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针对性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用”。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①

1 突出课程任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一是认知时事。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知国内外形势,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提升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二是认同政策。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激发投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三是认清趋势。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形势的趋向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

一是突出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内容常变常新,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但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讲给学生,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就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内在地贯穿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现代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其关键是看其能否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而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偏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显著。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诉求、人格完善及道德品质。在“中央16号文件”指导下,在“形势与政策”内涵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出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有意识地注重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再造,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功能的内在诉求,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3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其一,“注重主体性”。当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满堂灌”,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尽管每次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课堂讲授也能“声情并茂”,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讲课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原则,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即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下转第114页)(上接第45页)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主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精神的主动内化,以及主动探究等形式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一种模式。

其二,“注重实践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实践性教育内容和形式。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案例教学、座谈会等,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给大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师生开展直接的交流和研讨;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参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调查或暑期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在感知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同时提升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创新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向

专题化教学,就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内在的特点与人文精神内涵,围绕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遵循课程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理论专题,进而围绕各个理论专题确立教学方案并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及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标准观察分析形势。

主题性实践教学,是为弥补专题化理论教学的缺陷而设计的,专题化理论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不够充分,在引导学生能动感知和体验社会与生活方面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主题性实践教学就是依据设定的理论专题,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来确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知社会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效显著。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动统一的关系。采用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模式对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上的说教而脱离学生现实关怀的弊端,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灵活的空间,进而实现理论说教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司〔2004〕13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52 ― 03

一、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三次重要演进。

形成于1985年至1987年间的“85方案”俗称“两课”,即高校的公共政治课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部分构成。“85方案”一开始并没有将“形势与政策”列入其中,但198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专门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回乡见闻座谈会、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和学生座谈、报告等方式,有针对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紧接着,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又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2〕

然后是1988年5月,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课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将“形势与政策”划归到思想教育课程,其独特之处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同时,该文件还就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安排、师资、教材和经费等诸多方面给出指导意见。譬如,在教学内容上,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和需要出发,不刻意追求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安排上,“形势与政策”要列入教学计划,合理地排入课表;在师资配备上,形势与政策课主要由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承担等。〔3〕应该说,这是“85方案”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功用和管理所做出的最全面表达。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这次会议决定将邓小平理论写进,与马列主义、思想一起,同为党的指导思想。为落实相关精神,1998年6月,教育部对“85方案”进行了调整,公布了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即“98方案”。遗憾的是,“形势与政策”并没有在这次课程调整中列入进去。直到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ρ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4〕引人注意的是,该通知首次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诸多细节提出了硬性要求。譬如在教学管理方面:按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开课,本科学生修2个学分,专科学生修1个学分。应该说,这是“98方案”实施以来国家就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所的最为详尽的规范性文件。

2005年2月,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05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05方案”并没有掰为两个部分,而是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不同于过去方案的事后补充,“05方案”一开始就把“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课程的一部分,只是具体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办法,“05方案”要求仍然按照2004年的相关文件精神执行。

可以看出,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逐渐明确和具体:一是“形势与政策”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必修课,各高校都应开设;二是区别于其他几门公共政治课,“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外形势,深入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与误区

“05方案”实施至今已十年有余,应该说,它对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功不可没。按照教育部专家顾海良教授的说法,“05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这三个方面结合为一体的教育,切实增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5〕基于顾海良教授对“05方案”的思路概括,如果我们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门课程按照理论类、历史类和现实类进行划归,形式与政策课无疑应当属于现实类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感决定了它不能被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取代。原因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凸显出以下几点。一是政治性:政治性就是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共同属性和重要属性,说其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人的问题,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命门。二是政策性: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它会用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去观察形势和出台政策。换言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会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国事活动的宣讲和教育。三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是其政策性的应有之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一般都是根据当年的热点和大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形塑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虽不难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知易行难、不好把握,很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之中。一是课堂讲授重说教、轻分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意味着课堂讲授有纪律,但并不等于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只能一味的说教。一定深度的理性分析必不可少,否则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就变成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点缀。二是重政策宣传、轻现实案例。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只有报告、讲座和座谈会;形势与政策课老师不能只是读报纸、念文件和放光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形势与政策教育更要渗透课堂内外、行走途中和人际之间。三是重网下话语优势的建构,轻网上舆论阵地的拓展。就高校学生而言,网络和他们如影随形,网络话语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略显迟缓和落后。

一旦陷入`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就大打折扣。诸多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一些高校至今还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开设这门课程,或者即使开设这门课也比较随意。〔6〕譬如,“05方案”要求本、专科学生每学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并建立成绩档案。而实际上,有的高校并“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进教学管理系统,没有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安排在正式的课表上,使得形势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时间”。〔7〕显然,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目前现状来看,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好的方法和举措,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

举措

早在“85方案”实施期间,国家教委就发文(教政〔1996〕9号)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领导,把它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8〕后来,不管是“98方案”的实施,还是“05方案”的推行,中央文件都就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指导意见。当然,改革永远在路上,“05方案”就是对“98方案”的改进,而在“05方案”之前的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专门下发通知,强调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在此,笔者也不揣简陋,提出一些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举措,以供探讨。

(一)培养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分担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的有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和少数党政干部,各路人马参差不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次演进,其重要特征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向整体性方向发展,是整体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单就“形势与政策”而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单学科背景和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捉襟见肘,机械说教或简单背书也在所难免。因此,在师资队伍上,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基于多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宽广视域,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可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在形势讲解上要有案例分析或个人经历介入

