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经济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6-0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4.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系部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例如:鼓励教师到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时间也纳入考核工作量的范畴,同时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二是聘任企业人员为教师做培训、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定期举办讲座等。三是鼓励教师带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接触实践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传媒类企业经营模拟比赛、举办学术报告会等、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创意策划大赛等比赛项目。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使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1]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5.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建设优质的文化产业经济学慕课课程。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与易得,云技术助推,为知识跳出校园围墙在无限的空间里有效与经济地存储和传播,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优质慕课课程,同时有选择性的引进国外优质慕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继飞.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4.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2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工专业人员;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优势

一、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要求分析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民生等各个领域。但随着其他各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化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而高校则是其酝酿蓄积能量进行创新发展的摇篮。因此为了适应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化工学科发展中学科管理人员要从管理“人手”到和管理“人才”转变引发讨论。目前国内外有很多著名公司企业单位如德国巴斯夫集团、拜耳,美国的陶氏化学、杜邦,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日本的三菱化学、中国化工集团等等都十分青睐化工专业人员作为管理人员,因为他们接受长期相关的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对于这个领域目前的了解熟悉程度是其他专业人员所不具备的。同样在高校化工学科的管理中要求选用化工类专业的优秀“人才”而非普通“人手”进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因为高校的发展学科是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特别优势因为他们具有长期的、专业的化工类知识,扎实优秀的专业性技能知识,这是他们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的优势分析

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等等。

(一)对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

对于化工专业长期的专业知识性培训让化工类专业人员在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上对于目前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较一般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烈的敏锐性,能够及时对于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作出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对相关性管理工作的调整,有助于化工学科管理工作的有序、正确的进行。

(二)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

专业的化工学科管理人员对于高校化工类人才的引进契合度了解更深,即引进的人才要更符合目前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人才。目前,化工类专业人才非常多,化工专业人才类别也不少,各类研究方向也多样化。然而,对于不了解化工专业的管理人员而言对于化工类专业的类别分类是有所欠缺的。而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与此同时,人才引进契合度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及前景,所以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化对化工产业的大力支持,及各地政府对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支持,充足的学科发展经费的投入,使得如何高效合理使用经费成为难题。以前在各类高校的经费使用中发现大笔经费用于重复购置大型化工仪器设备,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而随着化工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引进,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化工各类表征仪器的了解,优化设备购置,对于使用频次少,价格昂贵的则建议不购置,从而节约大笔经费。另外化工专业人员对于化工类产品的价格、质量以及性价比等都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经费的使用上会更加的合理。

(四)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

作为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自身具备优秀的专业性知识,因此,对化工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有一定贡献的。众所周知,国际上专业性的会务与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素养,这就要求管理者本身具备化工专业知识。另外随着学科发展全球化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化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化工类合作办学洽谈中,则要求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参与,共同制定学科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计、学位授予标准等。

(五)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

学科评估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在学科评估中要做到百战百胜,则需要知已知彼,化工专业人员通过多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所不具备的学科认识。学科评估材料中无论从高层次人才结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科技奖项、代表性人才培养实例,这些内容的选择性填写,还是化工类文献数据库的使用这些都是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能胜任的工作。

三、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管理建设工作的优势跟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知识体系是不可分割的,同样的,由于他们并非管理专业的人员,因此,对于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这需要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管理建设工作时多向有经验的管理者学习,如何有效组织活动,如何合理的安排无序的事件等等。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出色的语言沟通能力。出色的语言沟通能力是一名优秀管理者的法宝,它往往能够化矛盾为和谐,化无序为有序。作为一名工科型管理者需要在与人沟通及人际关系中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4篇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http://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化学课程与学生后续专业学科的关系,合理进行适应与专业培养需求、符合生物化学学科特点、能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

转贴于 http://

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http://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5篇

1.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现状

观察分析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可将其归纳为这几个方面。首先,公共基础课。只要是属于公共基础课,在院校教学中并本质性的差异。公共基础课多指的是政治、体育、计算机以及英语等。其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财务分析、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统计学、市场营销、会计学等。学生学习这些基础课程,能够对专业课程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再次,专业课。专业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主要有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学习这些课程可促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精华。最后,跨学科。院校设置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根据院校这些课程的设置情况,就可了解到,学校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能力,同时也是为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大部分院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必备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相对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大部分院校均开设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而这也充分说明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有很多院校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有效地推动其发展的脚步。究其根本性因素,开设该专业的成本相对较低,受到社会的欢迎,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该专业的人才。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不确定、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以及实践课程不够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财务管理专业越来越不明朗。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化的建设。专业化建设可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项问题,促使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更能够发挥专业性的作用。

3.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措施

简单分析就对财务管理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快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促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更贴近社会市场需要。

首先,正确处理财务与会计的作用。就财务管理专业性质来说,会计与财务本就是相互包容与对立的关系。而这本就属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设计还存在这内容线索与级次线索的矛盾。即便不同的课程在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无论是财务还是会计,只要对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利的学科,设置的都可视作为合理的学科设置。合理的学科设置对不仅可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该学科,继而更好的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内容。

其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专业,最终服务于实际生活与市场。就财务管理这门经济属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其培养的人才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活动。在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更科学化、国际化,才能够满足当前时展的需要。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专业更趋于综合化、网络化、复杂化、规范化以及战略化。在应对内外因素共同变化的形势下,唯有财务管理加强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促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需要,促使其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动态,能够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因此,专业化建设人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最后,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满足市场需要,不仅要重视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统一性、专业性,更重视如何促使学生发挥主管创造能力,并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多为教育的重点。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药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才能够促使专业化的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需要各院校予以高度重视。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6篇

