,线上、线下市场营销能力,交易磋商能力及独立制作符合要求的各类单证等职业能力。

三、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纺织品生产、纺织品质量检验、纺织品贸易等行业,从事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工作,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丰富的纺织品生产与质量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又熟悉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法规,以及中外纺织品质量检验标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纺织品检验与纺织品贸易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应构成如下专业课程体系:纺织材料、纺织标准与检测、纺织工艺、织物结构与分析、针织工艺、染料与助剂、服装缝制工艺、纤维的鉴别实训、面料检测实训、生态纺织品检测实训、功能性纺织品检测实训、服装检测实训、纺织商品学概论、消费心理学、纺织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纺织外贸英语、外贸函电、国际纺织品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纺织品跟单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等。

四、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振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纺织教育,2014(5).

[2]李存鹏.基于CBE模式的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菏泽学院学报,2013(4).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

中国纺织行业越来越具备国际性特征,如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纺贸企业几乎都在走外贸路线,于是纺贸行业的外贸谈判人员的从业素质、职业能力也便成为纺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素来谈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养成单纯依赖于谈判实战的锻炼,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似乎显得并不急迫。随着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中国与多国之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推进,以上海自贸区为中心的江浙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将会直接面对与外商的“零距离”接触,外贸人才需求将大量激增,由此外贸谈判人才的从业素质也会随之水涨船高。绍兴纺贸产业的新常态,必然对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更高且更为迫切的要求。

1外贸谈判人员培养何以成为纺贸企业的当务之急

由于国际经济增速放缓,各国都在通过诸多经济刺激政策希冀力挽狂澜,然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仍不可阻遏;国内经济也被迫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及其产能过剩的困局,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往当出口经济受挫,则转而刺激内需保持经济的稳定态势;如今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外贸型经济仍然需打开出口经济的缺口来求生存。从当前的情形来看,由于出口增速下降,国内对高污染地方传统产业的整顿治理,绍兴纺织外贸企业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以及近期我国与多国陆续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使得纺贸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国际化环境,然而这当然对于当前绍兴纺贸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力军,甚至成为外贸企业打开国际大门的“黄金钥匙”。从外贸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一些纺织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这些知识型群体的管理还存在种种问题:如谈判人员与外贸人员的分立现象,即一般外贸人员所承担的只是单一的外贸跟单职能,并不参与贸易双方的核心交易环节;其中的谈判功能多由外贸企业老板直接承担。这种分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让外贸环节变得更为烦琐,及其贸易过程中的失真现象,因为外企老板的谈判是一竿子买卖,谈完即止;而外贸人员只掌控流程,却不享有定价权和谈判权。又如只看重外贸业务员对纺织行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忽略外贸谈判各个环节中业务员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外贸人员作为订单的直接关联方,不懂如何运用谈判技能去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张扬产品的特征,从而享有外贸价格的影响力,仅仅充当机械的传声筒作用,这无异于自折羽翼。在自贸时代,绍兴的纺贸企业如何通过充分激发每一份人力资源的潜力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是摆在绍兴纺贸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题。重新更换一批人马,动骨换血之途岂是绍兴纺贸企业堪能承受之重?于是,走纺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之路势在必行。当前,有关纺贸行业内的外贸谈判人员这一群体的继续教育仅仅被当作纺织行业内部职工一个可有可无的培训要点出现,[2]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类别的员工在各个企业中相对分散,且对谈判实务的重视遮蔽了外贸谈判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但是对于作为绍兴经济支柱的绍兴纺贸行业来说,特别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绍兴外贸转型发展的新背景、新常态下,这一群体的继续教育问题却显得尤为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在绍高职院校需要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在教育中起到主体性作用,主动承担起参与绍兴纺贸行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重任。

2高职院校介入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绍兴纺织企业的外贸业务正在迅速崛起,对外贸从业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绍兴众高职院校纷纷设立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但由于专业培养模式趋同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及职业能力不强。不过,无论从在绍高职院校参与还是从绍兴纺织企业的需求与承受方面来权衡,高职院校介入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需求维度,在当前市场经济紧缩、国际竞争与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面对欧元贬值、人民币增值等不利市场因素的重压下,出口受挫,昔日供不应求之势已不复存在,绍兴纺贸企业不得不面对买方市场的现实。纺贸企业受形势所迫,也在积极寻求破解之法,而开启“全员贸易”模式自是其选择之一。[3]作为其核心业务的外贸谈判人才队伍建设也将出现新的需求,即改变原来的外贸人员与谈判人员的分立状况,让权给外贸人员使其成为全能型选手,让其拥有外贸谈判能力,以应对每一个可能的商机。纺贸企业的这一异动鉴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惯性,新需求的满足最符合经济效益的途径依然是继续教育的方式。[4]在供给维度,在绍高职院校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需求,基本都开设了面向绍兴纺织业和商贸类的专业和院系,甚至有较为成熟的合作平台,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绍兴轻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校已与中国轻纺城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多角度、大密度的深度校企合作。如此,当纺贸行业有新的外贸人才培养需求出现时,高职院校自然应主动承接这一重任。高职院校在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国际贸易专业与商务英语等专业可借机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如增加外贸专业学生的谈判课程开设和谈判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出更称职、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铺平道路;亦可在毕业生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培训成熟的情况下直接向相关企业输送适应外贸工作需求的优质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缩短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与短期内返校接受业务相关继续教育的“返学”几率,降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成本。