要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理论、历史和现实教育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而一味地播音式说教,更不能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而单纯地就形势谈形势、就政策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形势与政策教育更是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来进行。深入浅出的形势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时,如果能结合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学生就不会觉得空泛和遥远;如果任课教师能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作现身说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同步提升。

(三)在政策宣传中要呼应现实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众多政治和社会现象扑朔迷离,让大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冲击和洗刷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阶段,国内外不良政治倾向的席卷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拨云见日的政策宣传必不可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倍感困惑的现实问题和普遍关注的焦点并加以正确有力地引导,从而深化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身体会我国的各项政策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宽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已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方式。通过互联网,老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视剧、大型纪录片、历史纪实资料等音像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博客、论坛和贴吧上,学生可以毫不拘束地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因此,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方式必须改变,应与时俱进地延伸到互联网上,积极开发和推广“形势与政策”的网络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MOOC)等方式给大学生开通一个了解政治、社会和获取可靠信息的便捷通道。

四、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全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责任守护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底色并保证校内教育教学和校外生活实际不脱节。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感就能极好地拉近大学课堂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强筋健骨的作用,这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意义上,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2〕〔3〕〔8〕 全面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5,132,136-137,175.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1.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形势与政策;有效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都在不断地涌现,引发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化,传统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逐渐崩坍,而新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地建立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统一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面对以上的任务和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正好提供这样的一种视角和思路,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论文中提出。随后许多学者进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化日渐成为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分支。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人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相关政治知识和规范,掌握政治技能,最终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价值观、态度和人格,做出正确的政治行为。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直接关乎着社会政治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知识的社会化。在我国,政治知识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奠定政治社会化的基础。

二是政治信仰的社会化。政治信仰是反映个体政治特性的心理状态,政治信仰的社会化是个体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基础上,从心理层面认同和接受所掌握的政治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在我国,培养社会个体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仰是政治信仰社会化的主要目标。

三是政治情感的社会化。政治情感的社会化主要是培育社会个体对政治体系、人物和活动等的内心认同感。在我国,此种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指培养社会个体热爱祖国,拥护国家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

四是政治能力的社会化。政治能力主要是指保证政治方向不偏离国家的要求,能够从事和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在我国,政治能力的社会化不仅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要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建言献策等。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2004年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各大高校开始配备师资队伍,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多数高校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

(一)专业师资队伍不足

在部分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比重较低,往往是以党政干部和辅导员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由于是兼职教学,其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教学,更谈不上在课程科研方面的取得一定的成就;其次,部分老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不符合教学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充分,有时仅凭个人经验来完成教学。

(二)教学内容欠缺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偏重时政类,要求必须贴近现实和社会,其教学内容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时效性较强。教学时不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理论武器,还要联系国际国内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关注的一些事件和现象。对其进行正确的解析,透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认识。然而,很多时候因为课程时效性较强的特性,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一般根据授课老师的安排,如果有些老师备课不充分的话,这种授课的效果就难以保证,甚至是流于形式。另外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不紧跟时势,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定期更新,那么《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就丧失其针对性。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效果不明显。此外,光靠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堂互动,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的情形,对于其加深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动向,全面掌握相关领域的政策知识有着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不出实践育人的效果。

(四)考核标准过于简单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其考核标准也难以统一,往往是依靠各自老师经验安排自己的考核,考核大多是以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而这种课程论文普遍抄袭率较高,很多时候都是复制网上的内容或者期刊网等。这样造成老师很难从课程论文中分析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的举措―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还有不少需要修正和完善的地方,那么引入政治社会化理论和方法很有必要。运用政治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政治知识和信仰的内化规律,利用政治社会化的方法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和锻炼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最终教育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种提升其有效性的举措: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考核评测形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课程有效性的关键举措。根据政治社会化理论,首先从结构上要建设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辅导员队伍和党政干部作为补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且教师队伍必须保证相对稳固,能够保持教学的持续性。其次,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上看,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务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敢于担当,富于责任感。同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哲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最后,还要增强在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选择正确的考核评测方式能对教学效果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一是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可以采用开卷考试加课程论文的形式,再结合平时对出勤、讨论、作业等环节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二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评测,建立完善的评测体系,促使教师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

依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论》等相关教材,以学校为单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时势背景统一备课,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其对学生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可以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加强公民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专题报告会、主题辩论、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授课教师要注意过程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扩大教学主体,拓宽教学途径

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主体,可以将教育空间扩展至家庭、朋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利用它们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洞察学生政治态度和行为,与学生进行“线上”教学,缩短时空差。另外着重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踊跃参与到课程教学。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邀请社会优秀人物,如优秀共产党员、人大代表、知名企业家等来校讲学,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现状等。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走出去,以暑期“三下乡”和其他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宇波.近年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2).

[2] 赵丽.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05).

[3] 向发意,张晓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2).

[4] 张雪梅.谈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方法 政治素质 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首开于1987年,是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做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体内容的基本载体《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如何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党委宣传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保证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但当前有些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口头上重视,缺乏实际行动。

2.教学组织领导不力

《形势与政策》课应纳入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础保证。但目前,不少高校开设此课并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在管理上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严格,有些高校随意减少教学时数,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有些高校因为没有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对该门课的学习成绩的评定,导致学生学习上甚至教师教学上的放任。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大话、空话、套话多,案例少,针对性不强。目前,不少学校教师授课仍然采用“一本讲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单调、呆板,以说教和灌输为主,不能解决学生关注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在《形势》课教学中,应该主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但实际上,理论教育在有些教师身上变成了理论说教,照本宣科,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纯地放录像、看光碟无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和认知能力。

