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

农业发展的源头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1篇

育“龙头”加速产业化经营进程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农业商品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是东源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一大亮点。

板栗基地、茶叶基地、柠檬基地、澳洲油茶基地、油茶基地……走马东源农村大地,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现代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气息。

东源县农业局一位负责人说,东源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能够充满生机与活力,农业龙头企业功不可没。

据了解,近年来,东源县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经营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重要措施来抓,采取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农村能人等组建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坚持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农业商品基地,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据介绍,目前,东源县已成功培育34家以茶叶、板栗、水果、药材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板栗、茶叶、柠檬、蔬菜、油茶、灵芝等为主导产品的十大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基地,成功带动2_32万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不但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与就业的门路,为农民提供了近万个固定或临时就业岗位。

科技兴企打造特色名优产品

在东源,“望郎回”牌风味炒栗、“万家富”绿色食品、“霸王花”米粉、“绿保”油茶籽油等一批名牌农副产品已声名远扬,甚至成了东源的代名词。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2篇

科学规划见成效

记者:作为河南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济源是如何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

杨型光:在这仅有的1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济源市规划了“一城、一廊、两带、四区”,大力发展粮食、园艺、水产、烟草、冬凌草“五大优势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在五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济源市培育发展了济源双汇生猪产业化集群、济源阳光兔业肉兔产业化集、济源伊利奶牛产业化集群、济源柳江禽业蛋鸡产业化集群、济源冬凌草产业化集群等农业产业化集群。

记者:经过一年多发展,济源农业产业化集群取得了什么成效?

杨型光: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上下游联结等措施,拉链补链延链并举,壮大产业规模,农业产业化集群初步形成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生产经营群体。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显现蓬勃生机,在自身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农户发家致富。集群年销售收入173.43亿元,带动10万农户。其中,种植业集群年销售收入30.87亿元,带动5.97万农户;养殖业集群年销售收入142.56亿元,带动4.02万农户。

多措并举扶龙头

记者:在龙头企业用地政策、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科技方面,济源是如何扶持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发展的?

杨型光:在用地政策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玉泉食品生物医药园、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内加工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内的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对规划的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及重要原材料基地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奖补政策中给予重点支持。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及新建粮食、生猪、奶牛、黄河鲤鱼、肉兔、蛋鸡、冬凌草、薄皮核桃等重要原材料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对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给予一定奖励;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资金补助。

在金融方面,各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涉农金融产品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扶持力度,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对龙头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一定优惠。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对符合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的培育。

在科技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龙头企业新设立的部级研发中心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

走出一条特色路

记者:济源山区多、平原少,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你们是如何发展龙头企业的?

杨型光:济源市的地域特色决定了济源必须“发展特色产业,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之路”。济源发展特色农产品企业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完成,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地大企业,如双汇、伊利、雨润等部级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结合本土特色,发展本土企业,如济世药业、绿茵种苗等。

作为本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天然药库“怀药之乡”和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济源冬凌草的地产优势,济世药业研发和生产的济药牌冬凌草糖衣片等系列产品,品质上乘、疗效显著,深受患者青睐,市场占有率极高。如今,以济世药业为代表的济源冬凌草产业化集群年销售收入3.6亿元,产业基地总规模3.5万亩,带动农户2.442万户。

和济世药业一样,绿茵种苗也把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运用到极致。利用济源山多地少,很多地方与外界隔绝的特点,绿茵种苗在王屋山发展蔬菜种子生产,其主导产品甘蓝等种子远销欧美,绿茵种苗被称为种业界的“富士康”。以绿茵种苗为代表的济源种子产业化集群年销售收入1.7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

济世药业和绿茵种苗等特色企业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不断壮大自身,培育知名品牌,为济源农业产业化集群作出了积极贡献。

精心布局未来

记者:济源市是如何规划集群发展,打造区域品牌的?

杨型光:根据各产业化集群的资源优势、产业特色,我们制定了产业化集群的提升规划,以规划引领集群发展。结合各产业集群实际,以“特色、优势、潜力”为原则,通盘谋划技术支撑、运作模式、成长空间、带动能力、精深加工等要素,提升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园区为载体,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

记者:在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推动集群发展方面是如何布局的?

杨型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促带动,完善产加销一条龙体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以产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农资供应,切实增强合作社实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化集群发展。

记者:在强化基地建设方面,济源市准备怎样做?

杨型光:结合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制定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塑造和培育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产地品牌。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3篇

涞源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4个,辐射带动农民6万余人,流转土地约0.33万hm2。涞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类涉农企业87家,其中拥有市级龙头企业10家,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较好的解决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问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2涞源县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2.1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未形成,产业化程度低

截止2012年涞源县农业产业化率仅为35.2%,全县在保定区域特色农产品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如谷子、马铃薯种植面积虽达0.47万多hm2,但集中连片种植3.33hm2以上的都很少,大部分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很难形成规模,规模效益不明显。

2.2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近两年,涞源县成立的各类达400多家,但大部分很多专业合作社注册以后,只为了享受国家对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带动作用更无从说起,仅有的昌虹、谷润、振冀、甘霖等加工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和人才缺乏、业务活动单一和服务领域狭窄,造成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举步维艰,示范带动作用较弱。

2.3龙头企业资金流动少,贷款融资困难

目前县级龙头企业只有10家,且大部分龙头企业只是发展初加工,一般规模不大,流动资金较少。而农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大,回报率低。因此,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影响到了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进程[1]。

3涞源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3.1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形成规模效益

实现规模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涞源县按照“育龙头、建基地、强特色、出品牌”要求,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和六大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形成“县有龙头带动、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形成集约化生产格局,克服分散经营、个体竞争的弊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扩大合作社规模,强化服务功能

经验表明,以合作社为主要代表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一体化经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应大力支持合作社吸纳更多社员,扩大地域规模,延长产业链。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鼓励合作社进行联合与同业兼并,适时的扩大规模,引导其向综合性、跨行业发展。

3.3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信贷支持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机制

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也是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的动力来源。自2012年安徽省率先探索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以来,农业产业联合体已成为带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农村产业培育和农业适度经营探索了全新路径。2017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的政策法规,对联合体建设进程中涉及的资金、土地等要素进行了明确规定,并确定了首批试点省份。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支持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作为当前解决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的重要举措。但在联合体建设进程中,也出现了联合体内成员凝聚力不强、龙头企业牵引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在农村产业经济加速融合背景下,要以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分工、协作发展为前提,以规模化、产业化为依托,打通农业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明确联合体管理规范,构建多种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为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获取更多经营收益,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振兴提供坚实动力。

一、价值阐述:基于农村产业经济融合背景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的积极意义

1.充分适应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形势,为农村发展孕育了坚实的主导产业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以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为基础,由坚实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完成。因此,结合地域实际、农业市场和产业形势,建设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有利于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便于针对性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全面融合。此外,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推进农业产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了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高度共享。通过对联合体内各类成员单位进行合理分工,彰显各自优势,有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建设农业产业综合体,打破了传统的农业产业分割,实现了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和内部融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为农村孕育优势主导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充分利用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形势,为农业产业发展探索了新的科学路径

农业产业经营风险大、标准化程度低且见效慢,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适应了农业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融合化形势,弥补了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短板,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发展难题,为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有效基础。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为农业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通过制定联合体统一管理规范和产品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市场品牌,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不足、价格不高等问题。通过发挥联合体成员协作优势,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有效降低了农业产业经营风险和成本支出,缓解了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问题。