3高职院校参与绍兴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服务纺贸企业,通过为纺贸企业提供外贸谈判相关培训和输出优质毕业生等为途径的参与方式,借机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双向校企合作机制,为绍兴纺织企业对外贸易谈判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服务,以提升纺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为在绍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高职院校有效参与绍兴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城校合作”途径。这里的“城”指中国轻纺城,“校”指开设相关的专业的在绍高职院校。以往的继续教育,多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即高职院校和相应企业的一一对接。但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都比较少,采取一一对接方式成本极高。因此,“城校合作”途径即在绍高职院校直接与中国轻纺城等更高层次的平台建立同盟关系,在轻纺城内开设“双元制”校企合作班,将分散于各个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聚集起来进行集中培训,如此既可节约成本、又解决了散点培训所不能的困境。第二,“培训超市”途径。即由高职院校析出外贸谈判主要相关模块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开发具备一定规模的培训包,供企业按照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将原来系统的培训内容切块,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由企业在职人员自由选择,以适应外贸人员继续教育时间的零散性;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当前的新型在线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将培训内容分发给企业在职员工,由其付费学习。总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软硬件相关教育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知识与场地支持,签订长期或定期培训协议或提供应急培训的预约服务。第三,“先行介入”途径。即由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辟介入产业价值链的途径,如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纺贸类相关课程,在使毕业生打好语言基础与素质基础的同时涉猎更多的纺织类知识,扫除对纺织行业的一无所知,为企业输出更容易上手和更具竞争力的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业务相关人才。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真正切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人才的一条关键途径,需要高职院校那些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专业,特别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输出人才的专业,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培养出懂行业、精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在“先行介入”培养途径中,尤要重视其中的实训环节,例如可以引入“RolePlay”(角色扮演)教学法,一是由专业培训讲师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商务谈判技能培训;二是由实训学生相互之间针对具体的商务谈判案例进行讨论,并进行实地的角色扮演操练。[5]这一过程其实也可以由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实训,从而实现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未来人才的校企合作性实训的融合。第四,“紧急回炉”途径。即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外贸专业人才在从业后定期返校参与继续教育,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做持续性“回炉”再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其“职业性”,而职业属性本身是持续变动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随着产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所以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系统性职业教育与带有终身学习特征的继续教育的捆绑性教育,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应对这一趋势提前做出回应。具体在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培养上,地方高职院校应与绍兴纺贸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长期的外贸谈判相关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以持续服务绍兴特色纺贸地方产业的发展。

作者:朱叶丹 高亚红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长亮.加强纺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5):630-632.

[2]李百桦.按需开展多功能继续教育为纺织企业服务[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1(S1):38-40.

[3]程洁.纺织特色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安徽华茂校外学习中心为例[J].继续教育,2011(5):23-26.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质量提升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 0 10 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科层次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很少能够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就业难,而企业却又极其缺乏外贸人才。我们必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社会实践缺乏,难与社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学习机会少,培养业务技能不足,毕业生很难上岗即用,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此,除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外,更要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借鉴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1、美国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分析,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2)让学生掌握公司发展与国别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国别经济政策,明确研究的地域,提供贸易发展策略。在美国,学生确定专业后再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3)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贸易、商业策略等。正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者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4)使国际商务专业成为跨学科、跨范围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融会贯通。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从实践中探寻规律,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5)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修养。如南卡罗琳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艺术、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丰富多彩。

2、澳大利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澳大利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 新三段” 式教学,首先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二是业务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三是把传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凝炼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例如,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既懂得纺织品服装专业知识,又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证、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一毕业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模拟出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以具体的外贸跟单为背景,交易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跟单、样品跟单、运输跟单、保险跟单等连贯交易分析及操作的机会。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业务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业务操作技能,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就业。

3、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热情,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在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选取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强烈共鸣。例如分析案例时,在课堂上往往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大赛,如果取得名次学校给予特别奖励。同时,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相关企业的优先录取资格。(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 2002(3)。

[2] 王娟娟、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是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国,纺织服装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年平均从业人员为26.37万人,每年平均有0.71万从业人员退休,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退休岗位两项相加,全国每年平均需增加3.08万纺织服装出口的外贸人才。但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一个模式,缺乏针对纺织产业特性的国际贸易人才培训。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根据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应根据各自条件,为我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应用型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

我校属于传统的纺织服装类高校,纺织学科是我校的强势学科。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纺织业对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我校的强势学科——纺织学科,充分利用我校的纺织资源,在师资队伍、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规划、一三三课堂联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在主要流程中凸显了纺织贸易特色,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同时,纺织贸易特色方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教师业务发展定位,优化了专业资源,实现了教材、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将理论和实际、行业和区域、学校和企业、一课堂和二三课堂、模拟和实战结合起来。下面以我校的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为例,谈一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方向建设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针对纺织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发挥传统优势,为纺织业输送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问题进行了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一是紧密结合学校的纺织特色学科定位,大力推进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师资、课程、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建设, 突出服务纺织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特色;二是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师资队伍,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三是构建并实践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保证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相比,纺织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通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识类课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特色教育中强化素质、提升能力,达到“在通识中夯实基础,在特色中寻求创新”的培养效果,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3)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

通过在师资、课程、实验、实训、实践、竞赛、就业、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突出特色方向并在各环节间实现结构性的有机对接,形成专业特色知识集群效应,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与方法:

1、修订实施体现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教学计划中增加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二是将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三是在专业课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分析,四是设置纺织贸易前沿专题讲座,五是考虑到我国纺织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增加英语课和双语课比例,开设韩语课,鼓励英语论文英文答辩等。

(2)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模拟实验室,二是新增纺织外贸类教学软件,三是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货运等原有教学软件中的纺织案例内容,四是增加纺织类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五是新增纺织企业实习基地,六是规定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纺织贸易有关。

(3)第一、二、三课堂体系的一体化。如开展中国纺织进出口贸易的分析研讨会、纺织贸易经济沙龙、纺织贸易辩论赛,纺织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形成立体化大课堂体系。