一、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涵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概念包括3个方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含义是指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科学先进的素养、知识和手段。科学素养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必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这应该形成一种意识,并从有意识而为之变成下意识而为之;当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不是从经验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下意识地从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出路。科学知识是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全面的知识,其中包括现代管理学知识、现代教育学知识和现代装备科技知识。科学手段则要求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特别是运筹学、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规范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对管理人员在能力提高方面提出的要求。能力属于隐性知识,能力提高的途径一般采取师徒制策略、反思策略、案例式策略以及规范操作式策略等,此处的规范化则是强调了规范操作式策略的重要性。现代大型企业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出“没有师傅也要出徒”的口号,其采取的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规范操作式策略,即事先将一系列操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详细地规定出来,形成范本,让受训者遵照规范循序渐进地反复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水平。教育装备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范本去操作训练。第二,是对管理人员提出的职业规范和行为范本。这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管理人员的行业自律。

标准化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自觉遵循、正确运用该领域内的各项标准,同时还应该具有参与制定各种标准的能力。第二,管理人员与管理工作是否达到了专业化发展的预期水平,应该具有量化指标,用其来测量和评价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否则,说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人们将无法判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是否提高,或管理的专业化是否有所向前发展。与规范化相比较,如果规范化是强调管理人员的自律,则标准化则是强调管理人员的他律。

二、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主体的知识与素养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专业化的主体,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使其主体具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有3个方面:教育学专业知识、管理学专业知识、装备技术专业知识,他们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首先,最为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对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他们还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了解或掌握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过程,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

人们对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专业化就是专门化,另一种是将专业化与学科领域的专业(二级学科)发生了混淆。“专”是“专门”“专一”“专注”等集中在一件事上的意思,所以“专业”一词容易被理解为仅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学有所长或有突出表现的表述。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其主体成为该领域内的专家(当然对此应该形成评价标准),并且应该属于知识型专家。专家一般具有4种不同类型:学术型、知识型、经验型、技能型。其中,知识型专家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十分丰富的知识库,知识面要足够宽。学术型专家的研究领域有时是会比较狭窄但很高深,很少有人涉猎到,例如季羡林先生就是失传的“吐火罗”文(Tocharian language,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方面的学术型专家。经验型专家(如汽修专家,对一种车型汽车的维修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型专家(如按摩专家)都是涉猎面比较狭窄的,属于专门化、专一化的专家。经专业化发展的教育装备专家多属于知识型专家。另外,专业化发展不等于在做学科建设,当然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也需要通过高校建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来帮助培养专业人才,但专业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汉语“专业”一词对应的英语单词“profession”除了专业的意思外,还有职业、信念、信仰等含义,它实际上还反映了专业的素养问题。前文提到专业素养的下意识具体表现为职业本能,职业本能是对专业人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作为一个未经职业训练的普通人,他们都仅具有生物本能。当一个城市的闹区突然出现炸弹爆炸时,人们会出于生物本能而四散奔逃,远离爆炸中心(动物的表现一定也与此相同)。但是作为受过职业训练的警察此时一定是与人群奔跑的方向相反,他们会向着爆炸中心飞奔而去,这是一种职业本能,是专业化的具体表现。所以,专业化除了对知识的要求外,还要有职业、信念、信仰方面的素养要求。

三、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内容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是专业化发展的外延,其包括:教育装备的需求分析、建设的项目管理、教学适用性论证、政府采购组织、质量监测(监督与测量)、日常管理、技术评测、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等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1)需求分析是对教育装备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关性分析(如教育装备与学业水平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如分析不同教育装备产品的共性与差异性)、马尔科夫分析(对装备配备水平进行预测)等。

(2)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即为一个短期内有始有终的管理过程,而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恰好具有这种特征。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项目收尾5个阶段,所有这些阶段组合在一起被称为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

(3)教学适用性论证是教育装备管理的一项崭新工作,也是该领域内一项核心的工作,它最突出地体现了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教育装备的教学适用性包括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认知适应性、教师适应性、学生适应性、时间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文化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4)政府采购属于教育装备配备过程的计划和执行阶段,现在绝大多数教育装备的购置都需要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所以管理人员应该熟悉《政府采购法》与《招投标法》,并具有组织招投标活动的能力。

(5)质量监测是对教育装备产品进行监督与测量,其中质量监督是协助政府来做的事情,而质量测量除了依靠政府与社会的一些专门机构外,更多的是由各地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来承担。目前越来越多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

(6)日常管理主要工作是教育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这项工作目前正在逐步走向外包的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由专门的公司来负责。

(7)技术评测与教学评价是教育装备项目的绩效考核内容,往往是对于一个较大的工程或系统提出的成本―效益分析问题。绩效考核需要计算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其中投入的计算是比较容易,但产出的变量选择与计算都是非常专业的,它需要测量和评价教育装备技术指标与使用效能是否达到要求,测量和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效益是否有所提高。

(8)标准制定也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配备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和逐步掌握教育装备“元标准(meta-standard)”(产品教育教学适用性标准)的制定。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不仅限于上述8条,其实还有许多工作内容需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发展。

四、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是教育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涉及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两大功来体现:第一,教人做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第二,教人做事(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目的就是要教育装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日常教学(教人做事)中发挥作用,还要在素质教育(教人做人)中发挥作用。这一点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例如:近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正在被悄悄地塞进来一个新词“教学信息化”,说明人们正将原来教育信息化的叫法改称为“教学信息化”。将教育下降为教学的原因可能是想说明信息技术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育服务,无非是说信息技术只能用于教书,不能用于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而不仅仅为教学服务。所以,教育装备能不能为育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将成为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教育装备人不能将教育装备管理改为教学装备管理,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正是以此为其最重要的目的。

