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

大众传媒的缺点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1篇

1 大众自传播的特点

所谓大众自传播,即为传播组织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介对及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拉斯韦尔研究表明,人类传播活动均有五大要素组成,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大众自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其同样具备以上五个要素,因此在五个要素的框架下,大众自媒体本身的特点,就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1 传播主体多样化

大众自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其传播主体不会受到限制,传播主体除了可以是教师集群、艺术家领域人士之外,还可以是不同领域的人,他们的身份五花八门、可以参差不齐。

1.2 传播内容与传播媒介形式多样

传统新闻传播过于正式,内容上受到诸多限制,相较而言大众自传播内容就比较宽泛,其可以是相关报道也可以是闲谈、通知等。而大众自传播媒介包容的形式比较多样,如新媒体、网络等,这使得大众自传播的传播面更广。

1.3 传播对象的不确定性

不同于传统新闻传播,大众自传播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凡是对所传播的新闻感兴趣,并且浏览的人均为传播对象,因此传播对象必定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身份,其对新闻的理解也不同。

1.4 传播效果多变

大众自传播的传播者的目的不同,可能是为了博眼球、可能是为了宣传产品、可能是为了打抱不平等,但在事件传播的过程中,因传播对象表达出不同的观点,就是使事件舆论发生变化,最后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2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存在的局限性

在对大众自传播进行深入的研究,大众自传播的局限性自然而言的暴露出来,即对媒体信息过度依赖、缺少主控力、非理性强。

2.1 大众自传播对媒体信息过度依赖

新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有着很大的便利性,这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新媒体获得较多信息,同时因为信息量大,人们并没有足够多的精力思考信息,只是大概浏览,长此以往,人们在习惯新媒体传播的情况下,对新闻的关注度将有很大程度的减弱。在此种情况下,进行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大众作为新闻主体,随意的进行新闻传播,信息量持续增多。人们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只有在某事件发展到高潮时,才会提升事件的阅读兴趣,吸引越来越多的大众来关注此事,但随着事件发展的越发明朗,大众的关注度也会随之下降。所以,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中,需要不断借助媒体信息来支撑,使大众自传播的关注度持续存在。由此可以充分说,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过度依赖媒体信息。

2.2 大众自传播缺少主控力

新媒体传播新闻,会经历零星发展阶段、发展高潮阶段、沉寂阶段。因此,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大众舆论、讨论、发表观点,但因为没有正确引导方式来引导舆论,使得传播缺少主控力。在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运用此种方式来传播新闻、接收新闻,这说明大众自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其主控力的缺乏,将会使不良舆论、言论通过大众自传播肆意蔓延,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缺乏主控力是阻碍大众自传播良好发展、新媒体新闻深层次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2.3 大众自传播非理性较强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一些新闻事件的非理性上。原因就在于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在了解事件的情况下,将自身的情感与经验掺杂到事件评价中,使得事件越演越烈,理性分析、理性认知的情况较少,导致事件处理存在偏差。由此可以说明,大众自传播的非理性较强,很多事件的发生,都能够使一些人产生共鸣,或激发人的愤怒之情、或激发人的感慨之情、或激发人的喜爱之情等,通过舆论来释放或发泄情感,这必然会加剧事件传播的非理性。就以网络红人来说,其所做的某些行为,被广大网民所批判,或认为网络红人炫富、或认为网络红人炒作、或认为网络红人博眼球等,这些言论造成了人们对网络红人有不好的印象。这便是大众自传播非理性所造成的结果。总的来说。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非理性的存在,会使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事实,使得事情不能客观的、真实的呈现出来,这不仅会影响人们观念意识,还会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 突破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建议

对于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局限性的存在,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措施来突破和打破。

3.1 推动网络媒体建设

推动网络媒体建设,可以使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摆脱对媒体信息的依赖,传播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促进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推动网络媒体建设呢?其一,构建媒体资格认证监督机构,由专门的监督人员来负责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督和认证,及时取缔冒牌媒体平台,从而营造健康的、和谐的网络媒体环境。其二,合理建设网络媒体平台,要保证平台所的新闻信息真实、准确、有价值,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其三,与新媒体新闻组织相结合,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有目的的传播新闻信息,充分发挥大众自传播的影响力,使新媒体新闻组织所传播的信息能够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关注与支持。

3.2 强化新媒体新闻的理性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媒体视野 国际传播 受众意识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今年1月4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龙年邮票惹火烧身:吓了世界一跳①,该文章甚至引用香港主持人的话调侃道:“不知道中国外交部是要把这些邮票当作礼物送给中国的朋友还是敌人呢?”不仅国际被这款最新出炉的邮票“吓到了”,在国内也引来了巨大的争议。网民在微博上以一种惯常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有人说是“城管上邮票了”,有人呼吁征集民间版的龙年邮票,有人称其“妖态百出”……而从中国官方来看,邮票设计师陈绍华在其博客中这样回应:“作为中国神兽的代表,壬辰年的龙票不宜做的太过温柔可爱,因为这不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龙的形象。从威严神力,再到代表中国的自信,一个刚猛而有力,威严而自信的龙形不失为是一个恰当的选择”②。

龙年邮票引起了众多争议,甚至引发国际上对中国形象的怀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全媒体形势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因为受众意识的缺失而难以取得有效的传播效果。

作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受众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麦奎尔在其《受众分析》一书中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和受众观的差异,将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传统,分别为“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③。

在麦奎尔看来,结构性受众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受众规模、媒介接触等方面的量化分析,主要用于媒介产业实践;行为性受众研究则注重改进和强化媒介传播效果,主要用于受众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中;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则强调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的媒介使用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赋予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以意义的过程,主要以文化研究学派为主④。本文的研究主要属于后两种,从观察出发,力求从“过程、效果、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国际传播受众意识缺失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耗费巨资购买如此黄金的地点和时段,同时精心制作了宣传片,但是收获甚微,甚至让外国人不知所云,觉得“紧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整部片子选取了数十人展示,如走马观花般,除了世界知名的几个人之外,其他人对外国人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很难让一个外国人在几秒钟时间里辨认出这群中国人的不同。因此,这部耗巨资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却适得其反。

2、声音的缺失

典型的案例是中国主流媒体对“9·11”事件报道的缺失,白岩松曾说“去华盛顿要参观新闻博物馆(News museum),其中有一面墙上是全世界各大报纸关于“9·11”事件的头版,其中《人民日报》是唯一没有相关照片的,非常醒目”——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果然是一切例外的例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国际传播中声音的缺失。

3、形式和内容单一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在传播产品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可以说没有很好的调查用户需求。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今年落户美国文化教育中心波士顿,每天通过波士顿电台播出一小时新闻、音乐和汉语教学节目。但是,《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认为,节目内容虽然有一些富有人情味的地方,比如有中国产妇“坐月子”的风俗,雌雄同体的蝴蝶等,但是,在新闻方面还不太合乎美国受众的口味,政治倾向性太强,没有抓住西方观众的心理。

二、如何提高我国国际传播的受众意识

1、及时迅速,自信主动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媒体。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来说,更应该是这样。传播提速实质上是今天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不再是昨天发生、或几小时之前发生,而应该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的报道时间至关重要。从许多方面看,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还缺乏这样的意识。

例如,近来国际媒体在涉华报道中,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乌坎事件”成为外媒聚焦的热点,中国媒体的失声和政府新闻的滞后也是国际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由于中国没有及时发声,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报道议题和舆论走向的主动权往往被国外媒体控制。而国际媒体大都采用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报道,很少有新华社的声音,反而有大量引自微博的声音。因此,加强中国主流媒体的传播速度,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当今全媒体的时代显得无比重要。

2、重视事实,内容营销

在全媒体视野下,内容依旧为王。在当今西方经济危机造成衰落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向西看”,而且要“往北走”——要在传播内容上走自己的路。例如,建立自己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中之重,以英国BBC新闻中心为例,一个记者采集的素材要经过1500个编辑的再加工,这是内容为王的关键,也是草根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不仅如此,在当今新媒体的时代下,观点泛滥,事实奇缺。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传播观点,而且需要传播更多的事实,在内容方面要更加具有贴近性。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一次传播都要有全球观念,考虑到全球范围的受众。在内容上,不能一味的延续上纲上线,不需要太多生硬的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来表明观点,而是需要细致、饱满的事实来说明,让受众自己去感受事实,从中提炼观点。

3、协同运作,整合传播

全媒体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多媒体的平台,多渠道、全方位的传播。社会各个阶层内部诉求的分化,表现在信息传播领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受众变成了分众,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广播变成了现在的分众传播,原来是点对面,现在是点对点。大家所熟悉的受众概念慢慢被取代成为“阅听人”⑤。因而,运作协同,整合传播在中国国际传播中尤为重要。未来的媒体可以向个人信息平台和家庭信息平台、甚至社区信息平台这些新兴的定制信息方面发展,未来的媒体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平台竞争。

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进一步打造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政府、媒体、企业乃至个人的共同协作;从小的方面来说,是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载体的整合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全媒体视野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受众意识的缺乏,导致传播效果较差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在现阶段,提高中国国际传播中的受众意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②陈绍华,《话说龙年邮票设计》,

③④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29

⑤臧海群,《走向综合、全面的阅听人理论》[J].《新闻大学》,2005(3)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3篇