2、构建与实施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1)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校内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同时在纺织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成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每年举办如 “国际贸易实务大赛”、 “纺织贸易模拟博览会”等;二是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如“大学生纺织外贸跟单职业技能大赛”等。

搭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平台。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尤其是纺织类科研项目。

(2)课程支撑平台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实务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纺织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海关业务等15门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教研、科研成果、企业业务进课程,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3)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10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科层次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很少能够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就业难,而企业却又极其缺乏外贸人才。我们必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社会实践缺乏,难与社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学习机会少,培养业务技能不足,毕业生很难上岗即用,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此,除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外,更要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借鉴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1、美国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分析,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让学生掌握公司发展与国别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国别经济政策,明确研究的地域,提供贸易发展策略。在美国,学生确定专业后再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

(3)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贸易、商业策略等。正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者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4)使国际商务专业成为跨学科、跨范围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融会贯通。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从实践中探寻规律,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5)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修养。如南卡罗琳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艺术、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丰富多彩。

2、澳大利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澳大利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新三段”式教学,首先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二是业务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三是把传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凝炼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例如,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既懂得纺织品服装专业知识,又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证、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一毕业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模拟出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以具体的外贸跟单为背景,交易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跟单、样品跟单、运输跟单、保险跟单等连贯交易分析及操作的机会。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业务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业务操作技能,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就业。

3、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激励机制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战略应对

一、欧盟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与普惠制的界定

欧盟原产地规则总体上可分为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及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两大类。前者主要适用于实行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反补贴、歧视性数量限制或关税配额以及贸易统计等用途;后者则适用于欧盟与第三国缔结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及欧盟单方面针对特定国家提供的优惠(如普惠制),本文主要针对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加以讨论。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适用的是欧盟与第三国缔结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及欧盟单方面针对特定国家提供的优惠(如普惠制),也就是说,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由优惠性贸易协定和普惠制(如下图)两部分组成。到目前为止,与欧盟签有优惠性贸易协定的第三方有: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EFTA)、洛美协定成员国(ACP)(其中塞浦路斯与马耳他是2004年5月才正式加入欧盟),他们享受优惠性贸易协定;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范畴,享受普惠制待遇。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逐渐增强,“普惠制对我国已毫无价值可言,范围更大的优惠性产地规则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市场份额的扩大,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将符合欧盟的“毕业”标准,从欧盟“毕业”,不再享受优惠待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的利用尚有道可为。

二、当前中国企业继续利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必要性

首先,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国际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却仅排名第44位。据统计,我国2004年人均GDP仅9400元人民币,约1000多美元,距欧盟普惠制所谓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的最富裕受惠国”将面临毕业(欧盟部长理事会第3281/94号条例中的国家毕业标准)的底线相差甚远。因此,不能凭此断定普惠制对我们已毫无意义可言。

其次,欧盟列国占我国普惠制给惠国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在促进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我国利用欧盟普惠制出口商品总额占欧盟所有普惠制项下进口总额的33.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欧盟的东扩,波兰、匈牙利等新加盟的10国进口关税水平将进一步降低并与前欧盟普惠制关税水平保持一致,这对于与波匈捷等国有着良好贸易往来的中国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非常有利。

当然,欧盟普惠制给我国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其潜伏的危机也正悄悄逼近。我国利用其普惠制达20多年,已使部分企业对它形成了一种长期的依赖。在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不断调整,给惠范围不断缩减的现实面前,我国企业还像过去一样光靠普惠制这条单一途径来扩大出口份额无疑是行不通的,应引起深思和警醒,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

三、与中国有关的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新方案评价及中国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方案评价

根据欧盟对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绿皮书”,欧盟将统一所有的优惠原产地规则,使其有利于区域性合作,从而鼓励其他国家向最贫穷国家投资,促进其经济发展。这种立意是积极的,但从其执行的情况来看,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中的普惠制与优惠性贸易协定尚存在一定差距(见欧盟官方网),而这种差距的消除是不可能像关税壁垒的削减一样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欧盟与其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洛美协定成员国等多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这段过渡时期内,还可充分利用这些成员国与欧盟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争取更多的额外利益(见利益分配图)。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欧盟普惠制方案的最新动态。

欧盟普惠制新方案是根据2004年7月委员会制订的指导方针制订出来的。跟以往方案相比,与中国有利害关系的具体变化为:

1.GSP安排得以简化。将以往的5个安排简化为3个,即一般安排(敏感产品税率减少3.5个百分点,非敏感产品免税)、EBA安排(对50个最不发达国家所有武器外产品无限额免税)、新的GSP+安排(允许一般安排下7200个优惠范围产品免费进入欧盟市场)。这里面,GSP+是我国难以利用的,虽然享受优惠的产品从原来的6900多条增加到7200条,但是新方案规定要想享受GSP+,其对欧盟的出口额必须低于所有普惠制项下对欧出口额的1%,这实际上是将中、印等大国排除在外了。

2.毕业机制更加严格。新普惠制方案取消了欧盟的行业分类及其按照发展指数和专业化指数来计算毕业的标准,而是根据HS的分类实施产品毕业,且毕业份额阈值由以前的25%降低为现在的15%,纺织品为12.5%,因此,实际上是严格了毕业标准,对于我国大多数已毕业的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而言(其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以前的平均9%上升至目前的12%),仍将被排除在优惠安排之外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国在利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时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及相关规则有缺位之虞

