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准营销;社交媒体;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5-02

近几年,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除了其简单的交流、沟通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已经将社交媒体视为企业在营销中的重要工具和平台。企业、品牌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并通过社交媒体来收集不同受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更好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而确立自身品牌的精准营销目标和策略。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大背景,对商家、品牌如何进行精准营销进行简要剖析,同时学习与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展开分析研究。

一、精准营销的兴起

精准营销已经成为当今营销的关键,如何做到精准,这是系统化流程,有的企业会通过品牌联播等营销做好相应企业营销分析,市场营销状况分析,人群定位分析,最主要的是需要充分挖掘企业产品所具有的诉求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是时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营销术语,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突破传统营销定位只能定性的局限;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技术手段保持与顾客长期沟通等措施,建立企业的忠实受众群。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作为营销工具,将营销信息推送到潜在受众群体和市场中,使企业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完成企业的既定营销目标。

1.网络精准营销的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全面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移,然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爆炸的问题。在互联网里,我们面临的、可获取的信息(如商品、资讯等)成指数式增长,如何在这些巨大的信息数据中快速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网络精准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

2.网络精准营销的手段。运用个性化技术的手段(如网站站内推荐系统),帮助用户从这些网络过量的信息里面筛出他所需要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电子商务网站、媒体资讯类网站、社区都逐渐引进站内个性化推荐这种手段,进行精准营销了。

二、社交媒体营销发展格局

1.社交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社交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让受众有更多机会去参与双向沟通与互动,社交媒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使更多的普通人、平凡人成为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者,许多受众满足于传受两者角色之间的转换,参与性极强。社交媒体以其开放性、连通性和交流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社交媒体除了沟通交流功能之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渐渐成为了诸多企业、商家作为自身营销手段的首要选择。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来进行营销、销售,维护公共关系,开拓客户服务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兴起的口碑营销、品牌营销等概都基本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进行营销。

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交媒体更多的是注重受众的使用效果,目标受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分享对品牌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与自己相关的社交媒体圈里的用户,众多企业也正是利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优势来进行品牌的推销,形成自己的品牌口碑,达到营销的目的。

2.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随着社交媒体营销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并且受制于环境和发展期较短等条件的影响,其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前我们所处的营销现状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广告主的试探性。各种各样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广告主新的尝试机会,广告主们开始对社交媒体加大投资,探索新的广告形式以适应社交媒体环境,并且不断扩张自身的广告辐射范围,做到营销最大化。(2)在线模式不够成熟。对于社交媒体不断涌现的当前社会里,其也有着自身的不足,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我们可以看到同质化的社交媒体数不胜数,大多数新的社媒往往都是效仿,并未有创新;其次,社交媒体的板块设置混乱,导致很多功能没有发挥特有的作用,板块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3)效果不佳。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最致命的,也是影响较为明显的。由于传播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了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值,这要求传播者要对市场进行细化,收集正确的客户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到自身的潜在受众市场进行精准营销。(4)方式单一。商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一味去以营销为中心,缺乏整合意识,出现了混乱、碎片化的现象,应该集中力量将去利用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着力与受众构建稳定的往来关系,并且努力维系与受众建立起来的关系,让受众感觉到重视,培养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社交媒体的精准营销优势

社交媒体是一种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和获取的综合渠道。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则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用户量身打造各种营销策略,精准营销主要体现在“精准”两个字上,真正了解和分析用户的真实的行为以及真实需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精准营销,其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1.高介入度。社交媒体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媒体由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变为了行为媒体,拉近了与消费者行为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广告的转化率,使得受众在精准营销过程中的介入度由低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受众切身感受了参与营销的过程,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意识。

2.受众定位清晰。便于实现精准营销,基于数据、cookies、路由器等对数据的搜集和筛选,商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针对受众不同的喜好,生产能够满足受众喜好的产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明确不同受众的定位,进行归类整合,有助于精准营销的正确施。

3.免费分享。免费分享在社交媒体精准营销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其主体大部分是用户自身,他们在使用过之后,在社交工具中主动分享用过之后感受和印象,对品牌产品加以评价,并为其他用户创造分享点,让更多的潜在用户去了解和关注,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口碑传播,而口碑传播的效果对于潜在用户的影响是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符合营销发展趋势。在这个充满营销的时代里,商家应该准确分析市场形势,制定适合市场的战略战术,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只以商家自身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以4C理论为出发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市场,考虑消费者接触产品的便利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体验效果尤为关键,社交媒体带给受众的便利性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商家而言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了解受众的需求,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减少受众接触产品的困难度,迎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建议

1.受众分析(People)。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对于商家来说,对受众进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商家可以通过受众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来逐渐确立品牌的目标对象,依据目标对象和媒体受众之间的黏度,决定营销推广中较为恰当的内容,澄清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受众建立联系,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科学合理分析,逐步细分、确立准确的受众群体,第一时间掌握满足受众的需求。

2.营销目标分析(Objectives)。营销目标对于每个品牌而言都各有不同,这不仅取决于品牌自身的产品属性,也和受众市场的不同有关,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也影响了受众的品牌选择。商家在确立自身营销目标时候,应该先确立自己的受众群体,了解受众使用社交平台的特点,不同社交平台适合不同的营销目标,商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不是面对不同市场采用同样的营销目标,那这样下去,商家定会丧失对原有市场的掌控权,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交平台的不同意味着受众的需求就会有所差异,商家要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受众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进行营销目标的确立。

3.技术分析(Technology)。技术层面的分析重点是对社交媒体技术进行分析,要求商家不仅要注重对受众和营销目标分析,也要对所用到的社交媒体进行足够的技术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只对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进行基数统计,充分了解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并将自身品牌与其特点相融合,定期更新社交媒体工具,制定适合媒介技术的精准营销战略。

4.营销战略分析(Strategy)。营销战略对于一个商家品牌而言至关重要,营销是否成功取决于商家实施的战略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是否符合发展的趋势。当然,商家应当注意到尽管社交媒体普及面很广,但社交媒体的受众也是部分受众,商家切记不能孤注一掷,放弃了传统的市场平台;社交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依然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商家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来进行精准营销,仔细剖析精准营销的准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恰当战略,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

在当前社交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都是基于社交媒体进行拓展,而精准营销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整个营销框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恰当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使得营销的精准性、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纵性。实现精准营销的基础是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分析的核心是要充分了解客户关键行为和态度,对受众市场进行准确分析、定位,进而创造更具关联性营销内容,对客户的行为、倾向、意图和喜好越了解,就越容易有效传递关联性信息。同时,作为品牌的传播者也应该明白,和一般的大众营销不同,精准营销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客户关系的学问,其核心不是品牌的打造,而是着力打造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向客户提供中肯的建议以及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潘洪亮.数字传播时代精准传播研究初探[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3.

[2] 张丽.社会化媒体营销背景下微信的精准营销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媒介发展的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媒介行业也不能脱离其环境而独立存在。要想从根本意义上做大做强我国的媒介行业,必须引入市场的概念,在坚持其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其经济效益,充分认识媒介的产业属性。

西方的媒介市场细分开始于规模经济形成后,媒介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生产规模扩大,才导致了对相对狭小的市场更精细的经营。而规模生产能够降低成本,增强生产力,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为细分市场提供内容支持和质量保证。我国媒介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的变革,资金的重组,企业化的经营运作客观上要求媒介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增强实力,抵御国外及国内媒介的竞争挑战。目前我国媒介市场已经逐渐向规模化、集团化迈进,这种客观的转变必然为我国媒介在市场化运作中实施媒介市场细分提供很好的条件和基础。

媒介市场细分的意义

所谓媒介市场细分,就是媒介按照特点细分变数,把整个媒介市场细分为若干需要不同的分市场,其中任何一个分市场都有一个相似需求的受众群体,都可以被选为目标市场。媒介市场细分的意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市场细分与受众需要。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受众因其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多元化,受众广义上在发生分层分化,这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伴随发生的一个显著现象,媒介作为社会发展的记录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对受众较大的变化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受众的分化结果必然使得他们对媒介也有着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多样化需要,一种媒介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受众需求,于是媒介为了准确地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赢得受众,必须对市场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依据受众需求定位是媒介产品形成的一个必备条件,决定着媒介的内容方向及价值定位取向,并已成为我国媒介运行前期市场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市场细分与媒介竞争。媒介为了避免同质化市场竞争过高的成本、过大的风险,必须尽可能避免与同类媒介的竞争。媒介竞争的压力促使媒介必须发掘其新的市场空间,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中,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实现其媒介产品的分众化,这无疑是避开对手,赢得竞争的一个很好的策略。同时媒介的市场细分能基于特定的受众更好地促使媒介品牌的成长,现阶段媒体已进入一个品牌竞争的时期,市场细分具有品牌形成的可识别性、特色性,是媒介品牌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市场细分与广告经营。现代意义媒介的经营发展已不再是单一意义上的经营发展,受众在媒介中的涵义更为丰富。受众在媒介中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介影响力的衡量指标,随着媒介与广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广告日益成为媒介经济的重要支柱,受众在媒介经济中又有了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受众成为媒介向广告商售卖的重要资源,是媒介经营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天的媒介市场细分,受众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媒介广告售卖的角度考虑的。广告经营成为媒介产业化经营获取经济利润的重要经营策略,而好的受众定位是媒介广告经营战略的基础,为其明确目标和方向。

我国媒介市场细分的实际运作策略

媒介市场细分关于受众的核心把握。媒介市场细分的核心和基础是受众定位,媒介的受众定位实际就是要发现哪些信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针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意愿。分析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都要将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而这三个要素本也是立足于受众的角度来诠释市场需求的。这三个要素中,人口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居于第一要素。一般说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人口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市场消费需求也越高,反之,亦能成立。当媒介在市场定位时,首先要考虑其市场规模的大小,这是市场空间容量的直接显性指标。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有关,而依据媒介要发展的大致方向来考察人口的规模可以从地区、性别、年龄、宗教、民族、信仰等不同分类来进行。通过考察人口的规模来确定潜在市场的规模。

购买力是在市场人口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核市场潜力的一个因素,因此对受众购买力的进一步调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受众的购买力从宏观方面来讲通常与媒介所要进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从受众个体层面上来说和其职业、学历、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有关系,考察受众购买力应采取宏观的分析推理和微观的个体问卷统计调查,得出综合结论。比如通常情况下考虑到经济能力的影响,面向农村市场的杂志会比面向城市的杂志价位要低。

最后从购买意愿角度来对受众地位进行进一步分析,这是对媒介受众市场形成的真正实现因素。对受众购买意愿的分析了解可以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和市场调查访问两个方面来进行。一般要从现有同类市场媒介发展的受众状况为基础来分析推论媒介的购买力,在此基础上对受众从其性别、职业、民族、年龄、职业、收入、心理需求及从社会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探讨受众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反应方式。这种大的环境背景包括社会的热点、潮流、变革等等,这些都会带来社会某个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及行为反应方式的变化,制造一些新的市场空白点。对这些影响受众购买意愿因素的探讨分析可以说是做到媒介市场细分更深入准确的进一步保证。