本文以微信公众号这一自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探讨微信公众号在当下新新闻生态系统下公信力的消解与重构。文章旨在分析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消解的现象、公信力消解的原因以及公信力重构的措施,期待公众能做到不传谣、不信谣;自媒体自身能做到及时反思;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各个环节通力合作,为自媒体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的形式之一,它的广泛普及也宣告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学界关于“自媒体”的概念,起源于新闻业的转型期,围绕着新闻业的转变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公众生活所服务这一主旨展开。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了由谢因·鲍曼和克里斯·威利斯撰写的全球首份自媒体报告《自媒体:受众如何行塑新闻和信息业的未来》。中心主任戴尔·帕斯金在为此报告所作的序言中认为,该报告可作为一个起步,以理解“普通大众正如何通过在全球范围实现知识连接的数字科技而获得赋权,从而能够以其自身的真相,提供并分享自己的新闻。[1]” 我国学者理解的自媒体多涵盖“参与式新闻”“公民新闻”等概念,信息一般具有公开兼私密的性质。现如今的中国社会,鉴于自媒体普遍缺乏监管,包括法律政策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与市场制度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以至于自媒体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失范现象,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公众号的发展良莠不齐、乱象重生,公信力极度缺失。

(一)传播主体行为失范

网络自媒体时代,传播者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选择个人青睐的信息进行传播,由于自媒体平台“把关人”的缺失,传播者为了金钱、流量、关注度等往往会选择带有“标签化”的信息来吸取眼球、博取关注度。“标签化”是指人们自发地将某些人、某些事归为一类,而不将其视为独立个体对待。在归类过程中,他们往往根据不完全的或错误的信息概括,而不关注所发生事件的具体情节[2]。微信公众号上的信息被传播者绝大部分的标签化,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博取读者眼球。传播者行为失范还表现在:对信息进行虚假宣传,传播者以宣传自己为目的,博取受众眼球,以获得点赞、打赏、转发等;对公众隐私进行任意窃取与不正当收集,贩卖信息获取利益等;对公众号内容进行任意转发,缺乏原创能力与知识产权意识。

(二)传播内容乱象失范

微信公众号运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内容来吸引受众,但是很多自媒体运营者自以为满足用户低级趣味,只要收视率与点击率高就是运营成功的表现。例如,当下标题党盛行,它们靠的就是以噱头来哗众取宠,以此来吸引读者点击与浏览,实际上内容完全无营养可言,甚至部分内容还会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分享信息,与之而来的是传播内容鱼龙混杂、模式化、同质化现象严重。2017年1月1日至20日,腾讯就发起了“爸妈朋友圈谣言征集”活动,涉及食品安全、生活百科、养生保健、虚假政策、医疗健康、母婴育儿、时事新闻、心灵鸡汤等领域[3]。 可见当下微信公众号虚假信息、谣言等泛滥成灾。微信公众号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当下流行一句话,“1人原创、99人抄袭”,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投机取巧之人可以随意复制粘贴,由此也带来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很多微信公众号为了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受众,色情信息、淫秽图片等来博取关注度以谋得不法收益。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失范,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也是其公信力消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传播过程人为失范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存在海量信息,与此同时,自媒体的把关人相较于纸媒时代严重缺失,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量人为失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速了微信公众号公信力消解的步伐。传播过程中的恶意营销,最为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罗尔事件”了,2016年11月25日,罗尔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并迅速刷爆朋友圈,剧情一波三折、不断反转,最后发现是恶意营销策划,欺骗了大众的善良之心,最后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传播过程人为数据造假,有些公众号利用水军人为点赞与转发,或利用软件与机器人代刷等,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目的是增加粉丝和阅读量,以获得广告赞助以及非法收入。传播过程人为的侵权行为,有些公众号利用名人效应、热点事件、他人经典原创等,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以求标新立异,吸引眼球,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侵权问题,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等。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的缺失是传播过程人为失范的主要原因。

 二、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发展也呈现出井喷趋势,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自媒体的发展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公众号存在虚假消息泛滥、侵权等行为,导致其公信力严重缺失,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的缺失是经营者、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等多方原因造成的。

(一)经营者追逐私利、缺少法律意识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社会资源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利益成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营者运营公众号的根本目的是为获取利益,一部分经营者为了获取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无视社会伦理,淫秽色情内容以牟利。有些经营者靠“标题”哗众取宠,标题低俗大胆,博取眼球来牟利。有些经营者缺乏创新思维,却沉溺于投机取巧,复制粘贴、盗取他人成果来牟利。同时,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者很大一部分缺乏法律意识,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所知甚少,因此剽窃他人成果、抄袭、造谣、传谣等现象层出不穷。很多公众号经营者并非专业人士,大多寻找兼职人员,他们工作敷衍塞责,了很多只看重点击量不注重文章内容价值的信息。

(二)用户媒介素养缺失、盲目从众

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国外,简单来理解即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用户作为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是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受众拥有一定程度的媒介素养格外重要。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媒介素养,他们缺少对信息进行甄别的能力,无视社会道德,不正当使用媒介。用户盲目从众,甘当乌合之众,对哗众取宠的信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不加甄别的进行转发,无形之中对谣言进行二次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的盲目从众心理引发信息传播过程中“沉默的螺旋”效应,近一步消解了微信公众号的公信力。

(三)平台把关缺位、政府監管不力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怀特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理论;1947 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又系统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关”环节严重弱化,互联网信息多元化、多样化,无法做到把关面面俱到。同时,微信公众号的审核制度不严谨,信息缺乏门槛审核,虚假信息、谣言等很容易进入微信公众平台再传播出去。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很多职能部门缺位。自媒体时代,政府缺少专门的监督与管理,缺少对自媒体微信平台正确的引导,又缺少严格的惩治措施,在这方面,政府需要积极改进,不断完善。平台把关缺失、政府监督不足,微信公众平台犯错代价相对较小,近一步导致更多知法犯法行为的出现。

 三、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公信力的塑造策略

自媒体时代公众话语表达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出现种种不良现象,虚假消息、谣言等满天乱飞,自媒体时代媒介的公信力被严重消解。公信力是一个媒介平台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公信力的塑造,是自媒体想要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微信公众号作为当下最为热门的自媒体之一,深受人们喜爱,但同时,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践行可操作的公信力塑造策略。

(一)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制度化

政府作为媒介信息最重要的“把关人”之一,有责任与义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互联网立法。现有的“微信十条”和《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虽然可以为微信治理提供依据,但法律建设仍不完善。对微信公众号乱象的治理手段以采取依法治理为核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对微信公众号失范问题作及时的指导。政府还要监督相关政策的落实,政府作为微信公众号治理的主体,应加强相关部门对微信平台的监督,落实具体政策。首先要完善职能部门建设,成立一个专门的微信管理机构;其次要加强技术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安全环境,保障公民信息安全;最后是加大惩治力度,对遵法守法的公众号给予嘉奖,对违反法律法规,不顾社会责任的公众号给予严厉惩罚。

(二)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化

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运营环境,因此需要大力推进行业规范化建设。当下,微信公众号的行业规范并不完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约束作用,但总体来说,其效果甚微。实现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化,首先规范化治理要针对经营者,培养经营者言论自由与话语责任的观念;其次也要对微信用户进行规范管理,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用户的教育,提高用户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改进平台的管理机制,提升平台对信息的把关水准,保护原创文章,防止恶意抄袭;再次,平台应该加强相应的奖惩机制建设,对谣言、恶意营销等违规现象应该及时制止,把相关违法责任落实到微信公众号主体,形成长效机制。

(三)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优质化

微信公众平台要提升自律水平和知法守法意识,经营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经营者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律水平,对自身运营公众号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能盲目追求阅读量与关注度,一些低俗、博眼球的不良信息,微信公众号自觉自律意识提升了,微信平台的服务才会更加优质化。公众号平台要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很容易偏离本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针对微信公众号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现象,经营者要时刻牢记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同时把控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天平。既要满足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阅读之需,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又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

(四)微信平台公众监督自觉化

公众是微信平台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监督者,公众法律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高,是自媒体时代对公众提出的新要求。公众需要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网络管理的相关条例,知晓哪些行为可行,哪些行为违法。公众要提高媒介素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公众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公众的监督意识,公众监督是微信公众号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公众要提高自身的监督意识,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明确自身监督可以为公众号公信力的提升助力;公众增强监督效应,仍离不开媒介素养的提升,公众应明辨是非、合理使用监督举报的权力。公众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为维护微信公众平台健康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 语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冲击与挑战;媒介融合

快速崛起的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大众的热门话题,比如手机电视、微博、数字电影等等。因此业界关于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研究新媒体,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界定,业界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各种出版物对新媒体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

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1]

本文则采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些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衍生的媒介形态,因此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从熊澄宇教授的观点来看,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快速崛起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即人人可以从事大众传播,受众主动传播信息的愿望大大增强,双向传播、小众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缺点:

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同一信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到达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受众;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只要他们动动手指,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人;新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快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条简短的微博就可以把几秒钟之前发生的新闻通过手机或网络传递给受众;新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传统媒体也无法企及,传统媒体一般会受到篇幅、版面、时间等的限制,传递的新闻信息相对有限,新媒体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最新的资讯。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媒体的优点同样也可能成为它不可避免的缺点,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新闻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任何人都可以传递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就导致虚假新闻、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泛滥,受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手机媒体中则是运营商泄露顾客手机号码,导致垃圾广告增多。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海量性也直接导致垃圾信息的增多,检索不易,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受众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有一定的麻痹作用,而新媒体更甚,它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缺乏应有的社会沟通和交流。

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广播、电视,它们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

在传统的媒介形态下,报刊、广播、电视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制作,它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同于新媒体的诸多特点。