3.充分发挥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机遇,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平台

增收致富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消费层次的重要动力。为此,通过充分发挥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机遇,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集中挖掘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开发高品质的农产品体系,拓宽了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扩大农业产业收益,带动联合体内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加速土地流转和服务创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农民“争取”更多市场竞争话语权和发展红利,为农民持续增收搭建了良好平台,形成了持续增收的动力机制。

4.充分融入了农村产业经济融合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探寻了科学模式

随着农村产业经济融合不断加速,传统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需要结合农业产业实际,重点解决资金不足、效能低下和市场竞争力不高等瓶颈问题。为此,各个地区通过整合区域内优势农业资源,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通过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享区域优势资源、健全利益分配机,优化分工协作机制,完善产业配套政策,积极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有效弥补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局限性,扩大了农业产业效益,符合现代农业改革发展要求。

二、问题概述:农村产业经济融合视角下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不足

1.成员之间凝聚力不强,联合体融合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联合体管理、成员分工协作的科学范式,联合体发展凝聚力不足。第一,成员之间缺乏有效分工,出现了发展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类型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目前多数农产品仅停留在简单的原材料阶段,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联合体内成员缺乏现代经营意识和品牌思维,基本分布在同一产业位置,内部连接不紧密,影响了联合体的协作共赢。第二,联合体缺乏市场化身份,存在依赖龙头企业的现象,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不明显,“联合”效果一般。由于联合体不具有“法人”资格,无法以“联合体”的独立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多依赖联合体内的龙头企业,影响了联合体的健康运行。同时,与农业龙头企业相比,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联合体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较难分享联合体发展红利,影响了参与联合体发展的积极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多数地方主要围绕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需要来出台农业扶持政策,未能形成联合体内资源共享、机遇共享的发展愿景。2.龙头企业牵引力不足,联合体示范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联合体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经营联盟”。因此,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经营实力、向心力和带动力对联合体经营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受农业行业特征影响,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经营规模一般、资金流动性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向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输送大量急需的生产要素,缺乏应有的龙头带动和牵引力作用。另一方面,农业产业联合体如何发展、管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部分龙头企业为了追逐最大利益,既不愿与其他成员主动共享资金、技术等资源,也存在“侵占”其他成员发展红利的问题。部分联合体逐渐演变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附庸”的发展形态,由于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过高,既加大了龙头企业的市场风险,也削弱了联合体内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独立性,影响了联合体组织规范化发展。

3.受农业经营风险影响,联合体运行稳定性差

农业产业联合体即使形成了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但受农业产业经营风险高、经营回报慢等问题影响,容易出现成员违约问题。随着联合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潜在的问题、风险更为明显,影响了联合体的稳定运行。第一,无法避免的农业产业风险是影响联合体稳定运行的重要原因。农业产业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气候的多变性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农业发展受自然气候影响极大,虽然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升,但自然气候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受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联合体内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无法确保为龙头企业供应数量和品质均相对稳定的原材料。第二,受农作物产量、品质和市场供给状况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影响了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的积极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对联合体的产品数量、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农业产业经济加速融合背景下,如何发挥产业链条有效衔接和产业要素的融合共享优势,化解农业产业风险,推动联合体稳定运行,将是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4.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联合体发展推力明显不足

农业产业联合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主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作为农业领域的全新尝试,想要有效发展和孕育联合体,需要专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但目前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加上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农业联合体的稳步发展。首先,缺乏专业人才、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农业联合体建设缺乏充足资源。部分联合体缺乏品牌意识和科技研发精神,联合体缺乏良性发展的支撑力。其次,联合体缺乏良好的金融支持。由于农业产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且缺乏担保基础、资金回报慢,加上农村金融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多数农业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的融资难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最后,目前地方为扶持农业做大做强,出台了多项支持联合体发展的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与联合体审批过程中,缺乏严格把关和适时调整,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实际效能。部分原本不适合参与联合体发展的合作社和家庭企业为了享受政策,盲目申请加入联合体。部分带动作用不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了获取政策支持,盲目牵头成立联合体,联合体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影响了成员之间的实质性融合。

三、解决应对:农村产业经济融合视角下农业产业联合体优化建设策略

1.完善分工协作,加快联合体实质性融合进程

农村产业经济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全新方向,建设好产业联合体,既有效探索了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针对当前联合体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在农村产业经济进一步融合进程中,要构建科学高效、职责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联合体的运营实效。要优化联合体治理机制和决策体系,在确保自由协商基础上,明确联合体发展章程,构建相对稳定的联合体管理规范,兼顾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利益诉求,形成管理相对集中的产业发展联盟。为有效发挥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推进联合体健康发展,要明确联合体的管理规范和标准要求,通过统一采购农产品的生产资料,统一管理产品挑选、包装等加工流程,确保农产品的品质,提升联合体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要对联合体成员的经营优势进行合理分析,构建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通过发挥成员协作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要注重发挥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连接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品标准,鼓励农户、家庭农场相互协作,及时推广新技术,采购智能设备,为农业生产、经营和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壮大。

2.发挥示范效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推进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的核心保障。在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优势,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能力。要积极贯彻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品链条,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商业务,通过优化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完善产品营销机制,扩大龙头企业的市场链条。要引导龙头企业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带动联合体内其他成员企业实现标准化经营。要指导联合体制定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龙头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实施股份分红、利润公示等制度,合理分配联合体经营利益,确保联合体内其他成员的经营权益和发展资源不被“侵占”。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经营优势,为联合体内成员提供生产托管、机械作业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要注重区别龙头企业与其他成员的扶持措施,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提升市场经营能力,带动联合体整体发展。

3.完善共享机制,提高联合体风险应对能力

受产业特征影响,农业产业联合体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要推进联合体密切融合、资源高度共享,完善经营决策机制,有效化解联合体的经营风险。联合体要形成科学经营决策机制,通过收集农业产业信息,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制定适合联合体经营的发展决策。将产需信息与联合体内各个成员进行共享,由农业龙头企业判断信息,并制定相应决策,再反向指导联合体内各成员进行生产。要提高联合体的凝聚力,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联合体经营机制,通过创新联合体成员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联合体成员互相入股、成立合资机构等多种全新联结方式,推进成员实质性融合。要健全联合体内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联合体成员的风险意识,积极探索联合体成员风险分担、预警机制,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联合体的经营风险,推进联合体规范、科学发展。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5篇

考察组一行受到了凌源市政府的热情接待,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实地考察了刘杖子镇合旭葡萄生态园、三十家子镇戴河汇农业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项目、宋杖子镇温室黄瓜种植项目等内容。参观考察过程中,随行同志们积极向当地接待人员和群众询访请教,听取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经验,并与凌源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分负责人在考察结束后进行了交流和座谈,现就本次考察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凌源因大凌河发源地而得名,下辖22个乡镇、8个街道,人口65万,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克服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农业自然恶劣条件,摆脱“雨养农业”的被动局面,凌源市坚持劈山建棚、撤坡建棚、河滩客土建棚、偏僻村庄搬迁建棚,沿路沿河进沟进坡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凌源市设施农业规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截止2018年底,设施农业面积24.7万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冷棚10万栋,设施蔬菜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以反季节为主导的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格局,年产反季节黄瓜、青椒、尖椒、茄子、番茄、西葫芦、菜豆等各类优质蔬菜110余万吨,产值34亿元,年产百合、郁金香、玫瑰等各类鲜切花2.1亿枝,总产值突破40亿元。先后取得了“中国百合第一县”“中国果菜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全国第一县”“全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诸多殊荣。