职能方面,自从外经贸部被撤销后,与普惠制相关的业务和职能都移交到了海关。而海关各职能部门中,与普惠制有关的对外联络目前并无明确主体。所以,当出口企业向有关单位反映关于普惠制的问题时,受理部门所能做的仅仅是将情况继续向上级反映,而无法将问题落到实处;规则方面,国家对原产地证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得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不高,中国的配额为它国所占用。如以来料来件方式装配出口欧盟的产品也被判为“中国制造”,签发中国原产地证,使得本该由中国产品享有的普惠制优惠,大部分被外国产品所取代。

2.出口企业对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认识不足

每当商检机构举办相关签证培训时,出口企业仅派报关员或产地申请员参与,而真正负责与外商谈判的业务骨干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学习,导致企业在有关原产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方面的脱节。笔者曾在一家外企负责FORM A的申请工作,也被公司派去学习过相关知识,但却无缘谈判,导致一些本属于欧盟普惠制项下的商品,在未利用普惠制的情况下达成协议而出口,使公司出口成本增加。

3.我国企业对欧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出口欧盟的商品结构主要是服装鞋帽和玩具等杂项制品以及机械及运输设备、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纺织原料等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欧盟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于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七国。2004年,这七国所占份额约为86.59%,其中,德国最多,荷兰其次,英国再次。从出口商品来看,上文提及的大多数已经或即将从欧盟“毕业”,一旦满足毕业条件,欧盟将单方面取消给予我国的优惠待遇。而诸如计算机、集成电路、交通工具等可享受普惠制的产品出口欧盟所占份额极小,享受到的普惠制优惠也较少,如果不尽快培育这些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从出口国家来看,欧盟成员已增至25国,如果在近段时间内还不放宽眼界,死守这几个市场不放,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将丧失殆尽。

4.对普惠制利用率不高,对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未利用部分”利用更不够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包括给予特定国家的普惠制和给予缔约第三国的优惠性贸易协定两部分。欧盟与第三方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对我国来说便是“未利用部分”。而我国很多企业,正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姚铃所说,对普惠制的总体利用率尚不足50%。福建有些企业,尽管近年来出口倍增,但普惠制利用率不足25%,贵州的出口普惠制利用率不足30%,就连普惠制意识较强的宁波部分企业,对普惠制的利用率也仅为88.8%。由此可见,企业对于本该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都不去争取,更何况无中生有,见缝插针,从看似与中国企业利益无关的“未利用部分”去做文章。

四、中国的战略应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方案不断调整变化的同时,我们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与漏洞,又要潜心研究优惠方案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方面。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普惠制方面

1.外经贸主管部门、商检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地规则和进出口信息服务系统,避免配额被它国所占用;并尽可能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欧盟新的优惠性安排,建立好预警机制;加强普惠制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让企业正确理解普惠制中的“毕业”机制和范围,引导企业走出“产品一经毕业就不能再享受优惠”的误区。

2.作为出口主体的企业应加强对业务骨干的普惠制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及时为企业争取应有的利益。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经常登陆欧盟为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出口帮助平台 export-help.cec.eu.int/thdapp/rulesoo/inputform.jsp?languageId=EN

详细了解原料或产品取得欧盟原产地资格应实施的加工和制作要求,掌握出口主动权。

3.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主动避开“毕业产品”,扩大非“毕业产品”的出口,并在必要时候(对欧盟出口份额连续3年低于欧盟从所有受惠国和地区进口同类产品总额的15%)可争取使已“毕业产品”重返“校园”,享受优惠。尽管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产品“毕业”意味着该产业已发展成熟,初具竞争力了,又何须指望“嗟来之食”呢!

4.利用好普惠制的“替代政策”如CEPA,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有效利用欧盟的“区域性原产地积累”条款,在东盟(ASEAN)、美洲共同体市场(CACM)、安第斯共同市场(ANCOM)、南亚地区合作联盟(SAARC)的一些国家中展开加工贸易(如下图箭头1),部分本地销售,部分冠以这些地区的“国籍”出口欧盟,享受欧盟优惠待遇。

(二)优惠贸易协定方面

目前,与欧盟签有优惠性贸易协定的第三方主要是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洛美协定成员国。其中,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成员国包括冰岛、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四国,洛美协定中的非加太集团(Group of the ACP)包括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和组织,到2000年共有77个成员。在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发生变化后,中国应在原来普惠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优惠贸易协定研究,使其为我所用(如上图虚线箭头2)。

(1)EFTA方面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就与现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互相取消了纺织品服装的配额和关税,且EFTA的工业制成品在欧洲市场上原则上完全无关税和配额限制。尽管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配额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取消,但我们还可利用EFTA的工业制成品在欧洲市场完全无关税和配额的优惠政策,间接享受欧盟优惠性贸易协定带来的利益流(见分配模型图)。如瑞士与挪威新的给惠方案中规定,如果受惠国生产的产品中使用了从挪威、欧盟或瑞士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产品再出口到挪威和瑞士时,可视为受惠国的原产成分,对于来自中国的部分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给予最惠国税率基础上20%-50%的减免,且不设“毕业”制度。对此,我国可由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强国内企业与瑞士、挪威之间的经贸合作,通过发展与这两国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贸易,先获得这两国的普惠制待遇。同时,争取在这些国家开拓和完善自己的分销渠道,使销往这些国家的产品能立足瑞、挪两国,再“完全无关税和配额限制”地辐射到欧盟的其它市场上去。