媒介细分中还有许多其他不同的分类,但归根结底还是回归到对受众的根本分析,因为在媒介市场中媒介与受众始终处于市场博弈的两端,媒介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从不同方面对受众争夺的竞争。因此媒介细分策略前期对受众的全面深刻把握是媒介市场细分的核心环节,我国媒介应在受众调查分析上下功夫。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在实际运作中媒介细分要受到媒介自身资源特点、发展规模和实力、媒介自身体制环境等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媒介在准确把握受众特点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优势特点,来进行媒介的市场定位。媒介市场细分的差别战略一般比较适合于资源条件好的大的媒介机构,比如媒介集团,我国几个大的报业集团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下都有很多不同市场定位的子报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构成了集团强大的产业结构链。再如我国的电视媒体,虽然一直处于我国媒体竞争的强势地位,但随着行业内外竞争的加剧,我国各电视台也纷纷走上了频道专业化的道路,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一些地方台,像湖南卫视,根据自身地区资源优势和实力进行频道定位,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逐渐形成了特色品牌,壮大了实力,形成了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我国省级电视台中的实力强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介市场细分和媒介规模实力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媒介市场细分基于媒介机构广泛独特的资源和雄厚的实力,这样的媒介细分才能基于真正的媒介内容,有稳固的发展基础。在我国目前媒介发展环境条件下,比较有优势进行媒介细分的是大的媒介集团,我国媒介的集团化发展伴随着媒介的市场细分化进程,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因此我国媒介只有结合自身实际走质量化、集约化媒介市场细分的路子,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介的市场产业化、经营化发展,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在具体操作上,粗放的媒介细分策略在媒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了,应寻求更为科学规范的市场细分的操作方法。媒介细分的基础和核心是受众定位,因此对受众的必要研究考察是媒介细分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受众的必要研究一般借鉴统计分析及市场调查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我国媒介对于这样科学的受众研究操作还仅仅停留在一个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市场定位前的科学决策的操作机制。因此我国媒介要在充分认识到媒介市场细分意义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对受众研究具体操作的规范科学准确的层面上,进行相关数据的监测与调研分析。国内市场定位做得比较好的《瑞丽》杂志,在进行市场调查定位时就是通过专门的媒体调研机构――世纪华文报刊营销策划公司的专业数据调查来确认操作的,这是《瑞丽》进行科学市场定位并最终赢得市场认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媒介在进行市场细分时应对市场进行多方面的开拓和分析,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路子,同时借鉴相关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进行市场细分的科学论证,保证媒介在将来发展中的可操作性、效率性、长期稳定性,使媒介市场细分成为媒介发展的真正推动力,保证媒介市场细分的真正目标实现。盲目的媒介市场细分必然带来媒介的高成本和很大的市场风险,不符合我们媒介市场化经营的初衷。因此在有市场细分意识的同时,我国媒介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操作程序是否科学规范,是媒介市场细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解析力是媒体的内在能力,相对于竞争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品牌力等能力,解析力为不少媒体所忽视。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将更多地关注受众需求,解析力成为媒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提升财经媒体解析力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传媒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财经媒体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产生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价值:

社会生态:在初富的中国,人人需要理财,人人需要信息,需求的旺盛和需求的多样性既给财经媒体提供了发展空间,又对媒体人的能力提高了要求。

经济生态:随着经济体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和商业世界每天都在产生海量信息。这些信息真假相伴、良莠不齐,媒体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仅需要道德支撑,还需要专业精神。

传媒生态:由于传媒业自身的发展和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进步,媒介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受众的需求,进入了信息过剩时代。财经媒体的竞争也达到白热化状态,现在不仅要当好信息的提供者,还要成为受众的信息管家、投资顾问。

受众生态:受众对媒体由过去的“被迫接受”,变为现在的自主挑选;对新闻内容由过去的“了解经济形势”,变为关注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对财经信息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从中寻找可投资领域和投资机会。受众普遍采用“有用、可读和时效”的选择标准,期望获得投资理财的直接或间接提示,厌恶散乱无关的信息。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开发和提升解析力对满足受众需求、增强财经媒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经媒体报道的客体为资本市场和商业世界,如果媒体的解析力不够,不仅损害自身的声誉,还影响受众的选择,甚至对社会造成破坏。2009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鲁炜在陆家嘴金融论坛演讲时指出:“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信息传播秩序的不客观、不公正、不全面,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采集权被垄断,传播权又被控制,风险被隐瞒,真相被掩盖,在金融市场传播的信息只代表了部分集团的利益,一个错误的信息流蒙蔽着投资者,把资金带向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市场的信息能否被全面、客观、实时、准确地采集、加工、分析、传播,构成了一个金融市场的基础,决定了一个金融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方向。”①世界众多媒体对此予以报道和评价。这并非危言耸听。在国内市场上,“信息迷雾”和“信息陷阱”造成受众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的事件也不鲜见。解析力对于财经媒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财经媒体解析力的内涵和特征

新闻学中尚无“媒体解析力”一说。由于财经报道领域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笔者在新闻学中难以找到一个恰当词语来概括这一能力的内涵和特征,便引入物理学中“解析力”这一概念。物理学中的“解析力”为耳机芯片对声音信息的还原能力,它是分解力和分析力的合成:分解力是把声音信息分为若干互不交错的部分、分别加以识别的能力;分析力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每种声音的特征属性,将某种声音从复杂的音场中区分出来的能力。有足够的解析力,人们才能听到清晰逼真、原汁原味的声音。

笔者认为,财经媒体的解析力是财经媒体在信息采集、分析、加工、研发和传播的过程中,以受众需求为取向,提取价值要素、还原商业真相、及时作出机会和风险提示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它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能力:

1.快速传播能力。财经新闻信息的市场价值往往是以日、时甚至分、秒来计算的,过后的价值快速递减。财经媒体要有快速采集、加工、传播信息的能力,在第一时间准确报道最新的重要信息,获得话语权。

2.分析提炼能力。根据受众需求和媒体特性精选整合财经信息,利用专业知识作出分析判断,使受众在满足基本信息需要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价值。

3.综合创新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梳理归纳,进行独到的商业解读,创造出新的内容。如《京华时报》财经版今年5月连续五天推出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调查”,这些报道的素材来自上市公司近年的公开信息,经过记者的分析综合,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4.观点引领能力。财经评论是思想高地、媒体高地,特别在资本市场波诡云谲时,媒体要能积极地体现独家见识及前瞻性观点。这也是媒体应对同质化竞争的利器。

5.个性定制能力。顺应财经媒体市场分众化趋势,将报道内容细分化、个性化,及时向自己的受众推出针对性强、量身定制的信息产品。

6.舆论监督能力。弘扬媒体的批判精神,深入调查剖析市场问题和受众反映的重大问题,揭露黑幕,拆穿“财经神话”,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受众的合法权益。

7.深度突破能力。深度追踪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潜在的商业投资价值,不仅告诉受众已经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受众可能发生什么。

8.市场预见能力。前瞻性和预测性是财经报道的一个基本属性,在重大事件发生或市场行情发生转折时,媒体要能准确研判,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如《第一财经》在“欧债危机”发生初期,就作出“这是一场不亚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灾难,将波及全球资本市场”的准确预测。敏感的受众据此决策,避免了重大损失。

媒体解析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整体性:解析力是媒体内部的集体认识能力,是采、编、播等方面能力的总和,也是媒体立场、报道内容、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

层次性: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提供给受众的信息可分为基本信息报道、深度分析报道、独家重大报道、未来预测报道等四个层面,这也就构成了财经报道的四重解析力。在实践当中,从第一层面到第四层面,是以前者为基础渐次提升的。

有用性:解析力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帮助受众获得商业运作技能和投资机会,在交易中取得相对有利的位势,增加收益。

内化性、难以模仿性:解析力是该媒体在长期运作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底蕴,并且内化于采集、加工、研发、传播等各个环节;当某家媒体拥有较高解析力时,其他竞争者想模仿不仅十分困难,而且需要付出很大成本。

总之,媒体以报道内容立身,解析力是报道内容形成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财经媒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提升财经媒体解析力的方法

有多种原因导致了财经媒体缺乏解析力,比如:财经新闻实践尚短,理论建构更显薄弱;媒体内部文化不适应市场竞争;受众市场还不成熟;专业化采编人员严重短缺等。那么,怎样才能提升财经媒体的解析力呢?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1.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媒体文化

我国的财经媒体大多为主办媒体的“子体”,内部文化承袭了“母体” 的文化。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它们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显得动力不足,在争取市场份额方面显得活力不够;它们的报道对象是新生的资本市场、新业态的商业世界,不仅专业性强,而且复杂多变,用原有的报道标准、规则、习惯和做法生产出的新闻信息产品,既难以得到专业市场认同,又丧失了部分大众市场。因此,媒体内部文化的不适应成为解析力提高的主要障碍。

财经媒体可以吸纳企业文化中较为成功、能充分适应发展的元素,如绩效理念、人本理念、团队精神等,形成自身特有的“媒体企业文化”。大力开展思想创新,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观,强化效能观念、竞争观念和责任意识等,使人们的思想适应发展的需要;开展组织创新,引入一些市场化的管理办法,促进组织内部契约化、绩效导向、竞争氛围的强化,同时注意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开展制度创新,科学制定绩效目标、绩效评估等制度,激励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增强员工与媒体共同发展的动力。

2.从精准定位入手,深度把握受众的需求

报道内容同质化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少财经媒体“定位不知找谁”,不清楚谁是自己的受众群体。随着大众传播由“大众”走向“分众”、由“广播”走向“窄播”,这样的媒体若不加快转型,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群,将会很快失去领地。

一家财经媒体在一个较大地区或行业里“通吃”,这样的案例过去没有,今后也很难有。所以,每家媒体应该顺应专业化细分趋势,在进行深入的市场细分后,选择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群。再说,财经媒体不管大小,只要深度把握目标受众群的需求,在同类媒体中做得最好、最专、最强,影响力就会最大,就会牢牢地占据这个市场空间。

把握受众需求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的逻辑起点,也是破解报道内容同质化的利器。媒体要戴上“市场的眼镜”,善于发现受众需求及其变化,及时改进报道内容与方式,在服务受众的过程中赢得他们的“忠诚度”。

3.培育专家型的采编团队

优秀的财经采编人员对提高财经媒体解析力起到关键作用。他们是能从独到视角出发,解读产业链、资本运作链,用通俗化的语言完成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最终向受众传播商业运作技巧的人。这样的人是财经媒体里的专家,但目前为数太少,造成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采集、评论和分析方面缺少专业性和权威性。