二、经验与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切身体验,结合凌源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凌源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总结。

(一)规划定位准确,政策扶持力度大。开发设施农业是凌源市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状况,在二十年前确立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二十年来,凌源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级领导干部上下同欲、一致同功,形成了强大合力。即使在可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作为政策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并积极整合设施农业小区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重点向设施农业建设倾斜,多角度、全方位保障设施农业资金投入。

(二)市场体系完善,销售渠道有保障。凌源市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配套建设了9大专业批发市场,有效带动了蔬菜花卉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在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部分商超设立了“凌源蔬菜”专柜展台,签订了蔬菜供应协议,进入北京高端市场,并与大商集团、地利生鲜采购中心签订了配送协议,成为唯一供应商。此外,积极开展线上业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商运营体系,大力推进电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直接采购和农产品电商销售,目前凌源已经实现了鲜花电商销售常态化。

(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步伐快。凌源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本次参观考察对象之一的戴河汇公司就是凌源市新引进的一家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直接与4000户农户签订农产品种植回收合同,通过肥料、土壤方面的技术支持,实现农产品稳产增收;通过自建检测中心,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通过企业的客户资源,实现不同品质产品的销售保障,形成了农产品从生产、检测、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依托龙头带动,凌源市蔬菜、花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各类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越来越紧密,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四)服务体系健全,科学技术含量高。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农村产业实用人才,切实提升农民生产作业水平;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农资溯源管理,确保农资质量,保障农民生产。同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积板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每年都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先后建成了省内县区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种苗中心、花卉种球种苗研繁中心。多年来,凌源市共引进推广了农业物联网、工厂化育苗、秸秆反应堆、智能型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等新技术、新设备20余项,引进推广蔬菜花卉新品种每年都在50个以上,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普及推广率达到60%,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科技推广与服务和生产效益始终走在全省乃至东北的前列

三、推进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目标导向,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我县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各类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因乡制宜、因村施策,抓好全县农业发展的谋篇布局。规划定位要科学合理,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保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一乡一特色,全方位发展多项产业,做到“百花齐放”,也可以全县一盘棋,集中发展一项产业,做到“一枝独秀”。无论怎样定位,关键是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信心和恒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凌源二十年如一日的发展韧劲,盯住目标,持续用力。同时要积极转变观念。作为农业县,近两年,城镇化、工业化发势头迅猛,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却始终是弱势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农业,用工业化的投入扶持现代农业,用工业化招商的理念开展农业招商,引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或现代农业管理人才与经验,以此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坚持规模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体系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目前尚没有建立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流通大市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建设市场的前提是产品产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质量要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大连的樱桃、鞍山的南果梨、凌源的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之所以发展的好,就是满足了建设市场体系的基本条件。反观我们铁岭县,还是缺乏叫得响、过得硬的支柱产业。以榛子产业为例,前些年,榛子发展的很好,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规模不够大、影响力不够高。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研发新品种上下功夫,在探索绿色科学的种植新方法上下功夫,在挖掘榛子深加工潜力上下功夫,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围绕榛子产业加速形成全产业链条,从而建立一个辐射全国的榛子专业交易市场,把铁岭打造成全国的榛子交易中心。榛子如此,其他亦然,无论什么产业,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从形成规模做起,从形成影响力做起,从提升品质做起,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目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6篇

考察组一行受到了凌源市政府的热情接待,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实地考察了刘杖子镇合旭葡萄生态园、三十家子镇戴河汇农业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项目、宋杖子镇温室黄瓜种植项目等内容。参观考察过程中,随行同志们积极向当地接待人员和群众询访请教,听取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经验,并与凌源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分负责人在考察结束后进行了交流和座谈,现就本次考察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凌源因大凌河发源地而得名,下辖22个乡镇、8个街道,人口65万,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克服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农业自然恶劣条件,摆脱“雨养农业”的被动局面,凌源市坚持劈山建棚、撤坡建棚、河滩客土建棚、偏僻村庄搬迁建棚,沿路沿河进沟进坡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凌源市设施农业规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截止2018年底,设施农业面积24.7万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冷棚10万栋,设施蔬菜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以反季节为主导的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格局,年产反季节黄瓜、青椒、尖椒、茄子、番茄、西葫芦、菜豆等各类优质蔬菜110余万吨,产值34亿元,年产百合、郁金香、玫瑰等各类鲜切花2.1亿枝,总产值突破40亿元。先后取得了“中国百合第一县”“中国果菜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全国第一县”“全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诸多殊荣。

二、经验与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切身体验,结合凌源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凌源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总结。

(一)规划定位准确,政策扶持力度大。开发设施农业是凌源市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状况,在二十年前确立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二十年来,凌源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级领导干部上下同欲、一致同功,形成了强大合力。即使在可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作为政策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并积极整合设施农业小区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重点向设施农业建设倾斜,多角度、全方位保障设施农业资金投入。

(二)市场体系完善,销售渠道有保障。凌源市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配套建设了9大专业批发市场,有效带动了蔬菜花卉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在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部分商超设立了“凌源蔬菜”专柜展台,签订了蔬菜供应协议,进入北京高端市场,并与大商集团、地利生鲜采购中心签订了配送协议,成为唯一供应商。此外,积极开展线上业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商运营体系,大力推进电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直接采购和农产品电商销售,目前凌源已经实现了鲜花电商销售常态化。

(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步伐快。凌源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本次参观考察对象之一的戴河汇公司就是凌源市新引进的一家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直接与4000户农户签订农产品种植回收合同,通过肥料、土壤方面的技术支持,实现农产品稳产增收;通过自建检测中心,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通过企业的客户资源,实现不同品质产品的销售保障,形成了农产品从生产、检测、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依托龙头带动,凌源市蔬菜、花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各类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越来越紧密,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四)服务体系健全,科学技术含量高。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农村产业实用人才,切实提升农民生产作业水平;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农资溯源管理,确保农资质量,保障农民生产。同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积板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每年都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先后建成了省内县区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种苗中心、花卉种球种苗研繁中心。多年来,凌源市共引进推广了农业物联网、工厂化育苗、秸秆反应堆、智能型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等新技术、新设备20余项,引进推广蔬菜花卉新品种每年都在50个以上,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普及推广率达到60%,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科技推广与服务和生产效益始终走在全省乃至东北的前列

三、推进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目标导向,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我县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各类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因乡制宜、因村施策,抓好全县农业发展的谋篇布局。规划定位要科学合理,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保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一乡一特色,全方位发展多项产业,做到“百花齐放”,也可以全县一盘棋,集中发展一项产业,做到“一枝独秀”。无论怎样定位,关键是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信心和恒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凌源二十年如一日的发展韧劲,盯住目标,持续用力。同时要积极转变观念。作为农业县,近两年,城镇化、工业化发势头迅猛,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却始终是弱势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农业,用工业化的投入扶持现代农业,用工业化招商的理念开展农业招商,引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或现代农业管理人才与经验,以此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坚持规模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体系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目前尚没有建立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流通大市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建设市场的前提是产品产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质量要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大连的樱桃、鞍山的南果梨、凌源的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之所以发展的好,就是满足了建设市场体系的基本条件。反观我们铁岭县,还是缺乏叫得响、过得硬的支柱产业。以榛子产业为例,前些年,榛子发展的很好,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规模不够大、影响力不够高。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研发新品种上下功夫,在探索绿色科学的种植新方法上下功夫,在挖掘榛子深加工潜力上下功夫,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围绕榛子产业加速形成全产业链条,从而建立一个辐射全国的榛子专业交易市场,把铁岭打造成全国的榛子交易中心。榛子如此,其他亦然,无论什么产业,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从形成规模做起,从形成影响力做起,从提升品质做起,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目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7篇