(2)ACP方面

2000年6月,欧盟与77个非加太国家在贝宁签署了取代第四个洛美协定的《科努托协定》,该协定有效期20年,产品除武器外,只要达到欧盟的技术标准,均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且没有配额限制;另一方面,欧盟新方案又作出了对“50个最不发达国家(LDC)所有武器外产品无限额免税”的EBA安排。所以,如果中国在科努托协定成员国或所谓的LDCs进行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并利用欧盟对这些国家的免税和完全累计政策,便可顺理成章地间接享受欧盟优惠贸易协定带来的利益流(见利益分配模型)。如对于列入LDCs的坦桑尼亚、利比里亚等国来说,品目号为61章的“针织和钩编服装制品及附件”可享受欧盟免税待遇,而对我们来说却属“敏感”产品,需征最惠国税率的85%-3.5%=81.5%,因此,选择在这些国家投资,使产品先获得它们的“国籍”,然后再扩大对欧盟的出口,可绕道享受“免税”待遇,从而增加出口盈亏率,降低出口换汇成本。

又如,欧盟对非加太国家实行完全累计,而对东盟等国实行的则是部分累计,这里面区别在于作为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两个补充标准之一的“加工工序标准”。根据欧委会规定,布料(HS62)需经纺纱和织布两道工序才能获得欧盟规定的原产地资格。在对东盟的部分累计下(如图)。

东盟内A国可使用来自同一区域集团内B国的布料制成服装,而这些服装获得欧盟原产地资格的前提是B国布料已经是原产地产品(即纺纱织布两道工序都在B国内进行),这意味着我们如果要投资,必须在A或B内设立纺织和服装企业方可享受欧盟优惠;而在对非加太的完全累计下,非加太国家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海关领土,当非加太集团中的A国使用来自B国布料做成服装出口欧盟时,B国布料或中间材料无需是原产地产品(即纺纱织布两道工序可不在B国),这样,要对非加太进行投资时,可仅在A国设立服装厂,而纺织企业仍可设在国内,只需将布料出口到A或B国加工成成衣即可。也就是说,相对于东盟来说,在非加太集团投资可节省纺纱、织布两道工序及其所需的设备,降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耀威主编,普惠制的原则和应用[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4.

[2]刘丽娟, 徐进亮著,原产地规则: 产生、运用及改革[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7.

[3]姜茹娇等著,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规则[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

[4] (匈) 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5]丁长影,2006-2008年欧盟普惠制方案新变化[J]. 中国海关,2005,(1).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 纺织 摩擦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 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 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11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 .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4.对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如纺织行业,应引导其由粗放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变,走市场多元化发展之路,给非洲国家的相关产业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2005年,中国先后与欧盟、美国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在这些发达国家市场上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让出了一定的空问。2007年5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美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及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执行情况的全面报告》。该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7%,达713亿美元,美国对该地区的出口和从该地区的进口均有所增长。美国从该地区非石油国家的进口增长7%,达3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增长主要来自服装、水果、坚果、蔬菜和切花等产品。 5.重视两个地区的政府和商会的协调能力和作用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 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 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1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6%,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38%,贸易顺差达1290.3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1470.8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是5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4%;服装出口金额是948.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91%。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

在中欧纺织经贸关系上目前存在着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障碍。我国纺织服装受到欧盟TBT限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

2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法国纺织工业联盟主席吕西安德沃日曾表示,应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从纺织层面上来说,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

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劳动壁垒”措施,纺织行业虽然也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肯定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2.2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一般一票出口订单的周期是三个月,而人民币汇率又不趋于稳定,几乎一个月内就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石士均教授在宁波举行的2007年出口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从去年中期开始,人民币就不断向上攀升,到现在累计升值近3%,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纺织品退税率下调2百分点。这大大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

3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对措施

3.1纺织行业协会殛商会的应对之策

纺织商业行会协会应该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服务,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性,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

(1)深入开展国际纺织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由于生产企业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较狭窄。所以纺织商会要帮助他们拓展信息槊道,挖掘信息资源,保证纺织企业及时了解纺织动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

(2)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及商会应该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及企业专家队伍的作用,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应该采取价格协调和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措施,监督进出口企业的守法经营情况,以保证纺织品进出口企业内的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建立并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提高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要求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进行相关指导,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体系的认识,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利益和形象。超级秘书网

(3)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进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提高国际竞争意识。

(4)开展行业培训、品牌推广等服务工作。开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业务培训、行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升级提供咨询服务,为提高专业市场的企业品牌形象开展相关服务。

(5)建立纺织业检测机制。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面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反倾销政策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种种不利,逐步建立起纺织服装的监测系统,对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置、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及时,帮助我国纺织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确定发展方向。

3.2纺织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1)走创新之路。企业的发展强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新的发展,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我国纺织业如何从“模仿”到“创新”,对于长期以来给外国跨国公司打工的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任何企业若没有创新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公平是强者的公平,弱者是没有公平的。这个公平由谁来判定?是美国。”接受《望东方采访》采访时,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一语中的。

6月5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结束了其首次访华之行,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平心而论,我不相信中国对我们关系面临的政治压力有充分认识。”

随后,6月7日举行的“中欧经贸论坛”上,欧盟方面承认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是“一个政治问题”。

显然,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国际贸易领域的争端。作为WTO最基本的原则,自由贸易原则正在成为美国和欧洲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筹码。

在国际关系中,历来“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美国号称为了保护70万国内纺织工人,欧盟则表示“为欧洲的250万工人而战斗”,那么,拥有1900万纺织工人的中国更有理由选择说“不”。

纺织品总在浪尖

中美之间从未停息过的贸易摩擦中,几乎每次都有纺织品的身影。事实上,中美纺织品贸易额仅占中美双边贸易总额的6%。

“美国在上个世纪就实现了后工业化。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就开始下降,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大幅提升。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和中国打低级的纺织品贸易战?”张燕生问。

“因为纺织品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WTO研究教育学院副院长邱贵溪的答案简单明了。

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10%左右,从业人员占14%多,而中国纺织业的实际海外依存度达30%。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对美国而言,只要压制纺织品行业,就可能压制整个中国经济,纺织品贸易已经成为美国与中国谈判中最重要的筹码。