4.师资队伍发展较为薄弱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师发展目标不明确。在现实中造成了对教师队伍素质、价值的误读,不少学校普遍缺少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多数采取专兼结合或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课为主的教师队伍。部分教师授课经验不足,教学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造成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使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想不稳,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5.缺少优秀教材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但教材内容有的往往是滞后的,不能全面反映时效性,缺乏吸引力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原则

1.全面原则

我们在进行形势分析时,吃透中央的文件精神,善于把握社会矛盾的全面,将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联系起来,经济形势与政治形势、文化形势联系起来,做到统揽全局,高屋建瓴。

2.目的原则

即分析形势要有目的,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我们授课的目的不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而且要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内容。

3.方法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我们应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平面和空间、课内和课外的几个结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初探

1.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制度

机制是根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形成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师资是人力支撑。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还要加强教师科研能力。

2.加强对学生的的全面考核

(1)论文撰写。由学生在教师指定的选题范围内选作一题,要求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和说明问题。教师通过论文的撰写情况来给予评分。

(2)课堂讨论。作为评判学生的一个方法,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探讨问题来给予评分。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3.做好教材改革和内容更新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事性特点,使其教材的变动频率成为所有教材中最快的。《形势与政策》课是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认同为教学目的。它要求把握新情况,回应新问题,不能空对空,更不能滞后于事态发展。强调面对活生生的现实,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现实、更有效,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形势与政策》课可充分采用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声像教学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由于形势政策教育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可避免要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宣传部门的相关宜传、教师自身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有选择地让学生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充分运用和调动相关资源,为学生创造好的氛围。

总之,面对着一个迅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它的客观规律,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才会自觉地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字[2004]13号).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 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知》对高校政治理论课进行了重新调整, 明确指出开设四门必修课,同时也必须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 号)对有关问题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 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并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加强建设。这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部署,也显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地位。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基本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包括形势和政策两方面的内容,形势指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和国际国内时事的发展趋势,而政策是指党和国家指导人民从事现实活动的奋斗目标及其重大举措和行动准则。所以这门课是关于社会发展新时期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政策的教育的时效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意义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分析时事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第二,引导学生熟悉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 引导学生明确基本的原则立场,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三,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遇到的挑战

(一)对《形势与政策》课思想上不重视,组织领导不力

少数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直接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本人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学校主要任务是抓教学,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抓好就行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可有可无。有的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不算学分的也不考核的。而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占用了学习时间, 但是却没有学分, 所以学习没有重视起来。还有有些高校减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数。

(二)教师参差不齐,教学水平偏低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专职教师承担、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及由兼职教师承担等形式,其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方式最为普遍。《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上好非常难。由于各高校之间和各校内部的教师参差不齐, 部分老师专业水平不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老师, 许多教学任务都由辅导员或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担任, 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 从而导致了授课效果的参差不齐。

三、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需进一步引起思想上的重视,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加规范

要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高校的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中,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把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进行建设。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就建立了一个在学校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和各院系通力合作组织运作的有效机制,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保障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一一落到实处。

(二)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坚持两个结合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特的课程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两个结合,增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一,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教育相结合。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社会热点问题是他们最关心最盼望了解的,同时这些热点问题也正是《形势与政策》课关注的核心内容。但热点问题是具有极强的瞬时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着重探讨的应该是热点问题里面蕴含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探究热点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矛盾。利用生动鲜活的热点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在效果上可以事半功倍。第二,知识讲授与政治立场教育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形势、理解政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的工作重点, 在分析形势中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加强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在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及相关知识的同时, 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立场, 帮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会站稳立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41.

[2]庞艳桃.《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体系分析[J].设计与案,2007,(6):77.

作者简介: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多学科资源 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一、多种学科资源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作为校内公共必修课,每一位学生在讲座中感受到当前丰富而多变的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也会体会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而做出的政策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大学生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现实责任感。

1.形势教学的时代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分为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源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教育部社科司每个学期都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例如,2013年上半年教育教学要点就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分别列出国内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国内和国际教学要点,都包含多个层面的热点问题。国内教学要点有:学习十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2013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任务等。2013年上半年国内形势政策教学要点,包涵了经济部分、政治部分、社会管理部分等,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讲好这些专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功底。2013年上半年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认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学习十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阐述等。这些国际要点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相关学科。

每一期国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社会形势等,基本涵盖当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五位一体”的布局。每一期国际形势政策要点,包涵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等,基本涵盖国际经济规则、国际政治规则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态势。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学期都会讲述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军事布局的变化。通过单个经济专题的讲述,使学生明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大致走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需要分专题、分模块具体分析各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内外形势的现状和走势。形势教学的时代性决定了多学科资源在形势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2.政策教学的时效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在形势阐述的基础上,明晰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对国际形势做出的政策部署。讲述在党和政府在形势基础上的政策等一系列抉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衔接性环节。政策既包括原则性、理论性的大政方针,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党的十精神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等,也包括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做出的具体阶段性政策措施。

二、多学科资源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势内容讲授的多样性和政策内涵的深入性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学的特色。形势讲述涉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形势内容讲述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所讲的形势热点难点专题。

2.教师教学水平与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包括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大部分。政策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大学生明晰当前国家政策的选择、变化和走向趋势,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政策变化的初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变化的表面简单现象。进入新世纪,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的变化、选择和走势。

三、以多学科资源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升的路径

1.整合多学科资源,扩展多学科教师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展多学科教师结构,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虽然有多个学科的教师授课,但是整体而言,教师专业结构显得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需求,也不能满足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需要。高校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必须整合多学科资源,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资源投入,吸纳多元化专业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点非常鲜明,不同的专题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国内经济形势和特征专题,应当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模式。