1 农业龙头企业的中介组织功能

1.1 降低交易成本

农户是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市场农业的生力军。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经营素质低下,加之农户之间相对分散,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由此决定了单个农户面对市场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表现为信息不灵、谈判地位低、分享交易利益能力不足、处理交易纠纷十分困难,一句话,单个农户进入市场面临的交易成本十分高昂,不利于农户转换经营机制,对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深层制约。这种情况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制的合理内核的前提下,进行组织制度上的创新来解决。

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带动力量,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方面之所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发挥了中介组织的功能作用,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这是因为:

其一,大幅度降低了农户的信息获取成本。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产品能够占领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做出理性的决策。农业龙头企业将这些决策传达给与企业相联结的农户,农户生产就不需要凭经验和感觉出发,而是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

其二,降低了农户的签约成本。单一农户在市场上与买方进行谈判进而签约形成购销合同的案例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单一农户的产量有限,另一方面因为单一农户为签约付出的谈判成本过于高昂,不符合购销双方的利益。农业龙头企业就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农产品的粗加工是在企业内部解决,农产品的初始买卖是按照之前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进行的,不存在再一次付出签约成本;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深加工是由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谈判方,代表农户的利益与市场其他主体进行谈判,降低了农户将农产品深加工的签约成本。

1.2 规避市场风险

农业本身就是风险很大的产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了,但市场风险却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农业生产有强烈的季节性特征,导致农业投资回收周期普遍较长,市场风险自然提高。单一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信息收集能力差,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下,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很差。

农业龙头企业的出现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市场风险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农业龙头企业根据企业的调研、分析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农户只需要按照要求生产农产品,农产品的销售、运输、技术服务由农业龙头企业负责处理。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由农业龙头企业帮助农户规避了农业市场的风险,使得农户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庇护下进入市场。

1.3 加快技术转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产出的技术贡献率不足50%,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效率低下。单一农户很难独自承接技术转移,农业龙头企业的出现,解决了这个承接难题。政府扶持农业,科学技术上的扶持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载体作用。

农业龙头企业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示范式的,更易得到农户的认可。农业龙头企业的涉农性使得企业十分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这种示范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极易得到农户的相应和认同。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个利益联结体。农业龙头企业对于新技术是否采用做出审慎的决策,只要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户的收入,农业龙头企业就会采用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技术转移。

1.4 形成规模经济

国家扶持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规模经济问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间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我国发展订单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同若干农户签订种养殖合同,发展专业化生产,即实现了相当规模的集约化经营。这种形式的规模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路子。

1.5 合理配置资源

我国当前实行的农业经营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有限,信息不流畅,经营范围小而全,形成不了规模优势,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资源现象很普遍。

农业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在联结的农户内部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生产要素调整。这样可以避免单一农户不了解市场行情,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产品,造成产品过剩,市场压力过大,农户利益受损。

农业龙头企业是通过结构调整取来合理配资资源的。农业龙头企业组织的结构调整可以超越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在联结农户的范围内进行要素分配、信息共享、资源调整,从而有利于发展专业化生产,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2 农业龙头企业在扶持农业中的组织载体作用

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立足于农业、扎根于农村的企业组织,在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参与扶持农业的实践中可以发挥有效的组织载体作用。根据扶持农业的目标、实质以及涉及到的关系,农业龙头企业的组织载体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协助政府与农民选准扶持农业的产业项目

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目标是强化农业的社会供养功能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其中,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扶持农业的中长期重点任务。这就意味着扶持农业需要在实践操作层面兼顾国家宏观利益与农民微观利益的协调,使广大农民在微观上的自觉行动成为国家宏观目标的坚实基础。这就需要选准扶持农业的产业项目,使之既符合农民的微观利益追求,又合乎国家宏观利益的需要。

农业龙头企业兼有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性质特点,在选准产业化项目方面可以兼顾国家以及农民的利益,因而可以协助政府与农民选准扶持农业的产业项目。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追求利润的经济实体,所涉足的行业或者投资项目自然需要具有市场前景和良好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的“龙头”职责又要求企业所选择的投资项目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提高。显然,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要求的产业项目应当是扶持农业需要鼓励的项目。

2.2 合理配置政策要素与生产要素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有能力给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在实践中,如何合理的配置政策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源,使得政策要素和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增收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出现,很好的解答了要素科学合理配置的问题。在实践中,农业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旗帜,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带动力量。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合理配置政策因素和生产要素,不断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2.3 组织延伸扶持项目的产业链

农业加工规模较小和产业链短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农产品初加工环节进入门槛较低,大多数涉农企业停在农产品初加工环节进行低水平和低层次竞争,形成不了大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要实现农业与市场的充分有效对接,支持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很好的发展思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农户的机制优势,是根本出路。

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把个体农民变成了自身企业的生产成员,通过市场规律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龙头企业同时把处于上层的市场信息的变动传递给农民,引导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机制优势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产业链快速延伸和发展,推动农业加工向纵深方向进行发展。

2.4 以产业扶持为载体组织实施科技扶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科技的支撑。目前我国的农业经营体制很难将国家的科技扶持顺畅、快速地传递到每个农户的身上。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扶持中如何加快科技应用和推广,怎样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强化现代农业的智力支持是一项重要课题。

农业龙头企业在其中面临着许多机遇,中央一号文件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规定详细清楚,科教兴农战略深入实施,政策扶持农业科技发展体系基本建立,为龙头企业以产业扶持为载体组织实施科技扶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农业龙头企业注重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示范带动周边的农民,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在实践中培养科技人才和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是科技扶持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农技推广的重要平台。

2.5 以产业一体化带动农民组织化

农业产业化的“公司+农户”模式虽然缓解小农户与大公司的矛盾,但是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主体地位悬殊,农户处于无组织状态,交易方式落后,谈判能力不足,无法与农业龙头企业分享加工增值和利润。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以及合作经济不发达是造成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的农民组织化形式不仅不能保护农户的利益,也不利于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持续健康的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一体化的进程,综合了各方面的力量,在实践中促使农民组织化形式不断增强。农民的基层组织不断改新,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协会组织,使之既能代表农民自身利益又能在谈判中增强企业运营的稳定性。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最好的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能为农民提供信息和购销服务,能满足农民不同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实现农户小生产与企业大生产相结合的有效经营形式。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作者简介:

王宁(1986.9-)男,山东海阳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8篇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__局长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建设新农村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表现出对本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__来说,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我认为达州,有基础:20__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90万吨,肉类总产量76万吨,油料产量26万吨,苎麻产量6.29万吨,中药材产量9000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70个,劳务输转人数120万,劳务收入46亿元。有优势:从区位来看,一是位居__东北部,是__东进北出和通江达海的东方通道。二是地处__四省市的结合部,位居西部三大经济中心城市(__)辐射的交集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成为次级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三是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__到__等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随着__高速公路的建设贯通,将会极大地促进__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资源优势来看,__农业资源非常丰富。20__年,粮油优质品率达到54%,特色农产品基地126万亩,订单农业发展到200万亩。有全国百名产粮大县2个、肉类产量大县4个,尤其以我市__为中心的__平行峡谷区是全国最大的苎麻产区,是国家命名的苎麻之乡。全市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是国家命名的油橄榄之都。富硒茶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__黄牛、__x黑鸡、地道中药材等10多种地方特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有差距: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1:33.8:32.1,农业比重仍然偏大,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村经济仍然落后,200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43元,居全省12位。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非常繁重,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与此同时,也有潜力,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见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时候农业发展就快;什么地方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地方发展就快,农民得到的实惠就最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一个地方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特色、规模开发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巩固、扩大现有主导产业特色基地,做到同一品种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连点成片,连片成方,连方成面,形成集聚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坚持“发挥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通行证。现在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三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业主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利益联接机制。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就__而言: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要充分利用优质粮油、畜禽、苎麻、薯类、油橄榄、中药材、

蔬菜花卉等七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建设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实施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十一五”末,全市建设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325万亩,建设规范化畜禽养殖基地乡镇200个,畜禽规范化养殖小区400个。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到20__年,建立规范化优质粮油基地220万亩,实现年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发展畜禽产业。主要发展生猪、肉牛、奶牛、__黑鸡、__白鹅等,到20__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4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发展苎麻产业。到20__年,全市优质苎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苎麻年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发展薯类产业。到20__年,全市薯类总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发展油橄榄产业。实现油橄榄年加工产值2亿元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乌梅、百合、桔梗、白芍等地道中药材,实现年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发展蔬菜花卉产业。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大农业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认为:一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就是以农产品基地生产的原料为加工、销售对象,并逐步与农产品生产者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结合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只要抓住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就等于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核心和关键,也就等于是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展龙头企业,就是要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放胆支持、放手发展的总要求,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逐步完善、不断壮大的方针,培育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坚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做到生产经营的农业产品与市场动态变化的需求相适应、与城乡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相适应、与国内外人们消费理念追求相适应。积极扶持农村各种产业规模经营大户,提倡和引导大户带头组织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增强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新的龙头,促进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产业滚动发展。二要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农业支柱产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农业各产业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之成为布局科学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转化为名特优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优势,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围绕知名度高、有市场优势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立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开辟乡村与城镇、农民与市场挂钩的系列开发支柱产业之路。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大力发展以产销、协约、订单为主要方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四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遵照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销售市场化的原则,及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农业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建设基地,把分散在户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形成与农业资源相适应的专业化、区域化产业格局。围绕一种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市场,把专业乡村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基地。本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品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些国内外市场急需、高附加值、名优特稀新的拳头产品基地。五要健全各种服务体系。建立流通服务体系,使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生产资金、生产资料、营销关系、市场安排等要素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建立科教服务体系,通过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科技示范,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使农业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得到保障;通过大力普及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使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建立资金服务体系,做好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监督工作。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使信息成为指导生产并参与生产的手段和工具。六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扶持生产的利益协调机制,以通过龙头企业向农民预付定金、发放扶持资金、赊销种苗饲料、直接返利或奖励等方式使生产环节得以分享后续环节的利润,从而弥补农户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建立自我防卫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适当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疲软、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提供自我保护,避免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

就__而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根据__的实际,我们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中,坚持加工、销售、服务一起发展,既抓加工型龙头企业,又抓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一起发展,多种成份一齐上,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壮大__生物化工、__米业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__食品、__肉食品、__肉食品等肉食品加工企业;__麻业、__麻纺等苎麻加工龙头企业;__荷田生化等薯类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使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都有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着力培植1—2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到20__年,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劳动力资源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丰富的资源,农民外出务工,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农村骨干的快速通道。外出务工,既可积累财富,又可增长才干,开阔视野。有关农村经济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务工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采取跟踪管理、跟踪服务和提供信息、法律援助等办法,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为农民工解决好劳动技能培训、务工证明、承包地流转、子女入学以及农忙季节家里缺劳力、缺农资等问题,要通过上述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来抓,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门”,跳出“农门”,不断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9篇

与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相比,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发展势头强劲。虽然农业产业集群刚刚起步,但是发展势头强劲。许多省市都把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二是政策不断完善。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例如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陕西省委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围绕六大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三是具有鲜明特色。湖北宜昌把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集群在一些地区已形成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为带动能力的产业集群雏形,有的地区已发挥强农增效富农的重要作用。四是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较快。各类农业产业集群中,外向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大中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相比较而言,内地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明显滞后,西部偏远地区差距就更大了。五是农业产业集群成效显著。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了农业规模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从实践中看,凡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快的地方,农业比较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的就业门路比较宽阔,呈现出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产业集群优势已经超越低成本扩张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推动‘产业联系’将成为投资政策关注的焦点。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必须走集群化的道路”。农业产业集群有着巨大效应。一是集聚效应。农业产业集群使农业资源和投入的要素形成积聚,如人才、销售网络、市场份额、资金投入,都形成积聚,这些要素的积聚为群体内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二是竞争效应。产业集群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使集群内农户之间、企业之间、生产者之间竞争增强,大大激励了农业企业创新和企业生产的增长。同时,集群内各个市场主体以集群方式参与外部竞争,提高了竞争能力,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所以产业集群形成改善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三是分工效应。集群内农业生产、加工及其流通,形成明显的专业分工,形成专业户、专业村,“一村一业”,“一村一专”,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协作效应。协作出效率、出效益。农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竞争的基础上,又开展密切协作,形成配套。这种协作是建立在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形成了协作机制,创造了协作精神,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分享规模收益。五是区域效应。农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横向联系。这些企业在向外部拓展过程中,企业又会同外部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各个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区域效益。六是品牌效益。农业集群发展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为基础,树立起“产业品牌”、“产品品牌”,形成拳头产品,从而树立起集群的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特点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种植业产业集群。通过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品种优良化,创建优势产业带,形成市场特色和品牌,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比如玉米带、肉牛带、苹果带等等。二是养殖业产业集群。通常是以大型饲养企业为龙头,带动饲养农户,走饲养规模化、区域化路子。通过加强饲养小区建设,提高饲养水平和规模,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产业集合。以龙头企业带动,大搞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名牌产品,提高商品率。三是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大力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名牌的产品,提高商品率。如双汇猪肉加工,新疆的蕃茄加工,伊利、蒙牛的牛奶加工等等。四是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营销建立连锁经营开拓市场。如山东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集群等等。五是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以农业科技产业化为带动,大搞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例如农机专业队耕作、跨区作业等等。这在许多农村也初见雏形,一些地区发展速度很快,成效明显。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模式都是实践的产物。任何一个产业集群模式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个产业集群所处的农业资源优势、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都与我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比如现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呈现出合理分工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一些各具特色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等等,都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九个主要粮食品种的优势产业带。三大优势棉区的植棉面积和总产量加到一起占99%,我国的两大苹果优势区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西北等四个肉羊产区的产量占全国的81%,中南沿海、黄渤海及长江中下游水产品出口的总量占全国总量的98%。农业产业集群是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最根本的特点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效益,共同促进产业发展。(1)农业产业集群内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集群内农业生产者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分工与协作。(2)农业产业集群内农户间、企业间协作配套较强。农业集群内农户间、企业间协调配套机制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都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3)农业产业集群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集群一般都实行农产品的产销加一体化,是生产集群、加工集群、销售集群的综合体。(4)农业产业集群内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产业集群一般都有自己的科技队伍、研发队伍,能够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5)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和依托是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不论哪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一般都依托内部或外部的各类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集群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和特征。(6)农业产业集群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许多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认识高,给予政策扶持的力度大,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则办事,不参与集群的具体经营活动,但是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政府的服务。(7)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勇于创新、创业的领导机构。产业集群通常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产业集群领导管理人员勇于改革,富于创新,在集群内的诚信程度较高,和谐程度较高,从而加强了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8)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快的地方,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讯设施。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及条件