报刊属于纸质媒体,易于保存,并且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报纸的出版周期短,因此报纸所能承载的信息总量也很可观。期刊不同,出版周期稍长,有周刊、旬刊、季刊、年刊等,但是期刊的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不过报刊的互动性较差,基本上属于单向传递,此外,报刊主要以文字为其特定的传播符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传递信息的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引起受众的愉悦感。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则打破了报刊形式单一的缺陷,它们属于流媒体,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和图像,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广播传递的是音频符号,提供听觉形象,感染力强,常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电视更是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不仅传递音频符号,还传递视频符号,视听兼备、声情并茂,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心情。然而,广播和电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节目按时播出,转瞬即逝,选择性和保留性较差。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的备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问世并且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报刊。它们的读者慢慢变少,发行量也日渐萎缩,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收益的大幅度下滑,而报刊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广告,因此有些报刊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对报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版面,尽可能多地传递新闻信息,甚至不惜免费发放报纸。可即便是这样,报刊的运营也遭遇了困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其次是广播。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广播广告营业额连续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增幅位居四大传统媒体之首。[2]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广播已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目前广播发展最好的当数交通广播,除此之外,已经很少有听众愿意为了一个新闻信息而守在广播面前,再加上广播中的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严重影响了广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最终造成了受众自觉远离广播的后果。

最后是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的效益要好很多,至少目前电视媒体是一种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人们也乐于在休闲时间看电视以放松心情。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很多受众已经不愿意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去网络上寻找资源。因为电视节目有时间的限制,还有轮番的广告侵占你的视听,而这些广告的可信度又普遍让人怀疑,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些缺点,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因此网民规模的急剧上升,使得电视观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走向竞合时代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成为业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3]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4]

综合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形态之间的媒介进行组合,并以此组建超大型的传媒集团,比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广义的是指媒介与其他一切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则主要研究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

早在提出“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之前,媒介融合已经开始了它的步伐,现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它能够带来利润、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并且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施融合的新闻机构带来竞争优势”[5]。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而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

因此,二者的融合显得迫在眉睫,它们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一是要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满足只获知新闻事件的五要素,而是希望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此时,传统媒体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新闻的后续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权威、负责任的解读,使受众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更多的新闻真相,由此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二是传统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拓宽视角,扩大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三是传统媒体应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继续发挥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要发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信息及时,受众广泛参与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为新媒体拥有遍布全世界的草根网民和网络终端,可以即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因此,传统媒体应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推进全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

再次,要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素材加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成千上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筛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具备一定的新闻基本功。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优化、再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最后,要发挥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为的是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媒体又是一种舆论工具,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EB/OL].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新闻采编,2006(2).

[5]窦新颖.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中国知识产权报[N].2010-04-02(11).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冲击与挑战;媒介融合

快速崛起的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大众的热门话题,比如手机电视、微博、数字电影等等。因此业界关于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研究新媒体,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界定,业界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各种出版物对新媒体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

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1]

本文则采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些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衍生的媒介形态,因此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从熊澄宇教授的观点来看,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快速崛起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即人人可以从事大众传播,受众主动传播信息的愿望大大增强,双向传播、小众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缺点:

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同一信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到达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受众;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只要他们动动手指,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人;新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快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条简短的微博就可以把几秒钟之前发生的新闻通过手机或网络传递给受众;新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传统媒体也无法企及,传统媒体一般会受到篇幅、版面、时间等的限制,传递的新闻信息相对有限,新媒体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最新的资讯。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媒体的优点同样也可能成为它不可避免的缺点,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新闻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任何人都可以传递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就导致虚假新闻、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泛滥,受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手机媒体中则是运营商泄露顾客手机号码,导致垃圾广告增多。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海量性也直接导致垃圾信息的增多,检索不易,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受众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有一定的麻痹作用,而新媒体更甚,它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缺乏应有的社会沟通和交流。

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广播、电视,它们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

在传统的媒介形态下,报刊、广播、电视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制作,它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同于新媒体的诸多特点。

报刊属于纸质媒体,易于保存,并且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报纸的出版周期短,因此报纸所能承载的信息总量也很可观。期刊不同,出版周期稍长,有周刊、旬刊、季刊、年刊等,但是期刊的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不过报刊的互动性较差,基本上属于单向传递,此外,报刊主要以文字为其特定的传播符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传递信息的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引起受众的愉悦感。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则打破了报刊形式单一的缺陷,它们属于流媒体,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和图像,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广播传递的是音频符号,提供听觉形象,感染力强,常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电视更是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不仅传递音频符号,还传递视频符号,视听兼备、声情并茂,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心情。然而,广播和电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节目按时播出,转瞬即逝,选择性和保留性较差。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的备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问世并且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报刊。它们的读者慢慢变少,发行量也日渐萎缩,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收益的大幅度下滑,而报刊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广告,因此有些报刊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对报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版面,尽可能多地传递新闻信息,甚至不惜免费发放报纸。可即便是这样,报刊的运营也遭遇了困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其次是广播。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广播广告营业额连续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增幅位居四大传统媒体之首。[2]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广播已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目前广播发展最好的当数交通广播,除此之外,已经很少有听众愿意为了一个新闻信息而守在广播面前,再加上广播中的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严重影响了广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最终造成了受众自觉远离广播的后果。

最后是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的效益要好很多,至少目前电视媒体是一种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人们也乐于在休闲时间看电视以放松心情。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很多受众已经不愿意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去网络上寻找资源。因为电视节目有时间的限制,还有轮番的广告侵占你的视听,而这些广告的可信度又普遍让人怀疑,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些缺点,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因此网民规模的急剧上升,使得电视观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走向竞合时代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成为业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3]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4]

综合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形态之间的媒介进行组合,并以此组建超大型的传媒集团,比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广义的是指媒介与其他一切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则主要研究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

早在提出“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之前,媒介融合已经开始了它的步伐,现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它能够带来利润、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并且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施融合的新闻机构带来竞争优势”[5]。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而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

因此,二者的融合显得迫在眉睫,它们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一是要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满足只获知新闻事件的五要素,而是希望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此时,传统媒体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新闻的后续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权威、负责任的解读,使受众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更多的新闻真相,由此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二是传统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拓宽视角,扩大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三是传统媒体应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继续发挥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要发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信息及时,受众广泛参与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为新媒体拥有遍布全世界的草根网民和网络终端,可以即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因此,传统媒体应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推进全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

再次,要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素材加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成千上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筛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具备一定的新闻基本功。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优化、再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最后,要发挥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为的是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媒体又是一种舆论工具,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EB/OL].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电脑得到了普及,人们推崇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方便与快捷,互联网逐步成为大众推崇的主流媒体,而电视媒体逐步脱离大众视野,不受大众欢迎。虽然计算机与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有自身不可超越的优势,但是电视媒体技术对新闻的传播与扩散的作用仍是不能忽略的,怎样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提升传播的能力,是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改革的方向。

一、目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计算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对世界信息传播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也由此迈入了信息时代。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诞生,电视媒体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作用远没有之前那么大,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优势。电视媒体的这种发展状况,要求我们进行电视媒体技术的改革,以保证其健康的生存与发展。而由传统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转变为数字信号接收和发射,这一变革也为电视媒体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①。当前,电视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泛。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努力成果

迈入信息传播的新时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视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大潮流中,抓住机遇,积极反思,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与改造,在万千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创新中,电视媒体技术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片段式播报,而是将新闻的发生背景以及后续事迹进行跟踪调查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将信息更加完整高效地传达给大众,具有了连贯性,呈现的不再是片段式的新闻播报;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将更加灵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时进行录播、快进或者快退,大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节省时间,提升大众的满意程度。而且在移动端方面,很多电视台都开发了属于自己的APP,并在不同版面进行了新闻分类,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电视媒体也借着互联网这一“东风”,开发了许多新客户②。

三、目前电视媒体新闻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挑战,只有战胜这些困难,电视媒体才能得到又一次大发展,顺应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一)互动性较差、传播方向单一

电视媒体大部分是单向线性传播,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不了解群众喜好与对新闻的反应程度,因而不能对群众呼声做出及时反馈。这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现代网络网页版新闻、微博等,网友都可以在新闻下评论,新闻者可以很快得到反馈,这使得电视媒体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同时,电视媒体传播也有较强的地域性,有时看来,这也是一个缺点。这会导致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快捷沟通,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是个障碍。

(二)内容与形式单一

无论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电视媒体传播状况来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传播内容单一,主要借助新闻热点博得收视率,电视媒体没有自身特色来吸引观众,因此收视率不稳定③。而且这种单一的内容,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它们往往都是采取模仿的方式,使大众有种听不听看不看都无所谓的心理,逐渐失去一部分客户,对于这种状况一定要引起电视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否则后果难以承担。

四、增强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透明程度与互动性

新时期,新媒体运营得到很大的发展,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印象,对新闻的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革新,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增加例如弹幕的方式获取大众的评论,得知受众群体的反馈情况,一定程度增加电视媒体的互动性。另外,增强透明度也是电视媒体革新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增强互动性与透明度,才能从大众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为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优势。

(二)提高存量资源

新时期,在电视节目创作和方式提供方面,电视媒体会展现更多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各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空间,电视媒体应该顺应潮流像新媒体一样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自身的新闻能够在其他不同种类媒体身上进行重复消费,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要求电视媒体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手段的创新提升资源存量,尽可能做到信息的全面完整,注重实效性与真实性。

五、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透明度

新时期电视媒体传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电视媒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有很多缺点,传播速度慢、有地域性限制等导致信息传播时效性差,有效性差,传播内容不是大众关注的内容,逐渐的就会失去这一部分客户④。在新时期,不但要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也要从新的角度出发调整策略,通过新闻解决大众的一些切实的问题,使大众能够更加信任新闻媒体,依赖电视媒体。