2.加强教师自我提升与培训,提高形势政策教学质量

除了高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多学科资源的投入之外,现有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现有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实际工作,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增强。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可以按照不同教师的专业特色进行加强。教师讲授专题可以根据自身专长进行划分,然后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题讲授。这样以来,长期的教学实践会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使教师不断加强某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参与全国、各省组织的学术理论研讨会等,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特别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认知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8篇

面对以上的任务和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正好提供这样的一种视角和思路,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论文中提出。随后许多学者进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化日渐成为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分支。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人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相关政治知识和规范,掌握政治技能,最终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价值观、态度和人格,做出正确的政治行为。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直接关乎着社会政治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知识的社会化。在我国,政治知识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奠定政治社会化的基础。

二是政治信仰的社会化。政治信仰是反映个体政治特性的心理状态,政治信仰的社会化是个体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基础上,从心理层面认同和接受所掌握的政治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在我国,培养社会个体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仰是政治信仰社会化的主要目标。

三是政治情感的社会化。政治情感的社会化主要是培育社会个体对政治体系、人物和活动等的内心认同感。在我国,此种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指培养社会个体热爱祖国,拥护国家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

四是政治能力的社会化。政治能力主要是指保证政治方向不偏离国家的要求,能够从事和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在我国,政治能力的社会化不仅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要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建言献策等。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2004年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各大高校开始配备师资队伍,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多数高校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

(一)专业师资队伍不足

在部分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比重较低,往往是以党政干部和辅导员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由于是兼职教学,其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教学,更谈不上在课程科研方面的取得一定的成就;其次,部分老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不符合教学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充分,有时仅凭个人经验来完成教学。

(二)教学内容欠缺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偏重时政类,要求必须贴近现实和社会,其教学内容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时效性较强。教学时不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理论武器,还要联系国际国内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关注的一些事件和现象。对其进行正确的解析,透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认识。然而,很多时候因为课程时效性较强的特性,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一般根据授课老师的安排,如果有些老师备课不充分的话,这种授课的效果就难以保证,甚至是流于形式。另外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不紧跟时势,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定期更新,那么《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就丧失其针对性。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效果不明显。此外,光靠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堂互动,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的情形,对于其加深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动向,全面掌握相关领域的政策知识有着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不出实践育人的效果。

(四)考核标准过于简单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其考核标准也难以统一,往往是依靠各自老师经验安排自己的考核,考核大多是以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而这种课程论文普遍抄袭率较高,很多时候都是复制网上的内容或者期刊网等。这样造成老师很难从课程论文中分析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的举措―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还有不少需要修正和完善的地方,那么引入政治社会化理论和方法很有必要。运用政治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政治知识和信仰的内化规律,利用政治社会化的方法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和锻炼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最终教育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种提升其有效性的举措: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考核评测形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课程有效性的关键举措。根据政治社会化理论,首先从结构上要建设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辅导员队伍和党政干部作为补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且教师队伍必须保证相对稳固,能够保持教学的持续性。其次,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上看,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务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敢于担当,富于责任感。同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哲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最后,还要增强在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选择正确的考核评测方式能对教学效果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一是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可以采用开卷考试加课程论文的形式,再结合平时对出勤、讨论、作业等环节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二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评测,建立完善的评测体系,促使教师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

依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论》等相关教材,以学校为单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时势背景统一备课,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其对学生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可以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加强公民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专题报告会、主题辩论、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授课教师要注意过程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扩大教学主体,拓宽教学途径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内容 政策性 时效性在我国所有的高等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当前形势与国家政策的教育,我们通常把这门课程称为《形势与政策》课,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加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纷繁复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国内国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从表面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尽管如此,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具有相对稳定性,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把握好政策性和时效性,这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和时效性的含义。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它必须具备政策性和时效性的特征,那么对于政策性和时效性怎么理解呢?

要理解政策性,先要理解“政策”的含义。所谓政策,就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由此可知,政策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等所制定的政策都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在它的导向和规范下行动就具有政策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政策都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因而具有政策性。当然,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政策性。广义的政策性是指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所形成的导向性和规范性,甚至包括宪法和法律所形成的导向性和规范性。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别重要的课程,它必须具有导向性和规范,因此,它的教学内容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宪法和法律的精神,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这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

一般而言,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来说,它的时效性一方面是指有关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有关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主要包括最新出现的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状况、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状况和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及其变动状况。国内和国际的这些情况都必须是最新出现的。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周期来看,这个“最新”应该指的是半年之内发生的情况,最多不能超过一年。而且这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关注度和参考价值,属于国内国际极其重要的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或者探究在近半年之内、最多一年之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

二、政策性和时效性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大学教育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重要使命。其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正是通过教会大学生懂政治、识大体和勤观察、会思考等本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要懂政治、识大体,就必须领会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甚至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要勤观察、会思考,就必须敏锐观察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分析国内国际社会基本走向。这两者正体现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和时效性。那么,政策性和时效性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怎样,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政策性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灵魂和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教会大学生懂政治、识大体,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担负起这个使命。因此,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好政策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始终关注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以及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离开了这些基本方面,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而是讲故事或者听新闻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或者违背基本的原则,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基本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政策性,也决定了政策性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灵魂和根本。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创新模式 探究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60-02

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响应、教育部号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了“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近五年来,不断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探索,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创新方面,勇于实践,锐意创新,逐步构建了特有的模式。