眼下这场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纺织品摩擦,如果没有美国的步步紧逼,目前白热化的局面本可以避免。

自2003年首次对中国少数纺织品实行“特保”之后,整个2004年,美国一直在寻找压制中国纺织晶的理由。2005年1月1日配额取消后,一季度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给美国提供了“口实”,美国立刻大范围“设限”中国纺织品。

“与其说现在美国对中国发动密集的贸易保护是一种抬头,不如说是一种积蓄,”张燕生这样分析,“美国对中国大动干戈,WTO的门槛条款、现在的特保……处处表现是有预谋的。”

早在2004年,中国就考虑到纺织品配额取消可能会增加中国的出口,因此在2005年1月1日,宣布对148项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中国的诚意可见一斑。

“从2004年下半年起,我们就没有一刻喘息的时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告诉《望东方周刊》,“美国的一些中介组织,我们全都见遍了,而且见了不止一次。今年1月和4月,我们两次出访美国。会长带着一些企业出访了18天,美国有关的政府机构和中介组织全都见了,对他们做解释说服工作。今年5月1日起,美国在华的商会我们全都见过。”

5月20日,中国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宣布对78项“敏感”纺织品再次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多数提高到原来的5倍。

然而,中国的诚心和努力没有换来应有的回应。5月23日和5月27日,美国正式对中国7类纺织品出口实施数量限制。

至此,中国的态度只能强硬。谁在违反规则

不只是纺织品贸易,在双边贸易问题上,美国总是一再指责中国“违反规则”,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在兑现中国加入WTO承诺方面,美国找不到把柄。“事实上,在市场开放等很多方面,我们比原来承诺的时间还提前了。”邱贵溪介绍,“当时谈判的时候,有些条款我们还是比较保守的,后来实施起来,很多都提前了。”

而总以“规则”示人的美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根据1993年12月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到2005年1月1日,这10年过渡期分4次把纺织品配额取消,其中到2002年1月1日,就是倒数第二次取消配额的时候,应该是取消了51%的配额,2005年取消剩下的49%。但是,美欧的做法是把70%的配额留到了2005年1月1日。

正是美国的违约导致了中国厂商在2004年没有赢得他们应当赢得的市场份额,引发一季度出口数字剧增。何况美国、欧盟所依据的数字是今年一月和二月。这往往是中国出口的大月份,就此对全年设限,并不合理。事实上,目前中国对欧美出口趋势,已开始回落。

单就原则而言,纺织品贸易已实现一体化,中国企业有权利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好处。而中国并没有促使纺织品出口激增。商务部十项措施限制出口增长,原是中国义务之外的事情,是中国对世界经济负责任的表现,应视为中国为维护长期贸易环境做出的贡献。

张燕生分析:“这次2005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特保,距离4月4日美国发起的为期90天的相关调查尚不足45天。”

“美国信奉的不是规则,而是实力,是典型的贸易霸权。”张燕生认为。

规则背后的利益

规则的背后是利益。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王宇表示:“美国实际上就是限制中国的政策,它不光是保护本国的产业,还要保护它周边国家的产业。”

张燕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美国打击中国纺织品,出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需要”。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墨西哥的纺织品服装能够免税进入美国市场,而且这些优惠也伺样适用于加勒比贸易协定的各个加勒比国家。

在“以对自己有利”为标准的美国规则中,“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都只是借口。只要不符合自身利益,美国可以退出《京都议定书》,可以反对国际刑事法院。世贸组织是美国自愿受其约束的为数不多的重要多边机构之一,美国还是出台了“特殊301条款”,这一条款的实质就是美国制定的单方面贸易制裁措施。

翻开近现代世界贸易史,发达国家利用规则为自己利益服务事例不胜枚举。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其工业制成品曾在全球范围无人可与争锋,同时需要大量进口各种原料,因此成为自由贸易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而立国之初的美国并不以工业见长,为保护其国内工业发展,南北战争后实行了长达70年的高关税政策。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对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率一度高达50%,由此招致了欧洲国家同样水平的高关税报复,酿成了一场惨烈的贸易战。

二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美国1947年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GATT),在全球推行贸易自由化。作为GATT的

升级版,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关贸总协定被称为富人俱乐部,WTO则被认为更具全球性。但无论是在哪个阶段,国际贸易摩擦从未间断过。从1963年的美欧“冻鸡战”起,到后来美、日、欧之间的“钢铁战”、“汽车战”、“半导体战”。直至今日,美国和欧盟都还正在摩擦掌,准备就补贴飞机制造商空客和波音的争议对簿公堂。

这些贸易摩擦的深层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战后的欧洲和日本实现经济复兴后,开始在经济上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观古可以鉴今,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美国的矛头对准中国,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走向贸易强国

“入世三年,中国贸易额翻了一番。从货物贸易来讲,中国已经跨入全球第三大周,第一美国,第二德国,第三是中国。

说这些话时,邱贵溪并没有显现出自豪:“中国的加入把整个世贸组织结构彻底改变了,原来是美欧日加四大天王的历史,中国陆续超越于加拿大和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体,量这么大,别人肯定都要盯着你,贸易摩擦增加是必然的。”

“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这句话已经听过太多,邱贵溪还是再次强调。事实上,进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使中国获得同等的贸易优势。

在进口方面,石油被认为是关乎国家外交政策的政治类商品,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国际原油市场上的控制权。在其他大宗贸易商品领域同样存在被外国供应商所控制的情况。

全球钢铁、铜、铝价格上涨时,国际上近乎统一的口径是中国经济过快增长造成了需求的旺盛,导致价格上涨;价格开始下跌时,又把一切归因于中国经济放缓,甚至连咖啡豆价格的下跌都要归因于此。