“内育外引”是形成专家型采编团队的基本途径:媒体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奖优罚劣的“气场”,为优秀人才成长、优秀作品诞生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学习研究氛围,对采编人员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有计划的职业化培训;引进懂新闻懂经济又熟悉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以快速形成“战斗力”。

4.采用“既专业,又易懂”的写作表达方式

受众看懂听懂财经新闻信息,才能获取其中的价值。财经报道在内容上要强调“实而透”;在写作和表达方式上,要做到既能深入(专业深度),又能浅出(大众易懂),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枯燥乏味的商业活动,把“专业语言”转变成口语化的“公众语言”。

注释: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媒体所处的行业,惯称为传媒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开始大力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目前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网络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庞大市场。

传媒业,是一个有着高投资回报的智力密集产业,本身在产业属性、目标市场、产品特性等方面就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内的传媒业,除了具备了一般意义上共性特点之外,又具有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第一,在产业属性上属于边缘产业。传媒业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传媒业可以被视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第二,具有二元结构的目标市场。与其他产业不同,媒体产业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一个是受众市场,一个广告市场。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为两个完全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两种截然不同产品,一个是面对受众的“传播内容”,另一个是面对广告客户的时段或版面。因此,要同时运用两种不同的营销方法: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第三,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传播内容、广告版面或广告时段作为一种商品,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系数,这与其它有形商品区别很大。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传统的价格杠杆将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控。这在种环境下,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这就造成了弱势媒体无价格,做强是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

第四,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体制。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由先前的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现了媒体经营管理的重大转变。媒体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逐渐在加快,传媒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的主要媒体,大多数还都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从政治属性出发,作公共服务的平台,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要求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我国,媒体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所有。因此,政府对传媒业的相关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就成了我国媒体的经营指针。媒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

二、媒体对从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由于媒体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属性,使得它同那些生产物质产品的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它必须兼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性。所以,媒体的经营管理难度要大于传统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一,媒体首先要追求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媒体要面对市场竞争,必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

第三,媒体所涉及工作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在保持政治性的同时,还要兼具文化艺术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因此,学习曲线周期较长。

第四,要求媒体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利益之前。因此,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追求利益。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工作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三、媒体行业所需人才的特征

传统产业中的组织,尤其是生产有型产品的组织,价值链环节较多。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后勤保障,环环相扣。其间,各类人员分工细致、协作紧密。

与传统产业不同,媒体生产的是无形产品,价值链环节较少,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又不是非常紧密,基本属于模块运作。每个模块中或是单兵作战,或是团队作战,形成很多独立单元。如果团队作战,只在团队成员间有分工和协作。模块之间,单元之间,分工协作较少。

这样,就造成了媒体从业人员职类划分比较清晰,根据媒体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媒体的从业人员可划分成三支队伍,包括:采编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媒体经营成功的关键,三支人才队伍就像三个轮子,尺寸大小,转快慢快,负载轻重,都要协调一致,才能平稳快速的运行。

1.采编人才

采编人才属于专业型人才,即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在内的一线采编人员。他们是传媒产品的制造者,负责着相当于有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等众多环节。“内容为王”,他们传媒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传媒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着媒体的兴衰。

对于一名优秀的专业型采编人才来说,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传媒人,只有通过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最终的职业成果才能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要学会理性观察与思考。作为传媒产品的制造者,每日每时都要面临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如果说事实判断是所有传媒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价值判断则是优秀传媒人的特质。在媒体提供的资讯量已经出现“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必须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为人们提供有序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传媒影响力。

第三,要有专业精神。对于传媒人而言,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所以,必须秉承专业精神,用好所拥有的“话语权”。

第四,要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媒体来说,注意力就是命脉。那些泛泛而谈和同质化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于是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经营人才

经营人才属于市场营销型人才,即担负着市场、策划、发行、广告、品牌运营等职责的人员。过去,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只重视专业人员,不重视市场经营人员,造成了如今这种能搞采编的人才多,能搞市场经营的人才少的局面。例如,在大部分报社,能搞新闻的,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能搞市场经营的,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十。要想在传媒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市场经营型人才队伍。作为优秀的市场经营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第一,要有市场运营的专业知识。目前传媒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使传媒业的市场格局、行业成功因素、客户消费习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市场运营人员能够不断的审视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分析客户行为、制定竞争策略、创新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由丰富和扎实的市场营销、销售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广告促销、创意、策划方面的相关知识;合同法、经济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二,要掌握市场运营的专业技能。作为市场经营人员,要不断分析研究行业发展态势;追踪并研究国内外行业热点;收集、整理、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和反馈意见。通过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推广发行计划、多种经营项目投资计划、地区覆盖策略、广告经营策略、品牌管理策略等。所以,必须掌握制定经营规划、商务计划、实施方案的专业技能;商务谈判的技巧;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第三,要有市场管理的综合能力。要想使经营计划、经营策略、营销方案等能够顺利实施,顺利完成推广发行和广告经营任务,最终完成经营目标。市场经营人员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鼓动、激励、影响他人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商业机会分析判断能力;市场运作能力。

3.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属于媒体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制片人,报业传播业务项目经理,出版界项目负责人等。这类人才的突出特征是能够融媒体传播与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为一体,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传媒、又懂管理,学有专长、经验丰富。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国内这类人才极其缺乏。

媒介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因此,传媒组织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应具有如下特质:

第一,具备把握体制和政策的能力,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政治意识。媒介产业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紧密相关。作为媒体的经营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非常高的政治素质。

第二,具有敢于冒险的组织家精神。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媒介产业正处于市场化的起步阶段,大部分媒体还在转制过程当中。媒介产业将是中国最后未开垦的高利润产业,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跟随者将进入媒介产业,从而促使媒介产业的风险将大大加强。对于正在转型和新兴的国内媒体,迫切需要的是风险意识强,具有创新、冒险精神的决策与经营者。

第三,要有较强的机制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造成了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困境。作为中国的媒体经营者,必须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只有不断的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要有较强的业务的能力和组织经营管理的能力。要想经营好一家媒体,首先必须要熟悉掌握基本业务知识,熟知中国传媒国情。同时,他们还不能仅仅关心新闻产品的加工生产等业务层面的运作,更要关注新闻产品的市场、受众和客户的需求以及传媒机构本身的管理和运作。所以,必须具备组织经营管理的能力,要懂得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学等基本经管知识。他们要精通现代管理和经济学理论,具备战略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市场和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懂得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与资本市场对话,善于运用资本工具谋求传媒机构的扩张和发展。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以技术为驱动力,以数据为核心竞争力,随视传媒通过整合打通6年来累积的1.0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和近两年的2.0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数据,在营销领域树立了以数据深耕来指导数字营销的新典范。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随视传媒高级副总裁及联合创始人沈雁,由他道出这场数字营销革命的始末。

社交+:数据分析引爆大社交营销价值

根据《随视社会化指数调查报告》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初,新浪微博官微数量已经达到近20万,腾讯微博官微数量达到近2万。几乎大部分主流企业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沈雁告诉记者:“预计2012年底将有近百万家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活动,如果平均每家企业只拿出1万元的市场预算花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上面,这个市场仍然很巨大。就目前的整个市场状况来看,做社会化媒体营销业务的公司鱼龙混杂,有传统的公关公司开辟了社会化媒体互动营销业务的,也有一些新兴的专门靠养“微博草根大号”而快速兴起的公司。在初期阶段,微博营销似乎只关注粉丝的增长,推广的方式也似乎只有用大号转发带动。”

随着营销领域技术的不断专业细化,社会化媒体营销已不能仅仅靠草根大号转发或者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策划事件的方式来满足企业的营销需求。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到,很多企业的社会化媒体运营要求的指标更多,微博平台不仅作为企业展示形象的窗口,更作为客户服务的互动窗口,情感沟通的窗口。企业希望微博具有影响力、互动力、传播力。而这些都需要更专业的系统的社会化媒体互动营销平台的辅助才能够实现。

随视传媒正是在这个契机上,开发了“社交+”社会化媒体服务平台。通过对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使社会化媒体营销迈入了一个可以以数据衡量和指导营销效果的新时代。该产品线由“社交管家”、“名社汇”、“社交风云榜”、“随视社会化品牌观察”、APPS应用等组成,为客户提供社会化媒体全营销服务。沈雁介绍道:“随视社交+这个产品线是在随视传媒做了6年的互联网精准广告的基础上开发的,和精准+的理念相同,我们仍然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来指导社会化媒体全营销,让数据来衡量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帮助客户找到精准的目标受众。”

“社交管家”让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官微运营状况,让微博营销变得可监测、可评估、可量化。为什么竞争对手的微博如此火爆,企业自身官微和竞争对手相比差距在哪里?通过“社交管家”的“微诊断”首先帮助客户对微博传播力、微博互动力、粉丝影响力进行综合诊断,便于企业了解从何处着力。帮助企业进行社会化媒体舆情监测是“社交管家”的重要功能之一。沈雁说道:“对于企业而言,其实免不了时常会有几条负面的评论,但是如果一条负面言论出现后,突然有好多加V的大号,或者是有更多层级传播力的微博账号卷入,那就有可能是一场在微博平台上爆发的危机的开端。通过人工方法进行监测很难发现,而且风暴的迅猛也是人工监测方式无法追赶的。根据随视传媒《食品饮料社会化指数报告》的调查数据,食品安全的负面危机在发出后的平均14分钟的传播量达到峰值。利用社交管家的舆情报警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危机,而“微洞察”可以直观地展示深达6层的微博信息传播路径图,可以分析出哪些账号是最主要的传播节点。沈雁说“在微博上面,一个事件的爆发还是有一定过程的,虽然说酝酿和爆发的过程比传统的媒体要短很多。但是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企业应该依靠针对微博平台科学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结合实情判断事件性质,寻找信息源头,有效沟通,友善解决,及时公布结果。”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媒体 行业特点 人才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media industry, the special demand and its characters of related workers and talents.

key wordsmediaindustry characterworkers and talents

媒体行业与其它传统行业相比,有很多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与其它行业有很大不同。本文从分析媒体行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出发,进一步分析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为媒体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 参考 。

一、媒体行业的特点

媒体所处的行业,惯称为传媒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开始大力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目前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以及 网络 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庞大市场。

传媒业,是一个有着高投资回报的智力密集产业,本身在产业属性、目标市场、产品特性等方面就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内的传媒业,除了具备了一般意义上共性特点之外,又具有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第一,在产业属性上属于边缘产业。Www.133229.CoM传媒业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传媒业可以被视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第二,具有二元结构的目标市场。与其他产业不同,媒体产业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一个是受众市场,一个广告市场。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为两个完全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两种截然不同产品,一个是面对受众的“传播内容”,另一个是面对广告客户的时段或版面。因此,要同时运用两种不同的营销方法: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第三,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传播内容、广告版面或广告时段作为一种商品,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系数,这与其它有形商品区别很大。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传统的价格杠杆将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控。这在种环境下,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这就造成了弱势媒体无价格,做强是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