该进程的必要性是由教育装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育以外其他领域的装备(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军事装备、体育装备、医疗装备等)其作用对象是物或人的机体,而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产品使用一旦不成功而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有可能会对人造成一生的影响。所以对此必须采取十分科学、万分慎重的态度才是,说得严重一些,对它的态度反映了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没有一个专业化足够高的管理队伍,对教育装备的准入进行科学评价,这个问题将无法解决。

如果我们不是认真地思考、对待、研究和逐步解决上述这些根本性问题,而仅仅能够简单地做到从市场上采购来设备后分发到学校去使用,则不仅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及其发展没有必要,就是我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也没有什么必要性了。

五、结束语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物理课程;专业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60-02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涵义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在教学目标上,将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与职业(专业)能力形成相结合;在教学环节中,将专业问题整理融会到物理教学中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方式,解决了旧模式中偏重完整学科体系传授,理论与实践有所脱节的问题。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是物理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绝不是物理教学和专业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物理课程与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及优越性

(一)意义

实践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有26%的学生认为物理是副课,与专业联系不大,不重要;而学生却希望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一些物理方面的学术性活动(75%的学生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事实上,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较重,过分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对基础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同时,中职文化课的职业色彩不突出、学科特色太强烈、与专业结合不深等情况也影响了文化课在职校的地位。为此,课题组提出中职物理与专业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设想,让中职物理课带有专业味道和职业色彩,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目的。

理论意义 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德国的行为引导教学法等等。其中,比较重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法。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端于主体,也不发端于客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活动)过程之中”。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构建起来的。一体化教学正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入实训情境中,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时产生与知识技能及教师的相互作用,从而完成自身知识的构建。

(二)优越性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体化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针对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作用。

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将物理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先进、科学、灵活和实用的教学模式,是运用现代技术培训人才的有效教学途径,为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物理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对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及教学过程组合能力也有较高要求。这会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钻研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实施

(一)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思想与方法

物理课堂要体现一体化教学思想 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物理课堂,体现专业知识与物理知识的一体化教学。现在许多专业课程已经实现了模块化、一体化教学,但体现的“一体化”是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如能将物理课也纳入专业课的“一体化”里,这样既能解决职校物理课被边缘化的问题,又能体现专业特色。物理是许多专业技术的基础,在专业技术的许多领域都能找到物理知识的运用。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相关点挖掘出来,并进行体现专业特色的加工整合,就能实现专业课知识与物理课知识的一体化教学。例如,在“圆周运动”一课中,就可以将汽车齿轮转动和变速箱模型等专业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用刚学到的圆周运动知识解决教师创设的专业情境问题。这样就实现了专业与物理的结合。同样的思路,在讲“全电路欧姆定律”一课时,可以将汽车电池电动势的变化与车灯等车用电器的使用相关专业问题联系起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的发掘。

课堂教学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教学做评”等各环节串起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理论于实践,融“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参与意识,最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能动脑,更能动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使用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进行“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汽车碰撞与安全气囊的例子非常感兴趣,就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先是以滑板代替汽车,用海绵代替气囊,用体重计来分别测量有或无海绵时产生的冲击力,比较冲击力的大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动量定理。然后,用气垫导轨再做一次较为精确的实验,得出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从而实现了这堂课的“教学做”一体化。一体化教学的精髓就是以学生行为为教学的导向,同时又以教师的行动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所以,在课堂中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最好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开发和积累。

(二)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并不是将物理知识和专业问题简单地堆砌,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专业情境、知识学习、知识与专业的结合以及专业应用等环节。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思路:(1)明确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哪些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知识点与专业的联系;(2)了解学生状况;(3)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4)选择适当的教学场地、教具以及教学辅助手段;(5)编排教学过程,注重体现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6)预先考虑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现以“匀速圆周运动”为例说明如何设计一体化教学的物理课。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的。“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内容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以及规律的运用实例。按照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做到:(1)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能举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2)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知道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能进行简单计算。

其次,找出教学内容在汽修专业中的运用。如汽车变速箱、传动轴齿轮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在汽车专业上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思路是: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将专业问题(变速箱、传动轴齿轮)引入教学中使之“一体化”。同时,还可以将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会知识就在身边;并利用实物教学,将变速箱和齿轮搬进物理课堂,布置专业场景,进行现场演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容量。

再次,设计教学流程。(1)从学生熟悉的专业知识(变速箱实物)出发,设置专业情境;接着,抛出专业问题——变速箱如何实现变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进行新课教学,并在其中穿插自行车车圈转动、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等实例,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相关知识;(3)将专业中关于圆周运动的实例(齿轮传动中,大小齿轮转动快慢对比;万向节中的齿轮转动;变速箱变速问题等)展示出来,让学生联系所学解决专业问题,体现出物理与专业的一体化教学。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师资力量的薄弱影响了中职物理课堂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对专业认识上的局限成为制约一体化教学开展的“瓶颈”。强调中职物理教学服务于专业,而物理教师本身又不熟悉专业的基本情况,对专业课程不了解,对行业发展不明确,都将成为教学中的盲点。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教师的培训入手。应派物理教师到相关专业岗位培训学习,了解专业情况、专业课程和行业发展。

第二,教学资源短缺是影响中职物理课堂一体化教学开展的又一个难题。建立健全教学资料,根据要求设计既生活化,又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拓展现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仪器、课件、教师指导书和教辅资料等等,这些不是某个教师或某所学校所能承担的任务。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搭建一个较权威的交流平台让教师交流和拓展自己的教学资源是个省时而有效的办法。

第三,中职物理课堂一体化教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探讨空间。一方面,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有其完善的体系,物理教学大多围绕这一体系展开。虽说物理知识在汽修、电子、建筑等专业中有诸多应用,但从基础知识到专业应用是个很长的过程,不少复杂的应用不能简单地用某个物理知识来解决和解释,这增大了物理知识与专业相结合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一体化教学。现在,只能将一些联系较为密切,适合中职学生水平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较为简单的一体化教学。能否系统地将物理教学与专业融合,实施全面的一体化教学,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正勇.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0(7).