1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有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是与学生工作和党委宣传工作等捆绑在一起,未作清晰的工作分工,有的直接归口学生处或者是党委宣传部;在教学形式上,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未纳入学校课程的管理系统,教学一般停留于大报告及讲座形式上,没有科学、统一的教学计划,也没有相对稳定、统一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制度。由于课程游离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以外,所以没有专职甚至固定的兼职教师,也没有相关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种非制度化、非课程化、非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由此也制约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1.1 从制度层面确保教育教学的规范化运行

2008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正式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隶属于社科部。社科部是在校党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下,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分工是:在党委主管书记直接领导下,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持制定和监督实施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负责教学和与教学相关的日常组织活动;教务处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全校教学系统对其进行课时、考试、学分等教学管理;各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兼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并且组织学生课外实践。团委、学生处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团委学生实践表彰活动与思政课课外实践成果展示形成联动机制。(如图1)

1.2 从教学资源的保障上规范教学管理

按照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超过16学时,1个学分。为了规范教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教学计划,统一排课,小班授课,以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育部春秋两季颁布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制定,并且根据时事热点和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确定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参考教材是指定,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教辅资料有时事报告杂志出版的音像资料和PPT课件。教研室根据《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相关的理论内容,统一制定教学日历,统一制作课件,以便于统一考核标准。针对不同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实现教师资源整合,每位教师负责1个模块教学,在大一新生小规模班级滚动教学。同时,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的一至两个专题要做出详细教案和PPT课件,作为共享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另外,在这8周16学时的教学计划里,有2学时是机动学时,用于学生课内实践,比如:课堂讨论、新闻播报、信息等等。

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时效性和热点问题及时的特点,必须保证多媒体教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新生所在的东校区,每个课堂是保证网络畅通的,比如:每天关注两会以及重大事件的新闻会,课堂上可以随时打开网络播放并展开讨论。

2 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比较少,在保证满学时教学的前提下,还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学计划是,一周两个学时、共八周的教学周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是通过期末提交调研报告作为期末考试来完成的。第一周老师即布置期末考试题目,考核方式为写调研报告,对学生提出调研和撰写报告要求。第二周起,每一堂课的课前10~15分钟,由学生组成小组播报一周新闻,制作PPT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发言,小组同学回答,组长点评。老师现场打分,最后总结。还有2个学时的机动课,由老师自行掌握,可以让分好工的调研小组汇报调研题目,陈述调研思路,老师在学生调研、动笔前给予指导;也可以播放时事热点视频,组织学生讨论;还可以请专家做形势政策报告等。

教学内容设计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由老师讲授专题,专题内容由《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的“形势与政策”理论专栏和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当前热点问题自行设计专题两部分组成。课堂授课的必要性在于,由于学生在信息筛选和认知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尤其是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缺少甄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有些良莠混杂,低俗、不健康、甚至政治上有悖党的路线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信息被学生吸收并传播。理论授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从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学会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形势,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对党的政策和方针以及国家重大决策的领悟能力。教师讲课内容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党的重大会议精神、经济形势、社会热点、政治改革和政党建设、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等等方面。

实践教学部分包括课前准备新闻播报(信息)和课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由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时比较少,课内实践教学学时有限,从开学起就布置学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题目紧跟形势,比如:第二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正值“两会”期间,题目拟定为“我给‘两会’提议案―― 关于XX问题的调查研究”,同学们针对就业、教育资源共享、医保医疗、网络信息安全、交通拥堵等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真正做到了关心国家大事和国计民生问题。

3 调整思路,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型“4×4”新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准备着手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4×4”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师资队伍方面进行整合,按专业背景分类,组合搭配成以教学班为单位的专题小组。该门课教师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由社科部老师组成,兼职教师由团委、学生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院办等老师和各系辅导员组成。

其次,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4学时。分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政策及其政治理论、社会热点问题解析、时事报告四部分。

3.1 国际形势(4个学时)

(1)国际经济与政治。

(2)国际军事与国际关系。

3.2 国内形势专题(4个学时)

(1)国内经济。

(2)国内政治。

(3)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

3.3 社会热点专题(4个学时)

(1)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

(2)国际国内科技文化热点问题。

3.4 时事报告及讲座(4个学时)

(1)观看形势教育音像资料,组织讨论。

(2)专家报告、讲座。

再次,以上四个模块分别有四个专题小组的老师来承担,每位承担一个模块的老师将负责4~8个班的滚动式教学。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反思;对策

作者简介:马肖华(1980-),女,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28-02

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然而,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状况良莠不齐,归根究底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队伍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应当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也包括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的分析;不仅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教育,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分析。[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当前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应积极探索适合高等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学校对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并且任课教师多数是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兼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多数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考核重视不够,对任课教师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方式,有些任课教师授课理论太多,内容枯燥,选题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效果较差。

2.教学模式单一

截至目前,很多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3]这种教学方式必然造成教师“满堂灌”的状况,教师仍然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的中心,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仅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信息,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和忽略。

3.教学手段落后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落后,教学效果较差,体现在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图片、影像、多媒体视频等材料。一些教师为应付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仅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不重视教学实践课程及学生综合讨论环节,使得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缺乏生机、索然无味。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难以多样化,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实行大班课堂的教学,学生人数少则100至200人,多则在200人以上。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教师也难以有效地监管课堂,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课程无关的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实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4]目前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干部担任,专职教师数量匮乏,结构简单化。这种师资结构形式不利于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在完成繁复的本职管理工作后才能兼顾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并且形势与政策与一般的课程有很大差异,形势政策变化快,教育教学的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具备优良的师德,要不断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认准形势,提高讲解水平,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效果。 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使他们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课程准备工作,难免会出现准备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学困境。