第四,具有事业与 企业 的双重体制。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由先前的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现了媒体经营管理的重大转变。媒体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逐渐在加快,传媒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的主要媒体,大多数还都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从 政治 属性出发,作公共服务的平台,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要求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 经济 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我国,媒体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所有。因此,政府对传媒业的相关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就成了我国媒体的经营指针。媒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

二、媒体对从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由于媒体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属性,使得它同那些生产物质产品的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它必须兼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性。所以,媒体的经营管理难度要大于传统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一,媒体首先要追求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媒体要面对市场竞争,必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

第三,媒体所涉及工作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在保持政治性的同时,还要兼具文化 艺术 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因此,学习曲线周期较长。

第四,要求媒体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利益之前。因此,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追求利益。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工作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三、媒体行业所需人才的特征

传统产业中的组织,尤其是生产有型产品的组织,价值链环节较多。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后勤保障,环环相扣。其间,各类人员分工细致、协作紧密。

与传统产业不同,媒体生产的是无形产品,价值链环节较少,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又不是非常紧密,基本属于模块运作。每个模块中或是单兵作战,或是团队作战,形成很多独立单元。如果团队作战,只在团队成员间有分工和协作。模块之间,单元之间,分工协作较少。

这样,就造成了媒体从业人员职类划分比较清晰,根据媒体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媒体的从业人员可划分成三支队伍,包括:采编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媒体经营成功的关键,三支人才队伍就像三个轮子,尺寸大小,转快慢快,负载轻重,都要协调一致,才能平稳快速的运行。

1.采编人才

采编人才属于专业型人才,即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在内的一线采编人员。他们是传媒产品的制造者,负责着相当于有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质量控制等众多环节。“内容为王”,他们传媒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传媒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着媒体的兴衰。

对于一名优秀的专业型采编人才来说,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传媒人,只有通过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 历史 ,最终的职业成果才能对社会 发展 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要学会理性观察与思考。作为传媒产品的制造者,每日每时都要面临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如果说事实判断是所有传媒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价值判断则是优秀传媒人的特质。在媒体提供的资讯量已经出现“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必须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为人们提供有序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及传媒影响力。

第三,要有专业精神。对于传媒人而言,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所以,必须秉承专业精神,用好所拥有的“话语权”。

第四,要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媒体来说,注意力就是命脉。那些泛泛而谈和同质化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于是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经营人才

经营人才属于市场营销型人才,即担负着市场、策划、发行、广告、品牌运营等职责的人员。过去,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只重视专业人员,不重视市场经营人员,造成了如今这种能搞采编的人才多,能搞市场经营的人才少的局面。例如,在大部分报社,能搞新闻的,占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能搞市场经营的,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十。要想在传媒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市场经营型人才队伍。作为优秀的市场经营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第一,要有市场运营的专业知识。目前传媒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使传媒业的市场格局、行业成功因素、客户消费习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市场运营人员能够不断的审视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分析客户行为、制定竞争策略、创新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由丰富和扎实的市场营销、销售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广告促销、创意、策划方面的相关知识;合同法、 经济 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二,要掌握市场运营的专业技能。作为市场经营人员,要不断分析研究行业 发展 态势;追踪并研究国内外行业热点;收集、整理、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和反馈意见。通过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推广发行计划、多种经营项目投资计划、地区覆盖策略、广告经营策略、品牌管理策略等。所以,必须掌握制定经营规划、商务计划、实施方案的专业技能;商务谈判的技巧;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第三,要有市场管理的综合能力。要想使经营计划、经营策略、营销方案等能够顺利实施,顺利完成推广发行和广告经营任务,最终完成经营目标。市场经营人员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鼓动、激励、影响他人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商业机会分析判断能力;市场运作能力。

3.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属于媒体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制片人,报业传播业务项目经理,出版界项目负责人等。这类人才的突出特征是能够融媒体传播与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为一体,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传媒、又懂管理,学有专长、经验丰富。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国内这类人才极其缺乏。

媒介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经济运行 规律 。因此,传媒组织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应具有如下特质: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经媒体;第一财经CBN;传播效果;传播失效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045-02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综观现今的中国财经媒体,整体而言,处于一种上升的态势。从2000年开始,财经媒体的崛起和迅速火爆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新亮点。《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一批财经报刊的兴起,其在传媒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与此同时,专业性的财经频道也应运而生。2003年7月,第一财经(CBN)成立。2007年l月至8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强势中国财经媒体的支撑,需要一个能向世界传递财经权威信息的话语平台。财经专业性媒体占领财经资讯的制高平台,其财经报道反映了社会经济中财经子系统的动向,借助媒体的高普及率、信息量大的优势,以及长期以来在观众心目中形成的专业权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对于我国发展尚未成熟、信息传播秩序不稳定的证券市场而言,财经媒体不可避免地应成为一无经验,二无专业知识的广大散户投资者判断市场、获取收益的主要信息源泉。

本文通过对财经媒体传播的效果研究——以《第一财经》服务性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力为例的问卷调查搜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旨在考察广大受众对财经媒体传播影响力的认知,揭示了财经媒体在传播效果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并以此为契机来重塑财经媒体的影响力。

二、实证调查研究SPSS分析

1.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法来对广大受众关于财经媒体传播效果影响力的认知进行实证调研;调查研究对象包括投资人士(白领人士、学生投资者)、第一财经工作人员以及基金、证券公司工作人员。此次调查采取滚雪球式抽样调查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4%。本次调查问卷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

2.研究假设。本次关于财经媒体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假设:(1)财经媒体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受众都会收看财经媒体(第一财经为例)。(2)信息成本的高度、信息内容的强大决定了财经信息越来越成为广大受众期望获得的重要资源。(3)财经信息的公开制度和传播渠道问题。财经媒体是广大受众获取正规财经资讯的唯一传播渠道(除政府之外),因此,财经媒体的传播效果对广大受众的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3.问卷调查结果SPSS分析。通过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通过SPSS软件分析的描述性频率数据结果显示,本文前两个假设都成立,说明财经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传播影响力还有待考察,如下表:

SPSS软件分析的描述性频率结果数据表明,以专业性财经媒体第一财经为例,其传播效果影响力对广大投资人士的投资决策度影响调查结果为一般;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卡方值过大,P值

三、财经媒体传播的现实困境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所谓的传播失效是由于财经媒体内部功能缺陷与外部条件缺陷,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形成最佳的配置,从而不能有效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主要表现为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准确等。”[1]由此,笔者根据SPSS的分析结果,主要从财经媒体内部对传播效果“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

1.财经信息的滞后性。一般情况下,财经新闻是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登场,从一开始就需对市场的变迁非常敏感,它主要着眼于市场经济中各种主体的行为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和博弈,重视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和趋势判断,力图向受众展示出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从而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提供参考[2]。因此,财经信息的滞后性必然会导致资本市场(股市、债券、公司、财报、银行、金融以及理财的那等)秩序的混乱,投资人士哀鸿一片的现象。作为经济社会燎望者的财经媒体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毫无察觉的“失语”表现、“不作为”表现,或者仅仅表现为后知后觉的态势,成为人们指责的焦点。

2.财经信息的误导性。财经媒体的“守门人”理论,要求在财经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对财经信息进行有效地取舍和塑造。财经信息传播误导受众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财经媒体没有把真实可靠的、有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受众,那么,投资者在对财经相关信息的现实需要无法从大众媒体的正常传播渠道得到满足,这就促成了种种非正常传播渠道(群体传播、流言传播)的产生,其结果势必会误导广大投资者并且会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噪声”[3];另一方面,财经媒体“权利寻租”现象滋生[4]。

3.财经信息的不对称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对于一般散户投资者而言,其受知识、能力及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要搜索众多上市公司的价值信息,并从纷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成本非常高昂。正常情况下,一般散户投资者会把目光投向拥有专业信息渠道和分析人士的财经媒体。然而,在当前的投资市场上,广大的投资者,特别是数量庞大的中国股民在面对财经媒体提供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时,却无法从中汲取充分“营养”进而来指导自己的投资决策,财经媒体“形同虚设”。

4.财经信息的专业化过硬。我国财经媒体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进步,对专业性的财经信息要么没有深入的解读,要么就是玩概念,整篇专业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是当前财经媒体的通病[2]。经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理性和对象要求财经新闻向专业、深度方向发展,要对新闻进行迅速反应和判断,要以专业的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地剖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它还要求在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快速传播、互通,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缩略语等来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实现对信息深度的挖掘。这就在无形中为受众接受此类信息设置了障碍,人为地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难度。

四、财经媒体传播效果的突破之路

现今,世界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财经媒体快速传播及正确深入解读变得尤为重要。

1.财经信息的时效性:关键。作为经济社会燎望者的财经媒体的时效性急需解决,其对信息的及时性传播是关键,现阶段要改变这种“不作为”表现以及后知后觉的状态。为此,财经媒体应在财经事件发生之前就洞悉其规律,在财经事件发生时应在第一时间抢占报道的制高点,及时满足受众的充分知情权;在解读财经事件时不能只局限于官方解析或者某学者的一家之言,应将其放在广阔的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深度考察、形成专题系列报道,从各个角度详细深入地解读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且能够透过表象形态的经济信息来深加工,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接近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可见,财经媒体是公众的经济信息的载体,财经信息应及时的公开,在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的同时,也将保证了广大公众的利益。

2.财经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对于以数字、报表、趋势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精确、严谨为基本要求的财经媒体而言,稍有差错便会带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因此信息的准确度对决策的正确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投资者需要更多充分的、准确的财经信息和知识来提高其经济决策的合理性,从而更高效率地进行投资。因此,在全社会对财经信息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财经媒体必须在财经信息的拣选、组织和分析能力上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提供财经行业更多充分、准确的信息,从而帮助广大投资者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3.财经信息“深入浅出”:前提。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他们受到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专业知识、资金、精力、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则会把目光转到专业性的财经媒体渠道上,然而,如果财经信息(通常以数据、报表、趋势为主)的专业化程度过高则会影响财经媒体传播效果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财经媒体针对财经事件应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用新颖的内容、大众化的语言、故事化的表现方式为大众传播解读,以此降低广大公众进入这一信息领域的门槛,真正实现大众化的财经信息的有效传播。比如《第一财经·解码财商》栏目就以脱口秀的方式,亦庄亦谐的语言想广大受众讲述财经重大事件,为老百姓的投资理财给出建议。

4.财经媒体专业素养:提高。强化社会责任和自律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财经媒体传播者要充分认识到财经媒体的社会角色和担负的社会责任以及自律意识。现今,财经媒体与中国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要承担信息、教育、宣传、服务、监督等社会功能,特别是在证券财经新闻领域,新闻与证券结合,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容易出现财经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弱化的问题,因此,这就对财经媒体和财经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以严格的新闻行业自律来要求自己。

综上所述,财经媒体在财经信息方面占有的制高平台,其对广大公众的投资信息需求以及对中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财经媒体在传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其致了财经媒体传播角色的“失范”和传播效果的“失效”。总之,财经媒体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之路上,还将继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举。

参考文献:

[1] 石研著.中国财经媒体传播失灵现象研究[J].中国出版,2010(5).