[2]刘风军.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J].职业,2008(3).

[3]苏永华.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6).

[4]李亚男,杜金玲.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专业内涵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6]潘德永.浅析理实一体化在中职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9).

[7]谢文彬.中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探析[J].职教通讯,2010(7).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8篇

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就机电一体化专业情况提出以下问题: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究竟用到哪些高等数学知识?会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怎样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将高等数学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结合?这些是目前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并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教学内容不能充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长期以来,我国现行高等数学教材大多都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这些教材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教学需要,但却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有较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那么,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就要求具有实用性,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衔接起来。

另一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普遍缺乏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由于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对数学知识比较熟练,但是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这就导致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时只注重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不能将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相结合,也把握不好该讲解的重点。而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用到相当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专业课教师也不能清晰地进行讲解,有的甚至跳过不讲。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具体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太少。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在后续学习专业课时,常常出现不会用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现象。甚至是同一类问题,专业课程中换了个变量表示,学生就无法适从了。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数学课的要求已不能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了,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探索适合我院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重新把握课程的定位,结合专业课对所用教材重新整合,加强基本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的渗透,突出数学课程的工具性及实用性,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下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从知识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2.1按照专业及课程类型对高等数学课程重新定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数学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旨在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主要讲授内容有: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行列式及矩阵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划,应该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地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删除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数学证明,增添与专业有关的概念、案例。例如:在函数部分,可以引入机电专业常用的几个函数,如阶跃函数、简谐波和矩形波等;在导数及其应用部分,引入电流强度、电动势及最大输出功率计算的例子;在常微分方程部分,也可以引入与电学相关的例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讲解引入数学概念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后续专业课要用到的内容需着重强调,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定理及证明过程,则可以简单带过或者直接不讲。

2.2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会用数学解析式表示专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定律,二是利用数学工具进行专业课中的一些计算,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从这两个方面,高等数学要想达到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服务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要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呢?首先,课堂教学中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与专业课中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前提,而数学教材中对于数学概念的描述是较抽象的,学生难以将其运用到所学专业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不仅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而且要用专业的语言来描述,通过专业例子解释数学概念,用数学概念结合专业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专业问题。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能够将机电类专业中的相关概念与对应的数学概念进行相互转换。

例如,导数概念与电流变化率之间的相互转换等。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一些数学概念时要联系它的实际背景,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高等数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在专业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实例,分析并讲解各个数学知识点在专业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导数、微分等概念进行电流强度、测量误差的近似计算等。这些都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讲解数学理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偏离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在熟练把握数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专业课教师多多交流,熟悉相关专业的重要概念及需用数学思维解决的实际问题。

3结语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9篇

以往的化学课是按着化学知识的本身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教学的,往往出现过分学科化,不管学时多少和是否需要,都一味追求学科的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使理论教学偏深、偏多。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化学教学理念也应发生变化,教师如何把化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中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为此我们首先根据动医专业不同课程对化学的需求出发,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化学教学为动医专业服务的教学改革,制定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然后进行培养目标的层次分析,再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确立化学教学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与化学课教学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使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克服以往单纯的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束缚。

2了解动医专业的教学内容,明确化学课与动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联系

化学教学同其它专业教学一样,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现在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学思想必须适应新形势,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转变。在教材内容选取上,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教师要对动医专业课及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根据相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要求和学生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补,使化学知识能为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动医专业中的绝大多数课程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生物体呼吸作用的机理;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维生素和激素在体内的作用基理的阐明;利用研究DNA的结构揭露遗传学的秘密;弄清兽药的作用机制,设计出高效、安全、价廉的实用疫苗、药品;动物疾病剖检过程中的细菌、病毒分析;血液化验;药理、药性检验等等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并且部分专业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着化学理论知识。做为基础课教师如果不了解专业课内容,不懂专业课对基础课教学的要求,那么基础课教学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做不到有的放矢,也就显示不出动医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了。所以化学教师应主动了解相关课程和专业课中的化学知识,自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血液化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等等科学,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来讲授化学内容,做到胸怀全局,基础知识重点讲,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详细讲,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减略讲。使学生学习起来目的更加明确,避免学生提出“我们学化学有什么用途?”的疑问。

3注意在讲清化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在动医专业上的应用

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讲清与动医专业课知识间的联系。如在《有机化学》醛的一章讲授中,在和学生讲授醛的结构、性质之后,介绍醛的重要化合物时,应联系《药理学》中防腐消毒药甲醛溶液,向学生介绍它的性质、作用,如甲醛在气态或溶液状态下,呈现强大的杀菌作用,能凝固蛋白质和溶解类脂,能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结合而使蛋白质变性。对繁殖型的细菌、芽胞和病毒均有效。也可具体介绍其作用,如5%甲醛酒精溶液,可用于手术部位的消毒、甲醛气体可做小型无菌室内气体消毒剂、甲醛溶液内服可作为防腐止酵药,治疗肠膨胀。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了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4用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动医专业特点,根据动医临床实例,设计化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课题,用讲授、讨论、课外作业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与解答这些问题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理论在专业课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使化学理论知识与动医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在综合性练习中,可以根据动医专业《动物疾病》课程中“猪的急性饱潲症”这一病例来对有关的化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具体步骤如下:

4.1病因

家畜采食生长在富含硝酸盐土壤上的植物后,由于硝酸盐在消化道内转变为亚硝酸盐而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猪饲料的烂白菜、苋菜、南瓜藤等青饲料在煮后,较长时间慢慢冷却(在5小时以上或隔日大量饲喂),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其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猪食后引起中毒。有的虽然未焖煮,但因堆放不当,温度在20~40℃且有适当水分存在,经12~24小时也能产生大量硝酸盐,而引起中毒。

4.2毒理

亚硝酸离子能与血红蛋白作用,一个分子的亚硝酸可作用于二个分子的血红蛋白。亚硝酸盐能将血红蛋白的二价铁氧化成变性血红蛋白的三价铁,亚硝酸本身变为氧化氮(一氧化氮),因而血液失去了向组织携带氧的功能。经过一定时间,在二个还原酶系统的作用,变性血蛋白还能恢复为血红蛋白。在中毒时,一般是时间不允许这种生理的恢复,因而变性血红蛋白逐渐增加,出现中毒症状。

4.3解毒原理

用适当的还原剂如亚甲蓝和维生素C等使变性血红蛋白变为血红蛋白,以恢复其运氧的功能。

4.3.1通过上述病例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并根据化学知识加以解释。

4.3.1.1指出上述病例整个过程中有关化学方面问题。

4.3.1.2为什么亚甲蓝不能与碘离子或高锰酸钾同时使用。

4.3.1.3通过化学方程式实现硝酸盐到亚硝酸盐的转变。

4.3.1.4解释亚甲蓝解毒原理。

5采用激励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0篇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发展方向是不明确的。实际上人们对教师发展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主观认知结构限定了他对事物的理解,每个人只能读懂他能够读懂的东西。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把教师职业提高到专业的高度,教师由一种职业转化为一种专业化职业。教师专业是一个复合性专业,既有学科的专业、也有教育的专业,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多年来,我们按照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吸收国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来解决教师发展问题。但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是什么?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它完全搞清楚。最近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的修养与行为等内容。二是专业知识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注重教学方法的积累和改进。按照这次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方面,而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知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知识、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特点及教育方法的知识、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知识、中学生群体发展特点和群体行为方式特点的知识。三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

正确、全面、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有着内在联系。今天校长的发言很多观点是新的、实在的。我觉得教师专业发展要返璞归真、正本清源。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政策导向力。政策导向很重要,现在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就可以把学习转化为政策导向力。实际上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评教师职称评定,但有一个问题:随着高级教师越来越多,怎么解决他们专业发展动力?这在学校范围内琢磨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要用政策导向。

怎样将政策导向力转化为教师发展的动力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让教师个体产生认知差异、认知矛盾、认知冲突,就容易产生认知内驱力。现在教育部计划要进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和教师资格认证和再认证制,把这些早给老师讲清楚了,就能激发他们找到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专业差距,就能利用教师的专业自尊心和人格自尊心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这次论坛很多校长发言突破了传统教师发展动力的研究,反映了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思路比较高、比较深,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宽思路。

比如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如果学校在走下坡路或维持状态,教师专业发展就容易走下坡路。如果学校发展停滞,除少数专业发展自觉和发展水平较高的教师具有自我发展动力外,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一定要会受到影响。所以学校发展的远景和发展态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施战略目标的根本因素,学校发展有生命力,教师专业发展才有活力和生命力。

又比如专家引领,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专家到学校讲了就走了,到底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多大作用?专家讲了老师是否理解了,理解了是否记住了并产生了实际行动?实际上教师还是按自己的习惯惯性、定型思维、教学模式在工作。所以学校要请专家,就要给他开菜单,我们需要什么你讲什么,而且讲后措施一定要跟上。专家的作用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发挥作用,这个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不可忽视。

要多角度深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教师个人发展动力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价值因素,就是我发展达到了一定目标,但这个目标的效价怎么样。效价是个人产生的一种价值心理,客观上的价值不完全是一样的。二是希望心理,一个人在他认为效价不大的东西他一定不会去追求,即使效价大但他认为成功概率很小也不会去追求,所以激发教师发展动力要千方百计进行价值观引领和润扬,既要重视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又不要对多元价值观轻易批判,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多元价值社会,要承认教师的多元价值观,包括教师有一些职业倦怠心态,这虽然是个问题,但不一定是教师的错,教师有些心态从校长的角度看是消极的,但如果换位思考它也是自然的,甚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些方面我们要有理解包容之心,通过对教师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包容,表现出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可能反而能够激起教师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要提升。反之,如果简单化的否定或对教师价值观引导虚化为说教,那么教师价值观改变确实就很困难,确实就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阻力。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要注意“发展为本、师心为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定要人文关怀到心,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心理素质的发展、专业人格的发展,不能把教师专业发展简单强化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就跟“眼中不能只有知识,心中不能只有分数”一样,学校要做到“育人育心”,就不能不注意对育人的人进行育心的问题。转化和提升教师心理素质,校长一定要关怀教师的心理需求,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现实是教师确实有很多心理困惑,特别是各方面的压力使老师很累,特别是心累,校长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在心理上排忧解难的人。要和老师进行真诚的心理交流,不仅要有正式场合的心理交流,特别要重视非正式场合个人之间的心理交流。在教师人文关怀上,校长一定要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人文关怀,要关怀到教师的心,问题要说到老师的心坎上,学校的措施、奖励一定要打动老师的心。