(二)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沟通效应

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不只包括电视媒体传播,还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我们可以打破传统单线传播,通过新媒体实现互动传播,及时获得大众的反馈信息,使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⑤。电视媒体采用传统技术的同时,还要与互联网联通起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平台,与大众近距离接触,让大众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评论,与媒体人进行有效互动,提升受众群体的满意程度。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一、引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主张作为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这一措施出台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进行一定的研究。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与缺陷

(1)传统媒体的优势与缺陷

传统媒体主要指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人们经常接触的大众传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传统媒体控制着新闻信息的加工制作,因而有着较高的新闻权威性。除此之外,传统媒体还具有发展时间长、新闻内容丰富的特点。传统媒体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的加入,专业人才的加入使得传统媒体拥有了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1]。除此之外,因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时间较长,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使得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营机制,很多传统媒体的经营单位都有一套独到的运营模式。第二,传统媒体是传递党政动态的主要平台,这就使得传统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获得政府的支持,因而,传统媒体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三,传统媒体有着大量稳定的受众群体,大众更容易接受传统媒体。以报纸为例,报纸有着携带方便便于存放的特点,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这就使得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学术期刊可以很清楚的让学者了解到某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因而学术期刊会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也暴露出了一些自身的缺陷。传统媒体暴露出来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更新缓慢,传统媒体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运营模式。一些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对固有的经营模式没有进行创新,形成了墨守成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原有的运营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一些新问题,久而久之,就导致传统媒体难以抵挡新媒体的冲击。第二就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仅仅是让受众被动接受信息,没有一个让受众及时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受众通过传统媒体表达自己声音的难度较大,就使得一些人缺少了从传统媒体中获得信息的欲望。

(2)新媒体的优势和缺陷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就显得教为丰富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们还无法对新媒体作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我们目前已知的新媒体主要有手机短信、数字杂志、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等等,甚至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也可以看作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受众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中信息的方式来扩充新媒体的信息量[2]。例如QQ空间、百度贴吧以及一些小说网站就是一些扩充新媒体信息量的重要渠道。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允许受众在线发表自己观点的方式来与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但是新媒体也缺少一定的权威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消息,信息的真实性会受到影响,一些负面消息会造成舆论导向的混乱,一些非理智的言论会成为网络暴力滋生的导火线。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1)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

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传播党政资讯的重要手段。因此,媒体不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且是人民的喉舌。因为媒体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党政机关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党政机关要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指导方针,结合指导方针制定出发展要求,通过制定指导方针对其方式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并达到破除传统媒体行业中的陈旧观念的作用。第二,要保障媒体传播的正确导向,加大对色情信息、黄色信息的打击力度,推动新媒体的绿色发展。

(2)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的有效衔接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的衔接,是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造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媒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接住了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因此,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也应该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对传统媒体自身建设进行改革,通过自主创新,增强传统媒体的自身竞争力。

四、结论

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党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需要党和政府指明二者融合发展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要做到吸收对方的优势,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8篇

自微博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以来,微博和广电节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关注。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开放性与大众性的传播渠道,微博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同时也给广电节目等传统媒体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广电节目等传统媒体与微博等新兴媒体应结合二者的特点,取长补短,充分融合,实现互利共赢。(一)微博自身的缺点决定了结合的必要性微博的方便快捷使得信息来源十分庞杂,信息的真实性也有待考察,人们的信息过于杂乱无章,增加了搜索信息的成本,同时,也极其容易被一些人恶意利用,散播危险信息,影响健康的网络环境。而且,使用微博的用户大都是一些年轻人或者是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使用较为困难,与传统媒体适应所有人的特点,其影响力还有一些差距。(二)广电节目自身的优缺点决定了结合的必要性在微博等新兴媒体以前,人们主要靠传统媒体了解信息。传统媒体有很多优点:首先,专业性很强。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能够辨别一些虚假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报道,吸引群众;其次,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十分广泛,电视几乎成为每家每户必备的电器,对所有人群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媒体的缺陷主要有:首先,传统媒体的报道对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事件,其报道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且具有较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其次,审查程序繁琐,不能及时地信息,与微博的即时性相比,传播速度太慢。

广电节目与微博的结合途径

由于二者的优缺点,将其结合起来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二者的结合,建议如下:首先,改变广电节目的思维方式。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微博在带来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传统媒体与公众缺乏互动,给公众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形式单一,缺乏生机与活力。而微博却使每一位公众都能参与到话题的互动中,使信息传媒平民化、大众化,改变了广电节目等传统媒体单方向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传播方式与思维的变革,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其次,广电节目可通过微博增加营销方式,丰富营销途径。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新闻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各个新闻媒体都尝试利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来增加影响力,微博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选的营销渠道。许多传统的媒体都建立了各自的微博门户,以充分实现与观众朋友们的互动。微博成为了另一个传播平台,通过微博、广电节目等传统媒体与大众拉近了距离。除此之外,许多新闻从业者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进行采访与召开会议,使微博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很好地为自己服务,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节省了时间。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策略,微博客户体验可信度高,传播速度很快,门槛较低,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微博在各个媒体的竞争中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最后,广电节目还可通过微博来补充信息素材。微博的大众性与广泛性决定了其信息来源非常广泛,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是潜在的信息传播者,是“草根记者”,与广电节目等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与更新速度非常快。广电节目中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利用微博,选取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报道,使其更加专业化,吸引更多的民众,这为广电节目的信息来源也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央视新闻栏目中就曾报道过来自微博的新闻。但广电节目等传统媒体应注意对微博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审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不要不经审查就随意报道,应保证广电节目等的专业性,而不是为了营销获益而放弃对大众所应付的责任与使命。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9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快速增长,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并成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手机网民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近半数的网民依赖手机上网获取信息。

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网民在哪里,党的思想舆论阵地就要建到哪里。” 因此,主动适应信息传播的新规律,探索打造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强的新媒体思想教育阵地,积极引领主流舆论,是新时期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县乡镇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

从2013年开始,我县为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精神,政务微博逐步开始“浮出水面”。截止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工作站共开通政务微博28个,新浪、腾讯各14个;政务微信公众号14个。目前,全县14个乡镇的28个政务微博和14个政务微信均已官方认证工作并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力度,微信、微博、QQ、微视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县顺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掌握和运用新媒体,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切实发挥了新媒体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管理运行及作用发挥情况

1.牢牢抓住网络宣传主阵地,舆论引导更加有力。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注重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利用新媒体传播基层党建工作、惠农政策宣传、交通安全宣传、群众信息需要、社会舆论引导、普法宣传等方面内容,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确保政务公开透明,信息及时准确,实现与群众的全方位沟通、多角度互动,营造良好舆论宣传氛围。新媒体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凝聚思想、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提升舆论正能量、对内对外宣传和上传下达的重要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营造有力的“互联网+宣传”方式。一是开政务微博、微信宣传专栏。以图文、短视频方式,宣传惠农政策、交通安全知识、普法宣传、群众信息需要、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内容,近三年来,全县各乡镇政务微博共累计推送基层党建、等各类消息达5万条,政务微信公众号个文化旅游、民生实事等各类消息2万余篇,乡镇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点击率不断攀升,实现与群众的全方位沟通、多角度互动,营造良好舆论宣传氛围,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乡镇、部门工作动态。二是建立官方微信群、QQ群若干,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确保政务公开透明,信息及时准确。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和“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两种形式,创新建立“网络党支部”,实现了把“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全县14个乡镇的116个的党员均以实名加入参加,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学习和开展组织生活的难题。当前,新媒体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凝聚思想、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提升舆论正能量、对内对外宣传和上传下达的重要方式,为杨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3.突出对外宣传的新颖性和舆论引导针对性。以强化思想引导、弘扬社会正气,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充分利用网言网语信息,图文结合,内容生动,形式新颖。每逢重要节日,****镇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并及时配图宣传,增加关注度和点击量。例如,2017年春节期间,***镇微信、微博平台“踏一路春风、迎满面喜气”、“土香土色的年味,追忆淡淡的乡愁”等系列报道,获得群众的高度赞赏积极转发。

4.充分发挥六大作用,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公布政策事项,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当好“宣传工具”;二是沟通社情民意,发挥交友谈心的作用,当好“互动平台”;三是掌握社会动态,发挥测向控局的作用,当好“舆情中心”;四是化解公众诉求,发挥排忧解难的作用,当好“办公网络”;五是应对公共危机,发挥辟谣取信的作用,当好“公关武器”;六是处置突发事件,发挥维稳保安的作用,当好“应急体系”。

三、新媒体建设和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少创新。在宣传风格上缺乏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有的在传播力、互动力、服务力三者间不能更好的衔接,不能提起阅读者的浓厚兴趣;一些公众认为制作风格死板、教条、不接地气,不能更好的吸引眼球,语言缺乏亲和力。

二是内容单一。在宣传版块设置上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不能形成固定的模式,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宣传内容枯燥、单调。

三是业务不精通。乡镇政政务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应用平台,在信息传播内容和管理风格上缺乏统一专业的培训,造成管理员对维护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方向,维护缺乏特色。

四是缺少专职人员。当前我县乡镇双微管理员均为兼职,且兼职事务较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工作,深入采访和挖掘更好的新闻,未能撰写和拍摄高质量的新闻及图片,大大降低了新媒体运用质量。

四、下一步意见建议

我县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网信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普法作用。

一是提高认识。新媒体宣传工作是基层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牢牢掌握新媒体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网宣员的头脑,用好新媒体这一手段,更多思考结合农村实际,把新媒体宣传与各项工作相结合,促进各项工作迈向新台阶。