[2] 李本乾,李彩英.财经新闻[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市场营销;影响;措施

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与旧媒体相对的概念,是对新时期出现或形成的新兴媒体类型的统称。因此,新媒体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媒体技术的革新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旧媒体,又称传统媒体,现阶段的传统媒体主要是指基于传统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媒体形式,重点包含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各种户外广告等。与传统媒体相对应,新媒体即是指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高新科技为基础,通过无线宽带、有线以及卫星通讯等传播方式,将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传播的媒体形式。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也存在着形成、兴盛与衰落的过程,新媒体逐步融入社会结构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产品的更迭,新媒体也逐步会被最新的事物所取代,演变为这一时期的传统媒体。21世纪以前,电视是最先进和最热门的新媒体形式,但进入21世纪,电视则纳入了传统媒体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形态也是动态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与科技进步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着媒体功能与内容的创新发展。

2. 新媒体环境对市场营销的主要作用

2.1促进市场运营快速见效

毫无疑问,新媒体有助于帮助企业拓展更加广阔的施展平台,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市场信息可以十分便捷快速地传播给信息接受者,实现信息的共享。企业依靠这种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已经成为常规手段。知名度不高的企业通过“网红”人物、事件和产品获得曝光率,迅速提高知名度,迅速占据热搜位置,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关注点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下,企业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环境和新媒体传播手段和形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对移动互联网平台与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应用,促使市场运营快速见效。

2.2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新媒体营销发展

新媒体营销人才的缺失是当下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此来促进新媒体营销的发展。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人才的引进机制,从不同行业引入经验丰富的人才,发挥他们人才优势,帮助企业弥补新型营销人才缺失的尴尬局面。同时,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员工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水平。建立健全的人才发展与考核机制,充分将员工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纳入考核体系中。

2.3新媒体时代要更懂传播的规律和技巧

传统媒体时代,企业对渠道的掌控力较强,用户通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信息呈现“单向”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人都自带传播渠道,信息呈现出复杂的“多向”传播模式。新媒体的出现,让内容、渠道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弄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品牌做出有效营销的前提。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渠道越来越失控,用户越来越难以取悦,传统的营销策略和节奏渐渐失效。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做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必须更懂内容传播的规律和技巧,因为这是一个“人人自带渠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每个人都能辐射一群人。

3. 新媒体环境下市场营销主要策略

3.1找准市场定位,提高营销效率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品牌运营策略,必须对品牌市场进行有效地定位分析。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平台和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广泛,企业在进行品牌运营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群体和推广平台进行全面覆盖,为了提高企业品牌营销效率,企业在对品牌进行推广前应当对面向的客户群体进行年龄、性别、爱好等方面的信息收集。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来选择不同的营销平台。此外,还必须对客户群体进行消费心理进行调研分析,从而确定企业品牌营销的重心。

3.2整合资源信息,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渠道

企业要想提升品牌传播的有效性,就必须对渠道信息进行科学整合,将所有可进行传播的渠道进行有效融合,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促进企业品牌运用策略的有效开展。比如,可以将媒体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创意人员进行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品牌营销的传播速率,还能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将新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以此来促进传播信息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3.3充分挖掘大数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催生融媒体的新业态,助力传播形式由资源分散向资源集中、由互不相连向彼此叠加、由单一传播渠道向立体传播渠道的融媒体方向发展。目前,数据的可获得度已经空前提高。数据的海量、及时、动态、开放,有利于我们完善市场分析的效度和深度。同时,大数据也有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数据分析的模式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市场数据分析的质量。基于数据分析,在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更符合社会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这是大数据时代市场运营最大的变量。面对大数据正在以几何式增长的速度渗透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的“融媒体”新时代,我们要珍惜大数据给媒体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会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点、规律和趋势,充分做好市场运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 结束语

总之,为适应当前日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欲做好市场营销工作、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积极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与设备,革新传统传媒方式与市场营销方式,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创新市场营销理念,研发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珍惜大数据给媒体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会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点、规律和趋势,充分做好市场运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俊帅,李娜.新媒体环境下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探析 [J].中国市场,2016,(5):26-27.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9篇

2012年4月家居家装行业品牌网络广告投放

从细分市场的表现情况来看,随着家居家装市场逐渐步入旺季,网络营销市场也全面复苏,加上为迎接五一假期,各细分市场的网络广告投放规模均大幅度的上涨。其中,家具城的网络营销投放规模环比大幅增长363.26%,市场份额升至17.5%,占据市场第一位;家装市场的复苏带动建筑材料、装饰装修公司的网络营销投放规模,4月二者的投放规模分别环比上涨575.26%和483.68%,市场份额分占12.1%和9.8%。

2012年4月,家居家装行业品牌网络广告投放TOP20广告主如下表所示,北京闼闼伟业门窗有限公司跃居市场首位,欧派家居、博洛尼家居分列市场二三位。

表2012年4月中国家居家装行业品牌网络广告投放TOP20广告主

从4月中国家居家装行业品牌网络广告投放TOP20广告主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广告主均不同幅度的提升了投放规模,其中以北京闼闼伟业门窗有限公司、武汉市品尚美家家居有限公司、武汉嘉年华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广告主的投放增长最为抢眼。

北京闼闼伟业门窗有限公司借13周年庆之际,以旗下TATA木门系列产品进行“我门感谢你”的品牌活动宣传,活动主要以线上品牌优惠,购物线下抽奖的内容做品牌宣传,在4月的网络广告投放规模超过千万级别,位列市场首位;武汉市品尚美家家居有限公司与武汉嘉年华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在4月的网络广告投放规模均达到570万以上级别,均主要投放在公司所在地区的武汉大楚网,在投放规模上分列市场第5、第6位,在营销内容上,品尚美家家居以价格优惠做营销推广,嘉年华装饰则以邀请参加线下品鉴活动做品牌的推广。(易观国际)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停车场媒体 车主 广告 社会分层

停车场媒体,简言之就是覆盖城市主流商圈、高档写字楼、高档住宅等场所的停车场范围内的一种户外媒体,媒体广告展现形式是灯箱。这种媒体是以高档、封闭、精准为特征,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户外媒体。停车场媒体的广告形态主要包括:入口大牌、指示灯箱、立柱中牌、电梯厅灯箱和出口大牌。

一、背景因素分析

停车场媒体最早出现在2000年以前,起步阶段并没有引起很高的关注度,也没有引起广告界争相涌入。十年前中国的有车族数量不如今天这么庞大,楼宇停车场规模和条件也存在诸多问题。停车场媒体也被认为是受众覆盖面小、开发成本高、运营难度大的一种新媒体,因此,起步阶段的停车场媒体没有迅速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有车一族”大量涌现,与此同时楼宇内部停车场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中。2005年,以往作为媒体支柱性广告投放行业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打压,房价回落、车价下调,消费者观望态度持续增强,全行业面临洗牌,广告投入紧缩。①正是由于这一年国家的各种政策在起作用,导致广告主寻找新的性价比更高的媒体来投放广告,也就使自2005年开始有新企业开设涉足停车场媒体,停车场媒体自此升温。2006年是停车场媒体真正走向规模化的一年,一个专门经营停车场媒体的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视角,把停车场媒体推向了全新的发展高度。从安徽市场上看,合肥市2009年专门经营停车场媒体的只有一个公司,且公司真正拥有使用权限的停车场只有9个,而在2010年,就有两家专门从事停车场媒体的公司,进入商业运转的停车场也从不到10个激增到50个。

1、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带来停车场媒体的出现。社会发展细化社会成员,导致广告界重新踏上出击分众的营销策略。

经济飞速发展给社会阶层结构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导致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仪式呈现多元碎片化。根据马克思・韦伯的看法,阶级的分层不仅源于生产资料的控制或者缺乏控制,而是源于对财产有直接影响的经济差别。韦伯相信,一个人的市场位置强烈影响其整体上的生活社会。②

由于社会分层的影响,社会成员间趋同性日渐下降,尤其是消费者群体。甚至是同年龄层、同行业、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消费行为趋同性也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消费格局,带来的结果是大众市场特性越来越不明显,细分市场的规模也越来越难以达到,消费者、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种离散状态。社会阶层碎片化最终导致了消费行为碎片化,引起了媒体接触碎片化。③这样的市场状态不仅使得企业要重新考虑广告媒体投放形式,而且使得更多的人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挖掘新的适应市场发展的媒体形式。分众媒体形式是专门针对分众消费者的,定制化媒体才能直接对话碎片式的消费者。其实在广告界最先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现在日趋火热的“目标营销”。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当然不能是任意的受众都要进行沟通,必须是极具价值的目标受众,也就是广告主关心的目标消费者。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将大众分为209个细分市场,其中,高端商务人士是购买力最强、最难接触、也最难把握的市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具有持续的财富增长力,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消费阶层,是中高档时尚商品的领先购买者和意见领袖,是最有价值的目标群体。⑤根据CTR市场研究在停车场做的实地调研显示,车主人群不仅是不俗的经济实力,也是高端品牌的追求者,这个群体就是细分的高端商务人士,而这个群体恰好就是分布在市场中的最具有消费能力的一批人。

2、市场的发展带来停车场媒体的出现。中国的私家车发展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但当时的发展是潜伏式的,而且并没有受到公众的期盼。直到1994年的时候,国家放开政策,鼓励个人消费私家车,也就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才开始出现4S店的概念。2003年的时候,我国私家车的数量是1219万辆,而在2006年的时候,私家车就达到了2925万辆,仅2009年我国的汽车销量就达到10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这样庞大的经济滋生品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标识,更是地下停车场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社会的分化,媒体的细分,所有的媒体都在竭力找到自己的最直接受众群。“车主”这一庞大的人群就是停车场媒体的最直接的受众,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受众。停车场媒体的媒体依托地――停车场在作用于这些人群的时候,真正的成了这些“车主”的第一大堂。而同样的这些媒体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根据CTR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表明,有车族是汽车及相关用品、IT/数码产品、酒类、保健品、旅游、保险/金融、培训、航空等产品或服务的重度消费群或核心消费群,他们比一般消费者有更强的购买力。此外,根据CTR提供的另一组数据表明:第一,近3/4的车主能够接受停车场广告,接近或超过一半的车主对停车场传媒持有积极态度;第二,使受众群有更多机会频繁接触该媒体,广告信息到达率高;第三,受众群的消费能力强,产品营销优势突出。⑤