总之,教师发展动力问题,我们现在校长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有的一些研究,但还需要多方面的深入。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语境 音乐专业词汇 英语教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词汇的基础之上,我们学习一种语言,都是从词汇的掌握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音乐专业是艺术类专业的典型代表,正所谓“艺术无国界”,音乐专业更是如此,西方音乐的了解与学习也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正因为如此,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也不单单是词汇本身的含义,更是对音乐业本身的一种理解和认知。近年来,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对于音乐专业词汇来说,结合语境,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准确表达音乐类语篇的含义。

1.语境在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所谓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语境的作用加以重视,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将语境意识引入进来。在音乐专业的英语学习汇总,结合语境意识能够对音乐专业相关的语篇、予以给予更加准确的认识、理解和表达,在词汇具体学习的过程中,语境作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能给予准确的分析和合理的掌握的。

音乐专业是艺术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分支,音乐专业词汇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诵读和基本含义的掌握,而是需要对词汇所处的语篇特点、情境创设加以考虑,同时也对语篇中的文化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讲授,更是要与音乐专业本身结合起来,将词汇融入语境,在语境中读懂词汇。现今在音乐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对于音乐词汇的教学大多仍然延续普遍专业的教学方法,从音乐术语的释义,遣词造句等语言的层面来进行教学,语境意识还没有被科学、系统的应用到音乐专业词汇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2.关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难点。音乐专业内容相当广泛,专业教材、学术论文、音乐文献内容多,数量广,专业性要求很高,英文教学中面临的难度很大,对于教师本身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教学都需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专业背景。很多音乐专业知识和文献通常还会涉及到关于音乐理论等概念性的知识,在词汇的难度上很高,要求也更严谨。教师在对这一类的英语词汇进行教学时,对于音乐专业性和文化店的提取和掌握需要很高的语言水平和教学技术。音乐专业词汇中有大量词汇是与英文共核词汇公用的,对于此种词汇的教学,就特别需要具有语境意识,在上下文的内容和衔接中来判断和识别正确的含义,向学生准确的进行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

3.语境在关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对于音乐专业词汇,要让从认识到理解再到熟练应用,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将语境意识贯穿其中,这是由音乐专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语言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来决定的。因此,对于音乐专业词汇的英语教学不同完全相同与传统学科的教学,不断要有专业性的语言,还要考虑到语法的难度,更不是照本宣科的翻译,而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的语言水平,结合对音乐专业文化的了解,运用大量的教学经验进行“再创作”的结果。无论句子有多长,文章篇幅有多大,都是有多个词汇组成,也可以说,对句子的认读和理解是建立在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同样的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树立语境意识,把握好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借助语境来确定词性,明确词语指示的对象,将多重含义的词语确定化,将游离的词语具体化。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了解音乐专业方面的背景知识,学习西方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拓宽知识面,从而能够根据语境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词汇。无论是教学的英语教学,还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关于基于语境的音乐专业词汇学习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可过分依赖语境,也不看轻视语境,力求在语境和文本、词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霞辉.论翻译中的词义与语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03.

[2]李铭.浅谈语境与翻译,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2篇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2)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化学系的本科四年级学生,另一部分是化学系的教师.(3)调查资料的汇总和分析对学生部分的调查资料由牟鹏用Excel汇总、整理,对教师的调查资料由陈伟使用Word完成.最后的统计分析由陈伟完成.

2调查结果

我们在化学系随机挑选了5位教师和20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中数据均表示选某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教师和学生分开统计.

2.1教师调查结果

(1)您认为学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A.专业课的前导课程B.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C.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提供背景知识D.培养物理学家E.毫无意义(2)与您曾经所学的专业以及现在的教学、科研对大学物理的需要相比,您觉得大学物理的学时数/周应是多少?(3)您曾经所学的专业需要大学物理中哪些方面的知识?A.力学B.热力学C.气体动理论D.电磁学E.光学F.量子物理G.相对论(4)您现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大学物理中哪些方面的知识?A.力学B.热力学C.气体动理论D.电磁学E.光学F.量子物理G.相对论(5)教师给出的大学物理的各项内容与化学类专业的紧密程度鉴定.

2.2学生调查结果

2.2.1应用化学(1)您认为学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A.专业课的前导课程B.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C.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提供背景知识D.培养物理学家E.毫无意义(2)您觉得您学的大学物理课时数与您现在的学习对大学物理的需求相比结果怎样?A.少了B.刚好C.多了D.不知道或其他(3)大学物理的哪些内容对您在专业学习、工作方面有帮助?A.力学B.热力学C.电磁学D.光学E.近代物理F.其他2.2.2化学工程与工艺(1)您认为学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A.专业课的前导课程B.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C.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提供背景知识D.培养物理学家E.毫无意义(2)您觉得您学的大学物理时数与您现在的学习对大学物理的需求相比结果怎样?A.少了B.刚好C.多了D.不知道或其他(3)大学物理的哪些内容对您在专业学习、工作方面有帮助?A.力学B.热力学C.电磁学D.光学E.近代物理F.其他

3总结

3.1定义大学物理

A:专业的前导课程,对大学物理的需求程度很高,专业课可能会直接用到大学物理的某些方法、概念和规律.大学物理B:为相关专业提供背景知识、思维方法.在专业学习中,可能会间接用到大学物理的某些方法、概念,比如使用仪器时,了解仪器的相关原理等.化学类专业属于大学物理A,可以选用有一定深度的教材.