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看,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必须立足于资源优势,以科技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采取有力措施,选择正确的发展途径。总结各地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的选择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以市场为依托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比如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通过流通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开拓农产品的市场,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的流通产业。二是依托农业区位优势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寻求优势环节和链条,形成农业企业集群、生产集群或加工集群。比如沿海一些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产业集群就有自身优势。三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带动作用,如小麦、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依托涉农服务来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各类农业服务业、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五是依托农业科技来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形成规模和配套。如依托生物育种工程、良种培育形成集群来带动农业发展等等。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应从各地区域优势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为产业集群发展开辟途径,创造内在发展条件。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这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柱。选择主导产业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要防止产业、产品趋同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创名牌产品。二是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名牌产品、拳头产品。这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基地是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和销售的农产品的集中产地,是农产品批量、均衡供给的保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突出加强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建设。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户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从而带动集群发展和整个地区发展,这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因此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是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四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行区域化布局。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优势产品集中度,这是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没有优势农产品区域支撑,发展相关农业产业集群就失去了重要的产品依托,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发展基础。五是大力推进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七大体系”建设,包括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这些体系的构建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六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最终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的技术进步。要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改进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办法。要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素质。要鼓励国家科研机构直接参与集群内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高技术企业。

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理性思考及启示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产业集群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组织创新。新阶段农业发展需要三个创新,一是政策理论创新,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组织创新。三个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政策理论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支撑,组织创新是基础。没有组织创新,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组织创新,通过组织创新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要用改革的思维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去谋划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一个产业集群里边,有农业,有工业,有流通业,还有其他第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发展农业,又是发展工业;既是发展一、二产业,又是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区域化推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城乡统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际步骤。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践表明,凡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高。因此,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打造优势产业,着力提高竞争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要有利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提高耕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要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路子,要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产品,作物光合作用所形成的产物,一半在籽实里,一半在秸秆里,现在大量秸秆废弃、烧掉,是对耕地、淡水等宝贵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要着眼于开拓农村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 现状 对策

在乡镇工作了16年,深切感受到各级党政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力度,并亲身参与了马龙县马鸣乡农业产业的建设,真切体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结合该乡农业产业建设情况,将我个人的粗浅思考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马鸣乡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马鸣乡隶属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位于马龙县西南部,全乡国土总面积23900公顷,辖马鸣等7个村委会42个自然村47个村民小组。该乡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良好,平均海拔在1997米左右,气温14℃,降雨量926毫米,集中在7~9月份。2012年末,全乡有人口3667户13911人,其中农业人口13074人,森林覆盖率78.44%,常用耕地面积1246公顷。

(一)粮食等传统农业巩固壮大

该乡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突出特色扩产业,依靠科技推进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壮大粮食和烤烟等传统产业。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3052万元、10936万元和5806元,较2008年增长110%、175%和136%;实现粮食总产量992.2万千克,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759千克,比2008年的546公斤增长39%。

(二)高原特色蔬菜基地渐成气候

该乡把蔬菜产业列入“十二五”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公司加基地带大户联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布局蔬菜产业,实施“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农户为基础、基地为保障、科技为依托”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先后投资12000万元建成了850公顷高标准高稳产农田,安装节水喷(滴)灌等农业设施,建成180公顷高原特色外销型山地蔬菜种植基地。引进云南馨沃绿园种植有限公司及云南晨农农业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统一用种、统一用肥、统一防治、统一检测、统一技术指导”全过程规范化生产西兰花、生菜、荚豆等时鲜畅销蔬菜,产品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2013年9月,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等省级领导班子和各州市党政负责人到该乡视察指导“双高”基地,给予高度评价。

(三)盘强作活云岭牛、黑山羊畜牧品牌

该乡充分发挥丰富的森林和草场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形成以云岭肉牛为主导产业和黑山羊、梅花鹿、野猪为特色产业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2012年,肉牛、猪、羊、禽分别出栏5512头、39008头、20036只和95117羽,增速达22%、13.6%、14.8%和11.6%,发展农户规模养殖户1599户,其中,100头以上肉牛养殖小区5个,100头以上规模养羊户616户。畜牧业招商引资惊人,引进云南双友牧业公司入驻草山饲养云岭雪花肉牛,计划投资20亿元,建成年出栏10万头,存栏5万头大型龙头企业。引进红石农业科技公司、盛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黑山羊、梅花鹿、野猪等特色品种养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乡牧业产值达5623万元,增速8.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1.1%,畜牧业使农民人均增收3860元。

二、马鸣乡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发展的比例不协调

各产业之间及部门内部生产项目之间未能配套协调发展,综合效益差,农村产业结构未能做到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对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互相促进,难以实现农村中的农、林、牧、渔、工、商、运、建、服务等各个产业全面发展,共同提高。

(二)农民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农民致富欲望不足,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结构调整要求。农民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目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是较年轻的、有知识的、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去,剩下来在家务农的这部分人,一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三)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不相适应

部分村级干部思想意识和能力不强,工作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形势极度不适应,思农村发展规划、想农村富裕措施、带群众走富裕路、促先进帮后进的思想意识淡薄,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停留在“结构调整就是少种粮食多种经作”的思想上。

(四)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和水平不高

主要受资金、信息、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含量都较低,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以及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

三、加快马鸣乡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渐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针对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实际,着力推进水源、饮水、防洪、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要以近两年的特大旱灾和洪灾为警示,抓住政策支持机遇,重点解决小型水库和小坝塘除险加固问题,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水利设施和人畜饮水项目,全面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二是加强基本烟(农)田建设,持续抓好2.25万亩基本烟(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中低产田改造,力争实现人均有一亩高产稳产农田,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三是继续发展沼气能源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绿满马龙”行动,坚持沼气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四是加强道路畅通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在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农村交通骨干网,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提高通达水平。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硬化了各村委会街心水泥路、美化了村庄、亮化了房屋、清理了“三堆”,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一方面要整合好农村教育资源,加强技术培训。针对农民普遍缺乏科技意识的现状,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积极协调、配合县农业、畜牧等有关部门,抓好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培训内容要实用,语言要通俗,让农民方便轻松的学到科学种植、养殖的技术,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现代化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法制讲座、村务政务公开等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培养农民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使广大农民的文化、政治、法制、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发展速度