3、符合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使其得到发展。从受众的角度考虑,受众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靶子”,而是在面对媒介信息时,有自主判断能力的大众,这样的受众特点就注定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进入受众的记忆中,而只有受众感兴趣的那部分,或者受众需要的那部分信息才能进入受众的印象中。在封闭的环境中的灯箱广告不仅帮助“车主”打发在空荡的停车场内的时间,而且停车场媒体的信息多是高档商品的信息,这又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不自觉的将自己和高端、品味联系起来。在受众分析的期望――价值论⑥中认为个体对自己的媒介经验进行评估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有时可以被称为媒介“满足”。停车场媒体是在给受众提供方便和舒适环境的同时传达广告信息。这样的媒介形式,不仅完成了广告主的传播需要,也充分从受众角度进行了考虑,给受众提供了一种乐于接受的广告形式。

二、停车场媒体的特点

1、网络化的方式:根据新生代新富报告显示,自驾车是新富人群出行最常用的交通方式,而停车场则是讲原本碎片化的高端人群重聚起来的平台,停车场媒体是将原本碎片化的传播重聚起来的载体。⑦停车场媒体遍布了城市的主流商业圈建筑、高档写字楼、高档酒店以及娱乐中心建筑等等,全面的覆盖了受众生活工作和休闲的轨迹,在受众眼球下不停地冲击着受众。从住宅到写字楼,从写字楼到商业中心这样的网络形式使得有车族不停地接收这里的广告信息。停车场媒体所的广告对车主无疑是会产生重复性记忆的,从而提高广告到达率与记忆度。

2、封闭空间带来高到达率:停车场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区别就是本身的环境是十分适合广告宣传的,和传统媒体比较不仅有价格优势,而且也避开了广告集中轰炸的受众,和一般性户外媒体相比,停车场媒体避开了嘈杂混乱的环境,也避开了令受众紧张的氛围,在停车场里受众会处于放松状态,而且停车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是一个信息空白区,广告信息的传播效果就变得十分有效和明显。

3、高度的色彩冲击力吸引受众: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发现,在人们接受的外界信息中,83%以上的是通过眼睛,在相对封闭的空间,视觉信息干扰少,色彩鲜艳、画面精美的停车场媒体广告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信息记忆度。⑧在停车场的媒体光线十分暗的环境中,停车场的灯箱广告就给受众明显的眼球吸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结语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停车场本身的客观条件在不断地完善。但是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停车场媒体还有着一定的弊端:其一,不适用于快速消费品的广告信息。因为停车场媒体不是普适性的媒体,而是面向特定受众的小众化媒体,快速消费品是面向所有的消费者的。其二,不适用于做大范围的品牌推广和普及。其三:不适用于做活动推广的广告信息的。

参考文献

①③黄升民、邵华冬:《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变革与突破――2005年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25、432

②安东尼・吉登斯 著,李康 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6-257

④曹栩:《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中国楼宇液晶电视经济系统研究:以系统经济学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7:235

⑤唐悦,《“掘金”停车场媒体市场》,中国广告网,2007-8-29

⑥丹尼斯・麦奎尔 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 译:《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2

⑦⑧广告人策划部,《终端营销解决方案之停车场媒体广告投放攻略》,《广告人》[J].2009(6):167、168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数据;市场营销;创新;数据

当今世界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人类已经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军力量。在企业应用方面,围绕大数据进行营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营销能力的有效方式。市场营销从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需要从业者拥有综合性能力,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营销实战能力等。特别在大数据时代下,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市场规模分析、市场趋势、消费者价值和需求等多方面分析,已经成为从业者必备的技能之一。虽然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在大数据营销上展开了尝试,但发展思路仍然不够明确,急需深入研究与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变革机理

(一)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发布方式发生了变化市场营销的本是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回报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建立利益关系的一种过程。在该过程中,任何消费行为都是围绕消费者展开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信息收集、处理与存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信息收集上面临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种类的多样化、数据生产速度的快速化等挑战,数据类型上既包括结构型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型数据;其二,信息处理上,大数据侧重以全体数据为对象,淡化对精确性的要求,分析方法更倾向于选择散列法、索引、Trie树、并行计算等;其三,信息存储上要求数据库系统数据量大、类型多,像Greenplum、HBase、Spanner等类型的数据库,相比仅仅关系型数据库而言,所存在的优势更加明显;其四,信发布上逐步向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渠道而靠近。

(二)消费者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受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等新技术的影响,消费者在购物渠道、购物的个性化、购买的行为决策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线上购物品平台开始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渠道,像亚马逊、淘宝、京东等线上购物平台,拥有大量的注册用户和交易量。此外,再加上最近新兴的“网红效应”,又拓宽了消费渠道。毫无疑问,线上购物的快速发展对线下实体零售产生了巨大冲击,企业需要调整渠道策略,变革线下实体销售模式,完善企业线上渠道构建。而且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终端改变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可以从多个信息渠道获取企业产品信息,与商家的互动逐渐从单向到双向进行转变,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对产品需求不再仅仅是实用需求,更多是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另外,当消费者购买行为结束后,会在社会化媒体等渠道上分享产品体验,一定程度上能够传递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内容的变化

(一)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必备的前期准备,具体包括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形式等。传统市场调研往往习惯依托于问卷、访谈、邮件等方式展开,但在大数据时代下,由于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变化,以往的调研方式已经不再实用,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市场调研方法。其一,信息获取渠道逐渐向互联网渠道靠近,包括社会化媒体数据、网购行为数据等;其二,数据类型更加多元化,包括能够反映消费者特征的图片、表情、网络用语等,这些能够有效分析消费者消费思维;其三,调研及时性方面,在大数据支持下,可以为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用户信息,反馈更加及时。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越来越频繁,消费者主动权进一步加强。与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相比,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专注于客户的需求分析与满足。因此,建立与维护客户之间的关系将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重点思考的内容。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及时获取消费者数据,并实现行为特征的分析,这一点得益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企业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可以从理念层、体制层和技术层三方面入手,了解客户管理关系、掌握客户管理思想,才能在实践中保证营销战略实施的有效性,从而避免战略执行的随意性。

(三)品牌传播当下市场营销中,品牌效应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大多数会根据品牌调整消费结构。因此,品牌传播是企业市场营销中不可忽视的变革内容。所谓品牌传播指企业通过在时间和内容上整合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接触点,开展品牌识别度高的营销活动,在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中扩大企业产品品牌影响力。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企业的品牌出传播难度相对比较大,对于资本雄厚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资金投入传递企业品牌,但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尽可能的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从对消费者更为细致的细分和目标群体的沟通,实现精准营销。

(四)产品开发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抢占市场营销先机,除了上述内容的变革外,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和针对性开发,以消费者为驱动,遵循相应的流程,降低产品开发风险。在构思筛选阶段、概念开发与测试阶段、营销战略制定阶段、商业分析阶段、产品开发阶段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完善产品设计,进一步提高产品宣传与推广。

三、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分析

(一)利用社会化媒体变革营销工具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除了为消费者提供娱乐、社交功能外,也为企业营销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结合当下形式来看,社会化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而且在营销成本上相对于传统营销方式而言更低。种种优势决定了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必须充分借助社会化媒体,以此变革营销工具。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发布产品和服务相关消息,与消费者产生线上互动;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下移动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普及也为企业提供了另外一种营销工具——传感技术的营销。主要在于它本身也是一种定位系统,可以反映消费者日常活动轨迹,为企业营销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企业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广告设计、店铺选址以及品牌传播等,提高营销的针对性。

(二)依托数据分析进行营销决策传统企业营销过程中,主要依靠决策者的经验。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精准搜集消费者数据。消费者数据包括了消费者在线上所发生的一切行为数据,像购物倾向、产品体验分享、消费价值等,企业要通过不同的社会化媒体的利用,对消费者行为进行跟踪和数据搜集,获取消费者行为轨迹。首先,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上会用一些词汇“标签化”自己,这些“标签”恰好为企业在消费者特征分析上提供了最新途径;其次,企业可以结合用户分享的品牌评价、产品体验、代言人的喜好等信息分析评估消费者对企业形象和产品的认知,为企业改进产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以服务于企业的营销策略。还可以可以通过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做出依托于数据分析的客观决策。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管理、品牌传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数据,挖掘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盈利模式,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实际市场营销工作开展过程中,数据信息是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利用方式,可以数据信息的有效性与数据上传采集过程进行分析,将内容相关性呈现出来,从而实现数据的集成化分析。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12篇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文法学部,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广场舞媒介形象文本的统计分析,从报道比例失衡、贴标签和污名化、呈现方式奇观化三个方面揭示了媒体在建构广场舞媒介形象时存在的“妖魔化”广场舞问题。进而从注重传媒接近权的平衡、把握商业化运营的“度”、利用好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三个方面提出改变这一危机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媒介形象;广场舞;妖魔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52-04

20世纪90年代,随着县级以上城市大量的文化广场的建立,广场舞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生理的角度来讲,广场舞能使参加者的身体得到有效锻炼;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广场舞能使参加者得到放松和调整,并为主体人群为年龄30至65岁的中老年妇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但是,社会舆论总体上对于这一活动的认识呈现出一种“妖魔化”的趋势。这其中除了城市管理的现实因素之外,媒介对于广场舞的形象建构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相关媒体文本的分析,解读媒介在建构广场舞形象背后的传播逻辑。

一、关于广场舞媒介形象文本的统计分析

(一)目标样本

本文以新浪网中有关广场舞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时间范围为2014年1月1日到2014年7月1日,共181天。选择新浪网的报道作为样本基于以下原因:第一,网络搜索使用便捷,而且新浪网的信息覆盖面大,把各地不同类型的媒体所包含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整合,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本的均质性和样本的全面性;第二,新浪网是我国知名的商业网站,信息量比较丰富全面,拥有大量的受众群,是网络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分析单位

样本选取时是以“广场舞”为

关键词 ,对标题中含有“广场舞”的新闻报道进行搜索。这种搜索一是出于文本纯度的考虑,同时也符合我国新闻媒体的普遍新闻写作规律,即在新闻标题中突出报道主体。本文将研究对象主要定位在以“广场舞”为主题的事件性新闻报道。主要包括消息、深度报道、评论等。在剔除了与“广场舞”无关、内容相同、以及不以“广场舞”为报道主体的新闻后,一共获得164个样本。

(三)类目分析

本文所探讨的是我国“广场舞”的媒介形象,由于媒介形象的呈现主要与报道倾向、报道议题息息相关,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1、报道倾向分析。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就是报道倾向。广场舞的报道倾向分析主要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种。正面倾向是指从报道、评论中可以呈现出明显的赞美、肯定;负面倾向是指其中带有明显的质疑、批评;中性倾向则是报道或评论内容中立,看不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在具体的新闻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能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这种倾向性有时是明显直接的,一看就能获知,有时却是隐晦而含蓄的。它主要是新闻工作者通过事实选择与新闻编写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媒体会站在不同的出发点,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从中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也就是说,媒体不但对读者“看什么”有影响,而且会对读者“怎么看”也产生深远影响。