二是创新方法。要真正认识到新媒体的价值,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展示政府形象,回应网民需求。要在继续做好传统媒体宣传报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微信、微博快速、便捷、及时的特点。

三是加强管理。要在整合现有微信、微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督导落实体系,以“标准化”理念加强管理。从程序、内容类别、时限、与网民互动机制、对传统媒体的延伸报道等方面建立考核督导机制。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建设;电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93-01

0.引言

新闻媒体传播已经进入了移动新媒体时代,集合语言、文字、数据、音效、图像为一体,区别与传统媒体,其不受版面和时段影响,通过信息凭条告诉传播,可以迅速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新媒体改变了媒体格局,一种多媒体、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崭新传播结构正在构建,新媒体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近些年来,电力企业也逐步开始重视将企业品牌建设与新媒体传播结合起来,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传播体制,利用新媒体,不断进行对外宣传和沟通工作。新媒体时代,企业宣传工作开展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但是,目前电力企业品牌建设新媒体宣传途径和方式还期待完善,体制不健全,方式单一,响应不及时,策划不全面等缺点还十分明显。

1.电力企业新媒体进行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因为新媒体涵盖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多媒体互动性强、检索便捷。在电力企业的新闻宣传方面,新媒体对其品牌发展与传播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电力企业虽然意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对新闻宣传工作仍不够重视

电力企业对新闻宣传不够重视表现在企业仍然保持传统观念“重业务,轻宣传”,新闻宣传工作,尤其是新媒体宣传工作,仍然是“做的不如说的”。现在虽然很多电力企业将新闻宣传已经纳入了绩效考核,但是由于考核的目标制定暂不完善,导致现在新闻传播落实工作不到位,在经费和人员上面都难以保证。

1.2 思维方式不够前卫,墨守成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如此激烈,但是由于电力企业是垄断性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同于其他行业,造成了电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难以打破传统,多存在延续老套额思维,主要注重报纸、杂志上的宣传,缺乏运用新媒体方式来进行宣传。更加严重的事情是,电力企业在新媒体上出现舆情负面新闻的时候,常常出现之后,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打响应不够及时,错失了主动发声,引导舆论的最佳时间,这也反应了电力企业还没有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1.3 新媒体宣传专业人才缺失

如今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但是在电力企业内部却缺少了新媒体建设维护的专业性人才,导致遇到新媒体舆情时,无法将舆情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当企业有用电方面的服务新举措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到人民群众。改革浪潮在各行各行都在推行,电力企业除了在新媒体上自身企业相关消息外,还要关注行业信息,为民众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但是在目前的情况看来,电力企业确实缺少新媒体维护的专业性人才。

2.目前新媒体在电力企业品牌维护的应用

从目前情况来看,电力企业也开始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尤其是在企业品牌建设与维护方面,通过新媒体的应用,电力企业也从中获取到了新媒体宣传带来的好处。电力企业运用新媒体宣传的同时,呈现出了原先缺乏的趣味性、网络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

2.1 电力企业运用新媒体建设多种宣传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电力企业品牌宣传的渠道增加。如微博、微信等,供电企业抓住了新媒体的发展契机。从国家电网到各省市县等供电公司,都有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来企业及行业动向。电力企业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新媒体,与用户拉近了距离,获得了民众的关注。

2.2 电力企业利用新媒体宣传彰显企业服务特点

从目前的电力企业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宣传的角度来看,已经呈现出企业和新媒体结合所彰显的特点。

2.2.1趣味性

新媒体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自由。这也是新媒体区别传统媒体宣传的特点。传统媒体宣传教条主义,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拘束古板,文字缺乏活泼,年轻化的特点。新媒体文字宣传则是越有个性越有创意,越容易被大众看好。趣味性,是电力企业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所不能抛弃的一点。

2.2.2网络性

网络语言日新月异,网络语言的运用也是新媒体明显的标志之一。在电力企业进行品牌建设与宣传中也要紧密联合网络语言,来吸引读者,增加关注。

2.2.3互动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让读者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一点。新媒体正是借助着互动性,使得媒体与民众的距离拉近。电力企业也需要利用新媒体,来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如微信支付电费,支付宝电费等,都是一种与民众生活相结合的创新。

3.如何进一步利用好新媒体来进行电力企业品牌建设

如今是一个新媒体当道的时代,电力企业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来加强对外沟通和企业品牌宣传工作。

由于电力企业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系统,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都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从一定意义上,新媒体时代对电力企业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正面宣传与引导和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品牌,但是一旦出现舆情,新媒体时代,负面新闻就如洪水猛兽一般,一发而不收拾。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特性下,需要企业建立一个舆情管理系统,有了负面报道后要尽量减少其影响,对于已经发生的负面新闻,要加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引导,达到“澄清事情,以正视听”的目的。

新媒体时代,电力企业如何与社会媒体之间有效沟通,建立一个完善的宣传沟通体制,主动引导社会舆论,也是做好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杜绝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舆论处理态度,这种做法极易引起民众不满,对企业品牌建设百害而无一益。

企业舆情需要“疏堵结合”,对于一些负面报道一定要积极主动做出回应,并且能够积极高效解决问题,做出解释,化解矛盾。适时召开新闻会、新闻通气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企业工作动态和重要工作成果,主动向媒体反映电网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邀请体共同开展新闻策划,在改进企业自身工作的同时,有效争取到媒体的理解和社会关注

4.文章小结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拉近电力企业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的得知民众声音,了解到用户的真实心声,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和改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企业进行企业品牌建设的一大渠道。但是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新媒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会导致舆情迅速扩展,电力企业唯有创建一套强有力的舆情管理体制,才能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管理上得心应手,将新媒体充分利用,做好企业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柳林加强电网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探讨[J].云南电业,2012(4)。

[2]李政清。加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1(9)。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自媒体;传统纸媒;媒介现实;框架理论

一、信息传播的框架理论

根据信息传播领域的框架理论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中变换,分别是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以及受众现实。相较于议程设置理论说明媒体通过筛选和突出某些新闻事件,从而影响受众“想什么”,框架理论则是侧重于研究媒体通过挑选、强调和组合新闻事件的因素影响人们对此事件“怎么想”[1]。根据研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受众所获得的信息,即由媒体所传播的媒介现实,以及再次经过受众自身理解而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受众现实,都与原本的客观现实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在纸媒时代,客观现实受新闻框架(新闻工作者受新闻常规、组织符号以及政策立场三方面影响而重组、再现客观现实的过程[2])和新闻工作者个人框架的影响和限制,会与客观现实有所出入,但在集体的新闻媒体单位中,个人框架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媒介现实由此显得较为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个人观点的倾向较模糊,着重于叙述客观现实,因此对受众的个人判断影响较小。同时,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重,因此所传递出的媒介现实是公正且具有权威性的。

二、传统纸媒受冲击

伴随着21世纪初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报纸消亡论”开始出现,根据报纸的销量走势,报纸预计将在2044年彻底失去市场,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自从网络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以来,传统纸媒受到的冲击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报纸消亡论在这样的现实发展趋势中也并非天方夜谭。

自从网络迅速的发展以来,多种信息传播平台的建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直播平台等,使得媒体人的门槛越来越低,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到任何能够使用网络的普通人。各种“微博大V”、粉丝量众多的微信公众号、知乎上的“热门答题者”、直播红人等,甚至任何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的人,都是新时代的媒体人,他们也拥有了传播媒介现实的能力。

较之传统纸媒信息传播的延时性以及获取的不方便,网络自媒体的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网络终端技术的加持,信息的以及获取十分方便快捷,从而使得受众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迅速获得第一手资料,实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受到网络自媒体的冲击,传统线下纸媒的阅读量一落千丈,大部分受众转而选择获取信息更方便、更及时的网络自媒体。

三、网络自媒体媒介现实可信度争议

网络自媒体时代与传统纸媒所构建的媒介现实大不相同,自媒体个人框架对媒介现实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微博为例,个体言论聚拢为网络暴政,话语权在碎片化中逐渐两极分化,日常叙事挤占公共话语空间,都是微博这一“自媒体”所构建的媒介现实[3]。由此可见,微博所构建的媒介现实缺乏权威的监控,缺乏客观公正的表达,有其固有的难以改善的缺点。

传统纸媒受国家层面的监督,为弘扬主旋律精神和文化,信息的态度以正面、中立为主,批评为辅;而网络自媒体所受的限制较少,普遍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件。由此可见,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传统纸媒和网络自媒体的报道方向也许完全相反,那么受众从两方得到的也许会是相互矛盾的信息。有研究2012年“两会”的文献指出,报纸和微博在媒介现实上的差异十分巨大,通过语义倾向性的分析来描述两种媒体对于“两会”中官员代表的报道倾向,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报纸和微博的表达倾向性大相径庭,并且微博报道的表达上往往有着非常强烈和明显的倾向,不及报纸中立表达的客观。新闻报道是为了向受众传递客观的新闻现实,报纸的大部分中立报道给予读者自主判断的空间和条件;反观微博的报道,大部分充满了强烈的负面表达,难免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倾向性影响,“客观不足而情绪有余”。

绝大部分恪守职业道德的传统纸媒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旨在向社会公众展现“事件真相”,即尽量对客观现实不作改动,使得媒介现实尽可能地反映客观现实。但与传统纸媒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同,网络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任何个人而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组织的集体。这表明,许多未受过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媒体人”,他们不了解新闻传播的准则,缺乏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具备媒体人传播真实的自觉,因此,现如今网络上由这些“新媒体人”所的绝大部分信息都不具备权威性,真实性也有待考察。

更有甚者,为了获得对自身有利的舆论导向,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寻求更多的阅读量和关注度,蓄意不实信息,包括对自身负面信息的隐瞒或者散播对他人不利的谣言,这些扭曲的、不真实的媒介现实都是现在网络上常见的新闻乱象。

四、网络自媒体权威流失和纸媒复兴

按照报纸消亡论,报纸的销量在未来几十年会直线下滑并且最终消失,但是现实没有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因为网络自媒体仅仅发展壮大了几年,它的致命性缺点便彻底展露了出来――不受控的以个人利益为一切的传播主体以及大量的不实信息,造成了信息传播平台的一片混乱。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不同的媒介主体自身利益相悖,被传递出完全不同的媒介现实,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在网络世界里到底“何为真实”是一个难以得到解答的难题。

自从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以来,网络上关于美国社会的荒诞言论层出不穷,荒谬的“特朗普”现象使得人们无法从千变万化、互相矛盾的网络信息中判断真实,因此人们转而寻求权威纸媒的解答,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加真实的了解。这进一步例证了网络自媒体媒介现实的可信度不足,传统纸媒仍然存在优势。

注释:

[1]乔新玉.传播学视阈下的框架理论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26-128.