按照马龙县委“一产做特、二产做优、三产做强”和经济“进位争先”的总体要求,通过“引进企业、建设基地、打造中心”的示范作用。更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年均增长4%以上。努力构建畜牧养殖园区,充分利用马鸣万亩草山常绿草地面积广、畜群存栏数量大等优势,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要求,以云南双友牧业和红石农业科技等大型养殖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努力推进小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山地牧业养殖园区建设,扶持50户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较大规模的标准化山地牧业养殖园区,从而实现由“畜牧大乡”向“畜牧强乡”的跨越。着力打造优质烤烟种植基地,在全面完成县确定的收购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质量,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烤烟收入增倍。坚持走“扶龙头、建基地、联农户与冷链物流深加工相结合”的路子,加快高原特色外销型山地蔬菜基地建设,鼓励农户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马鸣“双高”蔬菜种植基地的带动示范作用,进一步扩大外销型山地蔬菜等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与市场,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加强产业项目建设,以引进广州福喜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万吨蔬菜种植、冷藏、深加工基地为依托,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品牌附加值,带动农户千家种植万人增收。

(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创立农产品品牌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要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动植物重大疫病和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拓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塑造“绿色经济”的形象。要加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建立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逐步实现绿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以及肉蛋产品、土特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

总之,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才能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鳞,郭洪兴,杨兴跃等.《马龙年鉴》,2012年.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安全

黔中经济区是国家要大力培养的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和农业的基础地位,黔中经济区要成为贵州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火车头,就不能忽视农业发展。依据贵州农业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要求,为促进黔中经济区能够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及黔中经济区农业产业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认为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至少要完成以下的两个战略目标:①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②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农业对于自然资源中的土地和气候依赖较大,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开始大量使用,在短期内这种生产方式的确带来了农业产出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带来另外的问题――土地板结、环境污染和食品农药残留。为了保证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强调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代农业是指在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也就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1]。农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

中国政府在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因此农业发展也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业可持续性就是要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贵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条件以及作为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不仅对贵州本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农业生产上就必须强调其可持续性;另外,依据增长及理论和农业发展理论,农业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就必须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省基础条件最好,经济发展状况最优的区域,如果能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那么依据增长极理论中的扩散效应,在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下就会对全省的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能够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完成环境保护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应该成为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故相比较,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两大差异:①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比发达国家更加频繁;②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人为掺假和违禁使用非法物质所占的比例很高[3]。虽然存在以上差异,但是有一类食品安全问题在所有国家是相同的,即由食品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事实上,如果当我们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在考虑范围时,用于直接消费和生产食品的农产品原料的安全性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种植业方面,为了低成本防治病虫害,种植户违规违法使用本该严禁使用的高毒农药致使这类农产品带有毒性较大的农药残留以及由于环境污染所导致的重金属、氟和生物毒素等的污染。在畜产品和水产品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养殖户为了保证存活率和缩短养殖时间在养殖过程中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抑菌剂和激素类促生长剂,从而导致畜产品和水产品存在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残留,以及由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重金属以及致病微生物等的污染,这些问题农产品都是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源头,当我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降低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后,食品原材料质量问题就成为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就成为必要环节。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最典型的就是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实施的“通用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欧盟要求农民或养殖企业对饲养牲畜的详细过程进行记录,包括饲料的种类及来源、牲畜患病情况、使用兽药的种类及来源等信息。日本要求厂家提供“能看见面容的食品”,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到它们的“身世”甚至生产者的照片等更多的信息[4]。

在黔中经济区总建设目标中有南方绿色食品基地这一分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此分目标,就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在长期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中发展起来的源头抓起、全程监管的经验,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样才能结合黔中经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将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南方绿色食品基地。

三、结论

黔中经济区是贵州省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区域,合理有效的农业发展目标能够使其真正成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依据增长极理论和现代农业发展理论,结合黔中经济区具体的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现实需要,我们认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从种养殖源头起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1-85

[2]人民日报社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06,12,23.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优势;贵州贵阳;花溪区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1]。花溪区特有的资源优势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持。

1良好的自然环境

花溪区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物种丰富,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区域内温光适宜,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盛产多种优质农产品。坝地、盆地、山丘、中低山峡谷等多种地貌类型为发展粮油、蔬菜、经果林、水产、畜牧等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条件。区内主要农作物资源有水稻、油菜、小麦、蔬菜、粮油、经济作物、果树及其他农作物品种共467个,主要畜禽资源有猪、牛、鸡、兔、蜂等100多种,主要药用植物有杜仲、天麻、银杏、金银花、鱼腥草等150余种,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生材料。资源组合度较好的旅游资源、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和城市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结合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优越的区位条件

花溪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贵昆、湘黔铁路贯通区内,北有贵阳西站及货场,西有湖潮站和磊庄机场,东北部有贵阳机场;花溪大道、甲秀南路市中心,贵阳环城高速、312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境内。在建的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使交通区位条件更加优越,为花溪区物流畅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贵阳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为花溪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3积极的政策环境

贵州省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花溪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农业510”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环节,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名牌,努力培育畜禽、蔬菜、果品、优质米、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全区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

4雄厚的技术实力

花溪区已初步形成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3]。花溪区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花溪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科技源头,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大户为主体、以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园区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路子,形成了以产业为载体,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示范基地、农户相结合的推广模式[4]。区乡两级和农业龙头企业组织的农业信息网络的形成,为先进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提供了更快捷的通道,为推进全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初步的产业基础

花溪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建设“大贵阳”等发展机遇,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已建成了畜禽、辣椒、优质米、无公害蔬菜、中药材、果品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以大棚蔬菜、草莓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正在兴起,建成以奶牛、肉禽、蛋禽、生猪、肉兔为主的规范化养殖场(小区)近100个,生态畜牧业已初具规模。2005年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称号,党武辣椒2004年被评为贵州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全区3 666.67 hm2蔬菜基地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大白菜、香葱、莴笋等37个蔬菜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成现代化设施大棚520个,为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建成了“四线一河”蔬菜产业带5条。围绕“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奶牛、突出发展蛋鸡产业、适度发展肉兔特种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和产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畜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招商引资,多渠道多方位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花溪区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辖区内有贵州康宝种猪公司、贵州欣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纯源养殖有限公司等投资100多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0余家,其中,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以湖潮-党武-燕楼为核心的生态健康畜禽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6参考文献

[1] 曹俊杰.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48-53.

[2] 孔令聪.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J].安徽科技,2008(10):33-35.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13篇

一、充分认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其特征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市场化。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市农产品以“原”字号进入市场的被动局面,完成以“原”字号产品向加工增值转变,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三是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农民不断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体系和组织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市场化。六是可以优化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特别是促进我市果品、畜牧、林业、烟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明确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全市已建成各类龙头企业244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50个,中介组织带动型69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5个。已建成果品、烟叶、畜牧、林业、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草业等主导产业。以灵宝苹果为代表的三门峡苹果多次获得农业部优质奖,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果品面积已发展到197万亩,其中苹果116万亩,年产量8.25亿多公斤,全市人均果品占有量400公斤,总产和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我市是河南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是长江以北唯一的“二价”区,所产烟叶有“代云烟”之称,目前面积稳定在25万亩,种烟农户6万多户,烟农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年产量6000万公斤的食用菌基地,13万亩蔬菜基地,15万亩中药材基地,20万头肉牛、20万只肉羊、40万头瘦肉型猪、300万只蛋鸡的畜牧基地,已经发挥出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在已进入了扩张总量、加速推进、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的发展阶段。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