邱贵溪介绍,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形成了“美国科研,日本设计,中国加工”的链条,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体系中占到50%,而高端产品出口比例非常小,这一格局短期内很难改变。

这就是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状,也是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各种中国论调的基础,忽而“中国”,忽而“中国机会论”,对待中国的政策成为政治势力博弈的筹码。

在采访中,无论是从业者还是专家,都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在外贸中,我们不能再以量取胜,要注重质的提升”。

不过,王宇强调:“现在不是一味检查自己的时候,欧美问题必须先解决,我们不能就范美国的限制,如果这样有可能把我们打拼10年的成果丢掉。”

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中国政府表现出了应有的强硬。此次贸易争端中,的强硬姿态让许多人意外。外电联系到前不久吴仪的“拂袖外交”,评论说,在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足的底气。

这说出了一部分事实。虽然中国经济规模以美元GDP统计在世界上排名第七,但是增量意义上,中国的影响力却超过了这一排名。2004年以来,“中国需求”成为与美元美息、石油价格并列的主导世界经济走势的三大因素。这不但是中国实力的体现,而且让中国领导人可以更从容更直率地与西方讨价还价,捍卫自身利益。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22次集体学习上,总书记在谈到发挥好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将“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以质取胜,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摆在第一位。此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体现出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变贸易大国为贸易强国的战略意图。

而能否处理好眼下这场贸易争端,则是走向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关口。

争端会不会升级

6月10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来到中国。欧盟委员会在新闻公报中称,曼德尔森将在上海与举行会谈,争取达成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以解决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

而中美方面的摩擦没有缓解的迹象。不过,尽管中国在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问题上表示出强硬的态度,但仍然表示愿意通过协商妥善处理摩擦问题。

5月30日召开的新闻会上,坦率地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国纺织企业已经要求政府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种)不满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要讲报复,因为中美、中欧经贸合作的领域非常宽广。”

“归根到底,贸易中大家争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利益争夺,中国手里也有谈判的筹码,”邱贵溪认为,“实在谈不拢的话,就可以到世贸组织打官司。”律师出身的邱贵溪主张“利用规则对待反规则”。

张燕生表现得则没有这么乐观:“我们当然可以向WTO组织进行,但不要抱太大希望。它只是一个协调对话的组织。不要期待WTO会遏制美国,这是非常幼稚的。”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在2008年不会消停,”纺织品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预测,“贸易量加大,摩擦肯定随之增加,他们会滥用我们人世的承诺。”

关于纺织品争端解决的预测意义并不大,因为美国此次针对中国的攻势是全方位的,纺织品只是其中一项,或许美国更关心的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时代》周刊撰文指出:“华盛顿扬言要将身为世界头号消费大国的美国与其头号供应商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升级。”

中国政府也有准备,在全球关注人民币汇率、中国纺织品等问题的背景下,中国“财经外交”显现,在多边、双边财经机制中,着力争取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措施、经济理念和经济基本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应用型外贸人才 培养 行业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 教师培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外经贸事业高速发展。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在外贸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却出现外贸人才紧缺的局面,这成为外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各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国贸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4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贸专业,而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但在毕业生就业中,却出现了一方面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且多数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外贸单位却招不到所需人才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对全国开设国贸专业的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在外贸毕业生供给上普遍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该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非常接近,结果导致专业培养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特点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出真正“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专业设立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的老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校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开设国贸专业近四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初步予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为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借鉴。

一、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符合市场需要

外贸活动最终都是依附于某一具体行业的商品而开展的。入世后各外贸企业都面临着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他们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急需既具备一定商品知识,了解行业背景及工艺流程,又具备外贸专业素质的行业性外贸人才。但目前大多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往往只注重外贸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有关商品和行业知识的培训,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涉足的行业和商品知识一无所知,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有行业特色的外贸人才,避免外贸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已成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但目前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如重庆科技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对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尝试。

我们在对省内十余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受访企业均认为高校很有必要结合行业背景来培养外贸人才,以缩短人才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因此,提出“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有较强

的现实适用性。

二、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模式的实施――行业方向的选择

培养行业性人才,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行业方向。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选择。

(一)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培养方向便于利用地方条件培养人才。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利用地方条件进行学生实习活动,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这是因为地方外贸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品其涉及的相关企业也较多,为学生的业务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机电、纺织服装产品一直是我省出口位居前位的优势产品,相应地产生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因此,我们选择了机电和纺织两大外贸行业作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依托。

(二)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便于保证与行业相关课程的开设。

高校选择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真正实现对行业性外贸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形成行业知识体系,必然要设置相关行业课程,突出行业和产品基本知识的学习,高校必须有开设行业相关课程的能力。我们选择机电和纺织两个方向,也考虑了我院完全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我院机电专业已有近50年开设历史,在机电行业方向中的《机电产品基础》、《机械制图基础》、《工业产品造型赏析》等课程以及金工实习等,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指导;在纺织品服装行业方向中的《纺织服装产品概论》、《服饰文化》、《服装欣赏》、《服装品牌战略》等课程,也由我院艺术系、营销专业及在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兼职的教师来担任。

三、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建立基础、专业、行业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要求,应用型高校可以以“基础+专业+行业”的形式来统筹规划课程体系,体现出国贸本科专业既注重基础性、理论性也重视实务性和行业性的特点。我们从这一思路出发,建立了本专业的“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课程体系。

1.“两平台”即为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通识课程体现在校本科大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为本专业作为经济学科门类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这“两平台”都由学校层面统一管理。

2.“N模块”即为专业课程内容,由系(院)层面设置并负责管理,可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作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由此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特色。在“N模块”设计上,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为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了由专业基础、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四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四个模块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共同组成本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