[2]张楠.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64-67.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12篇

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传媒日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大众传媒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青少年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休闲交往,处处都体现着大众传媒影响力。但是,大众传媒市场化的特点使其常常出于功利目的的需要,用鲜明、生动并能满足人们当下欲望的形象来吸引受体。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并且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的现实世界,更有甚者混淆和颠倒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从而引发人格障碍,并由此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影响的表现及根源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大众传媒迎合了他们渴望独立、张扬个性的特点,他们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或一个灵感的爆发,大都来自大众传媒。但是,当前的大众传媒是以商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载体,某些媒体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用低级趣味的内容吸引受众,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应有的休闲娱乐和教育,甚至对人的发展有消极影响。尤其是对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影响恐怕是致命的。

1.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认知的主要来源。与以往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籍、报刊不同,当前青少年获取知识更多的依赖于电视和电脑,并且这些媒体在其认知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海量信息、多元、互动的网络传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成为青少年离不开的亲密“伙伴”,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2.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80”“90”后成为独生子女,并普遍受到长辈的溺爱,在其成长过程中更多地缺乏玩伴和与同龄人的相处和交往。他们主要通过电脑、电视、手机、互联网等获取知识和进行人际交往,以满足其社会生活的需要。据调查,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中有近90%是从大众媒体中获得的。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正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3.伴随电视、电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由于在其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受到大众传媒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缺乏辨别能力,把所见所听当成正确的道理,面对事物时少了自己的思考,对事物缺乏辨别力。尤其是沉迷于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青少年,失去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不是选择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而是更多地依赖虚拟世界的角色扮演来达到自己的心理满足,从而逃避现实生活。这种情况使得不少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倾向于机器化,减少了表情和亲情,造成新的精神空虚。

4.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其在这一时期通过大众传媒认知的社会,是在实质上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尤其是在溺爱中成长、缺乏必要社会实践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唯美华丽虚化的社会情景影响,当自身的认识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必然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

二、进行大众传媒的素养教育成为重要的趋势和任务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影响的不断加深,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媒介素养教育的分类媒介素养教育从类别上可分为对非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两个方面。在对于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广大青少年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促使青少年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弄清楚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目的和观点,以及媒介通过各种制作技巧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

2.传媒素养教育是大众媒介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如今这个大众媒介的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应当学会了解媒介、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的信息所控制。大众传媒对人们观念的形成与行为的把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面对媒介提供的各类海量信息,人们出现了无所适从的情况,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媒介接触群体,在部分不良媒体的影响下出现了各类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制约外,还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大众媒体。

3.传媒素养教育将促进大众传媒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影响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新闻传播教育从以往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开始扮演学习型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有必要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和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水平,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水平,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树立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行为规范意识,促使大众传媒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4.传媒素养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利用媒介的能力

由于部分大众传媒自身信息缺少内涵和有效内容,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不足,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较差,面对海量传播的信息,不能有效透过表明信息去理解其本质上要传递的信息,容易被误导和蒙蔽。因此,通过传媒素养教育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及其传播规律有正确认识,并有能力分辨各类信息背后的意图,了解大众传媒的运行机制,培养良好传媒素养和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正确利用传媒的能力。

三、我国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的要求和现状

中国大陆的传媒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末,传媒素养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国大陆。但是,传媒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应用进程比较缓慢,更多的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引入方面,而缺乏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有效实践。

1.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提升了解传媒信息的本质和形式、以及综合分析辨别的能力,正确看待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是否合乎法律和伦理。提高运用传媒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的基本能力;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促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鉴于当前大众传媒日益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对人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去。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工作,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其不同的教育阶段能够由浅入深地不断增强媒介意识,不断提高分析和鉴别各类不同信息的内涵、不同形态媒体的特性及品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判断和认识大众媒介及其传播内容,有效把握、理解、运用大众媒介。通过在各级教育体系开展媒介教育,能够确保我国媒介教育的迅速普及。由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因此要加强教材的开发,师资力量的培养,为后期传媒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3.推动我国媒介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的转化

有必要对中国媒介教育进行学科整合,媒介素养教育必然依托在媒介教育的基础上,关注媒介教育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做出积极反应,采取必要措施,从媒介制作技能和方法的教育,转向提高大众对于媒体传播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反应能力等的提升。推动我国媒介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转化,全面提高中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4.为传媒素养教育搭建平台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13篇

一、户外电视媒体的受众分析

户外电视与传统电视有如下相同点: 受众人数多、受众组成复杂、分散且匿名等。但具体来讲又有不同,请看下表:由上表可以看出:

1. 从收视人群看: 传统电视的受众以家庭为单位,比较固定。手机电视的受众是拥有手机的个人。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受众是偶聚在同一空间的流动人群。这些受众基数大; 流动性很大。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得乘客处于一种强势媒体压制之下,被迫接受信息的状态,其好处是信息得以高度传播。而且受众组成成分复杂,除了学生以外,一般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构成了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些人也是社会消费的主流人群,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这成为户外电视吸引广告商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从受众的收视空间和空间看: 传统电视的收视空间为固定的家庭空间,时间很充裕; 手机电视的受众在任何空间都可以收视,时间更加充裕、自由; 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收视空间都是开放的,但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空间又随公交车的移动而移动。公交移动电视处在一个封闭的收视收听环境中,然而它又是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传播环境中,收视环境很局限: 乘客在公交车上的停留时间短暂、随机性大; 公交车常常很拥挤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阶段,车内后面的乘客常被阻挡视线,在比较嘈杂的报站声、谈话声中容易产生烦躁厌倦、紧张戒备等的心理。

3. 从受众的收视方式看: 传统电视的受众可以在固有的多个频道进行选择,具有一定的主动选择权。而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节目内容,不但主动性很高,而且具有一定的互动和参与机会。但手机电视受到手机质量和技术的限制,很大一部分手机用户享用不到手机电视的好处。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为单一频道,受众只能被动接受。随着移动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公交电视的接收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户外电视的传播效果

1. 手机电视的传播效果。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一些互动性和参与性,一个手机用户就是一个终端,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政治观点和,但同时也是信息者和传播者。他们构建出一个比互联网更普及的网络,呈现出“人与人直接对话”的优势。通过手机传播使各种信息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人际传播网络和大众传播网络中,而社会信息的流动既能通过手机传播进入广阔的人际传播网络,又能将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信息流动传递到传统的传播媒介系统中。手机电视的信息传播稀释了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信息流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进而大众媒介将转换为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手机电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屏幕小,清晰度不高,电池寿命短,网络传输速度低,接收终端技术不够成熟、使用资费过高、节目内容匮乏等等。尽管手机电视出现以来期望值一直很高,但其实普及率很低,传播效果不大。

2. 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传播效果。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的垄断性传播,使受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选择电视频道和开关电视的可能性。因此,它们的传播是属于单向传播,没有受众的及时反馈和参与互动。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缺乏新媒介普遍具有的交互性特征。受众置身于车内,只能按照公交移动电视公司安排的时间和内容去收看。而公交移动电视公司将遥控器从受众手中收回,受众只能按照电视播出的节目从前到后的播放次序观看,手里仅有的一点主动权也被收回,完全出于被动接受状态。频道单一、节目播出的顺序固定,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主动权丧失殆尽。缺乏互动、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传受双方的沟通障碍,不利于传播者把握受众的心理,信息传播出现断裂,信息传播系统运行大受影响。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忽视了受众的反馈,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三、户外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户外电视与传统电视相比有一些新的特点和优势,它们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视传播中的不足,同时也对传统电视构成一定的冲击。

1. 户外电视弥补了传统电视的不足。保罗•莱文森在他的《数字麦克卢汉》中提到“补偿性媒介”的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的理性选择。简单地说,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的某一种缺陷的补救和补偿。户外电视就是对传统电视的一种补救性媒介: 传统电视只能在家庭的固定环境进行收看,不能在户外环境或者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收看,户外电视的出现就可以弥补人们离开家庭后的收视空缺,是对传统电视的补救和补偿。