在164个样本当中,表现出负面倾向的有69条报道,占42%;正面报道28条占17%;中性报道为71条,占40.8%。(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6月份,关于广场舞的报道数量明显上升,在前19天里就达到了75篇,占到了样本总数的45.7%,,其中负面报道的数量占到全部负面报道数量的50.7%。这与6月份中高考的举行以及全国天气转热,广场舞持续时间增长与居民矛盾加剧有关。总而言之,从样本分析来看,媒体更多的是向受众传递着关于这项活动的负面性质的信息。

2、报道议题分析。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因其“把关人”的身份,能够决定受众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同时又可以影响受众这样看或那样看。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新闻事实、保证经过选择的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并以适当形式传播出去。通过新闻媒介影响着人们的,其实不是一般的事实,而是经过选择的事实;不仅是事实本身,更是选择本身;不仅是经过选择的事实,更是选择本身所蕴含着的判断与倾向。新闻媒体对议题的选择能够反映他们对该社会群体的意义架构,选择了什么样的报道议题,就决定了该群体所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

报道议题与形象的呈现关系最为紧密,因此,报道议题是重要的分析类目。报道议题则分为以下10类:(1)噪音扰民,80条;(2)比赛报道,21条;(3)舞蹈现场,14条;(4)广场舞传播与发展,13条;(5)占领公共空间,10条;(6)场地冲突,10条;(7)明星参与,6条;(8)健身,5条;(9)公益与热爱,4条;(10)邪教,1条。通过对报道议题的类别的统计,在所展示的有关广场舞的议题中,有正面倾向的议题如健身、参与者加入公益活动等出现的数量都极少。有负面倾向的议题占到大多数。从报道议题的统计可以看出,出现数量最高的议题是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问题,达到了80条,占到了48.78%,这类报道主要集中在报道噪音激发的居民矛盾、政府及参与者等相关主体的对策,例如《学生复习备战高考受广场舞影响引学校投诉》、《想跳广场舞先签不扰民公约》、《高考期间大妈们承诺广场舞“停跳三天”》等等这些报道的大量出现将广场舞的噪音问题视作当下的民生难题。另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议题是广场舞对于公共空间的侵占,例如《长沙小区场地不够用 广场舞“占领”酒店门口》、《上海:广场舞占领地铁口》、《武汉大妈“攻陷”铁丝网大跳广场舞》。这类议题由于涉及公众的基本利益,能引起极大的关注度。而且在表述广场舞参与者的行为时,经常使用“占领”“攻陷”等明显带有暴力化负面色彩的词语。

二、广场舞媒介形象建构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对于文本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网络媒体对于广场舞所持的消极、负面甚至带有偏见的看法和态度,具有明显的“刻板印象”的成分。涉及到具体的新闻操作层面,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报道比例失衡

1、正负面报道失衡。从广场舞发展的十多年时间来看,站在不同的立场广场舞的优点和弊端都同样明显。但是在164个样本中,媒体对于“广场舞”的正面报道所占比重不到总量的的五分之一。通过“广场舞”在媒体上呈现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的比较可以看出,媒体所表现的“广场舞”的负面形象是正面形象的2.4倍。因此,媒体对“广场舞”形象框架的呈现是负面的。在对“广场舞”媒体形象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提到“广场舞”总是以麻烦制造者的面目呈现在媒体之上的,是扰乱市民日常生活的行为主体,这些形象无疑都是带有一定的偏见的。

2、城乡报道失衡。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的全部样本中涉及农村地区广场舞的报道仅有4条:《益阳赫山区第五届广场舞大赛决赛举行》、《娄底市首届农贸市场“广场舞”比赛活动宣传片拍摄工作组来新化进行拍摄》、《苏家屯千人广场舞舞出气魄》、《杞县农民跳起广场舞》,这四篇报道均对广场舞持欢迎等正面的态度,由此可见在城乡之间对广场舞的态度有明显不一致,同时农村地区在媒介中的弱势地位也可见一斑。

(二)存在贴标签和污名化现象

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中,经常采用标签理论解释建构过程和原因。标签理论来源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一个对象被贴上某种“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标签化”既是基于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也是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简单化操作的表现。这种“标签化”的新闻操作,可以极大提高新闻的生产速度,形成强烈的社会效应。大众传媒对于广场舞活动的“标签化”的定义过程,伴随着抽离广场舞的正面意义,对其进行“污名化”的操作。污名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将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称物”。①从样本报道的内容分析结果来看涉及“广场舞”的新闻报道中存在大量的“污名化”的标签,通过对这些标签的分析可以粗略地勾勒出大众传媒对广场舞活动污名化的一般图景。将污名化特征、报道例证、和具体描述结合起来,大致可以梳理出媒体对广场舞活动进行污名化操作的三种类别:

1、噪音扰民的广场舞。噪音扰民确实是广场舞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在媒体报道中矛盾被刻意放大并进而影响了公众对这一问题客观理性的认识。例如对解决问题手段的报道《警方对广场舞开出首张罚单》、《温州鹿城区制定“广场舞公约”》、《复旦大学教授发明噪音逼停器》等,倾向于采用较为强硬的措施解决问题。还有评论为《广场舞“静音”点赞》,在两会期间更有报道称《广场舞扰民已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等。

2、占领公共空间的广场舞。中国城市大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距离较小,参与者众多的广场舞会占用原已稀缺的公共空间资源,而媒体往往不追究深层次原因,惯于用负面倾向的“占领”一词来展示这种矛盾:如《广场舞大妈占领上海地铁口》、《长沙小区场地场地不够用 广场舞“占”酒店门口》等,随之还有对广场舞占领红场、占领卢浮宫的戏谑式新闻。

3、参与者素质低下。在对广场舞参与者的报道中,媒体所呈现的多数是负面的形象:《城管高考前劝阻广场舞 遭大叔大妈围攻》、《广场舞老人为争场地大打出手》等等,广场舞参与者被贴上了好斗、不明事理、自私自利的标签。报道并没有体现出新闻写作最为基本的客观性精神,站在各方的立场全面恶描写新闻事实,单看标题就明显体现出迎合受众猎奇围观心理的动机。

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普通网民获得了话语赋权,普通的网民群体拥有了宣泄偏见、排斥、痛恨等集体情感的渠道和可能,并通过“贴标签”方法使得参与广场舞的群体被话语建构为具有各种负面特征的劣质群体。正如福柯所说,“话语并不是被动地反映一种预先存在的现实,而是一种我们对事物施加的暴力”。②这样的一种话语表达,往往使得偶发的行为在被集体贴上“广场舞”标签后,转变成了一系列显示群体对立、社会分裂的新闻事件。例如《广场舞大妈“攻入”莫斯科 引来当地警察》的新闻:大妈占领莫斯科红场,最后由于音乐声太大,现场有人打电话,警察紧急赶到,大妈们才散去。这则消息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遭到了普遍的调侃、指责,而据随后媒体的调查,事实是中国旅行者触景生情地即兴而舞,更未遭到警察驱赶。贴标签和污名化是两种简化认知的方式,在信息海量、信息发达的时代尤为明显和直接,会使得受众对认知对象产生刻板印象。也有个别如《高考期间大妈们承诺广场舞“停跳三天”》的正面报道,在大量污名化的背景中这些报道对于公众客观的认知广场舞就显得势单力薄、微不足道了。

(三)呈现方式奇观化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媒体呈现的“广场舞”媒介形象时存在奇观化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媒体对“广场舞”报道主题的选择上具有强烈的反差性,媒体更多倾向于采用具有争议性、相关性的消息来源,尤其是那些曲折的、冲突的、猎奇的、能够迎合受众心理的事件,如在报道冲突时,往往强调的是相关主体采取的种种不理性手段:如《广场舞池疑因广场舞扰民被泼机油臭豆腐》、《高音炮大战广场舞》等。之所以对于广场舞的报道呈现出这样一种奇观化的效果,从新闻制作层面来看,媒介的商业属性使其追求经济效益,为吸引受众眼球,必然要迎合受众的需求,制作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从受众认知的角度来看,那些符合受众自身期待的新闻总是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关注。另外,受众心理研究也表明了受众总是存在着猎奇心理,求新的同时也衷于“求异”。因此,当受众认知与新闻制作相结合后,便产生了媒体对“广场舞”媒介形象的奇观化呈现。总之,媒体在呈现“广场舞”媒介形象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将主观意识渗透其中,意图采用一种猎奇的、冲突的、争议的、戏剧的奇观逻辑,以此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

三、广场舞形象的“妖魔化”危机及反思

从以上对广场舞媒介形象建构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广场舞形象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被“妖魔化”的趋势。媒体“妖魔化”这一概念最早由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提出,原用以描述外媒对中国的不公正报道。此后,这一概念被泛化,意指媒体不实或失衡的负面报道,恶意丑化或贬低某个社会群体,使得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评价降低。③如果从“标签理论”的角度分析,媒体“妖魔化”报道的过程即是给报道对象“贴标签”而且是负面“标签”的过程,其结果是报道对象被贴上这种“标签”之后,在公众中形成难以改变的负面印象与认知,且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而被强化。那些获得固定“标签”的人,不再被简单地当做某个个体,而是被当做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即使个人实际上从未再做出“标签”所暗含的越轨行为,也会被社会其他群体拒斥和疏远。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广场舞形象所遭遇的“妖魔化”危机绝不仅仅止于媒体做了负面报道而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印象,而是将深刻的影响到“广场舞”存在的合法性及与之相关的“大妈”群体的生存状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众的猎奇心理推动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迎合受众需求,从而牺牲处于弱势群体的广场舞“大妈”们的利益从而换取自身的经济利益。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恐怕还是围绕稀缺性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群体对自身既得利益的维护,群体之间展开的限制与服从的权力争斗。当然,这种更为宏观的社会层面的因素就不在本论题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辩证的来看,危机也意味着转机,关键在于媒体、广场舞参与者、管理部门等相关主体如何找到实现转机的途径和方法。从媒体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尝试:

(一)注重传媒接近权的平衡

传媒接近权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展开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其核心是在大众“意见市场” 里使各类群体的各种意见、观点具有同等的被表达的机会和权利,特别是在某种意见、思想或形象占据主要传媒资源的情况下,要注意保障相关各方对于媒介的接近权。从社会学角度看,群体通过媒介发表意见、展示生活图景有助于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实现社会整合。