5.教学研究匮乏

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形势与政策课需要紧抓时事热点、深入分析重大问题,形成针对性强的教学提纲,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5]由于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都是兼职担任的,由于自身繁重的管理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且目前尚未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考核方式,仅有“专家评教分数”和“学生评教分数”两项指标,其他指标匮乏。任课教师仅限于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不重视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不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在这种境况下,形势与政策学科发展非常缓慢,难以找到促使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导致师资培训、图书购买、软硬件配置等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对策研究

1.明确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应当进一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明确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课程教学执行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全面组织教学活动,纳入学校学考核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水平,必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式与政策教育虽然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但其教学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因此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结合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其次,应当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制订并实施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要全面贯彻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培训,也可实施教师轮训的方法,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3.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变革。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加强教学途径的拓展。目前处在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的环境,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除来自于教师课堂讲授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不定期进行播放,结合现场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往往实行“单向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教为导,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6]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与所学专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由任课教师制订研讨内容与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具备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当从国内外实事出发解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保持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关注程度最高的仍是大学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以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适当增加知名专家学术报告及高水平学术论坛活动的比重,比如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等等。

5.增强课程实践环节,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性很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使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单纯以论文撰写的形式给定分数,应把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7]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形成教学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的兴趣,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2]李咏宾,谭刚.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3]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刘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5]陈华栋.关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形势政策课 教学模式 改革与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为指导,以相关的政治原理为基础,以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宗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现实的、综合的教育与培养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对于宣传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以及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楚雄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2001年升本以来,学院以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为契机,以贯彻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4】13号及中共楚雄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院党字[2005]9号)文件为根本指针,深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被评为云南省两课教学优秀单位,对形势政策课的满意度较高。我院在形势政策课改革方面的探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看到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坚持五个结合。

1.教学内容的同步与自选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是以研究形势和政策为主要对象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易变性的特点。每年,教育部社科司下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要求。我院坚决执行该教学要点,将其作为学生必修课内容足课时给予保证,确保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不走样。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师,大学问。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小城市办学,高水平师资力量普遍缺乏。为了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我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根据形势与政策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从2007年起便与共青团楚雄州委联合在学校打造每月一讲的彝州青年政论性文化精品论坛――楚雄青年论坛。利用这一平台,如2008年青年论坛的“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美国与伊朗之恩怨”、“云南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思考”、“解放思想话改革――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等专题,外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与学生面对面,深层次地解读当前形势与政策。学校要求每名学生一年中必须至少听“楚雄青年论坛”讲座一次,并当场将笔记交主持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的确保,自选动作的增设,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本校教师与外请专家相结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2.教学准备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基于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能力素质的高要求和地方本科院校两课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开设该课的教学准备更加重要。我院历来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会指导下的教师个人备课。每学期,由资深教师根据教学要点做教学准备,在集体备课会上做讲课指导和中心发言,相关教师作评议和讨论,最终由任课教师形成自己的教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坚持了教学的个性,还增强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当前,作为不可取代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普遍在5000―10000名左右,这样的学生规模利于专题讲座的开设,我院的形势政策课均排在100―200人的教室,而如此规模的专题讲座开设与动辄千人的礼堂大课比较,我院这样的教学安排更有利于教学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为使教师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我院优先确保形势政策课使用多媒体阶梯教室,充分保证该课课堂教学所需的设备条件和效果。再加上我院担任该课的任课教师都是精挑细选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教师也有充分的能力运用这些条件,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参与到形势政策课教学中。我院教师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辨和讨论来解惑受益。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参与性、针对性。

4.教学过程的课内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网络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我院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有事实报道又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学是形势政策课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5.教学运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与老牌、名牌院校学生相比较,普遍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为促进形势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在学习活动中,我院每学期均组织“形势与政策”征文比赛,对学生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给予表彰。同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每名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形势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创设与结合

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改革和方法的运用,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然而,必须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地方本科院校在地方办学,其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设置理应体现地方性,如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热点介绍,用生动鲜活的地方素材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拉近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距离;在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和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特邀地方党政领导、社会人士作为形势政策课的特聘教师,用社会教育的资源来进行一些社会教育,使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减少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而带来的社会教育的反差。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分开,孤立地进行所谓“纯粹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形势政策课教学这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其他渠道,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的作用。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将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充分发挥其他渠道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形势政策课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相当大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办学历史不长,学校校园文化一般传统和积淀较少,在办学过程中发展校园文化,形成大学精神,是地方本科院校向真正一流大学学习的内容之一,而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需关注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4】13号.

[3]罗秉森.形势与政策课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4]黄桂兴.形势与政策可的缺失与反思[J].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6,(4).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广西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效果 调查思考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意见》),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当年开始在各高校正式开设。广西大学也严格按照有关通知要求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9个学时,学生修满四个学期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2个学分。为了解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与需求,以利于形式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笔者针对在校大一、大二年级8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涵盖了农、林、动、文、管、经、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问卷内容涉及到课程的多方面,力求能够反映出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特点。力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教学管理提供学生思想的最新变化,形成管理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但是该门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以广西大学为例,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值得肯定之处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超过88.9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9.52%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1.5%的同学认为没必要。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是认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并且他们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而不是考虑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收获”这一问题,有超过85.27%的学生认为可以得到“收获”。可以看出,在大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可以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收益。此外,根据调查发现,有近63%的学生是重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他们认为通过上这门课,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有近2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好”,有近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效果“一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是很满意,但可以说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很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不是很了解,对每个学期开设多少课时也不太清楚。其次,还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觉得离自己太远,可有可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是被要求来听课”的,提不起课程兴趣。表明目前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不强,教学过程出现了问题。另外,大多数学生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较陈旧,教师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枯燥无味。此外,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学工干部及辅导员这样的兼任教师。部分学生反映,有些老师上课时没有认真备课,连PPT也是别人做好然后自己照着读;有些老师所讲内容与形势与政策课无关。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课,也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拓展教育渠道、教学主题选择、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该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门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总结起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高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弱化了其在高校中的实际地位,使该课程陷于被“边缘化”的生存处境。[2]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只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学生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机构以及教务部门则较少参与。因此,导致了目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此外,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评优评奖、就业等无挂钩,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使得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了,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制度化