2. 户外电视对传统电视构成冲击。“户外电视是一个‘去碎片化’的过程,通过对移动空间的挖掘,让受众全时空消费,移动电视和手机等媒体可以共同利用的终端会使 PDA 的传送功能愈加强大。”“现在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门槛越来越高,许多企业和品牌无力进入传统电视媒体,就会流向电台和户外媒体,从而造就了户外广告爆发式的增长。”致使户外电视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到与传统电视的竞争中,挑战传统电视的市场,这种变化可能是颠覆性的。户外电视尤其是手机电视让观众的参与意识和自主互动性越来越强,使电视更加大众平民化。比如受众接收到一个较好的节目,可以下载、转发等或者进行意见反馈,真正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而不是单纯被动接受。“传统电视老龄化倾向严重,年轻受众正流向新的电视媒体;80 年代后的观众将是新一代电视媒体的受众主体。”这部分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更为活跃,更富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他们将成为新一代电视媒体的主导者、推动者和主力军。

四、户外电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户外电视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户外电视节目内容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第一,节目结构不合理,广告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在公交移动电视上,人流医疗类广告泛滥,让人既疲惫又感到厌烦。对此户外电视应注意调整各种节目类型的比例和编排形式,扩大节目信息量,多增加新闻资讯类节目等。尤其是公交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必须强调公益定位,淡化目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第二,播出的节目具有滞后性,而且重复率高,缺乏新鲜感。对此应该调整节目循环次数,使受众最大限度地接触最新的有用讯息; 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性建立专业制作团队,依照不同受众的需求制作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利用民间力量,搜集优秀节目播出。第三,节目移植痕迹较重。例如公交移动电视,其节目有专门的公交移动电视频道和为公交电视全力打造的巴士在线等,但是其所播出的节目来源大都是直接从电视节目中间接取材,或者从网络中获取资源而来。这就造成了所播出的节目适合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观看,而不适合公交移动电视这一特殊环境播放。

2. 户外电视的技术方面还有待继续开发。手机电视技术上存在的缺陷有屏幕小,清晰度不高,电池寿命短,网络传输速度低,接收终端技术不够成熟等等。公交移动电视存在信号不稳定、画面清晰度低等问题。对此应该进行技术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力图呈现给观众最完美的电视视听形式。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14篇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困境

(一)传统媒体的下行压力

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的挤压下,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在极度地萎缩。这种危机不仅涵盖了纸质媒体,而且蔓延到包括电视和广播在内的整个传统媒体。报纸的零售、电视的开机率持续下滑,必然带来广告上的压力,增加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上“断炊”的风险。由于传统媒体的发展不景气,势必影响到新闻评论的发展。

最显性的影响就是传统媒体中大量的优秀员工跳槽到新媒体或从事其他行业。一些媒体中的评论人才在逐渐流出传统媒体,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创作队伍受到了削弱。

(二)缺乏时效性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归根结底,新闻评论还处于新闻的范畴下,这就必然需要强调其时效性,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发出媒体的声音和观点,表明立场和态度。

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新媒体则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青睐。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进行编辑制作,特别是新闻评论,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分析过程,评论写作过程可能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就使得新闻评论的滞后性与受众的“翘首期盼”的答疑解惑形成时间上的矛盾。

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而这样的“舆论空窗期”,却成了各种谣言的井喷期。受众往往缺乏耐心,容易被一些别有用途的消息或评论所牵引,形成对于某事件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要想更正受众的错误观点,消除错误观点的影响,重新夺回舆论阵地,传统媒体往往需要耗费更大的精力,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单线传播,缺乏互动性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也希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但是传统媒体的最大缺点就是单向传播,难以满足受众的表达欲望。虽然也有些报纸和电视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渠道,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其原有的价值就被弱化了。网络平台上的微博、微信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互动场所,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相比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新媒体在对受众信息的处理与答复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加畅通且对等信息交流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完整的媒体体验,参与感更强。同时,新媒体平台也为受众之间搭建了互联沟通交流的渠道。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受众在品读某篇新闻评论或许会产生疑问甚至是异议,由于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评论员,这就势必使得受众转向新媒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进一步消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价值。

(四)精英话语受质疑

自康梁时代的“文人论政”,到如今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话语表达,社会话语权通常是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在传播意见性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挑战的权威性。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评论员,主要是精英阶层的“三高”意见领袖(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或是专家学者,或是领导阶层,这些人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科学的视角和看法,同时也掌握更多的某些方面的权威资料,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所表达的意见性信息,更多的属于精英文化。

而在Web2.0时代,随着论坛、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技术平台的出现,受众自我表达的渠道多样化和便捷化。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借助新的技术平台各抒己见,先于传统媒体发表意见性信息。同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以消极对待的方式“逆反”地去解读精英文化,例如“砖家”“叫兽”等变异词汇的流行,说明大众已不再对精英文化“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身的观点和意见。新闻评论的主体由职业评论员变为由精英代表和普通公众平等分享,从而构建新的公共话语空间。

二、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突围

(一)增强新闻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

信息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同时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的问题也相应而生,它们分散、浪费人的注意力,很容易使人处于被动感知、消极接受的状态,导致受众迷失自我。新闻媒体在提供信息上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已丧失了其优势。

我们应看到,现在的信息社会已经不再缺乏信息,而更多的是缺乏判断力资源,也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①在这方面新闻评论就有着天然的优势,传统媒体应该依托新闻评论竭尽全力地为受众提供正确的观点,引导受众去判断、去分析,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更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在传统媒体发展中,很多人鼓吹“渠道为王”“经营为王”,但是无论怎么转型发展,在这两个方面都不足以与新媒体抗衡。传统媒体在做好信息报道的同时,应该做好新闻评论,生产非同质化的优质内容,掌握好社会话语权。传统媒体应该重新审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传媒的重要武器,以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二)积极拥抱新媒体,形成评论矩阵

新媒体作为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在任何传统媒体的发展转型中都已无法回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其中汲取养分,扩宽自己的发表渠道。

以《人民日报》为例,通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初见规模的评论矩阵,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中,通过“你好,明天”“微评论”等栏目发表短小精悍的微型评论,体现出微言大义、口语化表达、立场鲜明、善用修辞等特征,在坚持权威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与民众“协商式对话”的范式,在字里行间强调公信力与责任意识。②同时,在微信平台上创建“人民日报评论”的公众号,在每天推送高质量的评论文章之外,通过“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评论版”“评论员文章”等栏目,既与《人民日报》的报纸版面的评论对接,又发挥平台优势,添加更接地气的评论栏目,鼓励民众参与对话。

(三)鼓励受众参与,汇聚群众智慧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各种自媒体使得受众能够很便捷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不可能有“皮下注射”的效果产生,受众表达信息的渴望使得受众寻求各种途径主动发出声音。同时,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得民间存在很多极具利用价值的民间智库。这是新闻评论发展的后备力量,传统媒体应当主动为受众提供发表平台,鼓励受众积极参与评论,共同探讨新闻事件。

例如,《新京报》评论部出品的微信公众号“沸腾”通过“超级实习生”这一活动,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新闻评论的创作中来,每天都能收到几十篇的新闻评论稿件,编辑们通过筛选择优在其公众号“沸腾”中发表,优中之优的作品还会发表到《新京报》的纸质报纸上。同时,择优录用优秀者到《新京报》评论部进行实习。

这一活动带来良好的社会反响,不仅为广大学生受众提供发表平台,更多是给他们带来了激励,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创作的激情。对于《新京报》而言,不仅获得大量优秀文章,增强其评论的深度和广度,更为其评论部发现和挖掘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四)打造有影响力的知名评论员

在媒介融合时代,“粉丝经济”的强大力量已经毋庸置疑。传统媒体不仅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也要打造知名评论员。知名评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评论文笔,为传统媒体带来忠实的受众群体。因而,要鼓励传统媒体评论员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与受众开展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

在打造知名评论员方面,凤凰卫视可谓是独具特色,成功打造出了“风云名嘴”阮次山、“理性文人”邱震海、“针锋相对”何亮亮、“大话先生”马鼎盛、“港式书生”梁文道、“财经大亨”石齐平等一大批广受好评的知名评论员。他们的存在,使得凤凰卫视的各档新闻评论节目都拥有相对不错的收视率,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像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中国青年报的曹林等属于此类。

大众传媒的缺点范文第15篇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本文主要指英语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基本形成多语种并用、多种媒体并存的模式。就语种而言,已形成以英语为龙头、附以40多种其他外语并重展开对外传播的格局。1981年以前,我国对外传播的媒体主要以电台、通讯社和杂志为主,现在报纸、电视和互联网迅速跟上,基本形成多种媒体并存的格局。[1]

尽管如此,我国英文媒体在外国受众中的可信度仍较底。笔者去年在上海的外国人中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来华的外国受众中真正相信我国英语媒体的人数所占比例还较底,只有25%左右(见表1)。当然,完全不相信的比例也不多,为15%。而大多数的受众(60%)持谨慎态度或不想发表意见。这说明他们还不完全信任我国的英语媒体。

来华外国受众对我国英语媒体的可信度你是否相信中国英语媒体人数/百分比

相信16/24.2%

不相信10/15.1%

既相信又不相信(持谨慎态度)30/45.4%

不想发表意见10/18.2%

共66人

我国英语媒体的可信程度不高会直接导致我国英语媒体目前的传播效果相对较差,或者说还不够理想,无法在国际舆论中享有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影响力。(张振华--加注)这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新闻业务看,我们的新闻报道选择针对性不强。前部长朱穆之对此有个形象说法:你想说的都说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说(朱瑛璜语—加注)。此外,由于受到我国目前政治体制的影响,我们新闻报道方式因过分强调正面报道而缺乏全面性,因而相对于国际受众来说我国英语媒体总显得较片面和不可信。

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我国英语媒体的传播效果相对较差主要与我们缺乏对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心理的研究有关,集中表现在我们对国际受众定位问题上。