广场舞的参与者多是是中老年人,其中占到多数的是被称之为——“大妈”的群体。显然,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中老年妇女都是“大妈”,这个特定的称谓其实是专属于中老年妇女中的底层和蓝领的称呼。事实上,这个词语的生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标签化色彩。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文化水平所限,大妈们在媒介接近权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网络上肆意“妖魔化”广场舞的至少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媒体的群体,而大妈们却鲜有发声回应。对此媒体理应注意到这一状况,为广场舞参与者的发声提供机会,坚持全面、平衡的报道原则,而不是一味的嘲笑和污名化,这是化解广场舞相关矛盾的前提。

(二)把握商业化运营的“度”

在考察媒体所呈现的广场舞形象动机时不能忽略经济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随着当前传媒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每一家媒体都需重视商业化运营的效果,一些媒体出于生存压力和自身利益的考量,片面地追求新奇性、刺激性,娱乐至上的报道倾向越来越明显,媒体的报道逐渐与新闻的本质渐行渐远。媒体对于广场舞报道的很多视角往往侧重于突出强调事件的“卖点”,新闻报道的公平性、公正性却被忽略了。因此,新闻媒体应把握好商业化运行的“度”,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忽视社会效益,努力做到“责任优先、效益并重”的和谐统一。

(三)利用好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新闻媒体与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可以引发舆论,“新闻界也不能经常成功地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但它能极其成功地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⑤。媒体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会突出报道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并通过强化报道把其上升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样就可以引发舆论,也就是说,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与舆论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还可以引导舆论,人们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认识外部世界,并把之作为行动依据和决策参考。因此,作为“广场舞”形象建构主体的大众媒体,应尽量坚持客观原则,避免“标签化”思维对于“广场舞”的污名化新闻操作,自觉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在对目前饱受争议的广场舞进行传播与报道时,更要注重报道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同时,媒体在议程设置中要避免报道视角单一,要全面综合的观察广场舞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在关注广场舞引发的矛盾时,需调查、解读问题产生的根源,切莫在单一的议程设置的影响下,造成广场舞议题的失衡。

广场舞产生和发展于人民群众中,普通群众既是它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表演者,所以这种艺术能够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久盛不衰。我们需要及时地审视广场舞这一活动在当前媒介所建构出的形象危机。作为建构广场舞形象最重要的载体,大众传媒应该发挥出更为合适的作用,全方(下转268页)(上接254页)位反映广场舞活动的全貌,充分展示各个相关群体的诉求,为社会提供一个协商、讨论的平台,充分发挥媒体促进社会稳定、协调社会群体间矛盾的社会公器的职能。

注释:

① 姜方炳.污名化:网络暴力的风险效应及其现实隐喻——以李刚门事件为分析个案[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5).

② 郭于华.倾听底层[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78.

③ 金冠军、冯光华 .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论传播中的“妖魔化”现象[J].现代传播 .2004(6).

④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M].李强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242- 245.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投资 报业集团 媒体

1. 目前报业集团现状

①报业在媒体中的地位及衰退的现实

近年以来美国,英国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发行量下降,盈利减少。1995-2003年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报纸已经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减少。

在国内市场,报业曾经位于第二大广告媒体的位置。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进入近几年来,也出现一些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国内报业集团上半年广告实际收入平均下跌10%左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移动媒体,互联网媒体,电子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必须品。

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或者一个行业从进入市场到完全退出市场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对于中国的报业市场,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报业现在所具有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和发达国家或者是和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比,还是很低的。如果只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报业现在的状况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长期。但是还应考虑到新媒体信息技术不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互通互用。所以,在市场上留给报业的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考虑到新媒体提早瓜分了市场份额,中国的报业应该提早进入了成熟期。

2. 对现行状况的优劣分析

2.1 报业优势

①报纸具有一定的公众信服力。与其他的媒体比较,报纸的形象往往是权威,是官方的喉舌。比如人民日报的社论。与网络媒体相比,人们更相信报纸的真实。

②品牌,在传媒市场上,报业集团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价值是一个很大的无形资产。品牌的价值是无法模仿和短时间积累的,一个良好的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媒体行业拥有从业经验和高素质的采编人才。报业集团拥有着许多路径依赖性资源和时间依赖性资源,这些都是无可比拟的。

2.2 报业的劣势

①报纸媒体对于新闻的及时性较差。对于突发事件,不能第一时间给读者讯息,从记者现场采访到读者手中,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大半天的时间。

②报纸的大众化传播方式无法给受众进行分类。没有针对性的受众,这时的报纸无法配合现行的宣传方式和广告定位。

③赢利模式较单一,针对盈利性来说报业已经发展成靠广告广告生存的模式了。对广告市场的依赖性太高,导致了经营的高风险。

3. 针对现行的情况报业集团的投资方向

3.1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针对目前报业面临的情况,以上作了简要的分析,笔者提出针对报业想在的情况可以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报业集团需要升级,其产业结构的发展要多元化,实现报业的综合品牌传媒企业,就是要引用市场化资本运营等方式,积极寻求跨领域、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投资、经营和融资渠道,综合经营运转,从而解决产业的弊端,实现多元化运营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应景。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报业拥有自身的优势条件。一方面,有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而这一条件正是报业的优势。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发展中需要宣传和推广,而传媒具备这一能力,报业向产业领域推进的进程将会加快。

文化产业的内涵应是丰富的,既包括传统的广电业、报业,也包括新兴传媒业,还应该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形态的资产,这一认识是制定报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也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项。报业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改革,要适应当今快速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科技带来的发展。

3.2 投资建立现代传媒体系

“对于现阶段报业发展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息,以更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去创新和实践,去布局和突破。投资建立现代化传媒体系,有利于适应现行的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传播环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形成主流宣传格局,更高速的传播文化,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与此同时也做到了增强传播力、提高引导力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好的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上的统一,这种统一最终实现引导力的提升。此外,打造现代传媒产业,充分发挥主业优势,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了更大的支持。

同时报业发展要遵循现代企业标准,进行必要的判断,保障企业的业务正常运行。作为现代传媒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水平,要积极地研究新业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要重视已有的项目,设立保障机制,扶持新项目,稳抓稳打。并且,注重和关注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基于事业体制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在市场中选择优秀的经营人才,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学习并引入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慢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传媒体系。

4. 有关投资的风险防范

①要选择准确、合理、科学的风险应对方案

在投资工作的过程中,各类投资带来的风险是不同的,所以投资者在风险防范这一环节,要做好防范。投资者可以选择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消除、损失控制等来防范风险。风险保留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即投资者自己支付资金;风险消除这一方式较为困难,是指通过预测分析技术,来得到预期的投资后果,如果投资后果不理想则将风险化解;损失控制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及计划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②逐步完善投资风险预防的管理制度。

在进行投资时,从可行性分析研究到决策,都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影响,将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融入到整个的投资过程,特别是财务风险,更要细微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从根源上减少风险的发生。

③将多元化思维融入投资工作中。

多元化投资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是将风险分散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多元化的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在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投资最终将风险分散。

5. 总结

随着报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报业决策者的经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考验。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战略来保持报业集团的发展。本文针对报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报业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机会和可能遇到的苦难,逐一分析,提出报业投资方向应向文化创意产业和建立现代传媒体系发展,对报业集团的架构,业务进行改革,进行多元化发展,积极进军传媒其他领域。实现我国报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昆,报业集团与资本市场如何对接,新闻前哨,2011(8)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14篇

全书围绕一条主线,阐释三组关系,分为四大板块。一条主线即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全书紧扣这一主题,从多方面阐述市场结构演变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其驱动力量等,并探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差异。三组关系即详细论述了传媒制度变迁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关系;产业融合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关系;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对这三组关系的论述,实际上回答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量问题,阐明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与制度体系、经济环境和传播技术等因素的内在关联。通过作者的阐述,可以得出,制度变迁是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产业融合和技术变迁则形成了与制度变迁关系密切、相互制约的推动市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量。四大板块即该书主要分为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基础理论;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历程;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重构方略等四大板块。四大板块前后相继,有机联系。其中,第一板块是基础,第二板块是在基础上的分析与应用,第三板块是对实证结果的解构,第四板块是对策研究。

全书结构全面完整,共有六章。第一章是基础理论和文献分析部分,对有代表性的产业组织流派关于市场结构理论做了交代;介绍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评价指标和分类方法;对国内外关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文献做了详细梳理。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对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五种媒介市场集中度进行测度分析,以此判断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类型及其变化。该书第三、四、五章是主体部分,分别探讨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制度变迁、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该书第六章据此提出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重构方略。作者突破众多研究者重市场结构的微观分析的局限性,而是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微观结构与整个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有机结合,将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与制度变迁、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等宏观环境有机结合,结构合理,论述起来如同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清晰可见。

全书有如下四个方面令人称道:

第一,作者认为,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传媒产业正面临双重转型,即制度变迁与市场垄断力量均处于转型之中,两种转型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是制度转型。通过实证分析,该书发现制度变迁是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传媒产业市场集中度演变的主要力量。重构市场结构必须改变现有制度供给模式,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占主导转变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二是垄断力量转型。该书认为目前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主导力量处于变化之中,行政性垄断力量处于下降趋势,经济性垄断力量呈不断提升的趋势。

第二,该书借助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技术创新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这种视角具有一定创新。该书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进行动态分析,把市场结构放在一个系统中分析,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考察体系。

第三,该书提出了建构传媒产业的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认为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传媒产业市场竞争逐渐从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博弈,这种博弈的特点在于竞争中渗透着合作,合作中体现竞争。产业融合下的市场结构呈现出网络联结的特征,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以后就会形成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第15篇

文化部严打低俗营销 趣游等46家网游公司将被立案查处" alt="

文化部严打低俗营销 趣游等46家网游公司将被立案查处" src="i1.sinaimg.cn/gm/2012/0428/U5334P115DT20120428101957.jpg" width="509" height="131" />

文化部严打低俗营销趣游等46家网游公司将被立案查处

据了解,文化部此次部署查处的网站均涉嫌未按要求办理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审批或备案手续,擅自提供网络音乐、动漫产品的使用和下载等服务,且绝大部分网站未取得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据息,文化部此次部署查处的违法违规网络音乐、动漫网站均涉嫌未按照《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办理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审批或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手续,擅自提供网络音乐、动漫产品的使用和下载等服务,其中绝大部分网站涉嫌违法违规提供未取得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的网络文化产品,严重损害著作权人及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文化市场正常经营秩序。

近年来,文化部针对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及动漫等重点领域的侵权盗版问题,多次组织清理整治行动。今年2月,文化部联合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等部门开展动漫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动漫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犯著作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共出动执法人员95万余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1.2万余家次;立案调查2835件、办结案件2046件,涉案金额773.7万余元;没收各类违法物品721.6万余件,吊销许可证36家。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等重点地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依法查缴了一批违法动漫产品,关闭了一批违法动漫网站,办理了一批动漫市场重大案件,使动漫市场侵权盗版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来源:新浪游戏)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