(一)基本思路。根据入世新形势和当前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今后一个时期,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加快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加速重点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完善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到*6年,全市建成30万亩无公害苹果示范基地、10万亩高酸苹果示范基地、35万亩名优杂果示范基地、6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基地、15万亩小杂粮示范基地、8万亩优质红薯示范基地、500万只蛋鸡示范基地、25万只肉羊示范基地、50万头瘦肉型猪示范基地、30万头肉牛示范基地、6000头奶牛示范基地、8000万袋食用菌示范基地、50万亩草业生产基地、24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成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其中进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年转化苹果80万吨,加工转化畜产品占出栏总量的30%以上,产值达到20亿元,利税3亿元。构筑“草—牧—肉蛋奶—食品加工”、“速生林—板材—中高档家具”、“名牌果品—包装—批发市场”和“果品—果汁—软包装饮料”4条产业链。带动农户30万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数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0%以上,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使农村经济总量、经济质量、经济效益有较大突破,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发展原则。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避免“平面推进”,重点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相对雄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进行布局和建设,实现区域突破,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按市场需求开发项目、组织生产,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三是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优先建设对主导产业起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主导产品。四是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多行业、多层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坚持互惠互利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龙头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六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带动和政策引导,调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动力,激发活力。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好以下工作重点

(一)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其核心是有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着眼于“入世”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围绕果品、畜产品、林产品,重点建设湖滨果汁厂、河落中密度纤维板厂等10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大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二)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完成以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任务,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与农户联结的新机制,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契约联结、资产联结等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吸收农民入股的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基地建设要围绕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按照区域资源优势,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努力使我市具有特色优势的无公害苹果、无公害蔬菜、无公害食用菌、优质烟叶以及畜牧业、林业在质和量上都有大的突破,真正发挥“第一生产车间”的作用。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力争3年建成市县乡两级三层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标准,逐步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

(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要实现以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手段。一是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按照企业办科研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二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要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多元化发展。要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和驾驭科技的本领。三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形成系列开发、梯次开发、深度开发的新格局,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科技进步。四是加强品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建立起专用性、适应性强的良种体系,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畜禽新品种的改良步伐,为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奠定基础。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尽快富裕农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白沙埠镇农村经济开始步入快车道,农业产业化也逐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经营形式。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分析白沙埠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紧紧围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了粮油、蔬菜、养牛、养猪、养禽、养羊等商品基地建设,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增加总量,提高效益。第二阶段是围绕建立商品基地和主导产业,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尤其是在一批经营大户的带动下,农户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的单一种养业开始向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积极从事流通贩运、粮油、蔬菜、商业、建筑、运输等业,全镇农村经济开始步入总量增长与结构不断优化的路子。第三阶段是近年来,镇委、政府采取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全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数量规模及科技含量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框架。从总体情况来看,白沙埠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围绕主导产业,白沙埠镇初步建成了以水稻、温棚蔬菜、林果、牛、猪、羊、禽、等几个相对集中稳定的生产基地。使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粮油加工、蔬菜脱水、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了蔬菜批发、粮油交易、等集贸市场,重点培植和发展了粮食系统、供销系统以及乡镇农副产品流通公司、个体流通大户,初步形成了以临沂城为中心,以集镇农贸市场为依托,贯通城内外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网络。

白沙埠镇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加之连续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全镇农业生产综合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后劲显著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几年,白沙埠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围绕主导产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基地建设,扩大市场流通,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布局合理,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产加销相互衔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现在70%的耕地,80%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根据全镇农业资源潜力,现有基础和开发前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举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打破过去产加销相脱节的格局,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相结合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企业联合经营方式,采取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的形式发展贸工农、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推进农业生产格局向市场导向、科技领先、提高效益方面转变。利益格局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一体化方向转变。体制格局向城乡一体、多层次经营、新型合作经济转变。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基地、农户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联系,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农村生产力。

农业发展的源头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机制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

一、伊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

“十二五”以来,伊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林区特色,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在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进程中,采取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方式,多措并举,数管齐下,着力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在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和务农职工收入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科学分析现有农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确定了县域农业、区辖农业和森工农业等三大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农林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快各类主体的发展进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全市,按照南、中、北的区域分布,种植、养殖、种养结合的行业特征,森林食品、常规作物、特色种养的生产类别,加以引导规范和政策扶持,促使其快速发展壮大,发挥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稳定在6亿袋,产量2.7万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蓝莓小浆果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基地;营造红松果林18.7万亩,改培榛子果林45万亩。特种养殖和北药基地规模有了长足发展。形成各类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235处。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户。初步形成了“红蓝黑”+林畜+林药五大产业链条。

产地市场的集散功能初步显现,伊春区森林食品大市场现在对东北地区蓝莓、食用菌等产品的集聚量都在万吨以上;外埠市场营销网络全面延伸,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经销点、代销点982处;电商营销初见成效,森林食品经销网店达到64家。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突破。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公布了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伊春市丰园森林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翔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榜上有名,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省级龙头企业争创取得明显成效。黑龙江越橘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被省列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打造品牌开拓大市场。全市已有36家企业的100多种产品统一使用“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获得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18个、市知名商标50个。伊春蓝莓地理标志已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机构审核。

各类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促进农民和务农职工增收的效果不断增强,各级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种植基地240万亩,带动饲养量2410万头(只),带动农户8万户,人均增收2400元。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还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达到55.2万亩,增速近80%。

二、伊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伊春市龙头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一批龙头初步形成,在带动农户增收、推动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同国内发达省份和省内先进地区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许多不足。

(一)管理体制不顺

伊春作为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政企合一的社会治理方式,给林区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束缚。目前,伊春市龙头企业尚没有完全建立起“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行为干预较多,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

(二)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资源的匮乏是龙头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伊春市作为我国唯一的政企合一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在严酷的市场竞争氛围中,伊春龙头企业面临的更是高素质、专业人才资源的争夺战。

(三)技术创新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林区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企转换经营机制,龙头企业出现了市场竞争疲软、发展后劲不足、根基薄弱、条件差、高科技化滞后等诸多矛盾。

(四)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渠道不畅通,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包括信贷、财政和税收支持等一些新出台的政策,企业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或者享受甚微。二是企业资金无法满足周转的需要。

(五)与农户相关的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不健全

一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关系,初步形成了“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享”的机制。但是订单不够规范,合同履约率比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还是松散的买断关系,仍有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只是周期性地到主产区按照市场价格向农户进行一次性收购。

三、伊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推动农村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大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其带动能力,对于推动伊春市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一)转变观念 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伊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比较晚, 现在还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依赖林区传统产业,部分领导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龙头企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在工作中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各个林业局及政府部门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进一步深刻理解伊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坚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基地建设为配套,绿特色食品、生态畜牧业、北药等行业为发展方向,抓紧经济结构调整。

(二)注重创新 驱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和体制原因,伊春走的是一条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之路,实行的是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单一国有国营封闭体制,产业发展上是“独木支撑”、“一枝独秀”,企业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三)科学决策 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政府应结合林区改革发展的实际,科学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规划,以防各区、林业局、企业之间因盲目攀比、争资金、争项目而导致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产业化规划的制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林区特有的比较优势,针对县域农业、区辖农业和森工农业等三大区域不同特点,提高产品及产业竞争力,使产品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四)政策支持 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政府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应当坚持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的原则,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重点龙头企业,使其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首先是选择一批有特色鲜明、基础雄厚、前景广阔,市场开拓能力强,能够带动农户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即根据部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标准,选拔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出台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在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原料采购、原材料运输、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帮扶。

(五)强化服务 助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林权流转、基本农田改造、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从根本上对生产设施条件予以重视,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

(六)健全机制 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友情链接