二、我国忽略国际受众心理研究的成因分析

我国在国际受众定位的问题有过波折。在“”以前,我国对外广播的受众基本上是政治上的中间分子,即对我国了解不多,甚至对我国还有许多疑虑但并不敌视的人。“”期间,这种观点被认为是“中间听众论”、“迎合资产阶级”,而把马克思主义左派“确定为主要的受众。结果失去了许多受众。据统计,国际台(那时叫北京电台)听众来信量曾在1965年创下28万封的记录,但到了“”期间,跌到2万封以下。[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已基本排除“左”的影响。但现在我国对外传播的受众定位有两大趋势值得注意:首先,我国英语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受众定位的趋同倾向较明显,一般都确定为:境外受众(外国人和华侨)、境内外国受众(以工作、学习和旅游为目的)和国内受众(主要以外语学习为主)。因此,我国对外传播各个媒体的国际受众缺乏个性化。此外,虽然各大英语媒体也有受众的反馈渠道,但其外国受众调查还缺乏专业化操作,基本上由各媒体自行展开,而不是由独立的调查机构来进行。即使获得了一些受众调查结果也往往不对外,处于一种“保密”状态,对提高传播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中国日报》的常务副总编黄庆认为,目前许多英语媒体不敢或不愿做受众调查,因为调查的结果可能会使媒体本身难以接受。[3]当然,缺乏有效资金也是受众调查较难开展的另一个原因。客观上,国际受众的调查费用比国内受众调查会更高、更难。这些都使得我国对不同英语媒体的外国受众的心理状况以及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可能进行系统化、程序化的研究,因而较难对国际受众进行正确定位,还未形成非常明确的受众群。换言之,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有时还存在靠“拍脑袋”来决定国外受众心理状况和需要的现象。(加注--陈静溪语)由此产生的新闻报道,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加强国际受众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和作用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之所以忽略对国际受众心理研究主要与我们内部体制政治化程度较高有关;同时也可以看出我们重视并加强对国际受众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和作用。

1.加强国际受众心理研究是我们尊重对外传播规律,突出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表现。

我们在中文新闻报道中出于对国内稳定大局出发,应该突出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一方针,笔者认为应该提倡。但是我们的对外传播主要是针对国际受众,其影响力主要针对非华裔的外国受众为主(至少在理论应该如此)。尽管我们可以列举百分之一百的理由来证明我们现阶段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方针的必要性和在中国的现实性,但是如果多数国际受众不接受或者不喜欢“我国英语媒体塑造的基本上是正面形象,舆论一致和基本没有批评意见”[4]这一印象,那么我们的英语媒体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说明我们的对外传播报道方针必须必须遵循对外传播的规律,适合不同国际受众的特点,

当然,这不是说在对外传播中我们不能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但这必须以我们对外传播是否有效果为前提,要看我们对国际受众心理状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

2.了解国际受众心理可以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要解决我国对外传播不够理想的必由之路。我国的英语传播媒体主要是针对国内外国际受众和国外华裔。上文中提及我国英语传媒之所以效果且佳是因为我国的英语报道缺乏针对性。那么我国的英语报道为什么会缺乏针对性呢?笔者认为还是因为我们对国际受众的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缺乏足够的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国各种英语媒体的各自的受众心理状态是我们目前的当务只急。

只有当我们在了解了国际受众的心理状态后,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受众的信息兴趣和信息需求,进而改进我们的报道方针和报道形式去满足国际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当我们的英语媒体能满足在国际受众的信息兴趣和信息需求之时,也是我国英语媒体取得良好效果并扩大国际舆论界影响力之际。

从某种角度讲,国际受众的心理研究也事关增强我国英语媒体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事关我国英语媒体的发展和生存问题。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将显得更为明显。

3.了解国际受众心理还可以时时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一枚自我检测的镜子,可以使我们不断从这枚镜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预防在国际受众中出现一些逆反心理的出现。这里的逆反心理是指国际受众个体违背传播者意图的心理活动,表现为情绪抵触和反向思辩。[5]我们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过去(如“”中)说过不少假话、大话,使我们的媒体(包括英文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结果现在在国际受众(尤其是西方受众)中出现较严重的逆反心理,把我国的英语媒体传播当成完全宣传,不相信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即使我们是客观、真实的报道,但国际受众总表示怀疑。我国英语媒体的效果不佳和近20年来出现的连续不断的反华浪潮可能都与这种逆反心理有关。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了解和把握国际受众心理是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性。

四、国际受众的心理特点和分类

新闻受众心理(包括国际受众心理)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新闻受众的心理一般具有四大特点:即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和差异性。[6]这些心理可能都与受众心理的共同特点: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和求短心理等有关。[7]

但笔者认为国际受众的心理还有其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其跨文化和跨国界性。这就决定国际受众的心理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是不以对外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种的主观的客体。其次,国际受众的心理还具有难确定性。他们一般生活在在异国他乡,远离我们的英语媒体。所以,要正确了解国际受众的心理状况并非易事。况且,国际受众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使得精确把握国际受众的心理变得更难,也给我们改进对外传播报道带来一定的困难。

[page_break]

我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受众可以根据国家、年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分类。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受众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海外华侨和华裔:他们虽然身居海外,但中国文化的渊源和华人在政治上的从属地位使他们与中国无法分离。他们会接触各种所在国的媒体,但也愿意接受来自我国的媒体信息。他们对待一些反华言论一方面会觉得感情上无法接受,但同时他们也会认为这些西方媒体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国国内某些方面是应该作些改进。总体来说,他们内心希望中国能强大,渴望了解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因此我国的英语媒体在这类受众中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非西方国家的受众。由于没有政治偏见,他们对中国相对较友好,偏见也较少。

对待西方媒体中对中国的报道,他们不会完全苟同,会采取较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国。当然他们对待我们的问题也会实事就是地指出。只要我国英语媒体报道方针应运得当,传播效果应该不会太差。

3.西方国家受众。由于长期受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议题设置的影响,又加上对中国情况缺乏了解,或者能了解中国的渠道较少,他们一般对中国总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所以他们对西方媒体中对中国的报道(不管是否真实)基本上认同,而对我国的英语媒体报道则拥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对我们的报道还会出现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在这类受众中的传播效果相对会差一些。但是由于现在国际传播界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客观上我国的英语媒体所针对的重点对象也应该是西方国家的受众。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英语媒体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五、如何把握国际受众的心理状态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们要能把握国际受众的心理状态,既要了解他们的一般特点,更要熟谙他们的特殊性。只有我们努力学会去把握国际受众的心理状态,才能主动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改进我们的英语报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就目前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中对新闻接受者的心理分析也同样适合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国际受众心理分析。[8]对我们有效把握国际受众的社会心理活动颇有启发。

1.国际受众的自我形象:国际受众中每个个体在其所在社会中的角色、态度、价值观的感知等因素,构成了这个个体在接受传播时的心理定势,决定了他或她接收或拒绝某种新闻信息。这些自我形象的形成与国际受众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传播体制有密切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对外传播工作者在熟知国际受众的语言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国际受众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和传播体制以及他们对国际受众的影响,即国际受众的自我形象问题。这样才能找到我们对外传播的切入点。而这一切入点对我们有效的对外传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国际受众的个性结构:指国际受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等对国际受众的影响。这方面对我国对外传播具有较大的现实性。上文中,我们提及我国的传播媒体现有的受众定位还不够明确,过于笼统。加强对国际受众的个性结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明确对国际受众的定位,进一步细化国际受众,确定有效的对外传播报道方针,加强我们的报道针对性,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

3.把国际受众作为公众一员:作为社会成员的国际受众在接收新闻媒体的信息时与接收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信息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这一问题涉及我国的宏观对外传播战略和英语媒体传播的关系问题。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对外传播只是英语媒体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其实,对外传播涉及到我国每个部门,其中包括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表明有时人际传播会起到媒体传播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对外传播的实践也证实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国开始逐步注重国家形象的塑造,并有意识组织国外的文艺演出、展览会、领导人出访和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1999年还花费500万美元的巨资在美国主要大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人际传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4.国际受众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指国际受众生活的社会、社区、家庭以及所归属的社群对其的影响。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人际传播的延伸,是人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际受众除了生活在一定的有形的国家体制之中,他们还归属其他非国家和无形的社群。而这些社群对国际受众接受外界信息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美国传播心理学家肖(Shaw)和麦科姆(MaCombs)的支持。他们在提出著名的媒体议题设置理论后又提出了议题融合的理论,并认为议题设置注重人们了解到了什么,或者至少是大众传媒所报道的事件在受众调查反馈中的反映;而议题融合则把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变为一个更大的社会知晓过程的一部分。议题融合理论认为个人会运用多种媒介与他人保持联系,并且认为与社群议题的融合是一个永不间断的社会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对国际受众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影响的大小和程度需要不断更新。[9]就我国对外传播的目前而言,这也是一个了解国际受众的非媒体舆论场的问题,

六、结束语

总之,加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的心理研究主要是为了使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做到为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英语媒体能真正发挥作用,既能改变国际受众的态度转变,同时能有效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尽管这需要较长时间且难度也较大)。这样,我国英语媒体才能逐步融入国际舆论界并扩大我国在国际舆论间的影响力,并使之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比配。

注释:

[1]张振华,个人采访,上海,2000年4月14日。

[2]夏吉宣,1999年11月,浅谈国际广播在信息社会的地位,国际广播,8页。

[3]黄庆,个人采访,北京,2000年7月26日。

[4]郭可,2001年,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未出版论文。

[5]秦绍德,1993年5月,宣传心理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26页。

[6]刘京林,1997年6月,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页

[7]汪新源,1988年10月,新闻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