3.2大学物理的各项内容与化学类专业的紧密程度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3篇

1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招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们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近五年来的招生率和就业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近5年来的第一志愿的平均报考率约为26%,就业率约为95%。低的报考率说明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或缺乏兴趣和自信,而高的就业率说明化工行业对该专业的需求量较大。从生源的招生率来看,重庆的约占65%,外地约占35%。从就业的人员从事行业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从事化工行业的约占70%,其他行业的约占30%。从就业率的地域分布来看,在重庆工作的约占75%,在其他省份工作的约占25%。从上述分析数据可看出:一方面是大部分学生为调剂生,存在对专业兴趣不足或缺乏专业自信,因此,必须在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热情及专业自信心;另一方面,我校培养的化工人才绝大部分服务于本地,因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担负着为重庆化工行业输送工程性技术人才的重任。

2全国同类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的现状 3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与探索

3.1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

基于重庆长寿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涪陵化肥化工产业园区和万州盐化工产业园区三大化工基地的地域特色优势和发展,地方高校培养的化工应用型人才大部分会服务于重庆的地方支柱产业,因此,我们选择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既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庆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实习经费有限和工厂不愿接收大规模学生实习等问题。选择的特色产学研合作基地如下:一是与我校开展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江津德感工业园区的“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和万州盐化工园区“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二是我校科技特派员下乡入园进企的涪陵李渡工业园区的“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和“巫山天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三是与我校专家开展科技攻关合作的北碚产业科技园区的“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长寿化工园区的“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博赛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四是与我校开展广泛科研合作的科研院所“重庆化工研究院”和“重庆化工设计研究院”等。这不但使我们与各单位确定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习过程不会敷衍应付。企业指导老师也会因为校企合作认识到自己是实习工作的负责人员,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并愿意与学生交流,热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3.2打造专业的认识实习的师资队伍

学校选派教师深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和从企业中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素质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实习教学提供重要的保证条件。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无机化工工艺学“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我们邀请了建峰化工有限公司的技术总工为我们讲解空分、气化、净化、合成等四个工序,充分理解原料气如何制备和净化,合成氨反应塔的结构及能量综合运用与节能减排。在学习有机化工工艺学时,我们派送了教师去紫光化工有限公司挂职学习蛋氨酸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再进行认识实习的指导。通过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认识实习的效果明显增强。

3.3开展三大化工园区的专家大讲堂

围绕重庆的化工产业发展,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重庆化工产业链布局,邀请三大化工园区的管委会领导和实习工厂总工程师及车间技术高工来校讲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业生产,减少现场实习的盲目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然气化工”的产业发展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和高分子化学品产业,邀请长寿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来我校讲学,让学生理解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的布局及相互关系,深入理解“产业项目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等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学生工程思维。为让学生理解“磷化工”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邀请了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给学生介绍磷化工产业的概况、发展历程、市场动态,并详细讲解各车间的工业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本专业领域最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究热点以及市场前景。这些大讲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对其所学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3.4引入现代CAE技术

在学生看、问、听的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了解各种反应器、换热器、精馏塔和泵等设备的内部结构的,这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化工工艺学,是非常不利的。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准备了专门的实习课件,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原料,反应工艺和产品分离和输送)、实景录像(具体流体输送、搅拌、精馏、吸收和干燥等单元操作)等,课件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离心泵、搅拌反应器、精馏塔和换热器等设备的内部结构,并让学生对尚未学到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典型设备结构和操作有所了解。二是我们建立了计算机仿真实习系统,将认识实习工厂的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如合成氨制气、净化、合成工艺),所涉及的单元操作(吸收、干燥和精馏等),典型设备(离心泵、反应器、精馏塔和换热器等)作为主要内容,对生产工艺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工业过程,对制气、净化、合成等工艺的管件、阀件和控制仪表进行操作,对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和调节,进行开、停车及事故处理等各种仿真操作。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强化认识实习教学管理与指导

加强实习教学管理与考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实习效果,让学生意识到化工工业生产过程不仅仅是需要先进的化工技术,更重要是的是理解化工生产过程是严谨而有序的,监管是严格科学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认真做好实习记录,不得有丝毫松散与马虎。每一个工段实习结束,开展了现场技术人员与学生、教师的研讨会,引导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大胆怀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习结束,我们开展了认识实习的交流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实习结束时需要提交实习报告(包括实习时间、地点、工厂概况、实习车间的主要设备与工艺流程图、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草图、三废处理和环境保护、实习心得体会和合理化建议)。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53-02

随着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高分子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渗透到各个领域与学科,企业和社会对高分子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国内开设高分子专业的高校毕竟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分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非高分子专业的相关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分子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一部分高分子方面的专业课。然而,由于学时有限,非高分子专业在开设高分子方面专业课时,往往将相关的两门或多门高分子专业课糅合在一起,一方面,在不影响其他专业课学时的同时,使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高分子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是很多高校的非高分子专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所开设的一门综合性高分子课程,它是将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进行糅合,主要讲述高分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内容比较抽象,概念繁多,课程的学时数又较少,这使得授课的内容和讲授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通过近五年的不断改革和实践,笔者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论文将近年来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过程的体会与非高分子专业的教师进行探讨。

一、根据教学对象,安排教学内容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针对非高分子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高分子课程,非高分子专业的本科生对高分子方面的知识完全陌生,要使他们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理解并掌握比较抽象的链段、分子链的柔顺性、均方末端距、高斯链、等效自由连接链和液晶等概念,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因此,如何使教学内容由简入难、由相识到陌生、由具体到形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讲授对象的特点,选定教学内容。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均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课,学时数均为48学时,只有理论,没有实验,安排的学期均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由于两个专业前期学习的专业课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也不尽相同,虽然两个专业的学生均学习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然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还学习了《合成材料助剂》、《精细化学品化学》、《水溶性高分子》等专业课,对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合成原理及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同时对这两个专业讲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时,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会存在不同。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将两专业的所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进行了较详细的内容区分,化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安排倾向于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自由基聚合机理、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和高分子的性能等基本理论以及高分子的发展前景,而对于阴离子聚合、配位聚合、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只做一般性的介绍。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安排则倾向于逐步聚合、链式聚合、共聚合以及聚合物的化学变化,高分子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聚合方法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讲解,通过习题的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课程系统、有针对性的安排,使具有不同高分子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易懂,提高教学效果。