对照《通知》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整体水平还比较欠缺,以致该课程的实效性不强。首先,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形势与政策课从属思想政治课范畴,涉及到学校的党委、教务处、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有的学校把这门课归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学工部管理,有的则由上述几个部门共同管理。[3]因此出现交叉、混乱的现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致有的学校不把这门课列入教学计划,不按照要求进行教学,课时缩减、教学考核不重视等问题突出;其次课程管理难以制度化: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大班上课,多则几百人一个班,加之教学设备跟不上,缺乏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科研,导致形式与政策课多只是流于形式;此外,有的高校在面临学生不认真听课、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不及时总结、反馈信息,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善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以致教学效果屡屡跟不上。

(三)师资队伍不强,专业化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队伍,他们主要由辅导员、高校机关党政干部以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组成,专业教师队伍少、兼职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多数兼职教师一般由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从事学校宣传或学生工作的人员组成,由于他们受年龄、知识、结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之形式与政策课涉及的领域广、跨度大,以致一些教师对当今复杂形式变化不了解,内容领悟不深,上课生搬硬套,讲解与课程无关的知识,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形成应付式教学,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4]另外,形式与政策课要求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素养,但许多高校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队伍的培训,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最后,由于高校对形式与政策课程不够重视,专业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校在机构设置、聘请优秀教师、科研经费、教师激励机制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教师积极性受挫,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调

笔者从走访的部分学生中了解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还是单向灌输,互动性比较差。一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就时事论时事,理论性和知识性不足,空话、大话、套话多,关注的只是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体悟到时事背后的背景、原因以及规律性,致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没有从课堂中真正学会理性地、多维度地分析问题,没能够很好地把握时事的来龙去脉,没有培养好政治分析能力。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仅限于单纯的放录像、看光碟,没有真正把教学内容与影视资料等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效果。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调。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新、变化快,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在讲课前需要结合最新要求进行选题备课,如果选题不准,学生对选题兴趣淡漠,或者教师对所选题准备不充分,讲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根据前文的论述,结合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与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由此可见,高等学校要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才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认识到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认识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它能使大学生认清国家面临的时代特征、外部条件、发展机遇和挑战,了解、理解并认同党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它能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在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强化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思政课不愿听”的错误思想。

(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

高校应该加强对形势政策课的管理,合理安排课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强化考核评价,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效能。广西大学成立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学院)为成员的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实现统一研究、统一选题、统一备课、统一管理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齐抓共管、横向联系、纵向分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课程的管理上,首先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多方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采取少量专题讲座的大班上课,多数小班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最终考核主要以开卷考试为主、辅以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期末成绩则由上述二者不同的权重计算而成。这样,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课程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施和价值的体现,教学效果明显。

(三)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保障,高校应该投入更多教育资源,落实《通知》相关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应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选题及内容,依托高校的多学科优势、高水平人才资源集中的特点,组建教师班子,并通过“传、帮、带”培养后续年轻教师,从而保证该课程优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如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考察等等。鼓励教师申报相关科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以科学研究带动理论水平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团队的形成,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建立奖评与激励制度,如提高课酬补贴、多样化的年度考核方法,明确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等等,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得到更多的支持与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教学,也有利于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要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时事、分析时事事件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为今后在复杂的社会中得以成熟处事。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应该以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为主,在教学中体现政治理论的稳定与发展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结合,增加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比如:选题可尽量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同时,要改进教学方式。把精选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式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着时效性和灵活性特点,因此,单一、静止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载体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教育平台。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融入网络新媒体的教学手段,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学生需求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欢迎、满意为标准来确定教学方式,将互动式、实践式、研究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投入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高明章.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25-26.

[3]莫军成,许有旁.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2(11):28-29.

[4]罗学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2(14):139-140.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4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职院校履行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98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将《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自此,高校开始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指出,“要以综合发展为目标,深入强化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及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也要结合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和难点问题,为学生制定形势政策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 13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强调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完善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求结合高校实际,部署教学任务,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和教学活动。同时,该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课程规范化建设、教学途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等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

《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在经济交融、政治多极、文化激荡、价值多元、社会转型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二、 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认识不到位,课程效果不佳。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到位,存在“无须说”、“误解说”、“无用说”等诸多思想误区。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一般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切合高职实际。教育部每学期都会印发指导性教学,要点,各省相关部门也会下发相应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行业形势。这些就成为本科、专科院校的通用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差异性和针对性。

教学组织单一,方法欠缺。由于认识不到位,加之经验不足,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施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并没有纳入日常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单一讲座的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师资队伍临时拼凑,缺乏专门化建设。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缺少一支教学水平、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历史等各方面,将现实与历史、宏观与微观、国内与国际等融合在一起,涉及到诸多学科和相关领域。这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分析能力。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队伍出现多元化的组合形式,多采用专兼结合、校内校外互补的模式。但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兼职教师和校外聘请教师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引进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充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学校也要缺乏足够的支持;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供相应的进修机会比较欠缺,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科研工作力量薄弱。