(1)专业基础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从国贸专业所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考虑,开设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等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商法”等紧紧围绕外贸业务技能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课程,除有专业英语课程外,“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还采用了双语教学,以适应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涉外性及业务专业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要求。

(3)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模块。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已全面提升,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从事外贸工作的敲门砖。虽然高职类的外贸人才主要是“能力本位”的证书者群,但本科人才也应具有全方位的素质,既可在第一线,也可从事管理工作。为此,该模块围绕适应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职业考证的需要,从这些职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等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

(4)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模块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模块(二选一)。按照行业产品介绍―行业发展―行业产品设计及工艺流程―行业国际商务操作的思路来开设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外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到行业和产品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在具体行业中如何实施外贸工作。

3.“一拓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计划,主要由学工部门组织实施。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行业操作水平。

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加强实践环节,以保证理论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有所落实,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学时分配中应加大课内实验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能够有机会通过实验模拟来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按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设计项目,以保证实验的技能性和实用性。从第三学年开始,应组织学生到公司或相关部门参观学习,加强直观认识。学校应结合行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我院现已构建了外贸场景教学实验室,能够开出外贸单证设计模拟实验、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通关模拟实验、外贸综合实验等实验项目。在这些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我们都以机电和纺织这两个行业所涉及的业务为背景,突出应用特色,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中,集中实践环节达到30周。省内外已有三个实习基地采用本校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者共同指导的方式以保证实习效果。

四、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行业培训

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教师,将难以把专业知识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很好地融合与优化,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行业性外贸人才更是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行业外贸业务的操作工作。因此,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尤其是与行业人才培养对应的行业)任职、实践,参与较长期的(1年以上)实际运作,使教师能够真正获取行业实践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给学生加以指导。这样,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是我们今后将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政国.我国纺织品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培养对策[J].经济师,2006,(11):181-182.

[2]钟雪梅.培养行业性外贸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3-15.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接踵而来,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众所周知,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和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因此,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于中国极为重要。随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烈,引起了双方甚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形势分析,我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04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04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2004,(1)

[2]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2004,(3)

[3]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5)

[4]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2005年8月25日

[5]中美纺织品争端为何难让步背后是两国经贸博弈.中安网,2005年7月27日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纺织业是我国最先进入经济市场的,对我国影响巨大,并且随着其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纺织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拥有巨大的优势。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至今我国的重要产业也离不开纺织业,纺织业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支撑。对于贸易的研究,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更多的学者对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质疑,对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说,学者已经放弃出口崇拜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贸易与经济的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纺织品出口的总量分析

总体来说:滨州市纺织品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滨州市在经济危机期间波动较大,如今纺织品出口出现上升趋向。通过对纺织品出口数据的整理以及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可得,在2006~2008年滨州的纺织品出口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0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滨州市纺织品出口,从2010年起,滨州的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提升,基本恢复到之前的出口水平,同时在小幅度攀升,但2010年到2012年滨州的纺织品出口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直到2013年才出现回升,同比增长42.3%。二是滨州市纺织品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较大,但是比重有所下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发展迅速,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较大,影响着全市出口总额,即使出现了比重下降的趋势,滨州市纺织品的出口额占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依旧很高,一度下降到36%,直到2013年有所回升,所占比重为40.97%。

(一)滨州市纺织品出口的结构与地理分析。滨州市的纺织品出口一直以来是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为辅,如今企业已经意识到初级产品的劣势,正在优化产业结构,试图通过更多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来提高市场地位,以保证利润的最大化。滨州如今完善了纺织产业链,出口的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棉纱、坯布、呢绒面料、针织服装、巾被、各类印染面料等,在出口产品多样化的同时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滨州的纺织品出口已经不拘泥于欧盟、香港、日本、韩国等基础市场,同时对于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出口市场也开始积极开拓,例如非洲、南美、中东、俄罗斯等市场,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滨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增长的换挡期,需要的是稳步增长,因此在2013年,全市积极抢抓“两区一圈”开发建设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以稳求进、求好、求质,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三、滨州纺织业出口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滨州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关系的弹性分析。由经济学理论中需求价格弹性的启发,本文尝试从滨州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滨州市生产总值的弹性描述纺织品出口对于GDP所起到的作用。最终计算结果为,自2006~2013年中,BCE对GDP增长率弹性在2007年到2009年从3%一直下降到负值,而2009年虽有反弹,但依旧没有在2010年超过1%,甚至之后呈现下降状态,直到2011年又一次反弹,但数据毕竟存在延迟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滨州纺织品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是在逐渐反弹的。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到出口增长率对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总体走势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走势在一定年份上是一致的,这说明滨州市纺织品出口的弹性指标用于描绘出口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是较为合理的。2007~2013年7年中,有两年的弹性数值超过1,但是其中有些年份的数值小于1,甚至出现了负数,这从整体上说,滨州市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对滨州市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在后来有些减弱。

(二)滨州市纺织品出口与GDP之间趋势分析。通过对比2006~2013年数据,可以发现,在2009年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纺织品的出口额和全市出口总值出现了急剧的下滑,同时对于全市生产总值也有一定的影响,可是影响稍弱,反倒是2009年的全市生产总值并没有因此减弱,而是缓慢增加,不过在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纺织品出口额增大之后,全市生产总值也有了一个快速的增长,并且在之后更是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四、结语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纺织类(本科类)学制为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含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纺织工程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学、长丝工艺学、机织学、针织学、纺织品设计学、企业经营与管理、纺织品CAD技术、质量管理工程、第二外语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纺织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纺织品生产技术; 3.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 4.熟悉与纺织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纺织科技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就业前景:在中外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市场营销、纺织品贸易、产品研发、质量检验、生产管理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