二、针对抽象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高分子化学》中的自由基聚合、逐步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以及共聚等聚合反应的机理、过程以及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而且还包括《高分子物理》中的高分子的分子结构、高分子的运动、高分子的力学性能以及高分子的电学热学等性质,概念较多、公式多、内容抽象,尤其是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聚合反应机理以及高分子的结构与各种性能之间的关系,机理的表述和公式的推导繁杂,板书费时费力,仅仅依赖“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很难在较少的学时内将这些抽象的重点内容讲解清楚。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处理信息量大、质量高、共享性好、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形象、直观、生动地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抽象教学内容有条理地表现出来,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如《高分子化学》中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理论性强,该理论是建立在增长链自由基等活性假定、稳态假设和聚合总速率等于链增长速率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内容抽象;又如链段、分子链的柔顺性、高斯链以及均方末端距等概念,对非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使用多媒体可将这些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过程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更快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中概念抽象、公式繁多,多媒体课件虽然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但是多媒体显示过快,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对多媒体中显示的概念和公式充分地理解掌握,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针对这门课,不能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聚合反应动力学公式的推导用板书一步一步进行推导,多媒体可将板书推导过程进行复习或重复演示,这样学生可以在板书推导过程动脑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多媒体使学生对老师板书教学过程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的内容进一步复习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讲授与答疑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抽象、枯燥的课程。课堂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讲授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呢?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讲授过程中,尤其要时刻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如何将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各种弹性数学模型、高分子的溶解过程以及高分子的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质等抽象的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呢?教学的方式或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多媒体动画或实验演示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理论的同时,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的应用。如在讲授弹性数学模型时,可通过弹簧的形变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利用弹性橡胶在受外力作用时的形变过程将这些模型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仅仅依赖课堂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大学教师上课结束后,与学生交流很少,学生对课堂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仍百思不得其解,这些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热情甚至信心。因此,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适当地结合实际,留出一部分答疑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的难点,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规定的讲课课时非常有限,然而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又强,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安排适当的答疑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和化学专业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这门课程时,任课教师通过课上讲授和课下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的课程,作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和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讲授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非高分专业的学生能在没有高分子专业基础的条件下,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高分子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从课程教授对象、课程内容、讲课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张镭.高分子化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3):202-203.

[2]张小冉,祖立武,王雅珍.高分子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99-101.

[3]徐晓东.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05):74-78.

[4]高建纲,宋庆平,丁玉洁等.工科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高分子通报,2009,(05):63-66.

[5]刘兆丽,曹亚峰,谭凤芝.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索[J].科教导刊,2013,(02):82-83.

[6]于淑娟.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123-125.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5篇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妇幼保健服务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尤其人性化全程陪伴分娩,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助产士,助产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助产专业是从护理专业中优化而独立设置的新专业,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与护理专业平行,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是介于临床与护理之间的专业特色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的一门学科,是医学助产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相连。人体解剖学中的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内容是助产专业学习和掌握产妇分娩过程及临床护理操作提供必备的形态学基础。

一、根据助产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依据助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改革我校三年制助产专业人体解剖学授课课时比例,适当增减教学内容,统筹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总课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重点加大运动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课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5%以上),并相应提高对应实验课的比例,使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达到1:1。重点强化专业特色需求教学的相关内容。助产专业是培养具备临床助产、临床护理和妇幼保健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中、高级应用型助产专门人才。实用性为主是该专业的特征性表现,该专业对骨盆、盆底肌肉、盆腔血管神经等盆腔内容解剖结构的认识要求较多,因此拓展相关盆腔局部解剖学内容更为重要。

如:在运动系统中,介绍髋骨特征时强化体表标志(坐骨棘、髂前上棘等)的内容,介绍骨盆时,引入妇产科骨盆测量径线内容(髂前上棘间径、骨盆入口横径等),介绍盆底肌肉及盆周肌肉时可添加盆腔局部解剖结构内容,使学生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产程中肌肉协同作用;在生殖系统中,可强化对女性生殖系统内外生殖器介绍,强化对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的形态位置等知识点讲解,并适时引入其生理功能介绍,并添加盆腔局部解剖结构内容,引入女性生殖系统的毗邻关系,增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立体认识和感知,从而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基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及模型实现。本改革根据专业特色需求选取并拓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标准,并以此来进行多媒体课件改编,挂图及模型选择,采用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图示法,动画法介绍解剖内容。带教老师通过案例法介绍:某产妇27岁,妊娠38周,胎心正常,胎盘未老化,骨盆测量径线均偏小,是否适合正常生产?由此引入骨盆径线,从而对髋骨各骨性标志详细介绍。同时可采用胎儿衔接入盆的动画、孕期子宫的变化提高学生兴趣,引入知识点介绍。

实验教学多采取实验室模型标本常规辨认。本改革增加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的实验比重,通过模型模拟胎儿入盆到娩出经过的径线及骨性标志,使学生直观观察出分娩过程的特征,并要求其能辨认出胎儿经历的各个骨性标志,以此作为考核依据。通过模型使学生直接接触宫颈口,感受宫颈口的开放程度及闭合状态。上述操作可要求学生实践参与并作为考核依据。总之要采用适合助产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为日后临床服务。

三、实施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