三、 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进一步提高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水平是前提。高职院校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尤其是领导的认识,决定课程建设的体制机制,决定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宣传、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是一门教学内容涉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课;又是涉及国内外热点、焦点的一门动态的系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开展课程建设,就要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和作用,严格按照“两课”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来构建该课程的体系结构。首先要完善工作制度,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其次,完善以学校领导为领导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为主体,组织宣传、团委、学工、教务、二级院系等有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大格局;最后,要着眼于课程的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课程建设的工作体系。

以学生需要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教育部每年联合组织编写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DVD》、等教学参考资料,是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教学实施起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中,既要坚持中央教学参考资料的权威性、导向性,又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水平、认知特点的实际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照搬照抄照用,就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就会有损教学有效性。以需要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要注意几点:首先,抓住核心精神,分清主次,详略得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以专题为主,每个专题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宣讲,又有生动案例,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照本宣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坚持“人格培养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重于理论讲解”的原则。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政策性比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高职实际,减少理论性,增强实践性,降低教学难度,以区别于本科层次;再次,以学生需要为导向是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增强课堂针对性、趣味性、生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塑造学生情感;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把社会实践、党团建设、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学生管理等都可以拓展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阵地。

建设一支专门化的优秀师资队伍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能否组织好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在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某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原因时排在第二位的理由是教师讲课生动,比例达到30.39%。但目前高校还没有一支有专业背景深厚、相对稳定的专门化的教师队伍。所以,探索建立一支专门化的教师队伍,对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迫在眉睫。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外聘教师四部分构成,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专职和兼职教师在专业知识、学历职称、教学阅历与经验等方面差异较大,这样的师资构成,有一定优势,但在队伍稳定性、专门化知识背景方面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单位专职教师为骨干,校领导、组织宣传、纪检、团委、学工、招生就业、二级院系等相关政工单位的领导或骨干为主体,聘请校外高水平教师为补充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知识背景深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帮助教师做好学术发展规划;再次,要把教师培训普及化、常态化、规范化,让教师都有机会经常性地接受业务学习和专题培训,把学问做深做精,并能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掌握前沿理论和信息。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化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鲁俊海,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周正艳,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89-0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也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网络时代的育人环境已经演变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环境。这种育人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增强时代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的创新空间,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尽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各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即课堂教学或开设讲座进行单一灌输教学,并且多数高校教学时间安排上多为双休日或晚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为缩短教学时间。简化教育教学过程;课堂多为大课堂或集体讲座,因此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显得单一。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这种状况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缺少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交流,教育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论坛、QQ、MSN、博客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同时教师利用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形势与政策问题答疑解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活动,这样就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讨论等一系列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容量

由于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安排时间有限、教师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决定了与课程的实际要求相比,教师所教的内容相对偏少,而“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这种动态的、庞大的教学内容想通过教师在每学期几节课的时间完成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网络化教育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例如,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站,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学习专区,教师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资料和影视音像资料等上载到网站教育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空间。并且随着国际风云变幻。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可迅速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一般很难做到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主要以有限的课堂教育和专题讲座为主,这就使得教育对象相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高校的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特别是教师资源。许多高校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都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最大容量来设置。专题讲座的对象更是动辄上千、上万的数量级。这种状况形式上看是教育的对象不可谓不“广”,但是,只能说是流于形式而已,且不说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普遍存在,教学秩序混乱,其实这种教学的形式、方法根本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更不用说教育的实效性。

而“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为已经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方便;不仅可为本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以为其他院校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实际上各高校甚至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或者可以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平台,从而为众多的受教育者提供较好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网络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课堂集中讲授或专题报告是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有的优点。我们要继续发挥。但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加以避免和改进。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发挥网络信息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影视音像,拓展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将传统的网下教育延伸到网上,它是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作用发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用网络化教学简单代替传统教学,网络化教学只是

传统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育方式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二)网络化教育要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育的数量和时间,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但学生自主学习可能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可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网络学习的情况。而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加强课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与考察,适时的组织学生到有关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参观学习。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借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社会形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散的多样性的网络化教育与统一、集中教育相结合

网络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自主灵活地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所以,网络化教育一般具有分散、灵活的教育特点。尽管网络化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性教育;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从单词的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但是,仅有这种分散、灵活的教育还是不够的,分散、灵活的教育不能代替统一集中教育。统一集中教育包括教师定时定点的课堂理论授课教育、外请专家所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学校、学院、系部、班级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以及集体进行的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四)网络化教育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结台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要与学校的广播宣传工作、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学生社团工作、学校的党团工作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态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领导机制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处(学工部)及校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网络化教育专题设置和主要内容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日常管理以及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等。只有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规律、教学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新型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适应网络化教育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提高评估检查制度。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再次,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育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整体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创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网站是集教学、学习、交流、讨论等于一身的新型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因此,不同于一般网站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上的内容要坚持主旋律,体现指导性。坚持主旋律要求紧扣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服从国家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源。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板块设置上一般可设立文字资料学习区、视频资料学习区、图片新闻、师生讨论学习区、论坛区、友情链接等板块。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放于网上以便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于网上进行。部分教学考核也可网上完成。

(四)积极拓宽和畅通与学生交流的网络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普遍以大班甚至以更大群体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时教学时间屈指可数,因此可以说教学中必须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个校区分离,教师工作量巨大,所以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在客观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感到找教师难。而教师因在几个校区来回跑,对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这一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专网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网络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形式,积极拓宽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实施个性化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网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在沟通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社政[2000]10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R],教社政[2004]13号。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